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縣農村的公共食堂,是在農業生產大躍進的**中建立起來的。1958年7月31日,**昌黎縣委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一些地方的做法,作出了關於在農村辦集體食堂的指示。遍及全縣農村的所有農業社都建立了或以社(村)為單位,或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食堂,其中有大有小,使大多數農戶都吃起了集體的“大鍋飯”。到9月上旬,全縣實現公社化,沒有被“化”進來的農民微乎其微,生活在農村的絕大多數農戶都變成了公共食堂的成員。


    農村的公共食堂辦起來以後,“新鮮”了一陣子,很快就出現了一些問題,遇到了不少困難。公社化後不久,開始推行半供給半工資製,公共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的夥食供給製,每人每月夥食標準一般為3至7元,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幹飯,開流水宴,隨來隨吃,結果不僅浪費了很多糧食,而且由於幹多幹少一樣吃,幹不幹活三頓飯,勞動差的更差,勞動好的也受到影響,不再好好幹活,整個勞動效率普遍大幅度下降。


    1958年秋收大忙季節,農村的大批強壯勞動力被抽出去大煉鋼鐵,留在農業戰線上的大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成熟了的莊稼不能及時收獲,不少社隊使用七寸步犁收花生、白薯,丟失相當嚴重;高粱、玉米、水稻收割後不能及時拉運脫粒,糟蹋的糧食也不在少數。種種因素,導致1958年秋天豐產沒有豐收。


    不僅如此,高估產帶來的高征購任務,以及“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愈刮愈烈,導致不少社隊嚴重缺糧,甚至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此外,大辦公共食堂還引起大吃大喝、大手大腳等問題不時出現,某些幹部乘機渾水摸魚,貪汙盜竊、公私不分、多吃多占、動支公款問題接連發生,引起廣大社員的嚴重不滿。


    時至1959年春天,糧食極度缺乏,集體財產損耗嚴重,農村的公共食堂普遍難以為繼。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一些專家、學者在昌黎縣農村勞動鍛煉和進行調查、研究時,耳聞目睹,身臨其境,發現昌黎縣農村在大辦公共食堂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麵臨的困難越來越大,覺得理應及時反映這一真實情況,以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注意。


    1959年5月1日,經濟研究所黨組成員的調查組負責人董謙,根據自己在昌黎縣農村調查、了解到的不少實際情況,寫出了《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的調查材料,先後以個人名義送交**唐山地委、**河北省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央宣傳部。不久,**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宣傳動態》刊登了這份有關農村公共食堂問題的調查材料,捅破了在全國普遍存在的農村公共食堂問題的“窗戶紙”。


    董謙在《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的調查材料中反映:“昌黎縣的人民公社化是由上而下搞起來的,現在看來問題很多。”緊接,從七個方麵闡述了農村大辦公共食堂出現的弊端:(一)食堂並沒有解放勞動力(指辦食堂勞動強度大,必須壯勞動力去做,結果婦女們仍然不下地,反而削弱了勞動力);(二)浪費糧食(主要原因是“放開肚皮吃飯”);(三)影響社員不能養豬、積肥,實際上泔水也歸了公;(四)燒柴緊張;(五)占用房屋設備,增加社員負擔;(六)隻有大集體,沒有小集體(這是指生活集體化,一律到食堂排隊用餐,難合口味等等);(七)缺乏管理食堂經驗,帳目不清,夥食辦不好。他在《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的調查材料中指出:“很多群眾參加食堂是‘化’進來的,不是自願的”,“相當多的生產小隊和更多的人對食堂有意見,但不敢講”。他認為,“食堂不僅沒有解放婦女勞動力,而且占用了一批強勞動力,浪費糧食”,“食堂化以後,社員養豬頭數大大減少,影響城市副食品供應和減少了社員收入”;為此,隻有停辦食堂,才“可以解決一係列的矛盾”。


