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敬寬金庸
《明報月刊》是海內外數十位學者及文化界人士長期函商的產物。此處摘載數函。薑敬寬先生係紐約《留學生季刊》發起人之一,並為《明報月刊》原主編。金庸先生係原明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薑函(一)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我上次信中所設想的“橋梁”概念,最關鍵的可說也就在此。因為把我們做的事或辦的刊物比喻作橋梁是一回事,而這個“橋梁”之是否能夠讓人人通行無阻(換言之,即是否真正能溝通大家的思想),卻是另一回事。更確切地說,真正的橋梁就是先必須至少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設計時應顧及它將來所能承擔的重量;(二)建築時應該考慮它的持久性。因此,對一個刊物來說,要在精神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最基本的、最可靠的“建築材料”便隻有各人共同具備的良知良能。尤其在我們這個舊道德已經被破壞而新道德尚未形成的過渡時代,這種發自心底的聲音才是我們唯一的衡量標準。因此,我個人對於已經出版了一年多的《留學生季刊》所一直抱有的一個基本希望,便是以它為考驗自己的過程。談理論、談計劃、擬大綱、編施政方針都是我們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長處,但一涉及實行或“言行一致”,便立刻顯露出“偏差”或甚至“背道而行”。如果,我天真地幻想,如果我們都隻從每個人最基本的良知良能做出發點,對任何事注重實效,按部就班,一步步本著自己的能力實行,對於別人的長處不存“文人相輕”之心,對於自己的短處不“自欺欺人”,推誠相見,互相合作,任何大事,還怕不能完成?國是問題——分裂與違背人性的措施等——還怕不能迎刃而解?
薑函(二)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
如我在信中所說,我的基本態度是希望建立一座人人可以通行的橋梁,絕無私心,亦無政治企圖,完全以新聞從業員一分子的身份,嚐試建立一種超然的民意機關,為我們的前途奠定一點真正“民主”的基礎,為喪失信心與希望的人民開拓一條道路,在思想上發生一點導引的作用——這難道不是每一位現代的知識分子應擔負的曆史使命?
薑函(三)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八月廿五日函奉悉。蒙你提及我上次“股東訂戶”或“訂戶股東”之建議,願就淺見所及略加補充如下:目前一般知識分子,由於生活及工作之緊張忙碌,特別在英國,除非與自己有關之刊物,極少去注意的。尤其今日中英文刊物如此之多,事實上也不可能兼顧。因此,許多精彩文章及有思想之創見,均消失於無形。是以弟有“訂戶股東”之建議,目的不在圖利,而在能使刊物與讀者(或作者)真正打成一片,不但在思想上求其交流與共鳴,在業務上與生活上也能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充實。這個理想,事實上也就是我以前所說的“文字橋梁”的具體表現之一,如能逐步實現,則不僅我們的理想刊物可以發生較大影響力,即我們的民族劣根性(不合作主義),也可逐漸破除。因此,使我感到,“明報月刊”這個名稱,是否能代表更深一層的現代曆史意義?我曾希望把《留學生季刊》改為《國際中華》(chineseinternational):一方麵表示目前的世界潮流是“國際化”,另一方麵也可以顯示出讀者對象之以海外所有華人為主,同時並兼為國人與異族思想文化之交流媒介。未知尊意如何?至於專欄轉載一節,實與弟之私意不謀而合。美國《文摘》及《新聞摘要》刊物之風行一世,主要原因即係人人忙碌不能兼讀所有出版品所致。《明報月刊》如並非專門性刊物,對於無政治色彩之重要新聞文獻之摘要,似不應忽視。最理想,當然是能有《明報月刊》一卷在手,重要國家(中華為重心)及國人動態均可一目了然。否則,如以意見為主,勢必發展為“宣傳”刊物。國人對“宣傳”品之厭惡心理,相信你是比我了解得更多。不早加避免,則前途可慮。
