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榆城的那些作坊工來說,華曆三十四年是一個古怪的年頭,至少三十四年的時候他們還不是夏城的國人。


    很多新規矩新法令甚至貨幣改革,在他們看來都理他們很遙遠,看似他們一如既往,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衝突悄然而至。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地選擇了與自己利益攸關的現實。


    這種選擇預示著他們內心的巨變,對榆城不再是敵視,而是將自己的利益和榆城聯係在了一起。


    整個華曆三十四年,這些作坊工們隻集體鬧騰了一次,鬧騰的原因就是因為春末頒布的慈善法令。


    隨著法令的頒布以及榆城的對外宣傳,導致很多非奴隸的村社人口跑到了大野澤附近,人數雖然暫時不多,但卻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那三千多女奴出現後,這些作坊工很是興奮了一陣,可隨後一些流言和不安就開始在他們之中傳播。


    榆城的作坊在不斷成長,暫時多出來的這些人也能容納,可是作坊工中的一些人感覺到了濃濃的不安。


    澤嗟等人內部也產生了爭吵,當初的十三個人如今已有幾十。一次下工後,幾十個人在陰暗的角落中討論了這件看似和他們毫不相關的法令,最終爭吵了起來。


    有人支持,支持的原因是他們原本也是奴隸。經過上一次的反抗成功後,他們很喜歡現在的地位,至少是人而非奴隸。所以他們希望更多的奴隸能夠逃到這裏,擺脫自己曾經想要擺脫的命運。


    甚至嗟提出自己要偷偷離開榆城,前往那些城邑鼓動奴隸逃亡,提議眾人湊出一些錢,購買一批糧食藏在畢竟的道路上,讓每個逃到這裏的人不至於在路上餓死。


    他計劃建造幾座小木屋,裏麵堆放著食物,留守下幾個人,作為一條通往自由的秘密的路。


    有人支持,自然有人反對,否則那些人就不會爭吵。


    最早的那十三個人中卻有人提出反對,不但不支持嗟要去修建木屋讓更多人逃到這裏的計劃,甚至反對慈善法令本身。


    他們想的很現實,自己如今人的地位是爭取來的,流過血挨過餓,當初自己從城邑逃亡的時候死了多少同伴?當初那些人做什麽去了?如今卻要享受和自己一樣的人的待遇?


    而且他們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大野澤,自己就難以和榆城抗爭了。因為你不幹,自然有別人幹,而且慈善法令強製會讓那些人幹,比自己要求的東西少得多,到時候這些人還憑什麽要求榆城退讓?


    他們不仇視法令本身,他們仇視的是那些將要搶走他們特殊地位的人。


    幾十個人就在角落中爭吵了許久,一邊是現實,一邊是理想。很自然地,嗟敗得一塌糊塗,五十七個人中隻有七個人支持他,剩餘四十八個反對。


    澤沒有表態,他心中支持嗟,但是卻知道如今團結在一起的局麵一旦打破,所有跟著他的大野澤的人都會沒有了依靠。


    在嗟憤怒地提出要和那七個人分出去單獨做事的時候,澤罵了嗟,質問他如果有不同意的意見就要分出去,那麽當初的那些盟誓有什麽用?是不是以後咱們這些人隻要有不同的意見就分出去單幹?單幹能做成什麽事?你們八個人就算湊錢能湊出多少?


    “一根筷子輕易被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夏城人整天說這些,你們難道都沒聽過嗎?咱們幾十個人是要做大事的,總得有個頭,總得有個方向有個目標。頭是什麽?頭就是眾人的腦子,是要為大多數想的才是頭。”


    “人沒有相同的,想法肯定會有區別甚至相悖,這時候怎麽辦?是分開?還是討論後認定一件事去做?那些反對的,難道就要離開嗎?要我說,不是!反對,可以反對,但是反對了眾人還不同意,那就把你的反對咽到肚子裏,不但不能說,還要去做那些你反對的事。”


    “隻有這樣,才能做大事,否則就是一堆散沙。砂子可以燒成堅硬耐火的磚,但若分開卻可以被孩子一腳踢開。”


    “難道咱們麵對的隻有這一件事嗎?並不是,將來還要麵對更多。正因為咱們對於大部分事的意見是相同的,所以才聚在一起。一件事的不同,會說明咱們所有的意見都是相悖的嗎?同樣是去遙遠的夏城,有人乘車,有人騎馬,有人坐船,可最終的目的不都是一樣的嗎?”


    仗著自己的威望,也仗著自己出自內心的感觸,總算壓下去那些人的不滿,嗟悶著頭不說話,但最終分事讓他做的時候他還是同意了。


    這些人是作坊工的靈魂,甚至還有一些人用了些手段去了農莊去了礦山,他們總能煽動起最多的作坊工。


    於是六月份的時候,被選出的作坊工代表們向陳健提出了意見,如果不答應的話可能會引發一次動蕩。


    代表們很明確地告訴陳健和榆城的管理層:“我們反對慈善法令。”


    陳健則明確告訴他們規矩的事他們無權幹涉,因為這是夏城的規矩,與作坊無關,他們還不是夏城人。


    作坊工們很清楚自己反對的是什麽,所以這一次比上次有了進步,弄出了一些提前量以為討價還價準備。


    陳健倒是很高興他們提出這樣的反對,當初他們聚在一起商量事的時候陳健就已經知道,因為有人當晚上就跑來告密。


    陳健高興的是那場爭吵證明了一件事:這群作坊工的想法,已經變了。


    他們曾經反對的是金字塔結構本身,如今他們反對的是自己不能處在金字塔的倒數第二層。因為奴隸這一層難看的皮被陳健換掉了,所以心態的變化沒有那樣糾結。


    從理想變得現實,從反對變為妥協,甚至把自己看成了榆城作坊的既得利益階層,喪失了激進多出了保守,不再是一個最底層的代言者而變為了榆城底層中的上層的得益者——最底層如今是那些適用於慈善法令的沒有勞作技能沒有組織性的新人。


