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於公元927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趙匡胤的高祖趙眺,在唐朝任過縣令。曾祖趙班,做過禦史中丞。祖父趙敬,官至刺史。而他的父親趙弘殷,是一名驍勇善戰的武官,後周世宗時官至檢校司徒。


    趙匡胤小時候就受母親杜氏的嚴格教育,熟讀詩書,從小練就十八般武藝。長大後,身材魁梧、器宇軒昂的趙匡胤可以稱得上文武雙全、見識非凡。後漢初趙匡胤到鳳翔尋找已在後漢隱帝朝中升任都指揮使的父親,中途竟走入大將郭威大營郭威見趙匡胤身材魁梧、闊臉大耳,又得知他是趙都指揮使的公子,心中喜歡,便將他留在軍中。從此,趙匡胤跟隨郭威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升為禁軍頭領。


    郭威登基3年後病故,周世宗柴榮繼位。趙匡胤隨柴榮在曆次戰鬥中,更加英勇無比,每次總是衝鋒在前,屢立功勳,逐漸升至忠義軍節度使。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前任命他的親信大將趙匡胤為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掌握了精銳的中央部隊——禁軍的指揮大權。


    過了不久,柴榮駕崩,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公元960年初,北漢劉崇見柴宗訓年紀幼小,便趁虛而入,勾結遼兵來犯。符太後接受宰相範質的建議,讓趙匡胤率兵北征。


    趙匡胤手下的將領早就有心擁立他為皇帝,隻因趙匡胤覺得柴榮對自己不薄,不忍反叛周廷,非但不允,他反而對手下將士千般叮囑,切不可有此念頭。將士們素來尊敬他,見他如此,不敢再勉強。但是暗中卻不肯放棄,積極籌劃此事。北征的後周大軍冒著漫天大雪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鎮)時,又冷又餓,於是就地紮營休息。新年沒有過好,大家心裏都有些怨氣,聚在一起抱怨著。這時,有人提議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眾將士群起響應。


    趙匡義是趙匡胤的弟弟,趙普是趙匡胤手下重要的謀士,這兩個人在軍中地位舉足輕重。當晚,許多人冒雪去見趙匡義和趙普。聽了眾將來意後,趙匡義和趙普立即派人飛騎往京城見留守的大將軍石守信和王審琦。石、王兩人當即表態,如果大軍有所動作,他倆願做內應。趙普自柴宗訓繼位之後,就憂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難以控製朝廷,如不推選明主,就有亡國之亂。與其敗在別人之手,不如擁立賢德英武的趙匡胤,還可免百姓離亂塗炭之苦。思謀日久,他便與趙匡義以及眾將士商議擁立趙匡胤為帝。但每次在趙匡胤麵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嚴厲斥責。此時軍心如此,趙普就與眾位將領隻好謀劃了一個計策,逼趙匡胤即位。


    第二天早晨,趙匡義和趙普走入趙匡胤大帳,將他拉出大帳。此刻,早已等候在帳外的軍士們不待趙匡胤開口說話,一下子圍上去,將已準備好的一件皇帝所穿的龍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禮,趙匡胤一臉驚訝地說:“這怎麽可以?這怎麽可以呢!”眾將立即下跪,齊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趙匡胤無可奈何地說:“事已至此,我就是脫下黃袍,也是死罪了。既然眾將擁我為帝,請大家聽從我的號令。”眾將齊答:“願聽號令。”趙匡胤持劍說:“我下令,現在大軍即刻回師京城。進城以後,不得對太後和皇上無禮,不得驚動朝臣,不得騷擾百姓,有違抗者斬!”然後,大家將趙匡胤擁上馬背,要他回汴京,榮登皇帝寶座。


    趙匡胤一行隊伍三日後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聞聽此事麵麵相覷,朝中並無可以與趙匡胤匹敵的大將,無力征討,大家一時都沒了主意。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從聞聽趙匡胤要背叛周廷,自己當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從朝中急返自己的府第,要召集人馬抵抗。消息傳出,趙匡胤手下的將士一湧而入韓通從府第,將他和他的全家盡數殺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愈發不敢反對趙匡胤。於是讓範質、王博等朝中大官為代表去見趙匡胤。趙匡胤一見二人,流著淚說:“先帝待我恩重如山,今日我為六軍所逼如此,真是天地難容,可叫我怎麽辦才好呢!”範質、王博沒想到他會如此,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還是範質反應快,忙退後幾步,跪地叩頭道:“此乃天意,趙將軍被擁立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就不必再推托了。”言畢,口呼“萬歲”。眾官員見狀,紛紛效仿。


    小皇帝柴宗訓在符太後的安排下宣布禪位,趙匡胤做了皇帝,正式定國號為大宋,年號為建隆,定都於汴京(今開封)。趙匡胤史稱宋太祖。正式定國號為大宋,年號為建隆。隨後,趙匡胤向天下發布詔書,實行大赦,封柴宗訓為鄭王。


    ●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在軍隊擁立下,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寶座。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趙匡胤如今當了皇帝,當然也不能讓手下的將領們吃虧。


    進了開封,趙匡胤設宴慶賀,大封有功之臣,以前的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提升為殿前都點檢,石守信做了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其他的有功之臣也一一封賞。趙匡胤當了皇帝,可有一些前朝後周的將領認為從前柴榮與趙匡胤拜天祭地,結成金蘭之好,稱兄道弟,但柴榮去世才一年多,趙匡胤便自己當了皇帝,這些將領不甘心下跪稱臣。對於這些人,趙匡胤當然毫不手軟。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筠與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他們不願臣服趙匡胤,也要當皇帝。趙匡胤便令大將石守信等人攻打李筠和李重進,宋軍兵強馬壯,將士作戰勇敢,李筠和李重進節節敗退,最後他們走投無路,縱火自焚而亡。消滅了二李,其他有異心的人也不敢有二心了。這時,宋朝的政局趨於穩定。


    趙匡胤掃平了內亂,他並沒有因此就滿足,接著便開始著手整頓朝廷內部事務。


    公元961年,趙匡胤下令調任了慕容延釗,派慕容延釗到外鎮做節度使。殿前都點檢這官職,自從慕容延釗以後,就不再設立了。


    日子過得飛快,眨眼到了秋天。這一日夜晚,趙匡胤在宮內設下筵席,召集眾將一起喝酒,武將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王審琦當時是殿前都指揮,與石守信同樣?軍權在握。殿內點滿燈籠,整個房間燈火輝煌,趙匡胤與眾將軍推杯換盞,酒興正高。這時,趙匡胤舉起酒杯,動情地對大家說:“今日我請的各位,有的是朕的結義兄弟,有的是追隨朕多年南征北戰、冒死殺敵的老部下。今天我們能坐在一起痛飲,真是讓我十分高興!今日大家都無須多禮,隻管暢懷歡飲,盡歡才休。”將領們全站起來,舉杯向趙匡胤敬酒:“祝聖上壽比南山。今後有什麽事情聖上隻管吩咐,我們粉身碎骨也要為聖上出力。”趙匡胤請大家繼續喝酒,眾將交談很是高興。


    “噯!”趙匡胤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眾人聽到歎氣聲都放下酒杯,間:“如今天下太平,有什麽讓聖上哀聲歎氣的呢?”


    “你們有所不知,這些天我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趙匡胤話音剛落,眾人全急忙問:“為什麽會這樣?”


    趙匡胤接著說:“古人說‘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誰不想做皇帝呀,今日我趙匡胤坐在皇位上,不知明日皇位之上又坐的是誰?”大家紛紛表態說:“我們至死都擁戴聖上,決沒有異心!”


    趙匡胤說:“不是這樣,聯怎能不相信你們呢?隻不過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把一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時你們能保證不動心嗎?真若那樣的話,咱們君臣戰場相見,那可怎麽辦呢?!”


