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建文改製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閏五月十六葬於孝陵,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同日,皇太孫朱允炆即帝位,以第二年為建文元年。


    朱允炆即位後,推行了一係列新政,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史稱建文改製。朱允炆首先對中樞權力機構進行了調整,任命兵部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翰林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方孝孺為翰林侍講。將中樞權力機構調整完畢,他又陸續推出許多改革措施,其主要內容有:省刑減獄,均江浙田賦,調整政府官僚機構。特別是後者,朱允炆在位期間一直沒有間斷過,調整涉及到官製的許多方麵,其中非常重要的有兩項:首先,省並州縣,革除冗官冗員;其次,更定內外官製,將尚書的品秩由正二品提高到正一品。這就在相對程度上緩和了封建最高權力機構的畸形特征和內部的不平衡現象。


    建文改製雖僅進行了4年,但依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明朝史學家朱鷺稱之為“四載寬政解嚴霜”。


    ●朱棣發動靖難役


    朱允炆即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削奪其祖父朱元璋分封的諸王藩鎮,他削奪了五位藩王後,將矛頭指向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少年時就隨朱元璋征戰,是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被朱元璋封在北京,稱燕王。朱允炆的削藩令一下,他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就在公元1399年毅然起兵,對外宣布是“靖難”,也就是為皇帝平定禍亂。他先控製了北京城,招降了守備通州的將領,奪取薊州,攻破居庸關。駐軍開平的宋忠是防備朱棣的重要軍事力量。朱棣起兵後,宋忠不敢貿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最後因為部將臨陣倒戈,敗北而逃,最後在廁所裏被捉住了。穩固了後方以後,朱棣就揮兵南下。


    朱允炆飽讀詩書,是個柔弱的皇帝,沒有把朱棣放在心上。大臣黃子澄勸諫後,朱允炆才派長興侯耿炳文、駙馬都尉李堅等人率師北伐,抵擋朱棣的進攻。出發前,朱允炆去送行,對眾將說:“你們不要殺傷燕王,不要使朕有殺叔父的壞名聲留於後世。”這樣的話讓將領們縮手縮腳的,怎麽打仗呢?此後,朱棣大軍取得了一係列決定性戰役的勝利,朱允炆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公元1401年,朱棣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當他得知南京守備空虛,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於第二年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派姑姑慶城郡主為代表,和朱棣談判,答應與朱棣劃江而治,朱棣婉言拒絕了。朱允炆很著急,召見群臣時大哭。


    朱棣手下的哨探偵察到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他便率先派軍攻打金川門。燕軍一到,李景隆與穀王朱穗馬上打開城門投降。城破後,朱允炆失蹤了,以兵部尚書茹瀚為首的幾十個望風使舵的大臣也都紛紛投降,叩請朱棣稱帝。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到此,朱棣發動的靖難役宣告勝利結束。


    ●三寶太監下西洋


    朱棣攻克南京之後,一直沒能找到朱允墳的下落。以後,他又派人去全國各地尋找,也沒找到。此時,有關朱允炆的傳說越來越多,越來越離奇。有人說,朱允炆並沒有讓大火燒死,他趁宮中火起,從地道中逃了出去,現在他還在一個寺院裏當和尚。也有人說,朱允炆乘著一隻小船,出洋跑到其他國家去了。這些說法都讓朱棣感到不安,他想:若是朱允墳真的沒死,而在什麽地方重新召集人馬,那豈非一件麻煩事。因此,他召來自己的心腹袁忠徹商量這件事,袁忠徹回答道:“萬歲,我以為您可以派一支船隊去訪問各國。一來可以尋訪一下朱允炆的下落,二來可以宣揚一下我們大明王朝的國威,叫那些小國都臣服於萬歲,您認為這個辦法行不行呢?”朱棣同意了他的建議。


    朱棣決定派出船隊出使外國,但派誰來統率這支船隊呢?他思來想去,決定派自己的心腹宦官三寶太監鄭和去辦。


    鄭和,原本姓馬,乳名叫三寶,雲南昆陽(在今雲南)人。他的祖父和父親全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並且曾去麥加朝過聖。公元1381年,朱元璋的軍隊進攻雲南的時候,將剛剛10歲的三寶擄到了軍中。以後,朱元璋將三寶送給了燕上朱棣。自此,三寶便成了燕王府裏的一個小宦官。三寶從小聰明伶俐,很得朱棣的喜愛。他曾經跟隨朱棣四處征戰,見過不少世麵,長了很多見識。三寶也曾參加過多次戰鬥,他熟知兵法,很有指揮才能。因此,朱棣決定由他出使“西洋”。當時,“西洋”是說現在的文萊以西及印度洋沿岸各國。鄭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任務。


    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鄭和與副使王景弘率領著龐大船隊自蘇州劉家港(在今江蘇)揚帆啟航。船隊由62艘大海船組成,這種船船身長44丈,闊18丈,船上可以容下10以)人,號稱“寶船”,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船上除了有士兵和水手外,還有許多翻譯、醫生和技術人員,共有28800多人。船上攜帶著大量的瓷器、絲綢、紙張及金銀財寶。


    鄭和的船隊首先航行到了占城(在今越南),接著又去了爪哇、舊港(在今印尼)、錫蘭等國。他們到達一個國家,便先去拜訪該國的國王,獻給他們一些珠寶。然後,就用船上帶來的東西和當地的人民交換本地特產。鄭和帶來的絲綢、瓷器等很受各國的歡迎。鄭和的船隊返航的時候,這些國家的國王便派使臣隨船隊到中國朝見朱棣。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先後7次遠航出使西洋,到過印度洋沿岸30多個國家,其中最遠一次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伊斯蘭聖地麥加。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比西方人發現美洲和好望角的航行要早半個多世紀,在世界航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是,鄭和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


    ●朱棣遷都北京城


    “靖難之役”後,有大臣建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朱棣在北平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還可進一步控製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於是,朱棣決定遷都北平。


    公元1406年,朱棣下詔興建北平宮殿;次年,正式開始修建北平城。朝廷調集了工匠30萬人,民夫近百萬,雲集北平。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木材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來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所燒。宮殿牆壁所用的紅色顏料,原料產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牆壁上的杏黃色顏料則產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


    為了方便南糧北運,公元1411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書、刑部侍郎等官員主持疏通會通河,整治運河淮南段。從此,運河的運輸能力大為提高,漕運在南北運輸中開始起主導作用,海運逐漸罷廢。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第二年,遷都的準備都已經做好,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新京城以皇宮為中心,以前門、午門、景山、鍾樓為中軸線,官衙、民居、商鋪分布四周,通裔寬廣,街巷整齊,氣勢雄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城市建築思想,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


    ●明成祖五征蒙古


    明初,元朝殘餘勢力北元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勢力強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時多次派兵進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東部兀良哈歸附明朝,中部韃靼和西部瓦刺仍然與明朝為敵。尤其是韃靼仍沿襲元朝帝號,勢力最為強大。公元1403年,韃靼別部首領鬼力赤殺死北元皇帝坤帖木兒,自立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國號、帝號;同時,與瓦刺相互仇殺,鬼力赤等各部首領紛紛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成祖朱棣一麵致力於和平;一麵加強邊防防守,對蒙古的侵擾進行無情打擊。


