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一日至二月七日,在北京召開了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地委、縣委、重要廠礦黨委及軍隊的負責幹部,共七千多人。這是中國**成立以來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工作會議。人們習慣地稱它為“七千人大會”。
七千人大會對**、鄧小平主持起草的報告稿進行廣泛討論的同時,大會又組成了“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對報告稿進行重新討論修改。這項工作,仍由**主持,與大會的討論同步進行。
21名委員是:**、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真、李富春、**、薄一波、陳伯達、柯慶施、李井泉、宋任窮、烏蘭夫、陶鑄、劉瀾濤、王任重。
這個起草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當時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負責人。他們年富力強,最大的64歲,最小的45歲,一般是50多歲。主席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大會上的七千精英也在看著他們。他們對問題的討論和認識結果,顯然對七千人大會是非常重要的。
會議從17日開始,每天下午討論,一直到24日,整整討論了8個半天。所涉及的問題同大會一樣,都是當時人們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會議的討論情況看,發言比較熱烈,談出不少自己真實的想法,基本反映了他們在當時的困難形勢下,對各種問題的探索和見解。
討論之一:指標是低了,還是高了?
報告稿在第一個問題“關於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布置了1962年的工作任務,提出了10年(1963-1972)的遠景計劃。報告說:對於我國從1963年到1972年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央有一個初步的設想。這個設想的主要目標是:一、爭取到1967年,基本上解決我國人民的吃、穿、用的問題。
二、爭取到1972年,基本上建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經濟體係,使我國在主要工業品的總產量方麵趕上英國,在科學技術方麵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計劃1967年糧食產量達到4000億斤,1972年達到4500億斤;1967年棉花達到3500萬擔,1972年達到4500萬擔;1967年鋼達到2000萬噸左右,1972年達到3000萬噸左右;1967年煤達到3億8000萬噸左右,1972年達到4億5000萬噸左右。
對這樣一個指標,是高了,還是低了?討論會的第一天,柯慶施就說:4年(19581961年)分兩段寫,還是統一寫?1961年,錯誤改了(**插話:錯誤大部分已經改了),這裏看不出哪些已經改了,哪些改得徹底,不清楚。問個問題:“四十條”要不要?多少年解決吃穿用?15年趕上英國要不要?幹勁還要不要?用什麽方法鼓幹勁?不然,越看越沒有勁。對產糧指標,柯慶施說,農業說少了,以後究竟怎麽幹?6000億斤不行,5000億斤總可以。這個問題,包括我在內也搞不清楚。
在指標問題上,其教訓是刻骨銘心的,這幾年出現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全黨片麵地追求高指標,所以沒有充分把握,寧可訂得低一些,也不願意訂高了。在四川省,直到大會召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沒有擺脫饑餓的威脅,死亡人數在全國來說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西南局第一書記兼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馬上說:農業指標還說低了?要達到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鼓幹勁,還要解決具體問題。
陳雲算了一筆賬,他說:鋼的指標,到1967年實現2000萬噸,看起來低,可是不簡單,要過六道關:一、煤,即使每年增加2000萬噸煤,到1967年才能煉鋼1700萬噸,可見任務艱巨;二、鋼鐵工業本身要解決選礦、燒結、軋鋼等一係列問題才行;三、要解決有色金屬(鎳、鉻)的問題;四、要解決木材問題;五、要解決機械製造問題;六、要解決投資問題,另外還有運輸問題。很不簡單。不是曾經達到過1800萬噸鋼嗎?那是用擠掉其它的辦法達到的。現在再也不可能用這個辦法了,不按比例是不行的。1967年2000萬噸鋼究竟能不能達到?我看有三種可能:一是達到或者超過;二是差一點;三是差得相當遠。第三種可能性要估計進去。
這時**插話問,王鶴壽不是說可以達到2500百萬噸嗎?
陳雲說,這個問題上,王鶴壽和我曆來有分歧。有些人到書記處找幹勁,到總理那兒講困難。關於工業指標,10年規劃,特別是頭5年,過渡不可能快,再一個10年會快些,因為農業要恢複。報告中的指標不要改了。我們要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氣,但爭的方法,不在數字,而是在按比例、配套,踏踏實實前進。讓他們笑好了,隻追求數字,靠不住。
事實上,報告中談到的各項指標是被迫下降的,也是被迫調整的結果。周恩來回顧前兩年的情況時說,早兩年,是否能很好的調整?很難。因為還不認識,對錯誤的東西還沒有徹底批判,就無法徹底調整。1959年廬山會議調整了指標,還是浮誇。一聽到糧食收9000多億斤,棉花收了3500萬擔,四大指標又上去了,高速度變成追數字,完全不按比例。我也講過15%、25%,也是浮誇。當時不認識,現在比較清楚了。現在的情況如少奇同誌所說,是被迫下降,我們的工業是60年代、70年代水平的工業,如果真是把品種質量搞上去,1967年到不了2000萬噸鋼,也是好的。我們是一步一步退,被迫調整。另外,許多超階段的東西沒有批判,也不能很好調整。一個國家搞幾個獨立的體係,理論上站不住。指標下放、獨立體係,我要負責。現在要批判。
**毫不客氣地說,現在還有人不當事後諸葛亮。有這樣一種觀念,指標高就有幹勁,這種幹勁靠不住。現在的許多積極性,是解散公共食堂,實行《農業六十條》,基本核算單位下放調動起來的,並不是高指標調動起來的。
討論之二:犯錯誤的原因?
