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篇第二十八章心理谘詢與治療


    當你感到“今天有點煩”的時候,會不會想到找一把心情的梳子,梳理你紛亂的思緒?


    學會宣泄是調節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但由於各人自身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每個人的調節能力都有差異,當你憑自己的力量不能擺脫心理負擔時,心理谘詢就是你應該選擇的方式。


    心理谘詢就是要幫助人形成自己應對環境的方法和技能,它應該是既治標又治本的。


    心理谘詢不是簡單地為你“打理心情”,而是交給你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很多時候是認不出自己的,是很難看清自己的。


    而這層“糊裏糊塗”的“麵紗”並不能給人帶來快樂。


    渴望了解自我是人天生的需要,因為隻有了解自我,了解了真正的需求與願望,才可以在現實中找到方向,明白生命的意義,才可以在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時候,並不覺得委屈與懊悔;也隻有了解了自我,才可以撕去太多的因所謂“生活”而帶上的種種“麵具”,享受清新與安寧!一個人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縱使忙碌不停,終是茫然痛苦;縱使優裕富足,終是難耐空虛……


    心理谘詢就是與當事人一起去認識你自己,一起去探索心靈,感受真我,發現謎底,獲得成長、成功的力量。


    因為心理谘詢是一種心靈的對話,在這一時空中,你可以逐層褪下繁重的裝束,可以放心地沒有幹擾地去看自己、思考自己,不會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評價,有的隻是傾聽、關注、同感與挑戰,你可以全神貫注直抵心靈深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因此心理谘詢對於每個人都是必需的,隻是尋求的方式不同罷了。


    什麽是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是心理谘詢師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使谘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態度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複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


    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有什麽區別?


    心理谘詢著重處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諸如人際關係問題、職業選擇問題、教育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等;心理治療著重治療某些神經症、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身心疾病、康複中的精神病患者等。


    心理谘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複或已康複的病人;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心理障礙者。


    心理谘詢用時較短,一般谘詢一次到幾次即可;心理治療耗時較長,從幾次到幾十次不等,需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治療時間。


    心理谘詢在意識層次上進行,更重視教育性、支持性和指導性,著重改進或建議改進求助者的某些內在因素;心理治療則主要在無意識領域中進行,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患者的人格。


    心理谘詢工作往往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目標;心理治療的目標是使人發生改變和進步,比較模糊。


    心理谘詢有什麽意義?


    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的世界、擁有完善的認知體係,避免因為錯誤歸因而導致種種失敗。


    教會人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避免罹患各種情緒障礙,如抑鬱症、躁狂症、歇斯底裏症等。


    幫助人們完善人格,擺脫自卑、自戀、自閉等不良心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幫助人們恢複愛的能力,學會幸福地工作、生活和愛。


    幫助人們擺脫失業、失戀、離異等造成的痛苦,使人們學會應付生活挫折的方法。


    矯治各種人格和神經症。


    幫助人們度過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危機。


    沒有心理問題的人是不存在的,心理問題隻有輕重緩急之分。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遇到衝突、挫折,產生憤怒、焦慮,導致心理失衡,甚至釀成疾病。


    當人們產生了心理問題時,往往很難跳出自己的邏輯圈和情緒基調,家人、朋友、同事等因與當事人關係密切且認識水平有限,難以給予有效調解。


    此時及時進行心理谘詢,才是明智的選擇和正確的途徑。


    心理谘詢的專業工作者,接受過專業訓練,具有必要的心理學、醫學知識和綜合運用心理谘詢理論與方法的能力,能夠尊重、保護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更不會歧視來訪者。


    心理谘詢就像精神按摩一樣,是人們保持心理健康、促進心理發展的有效手段。


    你了解心理門診嗎?


    心理谘詢門診,包括精神病院、綜合醫院、學校、科研機構所屬或私人開設的心理門診和谘詢、治療中心。


    門診心理谘詢具有較好的隱蔽性、係統性,是心理谘詢中最為主要和有效的方法。


    門診心理谘詢工作者主要是心理學家、受過心理谘詢訓練的醫生及社會工作者等,主要采用與求助者直接麵談的工作方式。


    谘詢對象主要是各種神經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礙、性障礙、情緒失調患者和存在心理困擾的正常人。


    門診心理谘詢可進行團體谘詢,比如由一位或兩位心理學專家主持、由多名成員參加的自助谘詢小組,定期進行聚會,借助於團體關係進行谘詢與治療。


    團體谘詢和治療的最大好處是,通過團體的情感支持、群體的相互學習和正性體驗,使團體成員消除心理病症和困惑。


    你打過心理熱線電話嗎?


