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長詩的世界裏,這兩種愛情她都擁有過。她曾經透過蔣孝武的眼睛,看到過愛情綺麗的芬芳。然而,歲月無情,再美好的景象也會隨著雨打風吹去,她的心終蒼老在錯過的花期中。含恨離開台灣,在生她的那片土地上飲盡相思與無奈。
蔣家“孝”字輩的男孩,在酒色財氣方麵與長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學業方麵卻沒有多大的建樹。“背靠大樹好乘涼”,這與蔣家顯赫的家世不無直接關係。父輩辛苦打下了一方江山,兒孫多是坐享其成,這也是為什麽許多英雄後輩多“泯然眾人矣”的關鍵所在。蔣孝武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很有自知之明,他情知無法通過台灣大學聯考的關卡,於是便聽從家裏人的安排進入陸軍官校。但是也與蔣孝文如出一轍,沒有畢業便離開了學校。
蔣經國縱然英雄一世,可子女接二連三的不爭氣也讓他倍覺麵上無光。無奈之下,他隻好安排二兒子出國留學,走上了和哥哥姐姐一樣的道路。去哪個國家留學才好,成了蔣經國麵臨的新的難題。美國可謂是蔣經國心中難以言說的傷口,最愛的女兒在美國留學情定俞揚和,差點衍生出父女失和的人間悲劇。吸取以往的慘痛教訓,蔣經國在為蔣孝武選擇鍍金的國家時可謂是煞費苦心。
按照蔣經國的打算,兒子這次出國必須找一個絕對可以依賴的托付之人。幾經思考,他最終選定了和蔣家關係密切的戴安國。戴安國乃是戴季陶的長子,坊間曾有他是蔣介石的親生骨肉的傳言,乃是蔣介石與一日本女子所生,後因種種原因過繼給戴季陶。戴安國與蔣家經國、緯國兩兄弟關係密切,蔣緯國曾經說:“我與安國,情同手足,血濃於水。”由此可知三人關係非同一般。戴安國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現又任中央信托局駐西德兼奧地利代表一職,可以說是一個德國通。將兒子托付給他,蔣經國是絕對放心的。
於是,蔣孝武二十二歲的時候,被戴安國安排進入德國慕尼黑政治學院就讀。國外的求學生涯並沒有收斂這位花花公子的習性,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吃喝玩樂之上,畢竟,頂著“蔣家子孫”這塊免死金牌,他無需為自己的人生作過多的鋪陳。
命運的輪回早已刻在三生石上,走過奈河橋,喝下孟婆湯,便是另一個安排好的人生,我們隻不過是按照劇本在人間重新演繹一遍而已。汪長詩遇見蔣孝武,如同每一樁寫好的姻緣,即是命定。
按捺不住好動的本性,蔣孝武經常開車在外遊曆。這一日,他驅車來到瑞士。“皇孫”到此一遊,在瑞士的國民黨官員不免要盡地主之誼。是日晚上,蔣孝武就應國民黨政府駐瑞士的官員鄭寶南之邀,參加專門為他舉行的晚宴。也就是在這個宴會上,他遇到了驚為天人的汪長詩。
年方十七歲的汪長詩,猶如雨後的彩虹,散發著奪人心魄的美麗。她長得嬌小玲瓏,集美人的風韻與少女的嬌憨於一身,讓過盡千帆的蔣孝武不免為之心動。
汪長詩從小在瑞士長大,父親汪德官是上海交通大學的高材生,曾在廣州電信局、聯合國國際電信委員會任職,後來就職於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與蔣孝武見麵時,汪德官已經辭去外交部的職務,下海經商。
蔣孝武自小就有一種雷厲風行的性格,做事多憑借自己本意,不計後果,這種性格體現在他對感情和事業的處理當中。既然對汪長詩一見傾心,能抱得美人歸才是他最終的目的,蔣孝武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尚不經人事的汪長詩,如何能抵得過蔣孝武這個情場老手的熱情,一顆少女的芳心漸漸淪陷在他的愛情攻勢之下。
在他麵前,汪長詩不再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純真少女,她就像是一個羞澀的小姑娘,連說話都結巴,都語無倫次,仿若剛出窯的青花瓷,臉上帶著薄薄的紫藍色的光暈……原來,這就是愛情。
她的心情,猶如雪後初升的太陽一樣熾熱,眼眸裏全是波光瀲灩的愛意,閃在相思的河裏。
初次麵對愛情的汪長詩,很像一隻第一次學習飛行的雛鳥。她不知道,巢穴外麵的看似湛藍的天空,會突然間就起了狂風暴雨,一場浪漫的出行,瞬間就成為狼狽不堪的逃離。
但是現在,汪長詩沉浸在這個為她恨不得買斷春光的男子的溫柔裏不能自拔,如何能想象得到未來的風風雨雨。
