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軍”的主旨是“處軍”和“相敵”。“處軍”即指部隊行軍和作戰的方法,以及宿營的原則和方法。“相敵”即指戰場觀察的方法。


    行軍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時會麵臨困難,麵臨選擇。孫子在本篇還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軍原則。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後死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有則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


    孫子說:在不同地形上據守、布置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虛實,應該注意:在經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山穀行進。駐紮時,要選擇居高向陽的地方。如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的原則。橫渡江河以後應遠離河岸駐紮,如果敵軍渡水來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讓他渡過一半,部分未渡時去攻擊它,這樣才有利。如果要與敵軍交戰,不要靠近江河水邊列陣迎敵。在江河地帶駐紮,要居高向陽,不要逆著水流在敵軍下遊布陣駐紮。這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經過鹽堿沼澤地帶,就迅速離開,不要停留,若在沼澤地區與敵軍遭遇,就必須靠近水草而且是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在平原上行軍作戰,要選擇占領地域開闊,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要背靠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


    凡是駐軍總是喜歡幹燥的高平地帶而討厭潮濕的低窪地帶,重視東南向陽方,而避開西北陰暗地麵。駐紮在生活便利和地勢居高向陽的地方,人馬得以休息,軍需供應充足,將士就不至於發生各種疾病。這是軍隊必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丘陵、堤防地帶,必須選擇它向陽的一麵駐紮,並且要翼側背靠著它為上。用兵的這些好的措施,是得自地形的輔助。河流上遊下大雨,洪水突至,要涉水,必須等水勢平穩以後再渡。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以上六害之地,我們應該遠離它,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麵向它,讓敵人去背靠著它。


    軍營兩邊有山川險阻之地、潢井低窪之地,或多蘆葦、多林木、草木茂盛蒙蔽遮蓋的地方,必須謹慎仔細地反複搜索,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敵軍離我很近而安靜的,是倚仗它占領了險要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來挑戰的,是企圖引誘我進擊;敵人之所以駐紮在平坦的地方,是因為占據了有利條件。


    窺見離敵不遠有許多樹木搖動,是敵隱蔽前來;雜草叢生的地方有許多障礙,是敵人布下疑陣,企圖迷惑我;群鳥突然驚飛,是下麵設有伏兵;走獸驚駭猛跑,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揚而銳直的,是敵人戰車駛來;塵土低而寬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打柴割草;塵土少而時起時落,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紮營。


    敵人使者言詞謙遜卻又在加緊戰備的,是要準備進攻;措詞詭詐而強硬做出進逼姿態的,是準備撤退;敵方將便於馳騁的輕車先出動,部署在翼側的,是在布陣勢,準備作戰;敵方尚未受挫,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敵方急速奔走並整列兵員車馬的,是期待士兵準備與我決戰;敵軍半退半進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敵兵倚著兵器站立的,是因為饑餓缺糧;打水急於先飲的,是因為幹渴缺水;敵人見利而不前進,是因為士兵疲勞已極;敵兵營寨聚集鳥雀,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士卒驚叫,說明敵軍心理恐慌;敵營驚擾紛亂,是因為將領無威嚴不能持重;敵營旗幟搖動不定,是因為隊伍已經混亂;敵軍軍官急躁易怒,是敵軍疲倦困乏;敵人殺牲口吃,是因為其軍中無糧;收拾起炊具,不返回營舍的,是準備拚命突圍的窮寇;敵兵在一起低聲議論,強悍不滿,是因敵將失去人心;不斷犒賞士卒的,說明敵軍勢力窮奢,已沒有辦法;不斷懲罰部屬的,是因為處境困難;將帥先對士卒強暴後又懼怕士卒的,說明將領太不精明,失盡威信;敵人派使者拿著禮物,以措詞委婉,態度謙遜來傳話,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向我前來,但久不交鋒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地觀察它的企圖。


    兵力並不是愈多愈好,隻要不輕敵冒進,而集中兵力、判明敵情虛實,取得部下信任,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


    將帥在士卒還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他們一定不服,人心不服就很難使用。如果士卒已經親近依附,紀律仍不執行,這樣的軍隊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懷柔的手段來頒布政令,用嚴格的手段去管束他們,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必定能取勝。平素能嚴格貫徹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服從;平素不嚴格貫徹命令,教育兵卒,兵卒就不會服從。軍令平素就有很高威信的,表明將帥與兵卒之間相處融洽、互相信任。


