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古代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少康即位以後,開壇祭祖,叩謝天地,封賞功臣,鏟除奸佞,重振朝綱。他吸取了太康後羿和寒浞的教訓,摒棄王宮陋習,從此勤政愛民,大力發展農耕,使夏朝一度出現了繁榮局麵,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夏朝雖然建立,但其初政權並不鞏固。據說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自小傍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荒淫腐敗,隻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後羿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後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掉,寒浞取得王位。
後羿廢黜太康後,立太康弟仲康為王。仍由後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後羿的黨羽義和,試圖削弱後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後羿軟禁,憂悶成病而死。仲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卻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隻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
少康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後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複興夏朝。從此,他發奮圖強,立誌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0裏),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
當時,有個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名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東省舊德平縣),招集流亡,積蓄實力,等待時機複興夏朝。他首先應少康之召,傾有鬲氏之兵,會合斟尋斟灌兩地的複仇之師,和少康會合,擁戴少康為夏王。
少康先派兒子季杼攻滅了寒浞的第二個兒子戈意,以削弱敵方力量。又派將軍女艾去偵察了澆的虛實。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從綸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舊都,誅殺寒浞,奪回了王位,建都陽夏。
少康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的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
少康自幼曆盡苦難,複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後共約近百年。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曆代王朝最早之“興”,夏啟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太康則成最早的“昏君”了。隻有到了少康還都,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麵,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少康晚年,封庶子無餘於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
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麵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希望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複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武庚和管叔等人製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周公心裏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奭,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奭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製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麵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製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麵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裏,派兵監視他們。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製訂了周朝一套典章製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在成王康王統治的時期,周朝政局比較安定。後來,由於奴隸主貴族加重剝削,加上不斷發動戰爭,平民和奴隸的不滿情緒也隨著增長。周朝的統治者為了鎮壓人民,采用十分嚴酷的刑罰。周穆王的時候,製訂了三千條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罰有五種,叫做“五刑”。像額上刺字割鼻砍腳等等。但是,刑罰再嚴,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個王周厲王即位後,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了。周厲王寵信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實行“專利”,他們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準人民利用這些天然資源謀生,他們還勒索財物,虐待人民。
那時候,住在野外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都城裏的平民叫“國人”。周都鎬京的國人不滿厲王的暴虐措施,怨聲載道。大臣召公虎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進宮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變做法,出了亂子就不好收拾了。”厲王滿不在乎地說:“你不用急,我自有辦法對付。”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從衛國找來一個巫師,要他專門刺探批評朝政的人,說:“如果發現有人在背後誹謗我,你就立即報告。”衛巫為了討好厲王,派了一批人到處察聽。那批人還敲詐勒索,誰不服他們,他們就隨便誣告。
厲王聽信了衛巫的報告,殺了不少國人。在這樣的壓力下,國人真的不敢在公開場合裏議論了。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隻交換了一個眼色,就匆匆地走開。
厲王見衛巫報告批評朝政的人漸漸少了下來,十分滿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見厲王,厲王洋洋得意地說:“你看,沒有人議論了吧?”
召公虎歎了一口氣說:“唉,這怎麽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讓人說話,比堵住河流還要危險哪!治水必須疏通河道,讓水流到大海;治國家也是一樣,必須引導百姓說話。硬堵住河流,就要決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闖大禍的呀!”厲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隻好退出。
厲王和榮夷公的暴政越來越厲害,過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起義的國人圍攻王宮,要殺厲王。厲王得知風聲,慌慌忙忙帶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過黃河,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地方才停下來。
國人打進王宮,沒有搜到厲王。有人探知厲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來,又圍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沒奈何,隻好把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護了下來。
厲王出走後,朝廷裏沒有國王,怎麽辦呢。經大臣們商議,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曆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年)起,中國曆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
“共和行政”維持了年之後,周厲王在彘死去。大臣們立太子姬靜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得到諸侯的支持。但是,經過這一場國人暴動,周朝統治者已經外強中幹,興盛不起來了!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禍及鄭宋等小國,小國普遍厭戰,而晉楚也疲於攻戰,想暫時休戰,於是就出現“弭兵”運動。弭兵運動是由宋國發起的,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9年,由宋國大夫華元發起,後因楚國撕毀盟約而沒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由宋國大夫向戌發起,會議確立晉楚兩個大國同做盟主,除齊秦外,其餘小國要同時朝見晉楚,向兩國同時納貢。
春秋中期,中原地區形成晉楚爭霸的局麵,由於兩國長期對抗,兵連禍結,一些小國及人民飽經戰亂,尤其是鄭宋兩國,常常是爭奪的目標,受害最嚴重。因此,中小國家反對戰爭,使爭霸戰爭失去了社會支持;再加上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權力鬥爭,使得國君無力對外擴張,在此情勢之下,公元前79年,宋國大夫華元首先倡導和平,向晉楚提出弭兵倡議,晉楚兩國接受了這個倡議,但是三年後,楚國毀約,中原諸國又卷入了三十餘年的戰爭。
三十多年後,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導弭兵之盟,邀集了晉楚秦齊宋魯鄭……等十多個國家,在宋國召開了規模盛大的休兵會議。雙方最後決定,除了齊秦兩個大國和他們的附庸邾滕等小國之外,其他各國都要“交相見”,同時擔負對晉國和對楚國的朝貢義務。
會議的最後一項活動是歃血儀式,所有與會的諸侯代表都要歃血為盟,對天發誓。這時,楚人又要搶先歃血,爭當盟主的位置。晉人表示反對,楚人就露出了赴會之時暗藏於衣服內的鎧甲,準備與晉人拚命決鬥。晉人對此毫無防備,隻好眼睜睜地把盟主的地位讓給了楚國,讓楚國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晉楚兩國相互承認了彼此的既得利益,兩國幾乎所有的附屬國必須既朝晉又朝楚,同時尊奉晉楚兩國為霸主。這實際是晉楚兩國在力量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互相妥協,以犧牲小國利益的辦法,瓜分霸權的結果。此後四十年間,晉楚未再發生戰爭,各國得以維持暫時的和平。
弭兵之會,是春秋時期的重大轉折。之後,中原地區的霸權之爭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種國與國之間的鬥爭逐漸轉向了各國內部的鬥爭,許多國家內部都漸漸發生了一些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變化,一種新興的社會製度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古代社會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弭兵運動都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推動春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運動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國作為弱小國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宋國外交的巨大勝利。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其他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並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公元前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麵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曆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代,製度混亂不一。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
焚書
公元前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坑儒
坑儒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藥。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藥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因此,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記》記載的侯生盧生非議始皇的話來看,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用儒家口吻批評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為之求仙藥。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下令拷問鹹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0名書生全部坑殺。
影響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焚書坑儒首先是加強了思想控製,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使封建社會製度得到確立。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其次是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知識的大倒退;最後是嵌製了人民思想,不利於創新和發展,對後世造成惡劣的影響。
公元前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即位。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紮。
起義導火線
公元前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傭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時,遇上了連綿的陰雨,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
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凶暴,陳勝和吳廣就借機把軍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守邊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況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就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他們的話激勵了戍卒的鬥誌,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起義全麵爆發
