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與育兒--愛的教育2
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作者:牧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生活篇第十二章教子與育兒--愛的教育2
案例二:小華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家長沒有過多操心。
後來,為了讓他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把他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
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小華回到家裏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裏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
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小華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於是經常逃學、生病,讓家長十分苦惱。
上述兩個例子中,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是兒童恐懼症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
如果強迫恐懼症兒童去上學,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如果同意他們暫時在家休息,焦慮情緒和不適症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
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於是內心產生了解不開的矛盾,很容易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身體不適症狀。
如果此時家長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習慣反應,同時會給孩子“有病”的消極心理暗示,逐漸形成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如何克服兒童的“學校恐懼症”?
要克勤克服兒童的“學校恐懼症”,首先要了解引起症狀的原因。
引起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內因主要在於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等。
外因有二:一、家長的溺愛,致使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二、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而害怕學校、不想上學。
家長在確定孩子患上學校恐懼症後,就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讓孩子確信自己沒病,是個十分健康的孩子。
要積極幫助孩子克服學校恐懼症,但不可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可按孩子的恐懼程度由輕到重實施以下步驟:
首先,請同學或請老師來家裏輔導孩子。
其次,家長先陪孩子在教室學習,然後讓孩子自己在教室學習,逐漸讓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學習。
再次,讓孩子在教室由老師單獨輔導,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聽老師輔導。
最後,讓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課。
怎樣與孩子一起學習?
讀書、看報。
在讀書看報時,父母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
讀書過程中養成劃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讓孩子喜歡上讀書、看報。
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
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練習,激發學習興趣。
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都感興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樣,就此開展辯論活動,各抒己見,也是項不錯的活動。
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家庭成員的水平都會提高,還能矯正有些父母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智力型家務勞動。
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如:飯,怎樣做能節約時間?
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
大掃除,先幹什麽、後幹什麽;拖地板,怎樣才能擦幹淨?
等等。
向孩子請教。
父母應有向孩子學習的意識,有些知識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
比如,孩子的英語學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請教請教孩子,這樣更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回答你的問題,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難道不比聽寫、默寫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嗎?
如何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
提起讓孩子“做家務”,現在的家長大多數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地“哦”一聲,心裏想著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務重要的事情等著孩子去學,哪有時間做這種事情?
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問相同的人群,“你想培養出一個具備責任感的孩子嗎?”
反響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做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絕佳辦法。
從小就幹家務活兒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比不幹家務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
他們從小就懂得幹好一件工作是多麽有價值,每完成一項工作是多麽讓人快意。
然而這僅僅是理想狀況!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幫忙整理玩具,幫媽媽擺餐桌、掃地、倒垃圾,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很無聊,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對你的要求充耳不聞,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還有什麽“義務”。
其實,除了家務事不像孩子的其他遊戲那樣有趣之外,造成孩子們排斥做家務的原因往往來自父母本身。
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
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
比如,孩子動作慢一點,我們就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尤其是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讓我來吧,這個你做不了!”
甚至我們在幫孩子們整理他們亂七八糟的玩具時,也會在他們麵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所有家務活兒成年人都會輕而易舉地完成,這就讓孩子覺得幫忙隻是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似的。
而孩子們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是否真的被需要。
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為什麽過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會做家務?
因為過去年代的孩子,爸爸媽媽需要他們的幫助,沒有他們根本不行,這讓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
所以一個5歲的孩子會照顧2歲的小弟弟,幫媽媽掃地,幫助媽媽擰衣服,沒有一句怨言。
雖然這麽多的家務會讓一個孩子感到疲憊,但是這也會使他建立一種自信--我在這個家裏是重要的,家裏沒有我不行!瞧瞧今天,沒有什麽兄弟姐妹,大都是獨生子女。
餐具也不是很多,衣服都放進洗衣機裏,地麵也很幹淨。
那麽,今天學做家務又有什麽意義呢?
學做家務可養成勤儉的美德。
讓他們懂得每天吃的糧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學習用的文具等,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都是父母的血汗結晶,從而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道理,養成勤儉的美德。
學做家務可以增強孩子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感和主人翁精神。
孩子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可學會戰勝困難的科學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堅強意誌;能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對父母、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做家務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好形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勞動發展肌肉。”
孩子處於精力旺盛期,能量過剩,一般情況下,孩子在無事可做、有點坐立不安時,即是尋找消耗能量的時候到了。
如果這時父母能引導孩子把能量消耗在勞動中,適當安排一些家務勞動,讓其筋骨得到伸展,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會覺得很輕鬆、愉快。
父母掌握利用好這個規律,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自覺做家務勞動的習慣。
如何想辦法讓孩子做家務?
如果誰想讓自己14歲的孩子習慣於幫忙做家務,父母必須在他2歲的時候就慢慢滲透這種習慣。
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記住以下幾點:
1.讓孩子把家務做成技巧嫻熟的藝術。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擺得井井有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兩三歲的孩子能慢慢學會怎麽樣來布置餐桌,能夠在自己勞動後繞著桌子走來走去,體會勞動的快樂。
2.鮮感和持久度之間找到平衡。
是讓孩子總是幫忙做同樣的事?
還是讓孩子每天自由選擇?
這裏需要有一點點微妙的體會。
一方麵變化當然會給人帶來樂趣,使之了解不同方麵的知識。
一個4歲的小孩兒一會兒是浴室專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會兒又成為美廚助手,認識各種蔬菜和瓜果。
3.對孩子們的所作所為太吹毛求疵。
如果孩子們把勺子塞到了糖罐裏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沒有那麽糟糕,他們必須有機會去發現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並且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小孩子人們當然可以提醒:“你給花兒澆水了嗎?”
或者如果孩子忘記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給花澆上水。
4.學會給孩子一些誇獎!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對他說:“真不錯,這一周你已經是第三次自己刷牙,並且把小白牙刷得這麽幹淨了!”
