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經過13天、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經過8天的討論,1月24日,書麵報告的第二稿終於完成了。(.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1月25日下午,**在中南海懷仁堂正廳,主持召開有各省市委第一書記及中央各部長參加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對報告第二稿進行討論表決。根據大會的議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後,再提交大會通過,然後七千人大會就結束了。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了3個多小時,主席沒有出席,朱德、董必武等老同誌出席了會議。在這之前,改好的報告稿曾送給主席看,主席沒有看完,但表示讚成“這個方向”。
會上,**沒有多說報告的具體內容,就是請大家提意見,什麽意見都可以提,甚至推翻都可以。他表示:從1958年以來,我們發生了這樣多問題,一方麵很有成績,另一方麵有很多缺點錯誤,到底如何認識,這是一個大問題。(大會)這樣多人,要統一認識、統一思想,以至以後還要統一計劃、統一行動,這是我們黨內目前的關鍵時期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這個大會開得時間很長。議論又這樣多,有許多不同意見,這是完全自然的、允許的,方針是總結經驗。**還說:事後諸葛亮也很有必要。
**的意思很明確,我們處在關鍵時期,又遇到了關鍵問題,事情十分重大,希望大家積極發表意見,不要怕當事後諸葛亮,我們要在充分交換意見的情況下,實現大家的思想統一。
參加會議的人員,對**的講話給予了一定的回應,朱德、董必武、陳毅、鄧子恢、謝覺哉、王震、鄧穎超、張鼎丞等不少人先後發言。**總結發言時,針對與會者提出的問題以及報告中涉及的焦點問題向會議作了解釋和說明。
1)關於15年趕超英國的問題。
**說:15年趕上英國、超過英國,這個報告上沒有講。我們起草委員會討論過這個問題,頭一次是寫上去了,第二次說還是不寫好。15年趕上英國,原來是這樣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麵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現在這個口號用不著去改,用不著取消,我們做的好,到15年的時候趕上了,就趕上了,沒有趕上,也沒有那麽不得了。提個口號,為什麽不得了呢?更多一點時間,多幾年就是了。
**講得比較婉轉。他沒有說這個口號是怎麽來的,也沒有說這個口號在“大躍進”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隻說沒有把這個口號寫到報告裏麵去。即使如此,與會者心裏恐怕也很清楚,這個口號曾起了很負麵的作用,所以不便再提了。
“15年趕上英國”,是主席在1957年11月莫斯科會議上最先提出來的。當時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要在15年內趕上或超過美國,主席受其鼓舞,提出15年後中國要趕上或者超過英國。他還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就無敵於天下了,沒有人敢同我們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此後,主席帶著莫斯科會議的東風,帶著這一美好的願望回到中國。“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便成了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也成了“大躍進”運動發動的助推器。
在這個15年趕超英國口號的實施過程中,在“大躍進”浪潮中,各地各部門又層層加碼,競相施放“衛星”,主席等中央領導則信以為真,又將15年的趕超時間變為10年。在“大躍進”的**階段,主席又興奮地降之為7年,再後來竟降到2至3年。這種忽略中國經濟落後、忽略經濟發展規律的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中國經濟危機如山洪般暴發。而直到此時,人們才如夢方醒。
如果說“大躍進”運動的一個突出錯誤,是高指標,那麽趕超英國的口號,應該說是最大的高指標。但人們對它有清醒的認識,則相對較晚。這是因為它有較長的時間性,也就是說要15年後才能見分曉;又是主席提出來的;還是叫得最響亮的口號之一,有很大的號召力;仔細揣摩其中的心理,大概還有一種不甘心,所以中央先後放棄了2年、3年、7年趕上英國的口號,放棄了一些具體的高指標,但一直沒有放棄10年、15年趕上英國這個口號,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書麵報告的第一稿,還寫進了這一口號。
書麵報告的第一稿開頭就說:“這次會議,是一個為實現再經過10年左右時間在主要工業品總產量方麵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偉大號召而奮鬥的會議……”報告還說:“主席同誌在1957年11月提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業品的總產量方麵趕上或超過英國的任務,就是說,從1949年起,我們要在20多年的時間內完成或接近完成最老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一百幾十年中做過的事。這個要求是我們經過努力可能實現的。”
這表明,中央在指導思想上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還想追求那個高指標,還想躍進,所以一直到七千人大會前,也還存在著不切實際的想法。
直到七千人大會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再次討論修改書麵報告時,對這一戰略思想,才開始提出質疑。“經過算帳”,結論是10到15年內,我們很難趕上英國,更談不上超過英國的問題。
