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編《永樂大典》


    解縉,字大紳,吉水(在今江西)人,幼年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後來,解縉考中進士,任庶吉士。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他和胡廣等人均被提拔為翰林學士,擔任皇帝的顧問。朱棣讓解縉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他從各處調來146人,開始了編纂大典工作。一年多後,他們編成一部書,呈給朱棣。朱棣給書題了書名叫《文獻大成》,對包括解縉在內的147位編書人都賞給鈔銀。但朱棣還嫌這部書簡略,又讓太子少師姚廣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劉季協助解縉在原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務使一切典籍都包羅在內,無一遺漏。


    姚廣孝是皇帝的親信,他的參與,要錢要人誰也不敢駁回。於是在文閣設立了編書館,讓禮部揀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來擔任纂修,選派一些書法好的國子監學員和一些外府縣學中的生員擔任抄寫工作,前後竟動員了3000多人,由光祿寺供給夥食。這次花了將近3年時間才將全書編成。朱棣根據自己的年號,把這部書命名為《永樂大典》,還親自寫了序言。


    《永樂大典》共計22937卷,裝訂成11095冊,總計37000多萬字,全部用工整的蠅頭小楷寫成。朱棣在遷都時,用船將《永樂大典》運到北京宮中,藏到宮中的“文樓”裏,成為稀世國寶。


    ●李贄反封建思想


    李贄本姓林,名載贄,因避明穆宗朱載量諱改名贄,號卓吾。他出生在福建泉州,其家世代為巨商,到祖父一代家道中衰,父親林白齋隻好開館授徒以教書為業。李贄7歲發蒙,跟他父親“讀書、歌詩、習禮文”,12歲時已能下筆成文。他寫了一篇題目叫做《老農老圃論》的文章嘲笑孔夫子,暗地裏還頗有幾個同窗給他叫好。


    少年時代的李贄便不同凡響,喜歡標新立異,讀四書五經,他不喜歡朱熹的注。朱熹的注不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都是考試的內容,他居然敢於說不喜歡,甚至加以非議,無疑是需要很大的膽量的。20歲以後,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與同齡人一樣去走科舉求仕的道路。26歲,李贄中舉,但他以後再沒有去參加科舉考試。李贄30歲時開始進入仕途,幾十年宦海沉浮後,他在公元1580年雲南姚安知府任職期滿後,迅即掛印而去。李贄離開姚安時,“士民遮道相送,車馬不能前進”,他帶走的“僅圖書數卷”,“俸祿之外,了無長物”。


    公元1581年辭官後,李贄住在湖北黃安好友耿定理家中,他一邊教授耿家子弟,一邊勤奮寫作。公元1584年,耿定理病逝,事情太突然了,他一時竟不知所措。他困於生計,出家入麻城龍湖芝佛院當和尚,他不守戒規,專心從事講學和著述。62歲,他剃去了頭發,有人問起原委,他回答說:“所以落發者,則因家中閑雜人等以俗事強我,故我剃發以示不歸……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豎子之名。兼此數者,陡然去發,非其心也。”這種行徑顯然是有些抗議色彩的。


    公元1590年,李贄的詩文集《焚書》問世,這是一部向程朱理學的挑戰書。李贄猛烈地抨擊封建綱常禮教,撻伐孔、孟,統治者把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他是以“左道惑眾”。有人要以“大傷風化”的罪名把他抓起來解回原籍,後來事情不了了之。


    公元1599年,李贄的另一重要著作《藏書》在南京刊出。書中毫無顧忌,大膽地貶斥時政,裁量曆史人物,抨擊社會製度,這下子就大大觸犯了統治者,犯下不能饒恕的罪行。公元1600年,道貌岸然的理學家們糾集流氓打手搗毀了芝佛院,使其無落腳棲身之地。接著,又毀了埋骨塔,對李贄進行了最野蠻的人格侮辱。禮部給事中張問達上書皇帝,指控他刊刻《藏書》《焚書》,“惑亂人心”,“不可不毀”。於是,李贄被逮捕入獄。是時,他已是一位76歲的老人了,而且正在病中。但他毫無懼色,神情端莊,鎮定自若,寧死不屈。公元1602年的一天,在獄卒給他剃頭時,他突然搶過剃刀割喉自殺而死,李贄以剛烈之死抗議封建製度對他的殘酷迫害。


