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巴金先生
金庸
得到巴金先生逝世的噩耗時,我正在劍橋。剛上完麥大維教授的讀書課,碩士班的同學共五人,讀的是拓本的《李邕墓誌銘》,銘文頭兩句是:“物寒獨勝,高不必全。”麥教授讓大家討論,我舉了毛主席愛寫的兩句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為例解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處世哲學,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教人以養晦為上。
巴金先生在動蕩時期苦受批判,幸而精神堅毅,得保性命,不致如李邕那樣,“年七十三,卒於強死!”巴金先生堅持到今日,寫了一部擲地作金石聲、驚天動地的《隨想錄》。他多活了三十幾年,實在是中國文學界的大幸事。
巴金這樣的英豪之士,正如孔璋對李邕的評價:“文堪經國,剛毅忠烈,烈士抗節,勇不避死,難不苟免。”
彼時,我身在香港,後來讀到巴金先生發表在《大公報》上的《隨想錄》,自忖:如果我遇到像巴金先生那樣重大的壓力,多半也難免屈服而寫了那些他當時所寫的違心之論,但後來卻絕不能像他那樣慷慨正直地自我檢討,痛自譴責。
巴金先生一直是我所十分敬佩的文人。不但由於他文字優美,風格醇雅,更由於他晚年所表現的凜然正氣,巨大的正義感。
我最初讀巴金先生的《家》,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在浙江海寧家中,坐在沙發中享受讀書之樂。哥哥見到我正看《家》,說道:“巴金是我們浙江嘉興人,他文章寫得真好!”
我說:“不是吧?他寫的是四川成都的事,寫得那麽真實。我相信他是四川人!”
哥哥說:“他祖上是嘉興人,不知是曾祖還是祖父到四川成都去做官,就此住了下來。”哥哥那時已在讀大學,讀的是中文係,意見很有權威,我就信了他的。同時覺得,《家》中所寫的高家,生活情調很像我們江南的大家庭,不過我家的伯父、堂兄們在家裏常常下圍棋、唱昆曲、寫大字、講小說,《家》中高家的人卻不大幹這些事。
巴金先生在《家》中寫得最好的,現在我想是覺新、瑞玨和梅表姐三個,因為我年紀大了,多懂了些人情世故才這樣想,在當時,以為最精彩的是覺慧與鳴鳳,不過,家裏的丫頭們不好看,不及學校裏女同學們美麗,仍覺得覺慧與鳴鳳戀愛不合理。
讀小說常常引入自己的觀念,這是天下小說讀者常有的習慣。我當時最愛讀的是武俠小說,因此覺得《家》《春》《秋》《春天裏的秋天》這一類小說讀來還不夠過癮。直到自己也寫了小說,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魯迅、沈從文三位先生列為我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我一直想到上海醫院去看望這位我從小到大都欽佩的人,隻是想到他老人家病中不宜勞神,這才就此永遠失去了機會。他女兒李小林小姐曾送我一張印有巴金先生肖像的瓷碟,我放在書房的架上,一轉頭就可見到他慈祥的笑容。
巴金先生去世,我深為悲悼,寫這篇悼文時我在英國,但我知道,他的肖像仍豎立在我書房的架上,巴金先生正直的精神永遠是我的激勵!
原載於《明報月刊》二〇〇五年第十一期
金庸
得到巴金先生逝世的噩耗時,我正在劍橋。剛上完麥大維教授的讀書課,碩士班的同學共五人,讀的是拓本的《李邕墓誌銘》,銘文頭兩句是:“物寒獨勝,高不必全。”麥教授讓大家討論,我舉了毛主席愛寫的兩句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為例解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處世哲學,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教人以養晦為上。
巴金先生在動蕩時期苦受批判,幸而精神堅毅,得保性命,不致如李邕那樣,“年七十三,卒於強死!”巴金先生堅持到今日,寫了一部擲地作金石聲、驚天動地的《隨想錄》。他多活了三十幾年,實在是中國文學界的大幸事。
巴金這樣的英豪之士,正如孔璋對李邕的評價:“文堪經國,剛毅忠烈,烈士抗節,勇不避死,難不苟免。”
彼時,我身在香港,後來讀到巴金先生發表在《大公報》上的《隨想錄》,自忖:如果我遇到像巴金先生那樣重大的壓力,多半也難免屈服而寫了那些他當時所寫的違心之論,但後來卻絕不能像他那樣慷慨正直地自我檢討,痛自譴責。
巴金先生一直是我所十分敬佩的文人。不但由於他文字優美,風格醇雅,更由於他晚年所表現的凜然正氣,巨大的正義感。
我最初讀巴金先生的《家》,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在浙江海寧家中,坐在沙發中享受讀書之樂。哥哥見到我正看《家》,說道:“巴金是我們浙江嘉興人,他文章寫得真好!”
我說:“不是吧?他寫的是四川成都的事,寫得那麽真實。我相信他是四川人!”
哥哥說:“他祖上是嘉興人,不知是曾祖還是祖父到四川成都去做官,就此住了下來。”哥哥那時已在讀大學,讀的是中文係,意見很有權威,我就信了他的。同時覺得,《家》中所寫的高家,生活情調很像我們江南的大家庭,不過我家的伯父、堂兄們在家裏常常下圍棋、唱昆曲、寫大字、講小說,《家》中高家的人卻不大幹這些事。
巴金先生在《家》中寫得最好的,現在我想是覺新、瑞玨和梅表姐三個,因為我年紀大了,多懂了些人情世故才這樣想,在當時,以為最精彩的是覺慧與鳴鳳,不過,家裏的丫頭們不好看,不及學校裏女同學們美麗,仍覺得覺慧與鳴鳳戀愛不合理。
讀小說常常引入自己的觀念,這是天下小說讀者常有的習慣。我當時最愛讀的是武俠小說,因此覺得《家》《春》《秋》《春天裏的秋天》這一類小說讀來還不夠過癮。直到自己也寫了小說,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魯迅、沈從文三位先生列為我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我一直想到上海醫院去看望這位我從小到大都欽佩的人,隻是想到他老人家病中不宜勞神,這才就此永遠失去了機會。他女兒李小林小姐曾送我一張印有巴金先生肖像的瓷碟,我放在書房的架上,一轉頭就可見到他慈祥的笑容。
巴金先生去世,我深為悲悼,寫這篇悼文時我在英國,但我知道,他的肖像仍豎立在我書房的架上,巴金先生正直的精神永遠是我的激勵!
原載於《明報月刊》二〇〇五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