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輯 曆史的交叉與轉折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平天國大起義
公元1843年,廣東省花縣發生了一件震驚鄉裏的大事。一名叫洪秀全的教師把私塾裏供奉的孔子牌位給砸了。在腐敗的清朝,孔子是人們心目中最崇敬的聖人,居然有人砸了他的牌位,那還得了?於是,洪秀全被趕出了私塾。時人都以為洪秀全的精神出了毛病。而實際上,洪秀全此舉卻拉開了中國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大起義的序幕!
洪秀全看到人民苦苦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對社會和統治者產生了不滿。他感到要想不受外國人的欺負,要想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就必須有人起來推翻這腐朽的封建王朝。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人民組織起來。於是,洪秀全就想出了創辦拜上帝教這種方法。洪秀全宣稱自己是上帝的二兒子,是耶穌(基督徒的救世主,上帝耶和華的兒子)的弟弟。上帝認為孔子的書把人教壞了,是人間罪惡的根源。現在人民飽受貧苦的折磨,正是一些妖魔利用孔子的思想來作惡的結果。於是,上帝派他來到人世斬盡妖魔,解放百姓。洪秀全所說的妖魔就是指清朝的統治者們。當時的人們思想落後,又加上貧苦生活的煎熬,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在了拜上帝教和洪秀全的身上,許多人紛紛加入了拜上帝教。洪秀全在宣傳拜上帝教的時候,有兩個幫手,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馮雲山,另一個是他的族弟洪仁玕。為了擴大拜上帝教的影響,壯大拜上帝教的力量,洪秀全和馮雲山長期奔走於廣東和廣西兩省。
馮雲山後來到了廣西桂平縣紫荊山一帶,這裏地形險惡,受苦的人也多。馮雲山不久便和當地人混熟了,不少人加入了拜上帝教,其中的楊秀清和蕭朝貴都成了拜上帝教的骨幹。他們幫助馮雲山使拜上帝教的力量不斷壯大起來。幾年後,洪秀全也來到了紫荊山。這時候拜上帝教會員已達3000多人。洪秀全到了紫荊山,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擁護,成了人們心中的領袖。從此,拜上帝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就連地主出身的韋昌輝和石達開也入了教。洪秀全看到隊伍不斷壯大,覺得起義的時機成熟了。一天,洪秀全召集拜上帝教的骨幹們開會。他講著講著,突然昏了過去。周圍人正在不知怎麽辦才好的時候,洪秀全“啊”了一聲,又活了過來,他重新坐起身,好像剛從夢中醒來。其實,這一切都是故意裝出來的。他看了看大家,嚴肅地說:“剛才天父(上帝)把我叫了去,告訴我解放百姓的時候到了。他老人家讓咱們馬上準備起義。”於是,起義的準備工作就緊張而又秘密地展開了。
公元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的廣場上,一隊隊漢、壯、瑤各族起義軍戰士頭包紅巾、手持大刀長矛精神抖擻地排成方陣。洪秀全威武地站在一麵杏黃大旗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分別站在兩邊。四周圍,無數的婦女兒童手拿彩旗,興高采烈。洪秀全望著整齊的隊伍,揮起拳頭,莊嚴地宣布:“拜上帝教今天正式起義了!我們目標就是推翻腐敗的朝廷,斬盡一切害人的妖魔,讓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我們的國號就叫‘太平天國’。”戰士們和周圍的婦女兒童也一起歡呼起來。“一定要斬盡清妖!”嘹亮的口號聲在山穀間回應著……
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從金田出發,轉戰廣西,連連獲勝,並且一舉攻下了永安城(今廣西蒙山)。在這裏,洪秀全把日益壯大的隊伍進行正規整編。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各王中,東王權力最大,僅次於天王,並且直接負責軍事指揮。
清帝道光被幾年來的內亂外患折騰得精疲力盡。當金田起義的消息傳進他的耳朵後,這位昏庸的皇帝再也經不住這樣的打擊,口吐鮮血,一命嗚呼了。鹹豐帝即位後,立刻調動各地軍隊圍攻太平軍。太平軍在楊秀清的指揮下,在永安突圍後一路北上。盡管在攻打全州和長沙時,馮雲山和蕭朝貴不幸先後犧牲了,可太平軍卻一天天壯大起來。在占領武昌後,太平軍人數已達20多萬。
此後,太平軍分水陸兩路,沿長江直攻南京。太平軍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嚇得清軍節節敗退,最後一舉攻占了南京。洪秀全在太平軍的簇擁下,被人民群眾迎接入城。洪秀全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貼出招賢榜,招攬文武人才,還頒布《天朝田畝製度》,規定“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平均,無人不飽暖”。太平天國政權正式建立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
公元1854年,英國要求清廷全麵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其在鴉片戰爭中的所得權益,此舉得到法國和美國的支持。清廷拒絕了修約的要求。於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公元1856年,英國製造了“亞羅號事件”,派額爾金率英國軍艦悍然闖入虎門海口,挑起戰爭。同時,法國也借口“馬神甫事件”,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公元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轟廣州,登陸攻城,廣州失陷。隨後,英法聯軍北上。1858年5月,聯軍轟擊天津大沽口炮台,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一百餘人。但由於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後各炮台全部失守。清廷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議和。第二年6月,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分別簽訂,英法聯軍退出天津。
1859年,英國派普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帶領艦隊和海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普魯斯提出要清廷拆除白河防禦,英軍可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絕。這年6月25日,英國艦隊突襲大沽口炮台。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法軍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600多人。聯軍受此挫敗,狼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口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分率英軍和法軍殺向中國。1860年9月,英法軍艦在北塘登陸,占據了大沽口炮台,並乘勝占領了天津。清廷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北京。鹹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訴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則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其付之一炬。不久,清廷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英法火燒圓明園
公元1709年,圓明園開始興建。曆時150多年後基本建成,占地340餘公頃,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造園藝術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萬園之園”。圓明園還是一座珍寶館,裏麵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和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國古代文化精華。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進占圓明園,大肆搶掠。英法聯軍經過4天搶劫、破壞後,英使額爾金為了掩蓋其強盜醜行,也為了給清朝皇帝以公開侮辱,派英軍第一師縱火焚燒圓明園,堪稱人類文化寶庫的世界名園至此化成一片廢墟。
●洋務運動不洋務
公元1860年以後,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太平大國運動過程中,清廷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的官僚軍閥。他們認為清廷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相互調和,與之共同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而且還可以采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的目的。這部分人當中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訢,還有在地方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而他們所采取的一係列變革,史稱為“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但由於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業,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企業。結果是近代的生產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經營管理製度不配套,特別受製於封建體製的束縛和侵略勢力的壓迫,使洋務運動舉步維艱,成效不大。可謂洋務運動不洋務!
