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我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從南極帶來的植物
小友兼老友唐老鴨(師曾)自南極歸來。在北大為我舉行九十歲華誕慶祝會的那一天,他來到了北大,身份是記者。全身披掛,什麽照相機,錄像機,這機,那機,我叫不出名堂來的一些機,看上去至少有幾十斤重,活靈活現地重現海灣戰爭孤身采訪時的雄風。一見了我,在忙著拍攝之餘,從褲兜裏掏出來一個信封,裏麵裝著什麽東西,鄭重地遞了給我。信封上寫著幾行字:
祝季老壽比南山
南極長城站的植物,每100年長一毫米,此植物已有6000歲。
唐老鴨敬上
這幾行字真讓我大吃一驚,手裏的分量立刻重了起來。打開信封,裏麵裝著一株長在仿佛是一塊鐵上麵的“小草”。當時祝壽會正要開始,大廳裏擠滿了幾百人,熙來攘往,擁擁擠擠,我沒有時間和心情去仔細觀察這一株小草。
夜裏回到家裏,時間已晚,沒有時間和精力把這一株“仙草”拿出來仔細玩賞。第二天早晨才拿了出來。初看之下,覺得沒有什麽稀奇之處,這不就是一棵平常的“草”嘛,同我們這裏遍地長滿了的野草從外表上來看差別並不大。但是,當我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再仔細看時,它卻不像是一株野草,而像是一棵樹,具體而微的樹,有幹有枝。枝子上長著一些黑色的圓果。我眼睛一花,原來以為是小草的東西,驀地變成了參天大樹,樹上搭滿鳥巢。樹紮根的石塊或鐵塊一下子變成了一座大山,巍峨雄奇。但是,當我用手一摸時,植物似乎又變成了礦物,是柔軟的能屈能折的礦物。試想這一棵什麽物從南極到中國,飛越千山萬水,而一枝葉條也沒有斷,至今在我的手中也是一絲不斷,這不是礦物又是什麽呢?
我麵對這一棵什麽物,腦海裏疑團叢生。
是草嗎?不是。
是樹嗎?也不是。
是植物嗎?不像。
是礦物嗎?也不像。
它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我說不清楚。我隻能認為它是從南極萬古冰原中帶來的一個奇跡。既然唐老鴨稱之為植物,我們就算它是植物吧。我也想創造兩個新名詞:像植物一般的礦物,或者像礦物一般的植物。英國人有一個常用的短語:at one's wits'end,“到了一個人智慧的盡頭”。我現在真走到了我的智慧的盡頭了。
在這樣智窮力盡的情況下,我麵對這一個從南極來的奇跡,不禁浮想聯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壽命。在天文學上,在考古學上,在人類生活中,六千是一個很小的數目,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類有了文化以後的曆史上,在國家出現的曆史上,它卻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中國滿打滿算也不過說有五千年的曆史。連那一位玄之又玄的老祖宗黃帝,據一般詞典的記載,也不過說他約生在公元前26世紀,距今還不滿五千年。連世界上國家產生比較早的國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話傳說以外,也達不到六千年。我想,我們可以說,在這一株“植物”開始長的時候,人類還沒有國家。說是“宇宙洪荒”,也許是太過了一點兒。但是,人類的國家,同它比較起來,說是瞠乎後矣,大概是可以的。
想到這一切,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難道還能不驚詫得瞠目結舌嗎?
再想到人類的壽齡和中國朝代的長短,更使我的心進一步地震動不已。古人詩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過去,人們總是互相祝願“長命百歲”。對人生來說,百歲是長極長極了的。然而南極這一株“植物”在一百年內隻長一毫米。中國曆史上最長的朝代是周代,約有八百年之久。在這八百年中,人間發生了多麽大的變動呀。春秋和戰國都包括在這個期間。百家爭鳴,何等熱鬧。雲譎波詭,何等奇妙。然而,南極這一株“植物”卻在萬古冰原中,沉默著,忍耐著,隻長了約八毫米。周代以後,秦始皇登場,修築了令全世界驚奇的長城。接著登場的是赫赫有氣的漢祖、唐宗等等一批人物,半生征戰,鐵馬金戈,殺人盈野,血流成河。一直到了清代末葉,帝製取消,軍閥混戰,最終是建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千多年的曆史,千頭萬緒的史實,五彩繽紛,錯綜複雜,頭緒無數,氣象萬千,現在大學裏講起中國通史,至少要講上一學年,還隻能講一個輪廓。倘若細講起來,還需要斷代史,以及文學、哲學、經濟、藝術、宗教、民族等等的曆史。至於曆史人物,則有的成龍,有的成蛇;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遺臭萬年,成了人們茶餘酒後談古論今的對象。在這兩千多年的漫長悠久的歲月中,赤縣神州的花花世界裏演出了多少幕悲劇、喜劇、鬧劇;然而,這一株南極的“植物”卻沉默著、忍耐著隻長了兩厘米多一點兒。多麽艱難的成長呀!
想到這一切,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難道還能不驚詫得瞠目結舌嗎?
我們的漢語中有“目擊者”一個詞兒,意思是“親眼看到的人”。我現在想杜撰一個新名詞兒“準目擊者”,意思是“有可能親眼看到的人或物”。“物”分動植物兩種,動物一般是有眼睛的,有眼就能看到。但是,植物並沒有眼睛,怎麽還能“擊”(看到)呢?我在這裏隻是用了一個詩意的說法,請大家千萬不要“膠柱鼓瑟”地或者“刻舟求劍”地去推敲,就說是植物也能看見吧。孔子是中國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萬人景仰。到了今天,除了他那峨冠博帶的畫像之外,人類或任何動物決不會有孔子的目擊者。植物呢,我想,連四川青城山上的那一株老壽星銀杏樹,或者陝西黃帝陵上那一些十幾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古柏,也不會是孔子的目擊者。然而,我們這一株南極的“植物”卻是有這個資格的,孔子誕生的時候它已經有三千多歲了。對它來說,孔子是後輩又後輩了。如果它當時能來到中國,“目擊”孔子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我不是生物學家,沒有能力了解,這一株“植物”究竟是什麽東西,我也沒有向唐老鴨問清楚:在南極有多少像這樣的“植物”?
如果有多種的話,它們是不是都是六千歲?如果不是的話,它們中最老的有幾千歲?這樣的“植物”還會不會再長?這樣一係列的問題縈繞在我腦海中。我感興趣的問題是,我眼前的這一株“植物”,身高六厘米,壽高六千歲。如果它或它那些留在南極的夥伴還繼續長的話,再過六千年,也不過高一分米二厘米,仍然是一株不起眼兒的可憐兮兮的“植物”,難登大雅之堂。然而,今後的六千年卻大大地不同於過去的六千年了。就拿過去一百年來看吧,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做到了;過去認為是幻想的東西,現在是現實了。人類在太空可以任意飛行,連嫦娥的家也登門拜訪到了。到了今天,更是分新秒異,誰也不敢說,新的科技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一百年尚且如此,誰還敢想象六千年呢?到了那時候人類是否已經異化為非人類,至少是同現在的人類迥然不同的人類,誰又敢說呢?
想到這一切,念天地之悠悠,後不見來者,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我隻能驚詫得瞠目結舌了。
2001年7月2日
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裏。從外麵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穀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麵有走廊。天井裏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麵,濃蔭匝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從梁柱的粗細來看,依稀還可以看出當年的富貴氣象。
這富貴氣象是有來源的。在幾百年前,這裏曾經是明朝的東廠。不知道有多少憂國憂民的誌士曾在這裏被囚禁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裏受過苦刑,甚至喪掉性命。據說當年的水牢現在還有跡可尋哩。
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淒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字的石碑,我一走回這個院子裏,就仿佛進入了古墓。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把我的記憶提到幾千年前去;有時候我簡直就像是生活在曆史裏,自己儼然成為古人了。
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麽鬼神,所以我住在這裏,也還處之泰然。
但是也有緊張不泰然的時候。往往在半夜裏,我突然聽到推門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強烈。我不得不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經常停電,我隻能在黑暗中摸索著爬起來,摸索著找門,摸索著走出去。院子裏一片濃黑,什麽東西也看不見,連樹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點都分辨不出來。我隻聽到大香椿樹上有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然後咪噢的一聲,有兩隻小電燈似的眼睛從樹枝深處對著我閃閃發光。
這樣一個地方,對我那些經常來往的朋友們來說,是不會引起什麽好感的。有幾位在白天還有興致來找我談談,他們很怕在黃昏時分走進這個院子。萬一有事,不得不來,也一定在大門口向工友再三打聽,我是否真在家裏,然後才有勇氣,跋涉過那一個長長的胡同,走過深深的院子,來到我的屋裏。有一次,我出門去了,看門的工友沒有看見,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個院子裏。在黃昏的微光中,隻見一地樹影,滿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卻沒有燈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來,費了好大力量,才拖著它們走了出去。第二天我們見麵時,談到這點經曆,兩人相對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麵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裏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鬥爭意誌和生命活力裏,還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隻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麵的牆壁上晃動,仿佛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麵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了。在這以前,我知道這些樹都是馬纓花,但是我卻沒有十分注意它們。今天它們用自己的香氣告訴了我它們的存在。這對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了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雲裏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遊泳在香海裏。
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從此,我就愛上了馬纓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終於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給全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與希望。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在我的生命裏劃上了一道鴻溝,我仿佛重新獲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別了。
時間也過得真快,到現在,才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了十三年。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實、最有意義的十三年。我看了許多新東西,學習了很多新東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當然也看了很多奇花異草。我曾在亞洲大陸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淩霄漢的巨樹上開著大朵的紅花;我曾在緬甸的避暑勝地東枝看到開滿了小花園的火紅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幹看到長得像小樹般的玫瑰花。這些花都是異常美妙動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麽想見到它們呀!
