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從成吉思稱汗起,到世祖滅宋,不過八十年。蒙古幾於統一亞洲大陸(隻除前後兩印度和阿拉伯三個半島),而且包括歐洲的一部分。其中固然有許多原因,而(一)這時候,中國的衰弱(包括已入中國的金言之)和(二)西方大食的不振;稱雄於西域的回族,又附從蒙古,實在是兩個最大的原因。


    蒙古是行封建製度的,而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分地尤大。就是:


    術赤,分得鹹海、裏海以北之地。


    窩闊台,(太宗)分得葉密立河(名見《定宗紀》,如今新疆的額米爾河)一帶的地方。


    察合台,分得昔渾河(錫爾河)一帶。


    拖雷,分得和林舊地。


    這是成吉思汗打定西域以後分的。原來蒙古風俗,稱幼子為“斡赤斤”,意謂“守灶”(就是承襲家產的意思),所以成吉思汗把和林舊業,傳與拖雷。至於術赤所得的,是康裏以西北諸部的舊地。太宗所得的,是乃蠻舊地。察合台所得的,是西遼舊地(這是那珂通世說的)。後來定宗、憲宗兩朝,兩次戡定西域。其戡定西北一帶,功在術赤的長子拔都;戡定西南一帶,則功在拖雷的兒子旭烈兀。所以術赤的分地,是拔都之後為共主(西史稱km.ofkiptchak,亦稱goldenhorde。參看《元史譯文證補·拔都補傳》)。花剌子模以南的地方,卻歸旭烈兀後人統轄(西史稱km.ofiran,窩闊台之後稱km.ofoghotai,亦稱naiman〈乃蠻〉。察合台之後,稱km.oftehaghatai)。宋、金、夏、吐蕃、大理諸國的地方,和和林舊業,是歸世祖直轄。


    蒙古本來沒有什麽“汗”;忽圖剌、哈不勒兩世,才有汗號;後來又經中斷;可見得就是“本部族的汗”,也是“無其人則缺”的。成吉思從和劄木合分牧之後,才有汗號,這個大約是本部族的汗。平定乃蠻之後,諸部公推為成吉思汗。拉施特說:“成”是堅強的意思,“吉思”是多數的意思,猶之契丹的稱“古兒汗”(“眾汗之汗”的意思)。我疑心中國曆史上所謂“大汗”,就是“古兒”、“吉思”……的意譯。“古兒”、“吉思”……字樣,是隨各部族的語言而異的。至於其意義,則總是所謂“眾汗之汗”。其但為本部族之共主的,則但稱為汗(我又疑心《後漢書》以前所稱北族的“大人”,就是“汗”字的意譯。參看第四篇第三章第一節)。看忽圖剌汗之立,就可知道蒙古本部族的汗,是由本部族公推。看太祖的做成吉思汗,就可知道所謂“大汗”,須由各部族公推。所以成吉思汗死後,大汗的繼承,也還得經這公推的手續。不過以當時的人的心思,所推舉的,自然總是成吉思汗的兒子罷了。


    這種公舉的手續,是由宗王、駙馬、諸大將等,公開一大會決定的(看下文唆魯禾帖尼主議的事情,則後妃亦得與議。大約這種會議,是並沒有一定的規則的),謂之“忽烈而台”。什麽人有被選舉權?自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但是在事實上,一定要限於成吉思汗的子孫,這種觀念,為人人所共認,也是可以推想而得的。