那麽,這一口號在書麵報告中還提不提呢?現在還沒有找到這個具體算帳、討論決定的過程材料,所看到的是,**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宣布,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在書麵報告裏不提了。
當然,仔細分析,**對這一問題采取的是個折衷方案,他沒有說這個口號是錯誤的,給我們過去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損失,我們應該堅決地放棄它。說的是不提了,也不取消。從當時和以後的情況來看,實際是放棄了。
1月27日,**向大會作口頭報告時,再次談到了這一問題,主席在一旁插話,說:少一些時間是不行的,多一些時間是可以的。看來主席也意識到15年趕超英國的戰略構想已是空中樓閣。
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是主席在莫斯科會議上當麵向各國**宣布的,是“大躍進”運動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的,現在不得不放棄,的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被迫放棄。尤其是主席,恐怕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一放棄,意味著中國開始正視國家的落後狀況,開始注意從實際出發,立足保持經濟的平衡發展,老老實實地進行經濟建設。
主席吸取“大躍進”運動的教訓,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在經濟上冒進過!
關於《農業發展綱要》問題。
**說:在書麵報告中,《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也沒有講。《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特別是四、五、八1,照現在這樣算起來,到1967年達不到四十條那樣的標準。四、五、八,恐怕原來提出的時候調查研究也不是那麽充分,所有的土地都達到400斤、500斤、800斤,這個問題,還需要再去進行調查研究。《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我們現在不提,但是不取消。12年做不到,加幾年就是了。
《農業發展綱要》一直被視作發展中國農業的綱領性文件,農民的指路明燈。其全稱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共40條。它是1955年11月間由主席親自主持製定的。如果說,提出15年趕超英國的戰略,是缺乏調查研究的話,這個《綱要》,主席是花了很多心血的,一直非常鍾愛。
《綱要》從製定到正式公布實施,期間經曆了幾上幾下,應該說“充分征求”了方方麵麵的意見,先後用了4年多的時間,其過程是:1955年11月,主席主持起草這個《綱要》時,中國正處在農業合作化的**階段,在主席看來,農村合作化了,農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下一步怎麽辦?應該製定一個發展農業的長期奮鬥目標、描繪一個“繁榮幸福的明天”,如此農民才會有所奔頭,幹勁倍增。於是,主席先後同14個省的省委書記就全國農業發展問題交換意見,共同商量了一個“十七條”。
1956年1月,主席又征求各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意見之後,將“十七條”擴充為四十條,擬出了一個《綱要》(草案)初稿,然後向全國多達1375人的各界人士征求意見。1月23日,拿到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1月25日,提請最高國務會議討論通過,然後下發全國各地征求意見。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後,於1957年9月又將這個《綱要》拿到**八屆三中全會上討論,會議對這個綱要(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產生了《綱要》(修正草案),然後再次提交農民和全國人民征求意見,為的是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這期間曾出現一個插曲。在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春季,周恩來、陳雲等進行“反冒進”的時候,《綱要》受到了一些懷疑。主席在批評“反冒進”的時候就說,他們掃掉了多快好省,掃掉了《農業發展綱要》,掃掉了促進委員會,使6億人民泄了氣。還說,“反冒進”離右派隻有50米遠,給周恩來、陳雲等造成很大的壓力。由此看出,主席是很看重《綱要》的。從另一個側麵說,也有不少人對《綱要》有些想法,但被主席壓下了。
1958年初,在《綱要》(修正草案)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綱要》第二次修正草案,於1958年5月拿到**八大二次會議上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予以基本通過,再委托中央委員會根據當年的實行情況作必要的修改。
又經過近兩年的實踐,1960年4月,全國人大二屆二次會議最終討論通過了《綱要》(修正草案),開始以正式文件《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向全國公布。當時譚震林向大會作報告時,還說《綱要》留有了餘地,提出要動員一切力量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
