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大軍在休息了幾天之後,又對在高平之戰中表現優異的幾員大將進行了賞賜,這裏麵就包括趙匡胤,他在禁軍中的地位不斷的提升。
隨後柴榮下令大軍一路北上,還是分兵三路,進入太原府,圍攻太原城。
他的這三路大軍,基本上還是他之前就安排好的三路大軍,東路就是符彥卿,西路還是王彥超和韓通等人,在中路的毫無疑問就是柴榮親自帶隊,據說當時因為各路大軍再加上征調的民夫一共有數十萬人進入河東,這聲勢異常浩大。
劉崇在河東的確是不得人心,先不說柴榮帶著主力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到了太原城下,咱們就說東西兩路大軍的戰績,這兩路大軍不過萬人,要是守城一方死命防守,那麽周軍想要攻下來,那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在這兩邊的州郡見到了周軍之後,一個全部都是不戰而降。
對於太原西麵的州郡,丟了也就丟了,劉崇心裏還不是很在意,但是對於他東麵和北麵的幾個州郡他可不能丟,因為這是他和契丹聯係的唯一通道,要是沒有了,那麽契丹的大軍也進不來,那時候他就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但是劉崇最擔心的也是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最終還是發生了,東路的符彥卿一路凱歌,憲州、嵐州刺史全部望風而降,他們聽說後周大軍將要打過來的時候,他們二話不說率先宣布投降,他們這兩州可不是前線,而是北漢的大後方,他們還在太原的後麵,所以安全性還是很高的,但是他們卻是率先投降,這就表明了劉崇對於下麵藩鎮的掌控能力非常低,他的這些屬下對於他劉崇十分的不滿。
不然的話,這些刺史、防禦使絕對不會主動投誠的,最起碼也應該是北漢頂不住的時候才投降,這才合乎邏輯,但是現在確實二話不說,全部投降了事。
今天憲州和嵐州剛剛投降,第二天就傳來了石州被西路軍攻克的消息,因為石州就在嵐州的下麵,嵐州都投降了石州還硬抗什麽啊,硬抗也扛不住啊。而石州和嵐州和太原府接壤,可以說下一步西路軍就能直接進入太原了。
第三天,沁州刺史投降,沁州是在潞州和晉州的交界處,可以說是一個絕對的前線地帶,因為此時的柴榮就在潞州,他雖然還沒有正式宣布大軍開撥,但是各路大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沁州首當其衝,沁州知道絕對頂不住柴榮的進攻,再加上大後方的憲州和嵐州都投降了,石州也被攻克了,沁州刺史覺得再堅持也是枉然,幹脆也投降了。
過了幾天,好消息不斷的傳來,在潞州的柴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宣布大軍開始進入戰備狀態,開始全軍開拔,準備太原城下。
就在柴榮大軍出發兩天,又傳來消息,北漢大後方的忻州也投降了,曆時六天,柴榮大軍抵達太原城下,開始圍困太原,而刺史又有一個好消息傳過來了,代州也投降了。
代州投降,咱們應該說一下,代州的防禦使是鄭處謙,當時在代州的還有我們前麵提到的一個契丹大將,耶律敵祿也就是楊袞,他懷疑鄭處謙想要投降,於是就準備幹掉鄭處謙,他找人找到鄭處謙,說是有事要商量一下,讓鄭處謙來找他。
但是鄭處謙也不是一個傻子,他也知道楊袞可能已經懷疑他了,他絕對不會傻傻呼呼的去和楊袞商量事情,於是就決定提前發動,將看門的幾十個契丹兵全部殺死,然後將楊袞的契丹兵全部趕出了代州城,隨後宣布代州投降後周,脫離北漢的統治。
後來東路軍和西路軍還有在太原城下的柴榮又派出大軍開始四處清掃,隻要是又不投降的全部打死,要麽投降活,要麽守城死,能活誰也不想著死,結果很快的時間內,整個北漢十二州除掉太原府之外,基本上全部被後周拿下,而且太原府也僅僅隻剩下一個太原城,其他的地方也已經被後周占領了,此時劉崇看起來已經山窮水盡了。
我們上麵也說了,北漢的依仗就是契丹,北漢和契丹接壤的幾個州現在基本上也都投降了契丹,這裏主要就是憲州、忻州、代州等地,這些地方的投降,基本上隔絕了契丹和太原府的聯係,契丹不能直接派兵進入太原,此時的太原城已經成了孤城一座,周邊全部都是後周的勢力了。