最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了。在公園裏,在馬路旁邊,在大旅館的前麵,在草坪裏,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了一團團的紅霧。這綠雲紅霧飄滿了北京,襯上紅牆、黃瓦,給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絢麗與芬芳。
我十分高興,我仿佛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回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葉子仍然是那樣的葉子,花也仍然是那樣的花;在短短的十幾年以內,它決不會變了種。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確實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隻是無法解釋。後來,我擴大了我回憶的範圍,不把回憶死死地拴在馬纓花上麵,而是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裏麵。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裏那些馬纓花,不管我是怎樣愛回憶它們,回憶的範圍一擴大,同它們聯係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淒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麵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
然而,今天擺在我眼前的這些馬纓花,卻仿佛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裏,我看到它們,它們也仿佛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裏一樣。它們仿佛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回憶裏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了這光中的馬纓花,而且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它能告訴我很多事情,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送給我無限的溫暖與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進。我願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1日
聽雨(二)
我大概對雨聲情有獨鍾,我曾寫過一篇《聽雨》,現在又寫《聽雨》。
從淩晨起,外麵就下起小雨來。我本來有幾張桌子,供我寫作之用;我卻偏偏選了陽台上鐵皮封頂下的一張。雨滴和簷溜敲在上麵,叮當作響。小保姆勸我到屋裏麵另一張臨窗的大桌旁去寫作,說是那裏安靜。焉知我覺得在陽台上,在雨聲中更安靜。王籍詩“鳥鳴山更幽”,有人以為奇怪:鳥不鳴不是比鳴更為幽靜嗎?山中這樣的經驗我沒有,雨中這樣的經驗我卻是有的。我覺得“雨響室更幽”,眼前就是這樣。
我伏在桌旁,奮筆疾書,上麵鐵皮上雨點和簷溜敲打得叮叮當當,宛如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聲,“大珠小珠落玉盤”,其聲清越,緩急有節,敲打不停,似有間歇。其聲不像貝多芬的音樂,不像肖邦的音樂,不像莫紮特的音樂,不像任何大音樂家的音樂;然而諦聽起來,卻真又像貝多芬,像肖邦,像莫紮特。我聽而樂之,心曠神怡,心靈中特別幽靜,文思如泉水湧起,深深地享受著寫作的情趣。
悠然抬頭:看到窗外,濃綠一片,雨絲像玉簾一般,在這一片濃綠中畫上了線。新荷初露田田葉,垂柳搖曳絲絲煙,幾疑置身非人間。
我當然會想到小山上我那些野草間花的植物朋友們,它們當然也決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天賜良機;盡量張大了嘴,吮吸這些從天上滴下來的甘露,為來日抵抗炎陽做好準備。
我頭頂上滴聲未息,而陽台上幽靜有加,我仿佛離開了嘈雜的塵寰,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
1997年6月3日
咪咪
我現在越來越不了解自己了。我原以為自己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內心還是比較堅強的。現在才發現,這隻是一個假象,我的感情其實脆弱得很。
八年以前,我養了一隻小貓,取名咪咪。她大概是一隻波斯混種的貓,全身白毛,毛又長又厚,冬天胖得滾圓。額頭上有一塊黑黃相間的花斑,尾巴則是黃的。總之,她長得非常逗人喜愛。因為我經常給她些魚肉之類的東西吃,她就特別喜歡我。有幾年的時間,她夜裏睡在我的床上。每天晚上,隻要我一鋪開棉被,蓋上毛毯,她就急不可待地跳上床去,躺在毯子上。我躺下不久,就聽到她打呼嚕——我們家鄉話叫“念經”——的聲音。半夜裏,我在夢中往往突然感到臉上一陣冰涼,是小貓用舌頭來舔我了,有時候還要往我被窩兒裏鑽。偶爾有一夜,她沒有到我床上來,我頓感空蕩寂寞,半天睡不著。等我半夜醒來,腳頭上沉甸甸的,用手一摸:毛茸茸的一團,心裏有說不出來的甜蜜感,再次入睡,如遊天宮。早晨一起床,吃過早點,坐在書桌前看書寫字。這時候咪咪決不再躺在床上,而是一定要跳上書桌,趴在台燈下麵我的書上或稿紙上,有時候還要給我一個屁股,頭朝裏麵。有時候還會搖擺尾巴,把我的書頁和稿紙搖亂。過了一些時候,外麵天色大亮,我就把咪咪和另外一隻純種“國貓”,名叫虎子的黑色斑紋的“土貓”放出門去,到湖邊和土山下草坪上去吃點青草,就地打幾個滾兒,然後跟在我身後散步。我上山,她們就上山;我走下來,她們也跟下來。貓跟人散步是極為稀見的,因此成為朗潤園一景。這時候,幾乎每天都碰到一位手提鳥籠遛鳥的老退休工人,我們一見麵,就相對大笑一陣:“你在遛鳥,我在遛貓,我們各有所好啊!”我的每一天,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其樂融融,自不在話下。
大概在一年多以前,有一天,咪咪忽然失蹤了。我們全家都有點著急。我們左等,右等;左盼,右盼,望穿了眼睛,隻是不見。在深夜,在淩晨,我走了出來,瞪大了雙眼,尖起了雙耳,希望能在朦朧中看到一團白色,希望能在萬籟俱寂中聽到一點聲息。然而,一切都是枉然。這樣過了三天三夜,一個下午咪咪忽然回來了。雪白的毛上沾滿了雜草,顏色變得灰土土的,完全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一頭闖進門,直奔貓食碗,狼吞虎咽,大嚼一通。然後跳上壁櫥,藏了起來,好半天不敢露麵。從此,她似乎變了脾氣,拉尿不知,有時候竟在桌子上撒尿和拉屎。她原來是一隻規矩溫順的小貓咪,完全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都懷疑,她之所以失蹤,是被壞人捉走了的,想逃跑,受到了虐待,甚至受到捶撻,好不容易,逃了回來,逃出了魔掌,生理上受到了劇烈的震動,才落了一身這樣的壞毛病。
我們看了心裏都很難受。一個純潔無辜的小動物,竟被折磨成這個樣子,誰能無動於衷呢?可是我又有什麽辦法?我是最喜愛這個小東西的,心裏更好像是結上了一個大疙瘩,然而卻是愛莫能助,眼睜睜地看她在桌上的稿紙上撒尿。但是,我決不打她。我一向主張,對小孩子和小動物這些弱者,動手打就是犯罪。我常說,一個人如果自認還有一點力量、一點權威的話,應當向敵人和壞人施展,不管他們多強多大。向弱者發泄,算不上英雄漢。
然而事情發展卻越來越壞,咪咪任意撒尿和拉屎的頻率增強了,範圍擴大了。在桌上,床下,澡盆中,地毯上,書上,紙上,隻要從高處往下一跳,尿水必隨之而來。我以耄耋衰軀,匍匐在床下桌下向縱深的暗處去清掃貓屎,鑽出來以後,往往喘上半天粗氣。我不但毫不氣餒,而且大有樂此不疲之慨,心裏樂滋滋的。我那年近九旬的老祖笑著說:“你從來沒有給女兒、兒子打掃過屎尿,也沒有給孫子、孫女打掃過,現在卻心甘情願服侍這一隻小貓!”我笑而不答。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這一點我自己也解釋不清楚。
但是,事情發展得比以前更壞了。家人忍無可忍,主張把咪咪趕走。我覺得,讓她出去野一野,也許會治好她的病,我同意了。於是在一個晚上把咪咪送出去,關在門外。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再也睡不著。後來蒙矓睡去,做起夢來,夢到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咪咪。第二天早晨,天還沒有亮,我拿著電筒到樓外去找。我知道,她喜歡趴在對麵居室的陽台上。拿手電一照,白白的一團,咪咪蜷伏在那裏,見到了我咪噢叫個不停,仿佛有一肚子委屈要向我傾訴。我聽了這種哀鳴,心酸淚流。如果貓能做夢的話,她夢到的必然是我。她現在大概怨我太狠心了,我隻有默默承認,心裏痛悔萬分。
我知道,咪咪的母親剛剛死去,她自己當然完全不懂這一套,我卻是懂得的。我青年喪母,留下了終天之恨。年近耄耋,一想到母親,仍然淚流不止。現在竟把思母之情移到了咪咪身上。我心跳手顫,趕快拿來魚飯,讓咪咪飽餐一頓。但是,沒有得到家人的同意,我仍然得把咪咪留在外麵。而我又放心不下,經常出去看她。我住的朗潤園小山重疊,林深樹茂,應該說是貓的天堂。可是咪咪硬是不走,總臥在我住宅周圍。我有時晚上打手電出來找她,在臨湖的石頭縫中往往能發現白色的東西,那是咪咪。見了我,她又咪噢直叫。她眼睛似乎有了病,老是淚汪汪的。她的淚也引起了我的淚,我們相對而泣。
我這樣一個走遍天涯海角飽經滄桑的垂暮之年的老人,竟為這樣一隻小貓而失神落魄,對別人來說,可能難以解釋,但對我自己來說,卻是很容易解釋的。從報紙上看到,定居台灣的老友梁實秋先生,在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貓。我讀了大為欣慰,引為“同誌”,這也可以說是“貓壇”佳話吧。我現在再也不硬充英雄好漢了,我俯首承認我是多愁善感的。咪咪這樣一隻小貓就戳穿了我這一隻“紙老虎”。我了解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不感到有什麽難堪。
現在,我正在香港講學,住在中文大學會友樓中。此地背山麵海,臨窗一望,海天混茫,水波不興,青螺數點,帆影一片,風光異常美妙,園中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兼又有主人盛情款待,我心中此時樂也。然而我卻常有“山川信美非吾土”之感,我懷念北京燕園中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書房,我那堆滿書案的稿子。我想到北國就要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頭?”我歸心似箭,決不會“回頭”。特別是當我想到咪咪時,我仿佛聽到她的咪噢的哀鳴,心裏顫抖不停,想立刻插翅回去。小貓吃不到我親手給她的魚肉,也許大惑不解:“我的主人那裏去了呢?”貓們不會理解人們的悲歡離合。我慶幸她不理解,否則更會痛苦了。好在我留港時間即將結束,我不久就能夠見到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燕園中又多了一個我,咪咪會特別高興的,她的病也許會好了。北望雲天萬裏,我為咪咪祝福。
1988年11月8日寫於香港中文大學會友樓
1996年1月2日重抄於北大燕園
老貓
老貓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個角落裏,縮著脖子,眯著眼睛,一片寂寞、淒清、孤獨、無助的神情。
外麵正下著小雨,雨絲一縷一縷地向下飄落,像是珍珠簾子。時令雖已是初秋,但是隔著雨簾,還能看到緊靠窗子的小土山上叢草依然碧綠,毫無要變黃的樣子。在萬綠叢中赫然露出一朵鮮豔的紅花。古詩“萬綠叢中一點紅”,大概就是這般光景吧。這一朵小花如火似燃,照亮了渾茫的雨天。
我從小就喜愛小動物。同小動物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它們天真無邪,率性而行;有吃搶吃,有喝搶喝;不會說謊,不會推諉;受到懲罰,忍痛挨打;一轉眼間,照偷不誤。同它們在一起,我心裏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樣,應對進退、謹小慎微,斟酌詞句、保持距離,感到異常的別扭。
