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60年10月,中央領導已經普遍地感到農村形勢的嚴峻。於是,中央采取了一係列緊急措施救災。例如:中央發出全黨大辦農業、辦好食堂、安排生活的一係列指示。
堅決壓縮水利等農村基本建設,從各方麵擠出勞動力,充實農業第一線。1960年興修水利原計劃抽調7000萬人,壓縮到1000萬人。中央在10月27日發出指示說:“人是每天都要吃飯的,不論辦工業、辦交通、搞基本建設,辦任何事業都離不開糧食。每個**員都不應當忘記這個最簡單的、千真萬確的道理。”
實行“低標準、瓜菜代”的方針。降低城鎮人口的口糧指標,動員每人每年高於360斤原糧的農村也要降低標準,把餘糧賣給國家,支援災區;推廣、采集和製造小球藻等各種糧食的代用品,多種瓜菜。
動員幹部和城市職工下鄉或回鄉參加農業勞動。中央專門成立了精簡幹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截至到12月10日統計,僅中央機關下放幹部已經達到10176人,占中央機關幹部總數的7.33%。
進口糧食。國內糧食潛力已挖到盡頭,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陳雲果斷向中央提議,擠出一部分外匯,向國外進口糧食,以緩解嚴重糧食危機。
上述僅是一些應急措施,最根本的是要調節農村政策,盡快刹住以“共產風”為核心的“五風”。(.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一九六0年三月,主席曾為中央寫過指示,提出要堅持製止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口氣很嚴厲。但是,由於急於過渡,“共產風”沒有被製止,相反,各地都在競相搞過渡試點,且有擴大之勢;再加上幾個大辦,大辦食堂,大辦縣、社工業,大辦土鐵路,大辦水利,大辦養豬等等,更加助長了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到了十月,“共產風”和其他幾股歪風,對農村生產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極大破壞和嚴重後果,大量地暴露出來。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一九六0年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二千八百七十億斤,比一九五七年減少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問題已經到了非徹底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召集華北、中南、東北、西北四個大區的省、市、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人開會,聽取他們關於農業情況的匯報,主要是討論如何糾正和堵塞“共產風”的問題。中央領導人周恩來、李富春、譚震林、**,以及廖魯言、陳正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還討論了問題嚴重而暴露比較早的山東、河南兩省的問題。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匯報了信陽事件,說信陽地區“打人成風”,“非正常死亡嚴重”,“一時間成了黑暗的恐怖世界”。大家十分震驚。會議對他進行批評,指出他在政策上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
堅決糾正以“共產風”為核心的“五風”迫在眉睫。於是,中央委托周恩來主持起草《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的緊急指示信》。主席十一月二日收到指示信稿,三日早晨審改完畢,立即退還周恩來。他在寫給周恩來的信中說:“作了一些修改,有幾點是重要的。請你召集富春、震林、魯言、正人、伯達談一下,最後酌定。用電報發出,越快越好。”三日下午,周恩來召開會議討論定稿後,立即發出。
主席對指示信稿的修改,主要有以下一些。原稿中說,“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製……從一九六一年算起,至少五年不變”。“至少五年不變”,是主席在八月北戴河會議上提出的,這次他將五年改為七年,並加了一句:“在一九六七年我國第三個五年計劃最後完成的一年以前,堅決不變”。原稿中說,“以生產隊為基礎的公社三級所有製,……必須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下來”,主席將“一定時期”改為“一個長時期”。原稿中說,各生產小隊之間在分配上的差別,“對於發展生產是有利的”,主席將“有利的”改為“極為有利的”。原稿中說,“社員戶養豬也不可偏廢”,主席改為“應該鼓勵”。原稿中說,“在現階段,人民公社分配原則還是按勞分配”。主席在“在現階段”之後,加上:“在很長的時期內,至少在今後二十年內”。
從這些修改中可以看出,主席對於糾正和防止“共產風”,表現了更積極、更堅定的態度。
