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士
馬道士是一個有點特別的道士,和一般道士不一樣。他隨時穿著道裝,我們那裏當道士隻是一種職業,除了到人家誦經,才穿了法衣,——高方巾,繡了八卦的“鶴氅”,平常都隻是穿了和平常人一樣的衣衫,走在街上和生意買賣人沒有什麽兩樣。馬道士的道裝也有點特別,不是很寬大,很長,——我們那裏說人衣服寬長不合體,常說“像個道袍”,而是短才過脛。斜領,白布襪,青布鞋。尤其特別的是他頭上的那頂道冠。這頂道冠是個上麵略寬,下麵略窄,前麵稍高,後麵稍矮的一個馬蹄狀的圓筒,黑緞子的。冠頂留出一個圓洞,露出梳得溜光的發髻。這種道冠不知道叫什麽冠,全城隻有馬道士一個人戴這種冠,我在別處也沒見過。
馬道士頭發很黑,胡子也很黑,雙目炯炯,說話聲音洪亮,中等身材,但很結實。
他不參加一般道士的活動,不到人家念經,不接引亡魂過升仙橋,不“散花”(道士做法事,到晚上,各執琉璃荷花燈一盞,迂回穿插,跑出舞蹈隊形,謂之“散花”),更不搞畫符捉妖。他是個獨來獨往的道士。
他無家無室(一般道士是娶妻生子的),一個人住在煉陽觀。煉陽觀是個相當大的道觀,前麵的大殿裏也有太上老君、值日功曹的塑像,也有人來求簽、擲珓……馬道士概不過問,他一個人住在最後麵的呂祖樓裏。
呂祖樓是一座孤零零的很小的樓,沒有圍牆,樓北即是“陰城”,是一片無主的荒墳,住在這裏真是“與鬼為鄰”。馬道士坐在樓上讀道書,讀醫書,很少下樓。
他靠什麽生活呢?他懂醫道,有時有人找他看病,送他一點錢,——他開的方子都是一般的藥,並沒有什麽仙丹之類。
他開了一小片地,種了一畦蘿卜,一畦青菜,夠他吃的了。
有時他也出觀上街,買幾升米,買一點油鹽醬醋。
呂祖樓四周有二三十棵梅花,都是紅梅,不知是原來就有,還是馬道士手種的。春天,梅花開得極好,但是沒有什麽人來看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煉陽觀呂祖樓下有梅花,我們那裏梅花甚少,頂多有人家在庭院裏種一兩棵,像這樣二三十棵長了一圈的地方,沒有。
馬道士在梅花叢中的小樓上讀道書,讀醫書。
我從小就覺得馬道士屬於道教裏的一個什麽特殊的支派,和混飯吃的俗道士不同。他是從哪裏來的呢?
前幾年我回家鄉一趟,想看看煉陽觀,早就沒有了。呂祖樓、梅花,當然也沒有了。馬道士早就“羽化”了。
五壇
五壇是個道觀,離我家很近,由傅公橋往東走十來分鍾就到。觀枕澄子河,門外是一條一步可以跨過的水渠,水很清,沿渠種了一排怪柳。渠以南是一片農田,稻子麥子都長得很好,碧綠碧綠。五壇的正名是“五五社”,壇的大門匾上刻著這三個字,可是大家都叫它“五壇”。有人問路:“五五社在哪裏?”倒沒有什麽人知道。為什麽叫個“五壇”“五五社”?不知道。道教對數目有一種神秘觀念,對“五”尤其是這樣。也許這和“太極”“無極”有一點什麽關係,不知道。我小時候不知道,現在也還是不知道。真是“道可道,非常道”!
五壇的門總是關著的。但是門裏並未下閂,輕輕一推,就可以進去。
門裏耳房裏站著一個道童,管看門、掃地、焚香。除他以外,沒有一個人,靜悄悄的。天井兩頭種了四棵相當高大的樹。東邊是兩棵玉蘭,西邊是兩棵桂花。玉蘭盛開,潔白耀眼,桂花盛開,香飄壇外。左側有一個放生池,養著烏龜。正麵的三清殿上塑著太上老君的金身,比常人還稍矮一點。前麵是念經的長案,長案上整整齊齊地排了一刊經卷。經案下是一列拜墊,蓋著大紅氈子。爐裏燒的是檀香,香氣清雅。
五壇的道士不是普通的道士,他們入壇,在道,隻是一種信仰,並不以此為職業,他們都是有家有業,有身份的人。如葉恒昌,是恒記桐油棧的老板。桐油棧是要有雄厚的資金的。如高西園,是中學的曆史教員。人們稱呼他們時也隻是“葉老板”“高老師”,不稱其在教中的道名。
他們定期到壇裏誦經(遠遠的可以聽到誦經的樂曲和鍾磬聲音)。一般隻是在壇裏,除非有人誠敬恭請,不到人家做法事。他們念的經也和一般道士不一樣,聽說念的是《南華經》——《莊子》,這很奇怪。
五壇常常扶乩,我沒有見過扶乩,據說是由兩個人各扶著一個木製的丁字形的架子,下麵是一個沙盤,降神後,丁字架下垂部分即在沙盤上畫出字來。扶乩由來已久,明清後尤其盛行。張岱的《陶庵夢憶》即有記載。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錄了很多乩語、乩詩。紀曉嵐是個嚴肅的人,所錄當不是造謠。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我以為這值得研究研究,不能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
每年正月十五後一二日(扶乩一般在正月十五舉行),五壇即將“乩語”木板刻印,分送各家店鋪,大約四指寬、六七寸長。這些“乩語”倒沒有神秘色彩,隻是用通俗的韻文預卜今年是否風調雨順,宜麥宜豆,人畜是否平安,有無水旱災情。是否靈驗,人們也在信與不信之間。
關於五壇,有這麽一個故事。
藍廷芳是個醫生,是“外路人”。他得知五壇的道士道行高尚,法力很深,到五壇頂禮跪拜,請五壇道長到他家裏為他父親的亡魂超度。那天的正座是葉恒昌。
到“召請”(把亡魂攝到法壇,謂之“召請”),經案上的燭火忽然變成藍色,而且燭焰傾向一邊,經案前的桌帷無風自起。同案誦經的道士都驚恐色變,葉恒昌使眼色令諸人勿動。
法事之後,葉恒昌問藍廷芳:“令尊是怎麽死的?”
