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


    那是每一名正在此時咆哮大喝,浴血而戰的橫衝都心底夢,口中歌。【 】


    因為他們不但是曾追隨著唐明宗李嗣源轉戰南北的後唐鐵軍,也是華夏漢風綿綿流長以來,一直誓言以生命守護中原的江山衛。


    所以,他們看厭了這片故土上,男子們為求苟活而卑膝,女子們為求一食而奴顏,也無法再漠視,孩童們在饑寒交迫中淒慘的哭嚎,這並非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有悲天憫人的慈悲之心,隻是因為,流淌在他們身體內的血脈從未因冷卻而麻木。


    所以,他們希求能有另一場太平降臨於故土,如強漢,如盛唐,或者,那該是一個更好的年代,因為他們的希求其實很簡樸,他們並不想要那個隻知一昧伐撻,實則是窮兵黔武的強漢,也不想要那個幾代盛世後便開始**墮落的盛唐,他們隻希望,自己的故土能有足夠的強大,不必去侵略四方,不需要和親割讓,也不需要仰人鼻息,便能讓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生長的人們能夠挺直脊梁,安樂的活過一生,男子們不需失去自強的尊嚴,女子們不必淪為玩物,而孩童們更可以開心的笑過每一日。


    因為那才是太平!才是盛世!


    其實這也是每一個中原漢人應有的希求,但更多的人隻是去想,隻是去求,卻未想過要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所以,他們八千人要來到此地,來到曾屬於漢土的燕雲,和遲早會侵略故土的百萬黑甲激戰,以此來讓天下人知道,在那片烽火不停的中原大地,還有他們這一群癡傻漢。


    然後冀望,他們的癡傻和鮮血,或許能喚醒那片故土上,更多的人心和誌氣。


    因為他們的王者曾告訴過他們,亂世起於人心,若能使中原蒼生抬頭,人心重振,那他們所痛恨的這個唐末亂世,便能從此遠離。


    那位王者用一生為中原換取了八年太平,而他們則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盡那位王者未盡的心願,若能成功,死當無憾,若隻成仁,亦無遺憾。


    江寧望蕩起長劍,又一次往前搶進一步,在這十幾步搶攻中,他始終衝在最前方,江寧望今年二十七歲,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雖身為江山衛中人,但他一直隻在深夜修習技擊,更多的時候,他是以飽學聖賢書的孔子門生身份走於世間,為自己所尊崇的聖賢儒學四方布道,因為他的儒家聲名,甚至還有好幾家諸侯想借助他在士子中的威望而拉攏他,


    是以,江寧望偶爾也會因此而質疑,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究竟是哪一重身份,是在黑夜中行走的江山衛,還是那位白晝裏朗朗講道的孔子門生,也一直疑惑,要改變中原世道,究竟是該以飽學孔道的儒生教義去感化人心,還是用江山衛的身份去路見不平,以武抗暴更有效。


    然爾,這個自捫多年的疑惑,在他的一位忘年至交,或該說是另一位和他一樣,有著雙重身份的先學長者,大儒鳴鏑來找他時,豁然而解。


    第一眼看見鳴鏑,江寧望便知這位長者所來何為,因為鳴鏑此次來訪,放下了常握手中的書卷,卻在腰間懸上了一柄古劍。


    事實上,鳴鏑也沒有用太多的言語來為他解惑,隻把他帶到一處剛被一群亂兵流匪洗掠過的村莊,然後指著四下裏的殘垣斷壁,問,若他能親身遇見那群兵匪在洗劫無辜,那他是會用手中書,還是掌中劍去製止暴行。


    逢苦難而施援,視虎狼而按劍,這個道理,就算他江寧望真的讀書讀出了迂腐性,也從來未忘。


    於是,江寧望也和鳴鏑一樣,放下了手中書,在腰間懸上了青銅古劍,又與鳴鏑一起遊走四處,尋找同道之士,江山衛舊人,意外的是,這一召集竟集起了幾百名各家門派的儒生,而這些平日裏都被冠以飽學儒生者,竟都是同道中人,其實還有不少人是曾相識,但彼此卻從不知各自隱藏的暗中身份。


    是以,當這幾百名方冠長袍的儒生洋洋灑灑,一齊北上遼境之前,鳴鏑還玩笑說,這一大群百家儒生同行,說是為中原人心而戰,還不如說是開一場百家論道更容易令人相信。


    而這個意外讓江寧望已豁然開朗的疑惑又存了點不解,既然這世道處處虎狼,那有識之士便早該因衛道拔劍而起,又何必經年苦讀書文,把光陰耗費在似已無用的以聖賢之道感召人心之上。