一涉及犯錯誤的原因、錯誤的責任等,每個人的心頭都不會感到輕鬆。整個“七千人大會”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是人們議論的焦點。敏感,卻又無法回避。起草委員會討論起來,更是感慨萬千!
先,哪一段是犯錯誤的關鍵時期?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的說法不太一致。一種意見認為關鍵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另一種認為關鍵在1960年。
李井泉說,毛病比較大,是在廬山會議以後,反映了一種不正常情緒,給農村帶來嚴重創傷。感到最苦的就是1959年冬到1960年春。
陶鑄說,鄭州會議反“左”的指示,我們開始有抵觸,後來真正貫徹了。可是廬山會議一來,一下就吹了。如果鄭州會議的指示一直貫徹下去,情況會完全不一樣。鄭州會議反“左”的精神貫徹不徹底,廬山會議後,全麵反右,不反“左”,事情就壞了,廣東、湖南情況稍好一點。形勢變化,我們掌握不住。陶鑄又補充說,反傾向鬥爭,主要是廬山會議以後。
彭真說,1960年是高指標、高估產、高征購、大出口,基本建設也是1960年搞得最多。1960年的毛病出在沒有調查研究,首先是我們書記處。小平帶頭,沒有調查研究。在杭州,提出“瓜菜代”,但對1959年災情估計不足,對城市人口增加估計不足,農業養不活這樣多的城市人口。農業上又有浮誇。1960年提出“八字方針”是句空話。先進部隊走得很遠,後續部隊跟不上,沒有措施,指標不下來,調整不了。真正調整,是去年北戴河會議(有人說:是去年的廬山會議),提出以調整為中心遲了一年,三年災害不可低估,關鍵是1960年。
**插話說,關鍵是1959年廬山會議。
實際上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基本一致,分歧不大。陶鑄、**等強調主要緣於廬山會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彭真等強調1960年的問題,也是正確的,因為1960年的錯誤是廬山會議反右傾的結果。如果沒有廬山會議,1960年的情況會好得多。
關於犯錯誤的原因,不少人談到了是沒有經驗。(.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陶鑄說,水利問題,主席在武昌會議說,這樣搞法,中國人要死一半,最少也死十分之一,5000萬。可是我們還是大搞。搞水利是可以不死人的,結果還是死人了。所以不搞了。哪裏想到搞多快好省會死人呢?沒有那個經驗。不是不擁護主席指示。把主席、中央同誌的思想變為全黨的思想要有個過程。
陶鑄說的確是實情。當時全黨搞建設,確實沒有經驗。但從另一方麵考慮問題,如果不那麽盲目上馬,多做些科學論證,慎重一些,這種現象還是可以避免的。問題是,當時大家的腦子都熱!
有的發言,涉及到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問題。王任重說,在速度問題上,過分樂觀,還搞平均主義,以為供給製沒有問題,現在明確了,50年才能建成社會主義。也不懂得按比例搞綜合平衡,犯錯誤就在這裏。
**也涉及到認識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問題。事實上,中央決策層對這個問題認識上的偏差,正是建國以來不斷發生“左”傾錯誤的最基本的原因。**說,國民黨叛變後,李立三說打倒國民黨隻要兩三年,結果整了十年沒有整倒,才知道長期性。對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問題,真進了北京,還有點不大信。看來時間準備長些就快,準備短了反而慢了。
劉瀾濤在會上,強調這幾年犯錯誤的原因,是黨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人們不敢講真話了,這幾年忠臣受到迫害,對立物是“風馬牛”,即看風使舵、拍馬吹牛。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錯誤都是因為這種情況造成的。
看來,劉瀾濤試圖從政治上尋找犯錯誤的原因。他的講話同大會上不少人的看法一致,認為隻強調缺少經驗很難服人,關鍵是黨的政治生活不正常,鬥爭過火,缺乏民主氣氛。
但起草委員會的討論在這一方麵並沒有展開。
至於產生困難的原因,陶鑄說,困難來自三方麵,錯誤、災害、修正主義。彭真插話說,三年災害不可低估。**說,有個人主義,有反革命,加重了困難。鄧小平說,有些人就是想辦壞事的。陶鑄則說,壞人不能過分強調。
在這個話題上,起草委員會也沒有展開討論。問題涉及到了,但沒有深入下去。以當時的情況,也很難深入下去!
