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
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作者:雅瑟 主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牛賦
若1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2巨首。垂耳抱角3,毛革疏厚,牟4然而鳴,黃鍾5滿脰6,抵觸隆曦7,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8。自種自斂,服箱9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10。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11},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尻{12}莫保;或穿緘縢{13},或實{14}俎豆{15},由是觀之,物無逾者。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16}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17}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躑。當道長鳴,聞者驚辟{18}。善識門戶,終身不惕。
牛雖有功,於已何益?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注】
1若:你。2魁形:體形魁梧。3抱角:牛頭兩角相對彎曲,形如環抱。4牟:同“哞”,牛之嗚叫聲。5黃鍾:形容牛叫聲。6脰(dou豆):脖子,這裏指牛的喉嚨。7隆曦(xi稀):烈日。8往來修直:往來耕地,翻出的壟溝又長又直。禾黍,泛指農作物。9服箱:拉車。服,“負”的假借字。箱,車廂。10不適口:即吃不飽。適,到。一作滿足講。{11}蹶(jue決)塊:倒在地上。{12}肩尻(kāo考):指全身骨肉。肩,指前腿部分。尻,屁股。{13}緘縢(jiānteng尖藤):繩索。{14}實:充實,引申為盛。{15}俎(zu組)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16}曲意:盡意,挖空心思。{17}藿菽(huoshu獲叔):豆葉和豆子,這裏泛指上等飼料。{18}驚辟:嚇得避開了。辟,同“避”。
賦,古代一種文體,多用鋪陳排比之手法狀物、抒情。這篇小賦是柳宗元被貶謫永州期間的作品。永貞革新失敗之後,柳宗元及其同道都備受排擠打擊,有的被貶謫荒,有的甚至被害致死,但他對自己事業的信念仍然堅守不渝。
《牛賦》就是一篇體物言誌、托物寄情之作。柳宗元把自己比做牛,把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比做“羸驢”。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勤勤懇懇做了許多有利於天下的事,卻得不到好報;而那班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勞無功,無益於世,卻因為善於鑽營取巧享受厚祿,通過這一形象對比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用人製度,抒發了自己強烈的不滿情緒。
在這篇抒情小賦中,柳宗元緊緊抓住牛的特征,形神兼備地描繪了牛的形象,情深意切地頌揚了牛的精神。賦開頭六句“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黃鍾滿脰”勾畫了牛的外觀聲貌,乃至皮角骨肉,成功刻畫出一頭牛任勞任怨的奉獻形象,開篇點題,直衝牛而來。
緊接著就對牛的外形進行了描述:體魁頭大,兩耳下垂,兩角合抱,毛疏皮厚,叫時聲音洪亮,僅用了16個字就在讀者的心中樹立了牛高大、矯健、憨厚、魁偉的形象。接下來寫牛勤奮耕作,它頭頂烈日,背負著沉重的犁耙默默無聞地耕耘著土地,然後農人種下莊稼。從播種到收獲,都離不開牛的辛勤勞動。收得的糧食,送入官倉,養活百姓,窮的富了,饑者飽了,牛對人類可謂功德無量。然而牛不圖享受,隻習慣於在田地荒野中腳踏泥濘的土塊。寥寥數語,就把牛勤勤懇懇、默默貢獻的品德描繪得活靈活現。牛“利滿天下”,還表現在它渾身上下都是寶,一切都為人所用。它的皮和角,肩和臀,用途極廣,或作食品,或作繩索,或作器物,或作供品,真乃“由是觀之,物無逾者”。對牛的高貴品質,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賦的後一半筆鋒一轉,羸驢“曲意隨勢”“不耕不駕”,反而坐享其成。尤其第三段落,隻有6句,24個字,卻句句力匹千鈞。“牛雖有功,於己何益”,這一憤激的反語,對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強烈地為牛抱打不平。“命有好醜,非若能力。”牛與驢的天壤之別,這是命運使然,決不是能力所能改變的。既然如此,就隻好“慎勿怨尤,以受多福”了。
一百多字的《牛賦》,把牛“日耕百畝”的獻身精神和“利滿天下”的無量功績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驢“不耕不駕”的懶散傲慢和“善識門戶”的投機鑽營揭露得淋漓盡致,寫盡了趨炎附勢的小人飛揚跋扈的模樣。牛與驢的對比,相互襯托,使牛的形象顯得更加魁偉,更加高尚,造成強烈的相反相成的效果。
《牛賦》的可貴效果,不僅在於思想蘊意的光華,更在於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無論是刻畫牛,還是描述驢,作者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細致入微,到了形神畢現的地步,以至於托物言誌水到渠成,絲毫沒有牽強附會之感,文筆簡練而含義深遠。
後人評論
章士釗:“子厚為文,善於持喻,然其妙處,在分寸不溢,一出口即如人意之所欲言,凡吾謂此賦為叔文寫照以此。”
囚山1賦
楚越之郊2環萬山兮,勢騰踴夫波濤。紛對回合仰伏以離迾3兮,若重墉4之相褒。爭生角逐上軼旁出兮,其下坼裂而為壕5。欣下頹以就順兮,曾不畝平6而又高。遝雲雨而漬厚土兮7,蒸鬱勃其腥臊8。陽不舒以擁隔兮,群陰沍而為曹9。側耕危獲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攢林麓以為叢棘10兮,虎豹咆\代狴牢{11}之吠嗥。胡井眢{12}以管視兮,窮坎險其焉逃?顧幽昧之罪{13}加兮,雖聖猶病夫嗷嗷。匪兕{14}吾為柙兮,匪豕吾為牢。積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聖日以理兮賢日以進,誰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15}。
【注】
1囚山:囚禁於山,被山囚禁。這是個比喻的說法。2楚越之郊:楚地和越地的郊外。楚、越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名,大致相當於今之江浙、兩湖一帶,這裏借指永州。3離迾(liè列):遮隔。4重(chong崇)墉:重重疊疊的城牆。5軼:超過。坼(chè徹):裂開。6不畝平:沒有一畝平地。7遝(ta踏):會合。漬:浸濕。8鬱勃:形容臭味強烈。腥臊:臭惡的氣味。9沍(hu戶):寒冷凝結。曹:偶,對偶。10叢棘:古代囚犯人的地方,四周用棘條堵塞,防止犯人逃跑。{11}咆\(han喊):虎豹咆哮聲。狴(bi閉)牢:監獄。狴,即狴犴,傳說是看守牢門的野獸。{12}井眢(yuān淵)以管視:意即坐井觀天。眢,無水的枯井。{13}幽昧之罪:不明不白的罪名。{14}兕(si寺):似牛一角,即犀牛。{15}滔滔:連綿不斷的樣子。
元和九年(814),恰值柳宗元被貶在永州,名為官吏,實則囚徒。在《囚山賦》一文中,他將永州的山看做囚禁自己的牢牆,真實地反映了他的生活感受,抒發他因參與永貞革新而遭貶謫的憤慨和痛苦,感情沉鬱激蕩,寫景文字多隱喻著現實的黑暗與世路的艱險,是騷體賦的名篇。
《囚山賦》是一篇抒情賦,用幽思苦語寫成,讀之令人淒惻。前半部分扣住主題上的“山”字,大做文章,反複描寫,不僅寫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險,展現了自己遭到無枉貶謫的悲憤心。永州群山環繞的景象,借景抒情,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囚徒,被禁錮在南方蠻荒之地。
將《永州八記》與《囚山賦》對讀,同樣是永州的山水,然而因為作者感情前後迥異,所以描繪出來的風景也風馬牛不相及。正因為心中苦悶,所以柳宗元看到連綿不絕的山水之時,產生的不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是無窮無盡的厭惡之情了。於是眼中的山就變得“爭生角逐”“陽不舒”“群陰沍”了,這是作者客觀感情的外化。
後人評論
劉晌《舊唐書?柳宗元傳》:“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鬱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者為之淒側。”
封建1論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聖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3,鹿豕狉狉4,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於是有方伯5、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是故有裏胥6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7,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8,邦群後,布履星羅9。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11}會同,離為守臣扞城{12}。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13}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14}者有之,天下乖戾{15},無君君{16}之心。餘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17}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18}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19},都六合之上遊,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20}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21},圜視而合從{22},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製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23},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24}不救者三代。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製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25}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26}而已,何能理乎?”餘又非之。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27},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於製,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製,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製,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於政,不在於製,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製其守宰,不製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28}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29},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於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複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製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製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30},不聞延祚{31}。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係於諸侯哉?
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製,固不當複議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於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32},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聖人之製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注】
1封建:指“封國土,建諸侯”的分封製,即奴隸製時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賜給貴族,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世代相傳。2生人:生民,人類。3榛(zhēn真)榛:草木雜亂叢生的樣子。4狉(pi批)狉:野獸成群奔跑的樣子。5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6裏胥:裏長,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的小吏。7連帥:十國諸侯的首領。8五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9布履星羅:諸侯國遍布各地,像繁星羅列一樣。10輻(fu福):車輪上連接外緣的輪和中央軸心的直條。{11}朝覲(cháojin朝晉):是指諸侯朝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叫“覲”。{12}扞(hàn捍)城:保衛天子的將帥,此指諸侯。{13}射王中肩:周桓王十三年(前707),率諸侯伐鄭,鄭莊公領兵抵抗,王師大敗。鄭大夫祝聃射桓王,箭中其肩。{14}誅萇(cháng長)弘:殺死周敬王的大臣萇弘。{15}乖戾(li利):反常。{16}君君:把君主當做君主對待。第一個“君”宇作動詞用。{17}末大不掉:即“尾大不掉”,比喻上弱下強,指揮不動。掉,搖擺。{18}殄(tian舔):滅亡。{19}雄圖:險要之地。{20}亟:屢次。{21}負鋤梃(ting挺)謫戍之徒:扛著鋤頭木棍的被懲罰去防守邊疆的人,此指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軍。{22}圜(huán環)視:互相顧視的樣子。合從:本指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以抗秦,此指全國各地聯成一體反抗秦王朝。{23}徇(xun訓)周之製:沿襲周朝的分封製。徇,依從。{24}陵遲:衰落。{25}桀猾:凶悍狡猾的人。此指反叛的藩鎮。{26}秩:官職的品級,官階。{27}黷(du讀)貨事戎:貪財好戰。{28}掩捕:乘人不備而予以逮捕。{29}奸利浚(jun俊)財:非法取利,搜刮錢財。浚,指拿、取。{30}二姓陵替:曆史上的魏、晉兩代衰亡。二姓,指魏國的曹氏和晉朝的司馬氏。{31}不聞延祚(zuo坐):沒有聽說國運長久。祚,帝位。{32}繼世而理:喻一代繼承一代地統治所封領地。
《封建論》是柳宗元於貶謫永州時期創作的最為重要的一篇政論文章,也是他政論文的代表作。本篇結構嚴謹、邏輯縝密、觀點獨到、文氣磅礴。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秦漢魏晉唐,通過大量曆史事實對分封與郡邑兩種政治體製的優劣利弊進行了深刻的縷析與評述。之所以有“封建”之製,其原因“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舉奉之”。因此,“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文中所論的分封製,指的是“封國土,建諸侯”,是一種適應商、周奴隸製社會需要,把全國分為許多由世襲諸侯統治的小王國的政權製度。後來這些諸侯小國鬧獨立,造成國家的分裂,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暴露出這種製度的不合理性。到了中唐時期,藩鎮割據的現象愈演愈烈,和這種局麵相配合,倡導分封製的論調又盛行起來。針對此等情況,柳宗元就寫了這篇《封建論》,論述分封製和郡縣製產生的原因,肯定郡縣製才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並給予各種鼓吹恢複分封製的謬論以有力的駁斥。
柳宗元的論述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一氣嗬成,大開大合。先說天地、國家之初的演變,再論政治體製的形成,並曆數分封體製下的種種弊病,然後與郡邑製進行比對,認為要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有一個適合人才生長和脫穎而出的環境,即形成一個“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的流動機製,從而證明郡縣製取代分封製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把總結曆史經驗和現實思想政治鬥爭結合起來,通過揭露分封製的種種弊端,借以猛烈抨擊腐朽跋扈的藩鎮割據勢力,表現出高超的識見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通讀下來,具有勢不可擋的辯論力量。蘇軾評價說:“昔之論封建者,曹元首、陸機、劉頌及唐太宗時魏征、李百藥、顏師古,其後則劉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後人評論
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評語卷二:“識透古今,眼空百世”。
駁複仇議
臣伏見天後時1,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2,父爽為縣吏趙師韞3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4,且請編之於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5之。
臣聞禮6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7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8,壞禮甚矣。果以是示於天下,傳於後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聖人之製9,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於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10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11},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於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於非辜,州牧{12}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13},籲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14}為大恥,枕戈{15}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仇人之胸,介然自克{16},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17}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於罪,師韞之誅,不愆{18}於法,是非死於吏也,是死於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19}奉法之吏,是悖驁{20}而淩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21},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於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於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聖,不亦甚哉!
