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23日,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作了總結報告,闡述了當前農村政策。(.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1)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三個問題:鄧子恢在報告中說:“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製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主要的是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等。3、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幫助農民解決這三個問題,生產就不能發展。在目前情況下,用什麽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就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的上升,也限製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同時也就是縮小富農的剝削範圍,又限製了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鄧子恢指出:組織起來既解決今天農民生產的困難,使生產提高一步,又為將來集體化準備好群眾,準備好經驗,準備好骨幹。將來加上拖拉機,就可以搞機械化的集體農莊了。“互助合作和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之間的鬥爭,兩條道路之間的鬥爭,是解決誰戰勝誰的問題。互助合作是走向集體化的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不能跳過這一關。”要改變農村的落後麵貌,唯一的辦法就是**指出的“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兩種偏向鄧子恢指出:現在各地的互助合作運動中,有兩種偏向存在:一種是自流等待,就是等待集體化到來,認為目前好像不必要搞互助合作,要等到將來拖拉機出來才搞。這種偏向的壞處,就在於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展,不去教育農民,不去組織農民,不去進行兩條道路的鬥爭;另一種偏向就是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計劃貪多貪大,盲目要求高級形式。
報告列舉了當前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的種種表現:較普遍地采用類似對待敵對階級的手段,強迫單幹戶入組入社,違反自願原則;實行小組並大組,並小社為大社,改組為社;不顧條件實行土地、耕畜折價歸公;不顧農民收益,發展公共財產,從而形成組員社員的債務。(.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許多地方出現了殺豬宰牛、賣牲畜、燒山砍樹等破壞生產現象。要求必須堅決糾正。
鄧子恢分析了這種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產生的思想根源:一、過高估計互助組合作社的性質,不了解互助組合作社是具有兩方麵性質的,是過渡形式,而把它看作與社會主義完全一樣。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包含有單純農業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這樣就可以完全社會主義化了,不了解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之上的,實現社會主義還要有工業化條件。
二、不了解工業化和集體化的前進過程,工業化並不那樣快(拖拉機到一九五九年才能有一萬多架),可是我們的同誌急了,要五年就合作化。去年提出的五年計劃高了一些,事實上辦不到,主觀客觀都辦不到,結果壓下來了。農業的集體化、機械化,必須要靠工業的幫助,不隻是拖拉機問題,有了拖拉機還得有汽油,有一係列的設備,有了拖拉機而無修理站還是不行的。忽視工業化的進程而孤立地去搞農業集體化是不行的。所以**說要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多一些時間,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問題要跟縣委書記、縣長講清楚,他了解了這個過程就不急了。