    公元1409年,本雅失裏、阿魯台殺害明朝使節郭驥。朱棣為牽製韃靼,於五月封瓦刺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然後在七月任命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率兵10萬討伐本雅失裏、阿魯台。由於丘福輕敵冒進,隻率千餘騎兵渡過臚胸河(今蒙古克魯倫河),落入韃靼重兵埋伏之中,丘福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認為如?不及早除去韃靼,邊疆永無寧日,決定親自率軍北征。


    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命皇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輔佐。朱棣命清遠侯王友督中軍,安遠伯柳升為副;寧遠侯何福、武安侯鄭亨督左右哨;寧陽侯陳懋、廣恩伯劉才督左右掖;都督劉江督前哨。大軍一路途經興和(今河北張北),過大伯顏山、小伯顏山,萬裏蕭條,到達清水源(即馬塔八海子,今內蒙境內)小駐,然後,又率軍經楊林、廣武鎮、威虜鎮、長清塞、順安鎮等地,至元石坡。到臚胸河邊,看到河水可飲,朱棣改臚胸河名為飲馬河,又為河上地定名為平漠鎮。前鋒與韃靼遊騎交戰,獲得小勝。明軍從俘虜口中得知本雅失裏在兀古兒劄河(今蒙古烏勒紮河)。朱棣決定親率精兵,攜帶糧草,長途奔襲敵軍大戰。幾天後,明軍到兀古兒劄河,本雅失裏倉皇逃走。次日,明軍追到斡難河,與本雅失裏激戰。朱棣親自指揮衝擊,一鼓作氣打垮了本雅失裏。本雅失裏丟下所有輜重,隻率7人渡河逃走。六月,明軍回師途中在闊灤海子(今內蒙呼倫湖)附近與阿魯台遭遇。朱棣親率騎兵衝入敵陣,阿魯台大敗而逃。明軍追擊一百餘裏,斬殺百餘人,因天熱缺水而收兵回營。阿魯台雖受重創,但仍派出小股騎兵尾隨明軍,襲擾明軍的後衛。朱棣便親自率一千餘名精兵斷後,設下埋伏,痛殲了尾隨的韃靼兵,使其不敢再來侵擾。擺脫了敵人尾隨之後,明軍又遇上了嚴重的缺糧問題。朱棣一麵拿出自己節省的一份口糧分給士卒,一麵下令攜帶糧食多的借給缺糧的,回京後加倍償還。七月,朱棣回到北京。


    公元1414年,因蒙古貴族擾邊,朱棣決定再次親征蒙古,朱瞻基隨從。二月,下詔親征瓦刺,發馬步軍50多萬。四月,蒙古貴族韃靼李羅布花等5人率部投降。五月,明軍至飲馬河。六月初三,明軍前鋒在康哈裏駭(即三峽口,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克魯倫河西岸)擊潰瓦刺前哨部隊。次日,從俘虜口中得知馬哈木大營距此地隻有百裏,朱棣下令全軍晝夜兼程前進。初七,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土拉河東岸)與馬哈木、太平、把禿李羅率領的3萬瓦刺大軍相遇。瓦刺軍隊占據山頂,居高臨下衝向明軍。柳升用神機炮擊斃敵騎數百,朱棣乘機率鐵騎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互有死傷。馬哈木終於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開始撤退。明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土刺河邊,馬哈木連夜向北逃遁。朱棣考慮自身損失也較大,不宜再戰,便下令班師。回師途中,擊退了瓦刺的襲擾,於八月回到北京。忽蘭忽失溫一戰,斬其王子十餘人,部眾數千級。瓦刺元氣大傷。公元14巧年,馬哈木派遣使節向明朝謝罪,進貢馬匹。兩年之後,馬哈木去世,明朝讓他的兒子脫歡繼承爵位。


    阿魯台的勢力日益強大,常常侮辱明朝使節,甚至派兵侵擾邊境。公元1422年年初,阿魯台大舉進攻興和,殺死明將王祥。朱棣決心第三次親征。三月,成祖率大軍經雞鳴山、雲州(今河北赤城)、獨石(在今遼寧)、威遠至沙琿原。阿魯台大懼,盡棄其輜重馬畜於闊灤海子,向北逃走。朱棣命焚其輜重,收其馬畜,然後班師。回師時,因兀良哈等三衛暗通阿魯台,順便擊潰之,虜牛羊十餘萬隻帶回京城。


    公元1423年,朱棣聽說阿魯台又要侵犯邊境,決心第四次親征。九月,朱棣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西北),從前來投降的韃靼首領阿失帖木兒等人口中得知阿魯台剛被瓦刺打敗,不會南下。但朱棣仍率大軍到達飲馬河附近,接受了韃靼王子也先的歸降,然後班師回朝。


    公元1424年年初,阿魯台率兵進攻大同。朱棣率大軍親征阿魯台,以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五月,大軍至開平,阿魯台遠遁。朱棣大軍至祥雲屯,又至翠雲屯,明軍到達答蘭納木兒河一帶(今中蒙邊境地區)分兵搜索,未見阿魯台蹤跡。朱棣擔心糧草接濟不上,決定班師。七月,朱棣病逝於榆木川(在今內蒙古)軍中。


    ●土木堡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重用宦官王振。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刺首領也先派3000犯使者到北京,向明朝進貢一些馬匹以後,要明朝給他賞金。王振接見了瓦刺使者,發現也先謊報人數,就減少了賞金,降低了馬價。也先為他兒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絕。也先派使者來明朝,本來就是挑釁。這樣一來,也先惱羞成怒,親自率兵進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將向朝廷發出告急文書,請求派軍支援。


    收到邊報之後,英宗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權傾朝野的王振提議皇帝禦駕親征,他以為大軍一到,便會把對方打個落花流水。另外,王振的家鄉距離大同不遠,皇帝禦駕親征,他不僅可以跟隨皇帝遊覽一番,還可在家鄉百姓麵前露臉,光宗耀祖,真可謂一舉多得。而兵部尚書鄺量、兵部侍郎於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一幹大臣認為,敵兵有備而來,朝廷草草招集人馬,準備得不十分充分,皇帝不能親征,因而竭力諫阻。英宗沒有自己的主意,隻聽王振一人的主張,況且,英宗也想自己親自體味一下祖宗戎馬倥傯、橫掃四方的感覺。所以,英宗把朝政之事交給弟弟鄺王朱祁鈺,讓於謙留守北京,自己率領王振、鄺量等官員及50萬軍兵,於七月十六從北京出發,直奔大同。


    由於是倉促發兵,軍隊的紀律十分渙散。而王振一路隨意發號施令,本來是這次出征統帥的英國公張輔實際上被架空了。部隊行軍拖泥帶水,沒走幾天,糧草給養便接濟不上了,偏偏又遭遇暴風雨,士兵們又饑又冷,叫苦連天。好不容易趕到大同附近,士氣已十分低落。探馬回報沒有發現瓦刺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為敵人迫於明軍的威勢,已經望風而逃。他正要發令繼續追擊,探馬又來報告:他派出的兩支先鋒部隊在大同城邊被敵軍殺敗,全軍覆沒了,其他各路明軍紛紛潰退下來。他又得到消息:也先率領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王振感到事態嚴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於錯誤指揮,耽擱了退兵時間,殿後的部隊被瓦刺軍追趕上,被打得大敗。