    眾人一聽,一個個都汗流浹背,這是夠令人恐怖的,“這可怎麽辦,聖上快給想個辦法,我們全部照辦。”


    這時,趙匡胤不慌不忙地說:“人無非追求安樂富貴,子子孫孫全不受罪罷了。若是大家交回兵權,你們和我之間沒有猜忌該多好啊!我給你們多多的錢財,讓你們添置田地房屋,再買一些歌姬舞女,天天享樂。那樣,我對你們沒有猜疑,這才叫聯放心,你們也過著好日子,你們說好不好?”眾人聽罷,一起對趙匡胤說:“一切聽萬歲安排。”趙匡胤笑道:“大家不必如此這樣,快全起來,讓咱們君臣痛飲一番。”


    次日,眾將借口有病,請求朝廷收回兵權,宋太祖痛快地答應了,封了眾將有職無權的大官,賞賜給他們好多錢財、土地,君臣是其樂融融。自此,趙匡胤便把軍權收歸己有了。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收回京城中禁軍的軍權,宋太祖仍嫌不夠。公元969年,宋太祖又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收回了一些老資格的地方節度使的軍權。


    ●女中豪傑蕭太後


    公元969年,遼景宗耶律賢即位,改元保寧,遼國內部才漸漸穩定下來。耶律賢死後,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太後蕭綽攝政。蕭綽是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是遼國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女兒。


    蕭綽的家族是遼國最顯赫的蕭阿古隻家族。在遼國9位皇帝統治的200年中,這個家族出了17名北府宰相,21個駙馬。《遼史》中所記的20個後妃,有18個都姓蕭,其中5個是皇後,蕭家有“國舅帳”的美稱。翻閱《遼史》,會發現到處都是“蕭太後”,但隻有蕭綽最能幹。有一次,蕭思溫的幾個女兒在家中掃地,別的女兒都是敷衍了事,僅蕭綽把地掃得一塵不染。蕭思溫禁不住高興地說:“此女以後必能當家做主!”後來,蕭綽進宮做了耶律賢的皇後。


    早在耶律賢在位的時候,體弱多病的耶律賢就讓蕭皇後主持國政。後來,宋太宗趙光義攻打遼南京(今北京),蕭皇後命耶律休哥、耶律斜軫應戰,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大敗宋軍,顯示了知人善任的政治才能。


    遼聖宗即位,蕭綽被尊為太後時隻有30歲,她哭著對大臣們說:“我們孤兒寡母,部族的人不服,聽說外麵又要打仗。我們該怎麽辦啊?”耶律斜軫、韓德讓等人忙說:“我們都是先皇的老臣,隻要您相信我們,一切就好辦!”特別是韓德讓,更是對蕭綽忠心耿耿,蕭綽也十分寵愛他。有一次比賽打馬球,有個叫胡裏室的貴族不小心把韓德讓撞下了馬,蕭綽竟然大怒,命人將胡裏室推出去斬首。後來,蕭綽還下詔讓韓德讓改名耶律隆運,作為耶律阿保機的直係後裔,又讓聖宗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韓德讓。韓德讓也忠心耿耿、竭盡全力輔佐蕭綽母子,年逾古稀還親自出征,不料在歸途中得了重病,死後葬在蕭綽的陵墓旁邊。


    後來,蕭綽親自駕著戰車領兵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遼宋訂立“澶淵之盟”,此後兩國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人民得到了暫時的安寧。蕭綽執政27年,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她製訂了重視耕種、減輕賦稅的政策,教育兒子學習中原文化。經過她的勵精圖治,遼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她對契丹民族的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曆史上少見的女中豪傑。


    ●“斧聲燭影”太祖死


    宋太祖開寶九年十月十九(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忽然駕崩,年僅50歲。兩天後,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十九日夜、宋太祖趙匡胤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後,趙匡胤屏退左右,與弟弟酌酒對飲。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趙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麽;時而又見趙匡胤手持玉斧砍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趙匡胤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便告辭出來,趙匡胤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淩晨,身體一向非常健康的趙匡胤就駕崩了。得知趙匡胤去世,皇後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主持大事。然而,王繼恩卻去請趙光義,而趙光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自己府門外等候。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皇後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皇後一見趙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著說:“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趙光義,就是承認趙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假裝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


    於是,趙光義便登基為帝,是為太宗。趙匡胤之死,蹊蹺離奇,“斧聲燭影”成為了後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宋太宗消滅北漢


    公元978年是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的第三年,吳越王錢椒為了繼續討好大宋進京朝見新皇帝。趙光義一見正中下懷,尋個理由把錢椒扣留在京城,然後逼迫他交出所轄州縣。錢椒無奈,隻得將吳越國所轄州縣拱手相讓。據守泉州、漳州的陳洪進得到消息,自知趙光義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勢力還不及小小的吳越國,於是也主動向大宋獻出二州。至此,趙光義便將矛頭指向北方的北漢和遼。


    公元979年春天,趙光義便向北漢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他任命潘美為北路招討使,帶領崔彥進、李漢瓊等人四路進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台)判官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阻截遼軍援軍。北漢主劉繼元得知宋軍大舉來犯,果然向與之“素有淵源”的遼朝搬兵求救。遼朝國主知道大宋如若滅了北漢,必定會再犯大遼。唇亡齒寒,便積極派兵援助北漢。由遼太宗四子耶律敵烈協同大將耶律沙率軍前往。


    當趙光義得知遼軍來了,就派郭進領兵阻攔,兩軍相會於白馬嶺(在今山西)。耶律敵烈不聽耶律沙的勸告,領兵攻打郭進的軍隊,結果被郭進一刀斬於馬下。遼兵死亡很多,不得不撤退,宋軍大獲全勝。


    宋太宗知道遼兵被打敗,就派兵攻打太原城。北漢皇帝劉繼元得到遼兵殘敗的消息,萬般無奈,隻好投降宋朝。於是,劉繼元率文武百官到北城外恭恭敬敬地迎候宋朝皇帝一行,聽候發落。不料,正當受降儀式接近尾聲之時,在太原城樓上傳出一聲的大喝:“主子投降,我不投降!誓與宋朝戰個你死我活!”眾人聞聲皆向城樓望去,趙光義也不禁抬頭相望。隻見太原城樓上有一員金盔銀甲的大將,威風凜凜,煞是雄武。旁邊知情人立即告訴趙光義,此人便是劉繼業。劉繼業本姓楊,隻因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屢立戰功,被北漢主劉崇賜姓為劉。他現任北漢建雄節度使,名震南北。趙光義對他早有耳聞,愛才心起,便派朝中德高望重之人進城對其好言相勸,特別指出為保全城中百姓不要再戰了。劉繼業是忠義之士,這才大哭一場,開門放宋軍進城。趙光義見招降了劉繼業這員大將,萬分高興,當即封其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同時厚厚賞賜。從此,劉繼業恢複原姓為楊,他就是世人傳頌、頗具傳奇色彩的楊令公。至此,北漢滅亡了。


    ●楊業雁門關血戰


    宋、遼高梁河之戰後,又進行了一次戰役,遼軍慘敗,於是決定報複。公元980年,遼國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蕭咄李率兵10萬殺奔雁門關,大舉攻宋。宋將楊業(劉繼、?業)即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門關北口南向襲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又逢“後院起火”,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衝殺過來,宋軍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楊業獲得雁門關大捷,號稱“楊無敵”。