    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熱線電話的電話谘詢,也是心理谘詢的一種常見形式。


    心理谘詢電話號碼有專用號碼,有專門的谘詢人員24小時值班,有的還設有流動急診小組。


    電話谘詢在挽救生命、防止惡性事件發生等方麵有很好的效果。


    不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以心理谘詢為借口的收費電話服務,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強規範。


    那些問題可以現場解決?


    現場心理谘詢是指心理谘詢工作者深入到學校、家庭、機關、企業、工廠、社區等地方,現場接待求助者。


    其中發展最深入的是家庭心理治療,把重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上,以整個家庭係統為對象,發現和解決問題,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谘詢治療形式。


    你試過給心理谘詢師寫信嗎?


    書信心理谘詢,就是谘詢師根據求助者來信中提出的問題和描述的情況進行疑難解答和心理指導的心理谘詢形式,適用於求助者路途較遠或不願暴露身份的情況。


    其優點是較少避諱,缺點是不能全麵了解情況,隻能提出指導性意見。


    一些心理谘詢機構在接到求助者的信件時,往往給求助者寄去心理谘詢的專用病史提綱,或者相應的心理或行為自評量表,讓求助者按規定的形式填寫後寄回,這樣可以規範書信心理谘詢。


    書信心理谘詢的效果難以統計研究,但實際工作表明,書信谘詢對於某些求助者是很有幫助的。


    你看報刊雜誌上的心理專欄嗎?


    專欄心理谘詢就是通過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等傳播媒體開辟一個專欄,介紹心理谘詢、心理健康知識,或針對一些典型的問題進行分析、解答的一種谘詢方式。


    目前,我國已經有許多報紙、出版物開辟了心理谘詢專欄,許多電台、電視台也有相關節目。


    專欄心理谘詢覆蓋麵大、科普性強,但針對性不強,實際上其作用更重要的是普及相關知識,而非真正的心理谘詢。


    你向朋友傾訴問題嗎?


    研究發現,很多人在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找幫助,很少數人去尋求專業的幫助,心理學上稱之為朋輩心理谘詢,簡稱“朋輩谘詢”。


    近年來,朋輩谘詢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成為高校心理輔導重要的形式之一。


    也讓在校學生改變了隻有專業心理谘詢師才開展助人活動的狀況,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自己成為高校心理谘詢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心理教育的主動性。


    例如,通過朋輩輔導員對高校“三困生”進行個案工作,可以擴大心理教育的服務對象,相對於專業谘詢而言,更能為這些有需要的群體和個體提供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和心理扶植。


    由於朋輩谘詢具有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較快的特點,在心理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


    朋輩谘詢是由受訓或督導過的非專業人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過程,相對專業心理谘詢而言,被稱為“準心理谘詢”(paracounseling)或“非專業心理谘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


    什麽是團體心理谘詢?


    團體心理谘詢,由英文groupcounseling翻譯而來,group可譯為小組、團體、群體、集體,counseling亦可譯為谘商、谘詢、輔導,所以團體谘詢與小組輔導、集體谘詢、團體輔導概念相同。


    團體心理谘詢,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谘詢形式,即由谘詢員根據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或求詢者自發,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


    從習慣上講,我國台灣地區多用團體谘商或團體輔導;香港地區多用小組輔導;大陸多用團體谘詢、集體治療。


    心理谘詢按參加谘詢人員多少,可分為兩種形式,個別心理谘詢與團體心理谘詢,因而團體心理谘詢是心理谘詢的一種形式。


    所謂團體,即指超過兩個人的人群,都可稱為團體,例如家庭、學校、企業等都是團體。


    團體心理谘詢,就是由心理谘詢師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相對於個別心理谘詢,團體心理谘詢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式。


    心理谘詢中有哪些方法與技巧?


