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死亡之謎
英國國王威廉二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不是他的曆史功績,而是他在新林打獵時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獵中,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殺,但真實情況至今不得而知。
威廉二世又名“胡佛”(1056年-1100年),1087年成為英格蘭國王,直到1100年去世,其統治勢力覆蓋諾曼底,在蘇格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威廉二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不是他的曆史功績,而是他在新林打獵時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獵中,他被一箭穿心而死。
在1100年8月的一個白天,英王威廉二世在皇家狩獵苑新林騎馬狩獵,他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隨從同行。一行人分為幾個狩獵小組,國王和他的親信蒂雷爾一組獵鹿。國王看見一隻赤鹿跑過,立刻射了一箭,射中赤鹿,但它沒有死。在威廉二世觀察那隻受傷的赤鹿的行走路線的時候,蒂雷爾射了一箭,鹿沒有射到,卻射中國王。受了重傷的國王一聲不吭,隻是一手折斷了射入他胸口的箭,這加速了他的死亡。驚恐之下,蒂雷爾躍馬而去,拚命地逃跑,盡管當時沒有人在追蹤他。有些人為他感到遺憾,有的人則協助了他的逃亡。
國王死後,亨利則和其他的人策馬飛奔,趕到臨近的收藏皇室財寶的曼徹斯特。亨利把財寶搶到並確實予以掌握後,便馬上趕回倫敦,加冕登基為亨利一世。此時,距威廉去世之日僅三天。眾人從獵鹿的樹林離開時,威廉二世仍然暴屍荒野。
幾個世紀以來,關於威廉二世是被謀殺的傳言屢禁不止。曆史學家認為,像蒂雷爾那樣的神箭手,不可能出這樣的紕漏。威廉的兄弟亨利曾經參與了那次狩獵活動,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在威廉死後不久,他就登基。
因此,威廉二世之死疑點重重。他是死於意外,還是被他那充滿野心的弟弟謀害了呢?或是如有人所說的威廉二世心甘情願依照異教徒的可怕教規自殺身亡呢?大多數人當然相信傳說中所出現的凶兆,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獵前夕所做的一個噩夢,他夢見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驚醒,驚醒時不斷狂叫。此外,還有人說聽見國王命令蒂雷爾殺死他,因為根據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經老而無用,作為一個權力逐漸衰落的國王,必須在儀式中引頸就戮。
據記載,威廉二世和弟弟亨利的關係並不好。威廉一世共有三個兒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時已給三個兒子分家,留給長子羅伯特的是法國的諾曼底,給次子威廉的是英國,亨利則沒有土地,隻獲得一筆財富。大哥與二哥二人經常爭執不下,甚至兵戈相見。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諾曼底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們所需的錢。羅伯特在1100年夏季啟程返國時,還娶了一個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決定,決不讓哥哥還債把諾曼底贖回,他開始計劃強奪諾曼底。新林獵鹿駕崩事件就是在作這種準備的時候發生的。如果亨利真的企圖篡奪英國王位,在狩獵中謀害威廉二世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而證明亨利要對獵鹿時發生“意外事故”負責的一個有力證據是,他從未試圖抓蒂雷爾回來以弑君之罪論處,甚至沒有沒收蒂雷爾的土地以示懲罰。
可是,以亨利的本領和為人是否能組織這樣一個謀朝篡位的大陰謀呢?蒂雷爾跟主謀勾結殺掉恩公和朋友,又會得到什麽好處呢?事實上,自慘禍發生後直到去世時,蒂雷爾都不承認他有弑君行為。
自古宮廷多紛爭。在權勢和財富的驅使之下,手足相殘、殺母弑父之事可謂比比皆是。威廉二世之死,亨利的嫌疑最大。真凶何在,隻有逝去的曆史知道。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謎
可憐的彼得三世被他的王後發動政變趕下台。就在妻子成功登基的時候,他卻突然暴死,政治鬥爭就是這麽可怕。
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駕崩後,俄國就陷入長期動蕩中。從1725年到1762年短短的37年間,走馬燈似的更換了三個沙皇、三個女皇。1762年6月24日,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後葉卡捷琳娜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的統治。7月18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突然暴亡。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與葉卡捷琳娜是否有關呢?
1741年,伊麗莎白即位後,確立了胞妹安娜的兒子彼得·費多羅維奇為皇位繼承人。彼得從小生活在德國,他非常崇拜普魯士軍事製度與德國文化,卻對自己的祖國毫無興趣。他甚至認為俄國是個令他厭煩的國家,他不願意治理這種國家。1761年,伊麗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繼位。由於國內政局長期動蕩,人們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頓一下國家。然而,剛剛上台的彼得三世卻經常以自己的喜好對俄國現行製度和法令亂加改動,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損害了教會與貴族的利益,令他們十分不滿。尤其是在對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為讓政界和軍界非常反感。
由於彼得三世狂熱崇拜德國文化,1745年8月,他娶了一個德國女子索菲亞·奧古斯都為妻,後改為俄國名字葉卡捷琳娜。這個女人不同於彼得三世的懦弱無能和狂妄自大,她是一個極會察言觀色、討人喜歡的女子。進入俄國宮廷生活之後,她勤奮學習俄語,還改信東正教。但是婚後,葉卡捷琳娜才發現彼得是個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婦領到家中。伊麗莎白也對她這個異邦女子有所懷疑,並派人監視她。年輕的葉卡捷琳娜雖未作過多的反抗,卻暗地記著這些仇恨。她一麵刻苦讀書學習如何治國,一麵在政界和軍隊中扶植拉攏親信,並將情夫們都安排到重要部門,以便為她奪權作準備。1761年,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彼得繼位,即為彼得三世。由於國內政局長期動蕩,社會各界均人心思定。然而,剛剛上台伊始的彼得三世卻經常以自己的個人好惡,隨意改動俄國現行製度和法令,推行一係列損害貴族和教會利益的政策,遭到上層人士的反對。葉卡捷琳娜由於巧言令色的表演技巧,贏得眾人的愛戴,而彼得三世的粗暴猥瑣則受到眾人的非議和鄙視。與此同時,以葉卡捷琳娜的情夫、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兄弟為首的密謀集團正在策劃推翻彼得三世的行動。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奧拉寧堡發動對丹麥的進攻,葉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淩晨5時,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控製了首都局勢,成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與女皇平分政權,但遭到斷然拒絕。他隻好宣布退位,最後的條件就是女皇能歸還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隻猴子,以便他能度過後半生。7月18日,葉卡捷琳娜在樞密院正式宣布就任皇位,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就在葉卡捷琳娜宣布登基的同一天,傳來被囚禁的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彼得三世是消化不良而死。
在俄國古老的封建宮廷中,始終充滿著權力的傾軋和鬥爭,宮廷政變同專製獨裁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彼得三世即是獨裁政治的犧牲品。盡管他的死因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彼得三世死於謀殺;其二,葉卡捷琳娜與彼得三世之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一種說法稱他是被人毒死的。當時,法國外交部檔案記載,一些人按照俄國風俗親吻彼得三世的遺體以示告別,這些人的嘴唇後來卻奇怪地腫了起來。還有一種說法稱彼得三世是在酒後與人打罵,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種說法則是女皇為除後患,密令心腹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麽?葉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麽手腳呢?這一切真相都不得而知。
■拿破侖死於謀殺嗎
曾經叱吒風雲的拿破侖戰敗後被流放在孤島上,然而他始終是敵人的心病。隨後,他突然死去,讓這些人鬆了一口氣。
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在他親手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垮台後,被英國人囚禁在南大西洋孤島聖赫勒拿島上,度過生命中的最後六年光陰。1821年5月5日17時49分,這位曾叱吒歐洲大陸的風雲人物與世長辭。
當時的屍檢結果是死於胃癌。拿破侖的家族有癌症史,且在解剖時他的胃已潰爛。於是,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相信了這個權威性的結果。
1982年,一個瑞典牙醫宣布拿破侖是被慢性砒霜毒死的,震驚了世界。這位拿破侖的崇拜者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包括關於拿破侖的論文和醫療記載。曾隨拿破侖一起流放聖赫勒拿島的仆人馬爾尚在其日記中寫道,拿破侖去世前“經常失眠,腿部腫脹無力,掉頭發,偶爾抽搐,總是覺得口渴”。這名牙醫發現拿破侖患病期間的症狀完全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結果。而且他還找到了拿破侖生前贈送友人的幾縷頭發,那裏麵的砷含量也是遠遠高於正常人。這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
拿破侖如果真的是砷中毒而死,這背後的黑手是誰呢?有人懷疑是英國政府。但對於英國人來說,當時的拿破侖不具有潛在威力。那他對誰才具有威懾性呢?有人認為是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時的法國皇帝。但是,誰能證明侄子曾經派人去下毒害死自己的伯父呢?這也隻是猜測。
很明顯,那個謀殺犯應該在拿破侖被流放的整個時期都待在聖赫勒拿島。拿破侖戰敗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之後,從頭至尾陪伴拿破侖的隻有德蒙托隆和第一仆人馬爾尚兩個。人們從德蒙托隆第五代子女家中發現德蒙托隆寫給妻子阿爾比娜的信件、私人日記、回憶文章和許多草稿等,在書信中發現了德蒙托隆下毒的“確鑿證據”。
德蒙托隆出身貴族,是個公爵,因對拿破侖獻媚而被封為將軍。當時,德蒙托隆欠下大筆債務,為了使自己得到資金接濟,他很有可能覬覦拿破侖的錢財,希望憑借自己對拿破侖的一片赤誠和殷勤伺候,能得到拿破侖巨大遺產的一大部分。事實上,拿破侖在遺囑中已經答應給他200萬法郎的遺產。但德蒙托隆的胃口比這要大得多,因而對拿破侖產生不滿。在當時,德蒙托隆是唯一有機會下毒的人。如果是通過飯菜下毒,島上其他人也不能幸免,肯定是通過酒下毒。島上有一個拿破侖私人專有的地下酒窖,隻有德蒙托隆才能進入酒窖。
也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德蒙托隆與波旁王朝皇帝路易十八的弟弟、後來的法國皇帝查理十世關係密切,是法國保皇黨和英國的“走狗”,而這兩派力量均希望能“盡早除掉拿破侖”,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國“鬧革命”。有人稱,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八的兄弟阿圖瓦公爵的指使下,德蒙托隆多次陰謀殺害拿破侖。這位公爵作為王室繼承人,擔心拿破侖複出推翻君主政體,非常熱衷組織和資助暗殺拿破侖的行動。
自此,很多人相信拿破侖是被人下毒害死的。然而,還是有一些專家堅定地認為拿破侖最後是因胃癌去世。於是,一些專家指出,弄清拿破侖死因的最好方法就是能“開棺驗屍”,並對其遺體進行“dna測試”。但這對許多法國人來說,是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拿破侖親屬則認為:“有關拿破侖的死因並不重要,因為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研究。”
拿破侖死後19年,也就是1840年,在跟隨他一起流亡的幾個隨從的監督下,拿破侖的墳墓被重新挖開,屍體最終被一直放置在巴黎的榮軍醫院教堂。現在,那裏已經成為一個神殿和旅遊勝地。雖然人們對拿破侖的死因仍爭論不休,但法國人提起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皇帝仍感到十分自豪。因此,他的墓碑前每天都圍滿了參觀者。
■斯大林之子死亡之謎
1941年7月16日,斯大林的長子雅科夫在斯摩棱斯克大盧基鎮戰鬥中被俘,後被關押到薩克森集中營。1943年4月15日,雅科夫死於集中營內。雅科夫到底是怎麽死的呢?
斯大林的長子叫雅科夫·朱加什維利,1914年3月8日生於莫斯科庫茲基莊園。1937年大學畢業後,他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工程建築學院任工程師。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雅科夫積極報名參軍,並上了前線。不久,成為蘇聯第十六集團軍十四坦克師三團二營中尉軍官。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蘇聯全線潰敗,主要的工業、農業區相繼被德軍占領。更富戲劇性的事發生在7月16日,在斯摩棱斯克大盧基鎮戰鬥中,蘇聯第十四坦克師被擊潰,斯大林之子中尉軍官雅科夫·朱加什維利成了德軍的俘虜。他很快被送到德國呂貝克的奧弗拉格克斯集中營裏,後來轉到薩克森集中營關押。
隨著德國多線作戰,蘇聯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將領保盧斯失利,被迫向蘇軍投降。希特勒傳信給斯大林,希望蘇方釋放保盧斯將軍,作為交換條件,德國方麵願意釋放已關押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蘇軍統帥斯大林沒有因此動搖,他讓中立國的紅十字會轉告希特勒:“我不喜歡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由此,蘇聯人民更加敬佩斯大林,為他毫不自私的精神深深感動。但這對於雅科夫無疑是當頭一棒,也預示著他命運的結局。
雅可夫被俘後情緒極度低落,他為未能完成父親誓死保衛斯摩棱斯克城的囑托、未能率部為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而深深自責。斯大林所說的“沒有戰俘隻有叛徒”的話也使他沒臉回到故土去。當聽說斯大林不願“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的消息後,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重創。但是,雅科夫卻不知道,斯大林沒有一刻不在為營救他而努力。他特別下令,責成有關方麵進行過兩次營救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1943年4月15日晚上11時,雅科夫死在薩克森集中營。雅科夫的死對德國人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德國人擔心斯大林如果知道雅科夫在集中營死去,會在蘇聯境內關押的德國戰俘身上進行報複。所以,下令對雅科夫的死嚴格保密。
雅科夫的死亡原因一直是個謎,長久以來人們不斷討論,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雅科夫是在集中營內自殺的,自殺的原因是雅科夫感到絕望和悲傷。斯大林所講的在戰場上沒有戰俘而隻有叛徒,這句話對雅科夫打擊最大。1943年4月15日,德國薩克森集中營的看守獄卒將德國《德意誌新聞報》刊登的有關蘇軍在蘇聯境內的卡廷森林屠殺成千上萬的波蘭軍民的報道給雅科夫看。當雅科夫看了卡廷屠殺真相後,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達到了絕望的地步。於是,他在集中營裏自殺身亡。但這一點值得商榷,因為雅科夫在集中營已經待了兩年,而且在斯大林屠殺波蘭軍民的前後,他曾和他的幾位波蘭難友策劃過兩次越獄。這一切表明雅科夫直到死前從未放棄過生的努力。
許多人傳言,雅科夫是在越獄逃跑時被德國軍隊士兵開槍打死的。當斯大林不願意用德國戰俘保盧斯將軍交換兒子時,雅科夫非常失望,加上集中營的環境惡劣,使雅科夫難以忍受。晚上11時,當集中營“放風”集合時,雅科夫突然逃跑,飛身衝過集中營的鐵絲網。德國軍隊士兵發現後,向雅科夫開了20槍,打中11槍,雅科夫當場死亡。接著,德國軍隊哨兵從鐵絲網外邊,把雅科夫的屍體拉回來,用毯子裹著。十個小時後,雅科夫的屍體在集中營的焚屍爐裏被火化。
也有人認為,雅科夫是在集中營內被德國黨衛隊特工謀殺的。1942年12月,蘇德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轉折,德國第六集團軍奪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圖被挫敗。1943年初,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四集團軍在司令保盧特·拉都勒的率領下向蘇聯紅軍投降。納粹德國在黨衛隊頭子戈培爾·拉加利的指示下,準備利用雅科夫搞反動宣傳。雅科夫頂住了誘惑和壓力,沒有被納粹德軍黨衛隊利用。4月15日晚上11時,納粹德軍黨衛軍上校中隊長盧德維拉·艾特加指使納粹特工格哈特·多馬克中慰和巴巴羅薩·榮特金上士將雅科夫秘密槍殺。然後,將雅科夫的屍體扔到集中營的鐵絲網外,偽造現場,對戰俘們說雅科夫因逃跑被哨兵發現而槍殺。
由於雅科夫死前沒有什麽遺言留下,他是自殺還是他殺可能將永遠成為一個謎。
■希特勒死亡之謎
許多人都認為,希特勒是自殺身亡的。然而,事實上存在的種種疑點一直縈繞在人們的頭腦中,希特勒死亡之謎至今尚未被解開。
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的“共識”是,1945年4月30日,麵對蘇聯紅軍對柏林的瘋狂轟炸,希特勒宣稱自己要與第三帝國共存亡。他和情婦愛娃·布勞恩雙雙服下氰化鉀毒藥,他又朝自己頭部開了一槍。根據希特勒生前的命令,他和愛娃的屍體用毯子裹著搬到總理府地堡外花園內,澆上汽油焚燒了。之後,兩人的屍骸被合葬於附近的彈坑中。
1945年4月,攻入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紅軍一個法醫小組在總理府地堡附近挖出被認為是希特勒的屍體。這具屍體的頭骨有部分缺失,疑似開槍自殺所致。但其下頜與牙齒的情形與希特勒牙醫的供述完全不吻合。一年之後,那塊缺失的頭蓋骨碎片終於在地堡外找到。這塊頭骨碎片與早先發現的希特勒下頜骨以及他自殺時坐的、血跡斑斑的沙發殘骸一起被封存於蘇聯情報機構。
這塊頭蓋骨碎片一直被認為是希特勒已死的“鐵證”,而美國科學家經過dna檢測發現,這塊頭蓋骨來自一名女性。這個頭蓋骨碎片應該也不屬於當時33歲的愛娃,雖然她年齡和性別都符合,但過去文獻中沒有任何關於她開槍自殺或被槍殺的記錄,她是被毒死的。這給希特勒的死亡增添了一個問號。
莫斯科犯罪學實驗室對據說是希特勒開槍自盡時在沙發上留下的血跡的鑒定結果表明,這不是血,而是色澤相似的液體。被認為是希特勒的那具焦屍上的血型同希特勒的真實血型也不符。焦屍的大腦內也未發現彈痕。當時,曾流行一個說法,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在對太陽穴開槍前曾服毒,但蘇聯內務機關在數月後對屍體作鑒定時,並未發現服毒痕跡。
據此,有人認為當初在帝國總理府花園內發現的屍首並非希特勒。但是,現在已無法重新鑒別了,因為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曾於1970年下令挖出並徹底焚毀埋葬在東德馬格德堡蘇軍兵營裏的希特勒屍骨,骨灰隨後拋入河中。有關焚毀過程的記錄保存至今。
如果希特勒沒死,他會去哪裏呢?有人說他去了意大利隱居,有人說他去瑞士做了修道士,還有人說他在英國做了漁夫。20世紀80年代末,還有人聲稱見過他。當然,這隻是傳聞,不足為信。事實上,不管希特勒當年有沒有死亡,他現在肯定已經死了。
■巴頓將軍死亡之謎
他是二戰中最受爭議的美國將軍,是極少在閃電戰中能與德軍抗衡的統帥之一。然而,戰爭剛剛結束,巴頓卻在一場車禍中去世。這究竟是一場意外還是密謀的策劃?
喬治·巴頓是二戰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他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作為一個軍人,他沒有馬革裹屍,卻死於戰後的一次車禍,他的死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個謎團。
1945年12月9日,巴頓將軍和蓋伊少將去養雉場打獵,霍雷斯·伍德送他們前去。不幸的是,上午11時45分左右,他們在38號公路上發生了車禍。這是一場特別可怕的事故,但令人吃驚的是,除巴頓將軍外,另外兩人一點也沒有受傷,而巴頓將軍的脊柱嚴重錯位,頭骨也受了重傷。
五分鍾後,軍警趕到現場,並迅速招來一輛救護車。巴頓於12時15分被送至城中美軍陸軍醫院。醫生們將他的頭皮縫合,並將鼻骨接好。他們給巴頓輸血以防止中風和破傷風,輸入青黴素以防止感染。但對於巴頓受損的椎骨,他們束手無策。醫生們隻能在他的頭骨中插入牽引器械,以固定他的頭和脖頸的位置。
在醫院得到救治後,巴頓逐漸恢複了清醒,他好像也知道自己前景不妙,他的四肢不能動,脖子以下沒有知覺。令人高興的是,經過醫生精心救治後,巴頓將軍的情況有了很大好轉。很快,他的一條胳膊變得有力,一條腿也有了一些微弱的知覺。
在巴頓將軍受傷住院一周後,醫生們認為他已經脫離危險,至少是性命無憂了。但是,能恢複到何種程度他們仍然無法預知。然而,12月20日下午,血栓突然沒有預兆地發生了。巴頓將軍的情況急轉直下,令醫生們束手無策。12月21日5點55分,巴頓將軍停止了呼吸,死於血栓和心肌梗死。
巴頓一生經曆的大小事故非常多,骨折、扭傷、被馬踢,也曾從馬背上摔下來過。在墨西哥,有一次帳篷中的汽燈爆炸,他被嚴重燒傷。如此多的事故,唯有這一次車禍要了他的命。巴頓死後幾小時就有傳言,說他死於謀殺。他的不少部下、親屬聽到噩耗,第一個反應就是“他被害了”。
在人們仔細研究車禍後,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疑點。車禍發生的時候,車裏共有三人,其他兩人皆毫發無損,為何偏偏隻有巴頓將軍受傷呢?而且,肇事司機在案發後順利逃脫,居然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美國當局對此次車禍的調查也十分草率,沒有留下任何現場調查的官方材料。唯有一份巴頓車上司機的證明材料,上麵還有明顯被改動的痕跡。有人指出,憲兵隊長巴巴拉思中尉曾經寫下一份調查報告,但後來卻不見了。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檔案館中關於巴頓車禍和去世的記錄也都離奇地消失了。車禍後,本已轉危為安的巴頓卻又猝然而亡。種種現象讓巴頓的死變得迷霧重重……
據此,有人認為巴頓將軍之死帶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跟他與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矛盾有關。二次大戰以後,巴頓將軍成為“親德派”。他曾經公開指責盟軍的“非納粹化政策”,並曾把納粹分子和非納粹分子的鬥爭極為不恰當地比喻為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之爭。他甚至還考慮過要扶植德國九個未受損失的黨衛軍部隊。他的這種親德傾向,使艾森豪威爾非常不滿意。一幫支持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的人也希望除掉巴頓,因為巴頓深知艾森豪威爾的底細,可能做出對艾森豪威爾競選不利的事。
此外,還有人認為巴頓將軍之死與“奧吉的黃金”謎案有關。“奧吉的黃金”是納粹在二戰中埋藏的一批黃金,它被美軍某些將領發現後竊為己有。戰後,巴頓將軍受命調查這件案件,就在真相即將大白之際,巴頓將軍遇上車禍。於是,有人猜測是某些嫌疑人擔心劣跡敗露而設計謀害了巴頓將軍。
作為曾經的風雲人物,巴頓將軍到底是因何而死?他是死於意外還是死於謀殺?他的死是否與艾森豪威爾有關?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是不解之謎。
■戈林自殺之謎
納粹頭目戈林二戰期間大肆屠殺猶太人,犯下滔天罪行。二戰後,他受到應有的審判。可就是在執行死刑當天,他服毒自殺。是誰給了他致命的毒藥呢?