    李贄著述盈車,明、清兩代都被列為禁書,他是明代後期一個特殊的反封建反理學的進步思想家。李贄之所以名傳千古,就在於他對封建統治者有一身不肯屈從的錚錚傲骨;在於他敢於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頂禮膜拜;在於他敢於直接批判統治者的精神武器——程朱理學;在於他“非聖無法”的叛逆精神。


    ●湯顯祖“臨川四夢”


    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出生在書香門第。他5歲時就能做對聯,12歲就會做詩。他的伯父酷愛戲曲,還從事過戲曲演出,湯顯祖從小也對戲曲產生了興趣。湯顯祖34歲時才中了進士,他幾次拒絕大官僚們的籠絡,被安排到南京當了個閑官,但他疾惡如仇,常常對時事大發議論。有一回他向朝廷上書,指責執政者,還牽扯到皇帝,因此被貶到偏遠的地方作了一個縣官。可湯顯祖並沒有消沉,他把縣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反對他的人依然要罷他的官,湯顯祖也早就對官場厭倦了,就辭官回到了江西臨川老家,開始了他的戲曲創作曆程。


    湯顯祖在臨川城內香楠峰下建造了一座新房子、取名為“玉茗堂”,在這裏,湯顯祖一心一意地創作劇本,還親自導演排練。盡管湯顯祖晚年生活貧困,可他從戲劇創作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樂趣。湯顯祖流傳下來的戲劇主要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因為這些戲的內容都和夢有關係,又被稱為“臨川四夢”。“臨川四夢”在明末影響極大,不少戲劇家都學習他的風格,在明末形成了戲劇史上的“臨川派”。


    ●施耐庵與《水滸傳》


    蘇州城閻門外懷肯橋施家巷,有一戶施姓人家,是孔子72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個男丁。一位老秀才給這個嬰兒起了個名字,叫彥端,意思是這孩子長大了,一定是一位行為端正的才子。這個繈褓中的彥端,就是後來寫出群書之冠《水滸傳》的施耐庵。


    施耐庵7歲時,家貧無法上學。但他刻苦好學,經常向別人借書看,並請教於人,有時還悄悄到府學去旁聽。就這樣,他少時讀了許多書,學了許多知識。13歲時,他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中對答如流,下筆一揮而就。有一次,鄰居有個老人病故,他的家人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給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別人就提議讓施耐庵試試。施耐庵也不推讓,過來一揮而就。後來,當季秀才看了這篇兼有稚氣和才氣的祭文時,口中稱讚不已,並提出帶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學習,且不收學費。後來,他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不僅熟讀諸子百家,而且各種書都去瀏覽。當時刊行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晃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揚誌賣刀”等故事都引起了施耐庵的強烈興趣。課餘時,他還同夥伴一起舞刀弄棒,練習武藝。當時,蘇州城裏經常唱些如《石頭孫立》《青麵獸》《花和尚》《武行者》《同樂陪燕青捕魚》《李逵負荊》等話本和雜劇,施耐庵有時也能有興趣地欣賞,他對這些“仗義英雄”“擎天羅漢”流露出非常敬佩之情。


    公元1331年春,年已36歲的施耐庵上京應試。天從人願,秋闈他一舉金榜題名,施耐庵中辛未榜進士。發榜後,他在拜謝師友中結識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劉伯溫此後,兩人常在一起談古論今,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錢塘擔任縣尹。但是,官場腐敗、貪官汙吏肆無忌憚,他恥於同流合汙,兩年後便憤然辭官歸隱。


    施耐庵從錢塘棄官回來之後,在蘇州東南隅的施家橋開館授徒。一天,一位商人領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前來拜謁施耐庵。這個商人姓羅,是山西太原人,經常往來於蘇杭做生意。他因久聞施耐庵大名,這次專程把兒子羅貫中帶來向他投師求學。施耐庵見羅貫中談吐風雅,頗有才學,心中十分喜愛,就收下了他。


