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素問·經脈別論》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素問·生氣通天論》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


    爽口之物終必作疾,快心之事過必為殃。


    《壽親養老新書》


    告子曰“食色,性也”,認為人有兩大本能欲望——食與性。凡是本能的欲望,從健康的需求角度,都應進行限製,因此,《內經》提出了“食飲有節”的養生要求,即對飲食要節製、控製。《黃帝內經》中有一句經文表達的是關於疾病發生的觀念:“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這種疾病觀同樣也適合於飲食導致疾病的認識,即當飲食在某方麵存在太過時,它就會成為疾病發生的原因。這種太過,包括饑飽的無度、寒溫的失宜與五味的偏嗜。


    一、寒溫適宜——寒不冰齒,熱不灼唇


    (一)飲食過熱——食道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言“寒不冰齒,熱不灼唇”,適宜的飲食溫度是保護胃腸健康的前提,過寒過熱的飲食對人體都是不利的,都容易損傷人體的健康,其中飲食過熱是導致食道癌發病的最重要原因。食道癌發病在世界地域性非常強,歐美國家食道癌發病率極低,美國人得了食道癌都得送到中國這兒來治。為什麽,因為中國人食道癌最多,中國又以河南、山東魯西南為主。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與這兩個地域的飲食習慣有關。河南、山東均有喝玉米粥的習慣。玉米粥、小米粥就是玉米、小米磨粉做成,這種粥類散熱非常慢,喝的時候往往很燙,如果一天三頓飯都喝這種粥,就很容易造成食道上皮損傷,導致食道癌。歐美國家食道癌患病率低,也與他們喝熱飲、喝熱湯類少有關,歐洲人餐桌上很少見到熱性飲品,多是冷飲,因此,食道癌就很少。


    (二)飲食寒涼——我們的體質就是這樣變差的


    我們很多人都聽說,晨起空腹喝一杯涼白開,既可以調節內分泌,又可以潤腸通便,排毒養顏,將其稱為“生命水”,認為這是養生保健的一個好方法。據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按照這個說法做。但這種習慣究竟對我們的健康是否真的有利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一下人靠什麽活著,明白了這個道理,喝涼水的習慣對人體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


    1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


    我們都知道,由於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中國的北方形成了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動。在這種季節的交替中,不僅氣溫呈現出溫、熱、涼、寒的變化,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也呈現出生、長、收、藏的變化。在氣候溫暖的春季,植物開始發芽、生長;在氣候炎熱的夏季,生命變得繁茂、強壯;在氣候變冷的秋季,植物開始凋零;到了寒冷的冬季,不僅植物枯萎,很多動物也處於冬眠的狀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萬裏冰封的冬季,往往是寸草不生的;而在氣候炎熱的夏季,則草木茂盛。這就說明,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陽為根本的,俗話說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向陽草木易榮,背陽草木易衰”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把太陽產生的這種溫暖、明亮的光照,生命又賴以存活的東西稱為“陽氣”。


    其實,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與自然萬物的生命活動需要依靠陽光溫暖的照射一樣,我們體內的髒腑、經脈、氣血等功能活動,或者人類生命的維持,同樣也依賴人體的“陽氣”,這種陽氣的溫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而人體的這種陽氣,又是很虛少、脆弱,稍有不慎,就會受到損傷。明代浙江紹興有個大醫學家名張介賓,就打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人體陽氣的重要性以及其虛弱易損性,說道:“天之大寶,隻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宇宙如此博大,所有的生命所依賴的太陽也不過像一個小小的藥丸,以“一丸紅日”來說明自然界陽氣的珍貴;而我們人體所依賴的陽氣,隻有一息,亦足見其小、其量少,說明人體陽氣的不足。所以,人體陽常不足,陽非有餘,為了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長壽,就要好好嗬護我們身體中的陽氣。


    2陽虛了,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


    所以。我們人體的陽氣,是我們的生命之氣。嚴格說來,陽氣損傷後,可以導致人體所有係統、髒腑、經脈、肢體等發生各種各樣的病症。因此,要及時了解人體陽氣的狀態,判斷自身陽氣是否充足。那麽,陽氣虛會導致身體的哪些變化呢?


    1)手腳冰冷


    《內經》認為“四肢者,諸陽之本也,認為四肢是診斷陽氣狀態的根本。因此,陽虛的人,首先會表現為手腳冰涼。當然手腳涼也有程度的不同,僅冬天腳涼,這就是陽氣稍微有點虛;春秋冬四肢都冰涼,是陽氣虛的比較重;到了春秋季節頭都怕冷,這就是陽氣虛的更嚴重了;背部發涼,像披著涼水一樣的感覺,這就是陽虛的更嚴重了。因為背裏麵就是心髒,心為火髒,挨著心的地方都涼成這種程度,就是陽氣大虛了。我們判斷陽虛的程度,是看部位,離心髒遠的地方涼,問題不是特別大,說明陽氣稍微有點虛;等到出現背寒的,就是大虛了,就必須要通過藥物治療。


    2)精神不振


    《內經》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即陽氣有溫養精神活動,使人精神飽滿、爽慧的作用。因此,陽氣虛的人往往精神萎頓,精力不濟。表現為睡眠多,出現嗜睡症,當然,陽氣大虛時,則反而會出現嚴重失眠。


    3)脾胃虛寒證


    由於寒性食品是從口而入再進入胃腸道,所以,飲食寒涼最先見的病症是脾胃虛寒症。很多人會出現胃脘疼痛、脹滿、堵塞感、呃逆、腹痛、泄瀉等病症,飲食日漸減少,身體消瘦。


    4)過敏性鼻炎


    肺開竅於鼻,肺陽虛時臨床可以出現鼻塞不通、流清涕等症狀,過敏性鼻炎即是以這類症狀為主。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往往受不得一點寒氣,晨起一打開窗戶,出門吹一點涼風,都會噴嚏不斷,清涕漣漣,甚至有的患者過敏性鼻炎繼續發展,變成過敏性哮喘等。這類患者,除了一些人是先天稟賦不足所致之外,大多是由於受寒涼過多引起。


    5)女性宮寒症


    女性身體中,最虛弱的就是生殖係統了。各種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後,會首先損傷生殖係統,出現相關疾病。就陽虛而言,女性最早可以見到宮寒的一係列症狀,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閉經、痛經、月經後期、不孕、自然流產、胎停孕等。就像三九天氣,因嚴寒而河流凝固、冰封一樣,人體氣血也會因陽虛寒盛而氣血阻滯不通,這種阻滯的結果就是氣血津液凝聚成肌瘤、囊腫等。在寒冷的季節,自然界寸草不生,同樣,宮寒的女性,也會出現受孕困難,即使受孕了,也容易出現流產、胎停孕。


    陽氣不足,人的抵抗力下降,也可以出現反複外感,這種人一年四季感冒不斷,任何一種流感出現,他都難以逃避。由於陽虛,不能溫養四肢經脈,還會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阻滯不通,從而出現關節疼痛等。陽氣的虛少,亦可表現為五髒陽氣衰弱,出現五髒功能低下,即五髒氣虛的症狀,像肺心病、冠心病等,一般都是陽氣衰所致。


    《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人們最畏懼的惡性腫瘤(積證)的發生,雖然有情誌鬱結、飲食內傷、勞逸失調等眾多因素的存在,但寒邪內侵,導致氣血津液凝聚是任何積證發生的共有因素。陽氣虛還會導致人體很多慢性疾病纏綿難愈,嚴重的嗜寒,就像在我們燃燒的生命之火上不停地澆冷水,久而久之,這盆火會被熄滅。


    3哪些食物性屬寒涼


    養生保健,要從保護人體的陽氣入手,同樣,凡是損傷人體陽氣的行為,都對人體不利。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是導致人體陽氣損傷的第一因素。陽氣是溫熱之氣,因此,最畏寒涼,凡屬性質寒冷的食物,均會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傷。下麵,就讓我們看看哪些食物是寒涼的。


    1)冷飲冰寒,請敬而遠之


    首先是冷飲。到了夏季,很多人為了消熱避暑會飲用大量的冷飲。男性通常會大量地飲用冰鎮啤酒,女性則嗜食冰淇淋、喝冰鎮飲料,而且人們又有吃冰鎮西瓜等的習慣。為了對抗這些寒氣對人體的損傷,人體就要耗傷大量的陽氣,這樣人體的陽氣會不斷地消耗。從這一點來說,冰箱的發明實在是弊大於利!