《周禮》{22}:“調人{23},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又安得親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24}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父受誅,子複仇,此推刃{25}之道,複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於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於令。有斷斯獄{26}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注】
1伏見:看到。舊時下對上有所陳述時的表敬之辭,下文“竊”同。天後:即武則天(624—705),名曌(即“照”)。廢睿(rui銳)宗李旦自立,後人因稱武則天。2同州:唐代的州名,相當於今陝西大荔。下邽(gui歸):縣名,今陝西省渭南縣。3縣吏趙師韞:當時的下邽縣尉。4旌(jing京):表彰。閭:裏巷的大門。5過:錯誤,失當。6禮:封建時代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泛稱。7黷(du獨)刑:濫用刑法。黷,輕率。8僭(jiàn見):超出本分。9製:製定,規定。10刺讞(yàn厭):審理判罪。{11}原:推究。端:原因。{12}州牧:州的行政長官。{13}蒙冒:蒙蔽,包庇。{14}戴天:頭上頂著天,意即和仇敵共同生活在一個天地裏。{15}枕戈:睡覺時枕著兵器。{16}介然:堅定的樣子。自克:自我控製。{17}謝之:向他認錯。{18}愆(qiàn千):過錯。{19}戕(qiāng槍):殺害。{20}悖驁(bèiào倍傲):桀驁不馴。悖,違背。驁,傲慢。{21}邦典:國法。{22}《周禮》:儒家經典之一,內容是匯編周王室的官製和戰國時代各國的製度等曆史資料。{23}調人:周代官名。{24}《春秋公羊傳》:即《公羊傳》,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25}推刃:相互往來相殺不止。{26}獄:指案件。
《複仇議》是陳子昂的《複仇議狀》的簡稱,是一篇很有名的駁議之作。徐元慶為父報仇,殺了父親的仇人,然後到官府自首。對於這樣一件事,陳子昂提出了殺人犯法應處死罪,而報父仇卻合於禮義應予表彰的處理意見。柳宗元卻認為這不但賞罰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慶報殺父之仇的行為既合於禮義,又合於法律,應予充分肯定。於是寫下了這篇駁論,在今日看來,雖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說明封建主義的禮義和封建主義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敗、冤獄難申的當時,仍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本文大膽立論,觀點鮮明。柳宗元引經據典,說明陳子昂的主張自相矛盾,背禮違法,造成混亂。文章雖然從維護封建的“禮”與“法”的尊嚴出發,調和為親報仇與守法之間的矛盾。然而,作者在行文中,卻側重於說明官吏違法殺入應當受到懲處這個觀點,對人民群眾反抗暴虐官吏的行為客觀上予以支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護的社會現實。
因此可以認為,柳宗元《駁複仇議》是一篇高揚以人為本思想的光輝篇章。它以對弱者的深切同情,批駁初唐陳子昂“既誅且旌”的論點;並闡述了“調”,即“和諧”在處理社會矛盾中的作用。
此外,文章分析透辟,語言精練而準確,駁論鮮明有力,反映了柳宗元散文“峻潔廉悍”的風格,被後人稱讚為是一篇說理精辟的經典議論文。
後人評論
茅坤:“陳、柳、韓三人議均為《新唐書?孝友傳》引錄,可稱其是對孝子複仇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議論。若論思想境界,自以為柳文為高。”
段太尉逸事狀
太尉1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2。王子晞為尚書3,領行營節度使,寓軍4邠州5,縱士卒無賴6。邠人偷嗜暴惡者,率以貨7竄名軍伍中,則肆誌,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於市,不嗛8,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寧節度使白孝德10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狀白府{11},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願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13}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
既署一月,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於軍。”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14}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甲者愕。因喻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
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勳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15}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願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願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
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18}。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占數十頃,給與農,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農且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
太尉判狀辭甚巽{19},使人求諭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輿來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穀代償,使勿知。
淮西寓軍帥尹少榮{20},剛直士也。入見諶,大罵曰:“汝誠人耶?涇州野如赭{21},人且饑死,而必得穀,又用大杖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穀入汝,汝又取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又取仁者穀,使主人出無馬,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耶?”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征{22},戒其族:“過岐{23},朱泚幸致貨幣{24},慎勿納。”及過,泚固致大綾三百匹。太尉婿韋晤堅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謝曰:“處賤無以拒也。”太尉曰:“然終不以在吾第。”以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終,吏以告泚,泚取視,其故封識{25}具存。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柳宗元謹上史館{27}。今之稱太尉大節者,出入{28}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29}。宗元嚐出入岐周邠斄間{30},過真定{31},北上馬嶺{32},曆亭障堡戍,竊好問老校{33}退卒,能言其事。太尉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嚐以色待物{35},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必達其誌,決非偶然者。會州刺史崔公來,言信行直,備得太尉遺事,覆校無疑,或恐尚逸墜,未集太史氏,敢以狀私於執事{36}。謹狀。
【注】
1太尉:唐代最高武官官銜,不常設。文中段太尉指段秀實。2汾陽王:即郭子儀。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於肅宗寶應元年(762)進封汾陽王。3“王子晞句”:郭晞,汾陽王郭子儀第三子,隨父征伐,屢建戰功。4寓軍:在轄區之外駐軍。5邠(bin賓)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6無賴:橫行。7貨:財物,這裏指賄賂。8嗛(qiàn欠):滿足。9釜:鍋。鬲(li立):三腳烹飪器。甕(wèng翁):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人,李廣弼部將,廣德二年任邠寧節度使。{11}狀:一種陳述事實的文書。{12}生人:生民,百姓。理:治。唐代為避李世民、李治諱而改。{13}都虞候:官名,軍隊中的執法官。{14}躄(bi必):跛腳。{15}戢(ji集):管束。{16}晡(bu逋)食:晚餐。晡,申時,下午三至五時。{17}柝(tuo唾):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18}太尉句:白孝德初任邠寧節度使時,以段秀實署置營田副使。{19}巽(xun迅):通“遜”,委婉。{20}淮西:今河南省許昌、信陽一帶。{21}赭(zhě者):赤褐色。{22}司農征:為司農寺長官,掌國家儲糧用糧之事。{23}岐:州名,治所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24}朱泚(ci此):昌平(今北京市昌平縣)人,時為鳳翔府尹。貨幣:物品和錢幣。{25}識(zhi誌):標記。{26}太尉句:這是表示正文結束的話。{27}史館:國家修史機構。{28}出入:大抵,不外乎。{29}所立如是:指太尉律己和處事就是如此。{30}斄(tái台):同“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31}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寧”之誤。真寧即今甘肅省正寧縣。{32}馬嶺:山名,在今甘肅省慶陽縣西北。{33}校:中下級軍官。{34}姁(xu許)姁:和善的樣子。{35}色:臉色。物:此指人。{36}執事:指專管某方麵事務的官吏。這裏指韓愈。
段太尉(719—783),名秀實,字成公。唐汧陽(今陝西省千陽縣)人。做過節度使、司農卿,後來因為反對朱泚,在謀反中被殺害,追封為太尉。柳宗元為此深入民間,在對段秀實的事跡作了認真調查研究以後,力求在事實確鑿的基礎上,表現出人物的風貌。狀是舊時詳記死者世係、名字、爵裏、行治、壽年的一種文體。逸事狀專錄人物逸事,是狀的一種變體。
這是一篇敘事嚴謹、寫人生動的傳記文。全文寫人栩栩如生,不著一句議論,純用冷靜從容的寫實手法,多側麵地表現了人物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易的個性特征,在客觀的敘述中隱含著深沉的歌頌之情,刻畫了一位封建時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共寫了三個事件。第一個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寫悍卒肆誌,自薦平亂,詣營陳辭,請留宿營,突出了段秀實外柔內剛的性格。特別是文中“注”和“植”兩個動詞,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實的“勇”。麵對郭晞士卒的囂張氣焰,段秀實臨危不懼,不帶衛士,不帶佩刀,他知道要製服郭晞的士卒,不能憑借武力,隻能曉之以大義。這就充分體現了段秀實善於用柔,平易而又剛強的個性。
第二個事件:代民償租。段秀實除了能以剛勇戰勝對方外,還具有仁信愛民之心。這則逸事敘述他同情、救助、安撫一個無力交租而慘遭毒打的農民。作者通過段秀實一係列行動,展現了他對農者的憐憫之情。
第三個事件:拒收賄賂。段秀實不僅具有不畏強暴、疾惡如仇、愛民如子的高貴品質,而且還有清正廉潔的節操。作者寫段秀實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禮,將禮物棲之梁木的逸事,頌揚了他的高風亮節。
最後一段交代寫作本文的時間、原因及材料的來源,以說明逸事狀內容之不謬。
此外,本文的三則事件采用了倒敘的方法,這主要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段秀實的三件逸事,如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結構,那麽“拒收賄賂”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後,但作者敘事時有意將先後順序顛倒。作者在最後一段點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為了反駁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對段秀實的汙蔑。這些人編造“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貶低段秀實寧死不附叛賊的英壯行為,柳宗元則突出強調段秀實臨死不屈的行為絕非一時衝動,而是“遇不可,必達其誌,決非偶然”。
三則逸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雖名異,彼此間也無聯係,但其精神是相通的。從作者客觀的敘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讚頌之情。柳宗元有多篇行狀,而這是寫得最好的一篇,堪稱記人散文的精品之作。
後人評論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凡逸事有三:一寫其剛正,一寫其慈惠,一寫其清節。段段如生。”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1,無禦之者。然得而臘2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3,去死肌,殺三蟲4。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5。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6者。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餘將告於蒞事者8,更若役9,複若賦10,則何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11}。殫其地之出{12},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13},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14}。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15}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16},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17}。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餘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嚐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18}。
【注】
1齧人:咬人。2臘(xi昔):製成幹肉。3已:治好。大風:麻瘋病。攣踠(luánwan巒宛):手腳曲不能伸。瘺:脖子腫。癘:惡瘡。4三蟲:人體內寄生蟲。{5}賦其二:每年征收兩次。6戚:悲戚,悲傷。7若:你。毒:怨恨。8蒞事者:指主管政事的官員。9更若役:更換你的徭役(指捕蛇這件事)。10複若賦:恢複賦稅。{11}鄉鄰之生日蹙:鄉鄰的生存一天比一天困窘。蹙,困窘。{12}殫其地之出:竭盡土地的出產。殫,竭盡。{13}頓踣(bo博):困頓倒閉。{14}相藉:相壓。{15}隳(hui灰)突:騷擾。{16}恂(xun尋)恂:耽心,謹慎。{17}齒:指年紀。{18}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等待觀察民情風俗的官吏獲得此記。人風:民風。
“說”是一種文體,主要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捕蛇者說》是柳宗元作品中被後人傳誦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創作於元和十年(815)。
期間柳宗元受到排擠,貶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經曆和黑暗的社會現狀,加深了他對現實的認識,使他對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這篇《捕蛇者說》通過對以捕蛇為業的蔣氏一家三代的悲慘遭遇,尖銳地揭露了從唐玄宗天寶後期至作者被貶官永州時約六十年間人民的苦難生活(苛重賦稅的壓榨,貪官悍吏的迫害,逼得勞動人民紛紛走上逃竄死亡的道路),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於蛇”這個中心思想。
本文是通過記事來說理,以記敘為主,結合適當議論、抒情,文章前兩部分是記敘,後一部分的議論則是前麵記敘的必然歸結。開頭文章形象介紹“永州之野產異蛇”,“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但永州人卻“爭奔走焉”這一矛盾現象,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願望。在寫毒蛇之“異”時,從三個方麵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可以用來治愈多種病痛。因而皇帝發布命令,一年征兩次,可以抵應交的租稅,因此從那以後“永之人爭奔走焉。”“爭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爭先恐後冒死捕蛇的情景展示出來了。
第二段從“有蔣氏者”到“又安敢毒耶”,作者由蛇毒寫到“異蛇”,引出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於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寫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並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裏行間,深含悲苦。明明是備受毒蛇之苦,卻說獨享捕蛇之利,在這極為矛盾的境況中,更見其內心的酸楚。把捕蛇者悲痛在心,哀形於色的情態勾勒了出來。
接下來說,作者感慨“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複若賦,則如何?”在為蔣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時,好心地提出了一個解脫危險的辦法。可出乎意料的是蔣氏並沒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蔣氏的這番話態度同樣懇切,語氣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賦斂之毒更可怕。通過對“捕蛇”“賦斂”之間“利”與“害”的一係列對比,說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經過層層反襯鋪墊,作者最後感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顯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主題思想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全文這種於敘述中間或抒情的寫法中,最後這一番議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說“苛政猛於虎”強調的是一個“猛”字,那麽本文就緊扣一個“毒”字,既寫了蛇之毒,又寫了賦之毒。並且以前者襯托後者,得出“賦斂之毒”甚於蛇之毒的結論。
本文在寫作手法方麵,除了邊敘述邊議論之外,還運用對比、襯托手法描繪蔣氏這個極富特色的人物。特別是他不願意丟掉冒死捕蛇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講得是既有具體事實,又有確切數字;既有所聞所見,又有個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輩輩的經曆,又有此時此刻的想法;既講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訴說了鄉鄰們的苦難。不僅使人看到了一幅統治者橫征暴斂下的社會生活圖景,也讓人感到此人的音容體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豐滿傳神。通篇讀來,《捕蛇者說》內容詳實,人物突出,批評深刻,筆端犀利,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後人評論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卷七:“前極言捕蛇之害,後說賦斂之毒,反以捕蛇之樂形之,作文須如此頓跌。”
桐葉封弟辯
古之傳者1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2,戲曰:“以封汝。”周公3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4。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耶?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5,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6焉而已,必從而成之耶?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7,亦將舉8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9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10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11},從容優樂{12},要歸之大中{13}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14}。又不當束縛之,馳驟{15}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6},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17},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18},史佚{19}成之。
【注】
1傳者:編纂史書的人。2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開國大臣。4唐:古國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一帶,是晉的前身。5不中之戲:不適當的遊戲。中,同“眾”,合適,恰當。6苟:輕率,隨便。7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寺,宦官。8舉:指君主的行動。9要:凡,總之。10遂:成。{11}道:正道,指思想和行為的規範。{12}優樂:嬉戲,娛樂。{13}大中:指適當的道理和方法,不偏於極端。{14}辭:解釋,掩飾。{15}馳驟:指被迫奔跑。{16}自克:自我約束。克,克製,約束。{17}缺缺:耍小聰明的樣子。{18}唐叔:即叔虞。{19}史佚:周武王時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葉封弟的說法,出自《史記?晉世家》。
“辨”是一種用於辨析事物的是非真偽而加以判斷的論說文體,這篇文章與韓愈的《諱辯》一樣,都是這種文體代表性作品。“桐葉封弟”是一個流傳很久的典故,出自《呂氏春秋》。周成王與他的弟弟姬虞一起玩耍,並順手剪了一片梧桐樹葉當做玉珪贈給姬虞,並說要用這個來封贈姬虞。姬虞很高興,就告訴了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請求拜見成王,問成王是否封贈了姬虞?成王解釋那是偶爾的開玩笑而已,周公旦卻嚴肅地對成王說:“臣聞之,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這個典故宣揚的是封建時代“君主無戲言”,教育後人應該“誠信為本”。
對這樣一個曆史事件,前人不過讀讀而已,從未提出質疑,但柳宗元卻從這個無從考證的故事出發,圍繞重臣應如何輔佐君主這一中心發揮議論,從而闡述自己的獨特主張。他認為,把君主隨便的玩笑當做金科玉律,絕對地予以服從是荒唐的。他義正詞嚴地指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即對統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觀效果如何,不能拘執盲從。層層辯駁,步步推進,使“天子不可戲”之說的謬誤昭然若揭。這種批駁言論在君主至高無上的封建專製時代,是相當大膽的說法。
全文分四個段落。第一段,介紹桐葉封弟的故事。作者用了四十幾個字敘述故事,十分簡略。突出的是:“王曰:‘戲也。’”而周公卻偏要鄭重其事,理由是“天子不可戲”。開篇引述“古之傳者”的話,樹立辯駁目標。第二段,表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周公的過錯。劈頭一句就指出了臣子把君主的戲言也當做金科玉律是錯誤的,並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接下來的段落中,柳宗元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即不能盲從於統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觀效果怎樣。
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花費大量精力閱讀古今史書,對曆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辨別失敗的原因,其中充滿著對現實政治的關懷。這一篇短小精當而見解甚深的力作,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的。文章論辯反複曲折,波瀾起伏,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故《文選》莫載,而劉勰不著其說。至唐韓柳乃始作焉。”可以說,這篇文章通篇閃耀著深刻的思想光芒,不愧為辨體文中的力作。
文章的用意不在於“辯”桐葉封弟這件的真偽,而是“辯”周公之言是否妥當。表麵是看是在“辯”桐葉封弟這件事的真偽,而且也得出了“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的結論,但實質上這件事的真偽並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作者真正要說的是“重臣如何對待君主的言語”這個問題。作者非常巧妙地借桐葉封弟的不可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故清代林雲銘高度評價說:“篇中計五駁,文風七轉,筆筆鋒刃,無堅不破,是辯體中第一篇文字。”
後人評論
謝枋《文章規範》卷二:“義理明瑩,意味悠久。字字經思,句句著意,無一句懈怠,矣子厚之文得意者。”
羆1說
鹿畏2,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發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3。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4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5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6而射之。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7。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捕8挽裂9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注】
1羆(pi皮):熊的一種,俗稱人熊或馬熊。比一般的熊大,黃白花紋,能直立行走。2(chu初):獸名。也稱虎,形狀像野狸貓而體大。3被(pi劈):同“披”。絕:最,非常。4竹:指小竹管。5罌(ying英):一種腹大口小的瓦罐。古代用來盛酒水,這裏用來裝燈火。6發火:亮出燈火,以便照明射擊。7亡去:逃跑。8捽(zuo)捕:揪住搏擊,扭打。9挽裂:撕開,撕裂。
《羆說》是一篇托物喻人、含義深刻的寓言小品,是柳宗元貶官永州(今屬湖南)時所作。這則寓言含義深刻,它描述了一個靠吹管吸引野獸而沒有真實本領的獵人的可悲下場,有力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靠吹噓來欺世盜名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蒙混一時,卻往往在緊要關頭原形畢露,以致害了自己。
開篇處,作者選用連鎖遞進兼排比的句式:“鹿畏,畏虎,虎畏羆。”徑直點出了本文的四個角色,以一物降一物來揭示其中的關係。在鋪墊充分以後,用細致筆墨描繪了一個沒有真本領的可悲獵人,經過激烈爭鬥以後喪命熊口。
獵人的悲劇不是出於偶然,一個沒有打敗野獸本領的人,單單憑著出色的擬聲能力,是沒有辦法對付強大的外物的。從而揭示宗旨:那些不善於增強自身的實力,專門依靠外界力量的人,遲早會遭到獵人一樣的下場。
另外,此篇寓言也暗示作者對腐朽無能的封建統治者的諷刺,聯係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勢力日趨膨脹,朝廷為了牽製那些跋扈的強藩,就有意識地扶植另一些節度使,企圖以藩製藩。結果是東藩未平,西藩更強,對中央的威脅愈加嚴重。柳宗元本不讚成“以藩製藩”的做法,本文末句“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的告誡,就是在譏諷唐統治者不修內政、依賴外力的各種政策的弊害,隱喻朝廷如不加強中央集權,而采“以藩製藩”的錯誤做法,必將招致像獵人一樣的覆滅命運。
總之,本文不足九十字,卻描繪生動,又不乏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角色,完成了一個故事從鋪墊到結束的全部過程,語言堪稱是簡練精辟!