    施耐庵早就有用筆耕來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的打算。一次,他路過一個書鋪時,看到裏麵有不少手抄話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張叔夜擒賊》,內容是講梁山泊宋江等一百單八將殺富濟貧的故事。他立即買了回來,並打算以此為資料,把其它有關梁山泊故事的話本內容加以修改,寫一部《江湖豪客傳》。這時,施耐庵的父親和妻子季氏相繼病逝了,他續娶的妻子為申氏。申家比較富裕,也是個書香之家,他們很支持施耐庵寫書,特地花了一筆錢,請畫師按照宋末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讚》,臨摹成了36張人物畫像,掛在家裏,讓施耐庵寫作時參考。有了申家經濟上的支援,施耐庵不再開學授徒,一心意從事專業創作。他隻留下了得意門生羅貫中人,專門幫助自己整理書稿,並同他一起磋切寫作技藝。


    劉伯溫做了朱元璋的軍師後,多次向朱元璋推薦施耐庵。朱元璋很重視,特派劉伯溫去召請。施耐庵聽到這個消息,因厭惡作官,隻得暫時躲避起來,回到了蘇州閻門外施家巷,繼續專門創作他的《江湖豪客傳》。為了避過劉伯溫的追覓和戰亂,完成自己出書的夙願,施耐庵決定找一塊淨土靜心從事寫作,他想到了先後做過鬆江同知和嘉興同知的好友顧逖。顧逖已辭官回到興化家中,興化地方偏僻,四周環山繞水,無喧鬧之苦,是一個專心從事寫作的好去處。施耐庵便帶著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學生羅貫中,搭船渡江北上,徑赴興化。施耐庵在顧逖的熱心幫助下,在興化靠近黃海邊白駒鎮上定居下來,專心寫作。


    公元1367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劉伯溫帶著禦旨專程登門召請施耐庵。劉伯溫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施耐庵的新居,已明白施耐庵其意甚堅,就未再多說什麽,回去複旨了。施耐庵惟恐朱元璋再來召請,便到白駒鎮以西18裏自己的莊田上,按蘇州格局建了房院,遷來居住。當時,村西有一蘆葦蕩,占地十餘畝,湖中蘆葦繁茂,每到秋冬季節,水鳥成群結隊而來。湖中有一微型島,施耐庵便以此模擬梁山泊,常和羅貫中一起乘著小船,登臨其上,尋找靈感,精心構思小說。


    施耐庵在施家橋住了一年多,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寫作和修改《江湖豪客傳》上。全書即將寫完時,他又覺得書名比較直白,心中不甚滿意,便征求羅貫中的意見。羅貫中看出老師的心思,就說:“老師,書名不如就叫(水滸傳》吧!”施耐庵沉思片刻,然後說:“‘水滸’就是水邊,隱含‘在野’之意,有典故。詩經曰:‘古公宜父,朝來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是歌頌周代發祥史的。我這部書是寫起義英雄的,叫它‘水滸’,非常合適!”於是,書名定下。


    《水滸傳》成書後,很快被傳抄到社會上去,人人爭相閱讀。到了公元1368年冬天,《水滸傳》抄本傳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為兩次派人請施耐庵出來作官都被拒絕了,心中一直有氣。他看了這本書,火氣更大了,隨即作了批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貽患。”於是派人把施耐庵抓來,將他關進了南京天牢。劉伯溫知道此事之後大吃一驚,便趕緊到天牢探望他。施耐庵要劉伯溫想個辦法救他出去,劉伯溫對他說:“師兄乃聰明絕頂之人,還需用詢問我嗎?你是怎麽進來的,就能怎麽出去。”說完,微微一笑而去。施耐庵反複琢磨劉伯溫的話,終於明白了:我是因為寫書坐牢的,還是要通過寫書才能出去呀。我的《水滸傳》寫了宋江一夥人起義造反,犯了統治者當然也包括朱元璋的忌諱。要是我能把宋江等人寫成像張士誠那樣接受元朝招安,不就得了嗎?接著,他將自己的創意向刑部闡明後,刑部允許他繼續寫作。於是,他便在天牢裏以張士誠降元為背景,把《水滸傳》續下去,又寫了宋江等人接受招安,歸順朝廷。


