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建後金


    大明王朝後期政治腐敗,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它的領袖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貴族家庭,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的官員。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他很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一類小說,非常羨慕那些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努爾哈赤25歲那年,建州女真部有個土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勾結並帶引明軍前來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覺昌安得到這個消息,放心不下,便帶著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孫女,正碰上明軍猛烈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戰中都被明軍殺害。努爾哈赤在葬了他的祖父、父親之後,於公元1583年以父、祖遺甲13副起兵,逐漸統一建州各部,表麵上對明朝極為恭順,實際暗自擴張勢力。


    後來,努爾哈赤擊敗海西女真葉赫、哈達等九部3萬聯軍,統一了海西女真扈倫四部和東海女真的大部分。在文化建設上,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和噶蓋用蒙文字母標注滿語語音,創製了滿文。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開創了八旗製度,八旗製度由女真人的牛錄製擴充而來。1牛錄為300人,25牛錄為一固山,首領稱“固山額真”(漢譯“都統”)。每一固山有自己顏色的旗幟,當時滿洲軍共有4個固山,分紅、黃、藍、白4種顏色的旗幟。公元1615年,滿洲軍建製擴大,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個固山,共有8個固山,6萬人。“固山”即滿語“旗”的意思,8固山建立,亦稱“八旗製度”。努爾哈赤則高居八旗主之上,為八旗的首領。


    公元1608年,努爾哈赤停止向明政府朝貢。公元1616年,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在八旗貴族擁護下,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改元天命,公然反叛明朝。為了與金朝區別開來,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寧遠敗


    薩爾滸大戰以後,努爾哈赤先後攻占遼河以東70餘城,直逼山海關,極大地威脅了北京的安全。


    熹宗朱由校召集大臣們討論形勢。掌管圖籍的兵部主事袁崇煥詳細研究了關內外的形勢,對兵部尚書孫承宗報告說:“隻要給我人馬軍餉,我就能守住遼東。”於是,熹宗同意讓袁崇煥去試一試,給他批了20萬餉銀,要他負責統帥關外的明軍。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他有膽量,有智謀,眼光遠大,忠心愛國。他一直很關心遼東形勢,遇到從遼東回來的退伍老兵,總要詳細地詢問塞外的情形,對遼東的形勢早就胸有成竹。


    袁崇煥出關後,不怕關外的艱苦環境,一邊收容難民,一邊修築工事。他在寧遠(今遼寧興城)築起二丈二尺高、二丈寬的城牆,還裝備了各種火器、火炮。遼東的危急局麵很快扭轉過來。很快,寧遠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他又在孫承宗支持下,派兵收複了幾座城市,保持了遼東4年的安寧。


    後來,支持哀崇煥的孫承宗遭到魏宗賢的排擠,罷了官,魏宗賢的爪牙高第負責遼東軍事。高第不懂軍事,他撤走全部軍隊和糧食,使寧遠又變成了一座孤城。努爾哈赤看到這種情況,就在公元1626年親自率領13萬大軍來攻寧遠城,將寧遠圍得水泄不通。而守城的袁崇煥隻有1萬多人,處境孤立,十分危險。但袁崇煥並不氣餒。他咬破手指,寫了一份誓死抗後金的血書給將士們看。將士們都被袁崇煥感動得熱血沸騰,紛紛表示跟隨袁將軍一起死守寧遠。


    接著,袁崇煥命令城外百姓全部撤進城裏,把城外的民房燒掉,不給後金軍留下一粒糧食。他向城裏的官員分派了任務,有的管軍糧供應,有的負責清查內奸。他還發信給山海關的明軍守將,命他們一旦發現寧遠逃回關內的官兵,就地處斬。這兒道命令一下,寧遠的人心都安定下來了。過了20來天,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軍來到了寧遠城下。後金兵士頭頂盾牌,冒著明軍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袁崇煥下令動用早就準備好的大炮,衝在前麵的後金兵士被轟得血肉橫飛,沒死的也被迫後撤。


    第二天,努爾哈赤親自督戰,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煥登上城樓望台,沉著地監視後金軍的行動。直等到後金軍衝到逼近城牆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準敵人密集的地方發炮。這一陣炮擊使後金軍受到更大傷亡,正在後麵督戰的努爾哈赤也受了重傷。


    兩軍連續激戰3天,後金軍3戰3敗,最後因傷亡過重,隻好解圍而去。努爾哈赤氣憤地對人說:“我自25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怎麽一個寧遠孤城竟攻不下來!”這次戰役之後,努爾哈赤又氣又傷心,加上傷勢越來越重,沒過幾天就去世了。


    ●皇太極登基建清


    由於寧遠戰役中受傷,努爾哈赤不久就不治而亡。努爾哈赤死後,八旗並立,各有實力。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勢力最強,被擁立為汗,改元天聰。政權沿襲原來的原始軍事民主製,由皇太極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共同主持軍政大事。皇太極改易族名為滿洲,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削弱貝勒權力;設立文館及內三院;重用漢官、漢將及漢族文人;設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編製和滿洲八旗相同,直接聽命於汗,擴大了兵源,增強了戰鬥力;重新編莊;加強法製。


