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023章百家爭鳴(二)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士子遊學之風早已經開始,但真正的盛行起來,使它成為一種潮流與時尚,這還得歸功與張儀跟蘇秦。\本章節貞操手打\他們兩人以縱橫奇才,在天下諸侯間遊說奔走。在為各國設計謀略化解危機的同時,又為自己謀得了顯赫的聲名,以及高貴的爵位與財富。因此,天下各派士子便紛紛效法,隨後又有魏人公孫衍,也以謀略名滿諸侯。再往下還有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輩,足跡遍天下,或以雄辯之才或以詭詐之術說動君王,獲取利益,為數太多,數不勝數。
從此之後,各派士人領潮流之先,挾著各自的政治主張或治國理論以遊說諸侯,合則留,不合則去。邦國擇士,士擇邦國,其人格之獨立,其精神之自由,雖千古之下亦令人神往!治國也好、治學也罷,天下名士莫不如此
國古代一直就有一句俗語:“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個時期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得士人者得天下!”講得就是戰國士人獨領風騷的時光。
原士林之盛,原本以魏國大梁、齊國臨淄居先。戰國口碑雲:“經邦名士多出魏,天下學問盡在齊。”說得便是當年魏國齊國的士林盛況。李悝、樂羊、吳起、白圭、商鞅、孫臏、張儀、範雎,這些赫赫名士即或不是魏人,也是先入魏國成名而後出走。而齊國臨淄之稷下學宮,則匯聚了除墨家之外的天下幾乎所有地學派。學問大家一時蔚為奇觀:儒家孟子、法家慎到、儒法兼具的荀子、陰陽家的鄒衍、縱橫家的魯仲連、名家淳於髡、黃老學派的田駢、宋鈃、伊文、環淵,雜家的田巴、接子等等等等。惜乎魏齊兩家好景不長,自魏惠王後期,魏國大梁便失去了中原文華中心的地位。自齊宣王之後,齊國經六年抗燕大戰而全麵衰落,稷下學宮士子紛紛流失,臨淄也風光不在了。
如今。中原士林地中心有逐漸轉移轉到巴國的江州地趨勢。巴國尚武之風由來以久,自龍鋒主政之後。這才開始文武並重,這些士子們之所以來到巴國,龍鋒求賢若渴是一個原因,其中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的就是,估計就是這些士子們想借巴地這一方淨土,重現當年臨淄稷下學宮風光。
龍鋒與孟子攜手走進大殿之時,負責司儀的內侍一聲高亢的唱號:“大王駕到!……”隨著這一嗓子。眾人竟然驚呆了,原來他們看見大王居然執弟子禮走在孟子的側後。江州的氏族長老,文武百官到也見慣不怪,因為龍鋒平時就敬老尊賢,對於年長地老者扶上扶下是常有的事。哪怕就是平時王車出行,隻要不是軍務大事,在江州街麵碰見老者、長者也會請他們先行。
但這些江州學宮的士子們就驚訝了,上古尊賢的故事他們聽說不少。傳說中周文王也曾為薑尚挽羈拉車八百步。但那畢竟是傳說,從春秋戰國以來已經三百餘年,還沒有聽說過一國君侯在正式的場合如此待人,這種禮遇宣示的內涵是誰都清楚的。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江州士子人人心裏均想,看來大王竟要在巴地實行這個被中原諸侯所拋棄的好聽不中用地所謂‘王道仁政’了。一時間,竟忘記了參見國君的起碼禮節。
氏族長老以及江州文武百官到沒有注意到這些,元老院議長鄭長老領著他們齊聲高呼:“參見大王!……”這個時候,將周學宮的士子們仿佛才醒悟過來,於是紛紛躬身拱手,參差不齊的行起禮來。
龍鋒對他們的各種表情當然注意到了,但他今天就是要這麽個效果,齊國臨淄稷下學宮的學術辯論之戰,一直就是一個盛典,後世地很多書籍都有記載。當年稷下的這種辯論盛會。是以大聚會大論戰的形式。切磋探究天下大勢,一年一個主旨議題。儒、墨、道、法、陰陽、名辯諸家。以及農家、雜家、兵家、縱橫家等等,各家各派暢所欲言,百家爭鳴便是由此而來。總之那個場麵和金大俠裏的華山論劍差不多,雖說不是刀劍相博性命悠關,但這種思想的碰撞,唇槍舌劍的戰鬥,自是另有一種精彩非常。
每年論戰佼佼者便一舉成為天下名士,周遊列國時自然是身價百倍。有如此的功效,非但士子們人人視為一舉成名之盛典,便是各個諸侯邦國也是深為關注,紛紛派出秘密特使或各種形式的探子到會觀察,以求有用之才,有點像現在的大俱樂部的球探一般。
龍鋒來到中央地座前,請孟子與自己並肩而坐,然後轉身麵對大廳。這時,廳裏地眾人便安靜下來,龍鋒麵帶微笑的說道:“今天是我們巴地一個重要地日子,因為,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的客人,那就是名滿天下的孟軻,孟老先生……”
龍鋒如此隆重的歡迎儀式,如此鄭重其事的介紹,使孟子大吃了一驚!