三、不了解互助合作是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沒有它就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集體化。
鄧子恢明確指出:“今天在全國範圍來說,急躁冒進是主要的偏向,是主要的危險。”
3)互助合作運動必須采取穩步前進方針鄧子恢闡述了互助合作運動必須采取穩步前進方針的理由:第一個理由,今天搞互助合作與戰爭動員不同。戰爭勤務動員任務,非限期完成不可,不這樣不行,一切服從戰爭。搞互助合作是改造經濟的鬥爭,不能也不需要用這種戰爭動員的辦法。
搞互助合作和搞土改也不同。土改是農民和地主的關係問題,是階級鬥爭。互助合作是克服小農經濟之自發的資本主義趨勢的鬥爭,是對農民的教育問題。互助組合作社的內部關係也是農民內部的相互關係的問題,主要是貧雇農和中農的關係問題,貧雇農在互助合作中要揩中農的油,中農卻要牲口、農具多分紅,多占便宜。(.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這不是對敵鬥爭,不是農民和地主的關係,所以互助合作運動絕不能采取階級鬥爭的方式。今天有些地方強迫命令,用威脅、限製、戴大帽子等辦法強迫農民入組入杜,這是完全錯誤的。必須采取教育說服的方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來對待互助合作運動。說不服怎麽辦?那就等待他的覺悟,一定要自覺自願,照顧雙方。
第二個理由,互助合作必須根據需要與可能的條件去建立。
1、一切為了增加生產,根據生產的需要。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決議一再指出這一問題,由臨時互助組到常年互助組到高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都必須根據生產的需要。農民在土改後由於牲口農具不足,或者勞動力不足,要求互助,你幫我,我幫你,解決牲口、農具、勞力問題。等到這些問題解決了,就進一步要求再發展,再增產,就不僅要求季節互助,而且要求全年互助,不僅要求搞農業互助,而且要求搞副業互助,多搞點錢。生產要求提高了,組織形式就改變了,就自然進到常年互助。常年互助辦好了,就自然要求更提高一步,要求勞動分工、土地合營,搞合作社。互助合作運動必須根據生產的需要,逐步前進,絕不能單純憑主觀要求,否則就不能達到增產的目的。
2、必須根據群眾的覺悟,用群眾的切身體驗教育群眾。這是群眾運動的基本規律。要群眾起來,不僅是靠我們宣傳教育,還要靠大多數群眾自己的切身體驗。當然宣傳教育是起一定作用的,但不能完全靠宣傳教育解決問題。群眾經驗過了,不僅聽到而且看到,而且自己做了,確實有好處了,相信了,就會來了。我們搞互助合作,由低到高,都要根據群眾的切身體驗,不能隻照我們的理想。
3、根據幹部的領導能力。合作社不能一下子發展那麽多、那麽大,沒有這許多幹部。管理幾百戶幾十戶的農業生產,並不比管理幾百人的工廠容易。現在我們有些合作社把區級幹部、縣級幹部拖死了,幹部一走合作社的問題就不能解決。辦合作社,要看幹部條件,要看幹部的能力。幹部沒有這樣多,幹部能力弱,不能勝任就辦不好,這是很自然的,不能從主觀要求出發。
第三個理由,我們的前途是集體化,但現在是什麽情況呢?我們要從現在的小私有小生產者的現狀出發。現在是個體農民占優勢,互助組的組員、合作社的社員也還是小私有者,小私有者有保守性,不能不照顧,如果急躁冒進,那就不僅單幹農民不加入互助合作,而且還會影響互助組合作社的鞏固。參加互助合作是為了多生產、多收入。組員社員都是小私有者,如果加入以後,生產不好,或者生產多分的少,他們就不來,就是打耳光也不來,耳光打了思想是打不丟的。雖然經過了土改,土改時農民是擁護**的,因為他們從**手中得到了土地。但土改後,互助合作搞不好,對他們不利,他們怕吃虧,當然就不來了。這不能怪他們。
今天的互助合作,對於農民小私有者,一方麵要改造他們,一方麵又要適應他們,適應就是為了便於改造,過急不行。
第四個理由,要從工業化的進度出發。不是像某些同誌所想的那樣快,一下就能把國家工業化,大約要三個五年計劃才能打下我們國家工業化的基礎。農業集體化速度須與之相配合。不能急,太急了集體化搞不好,就要影響糧食生產。這樣,反而會影響工業化的前進。
第五個理由,互助合作是一個群眾運動,必須按照群眾運動的發展規律辦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點到麵,由低級到高級,發展一步鞏固一步,有陣地的前進,絕不能一步邁進,一哄而起。一哄而起者必將一哄而散。互助合作關係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根本問題,必須慎重穩進。
