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後西域的形勢
從來住居瘠土的民族,總想向物資豐富的地方侵略的;這也是自然之理。所以蒙古平定漠南北以後,也就想侵入中原;西征原非其始願,卻因種種的事情,引起成吉思汗的西征來;使蒙古幾乎統一歐亞,這也是讀史者很有趣味的事情。
唐中葉以前西域的情形,已略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二節。這時候,大食日強。高宗時,滅波斯。玄宗以後,蔥嶺以西的地方,遂悉為所並。但是不及三百年,哈裏發威權日替,東方諸酋,幾於各個獨立。又以其間互相吞並。於是他海爾、薩法爾、薩蠻、賽布的克斤、布葉、塞而柱克諸朝,相繼而興(這許多事情,都在西洋史範圍裏,本書不能詳敘。洪氏和屠氏的書,都有《西域和報達補傳》,亦可參考)。其從天山南北路,經過兩海(鹹海、裏海)之北,以抵亞洲西境,則仍為回族所占據。其間又可分為三個區域:(一)伊犁河、吹河流域。本西突厥故地。開元時,突騎施最強。至德後(唐肅宗年號,公元756年—公元757年),葛邏祿代之而興(見《唐書·西突厥傳》),元時謂之哈剌魯。(二)兩海之北,為康裏人所據。大食曆代的哈裏發,愛其勇悍,多招之為兵。(三)天山南路。從回紇為黠戛斯所破後,次第侵入這個區域。至宋時,遂悉為所據。元時謂之畏兀兒(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西遼始祖耶律大石,遼太祖八世孫。遼人立秦晉國王於南京,大石也與聞其事。南京破後,走歸天祚。旋走到北庭,會十八部的王眾。得精兵萬餘,率之而西,假道回鶻,西至尋思幹(如今的撒馬爾罕)。塞而柱克遣兵來拒,大敗之(《遼史》說忽兒珊遣兵來拒。按:忽兒珊,是呼羅珊的異譯,塞而柱克朝的都城)。又西至起兒漫(如今的克兒漫),群下冊立大石為帝(公元1124年)。東歸,定都於虎思斡耳朵(在吹河流域)。傳三世,而至直魯古(參看《遼史·本傳》)。
塞而柱克朝,以公元1039年至公元1092年之間為最盛。其屬地,西至小亞細亞半島,東至喀什噶爾。公元1092年,其英主瑪裏克沙卒。子弟及諸將,互相紛爭;屬地分裂,勢遂衰。瑪裏克沙有一個奴仆,喚做奴世的斤。瑪裏克沙很愛他,除其奴籍,叫他做花剌子模的部酋,“職視閫帥”。奴世的斤死後,子庫脫拔丁穆罕默德嗣。乘塞而柱克朝衰微,也僭稱花剌子模沙。死後,子阿切斯嗣。耶律大石既勝塞而柱克,又派兵去征花剌子模。阿切斯戰敗,被擒。立誓臣服,且約每年進貢,西遼才放了他。傳子伊兒阿斯闌,孫塔喀施,都納貢西遼,吞並東南近境。塔喀施死後,子阿剌哀丁穆罕默德嗣。以己國奉回教,西遼奉佛教,深以納貢於異教之國為恥。恰好西遼納了塔陽罕的兒子古出魯克,就和他裏應外合,以滅西遼(花剌子模,是個地名。就是《唐書》的貨利習彌。《大唐西域記》作貨利習彌迦。凡鹹海西南,裏海以東,阿姆河下遊的地方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候,阿剌哀丁穆罕默德幾乎統一蔥嶺以西。所以《元史》稱他為西域王。洪氏的書,也沿用這兩個字,稱《西域補傳》。然這兩字,畢竟不妥。所以現在還是把花剌子模四字,做它的朝名)。
古出魯克的逃到西遼,直魯古妻之以女。古出魯克卻招集東方殘眾。和花剌子模內外夾攻,把西遼滅掉(公元1211年)。花剌子模先已取得尋斯幹之地,從烏爾鞬赤(今屬烏茲別克斯坦)徙都之。這時候,又並有突而基思單(今為突厥斯坦),南並郭耳(亦突厥族在印度河外)。於是其疆域:南逾印度河,北至鹹海、裏海。西北至阿特爾佩占(今為阿塞拜疆共和國),西鄰報達,赫然為西域一大國了。
然而花剌子模有兵四十萬,都是康裏、突厥人,和百姓不洽。王母土而堪哈敦,也是康裏部酋之女。於是諸將靠著王母的聲勢,都十分驕恣。王母的權柄,也和國王相埒。“國雖大,本未固也”。西遼的百姓,都奉回教。西遼雖奉佛教(契丹是最信佛的),卻也並不強他。乃蠻人本奉景教。古出魯克娶西遼王女之後,又娶了一個西遼宰相之女。兩女都奉佛教;古出魯克信她們的話,也改奉佛教;而且剝奪起人民的信仰自由來;又收稅甚苛;於是民心大怨。所以蒙古兵一來,兩國就都土崩瓦解。
西遼和花剌子模,是當時西域的兩個大國。其餘有關係的部族,也得簡單敘述如下:
一)不裏阿耳(譯名都以較通行者為主。《秘史》作孛烈兒)就是如今的保加利亞。當時的居地,在裏海之北,烏拉嶺之西,浮而嘎河之東(都城同名,距喀山二百五十裏)。
二)欽察(亦作乞卜察兀)在烏拉嶺西,裏海、黑海以北。《元史譯文證補》說:“俄書稱其地曰波羅佛次,稱其種人曰波羅拘齊;他國皆稱奇卜察克……相傳有二解:一謂突厥族派凡五,一為奇卜察克,與蒙古同屬烏古斯汗之後。烏古斯汗與亦脫巴阿部戰敗,退至兩河間。有陣亡將弁婦,懷孕臨蓐;軍行倉促無產所,就空樹中生子。烏古斯汗收育之,名以奇卜察克,義謂空樹。越十七年,烏古斯戰勝亦脫巴阿人,遂降其部。未久,複叛。乃命奇卜察克往牙愛克河(烏拉河)亦脫巴阿,居中以鎮撫之;因以名部。此拉施特哀丁與阿卜而嘎錫之言也。一謂荒野平地之民……語出波斯。俄之波羅物次同解。此近世西人之說也。”《莫臥兒史記》據《元史·土土哈傳》:“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裏伯裏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主。”說欽察是東方族類;所以後來哲別速不台對他,有“我等同類”的話。則前一說似乎可據。