    不久,趙光義派兵分3路攻遼。楊業在西路軍中,做潘美的副帥。3路宋兵士氣高昂,連戰連勝,很快收複了山西的大部分失地。遼國蕭太後得知軍情緊急,親自率兵南下,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攻下啄州,節節勝利。這時,楊業建議佯打應州,吸引敵人來戰,潘美堅決不同意,派楊業領兵從雁門關大路出發,向朔州行進攻打遼軍。楊業領兵出擊,不幸途中中了遼兵埋伏,一時間四麵遼軍蜂擁而至,將他團團圍住。在楊業以寡敵眾、浴血苦戰之時,潘美帶兵在陳家穀等候少時後早己撤離。楊業感到形勢已極為不妙,就帶領剩下的將士與敵人進行了最後的死戰。最終,楊業因氣力已絕,中箭被俘。楊業長歎:“皇上對我恩遇如山,我本想殺敵立功,反而被奸臣嫉妒,往死路上逼,致使鏖戰兵敗,我還有何麵目活在世上!”於是,被俘之後,楊業絕食三日,不屈而死。


    ●宋真宗泰山封禪


    澶淵之盟後,宋朝國勢趨於平穩,王欽若為了排擠宰相寇準,亟言澶淵之盟為莫大恥辱,寇準遂被罷相,而宋真宗趙恒也常為難以洗刷城下之辱而怏泱不樂。王欽若等迎合真宗想建大功業的心理,力作聖人的神道設教的輿論鼓動。當時宰相王旦對此表示反對,真宗特詔王旦共飲,臨走又送他一壇黃封禦酒。王旦拆開一看,竟是一罐耀眼的珍珠!王旦長歎一聲:“皇帝行賄,要堵住我的嘴,奈何?”從此違心地依從真宗,對這類蠢事不再發表異議。


    公元1008年,正式議定行封禪,宋真宗命樞密院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同為封禪經度製置使,權三司丁謂掌度封禪所需糧草,王旦等主持有關的禮儀。大興土木,修築道路,建立行宮,東行泰山封禪的各類準備活動由此全麵展開。同年十月,真宗一行自澶州(今河南濮陽)至泰山,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封禪。之後,又進行祭孔活動,真宗親謁孔子廟,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冬月回京,前後47天。自封禪還後,滿朝文武官員爭相獻賀功德,真宗則大行賞賜,舉國若狂。此次封禪共耗費830多萬貫錢,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


    ●包青天鐵麵無私


    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清官和貪官總是相對存在的。不同的生活經曆和文化修養,給了每一個人走出不同人生道路的可能。有的人選擇了做為了一己私利而禍國殃民的貪官,而有的人則選擇了做貼近人民的廉潔守法的清言。包拯就是後一種人,他那鐵麵無私的“包青夭”的形象幾乎是家喻戶曉。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公元999年,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包拯自小嚴守父教,刻苦讀書,28歲時考中了進士,由此登上了仕途。包拯做過多任地方官,還擔任過權知開封府、三司使、樞密副使等多種重要職務。因為他曾被授予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等官銜,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包待製”“包龍圖”。在包拯的宦遊生涯中,有許多品行是當時的官吏所難以具有的,其中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他的剛直不阿、執法如山、鐵麵無私。


    包拯的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不僅僅是出於對宋朝統治安危的優慮,還出於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反對“誅求於民無紀極”,要求宋仁宗“恤生靈之重困”。為此,他多次為民請命,要求朝廷免去各種無名科斂,賑濟受災百姓,不要派苛虐刻薄的人當轉運使等職務,以免騷擾百姓。他對殘害人民的貪官汙吏更是深惡痛絕。宋仁宗慶曆初年,包拯調到端州任知州。端州地處嶺南,是有名的端硯產地。原來的知州每年都要百姓用極好的端硯為皇帝上貢,此外,還多要數十倍的端硯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到任以後了解到製硯工匠製作端硯從勘察、采石到加工成硯台要花費許多血汗,知州向百姓大量征收端硯,便增加了他們的勞動,造成了人們沒完沒了的負擔。好多老百姓都被搜刮得揭不開鍋,吃不上鹽。包拯親自清點了倉庫裏的端硯,又命令書吏把曆年使用端硯和支付硯工的工錢,以及官紳貪汙的事實都講了一遍。然後明確規定:凡是州中官吏士紳貪汙的端硯,一律交歸府衙;硯工的工資由州府付給,不得向百姓攤派製硯賦稅;庫存端硯任何人不得擅自動用。幾年後,包拯離開端州時,沒有帶走一隻端州名硯。


    包拯不僅自己為官清廉,還要求自己的親屬和子孫後代都不許做貪官汙吏。包拯在做廬州知府時,接到許多合肥縣人狀告包拯的舅舅搶占民田,橫行不法的狀紙。包拯問合肥縣縣令:“這些案件為何不審理?”縣令說:“那些人都是無理取鬧,我已經命人把他們趕跑了。”包拯聽了很生氣,他厲聲說道:“你怎知是無理取鬧?身為縣令,你當為民做主!你不查案情,反把告狀的人都趕跑了,理應將你查辦。姑念你是初犯,暫且放過,你現在要加緊審理。”縣令心情矛盾,按法就該逮捕包拯的舅舅,這豈不傷了包拯的麵子?他吞吞吐吐地說:“包大人,這案子就算……”“你無法審理,可將此案報到州裏。”說罷,包拯轉身離去了。數天之後,包拯派捕快將舅舅緝拿歸案,親自審理。他把平民百姓送來的狀紙一份份都擺在麵前,又令衙役找來原告和證人,然後讓衙役將舅舅帶上大堂。舅舅抬頭一看,坐在堂上審他的竟是自己的外甥,氣得撲上前去要打包拯,立刻讓衙役拉開了。但舅舅嘴裏還在罵包拯不仁不義,包拯怒喝道:“大膽罪犯,你為非作歹,擾亂鄉裏,不但不老實認罪,反辱罵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衙役們立刻將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從此,他那些親戚們再也不敢仗勢胡為了。


    包拯不僅自己不徇情枉法,在朝中做官,也以立朝剛嚴,不畏權貴而著稱。他一再彈劾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說他擾亂法紀,說他是“清朝之汙穢,白晝之鬼魅”,並說宋?仁宗重用張堯佐有“私昵後宮之過”。宋仁宗隻得說:“關於張堯佐的事,待膚召見文宰相再做商議。”包拯早知文宰相與張堯佐素有舊交,但他仍然不顧壓力直言進諫,仁宗最後隻得再下詔書,免去張堯佐的職務。與包拯同時代的著名學者司馬光,在他的著作中就曾經記錄了當時京師人民關於包拯的歌遙:“關節(賄賂之意)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要求改革弊政,反對因循守舊,尤其是他不畏強暴、除暴安良,敢於為民請命,是符合當時的人民願望的。後來,皇帝正式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他因為積勞成疾,一直沒有接受這個職務。公元1061年,包拯因病重辭官為民,回到了合肥老家,第二年冬就病逝了。


    ●趙元吳建立西夏


    大宋朝沒有能夠統一整個中國,在它的北麵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它的西北麵還有一個國家,這就是西夏國。


    西夏國是由黨項族建立的。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直到現在還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黨項族原來居住在青海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唐朝以後黨項族人逐步向東北遷移,他們和漢族人民一同生活。黨項族也分成很多部落,有東山部落、平夏部落等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在今陝西)一帶,屬於拓跋氏。黃巢大起義的時候,平夏部曾經派兵幫助唐政府鎮壓起義,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領為難軍節度使,冊封為夏國公。從此,拓跋氏就改姓李氏。五代的時候,夏州黨項李氏占領西北,發展自己的力量。


    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首領李繼筠死了,部落內部有了矛盾,李繼筠的弟弟李繼捧看到自己解決不了矛盾,就想投靠宋朝,他交出了4州8縣的地方,想要把全家遷到宋的都城去。但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說:“我們祖輩300年都住在這裏,如果要搬入京城,等於自投羅網呀!”李繼衝也說:“我們說什麽也不能離開家鄉。”於是,李繼遷率領著部眾逃往夏州東北300裏的地斤澤(在今內蒙古),開始不斷地向宋邊境侵擾。