    明朝幾十萬大軍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西南)時,天還沒有黑,王振卻下令就地宿營。有官員向英宗建議:此地無險可守,不如趁著天色尚明,迅速趕進懷來城裏,據城防守。但英宗沒有采納。土木堡屬丘陵地形,名字雖稱做堡,事實上卻沒有堡可守。而且這裏缺水,士兵們跑了好多天的路,已是又渴又乏,隻想找地方休息。


    第二天拂曉,瓦刺的追兵便趕來了,他們把明軍緊緊地包圍起來,並發動了攻擊。戰鬥進行了一夜,明軍奮勇拒敵。也先知道這次明軍兵將眾多,硬拚不會取勝,於是使出了詐退之計,同時派使者到明軍帳中假意講和。英宗和王振信以為真,趕緊命人起草詔書,然後隨來使去也先的軍營談判。這時,王振命令軍士找水喝,士兵們爭先恐後跳越壕塹,整個隊伍亂作一團。早就埋伏好的瓦刺軍趁勢從四麵八方衝殺過來。明兵爭先逃竄,被殺的和被亂軍踩死的不計其數。混戰之中,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墾,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與侍郎丁銘、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戰死。護衛將軍樊忠麵對慘敗,恨透了瞎指揮的王振,說:“我替天下的百姓殺死你這個奸賊。”掄起手中的大錘,捶死了他。英宗在衛兵的保護下乘馬突圍,左衝右突也出不去。無奈,英宗跳下馬來,盤腿而坐,聽天由命。瓦刺軍衝過來,俘虜了英宗。曆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土木之變”。


    土木堡一戰,明軍精銳部隊毀於一旦,騾馬20多萬匹以及大量的衣甲器械輜重,都成了也先的戰利品。更悲慘的是皇帝也成了敵軍的俘虜,大明王朝遭遇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


    ●於謙保衛北京城


    公元1449年,土木堡一戰,明軍50萬大軍損失殆盡,將亡臣死,君命係於瓦刺首領也先手中。消息很快傳到北京,朝中上下一片恐慌。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裏內庫搜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刺軍,想把英宗朱祁鎮贖回來。瓦刺首領也先因俘獲了英宗,更加驕橫,不僅不依,還揚言要踏破京城。


    此時,戍守京城已成重中之重。為了安定人心,太後宣布,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由英宗的弟弟娜王朱祁鈺監國,以絕也先的奢望。同時,太後召集眾臣,商量對付瓦刺的對策。大臣徐有貞說:“瓦刺兵強,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此言一出,當即遭到兵部侍郎於謙的斥責:“誰主張逃跑,就該砍誰的頭。京城為國之根本,朝廷一旦撤出,民心即散,大家忘了南宋的教訓嗎?”於謙的一番慷慨陳詞,觸動了很多大臣,一些搖擺不定的大臣也紛紛附和。於是,太後決定讓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臨危受命,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麵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麵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刺軍的奸細。與此同時,瓦刺首領也先多次挾持英宗侵邊犯境,為了避免也先的要挾,於謙等大臣請太後正式宣布讓朱祁鈺即位,朱祁鈺一再害怕地推辭,於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你個人打算。”朱祁鈺於是受命登基,是為明代宗,稱明英宗為太上皇。代宗登基後,也先知道手中的英宗已一錢不值,但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便以送明英宗回朝為借口,大舉進犯北京。


    同年十月,瓦刺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裏,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刺會自動退兵。於謙不同意,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於謙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將士們被於謙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誌昂揚,下決心跟瓦刺軍拚死一戰,保衛北京。


    此時,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22萬人。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5天的激戰,瓦刺軍死傷慘重。也先遭到嚴重損失,又怕退路被明軍截斷,不敢再戰,隻得帶著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於謙等英宗去遠了,趁機用火炮轟擊瓦刺兵,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傷亡。至此,北京保衛戰以明軍勝利告終。


    ●朱祁鎮複辟帝位


    公元1449年,也先在北京城下被明朝軍隊打敗後,依然野心勃勃地企圖卷土重來。


    公元1450年,也先又開始與明朝展開激戰,都被明朝軍隊挫敗。軍事上的屢次失敗給也先帶來了麻煩,部落內部的反對派趁機加緊反對他,而戰亂給蒙古族帶來很大災難,昔日與明朝的正常邊貿全部停止,廣大牧民無法得到布匹、糧食等。這樣一來,瓦刺部落上上下下怨聲載道,民憤極大。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也先迫不及待地與明朝求和,說要向明朝交還英宗朱祁鎮,與明朝恢複正常關係。為此,他數次派出使者赴北京與明朝講和,並請明朝迅速“迎駕”返京。但代宗朱祁鈺對也先的建議卻反應冷淡。正是由於哥哥英宗被俘,他才當了皇帝,如果將英宗“迎駕”回來,究竟由英宗做皇帝,還是由自己做皇帝?代宗不情願讓位,也就不願意“迎駕”。然而,朝中不少大臣竊竊私議,譴責代宗私心太重,紛紛上奏說:“陛下,如果以社稷為重,還是早日迎駕回京為好,這樣與瓦刺的關係也好重新開始。”代宗無可奈何,想來想去,隻好表示同意。同年七月,代宗派右都禦史楊善出使瓦刺。這給楊善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為敕書上對於“迎駕”之事隻字未提,仿佛根本就沒有這回事一樣,帶去的禮物也少得可憐,隻是象征性的。代宗原以為這樣一來必將激怒也先,使其繼續扣住英宗不放。但楊善卻巧於辭令,說敕書中不提及迎駕、不帶厚禮,是有利於今後友好關係發展,等等。也先急於甩開英宗這個包袱,也就順水推舟地下令放回了英宗。


    這年八月,英宗隨楊善返回北京。出於禮節,代宗令百官在安定門下迎駕,他則在東安門迎接。眾官正不知代宗如何安置英宗,隻聽代宗說:“兄平安歸京,吾心大寬。兄暫時先居於南宮,好好休息一下。事情以後再說。”南宮處於紫禁城的東南角(今北京南池子緞庫胡同內)。英宗一入南宮,才知自己已被代宗軟禁了,已失去了人身自由。代宗為保住自己的皇位,處心積慮,其策有二:一是以絕英宗複出,二是另立太子。為此,代宗於公元1452年下詔,廢了太子朱見深(英宗長子),將他貶為沂王,另立自己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至此,代宗心中稍安。但他也不敢稍有絲毫懈怠,又唯恐英宗複辟,禍事不小,所以派人嚴密監視英宗朱祁鎮的一舉一動。