後人評論
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批注:“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1,不知始何名。病僂2,隆然3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4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5。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6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其蒔7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10好煩其令,若甚憐{11}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12},督爾獲;早繅而緒{13},早織而縷{14};字{15}而幼孩,遂{16}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18}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注】
1橐(tuo駝)駝:駱駝。橐,盛物的袋子。因駱駝常用來負物,故稱。2僂(lu呂):是一種病,患者脊背彎曲,駝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樣子。4為觀遊:修建觀賞遊覽的園林。5蕃:繁多。6壽且孳(zi滋):活得長久且繁殖得多。孳,生長得快。7蒔(shi事):移栽。8土易:換了新土。9官理: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諱,改“治”為“理”。10長(zhang掌)人者:做官管理人民的人。{11}憐:愛。{12}勖(xu序):勉勵。{13}繅(sāo騷):煮繭抽絲。而:通“爾”,你。{14}縷:線,這裏指紡線織布。{15}字:養育。{16}遂:長,喂大。豚(tun屯):小豬。{17}飧(sun孫):晚飯。饔(yong雍):早餐。{18}病:困苦。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因為沒有傳記文的題材,也沒有記述傳主的具體事跡,所以是一篇非正式的傳記散文。
柳宗元有“柳癡”的稱呼,被貶柳州刺史後,在柳州沿岸種了很多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這邊《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並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稅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文章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即無論種樹或治民,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想要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樹木或人民究竟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最後,動機效果必須統一,不允許好心辦壞事,或隻把好心停留在表麵上和口頭上。把這三點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養樹術”。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擾民、傷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願望。
這種借傳立說,因事出論的寫法,別開生麵。文章先以種植的當與不當作對比,繼以管理的善與不善作對比,最後以吏治與種樹相映照,在反複比照中導出題旨,闡明事理。文中描寫郭橐駝的體貌特征,寥寥幾筆,形象而生動;記述郭橐駝的答話,莊諧雜出,語精而意豐。
此外,全文以記言為主,在記言中穿插描寫,錯落有致,引人入勝。比如郭橐駝要自稱為“駝”——“甚善,名我固當”。以其病而為號,本不雅,但顯得很親切。但駝竟以為起得很恰當,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這樣自稱起來。作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人物豁達的性格。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使一個不同一般的“駝者”形象躍然紙上了。
後人評論
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雲:“《史記》未嚐不罵世,卻無一字纖刻。柳文如《宋清傳》《蝂傳》等篇,未免小說氣,故姚惜抱於諸傳中隻選《郭橐駝》一篇也。所謂小說氣,不專在字句。有字句古雅,而用意太纖太刻,則亦近小說。”
童區寄1傳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2,生男女,必貨視之{3}。自毀齒4已上,父兄鬻賣,以覬5其利。不足,則盜取他室,束縛鉗梏之6,至有須鬣7者。力不勝,皆屈為僮。當道相賊殺以為俗。幸得壯大,則縛取幺弱者。漢官因以為己利,苟得僮,恣所為不問。以是越中戶口滋耗。少得自脫,惟童區寄以十一歲勝,斯亦奇矣。桂部8從事杜周士為餘言之。
童區寄者,郴州蕘牧兒也9。行牧且蕘,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裏之虛所10賣之。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11}。賊易之,對飲,酒醉。一人去為市,一人臥,植刃道上。童微伺{12}其睡,以縛背刃,力上下,得絕,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遽曰:“為兩郎{13}僮,孰若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誠見完{14}與恩,無所不可。”市者良久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複取刃殺市者。因大號。一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
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視,兒幼願{15}耳。刺史顏證{16}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鄉之行劫縛者,側目{17}莫敢過其門,皆曰:“是兒少秦武陽{18}二歲,而討殺二豪,豈可近耶?”
【注】
1童區(ou歐)寄:兒童姓區名寄。2越:通“粵”,唐時五嶺以南的兩廣均可稱“粵”,此指今廣西柳州一帶。少恩,缺少恩愛之情。3貨視之:把他們看做可以買賣的商品。4毀齒:小孩七八歲時換牙,此指小孩換牙的年齡。5覬(ji計):希圖。6鉗梏(gu固):鐵箍手銬。鉗,用來束頸的鐵箍。梏,用以銬手的木製刑具。7鬣(liè列):胡須。8桂部:指桂管觀察使的衙門。9蕘(ráo饒)牧兒:打柴放牧的小孩。10虛所:集市。虛亦寫作“墟”。{11}恒狀:常態。{12}微伺:悄悄地等候。{13}郎:奴仆對主人的稱呼。{14}見完:保全我。{15}幼願:幼小老實。{16}顏證:當時的桂州刺史兼桂管觀察使。{17}側目:畏懼不敢正視。{18}秦武陽:戰國時燕國少年勇士,年十三,殺人,燕太子丹曾派他作為荊軻的副手入秦行刺秦王。
唐代中葉以後,潘鎮割據,奸宦弄權,豪族兼並土地,苛捐雜稅繁多,到處盜賊橫行,百姓賣兒賣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柳宗元被貶官後,比較接近民眾,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深為憤慨,故寫下這篇文章。《童區寄傳》敘寫11歲兒童區寄與掠賣人口的豪賊作鬥爭,連殺二賊,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反抗精神,寄托著作者柳宗元批判黑暗現實的心情,為其傳記文中的名篇之一。
柳宗元的傳記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為普通百姓立傳,他傳記中的主人公或是種樹的園藝匠,或是蓋房子的建築師;二是把人物放在社會大環境中來寫,不單純地記敘傳主的生平事跡,而是由人而寫事,藉人以明世,通過人物傳記反映作者所生活的中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具有深廣的社會內容。
此文在結構上十分講究疏通脈絡,巧設文眼,以此把文中各種材料貫串起來,顯示出全文鮮明的整體感和連貫性。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記敘區寄智殺第一個強盜的經過,可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遇劫的經過,這是故事的緣起,由此引出“智鬥”的故事;第二層寫區寄智殺第一個強盜,區寄的這次反抗行動顯得既小心謹慎又堅決果斷。第二部分記敘區寄智殺第二個強盜的經過,可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機敏地對付第二個強盜,表現了非凡的機智和勇敢;第二層寫區寄智殺第二個強盜,並且“願以聞於官”,表現了他很有心計,而且知事明理。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聲,也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不肯為“小吏”,被護送還鄉,表現了他純樸憨厚的性格;第二層寫“鄉之行劫縛者”對區寄殺盜一事的反應,從側麵表現了區寄的驚人勇敢。
文中所寫也不隻停留在敘述寄區的遭遇為其個人立傳上,而是藉此展示出當時真實的社會圖畫,暴露黑暗腐敗的吏治,並寄寓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理想,從而大大加深了這篇傳記的思想底蘊和現實意義。
後人評論
陶元藻《泊鷗山房集?與蔡方三論韓柳文優劣書》:“無衍詞,無泛泛筆,一字不容增減。”
箕子碑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1,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並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2,辱於囚奴。昏而無邪,3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4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5,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6。”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呼!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幹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誌於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7,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易》象,作是頌雲。
【注】
1箕子:紂王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穀東北),故稱箕子。2晦:隱藏。謨範:謀略。3(tui頹):墮落。4生人:生民,百姓。5彝倫:常倫。6《洪範》:《書經》中的篇名,相傳為箕子所作,述“天地之大法”,用“五行”來解釋自然現象。7汲郡:今河南汲縣。
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後,武王將他釋放,其高尚情操曆代為人們所稱頌。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應用範圍很廣,有封禪和記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後一部分用韻文以讚頌,稱為“銘”或“頌”。本文隻錄了柳宗元為箕子廟所撰寫的碑文,略去了“頌”。
文章簡短而不簡單,避開了俗套的對箕子生平事跡的介紹,而是通過比幹等人的對比襯托,重點讚揚他“保其明哲”的做法,並且評價說箕子能夠忍辱負重,伺機而奮起,“乃出大法,用為聖師”。此外,作者還大膽推論了箕子對未來政局變幻的設想,堪稱是波瀾再起,別出心裁,表達了自己對箕子的崇敬之情,暗含了自己要學習箕子,忍辱堅持正道成就一番大事的誌向。
後人評論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騷學。”
梓人傳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裏,有梓人款其門1,願傭隟宇2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3,家不居礱斫4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製,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5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餘甚笑之,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餘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6,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7,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製,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餘圜視大駭8。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歎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為天下者本於人。其執役者,為徒隸、為鄉師、裏胥,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而為六職9,判而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10;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11}。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12},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製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製也。
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
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13}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14},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
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公,以簿書為尊,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15}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製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餘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舍也,喪其製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16}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餘謂梓人之道類於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麵勢{17}者,今謂之都料匠雲。餘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注】
1梓人:木工,建築工匠。款:叩,敲。2隟(xi隙)宇:空房。3尋引:度量工具。規:圓規。矩:曲尺。繩墨:墨鬥。4礱:磨。斫:砍。5直:通“值”。6委:堆積。斧斤:砍木的工具。7任:承擔。8駭:驚愕貌。9六職:指中央政府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10方伯:古代諸侯的領袖。連率:盟主、統帥。二者均指地方長官。{11}佐政:副職。{12}嗇夫:相當於鄉長。版尹:管戶口的小官。{13}伐:誇耀。{14}伊、傅、周、召:伊尹、傅說、周公、召公。{15}聽聽(yin銀):爭辯的樣子。{16}橈:彎曲。{17}審曲麵勢:審查地形或器物之曲直及其陰陽麵背之勢。
本文作於貞元十七年(801)至貞元十八年(802),作者通過一個梓人“善度材”“善用眾工”的故事,與建設國家進行類比,生動形象而又自然合理地闡明了當宰相治理國家的道理。
看此文開篇,如聊齋故事,使人不由好奇之心大盛,中間幾層轉折反複,好看之極。而一筆寫到:“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此乃一篇之主旨。之後遂生發援引開,論為相治天下之道,又無不一一與前梓人之事呼應,如銀梭織錦般,忙而不亂,條理井然,真好手段!收尾亦收得奇絕,力與意俱到,回味無窮。
文章一開頭,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生動地記述了一位建設、施工指揮人才楊氏。而後借助梓人之口,描繪他指揮工匠構建大廈,運籌帷幄的舉動——“吾善度材,視棟宇之製,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展示了梓人高超的記憶和統籌能力。
行文至此,柳宗元筆鋒一轉,將梓人的“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與宰相的“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相對比,從中找出相同之處,而後得出“梓人之道類於相”“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的結論,即這位梓人的工作方法,可作為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將相們效法的典範,論述細致入微且有力,讓人信服。
最後談論為相之道,反麵進行論述,指出違背事物規律的後果,作為前文的補充論證。引用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來說明人們的社會分工不同,各司其職的道理。全文文脈順暢,論證充分,言語樸實,發人深省,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細品全篇,題為“梓人傳”,卻分明是一篇大臣論,借“梓人”之題發揮,論述“為相”的道理,但又不脫離“梓人”這個主題。可以說是筆無虛文,環環相扣。文中提出好的管理者應該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細致掌握全局要領、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信任下屬才能收到好的管理效果。這個道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後人評論
金聖歎對文本讚不絕口,他說:“前幅,細寫梓人,後幅,細寫相道。段段、句句、字字精煉,無一懈字、懈句、懈段。”
蝂1傳
蝂者,善負2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3其首負之。背愈重4,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5,物積因不散,卒躓仆6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7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8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9,不知為己累也10,唯恐其不積。及其怠{11}而躓也,黜{12}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13}。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14},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15},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16}。亦足哀夫{17}!