    再者,從事實上看起來,前任大汗的遺命,對於後任大汗的被舉,卻極有效力。蒙古太宗之立,是由成吉思汗的遺命(但這種遺命,並不是有權指定某人為繼承的大汗;不過前任的大汗,有這一句話,後來的忽烈而台,在事實上,自然遵奉他的言語罷了。從法理上說,卻像前任的大汗,推薦一個人給忽烈而台。蒙古既本無所謂汗,自然沒有所謂汗的繼承法。前此家族中的繼承,隻有所謂“斡赤斤”,但這是承襲產業的意思,全是私權的關係,和汗位繼承毫不相幹。對於汗位繼承等,卻仍是長子易於被選。這個大約因為對內的統率,對外的攻戰,長子都較為有力之故。觀征討西北的疆部,便要用“長子出征”的法子可知。所以成吉思汗的兒子,除去長子術赤,有不是自己生的嫌疑外〈術赤是孛兒帖給蔑兒乞擄去之後,搶回來生的。大約實在不是成吉思汗的兒子,所以當時弟兄輩裏,都有些外視他,察合台和他,尤為不對。曾經把這話,當麵搶白過成吉思汗〉,就輪到太宗),所以當時的忽烈而台,並無異議。太宗以後,忽烈而台,推戴了定宗。定宗體弱多病,三年而殂。這時候,大汗的選舉,自然不比部落寡弱的時候:一、既無權力之可爭;二、又有對外的關係,大家都肯顧全大局,舉個眾望允孚的人,自不免各自運動暗鬥。卻是太宗在日,既說失烈門可以君天下,又說憲宗可以君天下(當時大汗的話,對於後任大汗的被舉,既然很有效力),自然就做了兩方麵的借口。於是定宗死後,太宗和拖雷的後人,就都希冀本房的人,當選為大汗(太宗後人一方麵的候選人,自然是失烈門。但是定宗的長子忽察,也有希冀當選的意思)。但是(一)太宗後人,多不愜眾望。(二)而成吉思汗把部兵分配給諸子時,拖雷以係“斡赤斤”故,所得獨多(當時的觀念,把部兵〈人民〉也當做產業)。功臣宿將,大半是他的舊部。(三)拖雷死後,憲宗和他的兄弟都年幼,一切事情,都是憲宗的母親唆魯禾帖尼主持。唆魯禾帖尼頗有才智,為部下所歸向。(四)宗王之中,最有威望的是拔都,也和唆魯禾帖尼聯絡。所以拖雷後人的勢力,遠比太宗後人為大。定宗死的明年(公元1249年),拔都召集忽烈而台於阿勒台忽剌兀(在如今新疆精河縣之南)。被召的人,說“會議非地”,大半不到。於是約明年春,再開會於客魯漣(這才是合法的地點),由唆魯禾帖尼主議。太宗、定宗和察合台的後人都不到(聯結以抵抗拖雷後人),拔都到後,就創議推立憲宗(置缺席抵製於不顧)。又明年(公元1251年),憲宗即位。太宗後人,就有反謀。於是憲宗殺掉定宗的可敦,和用事大臣及失烈門的黨羽七十人。謫失烈門為探馬赤(後來忽必烈南征的時候,請令他隨營效力。到憲宗自將伐宋,仍投之於水),把太宗分地,分封其後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太宗的舊部,都另委親王統帶。蒙古的內爭,到此就不能彌縫了。


    憲宗死後,這時候的忽烈而台,自然是無公理可說的。於是世祖就索性破壞法律,自立於開平(憲宗兩個兄弟,世祖開府漠南,阿裏不哥留守漠北,權力地位本是相等的)。於是阿裏不哥也自立於和林,給世祖打敗,公元1276年乃降。而海都之變又起。海都是太宗的孫子,分地在海押立(在巴爾哈什湖東南)。以不得繼承大汗,心常不平。不過兵柄為憲宗所奪,無法可想。阿裏不哥和世祖爭持時,海都是附於阿裏不哥的。阿裏不哥既降,海都仍“自擅於遠”。後來得術赤察合台後王的援助,就公然和世祖對敵(察合台死後,孫哈剌旭烈兀嗣。定宗廢之,而立察哈台子也速蒙哥。也速蒙哥死後,哈剌旭烈兀之妻倭耳幹納,攝治其地。阿裏不哥自立,立察合台孫阿魯忽。阿魯忽死後,倭耳幹納立哈剌旭烈兀的兒子謨拔克來沙。拔都死後,子烏拉赤嗣立,不久而死,拔都的兄弟伯勒克嗣立。伯勒克死後,世祖令拔都的兒子忙哥帖木兒代之。世祖又令哈剌旭烈兀的兒子八剌回去,輔佐謨拔克來沙。八剌既至,廢謨拔克來沙而自立。死後,察合台孫尼克伯嗣。尼克伯死,察合台四世孫托喀帖木兒嗣。不久又死。海都援立八剌之子篤哇,因之得其助力。忙哥帖木兒也附於海都。隻有旭烈兀之子阿八哈,以和世祖同出拖雷,所以不附海都。時和術赤後王抅釁,然而也不能鉗製海都),西侵火州(如今吐魯番哈剌和卓城),北犯和林。太祖諸弟的後王乃顏等,又和他聯合(公元1287年,為世祖所破擒)。終世祖之世,常遣成宗和伯顏戍守漠北。成宗即位後,武宗代之。公元1301年(成宗大德五年),海都死,子察八兒立,和篤哇抅釁,篤哇願與成宗夾擊。武宗立後,遣兵把察八兒打敗。公元1310年,察八兒窮蹙,來降。於是太宗後王封地,全入於察合台後王。積年的兵爭,雖算戡定,然而從海都稱兵以來,蒙古大汗和術赤、察合台、旭烈兀的後王,關係就幾於斷絕,此後再也不能恢複。蒙古大帝國,實在就此解紐了。


