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無恥拜母


    安祿山是唐朝時突厥人的後裔,他年輕時投奔到幽州節度使張守圭部下當兵。為了向上爬,他使出無賴加亡命的功夫,常常騎著馬,夥同幾個同伴,跑到北邊的契丹、奚等少數民族部落裏,施用各種欺騙哄詐手段,捉一些百姓來報功請賞。果然得到張守圭的賞識,被封為“捉生將”。安祿山得到了提拔,就有些飄飄然起來。竟然在一次戰鬥中,不遵守將令而自行其是,結果吃了敗仗。邊境守將把他押送到京城,交給朝廷處分。那時,正是正直有為的張九齡當宰相,張九齡秉公執法,判處安祿山死刑。李隆基聽說安祿山挺能幹,就下令釋放他。張九齡勸李隆基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的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但李隆基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了安祿山。從這以後,安祿山一步一步地升官,幾年後就當上了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很會逢迎拍馬,對朝廷派下來巡視的大臣都大獻殷勤,並用很多金銀珠寶拉攏賄賂他們。那些大臣回朝之後,都在李隆基麵前誇讚安祿山。


    一次,李隆基召見安祿山,貴妃楊玉環及楊玉環的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也都在場。安祿山長得特別肥胖,凸肚子、矮個子。他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李隆基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麽大的肚子,裏麵裝的什麽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隻有一顆赤誠的心。”李隆基認為安祿山真對他一片忠心,心裏更高興了,又對他大加封賞。安祿山知道李隆基寵愛楊玉環,就乘機要求拜楊玉環做幹娘。楊玉環有點不好意思,自己還不足30歲,而安祿山己經40多歲了,怎麽好以母子相稱呢。但李隆基覺得很新鮮,大笑著說:“好,聯就成全你的心願,就拜貴妃為娘。”楊家姐妹也覺得安祿山憨態可掬,滑稽有趣,便在一旁喝彩助興。楊玉環見是李隆基的主張,又是作長輩,也就應允了。安祿山受寵若驚,跪在楊玉環麵前,說:“兒臣安祿山祝母妃福體萬壽丨”拜了三拜。李隆基與楊玉環坐在一起,笑著說:“祿山,你禮數行差了。拜母親之前,應該先拜父親。”安祿山叩頭奏道:“兒臣本是胡人,按照胡人的風俗,是先拜母後拜父。”一番話說得李隆基十分高興,於是認安祿山做了幹兒子,並當即加封他為範陽節度使。後來,李隆基又讓安祿山相繼兼任平盧、河東兩地的節度使。從此,安祿山權傾朝野,欲望漸漸膨脹,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安祿山起兵叛亂


    安祿山恬不知恥地拜楊玉環為幹娘後,李隆基越來越覺得安祿山憨厚可愛了,而安祿山的心思也沒有白費。到了公元750年,李隆基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這是有唐以來封給胡人的最高爵位。李隆基又下令為安祿山在京城裏建造了一座極其豪華的府邸,一切陳設用具都是用名貴材料做成,就連廚房裏的炊具都用金銀製作、裝飾。


    李隆基如此重用、信任安祿山,甚至任由安祿山在內宮裏隨便進出,親熱得就像一家人一樣。而安祿山則在宮廷的出人和各種交往中,對唐王朝政治上的腐敗以及軍事上的虛弱了解得清清楚楚,他向上爬的野心就逐步演變成起兵滅唐的陰險計劃。


    於是,安祿山秘密開始做著叛亂的各種準備。他不斷地擴充兵力,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8000人,加以特別的訓練,組成“壯士營”,作為發動叛亂的骨幹力量。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將領,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莊等為謀士,讓他們為自己效力賣命和出謀劃策。他畜養了幾萬匹戰馬,收集、打造了大量的兵器、弓箭,還用心腹胡將32人取代了不服他指揮的漢族將領。如此等等的各種叛亂準備都在悄悄進行,隻等李隆基一死,他就起兵叛亂。


    這時,奸相李林甫死了。楊國忠接任宰相,楊國忠沒本事,隻是仗著楊玉環得寵,才當上了宰相。因此,安祿山很瞧不起楊國忠,不買他的賬。楊國忠也就看不慣安祿山,不時在李隆基麵前說他的壞話,甚至還多次說安祿山要擁兵造反。但是,李隆基對安祿山信任得很,根本不相信楊國忠的話,還批評楊國忠。


    公元755年,安祿山經過10年的精心準備,決定發動叛亂。他假造了一份李隆基的詔書,然後把將士召集起來宣布道:“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將士們大多覺得很突然,但既然是聖上旨意,誰又敢不服從呢!