    當宋和遼戰亂不休的時候,李繼遷投靠了遼,向遼稱臣,宋朝一看這種情況,也想辦法拉籠李繼遷,賜他一個名叫趙保吉。


    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死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李德明投降了宋朝。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賜姓趙,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趙德明統治了30多年,黨項族的經濟發展很快。趙德明的兒子趙元吳看到父親對宋朝唯唯諾諾,很不高興。趙德明死後,趙元吳做了首領。趙元吳精通漢文和佛學,非常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公元1038年,趙元吳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曆史上就被稱為西夏。趙元吳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在今寧夏)。西夏控製著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趙元吳仿照宋朝的製度建立了西夏的官製,在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了西夏文字。


    西夏國建立的時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趙禎。趙元吳上書要求趙禎承認西夏國,趙禎聽罷勃然大怒,下令撤了趙元吳的官職,還命令邊關貼下告示捉拿他。趙元吳就在公元1040年領兵攻打延州。這時候宋在西北有軍隊三四十萬,但這些軍隊很分散,駐紮在五路二十四州的兒百個寨堡之中,他們互相都不聯係,打起仗來根本不合作。守衛延州的是宋將範雍,範雍不敢出戰,趙元吳用詐騙的辦法使範雍放鬆了警惕,元吳派兵猛攻延州,宋軍被打死1萬多人。


    延州的失敗使趙禎很生氣,他把範雍撤了職,命韓琦和範仲淹到西北指揮抗遼。範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後,日夜操練兵馬,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營中有這樣的說法:“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幾萬軍兵,可不像老範老子(範雍)那麽好欺負了。”趙元吳看到延州防守嚴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這個硬釘子了。


    公元1041年,元吳親自領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肅)。宋朝大臣韓琦在那裏指揮,範仲淹勸韓琦以守為主,但韓琦卻主張主動出擊。結果導致了好水川戰役的失利。宋朝既然和遼作戰,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戰,並且都打了敗仗,趙禎就派人到西夏求和。由於連年不斷地打仗,黨項族的生活也很困難,再加上鬧災荒,西夏人民不願打仗了。趙元吳看到自己的力量滅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議和了。


    公元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約,西夏對宋稱臣,但宋每年要賜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趙元吳名義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兩國議和以後,在邊境上開設了許多市場,西夏人通過市場和內地人做買賣,西夏的政權不斷穩固。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範仲淹改革失敗


    大宋王朝到中期時內優外患尤為嚴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發展的危機局麵促使部分較清醒的士大夫呼籲宋廷革除積弊,穩固統治,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就是其中較突出的一員。


    公元1025年,範仲淹曾上書反對恩蔭泛濫的不良風氣。公元1027年,他又上疏批評宋朝腐敗的吏治和鬆弛的武備。兩次上書,均未引起當權者的重視。公元1029年,範仲淹“譏切時政”,得到尹洙、歐陽修的支持,三人皆被貶。


    公元1043年,宋仁宗趙禎麵對內外困局,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歐陽修等為諫官,“欲更天下弊事”,實行改革。範仲淹在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綜合自己多年來的改革思想,於當年九月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呈給趙禎,作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方案的內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頓吏治;懲辦貪汙,裁汰冗官;改革科舉,選拔人才;提倡農桑,減輕搖役;發展軍屯,加強國防;等等。隨後,宋朝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麵的改革,時稱“慶曆新政”。


    在政治上,範仲淹主張嚴格考核各級官吏,清除貪汙犯法分子,限製特權勢力。為了整頓吏治,範仲淹審閱了全國各路的地方官政績,撤換了一批無能的官吏。當富弼看見範仲淹在職官簿上勾去了一批“監司”(就是各路的轉運使等官吏)的名字時,心裏有些不忍,他對範仲淹說:“勾去這些人的名字倒很容易,但這些人丟了官,豈不是全家人都要痛哭流涕嗎?”範仲淹當即回答說:“與其讓這些壞官危害一路之內的老百姓,叫一路人都哭,不如讓他們一家人去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在經濟上,為了挽救財政危機,範仲淹主張“勸課農桑”,認為這是“富國之本”。他還主張減輕搖役“以寬民力”,不應當服差役的人,都應當讓他們好好地從事農業生產。


    在軍事上,範仲淹主張軍隊要搞生產,要實行“兵在於民,且耕且戰”的兵農合一製度。一年內士兵三季務農,一季訓練,這樣才能節省軍費開支,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他認為軍事將領應當從士兵中提拔,要做到“擇將於伍”,提拔智勇之人充當統帥。


    慶曆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宰相章得象聯合台諫官員攻擊範仲淹、歐陽修等人是“朋黨”,說他們“欺罔擅權”“懷奸不忠”;夏竦誣陷富弼密謀廢仁宗。範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對派乘機排擠擁護新政的官員。公元1045年,杜衍、韓琦、歐陽修也先後遭貶出朝,“慶曆新政”以失敗而告終。它未能改變大宋王朝的內外交困,但卻為王安石變法吹響了前奏。


    ●王安石主持變法


    宋仁宗時的慶曆新政失敗後,宋朝社會矛盾並未緩和,財政危機更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一場更大規模、更為深刻的改革運動已在醞釀之中。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了變法運動。王安石有感於社會矛盾的尖銳,力主改革政治,以扭轉國勢的衰落,先上《萬言書》,希望改革,受到冷遇。宋神宗繼位後,宋王朝麵臨社會矛盾尖銳,民眾起義不斷,冗兵、冗員、冗費問題嚴重,國庫空虛,財政困難,西夏、遼不斷侵擾大宋王朝,蠶食宋朝疆域,破壞了大宋北方的經濟,也威脅到宋朝的政權存在。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富國強兵”,改變大宋的積貧積弱局麵,增強對外防禦、對內鎮壓的能力,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變法“強兵”的目標雖然沒有達到,但“富國”的目標卻部分達到了。


    王安石變法中,先後頒行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稅、保甲、保馬、將兵等法,可以說,王安石製定新法時希望國富民強,“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但良好的動機未必有好的收效。


    青苗法是變法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它規定取息二分或三分。在青苗法實行的初期,曾強迫高利貸者借貸青苗錢,按期向政府交納利息。高利貸者的活動在青苗法實施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製,政府卻增加了大量的利息收入。


    募役法中的以雇役代替差役,也順應了當時商品貨幣經濟和雇傭關係發展的曆史趨勢。另外,政府由此獲得了巨額收入,大宋的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在宋神宗時守庫的積蓄可供朝廷20年的財政費用。


    農田水利法實施後,僅在1070年至1076年的7年間,興修水利就有1萬多處,受益的土地有民田36萬多頃、官田2000頃。大量的薄地成了良田。


    但是,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況。但總的來看,變法的進步意義是應當肯定的。公元1086年,司馬光出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皮廢除,變法失敗。


    ●阿骨打建立金國


    公元1112年春,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到春州(在今黑龍江)巡遊,興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鬆花江)上捕魚,並且命令當地的女真各部酋長都到春州朝見。當地習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魚,要先給死去的祖先上供,並且擺酒宴慶祝,叫做頭魚宴。這一年,天祚帝在春州舉行了頭魚宴。頭魚宴上,天祚帝幾杯酒下肚,有了幾分醉意,叫女真酋長們給他跳舞。那些酋長雖不情願,卻不敢違抗命令,就挨個跳起舞來,唯有一個青年人神情冷漠,兩眼望著天祚帝,一動也不動,這個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兒子,名叫完顏阿骨打。天祚帝見阿骨打居然敢違背自己的旨意,很不高興,一再催促他跳。一些酋長怕阿骨打得罪天祚帝,也從旁勸他。可是不管好說歹說,阿骨打就是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這場頭魚宴鬧得不歡而散。


    天祚帝當場沒有發作,散席後生氣地跟大臣蕭奉先說不如趁早殺了阿骨打,免得日後發生禍患。但蕭奉先勸天祚帝不值得跟阿骨打計較,天柞帝就把這事擱在了一邊。


    後來,天祚帝數次召見阿骨打,阿骨打都假稱有病沒有去。不久,阿骨打的父親烏雅束死去,阿骨打繼任完顏部首領,他建築城堡,訓練人馬,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準備起兵反遼。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會寧(在今黑龍江)正式稱帝,建立金國,他就是金太祖。