    兵法精粹


    常見地形的兵法


    軍隊部署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應該注意以下原則:通過山地時,宜沿穀地前進;駐紮軍隊應注意選擇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點,並部署於可以俯瞰敵人的高地;如敵人先占領高地,切莫正麵仰攻。這是山地作戰的要領。


    軍隊橫渡河川後,應迅速離開河岸以免為敵所乘;敵人渡河來攻,不要在水中迎擊,應等其一半已上岸,一半還在水中時,攻擊才有利;如果要與渡水而來的敵軍決戰,不要沿著河岸配置兵力,而應在河岸後方高地部署,更不要在敵軍下遊布陣。這是河川作戰的要領。


    軍隊通過沼澤地時,就迅速離開,不要停留;如在沼澤地區作戰,應占領水草繁盛之地,而且背依樹林。這是沼澤作戰的要領。


    在平地作戰,應在平坦開闊之地部署,右翼或後方應依托高地,占領的地形最好前低後高。這是平原作戰的要領。


    以上山地戰、河川戰、沼澤戰、平原戰四種戰法,就是當年黃帝征服四方所運用的方略。


    險惡地形之兵法


    軍旅駐紮,最好選擇向陽高地,避免陰濕低窪。軍旅處於身心健康、糧食充足的狀態,才不致百病叢生,打起仗來就有取勝的把握。


    在丘陵地駐軍,應選擇向陽的一麵,並背依高地,麵向敵人。如上部署,對用兵有利,可發揮地形的效用。如果發現河川中有泡沫,表示上遊地區曾降下大雨,不久將有急流奔騰而來。要渡河時,應等水勢平穩再說。


    遇到下列六種險惡地形,必須盡量離開,切勿接近。這六種地形包括:絕壁斷崖的溪穀(絕澗);四麵險峻,中間低陷的凹地(天井);山林環繞,易入難出的地區(天牢);荊棘叢生,進退兩難的地區(天羅);陰濕泥濘,流沙鬆軟,難以通行的地區(天陷);兩山之間的狹長穀地(天隙)。遇到這些地形,我軍應遠離,並引誘敵軍接近,迫使其退無去路。另外,行軍時,若側旁有險阻地形,沼澤地區,蘆草叢生的低地,以及樹林、野草蒼鬱之處一定要仔細反複搜索,這些都是敵人伏兵及偵察人員藏身的地方。


    觀察敵情之法則


    敵軍離我很近,卻能保持鎮靜,可見有險要地形可依恃;敵軍離我很遠,而又急來挑戰,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不居險要,而在平坦之處布陣,必定有其利益和用意。


    許多林木搖動,是有敵人來;敵軍在叢草中設下許多障蔽物,是為了使我疑惑;群鳥突然飛起,是有敵人埋伏;野獸驚駭奔逃,是有敵人來襲;至於塵土,形狀高揚而尖銳,是車隊前來;低揚而濃廣,是兵卒前來;如果敵軍派來的使者言詞謙遜,但軍旅仍加強備戰,這是向我攻擊的前兆;如果使者言詞強硬,作出要向我進逼的姿態,這是退軍的征兆;敵人如果先派出戰車,占領主力兩側,是準備布陣與我決戰;兩軍對峙,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提出和議,其中必有計謀;如果敵軍車馬往來奔走列陣,可能是在期待援軍,合力攻我;敵軍半進半退,是企圖誘我深入。


    敵兵如依著兵器站立,是因為饑餓無力;敵軍派人取水,結果取的人自己搶著先喝,表示陣營缺水;敵人見利而不行動,表示全軍疲勞不堪;飛鳥群集敵營,表示敵人已經離開;敵夜半驚叫,表示內心恐懼不安,敵軍混亂;敵軍幹部急躁易怒,表示厭戰;敵軍殺馬來吃,表示糧食缺乏;敵軍拋棄炊具,又不返回營寨,表示已經陷入窮途末路;敵軍將帥對部屬說話,反複叮嚀,神情不安,低聲下氣,表示已得不到擁護;一再犒賞士卒,表示統帥無能;一再懲罰士卒,表示領導統帥有問題;軍令嚴苛在先,姑息在後,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敵軍派使者來談判,措辭委婉,表示想休兵停戰;敵軍氣勢洶洶而來,卻遲遲不與我接戰,又不退去,必有計謀,我們必須謹慎觀察。


    用兵作戰,並非士卒多多益善,隻要不武斷冒進,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即可戰勝敵人;缺乏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必定兵敗被俘。