    第二天,安祿山便領著巧萬叛軍,從範陽出發。從天寶年間以來,唐朝的統治已經腐朽不堪,軍隊沒有絲毫的戰鬥準備,缺乏戰鬥能力,再加上那一帶本來就是安祿山直接管轄的範圍,因此,一見到安祿山叛軍的氣勢,沿路的文臣武將都嚇得驚慌失措,有的開城迎接叛軍,有的棄城逃跑,有的坐以待斃,被叛軍擒殺。叛軍幾乎沒遇到什麽抵抗就輕易占領了黃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


    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了長安,李隆基一開始還不相信,以為是有人造謠。不久,叛軍陷城的警報接二連三地送到他麵前,才不得不相信。李隆基召集百官大臣商議對策,滿朝文武都慌了神,驚嚇得什麽話也說不出來,隻有楊國忠洋洋自得地說:“怎麽樣,我早就說過安祿山要造反,被我說準了吧。不過,沒關係,皇上不必擔心,安祿山的將士是不會跟他走的。我保證,用不了十天,安祿山的人頭就會被人砍了送來。”李隆基見楊國忠說得那麽肯定,心裏稍微平定一些。可是,叛軍仍在長驅直進,不久就渡過黃河,攻克了洛陽。


    安祿山進了洛陽城,迫不及待地自封為“大燕皇帝”,年號聖武。這時,離他範陽起兵,才不過3個月時間。


    ●馬嵬驛士兵嘩變


    潼關被安祿山攻破以後,長安失去了屏障,老百姓驚恐慌亂,紛紛打點衣物,外出逃難。李隆基也是又怕又急,連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楊國忠提出“逃向四川”的主張,並親自去找他那三個堂妹,讓她們進宮去跟貴妃楊玉環一起勸皇上。李隆荃終於耐不住他們的纏磨,同意去四川逃難。楊國忠秘密宣召大將軍陳玄禮,帶領他的軍隊2500人前來護駕。楊國忠賞給將士們大量財物,等到黎明時分,悄悄打開皇宮西門。隨李隆基同行的除貴妃和韓國、貌國、秦國夫人及楊國忠夫妻外,隻有一些皇子、公主、皇孫、妃殯和親信大臣。


    李隆基一行人走到第三天,傍晚時分來到一個叫馬嵬驛的地方。這兒的驛站官員和老百姓也都逃得無影無蹤。李隆基等住進驛館,隨行官兵們在外露宿。將士們走了一天,又餓又累,一個個口吐怨言,就連將軍陳玄禮也罵楊國忠這個罪魁禍首。那時正有幾名吐蕃使者來京辦事,路過這裏遇到楊國忠,就在驛館外麵談話。有個軍士故意喊:“楊國忠勾結吐蕃,想謀反啦!”士兵們齊聲喊起來,有人向楊國忠射了一箭,楊國忠見勢不妙,急忙逃跑。幾個士兵追了過去,一刀把他砍死了,用槍尖挑著他的腦袋,走了出來,軍士們大聲喊好。有的人又去殺楊國忠的兒子,把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也殺了。禦史大夫魏方進聽見喧鬧,從驛館走出製止。士兵們殺紅了眼,亂刀砍下,魏方進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兵士們的氣還沒消,他們圍住驛館,大喊大叫。李隆基拄一根拐杖走出來,問出了什麽事。陳玄禮走過來說:“楊國忠要謀反,將士們把他殺了。貴妃不應該再留在您身邊,請您忍痛割愛,將她處死吧。”李隆基說:“貴妃深居後宮,她哪裏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情?”高力士在一旁說:“貴妃當然沒罪。但現在楊國忠已經死了,可貴妃卻還留在陛下左右,將士們能放心嗎?陛下好好考慮一下吧。”他又悄悄附在李隆基耳邊說:“當前,隻有讓士兵們安靜下來,陛下才能夠平安。”


    在士兵們的叫嚷聲中,李隆基倚著門框想:難道貴妃真的沒有過錯嗎?就是自己這個當皇帝的,難道對今天的事就沒有責任?他這才知道人們對楊家兄妹的積怨實在是太深了,今天,他盡管還是個皇帝,卻已經無能為力……李隆基不再猶豫了,他無可奈何地對高力士說:“這件事就由你去辦吧!隻是不要用刀劍。”高力士說:“這個,奴才曉得!”貴妃楊玉環被高力士用絲帶勒死在馬嵬驛中,卒年38歲。