    2)海鮮,請食有節製


    食物中,除了像冷飲這種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溫寒冷之品,還有很多雖然感覺上溫度並不低,但是按照中醫藥屬性的劃分,卻屬於寒涼之性,如海鮮類。在海鮮類產品中,除魚、蝦、鮑魚等極少數屬於溫熱之性,大部分均是寒涼的,像螃蟹、蛤蜊、生蠔等。這些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冰冷的海水中,自然容易形成寒涼的體質。所以,像螃蟹類的海鮮,一是不能吃太多,二是吃的時候一定要蘸著薑汁等食用才行,這樣可以用薑汁的溫熱製約一下螃蟹的寒涼之氣。有的人一吃螃蟹,就會出現胃痛,原因就是螃蟹的寒涼之性損傷了胃陽。


    3)水果蔬菜,飲食有法


    水果大多是涼性的,如西瓜、梨、臍橙等,很多減肥的女性常常不吃主食,而以水果、蔬菜代之,日久同樣會出現陽虛寒盛的症狀。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減肥的女孩,多數會出現痛經、月經量少、月經後期甚至閉經的情況,這就是因為不食穀物、肉食等主食,而大量食入水果、蔬菜的緣故。這樣一來,不僅沒有五穀、肉類補充陽氣,而且大量的水果、蔬菜又會不斷損傷人體的陽氣,最後發生陽虛寒盛,這種寒邪留滯於子宮內形成宮寒,出現一係列月經失調的病症。因此,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水果的食用也要有節製:一是適量食用,一天一個水果即可;一是空腹時不要食用,最好在飯後吃。


    4)綠茶,飲之有度


    同樣是茶,紅茶的性質偏溫熱,而綠茶的性質偏寒涼。綠茶有清熱去火的作用,嚴格說來,適度地飲用確實可以使人體的上部,如咽喉、口腔、頭目等清爽舒適。但凡事就怕過度,“生病起於過用”,再好的東西,如果用得太過,也會造成損害。綠茶是涼性之品,喝太多,就會削伐人體的陽氣,導致陽氣的不足,這對人體健康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同時還要注意,茶水不能空腹飲用,空腹飲用茶水,茶的寒涼之性會直逼下焦,損人真陽。很多人空腹飲茶後都有心悸、頭暈的症狀,就是體內陽虛水泛的一種表現。正確的飲茶方法應該是在飯後,這樣既有助於消化,又可以清解火熱,而且對人體沒有損傷。


    5)難以覺察的寒涼傷害——抗生素


    其實,還有一種寒涼的東西最容易被我們忽略,就是西藥中的抗生素。很多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在服用幾天抗生素之後,都會出現一定的胃腸不適感,要麽胃痛、胃脹,要麽食欲不振,要麽腹瀉等。我們一般會說抗生素有一定的刺激胃腸的副作用,這種副作用是什麽呢?從中醫角度來講,就是損傷人體的陽氣。因為抗生素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均為苦寒之性,口服之後最易傷脾胃。所以,長期服用、濫用抗生素,對人體的損傷,不僅僅是損害肝腎功能,最重要的是傷人陽氣,導致生命力的整體衰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易不要服用過量抗生素,也不要濫用抗生素。


    4晨起一杯涼開水的誤區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這樣一種保健方法:早晨一杯涼白開,可以調節內分泌,同時,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一時間大家紛紛效仿,晨起飲用涼白開者甚眾。但從臨床調查來看,很多晨起喝涼開水的人,在數月至半年之後就會逐漸出現陽虛的諸多病症,女性會出現痛經、月經後期、甚至閉經,男性則出現胃病、關節疼痛、性功能降低等,有些人還會患上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纏綿難愈的病症。因為,晨起空腹時直接飲用涼開水,會大傷人體下焦陽氣,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體質不同的東西方人


    很多朋友有一個疑問,既然嗜寒飲冷對身體的損傷很重,但西方人幾乎每餐都喝可樂啊、果汁啊什麽的,而他們的身體似乎依然非常強壯,並沒有因此虛弱不堪或者短壽。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要從東西方人不同的體質特點及飲食習慣來認識。西方人和東方人先天遺傳和後天飲食習慣上的不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體質類型。西方人天生體形高大健壯,肌肉豐滿,飲食結構又以肉食為主,肉食類多具陽熱之性,所以,西方人多為陽盛體質。陽氣旺盛,氣血運行通暢,就足以抵抗或消耗飲食中的寒冷之氣。而東方人則天生體質瘦弱,世世代代飲食結構以五穀雜糧為主,穀物多為平性,屬於陰陽平和之品,因此,中國人的體質類型中屬陽熱者少,一旦寒涼大量入體,則身體難以承受。


    二、饑飽有度——病多是撐出來的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認為過食肥美油膩之物易生瘡癰,並且,這種飲食會導致痰濕聚集體內,各種疾病均容易罹患,這就像拿著一個空的器皿裝東西一樣容易。因此,雖然過饑過飽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但《黃帝內經》更側重於飲食過飽對健康的影響。同時,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吃不飽、營養缺乏而導致的病症確實不多見了,特別是在城鎮居民中,飲食所致疾病多數是過食所致,也就是說,疾病多數是撐出來。


    (一)哪些疾病與過飽有關?


    1怠惰乏力


    攝入食物過多,胃腸道消化食物就會耗費大量的氣血,人體其他組織反而會營養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後容易困倦的體驗,這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的表現。所以,很多體形肥胖、飲食無度的人,不但沒有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狀態,反而呈現出懶惰、倦怠、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是由於人體氣血長期聚集在胃腸道消化食物,人體其他部位的髒腑組織氣血供應反而不足。


    2胃腸疾病


    由於不斷的、大量的進食,胃腸道負擔加重,極易損傷胃腸道,《內經》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飲食超過了自己適合的需要量傷害了腸胃。在臨床上由於暴飲暴食而引起的胃病並不少見,如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腹瀉等,日久則會導致胃炎、腸炎以及慢性腸道病變。


    3代謝障礙綜合征


    飲食中營養過剩,導致體內蛋白質、脂肪過多,是一種變相的多食。人體不能充分代謝與利用這些營養,就會變為痰、濕、食等病邪損傷髒腑,發生疾病。《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是指油膩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過食肥美油膩的食物,這種肥美油膩的食物不僅可以使人變生疔瘡類疾病,而且這種體質也容易招致任何疾病。人罹患疾病,如拿著空罐子裝東西一樣容易。《黃帝內經》說:“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這其中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腦中風、肢體痿廢、心肺氣虛等疾病,這些疾病均與飲食有關。


    4提前衰老


    過多肥甘食物,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種損傷是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及糞便,這些糞便產生的濁氣、毒素,會損害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加速人體髒器的衰老、麵容的損傷。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便秘的人不僅容易發生咽痛、頭痛等病症,而且還會出現麵部痤瘡、皺紋增加、頭發變白等現象。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適度的減少食量,對身體的健康、長壽都是有益的。諺語說得好:“吃飯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美國醫學家通過一項實驗,在大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基因叫長壽基因,這種基因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達,也就是沒有生物學活性,隻有在饑餓情況下,這種長壽基因才表達其活性。因此,適度的饑餓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而且有助於長壽。調查資料顯示,體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體偏瘦者壽命短三~五歲;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百分之八十都有節食的習慣。所以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即是說少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二)何時少食最適宜?


    很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拚命節食,常常從晨起就不吃飯,這樣一來,時常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不僅感覺不到身體的健康活力,甚至餓出很多疾病。那到底何時少吃為好呢?古人有句養生口訣,就告訴了我們適當的少食時機——“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吃申後飯”。申時即下午三~五點,這實際是建議我們晚飯要少吃或不吃。當然,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什麽照明設備,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覺,所以吃了東西很難消化。我們現在雖然夜生活較長,但晚飯後的工作量、活動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所以,建議晚飯少吃一些。


    (三)哪些人更應少吃?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話:“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裏的“鬥”,是爭鬥的意思,而“得”是攝入的含義。年少之時,人的性欲旺盛,自製力差,意誌薄弱,很容易沉迷於女色之中,但少年之時,腎氣未達到最充盛的時段,所以色欲過度,腎精流失,就會導致體質的衰憊與虛弱,對人體健康影響甚大;中年人處於事業的巔峰階段,心性爭強好勝,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情誌內傷,都會導致氣機鬱滯,疾病叢生;老年人則生機衰退,機體代謝能力低下,同時活動減少,所以最怕飲食過多,大量的飲食不僅直接傷及脾胃,出現脾胃不適的症狀,而且攝入的營養不能及時代謝排出體外,反而會變成有害物質大量堆積,成為痰、濕、瘀等附著在人體內,加重髒器負擔,加快人的衰老。《黃帝內經》中的“年長者求之於腑”,即對老年疾病的治療及保健的關鍵,在於保持腑氣的通暢,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


    漫談“辟穀”:


    說到控製飲食攝入的話題,就不得不談談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久遠的一種養生方法——“辟穀”。辟穀又稱為斷穀、絕穀,“辟”通回避的避,即通過在一定時間內,不食五穀類食物,達到清理腸道、排除毒素、保健或治療疾病的目的。嚴格說來,儒、釋、道三家均有辟穀的記載,但是世人多數以為辟穀是道家的發明,原因是道家書籍中有很多辟穀的方法。最早記載辟穀的文獻是《大戴禮記·易本命》,其中說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穀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所謂“食氣”、“不食”,即後世之辟穀。據古代文獻記載,秦漢時期,辟穀已經作為養生法術盛行。


    辟穀分為幾種,一種是辟穀期間除了水,什麽都不吃,純粹的絕食;一種是僅僅不食穀物,水果、蔬菜等可適量攝取;還有一種是以上兩種方法結合的食氣法,即仿照烏龜、蛇等吞食空氣的方法。如蘇東坡在《辟穀說》中就有“引首東望,吸初日明光咽之”的食氣之法。辟穀的時間、頻次因人而異,道家練功可能辟穀時間會很長,一般一次至少七天,長的可達半個月、一個月,但我們為了健身進行的辟穀就沒有必要這麽長時間,可以一次辟穀一天,也可以二~三天,每個月一次,或半年一次。辟穀並非人人都能進行,老弱者、兒童,均不宜辟穀。曆史上通過辟穀來健身療疾的名人很多,如西漢初劉邦的大將張良,晚年曾閉門謝客,專心於斷食辟穀。《史記》記述:“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穀。”大詩人白居易活到了七十五歲,這在唐代詩人中是極其少見的。白居易的長壽得益於“休糧清腸”。他自己力行斷食後體會到:“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三、五味調和——什麽都吃一點