    谘詢師溝通並幫助求助者自我成長的常用手段,是心理谘詢區別於一般社交谘詢的主要指標。


    但是,心理谘詢流派很多、爭議紛紜,因此這幾個方法隻是一般心理谘詢中常用的技巧,並不能代表心理谘詢中的所有技巧。


    這幾個常用方法包括:


    傾聽。


    傾聽是心理谘詢的核心與先決條件。


    它要求谘詢師認真聽求助者講話、認同其內心體驗、接受其思維方式,以達到設身處地的效果;盡量克製自己插嘴講話的欲念,不以個人的價值觀念來評價求助者的主述。


    傾聽不是要求谘詢師放棄個人信念與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學會在不放棄個人信念與價值觀的條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與價值觀,以能夠更好地做出由衷的同感反應。


    傾聽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活動,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活動。


    學習心理谘詢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傾聽的過程。


    探討。


    探討是谘詢師幫助求助者積極認識、思考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的過程,是心理谘詢的重要環節,其意義在於幫助當事人在解決困難當中認清個人的願望及克服困難的方法。


    它要求谘詢師多提問題、少加評論,多做啟發、少做說教,多鼓勵對方講話、少講個人意見。


    但少做說教並不意味著谘詢師在探討中要被動、消極地完全認同求助者所講的每一句話,實際上要求谘詢師學會以提問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討論來加深求助者對困難與成長的辯證關係的認識,而啟發當事人加強自信、自我發展。


    質問。


    質問是谘詢師對求助者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提出挑戰與異議的過程,是心理谘詢的重要手段,目的在於推動求助者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克服認知方式中的片麵性與主觀性,以進一步認識自我、開發自我。


    質問的意義不在於否定對方、貶低對方,而在於開啟對方、激勵對方。


    質問要以尊重為前提,以同感為基礎。


    自我披露。


    指谘詢師在求助者麵前有效地披露個人生活的有關經曆、行為與情感,以推動求助者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谘詢師的自我披露已成為心理谘詢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我披露可傳達谘詢師的關切,縮短與求助者之間的情感距離。


    自我披露也是接納與真誠一致的表現形式。


    但自我披露不宜過分使用,否則不但會混淆心理谘詢的核心與目標,還會使求助者對谘詢師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自我披露其實是心理谘詢界最富爭議的一項技巧。


    華佗怎樣治好了太守的病?


    據《後漢書》記載華佗時代,某地有一太守,因憂思鬱結患病,久治無效。


    後請名醫華佗診治,華倫聞得太守的病情後,開了一個奇妙的治療“處方”:他故意收取了太守的許多珍寶後不辭而別,僅留下一封諷刺譏誚太守的信劄。


    太守見信後勃然大怒,命人追殺華佗,但華佗早已遠去。


    於是,太守愈加憤怒,竟氣得吐出許多黑血。


    不料黑血一吐,多年的頑疾竟隨之痊愈。


    華佗運用心理治療,以“怒勝憂思”之術,治好了太守的“心病”與“身病”。


    可見,心理治療在中國古代就已得到了絕妙的應用。


    所謂心理治療,是指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改變病人的認知、情緒、意誌和行為,來消除症狀、治愈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同時,心理治療還可以通過改變人們對心理致病因素的認識、改善人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而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心理治療與精神刺激是對立:精神刺激是指語言、表情、動作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創傷和不良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則是用語言、表情、動作、姿勢、態度和行為給人施加心理影響,解決心理矛盾,治療疾病,恢複健康。


    心理治療有幾類?


    心理治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般心理治療和特殊心理治療。


    醫生在日常治病活動中,除用藥物等手段治療病人的疾病外,其言語、表情、態度、行為等因素也都時刻影響著病人。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醫生通過與病人的接觸,改善病人因疾病引起的不良情緒、對疾病的認識及態度,使病人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這些都屬於一般心理治療。


    一般心理治療不僅適用於心理疾病,而且還適用於醫學臨床各科病人。


    所謂特殊心理治療,就是具有特殊的理論學說、操作技術及適應對象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行為治療、認知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患者中心療法、催眠暗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疏導性心理治療及人際關係治療等。


    音樂療法、舞蹈療法、體育療法、園藝療法、芳香治療、按摩及中醫推拿、氣功療法、森田療法、內觀療法等,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具有較好的心理和生理調整作用的療法。


    心理治療有什麽原則?


