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宿命的安排,也許是青燈古佛的召喚,命運的摩天輪轉向了生命的另一麵。誰也無法看清前麵的道路是鳥語花香,還是萬丈深淵,隻是待機緣到來之時,般若洞開。王采玉的一生,注定與佛結一段塵緣。
即使是一個不相信宿命的人,也會被花開花謝、春去秋來的因果所迷惑,變得相信命定之說,何況是王采玉這樣一個篤信命運的人。她相信唯有割斷紅塵,拋下大千世界的種種,才能獲得身心的片刻安寧。一切都依照命運的軌跡前行。
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個老尼仙去了,王采玉依照母命來幫助料理後世。她被庵裏寧靜、祥和的氣氛所感染,院內的蒼柳、新竹,甚至是菜園,無一不籠罩上一層古樸的氣息,佛像慈愛的眉眼讓王采玉備感人世冷暖,與其在紅塵中忍受凡夫俗子的口水,不如與青燈古佛相伴。隻是當時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得到村裏首事的同意。王采玉向首事細訴了她的種種不幸遭遇,首事也知一門兩個寡婦度日的艱辛之處,於是同意了王采玉出家為尼的請求。
有哪個女子不愛千嬌百媚的紅顏?有哪個女子不渴望有一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良人?有哪個女子不憧憬兒孫滿堂,承歡膝下?一位正值青春妙齡的女子是不甘青衫加身,木魚為伴,了此終生的。然而,佛是深陷困境的我們的最好救贖,當我們沒有其它選擇的時候,唯有將一切寄托在無所不能的神明身上。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也許她的這一段青燈古佛的歲月隻是為了完成某種使命。
我們可以想象,麵對執意出家的女兒,王母姚氏心中多麽的苦澀。雖然家道中落,但王采玉從小也是被捧在手心嗬護的掌上明珠,女兒的秀麗、乖巧、懂事,這些零散的碎片重合在一起,始終都是美好。自己視若珍寶的姑娘,卻生逢這些變故,哪位做母親的心裏都不好受。她百般阻撓女兒,卻未果,最後隻得妥協,以女兒答應她不得削去頭發為條件。日本有這樣一句俗語:“頭發是女人的生命。”由此可見,頭發對女人的重要性。在我國也有“結發夫妻”這樣的典故,也有“綰青絲”這樣的字眼,無一不是情意綿綿,婉轉美好。姚氏堅持采玉不落發的原因也是為她日後還俗再嫁做打算。
庵中的日子深遠而悠長,流光容易把人拋。霞光四射的晨曦,暮色低垂的黃昏,還有那些明月高懸的夜晚,雨打芭蕉的窗簷。采玉也許無暇欣賞這些良辰美景,也許不探究這裏的詩意情懷,但她卻從此愛上了這裏,愛上了一方淨土,愛上了暮鼓晨鍾,還有庵裏平淡流長的歲月。
古庵在采玉的打理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所產食物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能餘下來接濟母親與弟弟。姚氏也常來庵中與女兒做伴,這時,對采玉來說,廟宇山林的時光也未嚐不可。這裏遠離紅塵阡陌,是亂世的一處純淨之地,大可以在此安度餘年。然而,何謂真正的歸處呢?我們每個人都在茫茫的塵海裏追逐。所謂的家,不過是暫時的棲身之所,我們的一生,要經曆太多的來來去去,幾度春日芳菲盡,幾朝歲月夕陽紅,一切物象經過時間的沉澱,都化為內心封存的記憶。
後來,因金竹庵是蔣母帶發修行之所,所以香火興旺,每日燒香拜佛者絡繹不斷。如此看來,該是王采玉與金竹庵之間有這樣一段緣分。金竹庵在王采玉落迫的時候為她提供一處避難之所,而日後發跡的王采玉為金竹庵帶來了綿延不絕的香火。人和人之間的因緣也大抵如此,我們都是帶著各自的使命來到人間,某年某月某日與某個人擦肩而過,如果彼此駐足回眸,亦可成就一段緣分,也許僅僅隻是擦肩而過。生命中的多數都是“錯過”的人,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唯有徒留一聲歎息。
陌陌紅塵,是一杯鴆酒,也是無法抗拒的誘惑。想遠離,也想留下一晌貪歡。時光輕捷,如馬踏飛燕,庵內的蒼竹綠了又黃。兩年的修行歲月仿佛並沒有在采玉的臉上留下什麽痕跡,相反因內心獲得寧靜而容顏愈加動人。總是有一些突如其來的緣分,從此落進你的生命中,紮根發芽。自此之後,命運便交錯在一起。這一日,與兩年前的日子沒有什麽不同,一切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一個路人經過金竹庵時,因為口渴到庵裏討茶喝,他自稱會看相。他說王采玉的相貌是富貴之相,日後必出貴子,晚年將光耀無比,貴不可言。又奉勸道:“年紀輕輕,不應苦守空門,早些嫁人為宜。”雖然是江湖術士一番胡言亂語,但王采玉冷寂的內心泛起了波瀾。所謂心動則萬象動,即使沒有人對她說出這一番話語,王采玉還俗也是早晚之事吧。我常想,假如王采玉一心向佛,甘願老守一方廟宇,與青燈古佛共度晨昏,那麽,庭院深深,自此陪伴她的隻有青燈古佛,一畦園田,一片翠竹,她是否隻是一介平凡的女尼,在清寂歲月裏慢慢老去?