薑函(四)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明報月刊》出版日期很近了,你一定很忙,而能抽空給我寫信,實很感激。我的信件多為興之所至寫成,頗不成章。不過如果你覺得有刊布價值,希盡量修改斧正後發表,以免引人見笑。以下我願再就淺見所及,將我對《明報月刊》內容方麵的希望,提出數點如後,以供參考。
(一)《今日大陸》專欄,如能每期將有關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及文藝創作各方麵之新聞,做一簡單扼要之報道,則可滿足許多在海外的知識分子對大陸動態新聞之渴望,這是香港“地利”之便,其他刊物是不可能競爭的。但在取材行文時,務必要避免“宣傳”或教導的口吻,以免引起讀者反感。
(二)《海外集錦》專欄,可將海外出版界(中英文刊物)所刊載之有關中國政治、學術、人物等之文字,做一簡單介紹,以便無暇遍覽所有刊物之讀者與時代不致脫節。
(三)專文——如中華語文問題、華僑之是否應該對國事中立問題、海外華僑教育問題、國際婚姻問題、華人的道德問題,等等,最好能以你與各友人之聯係,先將問題之中心範圍確定,然後分別請人對此種問題發表意見,或以個別發表,或以“集談”方式發表,對海外知識界將可發生很大影響力。
金庸函(五)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
計劃經年的雜誌,現在做如下的決定:
一、名稱叫作《明報月刊》。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主因在於要《明報》拿錢出來虧累。我們這本雜誌,言論和立場必須是獨立的,作者應當有充分的自由,因此,絕不接受任何方麵的津貼。但這樣一本比較理想的大型雜誌,每個月的虧累數字恐怕相當不小。這絕不能由朋友們的捐助來長期維持。與其幹了一年半載終於無疾而終,隻剩下一些“可惜,可惜!”的歎息之聲,不如將它放在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上,由《明報》的人力、物力、組織力,來加以支持。我們雖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至少可以保證的是,一定比散漫的“同人雜誌”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二、除了名稱與《明報》有聯係外,雜誌內容完全獨立,不受《明報》編輯部的幹預,那也就是說,朋友們對這本雜誌的各種要求和理想,完全可以照原來計劃推行。《明報》所提供的,主要是物質支持。事實上,凡是《明報》的讀者都知道,《明報》向來力求去除偏見,盡可能容納各方麵的意見。我們企望在這本雜誌中所保持的,主要也隻是這種風格而已。
三、希望廣泛征求各地學人朋友,參加“編輯委員會”,或“編輯顧問委員會”。《明報》所提供的隻是物質支持,雜誌的成敗久暫,完全決定於是否能得到海外學人們的熱心參加。弟個人代表《明報》,出錢出力來參加這個計劃。然而這個計劃,是大家所共有的。對於《明報》本身,老實說,這本雜誌的計劃沒有多大好處,我們所要說的話,盡管在報上說好了。
四、除了學人們的文章之外,我們希望有一個《文摘》欄,容納各地報紙和雜誌中的“好文章”與“重要資料”,目標是:“《明報月刊》一卷在手,不再看其他中文雜誌也勉強可以了。”
五、雜誌的編輯宗旨,簡單來說,希望是“五四時代的北京大學式”“抗戰前後的《大公報》式”,以嚴肅負責的態度,對中國文化與民族前途,能夠有積極的貢獻。但它也應當有溫和可親、富於人情味和幽默感的一麵。我們希望在經濟上,它每月的虧累能逐步減少,以至能自行平衡。平衡之後再有錢多,便增加篇幅、提高稿費、減低售價。
不可能以“中國士大夫”的方式來辦這本雜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要一個事業長期維持,必須有企業化的經營和管理。但也不是純粹的生意經,因為它是“不營利”的。如果要做比喻,那是“明報基金會”捐一些錢出來,辦一件大家所樂觀厥成的事業。
六、我們努力要做到,在工作人員的心中灌輸一種思想:“我們是在做一件極有價值的服務。”目的絕不是在追求任何個人的、黨派的、集團的利益。《明報》目前在出版三本雜誌,工作人員在這方麵很有經驗,很有效率。我們有自己的字房、印刷所、發行係統等,一切會十分順利。
最大的問題似乎是稿件。但這應該不成為問題。朋友們討論了多年,要出一本雜誌,來發表自己所喜歡寫的文章。現在這本雜誌要出版了,請大家把文章寫起來就是。弟個人是全心全意進行這個事業了,請你通知朋友們:事業開始了,大家一起幹吧!