如果孩子幫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摟到懷裏說:“這些天你幫我倒垃圾,媽媽很高興。”
5.適合孩子做的家務。
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間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那你很可能會碰壁。
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沒有很合適的玩具箱。
晚上他們會很疲勞,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覺。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不要勉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你可以這樣說:“你先在廚房裏幫我忙,晚一點我再幫你一起收拾玩具。”
總之,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給孩子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幹的家務勞動。
合理的做家務的年齡是大約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開始幫忙把碗擺上餐桌;3歲的時候試著倒垃圾;4歲時可以掃一掃地……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
星期日,俊俊爸媽決定帶俊俊到公園玩,出發前,俊俊聽見媽媽對爸爸說:“準備多些錢!”
爸爸說:“就在市裏,花不了多少錢。”
俊俊急忙說:“爸,隻要1000元就可以,買門票,到酒店吃飯,吃完再去逛超市,買我喜歡的超人。”
俊俊爸聽了為難地說:“爸爸一個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個月的工資,剩下的1000元怎麽支撐家裏的開銷啊?”
現代社會商品信息多、變化快,處於生長發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夠,自製力弱,容易養成不良習慣,所以家長需要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
首先,應該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開支。
這有助於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亂花錢的毛病,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
要使孩子認識到自己還沒有真正通過勞動為社會、為家庭創造財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負擔,所以沒有理由在生活消費上提出過高的要求。
父母對於孩子的不適當要求,家長要敢於說“不”。
其次,培養孩子節儉的美德。
讓孩子明白“人窮未必誌短,有錢未必有誌”。
單純限製不是解決孩子亂花錢問題的好辦法,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在家庭經濟允許的範圍內,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開支,允許孩子在一定條件下自己計劃花錢。
再次,不要讓孩子受廣告誘惑。
告訴孩子,廣告的宣傳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不必為廣告的宣傳所迷惑。
即使廣告本身沒有問題,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進行采購,否則會造成浪費。
最後,還要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
有一些孩子喜歡用父母的勞動所得大方地“獻愛心”、“幫助別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應當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才有意義。
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還沒有創造財富之前,可以選擇別的方式。
讓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呢?
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教會孩子簡單的儲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雞,如果買份炸雞需要20元的話,家長可以告訴他:“今天隻能給你10元,明天再給你10元,你湊足20元時再去買吧。”
這樣做可以激發孩子的儲蓄觀念,使孩子學會“把今天的錢存起來,等到明天再用”的簡單儲蓄方法。
當然,教孩子分別用儲錢罐和銀行存折,把平時的零花錢及逢年過節得到的“紅包”積存下來,也是讓孩子獨立儲蓄的辦法,但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個性的不同,對錢的管理加強監控。
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習慣。
日常中,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和其他行業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賺錢要付出辛勤勞動的道理,自覺養成節約用錢的習慣。
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儲蓄去開支。
例如,孩子要買玩具或出去遊玩,家長可以指導他使用自己的積蓄。
這樣,不僅可讓孩子認識到儲蓄的意義,使他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達到目的的快樂,同時還可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能力。
消費學習既是知識方法的學習,也是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通過消費學習可以讓青少年學會合理安排個人開支,了解和學會計劃家庭開支,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在孩子自主消費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量入為出,避免攀比;學會計劃,適當存款;比較價格,科學購物;明智選擇,自我保護。
節假日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正負方麵的影響?
據調查了解,青少年在節假日的犯罪率明顯高於平時在校學習時間。
有的老師驚異地發現,一個原來學習認真、遵守紀律的學生,過了一個暑假後,變得經常遲到、曠課,學習成績也下降。
而有的學生在節假日期間積極參加健康有意義的活動,變得更富有愛心和責任感。
同樣是學生,同在節假日裏,不同活動安排產生了兩種不同結果。
這不能不促使咱們家長進行理性思考:節假日為什麽會對孩子有這麽大的影響呢?
這是因為:(1)在節假日裏,孩子離開學校,離開了教師,父母也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加上孩子學習任務輕,壓力小,自由支配時空大大增多,交往時空、對象複雜;(2)節假日包括寒暑假和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連續時間較長,約占全學年時間的1/4。
在這麽長的時間裏,孩子離開學校,處於自由狀態或家長的監護狀態。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正處於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階段,自我製約能力、自我控製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可塑性特別大。
從正效應來看: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調節生活節奏,豐富生活情趣;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的提高,發展學生個性;可以利用節假日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成績;可以擴大孩子的生活時空,讓孩子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增長見識;可以走親訪友,自主交往,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等。
從負效應來看:若節假日活動安排不當,則有可能讓孩子浪費節假日時間,養成不良習氣。
如大手大腳,任性刁蠻,生活無規律,亂交朋友,或個性孤僻,甚至染上看黃色書刊、吸毒等毛病,走上犯罪道路。
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一些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給社會帶來不少不健康的東西。
若不注意對孩子節假日活動的管理,則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如何合理利用節假日?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喜歡節假日,他們總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著節假日的到來。
節假日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曆程,節假日活動是對孩子學校生活的必要補充,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每一位家長都應努力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使孩子愉快地度過這些節日,為自己和他人增添歡樂,是父母不可忽視的教育內容。
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利用節日,進行有關的知識教育。
例如,在教師節進行尊敬老師、尊重知識、尊敬長輩的教育;五一節進行愛勞動、愛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六一兒童節進行未來教育。
讓孩子對這些不同節日有具體的認識。
過節時,父母需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例如,教師節,父母應通過談話、通信或去拜訪自己的老師,以體現尊師的道德風範;母親節,父母應關心問候自己的母親,給母親排憂解難,讓老人稱心如意。
這種教育效果好,與口頭教育互為補充。
讓孩子參與節日中有意義的活動。
如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學校社會都要組織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
要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知識,讓孩子高興、愉快地度過節日。
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準備節日食品。
如春節過年包餃子,大人可帶著孩子一起采購、一起動手,孩子既得到鍛煉,又學到簡單的烹飪技術,使孩子過得盡情、高興和滿足。
從哪些方麵考慮與孩子一起安排假期生活?
