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朝末年,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段多次決口成災。公元1351年春,元朝政府召集汴梁、大名(汴梁是今河南開封,大名是今河北大名)等13路15萬民工修治黃河,而且限定民工們四月動工,七月就要完工。


    限期如此緊迫,治河又是特別繁重的體力活。民工們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活,可朝廷撥下來的那一點點開河經費,卻讓治河的官吏克扣下去。民工們連飯也吃不飽,肚子餓得咕咕叫,可活兒幹得稍慢一點,還要遭到毒打,一時間群情激憤、怨聲載道。


    當時,深得民眾信仰的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看到這種情況,就一起商量,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發動群眾造反。他們了解到挖河道一定要經過黃陵崗(今河南蘭考東北)這個地方,就一麵偷偷地鑿了一個一隻眼的石頭人,在石頭人的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這14個字,然後把它預先埋在黃陵崗的地下;一麵又派幾百個白蓮教的會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傳播這首歌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不懂這歌謠是什麽意思,但是聽到裏麵有“天下反”三個字。開河開到了黃陵崗,有幾個民工忽然挖出一個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來一瞧,隻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後麵有字,正是那首歌謠。這件事很快地在十幾萬民工中傳開來,大家心裏都想,民謠說的真的應驗了,既然石人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來到了。韓山童、劉福通又借機煽動說:“大數已定,老天讓反,佛祖讓反,咱們不反等待何時?”百姓紛紛被鼓動起來。


    劉福通對韓山童說,現在元朝壓迫百姓那麽厲害,百姓還想念著宋朝。如果打起恢複宋朝的旗幟,擁護的人就會更多。韓山童很讚成這個主張,就跟大家宣布說自己本來不姓韓,而是姓趙,按輩份排起來,還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劉福通也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百姓們都信以為真。於是,韓山童、劉福通挑選個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祭告天地。然後,大家推舉韓山童做領袖,號稱“明王”,並約定日子,在潁州領上(在今安徽阜陽、穎上一帶)起義,用紅巾裹頭作為起義軍的標記。正在歃血立誓的時候,就聽外麵有人大喊:“不要放走了韓山童!”大家一看,原來是縣衙派來的官兵已經把他們包圍了。大家隻好和官兵拚了。劉福通膂力過人,武藝超群,率領部分弟兄殺開一條血路,終於突出重圍。韓山童不幸被官兵抓去,押到縣衙門口殺了。韓山童的妻子帶著他兒子韓林兒,逃脫了官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來。


    劉福通逃出包圍以後,輾轉回到家鄉穎州,把約定起義的農民召集起來,攻占了穎州等一些據點。原來在黃陵崗開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殺了河官,紛紛投奔劉福通的隊伍。因為起義兵士頭上裹著紅巾,當時的百姓把他們稱做紅軍,曆史上把它稱做紅巾軍。不到10天,紅巾軍已經發展到10多萬人。過了一個月,劉福通的紅巾軍又連續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帶的農民早就受到白蓮教的影響,聽到劉福通起義,紛紛響應,像蘄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壽輝,濠州(今安徽風陽)的郭子興,都打起紅巾軍的旗號起義。由此,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末天下反的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一個新的王朝——明朝即將誕生了。


    ●朱元璋崛起江淮


    朱元璋小名叫做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四,家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朱元璋17歲那年,淮北地方鬧了一場嚴重的早災和蝗災,接著又爆發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親和大哥接連傳染上疫病死了。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連買棺材的錢也沒有,虧得鄰居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把親人埋葬了。朱元璋生活沒有著落,鄰居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覺寺當小和尚,混口飯吃。這樣,朱元璋就出家當了和尚。紅巾軍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靠了郭子興。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以後,馬上表現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計謀。郭子興非常信任朱元璋,把他當做心腹看待,出去打仗,總要先跟他商量,還把自己的養女馬秀英嫁給他。