然而,生活從來不給我們假設的機會,命中注定,王采玉做不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新的一頁被翻開,王采玉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段婚姻,也拉開了她日後成為王太夫人的傳奇篇章。
即使是一個不相信宿命的人,也會被花開花謝、春去秋來的因果所迷惑,變得相信命定之說,何況是王采玉這樣一個篤信命運的人。她相信唯有割斷紅塵,拋下大千世界的種種,才能獲得身心的片刻安寧。一切都依照命運的軌跡前行。
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個老尼仙去了,王采玉依照母命來幫助料理後世。她被庵裏寧靜、祥和的氣氛所感染,院內的蒼柳、新竹,甚至是菜園,無一不籠罩上一層古樸的氣息,佛像慈愛的眉眼讓王采玉備感人世冷暖,與其在紅塵中忍受凡夫俗子的口水,不如與青燈古佛相伴。隻是當時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得到村裏首事的同意。王采玉向首事細訴了她的種種不幸遭遇,首事也知一門兩個寡婦度日的艱辛之處,於是同意了王采玉出家為尼的請求。
有哪個女子不愛千嬌百媚的紅顏?有哪個女子不渴望有一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良人?有哪個女子不憧憬兒孫滿堂,承歡膝下?一位正值青春妙齡的女子是不甘青衫加身,木魚為伴,了此終生的。然而,佛是深陷困境的我們的最好救贖,當我們沒有其它選擇的時候,唯有將一切寄托在無所不能的神明身上。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也許她的這一段青燈古佛的歲月隻是為了完成某種使命。
我們可以想象,麵對執意出家的女兒,王母姚氏心中多麽的苦澀。雖然家道中落,但王采玉從小也是被捧在手心嗬護的掌上明珠,女兒的秀麗、乖巧、懂事,這些零散的碎片重合在一起,始終都是美好。自己視若珍寶的姑娘,卻生逢這些變故,哪位做母親的心裏都不好受。她百般阻撓女兒,卻未果,最後隻得妥協,以女兒答應她不得削去頭發為條件。日本有這樣一句俗語:“頭發是女人的生命。”由此可見,頭發對女人的重要性。在我國也有“結發夫妻”這樣的典故,也有“綰青絲”這樣的字眼,無一不是情意綿綿,婉轉美好。姚氏堅持采玉不落發的原因也是為她日後還俗再嫁做打算。
庵中的日子深遠而悠長,流光容易把人拋。霞光四射的晨曦,暮色低垂的黃昏,還有那些明月高懸的夜晚,雨打芭蕉的窗簷。采玉也許無暇欣賞這些良辰美景,也許不探究這裏的詩意情懷,但她卻從此愛上了這裏,愛上了一方淨土,愛上了暮鼓晨鍾,還有庵裏平淡流長的歲月。
古庵在采玉的打理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所產食物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能餘下來接濟母親與弟弟。姚氏也常來庵中與女兒做伴,這時,對采玉來說,廟宇山林的時光也未嚐不可。這裏遠離紅塵阡陌,是亂世的一處純淨之地,大可以在此安度餘年。然而,何謂真正的歸處呢?我們每個人都在茫茫的塵海裏追逐。所謂的家,不過是暫時的棲身之所,我們的一生,要經曆太多的來來去去,幾度春日芳菲盡,幾朝歲月夕陽紅,一切物象經過時間的沉澱,都化為內心封存的記憶。
後來,因金竹庵是蔣母帶發修行之所,所以香火興旺,每日燒香拜佛者絡繹不斷。如此看來,該是王采玉與金竹庵之間有這樣一段緣分。金竹庵在王采玉落迫的時候為她提供一處避難之所,而日後發跡的王采玉為金竹庵帶來了綿延不絕的香火。人和人之間的因緣也大抵如此,我們都是帶著各自的使命來到人間,某年某月某日與某個人擦肩而過,如果彼此駐足回眸,亦可成就一段緣分,也許僅僅隻是擦肩而過。生命中的多數都是“錯過”的人,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唯有徒留一聲歎息。
陌陌紅塵,是一杯鴆酒,也是無法抗拒的誘惑。想遠離,也想留下一晌貪歡。時光輕捷,如馬踏飛燕,庵內的蒼竹綠了又黃。兩年的修行歲月仿佛並沒有在采玉的臉上留下什麽痕跡,相反因內心獲得寧靜而容顏愈加動人。總是有一些突如其來的緣分,從此落進你的生命中,紮根發芽。自此之後,命運便交錯在一起。這一日,與兩年前的日子沒有什麽不同,一切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一個路人經過金竹庵時,因為口渴到庵裏討茶喝,他自稱會看相。他說王采玉的相貌是富貴之相,日後必出貴子,晚年將光耀無比,貴不可言。又奉勸道:“年紀輕輕,不應苦守空門,早些嫁人為宜。”雖然是江湖術士一番胡言亂語,但王采玉冷寂的內心泛起了波瀾。所謂心動則萬象動,即使沒有人對她說出這一番話語,王采玉還俗也是早晚之事吧。我常想,假如王采玉一心向佛,甘願老守一方廟宇,與青燈古佛共度晨昏,那麽,庭院深深,自此陪伴她的隻有青燈古佛,一畦園田,一片翠竹,她是否隻是一介平凡的女尼,在清寂歲月裏慢慢老去?
然而,生活從來不給我們假設的機會,命中注定,王采玉做不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新的一頁被翻開,王采玉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段婚姻,也拉開了她日後成為王太夫人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