●容閎促成留美生
容閎,畢業於美國名牌大學的第一個中國人。還在念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醞釀一個宏偉計劃:勸說清廷向美國派遣留學生,讓更多的中國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樣到美國接受教育。為了實施自己的“留學計劃”,容閎奔走了將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學生。
在招收留學生時,計劃規定學生年齡為13歲到15歲,因為到了國外幾乎要從小學開始讀起,所以把學程定為巧年。共分四批出國,每年每批30人。可人們都把到外國去當作流放,還要簽生死狀,許多家庭都不大願意冒這個風險。容閎在上海想盡辦法,最後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費了好大勁才湊滿30個學生,大多數是窮人家的子弟。
1872年,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從上海搭船前往美國,開啟了近代中國留學生運動的先河。留學監督的負責人,正手是不通外文但屬正途出身的翰林員陳蘭彬,一手經辦的容閎則充他的副手。四批留學生出國完畢,學生中“北人應者極少,來者多粵人,粵人中又多半為香山籍,120名官費生中南人十居八九”。這件事情前前後後遭到不少的非議和責難,從此草草收場。10年後,因美國翻臉變卦,國內又是一片反對聲,學員僅少數讀完學程,大多半途而廢,提前返國。
但容閎的心血沒有白費,這些留學生學習用功、成績優良、品行端正,深得美國人的好評。回國後,大多數留學生學有所成。他們中間有成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更多的則成為軍界、學界、商界的棟梁之才。
●李鴻章簽賣國約
法國人一直覬覦中國西南,他們先是占領了一直是中國屬國的越南,企圖把越南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越南軍民同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黑旗軍相配合,在1873年和1883年兩次大敗法國侵略軍。
1884年8月,法國艦隊突然襲擊福州馬尾港內的福建水師。由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妥協退讓,福建水師損失慘重,軍艦被擊沉11艘,水師官兵傷亡700多人。清廷被迫對法宣戰。戰爭分海陸兩路進行。在海路方麵,法國艦隊先後向台灣和浙江鎮海發動進攻,遭到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法軍艦隊司令孤拔被擊斃。在陸路方麵,法軍於1885年進攻越南北部的重鎮諒山,直撲中越邊境。貪生怕死的廣西巡撫潘鼎新一把火燒掉諒山城,退回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還覺得不安全,又跑到140裏外的龍州。法軍如人無人之境,輕而易舉占領了鎮南關,企圖由此進犯中國。年近70的老將馮子材指揮抗法,殲敵1000多人,扭轉了整個戰局,這就是鎮南關大捷。在西線,黑旗軍也在臨挑打敗法軍,收複了十多個州縣。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巨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軍,迫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垮台。然而,就在這時,賣國賊李鴻章在征得慈禧的同意後,乘勝即收,乘勝議和。慈禧降旨,撤回清軍,與法國人議和。
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人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把越南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還同意在雲南、廣西兩省的中越邊境開埠(碼頭)通商,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消息一傳開,舉國上下都對李鴻章、慈禧的賣國行為極為不滿,有的寫詩諷刺這些賣國賊,有的暗殺賣國賊,左宗棠也大罵李鴻章,氣得臥病不起。
●中與日甲午大戰
日本自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運動以後,國勢日盛,便開始積極尋求向外擴張的機會。它首先吞並中國台灣,然後出兵中國屬國朝鮮,以此作為全麵入侵中國的跳板。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請求清廷派兵協助鎮壓。清廷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朝鮮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於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廷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是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圭介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艦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挑起了豐島海戰。8月1日,清廷與日本同時宣戰。公元1894年為農曆甲午年,故史稱“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大戰主要包括陸戰和海戰,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之戰,清軍潰敗,日軍占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後,日軍奪得了黃海製海權。隨後,日軍攻占大連、旅順,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公元1895年1月,日軍陸、海兩路包圍夾擊奉賣國賊李鴻章命令停泊在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在丁汝昌率領下奮力反擊。2月12日,日軍占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公元1895午4月17日,中國與日本的甲午大戰隨著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清廷與日本甲午開戰後,清軍連連潰敗,清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日本侵略軍的攻擊下,執掌清廷大權的賣國賊慈禧驚恐萬狀。為了求得停戰,慈禧急忙任命賣國賊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不惜任何代價求和。3月,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廷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實際上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清廷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清廷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條約簽訂後,由於俄、德、法三國不滿日本獨占遼東半島,強迫它退還給清廷,為此,清廷又付給日本“報酬”3000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是一個劃時代的不平等條約,特別是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開辦工廠,為帝國主義對中國實現資本輸出開了先例。從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它給中國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鎖,日本則通過條約獲得巨額錢財,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亞洲強國。
●康有為公車上書
康有為是維新運動的領袖,他創辦了萬木草堂,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主張走改良道路,使國家富強。在此期間,梁啟超也投到他的門下。
1895年,聚集在北京參加考試的各省舉人聽到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議論紛紛。這些舉人大多有一顆愛國之心,他們得知日本侵略者又從清廷撈取了太多的好處,都非常氣憤,痛恨清政府竟如此腐敗、軟弱、無能。
於是,康有為組織廣東的舉人聯名上書,梁啟超組織湖南的舉人聯名上書,聲明要求清廷拒絕同意簽約,與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舉動引起了各省舉人的紛紛響應,其他各省的舉人也都聯名上書。康有為決定聯合18個省的舉人共同上萬言書。康有為在萬言書中論述了當前的民族危機,陳述了國內尖銳的矛盾,指出如果批準《馬關條約》的條款,一定會激化國內矛盾,而且很可能出現國將不國的局麵。康有為分析了簽約的嚴重後果,緊接著又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的主張,以實現“富國、富民”的目標。康有為的萬言書引起了各省舉人的關注,這些憂國憂民的舉人紛紛簽名,短短的時間裏有1300多人簽名。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公車上書”,“公車”是應試舉人的代稱。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這些人的建議當成一回事,對其不理不睬。
●中國第一家銀行
1897年5月27日,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國督辦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奉特旨開設”,總行在上海。在該行250萬兩實收資本中,由招商局和電報局分別投資80萬兩和20萬兩;盛宣懷名「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麵投資的達73萬兩;另有戶部撥存、分5年還清的生息存款100萬兩。
其後,20世紀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認民營銀行的開設。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各地先後建立了十餘家銀行,即戶部銀行(建於公元1905年,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北京)、浚川源銀行(建於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銀行(建於公元1906年,北京)、信義銀行(建於公元1906年,鎮江)、浙江興業銀行(建於公元1907年,總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銀行(建於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建於公元1908年,上海)、直隸省銀行(建於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隸省銀號改組而成)、殖業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成都)。
●光緒帝戊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直接召見康有為,封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清代辦理文書的官員),主持變法具體事務。其他維新派人物如梁啟超、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參與變法。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光緒帝向全國發布了許多法令。其中有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清朝的工商業;改革清廷法律陳舊腐敗的條款,允許官民向皇帝上書、提建議;廢除八股考試製度,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在全國普遍設小學堂;等等。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農曆戊戌年,曆史上把這次變法運動稱為“戊戌變法”。又因為變法一共進行了103天,又將它叫做“百日維新”
通過變法維新,使沒落的清王朝暫時出現了一絲生機。但由於在變法過程中,罷免了許多像禮部尚書塔懷布一類的貪官汙吏,打擊了以慈禧為首的腐敗賣國勢力,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中國第一所大學
中國第一所大學是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師同文館。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準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除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京師同文館主修外國語言,後增設有關自然科學科目,並延請外國人擔任教習,具中等專科學校性質。外籍教師丁韙良於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同文館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公元1873年,同文館附設印刷所,負責編輯出版事務,采用適當鼓勵的方法鼓勵譯書,曾經翻譯並印刷了《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麵書籍。
公元1898年,光緒帝下詔變法,強調要開辦京師大學堂,後由梁啟超草擬大學堂章程。7月,光緒帝正式下令批準設立京師大學堂。12月正式開學,有學生近百少、。京師同文館於公元1902年正式並入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初以“廣育人材,講求實務”為宗旨,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破壞,停辦。
