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篇第二十七章心理不適與障礙2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有哪些?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要、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而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的。


    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怎樣形成又如何治療?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終日不斷被父母責罵、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他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的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具體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社交訓練法,有助於糾正不合群性


    首先,要提高認知能力,明白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


    其次,製定社交訓練評分表。


    自我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


    以獎勵表揚為主,對每一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


    切忌批評責備,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對自己喪失信心。


    訓練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


    興趣培養法


    培養興趣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首先,提高認知。


    能夠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標。


    其次,多參加社會實踐。


    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的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


    最後,多參加興趣活動小組,如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小組,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


    什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小怡從小就備受溺愛,父母和兩個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她聰明伶俐又漂亮出眾,無論在哪裏都是人們注意的焦點。


    大學時她是校花,追捧者眾多,可在宿舍裏她卻是最讓人討厭的人,因為她總是不打掃衛生、不疊被子、半夜大聲打電話……還經常叫別人給她打飯,卻不知道說謝謝。


    後來找了個男朋友,對她也是百依百順,她動不動就耍脾氣。


    後來,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說:“你這個‘刁蠻公主’,我可伺候不了你一輩子。”


    她實在是想不通,自己這個“仙女”竟然被人甩了?


    繼而非常憤怒,決心狠狠地報複他。


    上例中的小怡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者。


    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


    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有如下特征表現。


    缺乏同情心。


    有很強的嫉妒心。


    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所沒有的特權。


    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


    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所了解。


    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如何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一般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


    因此,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


    可以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出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分。


    要時常告誡自己:必須努力工作,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讚美;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要爭取應得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學會愛別人


    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愛,才能真正體驗到放棄自我中心觀的好處。


    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


    隻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什麽是表演型人格障礙?


    26歲男子劉某,13年前,因不明原因逐漸表現出愛模仿戲裝演員的動作,身著戲裝或其姐的紅毛衣,頭紮鮮花,抹口紅,打扮自己,行為舉止女性化。


    同時,容易發脾氣,自己的願望如不能得到滿足,就煩躁,甚至打人;變得非常自私,把家裏電視機和洗衣機搬至自己的房間,不許別人使用;愛聽表揚的話,與人談話時,總想讓別人談及自己如何有能力、親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眾等,如果別人談及別的話題,病人常常千方百計地將話題轉向自己,而對別人講話的內容則心不在焉;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興與否判斷事物的對錯和人的好壞,對別人善意的批評,即使很婉轉,也不能虛心接受,不但不領情,還仇視別人,迫使別人不得不遠離他;常到火車站站口或公共汽車上幫助檢票、售票,表現得很有公益心。


    近幾年來,與人發生糾紛的次數有所增加,給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症型人格障礙、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征是:人格的過分感情化、誇張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


    該人格障礙較多發生於少年期後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逐漸趨向成熟,至中年達到明顯緩解。


    主要病因是幼年創傷性體驗、家庭因素、文化影響等。


    表演型人格障礙有什麽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誌,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表現出強烈不滿。


    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需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麵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


    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雖然此類型人格障礙的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減輕,但這並不等於可以不治而愈,在應激狀態下該症有歇斯底裏爆發的可能。


    如何治療表演型人格障礙?


    提高認知法


    幫助患者正視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


    情緒自我調整法


    表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表達誇張,旁人常無法接受。


    對於別人討厭的情緒表達要堅決予以改正,對於別人喜歡的則適當保留。


    還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後請好友對自己的表現加以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的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製,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升華法


    讓表演型人格障礙者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華。


    投身於表演藝術是表演型人格障礙者的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什麽是強迫型人格障礙?


    某19歲男孩,家在農村,父母均為農民。


    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


    從小他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一點兒時間也不許自己浪費,成績一直名列班上前幾名,初一以後還任班幹部,深得老師的喜歡。


    初一後半學期,父親節約開支給他買了塊表,作為獎勵。


    初二上半學期,他害怕將表弄丟了,結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將表丟了,他深知父母掙錢不容易,內心極度內疚,常常有意識地到寢室和馬路邊努力尋找,希望能夠發現,但始終沒找到,也不敢告訴父母,成績也開始下降。


