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封建社會始於秦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贏政誅殺呂不韋
秦莊襄王死了後,13歲的贏政繼承了王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贏政年少,朝政大權完全落在太後趙姬和丞相呂不韋手中,他們同宦官繆募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專權弄國,根本不把東政放在眼裏。贏政一天天長大,自然對呂不韋這種貪得無厭的私欲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怨恨。
公元前238年,贏政22歲,按照當時的規定,在這一年的春天裏,到舊都雍城為他舉行了加冕典禮。贏政舉行了加冕典禮,從此,他就算正式做了國王,可以親自處理朝政了。這對呂不韋來說很不利,他就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之計,利用贏政不在鹹陽的機會,慫恿嫪毐發動叛亂。贏政聽到嫪毐叛亂,決定將計就計,命令呂不韋帶兵去平定叛亂。呂不韋雖然知道這是秦王要他們兩敗俱傷,但又沒有理由拒絕接受命令,隻好帶兵前往。誰料叛軍不堪一擊,鹹陽一戰,叛軍便被殺了數百人,餘者四散奔逃。沒過幾天,嫪毐便被抓住押解到鹹陽。贏政下令車裂了嫪毐,並且還誅殺了他的父族、母族和妻族。
贏政知道嫪毐的叛亂與呂不韋有關,便派人進行調查核實。調查清事實後,贏政本想殺了呂不韋,但念他扶助父親和自己登上王位有功,有了側隱之心,就隻罷免了他丞相職位,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告老還鄉去了。可呂不韋並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表麵上在洛陽閑居,實際上仍然同六國諸侯保持著密切聯係,企圖借助外國的力量東山再起。嬴政聽說後勃然大怒,把呂不韋遷到了蜀郡,隨即賜毒酒讓呂不韋自盡了。
●荊軻刺秦不複還
贏政即位後,燕國遂與秦交好,並把太子丹作為人質送到秦國。後來,太子丹逃回燕國。秦國滅韓亡趙後,兵臨燕國的邊境。太子丹急忙去向他的老師鞠武討計,鞠武建議聯合諸侯,共抗強秦。太子丹認為遠水難解近渴,又去找燕國的元老田光,田光便向他推薦了荊軻。
荊軻是衛國人,好讀書擊劍,曾遊說衛元君,未被信用;又遊曆榆次、邯鄲,最後來到燕國。荊軻在燕國,與楊屠及高漸離等關係親密。高漸離擅長擊築,荊軻常與楊屠、高漸離在市井飲酒,酒酣則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而歌,又哭又笑,旁若無人。田光待荊軻很好,知他非庸碌之人,將他推薦給太子丹。
太子丹與荊軻縱論天下形勢。太子丹再三請求荊軻出使秦國,最好是生擒贏政,逼迫他交還諸侯所失國土,猶如當年曹沫逼迫齊桓公歸還魯國領土一樣;如果不行,就殺贏政,使秦內外相亂,君臣相疑,諸侯借機合縱,則有望擊敗秦國。荊軻說:聽說贏政用金千斤、邑萬家來買逃將樊於期的頭,如果能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之地(在今河北)獻給秦國,贏政一定會高興地接見自己,也就可以趁機行事了。但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投奔他多年的秦將樊於期。荊軻私下找到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隨後自刎。太子丹就讓荊軻和勇士秦舞陽帶著樊於期的人頭連同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出使秦國,刺殺贏政。荊軻本想等一位朋友同去,但大子丹疑其後悔,荊軻怒斥太子丹,立即辭行。
從人白衣白帽相送荊軻一行到易水邊上,祭祀祈禱過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隨後大步上車,頭也不回,驅車入秦。
到了秦國,他們先賄賂贏政的寵臣蒙嘉,說燕國派使者帶著珍貴的禮物前來表示臣服。於是,贏政在鹹陽宮舉行隆重的接見儀式。荊軻手捧裝著樊於期首級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相繼來到大殿。剛走到台階下,秦舞陽便被秦宮森嚴的氣氛嚇得臉變顏色身發抖,荊軻回過頭笑著看了看秦舞陽,然後替他圓場說:“窮鄉僻野之人,從來沒有見過大王這樣的氣派,希望大王不要怪罪,容許我等完成使命!”隨後,荊軻呈上地圖,贏政一點點展開圖卷,展到最後,是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荊軻以右手搶著匕首,左手抓住贏政的衣袖,向他刺去。贏政大吃一驚,一躍而起,由於用力過猛,掙斷了被荊軻抓住的衣袖。驚慌之間,贏政想拔身上的佩劍,但由於劍長,加之驚恐急迫,怎麽也拔不出來。於是,隻得繞著殿上的大柱躲避。
荊軻在殿上追逐著贏政,那些嚇呆了的侍臣手中又無兵器,隻好上前徒手與荊軻格鬥,禦醫夏無且將手中的藥囊掄起來打向荊軻。
贏政繞著柱子躲避荊軻,倉惶狼狽。侍臣們喊:“大王把劍推到背上!”贏政這才恍然大悟,背負長劍,從肩頭拔劍而出,向荊軻砍去,一下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忍痛把匕首向贏政擲過去,但沒有擊中,擲到後麵的柱子。贏政再上前以劍砍荊軻,荊軻身上八處被刺傷。荊軻知道大事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並且大罵贏政,後來被殺。
秦國統一天下後,高漸離借擊築之機,撲擊贏政,也失敗被殺。因此,贏政終身不再接近諸候各國的人。
●王翦使計謀滅楚
滅了魏國後,贏政打算派兵去打楚國,他召集將領們討論攻楚事項,先問年輕將領李信,打楚國要多少人馬。李信年輕氣盛,不假思索就說:“不過20萬吧。”秦王贏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楚國人口眾多,兵強馬壯,依臣的估計,非60萬人馬不可。”贏政以為王翦膽小怕事,就派李信帶兵20萬攻打楚國。
王翦見狀,就托病回老家去了。不久,李信打了大敗仗,兵士死傷無數,將領也死了幾個。贏政大怒,斥責李信無能卻敢誇下海口,便將李信革了職。他親自跑到王翦的家鄉,請他出來帶兵,並誠懇地對王翦道歉。王翦就說:“假如大王一定要我帶兵,還是非60萬人不可。楚國地廣人多,他們要發動100萬人對付我們也不難。我說我們要出兵60萬,還怕不夠呢。如果再少,那就不行了。”贏政連忙向他賠笑說:“這回我一定聽將軍的!”於是,就撥給王剪60萬人馬去攻楚。到了出兵那天,贏政還親自到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
王翦率領秦國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楚國進攻,楚國也出動全國兵力進行頑強抵抗。到了交戰前方,王翦卻下令要兵士修築壁壘,不讓他們出戰。楚國大將項燕就心中猜想:王翦原來是到這裏駐防的,就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想法,沒想到這正是王翦的計策。在項燕不防備的時候,早已憋足了勁兒的秦軍突然向楚軍大營發起攻勢,60萬人馬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衝殺過去。楚國的將士抵抗了一陣,接著便紛紛逃命去了。王翦抓住戰機,命令士兵窮追不舍。結果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地越失越多。後來,秦軍一直打到楚國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項燕得知楚王被俘,覺得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便拔劍自刎了。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齊國降與天下統一
楚國滅亡,贏政命王賁率軍又去攻燕。公元前222年,王賁滅掉燕國,之後又率兵攻占了趙國的代城。這時候,韓、趙、魏、楚、燕都被秦攻滅,六國中隻剩下一個齊國。
齊國原來很強大,可齊王建一向膽小怕事,從不敢得罪秦國。每逢諸侯向他求救,他總是斷然拒絕。齊王建認為齊國離秦國比較遠,隻要能夠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可是看到了其他五國一一被秦國吞掉的時候,他才如夢初醒,馬上著急起來,急忙派兵去守西麵的邊界,可為時已晚。
公元前221年,王賁帶了幾十萬秦兵從燕國南部直撲齊國都城臨描。齊王建無計可施,隻有坐以待斃。很快,秦軍就進軍到了臨淄,齊王建向秦軍投降了。
這樣,秦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大秦王國。
●贏政始稱“始皇帝”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王”,但秦統一中國以後,贏政覺得自己是“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便令臣下議帝號。