從製定到實施,無疑是反複征求了意見,並通過4年的試行才正式通過實施。從製定《綱要》的出發點來看,是好的。它從方方麵麵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進行了規劃,想得很周到,規劃的前景也令人向往。1956年1月,農業部長廖魯言對《綱要》進行說明時強調:“農民發展了生產,增加了收入,得到飽食暖衣之後,他們就要求修房子,蓋新屋,改善居住條件;要求讀書識字,提高文化;也要求治疾病,講衛生,‘人財兩旺’”。綱要“就是以發展農業合作化和發展農業生產為中心”而製定的。這些內容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好的,是符合農民切身要求的。為使廣大農民了解《綱要》,中央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對《綱要》進行了大力的宣傳。《綱要》一直被認為“對於動員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對於加速農業生產以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起了偉大的作用”,“是高速度發展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綱領”,是農民的指路明燈。當年有一首詩對此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樹上喜鵲喳喳地叫,老漢咧嘴忍不住的笑。
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好比四十顆太陽當頭照。
太陽也比不上它溫暖,處處地方它都照到。
放近耳朵聽一聽,莫不是**的說話聲?
回頭胸上貼一貼,句句話它暖人心,沒閉住嘴巴笑出了聲,咱社員有了指路的大明燈。
對於這樣一個反複征求意見,又經過4年試行才正式實施的《綱要》,**在這次會上竟說書麵報告不提了,還說提出的時候調查的不充分。究竟為什麽呢?
基本原因主要還是**講的,《綱要》提出的四、五、八很難實現。此外,從《綱要》誕生的那一刻起,因其指導思想是偏快,就同反“反冒進”、“大躍進”攪在了一起,並且在執行過程中,對“大躍進”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綱要》進行過反複修訂,又拿到中央全會、全黨的代表大會,還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因其是在頭腦發熱的年代產生的,各項指標偏高,所發揮的指導作用是負麵的,如果再將它作為發展農業的綱領性文件,很難收到較好效果。所以,**向大家宣布,《農業綱要》不提了。雖然**還有一句“也不取消”,但實際上,“不提”了,也就弱化了《綱要》作為農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的地位。對於這一決策,柯慶施在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上就曾質問,《農業發展綱要》還要不要?可見當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不提《綱要》的。
3)關於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問題。
**在會上說: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這個報告裏頭也沒有講。有的同誌提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底如何呀?現在基本核算單位搞到小隊去了。又“一大二公”,基本核算單位越來越小,這個現象似矛盾。現在情況是這樣的,這個問題,現在還解釋不清楚,但是等到將來人民公社發展起來以後,還是“一大二公”。所以,這個口號也不取消,但是也不著重講。
人民公社是主席倡導起來的,“一大二公”的提法也是主席講的。在主席看來,公有製是富裕的根源,個體經濟是沒有出路的。1958年8月,主席在北戴河會議上說:人民公社的特點,就是一曰大,二曰公,主要是便於搞工、農、兵、學、商與農、林、牧、副、漁這一套,便於綜合經營。農林牧副漁,是農業合作社就有的,工農商學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這些就是大。大,這個東西可了不起,人多勢眾,辦不到的事情就可以辦到。公,就比合作社更要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殘餘,比如自留地、自養牲口都逐步搞掉。
在主席這一思想指導下,**八屆六中全會作出決議說:“這種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極大的優越性……如果對於這樣一個根本問題發生懷疑,那就是完全錯誤的,那就是右傾機會主義的”。
既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有極大的優越性,全國很快就掀起了人民公社化**。1958年下半年全國的70多萬個農業合作社一下子合並為2萬多個人民公社。雖然也發現一些問題,但主席認為有問題是正常的,隻要改了就好了。他針對國內外對公社的批評,曾“準備寫一篇萬言長序”痛駁全世界“對於人民公社的攻擊”。然而,憑著美好理想構建出來的這種“一大二公”的模式,雖然大家想千方百計的堅持下去,但在中國農村很快就遭遇到嚴重挫折。其表現形式是:伴隨著公社化的過程,是一切財產公有化,政府和公社可以無償調用農民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在公社範圍內實行部分供給製,也就是說,在中國農村普遍刮起了嚴重的“共產風”、“平調風”、命令風,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帶來的後果,不但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興旺發達的景象沒有露出任何端倪,相反,各項農作物嚴重減產,引發了巨大的糧食危機。
危機的爆發,警示了主席,他一麵批評各地混淆了兩個所有製的界限,混淆了社會主義和**的界限,不懂得價值規律和價值法則,不懂得按勞分配等等,一麵對人民公社進行整頓,縮小公社的規模,將人民公社的數量由原來的2萬多個增加到近6萬個,將經濟核算單位由大隊變為小隊。采取這些措施,實際是對“一大二公”進行了調整。1961年4月,主席在整頓人民公社時,談到“一大二公”問題說:將來定個比例,“一大二公”,公就表現在社隊有點積累。這同以前的構想有了很大區別!