起義軍迅速攻下了好幾個縣城,由於不斷有百姓參加,部隊發展得很快,當攻占陳縣(今河南睢陽)時,已擁有步兵數萬,騎兵千餘,戰車六七百輛,陳勝就自立為王,國號張楚(意為張大楚國),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向西進攻滎陽(今屬河南省),命武臣張耳陳餘等北伐趙地,鄧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壽春,即今壽縣),周市奪取魏地。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舊楚國境內,百姓和舊貴族也紛紛起兵反秦。
吳廣圍攻滎陽不下,陳勝另派周文為將軍西向擊秦。義軍由於缺乏戰鬥經驗,又孤軍深入,接連受挫,周文自殺。
陳勝吳廣起義最終的結果
隨著反秦戰爭的發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來,陳勝變得驕傲,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再聽從他的節製。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也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田臧竟假借陳勝的命令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隊伍全軍覆滅。章邯既在滎陽獲勝,乘勝猛撲陳縣,陳勝接戰不利,突圍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為叛徒莊賈殺害。此後陳勝的部將呂臣率領的蒼頭軍雖兩度收複陳縣,處死莊賈,但張楚政權已不複存在。陳勝吳廣起義雖不到一年而敗亡,但在全國燃起反秦烈火,不久秦王朝的統治就被推翻了。
梁武帝蕭衍好佛,先後四次出家為僧。最後一次出家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北朝的刺史太守都來向南梁王朝投降。這當然隻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夢。第二天上朝,他就把這件事告訴大臣,說:“我這個人很少做夢,這個夢一定是個好兆頭。”過了0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將侯景派人來說,他跟東魏西魏都有冤仇,決心向南梁投降,還表示願意把他控製的函穀關以東個州都獻給南梁。
侯景本來是東魏丞相高歡手下的一員大將。高歡讓他帶兵0萬,鎮守黃河以南。高歡臨死的時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陽。侯景聽到高歡死了,就不接受東魏的命令,帶著人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麵接受侯景的獻地,一麵召侯景到長安去,準備解除他的兵權。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當,又轉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見了侯景派來的使者以後,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大臣們大多認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無事,現在接納了北朝叛將,隻怕引起糾紛。但是梁武帝卻認為接納了侯景,可以乘機恢複中原,再想起他做過的一個夢,認為這是佛祖來幫助他了。他就不聽大臣的勸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為大將軍河南王,並且派他的侄兒蕭淵明帶兵五萬去接應侯景。
蕭淵明帶兵北上,受到東魏的進攻。梁軍多年沒有打仗,紀律很差,跟東魏一交鋒,幾乎全軍覆沒。蕭淵明也被俘虜了。東魏又進攻侯景,侯景大敗,隻剩下八百個人逃到南梁境內的壽陽。東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張雙方重新講和,說他們願意把蕭淵明送回來。侯景知道這件事,害怕起來,派一個人冒充東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梁武帝不知道這是侯景的試探,寫了一封信交給使者,說隻要把蕭淵明放還,就立即把侯景交給東魏。侯景本來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決定叛變了。
梁武帝派他的侄兒蕭正德在長江南岸布防抵抗。侯景派人誘騙蕭正德說,隻要他肯做內應,在推翻梁武帝之後,就擁戴他做皇帝。蕭正德權迷心竅,秘密派了幾十艘大船,幫助侯景的叛軍渡過長江,還親自帶領叛軍渡過秦淮河。侯景順利地進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內城台城包圍起來。
侯景用盡辦法攻台城,台城裏的軍民堅決抵抗。雙方相持了0多天。台城剛被圍的時候,城內還有百姓0多萬人,兵士萬多。到了後來,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餓死,剩下的不滿000人。城裏到處是屍體,沒人掩埋。大家都盼著南梁各州的諸侯王軍隊,遲早會來救援。卻不知道各地來救援的諸侯王帶了0萬人馬,在建康周圍按兵不動。大家都推三阻四,說要等別的救兵來。
侯景自封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權。他先殺了那個一心想做皇帝的同夥蕭正德,又把梁武帝軟禁起來,連吃的喝的也給他很少。最後,梁武帝活活餓死在台城裏。
梁武帝死後,侯景又先後立了兩個梁朝皇帝當傀儡。年,自立為皇帝。侯景到處屠殺掠奪,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百姓對侯景切齒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將陳霸先王僧辯率領大軍從江陵出發,進攻建康。侯景的叛軍立刻土崩瓦解。最後,侯景隻帶了幾十個心腹乘了一隻小船狼狽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殺了。
隋煬帝大業七年(年),東郡法曹翟讓因犯罪而被下獄,獄吏黃君漢私自釋放了他。於是,他逃亡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義。同郡的單雄信等人也都前往參加。他們在永濟渠沿岸劫奪來往船隻,以致“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起義隊伍逐步擴大起來。
大業十二年(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加楊玄感起兵失敗後,投奔瓦崗軍。李密較有政治眼光,他建議翟讓積極發展勢力,擴大影響。翟讓重視李密的建議,首先攻取了滎陽。
滎陽是中原的戰略要地,向東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關。虎牢關以西的鞏縣有隋的大糧倉洛口倉。取得洛口倉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而且已逼近東都洛陽。可見,奪取滎陽是瓦崗軍發展勢力的重要一步。
麵臨強大的瓦崗軍,滎陽太守楊慶無可奈何,隋煬帝特派“號為名將”“威振東夏”的張須陀為滎陽通守,鎮壓瓦崗軍。李密認為張須陀勇而無謀,遂建議翟讓與張須陀正麵接戰,佯敗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滎陽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張須陀緊跟翟讓十餘裏,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間時,李密伏兵四起,隋軍陷入重圍。張須陀本來掉以輕心,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強兵,使他措手不及,戰敗被殺。這次失敗,隋軍“晝夜號哭,數日不止”。可見,這次瓦崗軍的勝利是對隋煬帝政權的沉重打擊。
大業十三年(7)二月,瓦崗軍攻取洛口倉,並開倉濟貧。貧苦農民大量參加起義軍。隋朝在洛陽的越王侗(煬帝之孫)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000人前往鎮壓。翟讓李密預先探知了隋軍的動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劉長恭對瓦崗軍的情況則一無所知,表麵看到瓦崗軍的人數不多,遂麻痹大意起來,瓦崗軍乘隋軍初來乍到,餓饑疲憊之時,大舉進攻,隋軍大敗,死者十之五六,劉長恭倉皇逃回東都。瓦崗軍得到大量的輜重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振。
四月,瓦崗軍逼近東都城郊,攻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致使東都糧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崗軍又攻破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東南),開倉濟貧,起義軍增加了0多萬。這時,瓦崗軍控製了中原廣大地區,達到了鼎盛時期。瓦崗軍還公開宣布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明確表示要推翻隋煬帝政權了。
正當瓦崗軍日益強大的時候,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了。由於李密在屢次作戰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大,其威望也就越來越高,翟讓遂主動把領導權讓給了李密。後來,翟讓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勸翟讓奪回領導權,這樣一來,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後李密殺了翟讓。
瓦崗軍內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軍北上,瓦崗軍雖然在對宇文化的作戰中取得勝利,但也損失嚴重。九月,東都隋軍乘機發動進攻,瓦崗軍全麵失敗,李密走投無路,於十月奔赴長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
雖然瓦崗軍走向失敗,但僅有的洛陽隋軍殘餘勢力也已麵臨末日了。
唐玄宗李隆基除掉韋後和太平公主後,革除弊政,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發展經濟,強本固邊,使唐王朝繼貞觀之後又進入一個輝煌的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史稱“開元之治”。可是,唐玄宗在位年久,自以為大功告成,漸漸耽於聲色,親佞人而遠君子,委政於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日益腐化。特別是由於府兵寢壞,邊防多事,邊將的權利日益膨脹,造成外重內輕之勢。最後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混血少數民族後裔,性狡黠,善逢迎。開始當過管理邊境貿易的小吏“互市郎”,後投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矽的門下。因驍勇善戰,且善逢迎,而不斷受到提拔擢升,平步青雲。至天寶十載,安祿山集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於一身,唐北方的三鎮重兵8。9萬人已盡歸安祿山的掌握之中,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安祿山於是成為權傾一時的邊帥。安祿山幾次入朝,看到唐廷承平已久,武備廢弛,而自己又重兵在握,因而逐步心懷異誌,並秘密進行了長期的準備。為了掩飾自己的叛亂陰謀,他裝癡賣傻,勾結李林甫對唐玄宗百般獻媚,邀功固寵。又以禦邊為名,在範陽北築雄武城,貯聚兵器。蓄養戰馬,並暗中聚斂財物,私製官服魚袋,選8000名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北方民族驍勇善戰的壯士為“曳落河”,積極操兵備戰。在組織上,他網羅黨羽,逐步形成了一個以高尚等為心腹,以史思明等異族將領為骨幹的反唐集團。楊國忠屢次說安祿山要造反,但玄宗卻深受蒙騙,執迷不悟。為了進一步籠絡安祿山以防其造反,他甚至采取了姑息養奸的政策,不斷地為安祿山加官晉爵,並將榮慶公主許配給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天寶十四年六月,玄宗為安慶宗完婚,手詔安祿山進京觀禮,安祿山稱病未來。七月,安祿山表請獻良馬000匹,每匹由名馬夫押送,另派番將人看送。玄宗這才稍有疑心,下詔讓安祿山把送馬之事推到冬日,並請他來京,聲言在華清宮為他建了一個專用溫泉池,祿山又拒不奉召。至此,安祿山反相已經畢露,於是在天寶十四載(7年)十一月初九,詐稱奉玄宗密旨率軍入朝討伐楊國忠,在範陽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經曆了8年的時間才得以平定。唐平安史之亂中,由於輕棄潼關急於取兩京而不先攻範陽斷安軍歸路,收複兩京後,又未及時追殲安軍等幾次戰略失策,致戰事曠日持久。戰亂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唐王朝從此由盛而衰。戰後,唐廷被迫授安史舊將為節度使,漸開部分藩鎮割據局麵。
唐玄宗在位(77年)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力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一共設立了9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餘部還保持相當大的勢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在平叛的過程中,唐朝對內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節度使的稱號。在這種情況下,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局麵逐漸形成並長期存在。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政局的一個主要特征。
為了刺探各自的情報,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鎮之間常常招攬幕僚互派諜報人員。各個藩鎮尤其重視派出諜報人員留駐唐朝中央,探聽中央的各方麵消息,特別是中央對藩鎮的態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針對性的策略。
在唐朝後期的藩鎮中,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的割據,始於7年李寶臣的稱雄;魏博鎮(今河北大名),自7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今河北遵化),自7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三鎮在軍事上各自擁兵自重,雖然表麵上尊奉朝廷,但實際上保持獨立,經濟上賦稅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體,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隻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以外,重要的藩鎮還有淄青鎮(今山東益都)淮西鎮(今河南汝南)滄景鎮(今河北滄州)等等。它們也多仿效河朔三鎮,專橫跋扈,割據稱雄。
中央和藩鎮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總體上中央占劣勢,在諜報戰中地方占有先機。
各藩鎮為了維持自身的獨立狀態擁兵自重,不斷加強對境內人民進行殘暴統治和盤剝。許多節度使為了維護統治,一方麵拚命擴充軍隊,另一方麵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節度使非常優待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到他們的死命效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隻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麵。
後來藩鎮勢力越來越大,唐朝末年以後發展到了頂峰,五代十國就是藩鎮割據發展壯大的結果。這種狀況,直到北宋建立後才有了改觀。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盡了精力,農民起義又使它搖搖欲墜。封建割據勢力乘機混戰,各霸一方,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末年朝廷的官員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0年,曆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滅亡。
牛李黨爭的開端