諸大臣博士商議的結果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因此上尊號為“泰皇”。然而,贏政仍不滿意,單取一個“皇”字,同時又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贏政就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為顯示皇帝的威嚴和與眾不同,贏政規定了一套製度,如皇帝的命為“製”,令為“詔”,文字中不準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稱“朕”,印章稱“璽”,而一般民眾再不許使用“聯”’‘璽”二字。此外,還製定了一套服飾製度。
贏政又下令取消諡法,不準下一代皇帝給上一代皇帝起溢號,自稱為“始皇帝”,並安排好自己死後兒孫繼位,“後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由此,後世稱贏政為奏始皇。
●度量衡與貨幣一統
秦統一前各國的度、量、衡各異,換算起來非常不方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度以十進: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合今23厘米),十尺為一丈。量亦以十進:十合為一升(合今200毫升),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衡的單位與進法是: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合今0.25千克),三十兩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統一度量衡後,秦始皇下令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秦統一度量衡的措施在全國得到了認真的推行。度量衡的統一,在維護國家統一、推動經濟發展方麵起了積極的作用。
秦統一前,各國所用貨幣不一,不僅外形不同,稱量單位也有差異。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郢愛四大係統。除郢愛流行於楚國外,布錢流通於韓、趙、魏,刀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圓錢流通於秦、東周、西周和魏、趙等國。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嚴加製裁。地方政府鑄幣,須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版設計鑄造,並印上鑄造地點的名稱。秦始皇時的圓形方孔錢後來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車同軌”與“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車輛在全國大路上通行,下令拆毀先前各國修築的路障、堡壘,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車軌,規定大車的兩輪之間皆寬六尺,史稱“車同軌”。這一措施對發展交通運輸業起了促進作用。
戰國時,文字的形體紊亂,各國文字不統一,不但字體不同,同一個字所采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秦統一六國後,“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於是,秦始皇責令丞相李斯負責對文字進行整理,製定出新字體作為官方文字。
為統一文字,李斯作《倉頡篇》,把大篆省改,創造出小篆,並使之成為秦代官方文字。小篆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字形圖畫性減少,線條符號性增強,異體字已經很少,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基本固定,字形比較簡化,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小篆之後的文字稱今文,之前的則是古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頒行小篆行於全國。
後來,獄吏程邈又根據民間已行用的新字體,創造出了隸書,字體方正,筆畫更簡省,也便於書寫。這種字體很得秦始皇賞識,到西漢初年,隸書已經成為全國通行的字體。
秦始皇統一文字對於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於中國此後曆史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史稱“書同文”。
●秦修長城開靈渠
公元前214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征伐匈奴,收複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為了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秦將原秦、趙、燕舊時的長城隨地形修築連接,建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萬裏長城對於抵禦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為開拓嶺南地區,為秦軍征服南越提供後勤保障,於公元前217年命監禦史史祿開鑿靈渠。靈渠溝通了湘、漓兩江,連接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靈渠的鑿通使秦軍解決了物資運輸困難問題,為秦統一嶺南起了決定性作用,也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至今,靈渠——這一巧妙的工程仍令現代工程師驚歎不已。
●李斯上《諫逐客書》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呂不韋手下做門客,並且在呂不韋的推薦下當上了贏政的侍衛。李斯利用經常接近贏政的機會,給贏政上了《論統一書》,勸說贏政把握機會,實現天下一統。贏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讓他製定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後來,秦國宗室貴族借口有人在秦國搞間諜活動,要求贏政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離開秦國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勸贏政收回成命。他在《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曆史事實,說明客卿能夠使秦國強大,勸贏政為成就統一大業,要不講國別,不分地域,廣集人才。
李斯在文章中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王有了範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裏,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贏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複他的官職,不久又提升了他當廷尉。
●蒙恬伐匈奴置郡
蒙恬,其祖先為齊國人。祖父蒙鶩,從齊入秦事奉秦王,官職為上卿;父親蒙武,弟蒙毅,都是名將。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世殊勳被拜為秦將,受命攻齊拜為內史。
秦滅六國的最後階段,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趁中原各諸侯國激烈征戰無暇外及,占領了河套地區的所謂“河南地”。秦王朝建立後,匈奴的威脅成為最突出的問題。公元前215年,傳說奉命入海求仙的盧生回到鹹陽,向秦始皇報告鬼神事,奏上的《錄圖書》有“亡秦者胡也”的語句。秦始皇認為“胡”謂匈奴,為此,遂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大舉北伐匈奴。
蒙恬率軍越過黃河,奪取了被匈奴控製的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陽山(今內蒙古狼山)、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區)等地。匈奴首領頭曼單於在秦軍的打擊下,放棄河南地及頭曼城向北退卻。秦王朝收複河套以北、陰山一帶地區後,增設44縣,重新設置九原郡,在黃河岸上構築城堡戍守。公元前211年,秦遷內地人3萬戶到北河、榆中(今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墾,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當時人們把這一新開墾的地區叫做“新秦”。
