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曰:誌不可以妄求。王氏曰:“求者,訪問推求;誌者,人之心誌。此章
之內,謂明賢人必求其誌,量材受職,立綱紀、法度、道理。”
上章論述了君子應該走的正道,本章則繼續展開論述君子應該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能力等諸多方麵的素養。
所謂誌,就是誌氣、信念、遠大的抱負。要實現人生的誌向,就必須磨礪自己的意誌以及修煉自己的品德、增長自己的知識和為人處世的技巧。這裏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對如何安身立命、經國濟世語重心長地告誡,其中包含了無數古人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再思而三思。
原典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釋
注曰:人性清淨,本無係累;嗜欲所牽,舍己逐物。
王氏曰:“遠聲色,無患於己;縱驕奢,必傷其身。虛華所好,可以斷除;貪愛生欲,可以禁絕,若不斷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聰明人被虛名、欲色所染汙,必不能正心、潔己;若除所好,心清誌廣;絕色欲,無汙累。”
解釋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告子說:“食色性也”,孔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沒有欲望,人就失去了進取的動力,但對欲望不加以節製和約束,放縱自己也是錯誤的,會反過來為欲望所迷惑,從而傷害了自己。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人之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獨酒、色、財、氣最為普遍。這四樣東西,實為傷身、敗德、破家、亡國之物。對於這些縱欲之物,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但不能沒有止境,應該有個度。廣廈千間,居之不過七尺;山珍海味,食之無非一飽。
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隻是犯了一個“貪”字,
便衍生無窮無盡的悲劇。
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
舉例
春秋時楚國人囊瓦輔佐楚昭王的時候,唐侯和蔡侯來拜見昭王。囊瓦聽說蔡侯帶來了羊脂白玉佩和銀貂鼠裘,還聽說唐侯帶來了名貴的驌驦馬,就跟他們索要,沒有如願。於是,囊瓦就把唐侯和蔡侯關了起來,囚禁了三年,終於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唐侯和蔡侯回國以後,聯合吳國打敗了楚國,殺了囊瓦,那些東西又物歸原主了。
春秋時虞和虢兩個國家是同姓的鄰居,唇齒相依,也都和晉國接界。晉獻公想攻打虢國,又擔心虞國會幫助他們。於是準備了名貴的馬和美玉送給虞公。貪婪的虞公收下了東西,允許晉國經過虞去攻打虢國。於是晉滅了虢,回來的時
候連虞國也一起滅了,寶馬和美玉被晉收回了。
原典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注釋
注曰:禳,猶祈禳而去之也。非至於無,抑惡至於
無損過,可以無禳爾。王氏曰:“心欲安靜,當可戒其非為;身若無過,必
以斷除其惡。非理不行,非善不為;不行非理,不為惡
事,自然無過。”
解釋
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在於要正視自己的缺點,經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摒棄不良的念頭,培養真善美的情致,達到使錯誤的、醜惡的思想漸至於無的境界,那麽,任何災禍不用去祈禱,都將自行消失。
《中論》說:知道錯了而不改就是沒心,反省自己的錯誤但是不改,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既沒心又失去了根本的
人,離禍患就不遠了。
舉例
春秋時楚國人養由基是有名的神箭手,他能夠百步穿楊,力透七層重甲,他因此很驕傲。楚共王批評他說:“大將靠謀略取勝,不是某種技巧。你如此自傲,將來一定死在這上麵。”後來,養由基果然中箭而死。
三國時劉備很喜歡馬超的才幹,讓他做平西將軍,封他為都亭侯。馬超因為劉備給他這麽優厚的待遇,就有點傲慢了,忘記了君臣應該有的禮節,和劉備說話的時候經常直呼其名。關羽大怒,想殺了他,劉備不允許。張飛說:“那也得
讓他知道什麽是禮儀!”第二天,劉備大會諸將,關羽和張
飛拿著刀站在劉備的兩邊。馬超來了還想去坐,但沒看見關
張二人,回頭一看,他們都站著,頓時大吃一驚,趕緊站起來。從此以後,馬超很尊敬劉備,不敢再有無禮的舉動了。
原典
貶酒闕色,所以無汙。
注釋
注曰:色敗精,精耗則害神;酒敗神,神傷則害精。
王氏曰:“酒能亂性,色能敗身。性亂,思慮不明;神損,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後無昏聾之過。”
解釋
自古一來,酒以亂性誤事,色以敗德傷身。嗜欲對人的損傷,莫過於“酒色”二字。酒喝多了傷害身體,縱欲過度,有損精神。
《戰國策》說:過去禹的女兒讓儀狄做酒獻給禹,禹喝了感到很舒服,就下令讓儀狄不要再釀酒,說:“後世一定有因為酒而亡國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快樂得三天不上朝,但他還是遠離了南之威,說:“後世一定有因為色而亡國的。”《呂氏春秋》說:肥肉美酒,一定都吃,就是“爛腸
之藥”;靡靡之音、明媚皓齒,都要享受,就是“殺人的刀”。
舉例
魯國的君主魯定公,任命孔子做司寇,把國家治理得很有起色,齊國擔心魯國的強大,就用黎沮的計策,給定公獻上美女和歌舞。定公很高興地接納了,陷入女色之中,三天都不上朝,在郊外祭天的時候也不給孔子送禮。於是,孔子知道不能在魯國待下去了,就離開了魯國,魯國就再也沒有振興起來。
孔子離開魯國以後到了衛國,衛靈公很尊敬他,但也不重用他。一天,靈公和夫人南子坐車出去玩,孔子也在後麵的車上陪著。車子經過集市的時候,人們唱歌說:“同一個車上的很漂亮,跟從的人很有德行。”孔子歎息說:“國君喜歡德行不如喜歡美色啊!”於是,他離開了衛國,去了宋國。不久,衛國就亂了。
晉朝的許允,娶了阮姓的媳婦,發現媳婦相貌醜陋,就想走。媳婦沒讓他走,並問他為什麽走。許允問:“婦有四德,你有幾德?”媳婦回答說:“新媳婦所缺少的是美貌。士人有百種美德,你有幾種?”許允說:“我都有。”媳婦說:“百種美德以道德為首,你好色不好德,怎麽可以說是都有呢?”許允聽了很慚愧,於是相敬如賓。
明代的曹鼐以孝聞名,做官講究仁義、施行德政。他有一次夜裏住在驛站,有個美貌的女孩來引誘他。曹鼐說:“我
不能欺負人家。”於是拿筆寫“曹鼐不可”四個字,寫完就
燒了,這樣一直到天亮,讓女孩的母親把女孩領回去了。
楊玉環做了唐玄宗的貴妃以後,她的兄弟姐妹都得到了富貴榮華,其姐妹分別被封為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其兄楊國忠做宰相,一門顯赫,可以隨便出入宮廷。後來,安祿山造反,玄宗逃往四川,天下大亂。
原典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注釋
注曰:於道無嫌,於心無疑,事乃不誤爾。
王氏曰:“知人所嫌,遠者無危,識人所疑,避者無害,韓信不遠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遠,必招禍患,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釋
知道人家嫌棄什麽,遠離它就沒有危險;了解人家懷疑什麽,躲避它就不會傷害自己。
所以要在行動上避嫌,用心去除自身的嫌疑,一是為了不節外生枝,以防幹擾謀事;二是為了遠禍消災,避免跳進
黃河也洗不清的冤枉。
舉例
春秋時越國的君主勾踐用範蠡、文種的計策,滅了吳國,做了霸主。於是,勾踐在會稽搭了高高的台子,大宴群臣,樂師彈著琴弦、敲著鼓,群臣都很高興,隻有勾踐麵無喜色。宴會結束後,範蠡歎息說:“越王不想把滅吳的功勞歸於大臣,猜忌和懷疑的苗頭已經出現了。”第二天,範蠡就辭別了越王,乘一葉扁舟出了齊女門,飄然而去了。
漢武帝時,蘇武率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但蘇武堅決不投降。十九年之後,漢昭帝劉弗陵即位,蘇武等人終於得以回到中原。這時,蘇武頭發胡子都白了,大家都讚揚他的氣節。但和他一起回來的九個人,昭帝有的給了賞,
有的卻沒有給賞,讓大臣和百姓都很沮喪。
原典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注釋
注曰:有聖賢之質,而不廣之以學問,不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須廣覽經書;通曉疑難,當以遵師禮問。若能講明經書,通曉疑難,自然心明智廣。”
解釋
要明白世間的大道理,必須博覽群書;要解釋所有的疑難,必須不恥下問。即使是天生具有聖賢資質的人,如不勤奮好學,他也不會有什麽進步。
所以,自古以來的知名人物,要麽手不釋卷,刻苦讀書;要麽謙虛謹慎,肯於向人求教,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易經》說:積累學問,向人家請教,這是豪傑之士增長