    施耐庵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才把這部《水滸傳》的後五十回續成。最後將書送呈朱元璋閱覽後,又加上劉伯溫從中幫忙,施耐庵被釋放出獄。施耐庵坐牢一年多,經受多方折磨,再加上創作辛勞,早已身患大病。待出獄時,他已是一個瘦骨嶙峋、步履艱難的老者了。


    施耐庵到淮安後,租了間房子,暫且住下來靜心養病。公元1370年春天,施耐庵病情加重。施耐庵的二弟彥才從白駒場趕來探望,見此情景,不禁愴然落淚。施耐庵臨危前對彥才說:“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滸》上!我死以後,子孫千萬不要寫書,也不要作官,隻叫種田便可。”說罷,一代文豪就與世長辭了!終年75歲。他的遺體葬在淮安,後來,他的後人把他的墓遷到白駒場施家橋。


    施耐庵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伏案疾書的書齋。他的書是寫完了,但書並沒能夠出版,他的夙願也未能達到。他的愛徒羅貫中深知師傅的誠摯之心。師傅沒了,羅貫中要完成老師的遺誌。羅貫中在淮安精心整理《水滸傳》遺稿。經過幾個月艱辛地勞動,書稿終於有了眉目。他決計為書稿找一個出版者,使其流傳後世,以了師傅生前的心願。


    此時,他打聽到福建建陽刻印書籍十分興旺,便帶著書稿、打點行裝徑赴建陽。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走了一家又一家刻印書場,卻無一家肯接受刻印此書!施耐庵的案子全國皆知,特別是文化界更加清楚,誰也不敢冒著觸犯皇帝而獲殺頭之罪的風險出版此書。


    當羅貫中拜訪完最後一家書場也一無所獲時,他隻好租了一間房子,作了長住打算,以待天時。因為建陽係全國刻印書場中心,書場林立,此地若不肯出版,其他地方希望就更加渺茫。由於時間很充裕,他將《水滸傳》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然後重新認真細致地編校。《水滸傳》隻能暫時束之高閣了。


    此時,羅貫中也為日後創作《屯國演義》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了許多資料,如神誌傳說,研究史料,構思小說。接著,他開始伏案創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一樣,也是千古佳作。後來,他又創作《三遂平妖傳》,可惜僅寫二十回,便因病輟筆。不久,奇才羅貫中也因病逝世了。


    150多年過去後,興化出了一位使《水滸傳》得以問世的貴人,他名叫宗臣當時,宗臣奉旨做福建提學副使時,羅貫中的後人借同鄉之名拜訪了宗臣,請求準許刻印出版《水滸傳》,以激發軍民的抗倭鬥誌。而宗臣當時正負責整頓軍備,鼓勵士氣全力抗倭,他當下便允諾了。於是這千古名著《水滸傳》,才得以見天日!可以說,《水滸傳》的問世,羅貫中功不可泯,宗臣功不可泯!


    最早的《水滸傳》福建版本,多已失傳,僅剩一部五回殘本而已。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時,有一位熱心人收集到民間《水滸傳》傳抄本重新刻印出版,並以“天都外臣”的化名作了一篇序言。今天我們出版的《水滸傳》便是這個版本。這位“天都外臣”為流傳《水滸傳》也是功不可泯。


    ●《三國誌通俗演義》


    《三國誌通俗演義》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以史實和傳說相結合的形式創作而成,《三國演義》為其簡稱。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三國誌通俗演義》共120回,約75萬字,為其主要代表作,描寫了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餘年的曆史故事,它是在曆史典籍、傳說、話本和戲曲的基礎上創作完成的。


    《三國誌通俗演義》為讀者、聽者提供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曆史人物群像,尤其是諸葛亮的形象最為深入人心。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這便是小說濃墨重彩加以渲染的魅力。關羽、張飛亦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對他們與劉備名為君臣、情似骨肉、生死不渝的義氣十分讚賞。此外對大義凜然的趙雲及忠於蜀漢集團的龐統、黃忠、薑維等英雄也作了熱情讚揚,同時對曹魏、孫吳集團的文武大臣也予以充分描寫和不同程度的肯定。


    《三國誌通俗演義》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文中涉及了數不勝數的大小戰爭,各具特色,展現了戰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描述戰爭的過程中,羅貫中善於抓住重點,突出人物,將軍事、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寫出戰爭勝負原因和各方將帥的性格、氣度和智謀。