雖然說現在周軍占盡了優勢,但是人多了就是麻煩,我們也說了後周軍都是一群兵油子,就算是他們短時間內被柴榮激發了血性,但是那也是暫時的,所以到了太原城下,這些兵油子又犯病了,開始四處燒殺搶掠,太原府還有周邊的幾個州的百姓遭了秧。
結果原本百姓們答應好的為後周解放軍提供軍需糧草的事情也不提了,他們直接就是拒絕提供,巴不得後周軍趕緊走那才好呢。
看到這一幕,讓柴榮有點意外,這本是就是因為北漢的百姓們支持他他才決定進攻北漢太原的,但是他到了太原之後,百姓們卻又不買他的帳了,他也知道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周軍素質不高,不講記錄,所以他隻好下詔安撫北漢的百姓,另外又下令嚴懲那些擾民的將士,這種情況得到了暫時性的緩解,但是還沒有得到根治。txt
隨後為了繼續讓百信們提供糧草軍需,柴榮就下令,讓當地的百姓隻要繳納一年的的賦稅就行了,不需要提供太多的糧草軍需。
百姓們看柴榮還算是不錯,於是也就認了,開始籌集糧食和草料,而當時柴榮為了籌集糧草還想出了一個找,那就是隻要是貢獻的糧草多,那就能夠當個官,這就相當於後來的捐官買官。
但是柴榮的這一招,還算是不錯,很快就準備好了大軍需要的糧草,而且柴榮還準備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將後周和北漢接壤的幾個州郡也不停的輸送糧食到前線,而且還大量的征發民夫開始修築工事,挖坑建寨,準備長期圍困太原城。
這樣一來基本上糧草的事情就不用擔心了,那就開始正式攻城了,軍民矛盾隨著柴榮的那個詔令,也開始緩解了,沒有之前這些嚴重,看起來有一點人民戰爭的樣子了。
此時太原府周圍的那些州縣一個個也都開始了聲討劉崇的工作,都開始對大周宣誓效忠,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柴榮也覺得這一次一定能夠勝利,生擒劉崇,滅掉北漢。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北麵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契丹援兵。
劉崇好好地供養著契丹,那可不是白養的,關鍵時刻是要契丹幫助他的,而且北漢要是被後周沒掉了,那麽這也不符合契丹的利益,因為僅僅從河北一地大周很難進入契丹腹地,契丹打來打去也那是在幽雲十六州,而契丹和後周要是交戰,那麽北漢對於後周也是一個牽製。
但是一旦北漢被大周滅掉了,那麽契丹在西麵的防線就暴露在了後周的麵前,後周一點有機會齊頭並進,一方麵能夠收服幽雲十六州,一方麵還能從河東威脅到契丹。那時候情況對於起的那來說就是很不妙了,所以契丹還是決定積極援助劉崇。
此時契丹的援兵就和符彥卿的東路軍在代州一帶僵持。
其實契丹這一次出兵,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他們能夠進入太原城,那就最好,要是不能突破後周的防線,不能進入太原,那就在代州和忻州一帶好好等著周軍,不能讓他們繼續往北走,不能讓周軍進入契丹。
符彥卿當時差不多一萬餘人在邊境和這夥契丹兵對峙,符彥卿覺得不一定是對手,於是就找柴榮要了援兵,柴榮聽說之後,覺得契丹就幾千人,想要讓符彥卿一口氣吃掉這股前來援助的契丹兵。
於是就派了張永德和李筠帶著三千大軍前往援助,契丹兵見周軍來了人,一開始就跑了,但是不久又跑回來了,要求和周軍作戰。
周軍這裏麵有一個人物叫做史彥超,是個猛將,他作為先鋒,帶著二十人和小股的契丹軍作戰,但是最後契丹大股人馬趕到,此後李筠又帶著周軍主力出城和契丹作戰。
這一戰殺死契丹軍兩千餘人,周軍大勝,本來李筠的意思就是先回去,剩下的一點小兵小將,咱們慢慢收拾,但是史彥超卻殺紅了眼,一定要將契丹軍全部趕盡殺絕,結果帶著自己的一支小隊,就奔著契丹逃兵去了。
結果路上遇見了契丹的主力,史彥超戰死。
此時在太原城下的柴榮日子也不好過。原因就是太原城不好攻,打了好幾天還是打不下來,而且天氣也不好,一直下雨。從太原城裏的人還好說,但是城外的周軍卻是苦不堪言,士氣低落,人心不穩。
此時又傳來了大將史彥超戰死,柴榮也擔心契丹會大量南下,於是糾結了半天,還是決定先撤軍,等以後有機會了,再來太原和劉崇決一死戰。