    後來,代宗身患重病,原立皇太子朱見濟已死,皇位繼承問題成為朝中大臣們急於落實的事情,欲新立皇太子,大臣們又開始爭論,意見無法一致。武清侯石亨深知代宗病體難以康複,便與同黨太監曹吉祥、太常卿許彬、副都禦史徐有貞等商量重新擁立朱祁鎮複位。明代宗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臨晨,石亨、徐有貞等以四方邊警為借口,急命手下帶兵入城加強防備。隨即便前往南宮迎接朱祁鎮。到了南宮,毀牆破門而入,扶英宗登輦,自東華門入宮,至奉天殿升帝座。此時天已大亮,該是上早朝的時候了。文武百官已照例來到皇宮。徐有貞、石亨大呼:“大家快到奉天殿親見皇上!皇上有重要諭旨!”眾官心中都在納悶不解:代宗早已患病不起,今日怎麽突然好了,並在奉天大殿朝見?因為隻有盛大典禮時才在奉天殿舉行儀式,今日不知為何事。百官進入奉天門,隻聽鍾樓裏大鍾響起來,他們急忙加快腳步向正殿走去。來到正殿之後,百官皆愣住了:端坐在禦座上的分明是太上皇朱祁鎮,而不是當今皇帝朱祁鈺!石亨大聲說:“大家聽著,太上皇今已複皇帝位,快入殿參賀!”直到此時,百官才知道宮中發生了政變!百官見是大勢所趨,就隨風轉舵,紛紛跪地稱臣,三呼萬歲。朱祁鎮複辟帝位終於成功,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鎮複辟後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廢代宗朱祁鈺,複其郕王位。幾天後,他又假借太學“製諭”,宣布代宗數大罪狀:“既貪天位,曾無複辟之心,乃用邪謀,反為幽閉之計,廢除皇儲,私立己子,致敗綱常,變亂彝典,神肆淫酗,信任奸佞……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英宗下令將朱祁鈺幽禁在西宮。英宗將年號改為“天順”,將“景泰”八年改為“天順”元年。英宗將朱祁鈺幽禁起來之後,又派人嚴密監視其動向。一日,心腹太監向他報告:“鄺王雖有重病,但近日卻頗有起色,身體似乎好多了。”英宗聞言變色。他原想圖個好名,讓身患重病的異母弟弟病死也就算了,但現在看來行不通了。於是,他命心腹太監蔣安攜白絹至西宮,賜死朱祁鈺。朱祁鈺卻不肯聽命上吊,蔣安隻好自己動手,將其勒死了事。朱祁鈺死後,英宗追謐他為“戾王”,將其葬於西山。英宗處死朱祁鈺以後,又把他的殯妃唐氏等“賜死”,將其昔日重用的大臣於謙、王文等盡皆殺戮。對石亨、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北京的百姓聽到於謙受冤被害,傷心痛哭,偷偷收斂了於謙的屍骨,運回他的家鄉杭州安葬。


    ●朱厚照荒浮無度


    明孝宗朱祐橙一生隻寵愛張皇後,而張皇後隻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早夭,長子朱厚照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朱厚照2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8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朱厚照,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和活動供朱厚照遊玩。年幼的朱厚照沉溺於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


    朱祐樘去世後,15歲的朱厚照即位,是為大明武宗皇帝,就此開始了他荒淫無度的帝王生涯。在劉瑾等人的引導下,登上皇位後的朱厚照玩得越來越離譜。他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板、百姓,自己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為了擺脫紫禁城的束縛,他營建了豹房和宣化(今河北宣化)鎮國府,這裏充斥著教坊司的女樂、高麗美女、西域舞女、揚州少女,乃至於妓女、寡婦等各色女子,過著恣意妄為的淫亂生活。到後來,京城玩樂還不能使他滿足,於是,朱厚照置國政於不顧,帶著寵臣江彬等人到處尋花問柳。他經常在夜間闖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還要帶回宮去,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朱厚照怠政荒淫,劉瑾專權,寧王朱宸濠以為有機可乘,起兵反叛。朱厚照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禦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於是,他又一手導演了一幕鬧劇:他將朱宸漆釋放,再由自己親自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功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由於朱厚照終日荒淫,身體日益虛虧,最後病死於豹房,結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朱厚熜專好道教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他雖不重用宦官,但崇奉道教給政治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他信用方士,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登位不久,就待在宮中天天祈禱。自公元1534年後,世宗就不再上朝。


    世宗專意修道,喜好青詞。青詞是道士寫在青藤紙上的禱詞,用來焚化祭天。凡進青詞能讓他滿意的人,便能入內閣,稱為青詞宰相。世宗又獨斷專行、自以為是,拒諫護短,因而直言敢諫者無所容身,隻有阿諛奉承者才可受寵升官。世宗一朝,正直的大臣日少,奸佞之徒日多,以致內閣中相互傾軋,內閣首輔(宰相)之爭日趨激烈,終至造成奸相掌握朝綱的局麵。


    ●楊繼盛彈劾嚴嵩


    明世宗朱厚炮迷信道教,大學士嚴嵩因為善於起草祭神的文書,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的地位。嚴嵩並沒有什麽才能,他隻知道拍馬奉承,討得世宗的歡心。他當上首輔後,和他兒子嚴世蕃一起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為非作歹、賣國求榮。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憤慨,特別是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更是義憤填膺。


    楊繼盛,保定人。楊繼盛為人正直,看不下嚴嵩的行為,就向世宗上奏章彈劾嚴嵩,揭發嚴嵩十大罪狀,條條都有真憑實據。奏章擊中嚴嵩的要害,嚴嵩氣急敗壞,在世宗麵前反咬一口,誣陷楊繼盛。世宗大怒,把楊繼盛關進大牢。後來,嚴嵩攛掇世宗把楊繼盛殺害了。


    嚴嵩掌權期間,作惡多端,引起正直大臣們的強烈不滿。禦史鄒應龍經過周密考慮,決定先從彈幼嚴世蕃下手。世宗看了鄒應龍彈劾嚴世蕃的奏章後,下令把嚴世蕃辦罪,充軍到雷州,並勒令嚴嵩退休。嚴世蕃和他的同黨還沒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盜,還勾結倭寇,準備逃到日本去。這件事又被另一個禦史林潤揭發。世宗看了這份奏章,也大為震驚,立即下令把嚴世蕃和他的同黨處死,把嚴嵩革職為民。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徹底倒台了。


    ●戚繼光驅逐倭寇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時,朝政一天比一天腐敗。外寇看到明朝朝政腐敗,也乘機侵擾。這些外寇之中,日本人最為厲害,他們三番五次侵擾明朝沿海一帶,史書上稱日本侵略者為倭寇。倭寇的侵略行為引起了明朝軍民的強烈憤慨,明朝政府也組織軍民驅逐、抗擊倭寇。在抗擊倭寇中,有一位民族英雄戰績顯赫,他就是戚繼光。


    戚繼光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疆場,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17歲時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金事。25歲時,實授都指揮金事,領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4衛所兵馬,操練水軍,整頓軍備,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6年,戚繼光以足智幹練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在實戰中,戚繼光觀察到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作戰能力較低,難以獲取大的抗倭勝利,於是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公元1559年,戚繼光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以犯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後來,戚繼光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