赫爾曼·戈林是法西斯德國“響當當”的人物,他長期追隨希特勒,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和賞識,在德國納粹黨中的地位也是僅次於元首希特勒。1939年,希特勒親自將他定為自己的接班人。1940年,又授予他“帝國元帥”的稱號。他可謂是權傾一時。
二戰爆發後,戈林不僅親自指揮空軍作戰,還製定了對猶太人的種族迫害政策,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失寵的戈林被希特勒以“叛國罪”的名義逮捕,投進監獄。
盟軍占領德國後,戈林被押送到盧森堡邊境的蒙道爾夫美軍戰俘營,後來又被押到紐倫堡監獄。在紐倫堡審判中,戈林頑固堅持法西斯立場,一再否認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勞倫斯勳爵代表國際軍事法庭宣讀對戈林的判決,確認戈林犯有策劃戰爭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判處絞刑。
戈林被俘後,由於他的身份特殊,監獄采取了嚴密的看守措施。獄守徹底搜查了他的全身,除了衛生用品和必需的衣物以外的幾乎一切東西都被沒收了。戈林屋內的床是被固定在地上的,窗戶上的玻璃是有機玻璃,室內不留一根電線和金屬物。室內的燈整夜亮著,看守透過門上的監視鏡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防止他自殺。在這種情況下,戈林幾乎是與世隔絕了。
盡管看管措施非常嚴密,意外還是發生了。1946年10月15日夜間,在即將執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死刑判決——執行絞刑的前兩小時,戈林突然服毒自殺。消息傳開,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動。這位大名鼎鼎的納粹戰犯顯然不願意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送上絞架,罪有應得的他沒有得到應該屬於他的死亡方式。經過法醫鑒定,戈林是服下了劇毒化學物氰化鉀自殺的。誰能想到,戈林居然能在連一個蚊子都不能自由進出的情況下從容地服毒自殺,逃避全世界人民對他的審判。問題是,他的毒藥是從哪兒來的?是看管的哪個環節出了紕漏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調查人員檢查了戈林在囚室中的私人物品,最後在他的奶油罐中發現了毒藥瓶。這個發現令大家目瞪口呆。這意味著戈林在整個關押期間一直藏有毒藥。可是,這個奶油罐早已被沒收,放在監獄的儲藏室中,根本沒有在戈林身邊。那麽,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下,戈林是如何把毒藥順利取出來的,到底是誰幫了他?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懷疑範圍也應該是狹小的,問題出在內部的幾個人身上。調查在繼續進行著,卻沒有任何的結果。
所有的高層納粹頭目在戰爭末期都得到毒藥瓶,裏麵是氰化鉀。然而,戈林私人東西中的毒藥瓶在他剛到蒙道爾夫時就被發現了。那麽,他自殺用的氰化鉀又是從哪兒來的呢?人們推測,很有可能是掌管行李間鑰匙的惠利斯中尉幫助了戈林,因為他一直對戈林很友好,還曾接受過戈林送給他的小禮物。惠利斯負責戈林在囚室裏存放的個人物品的保管。監獄裏的普留凱爾醫生幾次“確認”毒藥是從監獄貯藏室中取得的,他記得囚犯們進出那裏都有美國軍官陪著。在執行死刑的前幾天,戈林有可能去過行李間。最可能的是軍官中某個人在最後幾天裏曾陪他去過,其中就有惠利斯,他要做的隻是當戈林在取毒藥時把眼光轉向別處幾分鍾。
戈林的妻子埃米·戈林在戈林死後多年向外界說:“此事一定是一位美國朋友所為。”她在1946年7月最後一次探視戈林時曾問過他有膠囊沒有,戈林立即回答說沒有。1991年,戈林的侄子克勞斯·裏格爾承認,是惠利斯中尉把毒藥給了戈林。但這些都隻是一種猜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惠利斯中尉幫助了戈林,何況惠利斯中尉也早已去世,死無對證了。
也有人說毒藥是藏在戈林的陶土製的煙鬥裏的,在要被處決的那天,戈林將煙鬥剖開;也有人說他將毒藥藏在肚臍裏;也有人說戈林吞服了緩慢釋放毒素的毒藥……總之關於毒藥來源的猜測多種多樣,但這些僅僅是猜測。
戈林自殺後,他的屍體與其他被絞死的納粹戰犯放在一起被火化。美軍把火化後的骨灰倒進一條小溪裏,從此這個罪惡的戰爭犯灰飛煙滅。雖然戈林已死,但他是如何弄到毒藥自殺的卻一直是一樁懸而未決的謎案。
■斯大林死亡之謎
斯大林是蘇聯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對20世紀的俄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大林逝世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了,但對於斯大林死亡之謎這個重要曆史懸案目前仍無定論。
二戰開始後,在歐洲戰場上,麵對希特勒的瘋狂進攻,法國、英國紛紛敗下陣來。這時候,斯大林的一聲怒吼,使世界又看到了一位巨人。紅場閱兵之後,勇敢的蘇聯人用火炮擊碎德國人的坦克。斯大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20多年後,這位巨人卻死得不明不白。關於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1953年3月6日清晨6點,莫斯科還處於黎明前的酣睡中。這時,廣播電台傳來著名播音員列維坦緩慢、低沉和悲哀的聲音:“列寧的戰友和列寧事業的天才繼承者,共產黨和蘇聯人民英明的領袖和導師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心髒停止了跳動。”這一消息立即通過無線電傳遍蘇聯,傳向全世界。
蘇聯、東歐、中國人民都為這一消息所震驚,各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沉重的哀思之中。東西方國家政府都迅速召開會議,商討斯大林的去世造成的時局變化。與此同時,許多人開始懷疑斯大林死於謀殺。這種觀點最初在斯大林衛隊及其服務人員中流傳。接著,在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這種說法也開始廣泛流傳。斯大林的兒子瓦西裏更是在搶救斯大林期間破口大罵,認定他的父親是被毒死或者是被殺害的。
斯大林的逝世的確留下一個曆史之謎。在斯大林逝世後,在他病重期間照顧他的醫生撰寫了《1953年3月2日-5日,約·維·斯大林病史》,記述了從醫生們3月2日到達斯大林的別墅,直到三天後斯大林去世這段時間的病史。這份報告直到1953年7月才完成,整整寫了四個多月。從蘇聯內務部檔案看,這份稿子至少修改了兩遍,而且兩份草稿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不相同。這份病史被蓋上“絕密”的印章,提交給蘇共中央委員會。50多年來,兩份草稿都保存在那裏,沒有發表,也沒人能讀到。
從現存的治療記錄來看,斯大林是死於中毒。1953年3月5日,第一批血液和尿樣分析結果一出來,就把醫生們嚇了一跳。此時,毒素已進入斯大林體內,不可逆轉地損害了斯大林的心髒和整個血液循環係統,包括特別危險的地方——大腦。這時,再采取措施為時已晚。
據醫生分析,斯大林中的很可能是天然蛋白質有機物毒藥。這類天然毒藥存在於蛇、蜘蛛和蠍子的毒液內,甚至在一些植物和細菌中也有。它們可以破壞呼吸和血液循環,損傷淋巴結、眼睛和大腦等,並在某種情況下致人死命。斯大林死後,醫生對其遺體進行解剖,更加證實了“克裏姆林宮醫療管理局中央臨床診斷實驗室”的各種檢驗報告。
關於事實的真相,關於斯大林身死的秘密,在當時進行了隱瞞,理由是“這屬於斯大林家庭的私人秘密,75年之後才允許解密,即要等到2028年”。
1976年,流亡西方的蘇聯學者、被西方譽為“克裏姆林宮學家”的阿夫托爾哈諾夫認定,當時的蘇聯領導人之一貝利亞是導致斯大林死亡的主謀,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布爾加寧都是加速斯大林死亡的幫凶。這種觀點在當時引起全世界的廣泛注意。
後來,直到赫魯曉夫時期,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流傳著:斯大林並不像正式公告所宣布的那樣死在克裏姆林宮裏,他是在近郊別墅去世的。這不過也是傳說而已,在找到確鑿證據之前,斯大林的死亡之謎仍然不能定論。
■肯尼迪遇刺懸案
“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麽,而要問你們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麽。”約翰·肯尼迪的這句名言讓這位美國最年輕的總統深得美國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然而,他尚未完成對美國民眾的承諾就不幸遇刺身亡。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時30分,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在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和得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時,埋伏的槍手向他開了槍,子彈命中他的頭部,他的妻子很驚慌地抱住他,全身都沾滿鮮血,送往醫院後他很快不治而亡。數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約翰·肯尼迪是美國曆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總統,也是第八位在任期內去世的總統。
由於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國會決定由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上任後,立即成立一個七人調查委員會,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沃倫領導。經多方取證和認真調查之後,該調查委員會於1964年9月發布了該案件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刺殺行動是奧斯瓦爾德一人所為,和其他部門與集團一概無關。一時間,輿論嘩然,這一結論難以讓人信服,案情仍是迷霧重重。
在肯尼迪遇刺案件中,最大的疑問在於槍響的次數。美國政府1964年就此案公布的官方調查報告“華倫報告”認定奧斯瓦爾德是肯尼迪遇刺時唯一的凶手,他從得克薩斯圖書大樓向肯尼迪開了三槍。但15年後,美國眾議院調查委員會重新對此案進行調查後得出結論稱,當時刺客共向肯尼迪開了四槍,其中三槍來自圖書大樓,另外一槍則來自另一個地點。證明研究所采用的錄音帶是當時總統車隊中達拉斯警方的汽車上的麥克風所錄的現場錄音,因而資料來源絕對真實可靠。而官方當時認為是三聲槍響的原因是這四聲槍響中隻有其中三聲槍響聽起來比較清楚,剩餘的那聲槍響則被國家研究委員會說成了“聽起來像槍聲的噪音”。最為關鍵的是,得到官方認可的三聲槍響都與肯尼迪中彈的時間有明顯的間隔,反而是那聲“像槍聲的噪音”與總統中彈的時間吻合。而這個聲音的來源地也不同於其他三聲,經回聲分析,專家認為射擊地點應當位於公園山丘。這一結論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奧斯瓦爾德是單獨作案的懷疑。
在肯尼迪遇刺中,一個謎團接著一個謎團。事件發生後的20年內,涉及該案的重要證人都接二連三地丟掉性命,死亡人數已近200人。而該案的真相卻始終未浮出水麵。很多人注意到這樣一件事實,那就是得克薩斯州法律規定死於當地的人,屍體必須在當地解剖。但是,肯尼迪的屍體卻被直接送到了位於貝塞斯德的美國海軍醫療中心,並且總統的遺體是在其家屬尚未知曉的情況下進行秘密解剖的。於是,有人斷言當時運到貝塞斯德的青銅棺內並無屍體,這一切隻是為了掩人耳目。那麽,刺殺肯尼迪總統的凶手究竟是誰?
有人認為是古巴人刺殺了肯尼迪,因為通過“豬灣事件”和“導彈危機”,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羅的死對頭。也有人認為是中央情報局的變節行為,因為在豬灣慘敗後,肯尼迪於1961年免去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職務,並削弱了中央情報局的職能,這導致其內部“鷹派”頭目和一些將軍的怨恨。也有人認為此事件最為關鍵的是以胡佛為首的聯邦調查局。胡佛曆經幾代總統,位高權重,手中掌握很多政客的把柄,在美國政界幾乎可以一手遮天。可是,肯尼迪不肯向他妥協,積極限製胡佛的權力,兩人勢如水火。據說,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撤換胡佛一事已提上工作日程,此舉嚴重得罪了胡佛。
此外,人們還把懷疑的眼光盯上了時任副總統並在肯尼迪被殺兩小時後宣誓成為第36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身上。因為他曾在196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肯尼迪。有人懷疑了他與早對總統抱怨不滿的得州石油商、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聯手設計了暗殺行動,並銷毀了這個陰謀的所有證據,以中止肯尼迪的內政、外交政策,嫁禍於蘇聯和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
政治鬥爭總是夾雜了各種利益衝突,也許肯尼迪遇刺事件並不是簡單的槍手刺殺總統。總之,整個事件充滿神秘氣息,就連後來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總統競選時也遭人槍殺。於是,人們猜測因為有人擔心一旦羅伯特·肯尼迪進入白宮,便會下令調查哥哥被害事件的整個內幕,案子的真相就會大白天下,可能引起美國政壇的震動。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臨危受命的約翰遜總統在委托特別委員會調查此事後,又宣布將調查結果封存起來,對外宣稱要在2038年當與此事有關的人員全部謝世之後,才能公布事情的調查結果。這是為了保護什麽人還是在遮掩內幕,人們不得而知。也許真要等到2038年,所有的謎團才能揭開。善良的人們寧願相信這隻是一起槍殺事件,而不是謀劃已久的暗殺。可是,誰能保證得了呢?
■馬丁·路德·金遇害之謎
《我有一個夢想》,許多人都能背誦其中的一句或者幾句,馬丁·路德·金也因此被世人永遠懷念。他死於槍殺,然而其中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在美國,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馬丁·路德·金日”,以紀念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於1929年1月29日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一個牧師家庭。他於1955年從波士頓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後,也成為一位牧師。1955年12月1日,在美國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交車上,一個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縫因為拒絕為白人讓座而遭到逮捕。馬丁·路德·金隨即號召黑人掀起罷乘運動,從此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領袖。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廣場的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黑人集會,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當天,肯尼迪總統就邀請他到白宮做客。1964年,馬丁·路德·金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下榻洛林汽車旅館。4日晚飯前,他站在二樓300號房間的陽台上,與人談話。這時,在街對麵的一幢公寓裏,一個狙擊手端著一架帶有觀測鏡的汽步槍,向他射去。子彈從前麵穿過他的脖子,在顎後爆炸,他隨即倒地不起。下午7時5分,醫生宣布由於子彈炸開了大動脈血管,切斷了頸髓,馬丁·路德·金溘然長辭,死時還不足40歲。
馬丁·路德·金遇刺剛一個小時,美國甚至全世界都已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警方和聯邦調查局特工雷厲風行的調查工作。1968年6月8日,殺害金的凶手在英國倫敦被美國安全部門的人員逮捕。四天之後,他被引渡回美國。
暗殺金的不是黑人,而是白人詹姆斯·厄爾·雷。他曾在密蘇裏州監獄服刑,1967年4月,即在孟菲斯凶殺案發生的前一年,越獄逃跑。雷在向金開槍後,由於感到憂慮和恐懼,化名為伊利克·加爾特,先逃往美國的馬裏蘭,而後逃往英國。美國聯邦調查局為了追捕他,先後投入3014名特工人員,累計行程50萬英裏,花費140萬美元,這一次堪稱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追捕逃犯的行動。1969年3月10日,詹姆斯·厄爾·雷作為自供殺人犯,被判監禁99年。
雖然聯邦調查局斷然肯定詹姆斯·厄爾·雷就是真凶,但是,人們覺得事有蹊蹺。這個曾在不值一提的盜竊案中落網的竊賊,從越獄逃跑到被捕的這一段時間裏,怎麽會如此巧妙地一再繞開警方和聯邦調查局設置的重重羅網、耗費了聯邦調查局的大量人力物力呢?這應該不是一人能力所為,應該有背後的力量支持。這種力量究竟是來自哪裏呢?
有人根據曆史情況,懷疑謀殺案是聯邦調查局所為。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經在公開場合大罵馬丁·路德·金是個大騙子。在1967年6月,當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金與其他領導人在紐約州開會並宣布實施民權運動計劃時,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就開始不斷挑金的毛病,指責他企圖“公開邀請”人們參加夏季將在某些城市興起的暴力事件。馬丁·路德·金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胡佛還給他送過恐嚇信。胡佛對他的仇恨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有可能詹姆斯隻是被利用,做了個替罪羊而已。雷被捕後,傳言說他並不是單獨行動的,而是與人合謀從事暗殺活動的。但美國總檢察長拉姆塞不斷發表評論,毫不重視這些傳言。
後來,迫於輿論壓力,在金被害十年後,1978年,美國國會不得不對金被刺一案重新進行專門調查。調查於1978年結束,所得材料達數十萬頁,總結報告達800頁。最終作出了金死於密謀的新結論,但卻無法查明密謀的具體參加者。
從各種事實和各種評論來看,詹姆斯·厄爾·雷暗殺馬丁·路德·金究竟是孤立的行動,還是與其他人或機構共同謀劃的,依然是個懸案,而且刺客雷一直未供認其動機。
1986年1月,總統羅納德·裏根簽署法令,規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為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以紀念這位偉人,並且定為法定假日。金雖然離去了,但他永遠活在所有熱愛他和仇恨他的人心中。
■拉賓遇刺之謎
1995年11月,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在參加一場集會時被一個反和平的極右青年刺殺。凶手被當場抓獲,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然而,事實上案情沒有那麽簡單……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曾經參加抗擊法西斯的鬥爭,是以色列的一代英雄。他於1974年和1992年兩次出任工黨領袖和內閣總理。1994年,為表彰拉賓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所作的努力,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崇尚和平的人,卻因為和平而被刺身亡,成為曆史的遺憾。
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正值猶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然而,這一天對拉賓來說卻是一個災難日。當天,拉賓參加了在特拉維夫舉行的一個十萬人的和平集會。晚上7時50分,拉賓演講完畢,在眾人的簇擁下健步走下主席台,準備乘車離開廣場。當他走近轎車正要抬腿邁入車內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猶太青年,掏出手槍從拉賓的背後連開數槍。拉賓隨即身體前撲,倒在地上。在醫院急診室,大夫們盡一切努力挽救拉賓的生命。但他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身亡,終年73歲。拉賓也成為以色列建國後第一位被國內反對勢力暗殺的總理。拉賓死後,中東的和平進程也隨之戛然而止。
刺殺拉賓的凶手阿米爾被當場抓獲,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說是站在拉賓身後兩米,向他背部連開了三槍。許多善良的人都以為,本案到此已大白於天下,可以“蓋棺論定”了。然而,招供本身並不完全等於罪證,拉賓的遇刺並沒有那麽簡單。和1963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一樣,拉賓遇刺案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引起人們的很多猜測。
事後的調查也讓我們相信,這不隻是一起簡單的刺殺案件。奄奄一息的拉賓被急送到醫院後,醫生對他的傷勢曾進行了仔細的檢查。當天的屍檢報告上注明拉賓身上的致命子彈是從胸口進入,穿透心髒,又經背部,從第五根和第六根肋骨之間射出。也就是說,這致命的一槍,應該是有人用槍口直抵拉賓的胸口開槍射擊的。以色列警方在提交給法庭的報告中也說:“死者體內留有大量火藥粉,上衣有很長的缺口。由此可以斷定,殺手是用槍口直抵拉賓的胸口開槍的。”
然而,在場的人都看見阿米爾是從背後射殺拉賓的,而且還有一個叫凱普勒爾的業餘攝影愛好者,用攝像機攝下了案發現場。而阿米爾的確是從拉賓的背後對拉賓連擊了三槍,他根本沒有在拉賓的前麵開槍。況且,當時廣場人山人海,阿米爾根本不可能接近拉賓,再說他也沒有必要這樣做。那麽,逼近拉賓射擊的究竟是誰呢?
同時,據拉賓的保鏢說,剛聽到槍聲,他就把總理壓在身下。可是,遇刺現場並沒有發現任何血跡。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不免讓人疑竇叢生。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凶案發生的時候,凶手一邊開槍,嘴裏還一邊喊著:“沒事,這不是真子彈。”如此看來,在表麵凶手阿米爾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真正凶手,而且,即使阿米爾開槍打中了拉賓,傷勢也肯定不太重。因此,殺死拉賓肯定是另一個人所為。那麽,這個神秘的殺手又是誰呢?他為什麽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行刺?
拉賓死後,有報紙揭露說早在當年7月就有人向政府舉報過阿米爾有刺殺總理的企圖,但不知為何沒有引起重視。這是故意放縱還是無意忽視呢?案發後還獲悉,阿米爾曾先後五次企圖刺殺拉賓,但由於種種原因,此前的計劃全都泡了湯。
更奇怪的是,拉賓的司機當天表現也十分反常。這位賽車手出身的職業保鏢,居然用了20分鍾才把總理送到醫院。實際上,那段路開車五分鍾就能到。他聲稱是一時迷了路。而在汽車到達醫院時,連一個及時迎診的醫生都沒有!於是,有人懷疑拉賓是在驅車去醫院的路上被第二次暗殺。他們認為,阿米爾確實參與了暗殺拉賓,但他沒有打中拉賓,真正的凶手躲在拉賓車子的後座。阿米爾的槍響後,保鏢把拉賓推進車子,這個不知名的凶手開槍打死了拉賓。
一係列不正常的事情讓我們懷疑拉賓遇刺案的真相是什麽。這位受人尊敬與愛戴的人去世已經十多年了,可謀殺他的真凶何日才能緝拿歸案呢?整件事情已經籠上了重重迷霧,不知以後能不能徹底解開。
■普希金決鬥的背後
普希金為愛所困,最終死於一場決鬥,遺憾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許多人懷疑的是,他的死是一場政治陰謀。
1799年,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地主家庭。他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製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1837年2月,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一個舞蹈教師舉辦的家庭舞會上結識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羅娃。兩人一見鍾情,不久便正式宣布結為夫妻。當時,詩人正在沙俄政府外交部供職。他的夫人經常出入上流社會。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婦在偶然間遇到丹特士。隨後,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開始瘋狂追求娜塔麗婭。一時間,娜塔麗婭與丹特士之間的流言在當時俄國上層社會流行開來。為了自己的妻子,也為了自己的榮譽,普希金最終選擇以決鬥的方式來了結同丹特士之間的恩怨。
1837年1月27日下午4時,普希金在一家甜食店裏喝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杯咖啡,在朋友丹紮斯的陪同下,走出店門,乘上雪橇來到小黑河畔。這一天,天空布滿陰霾。在凜冽的寒風中,普希金與丹特士選擇以中世紀式的決鬥來了結他們之間的恩怨。在丹紮斯的公證下,丹特士獲得首先開槍的權利。死一般的靜穆下,一聲清脆的槍聲響起,曾經勝過一次決鬥的普希金這次沒有那麽幸運,腹部中彈。兩天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從此隕落,年僅38歲。
普希金死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凶手就是丹特士。人們在懷念普希金的《詩人之死》中寫道:“一個法國紈絝子弟,用罪惡的手,扼殺了美、自由和詩。整個俄羅斯在哭泣,全體俄羅斯人憤怒了:交出丹特士!還我普希金!”
但是,謀殺普希金的凶手難道僅僅是丹特士一個人嗎?有關專家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詳盡探究,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亞曆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二世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曆史學家捷爾斯基·費科克斯·埃德蒙多維奇花了整整20年時間,查閱了沙皇時期留下的大量秘密檔案資料,認定普希金與丹特士男爵決鬥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殺人的陰謀。因為普希金寫了大量的詩歌和小說,有相當一部分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專製統治,鼓勵人們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不滿。1827年1月27日,普希金受到莫斯科警察總監波裏斯·安得羅·戈拉維夫的審訊和指控,沙皇尼古拉準備將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弗蘭格爾島。後來,丹特士想方設法接觸普希金的妻子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羅娃,希望得到娜塔麗婭的愛情。這些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策劃的。法國貴族後裔丹特士男爵通過決鬥,因而殺害了普希金。
也有人說,當時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為詩人妻子的美麗姿色所傾倒。為了讓岡察羅娃能夠經常參加宮廷晚會,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為“宮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普希金表麵上不敢違抗指令,但心中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尼古拉一世也對普希金越來越感到不滿,專門委派心腹暗中監視他的言行舉動。
為了謀害普希金,沙皇就利用丹特士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會大肆造謠中傷,散布小道傳聞,並且授意布置了丹特士與詩人之間的血腥決鬥。當詩人普希金在決鬥中不幸遇害之後,悼念追憶詩人成就的各種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一時成為聲討沙皇黑暗暴政的戰鬥檄文。麵對群眾的抗議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賊心虛,擔心詩人的葬禮會引起更大的事端,便秘密派人趁夜色掩護把詩人的靈柩悄悄從準備舉行葬禮的教堂中運走,送到遠處一座偏僻的聖山修道院裏草草埋葬了。
雖然事實的真相還有待研究,但參與殺害普希金的直接凶手和幕後謀劃者必被人們永遠唾棄,因為他們殺害了一個舉世無雙的文壇巨匠。
■屠格涅夫死亡之謎
屠格涅夫的死無疑是文壇的巨大損失,他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作品。那麽,他究竟是怎麽死的呢?是患病而死,還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俄國偉大的作家,他創作了《羅亭》、《父與子》等著名小說,被譽為俄國文壇“三巨頭”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於貴族家庭,彼得堡大學畢業後到德國留學,研究黑格爾哲學,早年醉心於浪漫主義詩歌。隨著俄國農奴製危機的加深,他在別林斯基的思想影響下,發表了反農奴製的《獵人筆記》,走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他曾擔任《現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終是一個溫和的貴族自由主義者,擁護沙皇政府的農奴製改革。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產生分歧,後來離開俄國前往西歐。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自70年代起,屠格涅夫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歐的民粹主義者往來,並時常資助他們,把他們看做一種能迫使政府實現漸進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1883年9月3日下午2時,屠格涅夫在法國巴黎的布爾日瓦爾逝世。在離開人世之前,他也沒能回到他的祖國。不久,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其遺體從法國運回彼得堡,葬在沃爾科夫墓地別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
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說過:“等到我們歸天,你將看到人們如何對待我們。”事實證明了他的自信不是出於狂妄,他的葬禮像普希金的葬禮一樣轟動了彼得堡,其盛況是繼普希金之後人們所未見過的。成千上萬的人護送他的靈柩去墓地;俄國所有監獄裏的政治犯敬獻了一個花圈,安放在他的靈柩上;生前對他有敵意的人們在他逝世後終於向他的遺體表示了無限的敬意。這一切的敬意,都是人們對他文學成就的褒獎,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屠格涅夫的死無疑是文壇的巨大損失,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從此也少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那麽,他究竟是怎麽死的呢?是患病而死,還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麽病呢?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
有的學者認為,屠格涅夫的死和他長期以來不同尋常的愛情生活有關。人們一直不解,相貌出眾的美男子屠格涅夫為什麽會對奇醜無比的法國著名歌唱家維亞爾杜夫人一往情深。維亞爾杜夫人長得相當難看,雙眼鼓起,麵部線條粗獷,駝背。但似乎這種醜陋又帶著極大的吸引力。一位比利時畫家曾說:“她奇醜無比,但要是我再見到她的話,我會愛上她的。”1843年11月,法國著名歌唱家維亞爾杜夫人隨意大利歌劇團到彼得堡演出,開始和屠格涅夫認識,後來成為終生密友。屠格涅夫多次出國和僑居國外都同維亞爾杜夫人有關,她給他的創作留下深刻的痕跡。
雖然深深愛著維亞爾杜夫人,但屠格涅夫並沒有明確地表達愛意,而是一路追隨著她。無論維亞爾杜夫人到哪裏演出,屠格涅夫都會盡可能地跟去。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屠格涅夫甚至同維亞爾杜一家遷居巴黎,直到逝世。他一生的最後十年就是在杜埃街48號維亞爾杜夫婦的樓上度過的。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心緒紛亂的幸福。屠格涅夫終日為生在“另一個男人的安樂窩邊”而痛苦。盡管有好幾次結婚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屠格涅夫一生都陷在這種欲罷不能、欲行又止的境地中,這種似愛非愛的特殊關係,長期折磨著他。也有好幾次,屠格涅夫曾想擺脫維亞爾杜夫人對自己的影響,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就這樣,心靈的苦痛和無情的病魔折磨著他,伴隨著病情的加重,屠格涅夫終於衰竭而死。
也有人認為屠格涅夫患的是心絞痛病,後來病情加重而死。從1882年起,屠格涅夫即抱病在身。第二年,大夫給他做了手術,切除了一個囊腫。當時,法國的著名醫生夏爾科曾為他看病數年,經長期觀察、診斷,認為他患的是心絞痛病。醫生給他用了敷劑、氯醛和氯仿,但他還是劇痛難忍,不能入眠。時間一長,即不治而亡。
然而,一些研究屠格涅夫生平和創作生涯的學者、專家都認為,他實際上是患脊椎癌死的。蘇聯學者鮑戈斯洛夫斯基在《屠格涅夫》一書中,明確指出:“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死於脊椎癌。”屠格涅夫生前曾感到背部劇烈疼痛,在他死後,法醫作了詳盡的屍體解剖,發現他的三節椎骨受損。
也許屠格涅夫真的死於脊椎癌,也許是幻想的愛情加重了他的病情。無論怎樣,屠格涅夫給我們留下的作品是寶貴的,他讓一代又一代人記住了他的名字,愛上了他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謎
一次音樂會後,柴可夫斯基在一家餐廳喝了一杯水,幾天後便突然暴亡。難道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裏真的帶有霍亂病菌?