    公元1353年,濠州突圍後,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鄉招兵買馬,少年時代的夥伴徐達、吳良、周德等紛紛投奔他,不到10天功夫,就招募了700多人。這些人和後來投奔來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將。朱元璋還專門吸收了一些讀書人,幫他出主意。定遠有弟兄倆很有名氣,哥哥叫馮國用,弟弟叫馮國勝,朱元璋就向他們請教打天下的道理。馮氏兄弟告訴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慶,現在的南京)是曆代帝王的都城,地理位置很重要。誰能先攻下這個地方,然後再派大將向四麵征伐,收取民心,誰就能得天下。”朱元璋聽了暗自點頭,把這些道理都記在心裏。公元1354年,朱元璋吸收了定遠的一批地主武裝,他的隊伍擴大到兩三萬人。


    公元1355年,郭子興病死,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部將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這年九月,在攻打集慶的時候,郭天敘、張天佑被元軍殺害,這麽一來,朱元璋當了都元帥,郭子興的部隊全部歸他指揮。


    當時江淮一帶還有徐壽輝、張士誠、雙刀趙和李扒頭等好幾支紅巾軍,大家都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增強自己的力量,因此有時也互相算計、互相爭鬥。朱元璋當了左副元帥後,想從和州(在今安徽)渡江攻打采石、太平(在今安徽),然後進攻集慶。於是,朱元璋吞並了雙刀趙和李扒頭經營了好幾年的巢湖水軍。由此,朱元璋勢力大增,把進軍的矛頭指向集慶。


    公元1356年,朱元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之後,親自指揮攻城。起義軍水陸大軍幾十萬人雲集集慶,浩浩蕩蕩,旌旗招展,氣勢非常壯觀。嚇得元朝守將福壽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最後,起義軍攻破集慶,福壽來不及逃跑,被亂刀砍死。朱元璋進入集慶,把集慶改為應天府,表示他的起義是按照上天的意思發動起來的,即“上應天命”。


    朱元璋是個很有謀略的政治家,善於利用別人來保護和發展自己。當北方劉福通他們力量很強時,他接受了小明王韓林兒的任命,承認宋政權的龍鳳年號,處處打著宋政權的旗號辦事。因此,他受到劉福通紅巾軍的保護,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的隊伍的獨立性,不受別人指揮、支配。劉福通大舉北伐的時候,朱元璋抓住時機攻占了集慶,以這裏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在以後的三年裏,他又逐步占領了常州、寧國(今宣城)、揚州、處州(今麗水)等地方,勢力遍及江淮,到後來,連退守安豐的劉福通和韓林兒也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了。


    ●陳友諒兵敗被殺


    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根據地,浙江的方國珍、吳地的張士誠、四川的明玉珍和湖廣的陳友諒都割據一方,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陳友諒原先是反元起義軍徐壽輝的部將。他為人凶狠奸詐,謀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他占據湖南、湖北、江西等大塊地盤,成為當時南方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陳友諒和張士誠密謀要聯合起來,東西夾擊朱元璋。朱元璋的軍師劉基認為,張士誠膽怯多慮,沒有把握不會出兵;陳友諒野心勃勃,但缺少智謀。敵人遠道而來,一定非常疲勞,可以用計誘敵深入。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建議,讓人給陳友諒寫了封詐降信。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埋伏,損兵折將,自己在部下的保護下落荒而逃。


    為了報仇雪恨,陳友諒養精蓄銳3年,造了數百艘大戰船。陳友諒將他的家屬及文武百官都搬到船上,號稱60萬大軍。他聽說朱元璋率兵到安豐營救小明王,馬上下令戰船沿長江而下,包圍洪都(今江西南昌)。陳友諒親自督戰,讓士兵架起雲梯、頭戴竹帽,拚死攻城,但始終沒有攻破洪都。這時,朱元璋解了安豐之圍,親自帶領20萬軍隊救援洪都。陳友諒將圍攻洪都的水軍撤到鄱陽湖上,準備消滅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把湖口封住,要與陳友諒決一死戰。