    世祖和海都、阿裏不哥的競爭,雖幸而獲勝;然從世祖以後,汗位繼承的競爭,依然不絕。世祖是第一個立太子的(依漢法,而完全破壞“忽烈而台”推舉的製度),然而立了又是早死。世祖死後,諸王之中,也頗有覬覦汗位的。因為伯顏是“宿將重臣”,輔立成宗,所以不曾有事變。成宗太子德壽,也早卒。成宗末年寢疾,事多決於皇後伯嶽吾氏。成宗死後,後欲立安西王阿難答,召之入都。然而這時候,武宗手握重兵,鎮守北邊,在實力上,實在不容輕視。於是和左丞相阿忽台合謀,想要斷掉北道,然後擁立阿難答。右丞相哈喇哈孫,陽為讚成,而暗中遣人迎接武宗。又怕他路遠,來得遲,先遣使召他的親兄弟仁宗於懷州。仁宗既入都,殺阿忽台,執阿難答和其黨諸王明裏帖木兒。武宗既至,就把二人殺掉,並弑伯嶽吾後而自立。武宗既立,以仁宗為太子。武宗死後,仁宗即位。要立明宗為太子,旋又聽了宰相鐵木迭兒的話,立了英宗,而出明宗於雲南。武宗的舊臣,奉之奔阿爾泰山(依察合台後王)。仁宗崩,英宗立。仁宗時,鐵木迭兒有寵於太後(仁宗的母親,《後妃表》作答吉,《傳》作答己),既貪且虐,仁宗也拿他無可如何。英宗時,仁宗的太後死了,才把他罷斥。不多時,鐵木迭兒也死了,英宗又追舉其罪。其黨禦史大夫鐵失懼,就結黨密謀弑帝,而迎立泰定帝。泰定帝既立,誅鐵失及其黨,泰定帝是死在上都的,子天順帝,就在上都即位,年方九歲,武宗舊臣燕帖木兒,時簽書樞密院事。乃暗結死黨,迫脅百官,署盟迎立武宗的兒子。於是一麵遣人迎接明宗於漠北,一麵又遣人迎接文宗於江陵。文宗先至,攝位以待明宗。燕帖木兒舉兵陷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明宗即位和林,到漠南,文宗入見,明宗暴崩。於是文宗再即帝位。文宗弑兄自立,事後不免天良發現。遺屬皇後翁吉喇氏,必須立明宗的兒子。文宗死後,燕帖木兒要立文宗的兒子燕帖古思。皇後不可,遣使迎立寧宗,數日而卒。燕帖木兒又要立燕帖古思,皇後仍不答應,於是把順帝迎接進京。燕帖木兒怕他即位後,追舉明宗暴崩故事,遷延不肯立他。恰好燕帖木兒死了,順帝才即位。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謀反,伏誅。於是追舉明宗暴崩之事,毀文宗廟。遷翁吉喇後於東安州(如今河北廊坊),把燕帖古思也竄逐到高麗,燕帖古思死在路上(大約不是好死的)。這種置君如弈棋,誠然是曆代罕見的現象。其中要注意的,便是成宗、武宗,其先都戍守北邊;成宗靠伯顏輔立,伯顏正是和成宗伺戍北邊的大將;明宗、文宗之立,還是武宗的輔臣推戴他;元朝的君位,始終隻是靠兵力爭奪罷了。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蒙古人是始終並沒懂得中國政治的——而且可以算始終並沒懂得政治。他看了中國,隻是他的殖民地,隻想剝削中國之人以自利。他始終並沒脫離“部族思想”,其初是朘削他部族,以自利其部族;到後來,做了中國的皇帝,他的政策,就變做剝削百姓,以奉皇室和特殊階級了(羅馬人的治國,就是如此。始終是朘削殖民地,以莊嚴他的羅馬,像中國曆代一視同仁的思想,專以宣傳文化為己任,要想教夷狄都“進於中國”,是根本上沒有的。可見中國人這種“超國家”的精神,養成也非容易。可參看南海康氏《歐洲十一國遊記》)。當蒙古太宗滅金之後,近臣別迭說:漢人無益於國,不如空其人,以其地為牧地。這種野蠻思想,真是中國人夢也做不到的,給耶律楚材力諫而止(後來又要分裂州縣,以賜親王功臣,也因楚材力諫而止。都見《楚材本傳》)。然而到底把降人當做“驅丁”,雖儒者亦不免。他這時候的思想,非把中國人全數作為奴隸不可,後來雖因“增進自己的利益,事實上就不得不兼顧漢人的利益”,把這種製度除掉;然而平等的思想,畢竟是他所沒有的。於是把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諸部族人,謂之色目;第三等是漢人(滅金所得);第四等是南人(滅宋所得)。權利義務,一切都不平等(參看第十章第一節和第二節)。他所喜歡的是工匠,所以攻打西域諸國時,敵人一拒戰,城破之後,就要屠洗的,工匠卻不在內。速不台攻汴時,也想城破之後,把全城屠洗。耶律楚材說:“奇巧之工,厚藏之家”,都在於此,才算住手。所看重的是商人(和王室貴戚大臣等交往的商人),所注意的,是聚斂的政策。太宗時,商賈賣貨給皇室的,都得馳驛,太宗死後,後乃蠻真氏稱製(定宗未立以前),信任西域商人奧魯剌合蠻,叫他專掌財賦。至於把“禦寶”、“宮紙”付給他,聽憑他隨意填發。又下令:奧魯剌合蠻要行的事情,令史不肯書寫的,就斷他的手。這種行為,說到久經進化的民族耳朵裏,簡直是笑話。世祖要算略懂點政治的,所行的還是這種政策。先用一個阿合馬特,次用一個盧世榮,最後又用一個桑哥,都是言利之臣(後來雖然把這些人除掉,然而在蒙古人眼光裏,隻是說他聚斂的法子不好,並不曉得這種聚斂的政策在政治上是不行)。其中盧世榮所行的政策,卻又頗合理。總而言之,蒙古人除掉聚斂之外,始終並沒曉得什麽叫做政治。


