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把皇帝勸去見太後,當然不是為了讓他氣太後的,再怎麽說,追尊宸妃這麽大的事,解釋幾句,即使太後無法接受,在皇帝這裏,也總比一句話都沒有的好,起碼該有的姿態要做出來,也免得外臣議論。若是不想自己的身世惹來風波,這時候待太後,就要比以往更為恭謹。
不過,即使心裏也清楚,太後多數也不會多說什麽,頂多對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在踏入清寧宮的時候,卻還是如兒時做了錯事,被太後召來訓斥時一樣,忐忑、踟躇,腳步很是艱澀,竟是有些邁不開的感覺。
積威猶存啊,他暗暗嘲諷地一笑,卻不是對太後生出怨恨,反而是對自己的不爭氣隱隱生出了怨憤。現在坐在禦座上的人是自己,掌管天子寶璽的人是自己,連內閣首輔都給逼走了,原因就一個,無法配合天子。這樣的身份,還需要對太後有什麽畏懼嗎?應該是她來畏懼他才對!真的逼急了,不怕在史上留下一筆的話,他能做的事可多了去了!
也許是察覺到了他的心情,在踏進清寧宮正殿前,皇後輕輕拉了拉他的衣袖,對皇帝露出軟和的一笑,笑裏的懇求,倒是讓皇帝心情好了幾分。他微微點了點頭,似是在許諾皇後,不會做出什麽讓太後難堪的事情。
皇帝前來問安,太後自然是早就在宮室中等著了,不可能會一時興起,出門遊玩。見到皇帝進來,口稱母後行了禮,她露出和藹的笑容,“皇帝皇後都來啦?快坐下說話吧。”
說是天家母子疏遠,其實每回皇帝來請安,太後也都是笑嗬嗬的,從未給過一點臉色。對皇帝的衣食起居,詢問得也很詳細,更不時叮囑其為國惜身。要不是從許多側麵,可以看出兩人關係的真正成色,就看著在殿上的相處,那簡直是沒有一點能挑剔的地方。就連皇後,也是用了一段時間,才琢磨到個中真味。周氏腦子不大靈敏,到現在都沒回過味來。至於萬氏,倒是一貫謹慎,對太後、太妃的態度,都是依從著皇後來的。畢竟,在外人來看,太後不問政事,正是徹底放權的證明,不戀棧權勢的人,天下又有幾個?再加上這殷殷垂詢的慈母風範,皇帝怎都該因此對太後特為感佩才對。
隻有皇帝自己心裏才清楚,太後對他的真正態度為何。——一切的變化,都是在誠孝皇後撰遺詔的那天開始,不,或許該說,一切變化,都是太後突發卒中的那天開始的。
在那天以後,母子關係就走入了僵局,隻是當時,是他推拒著太後的關心,他在太後跟前扮演孝子,他以恭順的表現,來搪塞太後眼底的疑問和失落。母子兩人自從那天以後,就再沒有深談過,私下,他曾為自己悖逆的行為認錯、請罪,而太後也曾原諒過他,說這並不是他的錯,隻是一個巧合。他能聽得出來,她說的是真心話,雖然態度僵硬、失落,但終究還是有心要和他修好,這種種表現,隻是為了激起他的愧疚。
他也說不清自己究竟是愧疚還是不愧疚,有時想起來也覺得爽快,有時卻又有幾分心虛、慌亂。不過,假作認錯,換得太後諒解,他也是有幾分得意的,這種不動聲色便把人心玩弄於股掌間的感覺,很容易讓人上癮。當時畢竟年少,還是有些太沉迷了些,在太皇太後下達遺詔後,立刻找到太後,出言安撫認錯……做得也過露了點。
也就是從那天起,太後對他就永遠都隻有這一副麵孔——如眼下般得體地笑著,說著千篇一律關懷的話語,誇獎著皇帝的勤政和皇後的賢惠,這些話反反複複都是隻有一個意思,不論是冬天來、夏天來,都是一樣用、一樣說。在太後微帶皺紋的雙眼裏,除了經過偽裝的和藹以外,他看不到任何一點別的情緒。
再也沒有對功課嚴格要求,不論他犯了什麽錯,做了什麽事,走進清寧宮裏時,太後都是這樣一張臉,都是說著這些老生常談的關心。皇帝真奇怪怎麽沒有人看得出來,她這分明就是敷衍——隻是,她的演技太好,以至於就這麽隨隨便便地敷衍一下,都被看成了真誠的關心。