兩人在交往半年之後,汪長詩就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二人的婚禮於1969年在蔣孝章位於美國的舊金山寓所裏舉行。這一年,蔣孝武二十四歲,汪長詩十八歲。
二人在結婚之後不久旋即返回台灣。蔣介石還特意接見了孫輩的親家翁——汪德官夫婦。汪德官一派溫文儒雅的風度,外交官的出身,很討蔣介石的歡心,自然對汪長詩這位孫媳婦也是愛屋及烏了。
然而,婚後的生活並沒有汪長詩想象中的甜蜜。張愛玲曾經冷峻地說:人生就像是一席華麗的長袍,上麵爬滿了虱子。這便是生活無奈的底色。
“一入侯門深似海”。汪長詩就像是一隻名貴的金絲雀,被豢養在蔣家官邸的高牆內。她從小在國外長大,又慣說英語,而蔣家沒有幾個能陪她說話的人;初到台灣,風土人情還都沒有適應。此時,那個在教堂裏承諾一生一世照顧他的男子又很少見到蹤跡。她就像是一朵缺少滋養的鮮花,漸漸枯萎了。
人在這世間,一生之中做過許多後悔之事,然而,有些事卻連後悔的機會都不給你。就好比汪長詩,當她知道嫁給蔣孝武就是日複一日的深宅大院裏過著孤寂的生活,還要忍受丈夫在外麵的風流,她的內心一定為當年的選擇後悔過。隻是,能夠回到曾經嗎?在她成為蔣家媳婦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她的命運。無論她是否心甘情願,她都要在蔣家媳婦的這個身份下忍受孤寂。她也曾有過喜悅,那是因為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有著一顆天真爛漫的心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隻是命運反反複複地變更,她還沒有來得及去仔細體味這究竟是一種榮寵還是缺憾。
二十歲,還是一個本該承歡父母膝下的孩子,卻做起了母親。在結婚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汪長詩為蔣家生下了友蘭、友鬆一雙兒女。熟知,年幼的兒女沒有能拴住丈夫的腳步,他的心離她越來越遠了。
其實,這樣的結局汪長詩早已知曉。隻是這個可憐的女子欺騙自己不要相信。她能騙得了自己的心,如何能騙得了自己的身體呢?丈夫已經很少回到家裏過夜了,他不愛她,身體知道。
她還記得,他們曾經也是“桐花萬裏路,連朝語不歇”。隻是如今,他連一個倦怠的眼神都懶得給她了。
愛情不可能超脫於世俗,它夾雜著世俗的五味雜陳。它是心與心的碰撞,也是身與身的交流。身體是最誠實的反應,它最知道,愛情離散在何時。
蔣家“孝”字輩的男孩,在酒色財氣方麵與長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學業方麵卻沒有多大的建樹。“背靠大樹好乘涼”,這與蔣家顯赫的家世不無直接關係。父輩辛苦打下了一方江山,兒孫多是坐享其成,這也是為什麽許多英雄後輩多“泯然眾人矣”的關鍵所在。蔣孝武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很有自知之明,他情知無法通過台灣大學聯考的關卡,於是便聽從家裏人的安排進入陸軍官校。但是也與蔣孝文如出一轍,沒有畢業便離開了學校。
蔣經國縱然英雄一世,可子女接二連三的不爭氣也讓他倍覺麵上無光。無奈之下,他隻好安排二兒子出國留學,走上了和哥哥姐姐一樣的道路。去哪個國家留學才好,成了蔣經國麵臨的新的難題。美國可謂是蔣經國心中難以言說的傷口,最愛的女兒在美國留學情定俞揚和,差點衍生出父女失和的人間悲劇。吸取以往的慘痛教訓,蔣經國在為蔣孝武選擇鍍金的國家時可謂是煞費苦心。
按照蔣經國的打算,兒子這次出國必須找一個絕對可以依賴的托付之人。幾經思考,他最終選定了和蔣家關係密切的戴安國。戴安國乃是戴季陶的長子,坊間曾有他是蔣介石的親生骨肉的傳言,乃是蔣介石與一日本女子所生,後因種種原因過繼給戴季陶。戴安國與蔣家經國、緯國兩兄弟關係密切,蔣緯國曾經說:“我與安國,情同手足,血濃於水。”由此可知三人關係非同一般。戴安國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現又任中央信托局駐西德兼奧地利代表一職,可以說是一個德國通。將兒子托付給他,蔣經國是絕對放心的。
於是,蔣孝武二十二歲的時候,被戴安國安排進入德國慕尼黑政治學院就讀。國外的求學生涯並沒有收斂這位花花公子的習性,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吃喝玩樂之上,畢竟,頂著“蔣家子孫”這塊免死金牌,他無需為自己的人生作過多的鋪陳。
命運的輪回早已刻在三生石上,走過奈河橋,喝下孟婆湯,便是另一個安排好的人生,我們隻不過是按照劇本在人間重新演繹一遍而已。汪長詩遇見蔣孝武,如同每一樁寫好的姻緣,即是命定。