【注】
1蝂(fuban負板):一種黑色小爬蟲。2負:馱。3卬(áng昂):同“昂”,高高抬起。4背愈重:背的東西愈來愈重。5澀:不光滑。蝂背部凹凸不平,且有粘性。6躓(zhi質)仆:跌倒。7好(hào浩):喜愛。8嗜(shi式):特別喜好。9厚其室:使其家富裕。10累:累贅,負擔。{11}怠:疲憊無力。{12}黜(chu觸):遭貶斥,被罷官。{13}遷徙:因遭貶謫而被外放。病:困苦,吃盡苦頭。{14}高其位:使其官位高。大其祿:使其俸祿多。{15}危墜:從高處墜落摔死。{16}雖其形三句:雖然他們的身軀魁梧高大,他們在名義上叫做人,但他們的智力卻僅僅相當於一條小蟲。{17}亦足哀夫:這也實在可悲啊!
這是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所作的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蟲蝂之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醜惡麵目和心態。
《蝂傳》的兩個部分分別扣住蝜蝂和腐敗官吏各自特點展開議論。第一部分抓住蝂善負物,喜爬高兩個特性;第二部分諷刺腐敗官僚的貪得無厭。兩部分相互對應,意理一貫,內在邏輯十分嚴密,將小蟲和官僚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用語精警,立意深刻。
作者善於觀察生活,寫小蟲持物負重的本性栩栩如生。對於蝂的本性是貪婪,作者一步一步描寫其行為和下場:遇物輒取——貪婪的本性;卒躓仆不能起——貪婪到不惜生命;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難移;至墜地而死——貪婪的後果。
本文雖然短小,卻像是一麵明鏡,映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通過蝂的生活悲劇,對當時社會上那些仗勢欺人、恃寵而驕、得意忘形、外強中幹、虛張聲勢、凶殘暴虐、追求名利地位、貪得無厭的人物加以猛烈的鞭撻,並表示了對他們的蔑視和憎恨,指出了他們必然滅亡的命運。
文章類比恰切,過渡自然,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本文可以說是短小精悍而含義深廣,語言精練而細節刻畫非常生動,運用了渲染誇張手法而不違背生活真實,風格幽默詼諧而批判鋒利,更能巧妙確切地根據蝂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動作特點,賦予人的性格,千載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後人評論
吳文治《柳宗元選集》:“短短一百多字,作者便能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典型,筆鋒的深刻犀利,可說達到了非凡的境地。”
憎王孫1文並序
猿、王孫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猿之德靜以恒,類仁讓孝慈。居相愛,食相先,行有列,飲有序。不幸乖離,則其鳴哀。有難,則內其柔弱者。不踐稼蔬。木實未熟,相與視之謹;既熟,嘯呼群萃,然後食,衎衎2焉。山之小草木,必環而行遂其植。故猿之居山恒鬱然。王孫之德躁以囂,勃諍號呶3,唶唶彊彊4,雖群不相善也。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乖離而不思。有難,推其柔弱者以免。好踐稼蔬,所過狼藉披攘。木實未熟,輒齕5咬投注。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6。山之小草木,必淩挫折挽,使之瘁然後已。故王孫之居山恒蒿然。以是猿群眾則逐王孫,王孫群眾亦猿7。猿棄去,終不與抗。然則物之甚可憎,莫王孫若也。餘棄山間久,見其趣如是,作《憎王孫》雲:湘水之浟浟兮8,其上群山。胡茲鬱而彼瘁兮,善惡異居其間。惡者王孫兮善者猿,環行遂植兮止暴殘。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9兮,胡不賊旃10?
跳踉叫囂兮,衝目宣齗{11}。外以敗物兮,內以爭群。排鬥善類兮,嘩駭披紛。盜取民食兮,私己不分。充嗛果腹兮,驕傲歡欣。嘉華美木兮碩而繁,群披競齧兮枯株根。毀成敗實兮更怒喧,居民怨苦兮號穹旻{12}。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兮,胡獨不聞?
猿之仁兮,受逐不校。退優遊兮,唯德是效。廉、來同兮聖囚{13},禹、稷合兮凶誅{14}。群小遂兮君子違{15},大人聚兮孽{16}無餘。善與惡不同鄉兮,否泰{17}既兆其盈虛。伊細大之固然兮,乃禍福之攸趨{18}。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兮,胡逸而居?
【注】
1王孫:即猢猻,猴子的別稱。2衎(kàn看)衎:和氣歡樂的樣子。3勃諍:相爭。號呶:號叫。4唶(ze責)唶:大聲呼叫。彊彊:相隨的樣子。5齕(he合):咬。6嗛(qian淺):猴類兩頰內藏食物的皮囊。7(ze責):咬。8浟(you油)浟:水流的樣子。9山之靈:山神,此處影射當時在位的唐憲宗。10賊:誅殺。旃(zhān沾):“之焉”二字的合音。{11}宣齗(yin銀):露出牙根肉。{12}穹旻(qiongmin窮民):蒼天。{13}廉、來:指飛廉和惡來,相傳是殷紂王的臣子。聖:指周文王。囚:周文王曾被殷紂王囚禁在羑(you友)裏(今河南牖城)。{14}禹、稷:夏禹和後稷,是舜向堯推薦的二位賢臣。凶:指“四凶”,相傳是被舜放逐的四個惡人渾敦、窮奇、檮杌(táowu桃務)、饕餮(tāotiè濤帖)。{15}遂:得逞。違:遭殃。{16}孽:妖害。{17}否(pi披)泰:本為《易》兩卦名。分別之惡運和好運。{18}攸趨:所向。
柳宗元在永州期間,寫過幾篇騷體寓言,用以抨擊邪惡,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由前半段的序文和後半段的騷體詩組成,通過對猿和猢猻善惡不同的品德的描對比,借此影喻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和以宦官、藩鎮為主體的守舊頑固勢力之間勢不兩立的矛盾鬥爭。
文章開門見山,總寫一筆:“猿、王孫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接著用兩端文字,詳細描寫兩者不同的品行和作為,猿恬靜穩重,互幫互助,深得大家喜愛,而王孫則暴躁囂張,彼此爭奪,還糟蹋百姓的作物。由此一來,字裏行間的愛憎好惡之情一覽無餘。“然則物之甚可憎,莫王孫若也。”為後文的騷辭作鋪墊,水到渠成。
後半部分借前文的序發揮,進一步陳訴自己的諷刺之意,具體寫王孫的危害,同時頌揚進步勢力的高尚情操,並發出感慨:好人壞人不能共處,小人得逞君子就會遭殃。無情地鞭撻了頑固守舊勢力排斥異己、禍國殃民的種種罪行,體現了作者“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喻而已”的文學主張。
文末一句“噫,山之靈兮,胡逸而居?”對妍媸不分、縱惡為非的最高統治者提出嚴正的責問,表現了一個失敗的改革者難得的信心和勇氣。
後人評論
黃庭堅:“子厚《憎王孫文》,以猿喻君子,王孫喻小人,有意呼用君子而去小人也。”
哀溺文(節選)
永之氓鹹1善遊。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2,船破,皆遊。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3。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4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5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於是作《哀溺》。
【注】
1鹹:都,全。2濟:渡河。3不能尋常:不過七八尺遠。尋常:計量單位,古代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4號:大叫。5且:將要,將近。
本文通過記敘一個平素最善於遊泳的人,因舍不得錢財而被淹死的故事,諷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並進而警告一些貪財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頭,必然葬身名利場。
本文非常簡單有力,可謂是惜墨如金,但描寫人物心理卻絲毫不遜。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用正麵描寫和側麵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使全文敘述相當精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
正麵描寫主要從三個方麵著手:一是行動描寫,“盡力而不能尋常”,暗示錢的累贅;二是語言描寫,“吾腰千錢,重,是以後”,說明他明知關鍵在錢,卻仍不願割舍;三是表情描寫,兩次“不應,搖其首”,說明他要錢不要命,至死不悟。
側麵烘托也是從三個方麵著手:一是反襯,“善遊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於遊泳,從而反襯他今日“盡力而不能尋常”的反常行為;二是對比,將最善遊泳的他反倒淹死,與本來遊水本領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進行對比;三是用“己濟者”的呼號,從側麵揭示他的蒙昧。
這是一篇寓意深刻,文風辛辣的小賦。“哀溺”原本是哀歎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歎那個至死還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對錢財的貪婪使他喪失了對生命的顧及。但這些卻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從而表達了其對官場貪圖名利者的擔憂與諷刺!
後人評論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河東先生全集錄》卷三:“柳先生以騷詞發抒憤懣,而教戒愚焉,蓋三百篇之遺也。其可錄者最多,而《哀溺》《招賈》其卓卓尤著者。”
吊屈原文
後先生蓋千祀1兮,餘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汩羅兮,擥蘅若以薦芳2。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3兮,遭世孔疚4。華蟲薦壤兮5,進禦羔褎6。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7。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8。堇喙以為羞兮9,焚棄稷黍。犴獄10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塗藉穢兮,榮若繡黼{11}。榱折火烈{12}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鹹池{13}。便媚鞠恧兮{14},美愈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置瑱而遠違{15}。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16}。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石而從之{17}?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覆墜{18}兮,又非先生之所誌。窮與達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19},滔大故而不貳。沉璜瘞珮兮{20},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托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21}。嗬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揮霍{22}夫雷電兮,苟為是之荒茫。耀姱辭之朗兮{23},世果以是之為狂。哀餘衷之坎坎兮,獨蘊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24}。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羋{25}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26}。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媮風{27}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注】
1祀:年。2蘅若:杜蘅、杜若,兩種芳草名。擥n覽):執,舉。薦:祭獻。3搶攘(rang嚷):紛亂的樣子。4孔疚:內心很痛苦。孔,甚。疚,病患,痛苦。5華蟲:即山雞,雄性尾巴長,羽毛美麗,此指繡著山雞圖案的古代禮服。薦壤:獻給土壤。6羔褎(xiu袖):普通的服裝。7咿嚘(yiyou伊優):象聲詞,雞鳴聲。咮(zhou咒):鳥嘴。牝雞二句,借母雞司晨、公雞束口喻賢者吞聲、小人昌言。8哇咬:淫歌。大呂:樂調名,借指高級的廟堂音樂。9堇(jin緊):烏頭。喙:烏嘴,與堇皆有毒植物。10犴(àn岸)獄:牢獄。犴,一作“岸”,古代鄉亭的拘留所。{11}繡黼(fu府):華麗精美的服飾。{12}榱(cui催)折火烈:房屋的椽子摧折焚燒。榱:屋椽屋桷的總稱。{13}嘵(xiāo消)嘵:爭辯不休。鹹池:周代六舞之一,相傳為堯時的樂舞。{14}便媚:逢迎諂媚。鞠恧(nu女去聲):彎著身子不顧廉恥。恧:慚愧。{15}謨言:有謀略的話。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用來塞耳的玉。{16}痼(gu固):經久難治之病。俞緩:俞跗、秦緩,古代良醫。{17}厲:同“礪”,磨。石:古人用以刺穴治病的金針和石針。{18}覆墜:指國家敗亡。{19}矧(shěn審):況且。悃愊(kunbi捆碧):至誠貎。{20}璜、珮:皆美玉名。瘞(yi意):掩埋。{21}遺編:屈原遺留下來的作品。渙:水盛貌,這時指眼淚流淌。{22}揮霍:指揮的意思。{23}姱辭:麗辭。(tang躺)朗:日不明貌。{24}諒:料想。望:或解作怨望。{25}羋(mi米):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26}否臧:俗作臧否,猶言好壞、得失。{27}媮(tou偷)風:苟且偷安的淺薄風氣。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雪上加霜的是,還未過長江,又接到改貶永州司馬的詔令,受到更為沉重的打擊。在赴永州途中,他懷著悲憤的心情由洞庭湖上溯湘江,來到汨羅江畔憑吊屈原,滿懷激情寫下這篇《吊屈原文》。這篇文章和賈誼的《吊屈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作為騷賦的續篇,足以彰顯柳宗元在辭賦創作上取得的傑出成就。
文中一方麵鋪述屈原時代楚國的政治混亂,黑白混淆,是非顛倒;一方麵頌揚屈原“厲石”以求“重痼”,“服道守義”,“滔大故而不貳”的堅貞意誌。顯然,文中寫的政治環境,正是柳宗元所麵臨的黑暗現實,而屈原的精神和意誌,也正是他自己的秉賦,吊屈原正所以自吊。
柳宗元對打擊迫害屈原的守舊貴族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揭示了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醜惡嘴臉,並刻畫出屈原正直純潔、堅貞不渝的內心世界,熱情歌頌了屈原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即便被貶於遙遠的蠻荒之地,仍然把眼光注視到人民:側耕危獲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當“民之增勞”,他動之以哀情。“先生(屈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托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異乎尋常的敬仰和懷念。
文章借古諷今,“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對當時從政之人不辨政治是非進行了公開批評。全文采用屈原辭賦的形式,悼念屈原,感歎自己,聲長而語悲,追悼逝者和哀傷自己,兩種曲調交織在一起,這是柳宗元的獨具匠心,也是他當時情感的真摯顯露。
後人評論
祝蕘《古賦辯體》卷一:“愚謂子厚三吊古文,皆本於《騷》,而用比賦之義為多。然吊屈原文意最佳。”
若1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2巨首。垂耳抱角3,毛革疏厚,牟4然而鳴,黃鍾5滿脰6,抵觸隆曦7,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8。自種自斂,服箱9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10。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11},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尻{12}莫保;或穿緘縢{13},或實{14}俎豆{15},由是觀之,物無逾者。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16}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17}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躑。當道長鳴,聞者驚辟{18}。善識門戶,終身不惕。
牛雖有功,於已何益?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注】
1若:你。2魁形:體形魁梧。3抱角:牛頭兩角相對彎曲,形如環抱。4牟:同“哞”,牛之嗚叫聲。5黃鍾:形容牛叫聲。6脰(dou豆):脖子,這裏指牛的喉嚨。7隆曦(xi稀):烈日。8往來修直:往來耕地,翻出的壟溝又長又直。禾黍,泛指農作物。9服箱:拉車。服,“負”的假借字。箱,車廂。10不適口:即吃不飽。適,到。一作滿足講。{11}蹶(jue決)塊:倒在地上。{12}肩尻(kāo考):指全身骨肉。肩,指前腿部分。尻,屁股。{13}緘縢(jiānteng尖藤):繩索。{14}實:充實,引申為盛。{15}俎(zu組)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16}曲意:盡意,挖空心思。{17}藿菽(huoshu獲叔):豆葉和豆子,這裏泛指上等飼料。{18}驚辟:嚇得避開了。辟,同“避”。
賦,古代一種文體,多用鋪陳排比之手法狀物、抒情。這篇小賦是柳宗元被貶謫永州期間的作品。永貞革新失敗之後,柳宗元及其同道都備受排擠打擊,有的被貶謫荒,有的甚至被害致死,但他對自己事業的信念仍然堅守不渝。