公元1907年,京師大學堂複校,張百熙任管學大臣,設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又分政、藝兩科;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及師範館。公元1908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館,同時辦分科大學。公元1910年,改設經、法、文、格致、農、工、商、醫8科46門。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複。1917年,著名學者、教育家、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長,推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對學校進行了整頓和革新,設文、理、法3科14個係,並成立了文、理、法3個研究所。先後聘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等具革新精神和豐富學識的著名學者到校任教,學校的學術空氣為之一新。
●義和團扶清滅洋
清末,慈禧賣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瘋狂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量的割地、賠款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清形之下,終於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義和拳)鬥爭勃然興起。
“義和團”原來叫“義和拳”,是山東民間組織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信神練功,後來,它就逐漸成為反帝鬥爭的一個群眾組織。他們練習拳棒,傳授武術,進行反清活動。參加者主要是貧苦農民。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義和拳開始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後來,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公開活動。1899年,山東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的領導下,舉行起義。他們焚燒教堂,馭逐教士,懲辦貪官惡霸。清政府派兵鎮壓,可義和團卻像一股颶風,反而迅速撲向直隸,進入天津、北京地區。此外,山西、內蒙古和東北的義和團運動也洶湧激蕩。
●八國聯軍侵中華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得到了迅猛發展,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大旗,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外國列強。與此同時,英、法、德、奧、意、日、俄、美8國列強公使聯合照會清廷,要求“剿除義和團”。當時,朝廷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廷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廷已無法控製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幹涉。
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此時,各國政府增派來的侵略軍已達到2000餘人。6月10日,外國侵略軍2000多人在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抵抗。11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將進犯廊坊車站的侵略軍包圍起來,發動攻擊,打死打傷侵略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374人。22日,狼狽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軍在大沽登陸,進犯天津,一路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龍頭車站,並和在西站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起,18000多侵略軍在大沽口登陸,天津戰事十分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三天後,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後,清政府加緊了投降活動,而八國聯軍加快了對北京的侵略積極部署進犯北京。8月4日,侵略軍兩萬人,分兩路沿運河兩岸北犯。12日,聯軍攻占通州。次日,聯軍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後,認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北京。隨後,侵略軍在城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宮中的寶器、頤和園的寶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時,專意於我國東北的沙俄也派兵10萬,在我國東北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萬餘無辜的中國人遭到血腥屠殺,沙俄繼而還強占了我國東北全境。
賣國賊慈禧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隨後,慈禧又頒布“剿匪”上諭,正式宣布“痛剿”義和團。至此,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公開合流。
除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勢而來,並均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紙《辛醜條約》在北京簽訂,把八國列強和趁虛而人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國,也把在風雨中飄搖的清朝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慈禧無恥簽辱約
慈禧是有名的賣國賊。她利用義和團是為了殺帝國主義列強的威風,也是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地位。她看到帝國主義列強與自己關係有所緩和,便派清軍鎮壓義和團。這才導致天津失陷,緊接著,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到了西安,在那裏,她仍沒有忘記奢侈的生活,命令各省應解京之錢糧均轉輸西安。
八國聯軍侵占了北京,但他們的目的是想從清朝得到好處,而不是推翻清朝,讓清朝替他們統治中國人民更好。1900年12月,他們擬訂了《議和大綱》,共12條。李鴻章將《議和大綱》呈送給慈禧,慈禧一看沒有懲罰自己,非常高興,一一答應帝國主義侵略者開出的條件,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又命令李鴻章按《議和大綱》的條款,將那些支持義和團運動的官員載漪、載瀾發配新疆,永遠監禁;毓賢即行正法;英年、趙舒翹賜死;剛毅斬。帝國主義侵略者這才罷休。
1901年9月7日,奕勵、李鴻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奧、比、西、荷n國公使簽訂了《辛醜條約》。這個條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喪權辱國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賠償軍費45000萬兩(沙俄分贓最豐,高達13000萬兩以上),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000萬兩;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駐兵守衛,中國人不準入內;拆毀從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國有權在北京至山海關的12個城鎮駐兵;對那些反對外國人的清政府官員革職查辦,永不得再用;嚴懲拳匪,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條例,可以自由進入各通商口岸;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專門負責辦理外事……
《辛醜條約》簽訂後不久,禍國殃民的慈禧從西安又回到了北京。從此,清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影響。
●革命團體遍全國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後,革命的思潮迅速發展。許多革命團體在各地紛紛湧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湖南的華興會、江浙的光複會、湖北的科學補習所等。
1903年11月4日,黃興邀秦毓鎏、章士釗等十多人,商議籌組革命團體。1904年2月巧日,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與會者百餘人,推舉黃興為會長。
1904年10月,陶成章到上海,和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員龔寶銓密商,要組織一個革命團體。於是,光複會在上海成立,會長為蔡元培。光複會的宗旨是“光複漢族,還我河山”;誓詞是“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掃妖氛,重新建國,圖共和之幸福,報往日之深仇”。他們把光複、複國和建國、共和聯係在一起,高度統一了革命思想。他們建立嚴密的組織,以暗殺和暴動為革命的主要手段,成員大都是浙江人。光複會是一個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會黨、商人、工匠和少數地主士紳組成的革命團體。光複會成立後,徐錫麟、秋瑾、章炳麟等先後入會。陶成章還組織會黨勢力成立龍華會,作為光複會的外圍。
1904年春,兩湖誌士劉靜庵、曹亞伯、胡瑛、張難先、呂大森、宋教仁等人齊集武昌,商談革命方略,成立革命組織的時機成熟。1904年5月,張難先、胡瑛與朱元成、雷天壯、陳從新、毛複旦、李勝美以及學界的呂大森、曹亞伯、歐陽端驊、康建堂等12人在武昌新軍鬥級營召開籌備會,推呂大森起草章程,胡瑛、張難先、康建堂、朱元成四人審查,決定定名為“科學補習所”,表麵上以“集合各省同誌,取長補短,以期知識發達無不完全”為宗旨,實則以心記“革命排滿”為宗旨。7月3日,科學補習所正式成立,呂大森任所長,胡瑛為總理,時功璧任宣傳幹事,宋教仁為書記幹事,康建堂任庶務幹事。還確定各處代表負責聯絡:劉度成為武高等學堂代表,陳應甲為武普通學堂代表,劉靜庵為前鋒營代表,朱子龍、李勝美為工程營代表,宋教仁、歐陽端驊、劉複基為文普通學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駐所辦事。
●黃興的革命生涯
黃興,原名黃軫,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他去武漢兩湘書院讀書,開始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和維新思潮。1902年,由於成績突出,他被選派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在那裏,他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終於走上了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黃興是個一朝定誌終不悔的人,直到他去世,一直未改初衷。
1903年,沙俄侵占東北的強盜行徑激起留日中國學生的強烈反對,黃興積極參加了這一抗俄運動,先後組織了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對留日學生秘密進行軍事訓練,為以後的武裝起義積蓄力量。
1903年5月,黃興回國,在湖南長沙明德學堂以教學為掩護,積極發展革命力量。11月4日,黃興30歲生日之際,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12位(一說為20餘人)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借祝壽為名,在長沙秘密會商,決定成立華興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為避免清廷注意,華興會對外采用辦礦名義,取名華興公司,其實是華興會的籌備會。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明德學堂董龍璋西園寓所裏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100多人,推定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為副會長。華興會成立後,黃興立即著手籌劃武裝起義,並確定由湖南首先發難,然後各省響應以達“直搗幽燕,驅除韃虜”目標的革命方略。黃興還將祖上遺田賣掉,充作軍費。黃興策劃起義,清廷已有所察覺。起義因秘密泄露而失敗,黃興出走日本。
在日本,黃興與孫中山第一次會晤,並結為摯友。1905年8月,由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聯合組成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成立,黃興被推舉為執行部庶務(相當於協理),在同盟會中是僅次於孫中山的第二號人物。此後,黃興秘密回國,集中精力發展革命力量,策劃發動武裝起義。近代史料記載,自1907年起,黃興在廣東、廣西、雲南邊境地區一連組織發動了多次起義。遺憾的是,這些起義都因經驗不足、兵力不夠而遭失敗。這使革命黨人的情緒受到很大影響,一些人產生悲觀畏準情緒,但黃興卻像一把經受淬煉的鋼刀,越磨礪越堅毅。黃花崗武裝起義失敗後,黃興在香港療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解放了武漢二鎮。不久,袁世凱率清軍包圍了武漢三鎮。黃興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即趕赴漢口。到了漢口,在最危急的時刻,黃興任革命軍總司令,擔負起起義最艱巨的任務,與敵軍展開殊死戰鬥。11月20日,黃興指揮革命軍與馮國璋的北洋第四師展開激烈的漢陽爭奪戰。敵人投入了3萬人的兵力,黃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毫不畏懼,頑強抵抗。在他的領導下,漢陽保衛戰堅持了24天,吸引了清軍的大部分主力,為革命贏得了時間,終於迎來了清廷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革命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這時,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耍兩麵手法,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臨時政府解體後,黃興被袁世凱任命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袁世凱篡權成功,又派人在上海刺殺革命黨重要領袖宋教仁。黃興立即同孫中山會晤,並與他一起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14日,黃興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不久即以失敗告終,他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黃興對此表示異議,沒有參加。不久,他離開日本去美國,在美國華僑中宣傳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片憤怒聲討中一命嗚呼。1916年7月,黃興從國外回到上海,繼續為革命事業奮鬥,但遺憾的是,黃興壯誌未酬,已積勞成疾。1916年10月,他舊病複發,這位傑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在上海與世長辭了,時年42歲。