4)1953年互助合作運動的任務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鄧子恢提出了今年的任務:從這幾個理由來看,在互助合作運動中,均須切實防止急躁冒進。今年大體來說,是繼續鞏固的問題,當然有些地方還是要發展一些,但必須穩步前進。下麵幹部要看上級,上急下更急。關於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的發展速度,中央已有指示,要從各方麵加以約束。首先在數量上,原計劃五年組織起來的數目達到總農戶80%,可能還多了一點,最好再約束一下,老區發展到70%至80%左右,新區發展到50%至60%左右。年度計劃怎麽定,由各大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合作社的發展,原來計劃老區是45%,新區12%,現在還要壓縮一下,老區五年發展30%一40%,新區6%一10%,有些地區還可更低一些。合作社社員戶數,也要稍加約束,大概是十五戶到二十五戶,以不超過三十戶為宜。根據群眾今天的經驗,生產工具和幹部情況,都不能過火。現在也有一百多戶而辦得好的個別社,但要靠縣級幹部經常幫助,能有多少個縣級幹部呢?它既然辦得好,有成績,有條件,當然不要改了,大的當然比小的好,問題是群眾覺悟程度,幹部領導能力。按目前條件,一般是搞的過大了反而妨礙生產。有些過火的社維持不下去了,必須改變。有些合作社基本上辦得好但有些毛病,應當整頓一下。現有的合作社,不是一切都辦壞了,如果認為一切都壞都要解散,那就是走極端的辦法,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妨礙生產,群眾有意見。總之,公式主義不分析具體條件,是要不得的。必須分別對待,分別處理。從數量上約束一下,做得好的,超過一點也不要緊,更重要的是從互助組合作社質量上加以約束,在內部的做法上加以約束。
鄧子恢再次強調要處理好貧農和中農的關係。一方麵是要克服貧農向中農揩油的思想。不能像土改時候那樣,土改時是搞地主以滿足貧雇農,那是對的;今天揩中農油以滿足貧雇農,那就錯了。今天的貧雇農將來也要成為中農的,今天要他揩中農的油,將來就會讓別人來揩他的油,這就使貧雇農對上升增加顧慮,結果兩頭不討好。另一方麵也要防止有的中農、富裕中農企圖把牲口、農具估價過高,分紅過多,使貧雇農吃虧。在對待組內社內的關係問題上,要堅持等價互利的原則,但也不能那樣理想化絕對化,必須認清主要是貧雇農與中農的關係問題,要雙方兼顧,逐漸做到更加合理。
鄧子恢指出:合作社的公共財產是要隨著生產發展而逐漸積累的,不要積累的過快,一下子搞的過多。因為公共財產積累的快了,就會影響社員的收入。社員入社是為了多打糧食,多分紅,多收入,改善生活。公共財產多了,收入少了,他的積極性就下降了,就很難持久。因此合作社的公共財產要加以約束,要慢一點,穩一點,發展慢一點沒有壞處。但不是說不要,公共財產是要的,要根據群眾自願,收入得多,在增產中抽出一部分積累公共財產是可以的。今天收入並不多,增產也不多,公共財產搞多了,必然脫離群眾。
1)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三個問題:鄧子恢在報告中說:“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製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主要的是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等。3、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幫助農民解決這三個問題,生產就不能發展。在目前情況下,用什麽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就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的上升,也限製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同時也就是縮小富農的剝削範圍,又限製了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鄧子恢指出:組織起來既解決今天農民生產的困難,使生產提高一步,又為將來集體化準備好群眾,準備好經驗,準備好骨幹。將來加上拖拉機,就可以搞機械化的集體農莊了。“互助合作和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之間的鬥爭,兩條道路之間的鬥爭,是解決誰戰勝誰的問題。互助合作是走向集體化的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不能跳過這一關。”要改變農村的落後麵貌,唯一的辦法就是**指出的“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兩種偏向鄧子恢指出:現在各地的互助合作運動中,有兩種偏向存在:一種是自流等待,就是等待集體化到來,認為目前好像不必要搞互助合作,要等到將來拖拉機出來才搞。這種偏向的壞處,就在於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展,不去教育農民,不去組織農民,不去進行兩條道路的鬥爭;另一種偏向就是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計劃貪多貪大,盲目要求高級形式。