太原之戰,最終以周軍放棄而告終。
隨後柴榮下令大軍一路北上,還是分兵三路,進入太原府,圍攻太原城。
他的這三路大軍,基本上還是他之前就安排好的三路大軍,東路就是符彥卿,西路還是王彥超和韓通等人,在中路的毫無疑問就是柴榮親自帶隊,據說當時因為各路大軍再加上征調的民夫一共有數十萬人進入河東,這聲勢異常浩大。
劉崇在河東的確是不得人心,先不說柴榮帶著主力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到了太原城下,咱們就說東西兩路大軍的戰績,這兩路大軍不過萬人,要是守城一方死命防守,那麽周軍想要攻下來,那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在這兩邊的州郡見到了周軍之後,一個全部都是不戰而降。
對於太原西麵的州郡,丟了也就丟了,劉崇心裏還不是很在意,但是對於他東麵和北麵的幾個州郡他可不能丟,因為這是他和契丹聯係的唯一通道,要是沒有了,那麽契丹的大軍也進不來,那時候他就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但是劉崇最擔心的也是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最終還是發生了,東路的符彥卿一路凱歌,憲州、嵐州刺史全部望風而降,他們聽說後周大軍將要打過來的時候,他們二話不說率先宣布投降,他們這兩州可不是前線,而是北漢的大後方,他們還在太原的後麵,所以安全性還是很高的,但是他們卻是率先投降,這就表明了劉崇對於下麵藩鎮的掌控能力非常低,他的這些屬下對於他劉崇十分的不滿。
不然的話,這些刺史、防禦使絕對不會主動投誠的,最起碼也應該是北漢頂不住的時候才投降,這才合乎邏輯,但是現在確實二話不說,全部投降了事。
今天憲州和嵐州剛剛投降,第二天就傳來了石州被西路軍攻克的消息,因為石州就在嵐州的下麵,嵐州都投降了石州還硬抗什麽啊,硬抗也扛不住啊。而石州和嵐州和太原府接壤,可以說下一步西路軍就能直接進入太原了。
第三天,沁州刺史投降,沁州是在潞州和晉州的交界處,可以說是一個絕對的前線地帶,因為此時的柴榮就在潞州,他雖然還沒有正式宣布大軍開撥,但是各路大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沁州首當其衝,沁州知道絕對頂不住柴榮的進攻,再加上大後方的憲州和嵐州都投降了,石州也被攻克了,沁州刺史覺得再堅持也是枉然,幹脆也投降了。
過了幾天,好消息不斷的傳來,在潞州的柴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宣布大軍開始進入戰備狀態,開始全軍開拔,準備太原城下。
就在柴榮大軍出發兩天,又傳來消息,北漢大後方的忻州也投降了,曆時六天,柴榮大軍抵達太原城下,開始圍困太原,而刺史又有一個好消息傳過來了,代州也投降了。
代州投降,咱們應該說一下,代州的防禦使是鄭處謙,當時在代州的還有我們前麵提到的一個契丹大將,耶律敵祿也就是楊袞,他懷疑鄭處謙想要投降,於是就準備幹掉鄭處謙,他找人找到鄭處謙,說是有事要商量一下,讓鄭處謙來找他。
但是鄭處謙也不是一個傻子,他也知道楊袞可能已經懷疑他了,他絕對不會傻傻呼呼的去和楊袞商量事情,於是就決定提前發動,將看門的幾十個契丹兵全部殺死,然後將楊袞的契丹兵全部趕出了代州城,隨後宣布代州投降後周,脫離北漢的統治。
後來東路軍和西路軍還有在太原城下的柴榮又派出大軍開始四處清掃,隻要是又不投降的全部打死,要麽投降活,要麽守城死,能活誰也不想著死,結果很快的時間內,整個北漢十二州除掉太原府之外,基本上全部被後周拿下,而且太原府也僅僅隻剩下一個太原城,其他的地方也已經被後周占領了,此時劉崇看起來已經山窮水盡了。
我們上麵也說了,北漢的依仗就是契丹,北漢和契丹接壤的幾個州現在基本上也都投降了契丹,這裏主要就是憲州、忻州、代州等地,這些地方的投降,基本上隔絕了契丹和太原府的聯係,契丹不能直接派兵進入太原,此時的太原城已經成了孤城一座,周邊全部都是後周的勢力了。
雖然說現在周軍占盡了優勢,但是人多了就是麻煩,我們也說了後周軍都是一群兵油子,就算是他們短時間內被柴榮激發了血性,但是那也是暫時的,所以到了太原城下,這些兵油子又犯病了,開始四處燒殺搶掠,太原府還有周邊的幾個州的百姓遭了秧。