●革命先驅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人們就管他叫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家。12歲時,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經營農業的哥哥孫眉,此後又在香港、廣州等地讀書。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麵行醫,一麵聯絡有誌之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夏,他受當時蓬勃興起的維新思潮的影響,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籌自強”。但他的上書遭到冷遇,他希望依靠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進行改良的幻想徹底破滅。同年10月,孫中山從上海到檀香山聯絡華僑,宣傳革命思想。經過多方聯絡發動,於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民主革命綱領。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繼續聯絡同誌,於2月21日建立了興中會總部。
1895年4月,孫中山與陸皓東等策劃起義。但由於走漏了風聲,起義還未正式發動就遭失敗。陸皓東壯烈犧牲,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借流亡之機,他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二民主義思想初步形成。他到各國華僑及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先後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後,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建立了共和國。一個多月後,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漢奸袁世凱。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了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由此發動了二次革命,實施武力討袁,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段棋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由孫中山等製定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9月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由於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辭去大元帥職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很大鼓舞。特別是1922年6月,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發動叛亂,使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的北伐行動落空,迫使孫中山離開廣州。孫中山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又於1923年1月同蘇聯代表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莫定了“聯俄、聯共”政策的基礎。
1923年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與此同時,加緊了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建立了國共兩黨和社會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1924年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係軍閥政府。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假維新“預備立憲”
戊戌變法後,維新思想已深入人心,人們迫切要求社會變革、改變現狀。慈禧看到人們要求變革的呼聲很高,就開始唱起了假維新的調子。1901年1月29日,慈禧發布“變法上諭”,表示皇太後和皇帝同心一致地要實行變法,要求各地督撫大員參酌中西政要,就中國社會的各項改革提出建議,條陳朝廷,以備采納。但上諭又特別指出:封建專製萬古不變,而不觸及這種製度的舊法可以變通。
以慈禧為首的朝廷之所以要高喊變法,除了國內的壓力外,更重要的是為了討好帝國主義列強,取得列強的信任。
慈禧所行“新政”,無非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表麵文章,對其封建專製,不但未有絲毫觸動,反而還加強了其專製統治。她的目的對外是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陳天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大禍,才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實何曾行過?不過借此掩飾國民的耳目,討討洋人的歡喜罷了;不但沒有放出一線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幾倍。”
清廷的假維新既沒有產生加強統治的效果,也未能緩和人民的反抗鬥爭。因此,清廷又開始策劃“預備立憲”,借以挽救局勢。
1905年,一些派駐外國的公使和朝廷中的官員,還有地方上有實權的督撫大員,其中包括袁世凱,向朝廷上書,提出了“變更政體”的要求。由朝廷頒行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來消除統治危機,維護清廷搖搖欲墜的統治。出於這個目的,慈禧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歸國後,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仿行立憲。1906年,慈禧終於下定決心頒布上諭,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兩年後,清廷宣布立憲以9年為期,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保障皇帝的大權為核心。這表明了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1911年,清廷裁撤軍機處,成立以慶親王奕勵為總理的內閣,人們稱它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清廷假立憲的嘴臉終於暴露。
●慈禧臨死殺光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眾嬪妃到北海觀看焰火,本來年紀已大,勞累過度,且又著了風寒,遂染疾病,並有日趨惡化之勢。袁世凱、李蓮英等見狀首先慌了神。他們知道慈禧這個靠山一倒,光緒一旦複辟,決不會放過他們。於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緒早一天死。這些人沆瀣一氣,決心置光緒於死地而後快。
一次,李蓮英給慈禧梳頭,順便上了幾句讒言,說光緒聞知她病重,神色甚喜,吟詩作畫,習武劃船,特別高興。病中本來就心情不佳的慈禧頓生怒氣,斥罵道:“不孝逆子,想的倒美,哼,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李蓮英聞聽慈禧所說“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這句話,欣喜若狂,因為他深知這句話的分量。令人奇怪的是,慈禧說此話不久,光緒就“上麵逆滿喘咳,下麵大便不行,通體困乏,臥榻不起”。禦醫張仲元、名醫杜錘駿等到涵元殿為光緒帝請脈,可是他們誰也說不清到底係何病症。隻好開了人參等常藥服用,自然毫無效驗。
十月初十是慈禧73歲壽辰,宮內宮外,張燈結彩,京城主要街道全部裝飾一新。慈禧端坐太和殿,接受光緒以及百官的朝賀。然後,大擺宴席,十分排場,百般隆重。之後,便在暢音閣大戲台唱戲。不料樂極生悲,這天夜晚,慈禧覺得身子不適,在原病中又增添了痢疾。接連數日,上吐下瀉,連服鴉片也止不住。
十月十七晚,慈禧雖然病重,但她倒格外“關心”起光緒來:“皇上近日可好?”李蓮英趁機又挑撥道:“也是怪事,老佛爺一病倒,萬歲爺倒見好多了,這兩天經常到海子沿散步……這叫作‘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什麽‘喜事’?”慈禧問。“恕奴才用典不當之罪。”李蓮英趕忙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病倒了,對於皇上來說自然是‘喜事’嘍!哼!難道我會走在他前頭?”李蓮英又一次領會到“老佛爺”的心思,於是居心叵測地說:“奴才願意去瞧瞧他,照顧一下,或許能使萬歲爺更快地康複呢。”李蓮英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裏隱藏著一個重大陰謀。
慈禧病重的消息令密切窺視兩宮動向的袁世凱憂心如焚。因為眾所周知,戊戌變法的失敗、六君子的被殺、光緒帝被囚禁孤島派台,完全是袁世凱叛變出賣的結果。他出賣了光緒,一旦慈禧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場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幕僚楊士驥、楊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議下,袁世凱以巨款賄賂和自己命運相連的李蓮英,交予他自己從洋人手中弄來的一瓶無味無色的毒藥水,共謀密計。
這樣,李蓮英向慈禧打了招呼,等於慈禧答應殺死光緒。這是李蓮英的狡猾處,也是他的陰毒處。
次日清晨,李蓮英真的到了瀛台島,表現出對光緒格外“關心”的樣子,向光緒問寒問暖。光緒非常詫異,但轉念一想,認為李蓮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後,自己會收拾他,就特意來獻殷勤買好的,就沒起疑心。過了一會兒,李蓮英令小太監給皇帝端了杯“西洋茶”服下。李蓮英離開瀛台不久,光緒病情陡然加重起來,他隻覺腹中隱隱作痛。被速傳而來的外省名醫屈桂庭診斷後,覺得光緒的病情很蹊蹺,心裏很害怕,怕卷到這場危機四伏的漩渦裏來,於是草草開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光緒帝病重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傳遍六宮。
十月二十上午,隆裕皇後來看光緒,但他僅微微睜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過去,似乎已神誌不清。這時候,李蓮英拿著一件簇新的龍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讓光緒著一身新龍袍“大行”。太監王商替光緒換龍袍時,光緒倒清醒了,使勁掙紮拒絕。王商不忍心再折騰光緒,跟李蓮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暫緩行事。可李蓮英卻不管這一套,隻求光緒速死才好回去銷差,親自動手給光緒換龍袍。
十月二十一晚5時許,光緒駕崩,時年僅38歲。
按清室慣例,皇帝病重,太醫院要事先抄錄藥方、脈案,用以通報各部門,這叫“發抄”。然而,光緒死前卻並無“發抄”這一程序。此外,皇帝死了,要用“萬年吉祥轎”“請”遺體,這也省略了。太監們隻將光緒遺體悄悄從派台移到宮內了事,這前後的處理,都是由已升任軍機大臣的袁世凱一手指揮,由李蓮英具體安排的。
光緒死時,慈禧亦病入膏育。神誌尚清醒時,召見王公大臣,傳下一道懿旨讓溥儀繼位。
十月二十二早5時許,慈禧按時起床,勉強用過小餐,忽覺頭暈目眩,竟一下子昏厥過去。半個時辰以後,慈禧死去,時年73歲。
●清末帝溥儀登基
1908年,光緒“駕崩”兩個時辰後,醇親王載灃被慈禧召進皇宮。慈禧對載灃說:“光緒晏駕,我又在病重之中。現國家有難,朝廷不可一日無君,我決定立你的長子溥儀為嗣,繼承皇位,賜你為監國攝政王!明天,你將溥儀帶進宮,舉行登基儀式。”第二天,一群太監將溥儀帶入皇宮,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嗚呼了。又過了半個多月,也就是臘月初二,舉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開始時,不滿3周歲的溥儀,坐在皇帝的龍床寶座上竟哇哇地大哭起來。載灃覺得在這樣的盛典上,皇帝卻哭鬧不止,太不像話,心中一急,不由脫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馬上回老家了!一完就回老家了!”話一出口,文武官員們不由得竊竊私語起來:“怎麽說是‘快完了’呢?說要‘回老家’是什麽意思呢?”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儀式就在一片混亂中結束了。
公元1843年,廣東省花縣發生了一件震驚鄉裏的大事。一名叫洪秀全的教師把私塾裏供奉的孔子牌位給砸了。在腐敗的清朝,孔子是人們心目中最崇敬的聖人,居然有人砸了他的牌位,那還得了?於是,洪秀全被趕出了私塾。時人都以為洪秀全的精神出了毛病。而實際上,洪秀全此舉卻拉開了中國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大起義的序幕!