    在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後,後金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經濟逐漸繁榮,政治日益安定。皇太極地位日尊,遂於公元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多爾袞遷都北京


    公元1644年,大漢奸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後,引著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入了山海關。李自成深知敵我力量懸殊對農民軍不利,決定退出北京,做長期抗清的準備。四月二十九,李自成在明朝皇宮武英殿登基稱帝,第二天早晨就率領軍隊撤往陝西去了。兩天以後,清軍浩浩蕩蕩地開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裏的明朝文官武將聽到消息,連忙出城迎接。他們走出離城門5裏地以外,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停地磕著響頭。多爾袞命令明朝官員在前麵帶路,從朝陽門經正陽門進入皇宮。多爾袞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的夙願,占領了北京。他決定立刻遷都北京。幾天以後,奉命回去接小皇帝順治的使者拿著多爾袞的親筆信上路了。


    這年十月,順治從盛京來到北京。多爾袞用小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宜布以北京為首都。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的小朝廷,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後為了討好多爾袞,鞏固兒子的皇位,和多爾袞結了婚。於是,多爾袞又被封為皇父攝政王。


    ●鄭成功收複台灣


    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者強占了我國的領土台灣。他們在台灣的西南海岸安平灣一帶修建了赤嵌城和台灣城兩個侵略據點。他們魚肉我國百姓,強征重稅,虜掠牲畜和人口,並將人口販賣為奴。殖民者的種種暴行,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憤怒,他們奮起反抗,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協調和指揮以及相應的武器,終沒能趕走這群侵略者。


    公元1661年,為長期抗擊清軍打算,鄭成功決定率水師收複台灣、建立根據地,繼續他的反清複明大業。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平戶,父親鄭芝龍曾在日本經過商,時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係日本人。公元1630年,6歲的鄭成功從日本回到中國。他自小習文練武,漸知兵法。公元1645年,鄭成功受到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倚重,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禦營中軍都督,尊為“國姓爺”,後被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公元1646年,清軍進攻南明隆武政權,鄭成功反對其父鄭芝龍不戰而降,在南澳(在今廣東)起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地區不斷與清軍作戰。清朝知道鄭成功是個會統兵打仗的將才,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朝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斷絕了父子關係。


    公元1659年6月,為了牽製清軍對南明永曆小朝廷的3路圍攻,鄭成功與張煌言配合,率領83營17萬水陸大軍經崇明入長江,破清軍滾江龍(橫江鎖鏈)、木浮營(置兵設炮的江上木柵),克瓜洲,取鎮江,進圍南京。清廷舉朝皆驚,順治帝驚恐異常,下令親征,被諫阻後即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增援江南。


    公元1660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複振。


    公元1661年年初,鄭成功在廈門組織召開軍事會議,決計以台灣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隻,調整部署,加緊複台準備。三月底,鄭成功率軍隊2.5萬人、戰船數百艘,由原荷蘭翻譯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次日抵達澎湖。


    四月初,鄭成功先以4000餘人搶占鹿耳門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側之北線尾島;自率主力萬餘人通過大海灣,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內)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灣本島登陸。


    鄭成功首先指揮將士包圍了赤嵌城,並切斷了赤嵌城與台灣城兩處守軍的聯絡。荷軍總督揆一幾次增援,都被殲滅。黔驢技窮之下,揆一派出使者到鄭成功的大營來議和,答應給鄭成功大量搞軍物資和白銀,鄭成功嚴詞拒絕,並鄭重重申: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你們必須無條件歸還中國,決不允許再討價還價。


    公元1662年年初,在鄭成功的多次圍攻和對來增援的荷蘭軍沉重的打擊下,揆一頑抗待援的希望徹底破滅,被迫繳械,並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被奴役了38年的台灣島終於回到了祖國的壞抱。此後,鄭成功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台灣城為安平鎮。下屯墾令,組織部眾墾荒屯糧,整頓法紀,促進了台灣當地政治與經濟的發展。當年六月,年僅39歲的一代抗清名將、驅荷英雄、收複台灣的民族功臣鄭成功病卒台灣。


    ●忠臣孤子黃宗羲


    黃宗羲,字太衝,號南雷,世稱梨州先生,浙江餘姚人。他的父親黃尊素是一位名重當時的東林黨人,與東林黨核心人物楊漣、左光鬥往來甚為密切,公元1626年,因為與魏忠賢鬥爭被削去禦史的官職,後被害死在牢獄。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第二年,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改元崇禎。黃宗羲攜帶利錐,星夜趕赴北京,決定去找那些殺害他父親的閹黨報仇雪恨。黃宗羲趕到北京時,他父親的沉冤已得到昭雪,魏忠賢畏罪自殺,但魏忠賢的黨徒仍逍遙法外。他上書崇禎帝,要求斬首直接殺害他父親的凶手許顯純、崔應元、李實等人。一大出庭對質,他手拿利錐,刺得許顯純遍體流血連喊饒命,崔應元也嚇得麵無人色,經黃宗羲據理力爭,許、崔二人被判成死刑。當年一手捏造黃宗羲父親罪名的李實聞訊立即給黃宗羲送來3000兩白銀,希望黃宗羲對他免於追究,黃宗羲再次上書崇禎帝,揭發李實的醜惡行徑。最後,李實也被發配充軍。黃宗羲一連串舉動轟動了整個北京,贏得了人們的共同讚譽,崇禎帝也誇獎他是一位“忠臣孤子”。