    將帥在士兵還沒有親近依附時,就施以處罰,士卒不會心服,心不服就難以指揮作戰;士卒已經依附後,該罰而不罰,也不能用來作戰。


    所以平時要以仁義、道德教育士兵,以嚴格的軍令訓示士兵,這樣打起仗來,才會獲勝。平日令出必行,施行教化,士兵就會心服,教化施行,命令貫徹,就能將帥契合,上下一心。


    半濟而擊之,利。


    兵家使用範例


    吳楚清發水之戰


    “半濟而擊”,即當敵人渡水作戰時,抓住它正在渡水,部隊無法兩頭兼顧的機會發起攻擊,殲敵於水際灘頭。這是古代敵對雙方隔水作戰時常用的一種謀略。


    “半濟而擊”之法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尚不得而知。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起兵伐楚。吳軍縱橫數千裏,連戰皆捷,遂拔郢都。在吳軍發起的一係列戰役中,吳軍先鋒夫概在清發水(約為湖北安陸、隨縣的溳水),趁楚軍半渡之時,發起一場銳利的攻擊。這是曆史上較早的半濟而擊戰例。


    吳楚交鋒,楚軍連連敗北,銳氣已挫。先鋒夫概建議趁楚軍兵無鬥誌、將帥不和之機,全線發起攻擊,吳王沒有同意。夫概認為,為將之道,應見機而行,不必等待命令;拚死一戰,說不定能徹底打敗楚軍,到時候吳王怪罪下來,也可將功折罪。於是,他擅自率領所屬五千人馬,進攻楚軍大營。毫無防備的楚軍一觸即潰,吳王率軍全力投入交戰,楚軍全線潰退,主帥子常逃奔鄭國。吳軍乘楚軍失去主帥群龍無首之際,向西進行奮力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吳王正要下令攻擊,夫概勸阻說:困獸猶鬥,何況是人,若逼之太急,楚軍會死力拚搏的。不如暫且駐兵,待楚軍半渡之時再行攻擊。到那時,楚軍先渡河的幸免於難,無心戀戰;後渡河的羨而爭渡,也會失去鬥誌,我軍定能大獲全勝。吳王接受了這一建議,孫武率中軍趕來時,也稱讚夫概的好主意。


    楚軍大將蕪射初聞吳軍追來,準備列陣決一死戰,又聞吳軍複退,以為吳軍不敢窮追,即下令五鼓飽食,全軍渡江。誰知部隊十停剛剛渡過三停,吳軍就殺來了。楚軍士卒爭相渡江,頓時大亂,蕪射製止不住,隻得乘車疾走。混亂中的楚軍隨其主將亂闖亂竄。吳軍從後掩殺,殺得楚軍屍橫遍野,掠取旗鼓戈甲無數。追至雍澨(湖北京山西南),再敗楚軍的援軍,接著吳軍又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一舉占領了楚國的國都郢城。


    正在半渡中的部隊,有的已渡到彼岸,有的處在正渡之中,有的還在等待渡越,隊伍散亂,形不成整體戰鬥力。這種時候若受到攻擊,通常是難以招架的,而對進攻者來說,則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孫武是先作兵法十三篇,出山後開始給吳王講授。夫概作為吳王闔閭的胞弟,自然對孫子兵法有所了解。他能在楚軍敗退到清發水時,及時提出主張,也稱得上是學以致用。


    自孫武提出“半濟而擊”的戰術原則之後,這樣的戰例常見之於古今中外的戰史上。比如,在夫概半濟而擊的300多年後,韓信的攻齊之戰,也運用了這一戰法。公元前203年,韓信攻齊。項羽派大將龍且率軍20萬馳援,與韓信的部隊隔濰水對峙。韓信派人做了10000條沙袋,於濰河上遊阻住水勢;又派一部分兵力涉水進攻龍且,接觸後又佯敗而退。龍且率軍渡河追擊。這時韓信命部隊決開沙袋,龍且的部隊剛渡過一半左右,河水陡漲,韓信回師反擊,徹底打垮了龍且的部隊。