原載於《明報月刊》一九六六年第一期
《明報月刊》是海內外數十位學者及文化界人士長期函商的產物。此處摘載數函。薑敬寬先生係紐約《留學生季刊》發起人之一,並為《明報月刊》原主編。金庸先生係原明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薑函(一)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我上次信中所設想的“橋梁”概念,最關鍵的可說也就在此。因為把我們做的事或辦的刊物比喻作橋梁是一回事,而這個“橋梁”之是否能夠讓人人通行無阻(換言之,即是否真正能溝通大家的思想),卻是另一回事。更確切地說,真正的橋梁就是先必須至少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設計時應顧及它將來所能承擔的重量;(二)建築時應該考慮它的持久性。因此,對一個刊物來說,要在精神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最基本的、最可靠的“建築材料”便隻有各人共同具備的良知良能。尤其在我們這個舊道德已經被破壞而新道德尚未形成的過渡時代,這種發自心底的聲音才是我們唯一的衡量標準。因此,我個人對於已經出版了一年多的《留學生季刊》所一直抱有的一個基本希望,便是以它為考驗自己的過程。談理論、談計劃、擬大綱、編施政方針都是我們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長處,但一涉及實行或“言行一致”,便立刻顯露出“偏差”或甚至“背道而行”。如果,我天真地幻想,如果我們都隻從每個人最基本的良知良能做出發點,對任何事注重實效,按部就班,一步步本著自己的能力實行,對於別人的長處不存“文人相輕”之心,對於自己的短處不“自欺欺人”,推誠相見,互相合作,任何大事,還怕不能完成?國是問題——分裂與違背人性的措施等——還怕不能迎刃而解?
薑函(二)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
如我在信中所說,我的基本態度是希望建立一座人人可以通行的橋梁,絕無私心,亦無政治企圖,完全以新聞從業員一分子的身份,嚐試建立一種超然的民意機關,為我們的前途奠定一點真正“民主”的基礎,為喪失信心與希望的人民開拓一條道路,在思想上發生一點導引的作用——這難道不是每一位現代的知識分子應擔負的曆史使命?
薑函(三)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八月廿五日函奉悉。蒙你提及我上次“股東訂戶”或“訂戶股東”之建議,願就淺見所及略加補充如下:目前一般知識分子,由於生活及工作之緊張忙碌,特別在英國,除非與自己有關之刊物,極少去注意的。尤其今日中英文刊物如此之多,事實上也不可能兼顧。因此,許多精彩文章及有思想之創見,均消失於無形。是以弟有“訂戶股東”之建議,目的不在圖利,而在能使刊物與讀者(或作者)真正打成一片,不但在思想上求其交流與共鳴,在業務上與生活上也能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充實。這個理想,事實上也就是我以前所說的“文字橋梁”的具體表現之一,如能逐步實現,則不僅我們的理想刊物可以發生較大影響力,即我們的民族劣根性(不合作主義),也可逐漸破除。因此,使我感到,“明報月刊”這個名稱,是否能代表更深一層的現代曆史意義?我曾希望把《留學生季刊》改為《國際中華》(chineseinternational):一方麵表示目前的世界潮流是“國際化”,另一方麵也可以顯示出讀者對象之以海外所有華人為主,同時並兼為國人與異族思想文化之交流媒介。未知尊意如何?至於專欄轉載一節,實與弟之私意不謀而合。美國《文摘》及《新聞摘要》刊物之風行一世,主要原因即係人人忙碌不能兼讀所有出版品所致。《明報月刊》如並非專門性刊物,對於無政治色彩之重要新聞文獻之摘要,似不應忽視。最理想,當然是能有《明報月刊》一卷在手,重要國家(中華為重心)及國人動態均可一目了然。否則,如以意見為主,勢必發展為“宣傳”刊物。國人對“宣傳”品之厭惡心理,相信你是比我了解得更多。不早加避免,則前途可慮。
薑函(四)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明報月刊》出版日期很近了,你一定很忙,而能抽空給我寫信,實很感激。我的信件多為興之所至寫成,頗不成章。不過如果你覺得有刊布價值,希盡量修改斧正後發表,以免引人見笑。以下我願再就淺見所及,將我對《明報月刊》內容方麵的希望,提出數點如後,以供參考。