家長必須高度重視節假日孩子活動的安排,防微杜漸,積極引導孩子合理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麵考慮。
尊重孩子,共同協商。
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武斷地將孩子的暑假“據為己有”,安排各種補習班、強化班、特長班,孩子們不得不從“單調”的校園走進一個家長精心打造的“鳥籠”。
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
溫故知新,承前啟後。
家長要與孩子商量抽出一定時間溫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
但切忌在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上層層加碼。
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如果孩子成績偏差,甚至有的功課不及格或品行有過失,則需冷靜對待,並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切忌粗暴埋怨甚至“武力討伐”。
“上山下鄉”、回歸自然。
家長最好能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到鄉村、山區與大自然“密切接觸”,讓他們享受大自然的撫愛,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繽紛。
經濟條件允許的家長還可以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遊覽祖國的風景名勝、名山大川。
經濟困難的學生也可以在家長帶領下到就近的山間田野去活動,一樣可以有所收獲。
抽出時間、與孩子同樂。
家長一定要抽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娛樂,與孩子一起進行遊泳、郊遊、野營、爬山、欣賞音樂、製作小工藝品等有益的活動,這樣既可豐富孩子的閱曆、增長其見識、愉悅其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長同孩子的關係。
接觸社會、陶冶情操。
鼓勵適齡青少年參加一些適度的社會活動或公益勞動,如社區活動、幫助殘疾人活動等。
使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其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格。
孩子們容易出現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課間休息、行走、玩耍時不注意而出現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其精力旺盛、好動,自控能力較差。
課間休息時,常常跑跳、逗打、追逐嬉鬧而不注意周圍環境,稍不留神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例如常有學生上下樓梯不注意或走路不注意而摔跤,造成手臂、腿、腳挫傷、扭傷甚至骨折。
行走、騎車、乘車不注意造成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年齡特征又決定其容易急躁、沒有耐心,遇事常常缺乏仔細考慮,不注意安全,不計後果。
例如,不遵守交通規則,亂穿馬路,翻越護欄;騎車帶人,高速逆行,相互追逐碰撞;乘車、乘船時搶、扒等。
用電、用火、用氣不慎出現的安全事故。
當今社會“電”與家庭生活和工作學習時刻相伴。
“電”既可造福於人,又可禍患於人。
超負荷用電,導致電器損壞、電線短路,引起事故發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不幸。
全國因用電不慎引發的重大火災事故頻頻發生,給了人們沉痛的教訓。
遊泳、水上遊樂出現的溺水事故。
我國水域寬廣,江河湖海縱橫,塘堰水庫遍布,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為消暑解熱,紛紛到江河湖海、塘堰水庫中奮臂擊水,舒心暢遊,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更好戲水。
遊泳雖然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但略有不慎,就會樂極生悲。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家長要指導孩子認識什麽樣的行為、什麽樣的環境容易發生災害,使之充分認識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增強安全意識,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其實,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關鍵是要幫助兒童樹立一定的安全意識。
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
對於小學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識教給他們: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出門,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硬物銳器損傷身體任何部分等。
兒童天生好奇好動,不能硬性限製其活動,但一定要讓其掌握安全知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教給孩子意外發生時的應急措施。
讓孩子懂得應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氣泄漏時要先切斷氣源、開窗通風,千萬不能馬上開燈、打電話、關電子打火開關,否則會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會打報警電話、急救電話如110、119等;懂得一些基本醫學知識,如急救止血方法;萬一被人強行拐帶走,要懂得找機會找當地公安機關、政府部門等。
曾有報道一小學生被拐帶後,被賣到一農村人家裏,他趁那家人出處趕集,逃到鎮上,找到派出所,結果最後得以回到父母懷抱。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識,但天性淘氣。
貪玩、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時玩起來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傷或損傷別人,或控製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東西而上當受騙。
因此,父母平時要注意增強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東西?
“爸爸,給我二十塊錢,我要買一個奧特曼。”
“媽媽,我的鉛筆用壞了,給我三塊錢。”
現在的孩子經常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做家長的既不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錢以後亂花,常會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那麽,到底應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首先應區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買書、買練習本,家長就應適當滿足孩子並讓他自己去購買這些東西。
這樣一方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嚴辭拒絕,並向孩子講明道理。
一般來說,上學以後的孩子,都能接受這些道理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次,在給孩子零用錢時,切忌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家務勞動聯係起來。
孩子幹點家務活是正常的,這既能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也能培養他們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義務感。
但不能將之和錢聯係在一起,家務勞動都是無報酬的,不能因為參加家務勞動而獲得零用錢,這樣會扭曲正常的家庭關係,變成雇傭關係,扭曲家庭勞動的意義。
同樣,零用錢也不能用在獎勵孩子考試成績上,這無疑把金錢用做一種物質刺激,有礙於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
最後,在買禮物之前,父母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
知道孩子所著迷的事情、在意的東西,聽孩子談論自己的願望和希望,但不要讓他的這些希望和願望立刻得到滿足,並且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願望都是“必須”或能夠實現的。
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為未來作打算。
孩子才會懂得在“美夢成真”時刻的快樂,在“美夢落空”的時候不會跺腳,隻有付出這樣的時間代價,他才可能放棄“我要什麽媽媽就得給什麽”的幻想而慢慢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
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
培養孩子的上進心,首先要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爸爸媽媽的挫傷。
孩子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父母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
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有的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麵的需要。
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遊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自身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因此,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必然有積極性,反之,影響積極性發揮。
如何激以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以親切、活潑、愉快的言語激發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便會很自然地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來。
引導孩子積極活動。
孩子在活動或遊戲時,父母積極參與,同樣也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通過父母的參與,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樣可以促進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滿意,也應以鼓勵的話語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績。
父母的鼓勵,不僅會使孩子受到鼓勵,並能使孩子產生一種“連鎖反應”--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或對舊知識繼續努力鞏固的願望。
如果父母用諷刺或訓斥的語氣教訓孩子,隻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使其滋生畏懼、逃避的心理,更甚者會影響其一生的進取心。
什麽原因導致你的孩子不喜歡老師呢?