1893年10月28日,在彼得堡的愛樂廳,《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由俄國大音樂家彼得·伊裏奇·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僅僅幾天後的11月6日淩晨,這位俄國著名音樂大師卻突然死亡。他的死因更是給人們留下一個不解的謎。
在柴可夫斯基死後的第12天,也就是1893年11月18日,他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樂曲自始至終的悲劇氣氛,給人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於作品流露出的這種悲哀痛苦的情緒,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悲愴的《第六交響》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殺”的“預言”。
柴可夫斯基死後,官方宣布了他的死因。在彼得堡愛樂廳指揮《第六交響曲》之後,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進涅瓦大街一家名為萊涅拉的時髦餐廳。當時,柴可夫斯基有點口幹,於是向餐廳要了一杯水解渴。第二天,他便患上急病。醫生認為,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裏帶有霍亂病菌,使得柴可夫斯基因此感染霍亂。幾天後(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便與世長辭。
但是,100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對這種官方說法抱有很大的懷疑,喝水感染霍亂的奇怪說法無法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多年來身受腸胃病之苦,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對於食物的衛生尤其重視。因此,當醫生的警語和醫療指南在所有的報紙上大加倡導之時,一杯生水和傳染病的故事,看起來實在有點不合情理。
後來,有人發現一份所謂柴可夫斯基寫的“秘密標題”的草稿,上麵寫著:“這部交響樂的計劃的最終本質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衝動的熱情、信心和渴望活動,必須短(終曲: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愛;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為終結(也要短)。”於是,人們以此為據,證明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然而,《第六交響曲》卻絕不是作者為自己“自殺”所寫的“挽歌”。這是因為,1893年這一年,是作者獲得極高榮譽的一年。此時,他的聲望在俄國如日中天,並獲得世界各國音樂界的肯定。而且有亞曆山大三世的大力庇護,可謂前途無量。況且在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和日記中,沒有沉重危機和極度憂傷的隻字片語,人們怎麽也找不出他自殺的理由。
一些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隻限於猜測。聲名顯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殺,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謎。
在真相沒有水落石出之前,圍繞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爭論必然很多。然而,無論音樂家的真正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他在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價值,永遠是崇高和珍貴的。他的音樂美化人類的感情,點綴凡俗的生活,留給世間心靈的火花和美麗的宴饗。
■凡·高自殺之謎
凡·高的一生飽嚐坎坷和孤獨,他生前隻賣出過一幅畫。死後,他的畫卻被視為珍品。難道他是因為懷才不遇而自殺身亡?
文森特·凡·高是偉大的荷蘭畫家、後印象派大師,也是一代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然而,這麽一位歐洲最傑出的藝術家、畫壇巨匠生前卻默默無聞,他一生坎坷,窮困潦倒,飽嚐寂寞和孤獨。凡·高生前賣出的作品隻有《紅色葡萄園》一幅,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僅為當時的400法郎而已。100年以後,他的畫成了舉世珍寶。他像誇父一樣追逐著太陽,最後在烈焰中燃燒……
1890年7月27日,凡·高借口去打鳥,從他人那裏借到一支左輪手槍,走向奧維爾小鎮外的一片麥田。麵對著燦爛的陽光,用那隻拿慣了畫筆的手,對著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四小時後,他蘇醒了。他帶著滿身的血跡搖搖晃晃地回到住處。在生命垂危的時刻,他偶然看見店老板13歲的女兒阿德琳娜·雷沃克斯站在陽台上,樣子楚楚動人。凡·高忍著劇痛,為她畫了一幅肖像。2000年,在紐約克裏斯蒂拍賣行,凡·高的那幅絕筆畫《阿德琳娜·雷沃克斯肖像》,以1375萬美元的高價成交。
凡·高苦熬了兩天,痛楚難忍。臨終前,他不斷吸煙,和弟弟提奧談論著藝術。他對提奧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苦難永不會終結。”1890年7月29日,凡·高去世,嘴裏還叼著點燃的煙鬥,時年37歲。這位為藝術奮鬥了一生的傑出畫家,在他的作品即將得到公認時,悲慘地離開了人世。而他自殺的這一聲槍響更是響徹古今,直到今天,還在震撼著人類的心靈。
凡·高短暫的一生,經曆了太多的磨難。他四處顛沛流離,幹過幾種職業,曆經世道的不平和生活的艱辛。作為藝術家,他酷愛繪畫,而且他天分極高,創造力很強。他從事繪畫僅僅才七年,就創作了1700多件作品,其中900幅素描,800多幅油畫。可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所代表的藝術風格還沒有被世人認識和理解,作品沒有銷路。因此,在他生前,隻賣出過一幅畫,以至於他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斷資助來維持。這些無情的現實,都極大地撞擊著他本來已經脆弱的神經,使他完全被擊倒了。所以,他才采取自殺的方式逃離這個沒有給他帶來什麽快樂和溫暖的世界。
近年來,隨著對凡·高所代表的現代印象派繪畫藝術理解和欣賞的人越來越多,對他的生平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人們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目光對準這位藝術家的死。凡·高為什麽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有一點似乎很明顯,是他的精神失去了控製,是一種失常情況下的非理智行為。凡·高生前患有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裏住了一段時間。1890年5月16日,他告別了聖·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經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奧。據提奧的妻子回憶:“我原以為會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麵前的卻是健康的臉上浮現著微笑的神態堅定、體格強壯、肩膀寬闊的男子……他已經完全好了。”然而,就是這位疾病“已經完全好了”的凡·高,卻在兩個多月後開槍自殺了。
也許是那一聲槍響讓人們開始關注凡·高,開始認同他的畫作,可他永遠不能再為人們畫畫了。
■一代文豪高爾基去世之謎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閃電之間,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高爾基《海燕》
中國人民對高爾基並不陌生,他的這篇《海燕》還入選中國學生的語文課本,文中所表達的抗擊暴風雨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中國人。這種“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抗爭精神也正是高爾基文學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他也因此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20世紀的一代大文豪。
1936年6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高爾基逝世,全國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其實,早在高爾基病危時,蘇聯政府就每天向全國人民發布病情公告。高爾基年輕時即患有肺結核病,以後時好時壞。到了晚年,肺結核病已十分嚴重,他的肺隻有三分之一還有機能,同時患有老年性心髒病。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未能挽救高爾基的生命。最終這位社會主義文學的巨匠和奠基人,終於永遠地擱下了他手中緊握的武器。
然而,就在全國人民還沉浸在失去高爾基這位文學巨匠的悲痛之中時,蘇聯政府卻突然宣布高爾基是被無產階級的敵人謀殺而死。1938年3月,蘇聯政府在莫斯科對“右派和托洛茨基派反蘇維埃聯盟”進行公開審判,其中就包括審判謀害高爾基一案。作為被告的原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供認:“聯盟的聯合中心內屬於托洛茨基一派的那些人建議組織一次反對高爾基的敵對行動,因為他是斯大林政策的支持者。”布哈林解釋說,不排除要從肉體上消滅高爾基的可能性。原內務人民委員雅戈達供認了謀殺高爾基的動機。他說,高爾基一直是斯大林路線的熱情支持者和擁護者。托派要推翻斯大林政權,不能忽視高爾基在國內外的威望。高爾基既然不能脫離斯大林,“聯盟”隻好幹掉他。
雅戈達供稱,托洛茨基在1934年7月即指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從肉體上消滅高爾基”,並委托他具體執行。雅戈達網羅了高爾基的秘書克留奇科夫、家庭醫生列文、著名醫學教授普列特涅夫等實施謀殺計劃。雅戈達指示他們,要讓被禁止喝酒的高爾基盡量多喝酒,要讓高爾基經常傷風感冒。
1934年5月2日,高爾基患了肺炎。克留奇科夫夥同列文、普列特涅夫先讓高爾基喝了香檳酒,然後給他服瀉藥,使高爾基一病不起,從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19名被告因為被指控犯有推翻蘇維埃的重大罪行,除普列特涅夫被判處25年徒刑外,其餘18人均被宣告處以死刑。
然而,許多學者卻認為這次宣判又是一次“逼打成招”的結果。有傳言說,布哈林在被捕後曾遭受酷刑拷問,但他拒絕認罪。內務部的審訊人員恫嚇他說,如果他拒不認罪,他妻子和兒子的生命將受到威脅;反之,如果他協助黨把問題弄清楚,他的家屬可不受株連,他本人也可從寬處理。布哈林終於屈服了,於是供認了種種犯罪事實。
而原內務人民委員雅戈達的證詞更是幾經變動,他先是說他謀害高爾基是屬於情殺,因為他與高爾基妻子的關係暖昧,最後在受公開審判時,他又說謀害高爾基是政治目的。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猜測:雅戈達是否屈打成招?
然而,隨著這些所謂的“謀殺者”的死去,這件謀殺案就成為一樁懸案,成為一個謎團。
隨著曆史學家對高爾基之死的深入研究,更多的人開始認可一種新的觀點:是斯大林謀殺了高爾基。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1921年夏天,高爾基因病複發出國就醫,甚至在列寧死後也不願回到蘇聯,因為他打心底裏不信任列寧的這位繼承人——斯大林。直到1928年,高爾基才在蘇聯人民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回國,而製造這些人民呼聲的幕後主使正是斯大林。
然而,高爾基回國後,就完全陷入斯大林的監視控製之中。高爾基漸漸被與世隔絕了。但是,作家敏銳的目光通過普通老百姓的臉透視了這個國家所發生的一切,他渴望自由地呼吸,然而四周都是高牆。高爾基在精神苦悶時,常常自言自語:“他們包圍了我,封鎖了我,我簡直要煩死了。”斯大林幾次派人企圖說服高爾基為他寫傳記,高爾基卻總是禮貌地謝絕。
麵對這樣一個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物,斯大林的想法和許多最高統治者一樣:既然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為他人所用。於是痛下殺手。
然而,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找出高爾基之死的真正原因。
■畢加索是縱欲而亡嗎
在人類美術史上,畢加索的藝術成就無與倫比。和凡·高等藝術家生前潦倒死後輝煌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然而,在這位藝術巨匠死後,人們不僅盛讚其卓越的藝術貢獻,也對他的死因充滿好奇:畢加索是縱欲而亡的嗎?
畢加索是20世紀繪畫史上擁有極高聲譽的畫家。他的作品既繼承傳統藝術,又具有獨創性,成為世界性的藝術瑰寶。這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人,有著鮮明的個性。他的作品中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和20世紀人類不息的探索精神,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1973年4月8日,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92歲的漫長生涯。1973年4月10日,他被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裏。然而,對於畢加索的死因,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測:畢加索是縱欲而亡。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猜測呢?畢加索到底是不是縱欲而亡的呢?多年來,無數專家學者都想要解開這個謎團。
大多數人認為,鑒於畢加索生前有著太多的風流韻事,畢加索完全有可能因縱欲而喪生。
1988年6月,希臘女記者阿裏亞娜·斯特拉辛奧波洛斯·赫因湯曆經五年研究,在美國出版了一部畢加索的新傳《畢加索,創造者和破壞者》,書中披露了這位藝術大師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在她的筆下,畢加索是一個粗暴專橫、自私自利、不負責任、幸災樂禍、詭計多端的人。書中曾提到畢加索與一名年輕的茨岡人搞同性戀,後來,這位茨岡人離開了他,他發誓要報複。阿裏亞娜還寫道,畢加索在巴黎大街上與一名17歲的少女瑪麗·特裏薩·沃爾特相遇,並對她說:“我是畢加索,您和我在一起會成為名人的。”在他與妻子奧爾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時,他也把瑪麗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讓瑪麗當模特兒;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與瑪麗幽會。自此以後,畢加索就開始縱欲,成了一個可怕的男人。後來,畢加索又拋棄了瑪麗。據阿裏亞娜透露,該書中的許多素材都是由畢加索的前妻弗蘭科斯·吉洛特·加龍省提供的,她是畢加索1943至1953年的生活伴侶。於是,很多人認為,長時期的縱欲是畢加索死亡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與庭院》雜誌上,藝術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約翰·查理森也曾披露:在1915至1916年間,畢加索曾與一位名叫加布裏埃爾·德佩爾·萊斯皮納斯的巴黎婦女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羅曼史。查理森說,最令人驚奇的是畢加索曾在一張紙上寫道:“我已請求善良的上帝允許我向你——萊斯皮納斯求婚。”畢加索在這之前從未表現出對結婚感興趣,盡管他後來有過兩個妻子和許多情婦。
在藝術創作上,畢加索一生中從無數個女人身上得到過靈感。畢加索的創作熱情、創作工作是在與最後一位妻子雅克琳結婚之後才又煥發了青春的活力,這位西班牙女子為晚年的畢加索營造了一個溫馨寧靜的世界。如果沒有雅克琳的存在,沒有從她那裏得到靈感,畢加索的最後十年就不會那樣充實。從畢加索最後十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結婚帶來的生活的安謐以及從比自己年輕40歲的妻子那兒得到的激勵與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錯。
但也有人認為,畢加索是抑鬱而死。據一些學者、專家的考證,在畢加索生命的最後一年,畢加索鍾愛的雅克琳“神經不正常”,“安眠藥服多了,簡直像半個病人”。這使畢加索感到無限痛心,不能不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創作熱情。另外,晚年的畢加索處於創作力衰退的時期,從畢加索最後幾年的創作實際來看,更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兩個原因對畢加索的打擊是很大的,可能他就是在這種氛圍下抑鬱而死的。
由於畢加索個性古怪,舉動神秘莫測,對許多事避而不談,人們無法知道他的生活真相。畢加索死後,又缺少詳細的死亡報告,這就難免會引起後人的猜測和爭議。自然死亡也好,縱欲而亡也罷,畢加索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
■馬雅可夫斯基為什麽開槍自殺
在個人創作靈感高峰的時期,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卻以一聲槍響告別世界。對於詩人的自殺原因,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猜測。
1930年4月14日上午10時15分,曆史銘記下了這一刻。隻因為在這一刻,蘇聯著名詩人、劇作家馬雅可夫斯基在一聲槍響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給人們無盡的悲痛和遺憾。
那天,當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盧比揚卡大樓內的人們正各自為工作忙碌時,卻突然聽到一聲槍響。最終,人們在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房間裏發現了倒在血泊中的詩人,他的旁邊丟著一支手槍。致命的子彈穿透了心髒,一切搶救均告無效,才華橫溢的詩人早已停止了呼吸。經多方檢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詩人是自殺的。
自殺?一直以來都在為生活熱情歌唱,曾被斯大林讚許為“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的馬雅可夫斯基自殺了,這真是一個舉世震驚的悲劇!這一悲劇震動了蘇聯文壇和社會各界,也震動了國際社會。人們在震驚之餘,感到納悶的是:像馬雅可夫斯基那樣平生追求進步,參加過地下鬥爭,坐過牢,經受過革命考驗,並且在詩歌創作上取得卓著成就的革命詩人,為什麽會走上自殺的絕路?為什麽這顆當代詩歌的太陽正在中午當頂的時候卻自己突然沉落下去了呢?