洪秀全看到人民苦苦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對社會和統治者產生了不滿。他感到要想不受外國人的欺負,要想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就必須有人起來推翻這腐朽的封建王朝。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人民組織起來。於是,洪秀全就想出了創辦拜上帝教這種方法。洪秀全宣稱自己是上帝的二兒子,是耶穌(基督徒的救世主,上帝耶和華的兒子)的弟弟。上帝認為孔子的書把人教壞了,是人間罪惡的根源。現在人民飽受貧苦的折磨,正是一些妖魔利用孔子的思想來作惡的結果。於是,上帝派他來到人世斬盡妖魔,解放百姓。洪秀全所說的妖魔就是指清朝的統治者們。當時的人們思想落後,又加上貧苦生活的煎熬,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在了拜上帝教和洪秀全的身上,許多人紛紛加入了拜上帝教。洪秀全在宣傳拜上帝教的時候,有兩個幫手,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馮雲山,另一個是他的族弟洪仁玕。為了擴大拜上帝教的影響,壯大拜上帝教的力量,洪秀全和馮雲山長期奔走於廣東和廣西兩省。
馮雲山後來到了廣西桂平縣紫荊山一帶,這裏地形險惡,受苦的人也多。馮雲山不久便和當地人混熟了,不少人加入了拜上帝教,其中的楊秀清和蕭朝貴都成了拜上帝教的骨幹。他們幫助馮雲山使拜上帝教的力量不斷壯大起來。幾年後,洪秀全也來到了紫荊山。這時候拜上帝教會員已達3000多人。洪秀全到了紫荊山,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擁護,成了人們心中的領袖。從此,拜上帝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就連地主出身的韋昌輝和石達開也入了教。洪秀全看到隊伍不斷壯大,覺得起義的時機成熟了。一天,洪秀全召集拜上帝教的骨幹們開會。他講著講著,突然昏了過去。周圍人正在不知怎麽辦才好的時候,洪秀全“啊”了一聲,又活了過來,他重新坐起身,好像剛從夢中醒來。其實,這一切都是故意裝出來的。他看了看大家,嚴肅地說:“剛才天父(上帝)把我叫了去,告訴我解放百姓的時候到了。他老人家讓咱們馬上準備起義。”於是,起義的準備工作就緊張而又秘密地展開了。
公元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的廣場上,一隊隊漢、壯、瑤各族起義軍戰士頭包紅巾、手持大刀長矛精神抖擻地排成方陣。洪秀全威武地站在一麵杏黃大旗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分別站在兩邊。四周圍,無數的婦女兒童手拿彩旗,興高采烈。洪秀全望著整齊的隊伍,揮起拳頭,莊嚴地宣布:“拜上帝教今天正式起義了!我們目標就是推翻腐敗的朝廷,斬盡一切害人的妖魔,讓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我們的國號就叫‘太平天國’。”戰士們和周圍的婦女兒童也一起歡呼起來。“一定要斬盡清妖!”嘹亮的口號聲在山穀間回應著……
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從金田出發,轉戰廣西,連連獲勝,並且一舉攻下了永安城(今廣西蒙山)。在這裏,洪秀全把日益壯大的隊伍進行正規整編。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各王中,東王權力最大,僅次於天王,並且直接負責軍事指揮。
清帝道光被幾年來的內亂外患折騰得精疲力盡。當金田起義的消息傳進他的耳朵後,這位昏庸的皇帝再也經不住這樣的打擊,口吐鮮血,一命嗚呼了。鹹豐帝即位後,立刻調動各地軍隊圍攻太平軍。太平軍在楊秀清的指揮下,在永安突圍後一路北上。盡管在攻打全州和長沙時,馮雲山和蕭朝貴不幸先後犧牲了,可太平軍卻一天天壯大起來。在占領武昌後,太平軍人數已達20多萬。
此後,太平軍分水陸兩路,沿長江直攻南京。太平軍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嚇得清軍節節敗退,最後一舉攻占了南京。洪秀全在太平軍的簇擁下,被人民群眾迎接入城。洪秀全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貼出招賢榜,招攬文武人才,還頒布《天朝田畝製度》,規定“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平均,無人不飽暖”。太平天國政權正式建立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
公元1854年,英國要求清廷全麵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其在鴉片戰爭中的所得權益,此舉得到法國和美國的支持。清廷拒絕了修約的要求。於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公元1856年,英國製造了“亞羅號事件”,派額爾金率英國軍艦悍然闖入虎門海口,挑起戰爭。同時,法國也借口“馬神甫事件”,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公元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轟廣州,登陸攻城,廣州失陷。隨後,英法聯軍北上。1858年5月,聯軍轟擊天津大沽口炮台,各台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一百餘人。但由於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後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最後各炮台全部失守。清廷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議和。第二年6月,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分別簽訂,英法聯軍退出天津。
1859年,英國派普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帶領艦隊和海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普魯斯提出要清廷拆除白河防禦,英軍可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絕。這年6月25日,英國艦隊突襲大沽口炮台。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法軍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600多人。聯軍受此挫敗,狼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口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分率英軍和法軍殺向中國。1860年9月,英法軍艦在北塘登陸,占據了大沽口炮台,並乘勝占領了天津。清廷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北京。鹹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訴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則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6日,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其付之一炬。不久,清廷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英法火燒圓明園
公元1709年,圓明園開始興建。曆時150多年後基本建成,占地340餘公頃,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造園藝術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萬園之園”。圓明園還是一座珍寶館,裏麵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和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國古代文化精華。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進占圓明園,大肆搶掠。英法聯軍經過4天搶劫、破壞後,英使額爾金為了掩蓋其強盜醜行,也為了給清朝皇帝以公開侮辱,派英軍第一師縱火焚燒圓明園,堪稱人類文化寶庫的世界名園至此化成一片廢墟。
●洋務運動不洋務
公元1860年以後,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太平大國運動過程中,清廷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的官僚軍閥。他們認為清廷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相互調和,與之共同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而且還可以采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的目的。這部分人當中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訢,還有在地方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而他們所采取的一係列變革,史稱為“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但由於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業,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企業。結果是近代的生產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經營管理製度不配套,特別受製於封建體製的束縛和侵略勢力的壓迫,使洋務運動舉步維艱,成效不大。可謂洋務運動不洋務!
