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劉牢之以及兩淮水師對於都督府的態度也開始微妙起來。


    顯然,維持住這條商路對於兩淮水師以及其背後的將門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都督府的鬆懈,和兩淮水師的利益相悖。


    如今劉牢之名義上還是願意聽從杜英的調遣,但是實際心裏是怎麽想的,杜英並不清楚。


    不過至少杜英可以確定,劉牢之現在願意維持自己的關中麾下所屬之身份認同,是因為劉牢之認為在如今天下的各方之中,關中都督府仍然在很大可能上是最大的贏家,所以除非都督府在某個戰場上明顯表現出頹勢,又或者出現嚴重的內部分歧、分崩離析在即,否則劉牢之不會輕易的改換門庭。


    畢竟又有誰願意背負“三姓家奴”的罵名呢?


    曆史上的劉牢之就不是一個善茬兒,而且這種心態和選擇也是亂世之中常有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諸多崛起、又消沉的梟雄之中擇選到最後的勝利者。


    不過兩淮水師現在這樣和都督府若即若離的關係,也的確讓杜英很難借重於兩淮水師的人才,否則劉牢之難免會認為杜英有來挖牆腳之嫌。


    尤其是杜英是有前科的,現在的關中都督府強悍的工業實力,便是從當時杜英向桓溫索要的一批軍中工匠開始的。


    當然,這些工匠隻是關中諸多工匠裏極少數的一部分,關中的工匠也主要是從他們這裏學習到一些已經失傳、被帶往南方的技術,而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工匠手把手的帶出來。


    同時,這些也隻是關中工業的基礎而已,關中的產品能夠以極好的質量和極大地產量出現在市場上,主要還是因為杜英在背後給予的思路支持。


    隻不過很可惜,這些都並不在朝廷和大司馬府的著重宣傳範疇之內,他們隻是想要通過對這些工匠的來源宣傳,既表明朝廷和大司馬府所在的南方,依然具備著極強的工業潛力,也是為了想方設法的抹黑杜英,將杜英塑造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竊賊。


    自從品嚐到輿論戰的苦頭之後,大司馬府和朝廷自然也不甘落後,都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宣傳部門,和關中針鋒相對,所以這些宣傳口徑,都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宣傳,杜英不知道對兩淮水師有多少影響,但他也不打算以此去刺激兩淮水師和都督府之間本來就脆弱的關係了。


    換而言之,想要在蜀中打造戰船,建立一支能夠威脅到荊州的水師,一切還是需要從零開始。


    杜英笑道:


    “戰船的打造,不比渭水上小船隻的打造,知易行難,諸位認為應當如何下手?”


    周楚當即回答:


    “蜀中本地也有不少船匠,都督可以就地征召,且想來關中也應該有不少匠人的,兩相匯合之下,可用的工匠應該不在少數。


    隻是能夠用於大江下遊征戰的船隻,蜀中很少打造,上一次打造應該已經是王襄陽伐吳的時候了。”


    王襄陽就是襄陽侯王濬。


    那已經是百年前的事了。


    杜英明了,想要讓本地的工匠打造出來諸如樓船這種重器,未免強人所難。


    “都督,屬下倒是有一個不錯的人選。”張玄之微笑著說道。


    “但說無妨。”


    “毛穆之。”張玄之回答,“若論誰在荊州駐紮時間長、對荊州的水師有所了解,對水戰也有所接觸,都督怎能忘了毛穆之呢?”


    杜英挑了挑眉:


    “之前不是言說毛穆之仍然還在猶豫之中麽?”


    張玄之搖頭:


    “毛穆之願意以親筆信為都督勸降寧州,名為不願寧州再遭兵戈,實際上已經認命了。


    主要是都督也斷了他的回頭路,不是麽?”


    毛穆之在荊州的名聲也敗壞了,家眷也都被保住了,自然沒有回頭路可以走。


    杜英沉吟道:


    “之前餘一直沒有去見毛穆之,是因為其原本就是桓溫的親信部將,便是經過這種種變數,恐其心中也會覺得有愧於桓溫而構陷於小人,以至於今日。


    所以難免和餘之間仍然心存芥蒂,不妨就讓他先等一等、看一看,待到意識到關中情勢或許並非其所知所料之後,再出麵勸降。而如今如果真的為了荊州水師,餘也必須要盡快去見一見毛穆之了。


    不過毛穆之本人是否願意這麽快就把自身用於對付荊州大司馬府上,恐怕也難說,所以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一人之上。


    都督府這邊也要時刻做好準備,從民間征召能打造船隻的能工巧匠,從軍中遴選水性較好的南方士卒,皆刻不容緩。”


    眾將頷首應諾。


    ——————


    毛穆之這幾日的生活的確過的還是很瀟灑的。


    在犍為郡的大街上,他可以自由走動,看著關中新政一點點的為這座城市增磚添瓦。


    都督府進駐犍為郡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征用了城南一處屬於本地世家卻已經空置太久的宅院,大批工匠和士卒入駐,將此地改建成書院,書院的改擴建工程還在進行中的同時,書院的招生就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了。


    不隻是《益州時報》上大篇幅的報道包括成都、犍為、巴西和梓潼等地新開書院的招生信息,犍為郡的大街小巷上也都貼滿了招生的宣傳標語和告示。


    這種宣傳方法,是之前毛穆之從來沒有見過的,一開始的時候毛穆之還對親隨說:


    “此地百姓識字者十不存一,甚至能說上一口流利中原官話者也沒有幾個,這樣的宣傳有什麽用?”


    然而很快毛穆之就大跌眼鏡,因為一個個身著長袍、看上去年紀不大但文質彬彬的年輕人站在那些告示和宣傳標語之前,向大家用中原官話和本地土話兩種語言宣講告示上的內容。


    除此之外,這些人還不斷地張羅拉攏路過的百姓,教他們朗讀告示和標語上的文字,隻要能夠順利讀下來的,就能夠從路邊的籃子裏拿走一塊臘肉或者幾個雞蛋。


    一時間,告示之外,人堆積的裏三層外三層,毛穆之還看到有手裏拿著雞蛋的總角小兒,用清晰地中原官話喊著:


    “上書院,學知識,得功名,不求人!”


    聲音雖然還很稚嫩,但是毛穆之卻輕輕歎了一口氣,露出讚歎的神色。


    當這種求學以出人頭地的思想從娃娃抓起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求學風氣真的要有所改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多少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然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然籇並收藏晉末多少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