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也附和道:“乖女兒,要不然咱們跟夫子說,不要銅鑔,換一種樂器吧?”
崔行初歪歪頭:“可是別的琴、琵琶、笛子之類的,我也不會啊。”
崔瞻、謝氏一想還真是,在青縣時他們也沒給女兒請師傅學樂器啊,這下好了,把女兒給耽誤了。
崔瞻自責之後補償地說道:“那初兒這次就先用銅鑔,然後父親去尋好的樂理師傅,咱們挑一兩樣樂器,從現在開始學也不晚。”
又對謝氏道:“給初兒備兩套利落些的衣服吧,寬袖的袍子隻怕不好拍銅鑔。”
謝氏自然答應下來:“老爺放心吧,待會兒這銅鑔我也讓人仔細清洗了。”
崔瞻點點頭,一家人閑話不提。
第二天一早,崔行初吃過早飯去了二門處等著上族學,今天跟著她的丫鬟是春華,拎著那對兒擦得鋥亮的銅鑔走得虎虎生風。
崔行初立在二門處,向東方的天空望去,隻見那裏鋪滿了大片朝霞,有的如傾瀉的火焰,有的如展開的彩錦,卷舒隨意,千姿百態;朝霞上的顏色是丹青畫手也難調配的燦爛光彩,或紅豔或湛紫或亮橙,燦爛一片,晃得人臉上、身上都是霞光。
崔行初看著朝霞,轉著腦袋,口中念念有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看來今天要下雨啊。”
春華一聽忙問:“真的啊小姐?那我們沒帶雨傘和蓑衣啊,小姐你在這裏等我一會兒,我回去拿。”
崔行初在春華、實秋她們麵前一貫厚臉皮,也不怕猜錯了打臉,老神道道地點頭:“好,我在這等你,把銅鑔先給我,不要拎著跑來跑去了。”
春華“欸”了一聲把銅鑔遞給崔行初,自己撒腿往回跑了。
崔行達來到二門,見到就是崔行初站在一片霞光中仰頭望天,兩隻手一邊舉一個銅鑔,大紅綢布垂在胳膊兩側,活像一個街頭賣藝耍雜耍的。他看了一眼,頓感早晨就是生機勃勃。
崔行達走近了取過銅鑔,幫她拿著問道:“妹妹,你的小丫鬟呢?”
崔行初喊了聲哥哥,然後把方才她觀察朝霞、猜測有雨的話又說了一遍,崔行達正要笑她,就聽一陣呼喊“初姐姐,初姐姐”。
崔行達和崔行初兩人轉身,就見崔行蓉、崔行月三人過來了。
六歲的崔行如經過昨天之後,對崔行初挺有好感,喊著她的名字撲了過來,嘰嘰喳喳地和崔行初說著話。
崔行蓉見了輕“哼”了一聲。
她是二房的嫡長女,崔氏第三代的人丁裏,大房崔行琰當差、崔行媛出嫁之後,府裏的男孩兒女孩們就數她最大。更因為父親的小妾尤氏搶先生了庶長子崔行樺,母親慪氣許久,對她處處嚴格要求,女紅禮節、才藝管事,方方麵麵都要出挑,都要拔尖。因此,見崔行如過去黏著崔行初,她心裏升起一股地位被動搖的不悅起來。
崔行蓉走近,衝崔行初涼涼地道:“方才聽你說今天要下雨,初妹妹莫非是個神婆大仙?我都不知道你還會算卦。”
崔行初聽了她嘲諷意味明顯的話也不惱,心道,這小姑娘大早上的火氣這麽旺,莫非是來大姨媽了?這不是不可能啊,眼下崔府女孩兒就屬她最大,十四歲的年紀正是女子發生生理變化的時候。
她聯想了一下前世自己來大姨媽時心情煩悶、逮誰懟誰的暴躁狀態,頓時一臉同情地看著崔行蓉,好聲好氣地解釋道:“獻醜了獻醜了,蓉姐姐不要這般誇我,我這隻能算是觀天相,和神婆算卦還不是一個路數。”
崔行蓉臉色一黑,誰誇你,這丫頭怎麽聽不出好賴話,誰要真的和你討論算卦還是觀天相!