    於是從他們開始反對慈善法令的那一刻,榆城擁有了四種政治勢力。


    最早一批的功勳卓著奴隸眾多的夏城老國人,他們是奴隸製和作坊偽奴隸製的受益者。他們反對這些榆城作坊工成為夏城國人。


    最開始在榆城做工的作坊工,他們反對奴隸製度,不滿於如今的經濟地位但卻與榆城相互依存。他們反對最早的一批老國人的壓迫,但也反對新的一批一無所有的逃奴加入。


    那些底層的非管理層的夏城國人,他們是統治階層,但是他們平日和那些作坊工一同勞作,心中不免同情,同時如果改變製度對他們的影響最小。他們吃喝足夠,對底層有同情心,但又極端反對底層的暴力反抗,不願意改變現有的狀況,但又希望在不影響自己生活的前提下讓和他們一同勞作的作坊工的生活有所提升。


    以及最後的以陳健為首的首領層和完全脫產的軍隊和新銳貴族,他們考慮的不是如今的利益,而是將來的戰爭,甚至一些人對陳健有些盲從盲信。


    至於剩下的如嗟、姬鬆等理想味道太濃的人,則是少數,沒有他們實現夢想的空間和物質條件,可以忽略不計。


    原本這四種勢力之間是平衡的,因為還涉及到夏城的很多問題,夏城軍隊除了脫產軍隊外,主力仍舊是奴隸主和平民組成,而平民很容易被那些勢力頗大的人影響。


    原本那些作坊工隻是反對卻沒有妥協,更沒有展現出他們的立場到底是站在哪裏,是推翻榆城的體係?還是與榆城體係妥協成為既得利益者?


    如今當他們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後,這種平衡即將被打破,因為榆城如今多出了一批人,一批和榆城綁定在一起的,必要的時候會站在自己這邊的人。


    作為試探,陳健沒有和這群人過多扯皮,而是和議事會一半的成員商量後,提出了一個暫時不影響到夏城老貴族利益的決議。


    三天後陳健給那些作坊工代表的答複是:“絕對不可能撤銷慈善法令,但是會出台新的法令。從七月初一開始,隻有在榆城勞作三年以上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冶煉、染紡等幾個很重要的作坊部門。”


    作坊工們討論後同意了這個答複,三年時間足夠他們拉開和那些新來的人的勞作效率差距。


    議事會的老人們對於這個法令也沒有反對,他們已經見識到了作坊群帶來的利益,也明白一旦停工帶來的損失,並沒有意識到陳健的險惡用心——這個法令和慈善法令配合,造就了一批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是支持榆城的,但卻是絕對反對老貴族的。


    這群人是有力量的,尤其在陳健的刻意縱容和教唆下。


    八月末,帶著又一次抗爭勝利的喜悅,這群作坊工完成了去年抗爭後的一個額外條件,有將近千人的隊伍可以聽懂鼓聲前進後退。


    由於平日一起勞作的原因,他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很好,紀律性很強。因為一起吃飯睡覺聽哨上工,他們的服從性也很好。


    夏城不是沒有這種類似的士兵,比如當初和西戎征戰時陳健解放的一批隸農,允許他們脫離奴隸身份以人頭記功。


    但是那些奴隸兵勇猛有餘但紀律不足,戰場上個人奮鬥很勇猛,可是崩潰也很容易,有時候還要麵臨提前衝鋒擾亂陣型的情況。


    榆城的脫產黑衣軍不喜歡那樣的士兵,他們作為戰車騎兵和衝擊兵種,更喜歡能夠穩住陣線的戈矛方陣兵,更喜歡這種可以聽懂鼓聲前進後退的組織力很強的作坊工。


    夏城從開始建立脫產軍隊開始,奉行的戰術路線一直是陣線對峙,在陣線焦灼的時候由脫產士兵完成衝擊,在某個位置撕開對方的陣線從而引起全麵潰敗。


    呆板而且無趣的戰術,什麽沒有奇謀詭計,可也簡單易懂。對方每每看出,也知道弱點在哪,無非就是在長矛戳破自己之前先把對方的盾砸碎,讓夏城先崩,可做起來卻有些難。


    在和陳健一同觀看過這些作坊工的演練後,黑衣軍們更加不喜歡將自己的背後或是側翼交給那些頗為狂熱但不持久的奴隸兵,這些戈矛方陣兵又根本不可能搶走他們的功勳,又可以讓他們心安。


    不過他們什麽也沒說,這群作坊工說的清楚,在取得國人的身份之前絕不出榆城作戰。這不是黑衣軍所能參與決定的事。


    陳健也沒和軍隊的人說什麽,而是對作坊工們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從公產劃出了一筆錢作為那些作坊工孩子半脫產學習的錢,以及資助那些作坊工中選出的人完成脫產學習以進行教育。


    從去年冬天開始的抗爭直到現在才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作坊工們也讓陳健去年的拒絕變得失去了意義。


    那時候陳健說他們沒有資格做國人,因為最基本的打仗他們都不會,而如今至少他們站得直了能夠聽懂鼓聲前進後退了。


    那時候他們反對的是整個榆城夏城的規矩體係,而如今他們反對的隻是對自己不利的規矩法令,卻並不再反對夏城本身。


    仔細想想,似乎距離有資格做國人又近了一步。(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