    ●皇帝書法家趙佶


    宋徽宗趙佶是個標準的文人,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和畫家,尤其在書法上有較高的造詣。趙佶的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瘦金體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趙佶瘦金體的傑作。


    趙佶的書法存在著柔媚輕浮的缺點,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但他首創的瘦金體的獨特的藝術個性,為後人競相仿效。


    ●遼朝皇帝親征金


    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金後,下令攻打遼國東北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遼天祚帝派了20多萬步兵、騎兵到東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敗。隨後,阿骨打調集各部會師淶流河(今拉林河),號召所部共滅遼國,並舉行了誓師大會。誓師大會結束後,趁遼國大軍沒有集結就先發製人,以2500部眾攻下了寧江州(在今吉林),兩個月後又以不足萬人的兵力在出河店(在今黑龍江)打敗了遼國的一萬大軍。


    遼天祚帝同金朝講和,阿骨打卻不答應,堅持要天祚帝投降。公元1115年,遼天祚帝惱羞成怒,組織兵力70萬,親自帶兵到黃龍府去迎戰。阿骨打命令將士築好營壘,挖掘壕溝,準備抵抗。同年十一月,遼軍到達駝門(在今黑龍江)。這時,遼禦營副都統耶律章奴帶了2000騎兵叛奔上京,想要廢了天祚帝,另立當時的燕王耶律淳為帝。天祚帝獲悉內亂發生,無心再戰,率兵中途回撤。阿骨打就趁遼軍慌亂怠惰之機,率領輕騎向遼軍發動突然襲擊。遼軍倉皇迎戰,主力受到重創,最後被打得潰不成軍,傷亡慘重。天祚帝棄軍奔逃,一天一夜狂奔了600裏,才算保住了一條命。至此,遼天祚帝親征金國失敗。


    ●宋江方臘大起義


    公元1119年,宋江率先在河北起義。宋江一開始起義時隻有36人,以打擊懲罰貪官汙吏為主。同年臘月,宋朝曾下詔招安宋江起義軍,但起義軍並未投降,繼續戰鬥。後來東南爆發了方臘起義,宋王朝暫時沒有力量對付宋江起義軍,宋江的起義軍發展得很快,轉戰於京東各地,出沒在青(今山東益都)、濟(今山東濟南)、濮(今山東鄄城北)、鄲(今山東東平)一帶,各地貪官汙吏聞風喪膽。宋江的這支起義部隊對宋朝的封建統治構成了很大威脅。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寫成的。公元1121年,宋江起義軍南下,遭到張叔夜伏兵襲擊。宋江及部分起義軍向張叔夜投降,接受了招安。


    方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臘家有漆園,造作局官員經常去他家敲詐勒索,方臘忍無可忍,就利用包括摩尼教在內的各種秘密宗教活動,組織農民準備起義。就在這時,官府的爪牙發覺了方臘的活動,向官府報告。方臘聞訊,當即采取果斷措施,於公元1120年在他家漆園召集骨幹進行緊急動員,號召大家揭竿起義,打擊貪官汙吏,推翻宋王朝,當即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響應。同年冬月初一,方臘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官封將,建立了政權。起義隊伍迅速從千餘人發展到近萬人,並攻占了青溪縣城,接著又趁勢攻下了睦州州治建德城與睦州所屬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及杭州。這時,東南州郡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金聯大宋滅遼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為了徹底消滅遼,開展了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攻取五京的步驟是,逐次攻占東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戰略計劃周密得當。金軍與遼軍鏖戰時,宋朝想乘機奪回被遼國侵占已久的燕雲十六州,於是與金相約一起攻打遼國。


    公元1120年,宋、金兩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朝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以後,宋朝將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納給金國,金國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因為雙方使臣經由渤海往來洽談,所以這次盟約稱為“海上之盟”。公元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他的弟弟完顏晟繼位,就是金太宗。第二年,遼軍在宋、金的夾攻下迅速崩潰,天祚帝在應州(在今山西)新城東被擒獲,遼朝滅亡。


    ●李綱東京保衛戰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顏晟借口宋朝破壞了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分兩路南下進攻宋朝。第二年初,由金右副元帥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渡過了黃河,長驅直入,進逼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傳位給太子趙桓(宋欽宗),自稱太上皇,帶著2萬親兵到南方避難。麵對金兵燒搶掠殺,大宋朝廷內部分成主戰與投降兩派。投降派主張割地求和,抗戰派首領兵部侍郎李綱則主張堅決抵抗。


    宋欽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126年1月31日),東京保衛戰打響了。金兵用火船強攻,李綱指揮士兵用撓鉤鉤住火船,從城樓上投擲大石塊,將火船擊毀;金兵用雲梯攻城,李綱命令士兵用火燒毀雲梯,用箭射殺金兵。這時從河北、山東等地趕來救援東京的義軍約20多萬人,形勢大有好轉,但趙植怯戰,一意求和,遂派使臣去金營談判。金人乘機訛詐,提出許多苛刻條件,趙桓竟然全部接受,為了減少投降的阻力,罷免了李綱。此事激起城中士民的極大憤怒。太學生陳東率領諸生數百人至宣德門上書,指出李綱不能罷免,主和的李邦彥、張邦昌才是社稷之賊。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呼聲動地,最後演變成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趙桓害怕,不得不讓李綱複職。金人看到宋朝士氣大振,援軍又不斷到來,自己孤軍深入,恐遭不測,便未等北宋納足金銀之數,就主動撒圍而去。李綱領導的東京保衛戰以成功而告終。


    ●“靖康之變”北宋亡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李綱率宋軍成功地保衛了京城。四月,太上皇趙佶以為東京已經平安無事,便回到開封,繼續過他荒淫糜爛的日子。這時,投降派們又活躍了,北宋在軍事上也不再加強備戰,各地趕來保衛東京的援兵,也被宋欽宗趙桓打發回去了。不久,李綱又被奪去兵權,貶到揚州去了。八月,金太宗又出兵大規模南侵,以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為左、右副元帥,分東西兩路向北宋進攻。完顏宗翰的軍隊猛攻太原,直至九月初,太原城被攻破。冬月,宗翰從太原領軍南下,一路上所遇的宋軍,不是棄城逃走,就是乖乖投降,所以金兵南下很順利,很快就打過了黃河。東路的完顏宗望大軍隻用了20天的時間就攻到了開封城下。宗翰領兵趕到,兩軍會合一處,駐紮於開封城南薰門外,再次把開封城包圍。


    開封城內,李綱被貶到處地,各地援兵也讓投降派遣散了,守軍既少又缺裝備,滿朝上下慌作一團。金軍很快地就攻入了開封城。愛國將士在城中和敵人展開了巷戰,趙桓卻使人去金營求和。


    被派去金營求和的使者回來報告趙桓,金軍提出必須皇帝親自去談判。於是,趙桓帶領幾個大臣到金營,獻上降表,跪地向金國稱臣。


    金兵在開封城中大肆燒殺搶掠,查封了宋朝各個衙門的金銀財物。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後扣留了欽宗、徽宗,金太宗下詔廢去他們的帝位,將他們倆連同宋宮裏的太後、皇後、妃子、公主以及親王、大臣和各種手工業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國,當作奴隸使用。不僅如此,北宋都城裏收藏的各種圖書、樂器、天文儀器、金銀財寶也叫金兵搶劫一空。


    這樣,北宋王朝被金國消滅了。這一年,是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h27年),曆史上稱這件事為“靖康之變”。