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
老師沒有讓孩子當小幹部,沒有給他一定的工作任務,甚至在課堂上很少向他提問,或者老師跟他從來沒有交談過。
孩子對某科的學習缺乏興趣,成績不好,即使老師沒有對他批評、責備,他自認為學習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於是對老師缺乏感情。
因為紀律問題或個別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過多、過於嚴厲。
受到太多、太嚴厲批評的孩子,在老師麵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體驗,造成感情上的隔閡。
被老師冤枉過,老師又沒有認真承認自己的失誤。
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難免出現錯誤,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於懷,產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緒,與老師感情疏遠。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
而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如何讓孩子與老師正常相處?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
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
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其次,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對其做出適當響應的一種能力),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
應教導孩子:一方麵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麵,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
最後,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
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的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附測試:你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每一個家長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麽繁忙,家長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
但有些家長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
原因很簡單,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1.5歲的悅悅把幾十件積木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媽媽一定要她收到盒子裏,悅悅不理,最後哭鬧到奶奶處,於是奶奶動手收拾起來,但媽媽還是說:“小孩子應該自己學會收拾玩具。”
後來爸爸對悅悅說:“這次就原諒你,我來收拾,你來幫助我,下一回,自己幹。”
爸爸在盒子裏放了5件積木,其餘的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悅悅玩過這5件積木以後自己也收了起來,爸爸又獎給她5件積木……對件事情你認為怎麽分析?
2.6歲的淘淘一看見飯桌上有瓶打開的果醬,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麵前用指頭舔吃來,而且舔了又撈,撈了又舔。
奶奶發現後說:“你怎麽把手指伸到瓶子裏去了?
多髒!”
媽媽就給奧夏一把勺子,讓他從瓶子裏舀了吃。
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對這樣做,但媽媽說:“瞧你,孩子吃點果醬也小氣!”
請問這件事誰對誰不對?
3.拉拉實在太喜歡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見爸爸忘記在桌上的剪刀,就拿來剪旁邊的新頭巾。
當爸爸發現了他打算送給媽媽的禮物被弄壞後,非常生氣,就罰拉拉站壁角。
這時媽媽回家了解了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廚房裏說:“拉拉才4歲,別這樣處罰她,要講給她聽這樣剪是不對的。”
但爸爸堅持己見,他認為家裏應該有條規矩:無論大人小孩,誰糟蹋了東西都應受罰。
那麽你認為這是原則性強的表現嗎?
4.有一次莎莎看見爸爸在家裏抽煙,就問:“爸爸,人家說抽煙是不好的,那你幹嘛還要抽呢?”
爸爸有點臉紅,就對莎莎說:“好,我以後不抽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這非常難以做到,於是又偷偷抽了起來了。
但是莎莎還是聞到了香煙味,見到了香煙頭,所以他又問爸爸:“你不是說過不抽了嗎?”
看來,爸爸這次回答可不能隨口說說了。
究竟該怎樣回答才好?
5.再過兩星期,娜娜就要滿5周歲了,媽媽為他買了生日禮物--電動汽車。
當媽媽把汽車藏進大櫥時,娜娜問她這是什麽,媽媽神秘地笑笑,說這是個“秘密”。
於時娜娜纏著問是什麽“秘密”。
媽媽說:“夠了,你真煩死人,到那一天自會給你看的。”
娜娜說:“嗨,我知道了,這是我的生日禮物!給我看一眼,我隻要看一眼,我保證!”
請問這件事的結局你能預測到嗎?
有什麽地方不大對頭了?
答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絕不應隻是要求,而應該按解釋--示範--在大人指導下完成--獨立完成--評價這樣的順序進行。
媽媽也不了解四五歲的孩子能亂扔幾十件東西,但不會把它們收起來;也不應像奶奶那樣隻是包辦代替;需要像爸爸那樣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做。
2.6歲的孩子往往還沒有養成禮貌和衛生的習慣,更不懂得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許。
媽媽對爸爸的責備當然更不對,爸爸不是小氣,從瓶子裏直接舀果醬吃當然不對,果醬應先舀在碟子裏再塗在饅頭或麵包上。
所以果醬瓶不應沒加蓋子,更不應直接拿上飯桌。
3.其實爸爸自身犯了好幾處錯:首先剪刀不應亂放,其次禮物又沒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幼兒的行為:因為在伊拉看來,她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頭巾”,這並沒有什麽錯。
媽媽的意見是正確的,而且她還很注意,在孩子麵前不馬上去指責爸爸。
4.既然父親已經答應過不再抽煙,那就一定要遵守諾言,不論這樣做有多麽困難,因為這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實在太大了。
現在父親絕不能再次掩飾,隻能回答:“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應過不抽,但沒能做到。
孩子,這比抽煙更壞。
我現在才知道抽煙已成習慣,很難一下子戒掉,你將來無論如何也別去學抽煙,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
隻要下定決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象得出媽媽最後還是拗不過娜娜,不但給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車也許都已玩舊了。
許多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麵前急於炫耀、誇示一切,這並不好。
案例二:小華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家長沒有過多操心。
後來,為了讓他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把他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
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小華回到家裏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裏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
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小華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於是經常逃學、生病,讓家長十分苦惱。
上述兩個例子中,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是兒童恐懼症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
如果強迫恐懼症兒童去上學,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如果同意他們暫時在家休息,焦慮情緒和不適症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
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於是內心產生了解不開的矛盾,很容易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身體不適症狀。
如果此時家長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習慣反應,同時會給孩子“有病”的消極心理暗示,逐漸形成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如何克服兒童的“學校恐懼症”?