**在解釋書麵報告涉及“一大二公”時,表示看不清楚,報告裏麵也沒有提。事實上,從1961年起,在黨的文件和報刊上就很少提“一大二公”了,**在書麵報告中不提“一大二公”也並不太出人意料,但他在大會上還要就這個問題專門談一談,表明這個問題非常重大:一方麵有人對“一大二公”提出質疑,一方麵也有人還要堅持,說不定哪一天,一旦條件、氣候合適,又刮起了“一大二公”的“共產風”、“平調風”。這都是很難說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必須在全黨麵前有個交代,以引起全黨的重視。雖然**強調人民公社發展起來以後,還是要“一大二公”,但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關鍵是在實踐中碰了壁,現在隻好不提了。
不提“15年趕超英國”,不提“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不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在1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這三個“不提”,反映的是中央決策層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轉變,以及在實現這些轉變上所采取的策略態度。
在這次會議上,**還談到主席提倡的城市人民公社問題,不但報告裏沒有提,連二十一人起草委員會也沒有討論,以後要經過調查再說;他還談到所謂“左”比右好的問題;談到關於成績和錯誤,報告沒有提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問題,等等。這些比較敏感重大的問題,後來**1月27日在七千人大會上作口頭報告時,也都談到了,有些談的比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稍委婉一些,有些則比政治局擴大會議還要深刻,如兩個“三七開”,**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沒有涉及,但在七千人大會上卻展開了。
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針對董必武提出的“任務和政策如何統一”的問題,談道:800億斤的征購任務必須完成,政策也必須執行。他強調國家的糧食困難,要好好向農民說清楚,告訴農民,如果拿不出這麽多的糧食,城裏人沒有飯吃,工業搞不好,國防搞不好,反過來也影響農業,農業也搞不好,要使他們顧全大局少吃一點,把糧食賣給國家。當然,國家雖然沒有很多的外匯去購買糧食,但也要千方百計地去買一些,來解決糧食問題。總之,這需要高超的工作藝術,要爭這個上遊。**還說,過去隻爭“黑夜當白天”、“苦戰幾晝夜”,那個上遊是容易爭的,而爭這個上遊,卻真要有點本事,真要有一點馬克思主義,要走群眾路線,要實事求是,要對黨負責,又要對人民負責。這樣地爭上遊,是應該受獎勵的。他還苦澀地說,過去,農民是把糧食交給地主、富農,現在是交給了國家!