    《三國誌通俗演義》對後世影響深遠,它的出現使長篇小說創作不再僅是說書藝人的專利,它成功地再現曆史,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群眾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時珍論藥著書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代行醫。他的祖父是懸壺濟世的郎中,留下不少民間秘方(含偏方單方),他的父親李言聞對醫學也很有研究。


    李時珍14歲時中秀才。在17歲後,他參加武昌府試,屢試不中,遂無心求取功名。從此,李時珍跟隨父親左右抄寫藥方或上山采草藥。公元1545年,蘄州一帶洪水泛濫成災,災後瘟疫流行,人民無錢求醫。李時珍有誌學醫,又體恤民眾疾苦,借此機遇臨床實踐,治好了許多病人。由於勤奮鑽研,37歲的李時珍已成為荊楚一帶的名醫,“千裏求藥於門”者絡繹不絕。他在行醫中發現古代藥典幾百年未修,其中錯誤百出,往往因錯投藥石而誤人比命,李時珍決心重修藥典。


    有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病,久治不愈。楚王慕名派人請李時珍為他兒子診病,李時珍治好了楚王兒子的病。楚王非常高興,挽留他在府中任“奉祠正”兼楚王私人醫生,李時珍同意了。他知道楚王一向與郝、顧兩個富紳交往密切,而這兩家藏書很多,借此機會可以弄到《神農百草經》《征類本草》等曆代藥典研究,既可以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又可以為今後撰著藥典打下基礎。不久,世宗下令讓全國名醫集中太醫院,楚王隻好遵旨推薦李時珍赴太醫院任職。李時珍也借此機會更好地與名醫切磋交流醫術,同時,閱讀了許多民間看不到的善本醫學經籍。在此期間,他幾次提議編撰《本草》一書,但都被拒絕。李時珍隻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告病歸鄉了。回鄉後,他邊行醫,邊查閱前賢著述、藥典、典故、傳奇等。此外,他踏遍青山、嚐盡百草,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又攀登了天柱峰、茅山、武當山,采集標本,求教於藥農、果農,亦冒險品嚐了仙果(榔梅)、熟食鼓子花(旋花)。


    李時珍花了將今30年的時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一書,共50卷,190萬字。在這本書裏,一共記錄了1892種藥,收集了11091個藥方,詳盡地講述了各種藥材的產地、形態、栽培、采集等,還說明了炮製方法,分析性能和功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醫藥經典,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的藥物分類是,先礦物,後植物,最後動物。各類藥物的排列順序也大致是先簡單後複雜,體現了自然發展史由無機到有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二百多年以後,達爾文看到李時珍做出如此分類的科學巨著時,也讚賞不已!


    李時珍61歲時已將這部醫藥巨典編成,令人遺憾的是,十多年間幾經奔波才找到一個書局肯予承刻,直到這位中國醫藥科學之王年屆76歲瞑目的時刻,也未能見到自己著作的刻印本。值得告慰這位藥王先靈的是,他逝世以後過了3年,初版問世。又過了十年,即傳入日本、朝鮮。爾後又陸續被譯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流布於世界各地。目前僅英文版本就有十幾種。他的心血結晶至今仍在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與幸福做著貢獻。


    ●《金瓶梅》刊行全國


    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約成書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


    《金瓶梅》借用《水滸傳》中的一個小故事即西門慶與潘金蓮的關係展開、鋪衍成一部借宋代的人物與故事展示明中葉社會現實的百回長篇。全書以富商、惡霸、官僚西門慶家族的興衰榮枯為中心,描繪了上到封建朝廷中專權的奸臣,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無賴、地痞幫閑所構成的罪惡橫行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世態人情,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金瓶梅》的藝術成就大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首先,《金瓶梅》注重人物性格描寫,使之複雜化,具有立體感。關鍵人物潘金蓮淫蕩、好妒,心狠手辣,給人留下了鮮明印象,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其次,《金瓶梅》以日常口語敘事狀物,生動傳神,風格平實樸素又潑辣爽朗,人物語言亦充分個性化。再之,《金瓶梅》將《西遊記》的單線式結構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組合式結構相結合,形成一種網狀結構,把分散的世相人情通過西門慶全家的興衰史聯係起來,形成意脈相連、渾然一體的廣闊社會生活圖景。此外,《金瓶梅》描寫日常生活場麵眾多,對當時的飲食、服飾、器玩和日常起居等都作了細致的描寫,這些細節的真實使小說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言二拍成就高