    公元1561年,戚家軍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擒斬倭寇1400餘人,焚死、溺死倭寇4000餘人,史稱“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公元1562年,福建倭患日趨嚴重,戚繼光奉調援閩。戚繼光率軍進入福建後,先攻下橫嶼,斬首2600人。接著,又攻下牛田,搗毀倭寇巢穴。倭寇紛紛逃向興化,戚繼光乘勝追擊,連夜作戰,連克60營,斬首無數。此後,戚繼光又回師福清,殲滅登陸的倭寇200人。同時,明將劉灝也屢敗倭寇,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幾乎被全部消滅。後來,戚繼光返回浙江後,大量倭寇又進擾福建。公元1563年,朝廷命俞大猷、戚繼光為福建正副總兵,率兵進剿,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明朝軍隊在平海與倭寇戰鬥,戚繼光率軍隊率先登城,俞大猷、劉湧相繼殺敵2200人,並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公元1564年,倭寇又糾集餘黨萬餘,圍攻仙遊,戚繼光先敗之於城下,繼而又追擊餘寇,殲滅大量倭寇。其後,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並與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在福建境內的倭寇被驅逐後,廣東倭患嚴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廣東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後平定。戚繼光的抗倭壯舉感染著朝臣和百姓,被譽為民族英雄,其事跡也因而傳之於世。


    ●海青天備棺上書


    海瑞字汝賢,回族人。青年時的海瑞奮發讀書,通過鄉試中了舉人,被派到南平(今福建南平)當教諭。他執教嚴格,把學校辦得井井有條。4年以後,海瑞被擢升為淳安知縣。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貧困。海瑞上任之後,目睹慘狀,十分痛心。他經過調查研究,先整頓一縣的吏治,定了許多條規。縣丞、主簿、教諭、胥吏都要守職盡責,不許營私舞弊,薪俸之外如有一分一文貪汙,便嚴加懲辦;緊縮縣裏一切開支,盡量減少對百姓的征派,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需索。即使是上司的額外攤派,海瑞也敢頂著不辦。百姓稱他為“海青天”。


    後來,海瑞被調到北京,擔任戶部主事。他看到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齋醮,不上朝理政,大臣們一味迎合,人民的疾苦卻無人過問。海瑞又難過又氣憤,冒死寫了一封《治安疏》的奏折,內容措辭很強硬。然後,他把後事安排了一下,就到通政使司遞交了奏折。


    世宗接到海瑞的奏折,一看內容,竟是激烈指責自已的話,說:“如今的朝廷是‘君道不正,臣職不明’。皇上20多年不理朝政,法紀鬆弛,吏治敗壞,財政崩波,弄得國貧民窮。所以人都說,嘉者家也,靖者淨也,嘉靖,就是家家都淨,窮到啥也沒有的地步了!皇上不關心太子成長,缺乏父子之情;因為別人的誹謗和自己的猜疑殺辱臣子,缺少君臣之情;長住西苑敬神吃藥以求長生,不回宮室,是無夫妻之情,這都是信道齋醮的錯誤……皇上的錯誤實在太多了,請陛下翻然悔悟,改弦更張……”世宗越看越生氣:這哪裏是上書,簡直是曆數我的罪狀!他狠狠地把海瑞的奏折摔在地上,拍著桌子大喊:“快去把海瑞給我抓起來,別讓這家夥跑掉!”宦官黃錦在一旁說:“啟察萬歲,海瑞根本不想跑掉。他上書前就買好了棺材,把隨從的家人都遣散了,現在正在朝房待罪呢!”世宗聽了一愣,半晌,又把奏折撿起來,接著往下看,邊看邊歎氣,隨手把它壓在了桌案上,自言自語地說:“這家夥想當比幹,我可不是封王!”就把海瑞一直關著,沒定罪。由於數十年沒人敢對世宗如此直言疏諫,因此海瑞備棺上書的事兒,很快就傳遍了朝廷內外,天下都知道有個不怕死的“海主事”。


    ●西洋和尚利瑪竇


    公元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澳門。為了能夠被中國人接受,做好傳教的準備,他潛心學習漢語,並在傳教士羅明堅的指導下,饒有興味地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國家製度。公元1583年,利瑪竇和羅明堅獲得了兩廣總督的批準,可以到廣東肇慶居住,他們非常高興。利瑪竇說:“很多中國人是信佛教的,我們不如自稱西方來的僧人,這樣可能易被老百姓接受。”羅明堅點頭說好。於是,兩人剃光了頭,穿著和尚的衣服,自稱是“西僧”。


    在肇慶知府的幫助下,幾天後,總督批準他們建立自己的教堂。為了避免當地人起疑,他們把房子改成中國式樣,共有一個廳堂兩間廂房。這樣,在知府的眼中,利瑪竇和羅明堅就和中國的出家人沒有什麽兩樣,他們的居處自然就是佛寺了。於是,知府欣然命筆,題寫了兩塊匾額“仙花寺”與“西來淨土”。利瑪竇把前者掛在廳堂中,後者掛在會客室裏。為了不刺激中國人的排外心理,他給自己起了中國名字,說中國話,吃中國菜,穿中國濡士的衣服,讀中國孔孟的經典著作,甚至在家裏都不掛聖母瑪利亞的肖像。在中國十幾年的生活,使他懂得要想在中國成功地傳教,最好的辦法是影響中國的最高權威——皇帝的意誌。最後,他得到了一個有權勢的宦官的幫助,向中國的皇帝發動了“進攻”。


    公元1600年,利瑪竇來到了北京。他給明神宗朱翊鈞上了一封十分謙卑的表文,並獻給皇帝一些禮物。禮物有一幅天主聖像、一幅聖母像、一本《聖經》、一架鐵弦琴、一張萬國地圖,最要緊的是有大小自鳴鍾兩架。神宗見到西洋貢物,最滿意的是兩架自鳴鍾。鍾針隨著滴答聲移動,準時當當報鳴,神宗龍顏大悅。可8天後,鍾忽然停止不轉了。神宗馬上命令太監向利瑪竇問個究竟。利瑪竇詳細解釋了自鳴鍾的原理和用途,然後給自鳴鍾上了彈簧,重新調整好時間,自鳴鍾又滴答滴答地運轉起來。神宗覺得身邊不能缺少利瑪竇,於是,他命令利瑪竇留在北京,以備差遣。這正中利瑪竇的心意,從此他就可以接近皇帝了。後來,神宗又批準他在北京建教堂。於是,他就有了公開傳教的機會,經過三四年,利瑪竇在北京收了200多個徒弟,他的影響從天子以至於庶人了。利瑪竇傳教的手法十分高明,他使人相信自己所講的多與孔孟相合,他的布教是合於中國傳統的,是上承孔孟的道統的。這樣,他通過影響士大夫,使他們幫助自己說法,使天主教開始真正在中國傳播。


    利瑪竇來華的目的雖然在於傳教,但他一麵把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傳入中國;一麵根據自己在中國傳教期間的經曆和見聞,開始用書信的形式向歐洲介紹中國的國情,為中西文化交流特別是西學東漸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數學方麵,他跟徐光啟的交往不過三年,兩人卻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最著名的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在地理學方麵,他編有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在語言學方麵,他寫有《西字奇跡》,用西法之音來注寫中國之音,使向來被人們看作繁難的反切注音法,變成了簡易的東西。利瑪竇將天主教傳入中國,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偉大的先行者。