1961年,主席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曾沉痛地說,這幾年我們掠奪農民比國民黨還厲害!主席的話意在自責,**的話則更多表達了無奈。看得出來,中央一麵為糧食困難憂心如焚,一麵又拿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除了向農民征收,和發揮集體經濟的力量之外,至於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如何真正把經濟搞活,則很少它想。也是在這次大會上,曾希聖提倡的包產到戶卻受到了批評。可見,要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運行機製,還需要一個相當的認知過程。
1月25日下午,**在中南海懷仁堂正廳,主持召開有各省市委第一書記及中央各部長參加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對報告第二稿進行討論表決。根據大會的議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後,再提交大會通過,然後七千人大會就結束了。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了3個多小時,主席沒有出席,朱德、董必武等老同誌出席了會議。在這之前,改好的報告稿曾送給主席看,主席沒有看完,但表示讚成“這個方向”。
會上,**沒有多說報告的具體內容,就是請大家提意見,什麽意見都可以提,甚至推翻都可以。他表示:從1958年以來,我們發生了這樣多問題,一方麵很有成績,另一方麵有很多缺點錯誤,到底如何認識,這是一個大問題。(大會)這樣多人,要統一認識、統一思想,以至以後還要統一計劃、統一行動,這是我們黨內目前的關鍵時期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這個大會開得時間很長。議論又這樣多,有許多不同意見,這是完全自然的、允許的,方針是總結經驗。**還說:事後諸葛亮也很有必要。
**的意思很明確,我們處在關鍵時期,又遇到了關鍵問題,事情十分重大,希望大家積極發表意見,不要怕當事後諸葛亮,我們要在充分交換意見的情況下,實現大家的思想統一。
參加會議的人員,對**的講話給予了一定的回應,朱德、董必武、陳毅、鄧子恢、謝覺哉、王震、鄧穎超、張鼎丞等不少人先後發言。**總結發言時,針對與會者提出的問題以及報告中涉及的焦點問題向會議作了解釋和說明。
1)關於15年趕超英國的問題。
**說:15年趕上英國、超過英國,這個報告上沒有講。我們起草委員會討論過這個問題,頭一次是寫上去了,第二次說還是不寫好。15年趕上英國,原來是這樣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麵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現在這個口號用不著去改,用不著取消,我們做的好,到15年的時候趕上了,就趕上了,沒有趕上,也沒有那麽不得了。提個口號,為什麽不得了呢?更多一點時間,多幾年就是了。
**講得比較婉轉。他沒有說這個口號是怎麽來的,也沒有說這個口號在“大躍進”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隻說沒有把這個口號寫到報告裏麵去。即使如此,與會者心裏恐怕也很清楚,這個口號曾起了很負麵的作用,所以不便再提了。
“15年趕上英國”,是主席在1957年11月莫斯科會議上最先提出來的。當時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要在15年內趕上或超過美國,主席受其鼓舞,提出15年後中國要趕上或者超過英國。他還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就無敵於天下了,沒有人敢同我們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此後,主席帶著莫斯科會議的東風,帶著這一美好的願望回到中國。“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便成了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也成了“大躍進”運動發動的助推器。
在這個15年趕超英國口號的實施過程中,在“大躍進”浪潮中,各地各部門又層層加碼,競相施放“衛星”,主席等中央領導則信以為真,又將15年的趕超時間變為10年。在“大躍進”的**階段,主席又興奮地降之為7年,再後來竟降到2至3年。這種忽略中國經濟落後、忽略經濟發展規律的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中國經濟危機如山洪般暴發。而直到此時,人們才如夢方醒。
如果說“大躍進”運動的一個突出錯誤,是高指標,那麽趕超英國的口號,應該說是最大的高指標。但人們對它有清醒的認識,則相對較晚。這是因為它有較長的時間性,也就是說要15年後才能見分曉;又是主席提出來的;還是叫得最響亮的口號之一,有很大的號召力;仔細揣摩其中的心理,大概還有一種不甘心,所以中央先後放棄了2年、3年、7年趕上英國的口號,放棄了一些具體的高指標,但一直沒有放棄10年、15年趕上英國這個口號,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書麵報告的第一稿,還寫進了這一口號。
書麵報告的第一稿開頭就說:“這次會議,是一個為實現再經過10年左右時間在主要工業品總產量方麵趕上或者超過英國的偉大號召而奮鬥的會議……”報告還說:“主席同誌在1957年11月提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業品的總產量方麵趕上或超過英國的任務,就是說,從1949年起,我們要在20多年的時間內完成或接近完成最老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一百幾十年中做過的事。這個要求是我們經過努力可能實現的。”
這表明,中央在指導思想上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還想追求那個高指標,還想躍進,所以一直到七千人大會前,也還存在著不切實際的想法。