    這時候,楊國忠的妻子、兒子以及楊玉環的另一個姐姐獄國夫人,已經偷偷逃跑了。他們逃到陳倉縣,被縣令逮捕起來,也給殺了。


    這樣,馬嵬驛的一場嘩變才平息下來。李隆基整頓隊伍繼續向西南逃難。太子李亨領著隨從兵卒往西北逃到朔方,主持軍事。後來,李亨即位,就是唐肅宗,他把年號改為至德,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郭子儀平定叛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領本軍討逆。公元756年,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複重鎮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派別將公孫瓊岩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在今山西),大獲全勝。馬邑的收複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係,使安祿山下太原、人永濟、夾攻關中的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燕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捷報傳到京城長安,朝廷即命郭子儀回朔方補充兵員,然後從正麵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複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範陽之間的聯係,絕其後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依此策略,郭子儀分1萬兵馬給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李光弼即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複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於常山,雙方展開激戰,持續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援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於九門城(今河北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此後,郭子儀又將計就計,利用史思明求勝心切的心理,采取先疲後打的戰略,用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待史思明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殲滅了他的5萬人馬。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北上增援。又發範陽老巢的精兵萬餘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5萬叛軍準備卷土重來。郭子儀此時駐紮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禦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他告誡手下將領說:“賊兵勢大,我軍宜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方可取勝。”


    史思明5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我們即可出戰。”於是,兩位大將在嘉山〔在今河北)擺開了戰場。郭子儀指揮沉著,攻防得當,唐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直殺得叛軍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他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嘉山一戰,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餘人,損失戰馬5000餘匹,一時聲威大振。河北10多個郡的地方軍民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他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後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範陽者都惶惶不安,優慮後退無路。安祿山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後路被郭子儀切斷,隻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裏?”最後,他和謀士們不得已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範陽的計劃。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麵,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漁關、揮軍北上、直搗範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平定安史之亂已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在這個至關緊要的時刻,李隆基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的瞎指揮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哥舒翰兵敗被殺,京城長安隨之陷落,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


    公元757年,叛軍出現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此時,朝廷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又從回紇那裏借兵巧萬,準備趁此機大舉進攻叛軍。當年九月,廣平王李豫率蕃、漢軍隊進攻長安。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展開了激戰,從午時至酉時,斬殺叛軍6萬多人。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陝郡。第二天,廣平王李豫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他們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


    郭子儀收複了都城長安後,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嚴莊、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叛軍在新店(在今河南)與唐軍相遇,隨即展開激戰。由於叛軍依山紮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庸軍非常不利。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了2000名健壯的騎兵,向敵營衝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後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麵交戰。戰鬥打響之後,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天降,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叛軍。郭子儀折回馬頭,率軍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後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後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塗地。嚴莊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複洛陽。


    長安與洛陽相繼收複,肅宗李亨欣喜萬分,他激動地對人朝參賀的郭子儀說:“雖然天下是祖上傳襲給我的,但卻如同將軍再造的一樣啊!”郭子儀謙遜地答道“臣奉旨盡責而已。”


    公元758年,李亨命郭子儀同九節度使攻打逃進相州的安慶緒。但由於九節度使互不統屬,各路唐軍均被叛軍擊敗,負責監軍的宦官魚朝恩把責任都推給了郭子儀,李亨不辨真偽,奪了郭子儀的兵權。此間,由於史思明曾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肯答應,史思明便殺之而並其軍,回到範陽,自稱大燕皇帝。史思明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後,於公元759年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但占據洛陽不久,史思明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


    公元762年,李亨被李輔國驚嚇而死,其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陷於內憂外患之中的李豫在危亡麵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後來的德宗)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上吊自殺。至此,延續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李愬雪夜襲蔡州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仍然是朝廷的一大禍患。雖經肅宗、代宗、德宗幾朝的征討,仍未能真正肅清,還是有一些節度使割據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


    自德宗時期始,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吳少陽和吳元濟,相繼以蔡州為老窩,盤踞淮河上遊地區30多年,朝廷管不了,成了國中之國。朝廷多次出兵征討,但由於將領平庸,而且各部配合不力,並沒有取得多少成效,叛軍甚是猖狂。李愬上表請示率軍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李恕是德宗時大將李晟的兒子,本來隻是一個下級官吏,但他很有謀略,又善於騎馬射箭,是個將才。於是,朝廷任命李愬為唐、隨、鄧三州(在今河南、湖北一帶)節度使,率軍出征蔡州,征討吳元濟。


