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周楚,或者說以周楚為代表的益州本地將門以及少壯派秉持這樣的意見。
不要小覷這個看上去範圍很小的派係,因為關中都督府的人才選拔本來就是偏向於有一定任職經驗的青壯年,而有作戰經驗的人顯然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即使是都督府一直在想方設法從寒門和尋常百姓之中培養出來可用的人才,但是至少在目前,都督府想要確保自己相比於大司馬府和朝廷,仍然擁有不落於下風的人才資源,自然還是要把重點放在諸如周楚這種背景的人身上。
盡可能的維持巴蜀如今製度和結構的穩定性,是他們,或者準確說是他們身後的父輩們樂意於看到的。
至於對於這些少壯派本人們來說,他們自然期望能夠在父輩們的製度上做出改變,至少是做出訂正。
杜英現在已經在梓潼展開了一係列的試驗,證明關中新政經過因地製宜的改良之後便具有可行性,所以少壯派的將領們也在等待著這些試驗的結果,而在此之前,他們也不會過於明確的表態自己是擁護既有的製度還是擁護關中新政。
說到底,他們願意擁護的還是能夠是和本地發展相宜的製度,這樣也最能符合他們的利益。
杜英接著看向張玄之,張玄之代表的自然是參謀司以及關中的將士們:
“太守所言在理,現在的都督府沒有這些人力物力去開發益州和寧州,尤其是長久以來,寧州都隻是名義上歸屬於朝廷,實際上朝廷能夠任免的也隻有一兩處城池之太守,其餘的官職便是下發,也是下發到本地部落酋長和世家家主的頭上。”
杜英明白,實際上一直到宋明時期,朝廷對於西南的管理也一直采取的是羈縻的狀態。
蓋因地勢崎嶇、山路難行,朝廷的統治很難滲入到西南的角角落落,讓本地土司來負責是情理之中,一直到明末清初,朝廷才開始逐步推行改土歸流。
之前季漢曾經以一隅之地對抗天下,看上去地盤很大,而實際上所能依靠的土地主要還是成都平原這邊。
現在這個問題落到了杜英的麵前,杜英對此也有一些激進的考慮,但是奈何財力問題擺在這裏,且杜英對於關中新政是不是真的能夠在蜀中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心中也沒底,畢竟是把千百年後的製度跨越時光搬到這裏。
是不是能夠適應這一方水土,不得而知。
所以杜英至少現在還是願意聽從各方的建議,優先穩住整個巴蜀的局勢再說,而巴蜀真正能夠給關中提供錢糧的區域,實際上還是成都平原這一帶,杜英死死地把握住這天府之國即可。
“六扇門不要放棄對周圍村寨的聯絡和滲入。”杜英緩緩說道,“尤其是要嚐試著打破世家和部族構建起來的藩籬,讓百姓能夠了解到新政,了解到人原來還能這樣活下去。
唯有這樣,未來想要在這些地方推行新政,才能有所依靠。”
六扇門的於談應諾。
杜英的目光落在輿圖上,向輿圖的東方看去:
“諸位,巴蜀和寧州已定,我軍之後如何東出,還需要諸位好生商定。”
張玄之緩緩說道:
“習鑿齒返回巴郡之後,肯定會快馬加鞭傳遞消息到荊州。協助都督將一切的戰敗罪責推到毛穆之的身上是一方麵,而盡快在巴郡和三峽等地構築防務又是另一方麵。
恐怕現在習鑿齒的消息已經送到了巴郡,巴郡也戒備森嚴了。我軍千裏轉戰,若是此時再動身從犍為郡南下巴郡,隻怕師老兵疲,又碰上壁壘森嚴,我軍被迫敗退,屆時更難收場。
因此屬下認為,我軍應該先返回成都府,整軍備戰,尤其是應當考量如何順流而下進攻巴郡。”
頓了一下,張玄之拿起來木杆,在輿圖上幾個河流的位置上點了點:
“之所以選擇水路,也是因為考慮到從成都南下巴郡如何走,隻是其次,重點還在之後應該如何進攻荊州。
若是我軍從陸路進攻渝州,也可行,但荊州水師定然會在之後嚐試著越過三峽反攻,又或者水陸兩方麵夾攻巴郡。