    從中醫的角度,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色澤的食物,是偏入於不同的髒腑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在味道的選擇上,如果我們總偏重於一種味道的話,一定會容易導致這個髒功能強、另外一髒功能衰弱,髒腑功能就會紊亂。從日常生活來看,人的嗜好各有不同,男的愛吃辣,女的愛吃甜,老年人味蕾退化口重都愛吃鹹的,時間日久,就會導致人體髒腑功能衰退。一般人都不愛吃苦味食物,所以有會病後,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基本都是苦的,這就是人體的自然平衡。《黃帝內經》說“生病起於過用”,是《內經》的一個發病學觀點。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所有與我們的生活或身體活動密切相關的因素,過度了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飲食亦是如此。宋代有個養生家叫陳直,他說“爽口之物終必作疾,快心之事過必為殃”。前麵這一句可以做我們的健康箴言,後麵這一句可以做我們的人生箴言。


    (一)振奮人體陽氣的“辛”味


    1“辛”的古代涵義


    大家都知道酒為辛辣之品,所以,我們先看一下“辛”字的原始含義,對酒為何傷人就多少有些明白了。


    上麵的符號是“辛”的甲骨文體,像什麽?一把平頭刀,上麵是刀頭,下麵是刀把。高亨認為“辛與產古為一字,古代一種刑具,劍之類也”,以“辛”為偏旁和部首組成的字,部分與這一本始含義有關,如“辟、宰”等。同時,“辛”可以用來描述勞動,因為勞動很苦、很累,故用其組成“辛苦”、“辛勞”;又因勞動的刀具一般均很犀利、鋒銳,所以用其組成味道很刺激的“辣”字,構成“辛辣”一詞。以刀具表辣味,說明辛辣之品性情之峻烈、作用之剛悍。


    2辛味的藥性作用


    1)主於發散


    《黃帝內經》有“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言辛味有發散之性用。辛味的發散功能最常用於外感症,一般風寒感冒用辛溫之品,風熱感冒用辛涼之品,生活中常用的生薑、蔥白、薄荷等辛味食物,均是治療外感症的有效藥物。


    2)主於溫通


    辛味食物或藥物多為溫熱之性,故有很好的溫通血脈的作用,可以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女性因宮寒所出現的痛經、閉經、月經後期、手足冰冷等,均可用生薑紅糖水、胡椒湯、肉桂粉等進行改善。同時,對於胸痹症,即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中醫的經典治療均在方藥之中使用白酒,就是取白酒辛溫之性溫通血脈的功能。


    3)主於溫補


    中藥凡屬於大熱之品,均為辛味,如附子、烏頭、肉桂、花椒、茴香、幹薑等。因此,對於素體陽虛,表現為手足冰冷、畏寒等征象者,可以在燉肉時加入以上辛味食物。


    3認識生活中的辛味食物


    根據《內經》對五味的劃分,辛為陽性,辛味可以生發人的陽氣,並能驅風散寒,活血通絡。提到辛味、辣味食品,我們自然會想到辣椒、薑、蔥、酒等。


    1)辣椒


    說到辛辣,首先想到辣椒;說到辣椒,就想到湖南、四川、貴州等地,這些地域的人們嗜食辣椒,凡入口食物,均以辣椒為佐,辣椒是比鹽更常用的調味品。按理說這樣大量食辣,對人體注定會有很大的損傷,但這些地域多屬於氣候之中濕氣較甚。因此,人們雖然食辛辣過多,但與氣候之偏形成了一種互補,食入的辛辣很好地製約了氣候中不斷侵入人體的濕氣。濕氣侵入人體最易困厄脾胃氣機,導致倦怠無力、食欲不振等,而辛味有升發氣機、振奮陽氣的作用,因此,可以疏散鬱結的脾胃之氣,並振奮精神,解除情緒的鬱結,治療抑鬱症、厭食症,並有減肥等功用。因此,嗜辣不僅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反而會維護身體的平衡。


    當然,目前嗜辣之風有向北方地區蔓延之勢,北京的川菜館越開越多,生意越來越好,說明部分北方人也開始嗜食辣椒。但鑒於北京氣候幹燥,吃太多辣椒,很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因此,為降低這種辛辣燥烈對人體的損傷,建議在吃麻辣火鍋的時候,同時配以酸涼之性的蔬菜,如糖拌番茄、醋拌黃瓜等,或者喝點橙汁、酸梅湯等飲品。這樣,用酸收中和一下辛散,用涼性中和一下熱性,對人體就不會形成傷害。


    2)生薑


    生薑味辛性溫,具有提味、溫通、提神、解腥、去毒等作用,是中國人餐飲中最喜歡使用的作料。有人認為,中國的廚師,十人做菜有八個會放薑;十個人中,有八個愛吃薑。如果說哪一種中藥使用最多最廣,則非生薑莫屬。《本草綱目》謂其“生用發散,熟用和中”,具有發散內外寒邪、生發陽氣等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使用簡便,取效迅速。


    生薑的妙用:


    痛經:用益母草六十克、生薑三十克、紅糖三十克煎水,每於經前飲用二次。用於治療女性經行腹痛,月經量少、色黑,手足發涼等症。


    胃寒嘔吐:生薑一五克、法半夏一五克煎水,治療平素胃寒,食冷則痛,嘔吐清水,或伴腹瀉者。


    流清涕:生薑五〇克、桂枝三〇克煎水,治療外受風寒,或過敏性鼻炎,或鼻塞流清涕、量多不禁的症狀。


    燒心:炒梔子一五克水煎二〇分鍾,兌入榨生薑汁二〇毫升,治療胃病燒心、反酸。可單獨使用,亦可與其他治療胃病方合用。


    生薑的使用禁忌:


    生薑味鮮美,性溫熱,用途極廣。但再好的東西,如果用錯了時間和場合,也會使其作用適得其反。下麵是不宜食用生薑的幾種情況:


    小兒忌食:三歲以下的小兒不宜食薑,尤其是患病之後尤其如此。即使是外感病,成人可以以薑為主,但小兒則需忌食。因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生薑性過發散,服用後極易損小兒真陰,使病纏綿難愈或加重。


    秋季與晚上忌食:一年來說,除秋季外,其他三個季節皆可食用生薑;一日來說,晚上不宜食薑。諺語有:“早上吃薑,勝過參湯;晚上吃薑,等於砒霜。”因為晚上陽氣宜收斂閉藏,食用生薑,使人體陽氣發散,極易出現煩躁、失眠等症。


    3)蔥白


    蔥白為辛溫之性,走竄性強,善走肺經。可以溫散外寒,通陽止痛。


    蔥白的妙用:


    風寒感冒:見有鼻流清涕、發熱惡寒,或頭痛者,用蔥白三段、淡豆豉五十克煎水服用,取效迅速。


    鼻塞不通:過敏性鼻炎,或外感之後,以鼻塞不通為主要症狀者,可以將一段蔥白插入鼻孔,會在短時間內使鼻竅通暢。


    手足發涼:平素手足發涼、畏寒肢冷者,可用蔥白五段、熟附子十五克、幹薑十克、桂枝十五克煎服,每十日飲用三劑。


    陰囊疼痛:蔥白一段、乳香五克共搗爛,塗於患處。


    4話說飲酒


    說到辛味食物,我們必須談談“飲酒”。中國作為飲食文化的大國,酒在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但凡婚喪嫁娶、搬遷升職均會以酒相慶。然而,飲酒過度已變成困擾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嗜酒是一部分人無法擺脫的生活習慣。那麽,飲酒或嗜酒,到底對人的身體有哪些傷害呢?


    1)論醫酒一家


    讓我們追溯一下“酒”的曆史就可以知道,酒本是古人用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藥物,在《內經》中酒被稱為“湯液”“醪醴”,考查二者具體所指,應是現在南方飲用的米酒:上麵清澈的液體稱為湯液,下麵稠厚的稱為醪醴,即現在的醪糟。這種略有酒味的薄酒,在《內經》中也明確指出隻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


    看一下古體“醫”字:


    在古代,“酉”字即釀製酒的容器,表明酒本屬於“醫”。《周禮·天官·酒正》有“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


    ,三曰漿,四曰酏”,即


    本指酒類飲品,屬於古代的醪醴。


    在《內經》一篇專論湯液醪醴的經文中,就有“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記載。說明上古之人做湯液和醪醴,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是用來預防疾病的,平時並不飲用;到了中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患病時適度飲一些酒治療疾病。在《內經》中,治療疾病的主要方式是針灸,方藥僅有十三個,但在這十三個方子中,就有四個是用酒來炮製或配伍的,治療的疾病包括臌脹(肝硬化腹水)、月經不調、痹證、昏厥等。因此,酒本來就是嚴格意義上的藥物。


    根據《內經》的相關描述,酒的性質和作用為:性辛溫,主於驅寒、提神、調暢氣血。因此,在寒冷的季節,或有一定的氣血瘀滯性病症的人,如胸痹、痹症等,少量喝一點酒,確實會對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這個分寸要把握好,因為,過量飲酒對人體不僅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很多損害。


    由於酒有提神、暖體的作用,所以,慢慢的,酒從療病之品逐漸變為人們飲食的摯愛,酒的身份也從單純療病去疾的“藥物”變身為招病納邪的“妖物”。據《內經》記載,嗜酒之風在西漢時期已經盛行,那時人們對酒的藥性認識已經十分透徹,而它給人體造成的損傷,也已了然於心。因此,《內經》就有“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的記載。