    ●顧憲成東林黨議


    公元1594年,明神宗朱翊鈞準備立鄭貴妃所生子朱常洵為太子,多數大臣卻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故而朝廷出現“國本”之爭。吏部侍郎顧憲成力爭“無嫡立長”,觸犯神宗。首輔王錫爵將辭官,顧憲成推舉王家屏代為首輔。王家屏亦是立長派,顧憲成因此再次觸怒神宗,被革職還鄉。


    顧憲成,無錫人,家鄉有東林書院,原為宋代楊時講道之處。被革職後,顧憲成與其弟顧允成將東林書院重新整修,集合誌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在這裏講學,“每歲一大會,每月一小會”。當時一些被謫黜的士大夫或世不能容而退居山野者,知道這個消息後,全都來響應歸附。他們諷議時政,裁量人物。朝內官員也遙相應和。東林書院漸漸自成一黨,後來遂稱東林黨,顧憲成也被尊稱為“東林先生”。顧憲成曾言:“字輦轂,誌不在君文;官封疆,誌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誌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所以雖然是在書院講學,卻還經常諷議時政。其後,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等正直君子,被朝廷所黜,亦赴東林相繼講學。他們自負氣節,與朝廷相抗,這便是東林黨議的開始。


    ●梴擊和紅丸及移宮


    明朝後期,圍繞著皇帝寶座的爭奪發生了3個疑案。這3個案子分別發生在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三個皇帝在位期間、3個疑案就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神宗的長子朱常洛是他和一個姓王的宮女生的。後來,他把這個王宮女封為恭妃,但他不喜歡王恭妃,當然也就連帶著不喜歡大兒子朱常洛了。他最寵愛的是鄭妃,而鄭妃生的三兒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偏愛。所以,朱常洛20歲才被立為太子。公元1615年,發生了一件怪事。一天,一個中年漢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打入太子的慈慶宮。這個漢子見人就打,一直往裏闖,眼看就要進入太子的房間,幸虧門衛報警及時,大批衛士將這個中年漢子捆綁起來,押在牢裏。闖太子宮,這還了得,而且還手拿凶器。神宗十分重視,立即命令刑部官員嚴刑拷問,定要問個水落石出。這個漢子熬刑不過,隻得招供實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張五兒,是無業遊民。這次闖慈慶宮不是我自己要幹,是龐保、劉成兩位公公讓我幹的,並說事後給我重賞。”張五兒的供詞送到神宗那裏,他知道龐保和劉成都是鄭妃宮裏的太監,顯然此事定與鄭妃有關。看來是鄭妃想謀害太子,而讓親生兒子當太子。神宗立刻帶隨從來到鄭妃宮中,氣呼呼地讓她看供詞。鄭妃一看陰謀敗露,連忙跪倒叩頭求饒,神宗就沒忍心處分她。第二天上朝,神宗在百官麵前說:“我立長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現在卻人人想謀害太子,我堅決不能允許。”接著他就把張五兒、龐保、劉成三個人都殺了。這就是“挺擊案”,“挺”是棍棒的意思。


    光宗朱常洛繼位時也快40歲了,隻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了。他這麽早死,還得從“紅丸案”這個迷案說起。光宗身體虛弱,卻不顧身體健康,依然花天酒地、縱欲享樂。他的正妃郭妃病死之後,還有四個選侍。選特是一種品級較低的妃子,除她們外還有無數美女陪伴在光宗身邊。光宗隻知享樂,身體卻越來越槽。光宗當皇帝一個月以後的一天晚上,忽然肚子疼,而且頭痛。一個名叫李可灼的官員手捧紅丸進獻皇帝,稱這是祖傳秘方所製,百病皆除。光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說。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紅光滿麵。他十分高興,不僅大大稱讚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讓他再獻一顆。當晚,光宗吃完第二顆紅丸後,卻一命嗚呼了。誰也搞不清皇帝怎麽會忽然暴病死去,這個神秘的“紅丸案”也就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光宗一死,他16歲的兒子朱由校登上皇位,這就是熹宗。熹宗登基不久,又發生了著名的“移宮案”這個“移宮案”是由光宗原來四個選侍之一李選侍引起的。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沒有正宮皇後。熹宗登基,這個李選侍就想當太後。她在乾明宮中哭哭啼啼拖著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為太後。乾明宮是皇帝的寢宮,李選侍卻依仗是先皇的妃子,賴在乾明宮中不走。熹宗才16歲,也沒什麽主意。他不想封李選侍,但李選侍總賴在乾明宮也不成體統,這該怎麽辦呢?熹宗身邊有個太監叫王安,這時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明宮。”熹宗沉思了一陣,說:“好,聯馬上下詔書。這件事就由你去辦,辦好了聯有重賞。”聖旨的威力果然巨大,李選侍隻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明宮,搬到宮女住的宮裏,再也沒出頭之日了。這就是明史上的“移宮案”。


    ●木匠皇帝朱由校


    光宗朱常洛即位後,不太關心兒子的學業。大臣們勸他趕緊給太子朱由校找個老師讀書,他卻說不著急,過兩天再說。結果,還沒過幾天,他就死了,朱由校當了皇帝,是為明熹宗。熹宗讀書不多,卻有一門好手藝,那就是做木工,而且堪稱天才。


    當時工匠們造出來的床都極為笨重,要十幾個人才能搬動,樣式也極普通。熹宗就親自設計圖樣,動手鋸木釘板,立刻就做出一張新床。這床及其精巧,床架上鏤刻著各種花紋,床板還能折疊,便於移動攜帶,連那些老工匠都讚歎不已。他還喜歡用木頭做出各式各樣的小玩具,曾經雕刻過很多栩栩如生的小木頭人、五官四肢無不備具,男女老少神態各異。他還能做漆工的活兒,就給這些木頭人塗上五色油漆,更是顯得彩畫如生了。他派太監悄悄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人們並不知道這些玩具出於“龍手”,仍舊以高價購買。熹宗還是個建築師,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明宮的樣式建造了一座小宮殿,高不過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奪天工。他不隻做模型,還把這份天分用在真正的宮殿建造上。朝廷曾經對紫禁城內的中極殿、皇極殿和建極殿進行了規模巨大的重造工程,熹宗親臨現場,對宮殿的修建提出了不少意見。


    熹宗曾經設計過一個精致的噴泉,用大銅缸盛滿水,在缸底鑿洞並設置機關。機關開動,水就噴了出來。先是傾瀉如瀑布,接著散落似飛雪,最後則擁起一股高高的水流,又有許多鍍金木球也翻滾而出,擁上水柱的頂端,盤旋上下,好長時間都不落下。