本領的關鍵。
舉例
三國時代魏國的管寧與華歆關係很好,都有名氣,時稱一條龍。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有個乘坐華美轎子的人經過門前,華歆放下書跑出去看,管寧用刀子把席子割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不久發生了黃巾軍起義,管寧到了遼東,見太守公孫度,但他談的都是儒家的經典,而不是實際,所以不被看重。於是,管寧在山上蓋了茅廬,那些躲避戰亂的人都來投奔他,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發展成了一個小村子的規模。管寧就在這裏講學,宣揚儒家的仁義禮教,不是有學問的人他不見。於是,公孫度認為他很賢能,老百姓也感激他的恩德。
漢代的司馬遷,發憤讀書,讀遍當時的所有書籍。但他並不感到滿足,又到全國各地去遊學,到實際中吸取知識,
最終寫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釋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諸事休誇說,行將出來,人自知道。若是先說卻不能行,此謂言行不相顧也。聰明之人,若有涵養,簡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釋
品德高尚的人說話都很小心謹慎,從來不說大話、空話。他們有深厚的涵養,注重實際的行動,而不是高談闊論。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高尚其行為,謙虛其言論,這是加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法。
《易經》說:言和行是做人的關鍵,關係到人的榮辱,所
以必須謹慎。
舉例
孔子那麽大的人物,也很謙虛。對於他不懂的事情都敢問。他去太廟的時候,什麽事情都要問問,直到弄明白為止。
他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正因為他好學勤問,才能成
為千秋師表、百代聖人。
隋朝時的王通很有才幹,他到長安去,給皇帝上了太平十二策,但沒被皇帝任用。於是,他到了河汾一帶講學,跟隨他的學生有上千人。他模仿《春秋》寫作了《元經》,模仿《論語》寫作了《中說》。唐初的名臣薛收、李靖、房玄齡、魏征等都曾經聽他講授輔佐君王之道,傳為一時美談。清朝顏古翁有詩雲:“門羅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業。
原典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注釋
注曰:管仲之計,可謂能九合諸侯矣,而窮於王道;
商鞅之計,可謂能強國矣,而窮於仁義;弘羊之計,可謂能聚財矣,而窮於養民;凡有窮者,俱非計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謹身不遭禍患,必無虛謬。恭、儉、謹、約四件若能謹守、依行,可以保守終身無患。所以,智謀深廣,立事成功;德高遠慮,必無禍患。人若深謀遠慮,所以事理皆合於道;隨機應變,無有窮盡。”
解釋
恭敬、勤儉、謙虛、退讓是立身持家的根本,是品德才智的基礎。深謀遠慮,才不會陷入窮困的境地。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虛懷若穀、清雅脫俗的。隻有這樣,才能奠定堅實的道德根基,然後再謀深計遠、運籌帷幄,退則自保,進則立功。管仲的政治謀略雖然可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廣,使孔子惋惜不已。商鞅的計謀可以強國,但缺乏仁義;漢武帝時代的桑弘羊,能夠為國家聚斂財富,但不能讓老百姓富裕。二人都死於非命,不能自保,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智謀之士。
《淮南子》說:大聖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堅守的卻是不多的幾條原則,所以他做什麽都有成就。而普通人的智慧本來就不多,而他所做的事情卻很多,所以做什麽都做不好。
《呂氏春秋》說:人與人智慧的差距在於眼光的長與短。
舉例
戰國時魏國著名的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在竊符救趙之後,就留在了趙國。他聽說隱士毛公、薛公在民間隱居,就悄悄地步行前去訪問,相談甚歡。後來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派出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對當初竊符救趙的事情很敏感,就說敢和魏國使者交往的處死,眾賓客都不敢說什麽。這時,
毛公、薛公來見他,說:“公子你所以被趙國重視,名聞諸
侯,還不是因為當初有魏國嗎?現在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局
勢緊急,你卻不想辦法救援。如果秦國攻破了魏國的首都大梁,推翻了先王的宗廟,公子你還有什麽麵目麵對天下呢?”毛公、薛公的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的臉色就變了,趕緊驅車回去救魏國,他召集了五國的軍隊打敗了秦國的軍隊。
漢朝的周昌有一次去見高祖劉邦,正趕上劉邦懷裏抱著他的美人戚姬,周昌掉頭就走。高祖追上他,騎著他的脖子問:“我是什麽樣的皇帝?”周昌仰著脖子說:“陛下是桀紂一樣的皇帝。”高祖聽了大笑,但心裏還是有點害怕周昌。後來,高祖想廢太子,周昌在朝廷上堅決反對,高祖讓他說,但周昌既口吃又憤怒,說:“我說不出來,但我知道不能廢太子。陛下雖然想廢了太子,我還是不聽你的。”高祖哈哈大笑。後來太子即位,用張良的計策終於安定下來。
周朝時薑太公被封於齊國。齊國有個叫做華士的人很講義氣,他不對天子稱臣,和諸侯關係也不好,但老百姓卻都稱道他賢能。薑太公派人召了他三次也不來。於是,太公下令殺了他。周公說:“這個人是齊國的名人,你為什麽殺了他呢?”太公說:“他不向天子稱臣,也不和諸侯友好,還能希望他臣服於我對我友好嗎?他不臣服於我,就是棄民,召了三次也不來,就是逆民。這樣的人如果還表揚他,讓國內的人民效法他,那麽,怎麽當君主呢?”後來,齊國在太公的治理下很強盛,說明了太公是有遠見的。
漢朝的蕭何在幫助劉邦打下了鹹陽以後,很多將領都爭
搶金銀財寶。但蕭何沒有這樣做,他派人把秦朝丞相、禦史
家裏的圖書資料收集起來。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因為有了蕭何收集的資料,對天下的要塞、戶口、人民的生活狀況都很了解,這都是由於蕭何考慮事情有長遠的眼光啊。
原典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注釋
注曰:聞譽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師友長其智。有仁義、德行賢人,常要親近正直、忠誠,多行敬愛;若有差錯,必然勸諫、提說此;結交必擇良友,若遇患難,遞相扶持。”
解釋
朋友是五倫之一,常常關係到個人事業的成敗,所以,古人向來強調交友要慎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仁義和剛直的朋友,能夠幫助自己成功,克服自己的缺點,在患難之際,可以相互輔助,不陷於困境。
友誼是人生中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們說:任何人的成功,無論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
後隱藏著的是人際關係的成功。
舉例
周文王以前在商朝做諸侯的時候積德行善,受到很多諸侯的擁護。他治理周的時候,近處的百姓生活快樂,遠處的也聞風而來。到了周的境內,耕田的互相謙讓,百姓都尊重長輩,於是有四十多個小國來歸附。這樣,周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但他還是很謙虛地服從殷商,沒有稱霸。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後來他的兒子武王才滅了紂王,統治了天下八百多年。
晉代的羊祜做荊州都督,準備攻克吳國,一統天下。他感到自己兵力不足,不能靠武力取勝,就采取爭取人心的方法,很得江漢一帶的民心。他在軍隊裏的時候,都是穿很隨便的衣服,不披鎧甲,為人恭儉謙讓,連吳國人也很佩服他的品德。他死的時候,荊州城哀聲動地,吳國守邊的將士都哭了。羊祜死之前推舉杜佑繼承自己,杜佑用羊祜的謀略滅
了吳國。
原典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注釋
注曰:極高明而道中庸,聖賢之所以接人也。高明
者,聖人之所獨也;中庸者,眾人之所同也。王氏曰:“親近忠正之人,學問忠正之道;恭敬德行
之士,講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後人,止惡行善之法。”
解釋
寬恕容人,忠厚誠懇,才能吸引人、團結人。寬容別人的過失,容忍別人的錯誤,不糾纏過去,不計
較小惡,既是一種高尚的修養,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隻有忠恕待人,方可平息附眾,與各種各樣的人和睦共處、相安無事。