直到七千人大會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再次討論修改書麵報告時,對這一戰略思想,才開始提出質疑。“經過算帳”,結論是10到15年內,我們很難趕上英國,更談不上超過英國的問題。
那麽,這一口號在書麵報告中還提不提呢?現在還沒有找到這個具體算帳、討論決定的過程材料,所看到的是,**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宣布,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在書麵報告裏不提了。
當然,仔細分析,**對這一問題采取的是個折衷方案,他沒有說這個口號是錯誤的,給我們過去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損失,我們應該堅決地放棄它。說的是不提了,也不取消。從當時和以後的情況來看,實際是放棄了。
1月27日,**向大會作口頭報告時,再次談到了這一問題,主席在一旁插話,說:少一些時間是不行的,多一些時間是可以的。看來主席也意識到15年趕超英國的戰略構想已是空中樓閣。
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是主席在莫斯科會議上當麵向各國**宣布的,是“大躍進”運動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的,現在不得不放棄,的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被迫放棄。尤其是主席,恐怕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一放棄,意味著中國開始正視國家的落後狀況,開始注意從實際出發,立足保持經濟的平衡發展,老老實實地進行經濟建設。
主席吸取“大躍進”運動的教訓,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在經濟上冒進過!
關於《農業發展綱要》問題。
**說:在書麵報告中,《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也沒有講。《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特別是四、五、八1,照現在這樣算起來,到1967年達不到四十條那樣的標準。四、五、八,恐怕原來提出的時候調查研究也不是那麽充分,所有的土地都達到400斤、500斤、800斤,這個問題,還需要再去進行調查研究。《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我們現在不提,但是不取消。12年做不到,加幾年就是了。
《農業發展綱要》一直被視作發展中國農業的綱領性文件,農民的指路明燈。其全稱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共40條。它是1955年11月間由主席親自主持製定的。如果說,提出15年趕超英國的戰略,是缺乏調查研究的話,這個《綱要》,主席是花了很多心血的,一直非常鍾愛。
《綱要》從製定到正式公布實施,期間經曆了幾上幾下,應該說“充分征求”了方方麵麵的意見,先後用了4年多的時間,其過程是:1955年11月,主席主持起草這個《綱要》時,中國正處在農業合作化的**階段,在主席看來,農村合作化了,農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下一步怎麽辦?應該製定一個發展農業的長期奮鬥目標、描繪一個“繁榮幸福的明天”,如此農民才會有所奔頭,幹勁倍增。於是,主席先後同14個省的省委書記就全國農業發展問題交換意見,共同商量了一個“十七條”。
1956年1月,主席又征求各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意見之後,將“十七條”擴充為四十條,擬出了一個《綱要》(草案)初稿,然後向全國多達1375人的各界人士征求意見。1月23日,拿到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1月25日,提請最高國務會議討論通過,然後下發全國各地征求意見。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後,於1957年9月又將這個《綱要》拿到**八屆三中全會上討論,會議對這個綱要(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產生了《綱要》(修正草案),然後再次提交農民和全國人民征求意見,為的是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這期間曾出現一個插曲。在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春季,周恩來、陳雲等進行“反冒進”的時候,《綱要》受到了一些懷疑。主席在批評“反冒進”的時候就說,他們掃掉了多快好省,掃掉了《農業發展綱要》,掃掉了促進委員會,使6億人民泄了氣。還說,“反冒進”離右派隻有50米遠,給周恩來、陳雲等造成很大的壓力。由此看出,主席是很看重《綱要》的。從另一個側麵說,也有不少人對《綱要》有些想法,但被主席壓下了。
1958年初,在《綱要》(修正草案)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綱要》第二次修正草案,於1958年5月拿到**八大二次會議上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予以基本通過,再委托中央委員會根據當年的實行情況作必要的修改。
又經過近兩年的實踐,1960年4月,全國人大二屆二次會議最終討論通過了《綱要》(修正草案),開始以正式文件《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向全國公布。當時譚震林向大會作報告時,還說《綱要》留有了餘地,提出要動員一切力量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