十四年前,我養的第一隻貓,就是這個虎子。剛到我家來的時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狹的窗內窗台上,活動的空間好像富富有餘。它並沒有什麽特點,僅隻是一隻最平常的狸貓,身上有虎皮斑紋,顏色不黑不黃,並不美觀。但是異於常貓的地方也有,它有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兩眼一睜,還真虎虎有虎氣,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氣也確實暴烈如虎。它從來不怕任何人。誰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雞毛撣子,還是用竹竿,它從不回避,而是向前進攻,聲色俱厲。得罪過它的人,它永世不忘。我的外孫打過一次,從此結仇。隻要他到我家來,隔著玻璃窗子,一見人影,它就做好準備,向前進攻,爪牙並舉,吼聲震耳。他沒有辦法,在家中走動,都要手持竹竿,以防萬一,否則寸步難行。有一次,一位老同誌來看我,他顯然是非常喜歡貓的。一見虎子,嘴裏連聲說著:“我身上有貓味,貓不會咬我的。”他伸手想去撫摩它,可萬萬沒有想到,我們虎子不懂什麽貓味,回頭就是一口。這位老同誌大驚失色。總之,到了後來,虎子無人不咬,隻有我們家三個主人除外,它的“咬聲”頗能聳人聽聞了。
但是,要說這就是虎子的全麵,那也是不正確的。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還有另外一麵,這就是溫柔敦厚的一麵。我舉一個小例子。虎子來我們家以後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隻小貓。這是一隻混種的波斯貓,渾身雪白,毛很長,但在額頭上有一小片黑黃相間的花紋。我們家人管這隻貓叫洋貓,起名咪咪;虎子則被尊為土貓。這隻貓的脾氣同虎子完全相反:膽小、怕人,從來沒有咬過人。隻有在外麵跑的時候,才露出一點兒野性。它隻要有機會溜出大門,但見它長毛尾巴一擺,像一溜煙似的立即竄入小山的樹叢中,半天不回家。這兩隻貓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不知道是由於什麽原因,一進門,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它自己本來沒有什麽奶,卻堅決要給咪咪喂奶,把咪咪摟在懷裏,讓它咂自己的幹奶頭,它眯著眼睛,仿佛在享著天福。我在吃飯的時候,有時丟點兒雞骨頭、魚刺,這等於貓們的燕窩、魚翅。但是,虎子卻隻蹲在旁邊,瞅著咪咪一隻貓吃,從來不同它爭食。有時還“咪噢”上兩聲,好像是在說:“吃吧,孩子!安安靜靜地吃吧!”有時候,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虎子會從西邊的小山上逮一些小動物,麻雀、蚱蜢、蟬、蛐蛐之類,用嘴叼著,蹲在家門口,嘴裏發出一種怪聲。這是貓語,屋裏的咪咪,不管是睡還是醒,聳耳一聽,立即跑到門後,饞涎欲滴,等著吃母親帶來的佳肴,大快朵頤。我們家人看到這樣母子親愛的情景,都由衷地感動,一致把虎子稱作“義貓”。有一年,小咪咪生了兩個小貓。大概是初做母親,沒有經驗,正如我們聖人所說的那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人們能很快學會,而貓們則不行。咪咪丟下小貓不管,虎子卻大忙特忙起來,覺不睡,飯不吃,日日夜夜把小貓摟在懷裏。但小貓是要吃奶的,而奶正是虎子所缺的。於是小貓暴躁不安,虎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叼起小貓,到處追著咪咪,要它給小貓喂奶。還真像一個姥姥樣子。但是小咪咪並不領情,依舊不給小貓喂奶。有幾天的時間,虎子不吃不喝,瞪著兩隻閃閃發光的眼睛,嘴裏叼著小貓,從這屋趕到那屋,一轉眼又趕了回來。小貓大概真是受不了啦,便辭別了這個世界。
我看了這一出貓家庭裏的悲劇又是喜劇,實在是愛莫能助,惋惜了很久。
我同虎子和咪咪都有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它們倆搶著到我床上去睡覺。在冬天,我在棉被上麵特別鋪上了一塊布,供它們躺臥。我有時候半夜裏醒來,神誌一清醒,覺得有什麽東西重重地壓在我身上,一股暖氣仿佛透過了兩層棉被,撲到我的雙腿上。我知道,小貓睡得正香,即使我的雙腿由於僵臥時間過久,又酸又痛,但我總是強忍著,決不動一動雙腿,免得驚了小貓的輕夢。它此時也許正夢著捉住了一隻耗子,隻要我的腿一動,它這耗子就吃不成了,豈非大煞風景嗎?
這樣過了幾年,小咪咪大概有八九歲了。虎子比它大三歲,十一二歲的光景,依然威風凜凜,脾氣暴烈如故,見人就咬,大有死不改悔的神氣。而小咪咪則出我意料地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常常到處小便,桌子上,椅子上,沙發上,無處不便。如果到醫院裏去檢查的話,大夫在列舉的病情中一定會有一條的:小便失禁。最讓我心煩的是,它偏偏看上了我桌子上的稿紙。我正寫著什麽文章,然而它卻根本不管這一套,跳上去,屁股往下一蹲,一泡貓尿流在上麵,還閃著微弱的光。說我不急,那不是真的。我心裏真急,但是,我謹遵我的一條戒律:決不打小貓一掌,在任何情況之下,也不打它。此時,我趕快把稿紙拿起來,抖掉了上麵的貓尿,等它自己幹。心裏又好氣,又好笑,真是哭笑不得。家人對我的嘲笑,我置若罔聞,“全等秋風過耳邊”。
我不信任何宗教,也不皈依任何神靈。但是,此時我卻有點想迷信一下。我期望會有奇跡出現,讓咪咪的病情好轉。可世界上是沒有什麽奇跡的,咪咪的病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它不想回家,喜歡在房外荷塘邊上石頭縫裏呆著,或者藏在小山的樹木叢裏。它再也不在夜裏睡在我的被子上了。每當我半夜裏醒來,覺得棉被上輕飄飄的,我惘然若有所失,甚至有點兒悲傷了。我每天淩晨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著手電到房外塘邊山上去找咪咪。它渾身雪白,是很容易找到的。在薄暗中,我眼前白白地一閃,我就知道是咪咪。見了我,“咪噢”一聲,起身向我走來。我把它抱回家,給它東西吃,它似乎根本沒有口味。我看了直想流淚。有一次,我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幾裏路,到海澱的肉店裏去買豬肝和牛肉。拿回來,喂給咪咪,它一聞,似乎有點兒想吃的樣子;但肉一沾唇,它立即又把頭縮回去,閉上眼睛,不聞不問了。
有一天傍晚,我看咪咪神情很不妙,我預感要發生什麽事情。我喚它,它不肯進屋。我把它抱到籬笆以內,窗台下麵。我端來兩隻碗,一隻盛吃的,一隻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腦袋,它偎依著我,“咪噢”叫了兩聲,便閉上了眼睛。我放心進屋睡覺。第二天淩晨,我一睜眼,三步並作一步,手裏拿著手電,到外麵去看。哎呀不好!兩碗全在,貓影頓杳。我心裏非常難過,說不出是什麽滋味。我手持手電找遍了塘邊,山上,樹後,草叢,深溝,石縫。有時候,眼前白光一閃。“是咪咪!”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張白紙。我嗒然若喪,心頭仿佛被挖掉了點兒什麽。“屋前屋後搜之遍,幾處茫茫皆不見。”從此我就失掉了咪咪,它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遠永遠地消逝了。我簡直像是失掉了一個好友,一個親人。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裏還顫抖不止。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時候,有一些通達世事的好心人告訴我,貓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壽終。到了此時此刻,它們決不呆在主人家裏,讓主人看到死貓,感到心煩,或感到悲傷。它們總是逃了出去,到一個最僻靜、最難找的角落裏,地溝裏,山洞裏,樹叢裏,等候最後時刻的到來。因此,養貓的人大都在家裏看不見死貓的屍體。隻要自己的貓老了,病了,出去幾天不回來,他們就知道,它已經離開了人世,不讓舉行遺體告別的儀式,永遠永遠不再回來了。
我聽了以後,憬然若有所悟。我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宗教家,但卻讀過不少哲學家和宗教家談論生死大事的文章。這些文章多半有非常精辟的見解,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也想努力從中學習一些有關生死的真理。結果卻是毫無所得。那些文章中,除了說教以外,幾乎沒有什麽有用的東西。大半都是老生常談,不能解決什麽實際問題,沒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看來,倒是貓們臨終時的所作所為,即使僅僅是出於本能吧,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們難道就不應該向貓們學習這一點經驗嗎?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誰都逃不過。中國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漢武,還有唐宗,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想求得長生不老。到頭來仍然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隻落得黃土一抔,“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輩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費苦心呢?一個人早死幾個小時,或者晚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實在是無所謂的小事,決影響不了地球的轉動,社會的前進。再退一步想,現在有些思想開明的人士,不想長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黃土一抔;甚至開明到不要遺體告別,不要開追悼會。但是仍會給後人留下一些麻煩:登報,發訃告,還要打電話四處通知,總得忙上一陣。何不學一學貓們呢?它們這樣處理生死大事,幹得何等幹淨利索呀!一點兒痕跡也不留,走了,走了,永遠地走了,讓這花花世界的人們不見貓屍,用不著落淚,照舊做著花花世界的夢。
我忽然聯想到我多次看過的敦煌壁畫上的西方淨土。所謂“淨土”,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堂、樂園,是許多宗教信徒燒香念佛,查經禱告,甚至實行苦行,折磨自己,夢寐以求想到達的地方。據說在那裏可以享受天福,得到人世間萬萬得不到的快樂。我看了壁畫上畫的房子、街道、樹木、花草,以及大人、小孩,林林總總,覺得十分熱鬧。可我覺得沒有什麽出奇之處。隻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那就是,那裏的人們都是笑口常開,沒有一個人愁眉苦臉,他們的日子大概過得都很愜意。不像在我們人間有這樣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候辦點兒事,還要找後門,鑽空子。在他們的商店裏——淨土裏麵還實行市場經濟嗎?他們還用得著商店嗎?——售貨員大概都很和氣,不給人白眼,不訓斥“上帝”,不紮堆閑侃,不給人釘子碰。這樣的天堂樂園,我也真是心向往之的。但是給我印象最深,使我最為吃驚或者羨慕的還是他們對待要死的人的態度。那裏的人,大概同人世間的貓們差不多,能預先知道自己壽終的時刻。到了此時,要死的老嬤嬤或者老頭兒,健步如飛地走在前麵,身後簇擁著自己的子子孫孫、至親好友,個個喜笑顏開,全無悲戚的神態,仿佛是去參加什麽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進墳墓。後事如何,壁畫不是電影,是不能動的。然而畫到這個程序,以後的事盡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畫上填土封墳,反而似乎是多此一舉了。我覺得,淨土中的人們給我們人類爭了光。他們這一手比貓們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興高采烈,多麽豁達!多麽聰明!貓們能做得到嗎?這證明,淨土裏的人們真正參透了人生奧秘,真正參透了自然規律。人為萬物之靈,他們為我們人類在同貓們對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淨土!