《淮南子》說:自己能夠做到的,不能要求別人也做到;
自己做不到的,就更不能要求別人了。
舉例
隋朝牛弘的一個弟弟好喝酒,一喝就醉。有一次,他喝醉後用弓箭射殺了牛弘用來駕車的牛。牛弘一回家,老婆就氣呼呼地說:“你弟弟殺了你的牛!怎麽辦吧?”牛弘笑著
說:“正好做牛肉幹吃啊。”
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注釋
注曰:應變之謂材,可用之謂能。材者,任之而不
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術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無不辦;委使賢能,功無不
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濟時利務。如:漢高祖用張良陳平之計,韓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漢天下。”
解釋
善於發現人才,也要善於使用人才,做到人盡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用人之道,要懂得分辨“材”與“能”。所謂“材”,是指具備領導才能的人,能夠策劃指揮、隨機應變,這樣的人不能讓他做具體的事情;所謂“能”是可以執行、貫徹指示的人,可以做具體的事情,但做不了領導。
人之才能,各有所長,所以做領導的要善於量才錄用、發現人的長處。
《鬼穀子》說:有智慧的人善於用人家的長處,而回避人家的短處。
《淮南子》說:有什麽本事就給他什麽職位,有什麽能力就讓他做什麽事情;力量足夠,舉什麽都不重,能力足夠,
做什麽都不難。
舉例
唐代的韓晃是個高級軍官,他善於使用人才,所用的賓客也都能各展所長。有個朋友的孩子來投奔他,卻沒什麽過
人之處。有一次,韓將軍讓他來參加宴會,一直到宴會結束,
他都端坐如初,不和旁邊的人交談。於是,韓將軍下了軍令,
委任他管理部隊倉庫的大門。這個人每天一早到位,端坐到晚上,管理嚴格,沒有人敢隨便出入倉庫了。
原典
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注釋
注曰:讒言惡行,亂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當道,逞凶惡而強為;讒佞居官,仗勢力以專權,不用忠良,其邦昏亂。仗勢力專權,輕滅賢士,家國危亡;若能絕邪惡之徒,遠奸讒小輩,自然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解釋
讒言自古是禍亂的根由。讒言,或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或是捕風捉影、渲染誇張,或是激化矛盾、挑撥離間……進讒使詐的人不論采取什麽詭計,目的隻是一個:打倒別人,為自己謀利。“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句話說明了讒言之可畏。
所以,明智的人善於分辨真話與讒言,並製止讒言的
傳播。
舉例
孔子做魯國司法部長的時候,殺了當時有名的少正卯。子貢說:“少正卯先生是魯國的名人,你殺了他,沒有殺錯吧?”孔子說:“人有五種惡劣的行為,是小偷都偷不走的。一是心大而險惡,二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三是說假話而強詞奪理,四是記恨的人太多,五是走邪道越走越深。這五種行為中的一種,都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誅殺。而少正卯是五毒俱全,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能不殺。”
光武帝劉秀察覺了王郎的反叛之心,就殺了王郎,在搜查他的文件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官員和他來往的書信,有不少是說自己壞話的。劉秀召集手下把這些信件都燒了,說:“讓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自己反省吧。”
三國時曹操在打敗了袁紹之後,也是這樣做的。
原典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注釋
注曰:因古人之跡,推古人之心,以驗方今之事,
豈有惑哉?王氏曰:“始皇暴虐,行無道而喪國,高祖寬洪,
施仁德以興邦。古時聖君賢相,宜正心修身,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時君臣,若學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
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將眼前公事,比並古時之理,
推求成敗之由,必無惑亂。”
解釋
讀史使人明智,鑒往而知今。古人的經驗教訓能夠啟發我們不致重蹈覆轍。所以,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注重修史和學史。
荀子說:想了解一萬年以後的情況,仔細地觀察今天就可以了;想知道億萬,從一和二就可以推知了;想了解上古的情況,看看周朝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了;要知道周朝的治理之道,了解那時候崇尚什麽人就可以了。所以說,能夠以近
知遠、以一知萬、以微小而知顯著就是聖人的智慧。
舉例
楚漢爭霸的時候,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的兒子圍困在滎陽。劉邦很著急,他想用酈食其的計策,恢複以前六國君主的後人來對抗項羽。張良聽說後,趕緊勸說劉邦,他舉了過去的類似事件的經驗和教訓,用曆史上的八個故事來說明不能這樣做的道理,於是劉邦放棄了這個主意。三年之後,劉邦統一了天下。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曹操打算討伐袁尚和三郡烏丸,但很多謀士都擔心劉表會乘機派劉備襲擊許昌,動搖魏國的根
本。隻有郭嘉不這麽看,他說:“您雖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
著距離中原很遠,肯定沒有防備,派輕兵快速出擊就可以取
得勝利。劉表沒有大誌,自知自己無法駕馭劉備,如果重用他怕不能控製,如果給他小的職務,劉備也不幹。所以,雖然您是在後方空虛的情況下出征,但不會有後顧之憂。”曹操聽從了他的論斷,果然取得了勝利。
原典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注釋
注曰:執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長短盡在是矣。倉卒
事物之來,而應之無窮者,揆度有數也。王氏曰:“料事於未行之先,應機於倉卒之際,先
能料量眼前時務,後有定度所行事體。凡百事務,要先籌計,料量已定,然後卻行,臨時必無差錯。”
解釋
所謂謀定而後動,做領導的、成就大事的,必須有洞察先機的才能,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預測到將來的變化,準備好應付的措施,這樣,就是有突發事件也不至於應付倉促、手忙腳亂。
《管子》說:謀劃時沒有主見就會遇到困難,做事情沒有
準備就辦不好,所以,聰明的人都會早做準備,等待時機。
舉例
漢朝末年,大將軍何進看到宦官專權,想誅殺宦官,但他的姐姐何太後不聽他的。何進就召董卓進京,企圖以武力威脅宦官。曹操聽說後,笑著說:“不好的宦官,古今都有,但做皇帝的不應該給他們權力,過度寵愛他們,使他們專橫跋扈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既然知道了他們的罪惡,就應該殺了他們的首領,派個獄吏就夠了,何必召京外的將領呢。想把他們都殺了,事情一定會泄露出去。我看何進一定會失敗。”不久,董卓還沒有進京,何進就被宦官殺了,隨後,董卓進京,天下大亂。
明朝嘉定一帶有個商人叫萬二,富甲一方。有個人從北京回來,萬二問他有什麽新聞。那個人說:聽說皇帝(朱元璋)最近做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萬二歎息說:“這不是好兆頭啊!”於是,他花錢買了艘大船,載上妻子兒女,奔赴南方,遊山玩水去了。不久之後,江南的富商都遭到了朝廷
的沉重打擊,隻有萬二僥幸逃脫了。
原典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注釋
注曰:有正、有變、有經、有權。方其正,有所不
能行,則變而歸之於正也;方其經,有所不能行,則權而歸之於經也。
王氏曰:“施設賞罰,在一時之權變;辨別善惡,出一時之聰明。有謀智、權變之人,必能體察善惡,別辨是非。從權行政,通機達變,便可解人所結冤仇。”
解釋
中國古人講究處世的智慧:不能一根筋,不能固守教條,要懂得權變的道理,所謂冤家宜結不宜解。隨機應變,是智慧的表現。靈活通變不是犧牲原則,恰恰相反,是機敏巧妙的迂回戰術,從而解開死結,以免激化矛盾,同時誘導誤入歧途的人走上正道。
《鬼穀子》說:天地的變化在於高和深,聖人之道則在於隱秘。
《淮南子》說:心裏要有一個大的處世原則,而在具體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根據具體情況而變化,這樣做什麽都不會失敗。所謂聖人就是像龍那樣善於變
化啊!