討論之三――錯誤的責任?彭真直言主席在討論錯誤的責任這個問題時,起草委員會上掀起了一個**。這個**是由彭真掀起的。他說:我們的錯誤,首先是中央書記處負責,包括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誌,該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錯誤就是多少錯誤。**也不是什麽錯誤都沒有,三五年過渡、食堂都是**批的。我們對**不是花崗岩,也是水成岩。**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瑪峰也是泰山,拿走幾噸土,還是那麽高。現在黨內有一種傾向,不敢提意見,不敢檢討錯誤,一檢討就垮台。如果**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錯誤不檢討,將給我們黨留下惡劣影響。省、市要不要把責任擔起來?擔起來對下麵沒有好處,得不到教訓。從**直到支部書記,各有各的帳。書記處最大錯誤是沒有調查研究。
彭真的這段慷慨陳詞,成了七千人大會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他是惟一一位在大會上指名提出主席犯了超越階段,辦公共食堂的錯誤(當然,主席不僅僅是這些錯誤,但即使是這一些錯誤,當時也無人敢具體指出),並且應該進行檢討的人。彭真的這個講話,成了日後**曆史上的一段經典發言,不斷被人們所稱讚。
彭真講完之後,鄧小平婉轉地說,我們到主席那兒去,主席說,你們的報告,把我寫成聖人,聖人是沒有的,缺點錯誤都有,隻是占多少的問題。不怕講我的缺點,革命不是陳獨秀、王明搞的,是我和大家一起搞的。鄧小平的意思很清楚,即**也是有錯誤的,也是可以批評的。實際上,他是支持了彭真的意見。當然,鄧小平也謹慎地談到,主席的指導思想是對的。相比之下,還是彭真更勇敢、大膽一些。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錯誤的責任,他說,有些地方不承認天災,或者隻承認三分,七分是**,像河南、甘肅。西北有些縣的同誌,說這幾年發生的問題,中央應首先負責,第二是省級,再是他們。我看,這個話許多人心裏有,隻是沒有講,現在他們講出來,就是提高了。
**的這番講話也是意味深長的,無疑,他同意彭真的講話。
其實彭真的這個話,的確不少人心裏都有,隻是不像彭真這麽坦率而已。前麵談到,陶鑄說“形勢變化,我們掌握不住”。那麽這個形勢是由誰來變化的?是主席。是因為主席使廬山會議變化了形勢,因而出現了1960年的嚴重困難。很自然,其中的不少責任也就應該由主席來負。
周恩來大概在擔心著什麽。他很快發言,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示:在講責任方麵,要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說,在目前困難時期,要頂住,承擔責任,全世界都指望我們。主觀上的錯誤,要著重講違反主席思想,個別問題是我們供給材料、情況有問題,應由我們負責,不能叫**負責。如果不違反“三麵紅旗”的思想、主席思想,的確成績會大些。調查工作進行後,情況正在好轉,但不能過分樂觀。經驗現在還不能完全總結,還是初步總結。主席講過,不經過反複,不能取得教訓。現在不是弱了,而是強了。過去幾年是浮腫,幸虧主席糾正得早,否則栽得跟頭更大,要中風。現在的問題是要爭取時機,不怨天,不尤人,發憤圖強,埋頭苦幹。不吹,不務虛名,要謙虛謹慎,驕傲總是危險。主席早發現問題,早有準備,是我們犯錯誤,他一人無法挽住狂瀾。現在要全黨一心一德,加強集中統一,聽“梢公”的話,聽中央的話。中央聽**的話。這是當前工作中的主要問題,不解決,寸步難行。如糧食上交130到150億斤,就很難。1959年認識鋼材,1960年認識煤炭,1961年認識木材,我們這些人真笨。不一心一德,集中統一,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這一點思想不通,辯論三天三夜也可以。
周恩來顯然有一種擔憂,仿佛彭真有點頂不住了,他擔心別人也會這樣,因此告誡在座的同誌,都要積極地承擔責任,換句話說讓大家把責任都承擔起來,不要去追究主席的責任。在他看來,現在實行中央集權本來就遇到了問題,你再去講主席的錯,會帶來什麽後果?也許周恩來的擔心自有他的道理。但現在看來,周恩來這樣講,未必利大於弊。
周恩來講話不久,陳伯達開始向彭真發難。他說,我們不要做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也胡說八道過,要檢查。我們還是要根據**的指導思想辦事。我編輯主席的語錄有很大收獲。他告訴我們,如何管理中國。要根據主席的指導思想來檢查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主席的思想。彭真同誌昨天關於主席的話,值得研究。我們做了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是不是要主席負責?是不是要檢查主席的工作?現在的根本問題是中央不能集權。農民是相信中央,相信**的。亂搞一氣,不是主席的政策。
彭真的意思完全被扭曲了。彭真前一天坦率直言掀起的**,就此發生了微妙的逆轉。其實彭真的講話並不過分,但陳伯達居然說彭真要檢查主席的工作,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負責。這個話真是隻有陳伯達才能講得出口!