上麵我胡思亂想得太遠了,還是回到我們人世間來吧。我坦白承認,我對人生的奧秘參透得還不夠,我對自然規律參透得也還不夠。我仍然十分懷念我的咪咪。我心裏仿佛有一個空白,非填起來不行。我一定要找一隻同咪咪一模一樣的白色波斯貓。後來果然朋友又送來了一隻,渾身長毛,潔白如雪,兩隻眼睛全是綠的,亮晶晶像兩塊綠寶石。為了紀念死去的咪咪,我仍然為它命名“咪咪”,見了它,就像見到老咪咪一樣。過了大約又有一年的光景,友人又送了我一隻據說是純種的波斯貓,兩隻眼睛顏色不同,一黃一藍。在太陽光下,黃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光,競妍爭豔。這隻貓特別調皮,簡直是膽大無邊,然而也因此就更特別可愛。這一下子又忙壞了虎子,它認為這兩隻小貓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硬逼著它們吮吸自己那幹癟的奶頭。隻要它走出去,不知在什麽地方弄到了小鳥、蚱蜢之類,就帶回家來,給兩隻小貓吃。好久沒有聽到的“咪噢”喚小貓的聲音,現在又聽到了。我心裏漾起了一絲絲甜意。這大大地減輕了我對老咪咪的懷念。
可是歲月不饒人,也不會饒貓的。這一隻“土貓”虎子已經活到十四歲。據通達世情的人們說,貓的十四歲,就等於人的八九十歲。這樣一來,我自己不是成了虎子的同齡“人”了嗎?這個虎子卻也真怪。有時候,頗現出一些老相。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裏忽然被一層薄膜蒙了起來。嘴裏流出了哈喇子,胡子上都沾得亮晶晶的。不大想往屋裏來,日日夜夜扒在陽台上蜂窩煤堆上,不吃,不喝。我有了老咪咪的經驗,知道它快不行了。我也跑到海澱,去買來牛肉和豬肝,想讓它不要餓著肚子離開這個世界。我隨時準備著:第二天早晨一睜眼,虎子不見了。結果虎子並沒有這樣幹。我天天淩晨第一件事就是來看虎子;隔著窗子,依然黑糊糊的一團,臥在那裏。我心裏感到安慰。有時候,它也起來走動了。我在本文開頭時寫的就是去年深秋一個下雨天我隔窗看到的虎子的情況。
到了今天,半年又過去了。虎子不但沒有走,而且頑健勝昔,仍然是天天出去。有時候在晚上,窗外的布簾子的一角驀地被掀了起來,一個醜角似的三花臉一閃。我便知道,這是虎子回來了,連忙開門,放它進來。大概同某一些老年人一樣——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到了暮年就改惡向善,虎子的脾氣大大地改變了。幾乎再也不咬人了。我早晨摸黑起床,寫作看書累了,常常到門外湖邊山下去走一走。此時,我冷不防腳下忽然踢著了一團軟乎乎的東西。這是虎子。它在夜裏不知道在什麽地方呆了一夜,現在看到了我,一下子竄了出來,用身子蹭我的腿,在我身前和身後轉悠。它跟著我,亦步亦趨,我走到哪裏,它就跟到哪裏,寸步不離。我有時故意爬上小山,以為它不會跟來了,然而一回頭,虎子正跟在身後。貓是從來不跟人散步的,隻有狗才這樣幹。有時候碰到過路的人,他們見了這情景,都大為吃驚。“你看貓跟著主人散步哩!”他們說,露出滿臉驚奇的神色。最近一個時期,虎子似乎更精力旺盛了,它返老還童了。有時候竟帶一個它重孫輩的小公貓到我們家陽台上來。“今夜我們相識。”虎子用不著介紹就相識了。看樣子,虎子一去不複返的日子遙遙無期了。我成了擁有三隻貓的家庭的主人。
我養了十幾年貓,前後共有四隻。貓們向人們學習什麽,我不通貓語,無法詢問。我作為一個人卻確實向貓學習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上麵講過的對處理死亡的辦法,就是一個例子。我自己畢竟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想到死的問題。魯迅五十多歲就想到了,我真是瞠乎後矣。人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抗禦的。而且我還認為,死也是好事情。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死,連我們的軒轅老祖和孔老夫子今天依然峨冠博帶,坐著奔馳車,到天安門去遛彎兒,你想人類世界會成一個什麽樣子!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每一代人都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途接力賽的一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宇宙常規。人老了要死,像在淨土裏那樣,應該算是一件喜事。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後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不管快慢,他們總算跑完了一棒,總算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總算盡上了自己的天職。年老了要退休,這是身體精神狀況所決定的,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老人們會不會感到寂寞呢?我認為,會的。但是我卻覺得,這寂寞是順乎自然的,從倫理的高度來看,甚至是應該的。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必要時要躺在地上,讓他們踏著自己的軀體前進,前進。如果由於害怕寂寞而學習《紅樓夢》裏的賈母,讓一家人都圍著自己轉,這不但是辦不到的,而且從人類前途利益來看是犯罪的行為。我說這些話,也許有人懷疑,我是不是碰到了什麽不如意的事,才說出這樣令某些人駭怪的話來。不,不,決不。我現在身體頑健,家庭和睦,在社會上廣有朋友,每天照樣讀書、寫作、會客、開會不輟。我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感到寂寞。不過自己畢竟已逾耄耋之年,麵前的路有限了,不免有時候胡思亂想。而且,我同貓們相處久了,覺得它們有些東西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萬物之靈應該屈尊一下,學習學習。即使隻學到貓們處理死亡大事這一手,我們社會上會減少多少麻煩呀!
“那麽,你是不是準備學習呢?”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質問了。是的,我心裏是想學習的。不過也還有些困難。我沒有貓的本能,我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來到。而且我還有點擔心。如果我真正學習了貓,有一天忽然偷偷地溜出了家門,到一個旮旯裏、樹叢裏、山洞裏、河溝裏,一頭鑽進去,藏了起來,這樣一來,我們人類社會可不像貓社會那樣平靜,有些人必然認為這是特大新聞,指手畫腳,嘁嘁喳喳。如果是在舊社會裏或者在今天的香港等地的話,這必將成為頭版頭條的爆炸性新聞,不亞於當年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我的親屬和朋友也必將派人出去尋找,派的人也許比尋找彭加木的人還要多。這是多麽可怕的事呀!因此我就遲疑起來。至於最後究竟何去何從?我正在考慮、推敲、研究。
1992年2月17日
咪咪二世
淩晨四時,如在冬天,夜氣猶濃,黑暗蔽空。我起床,打開電燈,拉開窗簾,玻璃窗外窗台上兩股探照燈似的紅光正對準我射過來。我知道,小貓咪咪二世已等我給她開門了。
我連忙拿起手電筒,開門,走到黑暗的樓道裏,用電筒對著黑暗的門外閃上兩閃。立即有一股白煙似的東西,竄到我的腳下,用渾身白而長的毛蹭我的腿,用嘴咬我的褲腿,用軟軟的爪子撓我的腿,使我步都邁不開。看樣子真好像是多年未見了。實際上昨天晚上我才開門放她出去的。
進屋以後,我給她極小一塊豬肝或牛肉,她心滿意足了。跳上電冰箱的頂,雙眼一眯,呼嚕呼嚕念起經來了。
多少年來,我一日之計就是這樣開始的。
咪咪就完了,為什麽還要加上“二世”?原來我養過一隻純白的波斯貓,後來壽限已到,不知道壽終什麽寢了。她的名字叫咪咪,她的死讓我非常悲哀,我發誓要找一隻同樣毛長尾粗的波斯貓。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果然找到了。為了區別於她的前任,我仿效秦始皇的辦法,命名為“二世”。是不是也蘊含著一點傳之萬世而無窮的意思呢?沒有,咪咪和我都沒有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
不管怎樣,咪咪二世已經成了我每天的不太多的喜悅的源泉。在白天,我看書寫作一疲倦,就往往到樓外小山下池塘邊去散一會兒步。這時候,忽然出我意料,又有一股白煙從草叢裏,從野花旁,驀地躥了出來,用長而白的毛蹭我的腿,用嘴咬我的褲腿,用軟軟的爪子撓我的腳,使我步都邁不開。我努力邁步向前走,她就跟在我身後,陪我散步,山上,池邊,我走到哪裏,她跟到哪裏。據有經驗的老人說,隻有狗才跟人散步,貓是決不肯幹的。可是我們的咪咪二世卻敢於打破貓們的舊習,成為貓世界的“叛逆的女性”。於是,小貓跟季羨林散步,就成為燕園的一奇,可惜宣傳跟不上,否則,這一奇景將同英國王宮衛隊換崗一樣,名揚世界了。
1993年12月13日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麵。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隻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道:“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麽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多麽奇麗的景色!多麽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1985年8月27日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除了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的以外,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家。一提到家,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漾起一點溫暖之意,一絲幸福之感。
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單職工還是雙職工,白天在政府機構、學校、公司、工廠、商店等等五花八門的場所工作勞動。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會付出巨大的力量,應付錯綜複雜的局麵,會見性格各異的人物,有時會弄得筋疲力盡。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裏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到了下班以後,有如倦鳥還巢一般,帶著一身疲憊,滿懷喜悅,回到自己家裏。這是一個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在這裏人們主要祈求的就是溫馨。有父母的,向老人問寒問暖,老少都感到溫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談上幾句,親子都感到溫馨;夫妻說上幾句悄悄話,男女都感到溫馨。當是時也,白天一天操勞身心兩方麵的倦意,間或有心中的憤懣,工作中或競爭中偶爾的挫折,在處理事務中或人際關係中碰的一點小釘子,如此等等,都會煙消雲散,代之而興的是融融的愉悅。總之,感到的是不能用任何語言表達的溫馨。
你還可以便裝野服,落拓形跡。白天在外麵有時不得不戴著的假麵具,完全可以甩掉。有的不得不裝腔作勢,以求得能適應應對進退的所謂禮貌,也統統可以丟開,還你一個本來麵目,圓通無礙,純然真我。天下之樂寧有過於此者乎?所有這一切都來自家庭中真正的溫馨。
但是,是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是溫馨天成、唾手可得呢?不,不,絕不是的。家庭中雖有夫妻關係、血緣關係(親子關係),但是,所有這一些關係,都不能保證溫馨氣氛必然出現。俗話說,鍋碗瓢盆都會相撞。每個人的脾氣不一樣,愛好不一樣,習慣不一樣,信念不一樣,而且人是活人,喜怒哀樂,時有突變的情況,情緒也有不穩定的時候,特別是在自己的親人麵前,更容易表露出來。有時候為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會意見相左,處理不得法,也能產生齟齬。天天耳鬢廝磨,誰也不敢保證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那麽,我們應當怎麽辦呢?就我個人來看,處理這樣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說難極難,說不難也頗易。隻要能做到“真”“忍”二字,雖不中,不遠矣。“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歸納成了幾句順口溜:相互恩愛,相互誠懇,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雜私心,家庭和睦,其樂無垠。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為什麽把容忍強調到這樣的高度。要知道,容忍是中華美德之一。我們的往聖先賢,大都教導我們要容忍。民間諺語中,也有不少容忍的內容,教人忍讓。有的說法,看似消極,實有積極意義,比如“忍辱負重”,韓信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唐書》記載,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他睦族之道,公藝提筆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遞給皇帝。從那以後,姓張的多自命為“百忍家聲”。佛家也十分強調忍辱之要義,經中有很多忍辱仙人的故事。常言道:“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家庭中則是“小不忍則亂家庭”。夫妻、父母、子女之間,有時難免有不同的意見,如果一方發點小脾氣,你讓他(她)一下,風暴便可平息。等到他(她)心態平衡以後,自己會認錯的。此時,如果你也不冷靜,火冒三丈,輕則動嘴,重則動手,最終可能告到法庭,宣判離婚,豈不大可哀哉!父母兄弟姊妹之間,也有同樣的情況。結果,一個好端端的家庭,會弄得分崩離析。這輕則會影響你暫時的情緒,重則影響你的生命前途。難道我這是危言聳聽嗎?
