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殿時,群臣表情不一,心中更是各有滋味。林聰深深歎息,不看別人,唯獨望著於謙的背影,無限惋惜。


    事後,老臣王直頓足長歎:“此何等事,吾輩愧死矣。”顯然為在同意改立太子的書上署名懊悔不已。


    於謙卻沒有更多的表示,這與他輔佐景帝即位及力抗瓦剌時的堅決果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後,於謙也隻是用寫詩來表達無可奈何的心態:“鬢花斑白帶圍寬,竊祿無功久曠官。岸幘恥為寒士語,調羹不用腐儒酸。逢人隻說還家好,垂老方知濟世難。戀戀西湖舊風月,六橋三塔夢中看。”複雜矛盾的心態一覽無遺。


    不久後,景帝朱祁鈺正式下詔,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改封故太子朱見深為沂王[23],有詔特赦,宮廷宴賀。群臣也因景帝改立太子成功被加官晉級,拿雙份俸祿。對此,群臣按慣例推辭,唯於謙再三辭讓,顯然不以新立太子為榮耀,這多少引起了朱祁鈺的不滿,他因此逐漸疏遠了於謙,始終未讓於謙進入內閣。


    而唯一一個當廷反對的大臣林聰,也遭到了景帝朱祁鈺的報複。林聰字季聰,號見庵,寧德人,正統五年(1440年)進士,史稱“直聲聞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風采”。朱祁鈺改立太子後不久,林聰被誣“專擅選法”,廷議大辟,打入死牢等候處死。


    禮部尚書胡濙敬佩林聰的正直,決定救林聰一命,故意稱病在家不出。胡濙是禮部尚書,許多公文都需要他的簽字。景帝朱祁鈺見公務堆積,便派宦官興安問疾。胡濙道:“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


    朱祁鈺心願已經達成,不願意與胡濙這等老臣結怨,遂詔釋林聰,但將他貶為國子學正。


    除林聰之外,還有一人因為立太子一事而受到景帝報複。朱祁鈺下詔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時,皇後汪氏再三諫阻,義正詞嚴地說:“陛下由監國登基,已算幸遇,千秋萬歲後,應把帝統交還皇侄。何況儲位已定,詔告天下,如何可以輕易更改呢?”


    朱祁鈺大怒道:“皇子非你所生,所以你懷妒得很,不令正位青宮。你不聞宣德故例,胡後無出,甘心讓位,前車具在,未知取法,反且多來饒舌。”於是廢除汪氏皇後位,幽禁於冷宮中,另立太子朱見濟生母杭妃為皇後。


    被軟禁在南內的太上皇朱祁鎮聽到消息後,心中百般滋味。他在漠北一年,尚能得到瓦剌上下的禮遇,這其中雖然有也先的政治企圖,但還算是以禮相待。而他的親弟弟不但奪了自己的皇位,將他像罪犯一樣囚禁在南內,還廢了自己兒子的太子位,徹底絕了他的後望。


    此時朱祁鎮的處境,不見得比身為瓦剌俘虜時強多少。麵對戒備森嚴的高牆禁衛,他常常陷入苦悶的沉思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敵人?是瓦剌,還是自己的親兄弟?


    * * *


    [1]明成祖朱棣生母是誰的爭論,一直到朱棣奪取皇位後才開始敏感起來,因為明朝實行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朱棣生母的問題即關係到嫡庶問題,進而關係到皇位合法性的問題。按照《太祖實錄》《太宗(即成祖)實錄》以及《明史》等正史的說法,朱棣為明太祖皇後馬氏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子。當時馬皇後所生的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均已經病死,朱棣已經擁有嫡長子的身份,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因此,生母是馬皇後無疑可以最大加強朱棣的正統形象,掩飾他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的篡權行為,於是朱棣反複宣稱自己“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子,母後孝慈高皇後親生,皇太子親弟,黍居眾王之上”。明朝有本《太常寺誌》的書,對孝陵(即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神位的記載如下:“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朱標)、秦湣王(朱樉)、晉恭王(朱棡)。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太常寺是皇家機構,負責管理祭祀禮樂,因此它的記載絕對有權威性。這種說法實際上就表明馬皇後根本就沒有兒子,她的三個養子朱標、朱樉、朱棡實際上是淑妃李氏的兒子,而朱棣的生母實為碽妃。而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座位南向,左邊淑妃李氏等坐東向西,隻有右邊的碽妃坐西向東。明人尚左,這說明除馬皇後外,碽妃地位高於其他妃嬪,除了因為碽妃是朱棣生母的原因外,實在沒有別的解釋——朱棣為了皇位考慮,在生母問題上大做文章,稱自己是馬皇後嫡出,不敢公開承認地位偏低的生母碽妃,隻好把碩妃偷偷地供奉在享殿。這原本是個不可張揚的秘密,《太常寺誌》後來也沒有流傳下來,以致明朝文人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明末清初時,擔任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的錢謙益(事跡詳見同係列小說《柳如是》)和擔任大理寺左丞的李清(著有《三垣筆記》)利用職務之便,在祭祀孝陵的時候悄悄進入孝陵寢殿,發現神位排列果然如此,朱棣並非馬皇後嫡出已經一目了然。而朱棣為了掩飾出身而欲蓋彌彰的行為也更加證實這點,他曾經兩次改修《太祖實錄》,刪減篡改之處甚多,顯然是要將不利於他的證據消除,明人因此有詩寫道:“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朱棣能利用權勢刪改一切不利於他奪位的史料,但他左右不了國外的史籍。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麗末期使臣權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謁朱棣,權近著有《奉使錄》一書,記錄十分詳細,其中說:“到燕台驛,進見燕府。先詣典儀所。所官入啟,以是日先太後忌日,不受禮。命奉嗣葉鴻伴接到館。七月十五日也。”先太後顯然是指朱棣生母,詩題中明言太後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馬皇後的忌日在八月初十,二者不合,顯然不是同一個人。這個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標均在世,因此朱棣沒有必要掩飾,絕對是可信的。