舉例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大宴群臣,一直到天黑了,
又點上蠟燭接著玩樂,讓美人來行酒。突然蠟燭都滅了,有
人在黑暗中去拽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把那人帽子上的纓帶摘了,並告訴了楚莊王讓他點上蠟燭找到那個人。莊王說:“怎麽能為了顯示婦人的貞節就侮辱士人呢?”於是命令說:“今天的宴會,不摘帽纓就不能盡興。”群臣都摘了帽纓,然後才點上蠟燭,盡歡而散。後來,楚國和鄭國交戰,楚國失利,一名將領奮力衝殺,殺了敵人的五個首領,終於戰勝了鄭國。莊王一問,他就是那次宴會上被美人摘了帽纓的人。
宋朝有個姓王的官員,到浙江西部的一個地方去任職。他到任的那天,各級官員和百姓給他送了很多錢物,當時叫作下馬常例。王某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就打算寫個狀子,連同送他的錢物一起交給上司,手下的官員們再三請求他才作罷。他讓人拿來個櫃子,把那些錢物都裝進去,當眾封上,放到廳堂上,說:“你們如果犯了過錯,我就把這個交上去。”這樣一來,官員群眾都很害怕他,不敢不盡忠職守。等到他任滿,要改任他處時,王某隻身上船,部下說還有個櫃子呢,他說:“既然有這個慣例,應該有文件為證。”部下趕緊準備
好相關文件,王某於是命人把櫃子搬到船上,順流而去了。
原典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注釋
注曰:君子語默以時,出處有道;括囊而不見美,
順會而不發其機,所以天咎。王氏曰:“口是招禍之門,舌乃斬身之刀;若能藏
舌緘口,必無傷身之禍患。為官長之人,不合說的卻說,招惹怪責;合說不說,挫了機會。慎理而行,必無災咎。”
解釋
所謂言多必失,做大事的人崇尚沉默是金、深藏不露,發達的時候,不炫耀,不張揚,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物欲。
不該說的說出來,便招惹是非;該說的不說,又失去了
機會。隻有慎重地行事,才能保證沒有災禍。
舉例
漢朝末年,徐州牧陶謙病重,對謀士糜竺說:“除了劉備,誰也不能讓徐州安定下來啊!”陶謙死後,糜竺率領徐州官員去迎接劉備,大家都勸他前去就職,劉備就是不去。謀士孔融說:“今天的局勢說明,老百姓相信你,上天也眷顧你,它就是你的,你如果不要,後悔就晚了。”於是,劉備做了徐州牧。
宋朝秦檜做宰相的時候,有個士人偽造了秦檜的書信去
見揚州太守。太守發現了他在作假,就把人和書信一起押送
到京城去見秦檜。秦檜見了那個人,不但沒責備他,還給了
他一個小官做。有人問秦檜為什麽這麽做,他說:“膽敢偽造我的書信,一定不是平凡人。不給個小官約束他,他就可能跑到北方或者南方的敵人那裏去了。”
原典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注釋
注曰: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搖;梗梗者,有所立
而不可撓。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終莫如無過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當要直言、苦諫;國若昏亂,以道攝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紀綱;紀綱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國,下能恤軍、愛民。心無私徇,事理分明,人若處心公正,能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誠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複禮,養德之先。為官掌法之時,慮國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懷奉政謹慎之心,居安慮危,得寵思辱,便是保終無禍患。”
解釋
大丈夫應該獨立自主,耿直頑強,不隨波逐流,不朝三
暮四,才能成就大的功業。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唯有勤勉
奮發、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終。隻有有所遵循才能成就事
業,隻有謹慎才能保持基業長青。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淮南子》說:可以做到經常沒有禍患,但不可能總是有
福;可以做到經常不犯錯誤,但不可能總是有功。
舉例
漢朝的馮異,喜歡讀書,深通兵法,他跟隨光武帝劉秀的時候,進退之間很有禮貌。將軍們和劉秀一起打仗的時候,經常坐在一起討論戰事,聲音喧嘩。馮異卻獨自在大樹下靜坐思考,官兵都尊敬他,稱他為“大樹將軍”。
宋朝的呂文靖是個以耿直聞名的官員。宋仁宗的時候,宮廷發生火災,很多宮殿燒沒了。第二天早上,早朝的官員們都來了,但一直到太陽快下山了,宮門也不開,也沒人敢問皇帝是否起來了。不久,皇帝終於出來了,在門樓的簾子後麵接見百官,隻有呂文靖不去。皇帝派人問他什麽意思,他說:“宮廷出了這麽大的事情,群臣都想看看皇帝的樣子。”皇上隻好打開簾子,呂文靖才肯拜見皇帝。
曹參曾經輔佐漢高祖劉邦,後來繼承了蕭何的相位,他什麽事情都按照蕭何的規矩辦,一點也不改。漢惠帝批評他,他摘了帽子說:“陛下你自己認為有高祖那麽聖明英武嗎?”惠帝說:“我怎麽比得上高祖呢?”他又問:“那陛下你看我
有蕭何那麽賢明嗎?”惠帝說:“你似乎也不如他。”曹參於
是說:“陛下說的沒錯。高祖和蕭何一起安定了天下,確定了
法律製度,現在陛下做了天子,我繼承了蕭何的職位,隻要遵守他們的做法,沒有什麽疏失,不就很好了嗎?”惠帝說:“是啊!”