    商戰使用範例


    盡可能多地去熟悉對手


    對一名銷售員來說熟悉自己所銷售的商品,這是最基本的條件。此外,銷售員還須了解競爭者的商品與活動。作為一名銷售員,不僅要知道本企業的資源與實力,了解目標市場上客戶的需要,而且還必須知道競爭者的實力和戰略。從世界範圍來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1970年以來,各行各業都麵臨著激烈的競爭。銷售工作要想取得勝利,必須隨時注意分析競爭者的動向,掌握競爭市場的態勢,據以製定競爭性銷售策略。銷售員要經常把自己的戰略策略與競爭者相比較,從中發現潛在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預測發展變化趨勢,從而使自己的銷售策略與銷售環境保持協調和適應。


    銷售員銷售的商品,無論是好幾百家公司都可以生產的商品,如印刷業商品和保險業商品,還是屬於高度集中的行業,即隻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壟斷生產的商品,如鋼鐵製造業商品和有色金屬冶煉業商品,你都會遇到競爭對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你要知道,每一種商品都有可能被其他商品替代。所以,作為一個有效率的、創造性的銷售員,必須了解有關競爭者的狀況。


    為了有效地分析競爭者,首先要知道誰是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然後分析判斷他們的目標和策略,他們的優勢和弱點,以及他們對競爭的反應模式等。但是你要知道,要想了解所有競爭者公司、商品和商業活動的詳細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你必須了解的是,競爭者的商品與活動中,某些可能已經成為他們銷售重點的顯著因素。下麵我們列舉出幾個比較重要的因素:(1)競爭者的銷售員和他的經曆。


    (2)競爭者的價格和信用政策。


    (3)競爭者的銷售策略。


    (4)競爭商品或服務有哪些優缺點。


    (5)競爭者在一致性的品質管製、交貨日期履行承諾以及服務等方麵的可靠度。


    (6)有關型號、色彩以及其他特殊規格等競爭項目的應變能力。


    (7)競爭廠商在銷售量、商業信譽、財務的健全程度以及發展研究活動上的相對地位。


    (8)競爭者的未來發展計劃。


    企業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競爭者的情報,除按以上8點分析競爭者外,還需要建立競爭情報係統,對競爭者的情報分門別類、係統地進行分析。在需要的時候,銷售員可以迅速地獲取情報。


    擁有知識你將擁有自信心。同樣,了解了競爭者的狀況,在銷售的過程中你將具備自信心。因為你能根據競爭者的弱點,突出自己商品的優點,吸引客戶。同時,你也給客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擴大了影響。


    處世使用範例


    時機成熟再下手


    “半濟而擊之”,就是在對手已經開始行動,而未達到目的的時候下手,這個時候進攻對手不僅理由充分,而且取勝的把握也十分大。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皇帝派名將石勒去平叛王浚。不過王浚勢力強大,一時硬打硬拚難以取勝。石勒認為作戰時機還不成熟,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奇珍異寶,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準備投靠並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言辭懇切,並對王浚一番吹捧。王浚信以為真。竟有些飄飄然。正在這時,王浚的部下遊統,伺機反叛王浚,準備投靠石勒,石勒卻殺了遊統,並將遊統腦袋割下送給王浚。這使得王浚對石勒更加放心。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百姓們糧食斷絕,而王浚卻不顧百姓死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致使百姓怨聲載道,軍心不穩。石勒見時機成熟,於是親自率軍攻打幽州。當年4月,石勒率部攻打到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大夢初醒時,已經身首異處了。


    王浚剛開始造反時,石勒並沒有足夠的實力殲滅他,而且當時不易獲得幽州軍民的全力支持,於是他首先設計穩住了王浚,然後暗中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後而動。幽州遭受水災,而王浚又激起民憤時,石勒才借機一舉殲滅了他。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兵家使用範例


    李從珂愛兵如子


    李從珂是五代後唐人,從小就跟隨唐明宗李嗣源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潞王。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史稱閔帝。閔帝年紀小,由朱弘昭等人把持朝政。朱弘昭將朝廷重臣貶的貶,黜的黜,李從珂難逃厄運,於是在鳳翔(陝西風羽縣)起兵。朝廷聞報,立即派西都留守王思同領兵征討。


    鳳翔城低矮不堅固,護城河也很淺。王思同沒費多少力氣就連克鳳翔東西夾城,直逼鳳翔城下。李從珂見形勢險峻,便冒險登上城樓向城外將士喊道:“我從小就跟隨先帝出生入死,打下今天的江山,如今朝廷奸邪之人當道,挑撥我們骨肉之情,我有什麽罪過,非要置我於死地呢?”說罷,聲淚俱下。