    2)酒本狂藥,過量飲用疾病叢生


    後世醫家對“酒”所致疾病多列專篇論述。清代醫家吳澄在《不居集》中將酒稱為“狂藥”,言“酒本狂藥,大損真陰”,認為酒有陰陽兩性,陰虛者縱飲之,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出現吐血、便血、尿血、咳喘、煩躁、狂亂等症;陽虛者縱飲之,性不足以扶陽,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等。具體來說,吳澄認為酒這東西,陽虛的人喝了體質會越來越寒,陰虛的喝了體質會越來越熱,實在是隻會損人陰陽。又有“少飲之則宣和氣血,壯神禦寒;多飲之則腐胃爍精;沉湎不歇,毒流腸胃,暗損天年,潛消元氣,多變虛損”。喻昌在《醫門法律》中則提醒說:“過飲滾酒,多成膈證,人多不知。”,即喝熱的白酒,最易導致食道癌。長期飲酒還會導致肝硬化、肝癌、食道癌、胃癌、胃炎、中風、不育等很多疾病。


    3)嗜酒文人多短命


    酒對壽命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按照生物學的常規生長規則,一般生物的壽命是其生長周期的五~七倍。比如,牛的生長期為六年,牛的壽命為三十~四十二歲。因此,生長周期越長的生物,其壽命就應越長。《黃帝內經》認為,智齒的出現是人發育成熟的一個標誌,男性智齒生長於二十四歲左右,則男性的生長周期一般為二十四年;女性的智齒生長於二十一歲左右,則其生長周期為二十一年。由此可知,男性比女性生長周期長三年,所以其壽命應長過女性十五年左右才對。但實際數據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男性的壽命均比女性要短。在中國,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壽命短四歲左右;數值差別最大的是俄羅斯,男性的平均壽命要比女性短十四歲,女性是七十三歲,男性是五十九歲。其原因就是世界各國男性普遍嗜酒,而在俄羅斯尤甚,其酒精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文人多數都比較短命,就是與這些人嗜酒有關。從中國古代詩詞中出現的大量與酒相關的作品,就知道喝酒或嗜酒是很多古代詩人共同習慣。


    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沒人陪伴對著月亮也要喝;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有話題就要端著酒杯詢問;李清照雖是女流之輩,酒一點都不少喝,“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過了一夜,酒勁都沒下去。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計,李白總共作了一千零五十首詩,與酒有關的有一百七十首;杜甫的一千四百詩作中,有三百多首與酒有關。看來酒真是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所在。酒雖成就了他們的詩作,卻也敗壞了他們的身體,所以唐宋詩人長壽的不多:李白活了六十二歲,杜甫活了五十六歲,李賀活了二十七歲,杜牧活了四十九歲。


    4)解酒妙方


    酒為辛辣之味,具濕熱之性。酒雖為水液之性狀,為濕,但卻能夠被火點燃,性熱屬火。濕最易傷脾胃,脾胃受傷,則濕濁內停,從而導致濕熱留滯。所以,長期飲酒者,常常呈現濕熱內盛的體質,出現舌苔黃膩、食欲欠佳、小便黃濁、大便黏滯之症,甚則出現肝膽濕熱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傷,應以清熱祛濕為主。


    澤瀉飲:組方為澤瀉十克、白術十克、鹿銜草五克,用於治療飲酒過度,酒傷脾胃,複感風邪引起的汗出不止症。其中,澤瀉淡滲利濕,白術苦溫健脾燥濕,鹿銜草亦為苦溫之品,可以燥濕。


    葛花解酲湯:組方為青皮、白術、橘紅、茯苓、豬苓、澤瀉、人參、幹薑、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此方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製,用於解除酒傷髒氣所致的病症。其在《脾胃論》中說:“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即此方可治醉酒。


    在生活中,辛味是一種上佳的調味品,用好了,可以治療和改善疾病;但用得不合適、用得過量也會給人體造成很多傷害,其中,酒的這種雙重性最強。因此,我們說辛味食物,像把雙刃劍,既可以帶給我們健康,又可以導致疾病發生,結果是什麽,關鍵要看我們怎樣把握分寸。


    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中就有“多飲者子多不育,蓋以酒亂精,則精半非真而濕熱勝也”的論斷。強調飲酒多者,後人多門丁不旺,子代體質、智力均易低下,因為酒為辛熱之性,不僅劫殺人體自身的真陰,而且易於傷及精氣,導致精子死亡或畸變。


    (二)“酸”能開胃亦傷胃


    1酸”的來源


    “酸”字由“酉”字旁組成,“酉”的甲骨文字形為“


    ”,指的是釀製食物所用的壇子,因此,“酸”最早是指食物在壇子之中發酵之後的味道。漢字中如“醋”“酢”“醯”“酒”“醪糟”等以“酉”字旁組成的字,多是指穀類發酵的食物。一般而言,穀物等經過發酵後,食入人體更易於消化,如經過發酵的麵粉類食物,比沒有發酵的易於吸收。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發酵的食物多酸味,不僅易於消化吸收,而且大多數酸味食物還能助益消化、開胃消食、增加食欲。比如醋、蘋果、酸棗、櫻桃、楊梅、石榴、番茄、葡萄、烏梅、橘子、山楂等。所以,中國人習慣於在吃餃子、肉類食物時蘸醋食用,女性妊娠初期惡心厭食也尤其喜歡酸味食物。


    2酸味的作用


    1)開胃消食


    從五行上說,酸味有入肝養肝的作用,基於木克土的五行關係,肝旺可以舒達脾土之氣,開胃消食。我們常常一提到酸性食物就會口中溢滿口水,所以,在進食酸味食物時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液中含有的大量消化酶能促進食物的分解吸收,從而起到助益消食的作用。《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就很好地說出了酸味的作用。


    2)五止——止咳、止瀉、止汗、止痛、止渴


    止咳:


    肺氣上逆、咳喘日久之症,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加入一定的酸味藥,如張仲景的名方小青龍湯用五味子、白芍等,就能起到收斂肺氣、止咳的作用。


    止瀉:


    酸味之收斂之性,可以治療久瀉不止之症,如烏梅、石榴皮、五倍子等可與肉豆蔻、黨參等同用治療脾虛久瀉。


    止汗:


    酸味藥還是止汗之良藥,自汗、盜汗之汗出不止,用白芍等止汗作用明顯,如仲景名方桂枝湯中就用了白芍,此方是治療汗出症之常用方。


    止痛:


    酸味藥與甘味藥合用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者酸甘化陰,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常用方芍藥甘草湯既可直接用於治療頭痛、腿痛之症,又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各種風濕痹症。


    止渴:


    酸味藥能刺激包括唾液在內的消化液的分泌,所以,在開胃消食的同時,有治療口幹口渴的效用。


    3酸味過用反傷胃


    當然,如果酸味太過,會導致肝氣過旺,木旺則克土,脾土之氣反而會受製約,《黃帝內經》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這個脾氣一傷,人就會出現厭食、腹瀉、消瘦、麵黃等病症。因此,我們一般所認識的酸味開胃之說,也是要限製在一定程度之下,酸味攝入過多,不但不能開胃,反而傷胃。因為酸味促進胃液的分泌,如果胃酸、消化液分泌太多,反而會損傷胃黏膜,影響胃的功能。同時,由於酸主收斂,不利於氣機的疏泄,所以,平時情誌比較抑鬱的女孩,要少吃酸味的食物。


    4生活中常食的酸味食物


    1)醋


    “醋”的來曆


    醋,古代又稱醯、酢、苦酒,現稱米醋。醋起源於我國,古有“杜康造酒兒造醋”之說。說夏代杜康的兒子長得高大結實,膚色黝黑,人喚“黑塔”,黑塔率族人移居今江蘇省鎮江一帶,在長江岸邊的魚港開設了一家糟坊,本想釀酒,誰知這一年發大水,江水浸漫酒糟,等洪水退下,二十一天已經過去,這時恰逢酉時,一打開缸,香氣撲鼻而來,以口嚐之,酸中帶甜,鮮美無比。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一個“酉”字,命名這種酸水為“醋”。至今鎮江一帶的釀醋業製造醋的過程依然是二十一天。


    醋的作用:


    醋為酸、溫之品,關於其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醋可消腫痛,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對食醋的保健功能歸納為: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避邪、解諸毒。


    現代醫學研究,食醋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平衡血液酸堿度、抗菌殺菌、調節血脂、降血壓、調節血糖、提高肝腎功能、防治肥胖、美容養身、延緩衰老、防癌抗癌等功效。


    醋的妙用:


    高血壓、高脂血症:食醋泡花生米一周以上,每日生吃花生米八粒,可以降低血脂、膽固醇,並通過軟化血管起到降壓作用。


    失眠:醋二十毫升、蜂蜜三十毫升同攪拌於溫水中,睡前飲用,可改善睡眠。


    皮膚晦黯:桃仁二百五十克、醋五百毫升,浸泡一周,每日食用十克左右,對麵色晦黯、皮膚粗糙等,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預防感冒:糯米五十克、大蔥七段、生薑七片熬粥,粥熟後加入醋三十毫升,每日一次,可預防感冒。


    附:“神仙粥”養生歌


    一把糯米煮成湯,


    七個蔥頭七片薑;


    熬熟兌入半杯醋,


    傷風感冒保平康。


    食醋的禁忌:


    消化道潰瘍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平素胃酸過多、時有泛酸的人不宜吃醋,否則醋之酸味刺激潰瘍麵,會加重病情。