**中央的緊急指示信規定了十二條政策,簡稱作《十二條》。196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這個文件,並於11月3日發至人民公社生產隊黨支部以上各級黨組織。這十二條的主要內容是:1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現階段人民公社的根本製度;2堅決反對和徹底糾正一平二調的錯誤;3加強生產隊的基本所有製;4堅持生產小隊的小部分所有製;5允許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家庭副業;6少扣多分,盡力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社員增加收入;7堅持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供給部分和工資部分三七開;8從各方麵節約勞動力,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9安排好糧食,辦好公共食堂;10有領導有計劃地恢複農村集市,活躍農村經濟;11認真實行勞逸結合;12放手發動群眾,整風整社。
上述十二條政策,在過去,基本上都作過規定。但是,由於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又經過了一年多的“反右傾”運動,此時此刻,突然以緊急指示信的形式,如此集中而係統地強調必須堅決貫徹這些政策,在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十分強烈的反響,普遍感到這是黨中央采取的一項非同尋常的重大步驟。
為了使“十二條”能迅速貫徹,同一天,**中央又發出了《關於貫徹“緊急指示信”的指示》,要求各地至遲在12月中旬前把“十二條”傳達到農村中去,傳達到全體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中去。具體步驟是:先召開有地委、縣委書記和省直各係統各部門負責幹部參加的省委擴大會議,展開討論,弄通思想。然後,以地委、縣委為單位,召開生活小隊以上的幹部會議,吸收若幹社員代表參加,進行傳達動員,其中要有持不同意見的人參加。再由省、地、縣委的負責人帶工作組到農村去,幫助社、隊幹部向全體黨員、幹部、社員進行傳達,以造成一個貫徹緊急指示的群眾運動。
“十二條”標誌著**中央、主席停止了廬山會議以來的“反右傾”運動,開始轉向重新糾“左”。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為扭轉農村的經濟困難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這十二條仍有很大的不足。如文件中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中的“隊”,指的是生產大隊,而不是生產小隊,仍然肯定了供給製和工資製的分配製度。尤其是群眾反映強烈、意見最大的公共食堂問題,“十二條”明確規定:“公共食堂的製度必須堅持。”堅持公共食堂,長時間成為人們在人民公社問題上不敢涉及的一個禁區,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思想,徹底鏟除“共產風”等不正之風,還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堅決壓縮水利等農村基本建設,從各方麵擠出勞動力,充實農業第一線。1960年興修水利原計劃抽調7000萬人,壓縮到1000萬人。中央在10月27日發出指示說:“人是每天都要吃飯的,不論辦工業、辦交通、搞基本建設,辦任何事業都離不開糧食。每個**員都不應當忘記這個最簡單的、千真萬確的道理。”
實行“低標準、瓜菜代”的方針。降低城鎮人口的口糧指標,動員每人每年高於360斤原糧的農村也要降低標準,把餘糧賣給國家,支援災區;推廣、采集和製造小球藻等各種糧食的代用品,多種瓜菜。
動員幹部和城市職工下鄉或回鄉參加農業勞動。中央專門成立了精簡幹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截至到12月10日統計,僅中央機關下放幹部已經達到10176人,占中央機關幹部總數的7.33%。
進口糧食。國內糧食潛力已挖到盡頭,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陳雲果斷向中央提議,擠出一部分外匯,向國外進口糧食,以緩解嚴重糧食危機。
上述僅是一些應急措施,最根本的是要調節農村政策,盡快刹住以“共產風”為核心的“五風”。(.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一九六0年三月,主席曾為中央寫過指示,提出要堅持製止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口氣很嚴厲。但是,由於急於過渡,“共產風”沒有被製止,相反,各地都在競相搞過渡試點,且有擴大之勢;再加上幾個大辦,大辦食堂,大辦縣、社工業,大辦土鐵路,大辦水利,大辦養豬等等,更加助長了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到了十月,“共產風”和其他幾股歪風,對農村生產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正常生活造成的極大破壞和嚴重後果,大量地暴露出來。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一九六0年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二千八百七十億斤,比一九五七年減少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問題已經到了非徹底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召集華北、中南、東北、西北四個大區的省、市、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人開會,聽取他們關於農業情況的匯報,主要是討論如何糾正和堵塞“共產風”的問題。中央領導人周恩來、李富春、譚震林、**,以及廖魯言、陳正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還討論了問題嚴重而暴露比較早的山東、河南兩省的問題。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匯報了信陽事件,說信陽地區“打人成風”,“非正常死亡嚴重”,“一時間成了黑暗的恐怖世界”。大家十分震驚。會議對他進行批評,指出他在政策上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