    陳友諒的戰船船體高大。朱元璋的兵力隻有20萬,戰船都很小。兩軍連戰三天三夜,朱元璋遭到不少的損失,他的座船險些被俘虜。於是,朱元璋決定采用火攻。陳友諒的船大,轉動不靈便,眼看著被火船引燃,一時間火光熊熊、烈焰翻浪,幾百艘戰船轉眼化為灰燼,漢軍有的被燒死,有的跳湖淹死。陳友諒在突圍時被朱軍亂箭射死。


    陳友諒一死,朱元璋又平定了張士誠和方國珍,就掌握了東南半壁江山。他覺得小明王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便將他暗害,龍鳳政權就此徹底結束了。


    ●元帝遁元朝滅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是個非常昏庸無德的家夥,他的軍隊和起義軍在外麵殺得不可開交,他卻在皇宮內尋歡作樂,每日也不上朝。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看不慣元順帝的這種做法,便聯合皇後與左丞相哈麻,要廢掉元順帝,自己登基理政。元順帝聽說哈麻要背叛自己,下令將哈麻充軍到廣東,暗中派人在路上把哈麻活活打死了。皇太子與皇後沒有成功,便又尋找機會準備下手。於是,宮廷裏就產生了內訌。


    宮裏亂,宮外也不安定。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一些元將擁兵自重,像擴郭帖木兒(本名叫王保保,是察罕貼木兒的幹兒子)、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都各占一方,根本不把元順帝放在眼裏。這些人為了多占地盤,經常發生摩擦。元順帝多次下詔,讓他們停止自相殘殺,可擴郭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不僅不聽元順帝的命令,反而鬥得更凶了。元順帝無可奈何,自己手中沒有多少軍隊,還得依靠這些將領們對付各地的起義軍,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沒過多久,宮廷裏的鬥爭就和外麵的鬥爭聯係了起來。這一下可就熱鬧起來了,元順帝要依靠孛羅帖木兒和張良弼便事事支持他們,皇太子卻和擴郭帖木兒、李思齊結成一派,宮廷上下內外鬧個不停。後來,孛羅帖木兒被太子派殺掉了,擴郭帖木兒掌握了軍權。李思齊見年紀輕輕的擴郭帖木兒居然爬到自己的頭上,很不服氣,便聯合張良弼等將領,一起對付擴郭帖木兒,兩派在關中對峙,大大小小一共打了一百多仗,沒爭出個高低,可是都損失了不少人馬。


    這時,朱元璋在應天一麵作北伐的準備工作,一麵觀察著北方的動靜。他看到元朝內部矛盾重重,已經沒有多大的實力了,知道消滅元朝的機會到了。公元1367年,朱元璋公布了北伐檄文,在檄文裏他指斥元順帝昏庸無道,元朝的氣數已完了,上天派他來帶領人民把蒙古貴族趕出中原,重建漢人的政權,拯救黎民。隨後,他委任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任副將軍,統領25萬大軍,向元朝發動總攻。


    徐達沒費多大勁就收複了山東、河南,元朝的軍隊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根本就無法阻擋北伐軍的進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即位,定國號“明”,建元“洪武”。明朝正式建立了。


    此時,明軍已攻取了潼關,大都(今北京)已經很危急了。但是,擴郭帖木兒卻將軍隊駐紮在太原,不援救大都。李思齊與張良弼見明朝的軍隊如此厲害,便帶著殘兵敗將向西逃跑了。這年七月,各路明軍在山東德州會師,然後分水陸兩路沿著運河北伐,幾十萬大軍殺奔大都。一路連奏凱歌,先攻下了長蘆、青州,然後攻破直沽。直沽失守的消息傳到宮中,元順帝嚇得寢食不安。很快,通州又失守了。通州是大都的最後一道屏障,通州易主,大都就成了明軍的囊中之物。