藍廷芳問葉恒昌看見了什麽。
葉恒昌說:“隻見一個人,身著罪衣,一路打滾,滾出桌帷。”
藍廷芳隻得說實話:他父親犯了罪,在充軍路上,被解差亂棍打死。
藍廷芳和葉恒昌我都認識。藍廷芳住在竺家巷口,就在我家後門的斜對麵。葉恒昌的恒記桐油棧在新巷口,我上小學時上學、放學都要從桐油棧門口走過,常看見葉恒昌端坐在櫃台裏麵。葉恒昌是個大個子,看起來好像很有道行。但是我沒有問過葉恒昌和藍廷芳有沒有這麽回事。一來,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二來,這種事也不便問人家。
但是我很早就認為這隻是一個故事。
而且這故事叫我很不舒服,為什麽使我不舒服,我也說不清。
我常到五壇前麵的渠裏去捉烏龜。下了幾天大雨,五壇放生池的水漲平岸,烏龜就會爬出來,爬到渠裏快快活活地遊泳。
《莊子》被人當作“經”念,而且有腔有調,而且敲鍾擊磬,這實在有點滑稽。
馬道士是一個有點特別的道士,和一般道士不一樣。他隨時穿著道裝,我們那裏當道士隻是一種職業,除了到人家誦經,才穿了法衣,——高方巾,繡了八卦的“鶴氅”,平常都隻是穿了和平常人一樣的衣衫,走在街上和生意買賣人沒有什麽兩樣。馬道士的道裝也有點特別,不是很寬大,很長,——我們那裏說人衣服寬長不合體,常說“像個道袍”,而是短才過脛。斜領,白布襪,青布鞋。尤其特別的是他頭上的那頂道冠。這頂道冠是個上麵略寬,下麵略窄,前麵稍高,後麵稍矮的一個馬蹄狀的圓筒,黑緞子的。冠頂留出一個圓洞,露出梳得溜光的發髻。這種道冠不知道叫什麽冠,全城隻有馬道士一個人戴這種冠,我在別處也沒見過。
馬道士頭發很黑,胡子也很黑,雙目炯炯,說話聲音洪亮,中等身材,但很結實。
他不參加一般道士的活動,不到人家念經,不接引亡魂過升仙橋,不“散花”(道士做法事,到晚上,各執琉璃荷花燈一盞,迂回穿插,跑出舞蹈隊形,謂之“散花”),更不搞畫符捉妖。他是個獨來獨往的道士。
他無家無室(一般道士是娶妻生子的),一個人住在煉陽觀。煉陽觀是個相當大的道觀,前麵的大殿裏也有太上老君、值日功曹的塑像,也有人來求簽、擲珓……馬道士概不過問,他一個人住在最後麵的呂祖樓裏。
呂祖樓是一座孤零零的很小的樓,沒有圍牆,樓北即是“陰城”,是一片無主的荒墳,住在這裏真是“與鬼為鄰”。馬道士坐在樓上讀道書,讀醫書,很少下樓。
他靠什麽生活呢?他懂醫道,有時有人找他看病,送他一點錢,——他開的方子都是一般的藥,並沒有什麽仙丹之類。
他開了一小片地,種了一畦蘿卜,一畦青菜,夠他吃的了。
有時他也出觀上街,買幾升米,買一點油鹽醬醋。
呂祖樓四周有二三十棵梅花,都是紅梅,不知是原來就有,還是馬道士手種的。春天,梅花開得極好,但是沒有什麽人來看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煉陽觀呂祖樓下有梅花,我們那裏梅花甚少,頂多有人家在庭院裏種一兩棵,像這樣二三十棵長了一圈的地方,沒有。
馬道士在梅花叢中的小樓上讀道書,讀醫書。
我從小就覺得馬道士屬於道教裏的一個什麽特殊的支派,和混飯吃的俗道士不同。他是從哪裏來的呢?