彭真聽了陳伯達的話,感覺問題嚴重了,不得不趕緊解釋。他說:關於**的問題,要說清楚。似乎彭真講**可以批評,是不得人心的。我的意思是不要給人一個印象,別人都可以批評,就是**不能批評,這不好。
彭真的意思是,上從主席下到地方,都應該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自我批評,這不但無損黨和主席的威信,相反會大大提高,大會的效果也會更好一些。看來,他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太天真了。
**說,主席曆來提倡多謀善斷。有些話是在醞釀中對我們說的,但是有些人把話傳得太寬。說到這裏,**說:散會,明天討論第二稿。
是誰把話傳得太寬?**沒有具體說,討論便戛然而止。這是1月18日-19日的事情。
討論之四:“三麵紅旗”究竟怎麽講?
七千人大會在討論中對“三麵紅旗”提出了不少疑問和批評。僅西北地區就提出八個問題,需要中央做出解釋和回答。**、鄧小平主持起草的書麵報告稿,雖然對“三麵紅旗”進行了評價,但顯然並沒有解決當時人們心中的疑問。這些問題怎麽看,如何解釋?這是起草委員會不能回避的。
事實上,中央領導層如**、鄧小平、陳雲、周恩來等對“三麵紅旗”是有所考慮的,從以下的意見可以看出,他們對“三麵紅旗”持有某種程度上的保留態度,可是在報告中,既不能違背主席的意圖,又要把“三麵紅旗”談清楚,讓全黨幹部口服心服,多少讓他們感到有些為難。
比如:“三麵紅旗”究竟怎麽講?**說:“比較難說的‘三麵紅旗’問題”。
陳雲雖然在大會上沒有講話,但是在起草委員會上卻相當活躍,談了不少自己的觀點,他說:有些問題,隻能在原則上肯定,有些人認為不具體,還有懷疑,我說公開講,過幾年再說,如人民公社,有懷疑的人,容許他懷疑幾年。
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這個報告時,接受了陳雲的意見,強調允許懷疑。在後來公開發表的**在大會上的口頭報告中,談到“三麵紅旗”時,他是這樣說的:“‘三麵紅旗’,我們現在都不取消,都繼續保持,繼續為‘三麵紅旗’而奮鬥。現在,有些問題還看得不那麽清楚,但是再經過5年、10年以後,我們再來總結經驗,那時候就可以更進一步地作出結論。”這段經典性的一段話,後來被人們廣泛引用,很明顯,**對“三麵紅旗”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
關於人民公社,周恩來的想法是,報告中有關人民公社的優越性,要多說幾句。
鄧小平說,人民公社如果經過試點更好。既然早產了就應當好好愛護他,對早產的孩子有四種態度,一是不要,這是右派;二是對付對付,不認真;三是拔苗助長多給豬肉吃,多運動。這三種態度都不對。主席的態度是重視他愛護他,想辦法解決問題。四種態度跟哪一種走?當然跟主席走,一定有希望。
**說,人民公社還是有點一大二公,將來會看出來,現在難講。
柯慶施說,十條成績,人民公社講少了,至少抗災有作用。三個口號取消了也不行。講缺點、錯誤和三麵紅旗的關係,如何說?前麵解釋不夠。三個方麵:一個經驗,一個思想,一個工作,同樣條件,工作好的,情況就好一點。看來,柯慶施是充分肯定“三麵紅旗”的。
劉瀾濤說,有些同誌講“三麵紅旗”,像念經的一樣,宣傳上形式主義很厲害。劉瀾濤顯然同柯慶施的意見不一樣。
關於“大躍進”這麵紅旗,在大會上人們提出了種種疑問,有人說總路線好解釋,“大躍進”不好解釋。也有人說,這幾年農業減產,是否能說是躍進?在鄧小平看來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可是不提“大躍進”,“三麵紅旗”就少了一麵。**說,“三麵紅旗”少一麵不好,還是要提躍進。那麽怎麽向七千人解釋清楚呢?起草委員會經過討論,給“大躍進”做了以下的解釋,其實這也是主席曾經表示過的意見,隻是比較詳細具體了。
一是從長時期來看,可以說是躍進。速度是波浪式的。二是同資本主義國家比,同蘇聯比,就一個時期說,還是躍進。三是躍進不能總是以鋼作標準,要全麵的看,無數小的躍進,可以組成大的躍進。今後幾年產量下來了,品種、質量上去,也是躍進。也就是說品種齊全了,質量提高了,也是躍進。今後幾年內,我們要在品種、質量、技術方麵來個躍進。鄧小平對此總結說,十年任務中可以寫:“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產品的品種、質量方麵實現大躍進。”修改後的報告稿,其完整的表述則是:“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產品的品種、質量方麵實現大躍進,接近現代工業大國的水平。”
總的來看,起草委員會是在堅持維護“三麵紅旗”,但從中也流露出一些對“三麵紅旗”的不同認識。
七千人大會對**、鄧小平主持起草的報告稿進行廣泛討論的同時,大會又組成了“二十一人報告起草委員會”,對報告稿進行重新討論修改。這項工作,仍由**主持,與大會的討論同步進行。
21名委員是:**、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真、李富春、**、薄一波、陳伯達、柯慶施、李井泉、宋任窮、烏蘭夫、陶鑄、劉瀾濤、王任重。
這個起草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當時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負責人。他們年富力強,最大的64歲,最小的45歲,一般是50多歲。主席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大會上的七千精英也在看著他們。他們對問題的討論和認識結果,顯然對七千人大會是非常重要的。
會議從17日開始,每天下午討論,一直到24日,整整討論了8個半天。所涉及的問題同大會一樣,都是當時人們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會議的討論情況看,發言比較熱烈,談出不少自己真實的想法,基本反映了他們在當時的困難形勢下,對各種問題的探索和見解。
討論之一:指標是低了,還是高了?
