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工們距離國人身份更近一步的時候已是八月末,那是秋天。


    秋天過去便是冬天,冬天再過去華曆三十四年就算是過去了。


    種種變革給很多人留下了不同的記憶,但也有很多是不屬於夏城體係甚至草河同盟內的人的記憶,而這些記憶自然與夏城體係有關。


    比如八月份榆城關於逃奴非奴的法令傳到了其餘城邑,原本因為血統論對陳健大加讚賞的各個城邑貴族階層此時忍不住破口大罵。


    這種大罵很有意思,離得越近罵的越狠,但也有一批不罵的,因為他們率先和夏城達成了一些貿易,夏城提供的鐵製農具和羊毛剪很便宜,而要付出的隻是原本不存在的每年可以剪兩次的羊毛——奴隸們可以勝任這種事,而鐵製農具又讓他們省出了許多奴隸。


    他們與夏城榆城之間的往來愈發密切,但是涉及到根本的變革卻沒有發生:陳健曾建議他們分出一部分土地讓奴隸耕種,繳納足夠的糧食後可以剩餘一批以激發奴隸的積極性。


    不過那些人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危險而堅決反對:如果奴隸擁有剩餘產品,那麽自己怎麽控製奴隸?隻有一無所有才能保證奴隸是自己的私產而非人。他們寧可不用鐵製農具,也決不放棄自己手中的會說話的財產。


    各個城邑的使者在九月份抵達了榆城,重申了當初的密約,嚴禁石薺等人在其餘城邑演出任何關於榆城變革的戲劇,如果陳健不遵守將會斷絕和榆城的糧食貿易。


    陳健答應了,眾人以為抓到了榆城命門的時候,另一件事讓他們更加不安。


    九月中旬的一場延綿不絕的秋雨導致了下遊一座城邑被淹,水災退去後,榆城組織了船隊,以大河諸部親為一體的大義援助了那座城邑八十萬斤糧食。


    整場運糧持續了半個月時間,井然有序甚至沒有影響到榆城的整場勞作,而且運抵的以新麥為主,沿途經過每座城邑都大肆宣揚,石薺等人也在表演各種戲劇來宣傳親族一體之類。


    同時也是一種示威,作為月初被人威脅後的示威,那些城邑的首領都明白,這是陳健在告訴他們,別用糧食來威脅自己,沒有用。


    這批糧食引起的震動不止於此,各個城邑的貴族都知道榆城建立了幾個農莊也知道榆城開始大規模使用鐵製農具,他們當然知道這些新麥是哪裏來的。


    於是一個頗為可怕的想法在他們腦海中轉圜:難道那些鐵製農具和耬車犁鏵之類,真的比奴隸更好用?要知道兩千拿著石頭的奴隸可根本產不出那麽多的糧食,更別說還可以無償援助給其餘城邑了。


    這些船經過的地方,讓那些人重新認識到了新工具的可怕,當這些船回來的時候,很多人跟著船來到了榆城,想要看看那些新農具。


    而對於那個遭災的城邑來說,他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的家園被毀後,一艘艘插著陰陽魚旗幟和當年華城膜拜的光明之花旗幟的船隻往來穿梭,將他們急需的糧食運抵。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糧食的,很多人擁有存糧,但也有很多的平民沒有那麽多的存糧。


    和那些糧食一起來的,還有唱著歌演著戲的一些人,親族一體的說法對他們來說原本很遙遠,如今卻觸手可及。


    東邊日出西邊雨,你家遭災我家晴,既然都是親族,當然要幫你們度過災年,要是以後天下更大的話或許更好,總有沒有遭災的地方,也總有一個首領可以調配天下的物資。


    這些糧食都是無償援助的,但為了能夠搬運這些糧食,榆城人請那些遭災的人在河邊搭建了一個小碼頭,搭建完了小碼頭又建了一排屋子作為倉庫,幾個夏城人負責協調這些遭災的人重建了家園。


    隨後一批農具運過來,說是他們遭了災正是需要墾殖的時候,雖然榆城如今連農具都不夠用但為了親族大義還是送來了雲雲。首領們和貴族們忙著自己的事,沒時間管那些人,這是理所當然的一貫如此,平民們也沒覺得什麽,就按照夏城的辦法開始墾殖土地。


    那些夏城人又說救急不救窮之類的意思,所以要教會他們新的墾耕辦法,如果願意的話夏城人希望能夠分到三成的收獲,不過暫時不用,就是為了夏城萬一遭災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五年內夏城還不要,那三成糧食就歸他們了,希望他們看管好這些糧食。


    眾人感激之餘當然同意了這個要求,尤其是看到牛拉著犁鏵從那些淤泥中很輕鬆地翻墾了許多的土地後,更覺得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可是牛馬犁鏵又沒有那麽多,需要有人負責分配以為公平,於是又選出了自己中的德高望重者負責協調這些事——一抱團就容易鬧事,這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等土地開墾的足夠多引起首領貴族們眼紅的時候。