●容閎促成留美生
容閎,畢業於美國名牌大學的第一個中國人。還在念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醞釀一個宏偉計劃:勸說清廷向美國派遣留學生,讓更多的中國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樣到美國接受教育。為了實施自己的“留學計劃”,容閎奔走了將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學生。
在招收留學生時,計劃規定學生年齡為13歲到15歲,因為到了國外幾乎要從小學開始讀起,所以把學程定為巧年。共分四批出國,每年每批30人。可人們都把到外國去當作流放,還要簽生死狀,許多家庭都不大願意冒這個風險。容閎在上海想盡辦法,最後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費了好大勁才湊滿30個學生,大多數是窮人家的子弟。
1872年,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從上海搭船前往美國,開啟了近代中國留學生運動的先河。留學監督的負責人,正手是不通外文但屬正途出身的翰林員陳蘭彬,一手經辦的容閎則充他的副手。四批留學生出國完畢,學生中“北人應者極少,來者多粵人,粵人中又多半為香山籍,120名官費生中南人十居八九”。這件事情前前後後遭到不少的非議和責難,從此草草收場。10年後,因美國翻臉變卦,國內又是一片反對聲,學員僅少數讀完學程,大多半途而廢,提前返國。
但容閎的心血沒有白費,這些留學生學習用功、成績優良、品行端正,深得美國人的好評。回國後,大多數留學生學有所成。他們中間有成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更多的則成為軍界、學界、商界的棟梁之才。
●李鴻章簽賣國約
法國人一直覬覦中國西南,他們先是占領了一直是中國屬國的越南,企圖把越南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越南軍民同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黑旗軍相配合,在1873年和1883年兩次大敗法國侵略軍。
1884年8月,法國艦隊突然襲擊福州馬尾港內的福建水師。由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妥協退讓,福建水師損失慘重,軍艦被擊沉11艘,水師官兵傷亡700多人。清廷被迫對法宣戰。戰爭分海陸兩路進行。在海路方麵,法國艦隊先後向台灣和浙江鎮海發動進攻,遭到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法軍艦隊司令孤拔被擊斃。在陸路方麵,法軍於1885年進攻越南北部的重鎮諒山,直撲中越邊境。貪生怕死的廣西巡撫潘鼎新一把火燒掉諒山城,退回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還覺得不安全,又跑到140裏外的龍州。法軍如人無人之境,輕而易舉占領了鎮南關,企圖由此進犯中國。年近70的老將馮子材指揮抗法,殲敵1000多人,扭轉了整個戰局,這就是鎮南關大捷。在西線,黑旗軍也在臨挑打敗法軍,收複了十多個州縣。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巨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軍,迫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垮台。然而,就在這時,賣國賊李鴻章在征得慈禧的同意後,乘勝即收,乘勝議和。慈禧降旨,撤回清軍,與法國人議和。
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人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把越南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還同意在雲南、廣西兩省的中越邊境開埠(碼頭)通商,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消息一傳開,舉國上下都對李鴻章、慈禧的賣國行為極為不滿,有的寫詩諷刺這些賣國賊,有的暗殺賣國賊,左宗棠也大罵李鴻章,氣得臥病不起。
●中與日甲午大戰
日本自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運動以後,國勢日盛,便開始積極尋求向外擴張的機會。它首先吞並中國台灣,然後出兵中國屬國朝鮮,以此作為全麵入侵中國的跳板。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請求清廷派兵協助鎮壓。清廷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朝鮮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於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廷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是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圭介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艦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挑起了豐島海戰。8月1日,清廷與日本同時宣戰。公元1894年為農曆甲午年,故史稱“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大戰主要包括陸戰和海戰,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之戰,清軍潰敗,日軍占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後,日軍奪得了黃海製海權。隨後,日軍攻占大連、旅順,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公元1895年1月,日軍陸、海兩路包圍夾擊奉賣國賊李鴻章命令停泊在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在丁汝昌率領下奮力反擊。2月12日,日軍占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公元1895午4月17日,中國與日本的甲午大戰隨著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清廷與日本甲午開戰後,清軍連連潰敗,清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日本侵略軍的攻擊下,執掌清廷大權的賣國賊慈禧驚恐萬狀。為了求得停戰,慈禧急忙任命賣國賊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不惜任何代價求和。3月,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廷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實際上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清廷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清廷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條約簽訂後,由於俄、德、法三國不滿日本獨占遼東半島,強迫它退還給清廷,為此,清廷又付給日本“報酬”3000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是一個劃時代的不平等條約,特別是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開辦工廠,為帝國主義對中國實現資本輸出開了先例。從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它給中國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鎖,日本則通過條約獲得巨額錢財,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亞洲強國。
●康有為公車上書
康有為是維新運動的領袖,他創辦了萬木草堂,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主張走改良道路,使國家富強。在此期間,梁啟超也投到他的門下。
1895年,聚集在北京參加考試的各省舉人聽到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議論紛紛。這些舉人大多有一顆愛國之心,他們得知日本侵略者又從清廷撈取了太多的好處,都非常氣憤,痛恨清政府竟如此腐敗、軟弱、無能。
於是,康有為組織廣東的舉人聯名上書,梁啟超組織湖南的舉人聯名上書,聲明要求清廷拒絕同意簽約,與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舉動引起了各省舉人的紛紛響應,其他各省的舉人也都聯名上書。康有為決定聯合18個省的舉人共同上萬言書。康有為在萬言書中論述了當前的民族危機,陳述了國內尖銳的矛盾,指出如果批準《馬關條約》的條款,一定會激化國內矛盾,而且很可能出現國將不國的局麵。康有為分析了簽約的嚴重後果,緊接著又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的主張,以實現“富國、富民”的目標。康有為的萬言書引起了各省舉人的關注,這些憂國憂民的舉人紛紛簽名,短短的時間裏有1300多人簽名。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公車上書”,“公車”是應試舉人的代稱。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這些人的建議當成一回事,對其不理不睬。
●中國第一家銀行
1897年5月27日,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國督辦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奉特旨開設”,總行在上海。在該行250萬兩實收資本中,由招商局和電報局分別投資80萬兩和20萬兩;盛宣懷名「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麵投資的達73萬兩;另有戶部撥存、分5年還清的生息存款100萬兩。
其後,20世紀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認民營銀行的開設。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各地先後建立了十餘家銀行,即戶部銀行(建於公元1905年,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北京)、浚川源銀行(建於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銀行(建於公元1906年,北京)、信義銀行(建於公元1906年,鎮江)、浙江興業銀行(建於公元1907年,總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銀行(建於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建於公元1908年,上海)、直隸省銀行(建於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隸省銀號改組而成)、殖業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銀行(建於公元1911年,成都)。
●光緒帝戊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直接召見康有為,封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清代辦理文書的官員),主持變法具體事務。其他維新派人物如梁啟超、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參與變法。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光緒帝向全國發布了許多法令。其中有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清朝的工商業;改革清廷法律陳舊腐敗的條款,允許官民向皇帝上書、提建議;廢除八股考試製度,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在全國普遍設小學堂;等等。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農曆戊戌年,曆史上把這次變法運動稱為“戊戌變法”。又因為變法一共進行了103天,又將它叫做“百日維新”
通過變法維新,使沒落的清王朝暫時出現了一絲生機。但由於在變法過程中,罷免了許多像禮部尚書塔懷布一類的貪官汙吏,打擊了以慈禧為首的腐敗賣國勢力,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中國第一所大學
中國第一所大學是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師同文館。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準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除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京師同文館主修外國語言,後增設有關自然科學科目,並延請外國人擔任教習,具中等專科學校性質。外籍教師丁韙良於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同文館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公元1873年,同文館附設印刷所,負責編輯出版事務,采用適當鼓勵的方法鼓勵譯書,曾經翻譯並印刷了《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麵書籍。
公元1898年,光緒帝下詔變法,強調要開辦京師大學堂,後由梁啟超草擬大學堂章程。7月,光緒帝正式下令批準設立京師大學堂。12月正式開學,有學生近百少、。京師同文館於公元1902年正式並入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初以“廣育人材,講求實務”為宗旨,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破壞,停辦。