三)阿羅思(《秘史》作斡魯速)就是如今的俄羅斯。《元史譯文證補》說:“唐季,此種人居於俄今都森彼德普爾(按後來通譯為聖彼得堡)之南,舊都莫斯科之北。其北鄰為瑞典、挪威國。國人有柳利哥者,兄弟三人,夙號雄武。侵淩他族,收撫此種人,立為部落。柳利哥故居地,有遏而羅斯之名,遂以是名部。他西國人釋之曰:遏而羅為搖聲;古時瑞典、挪威國人,專事抄掠,駕舟四出。柳利哥亦盜魁,故其地有是稱。……柳利哥建國,在唐鹹通三年。其部初無城郭,至是建諾物哥羅特。……後嗣漸拓而南,遷於計掖甫,近鄰黑海。行封建之製。……”愚按:《唐書》“馬,或曰弊刺,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一萬四千裏。馬色皆,因以名國雲。北極於海。……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遏羅支,就是遏而羅斯(馬係他部族稱之之詞)。結骨,《唐書》說:“其人皆長大,赤發,皙麵,綠瞳”,正是白種人。然則遏而羅斯,本係北方部族之名。說它是搖的聲音,怕未免穿鑿附會了。
四)阿速《元史譯文證補》:“……希臘羅馬古史……謂裏海以西,黑海以北,先有辛卑爾族居之(按就是鮮卑)。……厥後有粟特族(按《後漢書》作粟特,《後魏書》作粟也,也就是《漢書·陳湯傳》的闔蘇)。越裏海北濱,自東而西,奪辛卑爾地……東漢時,有郭特族人,亦自東來。……粟特族人,敗潰不複振。晉時,匈奴西徙……郭特人西竄(郭特,今譯通作戧特)。……當郭特之未侵粟特也,有部落曰耶仄亦,居裏海西,高喀斯山北(案今譯通作高加索山)。亦東來族類,而屬於粟特。厥後郭特匈奴,相繼攘逐;獨耶仄亦部,河山四塞,恃險久存。後稱阿蘭,亦曰阿蘭尼,又曰阿思,亦曰阿蘭阿思,皆見東羅馬書(按《後漢書》作阿蘭聊,《三國誌注》引《魏略》作阿蘭)。今按:耶仄亦,即漢奄蔡,元阿速。……明後始為俄羅斯所並,享國之久,可謂罕見。……”(參看原書)
五)撒耳柯思(《秘史》作薛兒客速,又作薛兒格速)《元史譯文證補》:“在高喀斯山北。……今俄南境端河濱,有部落曰端司科喀雜克,即《朔方備乘》等書之端戈薩斯。其人善馳驟;俄之突騎,悉出於此。……”
六)木剌夷(《元史·太宗本紀》作木羅夷,《憲宗本紀》作沒裏奚,《郭侃傳》作木乃兮,劉鬱《西使記》作木乃夷)天方教主摩訶末死後,教中的首領阿部倍殼爾,倭馬爾,摩訶末的女婿奧自蠻、阿裏,相繼為哈裏發。阿裏死後,子哈山嗣。哈山死後,他的兄弟忽辛,應當嗣立,而為倭馬亞朝所奪。教中的人,有不服的,別立阿裏之後為伊瑪姆。第五世伊瑪姆於非而沙體,已經定以長子伊思馬哀耳嗣位,後來又改立次子。十葉教人(阿裏一派為十葉教),又有說“教主之位,帝鑒在茲,非可朝令夕改”的。於是推戴伊思馬哀耳的兒子,是為伊思馬哀耳一派。而同教的人,則稱他為木剌夷,就是“舍正義入迷途”的意思。北宋中葉,教徒跑到波斯,占據裏海南岸一帶。其頭目哈山沙巴哈,居於低楞(在裏海西南濱。《元史·西北地附錄》作低簾)。哈山沙巴哈的教規:“凡徒黨,必應奉教,殺仇人。陰謀行刺,必致死乃已。”在頭目所住的堡內,造了宮室苑囿,聚音樂佳麗於其中。揀十二到二十歲的青年,給他麻醉藥吃了,帶他到裏麵,說這就是天堂。再把他灌醉了送出去。以後便叫他去行刺。說不幸身死,就會到這天堂裏的。所以都“踴躍用命,或為商賈,或為奴仆,不遠千裏,以行其誌”(參看《元史譯文證補·報達木剌夷補傳》)。
以上都是蒙古西征以前,亞洲西北方的部族,再往西,就入於歐洲了。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從蒙古到西域,本來有兩條路:一條是天山南路,一條是西伯利亞。成吉思汗既定漠北,就命忽必來征服哈剌魯,畏兀兒部主亦都護巴而術阿兒忒的斤亦來朝。又命術赤平斡亦剌吉利吉思失必兒等部。這兩條路,就都開通了。
成吉思汗伐金的時候,忽禿走到乃蠻界外,招集舊部,和古出魯克兩個人,都想趁此恢複舊業。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回到喀魯漣,派速不台追忽禿,哲別追古出魯克。速不台殺敗蔑兒乞於垂河,其酋霍灘奔欽察。哲別到垂河,宣言許人民信奉舊教。西遼舊境的人民,都叛古出魯克而降。古出魯克逃到撒裏黑昆(如今新疆蒲犁縣土名,色勒庫爾的異譯),為哲別所迫殺。西遼舊地全定。蒙古的疆域,就和花剌子模相接(公元1214年)。
這時候,有西域商人,來到蒙古。成吉思汗因之,貽書修好於花剌子模,請保界通商。花剌子模王也答應了。後來又有西域商人,從蒙古回去。成吉思汗派人隨行,去購買西域的貨物,共有四百多人(都是畏兀兒人)。走到錫爾河邊的訛打剌城。城主伊那兒隻克(土而堪哈敦的兄弟),把他都捉起來,告訴花剌子模王,說是蒙古的奸細。花剌子模王就叫他盡數殺掉,隻逃脫一個人。歸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怒,“免冠解帶,跪禱於天”。公元1219年,就起兵伐西域。
這一年五月,成吉思汗兵到也兒的石河。六月,進兵。哈剌魯、畏兀兒和哈力麻裏(在如今的伊犁,也是回族)的部酋,都率兵從行。號稱六十萬。花剌子模王,本來曉得蒙古是個大敵;又聽得細作報告,說蒙古兵漫山遍野;心上有些懼怯。想要深溝高壘,聽蒙古兵“飽掠揚去”。所以蒙古兵直走到錫爾河,並沒抵禦的人。九月,蒙古兵逼訛打剌。分軍為四:
一)窩闊台、察合台,留攻訛打剌城。
二)拙赤,掃蕩西北一帶。
三)諸將托海等,分兵掃蕩東南。
四)成吉思汗和拖雷攻不花刺(《元史·本紀》作蒲華,如今的布哈爾),以斷新舊兩都的交通。
