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輯 呼嘯而來的草原之風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鐵木真統一蒙古
鐵木真是蒙古族乞顏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
鐵木真9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訂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裏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爾部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爾人的宴會。塔塔爾部和乞顏部有過爭鬥。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爾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裏放了毒藥。也速該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很厲害,回到家裏就死了。也速該一死,乞顏部沒了首領,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領蔑古真怕鐵木真長大後報仇,就捉住了鐵木真。一天,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來。
鐵木真為了恢複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起來。在消滅了幾個部落之後,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沒有多久,塔塔爾部酋長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爾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攻擊塔塔爾部,把塔塔爾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輜重。
金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指揮官。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剩餘的幾個部落,終於在1205年統一了全蒙古。然後,全蒙古的所有部族召開大會,選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即皇帝)。
鐵木真即位後號稱成吉思汗,他建立了相應的軍事和政治製度,使蒙古成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但金朝還把蒙古當做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向他們進貢,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徹底決裂了。
●蒙古軍攻滅西夏
公元1205年,鐵木真借口西夏收納了蒙古的仇人,率兵攻打西夏,對瓜、沙等州擄掠,西夏對蒙古軍束手無策。
公元1207年,蒙古軍攻占了西夏的兀刺海城,擄掠搶劫數月而還。公元1209年,蒙古軍包圍西夏都城中興府,西夏襄宗趙安全親自督軍登城防守。鐵木真利用暴雨漲滿的河水,築起堤壩,引水灌城,城中居民、士兵淹死者不計其數。在灌城一月之久,城牆即將倒塌時,突然河水決堤四溢,蒙古軍被洪水淹溺,被迫還兵。蒙古軍撤退後,鐵木真派遣太傅訛答入城招諭,趙安全被迫納女求和,夏蒙議和。
夏蒙議和後,蒙古不斷向西夏征兵,西夏因“不堪奔命,禮意漸疏”,結果惹怒了蒙古。公元1217年,蒙古軍渡過黃河進攻西夏,逼近中興府。西夏神宗趙遵項驚恐萬狀,將太子趙德任留在都城防守,自己匆忙逃到西涼,夏兵無力抵抗,向蒙古請降。
公元1223年,西夏神宗趙遵頊讓位給趙德旺。德旺想聯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擊蒙古,不料被蒙古知悉,鐵木真決定調集大軍滅西夏。公元1224年,蒙古軍攻陷銀州,西夏數萬人戰死,夏將令塔海被俘後遇害。德旺表示願意投降並派遣人質,蒙古退兵。
公元1226年,鐵木真借口西夏遲遲不納人質,又親自率兵10萬,攻入西夏,西夏的河西地區幾乎全部喪失。七月,趙德旺死,他的侄兒趙睍被擁立繼位。八月,蒙古西路軍搶占了黃河九渡。十月,蒙古東路軍攻陷夏州。接著,蒙古軍東、西兩路夾擊西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靈、興地區。冬月,鐵木真親率大軍圍攻靈州,趙德任率領固守靈州的夏兵同蒙古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其激烈程度為蒙古軍作戰以來所少見,終因夏兵傷亡慘重而失敗。靈州失陷,德任不屈被殺。
公元1227年,蒙古軍兵臨中興府城下。西夏末主趙睍走投無路,派遣使節請求鐵木真寬限一個月便獻城投降。七月,鐵木真病死軍中,死前遺囑:秘不發喪,等趙睍來降時,殺了他再班師回蒙古。趙睍往降,被殺。蒙古軍攻陷中興府,西夏滅亡。
●一代天驕死軍中
公元1226年,蒙古成古思汗鐵木真準備進軍西夏。他打算先滅西夏,再滅金和南宋,平定天下,成就大業。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正當鐵木真躊躇滿誌地出征時,他的坐騎不知為何突然受涼,將鐵木真摔下馬來。成吉思汗此時已60多歲,被摔得頭破血流,當晚就發高燒、說胡話,隻得命他的三兒子窩闊台立即派使者到西夏見西夏國王趙德旺,命其投降俯首稱臣。趙德旺雖然害怕,但他手下的將士卻誓死不降。鐵木真聞之大怒,帶病發兵西夏。趙德旺聽說西夏軍隊連連敗退,連驚帶嚇,一病不起,沒幾天就嗚呼哀哉了。皇位傳於3歲的侄子趙睍。兵慌馬亂之時,3歲的孩子哪能穩住陣勢,中興府矛盾重重,一片混亂。
正當征戰節節勝利時,鐵木真又從馬上摔了下來,新傷添舊傷,比上次還厲害,摔傷未好,又中了暑氣。麵對疾病,鐵木真顯得無能為力,隻好把隊伍開往六盤山,消避暑氣,調治傷病。
鐵木真本是上了年紀的人,加上新傷舊病,他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他深感自己恐怕不行了,忙派密使快馬去召幾位皇子。當時,術赤已經病死,窩闊台正在花刺子模國處理大哥後事,察合台在中原作戰,拖雷留守都城和林。聽到消息,都飛馬趕來。鐵木真在病榻上看到三個兒子趕來,強打精神,剛要說話,忽有人報告西夏派使者前來投降。鐵木真聞聽此言,猛地坐起,二目如電,病態一掃而光,他沉穩地說:“讓他進來見我!”西夏使者本來是探聽虛實的,進帳一看,鐵木真威然而坐,哪像有病的樣子?他不敢直視鐵木真,忙低下頭,顫聲說:“我奉西夏王之命,特來向大汗請……請降,請……請大汗收……收降書。”鐵木真冷笑一聲,厲聲喝道:“你豈能代表趙睍?趕緊回去告訴趙睍,讓他手捧傳國玉璽親自來六盤山請降,否則休怪本大汗無情,滾吧!’,西夏使者嚇得屁滾尿流,二話不敢說,回去複命。使者一走,鐵木真便昏倒在地。拖雷兄弟三人連忙扶他上床,連呼帶喊,半晌,鐵木真方蘇醒過來。也許他已預感到了什麽,命拖雷備馬隨他到帳外看看。拖雷不敢違拗,隻得依從。
荒涼大漠的落日下,鐵木真望著萬座軍帳,感慨萬千。他忽然勒馬,回頭問他這個最寵愛的小兒子拖雷:“拖雷,什麽人配稱英雄?”拖雷一怔,隨後回答道:“父王,當世除了您恐怕沒有第二個人配稱英雄了。”鐵木真聽了苦笑著搖了搖頭,長歎一聲喃喃道:“英雄,英雄……”當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病死軍營,臨終前,他囑咐兒子們:他死後不要發喪,嚴密封鎖消息,提防西夏變卦;汗位由窩闊台繼承,察合台和拖雷輔佐;先滅金,後滅宋,萬不可同時並舉;西夏不可饒,設伏兵在中興府外,趙睍出來便乘機殺人,切記雞犬不留,蒙古戰刀必誅天下各國。
公元1227年,草原巨人鐵木真死於六盤山軍中。臨死,仍不忘霸業,指揮若定,威儀天下。
●宋蒙聯手滅金國
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在克魯倫河誓師南下,向金國發動了進攻。他選了3000名精銳騎兵南下,金將胡少虎帶了30萬金兵抵抗,被蒙古軍打得一敗塗地。1234年,金滅亡。
鐵木真死後,他的兒子窩闊台接替他做大汗。窩闊合按照鐵木真的遺囑,向南宋借路,包圍金朝京城開封。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破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在此危急之時,他依然不思國事,反而還想修宮室,大選宮女。很快,蒙古軍和南宋軍聯合開始圍攻蔡州。同年秋天,哀宗深感危在旦夕,大臣完顏阿虎帶建議搶在蒙古之前結好南宋,並向宋乞糧稱臣,達到離間宋蒙、延緩腹背受敵的目的。金主在給采帝的信中說唇亡齒寒,希望宋能與金聯合。但大宋見金朝大勢已去,拒絕金的乞和求糧。公元1234年,蔡州城內糧盡兵疲。元旦夜,哀宗傳位給東麵元帥承麟。翌日早晨,承麟受詔即皇帝位。正在行禮的時候,城南已經樹起了南宋的旗幟。諸將趕忙作戰,宋軍迅速攻下南城。哀宗見金朝敗不可挽,在軒中自縊而死,宰相完顏仲德投汝水自殺,大臣孛術魯婁室、元誌、王山兒、紇石烈柏壽等及軍士500餘人皆投河自殺,末帝承麟被亂兵殺死,曆史短暫的金朝在大宋、蒙古的聯手打擊下滅亡了。
●蒙哥繼位蒙古汗
公元1248年,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貴由大汗在行軍途中離奇死亡,其妻斡兀立海迷失攝政。公元1251年,全蒙古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到會諸王按拔都的提議,共奉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蒙古大汗之位從此由窩闊台係轉移到拖雷係。
蒙哥即汗位標誌著窩闊台係統治的結束,這引起窩闊台係諸王的不滿。蒙哥嚴厲鎮壓異己勢力,將失烈門、腦忽、也孫脫等預謀發動政變的三王逮捕入獄,溺死了斡兀立海迷失,鞏固了權位。從此,窩闊台和察合台兩派力量受到打擊,開始走向衰敗。
●旭烈兀西征建國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旭烈兀發動了新一輪的西征亞歐。公元1256年,旭烈兀進兵木刺夷國。木刺夷地處裏海之南,十一世紀末建國。蒙古軍入境後攻陷許多城堡,國主兀魯投降,木刺夷人民遭到殘酷屠殺。
公元1257年,蒙古軍隊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黑衣大食建國已500年,一度雖為塞爾柱突厥人占領,但名義上仍為阿拔斯王朝哈裏發統治。蒙古入侵時,哈裏發穆斯塔辛是一個怯懦無能、隻知享樂的統治者。旭烈兀致書哈裏發,要他投降。哈裏發自認為是“回教國的共主”,回書拒絕,但又不認真備戰。公元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報達,哈裏發投降,被殺。蒙古軍隊入城後劫掠7天,居民被屠殺的有數10萬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藝術珍品和華麗的建築物遭焚毀,旭烈兀繼續率軍西進,蹂躪了美索不達米亞,侵入敘利亞,逼近埃及。公元1260年,蒙古軍攻陷阿勒頗和大馬士革。同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旭烈兀才停止了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後,封旭烈兀於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了伊利汗國。伊利汗國東起阿姆河,西迄小亞細亞,北接欽察汗國,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在今俄羅斯),報達是陪都。
●忽必烈爭奪汗位
公元1259年,蒙哥在合州釣魚城戰死後,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漢法派和以阿裏不哥為代表的守舊派都積極活動起來、準備奪取汗位。
