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素問·宣明五氣篇》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素問·舉痛論》
“不妄作勞”之“妄”是隨意、胡亂之意,意即不要過度、胡亂勞作。《黃帝內經》認為,人過勞過逸均會導致人體氣血筋脈的損傷,在《素問·宣明五氣篇》就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之語,認為過多用眼視物則傷血耗血,因為肝藏血,開竅於目,目視物之功能有賴於肝血的濡養;久臥床不起則導致氣無以生而傷氣,引起氣虛;久坐不動則導致肌肉氣血瘀滯,肌肉失榮,傷及肌肉;長久站立則使骨骼勞損;長途行走則傷及筋脈。其中久視、久立、久行均為過勞,而久坐、久臥則為過逸。但生活中,人為衣食住行而操勞、為功名利祿而奔波者多,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少,因此,《黃帝內經》尤其提醒養生要防範過勞為患。
過勞為患,就實際情況而言,包括三個方麵,即過度體勞、過度心勞、過度房勞,三者過度,皆可傷人。
一、過度體勞——運動員並不健康
適度的運動、勞作對生命的健康是必要的,但體勞過度會導致氣血耗傷,損人筋脈,反而易於導致疾病,縮短壽命。《素問·舉痛論》說:“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我們過量運動、勞作時,最容易出現的身體反應是氣喘與汗出,“越”是散失,《內經》認為,氣喘則耗傷肺氣,汗出則耗傷衛氣,故言“內外皆越”,即人體之氣從內外散失。因此,過度體勞、運動,可導致人體之氣耗散而出現相應的勞損。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兩類人都很難長壽,一是職業運動員,特別是中國那些從事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一是從事強體力勞作的民工,如搬運工、挑夫等,多數退役或年事稍高即一身傷病,也很少有長壽的,這就是勞力太過所致。
所以,中國傳統的健康、養生理念和行為並不主張過度運動,中國古人創製的各種健身法術,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太極劍等,都是動作和緩,不急不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這與西方的健身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西方的健身方式多數是劇烈運動型的,如網球、籃球、羽毛球等。這種從理念到方式的差別可能與中國古代獨特的思維方式有關。受取象思維的影響,古人在認識自身時,習慣於通過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取得一定的感性經驗,然後對人體進行類比。運動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但運動的程度怎樣對身體更有益、壽命更長遠呢?古人通過長久的觀察,發現在自然界生存的品類繁多的各色動物中,有的善跑喜動,如馬、鹿、豹子等;有的善伏喜靜,如龜、鱉等。但那些喜歡運動、善於奔跑、運動量大的,卻並不是自然界各種動物中最長壽的,壽命最長的動物卻是不善於運動的龜、鱉之類。因此,古人受此啟發,創製的養生法術皆傾向於以靜製動、動靜相兼。當然,東方、西方的健身法哪類更好、更科學,我們一對比就知道,實際生活中,經常見到跑步、打球等出現猝死的情況,但打太極、做八段錦,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意外,並且,對身體的健康更有益。我們生活中所見的長壽老人,多數是性情安靜、不急不躁,也並不善於運動,可見,靜養有時比運動隊身體更重要。
二、過度心勞——憂思傷心
心勞就是思慮過度,是勞心太過,《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靈樞·百病始生》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故思慮過度易於引起的人體內在的紊亂或損傷是:一則導致氣機鬱滯,即“思則氣結”,臨床可以見到氣結滯於不同部位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結於咽喉出現梅核氣,症狀可見咽中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結於胃脘出現心下痞,表現為胃脘部痞悶不舒;結於胸脅,則出現脅下脹滿、疼痛;結於乳腺則出現乳房脹痛、結節等。以上皆為抑鬱症的軀體表現,現代醫學稱之為“軀體感覺障礙”。在情緒上的變化則可以見到氣鬱引發的情緒低落,胸悶,失眠等,即過思可以出現抑鬱症。二則導致心氣受傷,即“憂思傷心”,臨床可見胸悶、心悸、頭暈、記憶力衰退等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腦血栓、腦溢血等。三是氣機鬱滯日久,容易導致腫瘤類疾病。
當今社會,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多社會精英均處於過勞過思的狀態,不僅出現了很多時代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抑鬱症,代謝綜合征等,而且,為數不少的人出現猝死,英年早逝的情況屢不鮮見,下麵是近些年部分社會精英英年早逝者的名單: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癌症病逝,三十八歲;
二〇〇五年九月,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因癌猝死,三十八歲;
二〇〇六年一月,上海中發電氣集團董事長南民心梗猝死,三十七歲;
二〇〇七年四月,綠野木業董事長許偉林心梗去世,四十二歲;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百度cfo王湛生腦血管病猝死,四十歲;
二〇〇八年七月,同仁堂董事長張生渝心梗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二〇一三年七月,湖南三創董事長吳立君因腦血管病逝世,三十六歲
二〇一三年八月,南陽通宇董事長王慶來腦血管病逝世,四十三歲
……
以上這些精英,基本死於二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其原因多與這些人工作壓力大、事務繁忙、思慮過度有關。因此,越是職位高、責任重的人,越要注意提醒自己,及時休息、放鬆,不要讓自己時時都限於忙碌之中,最終摧毀了自己的身心。