明年(公元1220年),五月,四軍皆會,攻破尋思幹。花剌子模王,先已遁去,派哲別速不台去追。王輾轉逃到裏海東南隅的小島上,這一年十二月裏,死了。子劄剌勒丁(亦作劄闌丁)嗣,南走哥疾寧(城名,在巴達克山西南,印度河東),這時候,成吉思汗已攻破巴惕客薛(亦作巴達哈傷,如今的巴達克山)。拖雷攻破呼羅珊,術赤、窩闊台、察合台攻破烏爾鞬赤。除術赤留駐西北外,三子都和成吉思汗會兵。南逾印度固斯山。前鋒為劄剌勒丁所敗,成吉思汗兼程前進。公元1221年,十月,在申沐漣河邊(印度河),把他追上。劄剌勅丁已經將要渡河,成吉思汗下令,即日進薄。四麵把他圍起。可他到底突圍而出,從數丈的高崖上,策馬躍入申沐漣,鳧水而去。於是派將渡河追他。1222年六月,成吉思汗自帶大軍東還。本來想從印度走西夏的;因為路不好走,又聽說西夏反了,乃仍由原路而還。這是成吉思汗自己的大軍。其哲別、速不台二將,既將花剌子模王逼入裏海中小島之後,乘勝西北進,到欽察,叫他交出霍都來。欽察人不聽。公元1221年,二將繞寬甸吉思海(裏海),逾太和山(高加索山)。欽察、阿速、撒耳柯思,合兵來禦。眾寡不敵,又迫於險。乃以甘言誘欽察,說:“我等同類,無相害意。勿助他族。”欽察引退。軍既出險,打敗阿速和撒耳柯思。出其不意,也把欽察打敗。公元1222年冬,平撒耳柯思和阿速,又打敗欽察的兵。霍都逃到阿羅思,求救於他的女婿哈力赤王穆斯提斯拉甫。公元1223年夏,戰於阿裏吉河(名見《速不台傳》,如今入阿速海的喀勒喀河)畔的鐵兒山(名見《曷思麥傳》,乃地名,非山名)。阿羅思大敗,死掉六王,七十侯;兵士十死其九。列城都無守備,隻等蒙古兵來了便乞降。幸而二將不複深入,僅平康裏而還(哲別死在路上)。
以上所述,是成吉思汗手裏的事情。成吉思汗東歸後,劄剌勒丁也回歸舊地,圖謀恢複。公元1230年(太宗二年),太宗遣搠馬兒罕率兵三萬人西征,諸城皆降。劄剌勒丁逃入山中,為怨家所殺,花剌子模朝亡。公元1234年,以迤北諸部未服,命拔都(術赤長子)、不裏(察合台長子,木阿禿兒的兒子)、蒙哥(憲宗)、貴由(定宗)等西征。諸王、駙馬,及諸千戶、萬戶,各以長子從行。是為“長子出征”(因為所征的都是強部,長子出征,則兵強而多)。以拔都為元帥,速不台為先鋒(旋升為副元帥)。公元1235年,出兵。明年秋,速不台破不裏阿耳,殺敗欽察的兵。冬,入阿羅思,攻破莫斯科。公元1237年,破其首都務拉的迷爾,分兵徇下諸城。十月,還兵攻破欽察,欽察酋長霍都,逃到馬劄兒(如今的匈牙利)。合丹(定宗的兄弟)平撒耳柯思。公元1238年,定宗攻破阿速的都城蔑怯思(《元史·太宗紀·昔裏鈐轄傳》同。《定宗紀》作木柵寨,《土土哈傳》作麥怯思,《拔都兒傳》作麥各思)。這一年冬天,再入阿羅思。進攻孛烈兒(如今的波蘭)和馬劄兒,打敗孛烈兒的兵。1239年春,入馬劄兒,攻破派斯特(如今的佩斯城)。分軍西略,直到如今的威尼斯。歐洲大震。1239年,太宗訃音至,乃還。從此以後,西域隻有木剌夷和報達(大食都城。《元史。本紀》作哈塔,《秘史》作巴黑塔惕)未服。公元1252年(憲宗二年),憲宗命皇弟旭烈兀率郭侃等西征。公元1256生,旭烈兀至西域。平木剌夷。1257年,圍報達。1258年,把報達打破,哈裏發木司塔辛殺掉。郭侃西行到天房(如今的麥地那),降巴兒算灘(蘇丹的異譯)。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到密昔兒(如今的埃及),降可乃算灘。遂渡海,收富浪(如今的塞浦路斯),降兀都算灘而還,於是西域全定。在曆史上,蒙古高原的部族,本來較西域諸國為強(這是因為一居沃土,一居瘠土之故)。所以匈奴、突厥等,雖然失敗於東,還能雄張於西。但是匈奴、突厥的西略,都在既失敗於東方之後,不過做個桑榆之補。至於合東方的部族,並力西向,則自西遼大石開其端,蒙古卻更進一步;而當時的西方,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強部;所以成功大而且快——突厥族雄張西域已久,蒙古西征,得到他的助力,也是成功的一大原因。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成吉思汗的侵金,是從居庸關進兵。雖然也一掠遼西,並沒認真經營。何況女真故地?於是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隆安(就是從前的黃龍府),掠取遼東之地,自立為遼王。定都鹹平(如今遼寧開原市)。金朝的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也據東京自立。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入覲蒙古。蒲鮮萬奴乘虛襲取鹹平。留哥用蒙古兵還攻,萬奴投降蒙古。後來轉入女真故地,叛服金元之間。自號為東夏國。又有契丹遺族,名為喊舍,乘遼東之亂,起兵侵略。後來敗入高麗。百濟餘族,有名喚楊水尺的,做他的向導。太宗派哈真去剿辦,高麗以兵來會。於是蒙古高麗,約為兄弟之國。公元1225年,蒙古使者劄古與從高麗回來,道經鴨綠江,為盜所殺。蒙古說是高麗人殺掉的。公元1231年,派撒禮搭去伐高麗。高麗請和,蒙古許之。而置達魯花赤七十人於其國。高麗的權臣崔瑀,把他盡數殺掉,而把國王搬到江華島。於是二國兵釁複啟。公元1232年,蒙古平蒲鮮萬奴。高麗人洪福源,據著西京造反。兵敗後,投降蒙古。又有趙暉、卓青等,以和州、永興迤北,附於蒙古。於是愈甚。到公元1241年,和議乃成。高麗從公元1198年之後,大權為崔氏所握。到蒙古征服高麗之後,崔氏的勢力才除掉。然而蒙古勢力,從此彌漫全國。時時把它的地方,設立行省。高麗曆代的王,都尚元朝的公主;也同化於胡俗。國王的廢立,和一切內政,無不受蒙古的幹涉;幾乎不成為國。到元朝和高麗王氏同時傾覆,朝鮮人才算恢複自由(蒙古和朝鮮的交涉,可參看《韓國小史》。蒲鮮萬奴,屠氏的書有補傳)。