    ●趙構稱帝建南宋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金冊立漢奸張邦昌為楚帝,後撤兵北歸。金退兵後,開封軍民和朝廷舊臣就不再擁戴張邦昌,各路“勤王”兵馬也紛紛開往開封,聲討張邦昌。張邦昌無奈,迎宋朝元佑皇後入宮垂簾聽政。四月,元祐皇後手書至濟州,讓康王趙構即帝位。五月初一,趙構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是為宋高宗。


    趙構是趙佶第九個兒子,始封康王。趙構建立南宋後,經濟繼續發展,文化進一步繁榮,但南宋政權卻在金的威脅下,一直飄搖不定。


    ●耶律大石重建遼


    耶律大石,契丹人,學識豐富,通契丹文、漢文,善騎射,公元1115年中進士,出任翰林承旨,曆任泰、祥州刺史和遼興軍節度使。


    阿骨打起兵滅遼,遼天祚帝於公元1122年敗走夾山(在今內蒙古)。公元1124年,天祚帝自夾山率師東伐金國,打算收複燕、雲。耶律大石勸阻,天祚帝不從,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二百騎北走,過黑水,得到白達達部(汪古部)長的資助,馳至遼西北重鎮可敦城。這一帶本是漠北遼朝治下廣大遊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擾。他便在可敦城召集邊境內威武等七州和大黃室韋、烏古裏、敵刺、達密裏、阻卜、密兒紀等18部部眾,組成新軍,得精兵萬餘,有戰馬萬匹,設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權,策劃複興遼朝。許多突厥部族前來歸順,勢力逐漸增至4萬戶。不久,他決定西征,行前致書給西州(高昌)回鶻王畢勒哥,說要借道西行赴大食(指塔吉克,泛指中亞地區),畢勒哥款待三日,贈送馬600匹,駱駝100頭,羊3000隻,送他出境。沿途經過的地方,遇抵擋者就消滅,有投降者就安撫,歸附者竟有數國。公元1126年,耶律大石以八刺沙袞(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為都城,稱虎思斡耳朵(意為強有力的宮帳)。封易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意為土庫曼王,並保留其對喀什噶爾及和田的統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建的葉密立稱帝,改元“延慶”,同時采用突厥族稱號日“古兒汗”(或譯“葛兒汗”),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的“西遼”。不久,耶律大石使高昌回鶻成為他的附庸。這時統治八刺沙袞的東哈刺汗王朝衰弱,屬下割錄(葛邏祿)部和康裏部叛亂,於是便向耶律大石請求援助,並答應將他的整個版圖置於耶律大石的統治之下。耶律大石乘機取代了他的統治。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為兵馬都元帥,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騎兵7萬東征金朝,準備洗雪前仇,至喀什噶爾、和闐後,行程萬裏,途中牛馬多死,被迫還師。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揮師進攻統治尋思幹(撒馬爾罕)的西哈刺汗算端(蘇丹)馬哈木汗,敗之於忽氈。馬哈木汗退到尋思幹後,重整武備,並求援於其舅父呼羅珊的塞爾柱算端桑賈兒。公元1141年夏,桑賈兒渡過阿姆河,舉兵10萬來攻,耶律大石率契丹、突厥、漢軍迎戰於尋思幹以北的卡特萬。九月初九,桑賈兒大敗,全軍覆沒,遺屍數十裏,桑賈兒與馬哈木汗僅以身免。耶律大石乘勝北攻不哈刺(布哈拉),不哈刺和尋思幹的宗主權從桑賈兒手中轉到耶律大石手中,耶律大石封馬哈木汗之弟易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並留下一名“沙黑那”,監督其統治。於是,西哈刺汗王朝也成為西遼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命其將軍額兒布思進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沙赫阿即思也降服做了西遼的藩屬,進貢大量金幣、畜產。至此,西遼的疆域已相當遼闊:東起哈密,西至鹹海,北達葉尼塞河上遊,南抵阿姆河,一時成為中亞最強大的帝國。


    ●精忠報國的嶽飛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境內)人。小時候就很講氣節,為人厚道,少言寡語。他家境貧寒,卻極為刻苦。他酷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他身強力壯,未成年就能使300斤的弓,八石的弩,後師從周侗學習騎馬射箭,盡得師傅所長,能左右開弓。周侗死後,每月的月初月底,嶽飛就到他墓上祭奠。父親認為嶽飛為人忠義,就對他說:“你如果為時世所用,大可以為國盡忠。”


    紹興三年(1133年)秋天,嶽飛入朝見高宗。高宗親書“精忠嶽飛”四字,製成大旗贈給他,並提升他為神武後軍都統製,仍為製置使,猛將李山、吳全、吳錫、李橫、牛皋等都隸屬於嶽飛。紹興四年,身為荊南鄂嶽州製置使的嶽飛又再次向高宗上書,請求“直搗中原,恢複故疆”。紹興七年,嶽飛又兩番上疏,請求盡複京畿、陝右,“長驅以取中原”。


    嶽飛多次入見高宗,討論恢複山河的謀略。又上疏高宗,稱“金人之所以在河南建立劉豫偽齊國,是想踐踏中原,以中原人打中原人,金兵則可以借此休整,坐山觀虎鬥。我希望陛下能給我時間,方便時就可以率兵進軍東京、洛陽(今均屬河南),據守河陽(今河南孟縣)、陝府(今河南陝縣)、潼關(今屬陝西),以便號召五路投降金人的叛軍,叛軍回還後,再率王師前進,金兵必然放棄開封而逃向河北(今河北大名),京徽(今河南開封)、陝右(今西安)地區就都可以恢複了。然後,再分兵浚州(今河南浚縣)、滑州(今河南滑縣),經營兩河地區,這樣,就可以擒劉豫、滅金兵了。國家的長久之策,全在此一舉。”


    高宗回答說,國家中興之事,全拜托你了。並命嶽飛節製光州(今河南演川)。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進攻拱州(今河南唯縣)、毫州(今安徽毫縣),南宋大將劉椅告急。高宗命嶽飛前往救援。


    嶽飛派張憲、姚政前往。高宗賜嶽飛手書:“軍事行動,全靠你了,我決不遙相控製。”嶽飛又派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孟邦傑、李寶等分別駐守西京、汝州(今河南汝安)、鄭州(今河南鄭州)、穎昌(今河南院內)、陳州(今河南準陽)、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光州、蔡州(今河南汝南)等郡。又命梁興渡黃河,結集忠義社,奪取河東(今山西永濟),北州縣。隨後,他又派兵東援劉椅,西援郭浩,自己親率大軍向中原長驅進發。出發前,他向高宗密奏:“請你先正國家之本,用以安撫民心,然後勤謹理政,以表示沒有忘記向金人複仇的大誌。”


    高宗收到密奏後,對嶽飛的忠心大加讚賞,加他少保銜並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不幾天,嶽飛派出的各路將領相繼告捷。嶽飛大軍駐在潁昌,各路將領分兵出戰,嶽飛率領輕騎駐守郾城(今屬河南),兵勢銳不可當。


    金兵統帥兀術,召集龍虎大王等將領商議,想引誘嶽飛軍馬到來,然後拚全力一戰。嶽飛每天派人挑戰,並謾罵誘敵。兀術大怒,會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以及韓常的兵馬進逼郾城。嶽飛派兒子嶽雲率領騎兵直衝敵陣。嶽雲與金兵苦戰數十回合,金兵死屍遍野。原先,兀術有一支勁旅,都身穿重愷甲,用繩子聯結,三騎一體,號稱“拐子馬”,宋軍無法抵擋。這場戰鬥,兀術派出了15000名“拐子馬”投入戰鬥。嶽飛告訴步兵,手持麻紮刀,遇敵後隻管低頭砍馬腿。“拐子馬”本為三人相連,一馬仆倒,另外二騎也隨之仆倒。這樣,官軍奮勇殺敵,大敗“拐子馬”。兀術悲痛地說:“自海上起兵,我部是以‘拐子馬’取勝,現在全完了!”