    後來他們家添置了沙發,平時他喜歡坐在沙發上看書。


    一次母親說別坐壞了,以後不準坐在沙發上看書。


    從此他果真再也不敢坐沙發,後來發展到看見椅子也害怕了。


    他勉強讀完初中,其後一直待業在家,成天為看病四處奔波,父母為此花去了不少錢,他更覺得不好受。


    令他最苦惱的恐怕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廁所,但又自覺不該去。


    越想控製則想去廁所的念頭就強烈。


    尤其是吃飯之後想去廁所,拚命克製自己不去,結果吃了飯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


    如此持續了3年,苦不堪言。


    近段時間以來,他老是想著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餓了,椅子該不該坐,泡在盆裏的衣服是現在洗還是過一會兒洗,反複檢查電燈開關,出門反複看是否關好鎖好,等等。


    上例中的男孩是典型的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


    強迫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謹小慎微、嚴格要求與完美主義及內心的不安全感為特征。


    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約70%強迫症病人有強迫性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有哪些?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因個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導致優柔寡斷、懷疑及過分謹慎。


    需在很早以前就對所有的活動做出計劃並不厭其煩。


    凡事需反複核對,因對細節的過分注意,以致忽視全局。


    經常被討厭的思想或衝動所困擾,但尚未達到強迫症的程度。


    過分謹慎多慮、過分專注於工作成效而不顧個人消遣及人際關係。


    刻板和固執,要求別人按其規矩辦事。


    因循守舊、缺乏表達溫情的能力。


    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強迫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曆直接有關。


    父母管教過分嚴厲、苛刻,會使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小心翼翼、思慮甚多、優柔寡斷,並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


    一些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醫生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


    強迫型人格與遺傳也有關係。


    幼年時期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會產生強迫型人格。


    對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主要應采用自我心理療法。


    聽其自然法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糾正主要是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聽其自然,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做了以後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對做過的事進行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誌的努力,症狀會有所緩解。


    當頭棒喝法


    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經典與規矩時,他對活生生的多變的現實就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強迫型人格障礙者習慣於按教條辦事,總是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的準則去做,像個機器人。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砸開鎖鏈、打開牢籠,讓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為。


    當頭棒喝便是打開牢籠的妙法。


    應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獨特事件,讓這些獨特事件帶來新的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改變墨守成規的習慣。


    如果發現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時還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時“棒喝”-下。


    什麽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某大一新生,女,19歲,父母為工人,家庭生活溫馨。


    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備受寵愛。


    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從不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甚至連衣服鞋襪也不用自己洗。


    進大入學後,非常想念異地的家,對大學生活極不適應,產生了許多心理矛盾與困惑。


    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難入睡。


    夢中經常夢到的都是爸爸、媽媽。


    她也知道是夢,但就是不願醒過來。


    醒來一睜眼就心煩、心酸,真不想起床。


    不想吃早飯,也不想服從校規去出早操,但又怕身體垮了父母著急,便強迫自己起床鍛煉、吃飯。


    在校園裏散步,聽見廣播裏放的音樂有媽媽之類的歌詞就要哭,一邊走一邊哭,走回寢室時,已哭成了淚人。


    在校園裏、在街上,到處聽見的都是當地人的口音,深深覺得自己是被拋棄到異地的遊子,孤獨極了。


    班上組織春遊、秋遊,她毫無興趣,看到同學玩得高興,她更是感到孤獨、傷心。


    而且,看見天上的鳥兒,看到車站、碼頭,看到電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寢室鑽進被窩就哭。


    周末,看見本地同學紛紛回家,更是傷心加劇。


    她的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別人笑話,看不進書卻不敢不看。


    好多作業沒做,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更擔心家裏人失望。


    入學後,她把一些生活費都省下來用在給家裏通信和打電話上了。


    她說自己現在幾乎要崩潰了,全靠父母和家鄉親友的100多封來信,才使她能強打精神。


    上例中的她就是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現。


    依賴型人格障礙有什麽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無獨立性。


    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


    難以接受分離。


    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易受傷害。


    很容易因遭到批評或未得到讚許而受到傷害。


    過度容忍。


    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害怕孤獨。


    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逃避孤獨。


    被遺棄感。


    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無主見。


    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做出決策。


    無助感。


    讓別人為自己做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麽職業等。


    隻要滿足上述表現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產生與幼年時期的成長關係密切。


    幼年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須依賴於父母,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自主和自立的機會,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


    另外,對子女關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遺棄或挫折等,也會導致兒童的過分依賴性。


    尤其是父母開始時用粗暴拒絕的態度對待孩子的依賴要求,經不起孩子的糾纏又屈從於孩子過分依賴的要求,或者是兒童在表示依賴的要求以後,再摟抱或親吻孩子,這無疑鼓勵和強化了孩子的過分依賴行為。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習慣糾正法


