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著名記者杜導正,講了自己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過程:1958年搞三麵紅旗,我寫的新聞報道很多,有一篇歌頌公社食堂的《三餐幹飯不要錢》,新華社發通稿,全國各主要報紙全都登載了,《人民日報》發在第一版上。[.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大煉鋼鐵,我也報道過。當時頭腦熱得不得了,我跟著省工業書記文敏生,到肇慶去看煉鋼,我也就熱情地給予報道。農業上放高產“衛星”,弄虛作假,我們也是糊裏糊塗地報道。粵北有個星子公社,聲稱一畝地收水稻24000斤。曾和我一起在馬列學院學習過的周方暘寫了稿子給我看,他說這24000斤是用23畝水稻並在一畝地的數字。我多了個心眼兒,說,這篇稿子要發,應說明24000斤是怎麽來的,寫在括號中。稿子改好,我送給省委秘書長看,他說,老杜,怎麽把這個也寫上了?於是,稿子上括號裏的字被我違心地刪去發往北京了。
這一段總的來說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領導的頭腦發熱,我的頭腦也熱得很。那時,錯誤是全黨性的,主要是主觀主義、脫離群眾、“左”傾冒進。1959年初,廣東到處叫沒糧吃、水腫,省委還是沒有充分警惕。直到發現100多萬人的廣州市隻有7天的口糧了,才著了急。陶鑄同誌下緊急命令,動用戰備糧。有人懷疑,農民是不是把糧食藏起來了?東莞等縣就搞了個“反瞞產運動”。我和林裏到東莞縣去看,介紹的人說哪個草垛下哪個草垛下搜出多少多少糧食,說得煞有介事。也確實搜出一點糧食來,後來才知道那全是事先放在那裏的。縣委書記林若也是上當受騙。省委在東莞縣召開“反瞞產經驗交流會”,我又發了消息,說反瞞產如何成功。
我的頭腦真正開始冷下來,開始認真思考一些問題,是在1959年的四、五月間。《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揖和記者聶眉初來到廣州,要到湛江、海南島去看一看,我陪著他們去了。到了海南,我目睹許多村裏的農民有浮腫病,商店裏的貨架子空空的。在這之前,我聽說從化縣的農民沒糧吃,很多人要飯,以為可能有些問題,便派兩個記者到從化調查,我給這兩個記者提出調查的目的是:放警報、想辦法,幫助省委度過困難。(.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當時有人說,老杜你是否把問題看得重了?這次到海南島,我親眼看到了農民缺糧的嚴重情況,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動。
從海南回來,經過慎重的思考,4月19日晚上,我給新華總社副社長繆海澄寫信,報告農村缺糧的真實情況。我寫道:廣東發生災荒,農民大部分處在饑餓狀態,浮腫的很多,有的已斷炊,情況非常嚴重。我寫了自己看到的現場情景,然後說,糧食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個政治問題,是個政權能否維持下去的問題。還寫了1958年我黨犯有錯誤。
那天天氣悶熱,我在燈下奮筆疾書,一口氣寫了4900字。寫完信衣服也被汗水濕透了。
寫這封信以後,有感於記者的調查研究是多麽重要,又多麽艱難,我寫了《記者的調查研究》長文,先在《新聞業務》刊上發表,後被多家書刊轉載。
廣東省委根據中央精神在布置反“左”的時候,風雲突變。1959年8月,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一天晚上,省委開電話會,我參加了。散會後在走廊裏,省委書記張根生麵帶愁容,悄悄對我說:“不好了,廬山傳來消息,要反右了,已經搞出彭德懷。”我心說,壞事了!我馬上想到4月間寫給繆海澄的那封信。
果然,兩個月後,省委宣傳部長到北京開會,遇到繆海澄,謬海橙把我的那封信給他看了。他馬上給省委寫信,要求省委“就這封信立即組織對杜導正的批判”。不久,《新聞動態》刊物上又點了9名新華社分社社長的名,有我和尤淇、紀希晨、陳勇進、馮森齡、林麟、程光遠、孫全、吳振全,說這9個人懷疑中央路線,右傾,我列在第二名。於是,對我的批判就開始了。前後共批了我16場。起初批判會限製在二三十人的規模,全是省新聞界處長以上的幹部參加。後來擴大到60人,最後一場在廣州體育館,6000人大會批判。主要批我三條:一、懷疑1958年的三麵紅旗;二、把大好形勢看成大壞形勢,自以為是,其實根本脫離實際;三、狹隘的農民觀點,把自己打扮成普救天下的英雄,悲天憫人,似乎黨和**都不關心農民,就你杜導正關心。
對於這些批判,我在開始時想不通,經過七鬥八鬥,我想我大約是錯了。錯在哪裏呢?是不是我把困難程度估計得過高了?5月份我在給分社做報告時曾說:“我們黨遇到了遵義會議以來最嚴重的困難。中國的農民太好了,我們黨在農民中威信太高了,不然我們黨就會垮掉,太危險了。”這是不是把問題估計得太嚴重了?但又想,我到湛江和海南島農村看了,你們批我,但沒下鄉去,你們知道下麵的情況嚴重嗎?