    好大喜功之念,又是蒙古帝國所特有的。這是由於他腦筋裏,完全沒有“不尚武功”的思想。他雖入中國,腦筋裏還是充塞了部族時代的“掠奪思想”。所以世祖滅宋之後,還要用兵於日本、南洋和後印度半島;成宗時,又用兵於緬甸和八百媳婦(這一次,兵士和運餉的人,死掉好幾十萬)。其餘諸帝的時候,沒有什麽兵事;不過因他們都運祚短促,繼承之際,則紛爭不絕,沒有這餘暇罷了。


    對於宗教上的事情,就弄得更糟。喇嘛教的入蒙古,《元史》不載。據《蒙古源流考》,則其事還在世祖以前(《元史》的帝師八思巴,《源流考》作帕克巴。《源流考》說:庫裕克汗死後,他的兄弟庫騰,繼為大汗。因患“龍魔侵祟”,延請帕克巴施治。遂於蒙古地方,大興佛教。按:庫裕克汗,就是定宗。庫騰是定宗之弟闊端。闊端並無繼為大汗之事。《源流考》記蒙古的事情,很為疏舛。記喇嘛教的事情,自然也不能密合。但畢竟是他教中人自己說的話,總不得盡是子虛)。但是大尊崇他,總是起於世祖時候的。《元史》說:這是世祖統治吐蕃的政策,這句話,且勿論其真偽;就是真的,也是想利用人,反給人利用了去(參看第十章第一節)。元朝曆代帝王,沒一個不崇信喇嘛的。喇嘛教的僧侶,都佩“金字圓符”,往來中國和西蕃。所過之處,都要地方官辦差。驛舍不夠住,就到民間去借住。驅迫男子,奸淫婦女,無所不為。在中原的,就豪奪民田,侵占財物。百姓不輸租稅的,就投靠他,仗他包庇。內廷年年做佛事,所費很多(延祐四年所定之額:《元史》說:“以斤計者”,是麵437500,油79000,酥21870,蜜27300。他種東西,也就可推想而得了)。又因此奏釋囚徒,謂之祈福;大奸巨猾,自然不免有和他通聲氣的。其中最驕橫的如楊璉真迦,至於發掘紹興、錢唐的宋朝陵寢和大臣塚墓,共計101所;殺害平民四人:受人獻美女寶物無算;而且攘奪盜取財物:計金1700兩,銀6800兩。玉帶9條,玉器111件,雜寶152件,大珠50兩,鈔116200錠,田23000畝,包庇不輸賦的人民23000戶,真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未有的事情。