且除我軍主動進攻之外,還需要應該提防荊州水師會逆流而上,大江漫長,處處都有可能成為水師的突破口。
所以從此綜合來看,我軍走水路、盡快打造水師,是必然之選擇。”
杜英緩緩說道:
“自關中起兵以來,都督府一直沒有著重發展過水師,唯一一支可用的水師還在兩淮。想要從兩淮調集人手過來,山高路遠、千裏迢迢,且劉牢之本人是否願意支持,尚且還得兩說。”
劉牢之的父親劉建退居二線,現在兩淮水師以及兩淮將門軍隊都在劉牢之的指揮之下。
杜英之前南下江左的時候,劉牢之固然是忙前忙後,對杜英頗為推崇,之後在王師南下和北上動身之時,劉牢之也是全力配合,還一度帶著兩淮水師橫壓建康府,給建康府帶來了莫大的壓力。
之後杜英北上,都督府對於江左和淮南的策略也逐漸變成維係幾個重要的節點,形成對江左和兩淮的影響即可,而大司馬府和朝廷的勢力顯然也隨之大規模的進入兩淮,“收複失地”。
如此一來,劉牢之自然就多了多個選擇,擁有兩淮水師的他自然也是大司馬府和朝廷的重要拉攏對象。
而按照杜英的建議,近期劉牢之一直帶著水師徘徊在兩淮之外的海上,負責維係從渤海到青州再到江左的這條商路。
商路在剛剛開通的時候為很多人所看好,也的確給已經被戰火封閉兩代人的南方和北方建立了一個溝通的新渠道,但是隨著後來大司馬府和關中都督府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再加上渤海世家在北方的戰事中逐漸分崩離析,時至今日在河北的勢力已經所剩無幾,所以很多跑船的商賈開始逐漸脫身而出。
商路上的往來船隻,肉眼可見的減少,擔負運輸和護衛作用的兩淮水師顯然也漸漸失去了原本的職責。
都督府對於維係這條商路也漸漸沒有了興致,主要還是因為原本青州的琅琊以及沿途的楚州等地都在都督府的掌控之中,然而現在多半落入了大司馬的手裏,維係這條商路就相當於給大司馬府一個當中間商賺差價、當中轉站賺差旅費的機會。
不要小覷這個看上去範圍很小的派係,因為關中都督府的人才選拔本來就是偏向於有一定任職經驗的青壯年,而有作戰經驗的人顯然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即使是都督府一直在想方設法從寒門和尋常百姓之中培養出來可用的人才,但是至少在目前,都督府想要確保自己相比於大司馬府和朝廷,仍然擁有不落於下風的人才資源,自然還是要把重點放在諸如周楚這種背景的人身上。
盡可能的維持巴蜀如今製度和結構的穩定性,是他們,或者準確說是他們身後的父輩們樂意於看到的。
至於對於這些少壯派本人們來說,他們自然期望能夠在父輩們的製度上做出改變,至少是做出訂正。
杜英現在已經在梓潼展開了一係列的試驗,證明關中新政經過因地製宜的改良之後便具有可行性,所以少壯派的將領們也在等待著這些試驗的結果,而在此之前,他們也不會過於明確的表態自己是擁護既有的製度還是擁護關中新政。
說到底,他們願意擁護的還是能夠是和本地發展相宜的製度,這樣也最能符合他們的利益。
杜英接著看向張玄之,張玄之代表的自然是參謀司以及關中的將士們:
“太守所言在理,現在的都督府沒有這些人力物力去開發益州和寧州,尤其是長久以來,寧州都隻是名義上歸屬於朝廷,實際上朝廷能夠任免的也隻有一兩處城池之太守,其餘的官職便是下發,也是下發到本地部落酋長和世家家主的頭上。”
杜英明白,實際上一直到宋明時期,朝廷對於西南的管理也一直采取的是羈縻的狀態。
蓋因地勢崎嶇、山路難行,朝廷的統治很難滲入到西南的角角落落,讓本地土司來負責是情理之中,一直到明末清初,朝廷才開始逐步推行改土歸流。
之前季漢曾經以一隅之地對抗天下,看上去地盤很大,而實際上所能依靠的土地主要還是成都平原這邊。
