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篇第二十七章心理不適與障礙1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幾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種具體行為。


    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


    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


    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要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再次要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


    最後一點,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世觀,擁有正常而睿智的思維,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


    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嗎?


    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


    麵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


    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


    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鬱心理。


    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


    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台階;二是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理的撼動,它會使人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為子孫造福。


    最好學會一門藝術,無論是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還是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保護心理寧靜


    麵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


    手足無措,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


    最後,要盡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並選擇一個最佳方案行動,從而既能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適當變換環境


    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裏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於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


    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


    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的得失、成功與失敗。


    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什麽是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又稱精神障礙,是指由各種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調和異常現象,主要反映為一個人在發展和適應上的困難,包括多種適應不良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患有心理障礙的人經常心情憂鬱、情緒不穩、缺乏自製、行為失調,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一個人的心理障礙程度可以根據其行為上的偏離程度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的程度越大,其障礙程度也就越深。


    根據症狀及其嚴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礙主要分為適應障礙、人格障礙、神經官能症和精神病等幾種類型。


    什麽是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個人在社會適應中產生的個體意識到或意識不到的主觀困惑狀態,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心理成長問題,是指個體整個人格係統健康、正常、發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更大目標,達到更高境界。


    社會交往問題,是指個人在情緒反應和人格係統方麵存在某些缺陷,從而導致在與外界接觸和交往過程中遇到障礙和麻煩,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但其認識能力還是正常的,意識清晰,對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比較迫切的要求。


    心理變態問題,是指個體整個人格係統或某個重要的心理機製發生較為嚴重的病變,導致不能自主地控製自己的行為,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接觸和交流。


    心理問題往往較為輕微,一般不影響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可能會給個人帶來一些不愉快的感覺。


    而心理障礙往往是指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包括神經症、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人格變態以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問題、品行障礙。


    另外,自殺、酗酒、吸毒等常引起嚴重社會問題的行為問題也屬於心理障礙之列。


    人為什麽會產生心理障礙?


    原因非常複雜,包括生物性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等,並且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生物性因素。


    包括人體疾病、遺傳素質、生化改變和藥物影響等。


    大量科學證據表明,腦病變與神經生理過程失調可引起精神障礙,發生變態行為。


    感染、中毒、代謝障礙能導致腦代謝障礙,也是心理異常發生的重要原因。


    另外,心理障礙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例如,先天愚型為遺傳因素所決定;在躁狂抑鬱症患者家族中有較多的同類患者等等。


    但通常認為,遺傳因素隻是形成了易患素質,隻有扣動了社會應激這個“扳機”,心理障礙才會發做出來。


    心理因素。


    心理障礙者通常有某種隱蔽的心理衝突或精神創傷,在催眠的狀態下可再現痛苦的根源,這說明心理因素是心理障礙的成因之一。


    這些心理因素包括:各種消極的動機衝突造成的心理矛盾;持久、過度的緊張狀態,造成的神經係統功能失調;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消沉、任性、固執、孤獨、抑鬱等造成整個性格類型的病態;等等。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宗教、生態環境、家庭、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麵。


    社會迅速發展,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欲求不斷增加,人際關係日益廣泛和複雜,對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生活節奏快、環境汙染重、交通擁塞、競爭激烈、住房困難……這些都容易使人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進而引發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與宗教、社會文化也有關係。


    比如,阿拉伯國家和歐美國家的心理障礙者,其心理障礙的內容和形式不同。


    另外,心理障礙與性別也有關係。


    如女性的更年期心理障礙較男性為多,這是既有生理改變又有社會因素影響之故。


    什麽是適應性障礙?


    適應性障礙患者,一般成人以情緒障礙多見,而青少年則以品行障礙多見。


    在兒童中可表現退化現象,如尿床、幼稚言語或吸拇指等形式。


    症狀通常出現在應激事件或生活改變後一月之內。


    病人一般有個性缺陷,心理障礙持續時間多在半年以內。


    適應性障礙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一般是因環境改變、職務變遷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具有易感個性,而出現的以情緒障礙為主、伴有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障礙。


    適應性障礙影響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其學習、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什麽樣是適應性障礙?