    元順帝詢問文武大臣們的意見,一個叫伯顏不花的太監哭著說:“大都是世祖留下的京城,陛下應該死守藝我們願意率領禁衛軍去城外抵抗明軍,請求陛下固守京城!”元順帝略想一下,歎了聲氣,說:“局勢發展到這種地步,怎麽能像宋朝的徽宗和欽宗讓人家俘虜呢!”一天夜裏,元順帝帶領後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自建德門奔出了大都,逃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幾日之後,明軍攻克了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將大都改稱北平,明朝取代了元朝。元朝自成吉思汗建國,至元順帝北逃,共存在了162年,曆16帝。


    ●朱元璋登基封王


    在江淮一帶站穩腳跟後,朱元璋打敗了西邊的陳友諒,又消滅了東邊的張士誠,隻剩下南邊幾股小勢力。徐達派湯和攻打方國珍,方國珍一看大軍壓境,隻好投降。湯和又揮師南下,奪取廣東。與此同時,胡廷瑞奪取了福建,廣西也被大將楊璟攻下。朱元璋終於統一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心滿意足。李善長認為朱元璋已統一了半壁江山,可以稱帝了,便率領文武百官三次請求,朱元璋這才答應稱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從此把應天改稱為南京,立結發妻子馬秀英(郭子興的養女)為皇後,又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


    公元1368年,徐達帶領幾十萬大軍直奔元朝京城。元順帝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士兵們也早喪失了鬥誌,沒費多少兵力,徐達占領了京城大都(今北京)。至此,朱元璋統一了全國。


    朱元璋很崇拜漢高祖劉邦,而劉邦又是自己的老鄉,所以他仿效劉邦治國的方法,把兒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一個兒子夭折,立長子為皇太子,其餘24個兒子都被封為王,給他們領地,讓他們在封地設置官署,還有護衛隊。


    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實在太多,而且這些人都很有才能。朱元璋為了籠絡他們,便封他們為公為侯。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國勝、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曆經千難萬險,封公也是應該的。但還有一人功勞不在這些人之下,他就是劉伯溫,朱元璋也非常欣賞劉伯溫,本想封他為公。但是劉伯溫堅決不受,而是回到老家安享晚年去了。朱元璋沒有忘記劉伯溫的功績,給了他許多錢財。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這些人也都立過赫赫戰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後,但很不放心,便設立特務機關“錦衣衛”監視大臣的活動,錦衣衛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正由於這個機關的設置,以後的皇帝也紛紛仿效,特務機關越來越猖撅。朱元璋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養生息,促成了明初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明太祖開國後,立即出師北上。8個月後,攻陷元大都,繼之以20年的武功,終於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大業。此後,明盛時的疆域,東至大海,包括台灣及其附近島嶼,南到南海諸島,西南至雲南、西藏,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大漠,東北到鄂嫩河、外興安嶺以北,以及鄂霍次克海。


    ●功臣葬身功臣樓


    朱元璋登基以後,有的開國元勳難免驕縱,由於這些人功勞大,而且手中又有權力,這使他很不心安。於是,他決定把那些一意孤行、驕縱蠻橫、手握大權的大臣統統殺掉。朱元璋知道這些功臣很有威望,不能輕易下手,就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樓,設計謀害眾位功臣。


    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不明真相,無不深受感動,稱讚皇上英明。劉伯溫憂心忡忡,來到皇宮,見了朱元璋,懇求說:“如今王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許多金銀送給劉伯溫,親自送出宮外。劉伯溫出了皇宮,來到徐達府上向他辭行。臨別,劉伯溫握著徐達的手說:“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慶宴之日,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


    等功臣樓建成了,朱元璋擇定日子,邀請在京的一些掌有實權的功臣前來赴宴。酒宴大開,熱鬧非凡。徐達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卻怎麽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酒正吃到興頭,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徐達連忙隨後跟上。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徐達說:“特來保駕。”朱元璋說:“不必不必,丞相請回。”徐達哀戚地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衝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事後,朱元璋故意派人捉拿凶手,但許多大臣都知道是怎麽回事。原來,朱元璋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設下這火燒功臣樓的毒計。還是劉伯溫神機妙算,看透了朱元璋——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胡藍之獄株天下