    元朝的政治,混亂如此;它的賦役,本不寬平;中葉以後,再加以鈔法的敗壞(參看第十章第七節),民困愈甚。順帝以後,又加以各處的天災,於是群雄並起,他在中原的寶位,就有些坐不住了。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元朝的崇信喇嘛教,害得中國人總算夠了。他又時時幹涉高麗的內政,把許多公主硬掗給高麗國王,弄得曆代的高麗國王,都成了“蒙古化”,“暴政亟行”,害得高麗人也算夠了。卻到後來,都自受其害。元順帝是個荒淫無度的人,佞臣哈麻、雪雪等,就乘機引進西僧,教他以“房中之術”。於是百政俱廢,而哈麻、雪雪等,卻乘此弄權。一個亂源,就伏下了。他又娶了一個高麗微賤的女子奇氏,把她立為皇後。當元初時候,高麗人到元朝來當太監,頗有得法的。於是有一班人,爭先恐後地“自宮以進”。奇皇後微時,曾經依靠一個人喚做樸不花的。到立為皇後之後,樸不花也就跟進宮來,做了閹人。於是第二個亂源,又伏下了。


    公元1348年,台州人方國珍起兵,入海劫掠漕運。隔了三年,白蓮教徒劉福通也起兵安豐(如今安徽的壽縣),奉教主韓山童之子林兒為主。又有蕭縣李二起兵徐州,羅田徐壽輝起兵蘄州(如今湖北的蘄水縣),泰州張士誠起兵高郵(如今江蘇的高郵縣),定遠郭子興起兵濠州。南方就成了四分五裂之勢了。這時候,各行省征討賊多無功。丞相脫脫,自請出兵。公元1352年,大破李二於徐州。公元1354年,圍張士誠於高郵,士誠勢已窮蹙了。脫脫和哈麻,原是一黨,後來又有嫌隙。脫脫出兵之後,哈麻乘機讒脫脫於奇皇後,把他削奪官爵,竄死雲南。於是朝廷征剿之勢一鬆,革命軍的勢力就複盛。公元1357年,劉福通分兵為三:一軍出晉冀,破太原,出雁門,以攻上都(後來這支兵,沒在遼東)。一軍出關中,陷興元、鞏昌,還攻鳳翔。一軍出山東,陷濟南,北陷薊州(如今天津的薊縣),以逼大都。福通自挾韓林兒陷汴梁,聲勢頗盛。先是潁州察罕帖木兒,信陽李思齊,同起兵河南討賊。及是陝西行省,求救於二人。二人連兵而西,打破賊兵。乘勝東定山西,進攻汴梁。劉福通挾韓林兒走回安豐。察罕就東平山東,圍賊將田豐於益都,田豐差人把察罕刺死。察罕的兒子庫庫帖木兒代總其軍,攻破益都,殺掉田豐。黃河流域,幾於肅清了。然而南方諸軍,聲勢漸盛。徐壽輝攻破湖北、江西,遷都漢陽。其將陳友諒,進取安慶(如今安徽的懷寧縣)、龍興(如今江西的南昌市),把壽輝殺掉,自稱漢帝。壽輝將明玉珍,因據重慶自立,其後遂割據四川。張士誠也據有浙西,徙居平江。明太祖初起兵從郭子興,後來別為一軍,攻破滁和二州;從采石渡江,破太平(如今安徽的當塗縣),據集慶(如今江蘇的江寧縣),長江流域,卻全非元朝所有了。