前幾年我回家鄉一趟,想看看煉陽觀,早就沒有了。呂祖樓、梅花,當然也沒有了。馬道士早就“羽化”了。
五壇
五壇是個道觀,離我家很近,由傅公橋往東走十來分鍾就到。觀枕澄子河,門外是一條一步可以跨過的水渠,水很清,沿渠種了一排怪柳。渠以南是一片農田,稻子麥子都長得很好,碧綠碧綠。五壇的正名是“五五社”,壇的大門匾上刻著這三個字,可是大家都叫它“五壇”。有人問路:“五五社在哪裏?”倒沒有什麽人知道。為什麽叫個“五壇”“五五社”?不知道。道教對數目有一種神秘觀念,對“五”尤其是這樣。也許這和“太極”“無極”有一點什麽關係,不知道。我小時候不知道,現在也還是不知道。真是“道可道,非常道”!
五壇的門總是關著的。但是門裏並未下閂,輕輕一推,就可以進去。
門裏耳房裏站著一個道童,管看門、掃地、焚香。除他以外,沒有一個人,靜悄悄的。天井兩頭種了四棵相當高大的樹。東邊是兩棵玉蘭,西邊是兩棵桂花。玉蘭盛開,潔白耀眼,桂花盛開,香飄壇外。左側有一個放生池,養著烏龜。正麵的三清殿上塑著太上老君的金身,比常人還稍矮一點。前麵是念經的長案,長案上整整齊齊地排了一刊經卷。經案下是一列拜墊,蓋著大紅氈子。爐裏燒的是檀香,香氣清雅。
五壇的道士不是普通的道士,他們入壇,在道,隻是一種信仰,並不以此為職業,他們都是有家有業,有身份的人。如葉恒昌,是恒記桐油棧的老板。桐油棧是要有雄厚的資金的。如高西園,是中學的曆史教員。人們稱呼他們時也隻是“葉老板”“高老師”,不稱其在教中的道名。
他們定期到壇裏誦經(遠遠的可以聽到誦經的樂曲和鍾磬聲音)。一般隻是在壇裏,除非有人誠敬恭請,不到人家做法事。他們念的經也和一般道士不一樣,聽說念的是《南華經》——《莊子》,這很奇怪。
五壇常常扶乩,我沒有見過扶乩,據說是由兩個人各扶著一個木製的丁字形的架子,下麵是一個沙盤,降神後,丁字架下垂部分即在沙盤上畫出字來。扶乩由來已久,明清後尤其盛行。張岱的《陶庵夢憶》即有記載。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錄了很多乩語、乩詩。紀曉嵐是個嚴肅的人,所錄當不是造謠。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我以為這值得研究研究,不能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
每年正月十五後一二日(扶乩一般在正月十五舉行),五壇即將“乩語”木板刻印,分送各家店鋪,大約四指寬、六七寸長。這些“乩語”倒沒有神秘色彩,隻是用通俗的韻文預卜今年是否風調雨順,宜麥宜豆,人畜是否平安,有無水旱災情。是否靈驗,人們也在信與不信之間。
關於五壇,有這麽一個故事。
藍廷芳是個醫生,是“外路人”。他得知五壇的道士道行高尚,法力很深,到五壇頂禮跪拜,請五壇道長到他家裏為他父親的亡魂超度。那天的正座是葉恒昌。
到“召請”(把亡魂攝到法壇,謂之“召請”),經案上的燭火忽然變成藍色,而且燭焰傾向一邊,經案前的桌帷無風自起。同案誦經的道士都驚恐色變,葉恒昌使眼色令諸人勿動。
法事之後,葉恒昌問藍廷芳:“令尊是怎麽死的?”
藍廷芳問葉恒昌看見了什麽。
葉恒昌說:“隻見一個人,身著罪衣,一路打滾,滾出桌帷。”
藍廷芳隻得說實話:他父親犯了罪,在充軍路上,被解差亂棍打死。
藍廷芳和葉恒昌我都認識。藍廷芳住在竺家巷口,就在我家後門的斜對麵。葉恒昌的恒記桐油棧在新巷口,我上小學時上學、放學都要從桐油棧門口走過,常看見葉恒昌端坐在櫃台裏麵。葉恒昌是個大個子,看起來好像很有道行。但是我沒有問過葉恒昌和藍廷芳有沒有這麽回事。一來,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二來,這種事也不便問人家。
但是我很早就認為這隻是一個故事。
而且這故事叫我很不舒服,為什麽使我不舒服,我也說不清。
我常到五壇前麵的渠裏去捉烏龜。下了幾天大雨,五壇放生池的水漲平岸,烏龜就會爬出來,爬到渠裏快快活活地遊泳。
《莊子》被人當作“經”念,而且有腔有調,而且敲鍾擊磬,這實在有點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