    王思同手下兵將都曾跟隨李從珂出征過,便十分同情李從珂。禦林指揮使楊思權跟朱弘昭不合,便乘機大喊道:“大相公(即李從珂)才是我們的真正主人啊!”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降了李從珂。楊思權進入鳳翔城,要求李從珂在攻克京師後封他為節度使,李從珂當即在白紙上寫下“思權可任邠寧節度使”九個字。一張白紙消息傳到其他還在攻城的將士中間,有人嚷道:”楊思權已經入城受封了,我們還拚什麽命啊?”將士們聞言,扔下兵器,紛紛要求歸順李從珂。王思同見大勢已去,隻好拋下軍隊逃命去了。


    李從珂由敗轉勝,傾盡財物犒賞將士,並發布東進命令:凡攻入京都洛陽者,賞錢百緡(1000文為1緡),將士歡聲雷動。


    王思同逃回洛陽,閔帝驚慌失措。侍衛親軍指揮使康義誠率兵去征討李從珂,結果全軍投降了李從珂,引導李從珂殺入洛陽。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後被迫下令廢除閔帝,立潞王李從珂為皇帝。


    李從珂即位後,下詔打開庫府犒賞將士以兌現出征時的諾言,哪知道庫府空空如也,但是犒賞所需費用高達50萬緡。李從珂以各種手段搜刮民財,逼得老百姓上吊投井。把宮廷中的各種器物,包括太後、太妃的簪珥都拿了出來,才勉強湊了20萬緡,還缺3/5。


    端明殿學士李專美勸說李從珂道:“國家的存亡在於修法度、立綱紀,如果一味犒賞,即使有無窮的財寶也填不滿驕兵的貪欲。”李從珂也認為李專美言之有理,對將士不再一味縱容,但他惟恐有亂,不敢從根本上立綱紀修法度,對違法亂紀行為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遷就。


    李從珂即位後的第三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興兵造反。由於李從珂治軍不嚴,綱紀不明,派出去平叛的軍隊降的降,逃的逃,石敬瑭長驅直入洛陽,李從珂登樓自焚,後唐從此滅亡。


    商戰使用範例


    鬆下幸之助的“三會”製度


    日本著名的鬆下電器公司之所以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公司,也與其總裁鬆下幸之助所創立的企業管理方法密不可分。


    其中令各界稱讚叫絕的是鬆下幸之助的“三會”製度。


    “步一會”。這是鬆下公司隻有28人時的產物。其宗旨是“全體同人步調一致,腳踏實地向前進”。靠著全體職工團結一心同心協力,克服困難,以期實現公司的發展。具體說,就是以修養精神、增進福利、親睦友好、互相慰藉為目的,經常舉辦諸如運動會、演出會、餐飲會、交心會等活動,讓員工感覺就像在一個大家庭一樣,以激發員工們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朝會”。鬆下集團成立後,鬆下幸之助要求:每天早晨開始工作之前,全體員工到齊後,要集合在一起,宣讀鬆下精神,齊唱社歌,職員們根據工作任務和上班的交代,做簡短的發言,這便是“朝會”。這樣激發了員工的潛能,讓員工們每天都能有個良好的心態去工作。


    “夕會”。是傍晚下班前也有類似的活動,稱“夕會”。


    鬆下公司通過這些獨創的管理形式,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得到了溝通,這種溝通激發了員工的創造性並培養了員工的歸屬感。全公司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組織形成了。


    處世使用範例


    恩威並施


    恩表示給對方恩惠,能籠絡人心,表達誠意;威表示給對方施加壓力,能迫使對手屈服、就範。


    “恩”、“威”各自用得恰到好處就是妙計一條:恩威並施。


    《三國演義》諸葛亮在平定南越時曾遇到一名智勇雙全的將領薑維,諸葛亮愛才心切欲收其為入門弟子。他多方設計,逼迫薑維主棄親離,當其走投無路正想自殺的時候,便好言相勸、良言相扶,並把其母親平安送來……薑維感動得熱淚縱橫,下馬跪拜。諸葛亮用的正是恩威並施之法。


    又比如,20世紀初,美國華爾街“大佬”摩根從卡內基手中購得聯邦鋼鐵公司,為此他需要全美最大最好的礦山梅瑟比礦山,然而梅瑟比礦山當時卻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手中。洛克菲勒不肯輕易就把礦山給他,摩根則憑借財力給小洛克菲勒施“威”,說自己是領導美國經濟的大人物,又給老洛克菲勒施“恩”,承諾將用聯邦鋼鐵公司股票交換。