要克勤克服兒童的“學校恐懼症”,首先要了解引起症狀的原因。
引起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內因主要在於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等。
外因有二:一、家長的溺愛,致使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二、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而害怕學校、不想上學。
家長在確定孩子患上學校恐懼症後,就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讓孩子確信自己沒病,是個十分健康的孩子。
要積極幫助孩子克服學校恐懼症,但不可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可按孩子的恐懼程度由輕到重實施以下步驟:
首先,請同學或請老師來家裏輔導孩子。
其次,家長先陪孩子在教室學習,然後讓孩子自己在教室學習,逐漸讓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學習。
再次,讓孩子在教室由老師單獨輔導,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聽老師輔導。
最後,讓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課。
怎樣與孩子一起學習?
讀書、看報。
在讀書看報時,父母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
讀書過程中養成劃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讓孩子喜歡上讀書、看報。
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
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練習,激發學習興趣。
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都感興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樣,就此開展辯論活動,各抒己見,也是項不錯的活動。
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家庭成員的水平都會提高,還能矯正有些父母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智力型家務勞動。
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如:飯,怎樣做能節約時間?
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
大掃除,先幹什麽、後幹什麽;拖地板,怎樣才能擦幹淨?
等等。
向孩子請教。
父母應有向孩子學習的意識,有些知識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
比如,孩子的英語學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請教請教孩子,這樣更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回答你的問題,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難道不比聽寫、默寫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嗎?
如何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
提起讓孩子“做家務”,現在的家長大多數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地“哦”一聲,心裏想著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務重要的事情等著孩子去學,哪有時間做這種事情?
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問相同的人群,“你想培養出一個具備責任感的孩子嗎?”
反響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做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絕佳辦法。
從小就幹家務活兒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比不幹家務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
他們從小就懂得幹好一件工作是多麽有價值,每完成一項工作是多麽讓人快意。
然而這僅僅是理想狀況!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幫忙整理玩具,幫媽媽擺餐桌、掃地、倒垃圾,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很無聊,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對你的要求充耳不聞,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還有什麽“義務”。
其實,除了家務事不像孩子的其他遊戲那樣有趣之外,造成孩子們排斥做家務的原因往往來自父母本身。
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
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
比如,孩子動作慢一點,我們就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尤其是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讓我來吧,這個你做不了!”
甚至我們在幫孩子們整理他們亂七八糟的玩具時,也會在他們麵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所有家務活兒成年人都會輕而易舉地完成,這就讓孩子覺得幫忙隻是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似的。
而孩子們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是否真的被需要。
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為什麽過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會做家務?
因為過去年代的孩子,爸爸媽媽需要他們的幫助,沒有他們根本不行,這讓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
所以一個5歲的孩子會照顧2歲的小弟弟,幫媽媽掃地,幫助媽媽擰衣服,沒有一句怨言。
雖然這麽多的家務會讓一個孩子感到疲憊,但是這也會使他建立一種自信--我在這個家裏是重要的,家裏沒有我不行!瞧瞧今天,沒有什麽兄弟姐妹,大都是獨生子女。
餐具也不是很多,衣服都放進洗衣機裏,地麵也很幹淨。
那麽,今天學做家務又有什麽意義呢?
學做家務可養成勤儉的美德。
讓他們懂得每天吃的糧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學習用的文具等,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都是父母的血汗結晶,從而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道理,養成勤儉的美德。
學做家務可以增強孩子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感和主人翁精神。
孩子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可學會戰勝困難的科學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堅強意誌;能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對父母、對家庭負有責任。
學做家務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好形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勞動發展肌肉。”
孩子處於精力旺盛期,能量過剩,一般情況下,孩子在無事可做、有點坐立不安時,即是尋找消耗能量的時候到了。
如果這時父母能引導孩子把能量消耗在勞動中,適當安排一些家務勞動,讓其筋骨得到伸展,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會覺得很輕鬆、愉快。
父母掌握利用好這個規律,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自覺做家務勞動的習慣。
如何想辦法讓孩子做家務?
如果誰想讓自己14歲的孩子習慣於幫忙做家務,父母必須在他2歲的時候就慢慢滲透這種習慣。
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記住以下幾點:
1.讓孩子把家務做成技巧嫻熟的藝術。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擺得井井有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兩三歲的孩子能慢慢學會怎麽樣來布置餐桌,能夠在自己勞動後繞著桌子走來走去,體會勞動的快樂。
2.鮮感和持久度之間找到平衡。
是讓孩子總是幫忙做同樣的事?
還是讓孩子每天自由選擇?
這裏需要有一點點微妙的體會。
一方麵變化當然會給人帶來樂趣,使之了解不同方麵的知識。
一個4歲的小孩兒一會兒是浴室專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會兒又成為美廚助手,認識各種蔬菜和瓜果。
3.對孩子們的所作所為太吹毛求疵。
如果孩子們把勺子塞到了糖罐裏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沒有那麽糟糕,他們必須有機會去發現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並且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小孩子人們當然可以提醒:“你給花兒澆水了嗎?”
或者如果孩子忘記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給花澆上水。
4.學會給孩子一些誇獎!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對他說:“真不錯,這一周你已經是第三次自己刷牙,並且把小白牙刷得這麽幹淨了!”