報告列舉了當前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的種種表現:較普遍地采用類似對待敵對階級的手段,強迫單幹戶入組入社,違反自願原則;實行小組並大組,並小社為大社,改組為社;不顧條件實行土地、耕畜折價歸公;不顧農民收益,發展公共財產,從而形成組員社員的債務。(.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許多地方出現了殺豬宰牛、賣牲畜、燒山砍樹等破壞生產現象。要求必須堅決糾正。
鄧子恢分析了這種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產生的思想根源:一、過高估計互助組合作社的性質,不了解互助組合作社是具有兩方麵性質的,是過渡形式,而把它看作與社會主義完全一樣。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包含有單純農業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這樣就可以完全社會主義化了,不了解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之上的,實現社會主義還要有工業化條件。
二、不了解工業化和集體化的前進過程,工業化並不那樣快(拖拉機到一九五九年才能有一萬多架),可是我們的同誌急了,要五年就合作化。去年提出的五年計劃高了一些,事實上辦不到,主觀客觀都辦不到,結果壓下來了。農業的集體化、機械化,必須要靠工業的幫助,不隻是拖拉機問題,有了拖拉機還得有汽油,有一係列的設備,有了拖拉機而無修理站還是不行的。忽視工業化的進程而孤立地去搞農業集體化是不行的。所以**說要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多一些時間,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問題要跟縣委書記、縣長講清楚,他了解了這個過程就不急了。
三、不了解互助合作是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沒有它就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集體化。
鄧子恢明確指出:“今天在全國範圍來說,急躁冒進是主要的偏向,是主要的危險。”
3)互助合作運動必須采取穩步前進方針鄧子恢闡述了互助合作運動必須采取穩步前進方針的理由:第一個理由,今天搞互助合作與戰爭動員不同。戰爭勤務動員任務,非限期完成不可,不這樣不行,一切服從戰爭。搞互助合作是改造經濟的鬥爭,不能也不需要用這種戰爭動員的辦法。
搞互助合作和搞土改也不同。土改是農民和地主的關係問題,是階級鬥爭。互助合作是克服小農經濟之自發的資本主義趨勢的鬥爭,是對農民的教育問題。互助組合作社的內部關係也是農民內部的相互關係的問題,主要是貧雇農和中農的關係問題,貧雇農在互助合作中要揩中農的油,中農卻要牲口、農具多分紅,多占便宜。(.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這不是對敵鬥爭,不是農民和地主的關係,所以互助合作運動絕不能采取階級鬥爭的方式。今天有些地方強迫命令,用威脅、限製、戴大帽子等辦法強迫農民入組入杜,這是完全錯誤的。必須采取教育說服的方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來對待互助合作運動。說不服怎麽辦?那就等待他的覺悟,一定要自覺自願,照顧雙方。
第二個理由,互助合作必須根據需要與可能的條件去建立。
1、一切為了增加生產,根據生產的需要。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決議一再指出這一問題,由臨時互助組到常年互助組到高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都必須根據生產的需要。農民在土改後由於牲口農具不足,或者勞動力不足,要求互助,你幫我,我幫你,解決牲口、農具、勞力問題。等到這些問題解決了,就進一步要求再發展,再增產,就不僅要求季節互助,而且要求全年互助,不僅要求搞農業互助,而且要求搞副業互助,多搞點錢。生產要求提高了,組織形式就改變了,就自然進到常年互助。常年互助辦好了,就自然要求更提高一步,要求勞動分工、土地合營,搞合作社。互助合作運動必須根據生產的需要,逐步前進,絕不能單純憑主觀要求,否則就不能達到增產的目的。
2、必須根據群眾的覺悟,用群眾的切身體驗教育群眾。這是群眾運動的基本規律。要群眾起來,不僅是靠我們宣傳教育,還要靠大多數群眾自己的切身體驗。當然宣傳教育是起一定作用的,但不能完全靠宣傳教育解決問題。群眾經驗過了,不僅聽到而且看到,而且自己做了,確實有好處了,相信了,就會來了。我們搞互助合作,由低到高,都要根據群眾的切身體驗,不能隻照我們的理想。