他在諸侯列國奔波多年,其中與各國諸侯打交道,也不知有多少次了。自己儒家的為政主張已經是天下皆知,無論大國小國,雖然無人敢用儒家執政,卻也沒有那個國家敢無故開罪於這個極擅口誅筆伐的難纏學派。時間長了,孟子也明白了此中奧妙,便也打消了出仕為官的念頭,將遊曆天下看做講學傳道的生涯。時間一長,各國君侯也自然看出了奧妙。從此,便對孟子師生也不再心懷芥蒂,同時也樂得為自己博個禮賢下士的名望。如此一來,儒家竟與各國君臣奇妙地融洽和諧起來,所到的國家,都是一般隆重的禮遇,比起當年孔老夫子的惶惶若喪家之犬,那可是要氣派堂皇多了,這也是孟子最為值得驕傲的地方。
國君不問政事,孟子也隻談學問,留傳後世的《孟子》一書,就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問答篇章。開館授徒,傳播儒家的仁德信仰,使之代代傳承,但終不如自己使它發揚光大來得爽快。這次入巴,在孟子的心裏看來,是自己此生出外遊說的最後一站。
見到巴國君侯盛情款待,心裏甚是安慰,仿佛在這片遠離中土的西南一隅,又見到了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一絲希望。
******
寫百家爭鳴,小馬這才覺得自己對這些東西了解的太少了,看了兩天的書,這才勉強動筆,寫得不好,請兄弟們見諒,寫完百家爭鳴後,小馬一定加快速度。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士子遊學之風早已經開始,但真正的盛行起來,使它成為一種潮流與時尚,這還得歸功與張儀跟蘇秦。\本章節貞操手打\他們兩人以縱橫奇才,在天下諸侯間遊說奔走。在為各國設計謀略化解危機的同時,又為自己謀得了顯赫的聲名,以及高貴的爵位與財富。因此,天下各派士子便紛紛效法,隨後又有魏人公孫衍,也以謀略名滿諸侯。再往下還有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輩,足跡遍天下,或以雄辯之才或以詭詐之術說動君王,獲取利益,為數太多,數不勝數。
從此之後,各派士人領潮流之先,挾著各自的政治主張或治國理論以遊說諸侯,合則留,不合則去。邦國擇士,士擇邦國,其人格之獨立,其精神之自由,雖千古之下亦令人神往!治國也好、治學也罷,天下名士莫不如此
國古代一直就有一句俗語:“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個時期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得士人者得天下!”講得就是戰國士人獨領風騷的時光。
原士林之盛,原本以魏國大梁、齊國臨淄居先。戰國口碑雲:“經邦名士多出魏,天下學問盡在齊。”說得便是當年魏國齊國的士林盛況。李悝、樂羊、吳起、白圭、商鞅、孫臏、張儀、範雎,這些赫赫名士即或不是魏人,也是先入魏國成名而後出走。而齊國臨淄之稷下學宮,則匯聚了除墨家之外的天下幾乎所有地學派。學問大家一時蔚為奇觀:儒家孟子、法家慎到、儒法兼具的荀子、陰陽家的鄒衍、縱橫家的魯仲連、名家淳於髡、黃老學派的田駢、宋鈃、伊文、環淵,雜家的田巴、接子等等等等。惜乎魏齊兩家好景不長,自魏惠王後期,魏國大梁便失去了中原文華中心的地位。自齊宣王之後,齊國經六年抗燕大戰而全麵衰落,稷下學宮士子紛紛流失,臨淄也風光不在了。
如今。中原士林地中心有逐漸轉移轉到巴國的江州地趨勢。巴國尚武之風由來以久,自龍鋒主政之後。這才開始文武並重,這些士子們之所以來到巴國,龍鋒求賢若渴是一個原因,其中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的就是,估計就是這些士子們想借巴地這一方淨土,重現當年臨淄稷下學宮風光。