戰國時代的蘇秦深通謀略和說服之術。他開始去遊說秦惠王,沒有成功,落得窮困潦倒,麵如菜色。於是回家發憤苦讀,認真研究薑太公的《陰符經》,疲倦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如此刻苦地揣摩了一年多,大有心得,就去遊說趙王,提出六國合縱抗秦的主張,終於成功了。蘇秦一人佩六國的相印,名重諸侯。六國聽從蘇秦的謀略,秦
兵十五年不能出關。
之內,謂明賢人必求其誌,量材受職,立綱紀、法度、道理。”
上章論述了君子應該走的正道,本章則繼續展開論述君子應該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能力等諸多方麵的素養。
所謂誌,就是誌氣、信念、遠大的抱負。要實現人生的誌向,就必須磨礪自己的意誌以及修煉自己的品德、增長自己的知識和為人處世的技巧。這裏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對如何安身立命、經國濟世語重心長地告誡,其中包含了無數古人
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再思而三思。
原典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釋
注曰:人性清淨,本無係累;嗜欲所牽,舍己逐物。
王氏曰:“遠聲色,無患於己;縱驕奢,必傷其身。虛華所好,可以斷除;貪愛生欲,可以禁絕,若不斷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聰明人被虛名、欲色所染汙,必不能正心、潔己;若除所好,心清誌廣;絕色欲,無汙累。”
解釋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告子說:“食色性也”,孔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沒有欲望,人就失去了進取的動力,但對欲望不加以節製和約束,放縱自己也是錯誤的,會反過來為欲望所迷惑,從而傷害了自己。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人之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獨酒、色、財、氣最為普遍。這四樣東西,實為傷身、敗德、破家、亡國之物。對於這些縱欲之物,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但不能沒有止境,應該有個度。廣廈千間,居之不過七尺;山珍海味,食之無非一飽。
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隻是犯了一個“貪”字,
便衍生無窮無盡的悲劇。
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
舉例
春秋時楚國人囊瓦輔佐楚昭王的時候,唐侯和蔡侯來拜見昭王。囊瓦聽說蔡侯帶來了羊脂白玉佩和銀貂鼠裘,還聽說唐侯帶來了名貴的驌驦馬,就跟他們索要,沒有如願。於是,囊瓦就把唐侯和蔡侯關了起來,囚禁了三年,終於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唐侯和蔡侯回國以後,聯合吳國打敗了楚國,殺了囊瓦,那些東西又物歸原主了。
春秋時虞和虢兩個國家是同姓的鄰居,唇齒相依,也都和晉國接界。晉獻公想攻打虢國,又擔心虞國會幫助他們。於是準備了名貴的馬和美玉送給虞公。貪婪的虞公收下了東西,允許晉國經過虞去攻打虢國。於是晉滅了虢,回來的時
候連虞國也一起滅了,寶馬和美玉被晉收回了。
原典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注釋
注曰:禳,猶祈禳而去之也。非至於無,抑惡至於
無損過,可以無禳爾。王氏曰:“心欲安靜,當可戒其非為;身若無過,必
以斷除其惡。非理不行,非善不為;不行非理,不為惡
事,自然無過。”
解釋
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在於要正視自己的缺點,經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摒棄不良的念頭,培養真善美的情致,達到使錯誤的、醜惡的思想漸至於無的境界,那麽,任何災禍不用去祈禱,都將自行消失。
《中論》說:知道錯了而不改就是沒心,反省自己的錯誤但是不改,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既沒心又失去了根本的
人,離禍患就不遠了。
舉例
春秋時楚國人養由基是有名的神箭手,他能夠百步穿楊,力透七層重甲,他因此很驕傲。楚共王批評他說:“大將靠謀略取勝,不是某種技巧。你如此自傲,將來一定死在這上麵。”後來,養由基果然中箭而死。
三國時劉備很喜歡馬超的才幹,讓他做平西將軍,封他為都亭侯。馬超因為劉備給他這麽優厚的待遇,就有點傲慢了,忘記了君臣應該有的禮節,和劉備說話的時候經常直呼其名。關羽大怒,想殺了他,劉備不允許。張飛說:“那也得
讓他知道什麽是禮儀!”第二天,劉備大會諸將,關羽和張
飛拿著刀站在劉備的兩邊。馬超來了還想去坐,但沒看見關
張二人,回頭一看,他們都站著,頓時大吃一驚,趕緊站起來。從此以後,馬超很尊敬劉備,不敢再有無禮的舉動了。
原典
貶酒闕色,所以無汙。
注釋
注曰:色敗精,精耗則害神;酒敗神,神傷則害精。
王氏曰:“酒能亂性,色能敗身。性亂,思慮不明;神損,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後無昏聾之過。”
解釋
自古一來,酒以亂性誤事,色以敗德傷身。嗜欲對人的損傷,莫過於“酒色”二字。酒喝多了傷害身體,縱欲過度,有損精神。
《戰國策》說:過去禹的女兒讓儀狄做酒獻給禹,禹喝了感到很舒服,就下令讓儀狄不要再釀酒,說:“後世一定有因為酒而亡國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快樂得三天不上朝,但他還是遠離了南之威,說:“後世一定有因為色而亡國的。”《呂氏春秋》說:肥肉美酒,一定都吃,就是“爛腸
之藥”;靡靡之音、明媚皓齒,都要享受,就是“殺人的刀”。
舉例
魯國的君主魯定公,任命孔子做司寇,把國家治理得很有起色,齊國擔心魯國的強大,就用黎沮的計策,給定公獻上美女和歌舞。定公很高興地接納了,陷入女色之中,三天都不上朝,在郊外祭天的時候也不給孔子送禮。於是,孔子知道不能在魯國待下去了,就離開了魯國,魯國就再也沒有振興起來。
孔子離開魯國以後到了衛國,衛靈公很尊敬他,但也不重用他。一天,靈公和夫人南子坐車出去玩,孔子也在後麵的車上陪著。車子經過集市的時候,人們唱歌說:“同一個車上的很漂亮,跟從的人很有德行。”孔子歎息說:“國君喜歡德行不如喜歡美色啊!”於是,他離開了衛國,去了宋國。不久,衛國就亂了。
晉朝的許允,娶了阮姓的媳婦,發現媳婦相貌醜陋,就想走。媳婦沒讓他走,並問他為什麽走。許允問:“婦有四德,你有幾德?”媳婦回答說:“新媳婦所缺少的是美貌。士人有百種美德,你有幾種?”許允說:“我都有。”媳婦說:“百種美德以道德為首,你好色不好德,怎麽可以說是都有呢?”許允聽了很慚愧,於是相敬如賓。
明代的曹鼐以孝聞名,做官講究仁義、施行德政。他有一次夜裏住在驛站,有個美貌的女孩來引誘他。曹鼐說:“我
不能欺負人家。”於是拿筆寫“曹鼐不可”四個字,寫完就
燒了,這樣一直到天亮,讓女孩的母親把女孩領回去了。
楊玉環做了唐玄宗的貴妃以後,她的兄弟姐妹都得到了富貴榮華,其姐妹分別被封為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其兄楊國忠做宰相,一門顯赫,可以隨便出入宮廷。後來,安祿山造反,玄宗逃往四川,天下大亂。
原典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注釋
注曰:於道無嫌,於心無疑,事乃不誤爾。
王氏曰:“知人所嫌,遠者無危,識人所疑,避者無害,韓信不遠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遠,必招禍患,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釋
知道人家嫌棄什麽,遠離它就沒有危險;了解人家懷疑什麽,躲避它就不會傷害自己。
所以要在行動上避嫌,用心去除自身的嫌疑,一是為了不節外生枝,以防幹擾謀事;二是為了遠禍消災,避免跳進
黃河也洗不清的冤枉。
舉例
春秋時越國的君主勾踐用範蠡、文種的計策,滅了吳國,做了霸主。於是,勾踐在會稽搭了高高的台子,大宴群臣,樂師彈著琴弦、敲著鼓,群臣都很高興,隻有勾踐麵無喜色。宴會結束後,範蠡歎息說:“越王不想把滅吳的功勞歸於大臣,猜忌和懷疑的苗頭已經出現了。”第二天,範蠡就辭別了越王,乘一葉扁舟出了齊女門,飄然而去了。
漢武帝時,蘇武率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但蘇武堅決不投降。十九年之後,漢昭帝劉弗陵即位,蘇武等人終於得以回到中原。這時,蘇武頭發胡子都白了,大家都讚揚他的氣節。但和他一起回來的九個人,昭帝有的給了賞,
有的卻沒有給賞,讓大臣和百姓都很沮喪。
原典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注釋
注曰:有聖賢之質,而不廣之以學問,不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須廣覽經書;通曉疑難,當以遵師禮問。若能講明經書,通曉疑難,自然心明智廣。”
解釋
要明白世間的大道理,必須博覽群書;要解釋所有的疑難,必須不恥下問。即使是天生具有聖賢資質的人,如不勤奮好學,他也不會有什麽進步。