    奇皇後所生的兒子,名喚愛猷識果達臘,立為太子。奇皇後想廢掉順帝,等太子出來做皇帝,太子也有這個念頭,哈麻、雪雪都與聞其事的。脫脫既貶,哈麻為宰相,雪雪為禦史大夫,就想實行了,不意事機泄露,兩人都杖死,然而奇後和太子依然無恙。哈麻死後,太平繼為宰相。奇後又叫樸不花去示意於他,要想行內禪。太平不答。於是奇後想個法子,又把太平去掉,搠思監為宰相。山西地方本是察罕帖木兒所平定,卻又有個孛羅帖木兒駐軍大同,想兼得晉冀,以裕軍食。察罕不肯,兩個人就爭奪起地盤來,出兵相攻。陝西參政張良弼也和察罕不協,察罕又和李思齊連兵攻他。察罕死後,庫庫代統其軍,還是如此。搠思監和庫庫是一黨,而順帝的母舅禦史大夫老的沙卻和孛羅是一黨。老的沙奏參搠思監和樸不花,皇太子便言於順帝,革掉他的官職。老的沙逃到大同,搠思監等就誣孛羅謀為不軌。於是孛羅舉兵犯闕,把搠思監、樸不花都殺掉,太子逃到興州(如今河北承德市)。不多時,孛羅兵退了。太子複還大都,叫庫庫去討孛羅。孛羅又舉兵犯闕,太子迎戰,大敗,逃到庫庫軍裏。孛羅入京師,順帝旋密遣勇士,把他刺殺(老的沙不久也被殺)。庫庫護太子入京師,太子又使人諭意庫庫,要他用兵力脅順帝內禪。庫庫不肯,於是太子和庫庫又不對。恰好詔封庫庫為河南王,叫他總統諸軍,進平南方。而李思齊自以和察罕同起兵,不願意受庫庫節製,反和張良弼連兵。庫庫進兵攻之,而庫庫手下的將貊高、關保等,又叛庫庫。於是太子乘此機會,叫順帝下詔,削庫庫官爵,命太子總統天下兵馬討之。不多時,貊高、關保,都給庫庫打死,明兵又已逼近,元朝沒法,隻得恢複庫庫的官爵,叫他出兵抵抗,然而已是來不及了。


    明太祖既據集慶之後,先平陳友諒,次定張士誠,旋降方國珍,韓林兒則先已為張士誠所虜,於是自淮以南皆定。公元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分道北伐。胡美定閩、廣,楊璟取廣西。明年,太祖即位金陵。徐達、常遇春從開封、濟南,合兵德州(如今山東的德縣),北陷通州(如今北京市通州區),順帝逃到應昌(在達裏泊旁邊。是元朝外戚翁吉剌氏的農土。元時,在漠北則和林,在漠南則開平、應昌,並稱重鎮)。這時候,庫庫帖木兒,還據著山西,李思齊也據著鳳翔。明太祖再遣兵進討。庫庫走甘肅,思齊降。公元1370年,再命徐達攻庫庫,庫庫奔和林。李文忠出居庸關攻應昌。恰好順帝死了,愛猷識裏達臘也逃到和林。文忠獲其子買的八剌和後妃官屬而還。捷奏至,頒《平定朔漠詔》於天下。這時候,還有一個明玉珍的兒子升,割據著四川。公元1371年,叫湯和、傅友德,把他滅掉。雲南地方,還有個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據著。公元1381年,也派傅友德、沐英、藍玉,把他討定。於是元朝的遺臣,隻有一個納哈出還出沒遼東。公元1387年,命馮勝、藍玉出兵征之,納哈出降。就命藍玉為大將,移軍北征。這時候,庫庫帖木兒已死,愛猷識裏達臘也死了(公元1371年)。子脫古思帖木兒嗣,藍玉襲破其眾於捕魚兒海,獲其次子地保奴。脫古思帖木兒和長子天保奴走和林,依丞相咬住,至土剌河,都為其下所弑。於是“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都被弑。部帥鬼力赤自立,改稱韃靼可汗,蒙古大汗的統係,就此中絕了(以上據《源流考》所載,和《明史》不同。見第四篇第一章第三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中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思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思勉並收藏大中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