多年以來,中外學者、文學史家都在致力於研究分析馬雅可夫斯基自殺的原因和動機,並從各自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許多學者認為,馬雅可夫斯基的自殺原因是因為他波折的愛情經曆。正如他在遺書《致大家》的信中,也說明他是由於個人原因而自殺的。詩人在遺書中曾提到“愛情之舟”,還多次提到莉麗亞、波朗斯卡婭。
莉麗亞是勃裏克之妻,勃裏克同詩人關係密切,而莉麗亞同詩人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她在詩人死後,曾公布過詩人從1917年9月到1930年3月給她的125封信和電報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她說:“我和馬雅可夫斯基生活了15年——從1915年到他逝世。勃裏克是我的第一個丈夫,我們是1912年結婚的。當我告訴他說,馬雅可夫斯基和我相愛時,我們大家都決定永不分離。就這樣,我和馬雅可夫斯基走到了一起——既是精神方麵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居住方麵在一起——過著我們的生活。”
“愛情之舟”指的是1925年回法國的俄羅斯姑娘雅可芙列娃。1928年,詩人在巴黎和她結識並相戀。他曾動員她回蘇聯結婚,但卻遭到拒絕。詩人回莫斯科後,仍不斷給她寫信。據公布的材料統計,從1928年12月27日至1929年10月5日之間,詩人給雅可芙列娃寫了七封信和拍了25封電報,可都沒有收到回信。1929年,詩人決心再去巴黎向姑娘求婚,可受到勃裏克和保安部門的阻撓,未能成行。最終,雅可芙列娃嫁給了一個法國人,這對詩人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
這時,馬雅可夫斯基又認識了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年輕演員——波朗斯卡婭,兩人相愛了。麵對詩人的求婚,波朗斯卡婭拒絕了,因為她不願離開她的丈夫,也不願因離婚毀掉自己的事業。在這一刻,詩人對愛情的理想完全破滅。於是,他選擇了在槍聲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不少蘇聯和中國的學者、專家認為,馬雅可夫斯基之死,主要原因與20世紀20年代蘇聯文壇的鬥爭相關。馬雅可夫斯基是位革命詩人,列寧對他十分器重。可是,在20年代複雜的蘇聯文壇上,他卻遭到誹謗和攻訐。托派反對他,唯美派反對他,官僚主義者不喜歡他。對詩人攻擊得最凶,對他的心靈創傷最重的是“拉普”和“瓦普”(全俄無產階級作家同盟)中的宗派集團、托派分子。最終,在這種政治打壓下,詩人的精神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總之,促成詩人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愛情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認為,馬雅可夫斯基的悲劇在於他在一個非抒情時代寫抒情詩。
■名詩人葉賽寧是死於殉情嗎
僅因為愛情上的坎坷,蘇聯著名詩人葉賽寧拋下自己洋溢創作激情的生命,毅然投向死神的懷抱。然而,對於葉賽寧之死的原因,有人說是自殺,有人說是謀殺,難以定論。
再見吧,我的朋友,
再見,親愛的,
你永遠銘記我心間。
命中注定的分離,
預示著來世的重逢。
再見吧,我的朋友,
不必話別無須握手,
別難過,莫悲戚——
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
活下去,當然更不稀罕。
——謝爾蓋·葉賽寧《生存不比死亡新鮮》
這首《生存不比死亡新鮮》是蘇聯著名抒情詩人謝爾蓋·葉賽寧的臨終遺言。1925年12月27日深夜,葉賽寧被發現自縊在列寧格勒的安格列捷爾旅館,年僅30歲。這位被譽為“天才的農民詩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羅斯的天才”的偉大詩人就這樣以一個悲劇的形式離開了熱愛他的人們。高爾基稱他的死是“最令人難過的悲劇之一”。
而人們不解的是,謝爾蓋·葉賽寧為什麽要自殺呢?一般人自殺的原因,不外乎環境的困頓痛苦和心靈的敏感脆弱兩種。但作家、詩人的自殺原因是很複雜的,有的因病魔纏身,有的苦於戀愛問題,也有的出於一時的藝術上的衝動。而謝爾蓋·葉賽寧自殺時正處於創作巔峰狀態,並不具備事業危機的壓力。
於是,人們將尋找謝爾蓋·葉賽寧自殺原因的目光投向詩人的愛情世界。許多人都認為,葉賽寧的愛情悲劇是導致他自殺的根本原因。無法否認,詩人的愛情生活是相當不幸的。
1921年11月7日,詩人和美國著名舞蹈家鄧肯初次見麵便一見傾心,迅速陷入熱戀之中。不久,兩人正式同居。1922年5月10日,在辦理完結婚登記後,兩人踏上了去歐美的旅途,開始了正式的“蜜月旅行”。但是,國外的旅行生活中顯示出來的各方麵的嚴重差異,使兩人為時不久的愛情和婚姻麵臨危機。盡管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藝術語言這個基礎,可在出身、教育、年齡、性格等方麵都差距甚遠,兩人在性格上明顯缺乏和諧一致,加上他們還有一個很嚴重的語言障礙,思想感情便得不到及時而充分的交流,分手將是不可避免的。1922年秋,兩人友好地分手了。
和鄧肯分手之後,詩人重新回到舊情人別尼斯拉夫斯卡婭身邊。這位多情而善良的姑娘原諒了詩人,她又像過去那樣,將自己的愛無私地獻給了葉賽寧。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段複合的感情並沒有兩人所預期的那樣和諧與安寧,兩人再次分道揚鑣。
不久,這位多情的詩人又跌入另一紛亂的愛情漩渦,使他在自己的悲劇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詩人遇見了世界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容貌出眾的安德烈夫娜,並對其一見傾心。詩人那本來就易於衝動並且常常表現出愛情狂熱的心靈再次失去了平衡。同年9月,他們正式結婚,詩人搬進了那豪華而又古香古色的寬大住宅裏。令詩人大失所望的是,婚後生活並不像原來設想的那樣美滿。安德烈夫娜雖然出身名門,天資出眾,但她既缺乏同詩人相匹配的藝術才識和見解,也沒有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的那種溫情。到這時,詩人才真正感到當初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的重要和可貴,他深深地感到實在有愧於她。然而,他又沒有勇氣再一次回到她的身旁,以取得她的寬恕。在萬般痛苦的情況下,敏感的詩人終於走上了絕路,他要用死來報答心目中真正的情人。
從這些經曆來看,葉賽寧“殉情”而死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葉賽寧實際上是患精神抑鬱症而自殺的。當年詩人死後,蘇聯的官方訃告曾說過:“葉賽寧是由於精神憂鬱、心理平衡失調,於絕望中自縊而死的。”蘇聯著名的科學家若·麥德維傑夫在《誰是瘋子》一書中,明確指出:“謝·葉賽寧、亞·法捷耶夫、歐·海明威、傑克·倫敦、謝·奧爾忠尼啟則、德·阿·薩畢寧及其他不少受到尊敬的優秀人物都是在處於心理抑鬱狀態期間用自殺結束其生命的。”而且,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隨著心境失調,葉賽寧的性格愈來愈暴躁,到後來竟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顯得喜怒無常。經醫院檢查,醫生認為他已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鬱症。
從葉賽寧的詩歌創作實踐來看,特別是到了後期,詩人已陷入色情頹廢詩歌的泥坑,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上的極度頹唐和創作上的嚴重危機。不少詩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孤獨而憂傷的情緒,成為以情緒頹廢、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為標誌的“葉賽寧性格”這一專有名詞產生的口實。正是詩人強烈而固執的小農意識和田園牧歌式的憂傷,導致了他厭世自殺的悲劇。
還有人認為,詩人不是死於自殺,而是被謀殺的。
葉甫蓋尼·切爾諾斯維托夫是蘇聯著名的法醫、精神病專家、蘇聯哲學學會的學術秘書,曾長期從事葉賽寧死因的研究。經過調查驗證,他認為,葉賽寧是個精神狀況理想、神經非常健全的人,不可能因為心理抑鬱而自殺。而且新聞報紙所刊登的詩人死亡照片上明顯可以看出,死者的額頭和鼻梁上有一塊很大的凹痕,這顯然是被猛擊所致。此外,死者臉頰還有一條橫向抓痕,按規律,它是縱向的才與自縊的情況相符。這說明,詩人實際上是被來自身後的繩索勒死的。
謝爾蓋·葉賽寧究竟因何而走上自殺的道路,結束自己年僅30歲的正值輝煌的人生,還有待人們繼續思考和研究。
■“硬漢”海明威自殺之謎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從而自殺身亡,毀滅了自己。但猜測永遠是猜測,至今無人揭開海明威自殺的謎底。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他一生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以及《老人與海》等。在他的晚年,由於發表了《老人與海》等不朽之作,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認為,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中更勇敢的人。他的一生多彩多姿,就好像他筆下的醉漢、獵人、勇敢的士兵、職業拳擊手、鬥牛士等。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聞名世界的大文豪竟然在1961年7月2日,用獵槍悄悄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為什麽要自殺呢?這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有人認為,海明威自殺是“精神抑鬱症”造成的。海明威長期忽視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無法忍受病痛使他“喪失尊嚴”,他要以自殺的方式來與疾病作最後的搏鬥,並以此來維護自己那種“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的男子漢的“尊嚴”。
另一種觀點認為,海明威是因為對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絕望而自殺。海明威在發表《老人與海》並得到殊榮以後,其精神上受的壓力越來越難以忍受。他由於懷念非洲那段充滿無限樂趣的狩獵生活,再度前往,結果兩次遭遇墜機事件。雖然大難不死,但身體和精神上的創傷卻更加深了。由於頻繁的電療,海明威的記憶逐漸衰退,導致他的自傳性作品《流動的聖餐》的創作陷入困境,因而選擇了自殺。海明威讚同尼采的觀點:“適時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巔者最光榮。”在海明威辭世之前的長達14年間,美國作家哈奇諾一直是他的密友,對他的冒險、言談、夢想以及夢想的幻滅都有較多的了解。雖然哈奇諾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海明威為什麽自殺,但從海明威的生活經曆,尤其是晚年的生活,人們仍然可以洞察出一些他消極的跡象。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而毀滅了自己。
海明威自殺的起初動機始終沒有定論,他在自己的遺囑中是這樣說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滅,我那意味著一切的天賦如今拋棄我,我輝煌的曆程已盡,為維護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滅自己。”但是,人們並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對這一行為的解釋。
2000年7月,人們從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傳記中窺見了這個謎團的冰山一角。這本傳記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後的很長時間裏,一種我們今天所說的ed(勃起功能障礙)一直困擾著他。這種疾病嚴重地影響了他與幾任妻子的關係和他相當一部分的家庭生活,海明威對自己的ed症感到非常絕望,認為隻有將自己的肉體消滅,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因此,海明威的自殺之舉存在著一定的內在必然性。
縱觀海明威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他的生活和創作一直都和ed對他的影響有密切的關係。ed首先將他的人格扭曲了,繼而這種人格的扭曲又被帶入他的行為和創作中,最終徹底毀滅了他。如果肯尼思·林的論述能夠成立的話,或者說海明威的確是一個ed患者,那海明威在各種作品中刻意為自己塑造的“硬漢”形象隻不過是掩蓋自己疾病的幌子罷了。
難道這就能說明海明威自殺的原因嗎?似乎海明威的自殺並不這麽簡單,在這背後還隱藏著許多我們未知的東西。
■好萊塢明星赫德森之死
193公分的挺拔身材、俊朗帥氣的外形,讓羅克·赫德森得以成為美國好萊塢的著名男星,更成為當時全球少女心中的“萬人迷”。可在這俊朗的外表之外,赫德森的內心卻是黑暗的。他不僅宣稱自己是同性戀,還死於艾滋病。然而,熱愛他的影迷們卻不願意相信。
美國好萊塢著名電影男星羅克·赫德森以俊朗外表及193公分的挺拔身材走紅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與紅星桃樂絲·黛合作《枕邊細語》等多部膾炙人口的愛情喜劇,並以《巨人》一片獲奧斯卡男主角提名。1958年,在美國好萊塢有“萬人迷”之稱的羅克·赫德森更是當選年度最受歡迎的男星,成為全球少女的夢中情人。
1985年10月2日,赫德森在貝弗利山的寓所中突然死去,死因是艾滋病,終年59歲,從而結束了輝煌的明星生涯。消息傳來,好萊塢圈內人士無不感到哀傷與不安。時任美國總統裏根與夫人南希對赫德森的不幸逝世也表示了誠摯的哀悼。然而,人們卻並不願意相信這個在銀幕上充滿濃鬱的傳奇色彩、成為眾多影迷崇拜的偶像的赫德森,會因為艾滋病而死。多年以來,許多專家學者都在致力尋找赫德森之死的真相,然而卻收獲不大。
赫德森原名洛伊·弗茲傑羅。21歲那年,他因身體魁梧、儀表堂堂,被當時的經紀人威爾遜看中,引進影壇,並為他取藝名羅克·赫德森。這個名字兼含巨石與大河之意,極投合50年代美國民眾凡事講究“大”的風潮,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赫德森那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征,因而使這個默默無聞的青年一下被捧成名噪一時的明星。可赫德森對這個藝名一直不滿,認為它未免太嘩眾取寵了。但幾十年來,赫德森三個字已深植影迷心中,不容更改了。從藝名這件事上,充分反映了赫德森那種為了遷就現實環境而不惜掩蓋個人喜好的個性與心理狀態。
從影後,赫德森從未傳出半點緋聞,這在喜愛他的影迷心中留下了十分好的印象。可是,誰都沒有想到,這位英俊硬朗的好萊塢影星居然是一位同性戀者。據赫德森的一位密友透露:“赫德森一直就是同性戀者,我想早在他20歲成年時就是了。”同性戀,是導致赫德森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追究赫德森同性戀心理的產生根源,要從他飽受折磨的童年生活說起。母親生下赫德森不久,父親便棄家而去。後來母親再嫁,繼父對他非常嚴厲,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缺乏父愛中度過的。毫無生氣的家庭,使他心理上備受壓抑,養成了他那種怪僻的性格,也最終導致他成年後偏離常理的性取向。
因此,赫德森從踏入影壇開始,就一直扮演著雙重性格的角色。他一方麵接受安排,成為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另一方麵卻又沉湎於同性戀中。到了赫德森該結婚的年齡時,環球影業公司考慮到如果不叫赫德森成婚,反而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加上專門以報導醜聞起家的《權威》雜誌似乎已有所風聞,頻頻威脅要公布赫德森私生活的真相,嚇得環球影業公司立刻與其進行私下交易。
為了保住赫德森的形象,使他繼續為公司賺錢,他們便將那篇報導移花接木到另外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小明星身上,同時緊急安排了一場婚禮,讓赫德森娶了他的經紀人的秘書菲絲小姐。為不驚動新聞記者,兩人直到法院下班前三分鍾才趕去辦妥結婚登記手續,隨即住進一家旅館,以極簡單的儀式舉行了婚禮。完婚之後,對外發布了閃電式的結婚新聞。然而,這場沒有感情的婚姻不可能扭轉赫德森根深蒂固的同性戀性取向。盡管電影公司時常把一些這對夫妻伉儷情深、相敬如賓的假照片公之於世,欺騙觀眾,使得赫德森的形象更加完好,但這場名存實亡的婚姻深深地折磨著赫德森和菲絲。赫德森麵對公司的知遇之恩,不敢有絲毫反抗,而菲絲盡管也在為維持這場婚姻作出種種努力,但都失敗了。終於,這段婚姻維持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後宣布結束。自此,赫德森一直單身。
1985年,赫德森終於忍受不住心中的壓抑與折磨,突然公開向外界宣布自己是同性戀者的消息,同時宣布的還有他已患艾滋病的消息。整個好萊塢圈內的人都十分震驚。但自1985年以後,赫德森的健康狀況直線惡化,體重從100公斤下降到70公斤,兩頰深陷、雙目失神。這當然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懷疑:他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患上這種絕症的呢?不少人想揭開這個謎底,但卻始終未能如願。
然而,又有人認為赫德森是死於自己絕望的心態。據赫德森的一位密友說,他雖然患了艾滋病絕症,但不足以立即會死,他是被自己推進墳墓的。“確知罹患艾滋病之後,赫德森並沒有收斂他的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不但酗酒,香煙也一根接一根的,更頻頻出入同性戀酒吧。他仿佛已知來日不多,所以加倍地瘋狂揮霍自己的生命,一死或可解千愁吧!”其實,赫德森經全球抗艾滋病最權威的醫療機構巴斯特醫學中心用最新的抗艾滋病劑hpa-23治療,病情已得到控製。若赫德森能與醫生配合,再活上幾年也並非不可能。
或許,對於赫德森的死因,赫德森的姑母的話更有啟發:“是這個社會毀了他,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了。你無法知道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一旦走進這個花花世界後,會變成什麽樣子。”
■瑪麗蓮·夢露為何香消玉殞
瑪麗蓮·夢露的經典形象曆來被人們津津樂道,她與肯尼迪總統的緋聞也被傳得沸沸揚揚,她的死真的與肯尼迪有關嗎?
瑪麗蓮·夢露是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之一。1962年8月5日淩晨,瑪麗蓮·夢露被發現死在家裏。洛杉磯警察局接到報案後,立即趕往夢露的寓所。當時,瑪麗蓮赤裸地平躺在床上,臉部蓋在枕頭下,手裏還握著電話筒,兩條腿直伸著,床邊散放著一些安眠藥藥瓶。藥瓶的出現仿佛暗示著這是一場典型的自殺事件。經過一番仔細檢查,夢露的心理醫生格爾森大夫確認夢露是因為吞服過量的安眠藥而死,死亡時間在淩晨1點左右。
當時正是夢露生命中最輝煌的時代,她不僅在演藝事業上大紅大紫,如日中天,而且她的努力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從一個美豔的“花瓶”走向演技派明星。她還被評為20世紀60年代最受歡迎的十大名人之首。在風頭正勁的時候,她為什麽要選擇自殺呢?
有人認為,雖然夢露表麵上風光無限,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完美情人,可是,夢露的演藝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她以性感的形象亮相銀幕,迅速走紅,但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花瓶”的不利印象。雖然後來她經過努力,使很多人承認了她的演技,但好萊塢並沒有給她任何奧斯卡的提名,這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她的婚姻生活也不如意。在1961年,她曾兩次吞服大量安眠藥,還被送進過精神病院。許多人認為,演藝道路的不順,以及對家庭生活的失望,使夢露的性格敏感而脆弱,萬念俱灰之下選擇了自殺。
但是,許多人不同意夢露自殺的說法,紛紛提出各種質疑。首先,有人研究了夢露的驗屍報告,發現其中漏洞百出。報告提到夢露一次吞服了47顆安眠藥,可同時又說她的胃幾乎是空的,沒有任何安眠藥殘留物,隻有20毫升的呈褐色的液體。更詭異的是,據說夢露的屍檢報告最初長達723頁,後來卻不知為何減少到54頁。因此,人們漸漸相信了這樣一個傳說:夢露不是自殺而是他殺。
對於夢露的死,她的前夫羅伯特·斯萊澤提出強烈的質疑。夢露死後,他到現場查看時,發現夢露臥室外麵落下一些玻璃碎片。如果當時夢露的私人醫生格爾森為了拯救夢露破窗而入的話,玻璃片應該落在室內而不是室外。另外,夢露的一本紅色日記也不翼而飛,這個日記本記載著夢露與肯尼迪兄弟的一些交往情況。這些缺失的內容使得整件事越來越不像所謂的自殺事件,而更像一起嚴密策劃的謀殺。
夢露的房間裏不僅丟失了日記本,她死前三小時的通話記錄和部分電話簿也不翼而飛。夢露死時手裏握著電話,她曾經和誰通過電話?一位記者向電話公司索要一份夢露電話錄音磁帶上通話號碼的記錄副本,希望由此得知夢露死前曾對誰打過電話,卻被電話公司告知這一資料已被聯邦調查局扣押。這就更令人懷疑,政府為什麽會插手一個女明星的自殺?難道這一切與夢露的情人肯尼迪兄弟有關?
據說,夢露生前與總統約翰·肯尼迪及其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關係非同一般。1961年,夢露結識了肯尼迪兄弟,並與他們過從甚密。夢露經常戴著假發和墨鏡,手裏拿著一本速記本,扮做秘書模樣與約翰·肯尼迪約會。在肯尼迪總統45歲的生日慶祝會上,夢露特意為他演唱了《祝你生日快樂》和《謝謝你記住我》兩首歌。但不久以後,總統的弟弟羅伯特和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警告肯尼迪,他與夢露的曖昧關係已經被黑手黨掌握。肯尼迪隻得與夢露斷絕關係,但夢露仍不斷給肯尼迪打電話、寫信,甚至威脅他要向媒體披露二人的關係。這讓肯尼迪非常惱火。
後來,為了擺脫夢露,肯尼迪總統派他的弟弟羅伯特去當說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負命前去的羅伯特與夢露一見鍾情。不久,夢露就對外公開宣稱她愛上了羅伯特,羅伯特也答應會和她結婚。可很快兩人關係出現裂痕。心有不甘的夢露揚言要召開記者招待會,把她與肯尼迪兄弟的事抖出來,但很快她就自殺身亡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夢露的神秘死亡與肯尼迪家族有關。
在夢露死亡前的兩周,即7月20日,她曾在洛杉磯偷偷地做了墮胎手術,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羅伯特·肯尼迪。引人注目的是,有人聲稱看到了在夢露死前,有一個貌似肯尼迪的人與另外兩人潛入夢露的住所,其中一人的手裏提著黑色醫藥箱。後經史學家查證,那個人很可能就是肯尼迪本人。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夢露的管家在她死後數小時中,做了一次大清掃,清洗了夢露所有的衣物,並丟棄了大量的垃圾。更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傭人,竟在60年代三次赴歐洲旅遊,其背後顯然有人給予經濟支持,或者可以說是某種回報。
夢露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到現在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她陷入政治這灘渾水中,就注定了她的人生充滿秘密。
■加加林墜機之謎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飛行的人。他曾經成功地駕駛飛船翱翔太空,被人們予以“英雄”、“戰士”等各種美稱。可就是這位太空英雄,卻在一次駕機飛行中喪生,讓世人驚訝不已。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裏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曆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在這次曆史性的飛行之後,加加林榮獲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宇航員”稱號。
加加林榮登全球報紙的時候隻有27歲。這位集體農莊工人的兒子愛家、幽默,有著明星般的外表,他一下子就贏得一代俄羅斯人的仰慕。正當加加林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時候,災難發生了。1968年3月27日,他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在一次例行訓練飛行中,因一架雙座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
加加林駕駛的米格-15殲擊教練機的性能被公認為是最優越的。當時,蘇聯針對該機配置的所有飛行設施都完美無缺,而且就在飛機墜地前,一切狀況也再正常不過。飛行員的訓練是經過嚴格考察與督促的。飛機上的所有設施都沒有出現故障,墜地前的飛機沒有起火、沒有爆炸,電路、氧氣也都暢通無阻。加加林在飛機墜地前一分鍾還和指揮中心保持著清醒理智的聯係,身上沒有任何中毒及催眠的征兆。那麽,這起事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最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麽這兩位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事故發生時居然沒有從飛機上彈射出來。
事故發生後,蘇聯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委員會,大約有200名專家參與其中。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專家認為,1968年3月27日飛機飛行準備工作完全是按照現有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的。調查委員會查明了飛機與地麵相撞時的狀態。當時,飛機在兩層雲帶空域裏飛行,看不見地平線。返航時,可能發生了某種突發事件,使飛機幾乎是垂直俯衝下來,加加林和謝廖金想盡最大努力使飛機退出俯衝狀態,但當時飛行高度隻有250~300米,時間也隻剩兩秒鍾,飛機就這樣墜毀了。
由於最後調查人員確認飛機在與地麵碰撞前,所有係統都工作正常。因此,一時間,針對飛機墜毀的原因出現了多種不同版本的猜測:有人懷疑飛機在空中發生了爆炸;有人懷疑是機艙密封出了問題;也有人稱可能是異物進入發動機;甚至有人認為加加林和謝寥金是酒後駕機;有人懷疑飛機是與飛行區域內的氣象氣球碰撞後失事的;還有另外一些人則懷疑加加林是被害死的;甚至還有說加加林遭到外星人的綁架;還有的說他在墜機後幸存了下來,並於1990年死於一家精神病院中。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一個能把宇宙飛船都玩轉的人,竟會死在一架飛機上。
飛機墜毀後不久,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禁止公布調查結果,並下令將長達30卷的調查報告束之高閣。政府規定,調查人員不得發表總結性結論,理由是它危及國家安全。隨著蘇聯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讓整個事件漸漸被遺忘。
迄今為止,就連加加林的直係親屬也未被告知其死因。加加林的母親安娜不得不懷疑,兒子是不是被勃列日涅夫政權謀殺的。
蘇聯已退役的飛機工程師伊戈爾·庫茲涅佐夫曾在1968年參與過蘇聯政府對加加林墜機原因的調查。2005年,他利用最新的計算機程序,設法解出飛機最後時刻的飛行軌跡和精確飛行路線,完成了加加林墜機事件的模擬。他相信自己找到了這次災難的真正原因。
庫茲涅佐夫稱,他利用最新電腦程序確定了米格-15失事時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參數,最後得出結論,加加林飛機座艙的通風閥門並沒有關好,導致機艙出現漏氣。當加加林和謝廖金在高空中發現這一故障後,立即采取緊急措施,開始快速下降。他們當時以每秒鍾145米的高速下降,蘇聯航空專家那時認為這一速度是安全的。然而,後來的研究證明,這一速度充滿了危險,導致加加林和謝廖金昏厥,甚至沒能通過緊急彈射座椅逃出生天,“無人駕駛”的飛機最後衝向地麵。
作為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加加林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關於他墜機的原因還將繼續討論下去,但人類進軍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止,因為加加林已經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歌星列儂被刺身亡之謎
“甲殼蟲”樂隊在全世界有無數的粉絲,然而,正是這無數粉絲中的一人,槍殺了人們最為喜愛的歌壇巨星列儂。他是出於什麽目的槍殺列儂的呢?
列儂是聞名於世的“甲殼蟲”樂隊的創始人。“甲殼蟲”樂隊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英國,60年代主宰了搖滾樂。自1963年至1970年,該樂隊發行了18套唱片。他們在搖滾音樂方麵的創新,他們像拖把似的長頭發,他們隨性的服飾,都成為青少年狂熱追捧的對象。1965年,英國政府特意為樂隊頒發了大英帝國勳章。樂隊在頂峰時,又向好萊塢影壇進軍。在短短幾年中,他們拍攝了《“披頭士”來表演》、《啊!啊!啊!》等數部音樂片。而列儂更是樂隊的核心成員,他不但演唱出色,而且創作了不少迷人動聽的歌曲。許多代表作品被灌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流傳,使列儂名聲大振,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歌迷和崇拜者,許多人以能得到列儂的簽名為榮。
1980年12月8日的深夜,約翰·列儂在紐約達科他寓所門口被人槍擊致死。12月14日下午2點,全球的列儂樂迷集體為他致哀十分鍾。列儂死後,全世界都為之震驚,成千上萬的人在哀悼他,人們悲痛、驚歎、沮喪、憤怒,因為列儂是一代人的象征。
事後查明,謀殺列儂的是一個在佐治亞州出生、住在夏威夷的25歲青年馬克·查普曼。他於謀害列儂前兩天趕到紐約,住在離列儂家有九個街區的基督教男青年會裏,開始和許多崇拜者一起等在列儂的住所門前。星期六晚上,查普曼叫了一輛出租車,叫司機把車開到洛林威治村。星期一下午,查普曼找到列儂,請他簽名。列儂急速地把名字草草簽上,隨後鑽進一輛等著的汽車去錄音場錄音。
12月8日夜晚,查普曼在列儂的公寓門口等到了列儂。查普曼在黑暗中叫了他一聲。列儂剛要轉過身去,隻見穿著黑雨衣的查普曼突然從陰影裏衝了出來,舉槍朝列儂射擊。第一發子彈射進列儂的胸膛,查普曼接著又開了至少三槍。查普曼被捕後被判處終身監禁,並且在2000年以前不得假釋。但法律的公正卻無法彌補失去列儂的損失,這是全世界的巨大缺憾,列儂無與倫比的智慧、優美動人的歌聲永遠地失去了。
由於刺殺事件是在突然的情況下發生的,致使人們對事件的發生充滿疑惑:凶手為什麽要殺死列儂?這是不是一次蓄意謀殺?
