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風雨引發的乘數效應


    一場暴風雨過後,一家百貨公司的玻璃破了。百貨公司拿出5000元將玻璃修好。裝修公司把玻璃重新裝好後,得到5000元,拿出4000元為公司添置一台電腦,餘下1000元作為流動資金存入銀行。電腦公司賣出這台電腦後得到4000元,用32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剩下800元存入銀行。摩托車行的老板得到3200元後,用2600元買了一套時裝,將600元存入銀行。最後,各個公司得到的收入之和遠遠超出5000元這個數字。百貨公司玻璃被刮壞而引發的一係列投資增長就是乘數效應。


    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指一個變量的變化以乘數加速度的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在宏觀經濟學中,指的是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不成比例的變化,即最初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會帶來國民收入的成倍增加。所謂乘數,是指這樣一個係數,用這個係數乘以投資的變動量,就可得到此投資變動量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假設投資增加100億元,若這個增加導致國民收入增加300億元,乘數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是400億元,乘數就是4。


    “乘數效應”也叫“凱恩斯乘數”。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過乘數效應的思想和概念,但凱恩斯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理論。凱恩斯的乘數理論對西方國家從“大蕭條”中走出來起到重大作用,甚至有人認為20世紀兩個最偉大的公式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公式和凱恩斯的乘數理論基本公式。凱恩斯乘數理論因其對於宏觀經濟的重要作用,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後得到重視,一度成為美國大蕭條後“拉動經濟”的原動力。


    乘數效應不是萬有定律,要辯證看待


    “9·11”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後,第二次對美國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是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可是,一些經濟學家卻發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論,認為這次恐怖襲擊對美國的宏觀經濟來說是大有好處的,甚至會帶來契機。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這次恐怖襲擊令美國國會批準了400億美元的緊急預算,這些錢會創造第一輪的需求和增收,大約一年內就會看到成效,並且這一開支的增加將會繼續創造下一輪的需求。這些經濟學家經過認真仔細的推算,認定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400億美元的開支將會使得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000億美元……所以說,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時刻,財政開支的增加對美國反而是一劑強心針。


    大家都覺得奇怪,假如說這些經濟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即損失兩棟大樓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什麽美國人自己不動手多炸掉幾棟,反而讓恐怖分子鑽了空子呢?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根據乘數原理得出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結論。乘數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處,也可以放大壞處。損失的幾棟大樓很值錢,裏麵的死傷人員也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其價值無法估量。因此,這一恐怖襲擊將會造成美國經濟的節節敗退,最終進入惡性循環。


    事實證明,美國經濟在“9·11”事件之後,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一敗塗地。上述兩種結論似乎都是不正確的。是乘數效應出錯了嗎?當然不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乘數效應”不止一宗,而是無數宗。不是說“乘數效應”不存在,而是說不能隻盯著一宗“乘數效應”。無數宗“乘數效應”會互相抵消、互相排斥,其最終結果誰也無法準確預料。這就告訴我們,乘數效應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墨菲定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明並收藏墨菲定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