    宋朝時,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勾欄瓦舍”(類似於今天的茶館、娛樂城和夜總會的混合物)。在勾欄瓦舍裏,有些說書人講書評史,賣藝為生。他們講的大多是三國時的故事,也有一些世人生活或者妖魔鬼怪的故事。到了明世宗時,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從而促進了文藝創作水平的提高。不僅說書人能說的故事越來越多了,而且還有人把他們編輯成書,出版販賣。其中,以馮夢龍寫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書和淩濛初寫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最為有名,人們通常把馮夢龍的書簡稱“三言”,把淩濛初的書簡稱為“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


    馮夢龍,字猶龍,長洲(今蘇州)人。馮夢龍從小喜愛讀書,但他常常會有一些不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想法。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失敗,這些都為他日後創作奠定了基礎。“三言”中描寫男女愛情婚姻故事是重要內容,如《賣油郎獨占花魁》《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都是千古名篇。“三言”中還有揭露封建官僚狡詐和貪婪,鞭笞朋友間忘恩負義的行為,歌頌真誠友誼,讚揚勤奮致富的故事。


    淩濛初,字玄房,號初成,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後來參加考試屢次不中,難以入朝為官。一氣之下,他放棄了參加考試的念頭,歸隱山林。淩濛初受馮夢龍“三言”的影響,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卑劣與陰險狠毒,塑造了行俠仗義的俠盜形象,頌揚了劫富濟貧的行為,其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也是很高的。


    ●吳承恩寫《西遊記》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一生創作的詩、詞、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後經人遍索遺稿,匯編為《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他喜愛野史奇聞,曾仿唐傳奇創作《禹鼎誌》,是一部有鑒戒意義的短篇誌怪小說。他生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中的故事有許多早在民間流傳,吳承恩在說書藝人和無名作者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融入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撰寫了這部偉大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長篇小說。《西遊記》的藝術成就非常高,它應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孫悟空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更是獨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卻閃現著現實社會中人與動物的習性,在古代同類小說中十分罕見。小說通過豐富大膽的藝術想像,創造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神話世界,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精彩緊湊,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小說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生動而流暢,極富表現力。人物語言個性鮮明,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具有幽默詼諧性。在結構上,小說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主線,逐次展開情節,枝幹分明,頗具匠心。


    ●徐光啟學貫中西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公元1562年出生於一個破落商人家庭。公元1581年,徐光啟於金山衛(今上海金山)考中秀才;第二年春天,他被村學聘為教師,此後經曆了23年的教學生涯,在教學之餘,他精心鑽研《齊民要術》《農桑輯要》《便民圖纂》等農書,並且在家鄉試種大頭菜,獲得了成功。


    公元1596年,徐光啟被趙鳳宇聘請到韶州(今廣東韶關)當家庭教師。在那裏,他認識了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方文明。公元1600年,徐光啟在南京見到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交談中開闊了眼界,對世界科學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與郭居靜、利瑪竇的結識,對徐光啟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1604年,徐光啟在北京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知識。徐光啟認為這些知識對中國很有用處,應當把它引進中國。他同利瑪竇商量,決定先翻譯歐幾裏得著的《幾何原本》,由利瑪竇口述,他記錄整理。幾何學主要運用邏輯推理,對徐光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學問,要把它翻譯過來,工作是極其艱巨的。為了翻譯得盡量準確,徐光啟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我們現在使用的“幾何”這個詞,就是徐光啟根據英語的音和義,斟酌了漢語的詞匯,反複推敲出來的花了一年多工夫,徐光啟譯完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後因利瑪竇病逝,後9卷的翻譯工作沒有能夠完成。