忽必烈是拖雷第四個兒子,他很早就結識了一批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劉秉忠、張文謙、王鶚等都是忽必烈十分信任的,他們把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灌輸給忽必烈。蒙哥即位後,以漠南漢地委托給忽必烈來管理。從此,他一方麵繼續網羅人才,像楊惟中、姚樞、郝經、王文統等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都紛紛前來投靠。這些人都是忽必烈的謀士,對忽必烈影響很大。劉秉忠對忽必烈說:“今天誰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國原有的治國之道,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對抱有統治全中國願望的忽必烈無疑是極大的啟發。因此,像官吏的任用、對南宋的作戰方略、經濟政策、屯田措施等事,甚至後來的奪取汗位,建立元朝,幾乎都出自這些人的策劃。除了漢族地主分子外,忽必烈對其他各族上層人物也加以爭取,像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畏兀爾人廉希憲、西夏人高智耀等接受漢文化很深的一些人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另一方麵,忽必烈為了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采取了拉攏、利用北方地主武裝的方針。忽必烈聯合漢族和其他各族地主階級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學會統治漢地的方法。因此,在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前的10多年間,他已跳出了蒙古“黃金家族”的小圈子,逐漸成為懂得漢法、決心拋棄蒙古舊法的新的封建統治者。忽必烈是蒙漢各族地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忽必烈不僅為自己奪取政權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且還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他主持漠南漢地後,十分注意招撫流亡的人民,大搞屯田積糧,並采取整頓財政等措施。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東北、灤河北岸的龍崗,營建營室、房屋,三年後建成,稱開平府。在這裏聚集了忽必烈的一批重要謀士,成為忽必烈集團的根據地。
阿裏不哥是拖雷的第七個兒子,蒙哥即汗位後,命阿裏不哥留守都城和林。阿裏不哥長期在和林,與外界接觸不多,特別對漢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了解甚少。後來,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墨守蒙古成規的保守集團,他們主張維持蒙古原來的統治方式,反對采用中原地區原有的封建統治方式。
蒙哥死後,阿裏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采取奪位措施。他命令脫裏赤為斷事官,占據燕京(今北京),號令各方麵。又命令各地軍隊聽從調度,由阿蘭答兒糾集漠北各地軍隊,脫裏赤糾集漠南各地軍隊,形成對開平的包圍勢態。阿裏不哥企圖先發製人,迫使忽必烈就範。
蒙哥死訊傳來,忽必烈還在圍攻南宋的鄂州,他召集諸將、諸謀士研究蒙哥死後的形勢和對付阿裏不哥的策略。郝經建議,麵遣軍去迎接蒙哥的靈車,接收大汗的寶璽,一麵趕決與南宋議和,簽訂密約,迅速撤軍,派輕騎兵趕到燕京,防止阿裏不哥的勢力南下。忽必烈采納了此計。
公元1260年,忽必烈抵達開平,諸王合丹、阿隻吉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等率東道諸王,會集開平。他們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廢棄了貴族選汗的舊製,宣布即位。並定當年為中統元年,開始建元紀歲。四月,阿裏不哥也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宣布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蘭答爾、脫裏赤等外,還有窩闊台後王阿速帶、玉龍答失、昔裏吉,察哈台後王阿魯忽,旭烈兀子出木哈赤等。
公元1260年冬,忽必烈親征和林。阿裏不哥聞訊後不敢抵抗,逃至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仁遊南),忽必烈占領和林,命亦孫哥駐守,自回開平。公元1261年秋,阿裏不哥至和林,偽裝願意歸順,卻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占領和林,並南下騷擾,被忽必烈擊敗。由於阿裏不哥多次戰敗,支持他的諸王紛紛向忽必烈投降,加上連年饑荒,阿裏不哥不得不於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漠北和中原地區重新恢複統一。忽必烈取消和林為蒙古國的都城,改設宣慰司都元帥府。
忽必烈奪取汗位的勝利,是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法派戰勝了守舊派,這對於蒙古最後完成封建化來說具有決定意義。
●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軍圍攻臨安(今杭州),眾多大臣建議投降,愛國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戰派將領張士傑建議保護太皇太後、太後、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難,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決。奸相陳宜中逃跑後,謝太皇太後隻好派文天祥去和元軍議降。文天祥在元軍統帥伯顏麵前大義凜然,毫無懼色,與之據理力爭。伯顏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為我之勁敵,遂將其扣押。文天祥為人機警,有勇有謀,在押解途中逃脫,隨後積極抗元。
臨安失守後,陳宜中、張世傑等人在福州擁立9歲的趙是為皇帝,重新恢複宋朝名號,他們把文天祥請到福州。那時文天祥已頗具影響力,一聲號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響應。文天祥親自領兵作戰,與元軍抗衡,取得了一些勝利。元軍自侵宋以來,每每一戰即勝。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敗仗,氣急敗壞,便把他當作頭號敵人。畢竟敵眾我寡,相差懸殊。文天樣戰敗,隻好逃離贛州。
公元1278年,趙是病故,8歲的趙晶繼位。陳宜中見大勢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繼續與元軍周旋,無奈孤軍難撐,最終被捕。
元軍統帥認為文天祥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想勸降他,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文天祥遂被軟禁在軍船上,押往燕京。路過零丁洋,麵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歲參加進士考試,被錄為第一名時的情景。當時,他勇敢地指摘時弊、慷慨陳詞。在殿試時,寫下“自強不息”四個大字,意思是說,大宋要自己強大起來,隻有這樣才能抵禦外侮。主考官和皇上當場將文天祥定為狀元。當時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後來,元軍來犯,自己力排眾議,主張抗戰,且多次舍身救護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今後誰來護衛幼主、光複江山呢?感慨惆悵之餘,揮筆而就千古名作《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亡。至此,統治近320年的宋朝徹底滅亡。而忠烈愛國的文天祥由於寧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後,被忽必烈下令殺害。但文天祥丹心一片的愛國情操卻被後世人永遠傳頌,永存史冊!
●忽必烈建國大元
忽必烈奪取了蒙古汗位後,頒布即位詔,建元中統。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後,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國名,稱大蒙古國,未正式建立國號。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號為“中統”,依然沒有立國號。隨著征宋戰爭的順利進行,實際上蒙古政權已成為效法中原地區漢族統治方式的封建政權,特別是忽必烈統治日益鞏固。他決定在“附會漢法”方麵再邁進一步,將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漢族封建王朝正統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取《易經》“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並頒布建國號詔。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說明,自己所統治的國家中不隻是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大蒙古國時期,和林(在今蒙古)為統治中心,忽必烈即位後,元朝的統治中心開始南移,遠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適合作都城,忽必烈開始尋找新的建都地點。一開始,他以開平來取代和林,接著又遷往更理想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定名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采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將中都改稱為大都,正式定為元朝首都。
忽必烈在位期間,主張“遵用漢法”,以漢族傳統法製治理國家,製定法律和各項製度,在地方設置行省,注意興修水利,以農桑為急務,還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立驛站,開拓漕運。他強化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製,對西藏直接管轄,促進了民族的統一發展。
●世界最大的國家
在我國曆史上,甚至是世界曆史上,大元王朝都是最大的國家。元朝在中央直轄的領地之外,還有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因而同奉人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
欽察汗國實際上有兩個:西欽察汗國和東欽察汗國。東西兩個欽察汗國加在一起,是四個汗國中幅員最廣的一個。西欽察汗國由鐵木真的孫子、術赤次子、西征統帥拔都建於公元1242年,其版圖相當於前蘇聯的歐洲領土,再加上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及今天屬於波蘭的加利西亞。由於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西欽察汗國曾經盛極一時,到公元1357年後,則開始走向衰落,其內部篡弑相尋、小汗林立,最終於公元1480年被俄羅斯的伊凡三世所滅。東欽察汗國的創立者是術赤的長子斡兒達,其封地是拔都讓給他的。東有花刺子模舊壤——錫爾河與阿姆河的上遊,北有“林中的百姓”,西與西欽察汗國為鄰,南與察合台汗國為鄰。東欽察汗國在第十一汗托克塔米失在位時,於公元1381年吞並了察合台汗國的西半部。最後內部分裂,他於公元1405年死在西伯利亞。他死後20年,東欽察汗國消亡。
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一部分位於今中國境內,距離元朝本土較近。兩汗國曾公開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與元朝為敵。直到14世紀時,察合台汗國吞並了窩闊台汗國,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窩闊台汗國是四個汗國中幅員最小、曆史最短的一個。其領地包括今蒙古的西部與新疆的北部,以及額爾齊斯河、額敏河和亦列河(今伊犁河)三條河流的下遊。窩闊台之子海都公開反叛元朝廷,窩闊台汗國的曆史也僅及於海都之子察八兒。