有人認為,列儂因拒絕為可能是歌迷或崇拜者的凶手簽名時,便遭到惱羞成怒的凶手槍殺。但警察抓住查普曼的時候,發現他身上還帶著列儂簽過名的紀念冊。有人推測查普曼可能是個偏執狂或是歇斯底裏症一類患者,這些人在情緒激動或獲得某種東西後便無法控製住自己的行為。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認為,凶手可能是想用製造轟動的事件來使自己出名。於是,凶手選擇了名震世界的約翰·列儂。
有的藝術界人士認為列儂被槍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的藝術實踐和藝術主張。列儂和其合作者所創作的歌曲使很多人反對搖擺舞音樂的歡樂和奔放,尤其是那些藝術主張與“甲殼蟲”樂隊相左的人們。“甲殼蟲”的成員認為,速度緩慢的歌曲可以使心髒停止跳動,而速度快的歌曲則成為機智、庸俗的愛情和高度寓言式的冒險的刺激元素。這些歌曲合在一起,便成為一代人的最大的希望和最美的夢想的集合體。這種藝術實踐和主張,無疑具有鮮明的挑戰意義,自然會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忌恨。另外,列儂和“甲殼蟲”樂隊其他成員相比,更加傾向政治,其後期的作品包含對社會的評論。列儂還是一個參加和平運動的積極分子,從而不為傳統所束縛。所以,這一切都說明,列儂常會處在易受攻擊的地位,甚至有被殺的可能。
事實上,不管是在錄音室裏,還是在音樂會上,列儂曾多次遭到別人攻擊,生命受過多次威脅。早在1964年,在法國舉行第一次“甲殼蟲”音樂會時,列儂在後台收到一張條子:“我要在今天晚上9點鍾把你打死。”據此,不少人推斷查普曼很可能是一個言行和列儂大相徑庭的人,故而槍殺了列儂,或者他是受雇於人的凶手。
在列儂死後的數年內,他的影響和聲譽與日俱增。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列儂生前沒有發行的一些曲目還在陸續麵市,他在1972年參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錄像也被很多樂迷收藏。另外,為了紀念列儂,樂隊的幾位創始成員還於1995年重新錄製了樂隊在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幾首老歌,這些歌曲後來都作為新歌登上1996年的排行榜。但時至今日,列儂遇刺的真相仍然是個謎。
英國國王威廉二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不是他的曆史功績,而是他在新林打獵時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獵中,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殺,但真實情況至今不得而知。
威廉二世又名“胡佛”(1056年-1100年),1087年成為英格蘭國王,直到1100年去世,其統治勢力覆蓋諾曼底,在蘇格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威廉二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不是他的曆史功績,而是他在新林打獵時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獵中,他被一箭穿心而死。
在1100年8月的一個白天,英王威廉二世在皇家狩獵苑新林騎馬狩獵,他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隨從同行。一行人分為幾個狩獵小組,國王和他的親信蒂雷爾一組獵鹿。國王看見一隻赤鹿跑過,立刻射了一箭,射中赤鹿,但它沒有死。在威廉二世觀察那隻受傷的赤鹿的行走路線的時候,蒂雷爾射了一箭,鹿沒有射到,卻射中國王。受了重傷的國王一聲不吭,隻是一手折斷了射入他胸口的箭,這加速了他的死亡。驚恐之下,蒂雷爾躍馬而去,拚命地逃跑,盡管當時沒有人在追蹤他。有些人為他感到遺憾,有的人則協助了他的逃亡。
國王死後,亨利則和其他的人策馬飛奔,趕到臨近的收藏皇室財寶的曼徹斯特。亨利把財寶搶到並確實予以掌握後,便馬上趕回倫敦,加冕登基為亨利一世。此時,距威廉去世之日僅三天。眾人從獵鹿的樹林離開時,威廉二世仍然暴屍荒野。
幾個世紀以來,關於威廉二世是被謀殺的傳言屢禁不止。曆史學家認為,像蒂雷爾那樣的神箭手,不可能出這樣的紕漏。威廉的兄弟亨利曾經參與了那次狩獵活動,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在威廉死後不久,他就登基。
因此,威廉二世之死疑點重重。他是死於意外,還是被他那充滿野心的弟弟謀害了呢?或是如有人所說的威廉二世心甘情願依照異教徒的可怕教規自殺身亡呢?大多數人當然相信傳說中所出現的凶兆,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獵前夕所做的一個噩夢,他夢見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驚醒,驚醒時不斷狂叫。此外,還有人說聽見國王命令蒂雷爾殺死他,因為根據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經老而無用,作為一個權力逐漸衰落的國王,必須在儀式中引頸就戮。
據記載,威廉二世和弟弟亨利的關係並不好。威廉一世共有三個兒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時已給三個兒子分家,留給長子羅伯特的是法國的諾曼底,給次子威廉的是英國,亨利則沒有土地,隻獲得一筆財富。大哥與二哥二人經常爭執不下,甚至兵戈相見。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諾曼底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們所需的錢。羅伯特在1100年夏季啟程返國時,還娶了一個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決定,決不讓哥哥還債把諾曼底贖回,他開始計劃強奪諾曼底。新林獵鹿駕崩事件就是在作這種準備的時候發生的。如果亨利真的企圖篡奪英國王位,在狩獵中謀害威廉二世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而證明亨利要對獵鹿時發生“意外事故”負責的一個有力證據是,他從未試圖抓蒂雷爾回來以弑君之罪論處,甚至沒有沒收蒂雷爾的土地以示懲罰。
可是,以亨利的本領和為人是否能組織這樣一個謀朝篡位的大陰謀呢?蒂雷爾跟主謀勾結殺掉恩公和朋友,又會得到什麽好處呢?事實上,自慘禍發生後直到去世時,蒂雷爾都不承認他有弑君行為。
自古宮廷多紛爭。在權勢和財富的驅使之下,手足相殘、殺母弑父之事可謂比比皆是。威廉二世之死,亨利的嫌疑最大。真凶何在,隻有逝去的曆史知道。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謎
可憐的彼得三世被他的王後發動政變趕下台。就在妻子成功登基的時候,他卻突然暴死,政治鬥爭就是這麽可怕。
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駕崩後,俄國就陷入長期動蕩中。從1725年到1762年短短的37年間,走馬燈似的更換了三個沙皇、三個女皇。1762年6月24日,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後葉卡捷琳娜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的統治。7月18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突然暴亡。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與葉卡捷琳娜是否有關呢?
1741年,伊麗莎白即位後,確立了胞妹安娜的兒子彼得·費多羅維奇為皇位繼承人。彼得從小生活在德國,他非常崇拜普魯士軍事製度與德國文化,卻對自己的祖國毫無興趣。他甚至認為俄國是個令他厭煩的國家,他不願意治理這種國家。1761年,伊麗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繼位。由於國內政局長期動蕩,人們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頓一下國家。然而,剛剛上台的彼得三世卻經常以自己的喜好對俄國現行製度和法令亂加改動,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損害了教會與貴族的利益,令他們十分不滿。尤其是在對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為讓政界和軍界非常反感。
由於彼得三世狂熱崇拜德國文化,1745年8月,他娶了一個德國女子索菲亞·奧古斯都為妻,後改為俄國名字葉卡捷琳娜。這個女人不同於彼得三世的懦弱無能和狂妄自大,她是一個極會察言觀色、討人喜歡的女子。進入俄國宮廷生活之後,她勤奮學習俄語,還改信東正教。但是婚後,葉卡捷琳娜才發現彼得是個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婦領到家中。伊麗莎白也對她這個異邦女子有所懷疑,並派人監視她。年輕的葉卡捷琳娜雖未作過多的反抗,卻暗地記著這些仇恨。她一麵刻苦讀書學習如何治國,一麵在政界和軍隊中扶植拉攏親信,並將情夫們都安排到重要部門,以便為她奪權作準備。1761年,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彼得繼位,即為彼得三世。由於國內政局長期動蕩,社會各界均人心思定。然而,剛剛上台伊始的彼得三世卻經常以自己的個人好惡,隨意改動俄國現行製度和法令,推行一係列損害貴族和教會利益的政策,遭到上層人士的反對。葉卡捷琳娜由於巧言令色的表演技巧,贏得眾人的愛戴,而彼得三世的粗暴猥瑣則受到眾人的非議和鄙視。與此同時,以葉卡捷琳娜的情夫、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兄弟為首的密謀集團正在策劃推翻彼得三世的行動。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奧拉寧堡發動對丹麥的進攻,葉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淩晨5時,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控製了首都局勢,成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與女皇平分政權,但遭到斷然拒絕。他隻好宣布退位,最後的條件就是女皇能歸還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隻猴子,以便他能度過後半生。7月18日,葉卡捷琳娜在樞密院正式宣布就任皇位,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就在葉卡捷琳娜宣布登基的同一天,傳來被囚禁的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彼得三世是消化不良而死。
在俄國古老的封建宮廷中,始終充滿著權力的傾軋和鬥爭,宮廷政變同專製獨裁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彼得三世即是獨裁政治的犧牲品。盡管他的死因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彼得三世死於謀殺;其二,葉卡捷琳娜與彼得三世之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一種說法稱他是被人毒死的。當時,法國外交部檔案記載,一些人按照俄國風俗親吻彼得三世的遺體以示告別,這些人的嘴唇後來卻奇怪地腫了起來。還有一種說法稱彼得三世是在酒後與人打罵,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種說法則是女皇為除後患,密令心腹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麽?葉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麽手腳呢?這一切真相都不得而知。
■拿破侖死於謀殺嗎
曾經叱吒風雲的拿破侖戰敗後被流放在孤島上,然而他始終是敵人的心病。隨後,他突然死去,讓這些人鬆了一口氣。
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在他親手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垮台後,被英國人囚禁在南大西洋孤島聖赫勒拿島上,度過生命中的最後六年光陰。1821年5月5日17時49分,這位曾叱吒歐洲大陸的風雲人物與世長辭。
當時的屍檢結果是死於胃癌。拿破侖的家族有癌症史,且在解剖時他的胃已潰爛。於是,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相信了這個權威性的結果。
1982年,一個瑞典牙醫宣布拿破侖是被慢性砒霜毒死的,震驚了世界。這位拿破侖的崇拜者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包括關於拿破侖的論文和醫療記載。曾隨拿破侖一起流放聖赫勒拿島的仆人馬爾尚在其日記中寫道,拿破侖去世前“經常失眠,腿部腫脹無力,掉頭發,偶爾抽搐,總是覺得口渴”。這名牙醫發現拿破侖患病期間的症狀完全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結果。而且他還找到了拿破侖生前贈送友人的幾縷頭發,那裏麵的砷含量也是遠遠高於正常人。這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
拿破侖如果真的是砷中毒而死,這背後的黑手是誰呢?有人懷疑是英國政府。但對於英國人來說,當時的拿破侖不具有潛在威力。那他對誰才具有威懾性呢?有人認為是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時的法國皇帝。但是,誰能證明侄子曾經派人去下毒害死自己的伯父呢?這也隻是猜測。
很明顯,那個謀殺犯應該在拿破侖被流放的整個時期都待在聖赫勒拿島。拿破侖戰敗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之後,從頭至尾陪伴拿破侖的隻有德蒙托隆和第一仆人馬爾尚兩個。人們從德蒙托隆第五代子女家中發現德蒙托隆寫給妻子阿爾比娜的信件、私人日記、回憶文章和許多草稿等,在書信中發現了德蒙托隆下毒的“確鑿證據”。
德蒙托隆出身貴族,是個公爵,因對拿破侖獻媚而被封為將軍。當時,德蒙托隆欠下大筆債務,為了使自己得到資金接濟,他很有可能覬覦拿破侖的錢財,希望憑借自己對拿破侖的一片赤誠和殷勤伺候,能得到拿破侖巨大遺產的一大部分。事實上,拿破侖在遺囑中已經答應給他200萬法郎的遺產。但德蒙托隆的胃口比這要大得多,因而對拿破侖產生不滿。在當時,德蒙托隆是唯一有機會下毒的人。如果是通過飯菜下毒,島上其他人也不能幸免,肯定是通過酒下毒。島上有一個拿破侖私人專有的地下酒窖,隻有德蒙托隆才能進入酒窖。
也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德蒙托隆與波旁王朝皇帝路易十八的弟弟、後來的法國皇帝查理十世關係密切,是法國保皇黨和英國的“走狗”,而這兩派力量均希望能“盡早除掉拿破侖”,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國“鬧革命”。有人稱,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八的兄弟阿圖瓦公爵的指使下,德蒙托隆多次陰謀殺害拿破侖。這位公爵作為王室繼承人,擔心拿破侖複出推翻君主政體,非常熱衷組織和資助暗殺拿破侖的行動。
自此,很多人相信拿破侖是被人下毒害死的。然而,還是有一些專家堅定地認為拿破侖最後是因胃癌去世。於是,一些專家指出,弄清拿破侖死因的最好方法就是能“開棺驗屍”,並對其遺體進行“dna測試”。但這對許多法國人來說,是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拿破侖親屬則認為:“有關拿破侖的死因並不重要,因為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研究。”
拿破侖死後19年,也就是1840年,在跟隨他一起流亡的幾個隨從的監督下,拿破侖的墳墓被重新挖開,屍體最終被一直放置在巴黎的榮軍醫院教堂。現在,那裏已經成為一個神殿和旅遊勝地。雖然人們對拿破侖的死因仍爭論不休,但法國人提起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皇帝仍感到十分自豪。因此,他的墓碑前每天都圍滿了參觀者。
■斯大林之子死亡之謎
1941年7月16日,斯大林的長子雅科夫在斯摩棱斯克大盧基鎮戰鬥中被俘,後被關押到薩克森集中營。1943年4月15日,雅科夫死於集中營內。雅科夫到底是怎麽死的呢?
斯大林的長子叫雅科夫·朱加什維利,1914年3月8日生於莫斯科庫茲基莊園。1937年大學畢業後,他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工程建築學院任工程師。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雅科夫積極報名參軍,並上了前線。不久,成為蘇聯第十六集團軍十四坦克師三團二營中尉軍官。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蘇聯全線潰敗,主要的工業、農業區相繼被德軍占領。更富戲劇性的事發生在7月16日,在斯摩棱斯克大盧基鎮戰鬥中,蘇聯第十四坦克師被擊潰,斯大林之子中尉軍官雅科夫·朱加什維利成了德軍的俘虜。他很快被送到德國呂貝克的奧弗拉格克斯集中營裏,後來轉到薩克森集中營關押。
隨著德國多線作戰,蘇聯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將領保盧斯失利,被迫向蘇軍投降。希特勒傳信給斯大林,希望蘇方釋放保盧斯將軍,作為交換條件,德國方麵願意釋放已關押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蘇軍統帥斯大林沒有因此動搖,他讓中立國的紅十字會轉告希特勒:“我不喜歡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由此,蘇聯人民更加敬佩斯大林,為他毫不自私的精神深深感動。但這對於雅科夫無疑是當頭一棒,也預示著他命運的結局。
雅可夫被俘後情緒極度低落,他為未能完成父親誓死保衛斯摩棱斯克城的囑托、未能率部為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而深深自責。斯大林所說的“沒有戰俘隻有叛徒”的話也使他沒臉回到故土去。當聽說斯大林不願“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的消息後,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重創。但是,雅科夫卻不知道,斯大林沒有一刻不在為營救他而努力。他特別下令,責成有關方麵進行過兩次營救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1943年4月15日晚上11時,雅科夫死在薩克森集中營。雅科夫的死對德國人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德國人擔心斯大林如果知道雅科夫在集中營死去,會在蘇聯境內關押的德國戰俘身上進行報複。所以,下令對雅科夫的死嚴格保密。
雅科夫的死亡原因一直是個謎,長久以來人們不斷討論,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雅科夫是在集中營內自殺的,自殺的原因是雅科夫感到絕望和悲傷。斯大林所講的在戰場上沒有戰俘而隻有叛徒,這句話對雅科夫打擊最大。1943年4月15日,德國薩克森集中營的看守獄卒將德國《德意誌新聞報》刊登的有關蘇軍在蘇聯境內的卡廷森林屠殺成千上萬的波蘭軍民的報道給雅科夫看。當雅科夫看了卡廷屠殺真相後,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達到了絕望的地步。於是,他在集中營裏自殺身亡。但這一點值得商榷,因為雅科夫在集中營已經待了兩年,而且在斯大林屠殺波蘭軍民的前後,他曾和他的幾位波蘭難友策劃過兩次越獄。這一切表明雅科夫直到死前從未放棄過生的努力。
許多人傳言,雅科夫是在越獄逃跑時被德國軍隊士兵開槍打死的。當斯大林不願意用德國戰俘保盧斯將軍交換兒子時,雅科夫非常失望,加上集中營的環境惡劣,使雅科夫難以忍受。晚上11時,當集中營“放風”集合時,雅科夫突然逃跑,飛身衝過集中營的鐵絲網。德國軍隊士兵發現後,向雅科夫開了20槍,打中11槍,雅科夫當場死亡。接著,德國軍隊哨兵從鐵絲網外邊,把雅科夫的屍體拉回來,用毯子裹著。十個小時後,雅科夫的屍體在集中營的焚屍爐裏被火化。
也有人認為,雅科夫是在集中營內被德國黨衛隊特工謀殺的。1942年12月,蘇德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轉折,德國第六集團軍奪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圖被挫敗。1943年初,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四集團軍在司令保盧特·拉都勒的率領下向蘇聯紅軍投降。納粹德國在黨衛隊頭子戈培爾·拉加利的指示下,準備利用雅科夫搞反動宣傳。雅科夫頂住了誘惑和壓力,沒有被納粹德軍黨衛隊利用。4月15日晚上11時,納粹德軍黨衛軍上校中隊長盧德維拉·艾特加指使納粹特工格哈特·多馬克中慰和巴巴羅薩·榮特金上士將雅科夫秘密槍殺。然後,將雅科夫的屍體扔到集中營的鐵絲網外,偽造現場,對戰俘們說雅科夫因逃跑被哨兵發現而槍殺。
由於雅科夫死前沒有什麽遺言留下,他是自殺還是他殺可能將永遠成為一個謎。
■希特勒死亡之謎
許多人都認為,希特勒是自殺身亡的。然而,事實上存在的種種疑點一直縈繞在人們的頭腦中,希特勒死亡之謎至今尚未被解開。
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的“共識”是,1945年4月30日,麵對蘇聯紅軍對柏林的瘋狂轟炸,希特勒宣稱自己要與第三帝國共存亡。他和情婦愛娃·布勞恩雙雙服下氰化鉀毒藥,他又朝自己頭部開了一槍。根據希特勒生前的命令,他和愛娃的屍體用毯子裹著搬到總理府地堡外花園內,澆上汽油焚燒了。之後,兩人的屍骸被合葬於附近的彈坑中。
1945年4月,攻入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紅軍一個法醫小組在總理府地堡附近挖出被認為是希特勒的屍體。這具屍體的頭骨有部分缺失,疑似開槍自殺所致。但其下頜與牙齒的情形與希特勒牙醫的供述完全不吻合。一年之後,那塊缺失的頭蓋骨碎片終於在地堡外找到。這塊頭骨碎片與早先發現的希特勒下頜骨以及他自殺時坐的、血跡斑斑的沙發殘骸一起被封存於蘇聯情報機構。
這塊頭蓋骨碎片一直被認為是希特勒已死的“鐵證”,而美國科學家經過dna檢測發現,這塊頭蓋骨來自一名女性。這個頭蓋骨碎片應該也不屬於當時33歲的愛娃,雖然她年齡和性別都符合,但過去文獻中沒有任何關於她開槍自殺或被槍殺的記錄,她是被毒死的。這給希特勒的死亡增添了一個問號。
莫斯科犯罪學實驗室對據說是希特勒開槍自盡時在沙發上留下的血跡的鑒定結果表明,這不是血,而是色澤相似的液體。被認為是希特勒的那具焦屍上的血型同希特勒的真實血型也不符。焦屍的大腦內也未發現彈痕。當時,曾流行一個說法,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在對太陽穴開槍前曾服毒,但蘇聯內務機關在數月後對屍體作鑒定時,並未發現服毒痕跡。
據此,有人認為當初在帝國總理府花園內發現的屍首並非希特勒。但是,現在已無法重新鑒別了,因為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曾於1970年下令挖出並徹底焚毀埋葬在東德馬格德堡蘇軍兵營裏的希特勒屍骨,骨灰隨後拋入河中。有關焚毀過程的記錄保存至今。
如果希特勒沒死,他會去哪裏呢?有人說他去了意大利隱居,有人說他去瑞士做了修道士,還有人說他在英國做了漁夫。20世紀80年代末,還有人聲稱見過他。當然,這隻是傳聞,不足為信。事實上,不管希特勒當年有沒有死亡,他現在肯定已經死了。
■巴頓將軍死亡之謎
他是二戰中最受爭議的美國將軍,是極少在閃電戰中能與德軍抗衡的統帥之一。然而,戰爭剛剛結束,巴頓卻在一場車禍中去世。這究竟是一場意外還是密謀的策劃?
喬治·巴頓是二戰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他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作為一個軍人,他沒有馬革裹屍,卻死於戰後的一次車禍,他的死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個謎團。
1945年12月9日,巴頓將軍和蓋伊少將去養雉場打獵,霍雷斯·伍德送他們前去。不幸的是,上午11時45分左右,他們在38號公路上發生了車禍。這是一場特別可怕的事故,但令人吃驚的是,除巴頓將軍外,另外兩人一點也沒有受傷,而巴頓將軍的脊柱嚴重錯位,頭骨也受了重傷。
五分鍾後,軍警趕到現場,並迅速招來一輛救護車。巴頓於12時15分被送至城中美軍陸軍醫院。醫生們將他的頭皮縫合,並將鼻骨接好。他們給巴頓輸血以防止中風和破傷風,輸入青黴素以防止感染。但對於巴頓受損的椎骨,他們束手無策。醫生們隻能在他的頭骨中插入牽引器械,以固定他的頭和脖頸的位置。
在醫院得到救治後,巴頓逐漸恢複了清醒,他好像也知道自己前景不妙,他的四肢不能動,脖子以下沒有知覺。令人高興的是,經過醫生精心救治後,巴頓將軍的情況有了很大好轉。很快,他的一條胳膊變得有力,一條腿也有了一些微弱的知覺。
在巴頓將軍受傷住院一周後,醫生們認為他已經脫離危險,至少是性命無憂了。但是,能恢複到何種程度他們仍然無法預知。然而,12月20日下午,血栓突然沒有預兆地發生了。巴頓將軍的情況急轉直下,令醫生們束手無策。12月21日5點55分,巴頓將軍停止了呼吸,死於血栓和心肌梗死。
巴頓一生經曆的大小事故非常多,骨折、扭傷、被馬踢,也曾從馬背上摔下來過。在墨西哥,有一次帳篷中的汽燈爆炸,他被嚴重燒傷。如此多的事故,唯有這一次車禍要了他的命。巴頓死後幾小時就有傳言,說他死於謀殺。他的不少部下、親屬聽到噩耗,第一個反應就是“他被害了”。
在人們仔細研究車禍後,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疑點。車禍發生的時候,車裏共有三人,其他兩人皆毫發無損,為何偏偏隻有巴頓將軍受傷呢?而且,肇事司機在案發後順利逃脫,居然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美國當局對此次車禍的調查也十分草率,沒有留下任何現場調查的官方材料。唯有一份巴頓車上司機的證明材料,上麵還有明顯被改動的痕跡。有人指出,憲兵隊長巴巴拉思中尉曾經寫下一份調查報告,但後來卻不見了。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檔案館中關於巴頓車禍和去世的記錄也都離奇地消失了。車禍後,本已轉危為安的巴頓卻又猝然而亡。種種現象讓巴頓的死變得迷霧重重……
據此,有人認為巴頓將軍之死帶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跟他與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矛盾有關。二次大戰以後,巴頓將軍成為“親德派”。他曾經公開指責盟軍的“非納粹化政策”,並曾把納粹分子和非納粹分子的鬥爭極為不恰當地比喻為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之爭。他甚至還考慮過要扶植德國九個未受損失的黨衛軍部隊。他的這種親德傾向,使艾森豪威爾非常不滿意。一幫支持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的人也希望除掉巴頓,因為巴頓深知艾森豪威爾的底細,可能做出對艾森豪威爾競選不利的事。
此外,還有人認為巴頓將軍之死與“奧吉的黃金”謎案有關。“奧吉的黃金”是納粹在二戰中埋藏的一批黃金,它被美軍某些將領發現後竊為己有。戰後,巴頓將軍受命調查這件案件,就在真相即將大白之際,巴頓將軍遇上車禍。於是,有人猜測是某些嫌疑人擔心劣跡敗露而設計謀害了巴頓將軍。
作為曾經的風雲人物,巴頓將軍到底是因何而死?他是死於意外還是死於謀殺?他的死是否與艾森豪威爾有關?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是不解之謎。
■戈林自殺之謎
納粹頭目戈林二戰期間大肆屠殺猶太人,犯下滔天罪行。二戰後,他受到應有的審判。可就是在執行死刑當天,他服毒自殺。是誰給了他致命的毒藥呢?