    等運糧的船隻離開後,還是有幾個夏城人留下來了,為首的是個殘廢了一條手的人,名字叫鬆,主要就是講講故事和人閑聊,順便請這些人加固一下碼頭之類。


    當然,沒有人注意到這座城邑距離榆城大約三百裏,再往東二百裏就到了東夷氏族和大河諸部的交界處了。


    關於“無償”援助糧食的這件事,其實很多人心有不滿,滿口大義一說,這就讓別的城邑很難受,隻好誇讚了陳健幾句,便沒了下文。


    其餘城邑沒了下文,可在榆城卻是大做文章,各個城邑的親貴子女聚在榆城學堂,懷子節後便來到這裏學習,都稱陳健為先生,自然要聽先生吹噓自己的義舉。


    先生很懶,懶到先來的包括娥黽粟湯月玫等三十多人完成了開蒙的八篇課文後,將新來的那些人和他們分到一起,每個人管幾個人,順便吃住在一起名為同窗順便還能教教他們那些開蒙的東西。


    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平日裏都是親貴,如今卻在課堂中分出了高低,新來的難免要顯擺一下自己學到的東西,從騎馬射箭擊劍再到拚字認音數數乘除,處處都覺得很爽快。


    據說要等到新來的這批人都完成開蒙後再進行之後的學習,不然分不出那麽多人來教他們。


    不過他們的先生也很勤快,每旬都會抽出些時間來給他們講課,隻是講的內容並非學識。


    而是諸如大河諸部同根同源,講大河諸部之間的戰爭是不義的是被祖先唾棄的,講外麵還有數不盡的土地財富,講有雄心壯誌的應該學習當年的衛姓老首領其誌在外,講一座城邑建起來沒有那麽難等等這些。


    這一點上讓學生們很驚訝,因為這太勤快了,哪怕是下著大雨他們的先生也會在每旬的那一天準時來講上一陣,簡直與之前甩手不管判若兩人。


    未必所有人都相信,但至少會有一部分信,這就足夠了。意識形態必然存在,你不去占領,自然會有別的思想占據,這東西沒有那麽神奇高大,也不是工業時代才有的東西。巫史鬼神,宗教哲學,為民為己,族群城邑,思考方式,其實都是一種意識形態。


    等到運送糧食的船隻回來後,更是大肆宣揚,並提出了一個設想:祖先土地如此之大,有遭災的就有沒有遭災的,作為大河諸部的首領應該協調一下將豐收的糧食運送到遭災的地方……


    這話說的漂亮,即便想要反駁也無從下手,再一個這本來就是事實,隻是做起來太難,這群人難免開始琢磨這事到底要怎麽才能辦成,想來想去卻都嚇了一跳。


    等到華曆三十四年冬至的時候,他們的先生慷慨無比地送了眾人一人一枚很精致的錢幣,比起那些好看的夏城銅幣更好看,金光閃閃的但絕不是金子,而是黃銅。


    都是銅的,可與那些量產的銅幣不太一樣,正麵是空缺的,背麵是一條蜿蜒的河以及一朵當年華城同盟時常作為陶器花紋的那種向著光明的花。


    有人便問正麵為什麽空著?


    他們的先生告訴他們,正麵不知道印刻什麽,印刻夏城的陰陽魚肯定不行,背麵可不是草河而是大河,不是麥穗而是光明花,這東西可不是隨便印刻的。


    眾人把玩著這枚很好看的銅幣,聚在一起吃了頓美餐,然後借著酒勁他們的先生將各個氏族的標誌全都畫在了石板上,幾十個城邑幾十個氏族的全都有。


    然後他們發現先生喝了很多酒,多到臉有些紅,舌頭有些大。


    “你們說這麽多東西,在銅幣上也塞不下啊,就算最好的銅匠也畫不出來,就算畫出來眾人也看不清,你們想想有什麽辦法?”


    “再說等咱們將來和蠻夷打仗了,粟嶽首領既然要統領諸族,總得有麵旗幟吧?”


    眾人便問:“粟城不是有旗幟嗎?”


    他們的先生回道:“這能一樣嗎?我是夏城的首領,所以我的印章是夏城首領的印章,而不能是我自己的印章。族人拿著我自己的印章隻能去我家拿我的私產,要是去拿公產司貨雖然是我妹妹,可她卻絕不給。你們懂嗎?”


    反應了一陣便也理解,想了半天有人啟發性地說道:“那咱們就取咱們各自氏族城邑的一點東西匯集在一起不就是了?比如我們氏族的角,夏城的陰陽魚做眼睛,他們氏族的蹄子,另外氏族的尾巴……”


    等這個人說完,孩子們便記住了從他們來到榆城後先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失態,興奮地摔了酒碗踢翻了小木桌,踉蹌著仿佛要絆倒一樣拿起了滑石在木板上畫了兩筆,可還沒畫完就醉的吐了一木板。


    哄笑聲中,幾個人抬著他們吐得滿身都是的先生回去睡覺,其餘人則盯著木板上畫出的一個宛如大河的線條,猜想著那是什麽模樣。


    而那些碰倒的木桌,摔碎的酒碗,嘔吐的穢物,以及眾人的笑聲都成為這一年作為深刻的記憶。


    很多年後他們仍舊珍藏著那枚隻有一半的銅幣,正麵仍是空著的,可是心中卻早已畫滿。(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