龍鋒與孟子攜手走進大殿之時,負責司儀的內侍一聲高亢的唱號:“大王駕到!……”隨著這一嗓子。眾人竟然驚呆了,原來他們看見大王居然執弟子禮走在孟子的側後。江州的氏族長老,文武百官到也見慣不怪,因為龍鋒平時就敬老尊賢,對於年長地老者扶上扶下是常有的事。哪怕就是平時王車出行,隻要不是軍務大事,在江州街麵碰見老者、長者也會請他們先行。
但這些江州學宮的士子們就驚訝了,上古尊賢的故事他們聽說不少。傳說中周文王也曾為薑尚挽羈拉車八百步。但那畢竟是傳說,從春秋戰國以來已經三百餘年,還沒有聽說過一國君侯在正式的場合如此待人,這種禮遇宣示的內涵是誰都清楚的。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江州士子人人心裏均想,看來大王竟要在巴地實行這個被中原諸侯所拋棄的好聽不中用地所謂‘王道仁政’了。一時間,竟忘記了參見國君的起碼禮節。
氏族長老以及江州文武百官到沒有注意到這些,元老院議長鄭長老領著他們齊聲高呼:“參見大王!……”這個時候,將周學宮的士子們仿佛才醒悟過來,於是紛紛躬身拱手,參差不齊的行起禮來。
龍鋒對他們的各種表情當然注意到了,但他今天就是要這麽個效果,齊國臨淄稷下學宮的學術辯論之戰,一直就是一個盛典,後世地很多書籍都有記載。當年稷下的這種辯論盛會。是以大聚會大論戰的形式。切磋探究天下大勢,一年一個主旨議題。儒、墨、道、法、陰陽、名辯諸家。以及農家、雜家、兵家、縱橫家等等,各家各派暢所欲言,百家爭鳴便是由此而來。總之那個場麵和金大俠裏的華山論劍差不多,雖說不是刀劍相博性命悠關,但這種思想的碰撞,唇槍舌劍的戰鬥,自是另有一種精彩非常。
每年論戰佼佼者便一舉成為天下名士,周遊列國時自然是身價百倍。有如此的功效,非但士子們人人視為一舉成名之盛典,便是各個諸侯邦國也是深為關注,紛紛派出秘密特使或各種形式的探子到會觀察,以求有用之才,有點像現在的大俱樂部的球探一般。
龍鋒來到中央地座前,請孟子與自己並肩而坐,然後轉身麵對大廳。這時,廳裏地眾人便安靜下來,龍鋒麵帶微笑的說道:“今天是我們巴地一個重要地日子,因為,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的客人,那就是名滿天下的孟軻,孟老先生……”
龍鋒如此隆重的歡迎儀式,如此鄭重其事的介紹,使孟子大吃了一驚!
他在諸侯列國奔波多年,其中與各國諸侯打交道,也不知有多少次了。自己儒家的為政主張已經是天下皆知,無論大國小國,雖然無人敢用儒家執政,卻也沒有那個國家敢無故開罪於這個極擅口誅筆伐的難纏學派。時間長了,孟子也明白了此中奧妙,便也打消了出仕為官的念頭,將遊曆天下看做講學傳道的生涯。時間一長,各國君侯也自然看出了奧妙。從此,便對孟子師生也不再心懷芥蒂,同時也樂得為自己博個禮賢下士的名望。如此一來,儒家竟與各國君臣奇妙地融洽和諧起來,所到的國家,都是一般隆重的禮遇,比起當年孔老夫子的惶惶若喪家之犬,那可是要氣派堂皇多了,這也是孟子最為值得驕傲的地方。
國君不問政事,孟子也隻談學問,留傳後世的《孟子》一書,就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問答篇章。開館授徒,傳播儒家的仁德信仰,使之代代傳承,但終不如自己使它發揚光大來得爽快。這次入巴,在孟子的心裏看來,是自己此生出外遊說的最後一站。
見到巴國君侯盛情款待,心裏甚是安慰,仿佛在這片遠離中土的西南一隅,又見到了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一絲希望。
******
寫百家爭鳴,小馬這才覺得自己對這些東西了解的太少了,看了兩天的書,這才勉強動筆,寫得不好,請兄弟們見諒,寫完百家爭鳴後,小馬一定加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