報告稿在第一個問題“關於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布置了1962年的工作任務,提出了10年(1963-1972)的遠景計劃。報告說:對於我國從1963年到1972年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央有一個初步的設想。這個設想的主要目標是:一、爭取到1967年,基本上解決我國人民的吃、穿、用的問題。
二、爭取到1972年,基本上建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經濟體係,使我國在主要工業品的總產量方麵趕上英國,在科學技術方麵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計劃1967年糧食產量達到4000億斤,1972年達到4500億斤;1967年棉花達到3500萬擔,1972年達到4500萬擔;1967年鋼達到2000萬噸左右,1972年達到3000萬噸左右;1967年煤達到3億8000萬噸左右,1972年達到4億5000萬噸左右。
對這樣一個指標,是高了,還是低了?討論會的第一天,柯慶施就說:4年(19581961年)分兩段寫,還是統一寫?1961年,錯誤改了(**插話:錯誤大部分已經改了),這裏看不出哪些已經改了,哪些改得徹底,不清楚。問個問題:“四十條”要不要?多少年解決吃穿用?15年趕上英國要不要?幹勁還要不要?用什麽方法鼓幹勁?不然,越看越沒有勁。對產糧指標,柯慶施說,農業說少了,以後究竟怎麽幹?6000億斤不行,5000億斤總可以。這個問題,包括我在內也搞不清楚。
在指標問題上,其教訓是刻骨銘心的,這幾年出現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全黨片麵地追求高指標,所以沒有充分把握,寧可訂得低一些,也不願意訂高了。在四川省,直到大會召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沒有擺脫饑餓的威脅,死亡人數在全國來說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西南局第一書記兼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馬上說:農業指標還說低了?要達到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鼓幹勁,還要解決具體問題。
陳雲算了一筆賬,他說:鋼的指標,到1967年實現2000萬噸,看起來低,可是不簡單,要過六道關:一、煤,即使每年增加2000萬噸煤,到1967年才能煉鋼1700萬噸,可見任務艱巨;二、鋼鐵工業本身要解決選礦、燒結、軋鋼等一係列問題才行;三、要解決有色金屬(鎳、鉻)的問題;四、要解決木材問題;五、要解決機械製造問題;六、要解決投資問題,另外還有運輸問題。很不簡單。不是曾經達到過1800萬噸鋼嗎?那是用擠掉其它的辦法達到的。現在再也不可能用這個辦法了,不按比例是不行的。1967年2000萬噸鋼究竟能不能達到?我看有三種可能:一是達到或者超過;二是差一點;三是差得相當遠。第三種可能性要估計進去。
這時**插話問,王鶴壽不是說可以達到2500百萬噸嗎?
陳雲說,這個問題上,王鶴壽和我曆來有分歧。有些人到書記處找幹勁,到總理那兒講困難。關於工業指標,10年規劃,特別是頭5年,過渡不可能快,再一個10年會快些,因為農業要恢複。報告中的指標不要改了。我們要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氣,但爭的方法,不在數字,而是在按比例、配套,踏踏實實前進。讓他們笑好了,隻追求數字,靠不住。
事實上,報告中談到的各項指標是被迫下降的,也是被迫調整的結果。周恩來回顧前兩年的情況時說,早兩年,是否能很好的調整?很難。因為還不認識,對錯誤的東西還沒有徹底批判,就無法徹底調整。1959年廬山會議調整了指標,還是浮誇。一聽到糧食收9000多億斤,棉花收了3500萬擔,四大指標又上去了,高速度變成追數字,完全不按比例。我也講過15%、25%,也是浮誇。當時不認識,現在比較清楚了。現在的情況如少奇同誌所說,是被迫下降,我們的工業是60年代、70年代水平的工業,如果真是把品種質量搞上去,1967年到不了2000萬噸鋼,也是好的。我們是一步一步退,被迫調整。另外,許多超階段的東西沒有批判,也不能很好調整。一個國家搞幾個獨立的體係,理論上站不住。指標下放、獨立體係,我要負責。現在要批判。
**毫不客氣地說,現在還有人不當事後諸葛亮。有這樣一種觀念,指標高就有幹勁,這種幹勁靠不住。現在的許多積極性,是解散公共食堂,實行《農業六十條》,基本核算單位下放調動起來的,並不是高指標調動起來的。
討論之二:犯錯誤的原因?
