我們上麵也說了,柴榮雖然在太原之戰中失敗了,但是卻也不能說與他沒有一點的收獲,柴榮通過親征的兩次戰鬥,高平之戰和太原之戰,深刻的感受到了現在他的軍隊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這裏麵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驕兵,一個是冗兵。


    驕兵這一點不用多說,咱們上麵也提到過,李克用和他的兒子李存勖之間的對話就是五代兵驕將傲的一個完美的體現,軍閥們在亂世依靠的就是軍隊,要是沒有軍隊,那些這些藩鎮也不能稱之為藩鎮。


    這些藩鎮也明白,他們的地位還有所謂的威望,都是靠這些兵卒們來維持的,今天還是一個王爵,還是前呼後擁的大帥,但是一旦手底下沒了兵,那就什麽都不是了。


    在亂世隻有手裏有兵,那才真正的安心,所以這些藩鎮們也不敢太得罪他的這些兵卒,反而要拚命地籠絡,不停地給賞賜,隻是要打仗那就要給賞賜,打了敗仗要安慰,打了勝仗要給賞賜,當時基本上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支出,基本上絕大對數都是軍費支出。


    當時當兵是一個不錯的行業,藩鎮和統治者為了保持自己和兵卒們的聯係,就隻有把軍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時候什麽百姓,什麽國法啥的都不管用,軍人成了名符其實的特權階級。


    人永遠都不會得到滿足,這一點已經被公認了,隨著軍方的地位不斷的提高,他們的野心也不斷的膨脹,為了攫取更大的價值,他們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和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和好處。


    這樣的事五代就發生過不少,這邊要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卻不願意上戰場,因為還沒有給賞錢,隻有給了賞錢那才能上戰場,而且上了戰場那也不一定好好打仗,一看情形不對,就立刻投降了或者就逃亡了。


    在五代當兵那都是比猴都精明,一個個眼神活著呢,誰也不想死,所以打仗的時候第一要務不是殺敵,而是自保,這樣的軍隊,要是想打仗,打順風仗那還不錯,要是打起了硬仗,那絕對是必敗無疑。


    所以此時這次五代的軍隊一句話總結就是要錢一流,打仗不入流,打仗不入流那也就算了,更坑的是這些人還是白眼狼,沒啥忠誠度可言,平時好吃的好喝的供應著,一切好說,但是隻要是得罪了他們,他們立刻就能造反,立刻就能反咬一口。


    這一點我們從上麵的樊愛能和何徽臨陣脫逃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差一點把柴榮坑死賣了。而這樣的事情在五代發生的還真是不少。所以兵驕將傲這件事的確應該好好治理一下,軍隊的紀律也應該重新樹立起來。


    再有一個就是冗兵,可能一說這個冗兵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兵多,這個詞的意思的確是有兵多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則是特指無用的兵多。


    什麽叫無用的兵,那就是發軍餉的時候有他,打仗的時候找不著,就算是打仗的時候勉強上了戰場,但是也不能打仗,有時候反而在戰場上麵起了一個反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冗兵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那時候軍隊裏麵沒有引入退休機製,都老的不成樣子了,還扛著一身皮甲掛著一個生鏽的鐵劍或者長矛溜來溜去,這完全就是占一個士兵的名額,但是打仗的時候卻沒有什麽用。


    反而因為這些老兵們對敵“經驗豐富”,而且資格老,所以很多時候,軍容軍紀都是他們這些人帶壞的。


    可能很多人說了,既然軍隊中沒有退休這一說,那就引進不就行了嗎?但是這可不是僅僅說說而已,這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


    很多人做了一輩子兵,身上沒有一技之長,而且年紀大了,那時候沒什麽社會保障,自己不種地自己不做生意那就沒得吃,而退役的士兵年紀都大了。生活更是困難難,他們除了在軍中還能混口飯吃,到了社會上他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對於這些老兵來說,沒有人願意離開,要是有人想要拿走他們的鐵飯碗,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柴榮大軍是改革必然麵臨著巨大的阻力。


    其實說到對於軍事的改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消弱藩鎮,我們想想上一次柴榮為什麽親征,那柴榮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的,再往前麵翻翻,有多少的皇帝是被自己在前線的大將賣掉的,所以柴榮不想當成一個被人賣掉的可憐亡國皇帝,他要親自掌握軍權,這樣他才有安全感。


    而讓他沒有安全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藩鎮忠誠度不高,藩鎮力量過於強大,威脅中央,所以這也算是柴榮改革的一個原因。美食


    但是柴榮是一個有毅力的人,他認準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夠把他拉回來,讓他改變主意,於是他就召集了大將們說了一句話:“軍隊在精不在多,現在一百個百姓還不能養一個當兵的,現在百姓生活這麽艱難,咱們養這些沒用的東西幹什麽。咱們要養就養能打仗的精兵,你們覺得呢!”