總之,溫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而溫馨則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之道,不出兩端,一真一忍而已。
1998年10月23日
從南極帶來的植物
小友兼老友唐老鴨(師曾)自南極歸來。在北大為我舉行九十歲華誕慶祝會的那一天,他來到了北大,身份是記者。全身披掛,什麽照相機,錄像機,這機,那機,我叫不出名堂來的一些機,看上去至少有幾十斤重,活靈活現地重現海灣戰爭孤身采訪時的雄風。一見了我,在忙著拍攝之餘,從褲兜裏掏出來一個信封,裏麵裝著什麽東西,鄭重地遞了給我。信封上寫著幾行字:
祝季老壽比南山
南極長城站的植物,每100年長一毫米,此植物已有6000歲。
唐老鴨敬上
這幾行字真讓我大吃一驚,手裏的分量立刻重了起來。打開信封,裏麵裝著一株長在仿佛是一塊鐵上麵的“小草”。當時祝壽會正要開始,大廳裏擠滿了幾百人,熙來攘往,擁擁擠擠,我沒有時間和心情去仔細觀察這一株小草。
夜裏回到家裏,時間已晚,沒有時間和精力把這一株“仙草”拿出來仔細玩賞。第二天早晨才拿了出來。初看之下,覺得沒有什麽稀奇之處,這不就是一棵平常的“草”嘛,同我們這裏遍地長滿了的野草從外表上來看差別並不大。但是,當我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再仔細看時,它卻不像是一株野草,而像是一棵樹,具體而微的樹,有幹有枝。枝子上長著一些黑色的圓果。我眼睛一花,原來以為是小草的東西,驀地變成了參天大樹,樹上搭滿鳥巢。樹紮根的石塊或鐵塊一下子變成了一座大山,巍峨雄奇。但是,當我用手一摸時,植物似乎又變成了礦物,是柔軟的能屈能折的礦物。試想這一棵什麽物從南極到中國,飛越千山萬水,而一枝葉條也沒有斷,至今在我的手中也是一絲不斷,這不是礦物又是什麽呢?
我麵對這一棵什麽物,腦海裏疑團叢生。
是草嗎?不是。
是樹嗎?也不是。
是植物嗎?不像。
是礦物嗎?也不像。
它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我說不清楚。我隻能認為它是從南極萬古冰原中帶來的一個奇跡。既然唐老鴨稱之為植物,我們就算它是植物吧。我也想創造兩個新名詞:像植物一般的礦物,或者像礦物一般的植物。英國人有一個常用的短語:at one's wits'end,“到了一個人智慧的盡頭”。我現在真走到了我的智慧的盡頭了。
在這樣智窮力盡的情況下,我麵對這一個從南極來的奇跡,不禁浮想聯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壽命。在天文學上,在考古學上,在人類生活中,六千是一個很小的數目,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類有了文化以後的曆史上,在國家出現的曆史上,它卻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中國滿打滿算也不過說有五千年的曆史。連那一位玄之又玄的老祖宗黃帝,據一般詞典的記載,也不過說他約生在公元前26世紀,距今還不滿五千年。連世界上國家產生比較早的國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話傳說以外,也達不到六千年。我想,我們可以說,在這一株“植物”開始長的時候,人類還沒有國家。說是“宇宙洪荒”,也許是太過了一點兒。但是,人類的國家,同它比較起來,說是瞠乎後矣,大概是可以的。
想到這一切,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難道還能不驚詫得瞠目結舌嗎?
再想到人類的壽齡和中國朝代的長短,更使我的心進一步地震動不已。古人詩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過去,人們總是互相祝願“長命百歲”。對人生來說,百歲是長極長極了的。然而南極這一株“植物”在一百年內隻長一毫米。中國曆史上最長的朝代是周代,約有八百年之久。在這八百年中,人間發生了多麽大的變動呀。春秋和戰國都包括在這個期間。百家爭鳴,何等熱鬧。雲譎波詭,何等奇妙。然而,南極這一株“植物”卻在萬古冰原中,沉默著,忍耐著,隻長了約八毫米。周代以後,秦始皇登場,修築了令全世界驚奇的長城。接著登場的是赫赫有氣的漢祖、唐宗等等一批人物,半生征戰,鐵馬金戈,殺人盈野,血流成河。一直到了清代末葉,帝製取消,軍閥混戰,最終是建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千多年的曆史,千頭萬緒的史實,五彩繽紛,錯綜複雜,頭緒無數,氣象萬千,現在大學裏講起中國通史,至少要講上一學年,還隻能講一個輪廓。倘若細講起來,還需要斷代史,以及文學、哲學、經濟、藝術、宗教、民族等等的曆史。至於曆史人物,則有的成龍,有的成蛇;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遺臭萬年,成了人們茶餘酒後談古論今的對象。在這兩千多年的漫長悠久的歲月中,赤縣神州的花花世界裏演出了多少幕悲劇、喜劇、鬧劇;然而,這一株南極的“植物”卻沉默著、忍耐著隻長了兩厘米多一點兒。多麽艱難的成長呀!
想到這一切,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難道還能不驚詫得瞠目結舌嗎?
我們的漢語中有“目擊者”一個詞兒,意思是“親眼看到的人”。我現在想杜撰一個新名詞兒“準目擊者”,意思是“有可能親眼看到的人或物”。“物”分動植物兩種,動物一般是有眼睛的,有眼就能看到。但是,植物並沒有眼睛,怎麽還能“擊”(看到)呢?我在這裏隻是用了一個詩意的說法,請大家千萬不要“膠柱鼓瑟”地或者“刻舟求劍”地去推敲,就說是植物也能看見吧。孔子是中國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萬人景仰。到了今天,除了他那峨冠博帶的畫像之外,人類或任何動物決不會有孔子的目擊者。植物呢,我想,連四川青城山上的那一株老壽星銀杏樹,或者陝西黃帝陵上那一些十幾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古柏,也不會是孔子的目擊者。然而,我們這一株南極的“植物”卻是有這個資格的,孔子誕生的時候它已經有三千多歲了。對它來說,孔子是後輩又後輩了。如果它當時能來到中國,“目擊”孔子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我不是生物學家,沒有能力了解,這一株“植物”究竟是什麽東西,我也沒有向唐老鴨問清楚:在南極有多少像這樣的“植物”?
如果有多種的話,它們是不是都是六千歲?如果不是的話,它們中最老的有幾千歲?這樣的“植物”還會不會再長?這樣一係列的問題縈繞在我腦海中。我感興趣的問題是,我眼前的這一株“植物”,身高六厘米,壽高六千歲。如果它或它那些留在南極的夥伴還繼續長的話,再過六千年,也不過高一分米二厘米,仍然是一株不起眼兒的可憐兮兮的“植物”,難登大雅之堂。然而,今後的六千年卻大大地不同於過去的六千年了。就拿過去一百年來看吧,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做到了;過去認為是幻想的東西,現在是現實了。人類在太空可以任意飛行,連嫦娥的家也登門拜訪到了。到了今天,更是分新秒異,誰也不敢說,新的科技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一百年尚且如此,誰還敢想象六千年呢?到了那時候人類是否已經異化為非人類,至少是同現在的人類迥然不同的人類,誰又敢說呢?
想到這一切,念天地之悠悠,後不見來者,我麵對這一株不起眼兒的“植物”,我隻能驚詫得瞠目結舌了。
2001年7月2日
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裏。從外麵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穀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麵有走廊。天井裏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麵,濃蔭匝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從梁柱的粗細來看,依稀還可以看出當年的富貴氣象。
這富貴氣象是有來源的。在幾百年前,這裏曾經是明朝的東廠。不知道有多少憂國憂民的誌士曾在這裏被囚禁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裏受過苦刑,甚至喪掉性命。據說當年的水牢現在還有跡可尋哩。
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淒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字的石碑,我一走回這個院子裏,就仿佛進入了古墓。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把我的記憶提到幾千年前去;有時候我簡直就像是生活在曆史裏,自己儼然成為古人了。
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麽鬼神,所以我住在這裏,也還處之泰然。
但是也有緊張不泰然的時候。往往在半夜裏,我突然聽到推門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強烈。我不得不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經常停電,我隻能在黑暗中摸索著爬起來,摸索著找門,摸索著走出去。院子裏一片濃黑,什麽東西也看不見,連樹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點都分辨不出來。我隻聽到大香椿樹上有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然後咪噢的一聲,有兩隻小電燈似的眼睛從樹枝深處對著我閃閃發光。
這樣一個地方,對我那些經常來往的朋友們來說,是不會引起什麽好感的。有幾位在白天還有興致來找我談談,他們很怕在黃昏時分走進這個院子。萬一有事,不得不來,也一定在大門口向工友再三打聽,我是否真在家裏,然後才有勇氣,跋涉過那一個長長的胡同,走過深深的院子,來到我的屋裏。有一次,我出門去了,看門的工友沒有看見,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個院子裏。在黃昏的微光中,隻見一地樹影,滿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卻沒有燈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來,費了好大力量,才拖著它們走了出去。第二天我們見麵時,談到這點經曆,兩人相對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麵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裏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鬥爭意誌和生命活力裏,還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隻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麵的牆壁上晃動,仿佛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麵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了。在這以前,我知道這些樹都是馬纓花,但是我卻沒有十分注意它們。今天它們用自己的香氣告訴了我它們的存在。這對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了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雲裏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遊泳在香海裏。
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從此,我就愛上了馬纓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終於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給全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與希望。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在我的生命裏劃上了一道鴻溝,我仿佛重新獲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別了。
時間也過得真快,到現在,才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了十三年。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實、最有意義的十三年。我看了許多新東西,學習了很多新東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當然也看了很多奇花異草。我曾在亞洲大陸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淩霄漢的巨樹上開著大朵的紅花;我曾在緬甸的避暑勝地東枝看到開滿了小花園的火紅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幹看到長得像小樹般的玫瑰花。這些花都是異常美妙動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麽想見到它們呀!