    接受性原則。


    即對所有求治的心理“病人”,不論心理疾患的輕重、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診再診都一視同仁,誠心接待,耐心傾聽,熱心疏導,全心診治。


    支持性原則。


    即在充分了解求治者心理疾患的來龍去脈和對其心理病因進行科學分析之後,施治者通過言語與非言語的信息交流,予以求治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


    保證性原則。


    即通過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精心醫治,以解釋求治者的心理症結及痛苦,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日臻成熟。


    這三個原則相互聯係、相互影響,是一個有機整體,但接受性原則是首位的。


    什麽樣的是有效的心理治療?


    一般而言,有效的心理治療應達到下列目標:


    解除病人的症狀。


    可以從三個方麵來考察:病人心理治療前後的一些心理測試結果、治療病人的朋友與家人對病人的評價,治療前後病人的社會適應性。


    提供心理支持。


    幫助增加對環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加應付環境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使之能自如地順應和適應社會。


    什麽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也稱“一般心理治療”,是一種較簡單且常用於臨床各科的治療方法。


    該方法通過精神上的保證、解釋、疏泄、鼓勵、教育、暗示等方式,給病人以精神支持,減輕病人的焦慮、抑鬱、退縮、自卑、絕望等負性情緒,增強病人的防禦功能,促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適應環境,利用各種條件最大限度地主動積極地配合治療。


    傾聽、支持和保證,被稱為一般心理治療三原則,適用於各種病人。


    首先是無怨的傾聽,鼓勵病人毫無顧慮地訴說;接著是強有力的支持,對病人訴說設身處地地理解和接受,幫助病人樹立信心;然後是真摯的保證,即在認真檢查後以明確、肯定的語氣,做出適當保證,如疾病不是惡性的等。


    怎樣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


    傾聽、勸慰。


    以同情、諒解的態度,鼓勵病人傾訴內心苦悶和不快遭遇,使病人鬱積的不良情緒宣泄出來,並給予勸慰、諒解和適當而積極的評價,常可使其病情大有好轉。


    心理治療者切忌對不清楚的問題武斷表態及不尊重個人秘密。


    保證。


    如果醫師和患者關係良好,在患者心目中威望很高,並且通過詳細了解病史和周密檢查後確定患者的症狀是功能性的,那麽對患者給予有力的保證,能減輕其焦慮等負麵情緒、喚起希望和信心、促進病情好轉。


    保證方法適用於焦慮或疑病症患者。


    解釋。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充分的事實根據,運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和商討的態度,給予病人能夠接受的解釋,幫助病人澄清問題的實質,有助於消除病人的疑慮、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


    心理治療者首先應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鼓勵病人說出疑慮,充分重視病人身上的積極因素,使解釋適合病人的心理特點。


    有時可請親友參加解釋或請病愈者“現身說法”,以增強說服力。


    解釋切忌強加於人;武斷、消極或模棱兩可的解釋會引起病人的焦慮與誤解,增加治療的困難。


    鼓勵。


    如果病人有積極的行為變化,心理治療者應及時給予肯定、讚許和鼓勵,這樣能幫助病人振奮精神、鼓舞鬥誌,促進病人積極配合治療,使病情好轉。


    有效的鼓勵必須真誠、具體和及時。


    對於慢性病人,點滴進步也要及時肯定,並且要集中讚揚他們的自身努力。


    暗示。


    暗示是指心理治療者用言語給病人灌輸某種觀念,使病人不經邏輯判斷而直接接受,從而消除症狀。


    結合電刺激或葡萄糖酸鈣、蒸餾水注射,可以增強言語暗示的效果。


    暗示也是催眠治療法常用的技術。


    人人都有接受暗示的傾向,隻是程度各有不同。


    教育。


    有些人因為醫學知識不足和誤解而產生病症,如焦慮性陽痿等,醫生可對其講解必要的醫學知識,通過教育幫助其消除症狀。


    改變環境。


    某些心理障礙或神經症患者,尤其是兒童、青少年患者,其患病可能和父母的態度、人際關係或實際困難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幫助改變患者父母的態度、實際困難等環境問題,是成功治療的關鍵。


    怎樣治愈酒精依賴患者?