如果孩子幫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摟到懷裏說:“這些天你幫我倒垃圾,媽媽很高興。”
5.適合孩子做的家務。
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間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那你很可能會碰壁。
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沒有很合適的玩具箱。
晚上他們會很疲勞,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覺。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不要勉強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你可以這樣說:“你先在廚房裏幫我忙,晚一點我再幫你一起收拾玩具。”
總之,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給孩子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幹的家務勞動。
合理的做家務的年齡是大約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開始幫忙把碗擺上餐桌;3歲的時候試著倒垃圾;4歲時可以掃一掃地……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
星期日,俊俊爸媽決定帶俊俊到公園玩,出發前,俊俊聽見媽媽對爸爸說:“準備多些錢!”
爸爸說:“就在市裏,花不了多少錢。”
俊俊急忙說:“爸,隻要1000元就可以,買門票,到酒店吃飯,吃完再去逛超市,買我喜歡的超人。”
俊俊爸聽了為難地說:“爸爸一個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個月的工資,剩下的1000元怎麽支撐家裏的開銷啊?”
現代社會商品信息多、變化快,處於生長發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夠,自製力弱,容易養成不良習慣,所以家長需要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
首先,應該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開支。
這有助於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亂花錢的毛病,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
要使孩子認識到自己還沒有真正通過勞動為社會、為家庭創造財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負擔,所以沒有理由在生活消費上提出過高的要求。
父母對於孩子的不適當要求,家長要敢於說“不”。
其次,培養孩子節儉的美德。
讓孩子明白“人窮未必誌短,有錢未必有誌”。
單純限製不是解決孩子亂花錢問題的好辦法,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在家庭經濟允許的範圍內,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開支,允許孩子在一定條件下自己計劃花錢。
再次,不要讓孩子受廣告誘惑。
告訴孩子,廣告的宣傳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不必為廣告的宣傳所迷惑。
即使廣告本身沒有問題,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進行采購,否則會造成浪費。
最後,還要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
有一些孩子喜歡用父母的勞動所得大方地“獻愛心”、“幫助別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應當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才有意義。
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還沒有創造財富之前,可以選擇別的方式。
讓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呢?
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教會孩子簡單的儲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雞,如果買份炸雞需要20元的話,家長可以告訴他:“今天隻能給你10元,明天再給你10元,你湊足20元時再去買吧。”
這樣做可以激發孩子的儲蓄觀念,使孩子學會“把今天的錢存起來,等到明天再用”的簡單儲蓄方法。
當然,教孩子分別用儲錢罐和銀行存折,把平時的零花錢及逢年過節得到的“紅包”積存下來,也是讓孩子獨立儲蓄的辦法,但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個性的不同,對錢的管理加強監控。
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習慣。
日常中,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和其他行業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賺錢要付出辛勤勞動的道理,自覺養成節約用錢的習慣。
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儲蓄去開支。
例如,孩子要買玩具或出去遊玩,家長可以指導他使用自己的積蓄。
這樣,不僅可讓孩子認識到儲蓄的意義,使他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達到目的的快樂,同時還可培養孩子節約和計劃用錢的能力。
消費學習既是知識方法的學習,也是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通過消費學習可以讓青少年學會合理安排個人開支,了解和學會計劃家庭開支,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在孩子自主消費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量入為出,避免攀比;學會計劃,適當存款;比較價格,科學購物;明智選擇,自我保護。
節假日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正負方麵的影響?
據調查了解,青少年在節假日的犯罪率明顯高於平時在校學習時間。
有的老師驚異地發現,一個原來學習認真、遵守紀律的學生,過了一個暑假後,變得經常遲到、曠課,學習成績也下降。
而有的學生在節假日期間積極參加健康有意義的活動,變得更富有愛心和責任感。
同樣是學生,同在節假日裏,不同活動安排產生了兩種不同結果。
這不能不促使咱們家長進行理性思考:節假日為什麽會對孩子有這麽大的影響呢?
這是因為:(1)在節假日裏,孩子離開學校,離開了教師,父母也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加上孩子學習任務輕,壓力小,自由支配時空大大增多,交往時空、對象複雜;(2)節假日包括寒暑假和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連續時間較長,約占全學年時間的1/4。
在這麽長的時間裏,孩子離開學校,處於自由狀態或家長的監護狀態。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正處於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階段,自我製約能力、自我控製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可塑性特別大。
從正效應來看: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調節生活節奏,豐富生活情趣;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的提高,發展學生個性;可以利用節假日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成績;可以擴大孩子的生活時空,讓孩子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增長見識;可以走親訪友,自主交往,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等。
從負效應來看:若節假日活動安排不當,則有可能讓孩子浪費節假日時間,養成不良習氣。
如大手大腳,任性刁蠻,生活無規律,亂交朋友,或個性孤僻,甚至染上看黃色書刊、吸毒等毛病,走上犯罪道路。
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一些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給社會帶來不少不健康的東西。
若不注意對孩子節假日活動的管理,則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如何合理利用節假日?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喜歡節假日,他們總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著節假日的到來。
節假日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曆程,節假日活動是對孩子學校生活的必要補充,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每一位家長都應努力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使孩子愉快地度過這些節日,為自己和他人增添歡樂,是父母不可忽視的教育內容。
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利用節日,進行有關的知識教育。
例如,在教師節進行尊敬老師、尊重知識、尊敬長輩的教育;五一節進行愛勞動、愛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六一兒童節進行未來教育。
讓孩子對這些不同節日有具體的認識。
過節時,父母需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例如,教師節,父母應通過談話、通信或去拜訪自己的老師,以體現尊師的道德風範;母親節,父母應關心問候自己的母親,給母親排憂解難,讓老人稱心如意。
這種教育效果好,與口頭教育互為補充。
讓孩子參與節日中有意義的活動。
如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學校社會都要組織各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
要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增長知識,讓孩子高興、愉快地度過節日。
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準備節日食品。
如春節過年包餃子,大人可帶著孩子一起采購、一起動手,孩子既得到鍛煉,又學到簡單的烹飪技術,使孩子過得盡情、高興和滿足。
從哪些方麵考慮與孩子一起安排假期生活?