所以,自古以來的知名人物,要麽手不釋卷,刻苦讀書;要麽謙虛謹慎,肯於向人求教,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易經》說:積累學問,向人家請教,這是豪傑之士增長
本領的關鍵。
舉例
三國時代魏國的管寧與華歆關係很好,都有名氣,時稱一條龍。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有個乘坐華美轎子的人經過門前,華歆放下書跑出去看,管寧用刀子把席子割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不久發生了黃巾軍起義,管寧到了遼東,見太守公孫度,但他談的都是儒家的經典,而不是實際,所以不被看重。於是,管寧在山上蓋了茅廬,那些躲避戰亂的人都來投奔他,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發展成了一個小村子的規模。管寧就在這裏講學,宣揚儒家的仁義禮教,不是有學問的人他不見。於是,公孫度認為他很賢能,老百姓也感激他的恩德。
漢代的司馬遷,發憤讀書,讀遍當時的所有書籍。但他並不感到滿足,又到全國各地去遊學,到實際中吸取知識,
最終寫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釋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諸事休誇說,行將出來,人自知道。若是先說卻不能行,此謂言行不相顧也。聰明之人,若有涵養,簡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釋
品德高尚的人說話都很小心謹慎,從來不說大話、空話。他們有深厚的涵養,注重實際的行動,而不是高談闊論。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高尚其行為,謙虛其言論,這是加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法。
《易經》說:言和行是做人的關鍵,關係到人的榮辱,所
以必須謹慎。
舉例
孔子那麽大的人物,也很謙虛。對於他不懂的事情都敢問。他去太廟的時候,什麽事情都要問問,直到弄明白為止。
他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正因為他好學勤問,才能成
為千秋師表、百代聖人。
隋朝時的王通很有才幹,他到長安去,給皇帝上了太平十二策,但沒被皇帝任用。於是,他到了河汾一帶講學,跟隨他的學生有上千人。他模仿《春秋》寫作了《元經》,模仿《論語》寫作了《中說》。唐初的名臣薛收、李靖、房玄齡、魏征等都曾經聽他講授輔佐君王之道,傳為一時美談。清朝顏古翁有詩雲:“門羅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業。
原典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注釋
注曰:管仲之計,可謂能九合諸侯矣,而窮於王道;
商鞅之計,可謂能強國矣,而窮於仁義;弘羊之計,可謂能聚財矣,而窮於養民;凡有窮者,俱非計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謹身不遭禍患,必無虛謬。恭、儉、謹、約四件若能謹守、依行,可以保守終身無患。所以,智謀深廣,立事成功;德高遠慮,必無禍患。人若深謀遠慮,所以事理皆合於道;隨機應變,無有窮盡。”
解釋
恭敬、勤儉、謙虛、退讓是立身持家的根本,是品德才智的基礎。深謀遠慮,才不會陷入窮困的境地。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虛懷若穀、清雅脫俗的。隻有這樣,才能奠定堅實的道德根基,然後再謀深計遠、運籌帷幄,退則自保,進則立功。管仲的政治謀略雖然可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廣,使孔子惋惜不已。商鞅的計謀可以強國,但缺乏仁義;漢武帝時代的桑弘羊,能夠為國家聚斂財富,但不能讓老百姓富裕。二人都死於非命,不能自保,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智謀之士。
《淮南子》說:大聖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堅守的卻是不多的幾條原則,所以他做什麽都有成就。而普通人的智慧本來就不多,而他所做的事情卻很多,所以做什麽都做不好。
《呂氏春秋》說:人與人智慧的差距在於眼光的長與短。
舉例
戰國時魏國著名的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在竊符救趙之後,就留在了趙國。他聽說隱士毛公、薛公在民間隱居,就悄悄地步行前去訪問,相談甚歡。後來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派出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對當初竊符救趙的事情很敏感,就說敢和魏國使者交往的處死,眾賓客都不敢說什麽。這時,
毛公、薛公來見他,說:“公子你所以被趙國重視,名聞諸
侯,還不是因為當初有魏國嗎?現在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局
勢緊急,你卻不想辦法救援。如果秦國攻破了魏國的首都大梁,推翻了先王的宗廟,公子你還有什麽麵目麵對天下呢?”毛公、薛公的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的臉色就變了,趕緊驅車回去救魏國,他召集了五國的軍隊打敗了秦國的軍隊。
漢朝的周昌有一次去見高祖劉邦,正趕上劉邦懷裏抱著他的美人戚姬,周昌掉頭就走。高祖追上他,騎著他的脖子問:“我是什麽樣的皇帝?”周昌仰著脖子說:“陛下是桀紂一樣的皇帝。”高祖聽了大笑,但心裏還是有點害怕周昌。後來,高祖想廢太子,周昌在朝廷上堅決反對,高祖讓他說,但周昌既口吃又憤怒,說:“我說不出來,但我知道不能廢太子。陛下雖然想廢了太子,我還是不聽你的。”高祖哈哈大笑。後來太子即位,用張良的計策終於安定下來。
周朝時薑太公被封於齊國。齊國有個叫做華士的人很講義氣,他不對天子稱臣,和諸侯關係也不好,但老百姓卻都稱道他賢能。薑太公派人召了他三次也不來。於是,太公下令殺了他。周公說:“這個人是齊國的名人,你為什麽殺了他呢?”太公說:“他不向天子稱臣,也不和諸侯友好,還能希望他臣服於我對我友好嗎?他不臣服於我,就是棄民,召了三次也不來,就是逆民。這樣的人如果還表揚他,讓國內的人民效法他,那麽,怎麽當君主呢?”後來,齊國在太公的治理下很強盛,說明了太公是有遠見的。
漢朝的蕭何在幫助劉邦打下了鹹陽以後,很多將領都爭
搶金銀財寶。但蕭何沒有這樣做,他派人把秦朝丞相、禦史
家裏的圖書資料收集起來。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因為有了蕭何收集的資料,對天下的要塞、戶口、人民的生活狀況都很了解,這都是由於蕭何考慮事情有長遠的眼光啊。
原典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注釋
注曰:聞譽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師友長其智。有仁義、德行賢人,常要親近正直、忠誠,多行敬愛;若有差錯,必然勸諫、提說此;結交必擇良友,若遇患難,遞相扶持。”
解釋
朋友是五倫之一,常常關係到個人事業的成敗,所以,古人向來強調交友要慎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仁義和剛直的朋友,能夠幫助自己成功,克服自己的缺點,在患難之際,可以相互輔助,不陷於困境。
友誼是人生中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們說:任何人的成功,無論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
後隱藏著的是人際關係的成功。
舉例
周文王以前在商朝做諸侯的時候積德行善,受到很多諸侯的擁護。他治理周的時候,近處的百姓生活快樂,遠處的也聞風而來。到了周的境內,耕田的互相謙讓,百姓都尊重長輩,於是有四十多個小國來歸附。這樣,周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但他還是很謙虛地服從殷商,沒有稱霸。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後來他的兒子武王才滅了紂王,統治了天下八百多年。
晉代的羊祜做荊州都督,準備攻克吳國,一統天下。他感到自己兵力不足,不能靠武力取勝,就采取爭取人心的方法,很得江漢一帶的民心。他在軍隊裏的時候,都是穿很隨便的衣服,不披鎧甲,為人恭儉謙讓,連吳國人也很佩服他的品德。他死的時候,荊州城哀聲動地,吳國守邊的將士都哭了。羊祜死之前推舉杜佑繼承自己,杜佑用羊祜的謀略滅
了吳國。
原典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注釋
注曰:極高明而道中庸,聖賢之所以接人也。高明
者,聖人之所獨也;中庸者,眾人之所同也。王氏曰:“親近忠正之人,學問忠正之道;恭敬德行
之士,講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後人,止惡行善之法。”
解釋
寬恕容人,忠厚誠懇,才能吸引人、團結人。寬容別人的過失,容忍別人的錯誤,不糾纏過去,不計