蒙古帝國是喜歡侵略的,是有誇大的性質的。所以朝鮮既平,又想招致日本。這件事,是發起於高麗人趙彝的。元世祖聽了他,先叫高麗人去招致他,後來又自派趙良弼去,日本人不聽(日本此刻,是北條時宗執政)。公元1275年,就派忻都帶著蒙古漢兵和高麗兵一萬五千人前去伐他。攻破對馬島,陷1岐,掠肥前沿海諸郡邑。舍舟登岸,殺到如今津佐原、百道原、赤阪一帶。再回兵上船。因箭已用盡,又大風起,船多觸礁,乃還。公元1281年,又命忻都、範文虎帶著十五萬兵東征。一偕高麗兵發合浦,一發江南,約會於1歧、平戶(《元史》作平壺)等島。忻都兵先到對馬,進攻1岐。到宗像洋,和文虎的兵會合。泊於能古、誌賀二島。元將多苦航海,心力不齊,不肯即行進攻,於是移泊鷹島(就是《元史》的五龍山)。忽然又見了颶風的兆頭。文虎心怯,揀了堅固的船先走。諸將都棄軍而歸。十萬多人,落在島上,受日本人襲擊,死得隻剩兩三萬人,給日本人擄去。把南人留做奴隸,漢人、高麗人和蒙古人,全行殺掉。這一次,全軍十五萬人,回來的不到三萬。範文虎所帶江南兵十萬,回來的隻有三個人。世祖還要再舉,以群臣多諫,又適用兵於安南,遂爾不果。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蒙古對於西南的經略,從憲宗時候起。憲宗即位,命皇帝忽必烈,南征大理。忽必烈從臨洮西南行(臨洮,如今甘肅的岷縣)。經山穀中,二千餘裏。到金沙江,乘革囊以濟。大破大理的兵,其王段興智出降(唐朝的南詔國,昭宗時,為其臣鄭買賜所篡,改號大長和。後唐明宗時,又為其臣趙善政所篡,改號大天。不多時,又為其臣楊義貞所篡,改號大義寧。晉高祖時,段思平代楊氏改號大理,公元1075年,為其臣楊義所篡。有一個人,喚做高升太,起兵討滅楊氏,迎立段壽輝。傳子正明,避位為僧。國人皆奉升太為王〈公元1087年〉。改國號曰大中。公元1095年,高升太卒,遺囑他的兒子,仍立段氏之後。他的兒子,聽了他的話。於是段氏仍王雲南,改號後理國。公元1253年,為蒙古所滅。以其地設都元帥府,仍派段興智一同安輯。元末之亂,段氏複據有其地。明興乃為藍玉、沐英所滅。以上據《續文獻通考》)。忽必烈就進攻吐蕃,降其酋唆火脫(參看第九章第二節)。於是班師。留兀良哈台經略其地。兀良哈台盡服大理的屬地和倮鑼(參看第四篇第七章第一、二節)。就和後印度半島諸國,發生關係。
安南地方,本來是中國的郡縣,五代時候,才自立為一國,第四章第四節,已經說過了。卻是其南部的象林縣,當後漢末年,就獨立為一國,是為林邑(如今越南的廣和城)。唐肅宗時候,改號澴王。南徙於占,因之亦稱占城(如今越南的平順城)。暹羅之地,古號扶南(參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五節)。其東南的柬埔寨,謂之真臘。又因南北地勢之不同,而有陸真臘(北)、水真臘(南)之分。唐太宗時,扶南為真臘所並。緬甸,則漢時謂之撣,唐時謂之驃,到宋時才謂之緬(亦稱蒲甘)。
兀良哈台既定雲南,遣使招諭安南。安南太宗(日煚。參看第四章第四節)把他囚了起來。兀良哈台怒。公元1253年,發兵攻安南,破其都城。太宗逃入海島。蒙古兵以熱不能堪,班師。公元1261年,再差人去招諭。安南聖宗乞三年一貢,許之(聖宗名光昺,太宗的兒子)。封為安南國王,置達花赤七十二人。安南人請取消,不許。公元1277年,聖宗的兒子仁宗(日烜)立。元朝怪他不請命,征他入朝。仁宗不聽,但遣叔父遺愛來朝。公元1281年,蒙古立遺愛為安南國王,想要用兵納他。先是蒙古差人到占城去,使者回來,說占城國王(名失黑咱牙信合八剌哈迭兒)有內附之意。封為占城郡王。公元1282年,元朝以占城國王孛由補刺省吾,前曾遣使來朝,稱臣內屬。叫唆都就其地設立行省。而王子補的,掌握國權,負固不服。公元1283年,蒙古發兵從廣東航海伐之,打破他在港口所立的木城,入其大州。而占城仍不服。公元1284年,命阿裏海牙奉皇子脫歡往討。索性和安南挑釁,征他的兵糧。安南人答應輸糧境上,而不肯助兵。蒙古人就向他假道。安南發兵來拒,蒙古兵擊破之。公元1285年,轉戰到富良江。安南仁宗棄城而遁。蒙古兵入其都城,占城行省唆都亦來會。然而軍疲糧盡,暑雨將作,疾疫發生,隻得退還。為安南伏兵邀擊,損失甚多。脫歡僅而得免(唆都戰死)。公元1286年,立征交阯尚書省。用阿裏海牙來阿八赤做左右丞。1284年,再發大兵十萬往伐。薄其都城。安南仁宗又走入海。蒙古兵據了他的都城,並無施展。而從海道所運的糧,卻給安南人邀擊,又遭颶風,損失甚多。隻得退兵,又為安南人所邀擊(來阿八赤戰死)。蒙古人到此,也無法可施,隻得因安南人來謝罪,掩耳盜鈴地罷兵。
對於緬國,也曾用過好兩次兵。這時候的緬國,都城在忙乃甸(就是如今的蠻得勒。《明一統誌》謂之馬來,《聖武記》謂之蠻得)。公元1271年,元朝遣使招諭,緬國才內附。公元1277年,因緬國和金齒(在如今雲南的保山市)構釁,雲南行省,遣兵往伐。到江頭(大約是如今的八莫),以天熱還師。公元1283年,宗王相答吾兒等再率兵往征,攻破江頭。1284年,緬人遣使請和。公元1287年,緬王為其庶子所囚,並害其嫡子,雲南王率諸軍往征,到蒲甘。緬王奔白古,泛海到錫蘭。元兵以糧盡而還。緬王還都,也遣使請降。公元1300年(成宗大德四年),又因緬王(的立普哇拿阿迭提牙)為其弟(阿散哥也)所弑,其子(窟麻剌哥撒八)逃奔京師。詔立為王,遣兵往問罪,亦不克而還。
蒙古的用兵,對於後印度半島,要算最為不利(對於日本的用兵,失敗的原因,不在陸上,又當別論)。這全是天時地利上的關係。大抵蒙古人的用兵,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山險;而南方的暑濕,尤非北人所堪;所以屢次失敗。
至其對於海上,則宋朝時候,要算三佛齊和中國往來得最密(如今的蘇門答臘)。三佛齊之南,有闍婆(如今的爪哇)。闍婆的西北,海行十五日而至渤泥(如今的加裏曼丹島)。這都是如今的南洋群島。又有南毗,在大海西南,從三佛齊風飄月餘可至,則似乎在印度沿岸。又有注輦,《宋史》說它到廣州有四十一萬一千四百裏路,未免說得太遠了。又說注輦的東南,二千五百裏,有悉蘭地。悉蘭地,就是如今的錫蘭島,則注輦一定在印度半島的西岸。《元史》說:海外諸國,以俱藍馬八兒為最大。馬八兒,就是如今的麻打拉薩;俱藍是馬八兒的後障,怕就是《宋史》所謂注輦了。
元朝對於海外,世祖時,也曾幾次遣使招諭。其來朝的,共有十國,就是:
馬八兒、須門那、僧急裏、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嗬兒、來來、急蘭亦解、蘇木都剌
這許多國,因為《元史》並不載其道裏、位置、風俗、物產和事跡;除馬八兒和馬蘭丹(馬六甲)、蘇木都剌(蘇門答臘),可以音譯推求外,其餘都無從強釋為何地。至於用兵,則隻有對爪哇,曾有過一次。更請參看第四篇第一章第一節。