    胡藍之獄指明初的“胡惟庸案”與“藍玉之獄”,兩獄幾乎將明初的功臣宿將殺得幹幹淨淨,以至於株連天下之說。


    胡惟庸,淮西定遠人,朱元璋的故舊。公元1370年,胡惟庸進入中書省,任參知政事。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幾年內胡惟庸連升三級,官拜中書左丞、右丞相、左丞相。公元1377年,胡惟庸已經變成了皇帝之下第一人,位極人臣了。他是明朝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平民”丞相,胡惟庸獨居相位4年。對於胡惟庸借君主的好惡以報個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朱元璋是洞若觀火。公元1380年年初,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抓捕了胡惟庸,處以極刑,全家亦被抄斬。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數人同案被殺。但是,“擅權枉法”並不構成死罪,為了把此案定成鐵案,朱元璋將胡惟庸的罪名升級,變成了私通倭寇、陰謀造反,而此時胡惟庸已經被處死,死無對證。


    胡惟庸案成為一個引線,在隨後10年中,朱元璋以此為借口,同謀犯越查越多,無數功臣被冤殺。在胡惟庸案爆發十年後,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發現李善長和胡惟庸共同謀反的線索為借口大開殺戒。已經77歲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被賜死,全家70餘人被一同處死,隻留下了朱元璋的親生女兒臨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長的長子李棋,以及他們的兩個兒子,這也許是朱元璋大屠殺中唯一的一次例外。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所謂“肅清奸黨”事,主持編寫並頒布了《昭示奸黨錄》一書。但真正結束這場黨獄,還是在公元1392年,靖寧侯葉升坐通胡惟庸獄最後被捕殺為止。該獄共曆時12年,誅殺文臣武將多達30000多人,其中包括一個國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團文臣勢力被鏟除殆盡,剩下的就是武將勢力了。為此,朱元璋又興藍玉之獄。


    藍玉也是淮西定遠人,英勇善戰,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冊封其女為蜀王朱椿妃,同皇帝結為姻親。胡惟庸案中有人告發他與胡有謀,朱元璋不問。藍玉攻伐北元,大勝,朱元璋將他比作漢代的衛青、唐代的李靖,並封藍玉為涼國公。但他私自納元王妃為妾,朱元璋不滿。明朝建國後,藍玉日益驕橫起來,在自己的莊園裏豢養了幾,千名莊奴和家丁,橫行鄉裏,侵占民田,無惡不作。禦史前來按問,也被他鞭打驅逐。此外,藍玉北征歸來,到達喜峰關關口,還不等關吏開門,便率領手下兵丁毀關而入。種種惡跡令朱元璋忍無可忍。


    這第二次屠殺的過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隻不過此時朱元璋年事已高,時不我待,因此殺戮更為迅速。公元1393年,藍玉被告謀反,立即被逮捕下獄,第三天就被淩遲處死,滅三族。還有些士人,僅僅因為是藍玉的家庭教師,或僅僅因為替藍玉題畫,也作為奸黨被殺。隨後的兩個多月裏,又追究其同謀者,輾轉株連被殺者多達二萬餘。其中包括一國公(開國公常升)、十三侯(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舶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會寧侯張溫、沈陽侯察罕、宣寧侯曹泰、懷遠侯曹興、西涼侯淮口、東平侯韓勳、全寧侯孫恪等)、二伯(東莞伯何榮、徽先伯桑敬)、都督十餘人。當然,追究藍黨,主要的目標是勳臣。被治罪的勳臣,許多與藍共過事。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於是死者的子孫被株連抵罪。同時,朱元璋還頒布了《逆臣錄》,布告天下。


    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共5萬多人被殺。到朱元璋駕崩之時,開國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殺光了。