    服用解表發汗藥:風寒外感者服用解表發汗藥時不宜吃醋,因為,醋的收斂之性會降低解表劑的發汗作用,從而降低療效。


    服用抗生素:正在服用抗生素者不宜吃醋,因醋酸可中和堿性藥物而使其失去藥效或減弱藥效,甚至使藥物在酸性環境中形成結晶,沉積在腎髒,損害腎功能。


    (二)山楂


    山楂酸甘、微溫,為薔薇科山楂屬植物,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二十種左右的山楂,各省均產,以北方分布和應用最廣。中國對山楂的記載見於《爾雅》,人們雖然知道山楂可以食用,但因其味酸,隻作為野果,未入家用水果之列。唐以後,山楂被作為藥物使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前人對山楂的應用,將其煮水內服,用於治療腹瀉、痢疾,外洗可治療瘙癢等。


    山楂的作用:


    消食積:


    山楂對肉食引起的積滯消食作用良好,因為山楂能刺激胃中消化酶的分泌。李時珍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鄰居一小孩因食積得了黃腫病,腹脹如鼓,偶食了大量山楂,回家後大吐痰水,病立刻好了。我們平素煮老母雞等難熟之肉,放入幾枚山楂很容易熟爛,其消肉食之用可以推知。餐後食幾枚山楂,或將山楂炒後泡水,消食健胃,不留食積。但同時也要注意,由於山楂有消食的作用,空腹或者潰瘍病患者均不要食用,否則更易饑餓且胃中嘈雜。


    活血消淤


    山楂活血作用很強,可用於冠心病心悸、胸悶胸痛症,以及婦女產後惡露不盡。治療冠心病時可與其他藥物如丹參、瓜蔞、桂枝等配伍使用,平時飲山楂水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祛痰利水


    山楂祛痰利水之用,體現在現代醫學上有降血脂、降低血容量的功能,所以山楂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可以用來治療高脂血症、高血壓等。可用山楂十五克、荷葉十克,煮沸代茶飲,每日一劑,療程不限。


    山楂的食用禁忌:


    兒童:山楂所含的有機酸、鞣質等,易對牙齒造成損害,故兒童及患有齲齒者,不宜多食。


    潰瘍病患者:山楂味酸,容易刺激潰瘍麵,導致出血、疼痛,故胃腸潰瘍病患者不宜食用。


    孕婦:由於山楂兼酸甜之味,深受早期妊娠的孕婦喜愛,但山楂活血作用較強,易造成流產,因此,為孕婦的忌食之品。


    一般而言,酸味食物均有開胃消食、化油膩的作用,可以增進食欲,促進血脂、膽固醇的分解,因此,在食物之中適量搭配,不僅可以增加食量,還可以預防現代社會的高發疾病——代謝障礙綜合征。但酸味食物也同其它五味一樣,用得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消化道的損傷,所以食用酸味,也是貴得其宜。


    (三)吃“苦”的妙用


    1良藥為何多“苦口”


    “苦”的甲骨文字是:


    上為“草”,表示“苦”為百草之味,因多數植物都是苦味;下為“古”,表聲符。其實,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營養,屬於甘味的,很快就列入主要食物的範疇;而那些苦味植物,則一直被冷落在一旁,但卻是我們治療疾病、糾人體之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


    中國傳統俗語中有一句話叫“良藥苦口”,這句話的真實性幾乎沒人懷疑,因為,我們用來病的藥物幾乎都是苦的。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藥為什麽多是苦味呢?如果藥物都是甜的,那我們吃起來會多輕鬆啊?


    相對於其他四味而言,苦味是最難喚起人們口舌愉悅感、也是人們最不喜歡的味道。女性喜愛酸甜食品,男性酷愛辛辣,老年人口味偏鹹,但卻少有人喜歡苦味之品。因此,作為應該平衡的五味,苦味對人體的影響,不是攝入太多,而是攝入太少。


    老子《道德經》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過食甘、鹹、辛之味引發了疾病,隻能服之相對不足的苦藥治療疾病。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大自然對人體五味偏失的一種糾正。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當苦藥入口之後,疾病消失,身體舒適,恢複健康,可能恰恰是被我們冷落的苦味進入人體後,五味達到平衡、調和,髒腑功能平和的結果。因此,正確認識五味調和的含義與作用,在平素的飲食中隨時攝入一定量的苦味之品,應可很好地防止疾病的產生。如果你是一個體弱多病之人,無妨檢討一下自己的飲食,是否存在五味之偏。


    2苦味的作用


    1)清心瀉火


    苦味在五髒的歸屬中屬於心,因此,苦味之品多數是入心的,苦寒之物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常用的藥物有黃連、丹皮、炒梔子、蓮子心等,可以食用或飲用的苦味之品則有苦瓜、苦菜、苦菊、蓋菜、萵筍葉、芹菜葉、苦蕎、苦丁茶、綠茶、柑橘等。在滿桌的大魚大肉之中,適度地加入一些苦味涼性的蔬菜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咽痛、性情急躁、失眠等心火上炎的情況發生。


    2)消暑除濕


    苦味食物一向被看作是消暑的上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菊、蓋菜等,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苦寒之性,不僅可以用來消解暑熱,防止火熱導致的皮膚瘡瘍、頭暈目眩等,還由於苦味可以燥濕,而有健脾化濕的作用。《黃帝內經》中就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語。夏季濕熱交蒸,濕氣通於脾,脾胃為濕熱所困,往往導致倦怠、乏力、惡心、厭食、腹脹、腹瀉等症狀出現,通過苦味食物的燥濕作用,可以解除脾胃濕熱,增進食欲,改善乏力等症狀。這也是夏季人們喜歡吃苦瓜、苦菜的原因。


    3)去火堅陰


    《黃帝內經》有“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之說,認為苦味之品有堅陰的作用,所謂“堅陰”,是指堅固陰精,使人體精血等不恣意外泄之義。人體的腎髒是精氣儲藏的總倉庫,當腎氣虛,或下焦相火內盛時,均可導致精氣的妄泄,如遺精、滑泄、崩漏、盜汗等。通過苦寒清解火熱,起到“陽殺陰藏”的作用,可以防止陰精外泄,所以,中醫治療盜汗、遺精的方子中,常用到黃柏、知母等苦寒之藥。


    3常用的苦味藥食


    1)苦瓜


    苦瓜又名涼瓜,為葫蘆科草本植物,果實供食,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均可入藥。苦瓜肉性寒味苦,《本草綱目》載苦瓜“氣味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肝明目”。清代醫家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載苦瓜“青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苦瓜一物在不同的階段采摘,其藥性及作用都不相同,青則能清,熟則能補,前後補瀉二用,皆有奇功。苦瓜根、莖、葉、花皆苦寒,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疔瘡、便血、牙痛、消渴、濕疹、腹瀉、食欲不振等疾病。現代醫學認為,苦瓜有降血糖、抗腫瘤、抗病毒、抗菌、抗潰瘍、調節免疫能力等方麵的藥理作用。


    苦瓜的妙用:


    糖尿病早期:鮮苦瓜五十~一百克做菜,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


    熱毒瘡癰:苦瓜二百克搗碎成汁,用汁液抹患處。


    風火牙痛:苦瓜一百克搗爛,敷下關穴。


    神經衰弱:苦瓜三十克、杏仁十二克、炙甘草十克,水煎服,每日兩次。


    苦瓜性苦寒,凡陽虛內寒盛者,應少食或忌食苦瓜。


    2)蓮子心


    苦瓜生則清,熟則補;蓮子是內則清,外則補。心肉不分,補中寓清,清中含補,古為曆代富貴人家的常用補品。


    蓮荷的果實謂之蓮子,蓮子去心為蓮子肉,蓮子肉為補藥之一,唐代孟詵著《食療本草》論蓮子肉“主治五髒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二十五絡血氣。生吃(微)動氣,蒸熟為上”。認為蓮子肉可補益五髒之虛。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論蓮肉,認為其有“交心腎、益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瀉久痢、赤白濁,療女人帶下崩漏諸血症”,亦強調蓮子肉補益十二髒腑的功用。


    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與蓮子肉的補益作用形成對比,蓮子心偏於清火,具有極好的清心安神、降壓去脂以及降血糖之功效。


    藥食良方:


    蓮子心茶:蓮子心二克、生甘草三克,以開水衝泡,代茶飲。主治心火內積所致的煩躁不眠,以及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失眠等症。


    我國的僧尼常以蓮子為素齋聖品,一方麵取蓮子補益脾腎之虛之功用,另一方麵,蓮子心有清心瀉火的作用,可使男子性欲低下。所以,男子不宜長期服用蓮子心,否則會損折性功能。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也談到“寡居女性常飲蓮子心茶”以清心解欲。同時,蓮子心性苦大寒,陽虛體質者禁止服用。


    4生活中易出現的苦味過用


    雖然平時喜歡食用苦味之物的人並不多,但並不意味著生活中就沒有人為苦味所傷。《黃帝內經》說:“味過於苦,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可見,苦味太過可以引發心氣衰弱、腎氣受損等疾病。生活中常見的嗜苦太過有:


    1)嗜茶


    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茶的淡、靜、雅之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的精髓極度契合,飲茶不僅是文人表現性情風雅的方式,並且逐漸深入黎民百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多性寒味苦,尤其是綠茶、苦丁茶、菊花茶等。這類茶,少飲之則清熱降火、安神定誌、助益消化、降血脂血壓,確實對身體有益。但很多人誤以為茶對人體有百益而無一害,嗜飲茶水,也會導致身體出現諸多疾患。