    李愬了解到,由於連年打仗敗多勝少,官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所以,到唐州上任的時候,故意對出城來迎接他的官員說:“皇上知道我懦弱怕事,能夠忍受屈辱,所?以才派我來撫慰你們。至於攻城作戰,那並不是我的職責。”軍士們聽說了,知道目前並不打仗,人心安定下來。這話傳到了吳元濟的耳朵裏,他真的以為李愬是個膽小怕事、不敢打仗的人,加上李恕官職卑微、名聲不大,就更不把李恕放在心上。


    李愬到唐州以後,下令解散原來官員設置的戲班和樂班,不舉行任何宴會,自己和士卒同甘共苦。他經常到各個營房去探望,看見傷病的士卒,就親自端湯送藥,進行慰問。軍士們見主將這樣關心他們,都表示願意為朝廷出力作戰。李愬見軍心已經振作,士氣日益高昂,而蔡州又比較空虛,於是暗暗下了襲取蔡州的決心。他一麵擴充軍隊,趕造兵器,一麵對敵軍分化瓦解,優待和重用俘虜。


    李愬的部將活捉了淮西勇將丁士良,李愬不但沒有殺他,而且叫他當了“捉生將”,去招降其他叛軍將領。聽說李愬這樣優待俘虜,淮西的老百姓紛紛前來投奔,淮西的士卒和將領也不斷前來歸順。李愬都親切撫慰他們,生活上給以妥善安置。凡是從淮西過來的人,李愬都親自找他們談話,這樣,就把淮西各方麵的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為襲取蔡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時候,唐憲宗任命堅決主張平定叛亂的宰相裴度當了統兵元帥,駐紮在郾城,統一指揮平定淮西的軍事。李愬見攻打蔡州的條件已經成熟,就製定了個完整的作戰方案,派人送到郾城。裴度十分讚賞李愬的用兵策略,說:“要破蔡州,非出奇計不能製勝。”立即批準了這個方案。


    十月十五一早,北風驟起,天空濃雲密布,接著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李愬傳下將令:李祐帶領3000敢死隊作先鋒,他自己帶領3000人馬為中軍,李進誠帶領3000人作後衛,立即從文成柵出發。將領們問出兵到哪裏去,李愬隻是說:“向東開拔!”


    黃昏時候,隊伍行進到離蔡州城70裏的張柴村,把守衛在這裏的淮西軍全部殲滅。李愬傳令部隊稍微休整一下,留下500人守張柴村,大部隊連夜繼續東進。將領們又問到底到哪裏去。李愬這時候才說:“到蔡州城,捉吳元濟!”大家聽了大吃一驚,可又不敢違抗軍令,隻得帶領隊伍冒雪行軍,當天下半夜到達了蔡州城下。


    因為30多年來官軍從來沒有到過蔡州城,所以淮西軍一點也沒有防備。李恕等將領在城牆上挖下土坎,攀登上去,精壯士卒也跟著爬了上去。他們把正在熟睡的淮西軍守城士兵全部殺死,隻留下更夫繼續打更。然後打開城門,大隊人馬一擁而入。雞叫三遍的時候,吳元濟才知道唐軍攻進城了,他趕緊帶領親兵,登上內城的牙城進行抵抗。


    李愬命令部將攻打牙城,搗毀了牙城的外門,收繳了裏麵的兵甲器械。天亮以後,官軍放火焚燒內城的南門。城裏的老百姓平時恨透了吳元濟,這時候都爭著背柴擔草,幫助官軍焚燒城門。城門燒毀了,官軍又擁入內城。吳元濟見大勢已去,隻好在城上低頭請罪。第三天,李愬命令把吳元濟裝進囚車,押送到京城報捷。


    李愬用兵,深謀遠慮,胸有成竹,部下無不佩服。


    ●唐懿宗篤信佛教


    公元873年,唐懿宗派遣很多官使到法門寺迎佛骨。朝中群臣力諫懿宗,以勞民傷財和憲宗因迎佛骨而駕崩之由勸阻,懿宗沒有聽從。懿宗聲稱能見到佛骨死而無憾,並下旨大造浮圖、香輦、寶帳、幡花、幢蓋,用金玉、錦繡、珠翠裝飾,耗費了許多錢財。迎佛骨儀式盛況空前,從法門寺到京城的300裏路上,人馬車輛往來不絕。四月初八,佛骨到達京城,受到隆重的迎接,由禁軍仗儀衛隊作先導,以官樂及民樂伴之,彩棚夾道數十裏,念佛誦經之聲震動天地。當時的皇帝祭祀天地祖先都不能和它相比。懿宗親自到安福門向佛骨頂禮膜拜,按佛教儀式舉行浩大繁雜的祭奉活動。各州及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外國使節等許多人齊來參加。在京城的僧侶得到了很豐厚的賞賜。儀式結束後,懿宗將佛骨迎入宮中,並在3天後將佛骨移置在安國崇化寺。蛇宗下旨從銀庫中取出大量金帛賞賜給大小官吏,並赦免了一大批囚犯。臘月初八,在舉行了隆重的佛教儀式後,佛骨被送回法門寺。


