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中國藝術數千年來具有獨特的風格,雖然中間也曾受到印度和西域的外來影響,但這些外來因素很快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之中。中國藝術的基本源泉,一方麵來自民間,另一方麵是士人的創作。通常,讀書人“雅的藝術”起初對民間俗的藝術會有所排斥,但後來終於吸收了民間藝術天然稚拙之美而豐富起來,增加了活潑生氣。不論詩歌、小說、戲曲、音樂、繪畫,都是這樣。西方傳統藝術中民間的因素遠比中國為少,主要是貴族和知識分子的趣味。


    中國藝術又講究融會貫通,流注中國文化的整體精神。所以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大多數畫家書畫並擅。中國藝術固重功力,更求意境,徒有技巧而無深意,即落“匠氣”。


    中國畫和傳統西洋畫的主要分別,還不在透視、描繪筆法、構圖等的技巧,而在於對繪畫的基本構想。傳統西洋畫求逼真的形似,繪畫本身是目的,畫一幅畫或者是為王公貴女保存肖像,或者應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們的宗教情緒,又或是描繪戰役的詳情,以供國王和將軍陶醉。畫中或偶有民情風俗,往往也是為了替封建領主顯示屬下子民的生活。中國畫卻是手段,目的在抒寫畫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學上的意境。中國大畫家筆下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卻要抒寫畫家的胸襟情懷。皇帝內廷供奉的畫家應命而作,圖畫便成為目的,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寬,鑒賞力甚高,而畫家的技巧又極高明,否則不可能有佳作產生,正如承旨奉和之時,希覯名篇。作品格調高低之別,往往即在於此。


    東西文化互相接觸之後,西洋畫從日本畫裏間接得到中國畫家的基本意念,放棄了“求形似”,轉而創造自己的風格。這在藝術創作上本來是正路,但他們大都趨向於形式的研究,隻注意構圖和色調的創作,極少抒發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國畫卻漸漸走上了西洋畫家所早已摒棄了的舊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實際效果。


    這種趨向,主要是社會壓力。近百年來,中華民族時時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掙紮奮鬥,“為國家民族服務”“為軍事政治服務”,成為最迫切的需要。社會不認同藝術家表現個人的閑情逸致,要求人人為民族的生存盡力。所以,在文學上,“文以載道”成為主流;在美術上,“社會效果”成為主流。為政治服務成為藝術的主要目的,藝術就成了宣傳工具。當然,就整體的社會效果而言,這種繪畫是有重大貢獻的;在形式技巧上,宣傳畫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現方式而論,近代中國畫畢竟還保存了固有傳統。盡管國畫中混入了西洋畫法,基本上終究是國畫,洋為中用,中國畫並沒有變成西洋畫。中國的新詩、小說、音樂(民歌除外)、話劇,卻連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國老百姓頗難接受,隻有洋化的知識分子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也能保持原狀。中國戲曲和中國畫,目前是我國傳統藝術的兩大支柱。但中國戲曲並無多大進步,隻不過做了一些枝枝節節的修改。今日中國畫的技巧和表現方式,卻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說我國近百年來主要的傳統藝術成就是在繪畫,此言當不為過。


    這次全世界中國繪畫的大師們群集香港,實是難得的盛事。他們屬於不同流派,各有各的獨特風格,但有兩點是共通的:第一,他們都繼承了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第二,他們在自由創作之中發揮了個人風格。無中國傳統即非中國藝術,無創造、無個人風格則不足以成大師。


    個人風格和社會意義並不互相矛盾而排斥,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全人類的、民族的寶貴資產。從長期觀點來看,“自由創作”始終是增加世界文化資產的必要條件。


    原載於《明報月刊》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莫若相逢於江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庸並收藏莫若相逢於江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