    損傷心陽:苦味入心,寒性傷陽,過飲茶水,首先導致心陽損傷,出現心氣衰微的征象,如心悸、胸悶、胸痛等症,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心氣喘滿”之症。喘為心悸、呼吸氣喘;滿,同“懣”,音悶,胸悶之意。


    損傷腎陽:心陽受損,會進一步波及腎中陽氣,從而出現全身陽氣虛、虛寒內盛的征象,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四肢冰冷、腰膝酸軟、麵色黧黑,甚至下肢浮腫等,即《內經》所說的“色黑,腎氣不衡”。


    2)藥物過用


    生活中易於出現的另外一種過用苦味是藥物治療的過度。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基本上都是苦味,西藥中的抗生素,中藥裏的清熱解毒藥等,苦性尤強,且皆為寒性,是屬於苦寒之品。因此,過用藥物,或治療過度,不但同嗜茶一樣損傷人體的心腎陽氣,還會導致髒器功能的障礙,所謂舊病未去,新病又起。《黃帝內經》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是指毒性強,或具有攻伐作用的藥物;中毒,是指攻伐作用平緩的藥物;小毒,是指一般的行氣活血藥物;無毒,指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即使是對這些小毒或無毒的藥物,《黃帝內經》中也提示我們不要過用,用藥做到去其大半即可,否則就容易傷人正氣。因此,臨床用藥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


    總之,苦味不易讓人喜愛,作為五味平衡,稍稍攝入一點就可以。而對於苦味之品而言,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兩類錯誤飲食習慣則是:一是因為不喜歡,一點都不吃苦味的食物,導致五味平衡中少了苦味,從而易於出現某些疾病;一是過分誇大苦味的作用,嗜飲苦味之品,如過度飲茶、吃清火藥、用抗生素等。


    (四)過食鹹味折損壽命


    鹹味主要來自食鹽,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氯和鈉都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特別是鈉,與肌肉收縮、心髒跳動密切相關。鹹味是構成我們飲食的基礎味道,但大量食鹹並非生理需要,而是後天誘導出來的,因為鹹味可以使食物的味道變美,但多食鹹味會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傷。醫學研究證實,成年人每天吃鹽六克左右即可滿足身體的需要。而很多人每日的實際攝鹽量卻高達十五到三十克左右,高鹽膳食已被證明是導致很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改變口味,清淡飲食,是養生的必修一課。


    1鹹味的作用


    1)補益腎精


    腎精可以化生腎氣,腎氣是人體的元氣,即人體的本原之氣。腎氣從下焦發出,就像人體的發動機一樣維持著生命活動的運轉、生化活動的進行。人體生命活動的強弱盛衰,均是腎氣狀態的一種體現。因此,腎氣虛衰的人,最容易出現疲勞乏力。腎氣不足引起的疲勞症,往往見於先天稟賦差,身體素質偏弱,或過度勞累、身體消耗過大的人。


    鹹味在五髒歸屬於腎,所以,鹹味藥物多偏入腎,部分鹹味藥物有補腎的功能,如鹿茸、紫河車、龜板、鱉甲、海馬、蛤蚧等,均是鹹味,是填補腎精的上佳藥物。部分補養藥在炮製時經過鹽炒,其補腎作用就會增強,如鹽巴戟天、鹽補骨脂等。


    在這裏,我們順便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人們經常把中醫的腎氣與西醫的腎髒混同起來。我們在臨床接待病人時,常遇到這種情況:給病人切完脈後,他就會問自己的身體有什麽異常,如果你說他的腎氣有些虛,這個病人立刻就很緊張,以為自己的腎功能出了問題,並立刻要求去查尿裏是否有蛋白。其實,中醫的“腎”與西醫的“腎”概念是不同的,中醫的腎氣,是一種稟受於父母的元氣,主持著人的體力、智力、生殖功能的發育等,通俗來講,就是人體整體的一種生命力或生機,會涉及到多個係統的功能活動與代謝。所以,一個人腎氣虛,往往代表整體體質狀況的不良,而並非一定是腎功能出現了什麽問題。


    2)軟堅散結


    中藥歸類藥性時,認為鹹味之品可以散結,多數水生物都有這類作用,如海藻、海帶、牡蠣等,可以治療中醫裏的“積”症,即病灶堅硬的病症,如腫瘤、癌症、肌瘤等,除此之外,皮下結節、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亦可以使用這些鹹味之品。


    3)活血化淤


    鹹味藥物多數來源於昆蟲類,這類藥物多秉承了蟲類能爬善行的特點,善於活血化瘀,地龍、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等均是臨床常用活血藥,對於腦中風後遺症、腫瘤、婦科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常見的鹹味食物或藥物


    鹹味的劃分,最初是根據人們的品嚐口感,但逐漸據其來源、作用擴展了很多鹹味的食物或藥物。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鹹味之品是食鹽,食鹽源自海水。除此之外,鹹味食物或藥物主要還有三種來源:


    動物類藥物: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鹹味藥物都是源自動物藥,如鹿茸、白花蛇、紫河車、羚羊角、地龍、桑螵蛸、蛤蚧、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等。因為動物的體液為鹹味,故源自動物的藥物多為鹹味之品。


    水生類藥物:海洋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海水中,故多為鹹寒之品。如龜板、鱉甲、海馬、海藻、海帶、海浮石、海蛤殼、珍珠母、牡蠣、石決明等。


    植物類藥物:有少量的植物藥也屬於鹹味,如肉蓯蓉、龍血竭、玄參、慈姑等。


    鹿茸


    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帶有茸毛,內含血液,叫做鹿茸。梅花鹿、馬鹿是我國主要的茸用鹿。東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質量最優;東北馬鹿采收的叫“東馬茸”,品質較優;西北馬鹿所產的叫“西馬茸”,品質較次。梅花鹿、馬鹿在兩足歲以後,逐漸長出鹿茸,繼而分岔。鹿茸以三~六歲小鹿所生的為佳,多在四~六月采集。


    鹿茸的作用:


    鹿茸味甘、鹹,性溫。按照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鹿茸“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中藥大辭典》則有“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子宮虛冷……”的相關記載。由於鹿茸為動物類血肉有情之品,故其雖性溫熱,但能在補益人體腎陽之時,又能補益人體氣血,與附子相比,有附子的溫熱之性,卻無附子的燥烈之弊,溫而不燥,是滋補強壯的上佳之品。


    補益元陽:


    用於陽虛諸證。鹿茸采集時處於幼年階段,生長之力旺盛,同時又在每年的春季采集,故其性偏溫熱,可補益人體虛衰之陽氣,如男性腎陽虛出現的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女性腎陽虛出現的子宮虛冷、崩漏帶下、小腹冷痛等症,皆可食用鹿茸。


    填精益髓,抗衰老:


    鹿茸采集時內含鹿血,故在溫補人體陽氣之時,又有填精益髓的功能,尤其適用於男性四十歲之後,腎精漸虧,體力精力不支,且伴隨出現眩暈、耳鳴、視物昏花、頭發脫落等症者,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補益氣血:


    鹿茸因其血肉有情之性,對人體氣血有較強的補益作用,可以用於手術後,或腫瘤患者放化療之後氣血虛衰者。


    鹿茸怎麽吃?


    燉服:取鹿茸片三十克,雞、鴨、羊肉、牛肉等同燉煮,配以紅棗、枸杞子、蓮子、百合、當歸等滋陰之品,燉三~五小時後食用,可分多次食之。


    泡酒:取鹿茸片五十克、黃酒五百毫升,浸泡二周後飲用,每次三十毫升,每日兩次。


    研粉衝服:將鹿茸片(鮮片烘幹)研末衝服,每次一~二克,日服1次;或將鹿茸片含化嚼食服用。


    哪些人不宜食鹿茸?


    鹿茸雖然是名貴的補益藥,可用於多種人體虛衰證,但其性熱,尤適宜於陽虛體質,特別是平素畏寒肢冷者。而陰虛內熱者,如身體常感燥熱、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大便幹燥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則不宜服用。


    3過食鹹味導致的損傷


    生活中很多人嗜食鹹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口重”。從地域來說,北方人比南方人吃鹽多;從年齡來說,老年人因味覺遲鈍,多數嗜鹹。食鹹過多,會引起或加重人體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腎功能損傷等。其實,飲食過鹹引起的身體損傷還遠不限於此。


    1)人體髒氣功能易衰


    鹹味雖然是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並且部分藥物有補腎精腎陰的作用,但與甘味的作用特點不同的是,甘味對於人體,是多益而少害,但鹹味對於人體,卻是多害而少益。根據《內經》的論述,在五味過用對人體產生的損害之中,鹹味涉及的係統最多,病症最廣。《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之言,即鹹味過重會損及腎係統、脾係統、心係統等個係統,因為鹹味在五味中屬陰性,為寒水之性,鹹味入腎,一般情況下可以補腎益腎,但太過就會損傷腎陽,而腎氣之於人體各髒腑經絡,又有一種本源的、推動的作用,腎氣一傷,五髒就難以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動。


    2)暗損天年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食鹽的過多攝入,會導致水鈉大量的瀦留於體內,水鈉的瀦留,會加重各個髒器的負擔,不僅易於出現血壓升高、心力衰退等,而且會加速人體所有器官、組織的老化。因此,平素嗜鹹之人,或許一時看不出發生了什麽具體的病症,但這種人往往會提前衰老,難以長壽。所以,鹽雖然是人體必需的成分,但是最好少吃。