    回到家鄉,黃宗羲廢寢忘食,拚命讀書、抄書。家鄉的世學樓、澹生堂,南中的千頃堂、絳雲樓的藏書,他都認真批閱過,因此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學術根基。公元1630年,他加入在當時社會影響最大的文人團體——複社。這是一個“重氣節、輕生死、嚴操守、辨是非”的誓與奸臣佞黨鬥爭到底的文人聯合組織。黃宗羲與顧呆(顧憲成之孫)做為發起人貼出了聲討第二個魏忠賢式的人物——阮大铖的《南都亂公揭》。這一下子又轟動了南京,躍躍欲試的阮大铖經黃宗羲等人的無情揭露,其醜惡陰險的嘴臉暴露無遺,隻好躲藏起來,不敢公開活動。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阮大铖的死黨馬士英扶佐朱由崧在南京稱帝,阮大铖出任兵部尚書,一上台便拋出一個叫《蝗蝻錄》的黑名單,大肆捕殺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黃宗羲不幸被逮捕,因提審延期,公元1645年清軍攻進南京,黃宗羲得幸逃脫。這時,張國維、張煌言等在紹興擁立魯王朱以海堅持抗清,黃宗羲“糾合黃竹浦子弟數百人”起兵響應。他被任命為魯王政權的監察禦史,從此踏上了8年抗清的艱辛曆程。魯王政權中主持軍務的孫嘉績、熊汝霖等人是一幫不敢率兵收複失地的無能書生,黃宗羲處處受到這幫庸人的節製操縱,不可能有所作為,但他毫不氣餒、毫不灰心。公元1646年,清兵進占浙東,魯王南逃。黃宗羲率領500殘兵在四明山結寨固守,抵抗清兵的進攻,但終因力量單薄而被打敗了。為了躲避清朝統治者的懸賞通緝,黃宗羲置身於深山草莽之中,在食宿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仍然以頑強的毅力創作完成了《春秋日食曆》《授時曆》《故大統曆》《新推交食法授時曆》《西曆假如》《勾股圖說》《開方命算》《割圓八線解》《測圓要義》等一些天文學、數學著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在亡命的日子裏,他得知魯王的下落後,曾再度投奔魯王的帳下。但這時的魯王被一幫愚蠢的將領左右著,拿不出恢複明朝的方略,文臣雖誌存高遠,也終於無事可做。黃宗羲在《思舊錄》中這樣寫道:“筋餘於鯨背之上,落日狂濤,淒然相對,但覺從古興亡,交集此時,何處容腐儒道得句!”他再也忍受不了這種碌碌無為的生活,決定回鄉“畢力於著述”。在明清易代之時,知識分子們大致有這樣幾種表現:一種是服服貼貼地歸順了清朝,做了“二臣”;一種是采取不合作的態度,當了“隱士”;再一種就是黃宗羲選擇的道路,出於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摯的熱愛,認真總結曆史經驗,整理寶貴的文化遺產,探求人類的正確思想,培養一代經世致用的人才。


    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清朝統治已基本穩定,黃宗羲也結束了自己的武裝抗清鬥爭生活,從此避居鄉間,專心進行著述。


    公元1663年,黃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訪錄》問世。在書中,他指斥君主專製製度,提出了“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的思想。書中字裏行間閃爍著民主思想的光輝,以至於該書後來成為晚清戊戌變法中維新派的有力思想武器。《明夷待訪錄》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先進思想。黃宗羲敢於向傳統的封建思想挑戰,這在當時是需要相當大的魄力和遠見卓識的。


    公元1665年,黃宗羲收徒講學,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萬斯大、萬斯同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公元1667年,他恢複了他的老師劉宗周創辦的證人書院。黃宗羲講學注意教給學生做學問的門徑和方法,強調讀書必切實用。除了經、史、子、集之外,曆法、天文等自然科學也是他的教學內容。他深受學生的歡迎,在20多年的時間裏,有100多人拜他為師,他已是一名學生滿天下的學者了。


    公元1678年,康熙為了籠絡漢族地主,開博學鴻儒科取仕,命令三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吏推薦人才。掌院學士葉方藹向康熙推薦了黃宗羲,他婉言辭謝了。兩年後,清政府聘請黃宗羲任《明史》編修的顧問,他以氣節為重,再次力辭。康熙沒有勉強,要求他把所寫的有關曆史方麵的著作全都抄送入京。黃宗羲雖然沒有直接參予《明史》的修撰,但《明史》的修成也凝聚了他的許多心血,他隨時準備回答裁定對疑難問題的垂詢。比如《曆誌》,雖不是他執筆,卻是經他的審閱才定稿的。公元1676年,他完成了另一重要著作《明濡學案》,把明代200多位學者的著作係統排比,闡明每個學者的學術淵源、學說宗旨及演變,評論公允、分析深入,這在中國曆史上是首創。晚年,他又完成了《宋元學案》,使700年間儒苑門戶一目了然,這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傑出的貢獻。他晚年仍然非常勤奮,自持十分嚴格,每天讀書不完成規定的卷數絕不休息。他以84歲的高齡,編撰了482卷的《明文海》這部巨著。