    我國的曆法經過曆代科學家的研究改進,到宋元時代已經相當完備,但還不夠精確。明朝主管曆法的官員因循守舊,不肯繼續修訂。1629年5月5日發生了一次日食,欽天監(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員)依照當時的曆法推算,預報的時刻跟實際不相符合而徐光啟運用西法推算,結果跟實際非常接近。朝廷於是成立了西法曆局,由徐光啟主持修訂曆法。徐光啟一麵研究我國古代的曆法,一麵參照西方科學,經過3年的辛勤勞動,終於編成了《新曆法書》74卷。我國沿用到現在的農曆,就是在《新曆法書》的基礎上編成的。


    徐光啟對農業科學也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並且親自耕作,進行科學實驗,他對農業科學的貢獻,集中表現在他晚年寫成的一部農業科學方麵的著作——《農政全書》裏。徐光啟63歲才動手寫這部書,經過4年的努力,完成了初稿。這部書共有60卷,50多萬字,分為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廠、種植、牧養、製造、荒政12章。因內容廣泛、豐富,時人稱為農業百科全書。


    ●宋應星大義著書


    宋應星,字長庚,南昌府奉新縣(在今江西)人。自幼聰明好動,酷愛科技。29歲時,與胞兄同科中舉。後來,5次進京應試,卻不得中。這五次從江南到河北的數萬裏行程,他獲得了原先在書本上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大量工農科學技術知識。他雖未能得中朝廷的進士,卻為他成為中國科技史的權威打下了基礎。


    宋應星49歲時出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後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京毫州知府等職。在教諭三年任期內,宋應星利用授課餘暇,對古典科學進行了係統總結,寫下了《天工開物》,這年宋應星方才51歲。公元1637年,其巨著剛剛寫完,就在友人幫助下雕版付印了。這年是明崇禎十年,故《天工開物》的初版又叫崇禎版。後來,曆史上對宋應星在51歲後的事跡就記之甚少了。


    公元1970年前後,在宋應星的故鄉發現了《宋氏宗譜》與《宋應星行略》,還有宋應星遺作《思憐》《野議》《談天》《論氣》四種明朝刊刻的海內孤本。從此,世人方得聞這位古典科技集大成者的真實生平經曆。入清以後,宋應星隱而不仕,並教育子孫3代不應清朝的科考選舉。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科學巨星,享年約80歲,死後葬於奉新北鄉故裏(今江西奉新城東南的宋埠鄉牌樓宋村)戴家園祖塋。其墓、石今已不存。


    《天工開物》問世後,曾風行一世,乾隆以後由於政治的原因,在中國漸漸地湮沒無聞。然而,這部巨著傳入日本後卻受到歡迎,公元1771年大阪出現了和刻本。後從日本傳入歐洲,被譯為多種文字,出了一版又一版,廣泛流布開來。其中,法文譯本譽之為《中華帝國古今工業》。其實,這著作不僅包括中國的古今工業,也包括中國的古今農業,是中國古今工農業匯編,是中國古典科技的總匯。當代英國李約瑟博士就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法國的學者,著名的《百科全書》的主編。顯然,李博士也是視此書為“中國科技全書”的。中華民國初年,中國學者重新認識到這一古籍的重大科學價值,然而苦苦求索,在國內未能找到原著,幾經努力,才從日本找回管生堂本,公元1930年影印發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公布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從原浙江寧波李氏墨海樓捐贈給該館的一批古籍善本中發現了《天工開物》一書,而且是崇禎版原刻。公元1959年影印出版。這一孤本印行,使宋氏巨著的原始風貌又得以為人們所見了。


    《天工開物》共分18卷,內容浩瀚,包括穀麥豆麻的栽培與加工,蠶絲棉芋的紡織與染色,製鹽、製糖、榨油、鑄銅、冶煉、開礦以及製作磚瓦、陶瓷、器具、車船、石灰、硫磺、白礬、兵器、火藥、紙、蠟等各種生產技藝。書中對各種產品從原料到加工的全部工序、方法等都有較詳細的說明。書中還繪有123幅精美的插圖,所繪插圖結構準確、比例恰當,立體感很強。依其圖樣與數據,即可將所繪的各種機械、設備重新製造出來。其中所繪提花機、鑽井設備、軋甘蔗機、大型澆鑄和錘鍛千斤錨、階梯式瓷窯、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圖錄,在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價值。


    《天工開物》不僅注重總結傳統的科學技術,對當朝的新技術也注意研究。比如其中就記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鋅技術。該書的這一記述早已引起歐美化學家的注意,凡化學文獻論述到金屬鋅的最初冶煉時,通常都要提及《天工開物》。