    郾城大捷後,嶽飛正準備渡黃河,力圖恢複中原,而南宋朝中宰相秦檜則要以淮河劃界,將淮河以北之地劃給金兵,奏請高宗令嶽飛班師回朝。


    嶽飛上奏:“金兵銳氣全失,已將軍中輜重全部丟了,拚命逃跑渡河。各方豪傑爭相殺敵,土兵鬥誌高漲,正是恢複中原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秦檜知道嶽飛誌在恢複中原,難以阻止,於是下令張浚、楊沂中等部先行班師,然後上奏,高宗以嶽飛孤軍深入,不可久留為辭,下令班師,並一日以十二道金牌催逼。


    嶽飛憤恨交加,痛惜流淚,向東哭拜道:“我們十年的努力,被毀於一旦了!”嶽飛不得已撤軍,民眾攔馬痛哭道:“我們頂著香盆,運送糧草迎接官兵殺賊,金賊都知道。將軍退兵,金兵定會殺回,那麽我們都會死於金兵之手。”嶽飛也痛哭不止,他取出朝廷詔書給大家看,說:“我怎敢違抗朝廷命令擅自留下。”一時哭聲大震。


    班師回朝後,嶽飛即被解除兵權,他和兒子嶽雲以“謀反”罪名被逮捕入獄。這年的臘月二十九,嶽飛這位披肝瀝膽,英勇抗金的愛國名將,竟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殺害,年僅39歲,同時被害的嶽雲,當時年僅23歲。


    ●千古第一奸秦檜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漢奸,但任何人和秦檜相比都遜色一籌,千古第一奸非秦檜莫屬。在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俘虜時,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從等也被俘到金國。秦檜在金太宗麵前低聲下氣、百依百順,金太宗認為他很忠誠,又有才幹,就把他交給大將撻懶任用。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撻懶,逐漸成為他的親信。


    公元1130年,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山陽(今江蘇淮安),命秦檜同行。為什麽要秦檜同行呢?撻懶認為內外勾結才能徹底打敗南宋,這個“內”隻有秦檜可用。而秦檜投降金國,南宋朝野還沒人知道,金人準備把秦檜作為合適的人選派回南宋做內應。山陽被攻陷後,金兵紛紛入城。秦檜等則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漣水(今江蘇漣水),被水寨統領丁祀的巡邏兵抓住,要殺他。秦檜說:“我是禦史中丞秦檜。這裏有沒有秀才,應該知道我的姓名。”有個賣酒的王秀才,從不認識秦檜,但裝作認識秦檜的樣子,就說:“中丞勞苦,回來不容易啊!”大家以為王秀才既然認識秦檜,就不殺他了,而以禮相待,後來把他們一家送到了臨安(今杭州)。


    秦檜回到南宋,隱瞞了真相,說是殺死監視他們的金兵奪船而歸的。大臣們隨即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孫傅、何栗、司馬樸是同秦檜一起被俘的,為什麽隻有秦檜獨回?從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2800裏,要跋山涉水,難道路上沒有碰到盤查詢問?怎能殺死監守人員,一帆風順地南歸?再說,即使敵人防備不嚴,讓秦檜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帶著王氏一起走?這些疑問隻有他的密友、宰相範宗尹和李回為他辯解,並反複說明他是忠於趙家皇朝的。


    秦檜南歸後,送給趙構的第一件“見麵禮”就是:要想天下無事,就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南宋的軍隊和將領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東等地人組成的,如果照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去辦,就等於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獻給金朝,而大批不願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統治,就等於南宋自己解除武裝,表明對金放棄武力抵抗。秦檜奉送趙構的第二件“見麵禮”是他首先遞上一份寫給金朝軍事貴族撻懶的“求和書”。趙構感到秦檜的主張很合他的口味,他對大臣們說:“秦檜比誰都忠。有了他,我高興得晚上睡不著覺呢。”他立刻任命秦檜做禮部尚書,三個月後,又提升他當副宰相,再過半年,秦檜就爬上了宰相寶座。


    秦檜當了宰相之後,就明目張膽地幹起賣國求和的勾當來。因為遭到南宋王朝內部許多大臣的譴責,趙構迫於輿論的壓力,曾一度罷免了秦檜的相位。過了不久,秦檜重新上台。這時,人民支持下的抗金鬥爭節節勝利,使秦檜大為恐慌。因為金朝是他的後台,金朝一敗,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腳了。於是,他就唆使趙構發出命令,命已經打到朱仙鎮的嶽飛從前線退兵。


    公元1141年,秦檜為利於他的投降賣國活動,密奏趙構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嶽飛的兵權。後來,在秦檜的運作下,南宋與金達成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接著,秦檜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須有”罪名殺害了抗金名將嶽飛及其子與其部將!至於秦檜其他的排擠忠良、陷害大臣、作威作福等罪惡行徑更是罄竹難書!


    ●南宋金紹興和議


    宋高宗趙構從當皇帝起一直很忌憚抗戰派軍事將領手中握有重兵,難以節製。於是,秦檜便趁機說服趙構解除主張積極抗金的嶽飛、韓世忠、張俊等人的兵權,轉而任命他們擔任樞密使、樞密副使(嶽飛為樞密副使),以把他們與各自部隊剝離開來。張俊很快就將兵權交出,並表示支持向金稱臣和議的既定國策,而韓世忠、嶽飛則成為趙構與秦檜等投降派的公敵。於是,趙構宣布撤銷三宣撫司,收回韓世忠、嶽飛兵權,並提升秦檜為左丞相,以顯示與金議和之不可動搖。之後,嶽飛於公元1141年被罷官,並以謀反罪與長子嶽雲、部將張憲同下大理寺獄,韓世忠則在為嶽飛鳴不平之後辭官。


    投降議和的障礙被掃除後,在秦檜的積極奔走下,金與南宋很快達成和議,這就是奠定整個南宋王朝對金關係的“紹興和議”(紹興是高宗的年號)。“紹興和議”的主要內容為: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淮水以西的唐、鄧兩州,全部割讓給金;宋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每年春季搬運至泗洲(今江蘇盱眙北)交納;金歸還宋徽宗棺木與趙構的生母韋氏:等等。


    ●辛棄疾夜入金營


    宋朝的辛棄疾不僅是中國曆史著名的大文學家,還是宋朝的一位抗金名將。


    辛棄疾於公元1140年誕生在山東濟南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時宋朝山東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鐵蹄踐踏了12個年頭。辛棄疾父親早亡,從小靠祖父撫養。祖父投靠金政權做了個小官,但辛棄疾卻從小就立下了恢複中原的淩雲壯誌。他不但刻苦攻讀詩書,而且潛心練習刀槍武藝。後來,他在濟南南部山區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裝力量。當時,潼關以東、淮水以北廣大地區的抗金武裝隊伍紛紛建立,其中以濟南農民耿京領導的最為壯大。耿京以山東東平府為據點,擁有25萬人馬,自稱“天平軍節度使”。為了加強抗金力量,辛棄疾就帶了隊伍歸屬耿京。當時的辛棄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為掌書記。誰知就在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與南宋朝廷取得聯係後,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張安國誘騙一部分隊伍叛附金營。為了伸張正義、懲處叛徒,替耿京報仇,辛棄疾與夥伴決定出其不意,夜襲金營,生擒張安國。