    依賴型人格障礙者的依賴行為是一種習慣,必須首先改變不良習慣,才能進一步實施有效治療。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行為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詭控製法(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


    可以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監督者,防止依賴複發。


    重建自信法


    隻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習慣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根本上找原因。


    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矯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跡。


    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其次要重建勇氣。


    選做一些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什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某26歲男子,其祖母和三個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氣就發作,表現為大哭大笑,但睡幾天就好。


    他從小嬌生慣養,小學時常搞惡作劇,比如往米飯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學臉上撒土等等,而且學習成績很差,經常和人打架,擾亂課堂秩序。


    初中一年級被學習開除。


    參加工作後,不遵守紀律,工作很差。


    喜歡吃霸王餐,晚上還常外出偷盜,被別人阻止時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蠻。


    後來被勞教兩年,期間兩次逃脫和傷人,延長勞教一年。


    後來因搶劫被判死刑。


    鑒於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問題,但檢查並未發現異樣。


    分析: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各種類型人格障礙中,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最為重視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什麽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


    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對妻子(丈夫)不忠實。


    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


    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曆史。


    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


    有性順應障礙。


    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


    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迸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的,最晚不遲於25歲。


    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是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關鍵點。


    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最為重要。


    如何治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產生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包括: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離異、惡劣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成熟等。


    通常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或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嗬護,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


    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心理治療,對存在中樞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毫無作用。


    認知領悟療法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有一定療效。


    少數家庭關係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在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製性的懲罰(如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其反社會行為會減少。


    什麽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某30歲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


    盡管後來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對他心理的摧殘卻是無法恢複的,他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們看他的眼神時,雖然明白他們對他很同情,但是,他卻覺得同情中有種讓他自卑的憐憫。


    因此,他感到做什麽都沒勁,不願見人,不願工作,老想躲進深山,了卻殘生。


    回避型人格障礙又稱焦慮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付。


    回避型人格障礙有什麽特征?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隻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包括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


    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


    當每個人麵臨一種新局麵時,事先的“我不行”的消極自我暗示,會抑製自信心,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進而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挫折的影響。


    有的人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之就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治療回避型人格障礙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消除自卑感


    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


    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增強克服自卑感的信心。


    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


    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必須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


    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大難度。


    最好找一個監督人,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自己堅持下去。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可能會覺得很困難、毫無趣味,但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什麽是神經官能症?


    某30歲男士,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需要在公共場合講話。


    然而每次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就會冒虛汗、頭皮發麻、心髒緊縮、背部有放射性疼痛,類似於心髒病發作,十分緊張,特別難受。


    可是每次去醫院檢查,先進的儀器都顯示一切正常。


    心髒也好,其他內髒也好,都沒有出現任何器質性病變。


    但他更加緊張,懷疑自己得了什麽“無法查出的怪病”。


    後來經醫生會診,指出他患的是心髒係統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心理障礙,並不是真正的心髒病。


    神經官能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約占精神科門診的60%~80%,發病率城市比農村高,女性比男性高。


    它是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心理因素,在個體不良素質和易感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神經活動失調,主要表現為神經係統易興奮性的迅速疲勞,並伴有各種軀體症狀和睡眠障礙。


    神經官能症有什麽症狀表現?


    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疲乏無力、記憶減退、情感障礙等。


    頭痛和頭暈常相伴出現,部位不清,有時間性,用腦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記憶減退的主要表現是遺忘的是日常瑣事,對自身的疾病和刻骨銘心的事不會忘記。


    疑心得病或是久病不愈時,容易情緒不穩、焦慮不安、猜疑、恐懼、悲觀失望。


    軀體症狀表現為耳鳴、眼花、心慌、氣短、出汗、遺精、陽痿、月經不調、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肢體震顫等。


    這些症狀常相伴神經係統症狀出現。


    神經官能症是一種表現為全身各髒器功能紊亂的臨床綜合征。


    作為心理障礙之一,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和癔症等。


    神經衰弱表現為精神容易興奮又容易疲勞,睡眠障礙,興奮性增高等。


    焦慮症伴隨嚴重的軀體不適症狀,終日緊張敏感,心煩意亂等。


    強迫症表現為強迫回憶、強迫聯想、強迫思考、強迫計數、強迫檢查、強迫洗手等。


    癔症情感爆發、意識糊塗,有運動、感受、反射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等障礙等。


    根據症狀出現部位的不同,神經官能症又可分為心髒神經官能症、胃腸神經官能症和性神經官能症。


    胃腸神經官能症以胃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紊亂而無器質性病變為特征。


    以心理因素為起因,以神經失調為病理,以胃腸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具體說來,表現為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食後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伴有倦怠、頭痛、健忘、心悸、胸悶等症狀。


    性神經官能症是指因性問題產生的煩惱所致的神經官能症,主要表現為陽痿、性冷淡,常伴有疲勞、眩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神經官能症的誘因有哪些?