赫爾曼·戈林是法西斯德國“響當當”的人物,他長期追隨希特勒,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和賞識,在德國納粹黨中的地位也是僅次於元首希特勒。1939年,希特勒親自將他定為自己的接班人。1940年,又授予他“帝國元帥”的稱號。他可謂是權傾一時。
二戰爆發後,戈林不僅親自指揮空軍作戰,還製定了對猶太人的種族迫害政策,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失寵的戈林被希特勒以“叛國罪”的名義逮捕,投進監獄。
盟軍占領德國後,戈林被押送到盧森堡邊境的蒙道爾夫美軍戰俘營,後來又被押到紐倫堡監獄。在紐倫堡審判中,戈林頑固堅持法西斯立場,一再否認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勞倫斯勳爵代表國際軍事法庭宣讀對戈林的判決,確認戈林犯有策劃戰爭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判處絞刑。
戈林被俘後,由於他的身份特殊,監獄采取了嚴密的看守措施。獄守徹底搜查了他的全身,除了衛生用品和必需的衣物以外的幾乎一切東西都被沒收了。戈林屋內的床是被固定在地上的,窗戶上的玻璃是有機玻璃,室內不留一根電線和金屬物。室內的燈整夜亮著,看守透過門上的監視鏡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防止他自殺。在這種情況下,戈林幾乎是與世隔絕了。
盡管看管措施非常嚴密,意外還是發生了。1946年10月15日夜間,在即將執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死刑判決——執行絞刑的前兩小時,戈林突然服毒自殺。消息傳開,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動。這位大名鼎鼎的納粹戰犯顯然不願意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送上絞架,罪有應得的他沒有得到應該屬於他的死亡方式。經過法醫鑒定,戈林是服下了劇毒化學物氰化鉀自殺的。誰能想到,戈林居然能在連一個蚊子都不能自由進出的情況下從容地服毒自殺,逃避全世界人民對他的審判。問題是,他的毒藥是從哪兒來的?是看管的哪個環節出了紕漏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調查人員檢查了戈林在囚室中的私人物品,最後在他的奶油罐中發現了毒藥瓶。這個發現令大家目瞪口呆。這意味著戈林在整個關押期間一直藏有毒藥。可是,這個奶油罐早已被沒收,放在監獄的儲藏室中,根本沒有在戈林身邊。那麽,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下,戈林是如何把毒藥順利取出來的,到底是誰幫了他?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懷疑範圍也應該是狹小的,問題出在內部的幾個人身上。調查在繼續進行著,卻沒有任何的結果。
所有的高層納粹頭目在戰爭末期都得到毒藥瓶,裏麵是氰化鉀。然而,戈林私人東西中的毒藥瓶在他剛到蒙道爾夫時就被發現了。那麽,他自殺用的氰化鉀又是從哪兒來的呢?人們推測,很有可能是掌管行李間鑰匙的惠利斯中尉幫助了戈林,因為他一直對戈林很友好,還曾接受過戈林送給他的小禮物。惠利斯負責戈林在囚室裏存放的個人物品的保管。監獄裏的普留凱爾醫生幾次“確認”毒藥是從監獄貯藏室中取得的,他記得囚犯們進出那裏都有美國軍官陪著。在執行死刑的前幾天,戈林有可能去過行李間。最可能的是軍官中某個人在最後幾天裏曾陪他去過,其中就有惠利斯,他要做的隻是當戈林在取毒藥時把眼光轉向別處幾分鍾。
戈林的妻子埃米·戈林在戈林死後多年向外界說:“此事一定是一位美國朋友所為。”她在1946年7月最後一次探視戈林時曾問過他有膠囊沒有,戈林立即回答說沒有。1991年,戈林的侄子克勞斯·裏格爾承認,是惠利斯中尉把毒藥給了戈林。但這些都隻是一種猜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惠利斯中尉幫助了戈林,何況惠利斯中尉也早已去世,死無對證了。
也有人說毒藥是藏在戈林的陶土製的煙鬥裏的,在要被處決的那天,戈林將煙鬥剖開;也有人說他將毒藥藏在肚臍裏;也有人說戈林吞服了緩慢釋放毒素的毒藥……總之關於毒藥來源的猜測多種多樣,但這些僅僅是猜測。
戈林自殺後,他的屍體與其他被絞死的納粹戰犯放在一起被火化。美軍把火化後的骨灰倒進一條小溪裏,從此這個罪惡的戰爭犯灰飛煙滅。雖然戈林已死,但他是如何弄到毒藥自殺的卻一直是一樁懸而未決的謎案。
■斯大林死亡之謎
斯大林是蘇聯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對20世紀的俄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大林逝世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了,但對於斯大林死亡之謎這個重要曆史懸案目前仍無定論。
二戰開始後,在歐洲戰場上,麵對希特勒的瘋狂進攻,法國、英國紛紛敗下陣來。這時候,斯大林的一聲怒吼,使世界又看到了一位巨人。紅場閱兵之後,勇敢的蘇聯人用火炮擊碎德國人的坦克。斯大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20多年後,這位巨人卻死得不明不白。關於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1953年3月6日清晨6點,莫斯科還處於黎明前的酣睡中。這時,廣播電台傳來著名播音員列維坦緩慢、低沉和悲哀的聲音:“列寧的戰友和列寧事業的天才繼承者,共產黨和蘇聯人民英明的領袖和導師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的心髒停止了跳動。”這一消息立即通過無線電傳遍蘇聯,傳向全世界。
蘇聯、東歐、中國人民都為這一消息所震驚,各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沉重的哀思之中。東西方國家政府都迅速召開會議,商討斯大林的去世造成的時局變化。與此同時,許多人開始懷疑斯大林死於謀殺。這種觀點最初在斯大林衛隊及其服務人員中流傳。接著,在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這種說法也開始廣泛流傳。斯大林的兒子瓦西裏更是在搶救斯大林期間破口大罵,認定他的父親是被毒死或者是被殺害的。
斯大林的逝世的確留下一個曆史之謎。在斯大林逝世後,在他病重期間照顧他的醫生撰寫了《1953年3月2日-5日,約·維·斯大林病史》,記述了從醫生們3月2日到達斯大林的別墅,直到三天後斯大林去世這段時間的病史。這份報告直到1953年7月才完成,整整寫了四個多月。從蘇聯內務部檔案看,這份稿子至少修改了兩遍,而且兩份草稿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都不相同。這份病史被蓋上“絕密”的印章,提交給蘇共中央委員會。50多年來,兩份草稿都保存在那裏,沒有發表,也沒人能讀到。
從現存的治療記錄來看,斯大林是死於中毒。1953年3月5日,第一批血液和尿樣分析結果一出來,就把醫生們嚇了一跳。此時,毒素已進入斯大林體內,不可逆轉地損害了斯大林的心髒和整個血液循環係統,包括特別危險的地方——大腦。這時,再采取措施為時已晚。
據醫生分析,斯大林中的很可能是天然蛋白質有機物毒藥。這類天然毒藥存在於蛇、蜘蛛和蠍子的毒液內,甚至在一些植物和細菌中也有。它們可以破壞呼吸和血液循環,損傷淋巴結、眼睛和大腦等,並在某種情況下致人死命。斯大林死後,醫生對其遺體進行解剖,更加證實了“克裏姆林宮醫療管理局中央臨床診斷實驗室”的各種檢驗報告。
關於事實的真相,關於斯大林身死的秘密,在當時進行了隱瞞,理由是“這屬於斯大林家庭的私人秘密,75年之後才允許解密,即要等到2028年”。
1976年,流亡西方的蘇聯學者、被西方譽為“克裏姆林宮學家”的阿夫托爾哈諾夫認定,當時的蘇聯領導人之一貝利亞是導致斯大林死亡的主謀,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布爾加寧都是加速斯大林死亡的幫凶。這種觀點在當時引起全世界的廣泛注意。
後來,直到赫魯曉夫時期,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流傳著:斯大林並不像正式公告所宣布的那樣死在克裏姆林宮裏,他是在近郊別墅去世的。這不過也是傳說而已,在找到確鑿證據之前,斯大林的死亡之謎仍然不能定論。
■肯尼迪遇刺懸案
“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麽,而要問你們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麽。”約翰·肯尼迪的這句名言讓這位美國最年輕的總統深得美國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然而,他尚未完成對美國民眾的承諾就不幸遇刺身亡。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時30分,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在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和得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時,埋伏的槍手向他開了槍,子彈命中他的頭部,他的妻子很驚慌地抱住他,全身都沾滿鮮血,送往醫院後他很快不治而亡。數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約翰·肯尼迪是美國曆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總統,也是第八位在任期內去世的總統。
由於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國會決定由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上任後,立即成立一個七人調查委員會,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沃倫領導。經多方取證和認真調查之後,該調查委員會於1964年9月發布了該案件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刺殺行動是奧斯瓦爾德一人所為,和其他部門與集團一概無關。一時間,輿論嘩然,這一結論難以讓人信服,案情仍是迷霧重重。
在肯尼迪遇刺案件中,最大的疑問在於槍響的次數。美國政府1964年就此案公布的官方調查報告“華倫報告”認定奧斯瓦爾德是肯尼迪遇刺時唯一的凶手,他從得克薩斯圖書大樓向肯尼迪開了三槍。但15年後,美國眾議院調查委員會重新對此案進行調查後得出結論稱,當時刺客共向肯尼迪開了四槍,其中三槍來自圖書大樓,另外一槍則來自另一個地點。證明研究所采用的錄音帶是當時總統車隊中達拉斯警方的汽車上的麥克風所錄的現場錄音,因而資料來源絕對真實可靠。而官方當時認為是三聲槍響的原因是這四聲槍響中隻有其中三聲槍響聽起來比較清楚,剩餘的那聲槍響則被國家研究委員會說成了“聽起來像槍聲的噪音”。最為關鍵的是,得到官方認可的三聲槍響都與肯尼迪中彈的時間有明顯的間隔,反而是那聲“像槍聲的噪音”與總統中彈的時間吻合。而這個聲音的來源地也不同於其他三聲,經回聲分析,專家認為射擊地點應當位於公園山丘。這一結論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奧斯瓦爾德是單獨作案的懷疑。
在肯尼迪遇刺中,一個謎團接著一個謎團。事件發生後的20年內,涉及該案的重要證人都接二連三地丟掉性命,死亡人數已近200人。而該案的真相卻始終未浮出水麵。很多人注意到這樣一件事實,那就是得克薩斯州法律規定死於當地的人,屍體必須在當地解剖。但是,肯尼迪的屍體卻被直接送到了位於貝塞斯德的美國海軍醫療中心,並且總統的遺體是在其家屬尚未知曉的情況下進行秘密解剖的。於是,有人斷言當時運到貝塞斯德的青銅棺內並無屍體,這一切隻是為了掩人耳目。那麽,刺殺肯尼迪總統的凶手究竟是誰?
有人認為是古巴人刺殺了肯尼迪,因為通過“豬灣事件”和“導彈危機”,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羅的死對頭。也有人認為是中央情報局的變節行為,因為在豬灣慘敗後,肯尼迪於1961年免去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職務,並削弱了中央情報局的職能,這導致其內部“鷹派”頭目和一些將軍的怨恨。也有人認為此事件最為關鍵的是以胡佛為首的聯邦調查局。胡佛曆經幾代總統,位高權重,手中掌握很多政客的把柄,在美國政界幾乎可以一手遮天。可是,肯尼迪不肯向他妥協,積極限製胡佛的權力,兩人勢如水火。據說,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撤換胡佛一事已提上工作日程,此舉嚴重得罪了胡佛。
此外,人們還把懷疑的眼光盯上了時任副總統並在肯尼迪被殺兩小時後宣誓成為第36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身上。因為他曾在196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肯尼迪。有人懷疑了他與早對總統抱怨不滿的得州石油商、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聯手設計了暗殺行動,並銷毀了這個陰謀的所有證據,以中止肯尼迪的內政、外交政策,嫁禍於蘇聯和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
政治鬥爭總是夾雜了各種利益衝突,也許肯尼迪遇刺事件並不是簡單的槍手刺殺總統。總之,整個事件充滿神秘氣息,就連後來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總統競選時也遭人槍殺。於是,人們猜測因為有人擔心一旦羅伯特·肯尼迪進入白宮,便會下令調查哥哥被害事件的整個內幕,案子的真相就會大白天下,可能引起美國政壇的震動。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臨危受命的約翰遜總統在委托特別委員會調查此事後,又宣布將調查結果封存起來,對外宣稱要在2038年當與此事有關的人員全部謝世之後,才能公布事情的調查結果。這是為了保護什麽人還是在遮掩內幕,人們不得而知。也許真要等到2038年,所有的謎團才能揭開。善良的人們寧願相信這隻是一起槍殺事件,而不是謀劃已久的暗殺。可是,誰能保證得了呢?
■馬丁·路德·金遇害之謎
《我有一個夢想》,許多人都能背誦其中的一句或者幾句,馬丁·路德·金也因此被世人永遠懷念。他死於槍殺,然而其中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在美國,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馬丁·路德·金日”,以紀念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於1929年1月29日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一個牧師家庭。他於1955年從波士頓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後,也成為一位牧師。1955年12月1日,在美國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交車上,一個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縫因為拒絕為白人讓座而遭到逮捕。馬丁·路德·金隨即號召黑人掀起罷乘運動,從此成為黑人民權運動的領袖。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廣場的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黑人集會,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當天,肯尼迪總統就邀請他到白宮做客。1964年,馬丁·路德·金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下榻洛林汽車旅館。4日晚飯前,他站在二樓300號房間的陽台上,與人談話。這時,在街對麵的一幢公寓裏,一個狙擊手端著一架帶有觀測鏡的汽步槍,向他射去。子彈從前麵穿過他的脖子,在顎後爆炸,他隨即倒地不起。下午7時5分,醫生宣布由於子彈炸開了大動脈血管,切斷了頸髓,馬丁·路德·金溘然長辭,死時還不足40歲。
馬丁·路德·金遇刺剛一個小時,美國甚至全世界都已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警方和聯邦調查局特工雷厲風行的調查工作。1968年6月8日,殺害金的凶手在英國倫敦被美國安全部門的人員逮捕。四天之後,他被引渡回美國。
暗殺金的不是黑人,而是白人詹姆斯·厄爾·雷。他曾在密蘇裏州監獄服刑,1967年4月,即在孟菲斯凶殺案發生的前一年,越獄逃跑。雷在向金開槍後,由於感到憂慮和恐懼,化名為伊利克·加爾特,先逃往美國的馬裏蘭,而後逃往英國。美國聯邦調查局為了追捕他,先後投入3014名特工人員,累計行程50萬英裏,花費140萬美元,這一次堪稱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追捕逃犯的行動。1969年3月10日,詹姆斯·厄爾·雷作為自供殺人犯,被判監禁99年。
雖然聯邦調查局斷然肯定詹姆斯·厄爾·雷就是真凶,但是,人們覺得事有蹊蹺。這個曾在不值一提的盜竊案中落網的竊賊,從越獄逃跑到被捕的這一段時間裏,怎麽會如此巧妙地一再繞開警方和聯邦調查局設置的重重羅網、耗費了聯邦調查局的大量人力物力呢?這應該不是一人能力所為,應該有背後的力量支持。這種力量究竟是來自哪裏呢?
有人根據曆史情況,懷疑謀殺案是聯邦調查局所為。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經在公開場合大罵馬丁·路德·金是個大騙子。在1967年6月,當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金與其他領導人在紐約州開會並宣布實施民權運動計劃時,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就開始不斷挑金的毛病,指責他企圖“公開邀請”人們參加夏季將在某些城市興起的暴力事件。馬丁·路德·金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胡佛還給他送過恐嚇信。胡佛對他的仇恨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有可能詹姆斯隻是被利用,做了個替罪羊而已。雷被捕後,傳言說他並不是單獨行動的,而是與人合謀從事暗殺活動的。但美國總檢察長拉姆塞不斷發表評論,毫不重視這些傳言。
後來,迫於輿論壓力,在金被害十年後,1978年,美國國會不得不對金被刺一案重新進行專門調查。調查於1978年結束,所得材料達數十萬頁,總結報告達800頁。最終作出了金死於密謀的新結論,但卻無法查明密謀的具體參加者。
從各種事實和各種評論來看,詹姆斯·厄爾·雷暗殺馬丁·路德·金究竟是孤立的行動,還是與其他人或機構共同謀劃的,依然是個懸案,而且刺客雷一直未供認其動機。
1986年1月,總統羅納德·裏根簽署法令,規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為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以紀念這位偉人,並且定為法定假日。金雖然離去了,但他永遠活在所有熱愛他和仇恨他的人心中。
■拉賓遇刺之謎
1995年11月,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在參加一場集會時被一個反和平的極右青年刺殺。凶手被當場抓獲,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然而,事實上案情沒有那麽簡單……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曾經參加抗擊法西斯的鬥爭,是以色列的一代英雄。他於1974年和1992年兩次出任工黨領袖和內閣總理。1994年,為表彰拉賓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所作的努力,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崇尚和平的人,卻因為和平而被刺身亡,成為曆史的遺憾。
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正值猶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然而,這一天對拉賓來說卻是一個災難日。當天,拉賓參加了在特拉維夫舉行的一個十萬人的和平集會。晚上7時50分,拉賓演講完畢,在眾人的簇擁下健步走下主席台,準備乘車離開廣場。當他走近轎車正要抬腿邁入車內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猶太青年,掏出手槍從拉賓的背後連開數槍。拉賓隨即身體前撲,倒在地上。在醫院急診室,大夫們盡一切努力挽救拉賓的生命。但他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身亡,終年73歲。拉賓也成為以色列建國後第一位被國內反對勢力暗殺的總理。拉賓死後,中東的和平進程也隨之戛然而止。
刺殺拉賓的凶手阿米爾被當場抓獲,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說是站在拉賓身後兩米,向他背部連開了三槍。許多善良的人都以為,本案到此已大白於天下,可以“蓋棺論定”了。然而,招供本身並不完全等於罪證,拉賓的遇刺並沒有那麽簡單。和1963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一樣,拉賓遇刺案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引起人們的很多猜測。
事後的調查也讓我們相信,這不隻是一起簡單的刺殺案件。奄奄一息的拉賓被急送到醫院後,醫生對他的傷勢曾進行了仔細的檢查。當天的屍檢報告上注明拉賓身上的致命子彈是從胸口進入,穿透心髒,又經背部,從第五根和第六根肋骨之間射出。也就是說,這致命的一槍,應該是有人用槍口直抵拉賓的胸口開槍射擊的。以色列警方在提交給法庭的報告中也說:“死者體內留有大量火藥粉,上衣有很長的缺口。由此可以斷定,殺手是用槍口直抵拉賓的胸口開槍的。”
然而,在場的人都看見阿米爾是從背後射殺拉賓的,而且還有一個叫凱普勒爾的業餘攝影愛好者,用攝像機攝下了案發現場。而阿米爾的確是從拉賓的背後對拉賓連擊了三槍,他根本沒有在拉賓的前麵開槍。況且,當時廣場人山人海,阿米爾根本不可能接近拉賓,再說他也沒有必要這樣做。那麽,逼近拉賓射擊的究竟是誰呢?
同時,據拉賓的保鏢說,剛聽到槍聲,他就把總理壓在身下。可是,遇刺現場並沒有發現任何血跡。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不免讓人疑竇叢生。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凶案發生的時候,凶手一邊開槍,嘴裏還一邊喊著:“沒事,這不是真子彈。”如此看來,在表麵凶手阿米爾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真正凶手,而且,即使阿米爾開槍打中了拉賓,傷勢也肯定不太重。因此,殺死拉賓肯定是另一個人所為。那麽,這個神秘的殺手又是誰呢?他為什麽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行刺?
拉賓死後,有報紙揭露說早在當年7月就有人向政府舉報過阿米爾有刺殺總理的企圖,但不知為何沒有引起重視。這是故意放縱還是無意忽視呢?案發後還獲悉,阿米爾曾先後五次企圖刺殺拉賓,但由於種種原因,此前的計劃全都泡了湯。
更奇怪的是,拉賓的司機當天表現也十分反常。這位賽車手出身的職業保鏢,居然用了20分鍾才把總理送到醫院。實際上,那段路開車五分鍾就能到。他聲稱是一時迷了路。而在汽車到達醫院時,連一個及時迎診的醫生都沒有!於是,有人懷疑拉賓是在驅車去醫院的路上被第二次暗殺。他們認為,阿米爾確實參與了暗殺拉賓,但他沒有打中拉賓,真正的凶手躲在拉賓車子的後座。阿米爾的槍響後,保鏢把拉賓推進車子,這個不知名的凶手開槍打死了拉賓。
一係列不正常的事情讓我們懷疑拉賓遇刺案的真相是什麽。這位受人尊敬與愛戴的人去世已經十多年了,可謀殺他的真凶何日才能緝拿歸案呢?整件事情已經籠上了重重迷霧,不知以後能不能徹底解開。
■普希金決鬥的背後
普希金為愛所困,最終死於一場決鬥,遺憾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許多人懷疑的是,他的死是一場政治陰謀。
1799年,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地主家庭。他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製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1837年2月,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一個舞蹈教師舉辦的家庭舞會上結識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羅娃。兩人一見鍾情,不久便正式宣布結為夫妻。當時,詩人正在沙俄政府外交部供職。他的夫人經常出入上流社會。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婦在偶然間遇到丹特士。隨後,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開始瘋狂追求娜塔麗婭。一時間,娜塔麗婭與丹特士之間的流言在當時俄國上層社會流行開來。為了自己的妻子,也為了自己的榮譽,普希金最終選擇以決鬥的方式來了結同丹特士之間的恩怨。
1837年1月27日下午4時,普希金在一家甜食店裏喝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杯咖啡,在朋友丹紮斯的陪同下,走出店門,乘上雪橇來到小黑河畔。這一天,天空布滿陰霾。在凜冽的寒風中,普希金與丹特士選擇以中世紀式的決鬥來了結他們之間的恩怨。在丹紮斯的公證下,丹特士獲得首先開槍的權利。死一般的靜穆下,一聲清脆的槍聲響起,曾經勝過一次決鬥的普希金這次沒有那麽幸運,腹部中彈。兩天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從此隕落,年僅38歲。
普希金死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凶手就是丹特士。人們在懷念普希金的《詩人之死》中寫道:“一個法國紈絝子弟,用罪惡的手,扼殺了美、自由和詩。整個俄羅斯在哭泣,全體俄羅斯人憤怒了:交出丹特士!還我普希金!”
但是,謀殺普希金的凶手難道僅僅是丹特士一個人嗎?有關專家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詳盡探究,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亞曆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二世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曆史學家捷爾斯基·費科克斯·埃德蒙多維奇花了整整20年時間,查閱了沙皇時期留下的大量秘密檔案資料,認定普希金與丹特士男爵決鬥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殺人的陰謀。因為普希金寫了大量的詩歌和小說,有相當一部分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專製統治,鼓勵人們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不滿。1827年1月27日,普希金受到莫斯科警察總監波裏斯·安得羅·戈拉維夫的審訊和指控,沙皇尼古拉準備將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弗蘭格爾島。後來,丹特士想方設法接觸普希金的妻子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羅娃,希望得到娜塔麗婭的愛情。這些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策劃的。法國貴族後裔丹特士男爵通過決鬥,因而殺害了普希金。
也有人說,當時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為詩人妻子的美麗姿色所傾倒。為了讓岡察羅娃能夠經常參加宮廷晚會,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為“宮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普希金表麵上不敢違抗指令,但心中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尼古拉一世也對普希金越來越感到不滿,專門委派心腹暗中監視他的言行舉動。
為了謀害普希金,沙皇就利用丹特士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會大肆造謠中傷,散布小道傳聞,並且授意布置了丹特士與詩人之間的血腥決鬥。當詩人普希金在決鬥中不幸遇害之後,悼念追憶詩人成就的各種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一時成為聲討沙皇黑暗暴政的戰鬥檄文。麵對群眾的抗議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賊心虛,擔心詩人的葬禮會引起更大的事端,便秘密派人趁夜色掩護把詩人的靈柩悄悄從準備舉行葬禮的教堂中運走,送到遠處一座偏僻的聖山修道院裏草草埋葬了。
雖然事實的真相還有待研究,但參與殺害普希金的直接凶手和幕後謀劃者必被人們永遠唾棄,因為他們殺害了一個舉世無雙的文壇巨匠。
■屠格涅夫死亡之謎
屠格涅夫的死無疑是文壇的巨大損失,他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作品。那麽,他究竟是怎麽死的呢?是患病而死,還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俄國偉大的作家,他創作了《羅亭》、《父與子》等著名小說,被譽為俄國文壇“三巨頭”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於貴族家庭,彼得堡大學畢業後到德國留學,研究黑格爾哲學,早年醉心於浪漫主義詩歌。隨著俄國農奴製危機的加深,他在別林斯基的思想影響下,發表了反農奴製的《獵人筆記》,走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他曾擔任《現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終是一個溫和的貴族自由主義者,擁護沙皇政府的農奴製改革。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產生分歧,後來離開俄國前往西歐。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自70年代起,屠格涅夫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歐的民粹主義者往來,並時常資助他們,把他們看做一種能迫使政府實現漸進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1883年9月3日下午2時,屠格涅夫在法國巴黎的布爾日瓦爾逝世。在離開人世之前,他也沒能回到他的祖國。不久,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其遺體從法國運回彼得堡,葬在沃爾科夫墓地別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
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說過:“等到我們歸天,你將看到人們如何對待我們。”事實證明了他的自信不是出於狂妄,他的葬禮像普希金的葬禮一樣轟動了彼得堡,其盛況是繼普希金之後人們所未見過的。成千上萬的人護送他的靈柩去墓地;俄國所有監獄裏的政治犯敬獻了一個花圈,安放在他的靈柩上;生前對他有敵意的人們在他逝世後終於向他的遺體表示了無限的敬意。這一切的敬意,都是人們對他文學成就的褒獎,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屠格涅夫的死無疑是文壇的巨大損失,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從此也少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那麽,他究竟是怎麽死的呢?是患病而死,還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麽病呢?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
有的學者認為,屠格涅夫的死和他長期以來不同尋常的愛情生活有關。人們一直不解,相貌出眾的美男子屠格涅夫為什麽會對奇醜無比的法國著名歌唱家維亞爾杜夫人一往情深。維亞爾杜夫人長得相當難看,雙眼鼓起,麵部線條粗獷,駝背。但似乎這種醜陋又帶著極大的吸引力。一位比利時畫家曾說:“她奇醜無比,但要是我再見到她的話,我會愛上她的。”1843年11月,法國著名歌唱家維亞爾杜夫人隨意大利歌劇團到彼得堡演出,開始和屠格涅夫認識,後來成為終生密友。屠格涅夫多次出國和僑居國外都同維亞爾杜夫人有關,她給他的創作留下深刻的痕跡。
雖然深深愛著維亞爾杜夫人,但屠格涅夫並沒有明確地表達愛意,而是一路追隨著她。無論維亞爾杜夫人到哪裏演出,屠格涅夫都會盡可能地跟去。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屠格涅夫甚至同維亞爾杜一家遷居巴黎,直到逝世。他一生的最後十年就是在杜埃街48號維亞爾杜夫婦的樓上度過的。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心緒紛亂的幸福。屠格涅夫終日為生在“另一個男人的安樂窩邊”而痛苦。盡管有好幾次結婚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屠格涅夫一生都陷在這種欲罷不能、欲行又止的境地中,這種似愛非愛的特殊關係,長期折磨著他。也有好幾次,屠格涅夫曾想擺脫維亞爾杜夫人對自己的影響,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就這樣,心靈的苦痛和無情的病魔折磨著他,伴隨著病情的加重,屠格涅夫終於衰竭而死。
也有人認為屠格涅夫患的是心絞痛病,後來病情加重而死。從1882年起,屠格涅夫即抱病在身。第二年,大夫給他做了手術,切除了一個囊腫。當時,法國的著名醫生夏爾科曾為他看病數年,經長期觀察、診斷,認為他患的是心絞痛病。醫生給他用了敷劑、氯醛和氯仿,但他還是劇痛難忍,不能入眠。時間一長,即不治而亡。
然而,一些研究屠格涅夫生平和創作生涯的學者、專家都認為,他實際上是患脊椎癌死的。蘇聯學者鮑戈斯洛夫斯基在《屠格涅夫》一書中,明確指出:“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死於脊椎癌。”屠格涅夫生前曾感到背部劇烈疼痛,在他死後,法醫作了詳盡的屍體解剖,發現他的三節椎骨受損。
也許屠格涅夫真的死於脊椎癌,也許是幻想的愛情加重了他的病情。無論怎樣,屠格涅夫給我們留下的作品是寶貴的,他讓一代又一代人記住了他的名字,愛上了他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謎
一次音樂會後,柴可夫斯基在一家餐廳喝了一杯水,幾天後便突然暴亡。難道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裏真的帶有霍亂病菌?