    [2]明代軍戶是世襲製,一旦列入軍籍,世代為軍。軍丁一旦逃亡、病故、老疾或被虜,就要按軍籍所造之冊,到該軍丁原籍追捕本身或其親屬,以補足原數。除非皇帝特許,否則不可除去兵籍。衛軍實行屯田製度,邊地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兵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應耕牛、農具和種子,並按份征糧。而土木堡之變後,京軍全軍覆沒。為保衛京師,明朝廷不得不派人四出募兵以應急,由此,明政府開始大規模推行募兵製,募兵漸成為軍隊主力。著名的募兵有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等。不過募兵需要養兵,耗費極大,募兵愈眾,國庫日絀。而到了明末,募兵訓練廢弛,戰鬥力轉弱,並不斷發生大麵積逃亡事件,終至無法挽救明朝的滅亡。


    [3]郭子興後人郭老舍宣德年間入朝自表身份為曆史真事,明宣宗朱瞻基承認其郭氏後人身份,賜鈔遣還,並授予冠帶奉祀滁陽王。但郭氏一係的出現觸犯了原滁陽王守墓人宥氏的利益(免除賦稅徭役)。明孝宗弘治年間,宥氏上書揭發郭氏並非郭子興後人,並引用太祖皇帝朱元璋關於滁陽王無後的話。明廷遂剝奪郭氏奉祀的資格。


    [4]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出身貧苦,少有膂力,負氣任俠,靠販賣私鹽起家。後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襲據高郵(今江蘇高郵)後,張士誠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建元天祐。他占據東南富庶之地,又深得人心,實力雄厚,時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但其人懦弱,野心謀略遠遠不及朱元璋,後被朱元璋俘虜。押解至南京後,張士誠道:“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朱元璋怒而將其斬首,時年四十七歲。朱元璋生平恨及張士誠,當上皇帝後,諸多舉措都是直接針對張士誠,如將十四萬戶江南富民遷徙鳳陽安置(即前麵提過的“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故事);如取民間首富沈萬三(其人事跡詳見同係列小說《柳如是》)家租簿定額,對江南一帶格外加賦,每畝完糧七鬥五升,僅蘇州便承擔了全國12%的稅賦;又如將張士誠心腹幕僚高啟腰斬(事詳見同係列小說《柳如是》)等,均是恨張士誠在江南極得富豪士人之心。又,朱元璋當皇帝後,為了治國,開始重用文人。有武臣心懷嫉妒,告訴皇帝說,文人好挖苦毀謗,不能相信,還舉了個例子,說是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後來當了王爺,請文人給他重新取個好名字,文人就取了士誠,孟子書上說:士,誠小人也。其實那文人暗罵張士誠是小人,張士誠哪裏懂得,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憐。朱元璋聽了後,立即去查了《孟子》,果然發現有這句話。以後皇帝疑心變得很重,對文人分外提防,大興文字獄。


    [5]明代鹽、茶均是官方壟斷商品,行銷、征稅由戶部統一管理。私犯鹽、茶是嚴重罪行。明初安慶公主(馬皇後所生)駙馬歐陽倫即因私販茶葉被明太祖朱元璋處死。但由於利潤豐厚,民間有不少鋌而走險者。