結果原本百姓們答應好的為後周解放軍提供軍需糧草的事情也不提了,他們直接就是拒絕提供,巴不得後周軍趕緊走那才好呢。
看到這一幕,讓柴榮有點意外,這本是就是因為北漢的百姓們支持他他才決定進攻北漢太原的,但是他到了太原之後,百姓們卻又不買他的帳了,他也知道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周軍素質不高,不講記錄,所以他隻好下詔安撫北漢的百姓,另外又下令嚴懲那些擾民的將士,這種情況得到了暫時性的緩解,但是還沒有得到根治。txt
隨後為了繼續讓百信們提供糧草軍需,柴榮就下令,讓當地的百姓隻要繳納一年的的賦稅就行了,不需要提供太多的糧草軍需。
百姓們看柴榮還算是不錯,於是也就認了,開始籌集糧食和草料,而當時柴榮為了籌集糧草還想出了一個找,那就是隻要是貢獻的糧草多,那就能夠當個官,這就相當於後來的捐官買官。
但是柴榮的這一招,還算是不錯,很快就準備好了大軍需要的糧草,而且柴榮還準備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將後周和北漢接壤的幾個州郡也不停的輸送糧食到前線,而且還大量的征發民夫開始修築工事,挖坑建寨,準備長期圍困太原城。
這樣一來基本上糧草的事情就不用擔心了,那就開始正式攻城了,軍民矛盾隨著柴榮的那個詔令,也開始緩解了,沒有之前這些嚴重,看起來有一點人民戰爭的樣子了。
此時太原府周圍的那些州縣一個個也都開始了聲討劉崇的工作,都開始對大周宣誓效忠,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柴榮也覺得這一次一定能夠勝利,生擒劉崇,滅掉北漢。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北麵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契丹援兵。
劉崇好好地供養著契丹,那可不是白養的,關鍵時刻是要契丹幫助他的,而且北漢要是被後周沒掉了,那麽這也不符合契丹的利益,因為僅僅從河北一地大周很難進入契丹腹地,契丹打來打去也那是在幽雲十六州,而契丹和後周要是交戰,那麽北漢對於後周也是一個牽製。
但是一旦北漢被大周滅掉了,那麽契丹在西麵的防線就暴露在了後周的麵前,後周一點有機會齊頭並進,一方麵能夠收服幽雲十六州,一方麵還能從河東威脅到契丹。那時候情況對於起的那來說就是很不妙了,所以契丹還是決定積極援助劉崇。
此時契丹的援兵就和符彥卿的東路軍在代州一帶僵持。
其實契丹這一次出兵,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他們能夠進入太原城,那就最好,要是不能突破後周的防線,不能進入太原,那就在代州和忻州一帶好好等著周軍,不能讓他們繼續往北走,不能讓周軍進入契丹。
符彥卿當時差不多一萬餘人在邊境和這夥契丹兵對峙,符彥卿覺得不一定是對手,於是就找柴榮要了援兵,柴榮聽說之後,覺得契丹就幾千人,想要讓符彥卿一口氣吃掉這股前來援助的契丹兵。
於是就派了張永德和李筠帶著三千大軍前往援助,契丹兵見周軍來了人,一開始就跑了,但是不久又跑回來了,要求和周軍作戰。
周軍這裏麵有一個人物叫做史彥超,是個猛將,他作為先鋒,帶著二十人和小股的契丹軍作戰,但是最後契丹大股人馬趕到,此後李筠又帶著周軍主力出城和契丹作戰。
這一戰殺死契丹軍兩千餘人,周軍大勝,本來李筠的意思就是先回去,剩下的一點小兵小將,咱們慢慢收拾,但是史彥超卻殺紅了眼,一定要將契丹軍全部趕盡殺絕,結果帶著自己的一支小隊,就奔著契丹逃兵去了。
結果路上遇見了契丹的主力,史彥超戰死。
此時在太原城下的柴榮日子也不好過。原因就是太原城不好攻,打了好幾天還是打不下來,而且天氣也不好,一直下雨。從太原城裏的人還好說,但是城外的周軍卻是苦不堪言,士氣低落,人心不穩。
此時又傳來了大將史彥超戰死,柴榮也擔心契丹會大量南下,於是糾結了半天,還是決定先撤軍,等以後有機會了,再來太原和劉崇決一死戰。
太原之戰,最終以周軍放棄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