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在位時期,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裏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裏。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於是他就在唐憲宗麵前說,這兩個人(牛僧孺李宗閔)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疾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隻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係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牛李黨爭的鬥爭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於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走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這樣,兩人一掌權,就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京城,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那時候,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複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複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麽,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合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很是氣憤。
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8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鬧了0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
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麽道理?”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麵的將士。有朝一日,他的下屬鬧起事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幸虧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麽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麽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隻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杯酒釋兵權”後,禁軍中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等職務不再設置了,隻剩下了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使指揮使這3個不能相互統屬的職務,這三使各領一司(合稱“三衙”),互相牽製均直接聽命於皇帝。同時“三衙”的長官都是由資曆較淺的後輩武將擔任,使其難以在禁軍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由皇帝直接控製兵權,這個做法一直為其後輩沿用。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他們本來都是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或開關迎接清軍進入山海關,或為清廷南征北戰,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給予高官厚祿。派吳三桂駐防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駐防廣東,耿精忠駐防福建,作為清朝控製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三藩”憑借手中的武裝力量割據一方,專橫跋扈。他們的權勢日重,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處理不好,局麵不可收拾,隻好等待時機再作打算。
公元7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說自己老了,想告老還鄉,要求將王爵傳給兒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帝認為這正是削弱三藩實力的好時機,就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允許他兒子繼承爵位,還命令撤銷靖南府。
康熙帝這一舉動,使吳三桂與耿精忠大為震動。他們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帝看過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議,許多大臣不主張撤藩,怕引起叛亂,有的大臣堅決同意撤藩,意見不能統一。康熙帝說:“三藩早有謀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發製人,免得拖久了,後患無窮。”於是,下詔將三藩撤掉,派官員前往滇粵閩三省料理搬遷事宜。吳三桂沒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決定起兵造反。7年農曆十一月,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發布討伐清廷的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分兵兩路進攻湖南和川陝。
三藩叛亂,朝廷內一片混亂。那些不主張撤藩的大臣,極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決心堅定,他一麵停止執行耿精忠尚可喜兩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吳三桂;一麵調動八旗軍阻擋吳三桂的進攻。
吳三桂聽說耿精忠與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惱怒。他孤立無援,軍隊內部人心渙散。康熙帝令八旗軍奮勇作戰,雙方在西北西南華南相持了五年。78年,吳三桂78歲,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建元昭武,國號大周,企圖用這種辦法鼓舞士氣。可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清軍進攻越來越猛烈,吳軍節節敗退。吳三桂自知大勢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風昏厥,沒過多久,就病死了。吳三桂死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改元洪代。吳世藩護送吳三桂的棺柩,從湖南撤離,退回雲南昆明,仍然與清朝廷對抗。清軍大舉進攻昆明,吳世璠自殺了。
從此,曆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平定了。
清王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為正宗的漢族知識分子中間,有著相當激烈的民族敵愾情緒。大規模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結束之後,反清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間流傳,並與以恢複明朝為目的的反清暴動結合起來,使滿族統治不得安寧。
清朝各個時期的文字獄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山東發生了黃培詩案。黃培是山東即墨人,明末官至錦衣衛都指揮使,明亡後,隱居在家。曾經接濟過於七農民起義軍,所作詩如“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入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反映出黃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還和一幫同道結為大社。告黃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黃寬之孫黃元衡。黃元衡本姓薑,在他考中進士當上翰林後,為了歸宗還姓,解除與黃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黃家私下刻印並收藏有“悖逆”的詩文書籍等。因此黃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獄,被處斬。薑元衡還嫌不夠,又夥同惡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稟文,指控顧炎武等“故明廢臣”和對清廷懷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間的通信,不是密謀造反,就是誹謗朝廷。在這份居心叵測的稟文中,薑元衡點了約三百人的名字,企圖製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辦理的地步,山東總督巡撫也親自過問。顧炎武為此被囚禁了近七個月,經朱彝尊等人四處營救才出獄。
雍正皇帝在位時間雖短,有案可查的文字獄近0起。雍正即位初期,幾起文字獄都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的副產品而出現的;雍正後期,幾起文字獄轉向鎮壓漢族知識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氣節。雍正即位之初,借“朋黨”的罪名,屢興大獄,整治那些曾爭奪皇位的宿敵,如皇八子皇九子等,跋扈的權臣,如年羹堯隆科多,以及結成科甲朋黨的漢族官員。雍正六年(1728年),發生了湖南士子曾靜張熙策動陝甘總督嶽鍾琪謀反,而引發一場文字獄大案曾靜呂留良案。此後的文字獄出現了兩個新的動向:一是文字獄被有意識地用作壓製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節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訐蜂起,多數文字獄都是自下而上的舉發。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文字獄則達到頂峰,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這意味著生者淩遲死者戮屍男性親族十五歲以上者連坐立斬。而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如脫韁野馬不可控製,甚至一些瘋子胡亂塗抹也被定為“逆案”,淩遲處死。
文字獄的危害
一是給思想文化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讀書作文動輒得禍,文人學士隻好泯滅思想,丟掉氣節,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誦孔孟程朱的教誨以求科舉入仕;或者遠離敏感的學術領域,遠離現實,把全部精力用於訓詁考據的故紙堆中。
二是文字獄敗壞了官場風氣。清朝官員大多數是科舉入仕。作為文人,他們有可能成為文字獄的犧牲品;作為官僚,他們又是文字獄的製造者或幫凶。
18世紀末期,英國商人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毒化中國,並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價飛漲,清廷財政越發困難。當時湖廣總督林財徐眼看鴉片危害之烈,上書朝廷,力主禁煙。
全國禁煙
禁煙主張剛一提出,就遭到反對。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疚於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嚐過鴉片,後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但林則徐早已於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鑒於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並非不可行,於是道光帝下定決心,革除吸食鴉片的慶親王奕竇輔國公溥喜之爵位,又將弛煙派的許乃濟品位降級。道光帝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88年月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
林則徐成為欽差大臣之後,引起弛煙派和滿州貴族不滿,但礙於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開反對,隻得暗中阻撓。弛煙派首領琦善向林則徐威迫利誘。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布道光帝聖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遊說政府對清廷采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
銷煙方法
繳獲大量鴉片之後,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毀,不過禦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毀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則徐決定於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毀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銷毀鴉片“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膏餘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於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辦法是在海邊挑挖兩池,池底鋪石,為防鴉片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掉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各工作人員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曆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誌性的意義。
◆後羿射日雕塑
◆夏寒浞塚(今濰坊市寒亭區)
延伸閱讀
後羿射日
神話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幹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裏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隻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國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民族紛紛來賀等升平景象,這是由於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製的結果。
◆周公像
延伸閱讀
周公廟傳說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著又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九鼎成為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
滅商後,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象小鐵山,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再向西拉時,大鼎仿佛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歎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是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了位,在周公旦的輔佐和幫助下,在太廟裏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裏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廟仍坐落在洛陽老城的西關外供人們瀏覽憑吊。周公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