    凡能影響神經係統的器質性疾病因素都有可能誘發神經官能症,但心理因素無疑是重要的發病原因。


    比如精神創傷、工作或學習長期過度緊張、困難作業等因素可能誘發神經官能症。


    個體素質、性格、神經係統生理特性、機體的功能狀態,則是疾病發生的基礎;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超過了神經係統張力的耐受限度,是神經官能症發生的必要條件,故而該病多發生在學生、腦力勞動者、領導者、司機、中年人和女性等特定群體中。


    心髒神經官能症多見於20~30歲的年輕人,女性較多。


    臨床以心血管係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可兼有神經官能症的其他症狀。


    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氣急等,總擔心心髒有嚴重疾患,有不安和焦慮感,但經檢查又發現不了器質性病變。


    神經官能症有什麽特征?


    往往有情緒障礙,症狀的輕重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病人如果分散注意力或從事體力勞動、體育鍛煉、文娛活動則可使症狀減輕。


    病人求醫心切,對自身軀體的微小變化非常敏感,有“小題大做”之嫌,常給人一種多憂多慮、多虛多病之感。


    經過臨床各方麵的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或與其不適部位相應的症狀不符合。


    神經官能症病人不僅本人十分苦惱,而且給家人也帶來諸多麻煩。


    病人到處求醫問藥,要求使用各種滋補強壯中西藥物,不少患者,尤其是病程短、發病急、常因幾天睡眠差而服補氣、壯陽藥的病人,不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會火上加油,使病情更加複雜化。


    如何治療神經官能症?


    神經官能症的治療主要在於解決失眠和抑鬱的心境。


    睡眠好轉、心境舒暢,各種不適症狀便會自然消失。


    藥物主要用於對症治療,可應用中西藥結合治療。


    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心理治療:要關心病人,做好其思想工作,幫助其解除顧慮,增強治愈的信心。


    可用藥物減輕症狀:在醫生的指導下,可適量服用鎮靜劑、阻滯劑、穀維素、安神補心丸等。


    不必臥床休息,可適度減輕或調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及鍛煉。


    治療見效後,不要立即停止治療,否則可能複發。


    一般應維持2~3個月的治療時間,然後逐漸停藥。


    什麽是精神分裂症?


    某23歲女子,高中畢業後做商店營業員,經人介紹結識了一個中學教師男友。


    兩人戀愛半年,感情很好,但男友父母嫌她是個營業員,反對他們來往,男友向父母屈服,逐漸遠離她,她也沒有過分糾纏,忍痛分手。


    此後,她心情鬱悶,孤獨好靜的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不願出門交友,父母常加勸慰,但無濟於事。


    3個月後,她突然變得好打扮起來,每月工資領來沒幾天全部買了化妝品及相關雜誌,而且經常對父母講些莫名其妙的話,在家跳跳蹦蹦,顯得活潑非常,時而突然大笑,時而大發脾氣、破口大罵。


    上班時經常離開崗位,與顧客爭吵,下了班遲遲不回家。


    不久,已不像正常人,如經常外出亂走、看見異性笑、穿著內衣褲就外出、口裏講下流活、不知饑飽等。


    而且,她晚上基本不睡覺,把電視開得很響,鄰居來提意見,她就把人家大罵出去。


    經醫生診斷,她患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也可稱之為“花癡”。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心理障礙,有突發性和慢性之分,包括積極症狀(如幻覺、錯覺、聯想散漫)和消極症狀(情感貧乏、社會技能差),主要表現是:患者心理活動脫離現實,在知覺、情感、思維及意誌行為之間互不協調及互相影響,導致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適應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維持原來的學習工作能力,原來的生活習慣方式也變得異常。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原因是什麽?