在敷衍底下,餘下的不是恨,也沒有糾葛,甚至連失望都沒有,就隻有冷漠,他做什麽事,太後都不會關心,犯什麽錯,太後也都不會著急。他怎麽過日子都是他的事,太後對此沒有任何看法,即使追尊宸妃,也根本都沒能讓她的態度出現一點漣漪。她還是這麽沉穩如山地漠然著,就像是這件事和她根本就沒有一點關係,他不論做什麽,都和她沒有一點關係。
看來,皇後說什麽追尊宸妃後,她幾天沒出宮室的話,也隻是哄著他好聽的了。
皇帝不禁興起了一絲屈辱,仿佛自己被太後的關心羞辱了一般,一時間熱血上湧,恨不能回頭就把宸妃追尊為太後,將一切真相揭開——他很快就壓下了這個念頭:雖然找不到確切的理由,但他的確是在回避著這樣直接決裂的舉動。雖然心中也不禁想著,即使做到這一步,隻怕太後也隻會漠然以對,但不知名的顧慮,依然讓他猶猶豫豫,無法邁出這一步。
耐著性子端出笑容,和和氣氣地和太後應酬了幾句,皇帝便起身告辭。——在進清寧宮之前,還想提幾句宸妃的事,刺太後一番,不知如何,進了清寧宮以後,這樣的想法又是煙消雲散,再沒點痕跡了。隻是走出了清寧宮以後,方才又有幾分挫敗和後悔,仿佛剛才被太後不動聲色地擊敗,恨不能要回身吼個痛快才是好。
回去以後,就讓王振做司禮監太監吧,他多少有些賭氣地想著。
“大哥。”身邊皇後輕聲問道,“要不要去清安宮?”
一般的太妃,是當不得皇帝時常前去問好請安的。也就是逢年過節,後妃過去朝拜一番,平時的宮廷生活並不會有她太重要的位置。昭皇帝留下的敬妃、賢妃,在做太妃的時候就沒什麽聲音。不過貴太妃身份有所不同,對皇帝有兩年直接教導的恩情,說到交權爽快,她也一點不下於太後,說交就交,沒個猶豫。雖說在京裏名聲平平,但其實和皇帝的關係卻相對緩和,出於許多複雜的原因,皇帝每次來探視太後,也都會到清安宮問候太妃。不過,他今天的心情明顯不太好,皇後才需要多問一句。
猶豫了片刻,想到弟弟郕王去年成親,今年也有了一子,怎都到了該就藩的時機,皇帝便收攝心情,讓自己專心於正事,“自然是要去的。”
說曹操、曹操到,才想著就藩的事,到了清安宮內一看,郕王、郕王妃正好也在太妃身邊說話,眾人自然是好一番見禮,這才彼此安頓了下來。皇帝、郕王兄弟分坐太妃左右,皇後拉著郕王妃到別室說話去了——雖說彼此都是一家人,但郕王妃是弟媳婦,沒有和大伯子長時間共處一室的道理,一樣的道理,皇後也不便和郕王共處太久,正好兩人也要好,幹脆就到旁邊去說話,橫豎平時也都是常過來給太妃請安的,並不算失禮。
有弟弟在旁,皇帝的話就不好說了,而是轉問郕王,“大寶可還好呢?”
郕王手腳比皇帝更快,也更不講究——去年成的親,成親沒幾個月,收用的宮女杭氏立刻就有了身孕,孩子算來和皇長子都是差不多大。郕王妃脾性比皇後可大得多了,聽皇後說,是臉拉得老長,好幾個月都沒給郕王好臉色。
不過,比起皇後,郕王妃的地位卻是更加穩固,藩王府哪怕是庶子襲爵,也沒有尊親母為王太妃的道理,頂多不殉葬也就是了不起的福分了,若是家規嚴厲,嫡母生母一體殉葬都是有的事。郕王妃若是生了嫡子,那就肯定是嫡子襲爵,倒不像是天家,情況又多變化。
兩兄弟聊了幾句,太妃倒是開腔問了皇帝,“聽說提拔了王振重新入宮?”
當年王振出宮的事,還是太妃和皇帝商量的結果,那是皇帝頭回為自己做主,印象當然深刻,不過他對太妃感情遠單純於對太後的觀感,底氣也足,聞言便理直氣壯道,“是,昔年的事,本是我的過錯,王振不過代我受過,如今時過境遷,也該重新啟用了。”
太妃望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皇帝心底有些不舒服,他的一舉一動,在太妃這裏也很難得到什麽反應,頂多是從前行差踏錯時,太妃隱晦地勸過幾次,那時年輕,他並不太聽,後來太妃也就不說了。不過,那種仿佛是洞悉了一切的眼神,依然是讓他有種陰微心思都被看透的感覺。
“皇帝念舊,這是好事。”太妃眼下也隻能這麽說了,盡管皇帝是食言了——昔年他應承過太妃,不能讓王振再進宮服侍,不過此時老了臉不認,太妃又能如何?