《牛賦》就是一篇體物言誌、托物寄情之作。柳宗元把自己比做牛,把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比做“羸驢”。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勤勤懇懇做了許多有利於天下的事,卻得不到好報;而那班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勞無功,無益於世,卻因為善於鑽營取巧享受厚祿,通過這一形象對比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用人製度,抒發了自己強烈的不滿情緒。
在這篇抒情小賦中,柳宗元緊緊抓住牛的特征,形神兼備地描繪了牛的形象,情深意切地頌揚了牛的精神。賦開頭六句“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黃鍾滿脰”勾畫了牛的外觀聲貌,乃至皮角骨肉,成功刻畫出一頭牛任勞任怨的奉獻形象,開篇點題,直衝牛而來。
緊接著就對牛的外形進行了描述:體魁頭大,兩耳下垂,兩角合抱,毛疏皮厚,叫時聲音洪亮,僅用了16個字就在讀者的心中樹立了牛高大、矯健、憨厚、魁偉的形象。接下來寫牛勤奮耕作,它頭頂烈日,背負著沉重的犁耙默默無聞地耕耘著土地,然後農人種下莊稼。從播種到收獲,都離不開牛的辛勤勞動。收得的糧食,送入官倉,養活百姓,窮的富了,饑者飽了,牛對人類可謂功德無量。然而牛不圖享受,隻習慣於在田地荒野中腳踏泥濘的土塊。寥寥數語,就把牛勤勤懇懇、默默貢獻的品德描繪得活靈活現。牛“利滿天下”,還表現在它渾身上下都是寶,一切都為人所用。它的皮和角,肩和臀,用途極廣,或作食品,或作繩索,或作器物,或作供品,真乃“由是觀之,物無逾者”。對牛的高貴品質,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賦的後一半筆鋒一轉,羸驢“曲意隨勢”“不耕不駕”,反而坐享其成。尤其第三段落,隻有6句,24個字,卻句句力匹千鈞。“牛雖有功,於己何益”,這一憤激的反語,對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強烈地為牛抱打不平。“命有好醜,非若能力。”牛與驢的天壤之別,這是命運使然,決不是能力所能改變的。既然如此,就隻好“慎勿怨尤,以受多福”了。
一百多字的《牛賦》,把牛“日耕百畝”的獻身精神和“利滿天下”的無量功績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驢“不耕不駕”的懶散傲慢和“善識門戶”的投機鑽營揭露得淋漓盡致,寫盡了趨炎附勢的小人飛揚跋扈的模樣。牛與驢的對比,相互襯托,使牛的形象顯得更加魁偉,更加高尚,造成強烈的相反相成的效果。
《牛賦》的可貴效果,不僅在於思想蘊意的光華,更在於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無論是刻畫牛,還是描述驢,作者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細致入微,到了形神畢現的地步,以至於托物言誌水到渠成,絲毫沒有牽強附會之感,文筆簡練而含義深遠。
後人評論
章士釗:“子厚為文,善於持喻,然其妙處,在分寸不溢,一出口即如人意之所欲言,凡吾謂此賦為叔文寫照以此。”
囚山1賦
楚越之郊2環萬山兮,勢騰踴夫波濤。紛對回合仰伏以離迾3兮,若重墉4之相褒。爭生角逐上軼旁出兮,其下坼裂而為壕5。欣下頹以就順兮,曾不畝平6而又高。遝雲雨而漬厚土兮7,蒸鬱勃其腥臊8。陽不舒以擁隔兮,群陰沍而為曹9。側耕危獲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攢林麓以為叢棘10兮,虎豹咆\代狴牢{11}之吠嗥。胡井眢{12}以管視兮,窮坎險其焉逃?顧幽昧之罪{13}加兮,雖聖猶病夫嗷嗷。匪兕{14}吾為柙兮,匪豕吾為牢。積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聖日以理兮賢日以進,誰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15}。
【注】
1囚山:囚禁於山,被山囚禁。這是個比喻的說法。2楚越之郊:楚地和越地的郊外。楚、越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名,大致相當於今之江浙、兩湖一帶,這裏借指永州。3離迾(liè列):遮隔。4重(chong崇)墉:重重疊疊的城牆。5軼:超過。坼(chè徹):裂開。6不畝平:沒有一畝平地。7遝(ta踏):會合。漬:浸濕。8鬱勃:形容臭味強烈。腥臊:臭惡的氣味。9沍(hu戶):寒冷凝結。曹:偶,對偶。10叢棘:古代囚犯人的地方,四周用棘條堵塞,防止犯人逃跑。{11}咆\(han喊):虎豹咆哮聲。狴(bi閉)牢:監獄。狴,即狴犴,傳說是看守牢門的野獸。{12}井眢(yuān淵)以管視:意即坐井觀天。眢,無水的枯井。{13}幽昧之罪:不明不白的罪名。{14}兕(si寺):似牛一角,即犀牛。{15}滔滔:連綿不斷的樣子。
元和九年(814),恰值柳宗元被貶在永州,名為官吏,實則囚徒。在《囚山賦》一文中,他將永州的山看做囚禁自己的牢牆,真實地反映了他的生活感受,抒發他因參與永貞革新而遭貶謫的憤慨和痛苦,感情沉鬱激蕩,寫景文字多隱喻著現實的黑暗與世路的艱險,是騷體賦的名篇。
《囚山賦》是一篇抒情賦,用幽思苦語寫成,讀之令人淒惻。前半部分扣住主題上的“山”字,大做文章,反複描寫,不僅寫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險,展現了自己遭到無枉貶謫的悲憤心。永州群山環繞的景象,借景抒情,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囚徒,被禁錮在南方蠻荒之地。
將《永州八記》與《囚山賦》對讀,同樣是永州的山水,然而因為作者感情前後迥異,所以描繪出來的風景也風馬牛不相及。正因為心中苦悶,所以柳宗元看到連綿不絕的山水之時,產生的不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是無窮無盡的厭惡之情了。於是眼中的山就變得“爭生角逐”“陽不舒”“群陰沍”了,這是作者客觀感情的外化。
後人評論
劉晌《舊唐書?柳宗元傳》:“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鬱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者為之淒側。”
封建1論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聖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3,鹿豕狉狉4,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於是有方伯5、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後天下會於一。是故有裏胥6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7,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8,邦群後,布履星羅9。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11}會同,離為守臣扞城{12}。然而降於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於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13}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14}者有之,天下乖戾{15},無君君{16}之心。餘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17}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18}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19},都六合之上遊,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20}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21},圜視而合從{22},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製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23},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24}不救者三代。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製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25}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遷其秩{26}而已,何能理乎?”餘又非之。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27},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於製,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製,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製,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於政,不在於製,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製其守宰,不製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28}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29},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於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複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於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製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製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30},不聞延祚{31}。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係於諸侯哉?
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製,固不當複議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於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32},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聖人之製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注】
1封建:指“封國土,建諸侯”的分封製,即奴隸製時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賜給貴族,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世代相傳。2生人:生民,人類。3榛(zhēn真)榛:草木雜亂叢生的樣子。4狉(pi批)狉:野獸成群奔跑的樣子。5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6裏胥:裏長,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的小吏。7連帥:十國諸侯的首領。8五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9布履星羅:諸侯國遍布各地,像繁星羅列一樣。10輻(fu福):車輪上連接外緣的輪和中央軸心的直條。{11}朝覲(cháojin朝晉):是指諸侯朝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叫“覲”。{12}扞(hàn捍)城:保衛天子的將帥,此指諸侯。{13}射王中肩:周桓王十三年(前707),率諸侯伐鄭,鄭莊公領兵抵抗,王師大敗。鄭大夫祝聃射桓王,箭中其肩。{14}誅萇(cháng長)弘:殺死周敬王的大臣萇弘。{15}乖戾(li利):反常。{16}君君:把君主當做君主對待。第一個“君”宇作動詞用。{17}末大不掉:即“尾大不掉”,比喻上弱下強,指揮不動。掉,搖擺。{18}殄(tian舔):滅亡。{19}雄圖:險要之地。{20}亟:屢次。{21}負鋤梃(ting挺)謫戍之徒:扛著鋤頭木棍的被懲罰去防守邊疆的人,此指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軍。{22}圜(huán環)視:互相顧視的樣子。合從:本指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以抗秦,此指全國各地聯成一體反抗秦王朝。{23}徇(xun訓)周之製:沿襲周朝的分封製。徇,依從。{24}陵遲:衰落。{25}桀猾:凶悍狡猾的人。此指反叛的藩鎮。{26}秩:官職的品級,官階。{27}黷(du讀)貨事戎:貪財好戰。{28}掩捕:乘人不備而予以逮捕。{29}奸利浚(jun俊)財:非法取利,搜刮錢財。浚,指拿、取。{30}二姓陵替:曆史上的魏、晉兩代衰亡。二姓,指魏國的曹氏和晉朝的司馬氏。{31}不聞延祚(zuo坐):沒有聽說國運長久。祚,帝位。{32}繼世而理:喻一代繼承一代地統治所封領地。
《封建論》是柳宗元於貶謫永州時期創作的最為重要的一篇政論文章,也是他政論文的代表作。本篇結構嚴謹、邏輯縝密、觀點獨到、文氣磅礴。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秦漢魏晉唐,通過大量曆史事實對分封與郡邑兩種政治體製的優劣利弊進行了深刻的縷析與評述。之所以有“封建”之製,其原因“自天子至於裏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舉奉之”。因此,“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文中所論的分封製,指的是“封國土,建諸侯”,是一種適應商、周奴隸製社會需要,把全國分為許多由世襲諸侯統治的小王國的政權製度。後來這些諸侯小國鬧獨立,造成國家的分裂,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暴露出這種製度的不合理性。到了中唐時期,藩鎮割據的現象愈演愈烈,和這種局麵相配合,倡導分封製的論調又盛行起來。針對此等情況,柳宗元就寫了這篇《封建論》,論述分封製和郡縣製產生的原因,肯定郡縣製才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並給予各種鼓吹恢複分封製的謬論以有力的駁斥。
柳宗元的論述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一氣嗬成,大開大合。先說天地、國家之初的演變,再論政治體製的形成,並曆數分封體製下的種種弊病,然後與郡邑製進行比對,認為要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有一個適合人才生長和脫穎而出的環境,即形成一個“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的流動機製,從而證明郡縣製取代分封製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把總結曆史經驗和現實思想政治鬥爭結合起來,通過揭露分封製的種種弊端,借以猛烈抨擊腐朽跋扈的藩鎮割據勢力,表現出高超的識見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通讀下來,具有勢不可擋的辯論力量。蘇軾評價說:“昔之論封建者,曹元首、陸機、劉頌及唐太宗時魏征、李百藥、顏師古,其後則劉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後人評論
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評語卷二:“識透古今,眼空百世”。
駁複仇議
臣伏見天後時1,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2,父爽為縣吏趙師韞3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4,且請編之於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5之。
臣聞禮6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7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8,壞禮甚矣。果以是示於天下,傳於後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聖人之製9,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於一而已矣。
向使刺讞10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11},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於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於非辜,州牧{12}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13},籲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14}為大恥,枕戈{15}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仇人之胸,介然自克{16},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17}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於罪,師韞之誅,不愆{18}於法,是非死於吏也,是死於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19}奉法之吏,是悖驁{20}而淩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21},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於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於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聖,不亦甚哉!