一涉及犯錯誤的原因、錯誤的責任等,每個人的心頭都不會感到輕鬆。整個“七千人大會”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是人們議論的焦點。敏感,卻又無法回避。起草委員會討論起來,更是感慨萬千!
先,哪一段是犯錯誤的關鍵時期?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的說法不太一致。一種意見認為關鍵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另一種認為關鍵在1960年。
李井泉說,毛病比較大,是在廬山會議以後,反映了一種不正常情緒,給農村帶來嚴重創傷。感到最苦的就是1959年冬到1960年春。
陶鑄說,鄭州會議反“左”的指示,我們開始有抵觸,後來真正貫徹了。可是廬山會議一來,一下就吹了。如果鄭州會議的指示一直貫徹下去,情況會完全不一樣。鄭州會議反“左”的精神貫徹不徹底,廬山會議後,全麵反右,不反“左”,事情就壞了,廣東、湖南情況稍好一點。形勢變化,我們掌握不住。陶鑄又補充說,反傾向鬥爭,主要是廬山會議以後。
彭真說,1960年是高指標、高估產、高征購、大出口,基本建設也是1960年搞得最多。1960年的毛病出在沒有調查研究,首先是我們書記處。小平帶頭,沒有調查研究。在杭州,提出“瓜菜代”,但對1959年災情估計不足,對城市人口增加估計不足,農業養不活這樣多的城市人口。農業上又有浮誇。1960年提出“八字方針”是句空話。先進部隊走得很遠,後續部隊跟不上,沒有措施,指標不下來,調整不了。真正調整,是去年北戴河會議(有人說:是去年的廬山會議),提出以調整為中心遲了一年,三年災害不可低估,關鍵是1960年。
**插話說,關鍵是1959年廬山會議。
實際上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基本一致,分歧不大。陶鑄、**等強調主要緣於廬山會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彭真等強調1960年的問題,也是正確的,因為1960年的錯誤是廬山會議反右傾的結果。如果沒有廬山會議,1960年的情況會好得多。
關於犯錯誤的原因,不少人談到了是沒有經驗。(.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陶鑄說,水利問題,主席在武昌會議說,這樣搞法,中國人要死一半,最少也死十分之一,5000萬。可是我們還是大搞。搞水利是可以不死人的,結果還是死人了。所以不搞了。哪裏想到搞多快好省會死人呢?沒有那個經驗。不是不擁護主席指示。把主席、中央同誌的思想變為全黨的思想要有個過程。
陶鑄說的確是實情。當時全黨搞建設,確實沒有經驗。但從另一方麵考慮問題,如果不那麽盲目上馬,多做些科學論證,慎重一些,這種現象還是可以避免的。問題是,當時大家的腦子都熱!
有的發言,涉及到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問題。王任重說,在速度問題上,過分樂觀,還搞平均主義,以為供給製沒有問題,現在明確了,50年才能建成社會主義。也不懂得按比例搞綜合平衡,犯錯誤就在這裏。
**也涉及到認識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問題。事實上,中央決策層對這個問題認識上的偏差,正是建國以來不斷發生“左”傾錯誤的最基本的原因。**說,國民黨叛變後,李立三說打倒國民黨隻要兩三年,結果整了十年沒有整倒,才知道長期性。對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問題,真進了北京,還有點不大信。看來時間準備長些就快,準備短了反而慢了。
劉瀾濤在會上,強調這幾年犯錯誤的原因,是黨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人們不敢講真話了,這幾年忠臣受到迫害,對立物是“風馬牛”,即看風使舵、拍馬吹牛。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錯誤都是因為這種情況造成的。
看來,劉瀾濤試圖從政治上尋找犯錯誤的原因。他的講話同大會上不少人的看法一致,認為隻強調缺少經驗很難服人,關鍵是黨的政治生活不正常,鬥爭過火,缺乏民主氣氛。
但起草委員會的討論在這一方麵並沒有展開。
至於產生困難的原因,陶鑄說,困難來自三方麵,錯誤、災害、修正主義。彭真插話說,三年災害不可低估。**說,有個人主義,有反革命,加重了困難。鄧小平說,有些人就是想辦壞事的。陶鑄則說,壞人不能過分強調。
在這個話題上,起草委員會也沒有展開討論。問題涉及到了,但沒有深入下去。以當時的情況,也很難深入下去!