較小惡,既是一種高尚的修養,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隻有忠恕待人,方可平息附眾,與各種各樣的人和睦共處、相安無事。
《淮南子》說:自己能夠做到的,不能要求別人也做到;
自己做不到的,就更不能要求別人了。
舉例
隋朝牛弘的一個弟弟好喝酒,一喝就醉。有一次,他喝醉後用弓箭射殺了牛弘用來駕車的牛。牛弘一回家,老婆就氣呼呼地說:“你弟弟殺了你的牛!怎麽辦吧?”牛弘笑著
說:“正好做牛肉幹吃啊。”
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注釋
注曰:應變之謂材,可用之謂能。材者,任之而不
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術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無不辦;委使賢能,功無不
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濟時利務。如:漢高祖用張良陳平之計,韓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漢天下。”
解釋
善於發現人才,也要善於使用人才,做到人盡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用人之道,要懂得分辨“材”與“能”。所謂“材”,是指具備領導才能的人,能夠策劃指揮、隨機應變,這樣的人不能讓他做具體的事情;所謂“能”是可以執行、貫徹指示的人,可以做具體的事情,但做不了領導。
人之才能,各有所長,所以做領導的要善於量才錄用、發現人的長處。
《鬼穀子》說:有智慧的人善於用人家的長處,而回避人家的短處。
《淮南子》說:有什麽本事就給他什麽職位,有什麽能力就讓他做什麽事情;力量足夠,舉什麽都不重,能力足夠,
做什麽都不難。
舉例
唐代的韓晃是個高級軍官,他善於使用人才,所用的賓客也都能各展所長。有個朋友的孩子來投奔他,卻沒什麽過
人之處。有一次,韓將軍讓他來參加宴會,一直到宴會結束,
他都端坐如初,不和旁邊的人交談。於是,韓將軍下了軍令,
委任他管理部隊倉庫的大門。這個人每天一早到位,端坐到晚上,管理嚴格,沒有人敢隨便出入倉庫了。
原典
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注釋
注曰:讒言惡行,亂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當道,逞凶惡而強為;讒佞居官,仗勢力以專權,不用忠良,其邦昏亂。仗勢力專權,輕滅賢士,家國危亡;若能絕邪惡之徒,遠奸讒小輩,自然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解釋
讒言自古是禍亂的根由。讒言,或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或是捕風捉影、渲染誇張,或是激化矛盾、挑撥離間……進讒使詐的人不論采取什麽詭計,目的隻是一個:打倒別人,為自己謀利。“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句話說明了讒言之可畏。
所以,明智的人善於分辨真話與讒言,並製止讒言的
傳播。
舉例
孔子做魯國司法部長的時候,殺了當時有名的少正卯。子貢說:“少正卯先生是魯國的名人,你殺了他,沒有殺錯吧?”孔子說:“人有五種惡劣的行為,是小偷都偷不走的。一是心大而險惡,二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三是說假話而強詞奪理,四是記恨的人太多,五是走邪道越走越深。這五種行為中的一種,都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誅殺。而少正卯是五毒俱全,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能不殺。”
光武帝劉秀察覺了王郎的反叛之心,就殺了王郎,在搜查他的文件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官員和他來往的書信,有不少是說自己壞話的。劉秀召集手下把這些信件都燒了,說:“讓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自己反省吧。”
三國時曹操在打敗了袁紹之後,也是這樣做的。
原典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注釋
注曰:因古人之跡,推古人之心,以驗方今之事,
豈有惑哉?王氏曰:“始皇暴虐,行無道而喪國,高祖寬洪,
施仁德以興邦。古時聖君賢相,宜正心修身,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時君臣,若學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
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將眼前公事,比並古時之理,
推求成敗之由,必無惑亂。”
解釋
讀史使人明智,鑒往而知今。古人的經驗教訓能夠啟發我們不致重蹈覆轍。所以,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注重修史和學史。
荀子說:想了解一萬年以後的情況,仔細地觀察今天就可以了;想知道億萬,從一和二就可以推知了;想了解上古的情況,看看周朝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了;要知道周朝的治理之道,了解那時候崇尚什麽人就可以了。所以說,能夠以近
知遠、以一知萬、以微小而知顯著就是聖人的智慧。
舉例
楚漢爭霸的時候,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的兒子圍困在滎陽。劉邦很著急,他想用酈食其的計策,恢複以前六國君主的後人來對抗項羽。張良聽說後,趕緊勸說劉邦,他舉了過去的類似事件的經驗和教訓,用曆史上的八個故事來說明不能這樣做的道理,於是劉邦放棄了這個主意。三年之後,劉邦統一了天下。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曹操打算討伐袁尚和三郡烏丸,但很多謀士都擔心劉表會乘機派劉備襲擊許昌,動搖魏國的根
本。隻有郭嘉不這麽看,他說:“您雖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
著距離中原很遠,肯定沒有防備,派輕兵快速出擊就可以取
得勝利。劉表沒有大誌,自知自己無法駕馭劉備,如果重用他怕不能控製,如果給他小的職務,劉備也不幹。所以,雖然您是在後方空虛的情況下出征,但不會有後顧之憂。”曹操聽從了他的論斷,果然取得了勝利。
原典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注釋
注曰:執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長短盡在是矣。倉卒
事物之來,而應之無窮者,揆度有數也。王氏曰:“料事於未行之先,應機於倉卒之際,先
能料量眼前時務,後有定度所行事體。凡百事務,要先籌計,料量已定,然後卻行,臨時必無差錯。”
解釋
所謂謀定而後動,做領導的、成就大事的,必須有洞察先機的才能,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預測到將來的變化,準備好應付的措施,這樣,就是有突發事件也不至於應付倉促、手忙腳亂。
《管子》說:謀劃時沒有主見就會遇到困難,做事情沒有
準備就辦不好,所以,聰明的人都會早做準備,等待時機。
舉例
漢朝末年,大將軍何進看到宦官專權,想誅殺宦官,但他的姐姐何太後不聽他的。何進就召董卓進京,企圖以武力威脅宦官。曹操聽說後,笑著說:“不好的宦官,古今都有,但做皇帝的不應該給他們權力,過度寵愛他們,使他們專橫跋扈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既然知道了他們的罪惡,就應該殺了他們的首領,派個獄吏就夠了,何必召京外的將領呢。想把他們都殺了,事情一定會泄露出去。我看何進一定會失敗。”不久,董卓還沒有進京,何進就被宦官殺了,隨後,董卓進京,天下大亂。
明朝嘉定一帶有個商人叫萬二,富甲一方。有個人從北京回來,萬二問他有什麽新聞。那個人說:聽說皇帝(朱元璋)最近做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萬二歎息說:“這不是好兆頭啊!”於是,他花錢買了艘大船,載上妻子兒女,奔赴南方,遊山玩水去了。不久之後,江南的富商都遭到了朝廷
的沉重打擊,隻有萬二僥幸逃脫了。
原典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注釋
注曰:有正、有變、有經、有權。方其正,有所不
能行,則變而歸之於正也;方其經,有所不能行,則權而歸之於經也。
王氏曰:“施設賞罰,在一時之權變;辨別善惡,出一時之聰明。有謀智、權變之人,必能體察善惡,別辨是非。從權行政,通機達變,便可解人所結冤仇。”
解釋
中國古人講究處世的智慧:不能一根筋,不能固守教條,要懂得權變的道理,所謂冤家宜結不宜解。隨機應變,是智慧的表現。靈活通變不是犧牲原則,恰恰相反,是機敏巧妙的迂回戰術,從而解開死結,以免激化矛盾,同時誘導誤入歧途的人走上正道。
《鬼穀子》說:天地的變化在於高和深,聖人之道則在於隱秘。
《淮南子》說:心裏要有一個大的處世原則,而在具體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根據具體情況而變化,這樣做什麽都不會失敗。所謂聖人就是像龍那樣善於變
化啊!