那邊崔行初已經轉了話題,開始向幾人請教合奏《南木曲》的事。入族學時間最長的崔行蓉在這方麵最有發言權,幾句話說得眾人都是以她為準,崔行蓉這才算緩了臉色。
又過了片刻,崔行琮、崔行樺這些男孩子們也出來了,眾人仍是像昨天一樣各坐了馬車,往族學行去。
女孩兒們的馬車裏,崔行蓉、崔行月、崔行如各坐了一麵,崔行初挨著崔行如坐,正中間放著她的一對兒銅鑔。
馬車碾過石塊顛震了一下,倆銅鑔“哐”“哐”就是兩聲。
馬車裏幾人都是趕緊捂著耳朵,崔行蓉沒好氣地瞪了崔行初一眼,崔行初忙賠禮:“很刺耳哈,我把它們反過來放。”
說著,把倆銅鑔分開,口朝下扣著放,再翹上腿壓著:“這下好了,這下肯定不會響。”
崔行蓉放下耳朵,想了想道:“初妹妹,你知道為什麽以前沒人選銅鑔嗎?”
六歲的崔行如嫩聲嫩氣地搶答:“蓉姐姐,我知道,夫子說因為我拿不動銅鑔。”
崔家女孩兒一般都是六七歲的年紀開始入族學。因此,崔行如其實也是剛入族學不久,隻比崔行初早了三四個月。她入學的時候夫子也動過把銅鑔“推銷”出去的心思,奈何六歲的小人實在太小了,銅鑔都拿不動,最後隻得給她分了個木魚。
“你別打岔”,崔行蓉扯扯崔行如的小辮子,又繼續對崔行初說道:“《南木曲》需十二個人、十二種樂器同時合奏,其中以琴箏、笛蕭為主音,銅鑔的聲音多是在南木人春耕、祭祀兩個片段點綴出現,用以突出節拍和烘托氣氛。作用小不暫且不說,這黃銅製的鑔片可不輕,舉著累,拎著醜,發出來的聲音還震耳,便是在合奏時也沒有分毫的女子柔美之感。所以夫子說了多次,我們中間還是沒有人願意用銅鑔。”
崔行初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是夫子說的人不夠呢。”
崔行蓉嗤笑道:“人不夠不假,但銅鑔是被挑剩下的也是真。”
崔行初連忙問計:“蓉姐姐,那我該怎麽辦?”
崔行蓉看她眼巴巴的眼神,頓生出一種被依賴、被膜拜的感覺,果然,她崔行蓉依然是崔家孫輩兒中最出挑、最重要的一個。
崔行初歪歪頭:“可是別的琴、琵琶、笛子之類的,我也不會啊。”
崔瞻、謝氏一想還真是,在青縣時他們也沒給女兒請師傅學樂器啊,這下好了,把女兒給耽誤了。
崔瞻自責之後補償地說道:“那初兒這次就先用銅鑔,然後父親去尋好的樂理師傅,咱們挑一兩樣樂器,從現在開始學也不晚。”
又對謝氏道:“給初兒備兩套利落些的衣服吧,寬袖的袍子隻怕不好拍銅鑔。”
謝氏自然答應下來:“老爺放心吧,待會兒這銅鑔我也讓人仔細清洗了。”
崔瞻點點頭,一家人閑話不提。
第二天一早,崔行初吃過早飯去了二門處等著上族學,今天跟著她的丫鬟是春華,拎著那對兒擦得鋥亮的銅鑔走得虎虎生風。
崔行初立在二門處,向東方的天空望去,隻見那裏鋪滿了大片朝霞,有的如傾瀉的火焰,有的如展開的彩錦,卷舒隨意,千姿百態;朝霞上的顏色是丹青畫手也難調配的燦爛光彩,或紅豔或湛紫或亮橙,燦爛一片,晃得人臉上、身上都是霞光。
崔行初看著朝霞,轉著腦袋,口中念念有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看來今天要下雨啊。”
春華一聽忙問:“真的啊小姐?那我們沒帶雨傘和蓑衣啊,小姐你在這裏等我一會兒,我回去拿。”
崔行初在春華、實秋她們麵前一貫厚臉皮,也不怕猜錯了打臉,老神道道地點頭:“好,我在這等你,把銅鑔先給我,不要拎著跑來跑去了。”
春華“欸”了一聲把銅鑔遞給崔行初,自己撒腿往回跑了。
崔行達來到二門,見到就是崔行初站在一片霞光中仰頭望天,兩隻手一邊舉一個銅鑔,大紅綢布垂在胳膊兩側,活像一個街頭賣藝耍雜耍的。他看了一眼,頓感早晨就是生機勃勃。
崔行達走近了取過銅鑔,幫她拿著問道:“妹妹,你的小丫鬟呢?”