    所謂行為療法,是從心理學原理出發,應用學習理論或條件反射的方法,對個體反複訓練,來矯正患者不適應和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行為治療和傳統的精神分析方法不同,它沒有無意識動機的假設,也不注重言語會談,而是著重通過技能、動機和操作的變化來矯正不良行為。


    行為治療的適應症包括以下內容。


    部分神經症,如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


    不良習慣,如職業性肌痙攣、口吃、咬指甲、遺尿等。


    自控不良行為,如肥胖症、神經性厭食、煙酒及藥物成癮等。


    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泄、陰道痙攣等。


    性變態行為,如戀物癖、窺陰癖、露陰癖、異性裝扮癖等。


    藥物依賴,如酒精依賴等。


    獲得性不良行為,如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發育不全。


    各類心身疾病。


    什麽是係統脫敏法?


    作家畢淑敏在《青蟲之愛》裏寫一個這樣的故事(以下內容為節選)。


    我有一位閨中好友,從小怕蟲子。


    不論什麽品種的蟲子都怕。


    披著蓑衣般茸毛的洋辣子,不害羞地裸著體的吊死鬼,一視同仁地怕。


    甚至連雨後的蚯蚓,也怕。


    ……


    女友說,後來有人要給我治,說是用“逐步脫敏”的辦法。


    比如先讓我看蟲子的畫片,然後再隔著玻璃觀察蟲子,最後直接注視蟲子……


    原來你是這樣被治好的啊!我恍然大悟道。


    嗨!我根本就沒用這個法子。


    ……


    有一天,我抱著女兒上公園,那時她剛剛會講話。


    我們在林陰路上走著,突然她說,媽媽……頭上……有……她說著,把一縷東西從我的頭發上摘下,托在手裏,邀功般地給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飛天外,一條五彩斑斕的蟲子,在女兒的小手內,顯得猙獰萬分。


    我第一個反應是像以往一樣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為我抱著我的孩子……


    第二個反應是想撕肝裂膽地大叫一聲……但我立即想到,我一喊,就會嚇壞了我的孩子……


    如果我害怕,把蟲子丟在地上,女兒一定從此種下了蟲子可怕的印象。


    在她的眼中,媽媽是無所不能無所畏懼的,如果有什麽東西把媽媽嚇成了這個樣子,那這東西一定是極其可怕的。


    ……當年我的媽媽,正是用這個辦法,讓我從小對蟲子這種幼小的物體,駭之入骨……


    不行,我要用我的愛,將這鐵環砸斷。


    我顫巍巍伸出手,長大之後第一次把一隻活的蟲子,捏在手心,翻過來掉過去地觀賞著那蟲子,還假裝很開心地咧著嘴,因為女兒正在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呢……


    那一刻,真比百年還難熬。


    女兒清澈無瑕的目光籠罩著我,在她麵前,我是一個神。


    我不能有絲毫的退縮,我不能把我病態的恐懼傳給她……


    不知過了多久,我把蟲子輕輕地放在了地上。


    我對女兒說,這是蟲子。


    蟲子沒什麽可怕的。


    有的蟲子有毒,你別用手去摸。


    不過,大多數蟲子是可以摸的……


    那隻蟲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遠了。


    女兒還對它揚揚小手,說“拜……”


    係統脫敏療法,是行為療法中的一種,指在條件反射和肌肉放鬆結合的基礎上,通過交互抑製原理治療疾病的方法。


    主要用於治療恐懼症和焦慮症,主要采取三個步驟:鬆弛訓練、等級結構訓練和鬆弛與等級結構結合訓練。


    什麽是厭惡條件療法?


    厭惡條件療法也稱厭惡療法,是指病人發病時給予厭惡性或懲罰性刺激(如電刺激、催吐劑或言語責備),反複多次以達到減少或消除病態行為的方法。


    比如治療酒精依賴患者,先給其注射阿撲嗎啡,在患者即將出現惡心時,立即讓患者飲酒,數次之後,患者在單純飲酒時也會出現惡心,從而對酒精產生厭惡情緒,消除其酒精依賴。


    再如治療露陰癖患者,當其露陰時給予電刺激,多次反複,使其每次露陰都自覺想到電刺激的痛苦,從而對露陰產生厭惡情緒。


    什麽是陽性強化療法?