察合台汗國的領地較窩闊台汗國要大,曆史也要長。當察合台受封的時候,其國的封地東及亦列河,西及錫爾河,南及阿姆河,而以垂河流域位於核心。14世紀,察合台汗國的第十位君主篤哇在位時,窩闊台汗國舊壤的大部分劃入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前後有過30位君主,其中兩位並非察合台的後裔,而是窩闊台的後裔。察合台汗國第十位君主篤哇很會打仗,始終站在海都的一邊和忽必烈為敵。元朝直到成宗鐵木耳在位時,他才約了海都的兒子察八兒一起歸順了中央,歸順不久又與察八兒失和,將窩闊台汗國完全吞並了去。
伊利汗國的建立者是拖雷之子旭烈兀,與元朝統治者同為拖雷後裔,關係也較其他汗國更為密切。其版圖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的一部分,還有今日屬於土耳其的小阿美尼亞。旭烈兀於1252年打下巴格達,後又一度占領敘利亞的阿勒頗與大馬士革。元朝與伊利汗國經濟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在合讚汗統治時期,為爭取當地領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廢除“大汗”稱號而改稱“素丹”,加速了當地蒙古人的伊斯蘭化進程。
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察哈台汗國四大汗國是元朝皇帝的藩屬,他們與元長期保持友好關係,使節往來頻繁,東西駐路暢通,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大元帝國疆域最大時幾乎囊括了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說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
●馬可·波羅遊中國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由於帝國的勢力範圍波及到了亞歐的大部分地區,使得當時的歐洲小國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這一時期的東西貿易往來暢通無阻,十分頻繁。許多西方商人往來其間,有的不僅受到了元王朝的禮遇,而且還得到了不同的官職,成為元帝國的臣子,馬可·波羅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元1269年,馬可·波羅15歲,常年從事商業活動的父親和叔叔帶著香料、珠寶和元世祖忽必烈寫給教皇的信,從東方的中國回到了故裏威尼斯。他們把如何到了東方的中國,如何見到了中國的忽必烈皇帝和中國綺麗的自然景觀、濃鬱的風土人情都講給了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叔這段神奇的經曆,讓馬可·波羅驚羨不已,同時也使他對神奇的東方產生了憧憬,並決心成為一名商人去遊曆東方世界。
1271年,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帶上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開始了東方之旅。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然後,從霍爾木茲,改走陸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的新疆。然後,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裏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在今內蒙古,元朝的陪都)。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4個寒暑。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皇帝介紹了馬可·波羅。忽必烈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今北京)。後來,又留他們在元朝擔任了官職。
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掌握了朝廷的禮儀。他借奉皇帝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流連忘返。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到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進行匯報。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忽必烈提出回國的請求。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24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中國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由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整理出《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產生無限神往。
《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後,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同時也使這位頗負盛名的旅行家獲得了自由。
●元朝建帝師製度
元朝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僧官製度,即帝師製度。窩闊台統治時期,蒙古皇室已對藏傳佛教各教派有所了解。公元1247年,闊端寫信邀請薩迦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讚至涼州相見,薩班之侄八思巴隨伯父同往。不久,西藏地方僧俗勢力在薩班的號召下歸順蒙古皇室,薩迦派因而獨受倚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聞八思巴之名,召置左右,從受佛戒。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同年,設總製院(後改稱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事務,封自幼生長於蒙古宮廷的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國師,命其領總製院事。公元1269年,八思巴獻其所製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忽必烈將其頒行全國。次年,升八思巴號為“帝師大寶法王”,賜玉印。從此,帝師一職的設置終元朝之世而未改。帝師是位高權重的職位,自八思巴之後嗣帝師者,例領宣政院事,秩從一品,賜玉印。忽必烈以後曆代元朝皇帝即位,皆從帝師受佛戒。即位之後,要專門對帝師“降詔褒護”〔其詔書絡珍珠為字,被稱作“珠詔”。平日百官上朝,排班列隊,皇帝座旁為帝師設有專座。帝師的號令被稱作法旨,通行於全國各地佛寺。皇帝對藏族地區發布的詔書,例由帝師副署。帝師出行,皇帝往往派大臣迎送,甚至以皇帝的半副儀仗為其開路導行。帝師生前備受尊崇,死後也享盡哀榮。
帝師既受到元帝的尊崇,也對元帝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職責。帝師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級官員。作為宣政院最高負責人,帝師負責向皇帝舉薦該院“居第二者”的宣政院?使及以下各級官員。全國藏族地區所設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中的高級官員,如宣慰都使元帥、元帥、萬戶等,須經帝師或宣政院提名,而後由皇帝任命。元朝以薩迦本欽統領衛藏13萬戶,對本欽的任免也要根據帝師的提名。此外,帝師作為皇帝在佛教方麵的老師,要負責向皇帝傳授佛法、授戒,為皇帝舉行灌頂儀式,還要為後妃、皇子等皇室成員授戒。帝師統領天下僧尼,主管全國佛教事務,要遵照皇帝的旨意主持佛事、弘揚佛教,為在位皇帝祈壽延年,為已故皇帝資祈冥福,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因帝師承擔如此重任,故不可或缺。凡遇帝師因故暫離京師,皇帝即另委一人擔任此職。如公元1276年,八思巴奉旨返藏,忽必烈即委任他的弟弟仁欽堅讚接任帝師。元順帝時的最後一任帝師喃加巴藏卜,於公元1372年以元朝高級藏族官員的身份歸降明朝,公元1372年被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向洪武帝朱元璋舉薦過百餘人,全是元代官員。到了明清兩朝,帝師一職被廢止。
●元太子真金之死
公元1283年,忽必烈冊封比他小好多歲的南必為皇後。老夫少妻,忽必烈漸漸感覺有些體力不支,於是依賴皇後幹預朝政,這引起諸多大臣的不滿。一位不要命的大臣竟然上書忽必烈,希望他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真金。盡管禦史台都事玉昔貼木兒和中書右丞相安童商量將奏本壓下,但此事到底讓忽必烈知道了。忽必烈聞之大怒,立刻將那個大臣革職查辦,但他卻沒有難為安童和玉昔貼木兒。
回到後宮,忽必烈思忖良久,下令召太子進宮。太子真金早就知道有人上書要父皇禪位給自己的事。他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十分忠君,從未起過非份之想,一聽說此事,就已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後來竟嚇出病來。此時父皇召他入宮,他明知“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進宮了。
看到眼前這個一表人才,隨自己南征北戰的愛子,忽必烈不知是一時衝動,還是出於真心,竟對真金說:“真金,父王己經老了,有些體力不支,今後就將這皇位禪讓給你,如何?”真金一聽,雙腿一軟,跪在忽必烈麵前,顫聲說:“兒臣不敢有非份之想。”“哎!”忽必烈不等他說完就插話道,“這怎麽能算非份之想啊,這位子早晚還不是你的?我還能把它帶到棺材裏去?”“兒臣從未這樣想過,求父皇開恩,廢掉兒臣這個太子吧?”真金聽了忽必烈的話,更加大驚失色,口不擇言,竟請求忽必烈廢去自己這個太子的頭銜。忽必烈見他如此,良久,歎了口氣,搖搖頭道:“你去吧。”
真金回到家裏,怎麽想,怎麽覺得父王的意思是讓自己死。真金有了這個想法,再加上他心病加重,久治不愈,最後竟真死了。緊跟著,右丞相安童也死了。忽必烈痛失愛子,身邊又少了安童這樣的得力助手,非常苦悶,又加上已是7s歲高齡,身體每況愈下。
●忽必烈平叛乃顏
乃顏是鐵木真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玄孫,其封地為今大興安嶺及嫩江、鬆花江流域,大約占東道諸王封地的一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加強中央對東北的控製,公元1286年,忽必烈將山北遼東道宣慰司改為東京行省,引起東道諸王的不安。於是,乃顏主動與西北叛王海都聯絡,海都答應相助。
公元1287年年初,忽必烈覺察到乃顏謀反的征兆,下令向東北調兵,任命丞相伯顏鎮守和林,切斷東、西道諸王的聯絡。二月,任命諸王徹裏帖木兒節製東北諸軍,做好平叛的準備。四月,乃顏發動叛亂,諸王納牙等人紛紛準備響應。忽必烈心中十分憂慮。侍衛阿沙不花自告奮勇去說服諸王不要造反,得到忽必烈批準。阿沙不花北上晉見納牙,騙他說:“諸位大王準備響應乃顏,現在乃顏已經派使節向朝廷投誠了。大王一起兵,定會成為獨自與皇上對抗的罪魁禍首。與其如此,不如請大王親自去見皇上,以表明心跡。”納牙聽信阿沙不花之言,未參加叛亂,大大削弱了乃顏的勢力。
在離間了乃顏為首的同盟之後,忽必烈決心親征。六月初三,忽必烈率大軍到達撒兒都魯(在今內蒙古)。乃顏部將塔不帶、金風奴率兵6萬來攻,直逼忽必烈的大帳。司農卿鐵哥說:“敵眾我寡,應該以疑兵計退敵。”於是,忽必烈命人打開傘蓋等陳設,端坐在胡床上喝酒。塔不帶見忽必烈如此鎮靜,以為其身後必有大軍,於是按兵不動,紮營堅守。當天夜晚,元軍中的漢軍將領李庭自告奮勇率壯士千人,攜帶火炮夜襲敵營。叛軍驚恐不安,天一亮就撤走了。元將博羅歡率兵追擊,進至哈刺河(在今內蒙古)。乃顏派哈丹(鐵木真弟合赤溫之孫)率萬騎來攻,被玉哇失的元阿速軍擊退。元軍直追至不裏古都伯塔哈(在今內蒙古)。同月十六日,忽必烈親率大軍到達失列門林(亦稱潢河,今西遼河),與乃顏主力相遇。乃顏軍號稱10萬,以車輛環衛為營。元軍以步兵、騎兵相結合,衝擊敵陣。激戰半日,大破叛軍,生擒乃顏。忽必烈下令將乃顏處死,以傲效尤。