    4哪些人尤須忌鹹


    1)高血壓患者


    素有高血壓病的患者,飲食尤其要清淡。因為,嗜食鹹味,導致水液大量滯留在體內,會增加血容量,加大心髒負擔,使血壓升高,特別是舒張壓。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鹹傷腎,腎陰被傷,會導致肝陰亦傷、肝陽愈亢,則頭暈、頭痛症狀加重。


    2)心髒病患者


    素有心功能低下、冠心病的患者,心氣不足,見心悸、胸悶、胸痛,勞累後加重者,尤其不要嗜鹹。因水鈉瀦留會導致心髒負擔加重,心氣進一步受損。


    3)腎病患者


    素有急慢性腎炎、腎病者,已經存在腎功能的損傷,為保護腎髒,應盡可能少食鹽,減少鹹味對腎的損傷。所以,各種腎病患者尤要清淡飲食。部分腎病的康複期,醫生甚至要求病人無鹽飲食,其原理亦在於此。


    鹹為腎味,如果口中出現鹹味,是腎氣外泄的表現,往往見於腎氣虛的患者。治療這類病人,我們需補益腎氣,比如用金匱腎氣丸或如單用蟲草、胡桃肉等,亦可起到相同作用。


    4)胃病患者


    口味重,食入過鹹之味,或辛辣之品,均會對胃黏膜形成一定的刺激,加重原有胃病。所以,素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應盡可能少食鹽,避免胃病加重。


    雖然五味偏嗜均可導致髒氣平衡的破壞而發生疾病,但鹹味過食,對人體的損傷最重卻又最容易被人忽視。若要長壽,就要飲食清淡,這裏清淡的含義,不但是減少油膩,更主要是指減少食鹽攝入量。


    (五)善於補益的“甘”味


    1美妙的“甜味”


    甜屬於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給人的感覺最為愉悅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這個字的構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麵是一個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著“一”字,代表一種物品。整個字看上去,很像我們口裏含著糖塊在品味,說明甘味給人以愉悅感,屬於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義相近,可以通用。


    2甘味的作用


    1)溫中補虛,長養氣血


    相對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攝入偏多時最不易對人體造成損傷的味道,因為甘味在五行屬土,土能生養萬物,對人體的補養作用最強。甲骨文的“土”字,其字形為:


    ,是一個剛剛出土的禾苗的樣子。用一個土中生長出來的小禾苗表示“土”,就是表達土具有生長、繁育生命的能力。同樣,在五行歸屬中,無論是五髒、五色,還是五味、穀物、牲畜肉食等,凡是歸屬於土的食物,亦多有生養之性,如五色中的黃色,五味中的為甘味。


    中國人的主體食物為五穀,五穀皆生於土中,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小麥、大米、小米、玉米等穀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後均會出現淡淡的甜味。同時,補養藥也多是甘味之品,常用的補藥如人參、桂圓、紅棗、山藥等,多為甘味之品。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以五穀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為主體,其原因就在於甘味對人體補養性最高,當然,也是由於這些食物均屬於微甘之味,即甘而不過。


    由於甘味歸屬於脾胃,所以多能補中焦脾胃之虛,不僅能改善脾胃,而且間接補益其他髒腑。對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平素應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體質,強身壯體。


    2)緩解疼痛


    甘味性和緩,疼痛多屬筋脈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緩急止痛。我們的方劑中,有很多治療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藥為主要藥物,如《傷寒論》中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性腹痛,小建中湯即是桂枝湯加飴糖二百五十克組成的方子;用芍藥甘草湯治療小腿轉筋的疼痛;同樣,人體各個部位出現疼痛,如頭痛、腹痛、腰痛、肢體關節疼痛等,皆可選用甘味藥物。


    3)解百藥之毒


    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在中藥組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調和眾藥”的作用。之所以醫家喜歡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緩,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偏性與毒性,使整個方子趨於平穩。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藥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還有蜂蜜、紅棗。生附片、生半夏等,在煎煮時常加入紅棗,而川烏頭等大毒之品,必須要與蜂蜜同煮方可,否則,就會出現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還是丸藥、膏劑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藥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則緩和藥性,二則解百藥之毒。


    3生活中常用的甘味食物


    1)山藥


    山藥又名薯蕷、白山藥、懷參,原產中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河南焦作、懷慶一帶所產山藥最為名貴,為道地藥材。《神農本草經》雲:“山藥各地均產,以河南懷慶各地產者良。”山藥是我們中國人飯桌上的常見食品,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藥,山藥皮黃、肉白,味甘,性平,可補益脾胃,益養肺氣,對體質虛弱、脾肺氣虛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山藥的歸經為入肺、脾、腎經,具有健脾止泄、補肺益腎之功用,對脾虛久瀉、肺虛咳喘、水腫、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症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所以,一般長期食用山藥者,多體質強健,少病而長壽。


    山藥的妙用:


    小兒脾虛泄瀉:山藥三十克、生薏仁三十克、粳米五十克,共同熬粥至糜狀,小兒每天服用兩次。成人腹瀉亦可食用。


    痰粘難咳:山藥二十克、桔梗十克、生甘草十克,煎水飲用,治療外感咳嗽,或慢性咽炎、痰液難咯之症。


    肺結核:山藥三十克、百合三十克、五味子十克,共煎水,治療肺結核後期、肺陰不足、幹咳、乏力、氣虛等症。


    2)蜂蜜


    蜂蜜是蜜蜂從植物花朵中采集的分泌物,再經過身體的充分釀造,貯藏在蜂巢內形成的甘甜之品。蜂蜜自古就是藥食兩用之品,對人體具有多種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蜂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這段記載,表明了蜂蜜能清能補,能潤能緩的多種功效。但蜂蜜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本草綱目》並未提及,就是美容養顏。其實,南北朝百歲名醫甄權在《藥性論》中記載“蜂蜜常服麵如花紅”。根據蜂蜜的來源,我們很容易理解其有美容作用的原因。看百花之美,由其汁液形成的蜜汁定然含有鮮豔膚色之物。


    蜂蜜的妙用:


    慢性便秘:蜂蜜九十克、黑芝麻五十克。將芝麻搗爛如泥,攪入蜂蜜,再用開水衝化,每日兩次飲用。


    麵部黑斑:蜂蜜五十克、茯苓五十克。將茯苓研粉,攪入蜂蜜,塗於麵部黑斑處,每日兩次。


    幹咳無痰:蜂蜜三十克、生薑十克,治療肺燥咳嗽、幹咳無痰等症。


    美容潤膚:蜂蜜五十克、雞蛋一個。將雞蛋打散,與蜂蜜共同攪拌,混勻後塗於麵部,十五分鍾後洗掉。


    4甘味太過所致疾病


    甘味雖然為百味之王,對人體的善於補益,但食之亦當有度,過食甘味,也會損傷人體,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1)厭食


    如果食物過甜,或攝入甜食過多,往往會出現厭食,還會有脘腹脹滿、肥胖、舌苔厚膩等症狀。這是由於甘味性緩,過量的甘味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不行,食物不能運化,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2)糖尿病


    過食甘味,或者飲食營養攝入過多,所導致的最嚴重的病症是脾癉,“癉”是熱的意思,即脾熱,認為過食甘美之品,壅滯脾氣,使脾氣日久鬱而化熱。這種脾熱,最早是灼傷胃陰出現易饑多食,身體消瘦,繼而波及肺陰、腎陰,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的“三多”症。這種脾癉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現在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極高,一九九〇年患病率僅是百分之三,二〇〇五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經超過百分之十。生活水平提高後,恣食肥美甘膩之品,是形成這種糖尿病高發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這種疾病目前有年輕化的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飲食攝入量過大,造成身體肥胖;同時,孩子出生後過早喂牛奶、過早吃澱粉類食物也會增加患病概率。這就是甘味過多給人體造成的疾病。


    3)肥胖


    過食甘味,為人體提供的營養過度,難以通過正常代謝排泄時,就會變生痰濕留著在體內,形成肥胖症。同時,這種痰濕沉積在肝髒,就會出現脂肪肝;附著在血管壁,就會出現動脈硬化,繼而出現冠心病、腦血管病,甚至腦中風等疾病。


    在五味中,甘味是人體生命攝入的主體食物味道,其他四味,均隻作為調味品少量攝入,而隻有甘味要大量食入,因為甘味有化生精微之氣、補益人體氣血的作用,因此,對於甘味食物,不要過量食用,更不要過於禁止,否則,就會導致人體陰陽氣血的不足。


    (六)察言觀色識藥性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桌上佳的飯菜,不僅要營養豐富,而且講究色、香、味俱全。食物顏色的豐富,不僅給人視覺上的愉悅感,而且也意味著食物搭配的周到、營養的均衡。其實,這一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食物的顏色與性味、功效之間,確實有著許多微妙的內在聯係。


    1色不同、性有別——色有五髒之分


    中醫將所有的色彩歸納為五類:青、赤、黃、白、黑。呈現出這五種不同色澤的食物,與五髒存在不同的入通關係,這種關係按照《黃帝內經》的記載,是: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由於五色入的髒器不一樣,所以食入人體之後就有不同的作用。


    青色是入肝的,青綠色的多為蔬菜,蔬者,疏也,說明蔬菜類多有舒肝解鬱的作用,吃蔬菜可以清肝火、疏肝氣,那些血壓高、脾氣大,動輒肝火上衝以及肝氣鬱結的人,就可以多吃點綠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蘿卜、芹菜、菠菜、苦菊、萵筍、油菜等;


    紅色是入心的,紅色、溫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櫻桃等,就有溫補心火、心陽的作用,而紅色、寒涼的食物,則有清心熱、心火的作用,如紅心蘿卜、番茄等;


    黃色為脾的色彩,黃色的食物多有補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麥、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圓等,就有補脾益胃、長養氣血的功能;


    白色入肺,所以白色的食物多能入肺,發揮補肺、益肺的功能。百合、銀耳、蓮藕、白果、鴨肉等可以滋養肺陰;


    黑色入腎,凡黑色的食物,多具有補腎之功能,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帶、海參、烏雞等都能補腎。


    所以,一桌品質比較高的菜肴,往往色、香、味俱全,而色全也意味著味全、營養均衡,食入人體之後就不會出現髒氣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發生。在平時飲食中,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不同顏色的食物,脾虛者,多選黃色食品;腎虛者,多選黑色食品。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朋友們問這樣的問題:“同一類農作物或蔬菜也有顏色的不同,比如蘿卜分青蘿卜、白蘿卜、紅蘿卜、胡蘿卜,不知道這種顏色的差異,是否會導致它們的作用也不同呢?”