    董謙發給各級領導參考的《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的調查材料,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把當時昌黎縣農村,也包括全國不少地方的農村,在大辦公共食堂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揭示得比較尖銳、透徹,反映的確實是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有著極大的警醒作用。主席在**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宣傳動態》上看到這篇材料以後,並未輕易加以批評與否定;當時,包括昌黎縣農村在內的河北省農村,並未出現解散農村公共食堂的情況,而在山西、青海、安徽等省一些地區,有些領導幹部在負責人民公社的整頓工作時,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僅取消了供給製,還相繼解散了不少農村的公共食堂,這不能不引起主席的關注和反思。


    1959年7月2日,**中央政治局在廬山召開擴大會議,準備集中討論當時需要解決的涉及“總路線”、“大躍進”和“公社化”的18個問題。主席在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談及農村的公共食堂問題時,大體采納了這個調查材料提出的一些意見;隻是,他當時的主要想法,不是解散農村的公共食堂,而是想對公共食堂加以整頓、改進。


    然而,時隔不久,風雲突變。7月14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給主席寫了一封信,坦率地陳述了自己對於1958年“大躍進”問題的一些比較尖銳的看法。在談到農村大辦公共食堂問題時,彭德懷直言不諱地認為,“過早地提出吃飯不要錢”,“提倡放開肚皮吃”,“都是一種左的傾向”。7月16日,主席給彭德懷的信加上“彭德懷同誌的意見書”標題,指示印發與會人員討論。


    7月23日,主席發表長篇講話,對彭德懷的“意見書”進行了嚴厲批判。他在講到“食堂問題”時,對董謙寫的《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捎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與指責。當時,主席說:“食堂是個好東西,未可厚非。我讚成積極辦好,讚成那些原則,自願參加,糧食到戶,節約歸己。如果能在全國保持三分之一,我就滿意了。我是講全國範圍。”繼而,他話鋒一轉,又說:“可是有個右派出來了:一個科學院調查組,到河北昌黎縣,講得食堂一蹋糊塗,沒有一點好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學那個宋玉的辦法,寫《登徒子好色賦》……”在講解《登徒子好色賦》的典故之後,他又說:“科學院的調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攻其一點的辦法,無非是豬肉,頭發卡子。食堂哪沒有缺點。無論什麽事都有缺點。無論什麽人都有缺點。孔夫子也有錯誤。我看到列寧的手稿,改得一蹋糊塗,沒有錯誤,為什麽要改?食堂我看可以維持,可以多一些,再試試看,試它一年、二年,估計可以辦得下去的。”


    主席發表講話以後,廬山會議風向大轉,由進行糾“左”變成反“右”,彭德懷、張聞天、黃克誠、周小舟等對中央工作提出批評意見的同誌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並被打成“反黨集團”。


    董謙的《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與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緊密聯係在一起,在廬山會議上成了主席“欽點”的“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典範”;作為《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的作者,董謙很快就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在中國科學院受到嚴厲批判。直至1961年全國農村的公共食堂宣布全部解散,才在**中央有關領導同誌過問下,被甄別平反。


    董謙在昌黎所寫的《關於農村公共食堂的幾個問題》,不僅沒有使昌黎縣農村的公共食堂及時停辦,反而在廬山會議以後成為全國的“眾矢之的”,不僅不能停辦,而且列入了必須辦好之地。當時,全縣農村的公共食堂不僅一個也沒停辦,而且在城鎮街道也辦起了公共食堂。是時,昌黎縣大部分農村已經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夏糧歉收,秋糧減產,全縣農村的不少地方不得不實行低指標、瓜菜代,進入了饑荒歲月。後來,天災**日益嚴重,農村的公共食堂實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直至1961年春天,主席和**中央領導發現作為“人民公社社會主義陣地”的農村公共食堂確實辦不下去了,下令全國各地停辦,昌黎縣農村的公共食堂才在1961年5月全部解散,結束了曆時將近3年的大辦公共食堂的深重磨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蛇仙下凡旅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碧薇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碧薇萍並收藏蛇仙下凡旅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