堅決糾正以“共產風”為核心的“五風”迫在眉睫。於是,中央委托周恩來主持起草《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的緊急指示信》。主席十一月二日收到指示信稿,三日早晨審改完畢,立即退還周恩來。他在寫給周恩來的信中說:“作了一些修改,有幾點是重要的。請你召集富春、震林、魯言、正人、伯達談一下,最後酌定。用電報發出,越快越好。”三日下午,周恩來召開會議討論定稿後,立即發出。
主席對指示信稿的修改,主要有以下一些。原稿中說,“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製……從一九六一年算起,至少五年不變”。“至少五年不變”,是主席在八月北戴河會議上提出的,這次他將五年改為七年,並加了一句:“在一九六七年我國第三個五年計劃最後完成的一年以前,堅決不變”。原稿中說,“以生產隊為基礎的公社三級所有製,……必須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下來”,主席將“一定時期”改為“一個長時期”。原稿中說,各生產小隊之間在分配上的差別,“對於發展生產是有利的”,主席將“有利的”改為“極為有利的”。原稿中說,“社員戶養豬也不可偏廢”,主席改為“應該鼓勵”。原稿中說,“在現階段,人民公社分配原則還是按勞分配”。主席在“在現階段”之後,加上:“在很長的時期內,至少在今後二十年內”。
從這些修改中可以看出,主席對於糾正和防止“共產風”,表現了更積極、更堅定的態度。
**中央的緊急指示信規定了十二條政策,簡稱作《十二條》。196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這個文件,並於11月3日發至人民公社生產隊黨支部以上各級黨組織。這十二條的主要內容是:1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現階段人民公社的根本製度;2堅決反對和徹底糾正一平二調的錯誤;3加強生產隊的基本所有製;4堅持生產小隊的小部分所有製;5允許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家庭副業;6少扣多分,盡力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社員增加收入;7堅持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供給部分和工資部分三七開;8從各方麵節約勞動力,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9安排好糧食,辦好公共食堂;10有領導有計劃地恢複農村集市,活躍農村經濟;11認真實行勞逸結合;12放手發動群眾,整風整社。
上述十二條政策,在過去,基本上都作過規定。但是,由於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又經過了一年多的“反右傾”運動,此時此刻,突然以緊急指示信的形式,如此集中而係統地強調必須堅決貫徹這些政策,在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十分強烈的反響,普遍感到這是黨中央采取的一項非同尋常的重大步驟。
為了使“十二條”能迅速貫徹,同一天,**中央又發出了《關於貫徹“緊急指示信”的指示》,要求各地至遲在12月中旬前把“十二條”傳達到農村中去,傳達到全體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中去。具體步驟是:先召開有地委、縣委書記和省直各係統各部門負責幹部參加的省委擴大會議,展開討論,弄通思想。然後,以地委、縣委為單位,召開生活小隊以上的幹部會議,吸收若幹社員代表參加,進行傳達動員,其中要有持不同意見的人參加。再由省、地、縣委的負責人帶工作組到農村去,幫助社、隊幹部向全體黨員、幹部、社員進行傳達,以造成一個貫徹緊急指示的群眾運動。
“十二條”標誌著**中央、主席停止了廬山會議以來的“反右傾”運動,開始轉向重新糾“左”。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為扭轉農村的經濟困難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這十二條仍有很大的不足。如文件中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中的“隊”,指的是生產大隊,而不是生產小隊,仍然肯定了供給製和工資製的分配製度。尤其是群眾反映強烈、意見最大的公共食堂問題,“十二條”明確規定:“公共食堂的製度必須堅持。”堅持公共食堂,長時間成為人們在人民公社問題上不敢涉及的一個禁區,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思想,徹底鏟除“共產風”等不正之風,還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