《周禮》{22}:“調人{23},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又安得親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24}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父受誅,子複仇,此推刃{25}之道,複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於禮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於令。有斷斯獄{26}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注】
1伏見:看到。舊時下對上有所陳述時的表敬之辭,下文“竊”同。天後:即武則天(624—705),名曌(即“照”)。廢睿(rui銳)宗李旦自立,後人因稱武則天。2同州:唐代的州名,相當於今陝西大荔。下邽(gui歸):縣名,今陝西省渭南縣。3縣吏趙師韞:當時的下邽縣尉。4旌(jing京):表彰。閭:裏巷的大門。5過:錯誤,失當。6禮:封建時代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泛稱。7黷(du獨)刑:濫用刑法。黷,輕率。8僭(jiàn見):超出本分。9製:製定,規定。10刺讞(yàn厭):審理判罪。{11}原:推究。端:原因。{12}州牧:州的行政長官。{13}蒙冒:蒙蔽,包庇。{14}戴天:頭上頂著天,意即和仇敵共同生活在一個天地裏。{15}枕戈:睡覺時枕著兵器。{16}介然:堅定的樣子。自克:自我控製。{17}謝之:向他認錯。{18}愆(qiàn千):過錯。{19}戕(qiāng槍):殺害。{20}悖驁(bèiào倍傲):桀驁不馴。悖,違背。驁,傲慢。{21}邦典:國法。{22}《周禮》:儒家經典之一,內容是匯編周王室的官製和戰國時代各國的製度等曆史資料。{23}調人:周代官名。{24}《春秋公羊傳》:即《公羊傳》,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25}推刃:相互往來相殺不止。{26}獄:指案件。
《複仇議》是陳子昂的《複仇議狀》的簡稱,是一篇很有名的駁議之作。徐元慶為父報仇,殺了父親的仇人,然後到官府自首。對於這樣一件事,陳子昂提出了殺人犯法應處死罪,而報父仇卻合於禮義應予表彰的處理意見。柳宗元卻認為這不但賞罰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慶報殺父之仇的行為既合於禮義,又合於法律,應予充分肯定。於是寫下了這篇駁論,在今日看來,雖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說明封建主義的禮義和封建主義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敗、冤獄難申的當時,仍然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本文大膽立論,觀點鮮明。柳宗元引經據典,說明陳子昂的主張自相矛盾,背禮違法,造成混亂。文章雖然從維護封建的“禮”與“法”的尊嚴出發,調和為親報仇與守法之間的矛盾。然而,作者在行文中,卻側重於說明官吏違法殺入應當受到懲處這個觀點,對人民群眾反抗暴虐官吏的行為客觀上予以支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護的社會現實。
因此可以認為,柳宗元《駁複仇議》是一篇高揚以人為本思想的光輝篇章。它以對弱者的深切同情,批駁初唐陳子昂“既誅且旌”的論點;並闡述了“調”,即“和諧”在處理社會矛盾中的作用。
此外,文章分析透辟,語言精練而準確,駁論鮮明有力,反映了柳宗元散文“峻潔廉悍”的風格,被後人稱讚為是一篇說理精辟的經典議論文。
後人評論
茅坤:“陳、柳、韓三人議均為《新唐書?孝友傳》引錄,可稱其是對孝子複仇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議論。若論思想境界,自以為柳文為高。”
段太尉逸事狀
太尉1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2。王子晞為尚書3,領行營節度使,寓軍4邠州5,縱士卒無賴6。邠人偷嗜暴惡者,率以貨7竄名軍伍中,則肆誌,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於市,不嗛8,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寧節度使白孝德10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狀白府{11},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願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13}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
既署一月,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於軍。”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14}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甲者愕。因喻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
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勳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15}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願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願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
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18}。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占數十頃,給與農,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農且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
太尉判狀辭甚巽{19},使人求諭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輿來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穀代償,使勿知。
淮西寓軍帥尹少榮{20},剛直士也。入見諶,大罵曰:“汝誠人耶?涇州野如赭{21},人且饑死,而必得穀,又用大杖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穀入汝,汝又取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又取仁者穀,使主人出無馬,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耶?”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征{22},戒其族:“過岐{23},朱泚幸致貨幣{24},慎勿納。”及過,泚固致大綾三百匹。太尉婿韋晤堅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謝曰:“處賤無以拒也。”太尉曰:“然終不以在吾第。”以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終,吏以告泚,泚取視,其故封識{25}具存。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柳宗元謹上史館{27}。今之稱太尉大節者,出入{28}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29}。宗元嚐出入岐周邠斄間{30},過真定{31},北上馬嶺{32},曆亭障堡戍,竊好問老校{33}退卒,能言其事。太尉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嚐以色待物{35},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必達其誌,決非偶然者。會州刺史崔公來,言信行直,備得太尉遺事,覆校無疑,或恐尚逸墜,未集太史氏,敢以狀私於執事{36}。謹狀。
【注】
1太尉:唐代最高武官官銜,不常設。文中段太尉指段秀實。2汾陽王:即郭子儀。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於肅宗寶應元年(762)進封汾陽王。3“王子晞句”:郭晞,汾陽王郭子儀第三子,隨父征伐,屢建戰功。4寓軍:在轄區之外駐軍。5邠(bin賓)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6無賴:橫行。7貨:財物,這裏指賄賂。8嗛(qiàn欠):滿足。9釜:鍋。鬲(li立):三腳烹飪器。甕(wèng翁):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人,李廣弼部將,廣德二年任邠寧節度使。{11}狀:一種陳述事實的文書。{12}生人:生民,百姓。理:治。唐代為避李世民、李治諱而改。{13}都虞候:官名,軍隊中的執法官。{14}躄(bi必):跛腳。{15}戢(ji集):管束。{16}晡(bu逋)食:晚餐。晡,申時,下午三至五時。{17}柝(tuo唾):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18}太尉句:白孝德初任邠寧節度使時,以段秀實署置營田副使。{19}巽(xun迅):通“遜”,委婉。{20}淮西:今河南省許昌、信陽一帶。{21}赭(zhě者):赤褐色。{22}司農征:為司農寺長官,掌國家儲糧用糧之事。{23}岐:州名,治所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24}朱泚(ci此):昌平(今北京市昌平縣)人,時為鳳翔府尹。貨幣:物品和錢幣。{25}識(zhi誌):標記。{26}太尉句:這是表示正文結束的話。{27}史館:國家修史機構。{28}出入:大抵,不外乎。{29}所立如是:指太尉律己和處事就是如此。{30}斄(tái台):同“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31}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寧”之誤。真寧即今甘肅省正寧縣。{32}馬嶺:山名,在今甘肅省慶陽縣西北。{33}校:中下級軍官。{34}姁(xu許)姁:和善的樣子。{35}色:臉色。物:此指人。{36}執事:指專管某方麵事務的官吏。這裏指韓愈。
段太尉(719—783),名秀實,字成公。唐汧陽(今陝西省千陽縣)人。做過節度使、司農卿,後來因為反對朱泚,在謀反中被殺害,追封為太尉。柳宗元為此深入民間,在對段秀實的事跡作了認真調查研究以後,力求在事實確鑿的基礎上,表現出人物的風貌。狀是舊時詳記死者世係、名字、爵裏、行治、壽年的一種文體。逸事狀專錄人物逸事,是狀的一種變體。
這是一篇敘事嚴謹、寫人生動的傳記文。全文寫人栩栩如生,不著一句議論,純用冷靜從容的寫實手法,多側麵地表現了人物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易的個性特征,在客觀的敘述中隱含著深沉的歌頌之情,刻畫了一位封建時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共寫了三個事件。第一個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寫悍卒肆誌,自薦平亂,詣營陳辭,請留宿營,突出了段秀實外柔內剛的性格。特別是文中“注”和“植”兩個動詞,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實的“勇”。麵對郭晞士卒的囂張氣焰,段秀實臨危不懼,不帶衛士,不帶佩刀,他知道要製服郭晞的士卒,不能憑借武力,隻能曉之以大義。這就充分體現了段秀實善於用柔,平易而又剛強的個性。
第二個事件:代民償租。段秀實除了能以剛勇戰勝對方外,還具有仁信愛民之心。這則逸事敘述他同情、救助、安撫一個無力交租而慘遭毒打的農民。作者通過段秀實一係列行動,展現了他對農者的憐憫之情。
第三個事件:拒收賄賂。段秀實不僅具有不畏強暴、疾惡如仇、愛民如子的高貴品質,而且還有清正廉潔的節操。作者寫段秀實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禮,將禮物棲之梁木的逸事,頌揚了他的高風亮節。
最後一段交代寫作本文的時間、原因及材料的來源,以說明逸事狀內容之不謬。
此外,本文的三則事件采用了倒敘的方法,這主要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段秀實的三件逸事,如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結構,那麽“拒收賄賂”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後,但作者敘事時有意將先後順序顛倒。作者在最後一段點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為了反駁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對段秀實的汙蔑。這些人編造“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貶低段秀實寧死不附叛賊的英壯行為,柳宗元則突出強調段秀實臨死不屈的行為絕非一時衝動,而是“遇不可,必達其誌,決非偶然”。
三則逸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雖名異,彼此間也無聯係,但其精神是相通的。從作者客觀的敘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讚頌之情。柳宗元有多篇行狀,而這是寫得最好的一篇,堪稱記人散文的精品之作。
後人評論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凡逸事有三:一寫其剛正,一寫其慈惠,一寫其清節。段段如生。”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1,無禦之者。然得而臘2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3,去死肌,殺三蟲4。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5。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6者。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餘將告於蒞事者8,更若役9,複若賦10,則何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11}。殫其地之出{12},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13},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14}。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15}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16},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17}。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餘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嚐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18}。
【注】
1齧人:咬人。2臘(xi昔):製成幹肉。3已:治好。大風:麻瘋病。攣踠(luánwan巒宛):手腳曲不能伸。瘺:脖子腫。癘:惡瘡。4三蟲:人體內寄生蟲。{5}賦其二:每年征收兩次。6戚:悲戚,悲傷。7若:你。毒:怨恨。8蒞事者:指主管政事的官員。9更若役:更換你的徭役(指捕蛇這件事)。10複若賦:恢複賦稅。{11}鄉鄰之生日蹙:鄉鄰的生存一天比一天困窘。蹙,困窘。{12}殫其地之出:竭盡土地的出產。殫,竭盡。{13}頓踣(bo博):困頓倒閉。{14}相藉:相壓。{15}隳(hui灰)突:騷擾。{16}恂(xun尋)恂:耽心,謹慎。{17}齒:指年紀。{18}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等待觀察民情風俗的官吏獲得此記。人風:民風。
“說”是一種文體,主要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捕蛇者說》是柳宗元作品中被後人傳誦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創作於元和十年(815)。
期間柳宗元受到排擠,貶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經曆和黑暗的社會現狀,加深了他對現實的認識,使他對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這篇《捕蛇者說》通過對以捕蛇為業的蔣氏一家三代的悲慘遭遇,尖銳地揭露了從唐玄宗天寶後期至作者被貶官永州時約六十年間人民的苦難生活(苛重賦稅的壓榨,貪官悍吏的迫害,逼得勞動人民紛紛走上逃竄死亡的道路),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於蛇”這個中心思想。
本文是通過記事來說理,以記敘為主,結合適當議論、抒情,文章前兩部分是記敘,後一部分的議論則是前麵記敘的必然歸結。開頭文章形象介紹“永州之野產異蛇”,“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但永州人卻“爭奔走焉”這一矛盾現象,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願望。在寫毒蛇之“異”時,從三個方麵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可以用來治愈多種病痛。因而皇帝發布命令,一年征兩次,可以抵應交的租稅,因此從那以後“永之人爭奔走焉。”“爭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爭先恐後冒死捕蛇的情景展示出來了。
第二段從“有蔣氏者”到“又安敢毒耶”,作者由蛇毒寫到“異蛇”,引出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於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寫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並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裏行間,深含悲苦。明明是備受毒蛇之苦,卻說獨享捕蛇之利,在這極為矛盾的境況中,更見其內心的酸楚。把捕蛇者悲痛在心,哀形於色的情態勾勒了出來。
接下來說,作者感慨“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複若賦,則如何?”在為蔣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時,好心地提出了一個解脫危險的辦法。可出乎意料的是蔣氏並沒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蔣氏的這番話態度同樣懇切,語氣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賦斂之毒更可怕。通過對“捕蛇”“賦斂”之間“利”與“害”的一係列對比,說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經過層層反襯鋪墊,作者最後感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顯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主題思想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全文這種於敘述中間或抒情的寫法中,最後這一番議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說“苛政猛於虎”強調的是一個“猛”字,那麽本文就緊扣一個“毒”字,既寫了蛇之毒,又寫了賦之毒。並且以前者襯托後者,得出“賦斂之毒”甚於蛇之毒的結論。
本文在寫作手法方麵,除了邊敘述邊議論之外,還運用對比、襯托手法描繪蔣氏這個極富特色的人物。特別是他不願意丟掉冒死捕蛇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講得是既有具體事實,又有確切數字;既有所聞所見,又有個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輩輩的經曆,又有此時此刻的想法;既講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訴說了鄉鄰們的苦難。不僅使人看到了一幅統治者橫征暴斂下的社會生活圖景,也讓人感到此人的音容體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豐滿傳神。通篇讀來,《捕蛇者說》內容詳實,人物突出,批評深刻,筆端犀利,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後人評論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卷七:“前極言捕蛇之害,後說賦斂之毒,反以捕蛇之樂形之,作文須如此頓跌。”
桐葉封弟辯
古之傳者1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2,戲曰:“以封汝。”周公3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4。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耶?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5,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6焉而已,必從而成之耶?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7,亦將舉8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9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10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11},從容優樂{12},要歸之大中{13}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14}。又不當束縛之,馳驟{15}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6},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17},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18},史佚{19}成之。
【注】
1傳者:編纂史書的人。2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開國大臣。4唐:古國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一帶,是晉的前身。5不中之戲:不適當的遊戲。中,同“眾”,合適,恰當。6苟:輕率,隨便。7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寺,宦官。8舉:指君主的行動。9要:凡,總之。10遂:成。{11}道:正道,指思想和行為的規範。{12}優樂:嬉戲,娛樂。{13}大中:指適當的道理和方法,不偏於極端。{14}辭:解釋,掩飾。{15}馳驟:指被迫奔跑。{16}自克:自我約束。克,克製,約束。{17}缺缺:耍小聰明的樣子。{18}唐叔:即叔虞。{19}史佚:周武王時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葉封弟的說法,出自《史記?晉世家》。
“辨”是一種用於辨析事物的是非真偽而加以判斷的論說文體,這篇文章與韓愈的《諱辯》一樣,都是這種文體代表性作品。“桐葉封弟”是一個流傳很久的典故,出自《呂氏春秋》。周成王與他的弟弟姬虞一起玩耍,並順手剪了一片梧桐樹葉當做玉珪贈給姬虞,並說要用這個來封贈姬虞。姬虞很高興,就告訴了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請求拜見成王,問成王是否封贈了姬虞?成王解釋那是偶爾的開玩笑而已,周公旦卻嚴肅地對成王說:“臣聞之,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這個典故宣揚的是封建時代“君主無戲言”,教育後人應該“誠信為本”。
對這樣一個曆史事件,前人不過讀讀而已,從未提出質疑,但柳宗元卻從這個無從考證的故事出發,圍繞重臣應如何輔佐君主這一中心發揮議論,從而闡述自己的獨特主張。他認為,把君主隨便的玩笑當做金科玉律,絕對地予以服從是荒唐的。他義正詞嚴地指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即對統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觀效果如何,不能拘執盲從。層層辯駁,步步推進,使“天子不可戲”之說的謬誤昭然若揭。這種批駁言論在君主至高無上的封建專製時代,是相當大膽的說法。
全文分四個段落。第一段,介紹桐葉封弟的故事。作者用了四十幾個字敘述故事,十分簡略。突出的是:“王曰:‘戲也。’”而周公卻偏要鄭重其事,理由是“天子不可戲”。開篇引述“古之傳者”的話,樹立辯駁目標。第二段,表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周公的過錯。劈頭一句就指出了臣子把君主的戲言也當做金科玉律是錯誤的,並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接下來的段落中,柳宗元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即不能盲從於統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觀效果怎樣。
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花費大量精力閱讀古今史書,對曆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辨別失敗的原因,其中充滿著對現實政治的關懷。這一篇短小精當而見解甚深的力作,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的。文章論辯反複曲折,波瀾起伏,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故《文選》莫載,而劉勰不著其說。至唐韓柳乃始作焉。”可以說,這篇文章通篇閃耀著深刻的思想光芒,不愧為辨體文中的力作。
文章的用意不在於“辯”桐葉封弟這件的真偽,而是“辯”周公之言是否妥當。表麵是看是在“辯”桐葉封弟這件事的真偽,而且也得出了“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的結論,但實質上這件事的真偽並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作者真正要說的是“重臣如何對待君主的言語”這個問題。作者非常巧妙地借桐葉封弟的不可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故清代林雲銘高度評價說:“篇中計五駁,文風七轉,筆筆鋒刃,無堅不破,是辯體中第一篇文字。”
後人評論
謝枋《文章規範》卷二:“義理明瑩,意味悠久。字字經思,句句著意,無一句懈怠,矣子厚之文得意者。”
羆1說
鹿畏2,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發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3。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4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5火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伺其至,發火6而射之。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7。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捕8挽裂9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注】
1羆(pi皮):熊的一種,俗稱人熊或馬熊。比一般的熊大,黃白花紋,能直立行走。2(chu初):獸名。也稱虎,形狀像野狸貓而體大。3被(pi劈):同“披”。絕:最,非常。4竹:指小竹管。5罌(ying英):一種腹大口小的瓦罐。古代用來盛酒水,這裏用來裝燈火。6發火:亮出燈火,以便照明射擊。7亡去:逃跑。8捽(zuo)捕:揪住搏擊,扭打。9挽裂:撕開,撕裂。
《羆說》是一篇托物喻人、含義深刻的寓言小品,是柳宗元貶官永州(今屬湖南)時所作。這則寓言含義深刻,它描述了一個靠吹管吸引野獸而沒有真實本領的獵人的可悲下場,有力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靠吹噓來欺世盜名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蒙混一時,卻往往在緊要關頭原形畢露,以致害了自己。
開篇處,作者選用連鎖遞進兼排比的句式:“鹿畏,畏虎,虎畏羆。”徑直點出了本文的四個角色,以一物降一物來揭示其中的關係。在鋪墊充分以後,用細致筆墨描繪了一個沒有真本領的可悲獵人,經過激烈爭鬥以後喪命熊口。
獵人的悲劇不是出於偶然,一個沒有打敗野獸本領的人,單單憑著出色的擬聲能力,是沒有辦法對付強大的外物的。從而揭示宗旨:那些不善於增強自身的實力,專門依靠外界力量的人,遲早會遭到獵人一樣的下場。
另外,此篇寓言也暗示作者對腐朽無能的封建統治者的諷刺,聯係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勢力日趨膨脹,朝廷為了牽製那些跋扈的強藩,就有意識地扶植另一些節度使,企圖以藩製藩。結果是東藩未平,西藩更強,對中央的威脅愈加嚴重。柳宗元本不讚成“以藩製藩”的做法,本文末句“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的告誡,就是在譏諷唐統治者不修內政、依賴外力的各種政策的弊害,隱喻朝廷如不加強中央集權,而采“以藩製藩”的錯誤做法,必將招致像獵人一樣的覆滅命運。
總之,本文不足九十字,卻描繪生動,又不乏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角色,完成了一個故事從鋪墊到結束的全部過程,語言堪稱是簡練精辟!