就這樣左思右想,輾轉反側,後來是讀到列寧的一句話,才使我在當時想通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列寧說:“對轉變中的困難和曲折……散布驚惶情緒……這一切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行階級鬥爭的工具。”我想,就算我對情況的估計不錯,但也不能散布驚惶情緒,我的確錯了。
我承認自己錯了,但人家仍不依不饒。我的問題越揭越多,我說過“人民公社辦早了”,我說過“大煉鋼鐵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我說過“大煉鋼鐵煉出的鐵跟牛屎一樣”。最後有人揭發我,說我反對**,反對總路線。事情是這樣的。1959年夏,我到高要縣去,與地委書記羅克明有過一次談話,我們倆很熟。羅說,1957年**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條總路線,沒有講客觀規律。我同意羅的意見。我和一位要好的老同誌在車上說,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是講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提客觀規律,這就是1958年失敗的根本教訓。我說,總路線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與“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之間加上“實事求是”四個字就好了。這位同誌此時把這事也揭了出來,說我妄圖篡改**製定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這罪可就大了。
批判會上有人說我是“廣州的小彭德懷”。我怎麽能和彭德懷同誌相比呢!這我不能同意。不同意不行,我就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問題,後來還是**的一句話,讓我服了氣。**在廬山批評張聞天同誌是“熱起來熱得蒸籠裏坐,冷起來冷得牙關銼”。我把這句話往我身上一套,覺得正合適。我不就是忽冷忽熱嗎?劃我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於是我虔誠地批判了我狹隘的農民觀點,在6000人大會上做了兩小時的誠懇檢討。
1960年5月,省委對我正式做出書麵處分決定:“茲定杜導正同誌為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另行分配工作。”
這個決定,是經陶鑄同誌定的。
陶鑄同誌自我到廣東來後,一向是很關心、愛護、信任我的,由於工作接觸機會很多,他對我言傳身教,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工作作風上對我的成長發生過重要的影響。他在當時那種曆史背景下,能獨立思考,勤讀書,一年12個月至少下鄉四五個月。他善思考,長於概括,這常使他膽識過人。
他工作上全力捕捉主要矛盾。他知識淵博,禮賢下士,能詩能書,很有才氣。我在許多高級幹部身邊工作過,像陶鑄同誌這樣德才兼備的人,在我心中是第一位。在農民問題上,他多次帶著感情地說:“我陶鑄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要讓中國農民吃飽飯,三餐幹飯不要錢!”這話更引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對他不隻敬佩,還雜有一種戀戀的感情。跟著他工作,我感到各方麵成長速度加快了。但由於對1958年的情況認識程度不同,陶鑄同誌有一段對我不高興。
1959年5月,陶鑄在汕頭召開廣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我參加了。會議上總結1958年的教訓,我不發言,可陶鑄同誌指名要我發言:“杜導正,你講”。我講了四條:第一,對一些過頭的東西,我們應該頂住,四川就頂住了一些;第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第三,保護和鼓勵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還有一條,現在記不起來了。我的話,陶鑄同誌聽不入耳,我一麵講他一麵插話:“是嘛,粵北的五嶺低,外麵的風刮過來咱們頂不住,四川北麵是秦嶺呀,所以李政委他們就頂住了”。
汕頭會議結束後,我不知趣,還要求坐陶鑄同誌的車一同回廣州。路上又向陶鑄同誌講了鹿回頭賓館的事。海南島蓋給中央首長避暑住的鹿回頭賓館,家具全是酸枝木的,非常豪華。我說,老百姓在餓肚子,蓋這麽高級的賓館不好。陶鑄同誌又不願意聽,他大聲斥責我:“什麽酸枝木了!”