1893年10月28日,在彼得堡的愛樂廳,《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由俄國大音樂家彼得·伊裏奇·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僅僅幾天後的11月6日淩晨,這位俄國著名音樂大師卻突然死亡。他的死因更是給人們留下一個不解的謎。
在柴可夫斯基死後的第12天,也就是1893年11月18日,他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樂曲自始至終的悲劇氣氛,給人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於作品流露出的這種悲哀痛苦的情緒,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悲愴的《第六交響》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殺”的“預言”。
柴可夫斯基死後,官方宣布了他的死因。在彼得堡愛樂廳指揮《第六交響曲》之後,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進涅瓦大街一家名為萊涅拉的時髦餐廳。當時,柴可夫斯基有點口幹,於是向餐廳要了一杯水解渴。第二天,他便患上急病。醫生認為,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裏帶有霍亂病菌,使得柴可夫斯基因此感染霍亂。幾天後(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便與世長辭。
但是,100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對這種官方說法抱有很大的懷疑,喝水感染霍亂的奇怪說法無法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多年來身受腸胃病之苦,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對於食物的衛生尤其重視。因此,當醫生的警語和醫療指南在所有的報紙上大加倡導之時,一杯生水和傳染病的故事,看起來實在有點不合情理。
後來,有人發現一份所謂柴可夫斯基寫的“秘密標題”的草稿,上麵寫著:“這部交響樂的計劃的最終本質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衝動的熱情、信心和渴望活動,必須短(終曲: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愛;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為終結(也要短)。”於是,人們以此為據,證明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然而,《第六交響曲》卻絕不是作者為自己“自殺”所寫的“挽歌”。這是因為,1893年這一年,是作者獲得極高榮譽的一年。此時,他的聲望在俄國如日中天,並獲得世界各國音樂界的肯定。而且有亞曆山大三世的大力庇護,可謂前途無量。況且在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和日記中,沒有沉重危機和極度憂傷的隻字片語,人們怎麽也找不出他自殺的理由。
一些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隻限於猜測。聲名顯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殺,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謎。
在真相沒有水落石出之前,圍繞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爭論必然很多。然而,無論音樂家的真正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他在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價值,永遠是崇高和珍貴的。他的音樂美化人類的感情,點綴凡俗的生活,留給世間心靈的火花和美麗的宴饗。
■凡·高自殺之謎
凡·高的一生飽嚐坎坷和孤獨,他生前隻賣出過一幅畫。死後,他的畫卻被視為珍品。難道他是因為懷才不遇而自殺身亡?
文森特·凡·高是偉大的荷蘭畫家、後印象派大師,也是一代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然而,這麽一位歐洲最傑出的藝術家、畫壇巨匠生前卻默默無聞,他一生坎坷,窮困潦倒,飽嚐寂寞和孤獨。凡·高生前賣出的作品隻有《紅色葡萄園》一幅,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僅為當時的400法郎而已。100年以後,他的畫成了舉世珍寶。他像誇父一樣追逐著太陽,最後在烈焰中燃燒……
1890年7月27日,凡·高借口去打鳥,從他人那裏借到一支左輪手槍,走向奧維爾小鎮外的一片麥田。麵對著燦爛的陽光,用那隻拿慣了畫筆的手,對著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四小時後,他蘇醒了。他帶著滿身的血跡搖搖晃晃地回到住處。在生命垂危的時刻,他偶然看見店老板13歲的女兒阿德琳娜·雷沃克斯站在陽台上,樣子楚楚動人。凡·高忍著劇痛,為她畫了一幅肖像。2000年,在紐約克裏斯蒂拍賣行,凡·高的那幅絕筆畫《阿德琳娜·雷沃克斯肖像》,以1375萬美元的高價成交。
凡·高苦熬了兩天,痛楚難忍。臨終前,他不斷吸煙,和弟弟提奧談論著藝術。他對提奧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苦難永不會終結。”1890年7月29日,凡·高去世,嘴裏還叼著點燃的煙鬥,時年37歲。這位為藝術奮鬥了一生的傑出畫家,在他的作品即將得到公認時,悲慘地離開了人世。而他自殺的這一聲槍響更是響徹古今,直到今天,還在震撼著人類的心靈。
凡·高短暫的一生,經曆了太多的磨難。他四處顛沛流離,幹過幾種職業,曆經世道的不平和生活的艱辛。作為藝術家,他酷愛繪畫,而且他天分極高,創造力很強。他從事繪畫僅僅才七年,就創作了1700多件作品,其中900幅素描,800多幅油畫。可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所代表的藝術風格還沒有被世人認識和理解,作品沒有銷路。因此,在他生前,隻賣出過一幅畫,以至於他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斷資助來維持。這些無情的現實,都極大地撞擊著他本來已經脆弱的神經,使他完全被擊倒了。所以,他才采取自殺的方式逃離這個沒有給他帶來什麽快樂和溫暖的世界。
近年來,隨著對凡·高所代表的現代印象派繪畫藝術理解和欣賞的人越來越多,對他的生平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人們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目光對準這位藝術家的死。凡·高為什麽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有一點似乎很明顯,是他的精神失去了控製,是一種失常情況下的非理智行為。凡·高生前患有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裏住了一段時間。1890年5月16日,他告別了聖·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經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奧。據提奧的妻子回憶:“我原以為會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麵前的卻是健康的臉上浮現著微笑的神態堅定、體格強壯、肩膀寬闊的男子……他已經完全好了。”然而,就是這位疾病“已經完全好了”的凡·高,卻在兩個多月後開槍自殺了。
也許是那一聲槍響讓人們開始關注凡·高,開始認同他的畫作,可他永遠不能再為人們畫畫了。
■一代文豪高爾基去世之謎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閃電之間,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高爾基《海燕》
中國人民對高爾基並不陌生,他的這篇《海燕》還入選中國學生的語文課本,文中所表達的抗擊暴風雨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中國人。這種“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抗爭精神也正是高爾基文學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他也因此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20世紀的一代大文豪。
1936年6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高爾基逝世,全國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其實,早在高爾基病危時,蘇聯政府就每天向全國人民發布病情公告。高爾基年輕時即患有肺結核病,以後時好時壞。到了晚年,肺結核病已十分嚴重,他的肺隻有三分之一還有機能,同時患有老年性心髒病。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未能挽救高爾基的生命。最終這位社會主義文學的巨匠和奠基人,終於永遠地擱下了他手中緊握的武器。
然而,就在全國人民還沉浸在失去高爾基這位文學巨匠的悲痛之中時,蘇聯政府卻突然宣布高爾基是被無產階級的敵人謀殺而死。1938年3月,蘇聯政府在莫斯科對“右派和托洛茨基派反蘇維埃聯盟”進行公開審判,其中就包括審判謀害高爾基一案。作為被告的原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供認:“聯盟的聯合中心內屬於托洛茨基一派的那些人建議組織一次反對高爾基的敵對行動,因為他是斯大林政策的支持者。”布哈林解釋說,不排除要從肉體上消滅高爾基的可能性。原內務人民委員雅戈達供認了謀殺高爾基的動機。他說,高爾基一直是斯大林路線的熱情支持者和擁護者。托派要推翻斯大林政權,不能忽視高爾基在國內外的威望。高爾基既然不能脫離斯大林,“聯盟”隻好幹掉他。
雅戈達供稱,托洛茨基在1934年7月即指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地從肉體上消滅高爾基”,並委托他具體執行。雅戈達網羅了高爾基的秘書克留奇科夫、家庭醫生列文、著名醫學教授普列特涅夫等實施謀殺計劃。雅戈達指示他們,要讓被禁止喝酒的高爾基盡量多喝酒,要讓高爾基經常傷風感冒。
1934年5月2日,高爾基患了肺炎。克留奇科夫夥同列文、普列特涅夫先讓高爾基喝了香檳酒,然後給他服瀉藥,使高爾基一病不起,從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19名被告因為被指控犯有推翻蘇維埃的重大罪行,除普列特涅夫被判處25年徒刑外,其餘18人均被宣告處以死刑。
然而,許多學者卻認為這次宣判又是一次“逼打成招”的結果。有傳言說,布哈林在被捕後曾遭受酷刑拷問,但他拒絕認罪。內務部的審訊人員恫嚇他說,如果他拒不認罪,他妻子和兒子的生命將受到威脅;反之,如果他協助黨把問題弄清楚,他的家屬可不受株連,他本人也可從寬處理。布哈林終於屈服了,於是供認了種種犯罪事實。
而原內務人民委員雅戈達的證詞更是幾經變動,他先是說他謀害高爾基是屬於情殺,因為他與高爾基妻子的關係暖昧,最後在受公開審判時,他又說謀害高爾基是政治目的。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猜測:雅戈達是否屈打成招?
然而,隨著這些所謂的“謀殺者”的死去,這件謀殺案就成為一樁懸案,成為一個謎團。
隨著曆史學家對高爾基之死的深入研究,更多的人開始認可一種新的觀點:是斯大林謀殺了高爾基。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1921年夏天,高爾基因病複發出國就醫,甚至在列寧死後也不願回到蘇聯,因為他打心底裏不信任列寧的這位繼承人——斯大林。直到1928年,高爾基才在蘇聯人民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回國,而製造這些人民呼聲的幕後主使正是斯大林。
然而,高爾基回國後,就完全陷入斯大林的監視控製之中。高爾基漸漸被與世隔絕了。但是,作家敏銳的目光通過普通老百姓的臉透視了這個國家所發生的一切,他渴望自由地呼吸,然而四周都是高牆。高爾基在精神苦悶時,常常自言自語:“他們包圍了我,封鎖了我,我簡直要煩死了。”斯大林幾次派人企圖說服高爾基為他寫傳記,高爾基卻總是禮貌地謝絕。
麵對這樣一個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物,斯大林的想法和許多最高統治者一樣:既然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為他人所用。於是痛下殺手。
然而,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找出高爾基之死的真正原因。
■畢加索是縱欲而亡嗎
在人類美術史上,畢加索的藝術成就無與倫比。和凡·高等藝術家生前潦倒死後輝煌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然而,在這位藝術巨匠死後,人們不僅盛讚其卓越的藝術貢獻,也對他的死因充滿好奇:畢加索是縱欲而亡的嗎?
畢加索是20世紀繪畫史上擁有極高聲譽的畫家。他的作品既繼承傳統藝術,又具有獨創性,成為世界性的藝術瑰寶。這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人,有著鮮明的個性。他的作品中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和20世紀人類不息的探索精神,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1973年4月8日,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92歲的漫長生涯。1973年4月10日,他被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裏。然而,對於畢加索的死因,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測:畢加索是縱欲而亡。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猜測呢?畢加索到底是不是縱欲而亡的呢?多年來,無數專家學者都想要解開這個謎團。
大多數人認為,鑒於畢加索生前有著太多的風流韻事,畢加索完全有可能因縱欲而喪生。
1988年6月,希臘女記者阿裏亞娜·斯特拉辛奧波洛斯·赫因湯曆經五年研究,在美國出版了一部畢加索的新傳《畢加索,創造者和破壞者》,書中披露了這位藝術大師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在她的筆下,畢加索是一個粗暴專橫、自私自利、不負責任、幸災樂禍、詭計多端的人。書中曾提到畢加索與一名年輕的茨岡人搞同性戀,後來,這位茨岡人離開了他,他發誓要報複。阿裏亞娜還寫道,畢加索在巴黎大街上與一名17歲的少女瑪麗·特裏薩·沃爾特相遇,並對她說:“我是畢加索,您和我在一起會成為名人的。”在他與妻子奧爾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時,他也把瑪麗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讓瑪麗當模特兒;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與瑪麗幽會。自此以後,畢加索就開始縱欲,成了一個可怕的男人。後來,畢加索又拋棄了瑪麗。據阿裏亞娜透露,該書中的許多素材都是由畢加索的前妻弗蘭科斯·吉洛特·加龍省提供的,她是畢加索1943至1953年的生活伴侶。於是,很多人認為,長時期的縱欲是畢加索死亡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與庭院》雜誌上,藝術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約翰·查理森也曾披露:在1915至1916年間,畢加索曾與一位名叫加布裏埃爾·德佩爾·萊斯皮納斯的巴黎婦女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羅曼史。查理森說,最令人驚奇的是畢加索曾在一張紙上寫道:“我已請求善良的上帝允許我向你——萊斯皮納斯求婚。”畢加索在這之前從未表現出對結婚感興趣,盡管他後來有過兩個妻子和許多情婦。
在藝術創作上,畢加索一生中從無數個女人身上得到過靈感。畢加索的創作熱情、創作工作是在與最後一位妻子雅克琳結婚之後才又煥發了青春的活力,這位西班牙女子為晚年的畢加索營造了一個溫馨寧靜的世界。如果沒有雅克琳的存在,沒有從她那裏得到靈感,畢加索的最後十年就不會那樣充實。從畢加索最後十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結婚帶來的生活的安謐以及從比自己年輕40歲的妻子那兒得到的激勵與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錯。
但也有人認為,畢加索是抑鬱而死。據一些學者、專家的考證,在畢加索生命的最後一年,畢加索鍾愛的雅克琳“神經不正常”,“安眠藥服多了,簡直像半個病人”。這使畢加索感到無限痛心,不能不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創作熱情。另外,晚年的畢加索處於創作力衰退的時期,從畢加索最後幾年的創作實際來看,更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兩個原因對畢加索的打擊是很大的,可能他就是在這種氛圍下抑鬱而死的。
由於畢加索個性古怪,舉動神秘莫測,對許多事避而不談,人們無法知道他的生活真相。畢加索死後,又缺少詳細的死亡報告,這就難免會引起後人的猜測和爭議。自然死亡也好,縱欲而亡也罷,畢加索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
■馬雅可夫斯基為什麽開槍自殺
在個人創作靈感高峰的時期,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卻以一聲槍響告別世界。對於詩人的自殺原因,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猜測。
1930年4月14日上午10時15分,曆史銘記下了這一刻。隻因為在這一刻,蘇聯著名詩人、劇作家馬雅可夫斯基在一聲槍響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給人們無盡的悲痛和遺憾。
那天,當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盧比揚卡大樓內的人們正各自為工作忙碌時,卻突然聽到一聲槍響。最終,人們在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房間裏發現了倒在血泊中的詩人,他的旁邊丟著一支手槍。致命的子彈穿透了心髒,一切搶救均告無效,才華橫溢的詩人早已停止了呼吸。經多方檢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詩人是自殺的。
自殺?一直以來都在為生活熱情歌唱,曾被斯大林讚許為“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的馬雅可夫斯基自殺了,這真是一個舉世震驚的悲劇!這一悲劇震動了蘇聯文壇和社會各界,也震動了國際社會。人們在震驚之餘,感到納悶的是:像馬雅可夫斯基那樣平生追求進步,參加過地下鬥爭,坐過牢,經受過革命考驗,並且在詩歌創作上取得卓著成就的革命詩人,為什麽會走上自殺的絕路?為什麽這顆當代詩歌的太陽正在中午當頂的時候卻自己突然沉落下去了呢?