●世界第一高速路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便於政令軍情的傳送和商旅車貨的往來,下令在全國各地修築馳道。馳道工程以秦的都城鹹陽為中心向各地輻射,東至燕齊(今京津地區及山東),南達吳、楚(今江蘇與兩湖地區),北抵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西通隴西(今甘肅臨眺),形成較為完整的交通網絡。馳道寬50步,路基較為堅固;道中央寬3丈,為車馬專用道路,每隔3丈植鬆樹一株,作為標誌。馳道兩旁輔以小徑,為百姓行走之途。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將蒙恬主持拓築從九原至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間鑿山填穀1800千米,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難題。
這些“馳道”“直道”幾乎可與現在的高速公路媲美,堪稱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馳道”“直道”,加上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
修路工程雖花去大量的人力財力,但道路修成之後,極大地方便了國家的陸路交通,而且,這些工程對於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發展封建經濟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巡遊天下
秦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曾幾次大規模地帶領百官仆從巡遊天下,其目的在於:一是向原六國諸侯舊地之民顯示武力和威風,壓服他們的反抗之心;二是為了遍觀各地山川風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規模出遊主要有以下幾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由鹹陽(今陝西鹹陽)向西,巡視隴西(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北地(治義渠,今甘肅鎮原東),至雞頭山(六盤山支脈,今寧夏涇源北),然後經回中道(今陝西隴縣西)回到鹹陽。此次巡遊,主要意圖在視察西北地區邊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由鹹陽向東,巡視山東郡縣,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在此立石頌功,召集魯地的儒生商議封禪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後,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祭祀。下山的時候,突遇暴風雨,在一裸大樹下避雨,遂封此樹為五大夫。他們又在泰山南邊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並立石碑頌秦朝之功德,其辭有“皇帝聖躬,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等句。從泰山上下來後,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東,翻越成山(今山東榮城東北),登上之罘(今山東煙台北麵的之罘島),亥刂石頌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靈。離開之罘後,秦始皇南至琅邪(今山東膠南),在此居留三月,徙民三萬戶於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頌秦德,辭中有“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廈(即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等句。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然後,自南郡由武關而歸鹹陽。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東遊,走到陽武縣(在今河南)南的博浪沙時,韓國貴族之後張良派力士操鐵錐在這裏狙擊秦始皇,但誤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受到驚嚇,派人追捕,未能捕得,便令天下大索十日,仍一無所獲。秦始皇沒有停留,繼續東行,登上之罘,刻石頌功。回頭經過琅邪,從上黨(今山西長治地區)取路而歸。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到達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然後由碣石向西,巡視北部邊防,取道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南)而歸。
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左丞相李斯和胡亥跟從。冬十一月,他們到達雲夢(今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洪湖地區),又南至九嶷山(今湖南寧遠南)望祀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經丹陽(今安徽馬鞍山東南)至錢唐(今浙江杭州西南),到浙江(即今錢塘江)邊上。欲渡河,會河水猛漲(即有名的錢江潮),被迫沿河上溯一百二十裏渡河,上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西南),祭祀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即《會稽刻石》,一路上,秦始皇處處立石樹碑,讓人們敬頌他的功績,宣揚秦國的威強。不久,秦始皇死於歸程中的沙丘宮。
●焚書坑儒文化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文武百官舉杯同慶,紛紛歌功頌德。博士仆射周青臣對秦始皇說:“陛下創先所未有的製度,以諸侯封地為郡縣,今後得永享太平,萬世無優,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君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博士淳於越不喜歡周青臣拍馬屁,就批評郡縣製,本意是出於對秦王朝能否持續發展的深沉優慮而向統治者提出的忠告,但秦始皇聽淳於越批評郡縣製,有些不高興,就讓群臣來討論。丞相李斯對淳於越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並將問題推向極端。李斯又花了10天的時間,給秦始皇寫了一份奏折,認為儒生隻知道鑽研古書,妖言惑眾,危害很大。他建議:不是秦國曆史的所有史書全部焚毀;不是掌管圖書的官方博士,不得私藏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凡是有兩人以上集合討論詩書的,斬首;以古製來批評責難現今製度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接到焚書令30天內不執行的,一律判勞役4年,去築長城;醫藥、占卜、園藝等實用學問的書例外;禁止私人辦學,想學習政治、刑名、法令,可以向地方官吏請教。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開始燒書。不到30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獻盡皆化為灰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焚書”事件。
孔子的後裔孔鮒得到焚書的消息,就把孔子的著作藏在牆壁的夾層中,使得儒家的經典可以保存下來。藏書的那麵牆早已坍塌,後人另修了一麵牆,稱為“魯壁”,作為紀念。
第二年,兩個為秦始皇修煉長生不老藥的方士侯生、盧生因為不能完成任務,逃跑了。他倆在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凶殘暴虐。秦始皇聞訊大怒,說:“我對這些方士這麽好,他們卻在背後議論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這個樣子,現在鹹陽的儒生有幾百,肯定經常妖言惑眾。這次一定要徹底清查一下。”隨後,他就叫禦史把鹹陽儒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儒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個個皮開肉綻時,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這些儒生活埋了,總計有460多人。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並不隻這一次,在此後又接連發生了第二次、第三次。《文獻通考·學校考》曰:秦始皇“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令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餘人。秦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數十人。然此秦之於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試用之,惟恐其不澌盡泯沒矣。”