    回答是肯定的,顏色不同,當然會有不同的作用,青蘿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蘿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氣、利大便作用強,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裏;而紅蘿卜色紅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瘡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較好;胡蘿卜是黃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補益脾胃的功能最強,在蘿卜之中最有營養。同樣如米類,我們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腎,但小米色黃就偏入脾胃。同是米類,以小米營養價值最高,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後,一般習慣性地用加紅糖的小米粥補身體。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銀耳,可以養肺,銀耳蓮子湯是中國古代富人的常用飲品;黑木耳就偏於養腎。還有豆類,有綠豆、黃豆、黑豆、紅豆等,綠豆偏清肝,黑豆補腎,黃豆補脾胃,紅豆補心血。


    2與眾不同的“黃”


    食物中黃色的食物營養價值是最高的,以黃為貴,我們可以多食用。這一點,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致的。你發現了嗎?不同的顏色在我們中國人眼裏也有不同的地位。


    這裏,我們就要從五行與顏色的關係說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這五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逐漸被抽象為哲學的概念,古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別用五行來分類和認識。顏色也是如此,首先顏色被分為五個基本的類別。繼而五色被五行規範分類,就是青色與樹木的顏色接近,所以屬木;紅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屬火;黃色與土地的顏色接近,所以屬土;白色為部分金屬的色彩,所以屬金;最後將黑色與水對應,所以屬水。五行之間依靠相生和相克的關係,彼此間建立密切的聯係,比如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這種聯係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上,五行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國是農耕國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錢,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據著主導之位。中國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論中都反映著這種思想。如《國語·鄭語》言“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春秋時期管仲的《管子·四時》曰:“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其德和平用均,中正無私,實輔四時:春贏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對》曰“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所以,在五行規範自然萬物之後,凡與土結合,或屬於土的事物,就高於其他事物而占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五色中就以黃為貴,數字中就以五為貴,髒腑中就以脾胃為貴。所以西漢政治家賈誼在上疏給漢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議“色尚黃,用五數”。而中醫理論中,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的延伸。


    這樣來看食物與人體的關係,與整個傳統文化中黃色地位尊貴是一致的。按照《內經》的要求,飲食應該五味均衡,什麽都吃一點,但是黃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產生的源頭地域中原地區,飲食主體的色彩是黃色,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小米、土豆、紅薯、南瓜、黃豆等,肉類如黃雞、黃魚等。同樣,對人體有明顯補益作用的藥物,也多是黃色的,如人參、黨參、桂圓、紅棗、枸杞子、山藥、蜂蜜、甘草等。


    3觀色辨寒涼


    食物的顏色除了對五髒有不同的補養作用外,顏色與食物的寒熱溫涼性質也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黃帝內經》有“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這句經文本來是出現在一篇論述疼痛的文章裏,告訴我們怎樣根據病人的麵色來辨別患者病性的寒熱。如果病人麵色發黃、發紅,則為熱證的表現;如果發白,則為寒證;如果是青黑色則為疼痛,是大寒所致。因此,黃、赤麵色主內熱,白、青、暗黑主有寒,是我們醫生臨證診斷疾病的重要辨證依據。而這一診斷人體疾病的方法,實際上也適用於植物,我們可以見到,一般暖色的食物多是溫熱之性,而冷色的食物多是涼性。即黃色的、紅色的食物,多為溫性、熱性的;而白色的、青色的食物,多為寒性、涼性的。黑色亦屬於暖色,故黑色食物也多溫補,如黑桑葚、黑蘑菇、何首烏等。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西瓜、梨等色綠、色白者,多為涼性;而橘子、荔枝、香蕉、桂園等色黃、色紅的,多為溫性。同樣是糖類,白糖就是偏涼的,紅糖就是溫熱的。女性在出現痛經、月經量少、月經後期這些宮寒症時,熬上一碗生薑紅糖水喝,症狀就會明顯地改善;而白糖具有清熱的作用,孩子感冒、發熱、出疹子等,用烏梅與白糖煮水,給患兒喝就可以退熱。


    三十年前紅糖還是家中主要的食用品,家裏有人得病,或誰家有人喜得貴子,來往交流的禮品中總有兩包紅糖;逢年過節,父母款待客人的常用飲品也是紅糖水。但現在,紅糖卻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種變化尤其對女性來說,真是莫大的損失與遺憾。紅糖對人體的作用,是口感精美的白糖遠遠不能代替的。“黃赤為熱,白為寒”,因此,同樣是糖,紅糖卻比白糖多了一種溫熱之性,是溫補之品,具有祛寒、活血、補血等功效。


    紅糖是指甘蔗榨汁,經濃縮形成的帶蜜糖。紅糖按結晶顆粒不同,分為赤砂糖、紅糖粉、碗糖等,因沒有經過高度精練,它們幾乎保留了甘蔗汁中的所有成分,如鐵、鈣、鋅、錳、鉻等,因此,營養成分遠比經過提取、精煉的白糖要高。另外,紅糖還含有少量的維生素b2及胡蘿卜素。日本科研人員還從紅糖中提取了一種叫做“糖蜜”的多糖,實驗證明它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功效,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


    4漫談五色


    在五行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眼中的顏色是有等級之分的:黃色最尊貴,因為黃為土色。其次是以紅色為吉,因為火生土,紅色為黃色之母,這叫母以子為貴。這種色彩的等級性在中國的官服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從隋唐開始,文武百官服飾的顏色就有明顯地區分,黃色為皇家的專用色,隻有皇帝、皇後、太子們可以使用,文武百官以及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黃色服飾的,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種“黃馬褂”,一般由皇上賞賜給有功的官員,穿上黃馬褂,意味著是皇帝身邊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黃馬褂為榮耀。


    三品以上官員則穿紫色、紅色服飾,所用的車馬、家中的門扉也多塗成紅色、紫色,杜甫就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作。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乃至現代社會。北京的皇宮紫禁城,就是飾以紅色的圍牆,黃色的房頂;我們的國旗也是黃色、紅色組成;北京奧運會運動員的開幕式服裝就是以黃紅兩色搭配而成。因為,在傳統文化裏,黃色、紅色就是尊貴、吉祥的象征。中國人喜歡紅色,如婚禮、新年、開業等,均以紅色作為主色調,並且由紅色構成了很多吉利的詞匯,如開門紅、滿堂紅、分紅利、抽紅頭、披紅掛彩。


    隋唐時期以至其後的年代,六品、七品官員穿青色服飾,八品、九品官員則穿白色服飾。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就是七品官職,所以他在這一時期寫的《琵琶行》裏就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宋代有一讀書人叫韓南,他通過鄉試後幾十年未取功名,直到七十多歲參加科考依然一無所獲,皇帝看他年事已高開恩賞賜了一個職位給他,於是一下驚動了四鄉,十裏八鄉的媒婆以為韓南是年輕人,蜂擁而至給他說媒,韓南無奈,隻得在門上題詩一首,說:


    讀盡詩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


    媒人卻問吾年級,四十年前三十三。


    從衣服的顏色來看,皇帝賞賜韓南的官位並不高,最多是個七品縣令。


    到了元明清時期,青色慢慢就成為某些低下職業的專有色。元代規定,凡樂工、伶人、妓女,均要身著青衫、並配以青色頭巾、綠帽為標誌,所以後世一般把妓院稱為“青樓”,把妓女稱為“青樓女子”。我們現在習慣於把女人偷情說是給丈夫帶“綠帽子”,這一說法也是從這種文化背景發展來的。綠色在中國人的眼裏,地位總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線下跌,就稱為“全線飄綠”;人們緊張、恐懼過度就說“臉都綠了”。然而綠色在西方國家其實是和平、自然的象征,比如有“綠色和平組織”“綠色環保組織”等,但在中國人眼裏,總是一種在正式場合無法使用的顏色。


    白色一般是老百姓的服飾顏色,漢代至唐代,“庶人以白”為服,宋代延續這一習俗,規定百姓隻能穿黑、白二色的服裝。逐漸地,白衣指平民百姓,白丁指無功名、無學識者。同時,全身以白是喪事的專用色。《禮記》中有“素服,以送終也”。


    黑色則帶有歧視之意,古代的犯人一般在臉上刺上字,並以墨相塗,稱為“黥”,是一種墨刑,成為抹不去的恥辱,故後世有“抹黑”一說。另外,黑心、黑手、黑五類、黑社會、黑手黨等,也多是貶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賀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賀娟並收藏黃帝內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