◆成王方鼎。西周
國人暴動
“國人”是西周春秋時期對居於都城之人的統稱。“國人暴動”,也稱彘之亂,是中國西周時期一次以首都鎬京四郊的平民為主體的暴動。它有力地打擊了西周奴隸製王朝,動搖了西周奴隸主的統治,此暴動之後,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麵。
◆害夫簋,又名厲王簋。西周
◆害夫簋銘文。西周
延伸閱讀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厲王采用榮夷公的“專利”政策,把山川大澤都封鎖起來,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魚,得先交納很多稅款。大臣芮良夫勸諫說:“山澤是天下共有的東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時候,盡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麽怨恨,現在這個專利政策讓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統治能不發生危險嗎?”厲王利欲熏心,不聽勸告。
厲王招來衛國的很多巫師,讓他們監視百姓,誰說出一點表示不滿的話就殺掉誰。百姓不敢說話,在路上碰見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憤怒。召穆公說:“自古天子都想方設法了解百姓的真實想法,讓百官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連平民百姓也有機會給天子進言,這才能斟酌損益,治理好國家。現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說,就像洶湧的洪水被土石擁堵住一樣,一旦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厲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後,百姓暴動,厲王倉皇駕車逃走,後來在逃亡中度過了餘生。
弭兵運動
“弭兵運動”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推動春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弭兵運動,暫時停止了戰事,對各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較安定的環境,有一定進步性。而“弭兵運動”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國作為弱小國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宋國外交的巨大勝利。
◆宋公欒戈。春秋
◆向戌弭兵會議後之中原局勢
延伸閱讀
向戌討賞
向戌身為宋國大夫,在前457年開始牽線晉楚兩國重臣,意圖再次達成弭兵和議,由於他與晉國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關係友善,他先親自造訪晉楚二國,借這兩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說服楚晉,並親自拜訪齊國,遣使秦國,使之答應會盟於宋,各小國亦是如此。但晉楚之間對於禮儀細節以及誰為盟主的問題而爭議,向戌加以調解,加上晉國趙文子思忖情勢決定退讓盟主之位,使會議得以順利在前456年召開進行,最後成功下盟約,使晉楚之間維持了數十年較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勞之後,向宋公請賞封邑,大臣子罕認為兵為國家重要之事,完全廢兵是危險的,而且他隻是用詐術完成使命,還想請賞,是貪得無厭,向戌聽到此話,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辭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說他是個知過能改的人。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其他弱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蘇秦和張儀
◆合縱連橫示意圖
延伸閱讀
張儀戲楚懷王
向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裏,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裏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隻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取極其野蠻粗暴的方式“焚書”“坑儒”,希望以此殘酷的手段達到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殘酷和皇帝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焚書摧殘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局麵,使文化寶庫蒙受了災難。坑儒則沉重地打擊了儒家學派及廣大知識分子,使法家學說完全官學化。而秦王朝就是因為獨行法家嚴酷理論才導致速亡的。
◆李斯石像
◆李斯嶧山刻石
知識小百科
李斯一生
李斯,字通古。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製,堅持郡縣製;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農民義軍領袖,他們領導的起義爆發於秦末(公元前3世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舊址
◆陳勝吳廣起義示意圖
延伸閱讀
對陳勝的評價
《陳涉世家》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篇,在這篇文中,我們會對陳勝有這樣的印象:
一是年輕時有大誌。陳勝年輕時“與人傭耕”,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運的人,從“悵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變這種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對眾傭者說:“苟富貴,無相忘。”當眾傭者表示不理解時,他又進一步說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說明他當時已有非凡的抱負,有反抗命運的決心。
二是善於抓機遇。二世是靠趙高搞陰謀上台的,執政還不滿一年,最高統治集團當中就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駐的地點大澤鄉距秦首都鹹陽較遠,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易於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於死地的九百戍卒,則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為屯長的陳勝看出並抓住了這次絕好時機,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
三是有組織領導才幹。起義的輿論準備充分,發動起義的火候掌握得好,關鍵時候敢於站出來,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後用“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
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是南朝梁武帝統治時發生的一場重大政治混亂,南朝政治為之巨變,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使本已勢弱的南朝政權從此更為衰弱,特別是對南朝的階級關係變動的影響更為顯著。
◆蕭衍像
◆騎兵和步兵戰鬥圖。南北朝
延伸閱讀
風箏求救
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係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風箏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瓦崗軍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力量中最強大的瓦崗軍,經3年的浴血奮戰,在河北江淮等地義軍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基本摧毀了隋王朝的反動統治,起義戰爭的勝利成果已是垂手可得。然而,由於義軍內部的一係列錯誤,卻失之交臂,做了李淵集團建立唐王朝的鋪路石。
◆瓦崗軍點將台
◆隋末農民起義早期示意圖。
延伸閱讀
瓦崗寨五虎將分別是誰?
瓦崗寨五虎將是:飛虎將秦瓊猛虎將羅成雄虎將王伯當螭虎將程咬金烈虎將單雄信。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它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眾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
◆安祿山像。
◆安史之亂示意圖。
延伸閱讀
安祿山認幹娘
楊玉環與李隆基常在宮中探究音律,鸞鳳和鳴。二人到李隆基創辦的梨園,也就是演藝班子裏去演習。梨園裏長滿梨樹,梨花盛開。梨園弟子為皇帝和貴妃表演各種舞蹈和參軍戲角抵戲。
安祿山學過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楊貴妃玩得高興時趕到梨園,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贏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睞和讚歎。安祿山抓住貴妃口中的一個讚詞,不失時機地認楊玉環為幹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楊玉環被動地認了這個義子。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使皇室權利日益散聚,中央政府內部淫奢,權掌貴部,臣掌下達,特別是地方權限的無限擴大,使得地方漸危,中央的束力日減,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張潮儀將軍出行圖。唐。佚名
延伸閱讀
宰相與馬齒莧
唐朝安史之亂,各地藩鎮割據,憲宗即位平定西川之叛,遂派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武鎮守西川不久,身患惡瘡,久治無效,乃回京請太醫診治,亦難愈矣!
後來有一廳吏獻一妙方,將馬齒莧搗爛,敷其瘡口,每日一次,未幾瘡除,朝野驚歎,方曉其有清熱解毒化膿消腫之奇效,皆稱天賜神草馬齒莧。
◆武官傭。唐。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又稱朋黨之爭,是唐朝後期中央政權中出現的延續四十多年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派係傾軋,是唐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滅亡。
◆李德裕像
延伸閱讀
牛僧孺喜好收藏奇石
牛僧孺在各地任職的朋友同窗大都知道他有石癖。一次,他在蘇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輾轉搞來幾座“奇狀絕倫”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見,金玉身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牛僧孺激賞之餘,寫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長詩,寄奉同窗白居易和劉禹錫,白劉二人前往觀瞻後,也大為稱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稱讚其“在世為尤物,如人負逸才”,自歎雖曾為蘇州刺史,卻無緣得此奇石,“共嗟無此分,虛管太湖來”。劉禹錫在詩中也提到:“有獲人爭賀,歡遙眾共聽。一州驚閱寶,千裏遠揚舲。”讀來令人想見其風采。牛僧孺在邸墅中羅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對,如坐春風,“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並把太湖石峰從大到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刻於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類,這便開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風的先河。
◆朋黨之爭圖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采取的一個具體措施。他隻給交出兵權的將領一個無權的虛銜,在經濟上盡量滿足這些將領的欲望,用和平的手段將他們手中的兵權奪取過來。
◆宋太祖像
◆宋雪夜訪普圖。明。劉俊
延伸閱讀
趙匡胤下棋輸華山
趙匡胤胸懷四方之誌,喜遊名山大川。一天,到新安錦屏山下遊玩,巧遇陳摶老祖,二人在下棋亭上下起棋來。陳摶老祖先輸一盤後,對趙匡胤說:“你將貴為天子,下棋應該有點氣魄。再一盤你輸了,請把華山輸給我,我將辟為道教聖地。”趙匡胤以為是一句戲言,隨口答應,並寫了文約。這一盤趙匡胤真的輸了。忽然想起父親傳給他的四句話,又想,未當皇帝先輸華山,定受後人恥笑,忙去奪那張文約,誰知陳摶老祖已想法將它刻貼在三公山上。自此“華山文約”成了華山奇景。
三番之亂
平定三藩,對於清廷來說,是真正完成統一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對各地漢族軍閥,嚴加控製,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從此之後,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為“康乾盛世”創造了條件。
◆平定三藩叛亂要圖
◆《紀功圖》
延伸閱讀
典故“衝冠一怒為紅顏”
當吳三桂領兵赴京朝見新主(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驛時,遇到從京城逃出的家人,吳三桂問:“我家裏人好嗎?”家人說:“被闖王抄了。”吳三桂說:“沒關係,我到後就會歸還。”又問:“我父親好嗎?”答:“被拘捕了。”吳三桂說:“我到後就會釋放。”又問“陳夫人(指陳圓圓)還好嗎?”答:“被闖王帶走了。”此時,血氣方剛的吳三桂勃然大怒,厲聲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麵目見人耶?”隨後,掉頭打回山海關,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敵清軍遞去了請兵書,希望多爾袞“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就是說吳三桂為了一個蘇州名妓陳圓圓,將大漢江山出賣給了滿清。
清代文字獄
滿清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更是無以複加的強化。
◆呂留良像
◆《莊氏史案本末》書影,康熙初期文字獄史料。
延伸閱讀
裘璉戲筆之禍
裘璉是浙江慈溪人,少時曾戲作《擬張良招四皓書》,內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賢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語句,當時頗為傳誦。康熙末年,七十歲的裘璉中進士,後來致仕歸鄉。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歲的裘璉突然被捕,原來有人告發他那篇代張良寫的招賢信,是替廢太子胤礽出謀劃策。次年六月,裘璉卒於京師獄中。少年戲筆,老年得禍,真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
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製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人們的愛國意識。
◆林則徐像
◆林則徐書法
延伸閱讀
林則徐的廉潔小故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5月間,英國商務代表義律請林則徐到他的私邸參加宴會,並將一隻精致方盒捧送給林則徐:“請大人笑納我們的小小見麵禮。”林則徐接過來打開一看,大紅軟緞襯墊上放著一套鴉片煙具:白金煙管,秋魚骨煙嘴,鑽石煙鬥,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隻好將禮品收回。