乃顏被處死後,一部分叛亂之王仍然不投降,同年七月,乃顏的同黨失都兒進攻鹹平(今遼寧開原北)。忽必烈命遼東宣慰使塔出協助皇子愛牙赤平叛。元軍先後在建州、遼水等地與叛軍激戰。塔出兩次中箭,仍帶傷指揮作戰,並在混戰中擊斃叛軍大將帖古歹。叛軍潰逃,元軍一直追到金山(在今內蒙古)。忽必烈見東北戰局已定,便留下大臣玉昔帖木兒輔佐皇孫鐵穆耳剿滅殘餘的叛軍,自己於八月班師回朝。殘餘叛軍是以哈丹的都隊為主。十月,元軍在木骨不刺(在今黑龍江)大破哈丹,大傷其元氣。同時,重建了遼陽行省,來加強對東北的治理。公元1292年,元軍在鴨綠江畔殺了哈丹的兒子,不久,哈丹自殺。至此,東北的叛亂也被平息了下去。
●元仁宗尊儒改製
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冊立同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從而將其皇儲地位確定下來。公元1311年年初,年僅31歲的海山於玉德殿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順理成章地以監國者身份總攬朝政,等候即位登基。愛育黎拔力八達早就對吏弊深惡痛絕,主張以儒學“治天下”,“振紀綱,重名器”,來不及等到登上皇帝寶座,便開始他的親政活動。他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首先鏟除了武宗朝尚書省“蠢國亂政”的主要勢力,並且組建起自己的施政班子,著手清理被武宗朝搞亂的措施和機構。愛育黎?拔力八達完成了這一係列步驟後,於同年三月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元仁宗。仁宗即位後努力改變武宗施政時的混亂局麵。他本人亦精通儒術,在持政期間大力推行科舉,任用儒家學派的高明人士為朝中大臣,很有儒家風範。他再尊儒術的做法受到儒臣和後世史家的高度讚揚,故《元史》中稱讚他:“其孜孜為治,一遵世祖誠憲雲。”
●南坡之變英宗死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是一位比較積極推行“漢法”的皇帝,可他的母親答己是一個認同舊法的女人。她與他的親信鐵木迭兒、失烈門等人勾結在一起,總想左右仁宗的政策。但仁宗已經羽毛豐滿,身邊有許多親信大臣,答己對他無可奈何,便想辦法控製皇太子。
本來,應該立元武宗海山的兒子和世瑓做皇太子。答己見和世瑓已長大成人,怕將來無法控製,仁宗的兒子碩德八刺才13歲,而且性格軟弱,將來肯定能乖乖地聽話,便勸仁宗立碩德八刺為皇太子。仁宗起初不同意,不願違背跟哥哥立下的誓言。鐵木迭兒很會蠱惑人心,他對仁宗說:“皇位是您奪得後讓給海山的,如今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理直氣壯的事兒,誰能反對呢?”仁宗便下詔立碩德八刺為太子,又封和世瑓為周王,派到雲南去了。
仁宗在公元1320年去世了,17歲的碩德八刺繼位,就是元英宗。仁宗去世後,答己馬上就任命鐵木迭兒當右丞相,將仁宗的親信大臣殺的殺、撤職的撤職,好叫小皇帝乖乖地聽話。可英宗這些年學了不少漢族文化,很想實行漢法來治理國家,並不願意聽他祖母的話。有一回,鐵木迭兒的一個親信犯了罪,鐵木迭兒請答己去說情,可英宗說:“刑罰是列祖列宗定下來的,哪能隨便更改!”答己見英宗不聽話,便後悔不該讓他當皇帝。過了幾個月,答己的親信失烈門與平章政事黑驢密謀發動政變,想推翻英宗。但這個秘密讓英宗知道了,他迅速就派人逮捕了失烈門和黑驢等人,這才知道這一切全是答己指使的,英宗不願追查,隻是把失烈門等人處死了。
英宗見自己的地位很危險,便任命安童的孫子拜住做左丞相,支持他主管朝中大事,使鐵木迭兒成了一個不管事兒的右丞相。就在雙方矛盾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公元1322年秋天,鐵木迭兒和答己先後都死了。這時,英宗便不容情了,下詔追查鐵木迭兒的罪行,將他的兒子八裏吉等人處死,將他的另一個兒子鎖南罷官,並將他的家產全部沒收。可拜住等人卻沒有處死鐵失,他是掌管禁衛軍的軍官,是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一心想找機會殺死英宗為義父報仇。早在公元1322年夏天,英宗正在上都避暑,忽然覺得心神不安,便要做佛事。拜住說:“現在國家錢財不足,還是不要辦吧。”那些受鐵失收買的喇嘛卻一個勁兒慫恿英宗做,還勸英宗實行大赦。拜住聽了十分生氣,說:“你們隻想撈錢財還不知足,還要包庇罪犯!”鐵失和他的親信聽到後,以為拜住還要追究他們的罪行,便決定發動政變。
這年八月初五,英宗自上都返回大都,行至南坡時,就歇了下來。這天夜裏,鐵失安排他的親信站崗,自己與鎖南等16人闖入英宗和拜住的大帳。拜住聽到外邊有動靜,便出來察看是怎麽回事。拜住一看鐵失他們全拿著明晃晃的大刀,便大吼一聲:“大膽!你們想做什麽?”話音還沒有落下,拜住便被鐵失的弟弟一刀殺死。此刻,英宗聽到拜住的喊聲,正要披衣下床,鐵失衝進來,將英宗一刀砍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南坡之變”。
鐵失等人殺死拜住和英宗,便擁立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兒做皇帝。也孫鐵木兒見鐵失得手,也便不說什麽,當了皇帝,他就是元泰定帝。
●三帝紛爭天下亂
南坡之變後,元朝諸王迎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爾為帝,即元泰定帝。泰定帝以前丞相拜住之子答兒麻失裏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徹裏哈為左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並將遠徙諸王統統召回。接著,立八八罕氏為皇後,皇子阿刺吉八為皇太子,封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為懷王。次年,命懷王居於建康(今南京),並遣使赴北邊周王和世瓎處,以謀和解。年底,和世瓎遣使進貢,恢複了關係。
公元1328年春天,泰定帝在打獵時患病。這時,武宗舊臣、握有兵權的樞密院同知燕鐵木兒與諸王滿都等密謀政變,擁立武宗後裔。倒刺沙等為防止武宗一係重登帝位,將懷王自建康遷往江陵。三月二十五,泰定帝自大都赴上都,倒刺沙、滿都等扈從。燕鐵木兒隨西安王阿刺忒納失裏留守京師。七月初十,泰定帝死於上都。倒刺沙、梁王王禪、遼王脫脫等執政。燕鐵木兒與阿刺忒納失裏在大都秘密召集武士,準備政變。
八月初四黎明,百官集於興聖宮。燕鐵木兒率阿刺鐵木兒、索倫赤等17人手持兵刃,大呼立武宗之子為帝,有不從者斬。當場扣押中書平章烏伯都刺、伯顏察兒等人。然後,占領內廷,查封倉庫,收繳印信,召集百官入朝聽命。任命前湖廣行省左丞相別不花為中書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為中書平章,前湖廣行省右丞帶還為中書左承,前陝西行省參政王不憐吉台為樞密副使,與中書右丞趙世延、同金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翰林學士承旨亦列赤、通政院使寒食分典機務,調兵守衛京師及附近關口。同日,燕鐵木兒派遣前河南行省參政明裏董阿、前宣政使答裏麻失裏赴江陵迎懷王入京,密諭河南行省平章伯顏派兵護送。八月初五,發鈔賞賜宿衛京師的軍士,開始在居庸關、盧兒嶺、白馬甸、泰和嶺、遷民鎮等地布防。八月初七,再派使節撒裏不花等南迎懷王,同時放出話說懷王已至京郊,以安民心。八月初九,明裏董阿到達汴梁(今開封),將京師情況告訴伯顏。伯顏也是武宗舊臣,當即表示全力支持。他扣押了持反對態度的官員,調兵遣將,征集糧草,派勇士5000人先行迎接懷王,自己率大軍隨後接應。不日,明裏董阿等到達江陵,偕懷王圖帖睦爾啟程進京。八月十八,懷王因陝西官員反對政變,傳令伯顏兵屯渣關。次日,在上都的諸王禿滿等人圖謀響應大都政變,事泄被殺。八月二十二,在上都的阿建衛指揮使脫脫木兒率部投奔大都,燕鐵木兒命其守衛在北口。次日,上都諸王及執政大臣分兵進攻大都,兩個統治集團終於兵戎相見。
九月初一,倒刺沙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九月十三,在燕鐵木兒等人一再請求下,圖帖睦爾在大都即位,是為文宗。文宗登基時表示自己即位隻是為了安定人心軍心,一俟周王到京立即讓位。隨後,上都派和大都派展開了激戰。
十月十三,齊王月魯帖木兒、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等率兵圍困上都。倒刺沙等奉皇帝印璽出降,梁王王禪逃走,遼王脫脫被殺,天順帝不知所終。上都派已群龍無首,各路上都軍已成強弩之末。文宗、燕鐵木兒在擊敗上都軍的同時,派遣使節北迎周王。於是,周王和世獺自北邊南還。
公元1329年年初,撒迪等人奉文宗之命勸進。正月二十八,和世瓎即位和寧之北,是為明宗。三月初四,文宗派中書右丞相燕鐵木兒捧皇家印璽赴明宗行宮。不久,燕鐵木兒到達明宗行宮。明宗下詔大都所封一切官爵照舊。三月十二,舉兵造反的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投降,原上都一派的殘餘勢力全部被消滅。緊接著,明宗派徹徹都等為使節赴大都,立文宗為皇太子。徹徹都等到達京師後,圖帖睦爾接受了皇太子之位,並於次月啟程北迎明宗。八月初一,圖帖睦爾到達明宗行宮所在地王忽察都,明宗大宴太子、諸王及大臣。八月初六,明宗被燕鐵木兒毒死。燕鐵木兒奉太子還上都,這樣,文宗圖帖睦爾便再次即位上都。至此,三帝紛爭才告終。
三帝紛爭事件充分表現出了元統治集團內部貴族為爭奪帝權鬥爭的激烈程度,元朝社會動蕩由此可見一斑。
●元修宋遼金三史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便曾詔令修《宋》《遼》《金》三史。然而,長時間以來,修史都停留在議論階段。議論的焦點是宋、遼、金三朝究竟誰是正統。有人主張以宋為正統,立為帝紀,以遼、金為竊據,當人載記;有人主張以遼、北宋、金為北史,南宋為南史。漢人主張以宋為正統,蒙古人起至漠北,對此當然不能接受。這樣,三史的修編工作就耽擱了起來。
公元1343年,元朝重開史局,宋、遼、金皆定為正統,各為一史,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等為總裁官。編寫時,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後由總裁宮筆削定稿。公元1344年《遼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成。
宋代的史官製度最為完備,有史館修紀傳體的《國史》,有實錄院修編年體的《實錄》,有文件匯編的《會要》,還有記皇帝宗室支派的《玉牒》,內有皇帝流水賬的《起居注》,外有宰相府的《時政記》,每一類史料都體係完備、堆積如山,修一部完備的宋史應不為難事。數士人風騷,論詩文雅致,宋朝都可首屈一指,宋代出現許多優秀的曆史著作,宋人以進史館修史為榮。然而,《宋史》卻修得差錯百出,後人稱為二十五史中最差的一部。這個罪狀主要記在元人頭上。
《宋史》496卷,為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者,上起公元960年,下至公元1279年,記載了兩宋320年的曆史,詳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的情況,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史料。但這樣一部巨作在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內寫成,隻能盡量利用宋代已有的史學成果,修史過於倉促,不及仔細考證研究,所以錯誤不少,不僅有許多記事的錯誤,甚至編次棍亂,出現一人兩傳、一文數見、次序顛倒等低級錯誤。因此,曆代對《宋史》的批評是最多的。
《遼史》116卷也寫得比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卻獲得了最佳官修正史之美譽。金國不如遼,而其風俗迥異。破遼後,金諸王子皆學漢語,學契丹文,能文能武的宗室很多。金朝的史官製度也十分完備,修有國史、日曆、起居注、實錄等。金實錄也頗為詳明。金亡時,元將張柔攻下汴京,“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才子元好問聽說實錄在張柔家,曾打算到張家當仆人,以讀實錄撰國史,後來被朋友勸阻而止。當時,金左右司郎中王鶴將被殺,張柔聽說他很有才,便將他救下,車載回家。因而,王鶚得遍觀金實錄與遼史。在元世祖時,王鶚當上翰林學士承旨,兼領國史院。王鶚曾上疏請修遼金史,擬有修金史大綱,並親筆撰史,已初具規模,但未及刊印。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鶚舊稿及元好問等所作野史,因而短短一年,卻成佳作。清代大文學家趙翼說:“是書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史》《遼史》之上。”