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的一次劫難,秦始皇采取極其野蠻粗暴的方式“焚書”“坑儒”,希望以此殘酷的手段達到思想上的高度統一,但是這並不能挽救秦始皇的統治,秦朝開始走向覆滅的邊緣。
●張良博浪沙刺秦
張良,韓國人,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兵攻破韓國都城,韓王安被俘虜,韓國貴族也遭到秦軍的殺戮。此時,年輕的張良還沒有在韓國朝廷做官,僥幸逃了出來。此後三年,他變賣家產,離開家鄉,到處結交英雄好漢,想替韓國報仇。後來,張良在淮陽學習禮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大力士。張良為其製作了個大鐵錘,重達120斤。兩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巡遊的時候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帶了大隊人馬出去巡視。一天,他們行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張良預先探聽到了消息,就和大力士在博浪沙道路兩邊隱蔽的樹林裏埋伏起來。等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張良和大力士才發現,秦始皇的車隊裏有好幾輛金碧輝煌的大車。原來,秦始皇怕被刺殺,每次出行都要準備好幾輛一模一樣的車,連近臣也不知道他哪天坐在哪輛車裏。張良隻好給大力士使了個眼色,大力士就把鐵錘扔過去。嘩啦啦一聲響,大鐵錘把一輛大車砸得粉碎,可秦始皇沒坐在這輛車裏。車隊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張良他們已經逃走。秦始皇立刻令在全國搜查,一定要把行刺的人捉到。可足足搜查了十天,什麽也沒有查到。
●李斯趙高沙丘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視天下。在路上,秦始皇感到身體不舒服,就回返鹹陽。走到平原津時,他就病倒了,隨從的醫官給他看病、進藥,都沒有效果。
到了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勢嚴重,他覺得自己快死了,就吩咐趙高說:“快給扶蘇寫信,叫他趕快回鹹陽去。萬一我不行了,叫他主辦喪事。”信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出,秦始皇就死掉了。
丞相李斯怕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傳出引起混亂,就跟趙高商定密不發喪。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裏,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隨從的人除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以及李斯、趙高和五六個內侍外,別的大臣對秦始皇死去的事一概不知。車隊照常向鹹陽進發,每到一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車外奏事。
李斯催促趙高趕快派人給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送信,讓他趕回鹹陽。當時,扶蘇在北方和蒙恬一起鎮守邊疆,趙高跟蒙恬一家有仇。趙高偷偷地跟胡亥商量,準備假傳秦始皇的遺囑,殺害扶蘇,讓胡亥繼承皇位。胡亥一聽讓他當皇帝,當然求之不得。經過趙高一通誘騙說服,李斯就和趙高、胡亥合謀,假造了一份詔書,說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說將軍蒙恬和扶蘇同謀,讓他們一起自殺,把兵權交給副將王離。
然後,趙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往鹹陽趕。當時正是夏天,夭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腐爛了,散發出很大臭味,他們不得不在車上堆了許多爛魚來遮人耳目。到了鹹陽,他們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並且假傳秦始皇的遺詔,由胡亥繼承皇位,這就是秦二世。
老實的扶蘇接到讓他自殺的假詔書,沒說二話就自殺了。
●趙高專權殺李斯
秦朝末年,因受壓迫嚴重,各地起義者風起雲湧。秦二世就不斷責備李斯,身為三公,卻不能製止小小的盜賊。李斯不敢以實相告,隻好曲意逢迎,建議二世加重打擊的力度,以“輕罪重罰”的方法加強對百姓和百官的鎮壓與控製。結果造成殺人越多,越能成為忠臣;稅民越重,越會成為明吏。所以,在這個時候,受刑被殺者越來越多。而二世本人則深居宮中,行樂不止,政事都由郎中令趙高決定。
對於趙高的獨斷專行,李斯有時會有一些不同看法,這使他逐漸成為趙高的眼中釘。趙高向二世誣告李斯,說李斯準備裂地而稱王,還說李斯的兒子李由與盜賊私通。李斯得知之後,反斥趙高心術不正,行為不軌。李斯又與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進諫二世,請求減輕賦役,停止修建阿房宮。但是,在趙高的慫恿之下,二世就下令將三人下獄治罪。二馮自殺,李斯則被腰斬於市,三族之人被殺。趙高被任命為中丞相,大權獨攬,最終把秦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指鹿為馬臣欺君
趙高利用秦二世殺死李斯後,自己當上了永相。從此,趙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圖篡奪皇位。為了看朝中的文武百官是否都會順從自己,趙高上演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
一天,胡亥正在上朝時,趙高牽著一頭鹿說:“皇上,臣獻給你一匹好馬。”胡亥一見笑著說:“你錯了,這是一頭鹿,怎說是一匹馬呢?”趙高奸笑了一聲,說:“皇上,這是一匹馬,不信你問左右群臣!”在場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聲,深怕說出實話來得罪了趙高,要遭殺身之禍。隔了好一會兒都沒有人做聲,趙高有點耐不住了,他為了在皇上和眾大臣麵前顯示自己的權勢,點出幾個親信來回答,都一致說是馬。這時,有幾個官員實在忍不住了,紛紛指責趙高喪心病狂、顛倒黑白的行為,他們說:“這明明是一頭鹿,怎麽故意說成一匹馬呢?”可是,退朝後,這幾個說鹿的官員,一個個都被趙高殺害了。從此以後,秦朝朝廷中再也沒有人敢說實話了。
●大澤鄉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被秦二世的暴卒驅趕的農民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趕赴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走到大澤鄉(在今安徽)的時候,因下大雨停了下來。
戍邊隊伍中有個叫陳勝的人很有誌向。一次休息時,陳勝曾對大家說:“將來咱們之中要是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大家!”夥伴們覺得好笑,說:“你從哪兒來的富貴呢?”陳勝歎息道:“唉,燕雀怎麽會懂得鴻雁的誌向啊!”
眼下,因暴雨耽擱了行期,按照秦律,戍卒誤期是要處斬的。陳勝與夥伴吳廣商議:“現在就是到了漁陽,也已過了期限。同樣是死,大丈夫何不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吳廣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二人商量好打著楚將項燕的旗號,假借鬼神的力量號召大家起義。
第二天,夥夫上街買魚回來,發現買來的魚中有一條肚子脹得特別大。用刀割開,裏麵藏有一張帛書,上書“陳勝王”三字,這件事很快在戍卒中傳開了。
入夜,戍卒圍著篝火取暖,還在議論著白天那件奇事。忽聽遠處傳來奇怪的聲音,仿佛狐狸的叫聲,叫聲中還夾雜著人語,好像在喊:“大楚興,陳勝王。”
第二天一早,大夥們都對著陳勝指指點點,越看他越像真命天子。陳勝、吳廣見時機成熟,便殺死了兩個押送戍卒的將尉,召集戍卒,動員他們說:“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這天下,窮人也可以坐一坐!”例扣餘名戍卒沸騰起來,齊聲喊著:“對!咱們跟陳大哥造反!”