最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了。在公園裏,在馬路旁邊,在大旅館的前麵,在草坪裏,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了一團團的紅霧。這綠雲紅霧飄滿了北京,襯上紅牆、黃瓦,給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絢麗與芬芳。
我十分高興,我仿佛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回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葉子仍然是那樣的葉子,花也仍然是那樣的花;在短短的十幾年以內,它決不會變了種。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確實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隻是無法解釋。後來,我擴大了我回憶的範圍,不把回憶死死地拴在馬纓花上麵,而是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裏麵。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裏那些馬纓花,不管我是怎樣愛回憶它們,回憶的範圍一擴大,同它們聯係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淒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麵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
然而,今天擺在我眼前的這些馬纓花,卻仿佛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裏,我看到它們,它們也仿佛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裏一樣。它們仿佛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回憶裏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了這光中的馬纓花,而且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它能告訴我很多事情,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送給我無限的溫暖與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進。我願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1日
聽雨(二)
我大概對雨聲情有獨鍾,我曾寫過一篇《聽雨》,現在又寫《聽雨》。
從淩晨起,外麵就下起小雨來。我本來有幾張桌子,供我寫作之用;我卻偏偏選了陽台上鐵皮封頂下的一張。雨滴和簷溜敲在上麵,叮當作響。小保姆勸我到屋裏麵另一張臨窗的大桌旁去寫作,說是那裏安靜。焉知我覺得在陽台上,在雨聲中更安靜。王籍詩“鳥鳴山更幽”,有人以為奇怪:鳥不鳴不是比鳴更為幽靜嗎?山中這樣的經驗我沒有,雨中這樣的經驗我卻是有的。我覺得“雨響室更幽”,眼前就是這樣。
我伏在桌旁,奮筆疾書,上麵鐵皮上雨點和簷溜敲打得叮叮當當,宛如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聲,“大珠小珠落玉盤”,其聲清越,緩急有節,敲打不停,似有間歇。其聲不像貝多芬的音樂,不像肖邦的音樂,不像莫紮特的音樂,不像任何大音樂家的音樂;然而諦聽起來,卻真又像貝多芬,像肖邦,像莫紮特。我聽而樂之,心曠神怡,心靈中特別幽靜,文思如泉水湧起,深深地享受著寫作的情趣。
悠然抬頭:看到窗外,濃綠一片,雨絲像玉簾一般,在這一片濃綠中畫上了線。新荷初露田田葉,垂柳搖曳絲絲煙,幾疑置身非人間。
我當然會想到小山上我那些野草間花的植物朋友們,它們當然也決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天賜良機;盡量張大了嘴,吮吸這些從天上滴下來的甘露,為來日抵抗炎陽做好準備。
我頭頂上滴聲未息,而陽台上幽靜有加,我仿佛離開了嘈雜的塵寰,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
1997年6月3日
咪咪
我現在越來越不了解自己了。我原以為自己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內心還是比較堅強的。現在才發現,這隻是一個假象,我的感情其實脆弱得很。
八年以前,我養了一隻小貓,取名咪咪。她大概是一隻波斯混種的貓,全身白毛,毛又長又厚,冬天胖得滾圓。額頭上有一塊黑黃相間的花斑,尾巴則是黃的。總之,她長得非常逗人喜愛。因為我經常給她些魚肉之類的東西吃,她就特別喜歡我。有幾年的時間,她夜裏睡在我的床上。每天晚上,隻要我一鋪開棉被,蓋上毛毯,她就急不可待地跳上床去,躺在毯子上。我躺下不久,就聽到她打呼嚕——我們家鄉話叫“念經”——的聲音。半夜裏,我在夢中往往突然感到臉上一陣冰涼,是小貓用舌頭來舔我了,有時候還要往我被窩兒裏鑽。偶爾有一夜,她沒有到我床上來,我頓感空蕩寂寞,半天睡不著。等我半夜醒來,腳頭上沉甸甸的,用手一摸:毛茸茸的一團,心裏有說不出來的甜蜜感,再次入睡,如遊天宮。早晨一起床,吃過早點,坐在書桌前看書寫字。這時候咪咪決不再躺在床上,而是一定要跳上書桌,趴在台燈下麵我的書上或稿紙上,有時候還要給我一個屁股,頭朝裏麵。有時候還會搖擺尾巴,把我的書頁和稿紙搖亂。過了一些時候,外麵天色大亮,我就把咪咪和另外一隻純種“國貓”,名叫虎子的黑色斑紋的“土貓”放出門去,到湖邊和土山下草坪上去吃點青草,就地打幾個滾兒,然後跟在我身後散步。我上山,她們就上山;我走下來,她們也跟下來。貓跟人散步是極為稀見的,因此成為朗潤園一景。這時候,幾乎每天都碰到一位手提鳥籠遛鳥的老退休工人,我們一見麵,就相對大笑一陣:“你在遛鳥,我在遛貓,我們各有所好啊!”我的每一天,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其樂融融,自不在話下。
大概在一年多以前,有一天,咪咪忽然失蹤了。我們全家都有點著急。我們左等,右等;左盼,右盼,望穿了眼睛,隻是不見。在深夜,在淩晨,我走了出來,瞪大了雙眼,尖起了雙耳,希望能在朦朧中看到一團白色,希望能在萬籟俱寂中聽到一點聲息。然而,一切都是枉然。這樣過了三天三夜,一個下午咪咪忽然回來了。雪白的毛上沾滿了雜草,顏色變得灰土土的,完全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一頭闖進門,直奔貓食碗,狼吞虎咽,大嚼一通。然後跳上壁櫥,藏了起來,好半天不敢露麵。從此,她似乎變了脾氣,拉尿不知,有時候竟在桌子上撒尿和拉屎。她原來是一隻規矩溫順的小貓咪,完全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都懷疑,她之所以失蹤,是被壞人捉走了的,想逃跑,受到了虐待,甚至受到捶撻,好不容易,逃了回來,逃出了魔掌,生理上受到了劇烈的震動,才落了一身這樣的壞毛病。
我們看了心裏都很難受。一個純潔無辜的小動物,竟被折磨成這個樣子,誰能無動於衷呢?可是我又有什麽辦法?我是最喜愛這個小東西的,心裏更好像是結上了一個大疙瘩,然而卻是愛莫能助,眼睜睜地看她在桌上的稿紙上撒尿。但是,我決不打她。我一向主張,對小孩子和小動物這些弱者,動手打就是犯罪。我常說,一個人如果自認還有一點力量、一點權威的話,應當向敵人和壞人施展,不管他們多強多大。向弱者發泄,算不上英雄漢。
然而事情發展卻越來越壞,咪咪任意撒尿和拉屎的頻率增強了,範圍擴大了。在桌上,床下,澡盆中,地毯上,書上,紙上,隻要從高處往下一跳,尿水必隨之而來。我以耄耋衰軀,匍匐在床下桌下向縱深的暗處去清掃貓屎,鑽出來以後,往往喘上半天粗氣。我不但毫不氣餒,而且大有樂此不疲之慨,心裏樂滋滋的。我那年近九旬的老祖笑著說:“你從來沒有給女兒、兒子打掃過屎尿,也沒有給孫子、孫女打掃過,現在卻心甘情願服侍這一隻小貓!”我笑而不答。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這一點我自己也解釋不清楚。
但是,事情發展得比以前更壞了。家人忍無可忍,主張把咪咪趕走。我覺得,讓她出去野一野,也許會治好她的病,我同意了。於是在一個晚上把咪咪送出去,關在門外。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再也睡不著。後來蒙矓睡去,做起夢來,夢到的不是別的什麽,而是咪咪。第二天早晨,天還沒有亮,我拿著電筒到樓外去找。我知道,她喜歡趴在對麵居室的陽台上。拿手電一照,白白的一團,咪咪蜷伏在那裏,見到了我咪噢叫個不停,仿佛有一肚子委屈要向我傾訴。我聽了這種哀鳴,心酸淚流。如果貓能做夢的話,她夢到的必然是我。她現在大概怨我太狠心了,我隻有默默承認,心裏痛悔萬分。
我知道,咪咪的母親剛剛死去,她自己當然完全不懂這一套,我卻是懂得的。我青年喪母,留下了終天之恨。年近耄耋,一想到母親,仍然淚流不止。現在竟把思母之情移到了咪咪身上。我心跳手顫,趕快拿來魚飯,讓咪咪飽餐一頓。但是,沒有得到家人的同意,我仍然得把咪咪留在外麵。而我又放心不下,經常出去看她。我住的朗潤園小山重疊,林深樹茂,應該說是貓的天堂。可是咪咪硬是不走,總臥在我住宅周圍。我有時晚上打手電出來找她,在臨湖的石頭縫中往往能發現白色的東西,那是咪咪。見了我,她又咪噢直叫。她眼睛似乎有了病,老是淚汪汪的。她的淚也引起了我的淚,我們相對而泣。
我這樣一個走遍天涯海角飽經滄桑的垂暮之年的老人,竟為這樣一隻小貓而失神落魄,對別人來說,可能難以解釋,但對我自己來說,卻是很容易解釋的。從報紙上看到,定居台灣的老友梁實秋先生,在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貓。我讀了大為欣慰,引為“同誌”,這也可以說是“貓壇”佳話吧。我現在再也不硬充英雄好漢了,我俯首承認我是多愁善感的。咪咪這樣一隻小貓就戳穿了我這一隻“紙老虎”。我了解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不感到有什麽難堪。
現在,我正在香港講學,住在中文大學會友樓中。此地背山麵海,臨窗一望,海天混茫,水波不興,青螺數點,帆影一片,風光異常美妙,園中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兼又有主人盛情款待,我心中此時樂也。然而我卻常有“山川信美非吾土”之感,我懷念北京燕園中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書房,我那堆滿書案的稿子。我想到北國就要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頭?”我歸心似箭,決不會“回頭”。特別是當我想到咪咪時,我仿佛聽到她的咪噢的哀鳴,心裏顫抖不停,想立刻插翅回去。小貓吃不到我親手給她的魚肉,也許大惑不解:“我的主人那裏去了呢?”貓們不會理解人們的悲歡離合。我慶幸她不理解,否則更會痛苦了。好在我留港時間即將結束,我不久就能夠見到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燕園中又多了一個我,咪咪會特別高興的,她的病也許會好了。北望雲天萬裏,我為咪咪祝福。
1988年11月8日寫於香港中文大學會友樓
1996年1月2日重抄於北大燕園
老貓
老貓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個角落裏,縮著脖子,眯著眼睛,一片寂寞、淒清、孤獨、無助的神情。
外麵正下著小雨,雨絲一縷一縷地向下飄落,像是珍珠簾子。時令雖已是初秋,但是隔著雨簾,還能看到緊靠窗子的小土山上叢草依然碧綠,毫無要變黃的樣子。在萬綠叢中赫然露出一朵鮮豔的紅花。古詩“萬綠叢中一點紅”,大概就是這般光景吧。這一朵小花如火似燃,照亮了渾茫的雨天。
我從小就喜愛小動物。同小動物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它們天真無邪,率性而行;有吃搶吃,有喝搶喝;不會說謊,不會推諉;受到懲罰,忍痛挨打;一轉眼間,照偷不誤。同它們在一起,我心裏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樣,應對進退、謹小慎微,斟酌詞句、保持距離,感到異常的別扭。