鐵木真是蒙古族乞顏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
鐵木真9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訂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裏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爾部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爾人的宴會。塔塔爾部和乞顏部有過爭鬥。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爾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裏放了毒藥。也速該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很厲害,回到家裏就死了。也速該一死,乞顏部沒了首領,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領蔑古真怕鐵木真長大後報仇,就捉住了鐵木真。一天,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來。
鐵木真為了恢複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起來。在消滅了幾個部落之後,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沒有多久,塔塔爾部酋長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爾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攻擊塔塔爾部,把塔塔爾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輜重。
金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指揮官。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剩餘的幾個部落,終於在1205年統一了全蒙古。然後,全蒙古的所有部族召開大會,選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即皇帝)。
鐵木真即位後號稱成吉思汗,他建立了相應的軍事和政治製度,使蒙古成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但金朝還把蒙古當做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向他們進貢,成吉思汗就跟金朝徹底決裂了。
●蒙古軍攻滅西夏
公元1205年,鐵木真借口西夏收納了蒙古的仇人,率兵攻打西夏,對瓜、沙等州擄掠,西夏對蒙古軍束手無策。
公元1207年,蒙古軍攻占了西夏的兀刺海城,擄掠搶劫數月而還。公元1209年,蒙古軍包圍西夏都城中興府,西夏襄宗趙安全親自督軍登城防守。鐵木真利用暴雨漲滿的河水,築起堤壩,引水灌城,城中居民、士兵淹死者不計其數。在灌城一月之久,城牆即將倒塌時,突然河水決堤四溢,蒙古軍被洪水淹溺,被迫還兵。蒙古軍撤退後,鐵木真派遣太傅訛答入城招諭,趙安全被迫納女求和,夏蒙議和。
夏蒙議和後,蒙古不斷向西夏征兵,西夏因“不堪奔命,禮意漸疏”,結果惹怒了蒙古。公元1217年,蒙古軍渡過黃河進攻西夏,逼近中興府。西夏神宗趙遵項驚恐萬狀,將太子趙德任留在都城防守,自己匆忙逃到西涼,夏兵無力抵抗,向蒙古請降。
公元1223年,西夏神宗趙遵頊讓位給趙德旺。德旺想聯合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共同抗擊蒙古,不料被蒙古知悉,鐵木真決定調集大軍滅西夏。公元1224年,蒙古軍攻陷銀州,西夏數萬人戰死,夏將令塔海被俘後遇害。德旺表示願意投降並派遣人質,蒙古退兵。
公元1226年,鐵木真借口西夏遲遲不納人質,又親自率兵10萬,攻入西夏,西夏的河西地區幾乎全部喪失。七月,趙德旺死,他的侄兒趙睍被擁立繼位。八月,蒙古西路軍搶占了黃河九渡。十月,蒙古東路軍攻陷夏州。接著,蒙古軍東、西兩路夾擊西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靈、興地區。冬月,鐵木真親率大軍圍攻靈州,趙德任率領固守靈州的夏兵同蒙古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其激烈程度為蒙古軍作戰以來所少見,終因夏兵傷亡慘重而失敗。靈州失陷,德任不屈被殺。
公元1227年,蒙古軍兵臨中興府城下。西夏末主趙睍走投無路,派遣使節請求鐵木真寬限一個月便獻城投降。七月,鐵木真病死軍中,死前遺囑:秘不發喪,等趙睍來降時,殺了他再班師回蒙古。趙睍往降,被殺。蒙古軍攻陷中興府,西夏滅亡。
●一代天驕死軍中
公元1226年,蒙古成古思汗鐵木真準備進軍西夏。他打算先滅西夏,再滅金和南宋,平定天下,成就大業。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正當鐵木真躊躇滿誌地出征時,他的坐騎不知為何突然受涼,將鐵木真摔下馬來。成吉思汗此時已60多歲,被摔得頭破血流,當晚就發高燒、說胡話,隻得命他的三兒子窩闊台立即派使者到西夏見西夏國王趙德旺,命其投降俯首稱臣。趙德旺雖然害怕,但他手下的將士卻誓死不降。鐵木真聞之大怒,帶病發兵西夏。趙德旺聽說西夏軍隊連連敗退,連驚帶嚇,一病不起,沒幾天就嗚呼哀哉了。皇位傳於3歲的侄子趙睍。兵慌馬亂之時,3歲的孩子哪能穩住陣勢,中興府矛盾重重,一片混亂。
正當征戰節節勝利時,鐵木真又從馬上摔了下來,新傷添舊傷,比上次還厲害,摔傷未好,又中了暑氣。麵對疾病,鐵木真顯得無能為力,隻好把隊伍開往六盤山,消避暑氣,調治傷病。
鐵木真本是上了年紀的人,加上新傷舊病,他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他深感自己恐怕不行了,忙派密使快馬去召幾位皇子。當時,術赤已經病死,窩闊台正在花刺子模國處理大哥後事,察合台在中原作戰,拖雷留守都城和林。聽到消息,都飛馬趕來。鐵木真在病榻上看到三個兒子趕來,強打精神,剛要說話,忽有人報告西夏派使者前來投降。鐵木真聞聽此言,猛地坐起,二目如電,病態一掃而光,他沉穩地說:“讓他進來見我!”西夏使者本來是探聽虛實的,進帳一看,鐵木真威然而坐,哪像有病的樣子?他不敢直視鐵木真,忙低下頭,顫聲說:“我奉西夏王之命,特來向大汗請……請降,請……請大汗收……收降書。”鐵木真冷笑一聲,厲聲喝道:“你豈能代表趙睍?趕緊回去告訴趙睍,讓他手捧傳國玉璽親自來六盤山請降,否則休怪本大汗無情,滾吧!’,西夏使者嚇得屁滾尿流,二話不敢說,回去複命。使者一走,鐵木真便昏倒在地。拖雷兄弟三人連忙扶他上床,連呼帶喊,半晌,鐵木真方蘇醒過來。也許他已預感到了什麽,命拖雷備馬隨他到帳外看看。拖雷不敢違拗,隻得依從。
荒涼大漠的落日下,鐵木真望著萬座軍帳,感慨萬千。他忽然勒馬,回頭問他這個最寵愛的小兒子拖雷:“拖雷,什麽人配稱英雄?”拖雷一怔,隨後回答道:“父王,當世除了您恐怕沒有第二個人配稱英雄了。”鐵木真聽了苦笑著搖了搖頭,長歎一聲喃喃道:“英雄,英雄……”當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病死軍營,臨終前,他囑咐兒子們:他死後不要發喪,嚴密封鎖消息,提防西夏變卦;汗位由窩闊台繼承,察合台和拖雷輔佐;先滅金,後滅宋,萬不可同時並舉;西夏不可饒,設伏兵在中興府外,趙睍出來便乘機殺人,切記雞犬不留,蒙古戰刀必誅天下各國。
公元1227年,草原巨人鐵木真死於六盤山軍中。臨死,仍不忘霸業,指揮若定,威儀天下。
●宋蒙聯手滅金國
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在克魯倫河誓師南下,向金國發動了進攻。他選了3000名精銳騎兵南下,金將胡少虎帶了30萬金兵抵抗,被蒙古軍打得一敗塗地。1234年,金滅亡。
鐵木真死後,他的兒子窩闊台接替他做大汗。窩闊合按照鐵木真的遺囑,向南宋借路,包圍金朝京城開封。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破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在此危急之時,他依然不思國事,反而還想修宮室,大選宮女。很快,蒙古軍和南宋軍聯合開始圍攻蔡州。同年秋天,哀宗深感危在旦夕,大臣完顏阿虎帶建議搶在蒙古之前結好南宋,並向宋乞糧稱臣,達到離間宋蒙、延緩腹背受敵的目的。金主在給采帝的信中說唇亡齒寒,希望宋能與金聯合。但大宋見金朝大勢已去,拒絕金的乞和求糧。公元1234年,蔡州城內糧盡兵疲。元旦夜,哀宗傳位給東麵元帥承麟。翌日早晨,承麟受詔即皇帝位。正在行禮的時候,城南已經樹起了南宋的旗幟。諸將趕忙作戰,宋軍迅速攻下南城。哀宗見金朝敗不可挽,在軒中自縊而死,宰相完顏仲德投汝水自殺,大臣孛術魯婁室、元誌、王山兒、紇石烈柏壽等及軍士500餘人皆投河自殺,末帝承麟被亂兵殺死,曆史短暫的金朝在大宋、蒙古的聯手打擊下滅亡了。
●蒙哥繼位蒙古汗
公元1248年,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貴由大汗在行軍途中離奇死亡,其妻斡兀立海迷失攝政。公元1251年,全蒙古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到會諸王按拔都的提議,共奉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蒙古大汗之位從此由窩闊台係轉移到拖雷係。
蒙哥即汗位標誌著窩闊台係統治的結束,這引起窩闊台係諸王的不滿。蒙哥嚴厲鎮壓異己勢力,將失烈門、腦忽、也孫脫等預謀發動政變的三王逮捕入獄,溺死了斡兀立海迷失,鞏固了權位。從此,窩闊台和察合台兩派力量受到打擊,開始走向衰敗。
●旭烈兀西征建國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旭烈兀發動了新一輪的西征亞歐。公元1256年,旭烈兀進兵木刺夷國。木刺夷地處裏海之南,十一世紀末建國。蒙古軍入境後攻陷許多城堡,國主兀魯投降,木刺夷人民遭到殘酷屠殺。
公元1257年,蒙古軍隊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黑衣大食建國已500年,一度雖為塞爾柱突厥人占領,但名義上仍為阿拔斯王朝哈裏發統治。蒙古入侵時,哈裏發穆斯塔辛是一個怯懦無能、隻知享樂的統治者。旭烈兀致書哈裏發,要他投降。哈裏發自認為是“回教國的共主”,回書拒絕,但又不認真備戰。公元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報達,哈裏發投降,被殺。蒙古軍隊入城後劫掠7天,居民被屠殺的有數10萬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藝術珍品和華麗的建築物遭焚毀,旭烈兀繼續率軍西進,蹂躪了美索不達米亞,侵入敘利亞,逼近埃及。公元1260年,蒙古軍攻陷阿勒頗和大馬士革。同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旭烈兀才停止了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後,封旭烈兀於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了伊利汗國。伊利汗國東起阿姆河,西迄小亞細亞,北接欽察汗國,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在今俄羅斯),報達是陪都。
●忽必烈爭奪汗位
公元1259年,蒙哥在合州釣魚城戰死後,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漢法派和以阿裏不哥為代表的守舊派都積極活動起來、準備奪取汗位。