    柴榮這段話把他的意思已經已經表達得很清除了,軍隊人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不是能打仗,所以他覺得應該減少軍隊總數,提高總體素質,減輕人民負擔。


    在這裏其實處置驕兵悍將和解決冗兵的問題都是在一起的,驕兵悍將多了,冗兵也就多了,所以柴榮並沒有把這幾個問題分來,而是一起治理。


    對於軍隊他提出了幾點要求,第一:淘汰老弱病殘,不讓吃空餉,可以讓他們回原籍,或者給他們發一塊地,但是不能呆在軍中,這其實就是變相的引入退休機製,隻要是不能打仗的全部都要回家,軍中要要有用之人。


    第二點,重新招募一部分軍人,之前裁撤了一部分老弱病殘,現在還需要招募一部分士兵補充進來新鮮血液,但是在挑選士兵的時候,還是在精不在多,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


    而且在募兵這一點上,柴榮也做出了一個新的規定,那就是地方藩鎮沒有募兵權,隻有中央才能募兵,其他地方藩鎮要是公開募兵,就當成造反處理。


    這樣一來,中央緊緊把握住了最緊要的募兵權,其實這裏麵已經有了一個強幹弱枝的意思,但是還沒有宋朝那麽嚴重。


    其實宋朝開國的時候也這樣搞過,宋朝後來之所以打不過契丹,戰鬥力低下,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到強幹弱枝上麵,覺得當初趙匡胤在當了皇帝之後,就把宋朝的軍隊搞亂了,變得弱不經風。


    但是趙匡胤者所以這麽搞,那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還和柴榮有關係,因為此時柴榮搞這個軍事改革,主要負責人就是趙匡胤,當然還有他的弟弟。


    趙匡胤當時是禁軍之一的殿前司殿前都虞候,他負責一件事就把地方軍的精銳抽調到中央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充分認識到強幹弱枝的好處,所以等到他當了皇帝,他搞的其實還是這一套。


    不過此時柴榮,搞強幹弱枝這一套的目的和趙匡胤在宋朝搞的不一樣,趙匡胤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防止叛亂,但是柴榮搞這個主要是為了加強還不強大的禁軍,建造一支可以為他衝鋒陷陣平定天下的虎狼之師。


    當時地方上的軍隊叫做廂軍,也可以說是“鄉軍”,看著名字就知道,這肯定不是什麽正規軍,不然的話,絕對不會掛一個“鄉”字。


    其實廂軍就是不算是正是軍隊,雖然也算是戰鬥序列,但是卻不是主力,隻能打個輔助啥的,真正的主力還是禁軍,禁軍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我們上麵說的殿前司,還有一個就是侍衛親軍司。


    這兩隻禁軍被稱為兩司,此外侍衛親軍司還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再加上一個殿前司,就被稱為三衙,這就是五代後周兩司三衙。


    我們上麵也說了。負責這一次軍事改革的事殿前都虞候趙匡胤,所以趙匡胤從地方上找到的一些精銳,還有新招募的一些猛人,全部塞進了殿前司,這樣一來殿前司的實力就遠遠超過了侍衛親軍司,而原本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還能平分秋色,特別是侍衛親軍司的侍衛親軍馬軍司,更是重中之重,是禁軍中重要的騎兵力量。


    但是自從柴榮進行軍事改革一來,侍衛親軍司漸漸比不上殿前司了畢竟殿前司是全國的精銳士兵組成的,在國家力量的作用下,膨脹的很快。


    後來基本上一提起作戰部隊國家主力,那就是禁軍,一提起禁軍,那就是殿前司,一提起軍事第一人,那就是殿前司都點檢。


    後來趙匡胤也是從殿前都點檢的位置上篡位當了皇帝的,由此可見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這一次改革,其實也就是把地方和民間的精銳調入禁軍,而把一些老弱病殘淘汰掉,根據史料記載,這一次改革之後,後周軍事實力由衰轉盛,後周那一支轉戰千裏,縱橫天下的鐵血雄獅初現雛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