公元1907年,京師大學堂複校,張百熙任管學大臣,設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又分政、藝兩科;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及師範館。公元1908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館,同時辦分科大學。公元1910年,改設經、法、文、格致、農、工、商、醫8科46門。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複。1917年,著名學者、教育家、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長,推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對學校進行了整頓和革新,設文、理、法3科14個係,並成立了文、理、法3個研究所。先後聘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等具革新精神和豐富學識的著名學者到校任教,學校的學術空氣為之一新。
●義和團扶清滅洋
清末,慈禧賣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瘋狂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量的割地、賠款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清形之下,終於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義和拳)鬥爭勃然興起。
“義和團”原來叫“義和拳”,是山東民間組織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信神練功,後來,它就逐漸成為反帝鬥爭的一個群眾組織。他們練習拳棒,傳授武術,進行反清活動。參加者主要是貧苦農民。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義和拳開始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後來,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公開活動。1899年,山東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的領導下,舉行起義。他們焚燒教堂,馭逐教士,懲辦貪官惡霸。清政府派兵鎮壓,可義和團卻像一股颶風,反而迅速撲向直隸,進入天津、北京地區。此外,山西、內蒙古和東北的義和團運動也洶湧激蕩。
●八國聯軍侵中華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得到了迅猛發展,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大旗,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外國列強。與此同時,英、法、德、奧、意、日、俄、美8國列強公使聯合照會清廷,要求“剿除義和團”。當時,朝廷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廷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廷已無法控製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幹涉。
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此時,各國政府增派來的侵略軍已達到2000餘人。6月10日,外國侵略軍2000多人在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抵抗。11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將進犯廊坊車站的侵略軍包圍起來,發動攻擊,打死打傷侵略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374人。22日,狼狽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軍在大沽登陸,進犯天津,一路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龍頭車站,並和在西站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起,18000多侵略軍在大沽口登陸,天津戰事十分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三天後,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後,清政府加緊了投降活動,而八國聯軍加快了對北京的侵略積極部署進犯北京。8月4日,侵略軍兩萬人,分兩路沿運河兩岸北犯。12日,聯軍攻占通州。次日,聯軍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後,認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北京。隨後,侵略軍在城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宮中的寶器、頤和園的寶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時,專意於我國東北的沙俄也派兵10萬,在我國東北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萬餘無辜的中國人遭到血腥屠殺,沙俄繼而還強占了我國東北全境。
賣國賊慈禧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隨後,慈禧又頒布“剿匪”上諭,正式宣布“痛剿”義和團。至此,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公開合流。
除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勢而來,並均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紙《辛醜條約》在北京簽訂,把八國列強和趁虛而人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國,也把在風雨中飄搖的清朝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慈禧無恥簽辱約
慈禧是有名的賣國賊。她利用義和團是為了殺帝國主義列強的威風,也是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地位。她看到帝國主義列強與自己關係有所緩和,便派清軍鎮壓義和團。這才導致天津失陷,緊接著,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到了西安,在那裏,她仍沒有忘記奢侈的生活,命令各省應解京之錢糧均轉輸西安。
八國聯軍侵占了北京,但他們的目的是想從清朝得到好處,而不是推翻清朝,讓清朝替他們統治中國人民更好。1900年12月,他們擬訂了《議和大綱》,共12條。李鴻章將《議和大綱》呈送給慈禧,慈禧一看沒有懲罰自己,非常高興,一一答應帝國主義侵略者開出的條件,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又命令李鴻章按《議和大綱》的條款,將那些支持義和團運動的官員載漪、載瀾發配新疆,永遠監禁;毓賢即行正法;英年、趙舒翹賜死;剛毅斬。帝國主義侵略者這才罷休。
1901年9月7日,奕勵、李鴻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奧、比、西、荷n國公使簽訂了《辛醜條約》。這個條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喪權辱國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賠償軍費45000萬兩(沙俄分贓最豐,高達13000萬兩以上),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000萬兩;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駐兵守衛,中國人不準入內;拆毀從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國有權在北京至山海關的12個城鎮駐兵;對那些反對外國人的清政府官員革職查辦,永不得再用;嚴懲拳匪,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條例,可以自由進入各通商口岸;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專門負責辦理外事……
《辛醜條約》簽訂後不久,禍國殃民的慈禧從西安又回到了北京。從此,清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影響。
●革命團體遍全國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後,革命的思潮迅速發展。許多革命團體在各地紛紛湧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湖南的華興會、江浙的光複會、湖北的科學補習所等。
1903年11月4日,黃興邀秦毓鎏、章士釗等十多人,商議籌組革命團體。1904年2月巧日,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與會者百餘人,推舉黃興為會長。
1904年10月,陶成章到上海,和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員龔寶銓密商,要組織一個革命團體。於是,光複會在上海成立,會長為蔡元培。光複會的宗旨是“光複漢族,還我河山”;誓詞是“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掃妖氛,重新建國,圖共和之幸福,報往日之深仇”。他們把光複、複國和建國、共和聯係在一起,高度統一了革命思想。他們建立嚴密的組織,以暗殺和暴動為革命的主要手段,成員大都是浙江人。光複會是一個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會黨、商人、工匠和少數地主士紳組成的革命團體。光複會成立後,徐錫麟、秋瑾、章炳麟等先後入會。陶成章還組織會黨勢力成立龍華會,作為光複會的外圍。
1904年春,兩湖誌士劉靜庵、曹亞伯、胡瑛、張難先、呂大森、宋教仁等人齊集武昌,商談革命方略,成立革命組織的時機成熟。1904年5月,張難先、胡瑛與朱元成、雷天壯、陳從新、毛複旦、李勝美以及學界的呂大森、曹亞伯、歐陽端驊、康建堂等12人在武昌新軍鬥級營召開籌備會,推呂大森起草章程,胡瑛、張難先、康建堂、朱元成四人審查,決定定名為“科學補習所”,表麵上以“集合各省同誌,取長補短,以期知識發達無不完全”為宗旨,實則以心記“革命排滿”為宗旨。7月3日,科學補習所正式成立,呂大森任所長,胡瑛為總理,時功璧任宣傳幹事,宋教仁為書記幹事,康建堂任庶務幹事。還確定各處代表負責聯絡:劉度成為武高等學堂代表,陳應甲為武普通學堂代表,劉靜庵為前鋒營代表,朱子龍、李勝美為工程營代表,宋教仁、歐陽端驊、劉複基為文普通學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駐所辦事。
●黃興的革命生涯
黃興,原名黃軫,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他去武漢兩湘書院讀書,開始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和維新思潮。1902年,由於成績突出,他被選派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在那裏,他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終於走上了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黃興是個一朝定誌終不悔的人,直到他去世,一直未改初衷。
1903年,沙俄侵占東北的強盜行徑激起留日中國學生的強烈反對,黃興積極參加了這一抗俄運動,先後組織了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對留日學生秘密進行軍事訓練,為以後的武裝起義積蓄力量。
1903年5月,黃興回國,在湖南長沙明德學堂以教學為掩護,積極發展革命力量。11月4日,黃興30歲生日之際,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12位(一說為20餘人)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借祝壽為名,在長沙秘密會商,決定成立華興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為避免清廷注意,華興會對外采用辦礦名義,取名華興公司,其實是華興會的籌備會。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明德學堂董龍璋西園寓所裏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100多人,推定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為副會長。華興會成立後,黃興立即著手籌劃武裝起義,並確定由湖南首先發難,然後各省響應以達“直搗幽燕,驅除韃虜”目標的革命方略。黃興還將祖上遺田賣掉,充作軍費。黃興策劃起義,清廷已有所察覺。起義因秘密泄露而失敗,黃興出走日本。