    公元1695年,黃宗羲與世長辭。死前留下遺囑,要求家人在他死後“於次日安葬,斂以時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梆,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紙幡紙錢一概不用”。這是對佛教唯心主義思想最大的輕蔑,也是他唯物主義認識觀的徹底表現。他以特有的錚錚風骨、昂揚的戰鬥性格、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為自己的一生做了很好的總結。


    ●顧炎武終生抗清


    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語言學家。顧炎武出身江南大族,從小喜歡讀《資治通鑒》《史記》和《孫子兵法》等書,十分關心時事。後來參加明朝的科舉,沒有考中,就放棄仕途,開始通讀曆代曆史典籍,研究全國各地的地方誌和曆代名人奏章,並著手編寫一本重要的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正當顧炎武用心治學的時候,明朝滅亡,清兵南下,他的親人也相繼去世。顧炎武隱姓改名,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義軍,但沒能成功。後來,顧炎武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就決心到北方去遊曆。


    顧炎武來到北方,一來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二來也想找機會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抗清活動。他在長途跋涉的艱苦環境裏,並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遇到關塞險要的地方,他就訪問當地的人民,了解那裏的風土人情,如果跟他在書本上讀到的不一樣,就拿出書本核對。顧炎武從45歲起,用了20多年時間,在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來回奔走。他還曾經和朋友一起,在雁北開墾荒地。到了晚年,顧炎武才在陝西華陰定居下來。


    顧炎武從小讀書有個習慣,有一點心得就記下來,後來如果發現有錯誤就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掉。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在調查訪問中得到的材料,編成一本涉及政治、經濟、曆史、地理、文藝等多個領域,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叫做《日知錄》。這是一部被公認為極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在《日知錄》裏,顧炎武寫了這樣一段精辟的話:“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耳矣!”意思是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就是亡天下,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


    公元1682年年初,年邁體弱的顧炎武訪友準備回歸華陰時,不幸落馬墜地,次日溘然長逝於山西曲沃顧炎武的道德言行、學問文章及終生抗清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順治帝冊封達賴


    達賴五世羅卜藏嘉木錯於公元1637年嗣位。清軍入關後,屢次派人前往西藏,延請達賴。公元1652年年底,達賴五世至京師,在南苑謁見順治帝,清廷以隆重禮遇接見了達賴。次年正月十一和十六,順治帝先後兩次在太和殿宴請達賴五世,並賜予大量的金器、彩緞、鞍馬等物。二月二十,達賴五世請辭返回西藏。


    四月二十二,順治帝派禮部尚書覺羅郎球、理藩院侍郎席達禮等把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文用滿、藏、漢三種文字)送給達賴,封達賴五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赫喇怛喇達賴刺嘛”。從此,達賴正式得到“達賴喇嘛”的稱號。承認了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清廷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


    ●雄才大略康熙帝


    順治去世前,讓康熙即位,並讓索尼、蘇克薩哈、一遏必隆、鼇拜四位大臣輔政。康熙登上皇位後,每天不是讀書就是遊玩,朝廷大權都掌握在輔政大臣手裏。在四個輔政大臣中,鼇拜最喜歡弄權,有極大的政治野心。康熙漸漸長大,也漸漸懂事,對有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鼇拜決定了的事,要是康熙不同意,他就終日在朝廷上吵鬧,非逼得康熙點頭不可。哪個大臣提出異議,他就尋個借口殺掉他。


    一轉眼,康熙14歲了。按照規定,他可以親自管理國家大事了。這時候,索尼已經死去了;蘇克薩哈因為跟鼇拜有矛盾,被鼇拜誣陷為反對康熙親政,置於死地;遏必隆則處處附和鼇拜,聽從他的支配。現在,康熙已經宣布親政了,鼇拜本來應該把權力交給康熙,可是他不但不這樣做,反而比以前更專橫了。


    康熙想製伏鼇拜,但他知道鼇拜長期掌握朝廷大權,很難對付,稍有不慎,就會走露風聲、打草驚蛇。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為了對付鼇拜,康熙挑選了上百名十幾歲的少年侍衛,在宮中練習摔跤。與此同時,還不斷地派出探子,探聽鼇拜的動靜,準備采取對策。