家長必須高度重視節假日孩子活動的安排,防微杜漸,積極引導孩子合理安排節假日活動。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麵考慮。
尊重孩子,共同協商。
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武斷地將孩子的暑假“據為己有”,安排各種補習班、強化班、特長班,孩子們不得不從“單調”的校園走進一個家長精心打造的“鳥籠”。
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
溫故知新,承前啟後。
家長要與孩子商量抽出一定時間溫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
但切忌在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上層層加碼。
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如果孩子成績偏差,甚至有的功課不及格或品行有過失,則需冷靜對待,並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切忌粗暴埋怨甚至“武力討伐”。
“上山下鄉”、回歸自然。
家長最好能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到鄉村、山區與大自然“密切接觸”,讓他們享受大自然的撫愛,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繽紛。
經濟條件允許的家長還可以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遊覽祖國的風景名勝、名山大川。
經濟困難的學生也可以在家長帶領下到就近的山間田野去活動,一樣可以有所收獲。
抽出時間、與孩子同樂。
家長一定要抽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娛樂,與孩子一起進行遊泳、郊遊、野營、爬山、欣賞音樂、製作小工藝品等有益的活動,這樣既可豐富孩子的閱曆、增長其見識、愉悅其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長同孩子的關係。
接觸社會、陶冶情操。
鼓勵適齡青少年參加一些適度的社會活動或公益勞動,如社區活動、幫助殘疾人活動等。
使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培養其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格。
孩子們容易出現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課間休息、行走、玩耍時不注意而出現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其精力旺盛、好動,自控能力較差。
課間休息時,常常跑跳、逗打、追逐嬉鬧而不注意周圍環境,稍不留神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例如常有學生上下樓梯不注意或走路不注意而摔跤,造成手臂、腿、腳挫傷、扭傷甚至骨折。
行走、騎車、乘車不注意造成的安全事故。
中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年齡特征又決定其容易急躁、沒有耐心,遇事常常缺乏仔細考慮,不注意安全,不計後果。
例如,不遵守交通規則,亂穿馬路,翻越護欄;騎車帶人,高速逆行,相互追逐碰撞;乘車、乘船時搶、扒等。
用電、用火、用氣不慎出現的安全事故。
當今社會“電”與家庭生活和工作學習時刻相伴。
“電”既可造福於人,又可禍患於人。
超負荷用電,導致電器損壞、電線短路,引起事故發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不幸。
全國因用電不慎引發的重大火災事故頻頻發生,給了人們沉痛的教訓。
遊泳、水上遊樂出現的溺水事故。
我國水域寬廣,江河湖海縱橫,塘堰水庫遍布,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為消暑解熱,紛紛到江河湖海、塘堰水庫中奮臂擊水,舒心暢遊,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更好戲水。
遊泳雖然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但略有不慎,就會樂極生悲。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家長要指導孩子認識什麽樣的行為、什麽樣的環境容易發生災害,使之充分認識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增強安全意識,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其實,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關鍵是要幫助兒童樹立一定的安全意識。
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
對於小學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識教給他們: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出門,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硬物銳器損傷身體任何部分等。
兒童天生好奇好動,不能硬性限製其活動,但一定要讓其掌握安全知識,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教給孩子意外發生時的應急措施。
讓孩子懂得應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氣泄漏時要先切斷氣源、開窗通風,千萬不能馬上開燈、打電話、關電子打火開關,否則會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會打報警電話、急救電話如110、119等;懂得一些基本醫學知識,如急救止血方法;萬一被人強行拐帶走,要懂得找機會找當地公安機關、政府部門等。
曾有報道一小學生被拐帶後,被賣到一農村人家裏,他趁那家人出處趕集,逃到鎮上,找到派出所,結果最後得以回到父母懷抱。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識,但天性淘氣。
貪玩、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時玩起來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傷或損傷別人,或控製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東西而上當受騙。
因此,父母平時要注意增強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東西?
“爸爸,給我二十塊錢,我要買一個奧特曼。”
“媽媽,我的鉛筆用壞了,給我三塊錢。”
現在的孩子經常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做家長的既不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錢以後亂花,常會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那麽,到底應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首先應區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買書、買練習本,家長就應適當滿足孩子並讓他自己去購買這些東西。
這樣一方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嚴辭拒絕,並向孩子講明道理。
一般來說,上學以後的孩子,都能接受這些道理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次,在給孩子零用錢時,切忌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家務勞動聯係起來。
孩子幹點家務活是正常的,這既能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也能培養他們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義務感。
但不能將之和錢聯係在一起,家務勞動都是無報酬的,不能因為參加家務勞動而獲得零用錢,這樣會扭曲正常的家庭關係,變成雇傭關係,扭曲家庭勞動的意義。
同樣,零用錢也不能用在獎勵孩子考試成績上,這無疑把金錢用做一種物質刺激,有礙於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
最後,在買禮物之前,父母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
知道孩子所著迷的事情、在意的東西,聽孩子談論自己的願望和希望,但不要讓他的這些希望和願望立刻得到滿足,並且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願望都是“必須”或能夠實現的。
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為未來作打算。
孩子才會懂得在“美夢成真”時刻的快樂,在“美夢落空”的時候不會跺腳,隻有付出這樣的時間代價,他才可能放棄“我要什麽媽媽就得給什麽”的幻想而慢慢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
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
培養孩子的上進心,首先要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爸爸媽媽的挫傷。
孩子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父母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
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有的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麵的需要。
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遊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自身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因此,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必然有積極性,反之,影響積極性發揮。
如何激以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以親切、活潑、愉快的言語激發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便會很自然地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來。
引導孩子積極活動。
孩子在活動或遊戲時,父母積極參與,同樣也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通過父母的參與,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樣可以促進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滿意,也應以鼓勵的話語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績。
父母的鼓勵,不僅會使孩子受到鼓勵,並能使孩子產生一種“連鎖反應”--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或對舊知識繼續努力鞏固的願望。
如果父母用諷刺或訓斥的語氣教訓孩子,隻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使其滋生畏懼、逃避的心理,更甚者會影響其一生的進取心。
什麽原因導致你的孩子不喜歡老師呢?