    唐懿宗篤信佛教,執政期間廣修寺廟,供奉僧侶,促進了晚唐的佛教繁榮,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致使後來發生了農民起義。


    ●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宦官掌權,朝廷黨爭,皇帝昏庸。貴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百姓卻沒有地種,隻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皮過活,官吏卻仍舊向他們催逼賦稅。農民活不下去了,隻能揭竿而起。


    公元875年,濮州(今山東鄄城)人王仙芝率領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占了曹州(在今山東)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在王仙芝起義軍占領的冤句(在今山東)有個私鹽販子黃巢,年輕時曾經到長安應考科舉,沒有考上。黃巢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一首《菊花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示了自己立誌推翻唐朝統治的決心。這時,黃巢看到王仙芝起義,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


    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朝廷就提議招降王仙芝。王仙芝準備接受朝廷招安,黃巢一氣之下,自己帶領隊伍作戰去了。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朝廷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餘下的殘兵就投奔了黃巢。大家推舉黃巢為王,號稱“衝天太保均本大將軍”。


    黃巢帶領起義軍渡過淮河,向官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廣州。然後,起義軍揮師北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接著,黃巢又下令向長安進軍,走小路攻破了漁關。唐僖宗由幾百個士兵保護著,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群。


    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新政權建立了,但控製的地方卻非常小。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被官軍占領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集結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一起,糧食都吃光了。後來,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擊敗了起義軍。黃巢見形勢不利,就撤出了長安,最後退到泰山狼虎穀,兵敗自殺。也有人說黃巢出家當了和尚。這次大起義曆時10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阿保機建契丹國


    在我國東北的遼河上遊,有一個以遊牧為主的契丹族。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族的柔然部,是炎帝的後裔。在他們自己的民族語言中,“契丹”這個詞是“镔鐵”的意思,象征著契丹人頑強的意誌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就在朱溫在汴京慶祝他陰謀奪權成功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開始帶著族人走向興盛之路。其時,不到30歲的阿保機經過部落選舉儀式,成為契丹的新首領。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習俗,製作文字,發展農商,契丹的力量日益強大。


    在連續征討了周圍一些弱小部落後,阿保機一麵與唐朝將領李克用互相交換衣袍和戰馬,結為兄弟,一麵又接受了朱溫送來的錢幣、珍玩,表示友好。公元916年,阿保機稱帝。他廢除部落聯盟舊製度,按照漢族的政治模式建立了契丹國,並仿照漢人的王朝體製,采用皇帝稱號,自稱“天皇帝”。


    建立政權後,阿保機親自征服了突厥、吐渾、黨項、沙陀、阻卜等部落,攻滅了渤海國。阿保機在文化建設上也有所成就,他創製了契丹文字,這種文字用了近300年才逐漸廢棄。


    後來,阿保機病逝於扶餘府(在今內蒙古),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穿著漢人的衣服接受了百官的朝賀,正式將契丹國名改為遼,將年號改為大同。


    ●李存勖建立後唐


    李存勖小名亞子,是唐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唐封為晉王)的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識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李存勖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時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襲晉王位。李克用臨死時,囑咐李存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燕王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三是要消滅宿敵朱全忠。


    公元911年,後燕國主劉守光進攻容城(今河北容城北),結果被晉軍反攻至幽州城下。劉守光隻得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聞訊,隨即帶領幾十萬梁軍北上救燕。梁軍浩浩蕩蕩殺奔而來,而趙州的晉軍隻有少數人馬。李存勖知道不能力敵,隻能智取。於是他使巧計讓朱全忠以為晉的大軍已經到來,嚇跑了朱全忠的幾十萬人馬。接著,他攻破燕地,將劉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後,李存勖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征伐,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的遺命。