少康中興是中國古代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少康即位以後,開壇祭祖,叩謝天地,封賞功臣,鏟除奸佞,重振朝綱。他吸取了太康後羿和寒浞的教訓,摒棄王宮陋習,從此勤政愛民,大力發展農耕,使夏朝一度出現了繁榮局麵,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夏朝雖然建立,但其初政權並不鞏固。據說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自小傍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荒淫腐敗,隻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後羿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後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掉,寒浞取得王位。
後羿廢黜太康後,立太康弟仲康為王。仍由後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後羿的黨羽義和,試圖削弱後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後羿軟禁,憂悶成病而死。仲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卻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隻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
少康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後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複興夏朝。從此,他發奮圖強,立誌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0裏),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
當時,有個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名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東省舊德平縣),招集流亡,積蓄實力,等待時機複興夏朝。他首先應少康之召,傾有鬲氏之兵,會合斟尋斟灌兩地的複仇之師,和少康會合,擁戴少康為夏王。
少康先派兒子季杼攻滅了寒浞的第二個兒子戈意,以削弱敵方力量。又派將軍女艾去偵察了澆的虛實。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從綸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舊都,誅殺寒浞,奪回了王位,建都陽夏。
少康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的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
少康自幼曆盡苦難,複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後共約近百年。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曆代王朝最早之“興”,夏啟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太康則成最早的“昏君”了。隻有到了少康還都,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麵,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少康晚年,封庶子無餘於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
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麵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希望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複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武庚和管叔等人製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周公心裏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奭,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奭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製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麵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製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麵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裏,派兵監視他們。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製訂了周朝一套典章製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在成王康王統治的時期,周朝政局比較安定。後來,由於奴隸主貴族加重剝削,加上不斷發動戰爭,平民和奴隸的不滿情緒也隨著增長。周朝的統治者為了鎮壓人民,采用十分嚴酷的刑罰。周穆王的時候,製訂了三千條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罰有五種,叫做“五刑”。像額上刺字割鼻砍腳等等。但是,刑罰再嚴,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個王周厲王即位後,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了。周厲王寵信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實行“專利”,他們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準人民利用這些天然資源謀生,他們還勒索財物,虐待人民。
那時候,住在野外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都城裏的平民叫“國人”。周都鎬京的國人不滿厲王的暴虐措施,怨聲載道。大臣召公虎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進宮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變做法,出了亂子就不好收拾了。”厲王滿不在乎地說:“你不用急,我自有辦法對付。”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從衛國找來一個巫師,要他專門刺探批評朝政的人,說:“如果發現有人在背後誹謗我,你就立即報告。”衛巫為了討好厲王,派了一批人到處察聽。那批人還敲詐勒索,誰不服他們,他們就隨便誣告。
厲王聽信了衛巫的報告,殺了不少國人。在這樣的壓力下,國人真的不敢在公開場合裏議論了。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隻交換了一個眼色,就匆匆地走開。
厲王見衛巫報告批評朝政的人漸漸少了下來,十分滿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見厲王,厲王洋洋得意地說:“你看,沒有人議論了吧?”
召公虎歎了一口氣說:“唉,這怎麽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讓人說話,比堵住河流還要危險哪!治水必須疏通河道,讓水流到大海;治國家也是一樣,必須引導百姓說話。硬堵住河流,就要決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闖大禍的呀!”厲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隻好退出。
厲王和榮夷公的暴政越來越厲害,過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起義的國人圍攻王宮,要殺厲王。厲王得知風聲,慌慌忙忙帶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過黃河,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地方才停下來。
國人打進王宮,沒有搜到厲王。有人探知厲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來,又圍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沒奈何,隻好把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護了下來。
厲王出走後,朝廷裏沒有國王,怎麽辦呢。經大臣們商議,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曆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年)起,中國曆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
“共和行政”維持了年之後,周厲王在彘死去。大臣們立太子姬靜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得到諸侯的支持。但是,經過這一場國人暴動,周朝統治者已經外強中幹,興盛不起來了!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禍及鄭宋等小國,小國普遍厭戰,而晉楚也疲於攻戰,想暫時休戰,於是就出現“弭兵”運動。弭兵運動是由宋國發起的,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9年,由宋國大夫華元發起,後因楚國撕毀盟約而沒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由宋國大夫向戌發起,會議確立晉楚兩個大國同做盟主,除齊秦外,其餘小國要同時朝見晉楚,向兩國同時納貢。
春秋中期,中原地區形成晉楚爭霸的局麵,由於兩國長期對抗,兵連禍結,一些小國及人民飽經戰亂,尤其是鄭宋兩國,常常是爭奪的目標,受害最嚴重。因此,中小國家反對戰爭,使爭霸戰爭失去了社會支持;再加上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權力鬥爭,使得國君無力對外擴張,在此情勢之下,公元前79年,宋國大夫華元首先倡導和平,向晉楚提出弭兵倡議,晉楚兩國接受了這個倡議,但是三年後,楚國毀約,中原諸國又卷入了三十餘年的戰爭。
三十多年後,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導弭兵之盟,邀集了晉楚秦齊宋魯鄭……等十多個國家,在宋國召開了規模盛大的休兵會議。雙方最後決定,除了齊秦兩個大國和他們的附庸邾滕等小國之外,其他各國都要“交相見”,同時擔負對晉國和對楚國的朝貢義務。
會議的最後一項活動是歃血儀式,所有與會的諸侯代表都要歃血為盟,對天發誓。這時,楚人又要搶先歃血,爭當盟主的位置。晉人表示反對,楚人就露出了赴會之時暗藏於衣服內的鎧甲,準備與晉人拚命決鬥。晉人對此毫無防備,隻好眼睜睜地把盟主的地位讓給了楚國,讓楚國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晉楚兩國相互承認了彼此的既得利益,兩國幾乎所有的附屬國必須既朝晉又朝楚,同時尊奉晉楚兩國為霸主。這實際是晉楚兩國在力量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互相妥協,以犧牲小國利益的辦法,瓜分霸權的結果。此後四十年間,晉楚未再發生戰爭,各國得以維持暫時的和平。
弭兵之會,是春秋時期的重大轉折。之後,中原地區的霸權之爭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種國與國之間的鬥爭逐漸轉向了各國內部的鬥爭,許多國家內部都漸漸發生了一些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變化,一種新興的社會製度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古代社會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弭兵運動都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推動春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運動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國作為弱小國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宋國外交的巨大勝利。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其他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並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公元前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麵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曆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代,製度混亂不一。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
焚書
公元前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坑儒
坑儒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藥。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藥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因此,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記》記載的侯生盧生非議始皇的話來看,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用儒家口吻批評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為之求仙藥。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下令拷問鹹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0名書生全部坑殺。
影響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焚書坑儒首先是加強了思想控製,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使封建社會製度得到確立。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鞏固,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其次是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知識的大倒退;最後是嵌製了人民思想,不利於創新和發展,對後世造成惡劣的影響。
公元前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即位。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紮。
起義導火線
公元前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傭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時,遇上了連綿的陰雨,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
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凶暴,陳勝和吳廣就借機把軍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守邊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況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就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他們的話激勵了戍卒的鬥誌,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起義全麵爆發