    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起病,以25歲左右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歲之間的少年和壯年時間起病;大多起病緩慢,少數呈急性或亞急性,多數冗長,從數月至數十年不等。


    如不及時治療常會反複發作或遷延不愈。


    發作高峰期,患者精神活動有分裂現象,工作、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均受到嚴重影響。


    但患者對自身疾病毫無認知,往往說“我沒病”,拒絕就醫,即使家人勉強將其帶至醫院,大多也不願意接近醫生,不願訴述自身的感覺。


    如果家人給以遷就,往往會使疾病拖延治療,致使反複發作或逐步發展為慢性,晚期逐漸變為精神衰退:整日無所事事、對任何東西均漠不關心、不與親人來往、在學習工作上毫無要求,甚至連吃飯、喝水、個人衛生等基本自理能力都消失。


    根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本症狀、病程發展和預後的不同,精神病學家將精神分裂症分成幾種基本的臨床類型。


    通常分為四種:單純型、青春型、緊張型、妄想型。


    單純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麽特征?


    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起病緩慢,誘因不明顯,最初不易被人發現。


    早期可有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渙散、全身不適、精神萎靡等頗像神經衰弱的症狀;隨後逐漸變得孤僻、懶散、淡漠、不與人來往、不修邊幅、對任何事物皆不感興趣、學習成績下降、對工作不負責任、散漫不羈、不遵守紀律、工作能力降低等,但患者並不為此而焦慮,對別人的批評和規勸毫不介意;嚴重時完全與世隔絕,精神衰退明顯。


    此類精神分裂症,幻覺、妄想和緊張症狀很少見,故稱單純型。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麽特征?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多數在青春期發病,可急可緩。


    初期,患者逐漸表現得孤僻、情緒不穩,喜歡幻想、追究無意義的問題或發表空洞的議論。


    隨後,情感障礙及言語思維障礙逐漸明顯,情緒波動極大,不時大哭、大笑或無故大發雷霆,對周圍事物反應淡漠,言語雜亂、語句不連貫、常有思維中斷,有時喃喃自語;幻覺豐富,以幻聽、幻視居多,妄想荒謬,零亂而不固定;動作多無意義,常做些令人難以理解的手勢、姿勢或表情;行動幼稚、愚蠢、淘氣;預後較差,精神衰退出現較其他各型為早。


    緊張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麽特征?


    發病年齡在青、中年,起病多呈急性和亞急性,少數起病緩慢。


    早期表現為萎靡無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動、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無興趣。


    隨後出現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兩組綜合症:木僵狀態--情感淡漠,言語動作減少、刻板,嚴重時不言不動、不飲不食,雙目緊閉或凝視,表情呆滯,呼之不應、推之不動,短則維持幾小時,長則可達數年之久;興奮狀態--突然爆發的興奮、激動、行為暴烈,常有毀物傷人行為,常可出現豐富的幻覺,一般維持幾小時或數周後緩解或進入木僵狀態。


    嚴重時晝夜躁動不停,以至衰竭。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麽特征?


    發病年齡較各型為晚,起病緩慢,但亦有急性和亞急性起病者。


    患者初期敏感、多疑,懷疑有人在背後議論或不信任自己;逐漸發展而形成關係妄想,總覺得周圍發生的一切現象都與自己有關;此後,關係妄想所牽連的範圍愈來愈廣,而逐漸形成被害妄想,認為周圍的一切變化都是有人為了要打擊迫害他而故意布置的,還可有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影響妄想等。


    半數以上同時存在幻覺,可出現在妄想形成之前或之後,大多為真性幻覺,以言語性幻聽最為多見,也可出現幻視、幻觸、幻嗅等。


    由於幻覺、妄想的影響,患者的情感活動多不穩定,常有憤怒和敵視的表情,有的則表現為疑懼或惶恐不安。


    與此同時也可出現異常行為,甚至自殺或凶殺。


    如何治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了患者本人的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外,其家屬及同事也背上了精力、經濟及心理上的負擔。


    所以,精神分裂症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


    積極治療:對急慢性病例要采取積極治療措施,可緩解病人症狀、改善接觸,促進精神康複,同時也可防止精神衰退。


    康複治療:藥物及各種治療的同時配合以康複治療,包括音樂治療、工娛治療、體育治療等。


    心理治療: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配合以恰當的心理治療,發揮病人在治療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病人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鞏固療效,使之將來能夠重返社會。


    院外治療:對臨床治愈或出現基本緩解的病人要加強院外治療及管理,醫生要定期複查或家庭隨訪,使之長期服用維持量的精神藥物,可以減少精神分裂的複發及再住院。


    護理:急性期主要應做好病人的安全護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殺或傷人最難預防。


    據統計,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殺企圖,10%的自殺身亡。


    因此,無論對住院病人還是門診病人均應提高預防病人自殺與傷人的警惕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牧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牧之並收藏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