陳勝、吳廣立刻叫人拿了一根竹竿,做了一麵大旗,上書一個鬥大的“楚”字。大家推舉陳勝為首領,號稱“將軍”;吳廣為副,號稱“都尉”。他們很快占領了大澤鄉。各地的老百姓飽受秦朝官吏的欺壓,聽到陳勝起義反秦,紛紛起義,秦朝就要滅亡了。
秦莊襄王死了後,13歲的贏政繼承了王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贏政年少,朝政大權完全落在太後趙姬和丞相呂不韋手中,他們同宦官繆募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專權弄國,根本不把東政放在眼裏。贏政一天天長大,自然對呂不韋這種貪得無厭的私欲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怨恨。
公元前238年,贏政22歲,按照當時的規定,在這一年的春天裏,到舊都雍城為他舉行了加冕典禮。贏政舉行了加冕典禮,從此,他就算正式做了國王,可以親自處理朝政了。這對呂不韋來說很不利,他就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之計,利用贏政不在鹹陽的機會,慫恿嫪毐發動叛亂。贏政聽到嫪毐叛亂,決定將計就計,命令呂不韋帶兵去平定叛亂。呂不韋雖然知道這是秦王要他們兩敗俱傷,但又沒有理由拒絕接受命令,隻好帶兵前往。誰料叛軍不堪一擊,鹹陽一戰,叛軍便被殺了數百人,餘者四散奔逃。沒過幾天,嫪毐便被抓住押解到鹹陽。贏政下令車裂了嫪毐,並且還誅殺了他的父族、母族和妻族。
贏政知道嫪毐的叛亂與呂不韋有關,便派人進行調查核實。調查清事實後,贏政本想殺了呂不韋,但念他扶助父親和自己登上王位有功,有了側隱之心,就隻罷免了他丞相職位,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告老還鄉去了。可呂不韋並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表麵上在洛陽閑居,實際上仍然同六國諸侯保持著密切聯係,企圖借助外國的力量東山再起。嬴政聽說後勃然大怒,把呂不韋遷到了蜀郡,隨即賜毒酒讓呂不韋自盡了。
●荊軻刺秦不複還
贏政即位後,燕國遂與秦交好,並把太子丹作為人質送到秦國。後來,太子丹逃回燕國。秦國滅韓亡趙後,兵臨燕國的邊境。太子丹急忙去向他的老師鞠武討計,鞠武建議聯合諸侯,共抗強秦。太子丹認為遠水難解近渴,又去找燕國的元老田光,田光便向他推薦了荊軻。
荊軻是衛國人,好讀書擊劍,曾遊說衛元君,未被信用;又遊曆榆次、邯鄲,最後來到燕國。荊軻在燕國,與楊屠及高漸離等關係親密。高漸離擅長擊築,荊軻常與楊屠、高漸離在市井飲酒,酒酣則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而歌,又哭又笑,旁若無人。田光待荊軻很好,知他非庸碌之人,將他推薦給太子丹。
太子丹與荊軻縱論天下形勢。太子丹再三請求荊軻出使秦國,最好是生擒贏政,逼迫他交還諸侯所失國土,猶如當年曹沫逼迫齊桓公歸還魯國領土一樣;如果不行,就殺贏政,使秦內外相亂,君臣相疑,諸侯借機合縱,則有望擊敗秦國。荊軻說:聽說贏政用金千斤、邑萬家來買逃將樊於期的頭,如果能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之地(在今河北)獻給秦國,贏政一定會高興地接見自己,也就可以趁機行事了。但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投奔他多年的秦將樊於期。荊軻私下找到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隨後自刎。太子丹就讓荊軻和勇士秦舞陽帶著樊於期的人頭連同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出使秦國,刺殺贏政。荊軻本想等一位朋友同去,但大子丹疑其後悔,荊軻怒斥太子丹,立即辭行。
從人白衣白帽相送荊軻一行到易水邊上,祭祀祈禱過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隨後大步上車,頭也不回,驅車入秦。
到了秦國,他們先賄賂贏政的寵臣蒙嘉,說燕國派使者帶著珍貴的禮物前來表示臣服。於是,贏政在鹹陽宮舉行隆重的接見儀式。荊軻手捧裝著樊於期首級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相繼來到大殿。剛走到台階下,秦舞陽便被秦宮森嚴的氣氛嚇得臉變顏色身發抖,荊軻回過頭笑著看了看秦舞陽,然後替他圓場說:“窮鄉僻野之人,從來沒有見過大王這樣的氣派,希望大王不要怪罪,容許我等完成使命!”隨後,荊軻呈上地圖,贏政一點點展開圖卷,展到最後,是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荊軻以右手搶著匕首,左手抓住贏政的衣袖,向他刺去。贏政大吃一驚,一躍而起,由於用力過猛,掙斷了被荊軻抓住的衣袖。驚慌之間,贏政想拔身上的佩劍,但由於劍長,加之驚恐急迫,怎麽也拔不出來。於是,隻得繞著殿上的大柱躲避。
荊軻在殿上追逐著贏政,那些嚇呆了的侍臣手中又無兵器,隻好上前徒手與荊軻格鬥,禦醫夏無且將手中的藥囊掄起來打向荊軻。
贏政繞著柱子躲避荊軻,倉惶狼狽。侍臣們喊:“大王把劍推到背上!”贏政這才恍然大悟,背負長劍,從肩頭拔劍而出,向荊軻砍去,一下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忍痛把匕首向贏政擲過去,但沒有擊中,擲到後麵的柱子。贏政再上前以劍砍荊軻,荊軻身上八處被刺傷。荊軻知道大事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並且大罵贏政,後來被殺。
秦國統一天下後,高漸離借擊築之機,撲擊贏政,也失敗被殺。因此,贏政終身不再接近諸候各國的人。
●王翦使計謀滅楚
滅了魏國後,贏政打算派兵去打楚國,他召集將領們討論攻楚事項,先問年輕將領李信,打楚國要多少人馬。李信年輕氣盛,不假思索就說:“不過20萬吧。”秦王贏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楚國人口眾多,兵強馬壯,依臣的估計,非60萬人馬不可。”贏政以為王翦膽小怕事,就派李信帶兵20萬攻打楚國。
王翦見狀,就托病回老家去了。不久,李信打了大敗仗,兵士死傷無數,將領也死了幾個。贏政大怒,斥責李信無能卻敢誇下海口,便將李信革了職。他親自跑到王翦的家鄉,請他出來帶兵,並誠懇地對王翦道歉。王翦就說:“假如大王一定要我帶兵,還是非60萬人不可。楚國地廣人多,他們要發動100萬人對付我們也不難。我說我們要出兵60萬,還怕不夠呢。如果再少,那就不行了。”贏政連忙向他賠笑說:“這回我一定聽將軍的!”於是,就撥給王剪60萬人馬去攻楚。到了出兵那天,贏政還親自到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
王翦率領秦國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楚國進攻,楚國也出動全國兵力進行頑強抵抗。到了交戰前方,王翦卻下令要兵士修築壁壘,不讓他們出戰。楚國大將項燕就心中猜想:王翦原來是到這裏駐防的,就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想法,沒想到這正是王翦的計策。在項燕不防備的時候,早已憋足了勁兒的秦軍突然向楚軍大營發起攻勢,60萬人馬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衝殺過去。楚國的將士抵抗了一陣,接著便紛紛逃命去了。王翦抓住戰機,命令士兵窮追不舍。結果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地越失越多。後來,秦軍一直打到楚國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項燕得知楚王被俘,覺得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便拔劍自刎了。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齊國降與天下統一
楚國滅亡,贏政命王賁率軍又去攻燕。公元前222年,王賁滅掉燕國,之後又率兵攻占了趙國的代城。這時候,韓、趙、魏、楚、燕都被秦攻滅,六國中隻剩下一個齊國。
齊國原來很強大,可齊王建一向膽小怕事,從不敢得罪秦國。每逢諸侯向他求救,他總是斷然拒絕。齊王建認為齊國離秦國比較遠,隻要能夠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可是看到了其他五國一一被秦國吞掉的時候,他才如夢初醒,馬上著急起來,急忙派兵去守西麵的邊界,可為時已晚。
公元前221年,王賁帶了幾十萬秦兵從燕國南部直撲齊國都城臨描。齊王建無計可施,隻有坐以待斃。很快,秦軍就進軍到了臨淄,齊王建向秦軍投降了。
這樣,秦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大秦王國。
●贏政始稱“始皇帝”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王”,但秦統一中國以後,贏政覺得自己是“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便令臣下議帝號。