從來住居瘠土的民族,總想向物資豐富的地方侵略的;這也是自然之理。所以蒙古平定漠南北以後,也就想侵入中原;西征原非其始願,卻因種種的事情,引起成吉思汗的西征來;使蒙古幾乎統一歐亞,這也是讀史者很有趣味的事情。
唐中葉以前西域的情形,已略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二節。這時候,大食日強。高宗時,滅波斯。玄宗以後,蔥嶺以西的地方,遂悉為所並。但是不及三百年,哈裏發威權日替,東方諸酋,幾於各個獨立。又以其間互相吞並。於是他海爾、薩法爾、薩蠻、賽布的克斤、布葉、塞而柱克諸朝,相繼而興(這許多事情,都在西洋史範圍裏,本書不能詳敘。洪氏和屠氏的書,都有《西域和報達補傳》,亦可參考)。其從天山南北路,經過兩海(鹹海、裏海)之北,以抵亞洲西境,則仍為回族所占據。其間又可分為三個區域:(一)伊犁河、吹河流域。本西突厥故地。開元時,突騎施最強。至德後(唐肅宗年號,公元756年—公元757年),葛邏祿代之而興(見《唐書·西突厥傳》),元時謂之哈剌魯。(二)兩海之北,為康裏人所據。大食曆代的哈裏發,愛其勇悍,多招之為兵。(三)天山南路。從回紇為黠戛斯所破後,次第侵入這個區域。至宋時,遂悉為所據。元時謂之畏兀兒(參看第二章第二節)。
西遼始祖耶律大石,遼太祖八世孫。遼人立秦晉國王於南京,大石也與聞其事。南京破後,走歸天祚。旋走到北庭,會十八部的王眾。得精兵萬餘,率之而西,假道回鶻,西至尋思幹(如今的撒馬爾罕)。塞而柱克遣兵來拒,大敗之(《遼史》說忽兒珊遣兵來拒。按:忽兒珊,是呼羅珊的異譯,塞而柱克朝的都城)。又西至起兒漫(如今的克兒漫),群下冊立大石為帝(公元1124年)。東歸,定都於虎思斡耳朵(在吹河流域)。傳三世,而至直魯古(參看《遼史·本傳》)。
塞而柱克朝,以公元1039年至公元1092年之間為最盛。其屬地,西至小亞細亞半島,東至喀什噶爾。公元1092年,其英主瑪裏克沙卒。子弟及諸將,互相紛爭;屬地分裂,勢遂衰。瑪裏克沙有一個奴仆,喚做奴世的斤。瑪裏克沙很愛他,除其奴籍,叫他做花剌子模的部酋,“職視閫帥”。奴世的斤死後,子庫脫拔丁穆罕默德嗣。乘塞而柱克朝衰微,也僭稱花剌子模沙。死後,子阿切斯嗣。耶律大石既勝塞而柱克,又派兵去征花剌子模。阿切斯戰敗,被擒。立誓臣服,且約每年進貢,西遼才放了他。傳子伊兒阿斯闌,孫塔喀施,都納貢西遼,吞並東南近境。塔喀施死後,子阿剌哀丁穆罕默德嗣。以己國奉回教,西遼奉佛教,深以納貢於異教之國為恥。恰好西遼納了塔陽罕的兒子古出魯克,就和他裏應外合,以滅西遼(花剌子模,是個地名。就是《唐書》的貨利習彌。《大唐西域記》作貨利習彌迦。凡鹹海西南,裏海以東,阿姆河下遊的地方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候,阿剌哀丁穆罕默德幾乎統一蔥嶺以西。所以《元史》稱他為西域王。洪氏的書,也沿用這兩個字,稱《西域補傳》。然這兩字,畢竟不妥。所以現在還是把花剌子模四字,做它的朝名)。
古出魯克的逃到西遼,直魯古妻之以女。古出魯克卻招集東方殘眾。和花剌子模內外夾攻,把西遼滅掉(公元1211年)。花剌子模先已取得尋斯幹之地,從烏爾鞬赤(今屬烏茲別克斯坦)徙都之。這時候,又並有突而基思單(今為突厥斯坦),南並郭耳(亦突厥族在印度河外)。於是其疆域:南逾印度河,北至鹹海、裏海。西北至阿特爾佩占(今為阿塞拜疆共和國),西鄰報達,赫然為西域一大國了。
然而花剌子模有兵四十萬,都是康裏、突厥人,和百姓不洽。王母土而堪哈敦,也是康裏部酋之女。於是諸將靠著王母的聲勢,都十分驕恣。王母的權柄,也和國王相埒。“國雖大,本未固也”。西遼的百姓,都奉回教。西遼雖奉佛教(契丹是最信佛的),卻也並不強他。乃蠻人本奉景教。古出魯克娶西遼王女之後,又娶了一個西遼宰相之女。兩女都奉佛教;古出魯克信她們的話,也改奉佛教;而且剝奪起人民的信仰自由來;又收稅甚苛;於是民心大怨。所以蒙古兵一來,兩國就都土崩瓦解。
西遼和花剌子模,是當時西域的兩個大國。其餘有關係的部族,也得簡單敘述如下:
一)不裏阿耳(譯名都以較通行者為主。《秘史》作孛烈兒)就是如今的保加利亞。當時的居地,在裏海之北,烏拉嶺之西,浮而嘎河之東(都城同名,距喀山二百五十裏)。
二)欽察(亦作乞卜察兀)在烏拉嶺西,裏海、黑海以北。《元史譯文證補》說:“俄書稱其地曰波羅佛次,稱其種人曰波羅拘齊;他國皆稱奇卜察克……相傳有二解:一謂突厥族派凡五,一為奇卜察克,與蒙古同屬烏古斯汗之後。烏古斯汗與亦脫巴阿部戰敗,退至兩河間。有陣亡將弁婦,懷孕臨蓐;軍行倉促無產所,就空樹中生子。烏古斯汗收育之,名以奇卜察克,義謂空樹。越十七年,烏古斯戰勝亦脫巴阿人,遂降其部。未久,複叛。乃命奇卜察克往牙愛克河(烏拉河)亦脫巴阿,居中以鎮撫之;因以名部。此拉施特哀丁與阿卜而嘎錫之言也。一謂荒野平地之民……語出波斯。俄之波羅物次同解。此近世西人之說也。”《莫臥兒史記》據《元史·土土哈傳》:“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裏伯裏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主。”說欽察是東方族類;所以後來哲別速不台對他,有“我等同類”的話。則前一說似乎可據。
三)阿羅思(《秘史》作斡魯速)就是如今的俄羅斯。《元史譯文證補》說:“唐季,此種人居於俄今都森彼德普爾(按後來通譯為聖彼得堡)之南,舊都莫斯科之北。其北鄰為瑞典、挪威國。國人有柳利哥者,兄弟三人,夙號雄武。侵淩他族,收撫此種人,立為部落。柳利哥故居地,有遏而羅斯之名,遂以是名部。他西國人釋之曰:遏而羅為搖聲;古時瑞典、挪威國人,專事抄掠,駕舟四出。柳利哥亦盜魁,故其地有是稱。……柳利哥建國,在唐鹹通三年。其部初無城郭,至是建諾物哥羅特。……後嗣漸拓而南,遷於計掖甫,近鄰黑海。行封建之製。……”愚按:《唐書》“馬,或曰弊刺,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一萬四千裏。馬色皆,因以名國雲。北極於海。……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遏羅支,就是遏而羅斯(馬係他部族稱之之詞)。結骨,《唐書》說:“其人皆長大,赤發,皙麵,綠瞳”,正是白種人。然則遏而羅斯,本係北方部族之名。說它是搖的聲音,怕未免穿鑿附會了。