(一)《今日大陸》專欄,如能每期將有關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及文藝創作各方麵之新聞,做一簡單扼要之報道,則可滿足許多在海外的知識分子對大陸動態新聞之渴望,這是香港“地利”之便,其他刊物是不可能競爭的。但在取材行文時,務必要避免“宣傳”或教導的口吻,以免引起讀者反感。
(二)《海外集錦》專欄,可將海外出版界(中英文刊物)所刊載之有關中國政治、學術、人物等之文字,做一簡單介紹,以便無暇遍覽所有刊物之讀者與時代不致脫節。
(三)專文——如中華語文問題、華僑之是否應該對國事中立問題、海外華僑教育問題、國際婚姻問題、華人的道德問題,等等,最好能以你與各友人之聯係,先將問題之中心範圍確定,然後分別請人對此種問題發表意見,或以個別發表,或以“集談”方式發表,對海外知識界將可發生很大影響力。
金庸函(五)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
計劃經年的雜誌,現在做如下的決定:
一、名稱叫作《明報月刊》。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主因在於要《明報》拿錢出來虧累。我們這本雜誌,言論和立場必須是獨立的,作者應當有充分的自由,因此,絕不接受任何方麵的津貼。但這樣一本比較理想的大型雜誌,每個月的虧累數字恐怕相當不小。這絕不能由朋友們的捐助來長期維持。與其幹了一年半載終於無疾而終,隻剩下一些“可惜,可惜!”的歎息之聲,不如將它放在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上,由《明報》的人力、物力、組織力,來加以支持。我們雖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至少可以保證的是,一定比散漫的“同人雜誌”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二、除了名稱與《明報》有聯係外,雜誌內容完全獨立,不受《明報》編輯部的幹預,那也就是說,朋友們對這本雜誌的各種要求和理想,完全可以照原來計劃推行。《明報》所提供的,主要是物質支持。事實上,凡是《明報》的讀者都知道,《明報》向來力求去除偏見,盡可能容納各方麵的意見。我們企望在這本雜誌中所保持的,主要也隻是這種風格而已。
三、希望廣泛征求各地學人朋友,參加“編輯委員會”,或“編輯顧問委員會”。《明報》所提供的隻是物質支持,雜誌的成敗久暫,完全決定於是否能得到海外學人們的熱心參加。弟個人代表《明報》,出錢出力來參加這個計劃。然而這個計劃,是大家所共有的。對於《明報》本身,老實說,這本雜誌的計劃沒有多大好處,我們所要說的話,盡管在報上說好了。
四、除了學人們的文章之外,我們希望有一個《文摘》欄,容納各地報紙和雜誌中的“好文章”與“重要資料”,目標是:“《明報月刊》一卷在手,不再看其他中文雜誌也勉強可以了。”
五、雜誌的編輯宗旨,簡單來說,希望是“五四時代的北京大學式”“抗戰前後的《大公報》式”,以嚴肅負責的態度,對中國文化與民族前途,能夠有積極的貢獻。但它也應當有溫和可親、富於人情味和幽默感的一麵。我們希望在經濟上,它每月的虧累能逐步減少,以至能自行平衡。平衡之後再有錢多,便增加篇幅、提高稿費、減低售價。
不可能以“中國士大夫”的方式來辦這本雜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要一個事業長期維持,必須有企業化的經營和管理。但也不是純粹的生意經,因為它是“不營利”的。如果要做比喻,那是“明報基金會”捐一些錢出來,辦一件大家所樂觀厥成的事業。
六、我們努力要做到,在工作人員的心中灌輸一種思想:“我們是在做一件極有價值的服務。”目的絕不是在追求任何個人的、黨派的、集團的利益。《明報》目前在出版三本雜誌,工作人員在這方麵很有經驗,很有效率。我們有自己的字房、印刷所、發行係統等,一切會十分順利。
最大的問題似乎是稿件。但這應該不成為問題。朋友們討論了多年,要出一本雜誌,來發表自己所喜歡寫的文章。現在這本雜誌要出版了,請大家把文章寫起來就是。弟個人是全心全意進行這個事業了,請你通知朋友們:事業開始了,大家一起幹吧!
原載於《明報月刊》一九六六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