諸大臣博士商議的結果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因此上尊號為“泰皇”。然而,贏政仍不滿意,單取一個“皇”字,同時又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贏政就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為顯示皇帝的威嚴和與眾不同,贏政規定了一套製度,如皇帝的命為“製”,令為“詔”,文字中不準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稱“朕”,印章稱“璽”,而一般民眾再不許使用“聯”’‘璽”二字。此外,還製定了一套服飾製度。
贏政又下令取消諡法,不準下一代皇帝給上一代皇帝起溢號,自稱為“始皇帝”,並安排好自己死後兒孫繼位,“後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由此,後世稱贏政為奏始皇。
●度量衡與貨幣一統
秦統一前各國的度、量、衡各異,換算起來非常不方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度以十進: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合今23厘米),十尺為一丈。量亦以十進:十合為一升(合今200毫升),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衡的單位與進法是: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合今0.25千克),三十兩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統一度量衡後,秦始皇下令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秦統一度量衡的措施在全國得到了認真的推行。度量衡的統一,在維護國家統一、推動經濟發展方麵起了積極的作用。
秦統一前,各國所用貨幣不一,不僅外形不同,稱量單位也有差異。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郢愛四大係統。除郢愛流行於楚國外,布錢流通於韓、趙、魏,刀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圓錢流通於秦、東周、西周和魏、趙等國。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嚴加製裁。地方政府鑄幣,須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版設計鑄造,並印上鑄造地點的名稱。秦始皇時的圓形方孔錢後來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車同軌”與“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車輛在全國大路上通行,下令拆毀先前各國修築的路障、堡壘,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車軌,規定大車的兩輪之間皆寬六尺,史稱“車同軌”。這一措施對發展交通運輸業起了促進作用。
戰國時,文字的形體紊亂,各國文字不統一,不但字體不同,同一個字所采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秦統一六國後,“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於是,秦始皇責令丞相李斯負責對文字進行整理,製定出新字體作為官方文字。
為統一文字,李斯作《倉頡篇》,把大篆省改,創造出小篆,並使之成為秦代官方文字。小篆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字形圖畫性減少,線條符號性增強,異體字已經很少,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基本固定,字形比較簡化,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小篆之後的文字稱今文,之前的則是古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頒行小篆行於全國。
後來,獄吏程邈又根據民間已行用的新字體,創造出了隸書,字體方正,筆畫更簡省,也便於書寫。這種字體很得秦始皇賞識,到西漢初年,隸書已經成為全國通行的字體。
秦始皇統一文字對於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於中國此後曆史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史稱“書同文”。
●秦修長城開靈渠
公元前214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征伐匈奴,收複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為了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秦將原秦、趙、燕舊時的長城隨地形修築連接,建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萬裏長城對於抵禦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為開拓嶺南地區,為秦軍征服南越提供後勤保障,於公元前217年命監禦史史祿開鑿靈渠。靈渠溝通了湘、漓兩江,連接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靈渠的鑿通使秦軍解決了物資運輸困難問題,為秦統一嶺南起了決定性作用,也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至今,靈渠——這一巧妙的工程仍令現代工程師驚歎不已。
●李斯上《諫逐客書》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呂不韋手下做門客,並且在呂不韋的推薦下當上了贏政的侍衛。李斯利用經常接近贏政的機會,給贏政上了《論統一書》,勸說贏政把握機會,實現天下一統。贏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讓他製定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後來,秦國宗室貴族借口有人在秦國搞間諜活動,要求贏政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離開秦國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勸贏政收回成命。他在《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曆史事實,說明客卿能夠使秦國強大,勸贏政為成就統一大業,要不講國別,不分地域,廣集人才。
李斯在文章中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王有了範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裏,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贏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複他的官職,不久又提升了他當廷尉。
●蒙恬伐匈奴置郡
蒙恬,其祖先為齊國人。祖父蒙鶩,從齊入秦事奉秦王,官職為上卿;父親蒙武,弟蒙毅,都是名將。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世殊勳被拜為秦將,受命攻齊拜為內史。
秦滅六國的最後階段,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趁中原各諸侯國激烈征戰無暇外及,占領了河套地區的所謂“河南地”。秦王朝建立後,匈奴的威脅成為最突出的問題。公元前215年,傳說奉命入海求仙的盧生回到鹹陽,向秦始皇報告鬼神事,奏上的《錄圖書》有“亡秦者胡也”的語句。秦始皇認為“胡”謂匈奴,為此,遂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大舉北伐匈奴。
蒙恬率軍越過黃河,奪取了被匈奴控製的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陽山(今內蒙古狼山)、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區)等地。匈奴首領頭曼單於在秦軍的打擊下,放棄河南地及頭曼城向北退卻。秦王朝收複河套以北、陰山一帶地區後,增設44縣,重新設置九原郡,在黃河岸上構築城堡戍守。公元前211年,秦遷內地人3萬戶到北河、榆中(今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墾,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當時人們把這一新開墾的地區叫做“新秦”。