崔行初喊了聲哥哥,然後把方才她觀察朝霞、猜測有雨的話又說了一遍,崔行達正要笑她,就聽一陣呼喊“初姐姐,初姐姐”。
崔行達和崔行初兩人轉身,就見崔行蓉、崔行月三人過來了。
六歲的崔行如經過昨天之後,對崔行初挺有好感,喊著她的名字撲了過來,嘰嘰喳喳地和崔行初說著話。
崔行蓉見了輕“哼”了一聲。
她是二房的嫡長女,崔氏第三代的人丁裏,大房崔行琰當差、崔行媛出嫁之後,府裏的男孩兒女孩們就數她最大。更因為父親的小妾尤氏搶先生了庶長子崔行樺,母親慪氣許久,對她處處嚴格要求,女紅禮節、才藝管事,方方麵麵都要出挑,都要拔尖。因此,見崔行如過去黏著崔行初,她心裏升起一股地位被動搖的不悅起來。
崔行蓉走近,衝崔行初涼涼地道:“方才聽你說今天要下雨,初妹妹莫非是個神婆大仙?我都不知道你還會算卦。”
崔行初聽了她嘲諷意味明顯的話也不惱,心道,這小姑娘大早上的火氣這麽旺,莫非是來大姨媽了?這不是不可能啊,眼下崔府女孩兒就屬她最大,十四歲的年紀正是女子發生生理變化的時候。
她聯想了一下前世自己來大姨媽時心情煩悶、逮誰懟誰的暴躁狀態,頓時一臉同情地看著崔行蓉,好聲好氣地解釋道:“獻醜了獻醜了,蓉姐姐不要這般誇我,我這隻能算是觀天相,和神婆算卦還不是一個路數。”
崔行蓉臉色一黑,誰誇你,這丫頭怎麽聽不出好賴話,誰要真的和你討論算卦還是觀天相!
那邊崔行初已經轉了話題,開始向幾人請教合奏《南木曲》的事。入族學時間最長的崔行蓉在這方麵最有發言權,幾句話說得眾人都是以她為準,崔行蓉這才算緩了臉色。
又過了片刻,崔行琮、崔行樺這些男孩子們也出來了,眾人仍是像昨天一樣各坐了馬車,往族學行去。
女孩兒們的馬車裏,崔行蓉、崔行月、崔行如各坐了一麵,崔行初挨著崔行如坐,正中間放著她的一對兒銅鑔。
馬車碾過石塊顛震了一下,倆銅鑔“哐”“哐”就是兩聲。
馬車裏幾人都是趕緊捂著耳朵,崔行蓉沒好氣地瞪了崔行初一眼,崔行初忙賠禮:“很刺耳哈,我把它們反過來放。”
說著,把倆銅鑔分開,口朝下扣著放,再翹上腿壓著:“這下好了,這下肯定不會響。”
崔行蓉放下耳朵,想了想道:“初妹妹,你知道為什麽以前沒人選銅鑔嗎?”
六歲的崔行如嫩聲嫩氣地搶答:“蓉姐姐,我知道,夫子說因為我拿不動銅鑔。”
崔家女孩兒一般都是六七歲的年紀開始入族學。因此,崔行如其實也是剛入族學不久,隻比崔行初早了三四個月。她入學的時候夫子也動過把銅鑔“推銷”出去的心思,奈何六歲的小人實在太小了,銅鑔都拿不動,最後隻得給她分了個木魚。
“你別打岔”,崔行蓉扯扯崔行如的小辮子,又繼續對崔行初說道:“《南木曲》需十二個人、十二種樂器同時合奏,其中以琴箏、笛蕭為主音,銅鑔的聲音多是在南木人春耕、祭祀兩個片段點綴出現,用以突出節拍和烘托氣氛。作用小不暫且不說,這黃銅製的鑔片可不輕,舉著累,拎著醜,發出來的聲音還震耳,便是在合奏時也沒有分毫的女子柔美之感。所以夫子說了多次,我們中間還是沒有人願意用銅鑔。”
崔行初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是夫子說的人不夠呢。”
崔行蓉嗤笑道:“人不夠不假,但銅鑔是被挑剩下的也是真。”
崔行初連忙問計:“蓉姐姐,那我該怎麽辦?”
崔行蓉看她眼巴巴的眼神,頓生出一種被依賴、被膜拜的感覺,果然,她崔行蓉依然是崔家孫輩兒中最出挑、最重要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