三、過度房勞——“色”字頭上一把刀
房勞是指房事活動過度,房事不僅是一種高強度的體力勞作,而且會耗傷腎精腎氣,因此,將房事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對身體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唐代養生大家、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聞精勿泄,若體力尤壯者,一月一泄。”提倡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體力、精力充足,房事可控製在一周二次以內;三十歲時,房事應每周不多於一次;四十歲時,腎氣隻有鼎盛時期的一般,房事應半月一次;五十歲之後,房事不要超過一個月一次的頻次。總之,房事活動,勞體傷精尤甚,不可過多。
中國傳統文化對房事的基本態度是主張“節欲”,不主張“禁欲”,認為房事過度,耗傷人體之精氣,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明代萬密齋在其養生名著《萬氏家傳養生四要》裏,就有“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伏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養生名言,談色欲過度、房事不節對身體的損毀、精氣的耗竭。民國時期的《養生保命錄·遠色篇》中羅列了十三條好色之害,其中有:好色必不壽;好色則精神衰弱,必不能辦事;色念尤足傷身;好色必多疾病;好色則子孫必不蕃昌;好色必死;夏冬尤須固精;得意時不可不節欲,失意時不可不節欲;節欲須先清心等。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攝生》中提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也。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均在強調房勞過度則傷腎損精,損折壽命。
元吳萊《三朝野史》記載了這樣一個典故:南宋大臣包恢,從小接受理學思想熏陶,在八十八歲時﹐被封為樞密史﹐即現在的國防部長。一日他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祭祀大典﹐丞相賈似道看到包老爺子精神康健,麵色紅潤,頓時心生羨慕,請教其有何高明的養生法術﹐包恢沉吟良久,慢慢地笑著說:“我吃了五十年獨睡丸”,一語召來滿座皆笑。這看似屬於玩笑之語,實則是一個節欲健身的典範。
四、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度
因此,《內經》之“不妄作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理解,一是節辛勤以養力,身體不要出現過度的運動與勞累;二是節煩惱以養神,《攝生要錄·思慮》:凡人不能無思,…但能不思飲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但爾可以延年。少思少慮,自然可以養心怡神;三是節房事以養精。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養生“四少”之法,真可謂言簡意賅。
《素問·宣明五氣篇》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素問·舉痛論》
“不妄作勞”之“妄”是隨意、胡亂之意,意即不要過度、胡亂勞作。《黃帝內經》認為,人過勞過逸均會導致人體氣血筋脈的損傷,在《素問·宣明五氣篇》就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之語,認為過多用眼視物則傷血耗血,因為肝藏血,開竅於目,目視物之功能有賴於肝血的濡養;久臥床不起則導致氣無以生而傷氣,引起氣虛;久坐不動則導致肌肉氣血瘀滯,肌肉失榮,傷及肌肉;長久站立則使骨骼勞損;長途行走則傷及筋脈。其中久視、久立、久行均為過勞,而久坐、久臥則為過逸。但生活中,人為衣食住行而操勞、為功名利祿而奔波者多,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少,因此,《黃帝內經》尤其提醒養生要防範過勞為患。
過勞為患,就實際情況而言,包括三個方麵,即過度體勞、過度心勞、過度房勞,三者過度,皆可傷人。
一、過度體勞——運動員並不健康
適度的運動、勞作對生命的健康是必要的,但體勞過度會導致氣血耗傷,損人筋脈,反而易於導致疾病,縮短壽命。《素問·舉痛論》說:“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我們過量運動、勞作時,最容易出現的身體反應是氣喘與汗出,“越”是散失,《內經》認為,氣喘則耗傷肺氣,汗出則耗傷衛氣,故言“內外皆越”,即人體之氣從內外散失。因此,過度體勞、運動,可導致人體之氣耗散而出現相應的勞損。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兩類人都很難長壽,一是職業運動員,特別是中國那些從事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一是從事強體力勞作的民工,如搬運工、挑夫等,多數退役或年事稍高即一身傷病,也很少有長壽的,這就是勞力太過所致。
所以,中國傳統的健康、養生理念和行為並不主張過度運動,中國古人創製的各種健身法術,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太極劍等,都是動作和緩,不急不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這與西方的健身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西方的健身方式多數是劇烈運動型的,如網球、籃球、羽毛球等。這種從理念到方式的差別可能與中國古代獨特的思維方式有關。受取象思維的影響,古人在認識自身時,習慣於通過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取得一定的感性經驗,然後對人體進行類比。運動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但運動的程度怎樣對身體更有益、壽命更長遠呢?古人通過長久的觀察,發現在自然界生存的品類繁多的各色動物中,有的善跑喜動,如馬、鹿、豹子等;有的善伏喜靜,如龜、鱉等。但那些喜歡運動、善於奔跑、運動量大的,卻並不是自然界各種動物中最長壽的,壽命最長的動物卻是不善於運動的龜、鱉之類。因此,古人受此啟發,創製的養生法術皆傾向於以靜製動、動靜相兼。當然,東方、西方的健身法哪類更好、更科學,我們一對比就知道,實際生活中,經常見到跑步、打球等出現猝死的情況,但打太極、做八段錦,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意外,並且,對身體的健康更有益。我們生活中所見的長壽老人,多數是性情安靜、不急不躁,也並不善於運動,可見,靜養有時比運動隊身體更重要。