    一天,康熙得知鼇拜要進宮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衛叫到身邊,吩咐了一番。過了一會兒,鼇拜仍和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進皇宮。康熙見了鼇拜驕橫的態度,十分憤恨,便厲聲說:“鼇拜!你可知罪?”鼇拜冷笑一聲,還是像往常那樣放肆地揮動手臂說:“我鼇拜奉先皇命令輔佐陛下8年,教會陛下如何管理國家,我有什麽罪?”康熙曆數鼇拜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等罪狀,鼇拜不禁惱羞成怒,他大聲叫嚷說:“說我犯了大罪,拿出證據來!”康熙見時機成熟,便大喝一聲:“來人哪!快把這奸賊給我拿下了!”話音剛落,立即從四麵八方衝出來許多少年侍衛。鼇拜是久經沙場的猛將,見衝上來的都是赤手空拳的小孩子,並沒有放在心上,哪知這些少年身手不凡,不一會兒鼇拜便被捆得結結實實,動彈不了。康熙下令把鼇拜關起來,給被他打擊和害死的大臣平了反,鼇拜後來死在獄中。


    清軍入關以後,遭到全國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於是,清廷對漢族官員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對投降的漢族官員賞以高官厚祿。“藩”是指封建王朝時期王的屬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原是明朝邊將,投降清軍後,先後為清廷南征北戰,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清廷在北京建立政權後,他們被封為王,享有很多特權。平西王吳三桂駐守雲南、貴州,平南王尚可喜駐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駐守福建。三落不僅擁有獨立的軍隊,還享有獨立的財權。除朝廷每年撥給兩千多萬兩餉銀外,朝廷還不能征收三藩所在省的財政收入,戶部也不能稽核他們的財政開支。三藩甚至掌握獨立的官員任免權。三藩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大。


    公元1673年,尚可喜上書朝廷請求告老回遼東老家,同時請求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康熙帝立即讓尚可喜還鄉,但不準許他兒子繼位,打算趁此機會讓他們撤藩回原籍。吳三桂和耿精忠聽到這個信息後坐立不安,為了試探皇帝的真實意圖,兩人分別上書,要求撤藩回鄉。奏章送達朝廷後,整個朝廷議論紛紛。但康熙帝早已胸有成竹,特詔批準,他說:“吳三桂蓄謀已久,不趕快解決,必將成為大患。撤藩他們要反,不撤藩他們也要反,反正他們遲早都要反,我們不如先發製人!”吳三桂弄巧成拙,惱羞成怒,表麵上恭恭敬敬奉詔行事,暗地裏準備造反。


    公元1673年年底,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公開打起了反清複明的旗號。次年四月,耿精忠反叛。公元1676年,尚之信接受吳三桂冊奉的“招討大將軍”封號,參加反叛。三藩作亂,人多麵廣,舉國震驚。朝廷中的一些官員甚至做了逃難的準備。康熙帝卻表示對三藩要堅決鎮壓,絕不手軟,並決定以打擊吳三桂為重點。公元1678年,吳三桂見大勢已去,終於拋開“反清複明”的假麵具,在湖南衡山祭天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下令改衡州為定天府,建朝房百餘間,開始了荒淫無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五個月,吳三桂一病不起。吳三桂死後,吳三桂13歲的孫子從雲南來衡州繼位,改元洪化。在清軍的圍攻下,吳三桂小朝廷不久即放棄衡州,退回雲南,最後逃至昆明。公元1680年,康熙帝令清軍分三路進軍雲貴。次年十月,小朝廷的南門守將開門迎降,吳三桂的孫子服毒自盡。曆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平息了。


    ●康熙三征噶爾丹


    噶爾丹是蒙古族準噶爾部的首領,自從他統治準噶爾部以後,先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被攻破後,幾十萬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哀求清朝給予保護。康熙派使者來到噶爾丹那裏,要他將侵占的地方交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的幕後有沙俄政府唆使策劃,他根本不理睬康熙的勸說,不但不肯退兵,還大舉進犯漠南,氣焰十分囂張。康熙見談判無望,決定親征噶爾丹。


    公元1690年,康熙兵分兩路出擊噶爾丹。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擊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擊喜峰口,康熙帝親自帶兵在後麵指揮。一陣激戰,噶爾丹帶著殘兵敗將逃到漠北去了。公元1694年,康熙約噶爾丹會見,訂立盟約。噶爾丹不僅不來,反而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並揚言沙俄將支援六萬鳥槍兵,對付清軍。麵對噶爾丹的陰謀,公元1696年,康熙第二次親征,分三路出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大軍,從西路出擊,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帝親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一場激戰後,噶爾丹帶著幾十名騎兵倉皇逃命。


    噶爾丹叛軍經過兩次大戰,所剩無幾。康熙勸噶爾丹投降,但他頑抗到底。隔了一年,康熙又率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叛軍的將領聽說清軍又來時,紛紛投降。噶爾丹走投無路,服毒自殺。自此,清朝重新控製了阿爾泰山區以東的地區。


    ●雍正設謀奪皇位


    康熙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4個。在這24位皇子中,康熙最喜歡皇後所生的二皇子胤,康熙便立他為太子。後來,康熙一氣之下廢了胤礽。過了一段時間,康熙又重立胤礽為太子。不久,康熙又下令廢了胤礽。康熙為立太子之事很苦惱,思前想後,他決定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胤禵,胤禵和四皇子胤禛是一母所生。