    [6]有諸多學者認為,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跡”的“紅崖天書”即是建文帝朱允炆手跡。紅崖天書原名紅崖碑,是位於今貴州安順的一處神秘景觀,具體在今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東約十五公裏曬甲山半山。山上紅崖北麵的一隅數十平方米的峭壁上,有若幹形如鍾鼎古籀的符號,似畫如字,大者如鬥,小者如升,非雕非鑿,如篆如隸,布局蹊蹺,風格古拙。明代嘉靖年間,貴州人邵元善遊覽曬甲山後,寫下《紅崖詩》:“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鍾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邵元善是當時知名文人,與其兄邵元吉皆文譽一時,紅崖天書由此知名於世。此後,學者紛至遝來,專門對紅崖天書進行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破譯熱潮。清光緒年間,日本領事得丸作藏及旅行家鳥居龍臧不遠萬裏,專程來到曬甲山觀摩。二人後將紅崖天書摹本帶回日本展出,引發強烈震撼,參觀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洪都觀經,可雲盛也”。法國學者雷相如與費南海爾等也慕名來到曬甲山,由此成為名噪中外的“紅崖文化”現象。紅崖天書迄今仍是曆史未解之謎,1995年3月18日,貴州安順地區行署懸賞百萬破譯紅崖碑,但並無結果。曬甲山當地自古有許多關於天書的神秘民謠,傳聞解開天書,即可獲取巨額寶藏。有興趣的讀者,可自去貴州觀摩。


    [7]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隻是為兒子們取了名字,還製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二十字定名》規則:“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諸王世係,各擬二十字為一世。以某字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則臨時定議,以為二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複擬續增。”即每個兒子都作為一支,每一支擬定二十字輩分,作為一世,以後則周而複始地循環,意為傳之永久。如太子朱標一係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又如成祖朱棣一係二十字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靜、迪、先、猷。名字中的另一個字則臨時確定,但也不能隨便取,而是要按五行相轉。例如,朱棣這個輩分的都屬木德,他的兒子朱高熾屬火德,孫子朱瞻基屬土德,曾孫朱祁鎮屬金德,玄孫朱見深屬水德。可惜的是,朱元璋為子孫們擬定的二十字隻用了一半,剛用到“由”字,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就壽終正寢了。


    [8]臨清:今山東臨清,取臨近清河之意。曆史悠久,自古為戰守要地,境內河流縱橫,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其間穿過。明清時,依靠運河漕運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南有蘇杭,北有臨張”之美譽。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9]楊俊一生的經曆頗有傳奇色彩,他跟隨父親楊洪在軍中長大,隻知道邊將權重,不知道朝中言官厲害。喜寧事件後,楊俊仗著父親楊洪深受朝廷器重,因私人恩怨杖殺了都指揮陶忠。身在京師的楊洪知道後大為恐懼,上奏說兒子輕浮急躁,會誤了邊關大事,要求兒子隨自己在京營中操練。楊洪本意是要保兒子一命,誰知道楊俊剛到京師,言官便上書彈劾楊俊殺都指揮陶忠一事,楊俊被下獄論斬。楊洪想方設法營救。朝廷因用人需要,詔令楊俊跟隨楊洪,戴罪立功。但沒過幾天,楊俊冒領喜寧功一事敗露。楊洪也頗有能耐,上下活動,楊俊僅被追奪官爵,真正的功臣江福獲得別賞。不久後,楊洪病逝,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兒子楊俊,“請調俊等他鎮”。景泰四年(1453年),楊俊任遊擊將軍,奉命送瓦剌使者北歸。到了永寧的時候,楊俊喝醉了酒,都指揮姚貴因小過被杖八十。楊俊還欲殺姚貴,被眾將士勸住。回朝後,姚貴告發了楊俊。宣府參政葉盛也上奏,認為楊俊曾經在獨石敗於瓦剌,是敗軍之將,應當論罪。楊俊自己上書辯護,為了表明自己為朝廷的功勞,還將朝廷所賜敕書封還。哪知道因此又給自己加了一條大罪。言官因此彈劾楊俊跋扈,論罪當斬。剛好這時候楊俊的哥哥楊傑死了,楊母請求放楊俊回家奔喪。因為“楊洪父子兄弟皆佩將印,一門三侯伯。其時稱名將者,推楊氏”,朝廷因此動了惻隱之心,免除了楊俊死罪。不久後,楊俊以次子身份繼承了父親楊洪的爵位,重新光耀起來。但楊俊很有些屢教不改,因此好日子也沒過多久,“家人告俊盜軍儲,再論死,輸贖還爵。久之,又以陰事告俊。免死奪爵,命其子珍襲”。爵位沒有了,丟了官,按理來說,楊俊應該掀不起大浪了。但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土木堡之變後,楊俊負責守永寧、懷來一帶。當時也先打著英宗的招牌四處招搖撞騙,楊俊嚴令將士不得開城門迎接英宗,以免為瓦剌所乘,已經為英宗所記恨。後來英宗歸國,楊俊預料到一山難容二虎,朝中將有禍事發生,並說英宗歸國是禍本。他的預見並沒有錯,隻是這預言為他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英宗複辟後,楊俊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被跟他一向不和的張軏(英國公張輔弟)揭發,一向命大的楊俊這次終於沒逃過一劫,“坐誅”。他兒子楊珍也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貶到廣西。一直到英宗死、憲宗立,楊珍才被召回,授龍虎衛指揮使。