二、過度心勞——憂思傷心
心勞就是思慮過度,是勞心太過,《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靈樞·百病始生》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故思慮過度易於引起的人體內在的紊亂或損傷是:一則導致氣機鬱滯,即“思則氣結”,臨床可以見到氣結滯於不同部位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結於咽喉出現梅核氣,症狀可見咽中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結於胃脘出現心下痞,表現為胃脘部痞悶不舒;結於胸脅,則出現脅下脹滿、疼痛;結於乳腺則出現乳房脹痛、結節等。以上皆為抑鬱症的軀體表現,現代醫學稱之為“軀體感覺障礙”。在情緒上的變化則可以見到氣鬱引發的情緒低落,胸悶,失眠等,即過思可以出現抑鬱症。二則導致心氣受傷,即“憂思傷心”,臨床可見胸悶、心悸、頭暈、記憶力衰退等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腦血栓、腦溢血等。三是氣機鬱滯日久,容易導致腫瘤類疾病。
當今社會,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多社會精英均處於過勞過思的狀態,不僅出現了很多時代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抑鬱症,代謝綜合征等,而且,為數不少的人出現猝死,英年早逝的情況屢不鮮見,下麵是近些年部分社會精英英年早逝者的名單: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癌症病逝,三十八歲;
二〇〇五年九月,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因癌猝死,三十八歲;
二〇〇六年一月,上海中發電氣集團董事長南民心梗猝死,三十七歲;
二〇〇七年四月,綠野木業董事長許偉林心梗去世,四十二歲;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百度cfo王湛生腦血管病猝死,四十歲;
二〇〇八年七月,同仁堂董事長張生渝心梗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二〇一三年七月,湖南三創董事長吳立君因腦血管病逝世,三十六歲
二〇一三年八月,南陽通宇董事長王慶來腦血管病逝世,四十三歲
……
以上這些精英,基本死於二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其原因多與這些人工作壓力大、事務繁忙、思慮過度有關。因此,越是職位高、責任重的人,越要注意提醒自己,及時休息、放鬆,不要讓自己時時都限於忙碌之中,最終摧毀了自己的身心。
三、過度房勞——“色”字頭上一把刀
房勞是指房事活動過度,房事不僅是一種高強度的體力勞作,而且會耗傷腎精腎氣,因此,將房事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對身體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唐代養生大家、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聞精勿泄,若體力尤壯者,一月一泄。”提倡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體力、精力充足,房事可控製在一周二次以內;三十歲時,房事應每周不多於一次;四十歲時,腎氣隻有鼎盛時期的一般,房事應半月一次;五十歲之後,房事不要超過一個月一次的頻次。總之,房事活動,勞體傷精尤甚,不可過多。
中國傳統文化對房事的基本態度是主張“節欲”,不主張“禁欲”,認為房事過度,耗傷人體之精氣,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明代萬密齋在其養生名著《萬氏家傳養生四要》裏,就有“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伏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養生名言,談色欲過度、房事不節對身體的損毀、精氣的耗竭。民國時期的《養生保命錄·遠色篇》中羅列了十三條好色之害,其中有:好色必不壽;好色則精神衰弱,必不能辦事;色念尤足傷身;好色必多疾病;好色則子孫必不蕃昌;好色必死;夏冬尤須固精;得意時不可不節欲,失意時不可不節欲;節欲須先清心等。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攝生》中提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也。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均在強調房勞過度則傷腎損精,損折壽命。
元吳萊《三朝野史》記載了這樣一個典故:南宋大臣包恢,從小接受理學思想熏陶,在八十八歲時﹐被封為樞密史﹐即現在的國防部長。一日他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祭祀大典﹐丞相賈似道看到包老爺子精神康健,麵色紅潤,頓時心生羨慕,請教其有何高明的養生法術﹐包恢沉吟良久,慢慢地笑著說:“我吃了五十年獨睡丸”,一語召來滿座皆笑。這看似屬於玩笑之語,實則是一個節欲健身的典範。
四、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度
因此,《內經》之“不妄作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理解,一是節辛勤以養力,身體不要出現過度的運動與勞累;二是節煩惱以養神,《攝生要錄·思慮》:凡人不能無思,…但能不思飲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但爾可以延年。少思少慮,自然可以養心怡神;三是節房事以養精。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養生“四少”之法,真可謂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