後人評論
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批注:“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1,不知始何名。病僂2,隆然3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4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5。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6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其蒔7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10好煩其令,若甚憐{11}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12},督爾獲;早繅而緒{13},早織而縷{14};字{15}而幼孩,遂{16}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18}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注】
1橐(tuo駝)駝:駱駝。橐,盛物的袋子。因駱駝常用來負物,故稱。2僂(lu呂):是一種病,患者脊背彎曲,駝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樣子。4為觀遊:修建觀賞遊覽的園林。5蕃:繁多。6壽且孳(zi滋):活得長久且繁殖得多。孳,生長得快。7蒔(shi事):移栽。8土易:換了新土。9官理: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諱,改“治”為“理”。10長(zhang掌)人者:做官管理人民的人。{11}憐:愛。{12}勖(xu序):勉勵。{13}繅(sāo騷):煮繭抽絲。而:通“爾”,你。{14}縷:線,這裏指紡線織布。{15}字:養育。{16}遂:長,喂大。豚(tun屯):小豬。{17}飧(sun孫):晚飯。饔(yong雍):早餐。{18}病:困苦。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因為沒有傳記文的題材,也沒有記述傳主的具體事跡,所以是一篇非正式的傳記散文。
柳宗元有“柳癡”的稱呼,被貶柳州刺史後,在柳州沿岸種了很多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這邊《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並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稅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文章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即無論種樹或治民,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想要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樹木或人民究竟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最後,動機效果必須統一,不允許好心辦壞事,或隻把好心停留在表麵上和口頭上。把這三點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養樹術”。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擾民、傷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願望。
這種借傳立說,因事出論的寫法,別開生麵。文章先以種植的當與不當作對比,繼以管理的善與不善作對比,最後以吏治與種樹相映照,在反複比照中導出題旨,闡明事理。文中描寫郭橐駝的體貌特征,寥寥幾筆,形象而生動;記述郭橐駝的答話,莊諧雜出,語精而意豐。
此外,全文以記言為主,在記言中穿插描寫,錯落有致,引人入勝。比如郭橐駝要自稱為“駝”——“甚善,名我固當”。以其病而為號,本不雅,但顯得很親切。但駝竟以為起得很恰當,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這樣自稱起來。作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人物豁達的性格。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使一個不同一般的“駝者”形象躍然紙上了。
後人評論
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雲:“《史記》未嚐不罵世,卻無一字纖刻。柳文如《宋清傳》《蝂傳》等篇,未免小說氣,故姚惜抱於諸傳中隻選《郭橐駝》一篇也。所謂小說氣,不專在字句。有字句古雅,而用意太纖太刻,則亦近小說。”
童區寄1傳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2,生男女,必貨視之{3}。自毀齒4已上,父兄鬻賣,以覬5其利。不足,則盜取他室,束縛鉗梏之6,至有須鬣7者。力不勝,皆屈為僮。當道相賊殺以為俗。幸得壯大,則縛取幺弱者。漢官因以為己利,苟得僮,恣所為不問。以是越中戶口滋耗。少得自脫,惟童區寄以十一歲勝,斯亦奇矣。桂部8從事杜周士為餘言之。
童區寄者,郴州蕘牧兒也9。行牧且蕘,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裏之虛所10賣之。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11}。賊易之,對飲,酒醉。一人去為市,一人臥,植刃道上。童微伺{12}其睡,以縛背刃,力上下,得絕,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遽曰:“為兩郎{13}僮,孰若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誠見完{14}與恩,無所不可。”市者良久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複取刃殺市者。因大號。一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
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視,兒幼願{15}耳。刺史顏證{16}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鄉之行劫縛者,側目{17}莫敢過其門,皆曰:“是兒少秦武陽{18}二歲,而討殺二豪,豈可近耶?”
【注】
1童區(ou歐)寄:兒童姓區名寄。2越:通“粵”,唐時五嶺以南的兩廣均可稱“粵”,此指今廣西柳州一帶。少恩,缺少恩愛之情。3貨視之:把他們看做可以買賣的商品。4毀齒:小孩七八歲時換牙,此指小孩換牙的年齡。5覬(ji計):希圖。6鉗梏(gu固):鐵箍手銬。鉗,用來束頸的鐵箍。梏,用以銬手的木製刑具。7鬣(liè列):胡須。8桂部:指桂管觀察使的衙門。9蕘(ráo饒)牧兒:打柴放牧的小孩。10虛所:集市。虛亦寫作“墟”。{11}恒狀:常態。{12}微伺:悄悄地等候。{13}郎:奴仆對主人的稱呼。{14}見完:保全我。{15}幼願:幼小老實。{16}顏證:當時的桂州刺史兼桂管觀察使。{17}側目:畏懼不敢正視。{18}秦武陽:戰國時燕國少年勇士,年十三,殺人,燕太子丹曾派他作為荊軻的副手入秦行刺秦王。
唐代中葉以後,潘鎮割據,奸宦弄權,豪族兼並土地,苛捐雜稅繁多,到處盜賊橫行,百姓賣兒賣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柳宗元被貶官後,比較接近民眾,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深為憤慨,故寫下這篇文章。《童區寄傳》敘寫11歲兒童區寄與掠賣人口的豪賊作鬥爭,連殺二賊,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反抗精神,寄托著作者柳宗元批判黑暗現實的心情,為其傳記文中的名篇之一。
柳宗元的傳記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為普通百姓立傳,他傳記中的主人公或是種樹的園藝匠,或是蓋房子的建築師;二是把人物放在社會大環境中來寫,不單純地記敘傳主的生平事跡,而是由人而寫事,藉人以明世,通過人物傳記反映作者所生活的中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具有深廣的社會內容。
此文在結構上十分講究疏通脈絡,巧設文眼,以此把文中各種材料貫串起來,顯示出全文鮮明的整體感和連貫性。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記敘區寄智殺第一個強盜的經過,可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遇劫的經過,這是故事的緣起,由此引出“智鬥”的故事;第二層寫區寄智殺第一個強盜,區寄的這次反抗行動顯得既小心謹慎又堅決果斷。第二部分記敘區寄智殺第二個強盜的經過,可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機敏地對付第二個強盜,表現了非凡的機智和勇敢;第二層寫區寄智殺第二個強盜,並且“願以聞於官”,表現了他很有心計,而且知事明理。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聲,也分兩層:第一層寫區寄不肯為“小吏”,被護送還鄉,表現了他純樸憨厚的性格;第二層寫“鄉之行劫縛者”對區寄殺盜一事的反應,從側麵表現了區寄的驚人勇敢。
文中所寫也不隻停留在敘述寄區的遭遇為其個人立傳上,而是藉此展示出當時真實的社會圖畫,暴露黑暗腐敗的吏治,並寄寓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理想,從而大大加深了這篇傳記的思想底蘊和現實意義。
後人評論
陶元藻《泊鷗山房集?與蔡方三論韓柳文優劣書》:“無衍詞,無泛泛筆,一字不容增減。”
箕子碑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1,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並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2,辱於囚奴。昏而無邪,3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4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5,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6。”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呼!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幹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誌於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7,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易》象,作是頌雲。
【注】
1箕子:紂王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穀東北),故稱箕子。2晦:隱藏。謨範:謀略。3(tui頹):墮落。4生人:生民,百姓。5彝倫:常倫。6《洪範》:《書經》中的篇名,相傳為箕子所作,述“天地之大法”,用“五行”來解釋自然現象。7汲郡:今河南汲縣。
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後,武王將他釋放,其高尚情操曆代為人們所稱頌。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應用範圍很廣,有封禪和記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後一部分用韻文以讚頌,稱為“銘”或“頌”。本文隻錄了柳宗元為箕子廟所撰寫的碑文,略去了“頌”。
文章簡短而不簡單,避開了俗套的對箕子生平事跡的介紹,而是通過比幹等人的對比襯托,重點讚揚他“保其明哲”的做法,並且評價說箕子能夠忍辱負重,伺機而奮起,“乃出大法,用為聖師”。此外,作者還大膽推論了箕子對未來政局變幻的設想,堪稱是波瀾再起,別出心裁,表達了自己對箕子的崇敬之情,暗含了自己要學習箕子,忍辱堅持正道成就一番大事的誌向。
後人評論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騷學。”
梓人傳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裏,有梓人款其門1,願傭隟宇2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3,家不居礱斫4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製,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5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餘甚笑之,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餘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6,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7,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製,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餘圜視大駭8。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歎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為天下者本於人。其執役者,為徒隸、為鄉師、裏胥,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而為六職9,判而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10;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11}。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12},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製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製也。
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
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13}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14},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
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公,以簿書為尊,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15}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製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餘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舍也,喪其製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16}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餘謂梓人之道類於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麵勢{17}者,今謂之都料匠雲。餘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注】
1梓人:木工,建築工匠。款:叩,敲。2隟(xi隙)宇:空房。3尋引:度量工具。規:圓規。矩:曲尺。繩墨:墨鬥。4礱:磨。斫:砍。5直:通“值”。6委:堆積。斧斤:砍木的工具。7任:承擔。8駭:驚愕貌。9六職:指中央政府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10方伯:古代諸侯的領袖。連率:盟主、統帥。二者均指地方長官。{11}佐政:副職。{12}嗇夫:相當於鄉長。版尹:管戶口的小官。{13}伐:誇耀。{14}伊、傅、周、召:伊尹、傅說、周公、召公。{15}聽聽(yin銀):爭辯的樣子。{16}橈:彎曲。{17}審曲麵勢:審查地形或器物之曲直及其陰陽麵背之勢。
本文作於貞元十七年(801)至貞元十八年(802),作者通過一個梓人“善度材”“善用眾工”的故事,與建設國家進行類比,生動形象而又自然合理地闡明了當宰相治理國家的道理。
看此文開篇,如聊齋故事,使人不由好奇之心大盛,中間幾層轉折反複,好看之極。而一筆寫到:“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此乃一篇之主旨。之後遂生發援引開,論為相治天下之道,又無不一一與前梓人之事呼應,如銀梭織錦般,忙而不亂,條理井然,真好手段!收尾亦收得奇絕,力與意俱到,回味無窮。
文章一開頭,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生動地記述了一位建設、施工指揮人才楊氏。而後借助梓人之口,描繪他指揮工匠構建大廈,運籌帷幄的舉動——“吾善度材,視棟宇之製,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展示了梓人高超的記憶和統籌能力。
行文至此,柳宗元筆鋒一轉,將梓人的“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與宰相的“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相對比,從中找出相同之處,而後得出“梓人之道類於相”“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的結論,即這位梓人的工作方法,可作為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將相們效法的典範,論述細致入微且有力,讓人信服。
最後談論為相之道,反麵進行論述,指出違背事物規律的後果,作為前文的補充論證。引用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來說明人們的社會分工不同,各司其職的道理。全文文脈順暢,論證充分,言語樸實,發人深省,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細品全篇,題為“梓人傳”,卻分明是一篇大臣論,借“梓人”之題發揮,論述“為相”的道理,但又不脫離“梓人”這個主題。可以說是筆無虛文,環環相扣。文中提出好的管理者應該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細致掌握全局要領、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信任下屬才能收到好的管理效果。這個道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後人評論
金聖歎對文本讚不絕口,他說:“前幅,細寫梓人,後幅,細寫相道。段段、句句、字字精煉,無一懈字、懈句、懈段。”
蝂1傳
蝂者,善負2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3其首負之。背愈重4,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5,物積因不散,卒躓仆6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7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8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9,不知為己累也10,唯恐其不積。及其怠{11}而躓也,黜{12}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13}。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14},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15},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16}。亦足哀夫{17}!