從製定到實施,無疑是反複征求了意見,並通過4年的試行才正式通過實施。從製定《綱要》的出發點來看,是好的。它從方方麵麵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進行了規劃,想得很周到,規劃的前景也令人向往。1956年1月,農業部長廖魯言對《綱要》進行說明時強調:“農民發展了生產,增加了收入,得到飽食暖衣之後,他們就要求修房子,蓋新屋,改善居住條件;要求讀書識字,提高文化;也要求治疾病,講衛生,‘人財兩旺’”。綱要“就是以發展農業合作化和發展農業生產為中心”而製定的。這些內容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好的,是符合農民切身要求的。為使廣大農民了解《綱要》,中央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對《綱要》進行了大力的宣傳。《綱要》一直被認為“對於動員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對於加速農業生產以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起了偉大的作用”,“是高速度發展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綱領”,是農民的指路明燈。當年有一首詩對此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樹上喜鵲喳喳地叫,老漢咧嘴忍不住的笑。
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好比四十顆太陽當頭照。
太陽也比不上它溫暖,處處地方它都照到。
放近耳朵聽一聽,莫不是**的說話聲?
回頭胸上貼一貼,句句話它暖人心,沒閉住嘴巴笑出了聲,咱社員有了指路的大明燈。
對於這樣一個反複征求意見,又經過4年試行才正式實施的《綱要》,**在這次會上竟說書麵報告不提了,還說提出的時候調查的不充分。究竟為什麽呢?
基本原因主要還是**講的,《綱要》提出的四、五、八很難實現。此外,從《綱要》誕生的那一刻起,因其指導思想是偏快,就同反“反冒進”、“大躍進”攪在了一起,並且在執行過程中,對“大躍進”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綱要》進行過反複修訂,又拿到中央全會、全黨的代表大會,還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因其是在頭腦發熱的年代產生的,各項指標偏高,所發揮的指導作用是負麵的,如果再將它作為發展農業的綱領性文件,很難收到較好效果。所以,**向大家宣布,《農業綱要》不提了。雖然**還有一句“也不取消”,但實際上,“不提”了,也就弱化了《綱要》作為農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的地位。對於這一決策,柯慶施在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上就曾質問,《農業發展綱要》還要不要?可見當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不提《綱要》的。
3)關於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問題。
**在會上說: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這個報告裏頭也沒有講。有的同誌提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底如何呀?現在基本核算單位搞到小隊去了。又“一大二公”,基本核算單位越來越小,這個現象似矛盾。現在情況是這樣的,這個問題,現在還解釋不清楚,但是等到將來人民公社發展起來以後,還是“一大二公”。所以,這個口號也不取消,但是也不著重講。
人民公社是主席倡導起來的,“一大二公”的提法也是主席講的。在主席看來,公有製是富裕的根源,個體經濟是沒有出路的。1958年8月,主席在北戴河會議上說:人民公社的特點,就是一曰大,二曰公,主要是便於搞工、農、兵、學、商與農、林、牧、副、漁這一套,便於綜合經營。農林牧副漁,是農業合作社就有的,工農商學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這些就是大。大,這個東西可了不起,人多勢眾,辦不到的事情就可以辦到。公,就比合作社更要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殘餘,比如自留地、自養牲口都逐步搞掉。
在主席這一思想指導下,**八屆六中全會作出決議說:“這種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極大的優越性……如果對於這樣一個根本問題發生懷疑,那就是完全錯誤的,那就是右傾機會主義的”。
既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有極大的優越性,全國很快就掀起了人民公社化**。1958年下半年全國的70多萬個農業合作社一下子合並為2萬多個人民公社。雖然也發現一些問題,但主席認為有問題是正常的,隻要改了就好了。他針對國內外對公社的批評,曾“準備寫一篇萬言長序”痛駁全世界“對於人民公社的攻擊”。然而,憑著美好理想構建出來的這種“一大二公”的模式,雖然大家想千方百計的堅持下去,但在中國農村很快就遭遇到嚴重挫折。其表現形式是:伴隨著公社化的過程,是一切財產公有化,政府和公社可以無償調用農民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在公社範圍內實行部分供給製,也就是說,在中國農村普遍刮起了嚴重的“共產風”、“平調風”、命令風,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帶來的後果,不但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興旺發達的景象沒有露出任何端倪,相反,各項農作物嚴重減產,引發了巨大的糧食危機。
危機的爆發,警示了主席,他一麵批評各地混淆了兩個所有製的界限,混淆了社會主義和**的界限,不懂得價值規律和價值法則,不懂得按勞分配等等,一麵對人民公社進行整頓,縮小公社的規模,將人民公社的數量由原來的2萬多個增加到近6萬個,將經濟核算單位由大隊變為小隊。采取這些措施,實際是對“一大二公”進行了調整。1961年4月,主席在整頓人民公社時,談到“一大二公”問題說:將來定個比例,“一大二公”,公就表現在社隊有點積累。這同以前的構想有了很大區別!