在日本,黃興與孫中山第一次會晤,並結為摯友。1905年8月,由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聯合組成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成立,黃興被推舉為執行部庶務(相當於協理),在同盟會中是僅次於孫中山的第二號人物。此後,黃興秘密回國,集中精力發展革命力量,策劃發動武裝起義。近代史料記載,自1907年起,黃興在廣東、廣西、雲南邊境地區一連組織發動了多次起義。遺憾的是,這些起義都因經驗不足、兵力不夠而遭失敗。這使革命黨人的情緒受到很大影響,一些人產生悲觀畏準情緒,但黃興卻像一把經受淬煉的鋼刀,越磨礪越堅毅。黃花崗武裝起義失敗後,黃興在香港療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解放了武漢二鎮。不久,袁世凱率清軍包圍了武漢三鎮。黃興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即趕赴漢口。到了漢口,在最危急的時刻,黃興任革命軍總司令,擔負起起義最艱巨的任務,與敵軍展開殊死戰鬥。11月20日,黃興指揮革命軍與馮國璋的北洋第四師展開激烈的漢陽爭奪戰。敵人投入了3萬人的兵力,黃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毫不畏懼,頑強抵抗。在他的領導下,漢陽保衛戰堅持了24天,吸引了清軍的大部分主力,為革命贏得了時間,終於迎來了清廷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革命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這時,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耍兩麵手法,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臨時政府解體後,黃興被袁世凱任命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袁世凱篡權成功,又派人在上海刺殺革命黨重要領袖宋教仁。黃興立即同孫中山會晤,並與他一起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14日,黃興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不久即以失敗告終,他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黃興對此表示異議,沒有參加。不久,他離開日本去美國,在美國華僑中宣傳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片憤怒聲討中一命嗚呼。1916年7月,黃興從國外回到上海,繼續為革命事業奮鬥,但遺憾的是,黃興壯誌未酬,已積勞成疾。1916年10月,他舊病複發,這位傑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在上海與世長辭了,時年42歲。
●革命先驅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人們就管他叫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家。12歲時,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經營農業的哥哥孫眉,此後又在香港、廣州等地讀書。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麵行醫,一麵聯絡有誌之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夏,他受當時蓬勃興起的維新思潮的影響,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籌自強”。但他的上書遭到冷遇,他希望依靠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進行改良的幻想徹底破滅。同年10月,孫中山從上海到檀香山聯絡華僑,宣傳革命思想。經過多方聯絡發動,於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民主革命綱領。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繼續聯絡同誌,於2月21日建立了興中會總部。
1895年4月,孫中山與陸皓東等策劃起義。但由於走漏了風聲,起義還未正式發動就遭失敗。陸皓東壯烈犧牲,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借流亡之機,他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二民主義思想初步形成。他到各國華僑及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先後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後,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建立了共和國。一個多月後,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漢奸袁世凱。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了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由此發動了二次革命,實施武力討袁,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段棋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由孫中山等製定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9月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由於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辭去大元帥職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很大鼓舞。特別是1922年6月,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發動叛亂,使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的北伐行動落空,迫使孫中山離開廣州。孫中山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又於1923年1月同蘇聯代表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莫定了“聯俄、聯共”政策的基礎。
1923年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與此同時,加緊了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建立了國共兩黨和社會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1924年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係軍閥政府。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假維新“預備立憲”
戊戌變法後,維新思想已深入人心,人們迫切要求社會變革、改變現狀。慈禧看到人們要求變革的呼聲很高,就開始唱起了假維新的調子。1901年1月29日,慈禧發布“變法上諭”,表示皇太後和皇帝同心一致地要實行變法,要求各地督撫大員參酌中西政要,就中國社會的各項改革提出建議,條陳朝廷,以備采納。但上諭又特別指出:封建專製萬古不變,而不觸及這種製度的舊法可以變通。
以慈禧為首的朝廷之所以要高喊變法,除了國內的壓力外,更重要的是為了討好帝國主義列強,取得列強的信任。
慈禧所行“新政”,無非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表麵文章,對其封建專製,不但未有絲毫觸動,反而還加強了其專製統治。她的目的對外是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陳天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大禍,才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實何曾行過?不過借此掩飾國民的耳目,討討洋人的歡喜罷了;不但沒有放出一線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幾倍。”
清廷的假維新既沒有產生加強統治的效果,也未能緩和人民的反抗鬥爭。因此,清廷又開始策劃“預備立憲”,借以挽救局勢。
1905年,一些派駐外國的公使和朝廷中的官員,還有地方上有實權的督撫大員,其中包括袁世凱,向朝廷上書,提出了“變更政體”的要求。由朝廷頒行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來消除統治危機,維護清廷搖搖欲墜的統治。出於這個目的,慈禧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歸國後,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仿行立憲。1906年,慈禧終於下定決心頒布上諭,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兩年後,清廷宣布立憲以9年為期,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保障皇帝的大權為核心。這表明了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1911年,清廷裁撤軍機處,成立以慶親王奕勵為總理的內閣,人們稱它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清廷假立憲的嘴臉終於暴露。
●慈禧臨死殺光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眾嬪妃到北海觀看焰火,本來年紀已大,勞累過度,且又著了風寒,遂染疾病,並有日趨惡化之勢。袁世凱、李蓮英等見狀首先慌了神。他們知道慈禧這個靠山一倒,光緒一旦複辟,決不會放過他們。於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緒早一天死。這些人沆瀣一氣,決心置光緒於死地而後快。
一次,李蓮英給慈禧梳頭,順便上了幾句讒言,說光緒聞知她病重,神色甚喜,吟詩作畫,習武劃船,特別高興。病中本來就心情不佳的慈禧頓生怒氣,斥罵道:“不孝逆子,想的倒美,哼,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李蓮英聞聽慈禧所說“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這句話,欣喜若狂,因為他深知這句話的分量。令人奇怪的是,慈禧說此話不久,光緒就“上麵逆滿喘咳,下麵大便不行,通體困乏,臥榻不起”。禦醫張仲元、名醫杜錘駿等到涵元殿為光緒帝請脈,可是他們誰也說不清到底係何病症。隻好開了人參等常藥服用,自然毫無效驗。
十月初十是慈禧73歲壽辰,宮內宮外,張燈結彩,京城主要街道全部裝飾一新。慈禧端坐太和殿,接受光緒以及百官的朝賀。然後,大擺宴席,十分排場,百般隆重。之後,便在暢音閣大戲台唱戲。不料樂極生悲,這天夜晚,慈禧覺得身子不適,在原病中又增添了痢疾。接連數日,上吐下瀉,連服鴉片也止不住。
十月十七晚,慈禧雖然病重,但她倒格外“關心”起光緒來:“皇上近日可好?”李蓮英趁機又挑撥道:“也是怪事,老佛爺一病倒,萬歲爺倒見好多了,這兩天經常到海子沿散步……這叫作‘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什麽‘喜事’?”慈禧問。“恕奴才用典不當之罪。”李蓮英趕忙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病倒了,對於皇上來說自然是‘喜事’嘍!哼!難道我會走在他前頭?”李蓮英又一次領會到“老佛爺”的心思,於是居心叵測地說:“奴才願意去瞧瞧他,照顧一下,或許能使萬歲爺更快地康複呢。”李蓮英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裏隱藏著一個重大陰謀。
慈禧病重的消息令密切窺視兩宮動向的袁世凱憂心如焚。因為眾所周知,戊戌變法的失敗、六君子的被殺、光緒帝被囚禁孤島派台,完全是袁世凱叛變出賣的結果。他出賣了光緒,一旦慈禧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場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幕僚楊士驥、楊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議下,袁世凱以巨款賄賂和自己命運相連的李蓮英,交予他自己從洋人手中弄來的一瓶無味無色的毒藥水,共謀密計。
這樣,李蓮英向慈禧打了招呼,等於慈禧答應殺死光緒。這是李蓮英的狡猾處,也是他的陰毒處。
次日清晨,李蓮英真的到了瀛台島,表現出對光緒格外“關心”的樣子,向光緒問寒問暖。光緒非常詫異,但轉念一想,認為李蓮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後,自己會收拾他,就特意來獻殷勤買好的,就沒起疑心。過了一會兒,李蓮英令小太監給皇帝端了杯“西洋茶”服下。李蓮英離開瀛台不久,光緒病情陡然加重起來,他隻覺腹中隱隱作痛。被速傳而來的外省名醫屈桂庭診斷後,覺得光緒的病情很蹊蹺,心裏很害怕,怕卷到這場危機四伏的漩渦裏來,於是草草開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光緒帝病重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傳遍六宮。
十月二十上午,隆裕皇後來看光緒,但他僅微微睜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過去,似乎已神誌不清。這時候,李蓮英拿著一件簇新的龍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讓光緒著一身新龍袍“大行”。太監王商替光緒換龍袍時,光緒倒清醒了,使勁掙紮拒絕。王商不忍心再折騰光緒,跟李蓮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暫緩行事。可李蓮英卻不管這一套,隻求光緒速死才好回去銷差,親自動手給光緒換龍袍。
十月二十一晚5時許,光緒駕崩,時年僅38歲。
按清室慣例,皇帝病重,太醫院要事先抄錄藥方、脈案,用以通報各部門,這叫“發抄”。然而,光緒死前卻並無“發抄”這一程序。此外,皇帝死了,要用“萬年吉祥轎”“請”遺體,這也省略了。太監們隻將光緒遺體悄悄從派台移到宮內了事,這前後的處理,都是由已升任軍機大臣的袁世凱一手指揮,由李蓮英具體安排的。
光緒死時,慈禧亦病入膏育。神誌尚清醒時,召見王公大臣,傳下一道懿旨讓溥儀繼位。
十月二十二早5時許,慈禧按時起床,勉強用過小餐,忽覺頭暈目眩,竟一下子昏厥過去。半個時辰以後,慈禧死去,時年73歲。
●清末帝溥儀登基
1908年,光緒“駕崩”兩個時辰後,醇親王載灃被慈禧召進皇宮。慈禧對載灃說:“光緒晏駕,我又在病重之中。現國家有難,朝廷不可一日無君,我決定立你的長子溥儀為嗣,繼承皇位,賜你為監國攝政王!明天,你將溥儀帶進宮,舉行登基儀式。”第二天,一群太監將溥儀帶入皇宮,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嗚呼了。又過了半個多月,也就是臘月初二,舉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開始時,不滿3周歲的溥儀,坐在皇帝的龍床寶座上竟哇哇地大哭起來。載灃覺得在這樣的盛典上,皇帝卻哭鬧不止,太不像話,心中一急,不由脫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馬上回老家了!一完就回老家了!”話一出口,文武官員們不由得竊竊私語起來:“怎麽說是‘快完了’呢?說要‘回老家’是什麽意思呢?”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儀式就在一片混亂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