舉例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大宴群臣,一直到天黑了,
又點上蠟燭接著玩樂,讓美人來行酒。突然蠟燭都滅了,有
人在黑暗中去拽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把那人帽子上的纓帶摘了,並告訴了楚莊王讓他點上蠟燭找到那個人。莊王說:“怎麽能為了顯示婦人的貞節就侮辱士人呢?”於是命令說:“今天的宴會,不摘帽纓就不能盡興。”群臣都摘了帽纓,然後才點上蠟燭,盡歡而散。後來,楚國和鄭國交戰,楚國失利,一名將領奮力衝殺,殺了敵人的五個首領,終於戰勝了鄭國。莊王一問,他就是那次宴會上被美人摘了帽纓的人。
宋朝有個姓王的官員,到浙江西部的一個地方去任職。他到任的那天,各級官員和百姓給他送了很多錢物,當時叫作下馬常例。王某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就打算寫個狀子,連同送他的錢物一起交給上司,手下的官員們再三請求他才作罷。他讓人拿來個櫃子,把那些錢物都裝進去,當眾封上,放到廳堂上,說:“你們如果犯了過錯,我就把這個交上去。”這樣一來,官員群眾都很害怕他,不敢不盡忠職守。等到他任滿,要改任他處時,王某隻身上船,部下說還有個櫃子呢,他說:“既然有這個慣例,應該有文件為證。”部下趕緊準備
好相關文件,王某於是命人把櫃子搬到船上,順流而去了。
原典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注釋
注曰:君子語默以時,出處有道;括囊而不見美,
順會而不發其機,所以天咎。王氏曰:“口是招禍之門,舌乃斬身之刀;若能藏
舌緘口,必無傷身之禍患。為官長之人,不合說的卻說,招惹怪責;合說不說,挫了機會。慎理而行,必無災咎。”
解釋
所謂言多必失,做大事的人崇尚沉默是金、深藏不露,發達的時候,不炫耀,不張揚,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物欲。
不該說的說出來,便招惹是非;該說的不說,又失去了
機會。隻有慎重地行事,才能保證沒有災禍。
舉例
漢朝末年,徐州牧陶謙病重,對謀士糜竺說:“除了劉備,誰也不能讓徐州安定下來啊!”陶謙死後,糜竺率領徐州官員去迎接劉備,大家都勸他前去就職,劉備就是不去。謀士孔融說:“今天的局勢說明,老百姓相信你,上天也眷顧你,它就是你的,你如果不要,後悔就晚了。”於是,劉備做了徐州牧。
宋朝秦檜做宰相的時候,有個士人偽造了秦檜的書信去
見揚州太守。太守發現了他在作假,就把人和書信一起押送
到京城去見秦檜。秦檜見了那個人,不但沒責備他,還給了
他一個小官做。有人問秦檜為什麽這麽做,他說:“膽敢偽造我的書信,一定不是平凡人。不給個小官約束他,他就可能跑到北方或者南方的敵人那裏去了。”
原典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注釋
注曰: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搖;梗梗者,有所立
而不可撓。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終莫如無過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當要直言、苦諫;國若昏亂,以道攝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紀綱;紀綱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國,下能恤軍、愛民。心無私徇,事理分明,人若處心公正,能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誠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複禮,養德之先。為官掌法之時,慮國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懷奉政謹慎之心,居安慮危,得寵思辱,便是保終無禍患。”
解釋
大丈夫應該獨立自主,耿直頑強,不隨波逐流,不朝三
暮四,才能成就大的功業。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唯有勤勉
奮發、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終。隻有有所遵循才能成就事
業,隻有謹慎才能保持基業長青。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淮南子》說:可以做到經常沒有禍患,但不可能總是有
福;可以做到經常不犯錯誤,但不可能總是有功。
舉例
漢朝的馮異,喜歡讀書,深通兵法,他跟隨光武帝劉秀的時候,進退之間很有禮貌。將軍們和劉秀一起打仗的時候,經常坐在一起討論戰事,聲音喧嘩。馮異卻獨自在大樹下靜坐思考,官兵都尊敬他,稱他為“大樹將軍”。
宋朝的呂文靖是個以耿直聞名的官員。宋仁宗的時候,宮廷發生火災,很多宮殿燒沒了。第二天早上,早朝的官員們都來了,但一直到太陽快下山了,宮門也不開,也沒人敢問皇帝是否起來了。不久,皇帝終於出來了,在門樓的簾子後麵接見百官,隻有呂文靖不去。皇帝派人問他什麽意思,他說:“宮廷出了這麽大的事情,群臣都想看看皇帝的樣子。”皇上隻好打開簾子,呂文靖才肯拜見皇帝。
曹參曾經輔佐漢高祖劉邦,後來繼承了蕭何的相位,他什麽事情都按照蕭何的規矩辦,一點也不改。漢惠帝批評他,他摘了帽子說:“陛下你自己認為有高祖那麽聖明英武嗎?”惠帝說:“我怎麽比得上高祖呢?”他又問:“那陛下你看我
有蕭何那麽賢明嗎?”惠帝說:“你似乎也不如他。”曹參於
是說:“陛下說的沒錯。高祖和蕭何一起安定了天下,確定了
法律製度,現在陛下做了天子,我繼承了蕭何的職位,隻要遵守他們的做法,沒有什麽疏失,不就很好了嗎?”惠帝說:“是啊!”
戰國時代的蘇秦深通謀略和說服之術。他開始去遊說秦惠王,沒有成功,落得窮困潦倒,麵如菜色。於是回家發憤苦讀,認真研究薑太公的《陰符經》,疲倦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如此刻苦地揣摩了一年多,大有心得,就去遊說趙王,提出六國合縱抗秦的主張,終於成功了。蘇秦一人佩六國的相印,名重諸侯。六國聽從蘇秦的謀略,秦
兵十五年不能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