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終究是充滿了猶疑與苦痛。就連活佛倉央嘉措也堪不破,而寫下愁腸百結的詩句: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然而,現實從不容許我們活得如此理性。汪長詩是否想過“相見何如不見時”?如若這樣,人間便少了許多瑰麗的色彩而蒼白一片。


    蔣孝武回到台灣之後,便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由於長子蔣孝文臥病在床,不能繼承大統,蔣經國便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二兒子蔣孝武身上,用心栽培他。蔣孝武先後在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國民黨中央政策會、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任職,後踏入蔣經國的情報係統。這一時期,不但是父子二人關係最融洽的時期,也是蔣經國對蔣孝武寄予了殷切期望的一段歲月。


    從古至今,男人追求的莫過於三件事——權力、金錢和女人。當權力和金錢的欲望得到滿足之後,蔣孝武又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女人的身上。他置家裏的妻子於不顧,終日在外流連於花叢之中。


    或許,男人大抵如此。家裏的花瓶無論是盛放出嬌豔的玫瑰,還是富貴的牡丹,抑或是出塵的百合,都不及路上的風景。那些沿途的似錦繁花、姹紫嫣紅,對他們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此時的汪長詩也不過二十三四歲,但在蔣孝武看來,已經是昨日黃花、半老徐娘了,如何能比得上外麵水靈靈的美人呢。縱是如花美眷,也敵不過蜿蜒流年。原來,奪去女人青春的,不是歲月,而是一盤全盤皆輸的愛恨。


    汪長詩十八歲便隨蔣孝武來到台灣,這對一個女人來說,便是將她的一生都交付給心愛的男人。然而,蔣孝武不知道珍惜汪長詩為他付出的青春。事業上春風得意的他,越來越流連外麵的花花世界,結發夫妻的情意早被他拋之腦後,汪長詩不免越來越心灰意冷。


    這時,她對蔣孝武在外麵的逢場作戲尚能容忍,然而,丈夫與蔡惠媚之間那若有若無的情愫,才是使她萌生去意的直接緣由。


    “婆婆蔣方良在蔣家就像是一個失語的人,她的一生,也都是在隱忍中度過,又對孩子極為溺愛,自然不是為她主持公道的人。而自己的父母遠在他鄉,那麽,唯一能為她做主的隻有公公蔣經國了。


    生有時,死有時;愛有時,恨有時。曾經的愛誓山盟、花前月下,都隨著無情的光陰流逝了。汪長詩終於頂不住內心的壓力,在一個淩晨撥通了公公七海寓所的電話。


    在七海官邸,凡是在夜半或是淩晨響起的電話,往往意味著有大事發生。1978年12月的一天半夜,美國政府與蔣經國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重大消息就是由這個電話傳來。如今,在萬籟俱靜的淩晨,又有什麽不幸的消息嗎?


    警衛人員在忐忑不安中接起了電話。原來是二公子的夫人汪長詩要求見公公,到此,所有人才鬆了一口氣,告知汪長詩蔣經國的下落,目前不在七海官邸,而是在慈湖守靈。不久,慈湖管理處接到通報,說是二少夫人要前來告狀。


    這時,蔣經國還在睡夢之中,因為前一段時間他的身體不好,因此,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打擾他,怕驚擾了他的情緒。萬般無奈之下,管理人員隻好通知蔣家三公子蔣孝勇前來“救駕”,能把汪長詩勸回去自然是好,如果不能,至少也要拖到蔣經國起床後再作打算。


    蔣孝勇接到求助的電話,自知事態嚴重,立刻驅車從台北直奔慈湖。所幸的是,他趕在汪長詩的前麵先一步到達。然而,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他這個弟弟呢?他無法勸說正在氣頭上的嫂子回去,隻好坐下來一起等父親起床。


    此時的分分秒秒對汪長詩來講都是難捱之時光,她迫切希望見到公公,那個蔣家和煦的老者,向他傾吐委屈與煩惱,仿佛唯有這樣,才是她在蔣家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


    淩晨六點鍾左右,蔣經國起床,聽說汪長詩的來意之後,他簡單梳洗了一下便召見了她。孤苦無依的汪長詩,在公公麵前哭成了一個淚人,她把心裏的委屈和盤托出,當談到蔣孝武在外麵拈花惹草的行徑時,更是傷心得不能自已。這個年輕的姑娘不知,眼前的蔣經國在蔣孝武這般年紀時,也是萬花叢中過的嬉戲紅塵之人。


    不知蔣經國聽了汪長詩的哭訴,是否會想起自己打馬揚鞭的歲月?然而,在兒媳麵前,他扮演的是一個慈祥長者的角色,無論內心對蔣孝武的風流韻事是否如他所表現的那樣在意,他都對汪長詩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勸慰。