3、根據幹部的領導能力。合作社不能一下子發展那麽多、那麽大,沒有這許多幹部。管理幾百戶幾十戶的農業生產,並不比管理幾百人的工廠容易。現在我們有些合作社把區級幹部、縣級幹部拖死了,幹部一走合作社的問題就不能解決。辦合作社,要看幹部條件,要看幹部的能力。幹部沒有這樣多,幹部能力弱,不能勝任就辦不好,這是很自然的,不能從主觀要求出發。
第三個理由,我們的前途是集體化,但現在是什麽情況呢?我們要從現在的小私有小生產者的現狀出發。現在是個體農民占優勢,互助組的組員、合作社的社員也還是小私有者,小私有者有保守性,不能不照顧,如果急躁冒進,那就不僅單幹農民不加入互助合作,而且還會影響互助組合作社的鞏固。參加互助合作是為了多生產、多收入。組員社員都是小私有者,如果加入以後,生產不好,或者生產多分的少,他們就不來,就是打耳光也不來,耳光打了思想是打不丟的。雖然經過了土改,土改時農民是擁護**的,因為他們從**手中得到了土地。但土改後,互助合作搞不好,對他們不利,他們怕吃虧,當然就不來了。這不能怪他們。
今天的互助合作,對於農民小私有者,一方麵要改造他們,一方麵又要適應他們,適應就是為了便於改造,過急不行。
第四個理由,要從工業化的進度出發。不是像某些同誌所想的那樣快,一下就能把國家工業化,大約要三個五年計劃才能打下我們國家工業化的基礎。農業集體化速度須與之相配合。不能急,太急了集體化搞不好,就要影響糧食生產。這樣,反而會影響工業化的前進。
第五個理由,互助合作是一個群眾運動,必須按照群眾運動的發展規律辦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點到麵,由低級到高級,發展一步鞏固一步,有陣地的前進,絕不能一步邁進,一哄而起。一哄而起者必將一哄而散。互助合作關係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根本問題,必須慎重穩進。
4)1953年互助合作運動的任務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鄧子恢提出了今年的任務:從這幾個理由來看,在互助合作運動中,均須切實防止急躁冒進。今年大體來說,是繼續鞏固的問題,當然有些地方還是要發展一些,但必須穩步前進。下麵幹部要看上級,上急下更急。關於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的發展速度,中央已有指示,要從各方麵加以約束。首先在數量上,原計劃五年組織起來的數目達到總農戶80%,可能還多了一點,最好再約束一下,老區發展到70%至80%左右,新區發展到50%至60%左右。年度計劃怎麽定,由各大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合作社的發展,原來計劃老區是45%,新區12%,現在還要壓縮一下,老區五年發展30%一40%,新區6%一10%,有些地區還可更低一些。合作社社員戶數,也要稍加約束,大概是十五戶到二十五戶,以不超過三十戶為宜。根據群眾今天的經驗,生產工具和幹部情況,都不能過火。現在也有一百多戶而辦得好的個別社,但要靠縣級幹部經常幫助,能有多少個縣級幹部呢?它既然辦得好,有成績,有條件,當然不要改了,大的當然比小的好,問題是群眾覺悟程度,幹部領導能力。按目前條件,一般是搞的過大了反而妨礙生產。有些過火的社維持不下去了,必須改變。有些合作社基本上辦得好但有些毛病,應當整頓一下。現有的合作社,不是一切都辦壞了,如果認為一切都壞都要解散,那就是走極端的辦法,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妨礙生產,群眾有意見。總之,公式主義不分析具體條件,是要不得的。必須分別對待,分別處理。從數量上約束一下,做得好的,超過一點也不要緊,更重要的是從互助組合作社質量上加以約束,在內部的做法上加以約束。
鄧子恢再次強調要處理好貧農和中農的關係。一方麵是要克服貧農向中農揩油的思想。不能像土改時候那樣,土改時是搞地主以滿足貧雇農,那是對的;今天揩中農油以滿足貧雇農,那就錯了。今天的貧雇農將來也要成為中農的,今天要他揩中農的油,將來就會讓別人來揩他的油,這就使貧雇農對上升增加顧慮,結果兩頭不討好。另一方麵也要防止有的中農、富裕中農企圖把牲口、農具估價過高,分紅過多,使貧雇農吃虧。在對待組內社內的關係問題上,要堅持等價互利的原則,但也不能那樣理想化絕對化,必須認清主要是貧雇農與中農的關係問題,要雙方兼顧,逐漸做到更加合理。
鄧子恢指出:合作社的公共財產是要隨著生產發展而逐漸積累的,不要積累的過快,一下子搞的過多。因為公共財產積累的快了,就會影響社員的收入。社員入社是為了多打糧食,多分紅,多收入,改善生活。公共財產多了,收入少了,他的積極性就下降了,就很難持久。因此合作社的公共財產要加以約束,要慢一點,穩一點,發展慢一點沒有壞處。但不是說不要,公共財產是要的,要根據群眾自願,收入得多,在增產中抽出一部分積累公共財產是可以的。今天收入並不多,增產也不多,公共財產搞多了,必然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