起義軍迅速攻下了好幾個縣城,由於不斷有百姓參加,部隊發展得很快,當攻占陳縣(今河南睢陽)時,已擁有步兵數萬,騎兵千餘,戰車六七百輛,陳勝就自立為王,國號張楚(意為張大楚國),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向西進攻滎陽(今屬河南省),命武臣張耳陳餘等北伐趙地,鄧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壽春,即今壽縣),周市奪取魏地。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舊楚國境內,百姓和舊貴族也紛紛起兵反秦。
吳廣圍攻滎陽不下,陳勝另派周文為將軍西向擊秦。義軍由於缺乏戰鬥經驗,又孤軍深入,接連受挫,周文自殺。
陳勝吳廣起義最終的結果
隨著反秦戰爭的發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來,陳勝變得驕傲,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再聽從他的節製。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也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田臧竟假借陳勝的命令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隊伍全軍覆滅。章邯既在滎陽獲勝,乘勝猛撲陳縣,陳勝接戰不利,突圍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為叛徒莊賈殺害。此後陳勝的部將呂臣率領的蒼頭軍雖兩度收複陳縣,處死莊賈,但張楚政權已不複存在。陳勝吳廣起義雖不到一年而敗亡,但在全國燃起反秦烈火,不久秦王朝的統治就被推翻了。
梁武帝蕭衍好佛,先後四次出家為僧。最後一次出家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北朝的刺史太守都來向南梁王朝投降。這當然隻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夢。第二天上朝,他就把這件事告訴大臣,說:“我這個人很少做夢,這個夢一定是個好兆頭。”過了0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將侯景派人來說,他跟東魏西魏都有冤仇,決心向南梁投降,還表示願意把他控製的函穀關以東個州都獻給南梁。
侯景本來是東魏丞相高歡手下的一員大將。高歡讓他帶兵0萬,鎮守黃河以南。高歡臨死的時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陽。侯景聽到高歡死了,就不接受東魏的命令,帶著人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麵接受侯景的獻地,一麵召侯景到長安去,準備解除他的兵權。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當,又轉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見了侯景派來的使者以後,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大臣們大多認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無事,現在接納了北朝叛將,隻怕引起糾紛。但是梁武帝卻認為接納了侯景,可以乘機恢複中原,再想起他做過的一個夢,認為這是佛祖來幫助他了。他就不聽大臣的勸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為大將軍河南王,並且派他的侄兒蕭淵明帶兵五萬去接應侯景。
蕭淵明帶兵北上,受到東魏的進攻。梁軍多年沒有打仗,紀律很差,跟東魏一交鋒,幾乎全軍覆沒。蕭淵明也被俘虜了。東魏又進攻侯景,侯景大敗,隻剩下八百個人逃到南梁境內的壽陽。東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張雙方重新講和,說他們願意把蕭淵明送回來。侯景知道這件事,害怕起來,派一個人冒充東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梁武帝不知道這是侯景的試探,寫了一封信交給使者,說隻要把蕭淵明放還,就立即把侯景交給東魏。侯景本來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決定叛變了。
梁武帝派他的侄兒蕭正德在長江南岸布防抵抗。侯景派人誘騙蕭正德說,隻要他肯做內應,在推翻梁武帝之後,就擁戴他做皇帝。蕭正德權迷心竅,秘密派了幾十艘大船,幫助侯景的叛軍渡過長江,還親自帶領叛軍渡過秦淮河。侯景順利地進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內城台城包圍起來。
侯景用盡辦法攻台城,台城裏的軍民堅決抵抗。雙方相持了0多天。台城剛被圍的時候,城內還有百姓0多萬人,兵士萬多。到了後來,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餓死,剩下的不滿000人。城裏到處是屍體,沒人掩埋。大家都盼著南梁各州的諸侯王軍隊,遲早會來救援。卻不知道各地來救援的諸侯王帶了0萬人馬,在建康周圍按兵不動。大家都推三阻四,說要等別的救兵來。
侯景自封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權。他先殺了那個一心想做皇帝的同夥蕭正德,又把梁武帝軟禁起來,連吃的喝的也給他很少。最後,梁武帝活活餓死在台城裏。
梁武帝死後,侯景又先後立了兩個梁朝皇帝當傀儡。年,自立為皇帝。侯景到處屠殺掠奪,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百姓對侯景切齒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將陳霸先王僧辯率領大軍從江陵出發,進攻建康。侯景的叛軍立刻土崩瓦解。最後,侯景隻帶了幾十個心腹乘了一隻小船狼狽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殺了。
隋煬帝大業七年(年),東郡法曹翟讓因犯罪而被下獄,獄吏黃君漢私自釋放了他。於是,他逃亡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義。同郡的單雄信等人也都前往參加。他們在永濟渠沿岸劫奪來往船隻,以致“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起義隊伍逐步擴大起來。
大業十二年(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加楊玄感起兵失敗後,投奔瓦崗軍。李密較有政治眼光,他建議翟讓積極發展勢力,擴大影響。翟讓重視李密的建議,首先攻取了滎陽。
滎陽是中原的戰略要地,向東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關。虎牢關以西的鞏縣有隋的大糧倉洛口倉。取得洛口倉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而且已逼近東都洛陽。可見,奪取滎陽是瓦崗軍發展勢力的重要一步。
麵臨強大的瓦崗軍,滎陽太守楊慶無可奈何,隋煬帝特派“號為名將”“威振東夏”的張須陀為滎陽通守,鎮壓瓦崗軍。李密認為張須陀勇而無謀,遂建議翟讓與張須陀正麵接戰,佯敗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滎陽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張須陀緊跟翟讓十餘裏,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間時,李密伏兵四起,隋軍陷入重圍。張須陀本來掉以輕心,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強兵,使他措手不及,戰敗被殺。這次失敗,隋軍“晝夜號哭,數日不止”。可見,這次瓦崗軍的勝利是對隋煬帝政權的沉重打擊。
大業十三年(7)二月,瓦崗軍攻取洛口倉,並開倉濟貧。貧苦農民大量參加起義軍。隋朝在洛陽的越王侗(煬帝之孫)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000人前往鎮壓。翟讓李密預先探知了隋軍的動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劉長恭對瓦崗軍的情況則一無所知,表麵看到瓦崗軍的人數不多,遂麻痹大意起來,瓦崗軍乘隋軍初來乍到,餓饑疲憊之時,大舉進攻,隋軍大敗,死者十之五六,劉長恭倉皇逃回東都。瓦崗軍得到大量的輜重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振。
四月,瓦崗軍逼近東都城郊,攻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致使東都糧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崗軍又攻破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東南),開倉濟貧,起義軍增加了0多萬。這時,瓦崗軍控製了中原廣大地區,達到了鼎盛時期。瓦崗軍還公開宣布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明確表示要推翻隋煬帝政權了。
正當瓦崗軍日益強大的時候,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了。由於李密在屢次作戰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大,其威望也就越來越高,翟讓遂主動把領導權讓給了李密。後來,翟讓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勸翟讓奪回領導權,這樣一來,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後李密殺了翟讓。
瓦崗軍內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軍北上,瓦崗軍雖然在對宇文化的作戰中取得勝利,但也損失嚴重。九月,東都隋軍乘機發動進攻,瓦崗軍全麵失敗,李密走投無路,於十月奔赴長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
雖然瓦崗軍走向失敗,但僅有的洛陽隋軍殘餘勢力也已麵臨末日了。
唐玄宗李隆基除掉韋後和太平公主後,革除弊政,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發展經濟,強本固邊,使唐王朝繼貞觀之後又進入一個輝煌的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史稱“開元之治”。可是,唐玄宗在位年久,自以為大功告成,漸漸耽於聲色,親佞人而遠君子,委政於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日益腐化。特別是由於府兵寢壞,邊防多事,邊將的權利日益膨脹,造成外重內輕之勢。最後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混血少數民族後裔,性狡黠,善逢迎。開始當過管理邊境貿易的小吏“互市郎”,後投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矽的門下。因驍勇善戰,且善逢迎,而不斷受到提拔擢升,平步青雲。至天寶十載,安祿山集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於一身,唐北方的三鎮重兵8。9萬人已盡歸安祿山的掌握之中,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安祿山於是成為權傾一時的邊帥。安祿山幾次入朝,看到唐廷承平已久,武備廢弛,而自己又重兵在握,因而逐步心懷異誌,並秘密進行了長期的準備。為了掩飾自己的叛亂陰謀,他裝癡賣傻,勾結李林甫對唐玄宗百般獻媚,邀功固寵。又以禦邊為名,在範陽北築雄武城,貯聚兵器。蓄養戰馬,並暗中聚斂財物,私製官服魚袋,選8000名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北方民族驍勇善戰的壯士為“曳落河”,積極操兵備戰。在組織上,他網羅黨羽,逐步形成了一個以高尚等為心腹,以史思明等異族將領為骨幹的反唐集團。楊國忠屢次說安祿山要造反,但玄宗卻深受蒙騙,執迷不悟。為了進一步籠絡安祿山以防其造反,他甚至采取了姑息養奸的政策,不斷地為安祿山加官晉爵,並將榮慶公主許配給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天寶十四年六月,玄宗為安慶宗完婚,手詔安祿山進京觀禮,安祿山稱病未來。七月,安祿山表請獻良馬000匹,每匹由名馬夫押送,另派番將人看送。玄宗這才稍有疑心,下詔讓安祿山把送馬之事推到冬日,並請他來京,聲言在華清宮為他建了一個專用溫泉池,祿山又拒不奉召。至此,安祿山反相已經畢露,於是在天寶十四載(7年)十一月初九,詐稱奉玄宗密旨率軍入朝討伐楊國忠,在範陽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經曆了8年的時間才得以平定。唐平安史之亂中,由於輕棄潼關急於取兩京而不先攻範陽斷安軍歸路,收複兩京後,又未及時追殲安軍等幾次戰略失策,致戰事曠日持久。戰亂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唐王朝從此由盛而衰。戰後,唐廷被迫授安史舊將為節度使,漸開部分藩鎮割據局麵。
唐玄宗在位(77年)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力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一共設立了9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餘部還保持相當大的勢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在平叛的過程中,唐朝對內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節度使的稱號。在這種情況下,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局麵逐漸形成並長期存在。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政局的一個主要特征。
為了刺探各自的情報,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鎮之間常常招攬幕僚互派諜報人員。各個藩鎮尤其重視派出諜報人員留駐唐朝中央,探聽中央的各方麵消息,特別是中央對藩鎮的態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針對性的策略。
在唐朝後期的藩鎮中,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的割據,始於7年李寶臣的稱雄;魏博鎮(今河北大名),自7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今河北遵化),自7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三鎮在軍事上各自擁兵自重,雖然表麵上尊奉朝廷,但實際上保持獨立,經濟上賦稅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體,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隻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以外,重要的藩鎮還有淄青鎮(今山東益都)淮西鎮(今河南汝南)滄景鎮(今河北滄州)等等。它們也多仿效河朔三鎮,專橫跋扈,割據稱雄。
中央和藩鎮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總體上中央占劣勢,在諜報戰中地方占有先機。
各藩鎮為了維持自身的獨立狀態擁兵自重,不斷加強對境內人民進行殘暴統治和盤剝。許多節度使為了維護統治,一方麵拚命擴充軍隊,另一方麵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節度使非常優待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到他們的死命效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隻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麵。
後來藩鎮勢力越來越大,唐朝末年以後發展到了頂峰,五代十國就是藩鎮割據發展壯大的結果。這種狀況,直到北宋建立後才有了改觀。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盡了精力,農民起義又使它搖搖欲墜。封建割據勢力乘機混戰,各霸一方,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末年朝廷的官員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0年,曆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滅亡。
牛李黨爭的開端