    胤禵知識淵博,為人忠厚,也很正直。那時,允禵被派到甘肅,作為撫遠大將軍準備征討準噶爾。康熙決定立胤禵為太子,便立即下令,命隆科多召他回京。康熙帝知道自己已69歲,而且身體又不好,所以他想立即立胤禵為太子,以免其他皇子再為此事爭得頭破血流。隆科多手拿密詔,卻遲遲不發,而是找到胤禛,隆科多早已被胤禛買通了。二人經過商議,決定篡改密詔。原來,康熙下的密詔是:“傳位十四皇子”。隆科多和胤禛篡改密詔後,將密詔藏了起來。這時候,康熙已臥床不起。隆科多日夜守護康熙,不讓其他皇子隨意進入。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來越重了,經常昏迷。這一天,他稍稍清醒點,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見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遺旨,讓眾位皇子做一個見證,也可以讓他們退出皇位之爭,便強打精神,說:“召諸皇子晉見!”可隆科多故意裝作聽錯,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晉見!”康熙本想解釋,但已經沒有氣力說話了,他意識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氣之下,康熙離開了人世。


    隆科多一見康熙駕崩,立即讓其他皇子進來。隆科多見諸皇子哭得十分傷心,便清清嗓音,高聲說:“諸位皇子,節哀,聽我宣讀聖上遺詔!”大家聽說父親有遺詔,都止住哭聲,尤其是想奪取皇位的幾位都豎起了耳朵,他們最關心皇位的事了。隆科多從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聖旨,讀道:“聯決定傳位於四皇子,著繼朕登基。”原來隆科多把“十”字上邊加了一橫,下邊又加了一個勾,便成了“於”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為人厚道,對皇位也不感興趣,一聽說父皇有遺旨,讓四皇子繼位,第一個跪倒叩拜。其他的皇子心裏雖有所不服,也沒有辦法,隻好跟著跪拜。胤禛就這樣奪取了皇位,改元為雍正,是為雍正帝。


    ●清朝大興文字獄


    清朝的文字獄十分嚴重,而且都非常荒謬。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人們就管它叫“文字獄”。文字獄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政治局麵和學術思想越來越僵硬。知識分子為了自保,都把精力投入到了無風險的古籍研究之中,導致清朝在科技、思想、文化上與中國其他時代相比有了明顯退步。社會發展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公元1711年,有人告發翰林官戴名世在自己的文集《南山集》中對明朝政權表示了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永曆帝的年號。康熙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處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人,達300多人。


    雍正年間,“文字獄”風波更加嚴重,可謂到了談字色變的程度。1726年,江西科舉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試題“維民所止”。試題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說查嗣庭出的試題有影射皇上斷頭之意。雍正不解。這人解釋,“維”字是去了頭的“雍”字,“止”字是去了頭的“正”字。“雍正”是皇上的年號,去了頭成“維止”,豈不意味陛下斷頭之意嗎?雍正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押解進京,下獄問罪。查嗣庭說:“我出的試題乃是《詩經·商頌·玄鳥》裏的話:邦畿千裏,維民所止。這是歌頌皇上的聖德,何來反逆之意?”雍正馬上差人找來《詩經》,見果真有“維民所止”一語,頓時語塞,但他硬說“維民所止”就是犯上。查嗣庭無辜遭禍,含冤死於獄中。還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雍正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再派人-查,在徐駿的詩集裏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無端挑剔說這“清風”二字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自己的性命也白白地送掉了。


    乾隆年間,湖南學政胡中藻在《堅磨生詩》中寫了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石了後立刻親自批駁,“一把心腸論濁清”加“濁”字於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他立即下旨將胡中藻處斬。乾隆朝一共發動了一百多起文字獄案,而且大肆銷毀禁書。生在清朝的文人真是欲哭無淚啊!


    ●雍正暴卒圓明園


    公元1735年年初以來,清帝雍正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圓明園。


    當年八月二十,雍正仍然召見軍機大臣,商議國家大事。次日,雍正感覺身體不適二十二日夜,雍正病情突然加重,他覺得自己的大限已到,忙詔寶親王弘曆(即乾隆帝)嗣位,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政。八月二十三子時,雍正於圓明園突然去世,終年58歲,後諡憲皇帝,廟號世宗。


    雍正帝暴卒,死因是個謎,他自患病到辭世隻有兩天時間,甚至在患病前的一天還在處理政務。關於他的死亡有三種說法:一說因中風而死;一說被劍客所刺,割去首級;還有說是服用丹藥中毒而致命。九月,雍正靈柩於雍和宮安放。公元1737年,葬於易州泰陵地宮。