思及此,皇帝反而有些得意,他輕咳一聲,正欲說些什麽遮掩,太妃又添了一句,“隻是王振自己也敢應下——聽說是一招即來,亦是難得啊。”
語意平靜,不喜不怒,倒是一下把皇帝給說得愣住了。
伴伴的確是一招即來,沒有任何推拒,反而是躊躇滿誌、雄心勃勃,大有終於翻身的喜悅。之前見他的時候,皇帝並未多想,見他高興,心裏自然也是喜歡——他提拔王振,有很重的補償心理在,王振若是再三推卻,他自然不喜。
可被太妃這一說,王振的舉動立刻就變味了,以他隻能,會不知道他入宮等於是打了太後的臉?雖然當時的事是被壓下來了,但當事人心裏清楚,王振出宮究竟是誰的意思,為的又是什麽,為了這件事,又鬧出了怎樣的風波。
自古以來,疏不間親,即使是大伴,也沒有離間母子感情的。更別說在皇帝身上,母子和睦已經不純粹是一家人的感情需求了,更是政治需求、道德需求,王振要真是忠心耿耿,那就怎麽都不能答應重新啟用自己的命令,即使當時沒推拒成功,入了宮,現在聽到太妃的這句話,也該立刻請辭,更有甚者,也該以一死結束這本就不該延續到今日的糾葛。
自己隻顧著想追尊宸妃為太後,把昔年真相揭露,卻是渾然忘了,當年太後卒中的真相究竟是什麽……
皇帝的臉,一下就隱隱泛起了潮紅,他咬著牙望了太妃一眼,見她還是那樣神色安然、似笑非笑,本就隱隱燃燒的怒火,騰地一下就旺盛了起來,一時氣血上湧,絲毫不加考慮,便扭頭對郕王道,“前日追尊宸妃,倒是讓我想起一件事——說來,弟弟的生母在南內也住了十幾年了,即使是有過錯,這些年來也補償了去。現在是否也該到了給她上個尊號的時候?”
作者有話要說:更新咯~
不過,即使心裏也清楚,太後多數也不會多說什麽,頂多對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在踏入清寧宮的時候,卻還是如兒時做了錯事,被太後召來訓斥時一樣,忐忑、踟躇,腳步很是艱澀,竟是有些邁不開的感覺。
積威猶存啊,他暗暗嘲諷地一笑,卻不是對太後生出怨恨,反而是對自己的不爭氣隱隱生出了怨憤。現在坐在禦座上的人是自己,掌管天子寶璽的人是自己,連內閣首輔都給逼走了,原因就一個,無法配合天子。這樣的身份,還需要對太後有什麽畏懼嗎?應該是她來畏懼他才對!真的逼急了,不怕在史上留下一筆的話,他能做的事可多了去了!