忽必烈是拖雷第四個兒子,他很早就結識了一批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劉秉忠、張文謙、王鶚等都是忽必烈十分信任的,他們把曆代封建統治的經驗灌輸給忽必烈。蒙哥即位後,以漠南漢地委托給忽必烈來管理。從此,他一方麵繼續網羅人才,像楊惟中、姚樞、郝經、王文統等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都紛紛前來投靠。這些人都是忽必烈的謀士,對忽必烈影響很大。劉秉忠對忽必烈說:“今天誰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國原有的治國之道,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對抱有統治全中國願望的忽必烈無疑是極大的啟發。因此,像官吏的任用、對南宋的作戰方略、經濟政策、屯田措施等事,甚至後來的奪取汗位,建立元朝,幾乎都出自這些人的策劃。除了漢族地主分子外,忽必烈對其他各族上層人物也加以爭取,像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畏兀爾人廉希憲、西夏人高智耀等接受漢文化很深的一些人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另一方麵,忽必烈為了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采取了拉攏、利用北方地主武裝的方針。忽必烈聯合漢族和其他各族地主階級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學會統治漢地的方法。因此,在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前的10多年間,他已跳出了蒙古“黃金家族”的小圈子,逐漸成為懂得漢法、決心拋棄蒙古舊法的新的封建統治者。忽必烈是蒙漢各族地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忽必烈不僅為自己奪取政權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且還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他主持漠南漢地後,十分注意招撫流亡的人民,大搞屯田積糧,並采取整頓財政等措施。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東北、灤河北岸的龍崗,營建營室、房屋,三年後建成,稱開平府。在這裏聚集了忽必烈的一批重要謀士,成為忽必烈集團的根據地。
阿裏不哥是拖雷的第七個兒子,蒙哥即汗位後,命阿裏不哥留守都城和林。阿裏不哥長期在和林,與外界接觸不多,特別對漢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了解甚少。後來,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墨守蒙古成規的保守集團,他們主張維持蒙古原來的統治方式,反對采用中原地區原有的封建統治方式。
蒙哥死後,阿裏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采取奪位措施。他命令脫裏赤為斷事官,占據燕京(今北京),號令各方麵。又命令各地軍隊聽從調度,由阿蘭答兒糾集漠北各地軍隊,脫裏赤糾集漠南各地軍隊,形成對開平的包圍勢態。阿裏不哥企圖先發製人,迫使忽必烈就範。
蒙哥死訊傳來,忽必烈還在圍攻南宋的鄂州,他召集諸將、諸謀士研究蒙哥死後的形勢和對付阿裏不哥的策略。郝經建議,麵遣軍去迎接蒙哥的靈車,接收大汗的寶璽,一麵趕決與南宋議和,簽訂密約,迅速撤軍,派輕騎兵趕到燕京,防止阿裏不哥的勢力南下。忽必烈采納了此計。
公元1260年,忽必烈抵達開平,諸王合丹、阿隻吉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等率東道諸王,會集開平。他們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廢棄了貴族選汗的舊製,宣布即位。並定當年為中統元年,開始建元紀歲。四月,阿裏不哥也在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宣布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蘭答爾、脫裏赤等外,還有窩闊台後王阿速帶、玉龍答失、昔裏吉,察哈台後王阿魯忽,旭烈兀子出木哈赤等。
公元1260年冬,忽必烈親征和林。阿裏不哥聞訊後不敢抵抗,逃至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仁遊南),忽必烈占領和林,命亦孫哥駐守,自回開平。公元1261年秋,阿裏不哥至和林,偽裝願意歸順,卻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占領和林,並南下騷擾,被忽必烈擊敗。由於阿裏不哥多次戰敗,支持他的諸王紛紛向忽必烈投降,加上連年饑荒,阿裏不哥不得不於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漠北和中原地區重新恢複統一。忽必烈取消和林為蒙古國的都城,改設宣慰司都元帥府。
忽必烈奪取汗位的勝利,是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法派戰勝了守舊派,這對於蒙古最後完成封建化來說具有決定意義。
●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軍圍攻臨安(今杭州),眾多大臣建議投降,愛國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戰派將領張士傑建議保護太皇太後、太後、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難,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決。奸相陳宜中逃跑後,謝太皇太後隻好派文天祥去和元軍議降。文天祥在元軍統帥伯顏麵前大義凜然,毫無懼色,與之據理力爭。伯顏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為我之勁敵,遂將其扣押。文天祥為人機警,有勇有謀,在押解途中逃脫,隨後積極抗元。
臨安失守後,陳宜中、張世傑等人在福州擁立9歲的趙是為皇帝,重新恢複宋朝名號,他們把文天祥請到福州。那時文天祥已頗具影響力,一聲號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響應。文天祥親自領兵作戰,與元軍抗衡,取得了一些勝利。元軍自侵宋以來,每每一戰即勝。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敗仗,氣急敗壞,便把他當作頭號敵人。畢竟敵眾我寡,相差懸殊。文天樣戰敗,隻好逃離贛州。
公元1278年,趙是病故,8歲的趙晶繼位。陳宜中見大勢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繼續與元軍周旋,無奈孤軍難撐,最終被捕。
元軍統帥認為文天祥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想勸降他,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文天祥遂被軟禁在軍船上,押往燕京。路過零丁洋,麵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歲參加進士考試,被錄為第一名時的情景。當時,他勇敢地指摘時弊、慷慨陳詞。在殿試時,寫下“自強不息”四個大字,意思是說,大宋要自己強大起來,隻有這樣才能抵禦外侮。主考官和皇上當場將文天祥定為狀元。當時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後來,元軍來犯,自己力排眾議,主張抗戰,且多次舍身救護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今後誰來護衛幼主、光複江山呢?感慨惆悵之餘,揮筆而就千古名作《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亡。至此,統治近320年的宋朝徹底滅亡。而忠烈愛國的文天祥由於寧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後,被忽必烈下令殺害。但文天祥丹心一片的愛國情操卻被後世人永遠傳頌,永存史冊!
●忽必烈建國大元
忽必烈奪取了蒙古汗位後,頒布即位詔,建元中統。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後,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國名,稱大蒙古國,未正式建立國號。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號為“中統”,依然沒有立國號。隨著征宋戰爭的順利進行,實際上蒙古政權已成為效法中原地區漢族統治方式的封建政權,特別是忽必烈統治日益鞏固。他決定在“附會漢法”方麵再邁進一步,將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漢族封建王朝正統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取《易經》“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並頒布建國號詔。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說明,自己所統治的國家中不隻是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大蒙古國時期,和林(在今蒙古)為統治中心,忽必烈即位後,元朝的統治中心開始南移,遠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適合作都城,忽必烈開始尋找新的建都地點。一開始,他以開平來取代和林,接著又遷往更理想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定名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采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將中都改稱為大都,正式定為元朝首都。
忽必烈在位期間,主張“遵用漢法”,以漢族傳統法製治理國家,製定法律和各項製度,在地方設置行省,注意興修水利,以農桑為急務,還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立驛站,開拓漕運。他強化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製,對西藏直接管轄,促進了民族的統一發展。
●世界最大的國家
在我國曆史上,甚至是世界曆史上,大元王朝都是最大的國家。元朝在中央直轄的領地之外,還有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因而同奉人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
欽察汗國實際上有兩個:西欽察汗國和東欽察汗國。東西兩個欽察汗國加在一起,是四個汗國中幅員最廣的一個。西欽察汗國由鐵木真的孫子、術赤次子、西征統帥拔都建於公元1242年,其版圖相當於前蘇聯的歐洲領土,再加上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及今天屬於波蘭的加利西亞。由於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西欽察汗國曾經盛極一時,到公元1357年後,則開始走向衰落,其內部篡弑相尋、小汗林立,最終於公元1480年被俄羅斯的伊凡三世所滅。東欽察汗國的創立者是術赤的長子斡兒達,其封地是拔都讓給他的。東有花刺子模舊壤——錫爾河與阿姆河的上遊,北有“林中的百姓”,西與西欽察汗國為鄰,南與察合台汗國為鄰。東欽察汗國在第十一汗托克塔米失在位時,於公元1381年吞並了察合台汗國的西半部。最後內部分裂,他於公元1405年死在西伯利亞。他死後20年,東欽察汗國消亡。
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一部分位於今中國境內,距離元朝本土較近。兩汗國曾公開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與元朝為敵。直到14世紀時,察合台汗國吞並了窩闊台汗國,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窩闊台汗國是四個汗國中幅員最小、曆史最短的一個。其領地包括今蒙古的西部與新疆的北部,以及額爾齊斯河、額敏河和亦列河(今伊犁河)三條河流的下遊。窩闊台之子海都公開反叛元朝廷,窩闊台汗國的曆史也僅及於海都之子察八兒。