汽車路經正在建設的東江水電站,工程指揮部的負責人、省工業廳的一位副廳長給陶鑄同誌洗塵,晚飯時8個人,除陶鑄和他的秘書外,還有我和散文作家林遐等。桌上的酒是綠色的,我完全無心地跟林遐說了這事,陶的耳朵靈,他問:“老杜說什麽?”林遐把我的話告訴了他,他拉長聲音說道:“好嘛,老杜的意思是說咱們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呀!”這時,我才知道他真不高興了。
七八月間,為了迎接建國十周年,廣東省籌備出一個大型畫冊,陶鑄把他身邊的幾個“秀才”找去商量這事,其中也有我。陳越平、黃文俞他們討論封麵是用紫紅緞子還是鮮紅緞子,字燙金還是不燙金。我坐在一邊不說話,心想,老百姓餓得那個樣,哪有心思這麽大事鋪張。陶鑄同誌就問:“老杜為什麽不說話,你是不是不高興?”我沒多說,隻說:“都好吧”。陶鑄的臉就拉下來。
所以,後來批判我,陶鑄同誌是支持的。我的問題被揭發出來後,陶鑄同誌講了一段話,他是在省委講的,別人給我傳達了。陶說:“黃河長江自西而出滾滾向東流,湘江之水自南而出滾滾向北流,杜導正的思想像洪水泛濫四處奔流”。意思是說我的思想搖擺不定。
後來知道,**通令各省劃幾個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劃不行。陶鑄同誌被迫違心地劃了12個人,我是其中的一個。劃後的第二天夜裏,林裏同誌來電話傳達陶鑄同誌的話:“相信老杜在新崗位上能工作好”。話雖短,我聽了很受感動。
1960年4月底,我帶著“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帽子,下放到暨南大學,籌辦新聞專業。搞了幾個月,有人告狀,說:“怎麽能讓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辦大學?應該讓他去勞動”。於是我又被下放到新會縣農村。勞動了6個月,新會縣縣委書記黨向民說:“這是個記者,應該讓他寫東西”。他把我調到縣裏寫《人民公社史》。1961年夏天,陸定一同誌挺身而出,為我們新華社七個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分社社長講話,說是“七司馬事件”,搞錯了。同年7月,我被摘掉帽子,回到暨南大學開課執教,但結論仍留有尾巴:“杜導正同誌仍犯有嚴重錯誤,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962年2月,中央七千人大會以後,省委副秘書長陳越平、文教部長梁嘉代表省委找我談話,說:“陶鑄同誌讓我們告訴你,說杜導正同誌當時對農村形勢的估計是正確的。”
聽了這話,我泣不成聲。2月底,我得到徹底平反,恢複了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的職務。
這一段總的來說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領導的頭腦發熱,我的頭腦也熱得很。那時,錯誤是全黨性的,主要是主觀主義、脫離群眾、“左”傾冒進。1959年初,廣東到處叫沒糧吃、水腫,省委還是沒有充分警惕。直到發現100多萬人的廣州市隻有7天的口糧了,才著了急。陶鑄同誌下緊急命令,動用戰備糧。有人懷疑,農民是不是把糧食藏起來了?東莞等縣就搞了個“反瞞產運動”。我和林裏到東莞縣去看,介紹的人說哪個草垛下哪個草垛下搜出多少多少糧食,說得煞有介事。也確實搜出一點糧食來,後來才知道那全是事先放在那裏的。縣委書記林若也是上當受騙。省委在東莞縣召開“反瞞產經驗交流會”,我又發了消息,說反瞞產如何成功。
我的頭腦真正開始冷下來,開始認真思考一些問題,是在1959年的四、五月間。《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揖和記者聶眉初來到廣州,要到湛江、海南島去看一看,我陪著他們去了。到了海南,我目睹許多村裏的農民有浮腫病,商店裏的貨架子空空的。在這之前,我聽說從化縣的農民沒糧吃,很多人要飯,以為可能有些問題,便派兩個記者到從化調查,我給這兩個記者提出調查的目的是:放警報、想辦法,幫助省委度過困難。(.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當時有人說,老杜你是否把問題看得重了?這次到海南島,我親眼看到了農民缺糧的嚴重情況,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動。
從海南回來,經過慎重的思考,4月19日晚上,我給新華總社副社長繆海澄寫信,報告農村缺糧的真實情況。我寫道:廣東發生災荒,農民大部分處在饑餓狀態,浮腫的很多,有的已斷炊,情況非常嚴重。我寫了自己看到的現場情景,然後說,糧食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個政治問題,是個政權能否維持下去的問題。還寫了1958年我黨犯有錯誤。