    ●乾隆皇帝下江南


    乾隆在位期間,特別喜歡出巡遊玩,從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乾隆帝先後六次巡遊江南,史稱乾隆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每次往返近6000裏,巡幸的隊伍乘坐大小船隻千餘艘。他們使用的帳篷、器物、用具和衣飾等,動用6000匹馬、400輛騾馬車、800隻駱駝,並征調近萬名夫役進行搬運。巡幸所至,地方文武官員不僅著朝服接駕,而且大肆鋪張。修行宮、搭彩棚、辦筵席,並進獻大批山珍海味、土產方物。就連飲水,也從遠處取來著名的泉水,如在山東境內取用濟南珍珠泉水,在江蘇境內取用鎮江金山泉水,在浙江境內取用虎跑泉水。巡行隊伍路過的繁華街市,均搭建牌樓、彩棚、香亭。揚州的平山堂原本無梅花,為迎接乾隆的第一次南巡,鹽商竟捐資植梅兩萬株。大虹園原本無塔,乾隆遊玩時說:“此處頗似北海之瓊島春陰,惜無塔耳。”大鹽商江春就用萬金賄賂乾隆的近侍,得到北海白塔的圖樣,令工匠仿造,“一夜而成”。


    乾隆六次下江南,耗費財力無數。正是這種奢侈浪費,使原本殷實的國庫變空虛,吏治逐年腐敗。


    ●土爾扈特部東歸


    公元1628年,由於厄魯特蒙古四部的內部紛爭,土爾扈特部的首領和鄂爾勒克被迫率部西遷。土爾扈特部曆經兩年多的跋涉,來到了人煙稀少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帶定居下來。但時間不長,北邊的沙皇俄國逐漸向南擴張勢力。沙俄強迫他們當兵打仗,不許他們皈依佛門。但土爾扈特人不畏強暴,一直與他們周旋、抗爭。在一次沙俄實施武力鎮壓時,首領和鄂爾勒克犧牲,由此更激起了土爾扈特人的民族仇恨,他們深切地懷念祖國,回歸祖國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們邊反抗沙俄,邊與厄魯特的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和杖爾伯特部保持聯絡,同時派出使者向清朝表明他們熱愛祖國、決心回歸的立場。


    為了擺脫民族壓迫,公元1771年1月16日,土爾扈特人民豎起了反抗沙皇俄國政府武裝起義的旗幟。清晨,首先由宰桑桑傑策淩率領的一支精銳部隊襲擊了俄國駐渥巴錫牙帳的杜丁大尉兵營,接著又分兵襲擊了阻礙他們東歸的維特利亞寧斯克、米京斯基、尼古拉耶夫卡等地的一些村鎮。起義隊伍把所有不能帶走的鍋灶、糧食、銅錢等全部遺棄。土爾扈特部第七代首領渥巴錫親手點燃了自己的木製宮殿。他們高喊著“我們的子孫永遠不當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祖國去”。並分三路踏上了回歸祖國的萬裏征途。直到6月底,土爾扈特部曆時半年,行程1萬多裏,曆盡千難萬險,損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員減半的巨大犧牲,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渥巴錫等人,並把他們安置在新疆準噶爾一帶,繼續從事他們的遊牧生活。


    ●馬戛爾尼見乾隆


    公元1793年,一個以“獅子號”戰艦為首的英國船隊在英國勳爵喬治·馬戛爾尼的率領下,停泊在澳門港外萬山群島的珠克珠島拋錨等候朝見乾隆帝。乾隆帝得到消息,立刻派遣欽差大臣接英國使團來北京,然後直奔承德避暑山莊,參加乾隆皇帝82歲的壽辰慶典。


    馬戛爾尼是和其他進貢的中國屬國一起被接見的,而且被排在光著腳、帶著鼻環的緬甸使臣的後麵。英國人帶來了許多禮品,比如天體運行儀、地球儀、戰艦模型、槍炮武器以及一套大型圖冊,代表了當時英國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可乾隆參觀了這些禮品之後,笑著對大臣們說:“這些可以給小孩子當玩具。”馬戛爾尼遞上了英岡國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乾隆卻對一個拉著馬戛爾尼衣服後擺的英國小孩子發生了興趣,他把這個可愛的孩子叫到麵前和他交談。這個孩子是英國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亞當斯。小亞當斯已經學會了一些中國話,乾隆對他得體的回答非常滿意,親手解下自己腰間的荷包賜給了他。


    但當英國國王的國書翻譯成中文,乾隆知道原來英國是要求派人常駐北京,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立刻予以拒絕。隨即,他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頒發的諭旨形式給英王回了?一封信,交給馬戛爾尼帶回。


    47年後,亞當斯在英國下院慷既陳詞,在他的支持下,議會以微弱的多數,決定對中國發起一場戰爭——鴉片戰爭。


    ●中國第一貪和珅


    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公元1769年,剛剛20歲的和珅承襲了父親“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不久就入宮當差。公元1772年,和珅被提升為三等侍衛。在經過三年小心翼翼、默默無聞的“三等侍衛”生活後,到了公元1775年,和珅終於抓住一個偶然的機遇,得到乾隆的青睞,再加上聰明伶俐、眼勤手決,善於逢迎,更善於揣摩乾隆心意,官位幾乎是年年升遷。副都統、戶部侍郎、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上,升遷如此之快,曆史罕見!公元1780年,乾隆把最心愛的第十女和孝公主許配給了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從此,和珅與乾隆成了兒女“親家”,和家變成了皇親國戚。