●世界第一高速路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便於政令軍情的傳送和商旅車貨的往來,下令在全國各地修築馳道。馳道工程以秦的都城鹹陽為中心向各地輻射,東至燕齊(今京津地區及山東),南達吳、楚(今江蘇與兩湖地區),北抵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西通隴西(今甘肅臨眺),形成較為完整的交通網絡。馳道寬50步,路基較為堅固;道中央寬3丈,為車馬專用道路,每隔3丈植鬆樹一株,作為標誌。馳道兩旁輔以小徑,為百姓行走之途。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將蒙恬主持拓築從九原至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間鑿山填穀1800千米,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難題。
這些“馳道”“直道”幾乎可與現在的高速公路媲美,堪稱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馳道”“直道”,加上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
修路工程雖花去大量的人力財力,但道路修成之後,極大地方便了國家的陸路交通,而且,這些工程對於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發展封建經濟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巡遊天下
秦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曾幾次大規模地帶領百官仆從巡遊天下,其目的在於:一是向原六國諸侯舊地之民顯示武力和威風,壓服他們的反抗之心;二是為了遍觀各地山川風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規模出遊主要有以下幾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由鹹陽(今陝西鹹陽)向西,巡視隴西(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北地(治義渠,今甘肅鎮原東),至雞頭山(六盤山支脈,今寧夏涇源北),然後經回中道(今陝西隴縣西)回到鹹陽。此次巡遊,主要意圖在視察西北地區邊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由鹹陽向東,巡視山東郡縣,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在此立石頌功,召集魯地的儒生商議封禪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後,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祭祀。下山的時候,突遇暴風雨,在一裸大樹下避雨,遂封此樹為五大夫。他們又在泰山南邊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並立石碑頌秦朝之功德,其辭有“皇帝聖躬,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等句。從泰山上下來後,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東,翻越成山(今山東榮城東北),登上之罘(今山東煙台北麵的之罘島),亥刂石頌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靈。離開之罘後,秦始皇南至琅邪(今山東膠南),在此居留三月,徙民三萬戶於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頌秦德,辭中有“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廈(即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等句。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然後,自南郡由武關而歸鹹陽。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東遊,走到陽武縣(在今河南)南的博浪沙時,韓國貴族之後張良派力士操鐵錐在這裏狙擊秦始皇,但誤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受到驚嚇,派人追捕,未能捕得,便令天下大索十日,仍一無所獲。秦始皇沒有停留,繼續東行,登上之罘,刻石頌功。回頭經過琅邪,從上黨(今山西長治地區)取路而歸。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到達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然後由碣石向西,巡視北部邊防,取道上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南)而歸。
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左丞相李斯和胡亥跟從。冬十一月,他們到達雲夢(今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洪湖地區),又南至九嶷山(今湖南寧遠南)望祀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經丹陽(今安徽馬鞍山東南)至錢唐(今浙江杭州西南),到浙江(即今錢塘江)邊上。欲渡河,會河水猛漲(即有名的錢江潮),被迫沿河上溯一百二十裏渡河,上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西南),祭祀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即《會稽刻石》,一路上,秦始皇處處立石樹碑,讓人們敬頌他的功績,宣揚秦國的威強。不久,秦始皇死於歸程中的沙丘宮。
●焚書坑儒文化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文武百官舉杯同慶,紛紛歌功頌德。博士仆射周青臣對秦始皇說:“陛下創先所未有的製度,以諸侯封地為郡縣,今後得永享太平,萬世無優,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君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博士淳於越不喜歡周青臣拍馬屁,就批評郡縣製,本意是出於對秦王朝能否持續發展的深沉優慮而向統治者提出的忠告,但秦始皇聽淳於越批評郡縣製,有些不高興,就讓群臣來討論。丞相李斯對淳於越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並將問題推向極端。李斯又花了10天的時間,給秦始皇寫了一份奏折,認為儒生隻知道鑽研古書,妖言惑眾,危害很大。他建議:不是秦國曆史的所有史書全部焚毀;不是掌管圖書的官方博士,不得私藏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凡是有兩人以上集合討論詩書的,斬首;以古製來批評責難現今製度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接到焚書令30天內不執行的,一律判勞役4年,去築長城;醫藥、占卜、園藝等實用學問的書例外;禁止私人辦學,想學習政治、刑名、法令,可以向地方官吏請教。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開始燒書。不到30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獻盡皆化為灰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焚書”事件。
孔子的後裔孔鮒得到焚書的消息,就把孔子的著作藏在牆壁的夾層中,使得儒家的經典可以保存下來。藏書的那麵牆早已坍塌,後人另修了一麵牆,稱為“魯壁”,作為紀念。
第二年,兩個為秦始皇修煉長生不老藥的方士侯生、盧生因為不能完成任務,逃跑了。他倆在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凶殘暴虐。秦始皇聞訊大怒,說:“我對這些方士這麽好,他們卻在背後議論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這個樣子,現在鹹陽的儒生有幾百,肯定經常妖言惑眾。這次一定要徹底清查一下。”隨後,他就叫禦史把鹹陽儒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儒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個個皮開肉綻時,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這些儒生活埋了,總計有460多人。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並不隻這一次,在此後又接連發生了第二次、第三次。《文獻通考·學校考》曰:秦始皇“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令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餘人。秦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數十人。然此秦之於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試用之,惟恐其不澌盡泯沒矣。”