那天天氣悶熱,我在燈下奮筆疾書,一口氣寫了4900字。寫完信衣服也被汗水濕透了。
寫這封信以後,有感於記者的調查研究是多麽重要,又多麽艱難,我寫了《記者的調查研究》長文,先在《新聞業務》刊上發表,後被多家書刊轉載。
廣東省委根據中央精神在布置反“左”的時候,風雲突變。1959年8月,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一天晚上,省委開電話會,我參加了。散會後在走廊裏,省委書記張根生麵帶愁容,悄悄對我說:“不好了,廬山傳來消息,要反右了,已經搞出彭德懷。”我心說,壞事了!我馬上想到4月間寫給繆海澄的那封信。
果然,兩個月後,省委宣傳部長到北京開會,遇到繆海澄,謬海橙把我的那封信給他看了。他馬上給省委寫信,要求省委“就這封信立即組織對杜導正的批判”。不久,《新聞動態》刊物上又點了9名新華社分社社長的名,有我和尤淇、紀希晨、陳勇進、馮森齡、林麟、程光遠、孫全、吳振全,說這9個人懷疑中央路線,右傾,我列在第二名。於是,對我的批判就開始了。前後共批了我16場。起初批判會限製在二三十人的規模,全是省新聞界處長以上的幹部參加。後來擴大到60人,最後一場在廣州體育館,6000人大會批判。主要批我三條:一、懷疑1958年的三麵紅旗;二、把大好形勢看成大壞形勢,自以為是,其實根本脫離實際;三、狹隘的農民觀點,把自己打扮成普救天下的英雄,悲天憫人,似乎黨和**都不關心農民,就你杜導正關心。
對於這些批判,我在開始時想不通,經過七鬥八鬥,我想我大約是錯了。錯在哪裏呢?是不是我把困難程度估計得過高了?5月份我在給分社做報告時曾說:“我們黨遇到了遵義會議以來最嚴重的困難。中國的農民太好了,我們黨在農民中威信太高了,不然我們黨就會垮掉,太危險了。”這是不是把問題估計得太嚴重了?但又想,我到湛江和海南島農村看了,你們批我,但沒下鄉去,你們知道下麵的情況嚴重嗎?
就這樣左思右想,輾轉反側,後來是讀到列寧的一句話,才使我在當時想通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列寧說:“對轉變中的困難和曲折……散布驚惶情緒……這一切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行階級鬥爭的工具。”我想,就算我對情況的估計不錯,但也不能散布驚惶情緒,我的確錯了。
我承認自己錯了,但人家仍不依不饒。我的問題越揭越多,我說過“人民公社辦早了”,我說過“大煉鋼鐵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我說過“大煉鋼鐵煉出的鐵跟牛屎一樣”。最後有人揭發我,說我反對**,反對總路線。事情是這樣的。1959年夏,我到高要縣去,與地委書記羅克明有過一次談話,我們倆很熟。羅說,1957年**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條總路線,沒有講客觀規律。我同意羅的意見。我和一位要好的老同誌在車上說,鼓足幹勁、力爭上遊是講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提客觀規律,這就是1958年失敗的根本教訓。我說,總路線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與“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之間加上“實事求是”四個字就好了。這位同誌此時把這事也揭了出來,說我妄圖篡改**製定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這罪可就大了。
批判會上有人說我是“廣州的小彭德懷”。我怎麽能和彭德懷同誌相比呢!這我不能同意。不同意不行,我就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問題,後來還是**的一句話,讓我服了氣。**在廬山批評張聞天同誌是“熱起來熱得蒸籠裏坐,冷起來冷得牙關銼”。我把這句話往我身上一套,覺得正合適。我不就是忽冷忽熱嗎?劃我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於是我虔誠地批判了我狹隘的農民觀點,在6000人大會上做了兩小時的誠懇檢討。
1960年5月,省委對我正式做出書麵處分決定:“茲定杜導正同誌為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另行分配工作。”
這個決定,是經陶鑄同誌定的。