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在位時期,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裏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裏。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於是他就在唐憲宗麵前說,這兩個人(牛僧孺李宗閔)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疾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隻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係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牛李黨爭的鬥爭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於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走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這樣,兩人一掌權,就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京城,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那時候,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複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複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麽,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合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很是氣憤。
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8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鬧了0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
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麽道理?”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麵的將士。有朝一日,他的下屬鬧起事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幸虧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麽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麽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隻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杯酒釋兵權”後,禁軍中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等職務不再設置了,隻剩下了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使指揮使這3個不能相互統屬的職務,這三使各領一司(合稱“三衙”),互相牽製均直接聽命於皇帝。同時“三衙”的長官都是由資曆較淺的後輩武將擔任,使其難以在禁軍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由皇帝直接控製兵權,這個做法一直為其後輩沿用。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他們本來都是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或開關迎接清軍進入山海關,或為清廷南征北戰,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給予高官厚祿。派吳三桂駐防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駐防廣東,耿精忠駐防福建,作為清朝控製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三藩”憑借手中的武裝力量割據一方,專橫跋扈。他們的權勢日重,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處理不好,局麵不可收拾,隻好等待時機再作打算。
公元7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說自己老了,想告老還鄉,要求將王爵傳給兒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帝認為這正是削弱三藩實力的好時機,就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允許他兒子繼承爵位,還命令撤銷靖南府。
康熙帝這一舉動,使吳三桂與耿精忠大為震動。他們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帝看過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議,許多大臣不主張撤藩,怕引起叛亂,有的大臣堅決同意撤藩,意見不能統一。康熙帝說:“三藩早有謀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發製人,免得拖久了,後患無窮。”於是,下詔將三藩撤掉,派官員前往滇粵閩三省料理搬遷事宜。吳三桂沒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決定起兵造反。7年農曆十一月,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發布討伐清廷的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分兵兩路進攻湖南和川陝。
三藩叛亂,朝廷內一片混亂。那些不主張撤藩的大臣,極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決心堅定,他一麵停止執行耿精忠尚可喜兩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吳三桂;一麵調動八旗軍阻擋吳三桂的進攻。
吳三桂聽說耿精忠與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惱怒。他孤立無援,軍隊內部人心渙散。康熙帝令八旗軍奮勇作戰,雙方在西北西南華南相持了五年。78年,吳三桂78歲,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建元昭武,國號大周,企圖用這種辦法鼓舞士氣。可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清軍進攻越來越猛烈,吳軍節節敗退。吳三桂自知大勢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風昏厥,沒過多久,就病死了。吳三桂死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改元洪代。吳世藩護送吳三桂的棺柩,從湖南撤離,退回雲南昆明,仍然與清朝廷對抗。清軍大舉進攻昆明,吳世璠自殺了。
從此,曆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平定了。
清王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為正宗的漢族知識分子中間,有著相當激烈的民族敵愾情緒。大規模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結束之後,反清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間流傳,並與以恢複明朝為目的的反清暴動結合起來,使滿族統治不得安寧。
清朝各個時期的文字獄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山東發生了黃培詩案。黃培是山東即墨人,明末官至錦衣衛都指揮使,明亡後,隱居在家。曾經接濟過於七農民起義軍,所作詩如“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入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反映出黃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還和一幫同道結為大社。告黃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黃寬之孫黃元衡。黃元衡本姓薑,在他考中進士當上翰林後,為了歸宗還姓,解除與黃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黃家私下刻印並收藏有“悖逆”的詩文書籍等。因此黃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獄,被處斬。薑元衡還嫌不夠,又夥同惡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稟文,指控顧炎武等“故明廢臣”和對清廷懷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間的通信,不是密謀造反,就是誹謗朝廷。在這份居心叵測的稟文中,薑元衡點了約三百人的名字,企圖製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辦理的地步,山東總督巡撫也親自過問。顧炎武為此被囚禁了近七個月,經朱彝尊等人四處營救才出獄。
雍正皇帝在位時間雖短,有案可查的文字獄近0起。雍正即位初期,幾起文字獄都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的副產品而出現的;雍正後期,幾起文字獄轉向鎮壓漢族知識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氣節。雍正即位之初,借“朋黨”的罪名,屢興大獄,整治那些曾爭奪皇位的宿敵,如皇八子皇九子等,跋扈的權臣,如年羹堯隆科多,以及結成科甲朋黨的漢族官員。雍正六年(1728年),發生了湖南士子曾靜張熙策動陝甘總督嶽鍾琪謀反,而引發一場文字獄大案曾靜呂留良案。此後的文字獄出現了兩個新的動向:一是文字獄被有意識地用作壓製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節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訐蜂起,多數文字獄都是自下而上的舉發。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文字獄則達到頂峰,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這意味著生者淩遲死者戮屍男性親族十五歲以上者連坐立斬。而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如脫韁野馬不可控製,甚至一些瘋子胡亂塗抹也被定為“逆案”,淩遲處死。
文字獄的危害
一是給思想文化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讀書作文動輒得禍,文人學士隻好泯滅思想,丟掉氣節,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誦孔孟程朱的教誨以求科舉入仕;或者遠離敏感的學術領域,遠離現實,把全部精力用於訓詁考據的故紙堆中。
二是文字獄敗壞了官場風氣。清朝官員大多數是科舉入仕。作為文人,他們有可能成為文字獄的犧牲品;作為官僚,他們又是文字獄的製造者或幫凶。
18世紀末期,英國商人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毒化中國,並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價飛漲,清廷財政越發困難。當時湖廣總督林財徐眼看鴉片危害之烈,上書朝廷,力主禁煙。
全國禁煙
禁煙主張剛一提出,就遭到反對。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疚於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嚐過鴉片,後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但林則徐早已於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鑒於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並非不可行,於是道光帝下定決心,革除吸食鴉片的慶親王奕竇輔國公溥喜之爵位,又將弛煙派的許乃濟品位降級。道光帝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88年月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
林則徐成為欽差大臣之後,引起弛煙派和滿州貴族不滿,但礙於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開反對,隻得暗中阻撓。弛煙派首領琦善向林則徐威迫利誘。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布道光帝聖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遊說政府對清廷采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
銷煙方法
繳獲大量鴉片之後,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毀,不過禦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毀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則徐決定於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毀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銷毀鴉片“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膏餘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於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辦法是在海邊挑挖兩池,池底鋪石,為防鴉片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掉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各工作人員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曆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誌性的意義。
◆後羿射日雕塑
◆夏寒浞塚(今濰坊市寒亭區)
延伸閱讀
後羿射日
神話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幹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裏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隻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國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民族紛紛來賀等升平景象,這是由於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製的結果。
◆周公像
延伸閱讀
周公廟傳說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著又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九鼎成為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
滅商後,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象小鐵山,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再向西拉時,大鼎仿佛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歎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是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了位,在周公旦的輔佐和幫助下,在太廟裏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裏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廟仍坐落在洛陽老城的西關外供人們瀏覽憑吊。周公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