    辛棄疾挑了50名勇士,騎上快馬向金營直奔而去。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們把馬拴在樹上,然後乘黑摸進了金營。辛棄疾找到張安國後,將其五花大綁,口中塞了塊布,扔進了一隻大口袋中。然後,將口袋捆在一匹馬上。這時,他們的行為已被金兵察覺,敵人從四麵八方朝張安國的帳篷圍來。“放火!”辛棄疾當機立斷,命令部下點著了張安國的帳篷。頓時,火借風勢,熊熊燃燒,烈焰衝天,整個敵營亂作一團。辛棄疾騎在戰馬上大聲疾呼:“弟兄們!我是辛棄疾!叛徒張安國已被擒獲!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見天日,不願替金人賣命的,快隨我衝出重圍!”說罷,他雙腿一夾,戰馬如離弦之箭,直朝敵叢奔馳。他迅猛地揮舞著寶刀,左砍右劈,敵人紛紛倒下,發出一陣陣嗽嗷的慘叫。那些被張安國誘騙來的人聽了辛棄疾的話,紛紛聚集在辛棄疾的人馬後,一齊殺出敵營。辛棄疾等人分成兩路衝出重圍之後,驚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幾百精銳的騎兵,拚命追趕辛棄疾一行。辛棄疾憑借著自己的膽識、武藝和機智嚇退了追兵,然後不分晝夜地繼續向南馳去。就這樣饑不暇食、渴不暇飲地奔走了兩天一夜,終於渡過了淮河,進入南宋境內。稍事休息後,又把張安國押解過江,交給了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棄疾等人的意見,將張安國綁赴刑場,在人山人海的群眾麵前,一刀斬了,並且把這個叛賊的首級掛在城門口,號令示眾。這一年,辛棄疾才23歲,英雄氣概已嶄露無遺!


    ●宋孝宗受困於“孝”


    古往今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強調一個孝字!但像宋孝宗趙育把“孝”字發揮到極致、受困於“孝”的人卻很難找到第二個!因為“孝”,他放棄北伐與金議和:因為“孝”,他的收複大宋河山的理想破滅?趙杳是宋高宗趙構的養子,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趙構在位30多年,他一心尋歡作樂,放縱奸相秦檜當朝,冤殺嶽飛父子,向金稱臣納貢,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選對了繼承人——趙眘,趙眘是南宋諸帝中最英明賢能的一位。


    趙構唯一的兒子在3歲的時候就夭折了,而他又失去了生育功能;所以,趙構的皇位繼承人就隻能在宗室中挑選了。“靖康之難”後,宗室3000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時之間,竟然無法選出一個合適的皇儲人選。於是,趙構隻好擴大選擇範圍,在太祖的後裔“伯”字輩中選擇有賢德的人繼承大統。自趙光義登基到南宋初年,太祖的後人散落民間,已有1000多人。


    公元1132年,經過仔細地查訪,10名7歲以下的兒童進入了候選名單,趙構選擇了趙伯琮、趙伯玖兩人分別交給兩位嬪妃撫養。兩個孩子在宮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學強記、天資特異之人,長大後先後受封為郡王。為了確認最終的太子人選,趙構分別賞賜2人10名美貌的宮女。一個月後,趙構召回了這些宮女,令人一一檢驗。賜給趙伯琮的宮女都完璧如初,而賜予趙伯玖的宮女卻已經不是處女了。高下立分,趙構雖然並未將此事告訴別人,心中卻已經有了決定。


    公元1160年,趙構下詔立趙伯琮為皇子,改名趙瑋,製授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為建王。兩年後,趙構正式冊封趙伯琮為太子,賜名眘,字元永。


    公元1162年,趙構下詔:“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聯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後稱太上皇後。”隨後,舉行內禪大禮,讓位於太子趙眘,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大統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係。


    行內禪之禮時,趙眘再三避讓。他身穿朝服來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賀,但卻拱手側立,不肯在禦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勸說,才勉強就座,但還是忍不住難過地說:“君父之命,出於獨斷。然而如此重擔,恐怕難以承擔。”儀式結束後,趙眘衣不解帶,立刻冒雨送趙構回德壽宮,直到宮門口還不肯止步。趙構再三推辭後,趙眘才讓侍從扶回了寢宮。此情此景令趙構感動萬分,一再感歎自己:“付托得人,再無憾矣。”


    趙眘雖然繼位,但對選中自己的養父一直心存感激,總是盡量順從他的意願。起初,趙眘每月4次前往德壽宮向趙構請安,後來,趙構建議他以國事為重,不必頻繁探望,才將請安的次數改為每月2次。趙眘怕趙構久居深宮,心情寂寞,每次出遊總是恭請趙構同行。翻開《宋史·孝宗本紀》,不時可以看到如下字眼:“從太上皇、太上皇後幸四聖觀”,“從太上皇、太上皇後幸東園”,一片孝心躍然紙上。


    每到趙構的壽辰臨近的時候,趙杳就親自詔見禮官,和他們討論慶壽的儀仗、典禮和慶賀的壽禮等問題。壽辰當天,在宮內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壽宮賀壽。每次,趙眘都會送上賀禮。此外,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趙眘先後4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後的封號,還命人撰寫《太上皇聖政》,頌揚高宗的豐功偉績。


    趙眘登基後,和貪圖安逸的趙構不同,他年輕氣盛,立誌光複中原、收複河山。他恢複了名將嶽飛的諡號“武穆”,追封嶽飛為鄂國公,罷斥了一批秦檜的黨羽,鮮明地表現自己主戰反和的立場。但他的立場卻與趙構發生了衝突,倍受壓抑。


    趙構雖然已經閑居德壽宮,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貫思想卻沒有絲毫改變。趙眘對他的孝順,成為主和派的砝碼。


    趙構一方麵牽製趙眘北伐,另一方麵極力敦促他達成和議,維持偏安的現狀。有一次,趙眘赴德壽宮探望趙構,興致勃勃地談論起了抗金大計,趙構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說:“等我百歲之後,你再談論此事也不遲!”按照趙構的邏輯,趙眘反對議和等於就是反對他在位時的既定國策,這就是不孝。於是,“孝”就成了約束趙眘大展宏圖的緊箍咒。在趙構和趙眘的較量中,趙構占了上風,趙眘的對外方針始終受困於“孝”。但在內政治理上,趙眘確實治國有方。他懲處貪官,整頓吏治,頻繁更換宰臣,集中皇權;發展農業,五穀豐登,出現了百姓富裕,社會太平,人心安樂的“乾道之治”。


    後來,趙構病重,趙眘多次前往德壽宮探望。不僅如此,為了給趙構祈福,趙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廟、社稷祭祀。後索性不上朝,專心看護趙構,遇到朝中大事則由宰相到內殿稟報。


    公元1187年,趙構病卒,趙眘詔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慣例為趙構守孝,而自己則堅持守孝三年。後來,在百官的一再請求下,趙眘勉強聽政,但開始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公元1189年,趙眘正式禪位於趙悼,自己則當起了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為趙構服喪。縱觀趙眘的一生,如果不是過於執拗於“孝”,以其英明賢武,宋朝的曆史將會重新改寫。


    ●宋光宗紹熙內禪


    公元1189年,趙眘禪位於太子趙悼,是為宋光宗。趙惇即位後,第二年改元紹熙。趙惇在位5年,李皇後操縱朝政,宦官、權臣乘機竊弄權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194年,太上皇趙眘病危。六月初九,趙眘去世。期間,趙惇始終未去重華宮問疾,也不執喪,朝中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左丞相留正建議,立皇子嘉王趙擴為監國,以解釋國人對朝廷的懷疑。留正於是向趙惇提出這個建議,趙惇表示想要退位。知樞密院事趙汝愚主張禪位給趙擴,而留正認為建儲詔還沒有下達而談及此事,日後一定難以相處,於是稱病離開。趙汝愚無奈,隻得通過知閣門事韓優胄將內禪之意向太皇太後請示。第二天,趙汝愚請立趙擴為太子,並且說到趙惇“念欲退閑”,太皇太後於是應允。七月初五,太皇太後命趙汝愚以旨諭趙擴即位,他堅決推辭,後被強披黃袍,立為皇帝,是為宋寧宗。趙擴的皇後韓氏的父親是韓同卿,他是韓健胃的兄長。趙惇被尊為太上皇,李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她的權勢這時才被削弱。曆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宋光宗內禪,也稱為“紹熙內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