四)阿速《元史譯文證補》:“……希臘羅馬古史……謂裏海以西,黑海以北,先有辛卑爾族居之(按就是鮮卑)。……厥後有粟特族(按《後漢書》作粟特,《後魏書》作粟也,也就是《漢書·陳湯傳》的闔蘇)。越裏海北濱,自東而西,奪辛卑爾地……東漢時,有郭特族人,亦自東來。……粟特族人,敗潰不複振。晉時,匈奴西徙……郭特人西竄(郭特,今譯通作戧特)。……當郭特之未侵粟特也,有部落曰耶仄亦,居裏海西,高喀斯山北(案今譯通作高加索山)。亦東來族類,而屬於粟特。厥後郭特匈奴,相繼攘逐;獨耶仄亦部,河山四塞,恃險久存。後稱阿蘭,亦曰阿蘭尼,又曰阿思,亦曰阿蘭阿思,皆見東羅馬書(按《後漢書》作阿蘭聊,《三國誌注》引《魏略》作阿蘭)。今按:耶仄亦,即漢奄蔡,元阿速。……明後始為俄羅斯所並,享國之久,可謂罕見。……”(參看原書)
五)撒耳柯思(《秘史》作薛兒客速,又作薛兒格速)《元史譯文證補》:“在高喀斯山北。……今俄南境端河濱,有部落曰端司科喀雜克,即《朔方備乘》等書之端戈薩斯。其人善馳驟;俄之突騎,悉出於此。……”
六)木剌夷(《元史·太宗本紀》作木羅夷,《憲宗本紀》作沒裏奚,《郭侃傳》作木乃兮,劉鬱《西使記》作木乃夷)天方教主摩訶末死後,教中的首領阿部倍殼爾,倭馬爾,摩訶末的女婿奧自蠻、阿裏,相繼為哈裏發。阿裏死後,子哈山嗣。哈山死後,他的兄弟忽辛,應當嗣立,而為倭馬亞朝所奪。教中的人,有不服的,別立阿裏之後為伊瑪姆。第五世伊瑪姆於非而沙體,已經定以長子伊思馬哀耳嗣位,後來又改立次子。十葉教人(阿裏一派為十葉教),又有說“教主之位,帝鑒在茲,非可朝令夕改”的。於是推戴伊思馬哀耳的兒子,是為伊思馬哀耳一派。而同教的人,則稱他為木剌夷,就是“舍正義入迷途”的意思。北宋中葉,教徒跑到波斯,占據裏海南岸一帶。其頭目哈山沙巴哈,居於低楞(在裏海西南濱。《元史·西北地附錄》作低簾)。哈山沙巴哈的教規:“凡徒黨,必應奉教,殺仇人。陰謀行刺,必致死乃已。”在頭目所住的堡內,造了宮室苑囿,聚音樂佳麗於其中。揀十二到二十歲的青年,給他麻醉藥吃了,帶他到裏麵,說這就是天堂。再把他灌醉了送出去。以後便叫他去行刺。說不幸身死,就會到這天堂裏的。所以都“踴躍用命,或為商賈,或為奴仆,不遠千裏,以行其誌”(參看《元史譯文證補·報達木剌夷補傳》)。
以上都是蒙古西征以前,亞洲西北方的部族,再往西,就入於歐洲了。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從蒙古到西域,本來有兩條路:一條是天山南路,一條是西伯利亞。成吉思汗既定漠北,就命忽必來征服哈剌魯,畏兀兒部主亦都護巴而術阿兒忒的斤亦來朝。又命術赤平斡亦剌吉利吉思失必兒等部。這兩條路,就都開通了。
成吉思汗伐金的時候,忽禿走到乃蠻界外,招集舊部,和古出魯克兩個人,都想趁此恢複舊業。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回到喀魯漣,派速不台追忽禿,哲別追古出魯克。速不台殺敗蔑兒乞於垂河,其酋霍灘奔欽察。哲別到垂河,宣言許人民信奉舊教。西遼舊境的人民,都叛古出魯克而降。古出魯克逃到撒裏黑昆(如今新疆蒲犁縣土名,色勒庫爾的異譯),為哲別所迫殺。西遼舊地全定。蒙古的疆域,就和花剌子模相接(公元1214年)。
這時候,有西域商人,來到蒙古。成吉思汗因之,貽書修好於花剌子模,請保界通商。花剌子模王也答應了。後來又有西域商人,從蒙古回去。成吉思汗派人隨行,去購買西域的貨物,共有四百多人(都是畏兀兒人)。走到錫爾河邊的訛打剌城。城主伊那兒隻克(土而堪哈敦的兄弟),把他都捉起來,告訴花剌子模王,說是蒙古的奸細。花剌子模王就叫他盡數殺掉,隻逃脫一個人。歸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怒,“免冠解帶,跪禱於天”。公元1219年,就起兵伐西域。
這一年五月,成吉思汗兵到也兒的石河。六月,進兵。哈剌魯、畏兀兒和哈力麻裏(在如今的伊犁,也是回族)的部酋,都率兵從行。號稱六十萬。花剌子模王,本來曉得蒙古是個大敵;又聽得細作報告,說蒙古兵漫山遍野;心上有些懼怯。想要深溝高壘,聽蒙古兵“飽掠揚去”。所以蒙古兵直走到錫爾河,並沒抵禦的人。九月,蒙古兵逼訛打剌。分軍為四:
一)窩闊台、察合台,留攻訛打剌城。
二)拙赤,掃蕩西北一帶。
三)諸將托海等,分兵掃蕩東南。
四)成吉思汗和拖雷攻不花刺(《元史·本紀》作蒲華,如今的布哈爾),以斷新舊兩都的交通。
明年(公元1220年),五月,四軍皆會,攻破尋思幹。花剌子模王,先已遁去,派哲別速不台去追。王輾轉逃到裏海東南隅的小島上,這一年十二月裏,死了。子劄剌勒丁(亦作劄闌丁)嗣,南走哥疾寧(城名,在巴達克山西南,印度河東),這時候,成吉思汗已攻破巴惕客薛(亦作巴達哈傷,如今的巴達克山)。拖雷攻破呼羅珊,術赤、窩闊台、察合台攻破烏爾鞬赤。除術赤留駐西北外,三子都和成吉思汗會兵。南逾印度固斯山。前鋒為劄剌勒丁所敗,成吉思汗兼程前進。公元1221年,十月,在申沐漣河邊(印度河),把他追上。劄剌勅丁已經將要渡河,成吉思汗下令,即日進薄。四麵把他圍起。可他到底突圍而出,從數丈的高崖上,策馬躍入申沐漣,鳧水而去。於是派將渡河追他。1222年六月,成吉思汗自帶大軍東還。本來想從印度走西夏的;因為路不好走,又聽說西夏反了,乃仍由原路而還。這是成吉思汗自己的大軍。其哲別、速不台二將,既將花剌子模王逼入裏海中小島之後,乘勝西北進,到欽察,叫他交出霍都來。欽察人不聽。公元1221年,二將繞寬甸吉思海(裏海),逾太和山(高加索山)。欽察、阿速、撒耳柯思,合兵來禦。眾寡不敵,又迫於險。乃以甘言誘欽察,說:“我等同類,無相害意。勿助他族。”欽察引退。軍既出險,打敗阿速和撒耳柯思。出其不意,也把欽察打敗。公元1222年冬,平撒耳柯思和阿速,又打敗欽察的兵。霍都逃到阿羅思,求救於他的女婿哈力赤王穆斯提斯拉甫。公元1223年夏,戰於阿裏吉河(名見《速不台傳》,如今入阿速海的喀勒喀河)畔的鐵兒山(名見《曷思麥傳》,乃地名,非山名)。阿羅思大敗,死掉六王,七十侯;兵士十死其九。列城都無守備,隻等蒙古兵來了便乞降。幸而二將不複深入,僅平康裏而還(哲別死在路上)。