十四年前,我養的第一隻貓,就是這個虎子。剛到我家來的時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狹的窗內窗台上,活動的空間好像富富有餘。它並沒有什麽特點,僅隻是一隻最平常的狸貓,身上有虎皮斑紋,顏色不黑不黃,並不美觀。但是異於常貓的地方也有,它有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兩眼一睜,還真虎虎有虎氣,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氣也確實暴烈如虎。它從來不怕任何人。誰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雞毛撣子,還是用竹竿,它從不回避,而是向前進攻,聲色俱厲。得罪過它的人,它永世不忘。我的外孫打過一次,從此結仇。隻要他到我家來,隔著玻璃窗子,一見人影,它就做好準備,向前進攻,爪牙並舉,吼聲震耳。他沒有辦法,在家中走動,都要手持竹竿,以防萬一,否則寸步難行。有一次,一位老同誌來看我,他顯然是非常喜歡貓的。一見虎子,嘴裏連聲說著:“我身上有貓味,貓不會咬我的。”他伸手想去撫摩它,可萬萬沒有想到,我們虎子不懂什麽貓味,回頭就是一口。這位老同誌大驚失色。總之,到了後來,虎子無人不咬,隻有我們家三個主人除外,它的“咬聲”頗能聳人聽聞了。
但是,要說這就是虎子的全麵,那也是不正確的。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還有另外一麵,這就是溫柔敦厚的一麵。我舉一個小例子。虎子來我們家以後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隻小貓。這是一隻混種的波斯貓,渾身雪白,毛很長,但在額頭上有一小片黑黃相間的花紋。我們家人管這隻貓叫洋貓,起名咪咪;虎子則被尊為土貓。這隻貓的脾氣同虎子完全相反:膽小、怕人,從來沒有咬過人。隻有在外麵跑的時候,才露出一點兒野性。它隻要有機會溜出大門,但見它長毛尾巴一擺,像一溜煙似的立即竄入小山的樹叢中,半天不回家。這兩隻貓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不知道是由於什麽原因,一進門,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它自己本來沒有什麽奶,卻堅決要給咪咪喂奶,把咪咪摟在懷裏,讓它咂自己的幹奶頭,它眯著眼睛,仿佛在享著天福。我在吃飯的時候,有時丟點兒雞骨頭、魚刺,這等於貓們的燕窩、魚翅。但是,虎子卻隻蹲在旁邊,瞅著咪咪一隻貓吃,從來不同它爭食。有時還“咪噢”上兩聲,好像是在說:“吃吧,孩子!安安靜靜地吃吧!”有時候,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虎子會從西邊的小山上逮一些小動物,麻雀、蚱蜢、蟬、蛐蛐之類,用嘴叼著,蹲在家門口,嘴裏發出一種怪聲。這是貓語,屋裏的咪咪,不管是睡還是醒,聳耳一聽,立即跑到門後,饞涎欲滴,等著吃母親帶來的佳肴,大快朵頤。我們家人看到這樣母子親愛的情景,都由衷地感動,一致把虎子稱作“義貓”。有一年,小咪咪生了兩個小貓。大概是初做母親,沒有經驗,正如我們聖人所說的那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人們能很快學會,而貓們則不行。咪咪丟下小貓不管,虎子卻大忙特忙起來,覺不睡,飯不吃,日日夜夜把小貓摟在懷裏。但小貓是要吃奶的,而奶正是虎子所缺的。於是小貓暴躁不安,虎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叼起小貓,到處追著咪咪,要它給小貓喂奶。還真像一個姥姥樣子。但是小咪咪並不領情,依舊不給小貓喂奶。有幾天的時間,虎子不吃不喝,瞪著兩隻閃閃發光的眼睛,嘴裏叼著小貓,從這屋趕到那屋,一轉眼又趕了回來。小貓大概真是受不了啦,便辭別了這個世界。
我看了這一出貓家庭裏的悲劇又是喜劇,實在是愛莫能助,惋惜了很久。
我同虎子和咪咪都有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它們倆搶著到我床上去睡覺。在冬天,我在棉被上麵特別鋪上了一塊布,供它們躺臥。我有時候半夜裏醒來,神誌一清醒,覺得有什麽東西重重地壓在我身上,一股暖氣仿佛透過了兩層棉被,撲到我的雙腿上。我知道,小貓睡得正香,即使我的雙腿由於僵臥時間過久,又酸又痛,但我總是強忍著,決不動一動雙腿,免得驚了小貓的輕夢。它此時也許正夢著捉住了一隻耗子,隻要我的腿一動,它這耗子就吃不成了,豈非大煞風景嗎?
這樣過了幾年,小咪咪大概有八九歲了。虎子比它大三歲,十一二歲的光景,依然威風凜凜,脾氣暴烈如故,見人就咬,大有死不改悔的神氣。而小咪咪則出我意料地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常常到處小便,桌子上,椅子上,沙發上,無處不便。如果到醫院裏去檢查的話,大夫在列舉的病情中一定會有一條的:小便失禁。最讓我心煩的是,它偏偏看上了我桌子上的稿紙。我正寫著什麽文章,然而它卻根本不管這一套,跳上去,屁股往下一蹲,一泡貓尿流在上麵,還閃著微弱的光。說我不急,那不是真的。我心裏真急,但是,我謹遵我的一條戒律:決不打小貓一掌,在任何情況之下,也不打它。此時,我趕快把稿紙拿起來,抖掉了上麵的貓尿,等它自己幹。心裏又好氣,又好笑,真是哭笑不得。家人對我的嘲笑,我置若罔聞,“全等秋風過耳邊”。
我不信任何宗教,也不皈依任何神靈。但是,此時我卻有點想迷信一下。我期望會有奇跡出現,讓咪咪的病情好轉。可世界上是沒有什麽奇跡的,咪咪的病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它不想回家,喜歡在房外荷塘邊上石頭縫裏呆著,或者藏在小山的樹木叢裏。它再也不在夜裏睡在我的被子上了。每當我半夜裏醒來,覺得棉被上輕飄飄的,我惘然若有所失,甚至有點兒悲傷了。我每天淩晨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著手電到房外塘邊山上去找咪咪。它渾身雪白,是很容易找到的。在薄暗中,我眼前白白地一閃,我就知道是咪咪。見了我,“咪噢”一聲,起身向我走來。我把它抱回家,給它東西吃,它似乎根本沒有口味。我看了直想流淚。有一次,我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幾裏路,到海澱的肉店裏去買豬肝和牛肉。拿回來,喂給咪咪,它一聞,似乎有點兒想吃的樣子;但肉一沾唇,它立即又把頭縮回去,閉上眼睛,不聞不問了。
有一天傍晚,我看咪咪神情很不妙,我預感要發生什麽事情。我喚它,它不肯進屋。我把它抱到籬笆以內,窗台下麵。我端來兩隻碗,一隻盛吃的,一隻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腦袋,它偎依著我,“咪噢”叫了兩聲,便閉上了眼睛。我放心進屋睡覺。第二天淩晨,我一睜眼,三步並作一步,手裏拿著手電,到外麵去看。哎呀不好!兩碗全在,貓影頓杳。我心裏非常難過,說不出是什麽滋味。我手持手電找遍了塘邊,山上,樹後,草叢,深溝,石縫。有時候,眼前白光一閃。“是咪咪!”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張白紙。我嗒然若喪,心頭仿佛被挖掉了點兒什麽。“屋前屋後搜之遍,幾處茫茫皆不見。”從此我就失掉了咪咪,它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遠永遠地消逝了。我簡直像是失掉了一個好友,一個親人。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裏還顫抖不止。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時候,有一些通達世事的好心人告訴我,貓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壽終。到了此時此刻,它們決不呆在主人家裏,讓主人看到死貓,感到心煩,或感到悲傷。它們總是逃了出去,到一個最僻靜、最難找的角落裏,地溝裏,山洞裏,樹叢裏,等候最後時刻的到來。因此,養貓的人大都在家裏看不見死貓的屍體。隻要自己的貓老了,病了,出去幾天不回來,他們就知道,它已經離開了人世,不讓舉行遺體告別的儀式,永遠永遠不再回來了。
我聽了以後,憬然若有所悟。我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宗教家,但卻讀過不少哲學家和宗教家談論生死大事的文章。這些文章多半有非常精辟的見解,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也想努力從中學習一些有關生死的真理。結果卻是毫無所得。那些文章中,除了說教以外,幾乎沒有什麽有用的東西。大半都是老生常談,不能解決什麽實際問題,沒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看來,倒是貓們臨終時的所作所為,即使僅僅是出於本能吧,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們難道就不應該向貓們學習這一點經驗嗎?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誰都逃不過。中國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漢武,還有唐宗,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想求得長生不老。到頭來仍然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隻落得黃土一抔,“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輩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費苦心呢?一個人早死幾個小時,或者晚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實在是無所謂的小事,決影響不了地球的轉動,社會的前進。再退一步想,現在有些思想開明的人士,不想長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黃土一抔;甚至開明到不要遺體告別,不要開追悼會。但是仍會給後人留下一些麻煩:登報,發訃告,還要打電話四處通知,總得忙上一陣。何不學一學貓們呢?它們這樣處理生死大事,幹得何等幹淨利索呀!一點兒痕跡也不留,走了,走了,永遠地走了,讓這花花世界的人們不見貓屍,用不著落淚,照舊做著花花世界的夢。
我忽然聯想到我多次看過的敦煌壁畫上的西方淨土。所謂“淨土”,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堂、樂園,是許多宗教信徒燒香念佛,查經禱告,甚至實行苦行,折磨自己,夢寐以求想到達的地方。據說在那裏可以享受天福,得到人世間萬萬得不到的快樂。我看了壁畫上畫的房子、街道、樹木、花草,以及大人、小孩,林林總總,覺得十分熱鬧。可我覺得沒有什麽出奇之處。隻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那就是,那裏的人們都是笑口常開,沒有一個人愁眉苦臉,他們的日子大概過得都很愜意。不像在我們人間有這樣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候辦點兒事,還要找後門,鑽空子。在他們的商店裏——淨土裏麵還實行市場經濟嗎?他們還用得著商店嗎?——售貨員大概都很和氣,不給人白眼,不訓斥“上帝”,不紮堆閑侃,不給人釘子碰。這樣的天堂樂園,我也真是心向往之的。但是給我印象最深,使我最為吃驚或者羨慕的還是他們對待要死的人的態度。那裏的人,大概同人世間的貓們差不多,能預先知道自己壽終的時刻。到了此時,要死的老嬤嬤或者老頭兒,健步如飛地走在前麵,身後簇擁著自己的子子孫孫、至親好友,個個喜笑顏開,全無悲戚的神態,仿佛是去參加什麽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進墳墓。後事如何,壁畫不是電影,是不能動的。然而畫到這個程序,以後的事盡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畫上填土封墳,反而似乎是多此一舉了。我覺得,淨土中的人們給我們人類爭了光。他們這一手比貓們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興高采烈,多麽豁達!多麽聰明!貓們能做得到嗎?這證明,淨土裏的人們真正參透了人生奧秘,真正參透了自然規律。人為萬物之靈,他們為我們人類在同貓們對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淨土!