    陽性強化療法,是一種通過獎勵手段訓練和建立治療對象的某種良好行為、消除其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法。


    例如治療兒童遺尿症,讓患者在白天任意飲水,當要求排尿時,讓他忍住,堅持幾分鍾,以後逐漸增加忍尿時間,同時給予獎勵,多次反複之後,就可以增強患者的睡眠控尿能力。


    什麽是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於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


    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


    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並改善病人的心理問題。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協調其認知、情感和行為;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病人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


    運用認知療法,醫生要與病人共同找出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以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從而使心理障礙逐步好轉。


    認知療法的適應症包括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懼症、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


    認知療法主要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單相抑鬱症(內因性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有幾步驟?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以下四個治療過程。


    建立求助動機。


    治療醫師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和病人一起達成一致的病症認知,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結果。


    矯正適應不良性認知及行為,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


    日常生活中培養觀念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


    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以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


    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


    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知和情境中的作用。


    認知療法有哪些常用的治療技術?


    改變患者現實評價的技術


    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知道在接受假設以前先進行檢驗,但病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如偏執病人認為別人的一言一行都與自己有關,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等等,即他們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


    要解決這一問題,醫生可直接或間接地運用認識論的原理,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1)人的感覺器官功能有限,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2)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此過程容易受生理、心理問題的影響。


    改變患者信條的技術


    人們主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或信條來評價自我和他人、評價外在事物、調節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


    如果信條定得太絕對或使用不當,就會產生適應不良,導致焦慮、抑鬱、恐怖、強迫等不良現象。


    如“要幸福,必須每件事都成功”、“不成功,就是失敗”、“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失敗了就完了”、“我應該做個好愛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師、好學生”、“我應該知曉、理解和預示未來”、“我應該自信,能解決每一個問題”、“我應該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等等。


    治療方法:幫助他們明確使自己受痛苦的信條認知,要他們充分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降低自己的目標和期望,正確認識失敗,增加對失敗的耐受性,為自己留下“後路”;分析“應該”信條的非現實性和非統一性,改變“應該”信條,使之更現實、更富有彈性。


    什麽是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博士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心理療法。


    他在總結國內外心理治療方法以及自己10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基礎上,反複探索實踐、不斷改進完善,創立了這種基於東方文化背景的、獨特的、自成體係的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森田療法自創立以來,以其對神經症治療所取得的良好的臨床療效而引起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並獲得了高度的評價。


    西方人稱森田博士為“日本的弗洛伊德”。


    國際森田療法學會於1991年成立。


    在我國,1992年召開了首屆森田療法研討會。


    1994年4月底,第三屆國際森田療法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41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就森田療法的研究及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


    我國森田療法學會已正式成立。


    森田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質症,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和焦慮症。


    據日本的研究報道,患者采用森田療法的痊愈率達60%左右,好轉率達30%左右。


    近年來,森田療法適應症正在擴大,對藥物依賴、酒精依賴、抑鬱症、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等患者運用此療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森田療法有什麽特點?


    不問過去,注重現在。


    森田療法采用“現實原則”,不去追究患者過去的生活經曆,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


    不問症狀,重視行動。


    森田療法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生活中指導,生活中改變。


    森田療法提倡患者在實際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認知。


    陶冶性格,揚長避短。


    森田療法提倡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揮性格中的優點,抑製性格中的缺點。


    森田療法一般分四期。


    靜臥期,主要目的是根本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


    使之靜臥不僅可調整身心疲勞,還可通過對精神狀態的觀察進行鑒別診斷。


    輕工作期,要求患者進行自發性活動,超越自我意識。


    重工作期,提倡患者排除價值觀,體驗並非不可能。


    複雜的生活實踐期,提倡患者讀書與外出,發揚樸素情感。


    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順其自然


    症狀出現時,既來之則安之,對其采取不在乎的態度,不把其視為特殊問題,以平常心對待。


    順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無所作為,在自然接受自己的症狀和情緒的同時,患者也要努力帶著症狀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


    神經質症患者無論多麽痛苦,都應該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


    比如人際恐懼者要忍著恐懼心理堅持與人接觸、潔癖者偏偏要其接觸“髒物”等。


    當患者把原來集中於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動中體驗到自信與成功的喜悅時,症狀就會自然淡化乃至消失。


    目的本位,行動本位


    森田療法主張“與其想,不如做”,要求患者以行為為準則,對於不受意誌支配的情緒不予以理睬,要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為實現既定目標去行動,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神經質者做事務求盡善盡美,結果隻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敗,從而失去信心,自卑自責。


    自信產生於努力之中,認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動是荒謬的,而應該大膽去做,哪怕有可能失敗。


    隻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目前,森田療法主要有三種運用形式:住院式森田療法、門診式森田療法和生活發現會。


    要根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社會功能影響的大小,選擇適當的方法。


    什麽是音樂治療?