    冤獄大興,還有更荒謬的事。有年元宵節,朱元璋看見一張畫,一個婦人懷抱個西瓜騎在馬上,那馬腳很大。馬皇後是淮西人,淮、懷諧音,他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有意譏諷馬皇後腳大,因而大殺京城官民中所謂不守本分者,竟數以萬計。此外,還有其他幾大冤獄,也殺了好幾萬人。這樣一來,功臣宿將幾乎都被殺光。幸免的朝臣,每當去上朝,即同家人訣別,因一去上朝,就生死難卜。


    朱元璋的濫殺同時也給後代子孫樹立了惡劣的樣板。先例既開,後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極其殘酷的手段誅殺建文帝時期的臣子,不能不說是受了其父的影響。


    ●稀奇古怪文字獄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覺得自己本來就沒有多少知識,說不定文人們也會借機諷刺自己。所以,他對大臣的言談和奏章非常留意,反複揣摩,如果覺得某些地方是在諷刺咒罵他,他就會毫不留情地大加殺戮,造成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獄。


    古時的人很注重自己的出身。朱元璋雖然當上了皇帝,但他的出身並不好。他小時候給人放過牛,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過農民起義。他很忌諱人們提起這些事情,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明初,每當逢年過節,皇帝過生日、冊封皇後和嗣立太子的時候,朝廷內外的官員都要進獻《賀表》,表示祝賀。有一天,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寫《賀表》,裏麵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這世作則”的詞句。這本來都是頌揚皇帝的好話,不料,朱元璋讀後卻勃然大怒,大罵到:“這個窮酸的儒生竟敢這樣侮辱我!”朱元璋把《賀表》摔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看後麵麵相覷,誰也看不出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對他們解釋說:“‘光’,就是‘禿’,這是在罵我是個禿和尚;‘生’就是‘僧’,這也是在譏諷我當過和尚;‘則’和‘賊’的讀音相近,這是在罵我參加過農民起義,當過賊。你們說,這樣的小人該不該殺?”大臣們聽後個個目瞪口呆,驚得說不出話來。朱元璋傳出一道命令,將徐一夔斬首示眾。


    這樣的文字獄實在是防不勝防,不少大臣都是因為幾個字而相繼送命。一個叫許元的人寫了一個《萬壽賀表》,因為其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兩句話而遭到了殺頭之禍。因為朱元璋認為“法坤”音同“發髡”,意思是罵他曾經剃發當過和尚;“藻飾”音同“早失”,“早失太平”,這不是在詛咒大明政權嗎?可憐許元本來想說兩句奉承的話,卻不料丟了腦袋。還有一個懷慶(在今河南)府學訓導(教師),因為寫了“遙瞻帝扉”四個字而被殺。“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懷疑是在譏刺皇帝。


    這一來官員們全都害怕了。字義相同的要殺頭,字音相近的也要殺頭!後來,掌管禮儀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議說:“陛下,臣子們都很愚昧無知,不知道什麽字應該避諱,您能否製定一個固定的格式,讓臣子們都來遵守?”朱元璋采納了他的意見。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寫了賀表的格式,頒布天下。官吏們如遇到慶賀謝恩的事,照賀表的格式抄寫一份就行了。但文字獄並沒有從此而停止,不少官員因為寫錯了字而遭殺害。山東兗州有個名叫盧熊的知州,他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書。不知是盧熊大意,還是書吏抄寫時粗心,竟把“充”字誤寫成“袞”字。朱元璋看後大發雷霆,惡狠狠地罵道:“這奸賊太無法無天了,竟然叫我滾蛋哩!”就這樣,一個州官的腦袋又搬了家。


    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官員們一旦被牽連進去,就很難保全性命。文字獄給明朝政治帶來了很壞的影響。