多年以來,中外學者、文學史家都在致力於研究分析馬雅可夫斯基自殺的原因和動機,並從各自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許多學者認為,馬雅可夫斯基的自殺原因是因為他波折的愛情經曆。正如他在遺書《致大家》的信中,也說明他是由於個人原因而自殺的。詩人在遺書中曾提到“愛情之舟”,還多次提到莉麗亞、波朗斯卡婭。
莉麗亞是勃裏克之妻,勃裏克同詩人關係密切,而莉麗亞同詩人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她在詩人死後,曾公布過詩人從1917年9月到1930年3月給她的125封信和電報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她說:“我和馬雅可夫斯基生活了15年——從1915年到他逝世。勃裏克是我的第一個丈夫,我們是1912年結婚的。當我告訴他說,馬雅可夫斯基和我相愛時,我們大家都決定永不分離。就這樣,我和馬雅可夫斯基走到了一起——既是精神方麵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居住方麵在一起——過著我們的生活。”
“愛情之舟”指的是1925年回法國的俄羅斯姑娘雅可芙列娃。1928年,詩人在巴黎和她結識並相戀。他曾動員她回蘇聯結婚,但卻遭到拒絕。詩人回莫斯科後,仍不斷給她寫信。據公布的材料統計,從1928年12月27日至1929年10月5日之間,詩人給雅可芙列娃寫了七封信和拍了25封電報,可都沒有收到回信。1929年,詩人決心再去巴黎向姑娘求婚,可受到勃裏克和保安部門的阻撓,未能成行。最終,雅可芙列娃嫁給了一個法國人,這對詩人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
這時,馬雅可夫斯基又認識了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年輕演員——波朗斯卡婭,兩人相愛了。麵對詩人的求婚,波朗斯卡婭拒絕了,因為她不願離開她的丈夫,也不願因離婚毀掉自己的事業。在這一刻,詩人對愛情的理想完全破滅。於是,他選擇了在槍聲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不少蘇聯和中國的學者、專家認為,馬雅可夫斯基之死,主要原因與20世紀20年代蘇聯文壇的鬥爭相關。馬雅可夫斯基是位革命詩人,列寧對他十分器重。可是,在20年代複雜的蘇聯文壇上,他卻遭到誹謗和攻訐。托派反對他,唯美派反對他,官僚主義者不喜歡他。對詩人攻擊得最凶,對他的心靈創傷最重的是“拉普”和“瓦普”(全俄無產階級作家同盟)中的宗派集團、托派分子。最終,在這種政治打壓下,詩人的精神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總之,促成詩人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愛情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認為,馬雅可夫斯基的悲劇在於他在一個非抒情時代寫抒情詩。
■名詩人葉賽寧是死於殉情嗎
僅因為愛情上的坎坷,蘇聯著名詩人葉賽寧拋下自己洋溢創作激情的生命,毅然投向死神的懷抱。然而,對於葉賽寧之死的原因,有人說是自殺,有人說是謀殺,難以定論。
再見吧,我的朋友,
再見,親愛的,
你永遠銘記我心間。
命中注定的分離,
預示著來世的重逢。
再見吧,我的朋友,
不必話別無須握手,
別難過,莫悲戚——
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
活下去,當然更不稀罕。
——謝爾蓋·葉賽寧《生存不比死亡新鮮》
這首《生存不比死亡新鮮》是蘇聯著名抒情詩人謝爾蓋·葉賽寧的臨終遺言。1925年12月27日深夜,葉賽寧被發現自縊在列寧格勒的安格列捷爾旅館,年僅30歲。這位被譽為“天才的農民詩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羅斯的天才”的偉大詩人就這樣以一個悲劇的形式離開了熱愛他的人們。高爾基稱他的死是“最令人難過的悲劇之一”。
而人們不解的是,謝爾蓋·葉賽寧為什麽要自殺呢?一般人自殺的原因,不外乎環境的困頓痛苦和心靈的敏感脆弱兩種。但作家、詩人的自殺原因是很複雜的,有的因病魔纏身,有的苦於戀愛問題,也有的出於一時的藝術上的衝動。而謝爾蓋·葉賽寧自殺時正處於創作巔峰狀態,並不具備事業危機的壓力。
於是,人們將尋找謝爾蓋·葉賽寧自殺原因的目光投向詩人的愛情世界。許多人都認為,葉賽寧的愛情悲劇是導致他自殺的根本原因。無法否認,詩人的愛情生活是相當不幸的。
1921年11月7日,詩人和美國著名舞蹈家鄧肯初次見麵便一見傾心,迅速陷入熱戀之中。不久,兩人正式同居。1922年5月10日,在辦理完結婚登記後,兩人踏上了去歐美的旅途,開始了正式的“蜜月旅行”。但是,國外的旅行生活中顯示出來的各方麵的嚴重差異,使兩人為時不久的愛情和婚姻麵臨危機。盡管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藝術語言這個基礎,可在出身、教育、年齡、性格等方麵都差距甚遠,兩人在性格上明顯缺乏和諧一致,加上他們還有一個很嚴重的語言障礙,思想感情便得不到及時而充分的交流,分手將是不可避免的。1922年秋,兩人友好地分手了。
和鄧肯分手之後,詩人重新回到舊情人別尼斯拉夫斯卡婭身邊。這位多情而善良的姑娘原諒了詩人,她又像過去那樣,將自己的愛無私地獻給了葉賽寧。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段複合的感情並沒有兩人所預期的那樣和諧與安寧,兩人再次分道揚鑣。
不久,這位多情的詩人又跌入另一紛亂的愛情漩渦,使他在自己的悲劇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詩人遇見了世界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容貌出眾的安德烈夫娜,並對其一見傾心。詩人那本來就易於衝動並且常常表現出愛情狂熱的心靈再次失去了平衡。同年9月,他們正式結婚,詩人搬進了那豪華而又古香古色的寬大住宅裏。令詩人大失所望的是,婚後生活並不像原來設想的那樣美滿。安德烈夫娜雖然出身名門,天資出眾,但她既缺乏同詩人相匹配的藝術才識和見解,也沒有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的那種溫情。到這時,詩人才真正感到當初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的重要和可貴,他深深地感到實在有愧於她。然而,他又沒有勇氣再一次回到她的身旁,以取得她的寬恕。在萬般痛苦的情況下,敏感的詩人終於走上了絕路,他要用死來報答心目中真正的情人。
從這些經曆來看,葉賽寧“殉情”而死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葉賽寧實際上是患精神抑鬱症而自殺的。當年詩人死後,蘇聯的官方訃告曾說過:“葉賽寧是由於精神憂鬱、心理平衡失調,於絕望中自縊而死的。”蘇聯著名的科學家若·麥德維傑夫在《誰是瘋子》一書中,明確指出:“謝·葉賽寧、亞·法捷耶夫、歐·海明威、傑克·倫敦、謝·奧爾忠尼啟則、德·阿·薩畢寧及其他不少受到尊敬的優秀人物都是在處於心理抑鬱狀態期間用自殺結束其生命的。”而且,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隨著心境失調,葉賽寧的性格愈來愈暴躁,到後來竟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顯得喜怒無常。經醫院檢查,醫生認為他已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鬱症。
從葉賽寧的詩歌創作實踐來看,特別是到了後期,詩人已陷入色情頹廢詩歌的泥坑,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上的極度頹唐和創作上的嚴重危機。不少詩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孤獨而憂傷的情緒,成為以情緒頹廢、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為標誌的“葉賽寧性格”這一專有名詞產生的口實。正是詩人強烈而固執的小農意識和田園牧歌式的憂傷,導致了他厭世自殺的悲劇。
還有人認為,詩人不是死於自殺,而是被謀殺的。
葉甫蓋尼·切爾諾斯維托夫是蘇聯著名的法醫、精神病專家、蘇聯哲學學會的學術秘書,曾長期從事葉賽寧死因的研究。經過調查驗證,他認為,葉賽寧是個精神狀況理想、神經非常健全的人,不可能因為心理抑鬱而自殺。而且新聞報紙所刊登的詩人死亡照片上明顯可以看出,死者的額頭和鼻梁上有一塊很大的凹痕,這顯然是被猛擊所致。此外,死者臉頰還有一條橫向抓痕,按規律,它是縱向的才與自縊的情況相符。這說明,詩人實際上是被來自身後的繩索勒死的。
謝爾蓋·葉賽寧究竟因何而走上自殺的道路,結束自己年僅30歲的正值輝煌的人生,還有待人們繼續思考和研究。
■“硬漢”海明威自殺之謎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從而自殺身亡,毀滅了自己。但猜測永遠是猜測,至今無人揭開海明威自殺的謎底。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他一生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以及《老人與海》等。在他的晚年,由於發表了《老人與海》等不朽之作,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認為,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中更勇敢的人。他的一生多彩多姿,就好像他筆下的醉漢、獵人、勇敢的士兵、職業拳擊手、鬥牛士等。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聞名世界的大文豪竟然在1961年7月2日,用獵槍悄悄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為什麽要自殺呢?這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有人認為,海明威自殺是“精神抑鬱症”造成的。海明威長期忽視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無法忍受病痛使他“喪失尊嚴”,他要以自殺的方式來與疾病作最後的搏鬥,並以此來維護自己那種“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的男子漢的“尊嚴”。
另一種觀點認為,海明威是因為對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絕望而自殺。海明威在發表《老人與海》並得到殊榮以後,其精神上受的壓力越來越難以忍受。他由於懷念非洲那段充滿無限樂趣的狩獵生活,再度前往,結果兩次遭遇墜機事件。雖然大難不死,但身體和精神上的創傷卻更加深了。由於頻繁的電療,海明威的記憶逐漸衰退,導致他的自傳性作品《流動的聖餐》的創作陷入困境,因而選擇了自殺。海明威讚同尼采的觀點:“適時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巔者最光榮。”在海明威辭世之前的長達14年間,美國作家哈奇諾一直是他的密友,對他的冒險、言談、夢想以及夢想的幻滅都有較多的了解。雖然哈奇諾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海明威為什麽自殺,但從海明威的生活經曆,尤其是晚年的生活,人們仍然可以洞察出一些他消極的跡象。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而毀滅了自己。
海明威自殺的起初動機始終沒有定論,他在自己的遺囑中是這樣說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滅,我那意味著一切的天賦如今拋棄我,我輝煌的曆程已盡,為維護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滅自己。”但是,人們並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對這一行為的解釋。
2000年7月,人們從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傳記中窺見了這個謎團的冰山一角。這本傳記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後的很長時間裏,一種我們今天所說的ed(勃起功能障礙)一直困擾著他。這種疾病嚴重地影響了他與幾任妻子的關係和他相當一部分的家庭生活,海明威對自己的ed症感到非常絕望,認為隻有將自己的肉體消滅,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因此,海明威的自殺之舉存在著一定的內在必然性。
縱觀海明威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他的生活和創作一直都和ed對他的影響有密切的關係。ed首先將他的人格扭曲了,繼而這種人格的扭曲又被帶入他的行為和創作中,最終徹底毀滅了他。如果肯尼思·林的論述能夠成立的話,或者說海明威的確是一個ed患者,那海明威在各種作品中刻意為自己塑造的“硬漢”形象隻不過是掩蓋自己疾病的幌子罷了。
難道這就能說明海明威自殺的原因嗎?似乎海明威的自殺並不這麽簡單,在這背後還隱藏著許多我們未知的東西。
■好萊塢明星赫德森之死
193公分的挺拔身材、俊朗帥氣的外形,讓羅克·赫德森得以成為美國好萊塢的著名男星,更成為當時全球少女心中的“萬人迷”。可在這俊朗的外表之外,赫德森的內心卻是黑暗的。他不僅宣稱自己是同性戀,還死於艾滋病。然而,熱愛他的影迷們卻不願意相信。
美國好萊塢著名電影男星羅克·赫德森以俊朗外表及193公分的挺拔身材走紅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與紅星桃樂絲·黛合作《枕邊細語》等多部膾炙人口的愛情喜劇,並以《巨人》一片獲奧斯卡男主角提名。1958年,在美國好萊塢有“萬人迷”之稱的羅克·赫德森更是當選年度最受歡迎的男星,成為全球少女的夢中情人。
1985年10月2日,赫德森在貝弗利山的寓所中突然死去,死因是艾滋病,終年59歲,從而結束了輝煌的明星生涯。消息傳來,好萊塢圈內人士無不感到哀傷與不安。時任美國總統裏根與夫人南希對赫德森的不幸逝世也表示了誠摯的哀悼。然而,人們卻並不願意相信這個在銀幕上充滿濃鬱的傳奇色彩、成為眾多影迷崇拜的偶像的赫德森,會因為艾滋病而死。多年以來,許多專家學者都在致力尋找赫德森之死的真相,然而卻收獲不大。
赫德森原名洛伊·弗茲傑羅。21歲那年,他因身體魁梧、儀表堂堂,被當時的經紀人威爾遜看中,引進影壇,並為他取藝名羅克·赫德森。這個名字兼含巨石與大河之意,極投合50年代美國民眾凡事講究“大”的風潮,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赫德森那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征,因而使這個默默無聞的青年一下被捧成名噪一時的明星。可赫德森對這個藝名一直不滿,認為它未免太嘩眾取寵了。但幾十年來,赫德森三個字已深植影迷心中,不容更改了。從藝名這件事上,充分反映了赫德森那種為了遷就現實環境而不惜掩蓋個人喜好的個性與心理狀態。
從影後,赫德森從未傳出半點緋聞,這在喜愛他的影迷心中留下了十分好的印象。可是,誰都沒有想到,這位英俊硬朗的好萊塢影星居然是一位同性戀者。據赫德森的一位密友透露:“赫德森一直就是同性戀者,我想早在他20歲成年時就是了。”同性戀,是導致赫德森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追究赫德森同性戀心理的產生根源,要從他飽受折磨的童年生活說起。母親生下赫德森不久,父親便棄家而去。後來母親再嫁,繼父對他非常嚴厲,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缺乏父愛中度過的。毫無生氣的家庭,使他心理上備受壓抑,養成了他那種怪僻的性格,也最終導致他成年後偏離常理的性取向。
因此,赫德森從踏入影壇開始,就一直扮演著雙重性格的角色。他一方麵接受安排,成為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另一方麵卻又沉湎於同性戀中。到了赫德森該結婚的年齡時,環球影業公司考慮到如果不叫赫德森成婚,反而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加上專門以報導醜聞起家的《權威》雜誌似乎已有所風聞,頻頻威脅要公布赫德森私生活的真相,嚇得環球影業公司立刻與其進行私下交易。
為了保住赫德森的形象,使他繼續為公司賺錢,他們便將那篇報導移花接木到另外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小明星身上,同時緊急安排了一場婚禮,讓赫德森娶了他的經紀人的秘書菲絲小姐。為不驚動新聞記者,兩人直到法院下班前三分鍾才趕去辦妥結婚登記手續,隨即住進一家旅館,以極簡單的儀式舉行了婚禮。完婚之後,對外發布了閃電式的結婚新聞。然而,這場沒有感情的婚姻不可能扭轉赫德森根深蒂固的同性戀性取向。盡管電影公司時常把一些這對夫妻伉儷情深、相敬如賓的假照片公之於世,欺騙觀眾,使得赫德森的形象更加完好,但這場名存實亡的婚姻深深地折磨著赫德森和菲絲。赫德森麵對公司的知遇之恩,不敢有絲毫反抗,而菲絲盡管也在為維持這場婚姻作出種種努力,但都失敗了。終於,這段婚姻維持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後宣布結束。自此,赫德森一直單身。
1985年,赫德森終於忍受不住心中的壓抑與折磨,突然公開向外界宣布自己是同性戀者的消息,同時宣布的還有他已患艾滋病的消息。整個好萊塢圈內的人都十分震驚。但自1985年以後,赫德森的健康狀況直線惡化,體重從100公斤下降到70公斤,兩頰深陷、雙目失神。這當然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懷疑:他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患上這種絕症的呢?不少人想揭開這個謎底,但卻始終未能如願。
然而,又有人認為赫德森是死於自己絕望的心態。據赫德森的一位密友說,他雖然患了艾滋病絕症,但不足以立即會死,他是被自己推進墳墓的。“確知罹患艾滋病之後,赫德森並沒有收斂他的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不但酗酒,香煙也一根接一根的,更頻頻出入同性戀酒吧。他仿佛已知來日不多,所以加倍地瘋狂揮霍自己的生命,一死或可解千愁吧!”其實,赫德森經全球抗艾滋病最權威的醫療機構巴斯特醫學中心用最新的抗艾滋病劑hpa-23治療,病情已得到控製。若赫德森能與醫生配合,再活上幾年也並非不可能。
或許,對於赫德森的死因,赫德森的姑母的話更有啟發:“是這個社會毀了他,花花世界的誘惑太多了。你無法知道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一旦走進這個花花世界後,會變成什麽樣子。”
■瑪麗蓮·夢露為何香消玉殞
瑪麗蓮·夢露的經典形象曆來被人們津津樂道,她與肯尼迪總統的緋聞也被傳得沸沸揚揚,她的死真的與肯尼迪有關嗎?
瑪麗蓮·夢露是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之一。1962年8月5日淩晨,瑪麗蓮·夢露被發現死在家裏。洛杉磯警察局接到報案後,立即趕往夢露的寓所。當時,瑪麗蓮赤裸地平躺在床上,臉部蓋在枕頭下,手裏還握著電話筒,兩條腿直伸著,床邊散放著一些安眠藥藥瓶。藥瓶的出現仿佛暗示著這是一場典型的自殺事件。經過一番仔細檢查,夢露的心理醫生格爾森大夫確認夢露是因為吞服過量的安眠藥而死,死亡時間在淩晨1點左右。
當時正是夢露生命中最輝煌的時代,她不僅在演藝事業上大紅大紫,如日中天,而且她的努力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從一個美豔的“花瓶”走向演技派明星。她還被評為20世紀60年代最受歡迎的十大名人之首。在風頭正勁的時候,她為什麽要選擇自殺呢?
有人認為,雖然夢露表麵上風光無限,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完美情人,可是,夢露的演藝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她以性感的形象亮相銀幕,迅速走紅,但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花瓶”的不利印象。雖然後來她經過努力,使很多人承認了她的演技,但好萊塢並沒有給她任何奧斯卡的提名,這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她的婚姻生活也不如意。在1961年,她曾兩次吞服大量安眠藥,還被送進過精神病院。許多人認為,演藝道路的不順,以及對家庭生活的失望,使夢露的性格敏感而脆弱,萬念俱灰之下選擇了自殺。
但是,許多人不同意夢露自殺的說法,紛紛提出各種質疑。首先,有人研究了夢露的驗屍報告,發現其中漏洞百出。報告提到夢露一次吞服了47顆安眠藥,可同時又說她的胃幾乎是空的,沒有任何安眠藥殘留物,隻有20毫升的呈褐色的液體。更詭異的是,據說夢露的屍檢報告最初長達723頁,後來卻不知為何減少到54頁。因此,人們漸漸相信了這樣一個傳說:夢露不是自殺而是他殺。
對於夢露的死,她的前夫羅伯特·斯萊澤提出強烈的質疑。夢露死後,他到現場查看時,發現夢露臥室外麵落下一些玻璃碎片。如果當時夢露的私人醫生格爾森為了拯救夢露破窗而入的話,玻璃片應該落在室內而不是室外。另外,夢露的一本紅色日記也不翼而飛,這個日記本記載著夢露與肯尼迪兄弟的一些交往情況。這些缺失的內容使得整件事越來越不像所謂的自殺事件,而更像一起嚴密策劃的謀殺。
夢露的房間裏不僅丟失了日記本,她死前三小時的通話記錄和部分電話簿也不翼而飛。夢露死時手裏握著電話,她曾經和誰通過電話?一位記者向電話公司索要一份夢露電話錄音磁帶上通話號碼的記錄副本,希望由此得知夢露死前曾對誰打過電話,卻被電話公司告知這一資料已被聯邦調查局扣押。這就更令人懷疑,政府為什麽會插手一個女明星的自殺?難道這一切與夢露的情人肯尼迪兄弟有關?
據說,夢露生前與總統約翰·肯尼迪及其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關係非同一般。1961年,夢露結識了肯尼迪兄弟,並與他們過從甚密。夢露經常戴著假發和墨鏡,手裏拿著一本速記本,扮做秘書模樣與約翰·肯尼迪約會。在肯尼迪總統45歲的生日慶祝會上,夢露特意為他演唱了《祝你生日快樂》和《謝謝你記住我》兩首歌。但不久以後,總統的弟弟羅伯特和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警告肯尼迪,他與夢露的曖昧關係已經被黑手黨掌握。肯尼迪隻得與夢露斷絕關係,但夢露仍不斷給肯尼迪打電話、寫信,甚至威脅他要向媒體披露二人的關係。這讓肯尼迪非常惱火。
後來,為了擺脫夢露,肯尼迪總統派他的弟弟羅伯特去當說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負命前去的羅伯特與夢露一見鍾情。不久,夢露就對外公開宣稱她愛上了羅伯特,羅伯特也答應會和她結婚。可很快兩人關係出現裂痕。心有不甘的夢露揚言要召開記者招待會,把她與肯尼迪兄弟的事抖出來,但很快她就自殺身亡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夢露的神秘死亡與肯尼迪家族有關。
在夢露死亡前的兩周,即7月20日,她曾在洛杉磯偷偷地做了墮胎手術,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羅伯特·肯尼迪。引人注目的是,有人聲稱看到了在夢露死前,有一個貌似肯尼迪的人與另外兩人潛入夢露的住所,其中一人的手裏提著黑色醫藥箱。後經史學家查證,那個人很可能就是肯尼迪本人。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夢露的管家在她死後數小時中,做了一次大清掃,清洗了夢露所有的衣物,並丟棄了大量的垃圾。更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傭人,竟在60年代三次赴歐洲旅遊,其背後顯然有人給予經濟支持,或者可以說是某種回報。
夢露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到現在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她陷入政治這灘渾水中,就注定了她的人生充滿秘密。
■加加林墜機之謎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飛行的人。他曾經成功地駕駛飛船翱翔太空,被人們予以“英雄”、“戰士”等各種美稱。可就是這位太空英雄,卻在一次駕機飛行中喪生,讓世人驚訝不已。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裏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曆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在這次曆史性的飛行之後,加加林榮獲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宇航員”稱號。
加加林榮登全球報紙的時候隻有27歲。這位集體農莊工人的兒子愛家、幽默,有著明星般的外表,他一下子就贏得一代俄羅斯人的仰慕。正當加加林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時候,災難發生了。1968年3月27日,他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在一次例行訓練飛行中,因一架雙座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
加加林駕駛的米格-15殲擊教練機的性能被公認為是最優越的。當時,蘇聯針對該機配置的所有飛行設施都完美無缺,而且就在飛機墜地前,一切狀況也再正常不過。飛行員的訓練是經過嚴格考察與督促的。飛機上的所有設施都沒有出現故障,墜地前的飛機沒有起火、沒有爆炸,電路、氧氣也都暢通無阻。加加林在飛機墜地前一分鍾還和指揮中心保持著清醒理智的聯係,身上沒有任何中毒及催眠的征兆。那麽,這起事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最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麽這兩位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事故發生時居然沒有從飛機上彈射出來。
事故發生後,蘇聯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委員會,大約有200名專家參與其中。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專家認為,1968年3月27日飛機飛行準備工作完全是按照現有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的。調查委員會查明了飛機與地麵相撞時的狀態。當時,飛機在兩層雲帶空域裏飛行,看不見地平線。返航時,可能發生了某種突發事件,使飛機幾乎是垂直俯衝下來,加加林和謝廖金想盡最大努力使飛機退出俯衝狀態,但當時飛行高度隻有250~300米,時間也隻剩兩秒鍾,飛機就這樣墜毀了。
由於最後調查人員確認飛機在與地麵碰撞前,所有係統都工作正常。因此,一時間,針對飛機墜毀的原因出現了多種不同版本的猜測:有人懷疑飛機在空中發生了爆炸;有人懷疑是機艙密封出了問題;也有人稱可能是異物進入發動機;甚至有人認為加加林和謝寥金是酒後駕機;有人懷疑飛機是與飛行區域內的氣象氣球碰撞後失事的;還有另外一些人則懷疑加加林是被害死的;甚至還有說加加林遭到外星人的綁架;還有的說他在墜機後幸存了下來,並於1990年死於一家精神病院中。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一個能把宇宙飛船都玩轉的人,竟會死在一架飛機上。
飛機墜毀後不久,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禁止公布調查結果,並下令將長達30卷的調查報告束之高閣。政府規定,調查人員不得發表總結性結論,理由是它危及國家安全。隨著蘇聯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讓整個事件漸漸被遺忘。
迄今為止,就連加加林的直係親屬也未被告知其死因。加加林的母親安娜不得不懷疑,兒子是不是被勃列日涅夫政權謀殺的。
蘇聯已退役的飛機工程師伊戈爾·庫茲涅佐夫曾在1968年參與過蘇聯政府對加加林墜機原因的調查。2005年,他利用最新的計算機程序,設法解出飛機最後時刻的飛行軌跡和精確飛行路線,完成了加加林墜機事件的模擬。他相信自己找到了這次災難的真正原因。
庫茲涅佐夫稱,他利用最新電腦程序確定了米格-15失事時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參數,最後得出結論,加加林飛機座艙的通風閥門並沒有關好,導致機艙出現漏氣。當加加林和謝廖金在高空中發現這一故障後,立即采取緊急措施,開始快速下降。他們當時以每秒鍾145米的高速下降,蘇聯航空專家那時認為這一速度是安全的。然而,後來的研究證明,這一速度充滿了危險,導致加加林和謝廖金昏厥,甚至沒能通過緊急彈射座椅逃出生天,“無人駕駛”的飛機最後衝向地麵。
作為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加加林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關於他墜機的原因還將繼續討論下去,但人類進軍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止,因為加加林已經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歌星列儂被刺身亡之謎
“甲殼蟲”樂隊在全世界有無數的粉絲,然而,正是這無數粉絲中的一人,槍殺了人們最為喜愛的歌壇巨星列儂。他是出於什麽目的槍殺列儂的呢?
列儂是聞名於世的“甲殼蟲”樂隊的創始人。“甲殼蟲”樂隊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英國,60年代主宰了搖滾樂。自1963年至1970年,該樂隊發行了18套唱片。他們在搖滾音樂方麵的創新,他們像拖把似的長頭發,他們隨性的服飾,都成為青少年狂熱追捧的對象。1965年,英國政府特意為樂隊頒發了大英帝國勳章。樂隊在頂峰時,又向好萊塢影壇進軍。在短短幾年中,他們拍攝了《“披頭士”來表演》、《啊!啊!啊!》等數部音樂片。而列儂更是樂隊的核心成員,他不但演唱出色,而且創作了不少迷人動聽的歌曲。許多代表作品被灌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流傳,使列儂名聲大振,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歌迷和崇拜者,許多人以能得到列儂的簽名為榮。
1980年12月8日的深夜,約翰·列儂在紐約達科他寓所門口被人槍擊致死。12月14日下午2點,全球的列儂樂迷集體為他致哀十分鍾。列儂死後,全世界都為之震驚,成千上萬的人在哀悼他,人們悲痛、驚歎、沮喪、憤怒,因為列儂是一代人的象征。
事後查明,謀殺列儂的是一個在佐治亞州出生、住在夏威夷的25歲青年馬克·查普曼。他於謀害列儂前兩天趕到紐約,住在離列儂家有九個街區的基督教男青年會裏,開始和許多崇拜者一起等在列儂的住所門前。星期六晚上,查普曼叫了一輛出租車,叫司機把車開到洛林威治村。星期一下午,查普曼找到列儂,請他簽名。列儂急速地把名字草草簽上,隨後鑽進一輛等著的汽車去錄音場錄音。
12月8日夜晚,查普曼在列儂的公寓門口等到了列儂。查普曼在黑暗中叫了他一聲。列儂剛要轉過身去,隻見穿著黑雨衣的查普曼突然從陰影裏衝了出來,舉槍朝列儂射擊。第一發子彈射進列儂的胸膛,查普曼接著又開了至少三槍。查普曼被捕後被判處終身監禁,並且在2000年以前不得假釋。但法律的公正卻無法彌補失去列儂的損失,這是全世界的巨大缺憾,列儂無與倫比的智慧、優美動人的歌聲永遠地失去了。
由於刺殺事件是在突然的情況下發生的,致使人們對事件的發生充滿疑惑:凶手為什麽要殺死列儂?這是不是一次蓄意謀殺?
有人認為,列儂因拒絕為可能是歌迷或崇拜者的凶手簽名時,便遭到惱羞成怒的凶手槍殺。但警察抓住查普曼的時候,發現他身上還帶著列儂簽過名的紀念冊。有人推測查普曼可能是個偏執狂或是歇斯底裏症一類患者,這些人在情緒激動或獲得某種東西後便無法控製住自己的行為。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認為,凶手可能是想用製造轟動的事件來使自己出名。於是,凶手選擇了名震世界的約翰·列儂。
有的藝術界人士認為列儂被槍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的藝術實踐和藝術主張。列儂和其合作者所創作的歌曲使很多人反對搖擺舞音樂的歡樂和奔放,尤其是那些藝術主張與“甲殼蟲”樂隊相左的人們。“甲殼蟲”的成員認為,速度緩慢的歌曲可以使心髒停止跳動,而速度快的歌曲則成為機智、庸俗的愛情和高度寓言式的冒險的刺激元素。這些歌曲合在一起,便成為一代人的最大的希望和最美的夢想的集合體。這種藝術實踐和主張,無疑具有鮮明的挑戰意義,自然會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忌恨。另外,列儂和“甲殼蟲”樂隊其他成員相比,更加傾向政治,其後期的作品包含對社會的評論。列儂還是一個參加和平運動的積極分子,從而不為傳統所束縛。所以,這一切都說明,列儂常會處在易受攻擊的地位,甚至有被殺的可能。
事實上,不管是在錄音室裏,還是在音樂會上,列儂曾多次遭到別人攻擊,生命受過多次威脅。早在1964年,在法國舉行第一次“甲殼蟲”音樂會時,列儂在後台收到一張條子:“我要在今天晚上9點鍾把你打死。”據此,不少人推斷查普曼很可能是一個言行和列儂大相徑庭的人,故而槍殺了列儂,或者他是受雇於人的凶手。
在列儂死後的數年內,他的影響和聲譽與日俱增。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列儂生前沒有發行的一些曲目還在陸續麵市,他在1972年參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錄像也被很多樂迷收藏。另外,為了紀念列儂,樂隊的幾位創始成員還於1995年重新錄製了樂隊在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幾首老歌,這些歌曲後來都作為新歌登上1996年的排行榜。但時至今日,列儂遇刺的真相仍然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