陶鑄同誌自我到廣東來後,一向是很關心、愛護、信任我的,由於工作接觸機會很多,他對我言傳身教,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工作作風上對我的成長發生過重要的影響。他在當時那種曆史背景下,能獨立思考,勤讀書,一年12個月至少下鄉四五個月。他善思考,長於概括,這常使他膽識過人。
他工作上全力捕捉主要矛盾。他知識淵博,禮賢下士,能詩能書,很有才氣。我在許多高級幹部身邊工作過,像陶鑄同誌這樣德才兼備的人,在我心中是第一位。在農民問題上,他多次帶著感情地說:“我陶鑄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要讓中國農民吃飽飯,三餐幹飯不要錢!”這話更引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對他不隻敬佩,還雜有一種戀戀的感情。跟著他工作,我感到各方麵成長速度加快了。但由於對1958年的情況認識程度不同,陶鑄同誌有一段對我不高興。
1959年5月,陶鑄在汕頭召開廣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我參加了。會議上總結1958年的教訓,我不發言,可陶鑄同誌指名要我發言:“杜導正,你講”。我講了四條:第一,對一些過頭的東西,我們應該頂住,四川就頂住了一些;第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第三,保護和鼓勵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還有一條,現在記不起來了。我的話,陶鑄同誌聽不入耳,我一麵講他一麵插話:“是嘛,粵北的五嶺低,外麵的風刮過來咱們頂不住,四川北麵是秦嶺呀,所以李政委他們就頂住了”。
汕頭會議結束後,我不知趣,還要求坐陶鑄同誌的車一同回廣州。路上又向陶鑄同誌講了鹿回頭賓館的事。海南島蓋給中央首長避暑住的鹿回頭賓館,家具全是酸枝木的,非常豪華。我說,老百姓在餓肚子,蓋這麽高級的賓館不好。陶鑄同誌又不願意聽,他大聲斥責我:“什麽酸枝木了!”
汽車路經正在建設的東江水電站,工程指揮部的負責人、省工業廳的一位副廳長給陶鑄同誌洗塵,晚飯時8個人,除陶鑄和他的秘書外,還有我和散文作家林遐等。桌上的酒是綠色的,我完全無心地跟林遐說了這事,陶的耳朵靈,他問:“老杜說什麽?”林遐把我的話告訴了他,他拉長聲音說道:“好嘛,老杜的意思是說咱們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呀!”這時,我才知道他真不高興了。
七八月間,為了迎接建國十周年,廣東省籌備出一個大型畫冊,陶鑄把他身邊的幾個“秀才”找去商量這事,其中也有我。陳越平、黃文俞他們討論封麵是用紫紅緞子還是鮮紅緞子,字燙金還是不燙金。我坐在一邊不說話,心想,老百姓餓得那個樣,哪有心思這麽大事鋪張。陶鑄同誌就問:“老杜為什麽不說話,你是不是不高興?”我沒多說,隻說:“都好吧”。陶鑄的臉就拉下來。
所以,後來批判我,陶鑄同誌是支持的。我的問題被揭發出來後,陶鑄同誌講了一段話,他是在省委講的,別人給我傳達了。陶說:“黃河長江自西而出滾滾向東流,湘江之水自南而出滾滾向北流,杜導正的思想像洪水泛濫四處奔流”。意思是說我的思想搖擺不定。
後來知道,**通令各省劃幾個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劃不行。陶鑄同誌被迫違心地劃了12個人,我是其中的一個。劃後的第二天夜裏,林裏同誌來電話傳達陶鑄同誌的話:“相信老杜在新崗位上能工作好”。話雖短,我聽了很受感動。
1960年4月底,我帶著“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帽子,下放到暨南大學,籌辦新聞專業。搞了幾個月,有人告狀,說:“怎麽能讓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辦大學?應該讓他去勞動”。於是我又被下放到新會縣農村。勞動了6個月,新會縣縣委書記黨向民說:“這是個記者,應該讓他寫東西”。他把我調到縣裏寫《人民公社史》。1961年夏天,陸定一同誌挺身而出,為我們新華社七個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分社社長講話,說是“七司馬事件”,搞錯了。同年7月,我被摘掉帽子,回到暨南大學開課執教,但結論仍留有尾巴:“杜導正同誌仍犯有嚴重錯誤,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962年2月,中央七千人大會以後,省委副秘書長陳越平、文教部長梁嘉代表省委找我談話,說:“陶鑄同誌讓我們告訴你,說杜導正同誌當時對農村形勢的估計是正確的。”
聽了這話,我泣不成聲。2月底,我得到徹底平反,恢複了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