    ●南北舉子爭科考


    明朝建立,朱元璋就決心恢複宋元時的科舉取士的製度。公元1370年,朱元璋開始在全國各省舉行鄉試。次年二月,在南京舉行會試,錄取進士120名。他們連同那些會試中被錄取的舉人一起,被立即授予官職,走馬上任,出任朝官。這一年,是明代的首次科舉考試。後來,朝廷頒行“科舉成式”,科舉製度定型化,雖然許多規製與前代有所不同,但在會試一級仍承舊製,實行全國自由競爭。公元1382年,朱元璋把科舉製度作為永久製度確立下來,並頒布了具體的科舉考試規則。明代科舉的另一個發展便是規定了應試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從明代沿襲至清末,成為文人入仕的“敲門磚”。八股文取士一製形成之後,許多應試者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八股文”,這種現象在明代就已經常常被世人所諷刺。八股文的考查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這種局限性的考試內容是束縛考生發揮的重要原因。


    在朱元璋躊躇滿誌地運用科舉取士這種製度網羅天下英才時,由於明初南北經濟文化等方麵發展的不同,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南北舉子爭科考”的事件。


    公元1397年會試,主副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從全國幾百名舉人中,點出52名貢生,其中以宋琮為貢生第一,上報給了皇帝。經皇帝過目,會試發榜。貢院的負責官員將貢生名單抄錄在黃榜上,張貼在貢院門口。黃榜剛一貼出,立即群情嘩然,引來紛爭。黃榜上北方舉子統統落選,從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後一名的劉子信,全部都是來自江南的考?生。接下來的殿試,福建閩縣的陳某又被取為狀元,北方舉子愈發不滿。他們認為,由於劉三吾、白信蹈都來自南方,就有意壓製北方才子而祖護南方人。這一說法很快得到大多數北方舉子的認同,群情激憤。他們用泥團土塊將高懸的黃榜打得七零八落,隨後召集了一些同樣不滿的落第學子,浩浩蕩蕩地向禮部闖去。禮部接到控訴劉三吾等人私取同鄉的奏報,趕緊請來錦衣衛鎮壓考生遊行隊伍。然而,事態越鬧越大,還沒有離開京城的北方考生再度組織遊行示威,並且寫了大批字帖貼滿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禮部見大事不妙,便立即向朱元璋上書匯報。朱元璋異常震怒,決定親自查問主考官劉三吾。劉三吾說:“北方在元朝的殘酷統治下民不聊生,連年戰爭對當地文化教育摧殘極大。這些年來,北方舉子文章遠不如南方舉子,成績相差愈發懸殊,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才會出現南優北劣的局麵。”


    朱元璋其實本來就對南方地主知識分子有些不滿,又因為國家要加強北方邊境防守,北方正是用人之際。這一科選出的進士都是南人,他就有些不決。於是,他又下令翰林院侍講張信主持會試複查。經過20多天的查卷後,張信向朱元璋察告:“南北考生成績相差確實懸殊,就連最後一名的劉子信,也比北方的優秀者高出許多。北方人的試卷,僅能列為第53名,不能重新更動。”朱元璋聽後,認為是張信故意把成績差的試卷拿給他看,勃然大怒,命令刑部立即捉拿劉三吾、張信、白信蹈三人,嚴加審問,要求他們說出會試實情。刑部審了好幾天,三人仍舊絲毫不肯改口。刑部官員隻好拿出之前辦胡案、藍案時大拷刑訊逼供的本事來,還將二人家眷幾百口全部打入天牢,終於查出了一個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團,上報給了皇帝。


    朱元璋明明知道是冤案,但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憤怒,於是禦筆朱批,稱劉三吾、白信蹈是藍黨,張信是胡黨,有謀逆之心。劉三吾因年事已高,流放充軍;而張、白兩位則被淩遲處死,涉案大臣和受牽連者或殺或流放有數十人。這一年所選進士全部廢除,當科狀元按行賄罪被判處死刑。這年的四月底,將20多位考官綁赴刑場執法。五月,朱元璋親自閱卷,從北方士子中點出61名進士,第一為河北韓克忠,第二為山東任伯安。此後,明朝科舉一律分南北榜取士。消息一出,舉國歡呼雀躍,“南北榜”公案至此了結。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爭”案。先出的南榜52名中無一北人,朱元璋親自批定的北榜61人中無一南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