按捺不住好動的本性,蔣孝武經常開車在外遊曆。這一日,他驅車來到瑞士。“皇孫”到此一遊,在瑞士的國民黨官員不免要盡地主之誼。是日晚上,蔣孝武就應國民黨政府駐瑞士的官員鄭寶南之邀,參加專門為他舉行的晚宴。也就是在這個宴會上,他遇到了驚為天人的汪長詩。
年方十七歲的汪長詩,猶如雨後的彩虹,散發著奪人心魄的美麗。她長得嬌小玲瓏,集美人的風韻與少女的嬌憨於一身,讓過盡千帆的蔣孝武不免為之心動。
汪長詩從小在瑞士長大,父親汪德官是上海交通大學的高材生,曾在廣州電信局、聯合國國際電信委員會任職,後來就職於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與蔣孝武見麵時,汪德官已經辭去外交部的職務,下海經商。
蔣孝武自小就有一種雷厲風行的性格,做事多憑借自己本意,不計後果,這種性格體現在他對感情和事業的處理當中。既然對汪長詩一見傾心,能抱得美人歸才是他最終的目的,蔣孝武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尚不經人事的汪長詩,如何能抵得過蔣孝武這個情場老手的熱情,一顆少女的芳心漸漸淪陷在他的愛情攻勢之下。
在他麵前,汪長詩不再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純真少女,她就像是一個羞澀的小姑娘,連說話都結巴,都語無倫次,仿若剛出窯的青花瓷,臉上帶著薄薄的紫藍色的光暈……原來,這就是愛情。
她的心情,猶如雪後初升的太陽一樣熾熱,眼眸裏全是波光瀲灩的愛意,閃在相思的河裏。
初次麵對愛情的汪長詩,很像一隻第一次學習飛行的雛鳥。她不知道,巢穴外麵的看似湛藍的天空,會突然間就起了狂風暴雨,一場浪漫的出行,瞬間就成為狼狽不堪的逃離。
但是現在,汪長詩沉浸在這個為她恨不得買斷春光的男子的溫柔裏不能自拔,如何能想象得到未來的風風雨雨。
兩人在交往半年之後,汪長詩就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二人的婚禮於1969年在蔣孝章位於美國的舊金山寓所裏舉行。這一年,蔣孝武二十四歲,汪長詩十八歲。
二人在結婚之後不久旋即返回台灣。蔣介石還特意接見了孫輩的親家翁——汪德官夫婦。汪德官一派溫文儒雅的風度,外交官的出身,很討蔣介石的歡心,自然對汪長詩這位孫媳婦也是愛屋及烏了。
然而,婚後的生活並沒有汪長詩想象中的甜蜜。張愛玲曾經冷峻地說:人生就像是一席華麗的長袍,上麵爬滿了虱子。這便是生活無奈的底色。
“一入侯門深似海”。汪長詩就像是一隻名貴的金絲雀,被豢養在蔣家官邸的高牆內。她從小在國外長大,又慣說英語,而蔣家沒有幾個能陪她說話的人;初到台灣,風土人情還都沒有適應。此時,那個在教堂裏承諾一生一世照顧他的男子又很少見到蹤跡。她就像是一朵缺少滋養的鮮花,漸漸枯萎了。
人在這世間,一生之中做過許多後悔之事,然而,有些事卻連後悔的機會都不給你。就好比汪長詩,當她知道嫁給蔣孝武就是日複一日的深宅大院裏過著孤寂的生活,還要忍受丈夫在外麵的風流,她的內心一定為當年的選擇後悔過。隻是,能夠回到曾經嗎?在她成為蔣家媳婦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她的命運。無論她是否心甘情願,她都要在蔣家媳婦的這個身份下忍受孤寂。她也曾有過喜悅,那是因為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有著一顆天真爛漫的心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隻是命運反反複複地變更,她還沒有來得及去仔細體味這究竟是一種榮寵還是缺憾。
二十歲,還是一個本該承歡父母膝下的孩子,卻做起了母親。在結婚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汪長詩為蔣家生下了友蘭、友鬆一雙兒女。熟知,年幼的兒女沒有能拴住丈夫的腳步,他的心離她越來越遠了。
其實,這樣的結局汪長詩早已知曉。隻是這個可憐的女子欺騙自己不要相信。她能騙得了自己的心,如何能騙得了自己的身體呢?丈夫已經很少回到家裏過夜了,他不愛她,身體知道。
她還記得,他們曾經也是“桐花萬裏路,連朝語不歇”。隻是如今,他連一個倦怠的眼神都懶得給她了。
愛情不可能超脫於世俗,它夾雜著世俗的五味雜陳。它是心與心的碰撞,也是身與身的交流。身體是最誠實的反應,它最知道,愛情離散在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