也許是察覺到了他的心情,在踏進清寧宮正殿前,皇後輕輕拉了拉他的衣袖,對皇帝露出軟和的一笑,笑裏的懇求,倒是讓皇帝心情好了幾分。他微微點了點頭,似是在許諾皇後,不會做出什麽讓太後難堪的事情。
皇帝前來問安,太後自然是早就在宮室中等著了,不可能會一時興起,出門遊玩。見到皇帝進來,口稱母後行了禮,她露出和藹的笑容,“皇帝皇後都來啦?快坐下說話吧。”
說是天家母子疏遠,其實每回皇帝來請安,太後也都是笑嗬嗬的,從未給過一點臉色。對皇帝的衣食起居,詢問得也很詳細,更不時叮囑其為國惜身。要不是從許多側麵,可以看出兩人關係的真正成色,就看著在殿上的相處,那簡直是沒有一點能挑剔的地方。就連皇後,也是用了一段時間,才琢磨到個中真味。周氏腦子不大靈敏,到現在都沒回過味來。至於萬氏,倒是一貫謹慎,對太後、太妃的態度,都是依從著皇後來的。畢竟,在外人來看,太後不問政事,正是徹底放權的證明,不戀棧權勢的人,天下又有幾個?再加上這殷殷垂詢的慈母風範,皇帝怎都該因此對太後特為感佩才對。
隻有皇帝自己心裏才清楚,太後對他的真正態度為何。——一切的變化,都是在誠孝皇後撰遺詔的那天開始,不,或許該說,一切變化,都是太後突發卒中的那天開始的。
在那天以後,母子關係就走入了僵局,隻是當時,是他推拒著太後的關心,他在太後跟前扮演孝子,他以恭順的表現,來搪塞太後眼底的疑問和失落。母子兩人自從那天以後,就再沒有深談過,私下,他曾為自己悖逆的行為認錯、請罪,而太後也曾原諒過他,說這並不是他的錯,隻是一個巧合。他能聽得出來,她說的是真心話,雖然態度僵硬、失落,但終究還是有心要和他修好,這種種表現,隻是為了激起他的愧疚。
他也說不清自己究竟是愧疚還是不愧疚,有時想起來也覺得爽快,有時卻又有幾分心虛、慌亂。不過,假作認錯,換得太後諒解,他也是有幾分得意的,這種不動聲色便把人心玩弄於股掌間的感覺,很容易讓人上癮。當時畢竟年少,還是有些太沉迷了些,在太皇太後下達遺詔後,立刻找到太後,出言安撫認錯……做得也過露了點。
也就是從那天起,太後對他就永遠都隻有這一副麵孔——如眼下般得體地笑著,說著千篇一律關懷的話語,誇獎著皇帝的勤政和皇後的賢惠,這些話反反複複都是隻有一個意思,不論是冬天來、夏天來,都是一樣用、一樣說。在太後微帶皺紋的雙眼裏,除了經過偽裝的和藹以外,他看不到任何一點別的情緒。
再也沒有對功課嚴格要求,不論他犯了什麽錯,做了什麽事,走進清寧宮裏時,太後都是這樣一張臉,都是說著這些老生常談的關心。皇帝真奇怪怎麽沒有人看得出來,她這分明就是敷衍——隻是,她的演技太好,以至於就這麽隨隨便便地敷衍一下,都被看成了真誠的關心。
在敷衍底下,餘下的不是恨,也沒有糾葛,甚至連失望都沒有,就隻有冷漠,他做什麽事,太後都不會關心,犯什麽錯,太後也都不會著急。他怎麽過日子都是他的事,太後對此沒有任何看法,即使追尊宸妃,也根本都沒能讓她的態度出現一點漣漪。她還是這麽沉穩如山地漠然著,就像是這件事和她根本就沒有一點關係,他不論做什麽,都和她沒有一點關係。
看來,皇後說什麽追尊宸妃後,她幾天沒出宮室的話,也隻是哄著他好聽的了。
皇帝不禁興起了一絲屈辱,仿佛自己被太後的關心羞辱了一般,一時間熱血上湧,恨不能回頭就把宸妃追尊為太後,將一切真相揭開——他很快就壓下了這個念頭:雖然找不到確切的理由,但他的確是在回避著這樣直接決裂的舉動。雖然心中也不禁想著,即使做到這一步,隻怕太後也隻會漠然以對,但不知名的顧慮,依然讓他猶猶豫豫,無法邁出這一步。
耐著性子端出笑容,和和氣氣地和太後應酬了幾句,皇帝便起身告辭。——在進清寧宮之前,還想提幾句宸妃的事,刺太後一番,不知如何,進了清寧宮以後,這樣的想法又是煙消雲散,再沒點痕跡了。隻是走出了清寧宮以後,方才又有幾分挫敗和後悔,仿佛剛才被太後不動聲色地擊敗,恨不能要回身吼個痛快才是好。
回去以後,就讓王振做司禮監太監吧,他多少有些賭氣地想著。
“大哥。”身邊皇後輕聲問道,“要不要去清安宮?”