以上所述,是成吉思汗手裏的事情。成吉思汗東歸後,劄剌勒丁也回歸舊地,圖謀恢複。公元1230年(太宗二年),太宗遣搠馬兒罕率兵三萬人西征,諸城皆降。劄剌勒丁逃入山中,為怨家所殺,花剌子模朝亡。公元1234年,以迤北諸部未服,命拔都(術赤長子)、不裏(察合台長子,木阿禿兒的兒子)、蒙哥(憲宗)、貴由(定宗)等西征。諸王、駙馬,及諸千戶、萬戶,各以長子從行。是為“長子出征”(因為所征的都是強部,長子出征,則兵強而多)。以拔都為元帥,速不台為先鋒(旋升為副元帥)。公元1235年,出兵。明年秋,速不台破不裏阿耳,殺敗欽察的兵。冬,入阿羅思,攻破莫斯科。公元1237年,破其首都務拉的迷爾,分兵徇下諸城。十月,還兵攻破欽察,欽察酋長霍都,逃到馬劄兒(如今的匈牙利)。合丹(定宗的兄弟)平撒耳柯思。公元1238年,定宗攻破阿速的都城蔑怯思(《元史·太宗紀·昔裏鈐轄傳》同。《定宗紀》作木柵寨,《土土哈傳》作麥怯思,《拔都兒傳》作麥各思)。這一年冬天,再入阿羅思。進攻孛烈兒(如今的波蘭)和馬劄兒,打敗孛烈兒的兵。1239年春,入馬劄兒,攻破派斯特(如今的佩斯城)。分軍西略,直到如今的威尼斯。歐洲大震。1239年,太宗訃音至,乃還。從此以後,西域隻有木剌夷和報達(大食都城。《元史。本紀》作哈塔,《秘史》作巴黑塔惕)未服。公元1252年(憲宗二年),憲宗命皇弟旭烈兀率郭侃等西征。公元1256生,旭烈兀至西域。平木剌夷。1257年,圍報達。1258年,把報達打破,哈裏發木司塔辛殺掉。郭侃西行到天房(如今的麥地那),降巴兒算灘(蘇丹的異譯)。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到密昔兒(如今的埃及),降可乃算灘。遂渡海,收富浪(如今的塞浦路斯),降兀都算灘而還,於是西域全定。在曆史上,蒙古高原的部族,本來較西域諸國為強(這是因為一居沃土,一居瘠土之故)。所以匈奴、突厥等,雖然失敗於東,還能雄張於西。但是匈奴、突厥的西略,都在既失敗於東方之後,不過做個桑榆之補。至於合東方的部族,並力西向,則自西遼大石開其端,蒙古卻更進一步;而當時的西方,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強部;所以成功大而且快——突厥族雄張西域已久,蒙古西征,得到他的助力,也是成功的一大原因。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成吉思汗的侵金,是從居庸關進兵。雖然也一掠遼西,並沒認真經營。何況女真故地?於是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隆安(就是從前的黃龍府),掠取遼東之地,自立為遼王。定都鹹平(如今遼寧開原市)。金朝的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也據東京自立。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入覲蒙古。蒲鮮萬奴乘虛襲取鹹平。留哥用蒙古兵還攻,萬奴投降蒙古。後來轉入女真故地,叛服金元之間。自號為東夏國。又有契丹遺族,名為喊舍,乘遼東之亂,起兵侵略。後來敗入高麗。百濟餘族,有名喚楊水尺的,做他的向導。太宗派哈真去剿辦,高麗以兵來會。於是蒙古高麗,約為兄弟之國。公元1225年,蒙古使者劄古與從高麗回來,道經鴨綠江,為盜所殺。蒙古說是高麗人殺掉的。公元1231年,派撒禮搭去伐高麗。高麗請和,蒙古許之。而置達魯花赤七十人於其國。高麗的權臣崔瑀,把他盡數殺掉,而把國王搬到江華島。於是二國兵釁複啟。公元1232年,蒙古平蒲鮮萬奴。高麗人洪福源,據著西京造反。兵敗後,投降蒙古。又有趙暉、卓青等,以和州、永興迤北,附於蒙古。於是愈甚。到公元1241年,和議乃成。高麗從公元1198年之後,大權為崔氏所握。到蒙古征服高麗之後,崔氏的勢力才除掉。然而蒙古勢力,從此彌漫全國。時時把它的地方,設立行省。高麗曆代的王,都尚元朝的公主;也同化於胡俗。國王的廢立,和一切內政,無不受蒙古的幹涉;幾乎不成為國。到元朝和高麗王氏同時傾覆,朝鮮人才算恢複自由(蒙古和朝鮮的交涉,可參看《韓國小史》。蒲鮮萬奴,屠氏的書有補傳)。
蒙古帝國是喜歡侵略的,是有誇大的性質的。所以朝鮮既平,又想招致日本。這件事,是發起於高麗人趙彝的。元世祖聽了他,先叫高麗人去招致他,後來又自派趙良弼去,日本人不聽(日本此刻,是北條時宗執政)。公元1275年,就派忻都帶著蒙古漢兵和高麗兵一萬五千人前去伐他。攻破對馬島,陷1岐,掠肥前沿海諸郡邑。舍舟登岸,殺到如今津佐原、百道原、赤阪一帶。再回兵上船。因箭已用盡,又大風起,船多觸礁,乃還。公元1281年,又命忻都、範文虎帶著十五萬兵東征。一偕高麗兵發合浦,一發江南,約會於1歧、平戶(《元史》作平壺)等島。忻都兵先到對馬,進攻1岐。到宗像洋,和文虎的兵會合。泊於能古、誌賀二島。元將多苦航海,心力不齊,不肯即行進攻,於是移泊鷹島(就是《元史》的五龍山)。忽然又見了颶風的兆頭。文虎心怯,揀了堅固的船先走。諸將都棄軍而歸。十萬多人,落在島上,受日本人襲擊,死得隻剩兩三萬人,給日本人擄去。把南人留做奴隸,漢人、高麗人和蒙古人,全行殺掉。