    情緒障礙:多見於抑鬱者,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失望、對一切失去興趣、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心悸及呼吸不暢等。


    品行障礙:多見於青少年,表現為違反社會道德規範或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如逃學、鬥毆、說謊、酗酒、吸毒、濫用藥物、離家出走、破壞公物及過早發生性行為等。


    軀體不適:疼痛(頭、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便秘、腹瀉)或其他不適,而臨床檢查又往往發現不了什麽軀體疾病。


    學習、工作能力:學習、工作能力下降,以至出現困難。


    社會退縮:不願參加社交活動、不願上學或上班、常閉門在家,但沒有抑鬱或焦慮情緒。


    適應性障礙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認知療法、精神疏泄療法等,必要時可定期進行心理谘詢。


    藥物治療:對抑鬱、焦慮明顯者可酌情使用抗抑鬱或抗焦慮藥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有明顯暴力行為者也可使用氟呱啶醇。


    什麽是人格障礙?


    所謂人格障礙,是指人格在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軌道。


    人格障礙者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礎上,加之外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促使人格偏向發展,自童年起就開始逐步形成。


    患者不存在智力障礙,但持久而特殊的行為模式導致社會適應不良。


    例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缺乏道德責任感,情緒活動為爆發性行為,呈衝動性,對他人和社會缺乏同情心和羞恥感;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情感冷漠、自視過高;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多表現為自我克製、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謹小慎微;等等。


    什麽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劉某,男,18歲,高中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相當好,還擔任班長。


    平常雖然與人交往,也喜歡與同學交談,但他總覺得同學們都嫉妒他的才能,雖然同學們都否定嫉妒,但他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辯解;他愛頂撞班主任,覺得他的想法經常是錯誤的;他愛我行我素,說話辦事全憑個人意願,覺得自己比他人具有更強的能力和智慧。


    結果不理想時,他就認為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問題。


    他認為自己屬於人見人恨的那種人,自己也懶得與他人交往,更樂於獨處,但對別人的懷疑卻絲毫沒有減少。


    包括班裏任何同學,甚至自己的父親,不管他們做什麽事、說什麽話,都從心裏懷疑。


    他覺得:如果信任他們,說不定哪天他們就會利用其信任加害自己。


    心理專家分析小劉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又稱妄想型人格。


    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


    將周圍的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


    易產生病態嫉妒。


    過分自負,若遇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好嫉恨別人,對他人的過錯不能寬容。


    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合理的“權力”或利益。


    忽視或不相信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通過說理或事實改變其想法。


    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一般都否認自己有人格障礙,認為醫生在胡說、想害他,而不肯好好配合醫生,使得醫生無法介入治療。


    治療偏執型人格障礙越早越好,患病初期的調節是很關鍵的。


    調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自覺地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良好的人際環境能使患者有良好的溝通與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減少敏感多疑。


    父母、教師對青少年患者不要輕易地責備、侮辱,彼此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尊重。


    經常進行溝通,並減少或避免不良刺激。


    學會自我暗示調節法。


    每天默念一次類似“一個人固執多疑,不利於人際交往。


    要改掉固執多疑的缺點,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積極地去理解、聽取他人的意見,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能幹,不要高傲自大,不要成天懷疑別人在搞鬼,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之類的話。


    最好能在大腦皮層興奮性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寢前默念。


    堅持一段時間後,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許多異常人格特征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會有明顯的改善。


    學會用自我分析法。


    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觀念,逐步消除異常人格特征。


    例如,每當出現對他人懷疑或有敵意的想法時,就要自我分析一下是不是卷入了“信任危機”或“敵對心理”的漩渦之中。


    如果還是不知不覺表現了偏執行為,事後應抓緊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防止再犯。


    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應及時求助於醫生,輔以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有一定療效,但必須聽從醫生的囑咐。


    最好同時結合上述心理調節方法。


    什麽是分裂型人格障礙?


    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盡管在科研事業上出類拔萃,然而他卻是一個人格障礙患者。


    他性格孤僻內向,成天關在小房間裏研究東西,幾乎談不上有社會和人際交往。


    他為人沉默寡言、興趣索然、生活隨便,給人一種“古怪”的印象。


    40歲左右才在家人催促下結了婚。


    後來逐漸發展到產生幻覺的地步,竟差點親手斷送了自己孩子的性命。


    他所表現出的這些人格特征,心理學上稱之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比較常見的人格障礙。


    專家指出,這種類型的人約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於女性。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人很難適應人員眾多的場合和需要交際的工作,比較適合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書庫、山地農場林場等。


    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容易讓人和“精神分裂症”混為一談。


    一般認為,分裂型人格障礙容易誘發精神分裂症,但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牧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牧之並收藏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