    公元923年,李存勖趁後梁朝廷內部為爭奪皇位而兵戎相見之機,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稱帝,是為莊宗,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莊宗本想大舉伐梁,一舉滅之,不料遇到了梁軍的頑強抵抗。接著,後梁命段凝為北麵召討使,發出全部精兵進攻後唐。形勢嚴峻,但莊宗認為後梁國都無兵,此時出兵討伐後梁勝算較大。出征前,莊宗和兒子訣別說:“成敗在此一役,如果失敗了,你們就在宮中自絕吧。”


    果然,後梁國都當時隻有禁軍數千人。莊宗於公元923年農曆十月直取汴粱,梁末帝知道大勢已去,就讓近臣殺了自己,後梁滅亡。


    ●孟知祥建立後蜀


    後蜀是孟知祥所建,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


    孟知祥,刑州龍岡人(今河北刑台西南)。孟知祥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李存勖滅前蜀後,派他去鎮守蜀地,親戚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滅蜀的主將郭祟韜早年受過孟知祥的推薦,這時就推舉他為鎮蜀的最佳人選,也起了促成的作用。孟知祥公元925年受到委派,次年正月到差。當年後唐發生政變,莊宗被殺,明宗即位。此後,孟知祥便和後唐政府若即若離,儼然是割據一方的霸主了。


    孟知祥任職隻在西川,東川另有節度使董璋。後來,孟知祥兼並了東川。孟知祥和他手下的大臣將相都是後唐的官僚,其中還有從後梁降唐的人員。這批人一般都沒有卓越的見識和魄力,孟知祥能夠做的,不過是收拾王氏前蜀的殘局,使蜀中恢複小康粗安的狀態。


    孟知祥初到成都的時候,蜀中農民正因苦於前蜀的暴政,群起反抗。孟知祥一麵派兵鎮壓,一麵選用比較廉明的地方官,免除苛捐雜稅,招集流散的人口,使社會情形逐漸穩定下來。經過了一番經營,蜀中逐漸穩定了。


    公元934年,孟知祥稱帝,國號為蜀,曆史稱為後蜀。同年,孟知祥病死,後蜀進入其子孟昶統治時期。


    ●石敬瑭無恥稱帝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李從珂做了後唐皇帝,是為唐末帝。早在李嗣源在位時,李從珂便與他的姐夫、河東節度使石敬塘不和,等到他登基後,兩人公開決裂。李從珂派人進攻石敬塘,石敬瑭便向遼國求救。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立刻出兵援救晉陽(今山西太原),把唐軍打得大敗。耶律德光來到晉陽後,石敬瑭親自出城迎接,無恥地把比他小10歲的耶律德光稱作父親,耶律德光便正式宜布石敬塘為皇帝。


    石敬瑭稱帝後,立刻按照原來答應的條件,把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石敬塘對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遼國上奏章,把遼國國主稱作“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石敬塘在位6年,向契丹派遣使者43次,唯唯諾諾,如履薄冰,既不敢得罪契丹,又懼怕手握重兵的大將楊光遠、劉知遠,憂鬱成疾,51歲時便在屈辱中死去。


    ●徐知誥建立南唐


    徐知誥,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原姓潘。6歲時,徐知誥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著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徐知浩隻好到寺廟裏勉強維生。後來,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遇到徐知誥,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把他給了屬將徐溫,徐知誥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行密的次子楊隆演建立了吳國。楊隆演死後,徐溫又為楊行密的四子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徐知誥長大後相貌出眾、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徐知誥隨軍出征立下戰功後,被任命為升州(今南京)刺史。他勤政愛民,把升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讓他去治理潤州(今江蘇鎮江)。後來,駐守揚州的徐知訓因對屬下極度欺淩而被大將朱瑾殺死,揚州頓時大亂。徐知浩受命平定了朱瑾的叛亂,徐溫便讓徐知誥治理揚州。徐知誥憑著他愛民如子的作風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愛戴。徐溫病死在金陵後,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取得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公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浩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淩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改名為李異,將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


    登上帝位後,徐知誥繼續實施仁政,為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晉遼開兵後晉亡


    公元942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死,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在中原人民反對遼國入侵鬥爭的壓力下,出帝與遼漸有疏遠,任景延廣為宰相,景延廣以反遼為己任。在致書遼國報喪時,景延廣一反往日稱臣於契丹的作法,稱孫而不稱臣,遼太宗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責問晉國,以出帝不先報喪於遼及不經遼的許可而即帝位皆為非法之舉。景延廣言於遼國使者:“翁怒則來戰,孫(晉)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因此,出帝即位之始,晉遼便開兵釁。


    晉遼雖然時常衝突,但晉統治者卻視戰爭為兒戲,許多晉臣暗地降遼,如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密召遼國,言中原可取。早已降遼的趙延壽欲依靠遼國取晉代之,也極力說服耶律德光進攻晉朝。