    宋應星對中國科技的全麵研究,致使他對許多科學的未知領域得以進行積極的探索,提出不少難能可貴的科學見解。比如在生物學方麵,宋應星根據作物品種往往因環境差異而引起差異,蠶蛾也因不同性狀的品種雜交而引起後代變異等情況,提出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看法。這在人類對動植物生態變異的認識上是一大進步。後來,達爾文談及生物進化與變異時,也曾引述過宋應星這一見解。在物理學方麵,宋應星研究了聲音的傳播,他以投石擊水引動水波由中心向外擴散的現象,推斷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原理也是類似的,這就提出了聲音是氣波的概念,也是世界最早的。在化學方麵,宋應星以汞和硫磺可化合煉出朱砂的化學過程和結果為例,初步有了質量守恒的看法。同時,宋應星還以鐵失(磨損、風化、腐蝕)而化為土為喻,初萌有物質不滅的?觀念。在哲學方麵,宋應星在《談天》文談到太陽不是靜止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從而提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的哲學命題。認為古人說“舊月之形,萬古不變”,那是“刻舟求劍”。宋應星“舊日新”的思想後由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接受並大大發揮了。


    宋應星的科學思想是難能可貴的,而作為其哲學基礎的唯物觀點更是當時無論中外的哲學大師也比之遜色的。他的哲學思想滲透於全書的論述之中,而集中表現在他給自己著作所加的書名,即《天工開物》。


    何謂“天工”呢?宋應星認為世上的資源是大自然造就的,也可以說“天然工就”,故而稱之為“天工”。何謂“開物”呢?天然資源並不能自然為物,必須經過人類的開發、加工,才能成為人類所需的物質資料,故日“開物”。顯然,在人和物的關係土,宋應星的觀點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既強調以“天工”為基礎,又強調人的主觀作用,資源隻有去“開”,才能生產出“物”來。這一點是宋氏哲學思想的精華,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中的精華,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哲學觀!


    ●徐霞客與母同遊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霞客為其號,中國古典地貌學家、世界溶洞學鼻祖、地理學家、大旅遊家。


    孔子有條古訓:“父母在,不遠遊。”萬曆年間,徐霞客兩鬢斑白的賢母鼓勵獨子遠遊,教導兒子“大丈夫誌在四方”,還特地為兒子親手縫製了遠遊冠,以壯行色。遠遊冠行若巍峨的皇冠,冠前置有卷雲狀的筒形飾,故亦名卷石冠。漢族風俗,遠行必冠。從漢朝以來,曆代不衰。唯元、明兩代風尚不同,廢而不用。徐霞客年已80的賢母,為激勵他,不顧自身年邁,強要兒子陪同去遊曆了家鄉附近的荊溪和勾曲的山山水水。每次都步行於前,以示自己體健不老。徐霞客終不負賢母期望,從22歲起,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遊,曆其終生,34年間未曾輟步,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徐霞客的出遊,初始有觀奇覽勝之想,而後期則是真正的科學考察了。徐霞客到處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風土人情,寫下了幾百萬字的遊記。經後人將其存世部分整理成書,成為中國古典地貌學,也是世界溶洞學的名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考察了中國大西南的一百多個洞穴,做了詳細考察記錄。以其對廣西桂林普陀山西側的七星岩的考察為例,其所記各項數據雖是目測步量,卻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學儀器測量的結果大體相符。同時,他對溶洞、石筍、鍾乳形成原因的解釋,也是與近代科學相一致的。其科學態度可見一斑。


    徐霞客在溶岩學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對自古以來長江導源於四川岷山的說法提出疑問,並論證說長江的源流來自於金沙江,而其流程不會比黃河短。與當代對長江科學考察的數據基本一致。


    徐霞客還著有《盤江考》,也對其他水係進行過踏勘,糾正了古籍上的一處處錯誤。他的許多記述,至今仍是無可辯駁的科學結論。


    《徐霞客遊記》一書,是中國地貌學與溶岩學科學著作,也是部富有才華的文學巨著。同時,其中記錄了有關生物學、礦物學、民俗學,以及地方史誌的大量珍貴資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