討論之三――錯誤的責任?彭真直言主席在討論錯誤的責任這個問題時,起草委員會上掀起了一個**。這個**是由彭真掀起的。他說:我們的錯誤,首先是中央書記處負責,包括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誌,該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錯誤就是多少錯誤。**也不是什麽錯誤都沒有,三五年過渡、食堂都是**批的。我們對**不是花崗岩,也是水成岩。**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瑪峰也是泰山,拿走幾噸土,還是那麽高。現在黨內有一種傾向,不敢提意見,不敢檢討錯誤,一檢討就垮台。如果**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錯誤不檢討,將給我們黨留下惡劣影響。省、市要不要把責任擔起來?擔起來對下麵沒有好處,得不到教訓。從**直到支部書記,各有各的帳。書記處最大錯誤是沒有調查研究。
彭真的這段慷慨陳詞,成了七千人大會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他是惟一一位在大會上指名提出主席犯了超越階段,辦公共食堂的錯誤(當然,主席不僅僅是這些錯誤,但即使是這一些錯誤,當時也無人敢具體指出),並且應該進行檢討的人。彭真的這個講話,成了日後**曆史上的一段經典發言,不斷被人們所稱讚。
彭真講完之後,鄧小平婉轉地說,我們到主席那兒去,主席說,你們的報告,把我寫成聖人,聖人是沒有的,缺點錯誤都有,隻是占多少的問題。不怕講我的缺點,革命不是陳獨秀、王明搞的,是我和大家一起搞的。鄧小平的意思很清楚,即**也是有錯誤的,也是可以批評的。實際上,他是支持了彭真的意見。當然,鄧小平也謹慎地談到,主席的指導思想是對的。相比之下,還是彭真更勇敢、大膽一些。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錯誤的責任,他說,有些地方不承認天災,或者隻承認三分,七分是**,像河南、甘肅。西北有些縣的同誌,說這幾年發生的問題,中央應首先負責,第二是省級,再是他們。我看,這個話許多人心裏有,隻是沒有講,現在他們講出來,就是提高了。
**的這番講話也是意味深長的,無疑,他同意彭真的講話。
其實彭真的這個話,的確不少人心裏都有,隻是不像彭真這麽坦率而已。前麵談到,陶鑄說“形勢變化,我們掌握不住”。那麽這個形勢是由誰來變化的?是主席。是因為主席使廬山會議變化了形勢,因而出現了1960年的嚴重困難。很自然,其中的不少責任也就應該由主席來負。
周恩來大概在擔心著什麽。他很快發言,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示:在講責任方麵,要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說,在目前困難時期,要頂住,承擔責任,全世界都指望我們。主觀上的錯誤,要著重講違反主席思想,個別問題是我們供給材料、情況有問題,應由我們負責,不能叫**負責。如果不違反“三麵紅旗”的思想、主席思想,的確成績會大些。調查工作進行後,情況正在好轉,但不能過分樂觀。經驗現在還不能完全總結,還是初步總結。主席講過,不經過反複,不能取得教訓。現在不是弱了,而是強了。過去幾年是浮腫,幸虧主席糾正得早,否則栽得跟頭更大,要中風。現在的問題是要爭取時機,不怨天,不尤人,發憤圖強,埋頭苦幹。不吹,不務虛名,要謙虛謹慎,驕傲總是危險。主席早發現問題,早有準備,是我們犯錯誤,他一人無法挽住狂瀾。現在要全黨一心一德,加強集中統一,聽“梢公”的話,聽中央的話。中央聽**的話。這是當前工作中的主要問題,不解決,寸步難行。如糧食上交130到150億斤,就很難。1959年認識鋼材,1960年認識煤炭,1961年認識木材,我們這些人真笨。不一心一德,集中統一,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這一點思想不通,辯論三天三夜也可以。
周恩來顯然有一種擔憂,仿佛彭真有點頂不住了,他擔心別人也會這樣,因此告誡在座的同誌,都要積極地承擔責任,換句話說讓大家把責任都承擔起來,不要去追究主席的責任。在他看來,現在實行中央集權本來就遇到了問題,你再去講主席的錯,會帶來什麽後果?也許周恩來的擔心自有他的道理。但現在看來,周恩來這樣講,未必利大於弊。
周恩來講話不久,陳伯達開始向彭真發難。他說,我們不要做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也胡說八道過,要檢查。我們還是要根據**的指導思想辦事。我編輯主席的語錄有很大收獲。他告訴我們,如何管理中國。要根據主席的指導思想來檢查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主席的思想。彭真同誌昨天關於主席的話,值得研究。我們做了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是不是要主席負責?是不是要檢查主席的工作?現在的根本問題是中央不能集權。農民是相信中央,相信**的。亂搞一氣,不是主席的政策。
彭真的意思完全被扭曲了。彭真前一天坦率直言掀起的**,就此發生了微妙的逆轉。其實彭真的講話並不過分,但陳伯達居然說彭真要檢查主席的工作,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負責。這個話真是隻有陳伯達才能講得出口!