    恩威並施的結果,洛克菲勒乖乖就範。摩根取得了梅瑟比礦山,達到了自己預期的目的。


    恩威並施之計好處在於從兩麵入手,各取所長各補所短,相得益彰。單一施恩容易使對方認為你妥協退讓而滋生囂張;單一施威也容易適得其反加劇對方逆反心理。恩威並施則兩者互補,讓對方欲哭不能,欲背還難。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兵家使用範例


    行為士則


    為了更好地領導士兵,作為將帥的就應該以身作則,做好部屬的表率,成為士兵的榜樣。鄧艾是三國後期魏國名將。出身貧寒,少年喪父,曾為人放牛。但胸懷大誌,用功自學,尤喜習兵演武,成年後即從戎,做了都尉學士。因說話口吃,改任後勤糧秣之責的官吏。司馬懿發現他很有才華,擢升其為屬隸,任專管文書章奏的尚書郎。後因出策屯田富國足兵和領兵征戰功績卓著,曆任南安太守、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太尉等職,封鄧侯。


    鄧艾雖是位叱吒風雲的將帥,但他始終十分注意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自己。年輕時他就非常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一次他經過名臣陳實之墓,見其碑文上刻有“文為世範,行為士則”的銘文,就自取名為“範”,字“士則”,後來發現宗族中有相同者,乃改為“士載”。此後一生,他始終堅持“行為士則”的信念。


    作為出色的軍事謀略家,他不僅重視指揮作戰,而且非常重視以身作則帶好士兵。他關心士兵的疾苦,與士兵同甘共苦,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他處處身先士卒,幹在士兵之前,“身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他在遇到艱險時,帶頭“以氈自裹,推轉而下”,使將士們亦能跟著“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鄧艾“行為士則”,還突出反映在從嚴治軍和不徇私情上。在進軍巴蜀之戰中,蜀將諸葛亮在綿竹擺上陣勢,抗擊魏軍。鄧艾遣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篡分別從左右攻擊蜀軍。鄧忠和司馬師篡激戰失利,敗下陣來,回報鄧艾道:“敵軍強大,不可戰勝。”鄧艾大怒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嚴厲斥責鄧忠和師篡,並準備立即執行軍紀,斬殺二人。鄧忠、師篡忙請罪重返戰場再戰,戴罪立功,終於攻下綿竹,打敗了諸葛瞻,直搗成都。


    商戰使用範例


    己欲立而立人


    現代企業中常見到如下相同的情況:領導者為了突破困境,要求下屬同心協力渡過難關,但身居要職的領導者卻依然浪費無度,公物私用。有些領導者雖然會對這種過於浪費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而有所節製,然而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依然濫用私權來滿足個人私欲,隱瞞實情和不公平的事到處充斥著,人事升遷受賄賂所左右,這種公私混淆的現象尤其嚴重。


    事實上,像這樣貪贓枉法的事在一般人的眼中看得十分清楚。上麵隻要稍有欺瞞虛偽而被下麵看穿,下麵的人就會對上級產生不信任,居上位者不可不謹慎地預防。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被管理,而且把領導者視為體製一方的代表。如果領導者行為引起下麵人的疑慮,遲早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而遭到背叛。因此,身為領導者必須真正地革新意識才能讓下屬信服。


    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自己願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隻有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到。


    處世使用範例


    謹慎從事,以身示範


    《論語》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也是告誡領導者必須品行端正,謹慎從事,以身示範。


    領導者乃世人的榜樣,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喜怒哀樂,直接影響到部屬和群眾。如果他自身的行為規範、得體,即使不製定任何法令(規章)製度,人們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為不正,胡作非為,即使製定嚴格的法令、法規,人們也不會執行。


    在我國農村,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群眾看幹部的什麽?群眾看幹部如何說,更重要的是看幹部怎麽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做領導的念歪了經,做歪了事,部下和百姓自然是以歪就歪。相反,做領導的要使部下聽命於己,要取信於百姓,建立良好的領導者形象,應先自己規規矩矩、紮紮實實地做出個樣子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的政治家或軍人為了要打勝仗,不斷地要求人民萬眾一心、吃苦耐勞,但他們自己卻過著夜夜笙歌的奢靡日子。一般人民看了這種現象,對這些政治家或軍人產生不信任感;這些政治家或軍人也因此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孫子兵法白話全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史哲 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史哲 譯並收藏孫子兵法白話全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