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的一次劫難,秦始皇采取極其野蠻粗暴的方式“焚書”“坑儒”,希望以此殘酷的手段達到思想上的高度統一,但是這並不能挽救秦始皇的統治,秦朝開始走向覆滅的邊緣。
●張良博浪沙刺秦
張良,韓國人,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率兵攻破韓國都城,韓王安被俘虜,韓國貴族也遭到秦軍的殺戮。此時,年輕的張良還沒有在韓國朝廷做官,僥幸逃了出來。此後三年,他變賣家產,離開家鄉,到處結交英雄好漢,想替韓國報仇。後來,張良在淮陽學習禮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大力士。張良為其製作了個大鐵錘,重達120斤。兩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巡遊的時候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帶了大隊人馬出去巡視。一天,他們行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張良預先探聽到了消息,就和大力士在博浪沙道路兩邊隱蔽的樹林裏埋伏起來。等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張良和大力士才發現,秦始皇的車隊裏有好幾輛金碧輝煌的大車。原來,秦始皇怕被刺殺,每次出行都要準備好幾輛一模一樣的車,連近臣也不知道他哪天坐在哪輛車裏。張良隻好給大力士使了個眼色,大力士就把鐵錘扔過去。嘩啦啦一聲響,大鐵錘把一輛大車砸得粉碎,可秦始皇沒坐在這輛車裏。車隊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張良他們已經逃走。秦始皇立刻令在全國搜查,一定要把行刺的人捉到。可足足搜查了十天,什麽也沒有查到。
●李斯趙高沙丘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視天下。在路上,秦始皇感到身體不舒服,就回返鹹陽。走到平原津時,他就病倒了,隨從的醫官給他看病、進藥,都沒有效果。
到了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勢嚴重,他覺得自己快死了,就吩咐趙高說:“快給扶蘇寫信,叫他趕快回鹹陽去。萬一我不行了,叫他主辦喪事。”信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出,秦始皇就死掉了。
丞相李斯怕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傳出引起混亂,就跟趙高商定密不發喪。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裏,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隨從的人除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以及李斯、趙高和五六個內侍外,別的大臣對秦始皇死去的事一概不知。車隊照常向鹹陽進發,每到一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車外奏事。
李斯催促趙高趕快派人給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送信,讓他趕回鹹陽。當時,扶蘇在北方和蒙恬一起鎮守邊疆,趙高跟蒙恬一家有仇。趙高偷偷地跟胡亥商量,準備假傳秦始皇的遺囑,殺害扶蘇,讓胡亥繼承皇位。胡亥一聽讓他當皇帝,當然求之不得。經過趙高一通誘騙說服,李斯就和趙高、胡亥合謀,假造了一份詔書,說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說將軍蒙恬和扶蘇同謀,讓他們一起自殺,把兵權交給副將王離。
然後,趙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往鹹陽趕。當時正是夏天,夭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腐爛了,散發出很大臭味,他們不得不在車上堆了許多爛魚來遮人耳目。到了鹹陽,他們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並且假傳秦始皇的遺詔,由胡亥繼承皇位,這就是秦二世。
老實的扶蘇接到讓他自殺的假詔書,沒說二話就自殺了。
●趙高專權殺李斯
秦朝末年,因受壓迫嚴重,各地起義者風起雲湧。秦二世就不斷責備李斯,身為三公,卻不能製止小小的盜賊。李斯不敢以實相告,隻好曲意逢迎,建議二世加重打擊的力度,以“輕罪重罰”的方法加強對百姓和百官的鎮壓與控製。結果造成殺人越多,越能成為忠臣;稅民越重,越會成為明吏。所以,在這個時候,受刑被殺者越來越多。而二世本人則深居宮中,行樂不止,政事都由郎中令趙高決定。
對於趙高的獨斷專行,李斯有時會有一些不同看法,這使他逐漸成為趙高的眼中釘。趙高向二世誣告李斯,說李斯準備裂地而稱王,還說李斯的兒子李由與盜賊私通。李斯得知之後,反斥趙高心術不正,行為不軌。李斯又與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進諫二世,請求減輕賦役,停止修建阿房宮。但是,在趙高的慫恿之下,二世就下令將三人下獄治罪。二馮自殺,李斯則被腰斬於市,三族之人被殺。趙高被任命為中丞相,大權獨攬,最終把秦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指鹿為馬臣欺君
趙高利用秦二世殺死李斯後,自己當上了永相。從此,趙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圖篡奪皇位。為了看朝中的文武百官是否都會順從自己,趙高上演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
一天,胡亥正在上朝時,趙高牽著一頭鹿說:“皇上,臣獻給你一匹好馬。”胡亥一見笑著說:“你錯了,這是一頭鹿,怎說是一匹馬呢?”趙高奸笑了一聲,說:“皇上,這是一匹馬,不信你問左右群臣!”在場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聲,深怕說出實話來得罪了趙高,要遭殺身之禍。隔了好一會兒都沒有人做聲,趙高有點耐不住了,他為了在皇上和眾大臣麵前顯示自己的權勢,點出幾個親信來回答,都一致說是馬。這時,有幾個官員實在忍不住了,紛紛指責趙高喪心病狂、顛倒黑白的行為,他們說:“這明明是一頭鹿,怎麽故意說成一匹馬呢?”可是,退朝後,這幾個說鹿的官員,一個個都被趙高殺害了。從此以後,秦朝朝廷中再也沒有人敢說實話了。
●大澤鄉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被秦二世的暴卒驅趕的農民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趕赴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走到大澤鄉(在今安徽)的時候,因下大雨停了下來。
戍邊隊伍中有個叫陳勝的人很有誌向。一次休息時,陳勝曾對大家說:“將來咱們之中要是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大家!”夥伴們覺得好笑,說:“你從哪兒來的富貴呢?”陳勝歎息道:“唉,燕雀怎麽會懂得鴻雁的誌向啊!”
眼下,因暴雨耽擱了行期,按照秦律,戍卒誤期是要處斬的。陳勝與夥伴吳廣商議:“現在就是到了漁陽,也已過了期限。同樣是死,大丈夫何不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吳廣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二人商量好打著楚將項燕的旗號,假借鬼神的力量號召大家起義。
第二天,夥夫上街買魚回來,發現買來的魚中有一條肚子脹得特別大。用刀割開,裏麵藏有一張帛書,上書“陳勝王”三字,這件事很快在戍卒中傳開了。
入夜,戍卒圍著篝火取暖,還在議論著白天那件奇事。忽聽遠處傳來奇怪的聲音,仿佛狐狸的叫聲,叫聲中還夾雜著人語,好像在喊:“大楚興,陳勝王。”
第二天一早,大夥們都對著陳勝指指點點,越看他越像真命天子。陳勝、吳廣見時機成熟,便殺死了兩個押送戍卒的將尉,召集戍卒,動員他們說:“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這天下,窮人也可以坐一坐!”例扣餘名戍卒沸騰起來,齊聲喊著:“對!咱們跟陳大哥造反!”
陳勝、吳廣立刻叫人拿了一根竹竿,做了一麵大旗,上書一個鬥大的“楚”字。大家推舉陳勝為首領,號稱“將軍”;吳廣為副,號稱“都尉”。他們很快占領了大澤鄉。各地的老百姓飽受秦朝官吏的欺壓,聽到陳勝起義反秦,紛紛起義,秦朝就要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