    公元944年,耶律德光以趙延壽與趙延昭為先鋒,親自率軍南下,攻陷貝州,隨後又從雁門關到恒、邢、滄分幾路向南推進。二月,晉平盧節度使楊光遠背叛晉朝,勾結遼國,在青州(今山東益都)舉兵反叛。遼國自馬家口渡河攻打鄆州,響應楊光遠的起兵,但在馬家口被晉軍打得大敗,溺死俘斬數千人,因此不敢東渡,斷絕了對楊光遠的援救。三月,耶律德光親自率領10萬大軍攻打遭州(今河南橫陽南),苦戰至暮,雙方死傷不可勝數。遼國引退,分道北歸,所過焚掠,方圓千裏被一掠而空。五月,晉派兵征伐楊光遠,至十二月青州城中餓死大半,遼國援兵不至,其子脅迫楊光遠開城納官兵,楊光遠被殺。同年冬天,耶律德光再次南侵,河北諸州告急。


    公元945年,遼兵駐軍元氏(今河北元氏),趙延壽仍為先鋒。晉遼在陽城(今河北清苑東部)兩軍交鋒,晉軍李守貞等利用天氣條件,乘大風而奮力擊遼,遼因輕敵而大敗,是謂“陽城大捷”。


    陽城大捷後,出帝以為天下無事,專事遊樂,搜刮四方珍奇,多造器玩,大興土木,賞賜優伶無度,朝廷上下醉生夢死、荒淫無恥,大失民心。


    公元946年,遼國指使趙延壽和瀛州刺史詐降後晉,暗送假情報。十月,晉中計,出帝任杜威為元帥、李守貞為副帥,率宋彥筠等諸軍擊遼。杜威早存賣國的奸心,要求禁軍都隨大軍出發。出帝一心以為出擊必勝,允許杜威的要求。因此,開封守衛空虛,隻等杜威的出賣。


    杜威派密使去見遼主,要求重賞。遼主對密使說,趙延壽資望欠高,怕不夠做皇帝,杜威來降,該讓杜威做。杜威大喜,決計投降。


    同年冬月,晉軍至瀛州,州城城門洞開,寂若無人,杜威不敢輕易進取。被切斷了糧道和歸路後,杜威便與李守貞密謀降遼。遼軍因此得恒州,而後南下,派鎮國軍節度使張彥澤率騎兵2000先取開封。張彥澤長驅直入,出帝作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太後李氏也上降表,自稱“新婦李氏妾”。至此,後晉滅亡。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到了開封,遣騎兵300押石重貴一家男女到遼國。這個亡國奴被安置在建州(在今遼寧),忍受無限恥辱,苟活了18年,到公元964年才死去。


    耶律德光進了開封也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數百裏間成為白地。又嚴令晉官刮錢,不論將相士民都得獻出錢帛,所得財物並不分給遼軍,準備運回遼國。當時,劉知遠在晉陽稱帝,諸鎮和晉舊將多起兵響應。廣大民眾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數萬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縣城,殺遼所任官吏。耶律德光隻得帶著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開封北歸。


    ●劉知遠建立後漢


    劉知遠,沙陀族人。劉知遠小時候性格很內向,平時寡言少語,體質較弱,經常得病,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臉色紫黑,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感覺。由於生活困難,他不得已到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去當上門女婿。在封建社會,這種女婿叫做贅婿,社會地位幾乎到了最底層,備受歧視。在一次牧馬時,因為馬踏壞了寺廟屬地的莊稼,劉知遠被僧人捆綁起來,打了一頓。劉知遠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就尋找時機出去幹一番事業。不久,他就投到李嗣源的手下當了兵,由於作戰勇敢,被升為偏將,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劉知遠曾兩次救了石敬塘,石敬瑭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就重用他,任命他為兵馬總管。


    石敬瑭作了“兒皇帝”後,想削弱劉知遠的權力,於是找了個借口將他調出了京城,後來幹脆免除了他禁軍統帥的職務。劉知遠開始為以後做打算,專心經營河東地盤。石敬塘死後,他的兒子石重貴繼位,對契丹態度開始強硬起來。在後晉和契丹的3次大戰中,劉知遠沒有派一兵一卒相救,而是坐收漁翁之利。公元947年,劉知遠聽從了部將郭威的建議,在太原稱帝。但他為了籠絡軍民之心,宣布用石敬瑭原來的年號,不用石重貴的開運年號,進入洛陽後,他才正式改了國號為漢,曆史上稱為後漢。