    [10]新昌:今江西宜豐。


    [11]蘇武、李陵事跡參見同係列小說《大漢公主》,楊業(即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參見同係列小說《斧聲燭影》《包青天》。


    [12]合州:今重慶。南宋理宗時,合州州治位於釣魚城(今四川合川),蒙古大漢蒙哥即死此城下。事見同係列小說《釣魚城》。


    [13]大興:今北京大興區。


    [14]當時盛傳嬴政是相國呂不韋的兒子。無論嬴政有沒有相信過這種說法,他還是表現出帝王的狠毒和果斷,大權在握後,立即罷了呂不韋的相位,隨即迫之自殺。


    [15]此段故事參見同係列小說《大唐遊俠》。


    [16]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


    [17]太廟:明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最早太廟隻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太廟平麵呈長方形,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麵闊十一間,進深四間;重簷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又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寧陽:今山東泰安。


    [19]淳安:今浙江。


    [20]其實商輅並非明朝三元第一人,第一個連中三元的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進士黃觀,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取中。但因其人後來成為建文帝朱允炆心腹大臣,被成祖朱棣怒而除名。


    [21]明英宗朱祁鎮之後,明憲宗朱見深和明孝宗朱祐樘都非皇後嫡子,直到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三十一歲時因縱欲過度死亡,生前嬪妃如雲,死後卻無一兒一女。按明朝皇位嫡長繼承製和兄終弟及的原則排列:明武宗無子,上推至明孝宗,明孝宗有二子早死,再上推至明憲宗,明憲宗長、次子早死,三子即明孝宗,已死,四子就是在鍾祥做藩王的朱佑杬,朱佑杬已死,但他有二子,長子已死,次子朱厚熜。因此朱厚熜就成了法理上的皇位繼承人。這真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就這樣稀裏糊塗地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寶座,改元嘉靖,即明世宗,史稱嘉靖皇帝。明朝皇帝僅有兩次世係轉移,一次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奪取了皇位,另一次就是明武宗到明世宗。自明世宗朱厚熜後,明朝再無一個皇帝是嫡長子身份即位,原因都是前任皇帝無嫡子。明熹宗朱由校死後無子,便由弟弟朱由檢(崇禎皇帝)即位,成為明朝曆史上唯一一個“兄終弟及”的例子。明景帝登位時,兄長明英宗還在世,後來皇位又被英宗奪回,所以不算是真正的“兄終弟及”。


    [22]一些史料為了美化於謙,將於謙記錄成是當時唯一一個沒有簽名的人。誠然,於謙的赫赫功勞足以掩蓋他曾經彷徨困惑的心態,但作為重要的曆史人物,朝廷重臣,他當時是有能力左右局麵的。麵對混亂的政局,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作出的選擇,不但對其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還將影響到曆史的走向。十分可惜的是,於謙在皇室問題上一再彷徨,直接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23]縱觀明朝的皇位繼承史,公然破壞禮法的隻有兩人,一是明成祖朱棣,另一個就是明景帝朱祁鈺。但成祖朱棣奪取皇位時還有更深的曆史背景,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咄咄逼人,大力削藩,朱棣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起兵奪取了皇位。更進一步說,當時朱棣的三個兄長都已經去世,他已經有嫡長子身份,他的即位,還不算是對祖製的大破壞。唯獨景帝朱祁鈺,出於私心,廢除了英宗子朱見深的太子位,將破壞朱元璋所製定的皇位繼承製度推向了極致,從而釀成了更大的悲劇。


    第八章 孤懷激烈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其閣亦始建於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仿南京已有規製營建北京宮殿,亦有文淵閣。隨著明朝內閣製度的發展,文淵閣成為大學士等官員專門入直辦事之所,不再僅僅是藏書之所,而是上升為秘閣禁地。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坐擁紅爐尚怯寒,邊城況是鐵衣單。


    營中午夜猶傳箭,馬上通宵不解鞍。


    主將擁麾方得意,迂儒撫劍漫興歎。


    東風早解黃河凍,春滿乾坤萬姓安。


    ——於謙《立春》二首


    位於東四牌坊附近的金桂樓這幾日格外熱鬧,蓋因剛過進士放榜日不久,新科進士們爭相擺宴慶祝。金桂樓名字取得好,素來是新貴們的首選之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驚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蔚並收藏大明驚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