    如果熹宗是個平民百姓,說不定會被譽為“魯班第二”而名垂青史。可惜,他注定隻能做皇帝,所以就成了有名的昏君。


    ●朱由檢鏟除魏黨


    公元1627年,熹宗朱由校於乾明宮病逝,年僅23歲,臨終遺詔:“以皇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朱由檢為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公元1610年生。朱由檢於熹宗死的那天晚上進宮,第三天即皇帝位,詔次年為崇禎元年,這就是莊烈帝,史稱他為思宗、毅宗、懷宗等。


    朱由檢剛即位後,並沒有真正掌管朝政,當時是魏忠賢獨霸朝綱。朱由檢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權力從魏忠賢手裏奪回。此時的魏忠賢己經意識到熹宗早亡使自己失去了靠山,雖然手中仍有一定勢力,但不敢如以前那樣放肆。九月,魏忠賢請辭東廠職,朱由檢未批準,他又“乞止生祠”,但隻被允止少許。十月以後,魏忠賢集團自身發生了矛盾,有人彈劾魏忠賢之罪。朱由檢趁機向魏忠賢開刀,他先是下令將魏忠賢安置於鳳陽,繼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知道這個消息後自縊而死。由此,朱由檢真正掌握了國家大權,鏟除了魏氏餘黨。


    ●李自成陝北起義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候就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後來,父親死了,家境窮困,李自成到銀川驛站裏去當馬夫。他待人熱情,驛卒們也都愛戴他。


    李自成一家一向擔負代官府收租稅的差使。米脂連年收成不好,農民拿不出租稅。當地有個姓艾的大地主,乘機放高利貸,想在農民身上盤剝。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稅,就自己一個人借了債把稅交了。過了一段時間,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還債,李自成還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來打得半死,還鎖上鐐銬,把他放在太陽底下曬,不讓吃東西。百姓和驛卒向縣官懇求把李自成放在樹蔭下,讓他吃點東西,縣官也不答應。這一下把群眾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開李自成身上的鐐銬,帶著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肅當了兵。


    公元1629年,後金兵大舉南下,北京吃緊。為了保住京師,明朝政府召集四方軍隊趕奔京城。李自成隨著參將王國從甘肅開拔,路經金縣(今甘肅省榆中縣),兵士要求發餉,王國卻堅決不給。於是發生了兵變,士卒殺了王國以後,四下逃散。李自成帶著幾十個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掛領導的農民軍,當上一名頭領。


    明王朝派出的總督楊鶴看到起義軍越來越多,十分害怕。他一麵派兵鎮壓,一麵采用高官厚祿招降農民軍將領。王左掛禁不住誘惑,動搖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隊伍。後來,他打聽到高迎祥領導一支隊伍起義,自稱“闖王”,就決心投奔高迎祥。高迎祥聽到李自成帶兵來投奔,十分高興,馬上叫他擔任一個隊的將官,大家把他叫做闖將。從此,李自成開始登上風雲際會的明末曆史舞台。


    ●袁崇煥冤屈被殺


    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後金軍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部星夜疾馳援京師。一路上,每戰每捷,直到北京城下。雙方在廣渠門外大戰了8個小時,明軍最終獲得勝利。


    清軍退出北京後,崇禎帝朱由檢立刻以袁祟煥得勝後,不乘勝追擊清軍而將他逮捕。當時袁崇煥的兵力9000,清兵10餘萬,若戰,明軍必敗。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定刑為“夷三族”,即是要將袁全家、母親全家、妻子全家都滿門抄斬,後來不知為何又改為淩遲(千刀萬剮)。


    北京城裏的老百姓因聽信清軍就是袁崇煥引來的讒言,都罵袁是漢奸,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就撲上去咬他的肉了。袁崇煥之死,是中國社會千年之悲劇。如果袁崇煥不死,也許後來的曆史不會是這樣。


    ●洪承疇失節降清


    清軍在對明朝的戰鬥中節節勝利,但當時明軍實力尚存,其中有洪承疇統帥的30萬大軍。祟禎帝朱由檢隻知道洪承疇唯命是從,卻不了解他的為人,又不明白他擔任三邊總督達8年之久的功罪。要這種人承擔對清作戰的重任,喪師辱國,可以預料。鬆山一役,洪承疇指揮無方,明軍精銳部隊毀於一旦,洪承疇被清軍俘虜。


    清帝皇太極知道洪承疇是軟骨頭,可以收買,故待之極厚。當洪承疇解至盛京,飲食供帳等於王侯。初期,洪承疇還裝腔作勢,不進飲食,終日涕淚交流,誓死報國。清方派漢族大臣輪流勸導,洪承疇不聽,有時還以惡言相報。清吏部尚書範文程幾次輕裝簡從、窺伺洪承疇的情況,識破他的隱衷。範文程知道洪承疇是個老官僚,所謂有奶便是娘,是不會為朱由檢效忠到底的。範文程自告奮勇去見洪承疇,開始加以慰藉,繼之表示同情。洪承疇逐漸破涕答言,範文程不談投降的事,專談古今興亡的大事,洪承疇頗為感動。兩人互相交談間,忽然屋梁間的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袍襟上,他便取出手帕輕輕把灰塵拭去。範文程辭出,立即謁見皇太極,開口便說:“承疇不死矣。”並告以所見所談,並加以解釋說:“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後來,洪承疇果然在皇太極之妻孝莊皇後的美人計下失節降清。


    ●張獻忠攻取襄陽


    張獻忠是明朝延安衛柳樹潤(今陝西定邊東)人。公元1630年,陝西饑民暴亂紛起,張獻忠隨即起兵,自號“八大王”。後來,他和另一位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一同率兵歸附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高迎樣。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之間產生矛盾而分裂,張獻忠率部開往長江一帶活動,李自成則轉戰黃河流域。公元1639年,崇禎帝朱由檢派兵部尚書楊嗣昌到湖廣圍攻張獻忠。楊嗣昌率領10萬人馬來到襄陽,先派左良玉等將領把起義軍四麵包圍起來。張獻忠全軍陷入敵人包圍圈裏,被左良玉軍打敗。張獻忠帶領1000名騎兵突圍成功,從湖北轉移到四川。隨後,楊嗣昌也率軍趕到重慶,追剿起義軍。


    公元1641年,張獻忠探知楊嗣昌把重兵都放到四川,襄陽兵力空盛,就擺脫明軍,突然帶兵離開四川,往東轉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裏,把楊嗣昌的大軍遠遠甩在了後屍門邊。楊嗣昌得到消息,連忙派使者趕往襄陽,命令襄陽明軍嚴密防守。使者走到半路就被起義軍發現抓了起來,在使者身上搜到了令牌、文書。張獻忠讓他的義子李定國打扮成楊嗣昌的使者,混進襄陽城去。當晚,混進襄陽的起義軍在城裏好幾處同時放火。混亂中,起義軍打開城門,大隊人馬衝殺進來,官軍要想抵抗也來不及了。起義軍進城以後,一麵派人打開監獄,救出被俘的起義兵士和家屬;一麵直奔襄王府,活捉了襄王朱翊銘。


    張獻忠攻破襄陽的消息傳到四川,楊嗣昌驚呆了。他處心積慮布置的圍攻起義軍的計劃全部破產,張獻忠在他眼皮底下來了個突然襲擊,而且俘獲了一名藩王。他自知無法向朱由檢交代,就自殺而亡了。