    ●郭威代北漢建周


    郭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18歲從軍。後晉末,曾協助劉知遠建後漢,任樞密副使。劉知遠做了11個月皇帝就死了,他的兒子劉承祐即位,史稱後漢隱帝。郭威時任樞密使,負責征伐之事,並平定漢中、永興、鳳翔三鎮叛亂。


    隱帝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約束他的楊邪、史弘肇、王章、郭威四位大臣產生不滿情緒,便想除掉他們。李太後反對他這麽做,劉承祐竟說:“國家大事,閨門裏的婦人知道什麽。”於是,隱帝將楊那、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殺死後,秘密派人到鄴都殺害大將郭威,郭威被迫發動兵變,南下攻打汴京。不久,劉承祐被一起逃亡的寵臣郭久明殺死。郭威入城後,讓李太後主持政事,另立劉贇為帝。


    公元950年,郭威又率大軍前去抗遼,行到澶州時,數千名將士鼓噪起來,將黃旗披在郭威身上,要擁戴郭威為皇帝,當時四周呼喊萬歲的聲音驚天動地。於是,郭威又率大軍返回東京,後漢百官都出城迎接,並勸他登基為帝。郭威接受了他們的建議,自任監國。第二年正月,李太後無奈下誥書,授與郭威皇帝玉符,郭威即位(是為後周太祖),國號周,改元為廣順。後漢從此滅亡。


    ●周世宗柴榮改革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義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柴榮是郭威的內侄,其姑柴氏為郭威的聖穆皇後。柴榮幼時在郭威家住,為人謹厚,深得郭威喜愛,郭威收為義子。柴榮成人後氣貌英偉,善騎射,性沉重寡言。公元950年,郭威出任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柴榮為天雄牙內都指揮使。同年底,郭威推翻後漢政權後,柴榮被任命為澶州刺史、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柴榮即位後,立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後,改元顯德。


    柴榮繼郭威為帝後,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繼續進行整頓,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對內,柴榮命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簡選禁軍,整頓軍隊;重用賢臣王樸;詔令抑佛;敕令立監采銅鑄錢;頒發均田圖;擴建開封外城。對外,柴榮親征北漢;奪取後蜀秦(在今甘肅秦安北)、階(在今甘肅武都)、鳳(在今陝西)等州;南唐稱臣,盡得南唐江北14州60縣;北征遼國。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年僅39歲,其7歲幼子柴宗訓即位。


    周世宗柴榮在位6年,勵精圖治,興修水利,革除陳俗陋規,減免苛捐雜稅,整頓法製,裁汰冗兵冗將,重建軍隊,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又籌謀統一大業,是五代頗有作為的君主。


    ●政治不倒翁馮道


    唐朝滅亡以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曆史上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起來稱為五代。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和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這些朝代統治的年代都不長,合起來也不過54年。這期間皇權更迭,將相沉浮,但有個人像不倒翁一樣,左右搖擺卻始終屹立不倒,他就是曆史上爭議最多的宰相馮道。


    馮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河東監軍張承業非常欣賞他,就推薦給晉王李克用。馮道十分節儉,居住的軍帳是用茅草搭成的,裏麵沒有床席,每天隻是睡在一捆稻草上。馮道每天與下人們一起吃飯,使用相同的餐具,沒有一點兒造作的樣子。


    後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時候,44歲的馮道第一次當宰相。在馮道的倡議下,國子監校訂了儒家經典《九經》,並組織刻工印刷,這是古代官府印書的開端。明宗病死,馮道又輔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末帝不信任馮道,命他出鎮同州。在同州時,有個軍吏在官衙門口罵馮道,馮道說“他肯定是醉了”,然後讓軍吏進來,為他醒酒並設宴招待,一直到了晚上也沒有絲毫不決和怨言,不久還升了那人的官職。有一次,馮道請人為他講解《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當時規定宰相的名字是必須“避諱”的,也就是不能說“道”字,而要用其他說法來代替。那人戰戰兢兢地念道:“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哈哈大笑,讓他直言不諱即可。


    有意思的是,每當馮道離開京城到外地去做官,那麽這個朝代也就離滅亡不遠了。後唐滅亡,馮道又在後晉做官。遼國入侵,後晉滅亡,馮道又投降了遼國,耶律德光拜他為太師。後來,劉知遠建立後漢,馮道又回到中原,盡心輔佐劉知遠。後漢滅亡,後周建立,馮道又在後周做官。真是一個“政治不倒翁”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瑟 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瑟 編著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