**在解釋書麵報告涉及“一大二公”時,表示看不清楚,報告裏麵也沒有提。事實上,從1961年起,在黨的文件和報刊上就很少提“一大二公”了,**在書麵報告中不提“一大二公”也並不太出人意料,但他在大會上還要就這個問題專門談一談,表明這個問題非常重大:一方麵有人對“一大二公”提出質疑,一方麵也有人還要堅持,說不定哪一天,一旦條件、氣候合適,又刮起了“一大二公”的“共產風”、“平調風”。這都是很難說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必須在全黨麵前有個交代,以引起全黨的重視。雖然**強調人民公社發展起來以後,還是要“一大二公”,但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關鍵是在實踐中碰了壁,現在隻好不提了。
不提“15年趕超英國”,不提“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不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在1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這三個“不提”,反映的是中央決策層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轉變,以及在實現這些轉變上所采取的策略態度。
在這次會議上,**還談到主席提倡的城市人民公社問題,不但報告裏沒有提,連二十一人起草委員會也沒有討論,以後要經過調查再說;他還談到所謂“左”比右好的問題;談到關於成績和錯誤,報告沒有提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問題,等等。這些比較敏感重大的問題,後來**1月27日在七千人大會上作口頭報告時,也都談到了,有些談的比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稍委婉一些,有些則比政治局擴大會議還要深刻,如兩個“三七開”,**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沒有涉及,但在七千人大會上卻展開了。
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針對董必武提出的“任務和政策如何統一”的問題,談道:800億斤的征購任務必須完成,政策也必須執行。他強調國家的糧食困難,要好好向農民說清楚,告訴農民,如果拿不出這麽多的糧食,城裏人沒有飯吃,工業搞不好,國防搞不好,反過來也影響農業,農業也搞不好,要使他們顧全大局少吃一點,把糧食賣給國家。當然,國家雖然沒有很多的外匯去購買糧食,但也要千方百計地去買一些,來解決糧食問題。總之,這需要高超的工作藝術,要爭這個上遊。**還說,過去隻爭“黑夜當白天”、“苦戰幾晝夜”,那個上遊是容易爭的,而爭這個上遊,卻真要有點本事,真要有一點馬克思主義,要走群眾路線,要實事求是,要對黨負責,又要對人民負責。這樣地爭上遊,是應該受獎勵的。他還苦澀地說,過去,農民是把糧食交給地主、富農,現在是交給了國家!
1961年,主席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曾沉痛地說,這幾年我們掠奪農民比國民黨還厲害!主席的話意在自責,**的話則更多表達了無奈。看得出來,中央一麵為糧食困難憂心如焚,一麵又拿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除了向農民征收,和發揮集體經濟的力量之外,至於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如何真正把經濟搞活,則很少它想。也是在這次大會上,曾希聖提倡的包產到戶卻受到了批評。可見,要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運行機製,還需要一個相當的認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