    ●闖王李自成進京


    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在部眾的擁戴下做了闖王。從公元1636年到公元1638年間,起義軍領袖中有的投降,有的迫於形勢被招撫,闖王李自成隊伍中也有投降朝廷的人。闖王接連苦戰,損失慘重,尤其陝西潼關一戰,隊伍被打散,僅僅剩下數十騎人馬隱避在商雒山中。闖王利用這隱伏休整的機會,白天騎射、晚間讀書,總結失敗的教訓,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這對他後來的軍事行動起了很大作用。


    公元1639年,河南災荒嚴重,饑民遍野,但朝廷仍舊催索錢糧,引起百姓流離怨憤。闖王就從商雒東出河南,振臂一呼,饑民蜂起響應,很快由幾十人發展成擁有幾萬人的隊伍。他攻城掠地,開倉濟貧,鏟除地主惡霸,針對當時土地不均、糧差苛重的情況,明確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人們像潮水般地湧進了起義軍的隊伍,各地都在唱著:“盼星星,盼月亮,盼著闖王出主張。”“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到處都盼望闖王的隊伍早些到來。由於有著這樣深厚的群眾基礎,闖王的隊伍在幾十天內,就增加了幾十萬人馬。闖王起義軍以新的姿態轉戰河南各地,他嚴肅部隊紀律,不搶掠、不殺民,不占住民房,與商人公平交易,部隊所經過的地方秋毫無犯,因而得到了各階層人民的信任。明軍的士卒也常常在陣前倒戈,大批地參加起義軍。加上闖王指揮有方,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很快在河南取得了“五覆官軍”的輝煌勝利。起義軍攻破洛陽,殺了福王朱常詢,震動了全國。


    公元1643年,闖王揮軍南下,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幾乎全部占領了湖北北部各縣。於是他設官建製,被部下擁戴為新順王。為了徹底推翻明朝的統治,在襄陽召開了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進軍關中,消滅當時唯一有實力的明軍孫傳庭的部隊,東渡黃河,經山西直搗北京。這年八月,闖王和孫傳庭兩軍在豫西的郟縣和汝州,進行了兩次激烈的大戰,孫傳庭的數十萬大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闖王乘勝前進,十月攻破潼關,殺了孫傳庭,進占西安,很快肅清了陝西、甘肅一帶的敵對勢力。


    公元1644年,闖王以西安為西京,建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二月,大軍飛渡龍門,直指太原,明軍望風投誠,人民夾道歡迎。闖王兵分兩路,一路由驍將劉方亮率領出故關(在今山西),南奔真定(在今河北),切斷敵人南逃的退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克忻州(在今山西)、代州(在今山西),破寧武,陷大同、宣府,直取北京。農民軍進軍神速,三月十六就包圍了北京城。為了不使百姓遭受戰爭的禍害,闖王派人射書城內,勸崇禎帝投降。遭到拒絕後,闖王命令各軍第二天對北京發起攻擊,殲滅了明軍衛戍北京的“三大營”,繳獲了大量輜重和巨炮,為奪取京城準備了武器。


    三月十八,李自成發布了強攻北京城的命令,起義軍從三麵環攻,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直門、平則門(今阜城門)、德勝門等處,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城郊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填塞壕溝,幫助起義軍攻城。這天傍晚,起義軍攻克彰義門,接著進攻內城各門。北京城人聲鼎沸,喊殺連天,火炮的閃動和晃動的火把,照亮了北京城的夜空。北京城裏的達官貴人驚恐萬狀,天將黎明,崇禎帝朱由檢吊死萬歲山(景山),明朝滅亡。


    三月十九清晨,陽光照射著古老的北京城,市民們張燈結彩,焚香設案,在門上貼起“永昌元年順天王萬歲”的紅簽,並且走出家門、坊巷(胡同),整齊地站在大街的兩旁,迎候李闖王。中午時分,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城。闖王進京,使中國社會發生了一連串重大變化,導致明朝的滅亡,清朝統治開始。


    ●崇禎帝自縊景山


    公元1642年,清軍克鬆山,祖大壽也以錦州降於清朝。九月,李自成攻破開封。公元1643年,李自成一路攻城掠地,並於公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眼看三秦盡失,明軍分崩離析,崇禎帝朱由檢悲歎:“聯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到了三且,京城已是人心惶惶。三月十六,崇禎帝召議群臣商議對策,突然接到緊急奏章,崇禎帝閱後大驚失色。原來,李自成已由居庸關入昌平,焚毀明十二陵享殿,農民軍40萬已包圍京城。


    三月十七早朝時,崇禎帝與群臣相對而哭,他十分明白,多年來數百萬官軍都被起義軍打敗、消滅,眼下已經無處調集勤王之師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旦夕可破。中午,彰義門(今廣安門)、平則門(今阜城門)、西直門炮聲大界城外三大營潰降。


    三月十八,大順軍架雲梯攻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諸門。而此時的明朝軍士,已經數月未發軍餉,都已極度厭戰。李自成到彰義門外,用吊籃送進已經投降的太監入城勸降崇禎帝,崇禎帝怒斥來人。下午,掌管東廠的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迎農民軍進入外城。崇禎帝急召大臣協商對策,準備巷戰。晚上,崇禎帝和太監王承恩一起登上萬歲山(景山),隻見滿城火起,徘徊片刻,又回乾清宮,書寫上諭,讓成國公朱純臣負責督軍,並輔佐太子。當時已無人侍應,上諭無法送出。崇禎帝眼見末日已到,於是讓三個兒子化裝出宮,然後揮劍砍死袁妃,周皇後也於坤寧宮自盡。崇禎帝來到壽寧宮,長平公主牽衣而哭,崇禎帝歎道:“汝為何生我家?”揮劍砍去,長平公主舉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死過去。接著,崇禎帝砍殺了小女兒昭仁公主和幾個嬪妃。然後,崇禎帝換上便服,混在幾十名太監中騎馬出東華門,到了朝陽門,假稱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軍士怕內城有變,堅稱要等天亮時驗明後才能放行。崇禎帝無法,隻好從白家柵欄(台基廠附近)繞出,奔回東四什錦花園成國公朱純臣府邸,朱家人說朱赴宴未歸。崇禎又趕去安定門,但門已封固。崇禎走投無路,隻好回宮。


    三月十九,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開宣威門投降。接著,正陽門、朝陽門的守軍也先後開門出降,北京內城被破。崇禎帝親自在前殿敲鍾召集大臣,但始終沒有一人前來。崇禎帝徹底絕望了,他和王承恩一起爬上萬歲山,在壽皇亭前的一棵海棠樹上自縊而死,這一天是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由朱元璋開創的明朝在經曆了276年之後,隨著它的末代皇帝的自殺而滅亡了。


    三月十九中午,李自成帶領大順軍進入北京城。李自成進宮後,沒有找到崇禎帝,於是下令懸賞。兩天後,人們終於在萬歲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第二天,大順軍將崇禎帝和周皇後的屍體一起停在東華門外臨時搭建的靈棚中。四月初,二人的棺木被草草葬入昌平田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