這一次,全軍十五萬人,回來的不到三萬。範文虎所帶江南兵十萬,回來的隻有三個人。世祖還要再舉,以群臣多諫,又適用兵於安南,遂爾不果。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蒙古對於西南的經略,從憲宗時候起。憲宗即位,命皇帝忽必烈,南征大理。忽必烈從臨洮西南行(臨洮,如今甘肅的岷縣)。經山穀中,二千餘裏。到金沙江,乘革囊以濟。大破大理的兵,其王段興智出降(唐朝的南詔國,昭宗時,為其臣鄭買賜所篡,改號大長和。後唐明宗時,又為其臣趙善政所篡,改號大天。不多時,又為其臣楊義貞所篡,改號大義寧。晉高祖時,段思平代楊氏改號大理,公元1075年,為其臣楊義所篡。有一個人,喚做高升太,起兵討滅楊氏,迎立段壽輝。傳子正明,避位為僧。國人皆奉升太為王〈公元1087年〉。改國號曰大中。公元1095年,高升太卒,遺囑他的兒子,仍立段氏之後。他的兒子,聽了他的話。於是段氏仍王雲南,改號後理國。公元1253年,為蒙古所滅。以其地設都元帥府,仍派段興智一同安輯。元末之亂,段氏複據有其地。明興乃為藍玉、沐英所滅。以上據《續文獻通考》)。忽必烈就進攻吐蕃,降其酋唆火脫(參看第九章第二節)。於是班師。留兀良哈台經略其地。兀良哈台盡服大理的屬地和倮鑼(參看第四篇第七章第一、二節)。就和後印度半島諸國,發生關係。
安南地方,本來是中國的郡縣,五代時候,才自立為一國,第四章第四節,已經說過了。卻是其南部的象林縣,當後漢末年,就獨立為一國,是為林邑(如今越南的廣和城)。唐肅宗時候,改號澴王。南徙於占,因之亦稱占城(如今越南的平順城)。暹羅之地,古號扶南(參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五節)。其東南的柬埔寨,謂之真臘。又因南北地勢之不同,而有陸真臘(北)、水真臘(南)之分。唐太宗時,扶南為真臘所並。緬甸,則漢時謂之撣,唐時謂之驃,到宋時才謂之緬(亦稱蒲甘)。
兀良哈台既定雲南,遣使招諭安南。安南太宗(日煚。參看第四章第四節)把他囚了起來。兀良哈台怒。公元1253年,發兵攻安南,破其都城。太宗逃入海島。蒙古兵以熱不能堪,班師。公元1261年,再差人去招諭。安南聖宗乞三年一貢,許之(聖宗名光昺,太宗的兒子)。封為安南國王,置達花赤七十二人。安南人請取消,不許。公元1277年,聖宗的兒子仁宗(日烜)立。元朝怪他不請命,征他入朝。仁宗不聽,但遣叔父遺愛來朝。公元1281年,蒙古立遺愛為安南國王,想要用兵納他。先是蒙古差人到占城去,使者回來,說占城國王(名失黑咱牙信合八剌哈迭兒)有內附之意。封為占城郡王。公元1282年,元朝以占城國王孛由補刺省吾,前曾遣使來朝,稱臣內屬。叫唆都就其地設立行省。而王子補的,掌握國權,負固不服。公元1283年,蒙古發兵從廣東航海伐之,打破他在港口所立的木城,入其大州。而占城仍不服。公元1284年,命阿裏海牙奉皇子脫歡往討。索性和安南挑釁,征他的兵糧。安南人答應輸糧境上,而不肯助兵。蒙古人就向他假道。安南發兵來拒,蒙古兵擊破之。公元1285年,轉戰到富良江。安南仁宗棄城而遁。蒙古兵入其都城,占城行省唆都亦來會。然而軍疲糧盡,暑雨將作,疾疫發生,隻得退還。為安南伏兵邀擊,損失甚多。脫歡僅而得免(唆都戰死)。公元1286年,立征交阯尚書省。用阿裏海牙來阿八赤做左右丞。1284年,再發大兵十萬往伐。薄其都城。安南仁宗又走入海。蒙古兵據了他的都城,並無施展。而從海道所運的糧,卻給安南人邀擊,又遭颶風,損失甚多。隻得退兵,又為安南人所邀擊(來阿八赤戰死)。蒙古人到此,也無法可施,隻得因安南人來謝罪,掩耳盜鈴地罷兵。
對於緬國,也曾用過好兩次兵。這時候的緬國,都城在忙乃甸(就是如今的蠻得勒。《明一統誌》謂之馬來,《聖武記》謂之蠻得)。公元1271年,元朝遣使招諭,緬國才內附。公元1277年,因緬國和金齒(在如今雲南的保山市)構釁,雲南行省,遣兵往伐。到江頭(大約是如今的八莫),以天熱還師。公元1283年,宗王相答吾兒等再率兵往征,攻破江頭。1284年,緬人遣使請和。公元1287年,緬王為其庶子所囚,並害其嫡子,雲南王率諸軍往征,到蒲甘。緬王奔白古,泛海到錫蘭。元兵以糧盡而還。緬王還都,也遣使請降。公元1300年(成宗大德四年),又因緬王(的立普哇拿阿迭提牙)為其弟(阿散哥也)所弑,其子(窟麻剌哥撒八)逃奔京師。詔立為王,遣兵往問罪,亦不克而還。
蒙古的用兵,對於後印度半島,要算最為不利(對於日本的用兵,失敗的原因,不在陸上,又當別論)。這全是天時地利上的關係。大抵蒙古人的用兵,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山險;而南方的暑濕,尤非北人所堪;所以屢次失敗。
至其對於海上,則宋朝時候,要算三佛齊和中國往來得最密(如今的蘇門答臘)。三佛齊之南,有闍婆(如今的爪哇)。闍婆的西北,海行十五日而至渤泥(如今的加裏曼丹島)。這都是如今的南洋群島。又有南毗,在大海西南,從三佛齊風飄月餘可至,則似乎在印度沿岸。又有注輦,《宋史》說它到廣州有四十一萬一千四百裏路,未免說得太遠了。又說注輦的東南,二千五百裏,有悉蘭地。悉蘭地,就是如今的錫蘭島,則注輦一定在印度半島的西岸。《元史》說:海外諸國,以俱藍馬八兒為最大。馬八兒,就是如今的麻打拉薩;俱藍是馬八兒的後障,怕就是《宋史》所謂注輦了。
元朝對於海外,世祖時,也曾幾次遣使招諭。其來朝的,共有十國,就是:
馬八兒、須門那、僧急裏、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嗬兒、來來、急蘭亦解、蘇木都剌
這許多國,因為《元史》並不載其道裏、位置、風俗、物產和事跡;除馬八兒和馬蘭丹(馬六甲)、蘇木都剌(蘇門答臘),可以音譯推求外,其餘都無從強釋為何地。至於用兵,則隻有對爪哇,曾有過一次。更請參看第四篇第一章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