一般的太妃,是當不得皇帝時常前去問好請安的。也就是逢年過節,後妃過去朝拜一番,平時的宮廷生活並不會有她太重要的位置。昭皇帝留下的敬妃、賢妃,在做太妃的時候就沒什麽聲音。不過貴太妃身份有所不同,對皇帝有兩年直接教導的恩情,說到交權爽快,她也一點不下於太後,說交就交,沒個猶豫。雖說在京裏名聲平平,但其實和皇帝的關係卻相對緩和,出於許多複雜的原因,皇帝每次來探視太後,也都會到清安宮問候太妃。不過,他今天的心情明顯不太好,皇後才需要多問一句。
猶豫了片刻,想到弟弟郕王去年成親,今年也有了一子,怎都到了該就藩的時機,皇帝便收攝心情,讓自己專心於正事,“自然是要去的。”
說曹操、曹操到,才想著就藩的事,到了清安宮內一看,郕王、郕王妃正好也在太妃身邊說話,眾人自然是好一番見禮,這才彼此安頓了下來。皇帝、郕王兄弟分坐太妃左右,皇後拉著郕王妃到別室說話去了——雖說彼此都是一家人,但郕王妃是弟媳婦,沒有和大伯子長時間共處一室的道理,一樣的道理,皇後也不便和郕王共處太久,正好兩人也要好,幹脆就到旁邊去說話,橫豎平時也都是常過來給太妃請安的,並不算失禮。
有弟弟在旁,皇帝的話就不好說了,而是轉問郕王,“大寶可還好呢?”
郕王手腳比皇帝更快,也更不講究——去年成的親,成親沒幾個月,收用的宮女杭氏立刻就有了身孕,孩子算來和皇長子都是差不多大。郕王妃脾性比皇後可大得多了,聽皇後說,是臉拉得老長,好幾個月都沒給郕王好臉色。
不過,比起皇後,郕王妃的地位卻是更加穩固,藩王府哪怕是庶子襲爵,也沒有尊親母為王太妃的道理,頂多不殉葬也就是了不起的福分了,若是家規嚴厲,嫡母生母一體殉葬都是有的事。郕王妃若是生了嫡子,那就肯定是嫡子襲爵,倒不像是天家,情況又多變化。
兩兄弟聊了幾句,太妃倒是開腔問了皇帝,“聽說提拔了王振重新入宮?”
當年王振出宮的事,還是太妃和皇帝商量的結果,那是皇帝頭回為自己做主,印象當然深刻,不過他對太妃感情遠單純於對太後的觀感,底氣也足,聞言便理直氣壯道,“是,昔年的事,本是我的過錯,王振不過代我受過,如今時過境遷,也該重新啟用了。”
太妃望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皇帝心底有些不舒服,他的一舉一動,在太妃這裏也很難得到什麽反應,頂多是從前行差踏錯時,太妃隱晦地勸過幾次,那時年輕,他並不太聽,後來太妃也就不說了。不過,那種仿佛是洞悉了一切的眼神,依然是讓他有種陰微心思都被看透的感覺。
“皇帝念舊,這是好事。”太妃眼下也隻能這麽說了,盡管皇帝是食言了——昔年他應承過太妃,不能讓王振再進宮服侍,不過此時老了臉不認,太妃又能如何?
思及此,皇帝反而有些得意,他輕咳一聲,正欲說些什麽遮掩,太妃又添了一句,“隻是王振自己也敢應下——聽說是一招即來,亦是難得啊。”
語意平靜,不喜不怒,倒是一下把皇帝給說得愣住了。
伴伴的確是一招即來,沒有任何推拒,反而是躊躇滿誌、雄心勃勃,大有終於翻身的喜悅。之前見他的時候,皇帝並未多想,見他高興,心裏自然也是喜歡——他提拔王振,有很重的補償心理在,王振若是再三推卻,他自然不喜。
可被太妃這一說,王振的舉動立刻就變味了,以他隻能,會不知道他入宮等於是打了太後的臉?雖然當時的事是被壓下來了,但當事人心裏清楚,王振出宮究竟是誰的意思,為的又是什麽,為了這件事,又鬧出了怎樣的風波。
自古以來,疏不間親,即使是大伴,也沒有離間母子感情的。更別說在皇帝身上,母子和睦已經不純粹是一家人的感情需求了,更是政治需求、道德需求,王振要真是忠心耿耿,那就怎麽都不能答應重新啟用自己的命令,即使當時沒推拒成功,入了宮,現在聽到太妃的這句話,也該立刻請辭,更有甚者,也該以一死結束這本就不該延續到今日的糾葛。
自己隻顧著想追尊宸妃為太後,把昔年真相揭露,卻是渾然忘了,當年太後卒中的真相究竟是什麽……
皇帝的臉,一下就隱隱泛起了潮紅,他咬著牙望了太妃一眼,見她還是那樣神色安然、似笑非笑,本就隱隱燃燒的怒火,騰地一下就旺盛了起來,一時氣血上湧,絲毫不加考慮,便扭頭對郕王道,“前日追尊宸妃,倒是讓我想起一件事——說來,弟弟的生母在南內也住了十幾年了,即使是有過錯,這些年來也補償了去。現在是否也該到了給她上個尊號的時候?”
作者有話要說:更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