上麵我胡思亂想得太遠了,還是回到我們人世間來吧。我坦白承認,我對人生的奧秘參透得還不夠,我對自然規律參透得也還不夠。我仍然十分懷念我的咪咪。我心裏仿佛有一個空白,非填起來不行。我一定要找一隻同咪咪一模一樣的白色波斯貓。後來果然朋友又送來了一隻,渾身長毛,潔白如雪,兩隻眼睛全是綠的,亮晶晶像兩塊綠寶石。為了紀念死去的咪咪,我仍然為它命名“咪咪”,見了它,就像見到老咪咪一樣。過了大約又有一年的光景,友人又送了我一隻據說是純種的波斯貓,兩隻眼睛顏色不同,一黃一藍。在太陽光下,黃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光,競妍爭豔。這隻貓特別調皮,簡直是膽大無邊,然而也因此就更特別可愛。這一下子又忙壞了虎子,它認為這兩隻小貓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硬逼著它們吮吸自己那幹癟的奶頭。隻要它走出去,不知在什麽地方弄到了小鳥、蚱蜢之類,就帶回家來,給兩隻小貓吃。好久沒有聽到的“咪噢”喚小貓的聲音,現在又聽到了。我心裏漾起了一絲絲甜意。這大大地減輕了我對老咪咪的懷念。
可是歲月不饒人,也不會饒貓的。這一隻“土貓”虎子已經活到十四歲。據通達世情的人們說,貓的十四歲,就等於人的八九十歲。這樣一來,我自己不是成了虎子的同齡“人”了嗎?這個虎子卻也真怪。有時候,頗現出一些老相。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裏忽然被一層薄膜蒙了起來。嘴裏流出了哈喇子,胡子上都沾得亮晶晶的。不大想往屋裏來,日日夜夜扒在陽台上蜂窩煤堆上,不吃,不喝。我有了老咪咪的經驗,知道它快不行了。我也跑到海澱,去買來牛肉和豬肝,想讓它不要餓著肚子離開這個世界。我隨時準備著:第二天早晨一睜眼,虎子不見了。結果虎子並沒有這樣幹。我天天淩晨第一件事就是來看虎子;隔著窗子,依然黑糊糊的一團,臥在那裏。我心裏感到安慰。有時候,它也起來走動了。我在本文開頭時寫的就是去年深秋一個下雨天我隔窗看到的虎子的情況。
到了今天,半年又過去了。虎子不但沒有走,而且頑健勝昔,仍然是天天出去。有時候在晚上,窗外的布簾子的一角驀地被掀了起來,一個醜角似的三花臉一閃。我便知道,這是虎子回來了,連忙開門,放它進來。大概同某一些老年人一樣——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到了暮年就改惡向善,虎子的脾氣大大地改變了。幾乎再也不咬人了。我早晨摸黑起床,寫作看書累了,常常到門外湖邊山下去走一走。此時,我冷不防腳下忽然踢著了一團軟乎乎的東西。這是虎子。它在夜裏不知道在什麽地方呆了一夜,現在看到了我,一下子竄了出來,用身子蹭我的腿,在我身前和身後轉悠。它跟著我,亦步亦趨,我走到哪裏,它就跟到哪裏,寸步不離。我有時故意爬上小山,以為它不會跟來了,然而一回頭,虎子正跟在身後。貓是從來不跟人散步的,隻有狗才這樣幹。有時候碰到過路的人,他們見了這情景,都大為吃驚。“你看貓跟著主人散步哩!”他們說,露出滿臉驚奇的神色。最近一個時期,虎子似乎更精力旺盛了,它返老還童了。有時候竟帶一個它重孫輩的小公貓到我們家陽台上來。“今夜我們相識。”虎子用不著介紹就相識了。看樣子,虎子一去不複返的日子遙遙無期了。我成了擁有三隻貓的家庭的主人。
我養了十幾年貓,前後共有四隻。貓們向人們學習什麽,我不通貓語,無法詢問。我作為一個人卻確實向貓學習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上麵講過的對處理死亡的辦法,就是一個例子。我自己畢竟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想到死的問題。魯迅五十多歲就想到了,我真是瞠乎後矣。人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抗禦的。而且我還認為,死也是好事情。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死,連我們的軒轅老祖和孔老夫子今天依然峨冠博帶,坐著奔馳車,到天安門去遛彎兒,你想人類世界會成一個什麽樣子!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每一代人都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途接力賽的一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宇宙常規。人老了要死,像在淨土裏那樣,應該算是一件喜事。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後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不管快慢,他們總算跑完了一棒,總算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總算盡上了自己的天職。年老了要退休,這是身體精神狀況所決定的,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老人們會不會感到寂寞呢?我認為,會的。但是我卻覺得,這寂寞是順乎自然的,從倫理的高度來看,甚至是應該的。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必要時要躺在地上,讓他們踏著自己的軀體前進,前進。如果由於害怕寂寞而學習《紅樓夢》裏的賈母,讓一家人都圍著自己轉,這不但是辦不到的,而且從人類前途利益來看是犯罪的行為。我說這些話,也許有人懷疑,我是不是碰到了什麽不如意的事,才說出這樣令某些人駭怪的話來。不,不,決不。我現在身體頑健,家庭和睦,在社會上廣有朋友,每天照樣讀書、寫作、會客、開會不輟。我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感到寂寞。不過自己畢竟已逾耄耋之年,麵前的路有限了,不免有時候胡思亂想。而且,我同貓們相處久了,覺得它們有些東西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萬物之靈應該屈尊一下,學習學習。即使隻學到貓們處理死亡大事這一手,我們社會上會減少多少麻煩呀!
“那麽,你是不是準備學習呢?”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質問了。是的,我心裏是想學習的。不過也還有些困難。我沒有貓的本能,我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來到。而且我還有點擔心。如果我真正學習了貓,有一天忽然偷偷地溜出了家門,到一個旮旯裏、樹叢裏、山洞裏、河溝裏,一頭鑽進去,藏了起來,這樣一來,我們人類社會可不像貓社會那樣平靜,有些人必然認為這是特大新聞,指手畫腳,嘁嘁喳喳。如果是在舊社會裏或者在今天的香港等地的話,這必將成為頭版頭條的爆炸性新聞,不亞於當年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我的親屬和朋友也必將派人出去尋找,派的人也許比尋找彭加木的人還要多。這是多麽可怕的事呀!因此我就遲疑起來。至於最後究竟何去何從?我正在考慮、推敲、研究。
1992年2月17日
咪咪二世
淩晨四時,如在冬天,夜氣猶濃,黑暗蔽空。我起床,打開電燈,拉開窗簾,玻璃窗外窗台上兩股探照燈似的紅光正對準我射過來。我知道,小貓咪咪二世已等我給她開門了。
我連忙拿起手電筒,開門,走到黑暗的樓道裏,用電筒對著黑暗的門外閃上兩閃。立即有一股白煙似的東西,竄到我的腳下,用渾身白而長的毛蹭我的腿,用嘴咬我的褲腿,用軟軟的爪子撓我的腿,使我步都邁不開。看樣子真好像是多年未見了。實際上昨天晚上我才開門放她出去的。
進屋以後,我給她極小一塊豬肝或牛肉,她心滿意足了。跳上電冰箱的頂,雙眼一眯,呼嚕呼嚕念起經來了。
多少年來,我一日之計就是這樣開始的。
咪咪就完了,為什麽還要加上“二世”?原來我養過一隻純白的波斯貓,後來壽限已到,不知道壽終什麽寢了。她的名字叫咪咪,她的死讓我非常悲哀,我發誓要找一隻同樣毛長尾粗的波斯貓。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果然找到了。為了區別於她的前任,我仿效秦始皇的辦法,命名為“二世”。是不是也蘊含著一點傳之萬世而無窮的意思呢?沒有,咪咪和我都沒有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
不管怎樣,咪咪二世已經成了我每天的不太多的喜悅的源泉。在白天,我看書寫作一疲倦,就往往到樓外小山下池塘邊去散一會兒步。這時候,忽然出我意料,又有一股白煙從草叢裏,從野花旁,驀地躥了出來,用長而白的毛蹭我的腿,用嘴咬我的褲腿,用軟軟的爪子撓我的腳,使我步都邁不開。我努力邁步向前走,她就跟在我身後,陪我散步,山上,池邊,我走到哪裏,她跟到哪裏。據有經驗的老人說,隻有狗才跟人散步,貓是決不肯幹的。可是我們的咪咪二世卻敢於打破貓們的舊習,成為貓世界的“叛逆的女性”。於是,小貓跟季羨林散步,就成為燕園的一奇,可惜宣傳跟不上,否則,這一奇景將同英國王宮衛隊換崗一樣,名揚世界了。
1993年12月13日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麵。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隻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道:“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麽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多麽奇麗的景色!多麽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1985年8月27日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除了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的以外,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家。一提到家,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漾起一點溫暖之意,一絲幸福之感。
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單職工還是雙職工,白天在政府機構、學校、公司、工廠、商店等等五花八門的場所工作勞動。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會付出巨大的力量,應付錯綜複雜的局麵,會見性格各異的人物,有時會弄得筋疲力盡。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裏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到了下班以後,有如倦鳥還巢一般,帶著一身疲憊,滿懷喜悅,回到自己家裏。這是一個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在這裏人們主要祈求的就是溫馨。有父母的,向老人問寒問暖,老少都感到溫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談上幾句,親子都感到溫馨;夫妻說上幾句悄悄話,男女都感到溫馨。當是時也,白天一天操勞身心兩方麵的倦意,間或有心中的憤懣,工作中或競爭中偶爾的挫折,在處理事務中或人際關係中碰的一點小釘子,如此等等,都會煙消雲散,代之而興的是融融的愉悅。總之,感到的是不能用任何語言表達的溫馨。
你還可以便裝野服,落拓形跡。白天在外麵有時不得不戴著的假麵具,完全可以甩掉。有的不得不裝腔作勢,以求得能適應應對進退的所謂禮貌,也統統可以丟開,還你一個本來麵目,圓通無礙,純然真我。天下之樂寧有過於此者乎?所有這一切都來自家庭中真正的溫馨。
但是,是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是溫馨天成、唾手可得呢?不,不,絕不是的。家庭中雖有夫妻關係、血緣關係(親子關係),但是,所有這一些關係,都不能保證溫馨氣氛必然出現。俗話說,鍋碗瓢盆都會相撞。每個人的脾氣不一樣,愛好不一樣,習慣不一樣,信念不一樣,而且人是活人,喜怒哀樂,時有突變的情況,情緒也有不穩定的時候,特別是在自己的親人麵前,更容易表露出來。有時候為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會意見相左,處理不得法,也能產生齟齬。天天耳鬢廝磨,誰也不敢保證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那麽,我們應當怎麽辦呢?就我個人來看,處理這樣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說難極難,說不難也頗易。隻要能做到“真”“忍”二字,雖不中,不遠矣。“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歸納成了幾句順口溜:相互恩愛,相互誠懇,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雜私心,家庭和睦,其樂無垠。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為什麽把容忍強調到這樣的高度。要知道,容忍是中華美德之一。我們的往聖先賢,大都教導我們要容忍。民間諺語中,也有不少容忍的內容,教人忍讓。有的說法,看似消極,實有積極意義,比如“忍辱負重”,韓信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唐書》記載,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他睦族之道,公藝提筆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遞給皇帝。從那以後,姓張的多自命為“百忍家聲”。佛家也十分強調忍辱之要義,經中有很多忍辱仙人的故事。常言道:“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家庭中則是“小不忍則亂家庭”。夫妻、父母、子女之間,有時難免有不同的意見,如果一方發點小脾氣,你讓他(她)一下,風暴便可平息。等到他(她)心態平衡以後,自己會認錯的。此時,如果你也不冷靜,火冒三丈,輕則動嘴,重則動手,最終可能告到法庭,宣判離婚,豈不大可哀哉!父母兄弟姊妹之間,也有同樣的情況。結果,一個好端端的家庭,會弄得分崩離析。這輕則會影響你暫時的情緒,重則影響你的生命前途。難道我這是危言聳聽嗎?
總之,溫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而溫馨則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之道,不出兩端,一真一忍而已。
1998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