    有人說,你可以不相信上帝,但你不可以不相信音樂,可見音樂對於人的意義與重要性。


    音樂治療(musictherapy)是一門很年輕的應用學科。


    因為受文化、曆史、經濟、政治、醫療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國專家開展音樂治療的領域和治療方法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治療師對音樂治療產生了不一致的定義,所以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學科標準定義。


    但簡單的說,音樂治療就是通過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


    運用一切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包括聽、唱、演奏、律動等各種方法,使人達到健康目的。


    現代的音樂治療最初起源於美國,後來發展至世界各國,因此,在目前的世界音樂治療學術界,美國的音樂治療專業技術,特別是音樂心理治療實踐研究一直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


    什麽是芳香療法?


    芳香療法主要運用植物精油,這些植物精油由很多很小的分子組成。


    它們具有高流動性和高揮發性的特點,使得它們容易滲透於人的肌膚,或揮發到空中被人體吸入,就會使我們神經得到安撫,心境得到愉悅,對人的情緒和身體產生了功能性的作用。


    也就是說,精油能強化人體的心理和生理機能。


    每一種植物精油各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因為每種植物精油都有一個化學結構來決定它的香味、色彩和它與人體係統運作的方式。


    簡單地說,芳香療法就是有效地運用芳香精油,促進人的身體和情感的健康。


    芳香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人們維持和改善健康,也激發人們對生活新的熱忱和積極的健康觀念。


    什麽是催眠暗示療法?


    催眠暗示療法,是醫生使用催眠術使患者進入睡眠狀態,通過暗示作用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該療法很早就應用於臨床,均由專業人員進行。


    催眠暗示療法要求安靜、光線暗淡的治療環境。


    患者受暗示性越強,被催眠的效果越好。


    實施催眠者的語言要溫和、簡短、明確有力,內容根據患者的主要症狀決定。


    催眠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催眠術催眠和藥物催眠。


    催眠與睡眠區別很大,睡眠中的人一般不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而被催眠的人對實施催眠者的一切言行都非常敏感,隻能按其指令做各種反應,進而在大腦皮層中建立新的興奮點,借助負誘導作用抑製原先的病態行為。


    催眠暗示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遺忘症、失音及癱瘓、恐懼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痙攣性結腸、痙攣性斜頸、口吃等。


    催眠術實施有哪些要點?


    治療前,向病人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治療目的和步驟,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測試病人的受暗示性程--催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方法大致包括嗅覺靈敏度測試、平衡功能測試、記憶力測試和視覺分辨力測試等幾種,然後統計測試分數,分數越高,被催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治療時,要求治療環境光線暗淡、安靜、溫度適中;患者選擇舒適體位、調整呼吸、放鬆肌肉;患者進入催眠後,暗示誘導病人暴露壓抑在內心的情感衝突記憶,然後進行疏導。


    一般催眠治療多采用間接法:令病人凝視或傾聽催眠物,同時治療者給予言語暗示,用單調、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語反複暗示,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的深度一般分為三等:輕度、中度和深度。


    治療結束時,實施催眠者要向患者明確指出,這次治療已取得療效,並囑咐患者照此鍛煉。


    治療初期,每周進行2~3次,以後每周1次,一般不超過10次,每次治療結束時,用言語暗示病人繼續睡下去,後轉入自然睡眠。


    解除催眠狀態不宜過於急促,最好慢慢地讓病人醒來。


    據有經驗的催眠治療家統計,人群中能進入催眠狀態的約占70%~90%,僅有25%的能達到深度催眠。


    催眠療法的實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選擇病人要嚴格,一般須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或其他臨床醫生和心理學家擔任。


    學者對催眠療法療效的評價褒貶不一。


    多數學者認為,該療法療效不持久,而且副作用多。


    因此,必須由具備充分的精神病學知識的醫生才能實施,且禁用於精神病人和具有明確癔病性格的大部分患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牧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牧之並收藏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