    和珅生性貪婪,擅長斂財。為了擴大財源,他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進行盤剝與搜刮。不出幾年的功夫,他就扭轉了內務府的虧空。因此,乾隆越發覺得和珅聰穎、能幹,是他得力的助手,更是值得他信賴的人。和珅打著皇帝的旗號,在極力聚財、斂財的過程中,當然也拚命地貪汙受賄。和珅當權之時,氣勢熏天、不可一世,他自待有乾隆撐腰,做保護傘,便為非作歹。每年四方進貢乾隆的珍品,都經過和珅的挑選。上等的,和珅留下;次等的,送到皇宮。那時候,皇宮裏有的,和珅家裏有;皇宮裏沒有的,和珅家裏也有。


    嘉慶帝即位後,和珅常常以太上皇乾隆之名,中飽私囊,並且依舊耀武揚威。公元1799年,和珅被逮捕下刑部大獄,接著被抄家沒產後用禦賜的白練自裁身亡,終年50歲。經查抄,和珅的家產簡直多得讓人難以置信,他有田地80萬畝,生沙金200萬兩,金元寶1000個,銀元寶1000個,總價值不少於12億兩銀子,比清廷10年收入的總和還要多。其他如玉器珠寶、瑪瑙、瓷器、西洋奇器等寶物也是數不勝數,有些珍品比皇宮的還要好。因此,有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貪汙款項之大,稱為“中國第一貪”毫不為過,在世界曆史上也可謂“空前絕後第一貪”了!


    ●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個較為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痛恨貪官汙吏,深知鴉片的危害,主張嚴厲禁止鴉片進口和吸食鴉片。


    清朝時,葡萄牙、英、美等國向中國輸入鴉片,以謀取暴利。到19世紀30年代,嚴重的鴉片煙毒已經大肆泛濫,造成白銀外流、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軍隊腐化、武備廢弛、紀律敗壞。對清廷來說,禁煙與否已成為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了。鑒於兵弱財盡的嚴重局麵,道光帝終於決定禁煙,並於公元1838年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師,前往廣州查禁鴉片。次年正月二十五,林則徐抵達廣州。第二天,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行動。


    在充分掌握廣東方麵有關鴉片的情況後,林則徐下令查封了廣州所有煙館,並向外商發布告示,勒令他們在三天之內,將躉船上所有鴉片全部造冊登記,呈官點清,驗明毀化,並聲明以後永不再夾帶鴉片。英國侵略者為保持罪惡的鴉片貿易,在英駐中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的策劃下,企圖破壞這場正義的禁煙運動,有所準備的林則徐粉碎了他們的陰謀。到四月初九,林則徐實際收繳鴉片21306箱。林則徐將繳獲的鴉片臨時貯存在虎門鎮口,同時陸續破獲了數百起大小煙販的販煙活動。道光帝於四月十八下令林則徐在虎門就地銷煙。林則徐為徹底銷毀鴉片做了充分準備,過去用火燒毀鴉片,鴉片油流落地下,滲入土中,仍可挖出熬煉成煙膏,林則徐經過調查訪問,決定用石灰和鹽鹵來銷毀鴉片。


    四月二十二,連雨初晴,虎門海灘莊嚴而又熱鬧。林則徐登上禮台,隻聽一聲炮響,銷煙活動在隆隆的炮聲和人們的歡呼聲中開始了。士兵把一擔擔石灰、一袋袋海鹽倒入池中。黑色鴉片在池裏上下翻滾,冒出的濃濃白煙在虎門海灘徐徐升起。不久,池子裏停止了沸騰,煙霧消散在空中,池子通海的涵閘被打開,滿池被銷毀的鴉片渣沫“嘩嘩”地瀉進了茫茫大海。前來觀看銷煙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歡呼著,拍手稱快。林則徐虎門銷煙,壯我國威,名垂青史。銷煙活動進行了23天,共有230多萬斤鴉片被銷毀。


    ●第一次鴉片戰爭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消息傳到英國,引起了英國人的極大震動,他們深切感到向中國大量輸出鴉片所得的利益麵臨喪失的危險。因此,一向不滿中國對英商種種限製,早已揚言要用武力迫使中國開放的英國政府決意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林則徐虎門銷煙當年七月二十八,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兵艦在九龍口向廣東水師開炮。冬月初一,林則徐奉旨停止中英貿易。次年五月二十九,英國軍艦封鎖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義律等見廣州防備嚴密,遂率軍北上。六月,英軍炮擊廈門被擊退,不久又兵犯浙江。由於浙江定海毫無準備,知縣姚懷祥與總兵張朝發雖急忙布置抵抗,但定海很快陷落。臘月,英軍攻占廣東大角、沙角炮台。


    公元1841年年初,英軍強占香港後,道光帝下詔對英宣戰,派奕山率軍赴廣州抗英。二月,英軍攻陷虎門。四月,炮轟廣州口不久,英軍接連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城。公元1842年春,英軍又攻陷吳淞、上海、鎮江,進逼南京。道光帝見狀,急派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公元1842年10月2日,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有:清廷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清廷向英國賠款2100萬兩白銀;清廷將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商的進出口關稅,中方需同英方商定。


    《南京條約》的訂立,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掠奪中國“合法化”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