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
老師沒有讓孩子當小幹部,沒有給他一定的工作任務,甚至在課堂上很少向他提問,或者老師跟他從來沒有交談過。
孩子對某科的學習缺乏興趣,成績不好,即使老師沒有對他批評、責備,他自認為學習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於是對老師缺乏感情。
因為紀律問題或個別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過多、過於嚴厲。
受到太多、太嚴厲批評的孩子,在老師麵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體驗,造成感情上的隔閡。
被老師冤枉過,老師又沒有認真承認自己的失誤。
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難免出現錯誤,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於懷,產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緒,與老師感情疏遠。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
而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如何讓孩子與老師正常相處?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
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
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其次,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對其做出適當響應的一種能力),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
應教導孩子:一方麵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麵,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
最後,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
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的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附測試:你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每一個家長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麽繁忙,家長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
但有些家長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
原因很簡單,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1.5歲的悅悅把幾十件積木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媽媽一定要她收到盒子裏,悅悅不理,最後哭鬧到奶奶處,於是奶奶動手收拾起來,但媽媽還是說:“小孩子應該自己學會收拾玩具。”
後來爸爸對悅悅說:“這次就原諒你,我來收拾,你來幫助我,下一回,自己幹。”
爸爸在盒子裏放了5件積木,其餘的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悅悅玩過這5件積木以後自己也收了起來,爸爸又獎給她5件積木……對件事情你認為怎麽分析?
2.6歲的淘淘一看見飯桌上有瓶打開的果醬,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麵前用指頭舔吃來,而且舔了又撈,撈了又舔。
奶奶發現後說:“你怎麽把手指伸到瓶子裏去了?
多髒!”
媽媽就給奧夏一把勺子,讓他從瓶子裏舀了吃。
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對這樣做,但媽媽說:“瞧你,孩子吃點果醬也小氣!”
請問這件事誰對誰不對?
3.拉拉實在太喜歡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見爸爸忘記在桌上的剪刀,就拿來剪旁邊的新頭巾。
當爸爸發現了他打算送給媽媽的禮物被弄壞後,非常生氣,就罰拉拉站壁角。
這時媽媽回家了解了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廚房裏說:“拉拉才4歲,別這樣處罰她,要講給她聽這樣剪是不對的。”
但爸爸堅持己見,他認為家裏應該有條規矩:無論大人小孩,誰糟蹋了東西都應受罰。
那麽你認為這是原則性強的表現嗎?
4.有一次莎莎看見爸爸在家裏抽煙,就問:“爸爸,人家說抽煙是不好的,那你幹嘛還要抽呢?”
爸爸有點臉紅,就對莎莎說:“好,我以後不抽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這非常難以做到,於是又偷偷抽了起來了。
但是莎莎還是聞到了香煙味,見到了香煙頭,所以他又問爸爸:“你不是說過不抽了嗎?”
看來,爸爸這次回答可不能隨口說說了。
究竟該怎樣回答才好?
5.再過兩星期,娜娜就要滿5周歲了,媽媽為他買了生日禮物--電動汽車。
當媽媽把汽車藏進大櫥時,娜娜問她這是什麽,媽媽神秘地笑笑,說這是個“秘密”。
於時娜娜纏著問是什麽“秘密”。
媽媽說:“夠了,你真煩死人,到那一天自會給你看的。”
娜娜說:“嗨,我知道了,這是我的生日禮物!給我看一眼,我隻要看一眼,我保證!”
請問這件事的結局你能預測到嗎?
有什麽地方不大對頭了?
答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絕不應隻是要求,而應該按解釋--示範--在大人指導下完成--獨立完成--評價這樣的順序進行。
媽媽也不了解四五歲的孩子能亂扔幾十件東西,但不會把它們收起來;也不應像奶奶那樣隻是包辦代替;需要像爸爸那樣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做。
2.6歲的孩子往往還沒有養成禮貌和衛生的習慣,更不懂得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許。
媽媽對爸爸的責備當然更不對,爸爸不是小氣,從瓶子裏直接舀果醬吃當然不對,果醬應先舀在碟子裏再塗在饅頭或麵包上。
所以果醬瓶不應沒加蓋子,更不應直接拿上飯桌。
3.其實爸爸自身犯了好幾處錯:首先剪刀不應亂放,其次禮物又沒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幼兒的行為:因為在伊拉看來,她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頭巾”,這並沒有什麽錯。
媽媽的意見是正確的,而且她還很注意,在孩子麵前不馬上去指責爸爸。
4.既然父親已經答應過不再抽煙,那就一定要遵守諾言,不論這樣做有多麽困難,因為這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實在太大了。
現在父親絕不能再次掩飾,隻能回答:“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應過不抽,但沒能做到。
孩子,這比抽煙更壞。
我現在才知道抽煙已成習慣,很難一下子戒掉,你將來無論如何也別去學抽煙,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
隻要下定決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象得出媽媽最後還是拗不過娜娜,不但給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車也許都已玩舊了。
許多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麵前急於炫耀、誇示一切,這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