【注】
1蝂(fuban負板):一種黑色小爬蟲。2負:馱。3卬(áng昂):同“昂”,高高抬起。4背愈重:背的東西愈來愈重。5澀:不光滑。蝂背部凹凸不平,且有粘性。6躓(zhi質)仆:跌倒。7好(hào浩):喜愛。8嗜(shi式):特別喜好。9厚其室:使其家富裕。10累:累贅,負擔。{11}怠:疲憊無力。{12}黜(chu觸):遭貶斥,被罷官。{13}遷徙:因遭貶謫而被外放。病:困苦,吃盡苦頭。{14}高其位:使其官位高。大其祿:使其俸祿多。{15}危墜:從高處墜落摔死。{16}雖其形三句:雖然他們的身軀魁梧高大,他們在名義上叫做人,但他們的智力卻僅僅相當於一條小蟲。{17}亦足哀夫:這也實在可悲啊!
這是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所作的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蟲蝂之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醜惡麵目和心態。
《蝂傳》的兩個部分分別扣住蝜蝂和腐敗官吏各自特點展開議論。第一部分抓住蝂善負物,喜爬高兩個特性;第二部分諷刺腐敗官僚的貪得無厭。兩部分相互對應,意理一貫,內在邏輯十分嚴密,將小蟲和官僚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用語精警,立意深刻。
作者善於觀察生活,寫小蟲持物負重的本性栩栩如生。對於蝂的本性是貪婪,作者一步一步描寫其行為和下場:遇物輒取——貪婪的本性;卒躓仆不能起——貪婪到不惜生命;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難移;至墜地而死——貪婪的後果。
本文雖然短小,卻像是一麵明鏡,映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通過蝂的生活悲劇,對當時社會上那些仗勢欺人、恃寵而驕、得意忘形、外強中幹、虛張聲勢、凶殘暴虐、追求名利地位、貪得無厭的人物加以猛烈的鞭撻,並表示了對他們的蔑視和憎恨,指出了他們必然滅亡的命運。
文章類比恰切,過渡自然,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本文可以說是短小精悍而含義深廣,語言精練而細節刻畫非常生動,運用了渲染誇張手法而不違背生活真實,風格幽默詼諧而批判鋒利,更能巧妙確切地根據蝂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動作特點,賦予人的性格,千載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後人評論
吳文治《柳宗元選集》:“短短一百多字,作者便能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典型,筆鋒的深刻犀利,可說達到了非凡的境地。”
憎王孫1文並序
猿、王孫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猿之德靜以恒,類仁讓孝慈。居相愛,食相先,行有列,飲有序。不幸乖離,則其鳴哀。有難,則內其柔弱者。不踐稼蔬。木實未熟,相與視之謹;既熟,嘯呼群萃,然後食,衎衎2焉。山之小草木,必環而行遂其植。故猿之居山恒鬱然。王孫之德躁以囂,勃諍號呶3,唶唶彊彊4,雖群不相善也。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乖離而不思。有難,推其柔弱者以免。好踐稼蔬,所過狼藉披攘。木實未熟,輒齕5咬投注。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6。山之小草木,必淩挫折挽,使之瘁然後已。故王孫之居山恒蒿然。以是猿群眾則逐王孫,王孫群眾亦猿7。猿棄去,終不與抗。然則物之甚可憎,莫王孫若也。餘棄山間久,見其趣如是,作《憎王孫》雲:湘水之浟浟兮8,其上群山。胡茲鬱而彼瘁兮,善惡異居其間。惡者王孫兮善者猿,環行遂植兮止暴殘。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9兮,胡不賊旃10?
跳踉叫囂兮,衝目宣齗{11}。外以敗物兮,內以爭群。排鬥善類兮,嘩駭披紛。盜取民食兮,私己不分。充嗛果腹兮,驕傲歡欣。嘉華美木兮碩而繁,群披競齧兮枯株根。毀成敗實兮更怒喧,居民怨苦兮號穹旻{12}。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兮,胡獨不聞?
猿之仁兮,受逐不校。退優遊兮,唯德是效。廉、來同兮聖囚{13},禹、稷合兮凶誅{14}。群小遂兮君子違{15},大人聚兮孽{16}無餘。善與惡不同鄉兮,否泰{17}既兆其盈虛。伊細大之固然兮,乃禍福之攸趨{18}。王孫兮甚可憎!噫,山之靈兮,胡逸而居?
【注】
1王孫:即猢猻,猴子的別稱。2衎(kàn看)衎:和氣歡樂的樣子。3勃諍:相爭。號呶:號叫。4唶(ze責)唶:大聲呼叫。彊彊:相隨的樣子。5齕(he合):咬。6嗛(qian淺):猴類兩頰內藏食物的皮囊。7(ze責):咬。8浟(you油)浟:水流的樣子。9山之靈:山神,此處影射當時在位的唐憲宗。10賊:誅殺。旃(zhān沾):“之焉”二字的合音。{11}宣齗(yin銀):露出牙根肉。{12}穹旻(qiongmin窮民):蒼天。{13}廉、來:指飛廉和惡來,相傳是殷紂王的臣子。聖:指周文王。囚:周文王曾被殷紂王囚禁在羑(you友)裏(今河南牖城)。{14}禹、稷:夏禹和後稷,是舜向堯推薦的二位賢臣。凶:指“四凶”,相傳是被舜放逐的四個惡人渾敦、窮奇、檮杌(táowu桃務)、饕餮(tāotiè濤帖)。{15}遂:得逞。違:遭殃。{16}孽:妖害。{17}否(pi披)泰:本為《易》兩卦名。分別之惡運和好運。{18}攸趨:所向。
柳宗元在永州期間,寫過幾篇騷體寓言,用以抨擊邪惡,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由前半段的序文和後半段的騷體詩組成,通過對猿和猢猻善惡不同的品德的描對比,借此影喻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和以宦官、藩鎮為主體的守舊頑固勢力之間勢不兩立的矛盾鬥爭。
文章開門見山,總寫一筆:“猿、王孫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接著用兩端文字,詳細描寫兩者不同的品行和作為,猿恬靜穩重,互幫互助,深得大家喜愛,而王孫則暴躁囂張,彼此爭奪,還糟蹋百姓的作物。由此一來,字裏行間的愛憎好惡之情一覽無餘。“然則物之甚可憎,莫王孫若也。”為後文的騷辭作鋪墊,水到渠成。
後半部分借前文的序發揮,進一步陳訴自己的諷刺之意,具體寫王孫的危害,同時頌揚進步勢力的高尚情操,並發出感慨:好人壞人不能共處,小人得逞君子就會遭殃。無情地鞭撻了頑固守舊勢力排斥異己、禍國殃民的種種罪行,體現了作者“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喻而已”的文學主張。
文末一句“噫,山之靈兮,胡逸而居?”對妍媸不分、縱惡為非的最高統治者提出嚴正的責問,表現了一個失敗的改革者難得的信心和勇氣。
後人評論
黃庭堅:“子厚《憎王孫文》,以猿喻君子,王孫喻小人,有意呼用君子而去小人也。”
哀溺文(節選)
永之氓鹹1善遊。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2,船破,皆遊。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3。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4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5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於是作《哀溺》。
【注】
1鹹:都,全。2濟:渡河。3不能尋常:不過七八尺遠。尋常:計量單位,古代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4號:大叫。5且:將要,將近。
本文通過記敘一個平素最善於遊泳的人,因舍不得錢財而被淹死的故事,諷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並進而警告一些貪財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頭,必然葬身名利場。
本文非常簡單有力,可謂是惜墨如金,但描寫人物心理卻絲毫不遜。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用正麵描寫和側麵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使全文敘述相當精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
正麵描寫主要從三個方麵著手:一是行動描寫,“盡力而不能尋常”,暗示錢的累贅;二是語言描寫,“吾腰千錢,重,是以後”,說明他明知關鍵在錢,卻仍不願割舍;三是表情描寫,兩次“不應,搖其首”,說明他要錢不要命,至死不悟。
側麵烘托也是從三個方麵著手:一是反襯,“善遊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於遊泳,從而反襯他今日“盡力而不能尋常”的反常行為;二是對比,將最善遊泳的他反倒淹死,與本來遊水本領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進行對比;三是用“己濟者”的呼號,從側麵揭示他的蒙昧。
這是一篇寓意深刻,文風辛辣的小賦。“哀溺”原本是哀歎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歎那個至死還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對錢財的貪婪使他喪失了對生命的顧及。但這些卻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從而表達了其對官場貪圖名利者的擔憂與諷刺!
後人評論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河東先生全集錄》卷三:“柳先生以騷詞發抒憤懣,而教戒愚焉,蓋三百篇之遺也。其可錄者最多,而《哀溺》《招賈》其卓卓尤著者。”
吊屈原文
後先生蓋千祀1兮,餘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汩羅兮,擥蘅若以薦芳2。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3兮,遭世孔疚4。華蟲薦壤兮5,進禦羔褎6。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7。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8。堇喙以為羞兮9,焚棄稷黍。犴獄10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塗藉穢兮,榮若繡黼{11}。榱折火烈{12}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鹹池{13}。便媚鞠恧兮{14},美愈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置瑱而遠違{15}。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16}。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石而從之{17}?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覆墜{18}兮,又非先生之所誌。窮與達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19},滔大故而不貳。沉璜瘞珮兮{20},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托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21}。嗬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揮霍{22}夫雷電兮,苟為是之荒茫。耀姱辭之朗兮{23},世果以是之為狂。哀餘衷之坎坎兮,獨蘊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24}。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羋{25}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26}。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媮風{27}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注】
1祀:年。2蘅若:杜蘅、杜若,兩種芳草名。擥n覽):執,舉。薦:祭獻。3搶攘(rang嚷):紛亂的樣子。4孔疚:內心很痛苦。孔,甚。疚,病患,痛苦。5華蟲:即山雞,雄性尾巴長,羽毛美麗,此指繡著山雞圖案的古代禮服。薦壤:獻給土壤。6羔褎(xiu袖):普通的服裝。7咿嚘(yiyou伊優):象聲詞,雞鳴聲。咮(zhou咒):鳥嘴。牝雞二句,借母雞司晨、公雞束口喻賢者吞聲、小人昌言。8哇咬:淫歌。大呂:樂調名,借指高級的廟堂音樂。9堇(jin緊):烏頭。喙:烏嘴,與堇皆有毒植物。10犴(àn岸)獄:牢獄。犴,一作“岸”,古代鄉亭的拘留所。{11}繡黼(fu府):華麗精美的服飾。{12}榱(cui催)折火烈:房屋的椽子摧折焚燒。榱:屋椽屋桷的總稱。{13}嘵(xiāo消)嘵:爭辯不休。鹹池:周代六舞之一,相傳為堯時的樂舞。{14}便媚:逢迎諂媚。鞠恧(nu女去聲):彎著身子不顧廉恥。恧:慚愧。{15}謨言:有謀略的話。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用來塞耳的玉。{16}痼(gu固):經久難治之病。俞緩:俞跗、秦緩,古代良醫。{17}厲:同“礪”,磨。石:古人用以刺穴治病的金針和石針。{18}覆墜:指國家敗亡。{19}矧(shěn審):況且。悃愊(kunbi捆碧):至誠貎。{20}璜、珮:皆美玉名。瘞(yi意):掩埋。{21}遺編:屈原遺留下來的作品。渙:水盛貌,這時指眼淚流淌。{22}揮霍:指揮的意思。{23}姱辭:麗辭。(tang躺)朗:日不明貌。{24}諒:料想。望:或解作怨望。{25}羋(mi米):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26}否臧:俗作臧否,猶言好壞、得失。{27}媮(tou偷)風:苟且偷安的淺薄風氣。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雪上加霜的是,還未過長江,又接到改貶永州司馬的詔令,受到更為沉重的打擊。在赴永州途中,他懷著悲憤的心情由洞庭湖上溯湘江,來到汨羅江畔憑吊屈原,滿懷激情寫下這篇《吊屈原文》。這篇文章和賈誼的《吊屈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作為騷賦的續篇,足以彰顯柳宗元在辭賦創作上取得的傑出成就。
文中一方麵鋪述屈原時代楚國的政治混亂,黑白混淆,是非顛倒;一方麵頌揚屈原“厲石”以求“重痼”,“服道守義”,“滔大故而不貳”的堅貞意誌。顯然,文中寫的政治環境,正是柳宗元所麵臨的黑暗現實,而屈原的精神和意誌,也正是他自己的秉賦,吊屈原正所以自吊。
柳宗元對打擊迫害屈原的守舊貴族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揭示了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醜惡嘴臉,並刻畫出屈原正直純潔、堅貞不渝的內心世界,熱情歌頌了屈原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即便被貶於遙遠的蠻荒之地,仍然把眼光注視到人民:側耕危獲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當“民之增勞”,他動之以哀情。“先生(屈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托遺編而歎喟兮,渙餘涕之盈眶。”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異乎尋常的敬仰和懷念。
文章借古諷今,“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對當時從政之人不辨政治是非進行了公開批評。全文采用屈原辭賦的形式,悼念屈原,感歎自己,聲長而語悲,追悼逝者和哀傷自己,兩種曲調交織在一起,這是柳宗元的獨具匠心,也是他當時情感的真摯顯露。
後人評論
祝蕘《古賦辯體》卷一:“愚謂子厚三吊古文,皆本於《騷》,而用比賦之義為多。然吊屈原文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