    而且他心裏也一直告訴自己,江山衛之外,因為那十幾年的書中求道,苦讀寒窗下的身影,似乎才是更真實的自己,而且卷卷長書中所載的除了如烈酒般甘冽的大義,更多的還是在教人為善,這些綿綿溫軟,如一盞清茶般芬香的人生至理,也似乎更貼近於論道四方的自己。


    所以那一點不解之外,江寧望還憂心,當和同行的百家儒生一起拔劍起兮,縱橫沙場時,自己是否真能激起凜冽殺心,因為今日之前,他從未開過殺戒,甚至懷疑,當鮮血噴濺於眼前時,他會不會象平日眼見庖廚宰殺牛羊時,生出作嘔之感。


    但在看到甲士們以身為盾,為他們抵擋流星飛錘後,他就明白,自己先前的一點憂心有多可笑,而當鳴鏑長嘯著用一柄青鋒劍貫穿自己和敵人的胸腹,他的手中劍已能不存分毫猶豫的去貫穿那些黑甲軍的胸腹。


    此刻,死在他劍下的黑甲軍至少已有二十幾人,可他還是覺得遠遠不夠,隻想用手中劍鋒抹過更多黑甲軍的咽喉,因為那名臨死還不忘呻吟漢唐二字的道士就倒在他腳旁,那道士和他相識才不過數日,若非都有著同一個暗中的身份,也許兩人根本不會相識,可看到這和他年紀相仿的年輕道士輕輕呻吟著倒在他腳旁時,他心裏的殺意陡然激烈。


    所以,在把那一聲呻吟從自己口中化為大聲咆哮後,江寧望就一直衝在最前方,他很遺憾,不能為那名道士抹攏至死不瞑的雙目,也不想再看見,再有一名同伴死在麵前,從未想過,親眼目睹這些相識不過數日的同伴戰死眼前,會令他憤怒如斯。


    所以江寧望寧願衝殺在最前方,用自己從未有過的悍勇去為同伴們殺開前方血路,或者,那些人不該隻稱之為同伴,因為當他扔下書卷,仗起長劍和他們一起衝上戰場時,彼此就已是同道知己的袍澤。


    而在聽到另一位儒生李謫星一邊吟誦著法家格言,一邊仗劍蹈死時,他心裏的最後一絲不解蕩然消去。


    才明白,過往苦讀的聖賢書並非白費,若非讀透了書中大義,又怎能有此臨難挺身的勇氣?若非明了了人生至理,又怎能在虎狼前不減節氣?那些溫和感召的儒家大道,非是無用,而是該用於太平之時教化人心,但在太平來臨之前,便該以一劍光寒蕩平狼煙。


    惟如此,才不負自己江山衛中人的信念,惟如此,才不負為寒窗苦讀的孔子門生。


    江寧望忽然很羨慕,李謫星憑信念仗劍,將所學作歌的慨然赴死,而這等風骨,正不負他生平所學。


    因為,孔子所教的百種千種為人處世之道中,還有一種最適此時的烈烈道義——殺身成仁!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求仁——”仿效著高歌而死的袍澤,江寧望亦仗劍蕩起凜冽長鋒,清吟如歌。


    長劍斬落,在麵前的黑甲軍中劃開一道豁口,豁口才開,立即就有更多的黑甲軍想湧補進去,江寧望一步踏前,搶進一線之地,他的腳步如平日踏青般邁開,迎向的雖非那風光勝景,卻不減往日半分倜儻從容,長劍展開,如往日論道時開展書卷,將劍尖鋒芒指向四方,“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既能成學道之儒士,亦當為衛道之死士,江寧望步步踏前,笑傲長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人若無誌,何以當人?


    橫劍於敵陣,江寧望第一次覺得,此刻的自己才是真正讀懂儒家大道的一名學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一片刀光迎麵掃來,他隔擋開正麵一刀,一劍刺出,又繼續漫步向前,身上似乎被砍中了數刀,卻不覺疼痛,隻為又踏前一步而欣然,此時此刻,腦海中如過千帆,句句歌出的都是孔子道義中最具風骨的詞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這些鏗鏘語句,正該視虎狼而按劍時所喝,至於那些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求學道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閑散逸語,還是留給能得享太平時光的後人去漫漫輕吟吧…


    是以冀望,那些後人能安享到在太平中手捧書卷的幸運。


    “孔子布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又一次蕩開長劍,江寧望低頭看了眼自己傷痕累累的身軀,笑了笑,仰天而倒,他盡力睜大了雙眼,去眺望頭頂青空,心裏最後的一點遺憾忽也消去,其實不必為未能闔上那位道士的雙眼而遺憾,能在仰望朗朗青空中咽下最後一絲氣息,那位袍澤也當是無憾而死。


    因為他們一直都相信,有朝一日,故土之上,也會有如此刻般清朗的天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添花過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添花過客並收藏戰國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