◆成王方鼎。西周
國人暴動
“國人”是西周春秋時期對居於都城之人的統稱。“國人暴動”,也稱彘之亂,是中國西周時期一次以首都鎬京四郊的平民為主體的暴動。它有力地打擊了西周奴隸製王朝,動搖了西周奴隸主的統治,此暴動之後,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麵。
◆害夫簋,又名厲王簋。西周
◆害夫簋銘文。西周
延伸閱讀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厲王采用榮夷公的“專利”政策,把山川大澤都封鎖起來,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魚,得先交納很多稅款。大臣芮良夫勸諫說:“山澤是天下共有的東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時候,盡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麽怨恨,現在這個專利政策讓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統治能不發生危險嗎?”厲王利欲熏心,不聽勸告。
厲王招來衛國的很多巫師,讓他們監視百姓,誰說出一點表示不滿的話就殺掉誰。百姓不敢說話,在路上碰見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憤怒。召穆公說:“自古天子都想方設法了解百姓的真實想法,讓百官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連平民百姓也有機會給天子進言,這才能斟酌損益,治理好國家。現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說,就像洶湧的洪水被土石擁堵住一樣,一旦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厲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後,百姓暴動,厲王倉皇駕車逃走,後來在逃亡中度過了餘生。
弭兵運動
“弭兵運動”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推動春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弭兵運動,暫時停止了戰事,對各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較安定的環境,有一定進步性。而“弭兵運動”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國作為弱小國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宋國外交的巨大勝利。
◆宋公欒戈。春秋
◆向戌弭兵會議後之中原局勢
延伸閱讀
向戌討賞
向戌身為宋國大夫,在前457年開始牽線晉楚兩國重臣,意圖再次達成弭兵和議,由於他與晉國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關係友善,他先親自造訪晉楚二國,借這兩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說服楚晉,並親自拜訪齊國,遣使秦國,使之答應會盟於宋,各小國亦是如此。但晉楚之間對於禮儀細節以及誰為盟主的問題而爭議,向戌加以調解,加上晉國趙文子思忖情勢決定退讓盟主之位,使會議得以順利在前456年召開進行,最後成功下盟約,使晉楚之間維持了數十年較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勞之後,向宋公請賞封邑,大臣子罕認為兵為國家重要之事,完全廢兵是危險的,而且他隻是用詐術完成使命,還想請賞,是貪得無厭,向戌聽到此話,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辭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說他是個知過能改的人。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其他弱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蘇秦和張儀
◆合縱連橫示意圖
延伸閱讀
張儀戲楚懷王
向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裏,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裏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隻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取極其野蠻粗暴的方式“焚書”“坑儒”,希望以此殘酷的手段達到思想上的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殘酷和皇帝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焚書摧殘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局麵,使文化寶庫蒙受了災難。坑儒則沉重地打擊了儒家學派及廣大知識分子,使法家學說完全官學化。而秦王朝就是因為獨行法家嚴酷理論才導致速亡的。
◆李斯石像
◆李斯嶧山刻石
知識小百科
李斯一生
李斯,字通古。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製,堅持郡縣製;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農民義軍領袖,他們領導的起義爆發於秦末(公元前3世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舊址
◆陳勝吳廣起義示意圖
延伸閱讀
對陳勝的評價
《陳涉世家》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篇,在這篇文中,我們會對陳勝有這樣的印象:
一是年輕時有大誌。陳勝年輕時“與人傭耕”,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運的人,從“悵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變這種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對眾傭者說:“苟富貴,無相忘。”當眾傭者表示不理解時,他又進一步說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說明他當時已有非凡的抱負,有反抗命運的決心。
二是善於抓機遇。二世是靠趙高搞陰謀上台的,執政還不滿一年,最高統治集團當中就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駐的地點大澤鄉距秦首都鹹陽較遠,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易於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於死地的九百戍卒,則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為屯長的陳勝看出並抓住了這次絕好時機,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
三是有組織領導才幹。起義的輿論準備充分,發動起義的火候掌握得好,關鍵時候敢於站出來,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後用“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
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是南朝梁武帝統治時發生的一場重大政治混亂,南朝政治為之巨變,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使本已勢弱的南朝政權從此更為衰弱,特別是對南朝的階級關係變動的影響更為顯著。
◆蕭衍像
◆騎兵和步兵戰鬥圖。南北朝
延伸閱讀
風箏求救
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係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風箏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瓦崗軍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力量中最強大的瓦崗軍,經3年的浴血奮戰,在河北江淮等地義軍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基本摧毀了隋王朝的反動統治,起義戰爭的勝利成果已是垂手可得。然而,由於義軍內部的一係列錯誤,卻失之交臂,做了李淵集團建立唐王朝的鋪路石。
◆瓦崗軍點將台
◆隋末農民起義早期示意圖。
延伸閱讀
瓦崗寨五虎將分別是誰?
瓦崗寨五虎將是:飛虎將秦瓊猛虎將羅成雄虎將王伯當螭虎將程咬金烈虎將單雄信。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它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眾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
◆安祿山像。
◆安史之亂示意圖。
延伸閱讀
安祿山認幹娘
楊玉環與李隆基常在宮中探究音律,鸞鳳和鳴。二人到李隆基創辦的梨園,也就是演藝班子裏去演習。梨園裏長滿梨樹,梨花盛開。梨園弟子為皇帝和貴妃表演各種舞蹈和參軍戲角抵戲。
安祿山學過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楊貴妃玩得高興時趕到梨園,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贏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睞和讚歎。安祿山抓住貴妃口中的一個讚詞,不失時機地認楊玉環為幹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楊玉環被動地認了這個義子。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使皇室權利日益散聚,中央政府內部淫奢,權掌貴部,臣掌下達,特別是地方權限的無限擴大,使得地方漸危,中央的束力日減,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張潮儀將軍出行圖。唐。佚名
延伸閱讀
宰相與馬齒莧
唐朝安史之亂,各地藩鎮割據,憲宗即位平定西川之叛,遂派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武鎮守西川不久,身患惡瘡,久治無效,乃回京請太醫診治,亦難愈矣!
後來有一廳吏獻一妙方,將馬齒莧搗爛,敷其瘡口,每日一次,未幾瘡除,朝野驚歎,方曉其有清熱解毒化膿消腫之奇效,皆稱天賜神草馬齒莧。
◆武官傭。唐。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又稱朋黨之爭,是唐朝後期中央政權中出現的延續四十多年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派係傾軋,是唐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滅亡。
◆李德裕像
延伸閱讀
牛僧孺喜好收藏奇石
牛僧孺在各地任職的朋友同窗大都知道他有石癖。一次,他在蘇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輾轉搞來幾座“奇狀絕倫”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見,金玉身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牛僧孺激賞之餘,寫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長詩,寄奉同窗白居易和劉禹錫,白劉二人前往觀瞻後,也大為稱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稱讚其“在世為尤物,如人負逸才”,自歎雖曾為蘇州刺史,卻無緣得此奇石,“共嗟無此分,虛管太湖來”。劉禹錫在詩中也提到:“有獲人爭賀,歡遙眾共聽。一州驚閱寶,千裏遠揚舲。”讀來令人想見其風采。牛僧孺在邸墅中羅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對,如坐春風,“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並把太湖石峰從大到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刻於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類,這便開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風的先河。
◆朋黨之爭圖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采取的一個具體措施。他隻給交出兵權的將領一個無權的虛銜,在經濟上盡量滿足這些將領的欲望,用和平的手段將他們手中的兵權奪取過來。
◆宋太祖像
◆宋雪夜訪普圖。明。劉俊
延伸閱讀
趙匡胤下棋輸華山
趙匡胤胸懷四方之誌,喜遊名山大川。一天,到新安錦屏山下遊玩,巧遇陳摶老祖,二人在下棋亭上下起棋來。陳摶老祖先輸一盤後,對趙匡胤說:“你將貴為天子,下棋應該有點氣魄。再一盤你輸了,請把華山輸給我,我將辟為道教聖地。”趙匡胤以為是一句戲言,隨口答應,並寫了文約。這一盤趙匡胤真的輸了。忽然想起父親傳給他的四句話,又想,未當皇帝先輸華山,定受後人恥笑,忙去奪那張文約,誰知陳摶老祖已想法將它刻貼在三公山上。自此“華山文約”成了華山奇景。
三番之亂
平定三藩,對於清廷來說,是真正完成統一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對各地漢族軍閥,嚴加控製,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從此之後,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為“康乾盛世”創造了條件。
◆平定三藩叛亂要圖
◆《紀功圖》
延伸閱讀
典故“衝冠一怒為紅顏”
當吳三桂領兵赴京朝見新主(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驛時,遇到從京城逃出的家人,吳三桂問:“我家裏人好嗎?”家人說:“被闖王抄了。”吳三桂說:“沒關係,我到後就會歸還。”又問:“我父親好嗎?”答:“被拘捕了。”吳三桂說:“我到後就會釋放。”又問“陳夫人(指陳圓圓)還好嗎?”答:“被闖王帶走了。”此時,血氣方剛的吳三桂勃然大怒,厲聲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麵目見人耶?”隨後,掉頭打回山海關,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敵清軍遞去了請兵書,希望多爾袞“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就是說吳三桂為了一個蘇州名妓陳圓圓,將大漢江山出賣給了滿清。
清代文字獄
滿清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更是無以複加的強化。
◆呂留良像
◆《莊氏史案本末》書影,康熙初期文字獄史料。
延伸閱讀
裘璉戲筆之禍
裘璉是浙江慈溪人,少時曾戲作《擬張良招四皓書》,內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賢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語句,當時頗為傳誦。康熙末年,七十歲的裘璉中進士,後來致仕歸鄉。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歲的裘璉突然被捕,原來有人告發他那篇代張良寫的招賢信,是替廢太子胤礽出謀劃策。次年六月,裘璉卒於京師獄中。少年戲筆,老年得禍,真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
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製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人們的愛國意識。
◆林則徐像
◆林則徐書法
延伸閱讀
林則徐的廉潔小故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5月間,英國商務代表義律請林則徐到他的私邸參加宴會,並將一隻精致方盒捧送給林則徐:“請大人笑納我們的小小見麵禮。”林則徐接過來打開一看,大紅軟緞襯墊上放著一套鴉片煙具:白金煙管,秋魚骨煙嘴,鑽石煙鬥,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隻好將禮品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