察合台汗國的領地較窩闊台汗國要大,曆史也要長。當察合台受封的時候,其國的封地東及亦列河,西及錫爾河,南及阿姆河,而以垂河流域位於核心。14世紀,察合台汗國的第十位君主篤哇在位時,窩闊台汗國舊壤的大部分劃入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前後有過30位君主,其中兩位並非察合台的後裔,而是窩闊台的後裔。察合台汗國第十位君主篤哇很會打仗,始終站在海都的一邊和忽必烈為敵。元朝直到成宗鐵木耳在位時,他才約了海都的兒子察八兒一起歸順了中央,歸順不久又與察八兒失和,將窩闊台汗國完全吞並了去。
伊利汗國的建立者是拖雷之子旭烈兀,與元朝統治者同為拖雷後裔,關係也較其他汗國更為密切。其版圖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的一部分,還有今日屬於土耳其的小阿美尼亞。旭烈兀於1252年打下巴格達,後又一度占領敘利亞的阿勒頗與大馬士革。元朝與伊利汗國經濟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在合讚汗統治時期,為爭取當地領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廢除“大汗”稱號而改稱“素丹”,加速了當地蒙古人的伊斯蘭化進程。
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察哈台汗國四大汗國是元朝皇帝的藩屬,他們與元長期保持友好關係,使節往來頻繁,東西駐路暢通,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大元帝國疆域最大時幾乎囊括了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說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
●馬可·波羅遊中國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由於帝國的勢力範圍波及到了亞歐的大部分地區,使得當時的歐洲小國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這一時期的東西貿易往來暢通無阻,十分頻繁。許多西方商人往來其間,有的不僅受到了元王朝的禮遇,而且還得到了不同的官職,成為元帝國的臣子,馬可·波羅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元1269年,馬可·波羅15歲,常年從事商業活動的父親和叔叔帶著香料、珠寶和元世祖忽必烈寫給教皇的信,從東方的中國回到了故裏威尼斯。他們把如何到了東方的中國,如何見到了中國的忽必烈皇帝和中國綺麗的自然景觀、濃鬱的風土人情都講給了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叔這段神奇的經曆,讓馬可·波羅驚羨不已,同時也使他對神奇的東方產生了憧憬,並決心成為一名商人去遊曆東方世界。
1271年,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帶上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開始了東方之旅。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然後,從霍爾木茲,改走陸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的新疆。然後,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裏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在今內蒙古,元朝的陪都)。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4個寒暑。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皇帝介紹了馬可·波羅。忽必烈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今北京)。後來,又留他們在元朝擔任了官職。
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掌握了朝廷的禮儀。他借奉皇帝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流連忘返。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到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進行匯報。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忽必烈提出回國的請求。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24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中國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由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整理出《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產生無限神往。
《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後,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同時也使這位頗負盛名的旅行家獲得了自由。
●元朝建帝師製度
元朝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僧官製度,即帝師製度。窩闊台統治時期,蒙古皇室已對藏傳佛教各教派有所了解。公元1247年,闊端寫信邀請薩迦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讚至涼州相見,薩班之侄八思巴隨伯父同往。不久,西藏地方僧俗勢力在薩班的號召下歸順蒙古皇室,薩迦派因而獨受倚重。
公元1253年,忽必烈聞八思巴之名,召置左右,從受佛戒。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同年,設總製院(後改稱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事務,封自幼生長於蒙古宮廷的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國師,命其領總製院事。公元1269年,八思巴獻其所製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忽必烈將其頒行全國。次年,升八思巴號為“帝師大寶法王”,賜玉印。從此,帝師一職的設置終元朝之世而未改。帝師是位高權重的職位,自八思巴之後嗣帝師者,例領宣政院事,秩從一品,賜玉印。忽必烈以後曆代元朝皇帝即位,皆從帝師受佛戒。即位之後,要專門對帝師“降詔褒護”〔其詔書絡珍珠為字,被稱作“珠詔”。平日百官上朝,排班列隊,皇帝座旁為帝師設有專座。帝師的號令被稱作法旨,通行於全國各地佛寺。皇帝對藏族地區發布的詔書,例由帝師副署。帝師出行,皇帝往往派大臣迎送,甚至以皇帝的半副儀仗為其開路導行。帝師生前備受尊崇,死後也享盡哀榮。
帝師既受到元帝的尊崇,也對元帝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職責。帝師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級官員。作為宣政院最高負責人,帝師負責向皇帝舉薦該院“居第二者”的宣政院?使及以下各級官員。全國藏族地區所設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中的高級官員,如宣慰都使元帥、元帥、萬戶等,須經帝師或宣政院提名,而後由皇帝任命。元朝以薩迦本欽統領衛藏13萬戶,對本欽的任免也要根據帝師的提名。此外,帝師作為皇帝在佛教方麵的老師,要負責向皇帝傳授佛法、授戒,為皇帝舉行灌頂儀式,還要為後妃、皇子等皇室成員授戒。帝師統領天下僧尼,主管全國佛教事務,要遵照皇帝的旨意主持佛事、弘揚佛教,為在位皇帝祈壽延年,為已故皇帝資祈冥福,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因帝師承擔如此重任,故不可或缺。凡遇帝師因故暫離京師,皇帝即另委一人擔任此職。如公元1276年,八思巴奉旨返藏,忽必烈即委任他的弟弟仁欽堅讚接任帝師。元順帝時的最後一任帝師喃加巴藏卜,於公元1372年以元朝高級藏族官員的身份歸降明朝,公元1372年被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向洪武帝朱元璋舉薦過百餘人,全是元代官員。到了明清兩朝,帝師一職被廢止。
●元太子真金之死
公元1283年,忽必烈冊封比他小好多歲的南必為皇後。老夫少妻,忽必烈漸漸感覺有些體力不支,於是依賴皇後幹預朝政,這引起諸多大臣的不滿。一位不要命的大臣竟然上書忽必烈,希望他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真金。盡管禦史台都事玉昔貼木兒和中書右丞相安童商量將奏本壓下,但此事到底讓忽必烈知道了。忽必烈聞之大怒,立刻將那個大臣革職查辦,但他卻沒有難為安童和玉昔貼木兒。
回到後宮,忽必烈思忖良久,下令召太子進宮。太子真金早就知道有人上書要父皇禪位給自己的事。他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十分忠君,從未起過非份之想,一聽說此事,就已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後來竟嚇出病來。此時父皇召他入宮,他明知“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進宮了。
看到眼前這個一表人才,隨自己南征北戰的愛子,忽必烈不知是一時衝動,還是出於真心,竟對真金說:“真金,父王己經老了,有些體力不支,今後就將這皇位禪讓給你,如何?”真金一聽,雙腿一軟,跪在忽必烈麵前,顫聲說:“兒臣不敢有非份之想。”“哎!”忽必烈不等他說完就插話道,“這怎麽能算非份之想啊,這位子早晚還不是你的?我還能把它帶到棺材裏去?”“兒臣從未這樣想過,求父皇開恩,廢掉兒臣這個太子吧?”真金聽了忽必烈的話,更加大驚失色,口不擇言,竟請求忽必烈廢去自己這個太子的頭銜。忽必烈見他如此,良久,歎了口氣,搖搖頭道:“你去吧。”
真金回到家裏,怎麽想,怎麽覺得父王的意思是讓自己死。真金有了這個想法,再加上他心病加重,久治不愈,最後竟真死了。緊跟著,右丞相安童也死了。忽必烈痛失愛子,身邊又少了安童這樣的得力助手,非常苦悶,又加上已是7s歲高齡,身體每況愈下。
●忽必烈平叛乃顏
乃顏是鐵木真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玄孫,其封地為今大興安嶺及嫩江、鬆花江流域,大約占東道諸王封地的一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加強中央對東北的控製,公元1286年,忽必烈將山北遼東道宣慰司改為東京行省,引起東道諸王的不安。於是,乃顏主動與西北叛王海都聯絡,海都答應相助。
公元1287年年初,忽必烈覺察到乃顏謀反的征兆,下令向東北調兵,任命丞相伯顏鎮守和林,切斷東、西道諸王的聯絡。二月,任命諸王徹裏帖木兒節製東北諸軍,做好平叛的準備。四月,乃顏發動叛亂,諸王納牙等人紛紛準備響應。忽必烈心中十分憂慮。侍衛阿沙不花自告奮勇去說服諸王不要造反,得到忽必烈批準。阿沙不花北上晉見納牙,騙他說:“諸位大王準備響應乃顏,現在乃顏已經派使節向朝廷投誠了。大王一起兵,定會成為獨自與皇上對抗的罪魁禍首。與其如此,不如請大王親自去見皇上,以表明心跡。”納牙聽信阿沙不花之言,未參加叛亂,大大削弱了乃顏的勢力。
在離間了乃顏為首的同盟之後,忽必烈決心親征。六月初三,忽必烈率大軍到達撒兒都魯(在今內蒙古)。乃顏部將塔不帶、金風奴率兵6萬來攻,直逼忽必烈的大帳。司農卿鐵哥說:“敵眾我寡,應該以疑兵計退敵。”於是,忽必烈命人打開傘蓋等陳設,端坐在胡床上喝酒。塔不帶見忽必烈如此鎮靜,以為其身後必有大軍,於是按兵不動,紮營堅守。當天夜晚,元軍中的漢軍將領李庭自告奮勇率壯士千人,攜帶火炮夜襲敵營。叛軍驚恐不安,天一亮就撤走了。元將博羅歡率兵追擊,進至哈刺河(在今內蒙古)。乃顏派哈丹(鐵木真弟合赤溫之孫)率萬騎來攻,被玉哇失的元阿速軍擊退。元軍直追至不裏古都伯塔哈(在今內蒙古)。同月十六日,忽必烈親率大軍到達失列門林(亦稱潢河,今西遼河),與乃顏主力相遇。乃顏軍號稱10萬,以車輛環衛為營。元軍以步兵、騎兵相結合,衝擊敵陣。激戰半日,大破叛軍,生擒乃顏。忽必烈下令將乃顏處死,以傲效尤。