    在情場摸爬滾打過來的蔣經國,深知女人的弱點在哪裏。其實她們要的並不多,隻要許諾給她們一些口頭的誓言和保留一點無謂的顏麵就足矣。在他看來,用男人一點自尊換來自由,是一件一本萬利的事情。


    經過蔣經國的一番規勸,汪長詩的情緒漸漸緩和下來,她答應公公先回到陽明山寓所,等蔣孝武向她道歉。


    哪知蔣孝武的脾氣非常倔強,他認為,這等兒女情愛隻有順從本意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所為,他人沒有權利幹涉他的私生活,哪怕是自己的父親也不例外。汪長詩等了幾日之後,非但沒有換來蔣孝武的一聲歉意,兩人又因為一件瑣事發生了爭執。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上演“錯過”與“過錯”。因為蔣孝武的“過錯”,他與汪長詩演了一場名為“錯過”的戲。兩人錯過了潺潺流水的時光,錯過了青春年華裏本應相知相守的愛意。


    一氣之下的汪長詩,飛回了瑞士老家。這並不是他們故事的結局。


    上層人士的婚姻,非到萬不得以都不會以離婚收場。即使兩個人之間已經不存在感情,通常也采取分居不仳離的形式。經過兩家人的不斷努力,汪長詩終於有回心轉意之意。她深知蔣孝武脾氣倔強,想讓他低下頭來道歉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隻要蔣孝武到機場接她回家,她就不再計較前塵舊事。


    事實殘酷得讓人不忍卒睹。輾轉回到台灣中正機場的汪長詩,從上午等到暮色,也不見她愛的那個男人的身影。街道上的霓虹開始閃爍,仿佛是為了溫暖這個女子蒼涼的心事。


    偌大的機場,徘徊著汪長詩孤助無依的身影。她亦不明白,為什麽曾經緊握的手,走著走著就散了呢?難道誓言真的輕薄得不堪一擊?難道人心真的就那麽易變?她苦苦癡守的愛情,在蔣孝武那裏,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嗎?


    其實,這個女子他應該明白,往事隨風,過往的一切,都是昨天的故事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間的緣聚緣散自有它的定數。隻是光陰是一條渡不去的河,當她站在時光的水岸,看浮世倒影,是否依舊會感慨萬千?


    哀莫大於心死。別了,台灣!別了,我的愛!讓我們——後會有期!傷心欲絕的汪長詩登上了離台的飛機,飛向她未知的命運。這一夜,為她送行的,隻有地下的燈火與天上的明月。


    她的愛,被蔣孝武放逐在天涯,淒涼遺世。


    汪長詩最後的選擇是蔣家女人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她沒有選擇一個人孤獨終老,而是與一位畫家重組家庭。她再婚時,還不到三十歲,依舊是風姿綽約的美人。願這個女人,今生可以幸福。


    但現實的緣分是如此奇妙,汪長詩與蔣孝武分手之後,兩人的關係比結婚時還好。據蔣經國貼身侍衛回憶,“蔣孝武與汪小姐離婚之後,兩人反而成了好朋友。汪小姐每年都會固定在寒暑假回台灣,看看她的兒女友鬆、友蘭。”


    汪長詩除了蔣家前兒媳這個身份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知情人曾以“改革開放後兩岸第一位秘使”來稱呼她。


    1987年初,台灣“總統”蔣經國病入膏肓的消息傳到了遠在瑞士的汪德官與汪長詩父女耳中。汪長詩憶及蔣經國在台灣時對她的照顧,無法對這個震撼的消息置之不理。父女二人經過打點,飛赴台灣。


    途經香港時,兩人從黃文放的手裏接過一盤錄像帶,他們不知道,接過的也是未來台灣與大陸的命運。


    事實遠比想象中樂觀,蔣經國的病情並沒有外界盛傳的那麽嚴重。麵對遠道而來的汪長詩父女,蔣經國內心充滿感動,一時間親情交融。值此良機,汪德官將朋友托付的錄像帶拿出來,慎重地說:“這是那邊一位朋友托我帶給您的。”


    蔣經國心知“那邊”是指中國共產黨。於是,他屏退左右,默默與父女二人觀看起來。錄像帶是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那裏的山依然那麽逶迤,那裏的水還是那麽清澈,蔣經國的心被錄像帶的畫麵牽扯著……當他看到人們向祖母和母親的墓拜祭的鏡頭時,再也無法抑製自己的感情,眼角淌出淚水……當父女二人從台灣回來後不久,台灣與大陸便解除了近半個世紀的冰封關係。蔣經國宣布兩岸開禁政策,允許台灣非黨、政、軍人員赴大陸探親、旅遊。因此,人們也稱這次探親之旅為“破冰之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家女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婆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婆娑並收藏蔣家女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