彭真聽了陳伯達的話,感覺問題嚴重了,不得不趕緊解釋。他說:關於**的問題,要說清楚。似乎彭真講**可以批評,是不得人心的。我的意思是不要給人一個印象,別人都可以批評,就是**不能批評,這不好。
彭真的意思是,上從主席下到地方,都應該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自我批評,這不但無損黨和主席的威信,相反會大大提高,大會的效果也會更好一些。看來,他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太天真了。
**說,主席曆來提倡多謀善斷。有些話是在醞釀中對我們說的,但是有些人把話傳得太寬。說到這裏,**說:散會,明天討論第二稿。
是誰把話傳得太寬?**沒有具體說,討論便戛然而止。這是1月18日-19日的事情。
討論之四:“三麵紅旗”究竟怎麽講?
七千人大會在討論中對“三麵紅旗”提出了不少疑問和批評。僅西北地區就提出八個問題,需要中央做出解釋和回答。**、鄧小平主持起草的書麵報告稿,雖然對“三麵紅旗”進行了評價,但顯然並沒有解決當時人們心中的疑問。這些問題怎麽看,如何解釋?這是起草委員會不能回避的。
事實上,中央領導層如**、鄧小平、陳雲、周恩來等對“三麵紅旗”是有所考慮的,從以下的意見可以看出,他們對“三麵紅旗”持有某種程度上的保留態度,可是在報告中,既不能違背主席的意圖,又要把“三麵紅旗”談清楚,讓全黨幹部口服心服,多少讓他們感到有些為難。
比如:“三麵紅旗”究竟怎麽講?**說:“比較難說的‘三麵紅旗’問題”。
陳雲雖然在大會上沒有講話,但是在起草委員會上卻相當活躍,談了不少自己的觀點,他說:有些問題,隻能在原則上肯定,有些人認為不具體,還有懷疑,我說公開講,過幾年再說,如人民公社,有懷疑的人,容許他懷疑幾年。
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這個報告時,接受了陳雲的意見,強調允許懷疑。在後來公開發表的**在大會上的口頭報告中,談到“三麵紅旗”時,他是這樣說的:“‘三麵紅旗’,我們現在都不取消,都繼續保持,繼續為‘三麵紅旗’而奮鬥。現在,有些問題還看得不那麽清楚,但是再經過5年、10年以後,我們再來總結經驗,那時候就可以更進一步地作出結論。”這段經典性的一段話,後來被人們廣泛引用,很明顯,**對“三麵紅旗”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
關於人民公社,周恩來的想法是,報告中有關人民公社的優越性,要多說幾句。
鄧小平說,人民公社如果經過試點更好。既然早產了就應當好好愛護他,對早產的孩子有四種態度,一是不要,這是右派;二是對付對付,不認真;三是拔苗助長多給豬肉吃,多運動。這三種態度都不對。主席的態度是重視他愛護他,想辦法解決問題。四種態度跟哪一種走?當然跟主席走,一定有希望。
**說,人民公社還是有點一大二公,將來會看出來,現在難講。
柯慶施說,十條成績,人民公社講少了,至少抗災有作用。三個口號取消了也不行。講缺點、錯誤和三麵紅旗的關係,如何說?前麵解釋不夠。三個方麵:一個經驗,一個思想,一個工作,同樣條件,工作好的,情況就好一點。看來,柯慶施是充分肯定“三麵紅旗”的。
劉瀾濤說,有些同誌講“三麵紅旗”,像念經的一樣,宣傳上形式主義很厲害。劉瀾濤顯然同柯慶施的意見不一樣。
關於“大躍進”這麵紅旗,在大會上人們提出了種種疑問,有人說總路線好解釋,“大躍進”不好解釋。也有人說,這幾年農業減產,是否能說是躍進?在鄧小平看來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可是不提“大躍進”,“三麵紅旗”就少了一麵。**說,“三麵紅旗”少一麵不好,還是要提躍進。那麽怎麽向七千人解釋清楚呢?起草委員會經過討論,給“大躍進”做了以下的解釋,其實這也是主席曾經表示過的意見,隻是比較詳細具體了。
一是從長時期來看,可以說是躍進。速度是波浪式的。二是同資本主義國家比,同蘇聯比,就一個時期說,還是躍進。三是躍進不能總是以鋼作標準,要全麵的看,無數小的躍進,可以組成大的躍進。今後幾年產量下來了,品種、質量上去,也是躍進。也就是說品種齊全了,質量提高了,也是躍進。今後幾年內,我們要在品種、質量、技術方麵來個躍進。鄧小平對此總結說,十年任務中可以寫:“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產品的品種、質量方麵實現大躍進。”修改後的報告稿,其完整的表述則是:“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產品的品種、質量方麵實現大躍進,接近現代工業大國的水平。”
總的來看,起草委員會是在堅持維護“三麵紅旗”,但從中也流露出一些對“三麵紅旗”的不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