乃顏被處死後,一部分叛亂之王仍然不投降,同年七月,乃顏的同黨失都兒進攻鹹平(今遼寧開原北)。忽必烈命遼東宣慰使塔出協助皇子愛牙赤平叛。元軍先後在建州、遼水等地與叛軍激戰。塔出兩次中箭,仍帶傷指揮作戰,並在混戰中擊斃叛軍大將帖古歹。叛軍潰逃,元軍一直追到金山(在今內蒙古)。忽必烈見東北戰局已定,便留下大臣玉昔帖木兒輔佐皇孫鐵穆耳剿滅殘餘的叛軍,自己於八月班師回朝。殘餘叛軍是以哈丹的都隊為主。十月,元軍在木骨不刺(在今黑龍江)大破哈丹,大傷其元氣。同時,重建了遼陽行省,來加強對東北的治理。公元1292年,元軍在鴨綠江畔殺了哈丹的兒子,不久,哈丹自殺。至此,東北的叛亂也被平息了下去。
●元仁宗尊儒改製
元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冊立同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從而將其皇儲地位確定下來。公元1311年年初,年僅31歲的海山於玉德殿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順理成章地以監國者身份總攬朝政,等候即位登基。愛育黎拔力八達早就對吏弊深惡痛絕,主張以儒學“治天下”,“振紀綱,重名器”,來不及等到登上皇帝寶座,便開始他的親政活動。他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首先鏟除了武宗朝尚書省“蠢國亂政”的主要勢力,並且組建起自己的施政班子,著手清理被武宗朝搞亂的措施和機構。愛育黎?拔力八達完成了這一係列步驟後,於同年三月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元仁宗。仁宗即位後努力改變武宗施政時的混亂局麵。他本人亦精通儒術,在持政期間大力推行科舉,任用儒家學派的高明人士為朝中大臣,很有儒家風範。他再尊儒術的做法受到儒臣和後世史家的高度讚揚,故《元史》中稱讚他:“其孜孜為治,一遵世祖誠憲雲。”
●南坡之變英宗死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是一位比較積極推行“漢法”的皇帝,可他的母親答己是一個認同舊法的女人。她與他的親信鐵木迭兒、失烈門等人勾結在一起,總想左右仁宗的政策。但仁宗已經羽毛豐滿,身邊有許多親信大臣,答己對他無可奈何,便想辦法控製皇太子。
本來,應該立元武宗海山的兒子和世瑓做皇太子。答己見和世瑓已長大成人,怕將來無法控製,仁宗的兒子碩德八刺才13歲,而且性格軟弱,將來肯定能乖乖地聽話,便勸仁宗立碩德八刺為皇太子。仁宗起初不同意,不願違背跟哥哥立下的誓言。鐵木迭兒很會蠱惑人心,他對仁宗說:“皇位是您奪得後讓給海山的,如今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理直氣壯的事兒,誰能反對呢?”仁宗便下詔立碩德八刺為太子,又封和世瑓為周王,派到雲南去了。
仁宗在公元1320年去世了,17歲的碩德八刺繼位,就是元英宗。仁宗去世後,答己馬上就任命鐵木迭兒當右丞相,將仁宗的親信大臣殺的殺、撤職的撤職,好叫小皇帝乖乖地聽話。可英宗這些年學了不少漢族文化,很想實行漢法來治理國家,並不願意聽他祖母的話。有一回,鐵木迭兒的一個親信犯了罪,鐵木迭兒請答己去說情,可英宗說:“刑罰是列祖列宗定下來的,哪能隨便更改!”答己見英宗不聽話,便後悔不該讓他當皇帝。過了幾個月,答己的親信失烈門與平章政事黑驢密謀發動政變,想推翻英宗。但這個秘密讓英宗知道了,他迅速就派人逮捕了失烈門和黑驢等人,這才知道這一切全是答己指使的,英宗不願追查,隻是把失烈門等人處死了。
英宗見自己的地位很危險,便任命安童的孫子拜住做左丞相,支持他主管朝中大事,使鐵木迭兒成了一個不管事兒的右丞相。就在雙方矛盾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公元1322年秋天,鐵木迭兒和答己先後都死了。這時,英宗便不容情了,下詔追查鐵木迭兒的罪行,將他的兒子八裏吉等人處死,將他的另一個兒子鎖南罷官,並將他的家產全部沒收。可拜住等人卻沒有處死鐵失,他是掌管禁衛軍的軍官,是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一心想找機會殺死英宗為義父報仇。早在公元1322年夏天,英宗正在上都避暑,忽然覺得心神不安,便要做佛事。拜住說:“現在國家錢財不足,還是不要辦吧。”那些受鐵失收買的喇嘛卻一個勁兒慫恿英宗做,還勸英宗實行大赦。拜住聽了十分生氣,說:“你們隻想撈錢財還不知足,還要包庇罪犯!”鐵失和他的親信聽到後,以為拜住還要追究他們的罪行,便決定發動政變。
這年八月初五,英宗自上都返回大都,行至南坡時,就歇了下來。這天夜裏,鐵失安排他的親信站崗,自己與鎖南等16人闖入英宗和拜住的大帳。拜住聽到外邊有動靜,便出來察看是怎麽回事。拜住一看鐵失他們全拿著明晃晃的大刀,便大吼一聲:“大膽!你們想做什麽?”話音還沒有落下,拜住便被鐵失的弟弟一刀殺死。此刻,英宗聽到拜住的喊聲,正要披衣下床,鐵失衝進來,將英宗一刀砍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南坡之變”。
鐵失等人殺死拜住和英宗,便擁立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兒做皇帝。也孫鐵木兒見鐵失得手,也便不說什麽,當了皇帝,他就是元泰定帝。
●三帝紛爭天下亂
南坡之變後,元朝諸王迎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爾為帝,即元泰定帝。泰定帝以前丞相拜住之子答兒麻失裏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徹裏哈為左右衛阿速親軍都指揮使,並將遠徙諸王統統召回。接著,立八八罕氏為皇後,皇子阿刺吉八為皇太子,封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為懷王。次年,命懷王居於建康(今南京),並遣使赴北邊周王和世瓎處,以謀和解。年底,和世瓎遣使進貢,恢複了關係。
公元1328年春天,泰定帝在打獵時患病。這時,武宗舊臣、握有兵權的樞密院同知燕鐵木兒與諸王滿都等密謀政變,擁立武宗後裔。倒刺沙等為防止武宗一係重登帝位,將懷王自建康遷往江陵。三月二十五,泰定帝自大都赴上都,倒刺沙、滿都等扈從。燕鐵木兒隨西安王阿刺忒納失裏留守京師。七月初十,泰定帝死於上都。倒刺沙、梁王王禪、遼王脫脫等執政。燕鐵木兒與阿刺忒納失裏在大都秘密召集武士,準備政變。
八月初四黎明,百官集於興聖宮。燕鐵木兒率阿刺鐵木兒、索倫赤等17人手持兵刃,大呼立武宗之子為帝,有不從者斬。當場扣押中書平章烏伯都刺、伯顏察兒等人。然後,占領內廷,查封倉庫,收繳印信,召集百官入朝聽命。任命前湖廣行省左丞相別不花為中書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為中書平章,前湖廣行省右丞帶還為中書左承,前陝西行省參政王不憐吉台為樞密副使,與中書右丞趙世延、同金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翰林學士承旨亦列赤、通政院使寒食分典機務,調兵守衛京師及附近關口。同日,燕鐵木兒派遣前河南行省參政明裏董阿、前宣政使答裏麻失裏赴江陵迎懷王入京,密諭河南行省平章伯顏派兵護送。八月初五,發鈔賞賜宿衛京師的軍士,開始在居庸關、盧兒嶺、白馬甸、泰和嶺、遷民鎮等地布防。八月初七,再派使節撒裏不花等南迎懷王,同時放出話說懷王已至京郊,以安民心。八月初九,明裏董阿到達汴梁(今開封),將京師情況告訴伯顏。伯顏也是武宗舊臣,當即表示全力支持。他扣押了持反對態度的官員,調兵遣將,征集糧草,派勇士5000人先行迎接懷王,自己率大軍隨後接應。不日,明裏董阿等到達江陵,偕懷王圖帖睦爾啟程進京。八月十八,懷王因陝西官員反對政變,傳令伯顏兵屯渣關。次日,在上都的諸王禿滿等人圖謀響應大都政變,事泄被殺。八月二十二,在上都的阿建衛指揮使脫脫木兒率部投奔大都,燕鐵木兒命其守衛在北口。次日,上都諸王及執政大臣分兵進攻大都,兩個統治集團終於兵戎相見。
九月初一,倒刺沙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九月十三,在燕鐵木兒等人一再請求下,圖帖睦爾在大都即位,是為文宗。文宗登基時表示自己即位隻是為了安定人心軍心,一俟周王到京立即讓位。隨後,上都派和大都派展開了激戰。
十月十三,齊王月魯帖木兒、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等率兵圍困上都。倒刺沙等奉皇帝印璽出降,梁王王禪逃走,遼王脫脫被殺,天順帝不知所終。上都派已群龍無首,各路上都軍已成強弩之末。文宗、燕鐵木兒在擊敗上都軍的同時,派遣使節北迎周王。於是,周王和世獺自北邊南還。
公元1329年年初,撒迪等人奉文宗之命勸進。正月二十八,和世瓎即位和寧之北,是為明宗。三月初四,文宗派中書右丞相燕鐵木兒捧皇家印璽赴明宗行宮。不久,燕鐵木兒到達明宗行宮。明宗下詔大都所封一切官爵照舊。三月十二,舉兵造反的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投降,原上都一派的殘餘勢力全部被消滅。緊接著,明宗派徹徹都等為使節赴大都,立文宗為皇太子。徹徹都等到達京師後,圖帖睦爾接受了皇太子之位,並於次月啟程北迎明宗。八月初一,圖帖睦爾到達明宗行宮所在地王忽察都,明宗大宴太子、諸王及大臣。八月初六,明宗被燕鐵木兒毒死。燕鐵木兒奉太子還上都,這樣,文宗圖帖睦爾便再次即位上都。至此,三帝紛爭才告終。
三帝紛爭事件充分表現出了元統治集團內部貴族為爭奪帝權鬥爭的激烈程度,元朝社會動蕩由此可見一斑。
●元修宋遼金三史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便曾詔令修《宋》《遼》《金》三史。然而,長時間以來,修史都停留在議論階段。議論的焦點是宋、遼、金三朝究竟誰是正統。有人主張以宋為正統,立為帝紀,以遼、金為竊據,當人載記;有人主張以遼、北宋、金為北史,南宋為南史。漢人主張以宋為正統,蒙古人起至漠北,對此當然不能接受。這樣,三史的修編工作就耽擱了起來。
公元1343年,元朝重開史局,宋、遼、金皆定為正統,各為一史,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命丞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世、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等為總裁官。編寫時,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後由總裁宮筆削定稿。公元1344年《遼史》《金史》先成,次年《宋史》修成。
宋代的史官製度最為完備,有史館修紀傳體的《國史》,有實錄院修編年體的《實錄》,有文件匯編的《會要》,還有記皇帝宗室支派的《玉牒》,內有皇帝流水賬的《起居注》,外有宰相府的《時政記》,每一類史料都體係完備、堆積如山,修一部完備的宋史應不為難事。數士人風騷,論詩文雅致,宋朝都可首屈一指,宋代出現許多優秀的曆史著作,宋人以進史館修史為榮。然而,《宋史》卻修得差錯百出,後人稱為二十五史中最差的一部。這個罪狀主要記在元人頭上。
《宋史》496卷,為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者,上起公元960年,下至公元1279年,記載了兩宋320年的曆史,詳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的情況,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史料。但這樣一部巨作在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內寫成,隻能盡量利用宋代已有的史學成果,修史過於倉促,不及仔細考證研究,所以錯誤不少,不僅有許多記事的錯誤,甚至編次棍亂,出現一人兩傳、一文數見、次序顛倒等低級錯誤。因此,曆代對《宋史》的批評是最多的。
《遼史》116卷也寫得比較粗疏,但135卷的《金史》卻獲得了最佳官修正史之美譽。金國不如遼,而其風俗迥異。破遼後,金諸王子皆學漢語,學契丹文,能文能武的宗室很多。金朝的史官製度也十分完備,修有國史、日曆、起居注、實錄等。金實錄也頗為詳明。金亡時,元將張柔攻下汴京,“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才子元好問聽說實錄在張柔家,曾打算到張家當仆人,以讀實錄撰國史,後來被朋友勸阻而止。當時,金左右司郎中王鶴將被殺,張柔聽說他很有才,便將他救下,車載回家。因而,王鶚得遍觀金實錄與遼史。在元世祖時,王鶚當上翰林學士承旨,兼領國史院。王鶚曾上疏請修遼金史,擬有修金史大綱,並親筆撰史,已初具規模,但未及刊印。元末修成的《金史》便主要抄自王鶚舊稿及元好問等所作野史,因而短短一年,卻成佳作。清代大文學家趙翼說:“是書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史》《遼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