現在這個問題落到了杜英的麵前,杜英對此也有一些激進的考慮,但是奈何財力問題擺在這裏,且杜英對於關中新政是不是真的能夠在蜀中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心中也沒底,畢竟是把千百年後的製度跨越時光搬到這裏。
是不是能夠適應這一方水土,不得而知。
所以杜英至少現在還是願意聽從各方的建議,優先穩住整個巴蜀的局勢再說,而巴蜀真正能夠給關中提供錢糧的區域,實際上還是成都平原這一帶,杜英死死地把握住這天府之國即可。
“六扇門不要放棄對周圍村寨的聯絡和滲入。”杜英緩緩說道,“尤其是要嚐試著打破世家和部族構建起來的藩籬,讓百姓能夠了解到新政,了解到人原來還能這樣活下去。
唯有這樣,未來想要在這些地方推行新政,才能有所依靠。”
六扇門的於談應諾。
杜英的目光落在輿圖上,向輿圖的東方看去:
“諸位,巴蜀和寧州已定,我軍之後如何東出,還需要諸位好生商定。”
張玄之緩緩說道:
“習鑿齒返回巴郡之後,肯定會快馬加鞭傳遞消息到荊州。協助都督將一切的戰敗罪責推到毛穆之的身上是一方麵,而盡快在巴郡和三峽等地構築防務又是另一方麵。
恐怕現在習鑿齒的消息已經送到了巴郡,巴郡也戒備森嚴了。我軍千裏轉戰,若是此時再動身從犍為郡南下巴郡,隻怕師老兵疲,又碰上壁壘森嚴,我軍被迫敗退,屆時更難收場。
因此屬下認為,我軍應該先返回成都府,整軍備戰,尤其是應當考量如何順流而下進攻巴郡。”
頓了一下,張玄之拿起來木杆,在輿圖上幾個河流的位置上點了點:
“之所以選擇水路,也是因為考慮到從成都南下巴郡如何走,隻是其次,重點還在之後應該如何進攻荊州。
若是我軍從陸路進攻渝州,也可行,但荊州水師定然會在之後嚐試著越過三峽反攻,又或者水陸兩方麵夾攻巴郡。
且除我軍主動進攻之外,還需要應該提防荊州水師會逆流而上,大江漫長,處處都有可能成為水師的突破口。
所以從此綜合來看,我軍走水路、盡快打造水師,是必然之選擇。”
杜英緩緩說道:
“自關中起兵以來,都督府一直沒有著重發展過水師,唯一一支可用的水師還在兩淮。想要從兩淮調集人手過來,山高路遠、千裏迢迢,且劉牢之本人是否願意支持,尚且還得兩說。”
劉牢之的父親劉建退居二線,現在兩淮水師以及兩淮將門軍隊都在劉牢之的指揮之下。
杜英之前南下江左的時候,劉牢之固然是忙前忙後,對杜英頗為推崇,之後在王師南下和北上動身之時,劉牢之也是全力配合,還一度帶著兩淮水師橫壓建康府,給建康府帶來了莫大的壓力。
之後杜英北上,都督府對於江左和淮南的策略也逐漸變成維係幾個重要的節點,形成對江左和兩淮的影響即可,而大司馬府和朝廷的勢力顯然也隨之大規模的進入兩淮,“收複失地”。
如此一來,劉牢之自然就多了多個選擇,擁有兩淮水師的他自然也是大司馬府和朝廷的重要拉攏對象。
而按照杜英的建議,近期劉牢之一直帶著水師徘徊在兩淮之外的海上,負責維係從渤海到青州再到江左的這條商路。
商路在剛剛開通的時候為很多人所看好,也的確給已經被戰火封閉兩代人的南方和北方建立了一個溝通的新渠道,但是隨著後來大司馬府和關中都督府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再加上渤海世家在北方的戰事中逐漸分崩離析,時至今日在河北的勢力已經所剩無幾,所以很多跑船的商賈開始逐漸脫身而出。
商路上的往來船隻,肉眼可見的減少,擔負運輸和護衛作用的兩淮水師顯然也漸漸失去了原本的職責。
都督府對於維係這條商路也漸漸沒有了興致,主要還是因為原本青州的琅琊以及沿途的楚州等地都在都督府的掌控之中,然而現在多半落入了大司馬的手裏,維係這條商路就相當於給大司馬府一個當中間商賺差價、當中轉站賺差旅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