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小學因路得名。和它同名的還有一所中學,一片商場。毛澤東有一句優美的詩:帝子乘風下翠微。常給方槍槍幻想:兩個悲傷的皇帝女兒來到我們這—帶,躑躅彷徨,像小學生一樣不敢過馬路,最後哭死在路邊,埋葬她們的那片樹林就叫公主墳。經毛主席這麽一番感歎,翠微小學也像是有來曆的,不是隨便什麽人胡亂起的名字。


    方槍槍舔著冰棍隨父母在翠微路商場閑逛時,屢屢不經意地走過那小學的門口。小學門前有新華書店、黑白鐵門市部、土產日用雜貨商店和一間巨大無比的公共廁所。星期天這兒是熙鑲喧鬧的商店街僻靜的一角,隻有廁所靜靜散發的臭味和校門口那幾株高大楊樹的嘩嘩葉響。站在新華書店台階上能看見校門內那塊寫著字的白粉影壁,字是繁體、豎行、紅油漆塗得龍飛風舞,方槍槍認不全,隻讀得出頭尾:好好……向上。


    有時,方槍槍溜進無人看管的大門,走到影壁前端詳那幾個宇。他繞著影壁走,發現影壁背後也寫滿宇,同樣是繁體、豎行,字體瘦硬,顯見不是一個人的筆墨。方槍槍仰著頭使勁辨認,窮腸搜肚也隻認出並列的四個“……毛主席的……”,這已使他滿足。


    當他轉身,便看到一部分校園,那是一所很大的紅磚堆砌的院落:一排排一模一樣的紅磚平房;很長的紅磚牆;微微拱起的紅磚甬道鋪在地上拐向四麵八方。無人的中午,這院子也像是在沸騰,很多窗戶在閃爍,陽光密集墜落都能看到那針尖大小的形狀,掉在地上像砸進一行行金光閃閃的銅釘。這毫無內容然而熱烈的景象使人莫名地感到振奮,油然而起一些想往,像無聊的人路過一所熱鬧的醫院,很想佳進去當幾天病號。


    翠微小學是方槍槍將要上的學校。29號的孩子到學齡大都要進這所小學念書。


    有一種說法,這小學員早是29號、通信兵和警衛一師三個院聯合建的子弟小學。


    曆屆學生除了這三個院的孩子,隻有一個牛奶公司經理的兒子和一個翠微路商場書記的女兒。這使方槍槍對這小學很覺親昵,似乎它是29號的一個分號,一塊海外領地。而他自己則如早許了人的黃花閨女,一想起“翠微”二字就像聽見了愛人的名字,砰砰心跳,紅著臉幻想未來的日子。


    上學——這對方槍槍意味著一身製服,一個身份,農民有了城市戶口,從此是個正經人:學生。再不是什麽“小朋友”。


    這很不一樣。去年,大一班的小朋友都成了“學生”。他們穿上了白襯衫藍褲子的製服,每人都有了一個帆布書包。本來都是玩得很好的朋友,突然之間就有了差別。他們無一不顯得傲慢,忙忙碌碌,跟“小朋友”說話也是一副屈尊降駕的樣子。有的幹脆就不理人了,好像“小朋友”都不配和他站在一起似的。方槍槍很傷心但也服氣,因為“學生”就是顯得高“小朋友”一等。


    有一次,唐阿姨領著方槍槍他們去北門外馬路上看大汽車,正碰上翠微小學的學生從商場裏出來。那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不知為什麽這些學生那麽鄭重其事,擺著全副儀仗招搖過市。


    最先看到的是一麵從百貨商場和蔬菜大棚之間飄出的鮮豔校旗,接著看到旗下一個胖小子一手叉腰一手裏揮舞著閃亮的儀仗杆神氣活現走出來,他後麵是一排排挎著小隊鼓的漂亮女孩子,一排排孕婦一般挺著大隊鼓的高大男孩,一排排手持鋼號的少年號手。他們隊形整齊,服飾統一,手裏的鼓號光彩奪目,像宣傳畫上走下的人物,行進在雜亂的街上十分好看。每走出一段路,中他們便一齊發作,鼓號齊鳴,造成整個地界兒沸反盈天的氣氛,行人過客紛紛駐足。


    剛一聽到那陣高亢、明澈、有如嬰兒響亮啼哭的銅管音,方檢槍的心就被他們奪去了。


    接著,在小隊鼓一陣陣晴天驟雨般的鼓點聲中,學生的大隊人馬源源不斷走出來。他們打著一麵麵火炬金星紅旗,人人上白下藍脖子紮著紅領巾,徒手,很純良,有紀律,相當尊嚴。一定要比喻的話,就像一支簡裝的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軍隊。


    在這麽一支有著古老儀仗、旌旗、鼓樂、清一色著裝的大軍麵前,歪帶大殼帽、腰紮皮帶、斜插玩具手槍,自以為武裝到牙齒的方槍槍活像個小醜。自已也覺得很業餘,沒品位,差著不止一個檔次。很多29號的大小孩子煥然不同地在隊伍裏走過。他看到張寧生高晉方超陳南燕時尤為服熱、不忿、神馳意迷。


    帶我玩吧,他站在馬路邊無聲地懇求,讓我也能這麽紅裝素裹,嚴肅、認真、凡人不理,一齊擺臂、抬腳、昂首闊步——咱們都很牛逼。


    他想要那身白藍製服,要那根紅帶子。像所有心智未開的人,他產生了一種數量崇拜,慕大狂情,隻要是多的、大的,就是好的。這麽想的同時伴生一股自甘輕賤的衝動:急於抹煞自己,委地雌伏,套上脖圈,忠心耿耿,屁顛顛跟在後麵,讓撲誰撲誰讓咬誰咬誰。


    那類特別想歸類。特別想表現表現,露一手,讓人一眼相中的念頭特別強烈,強烈得接近痛苦,如果他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他會把這憚侃成一個偉大的召喚。


    所以,讀書識字,十分次要,要緊的是趕快跟大夥搞在一起,當個有組織的人,有自外於人的裝束、鐵的紀律、無數同誌和一麵可以全心全意向其敬禮的華麗旗幟。


    那天,他在小學生隊伍裏還看到一些奇怪的女人,她們也穿著少先隊的隊服,係著紅領中,腰身很粗,燙著短發,混在純潔的孩子們中間,顯得老謀深算。


    他猜到這些女人大概是傳說中的那種叫“老師”的人物。有關她們,人們的議論很多,常常是一麵倒地說好話,除了黨和人民就屬他們高尚。一說像幹媽:絮絮叨叨,愛管鬧事,時不時給孩子一些好處;一說是魔術師:小孩子被她們黑布一蒙,再變出來性情大異,再也不會淘氣,有的變成一塊磚有的變成螺絲釘有的變成房梁柱,社會主義建設都用得上;一說手很巧,尤其會種菜,又當陽光又當雨露又當肥料又當蜜蜂,也叫“辛勤的園丁”。這諸多說法引得方槍槍天真幻想:她們是活神仙。


    方槍槍畢恭畢敬地仰望著經過他身邊的老師,不知哪一個將是自己的日後恩人☆這些相貌平平的婦女看上去並不那麽神奇,也毫無熱愛農業生產的跡象;老實講,她們臉上有一種方槍槍十分熟悉曲神態:敝帚自珍、假客氣、眼睛朝天——和保育院那些比較生猛的阿姨常見的表情並無什麽不同。方槍槍一下反座過來,明白一個大家從來不提卻始終明擺著的事實:說一千道一萬,老師是學生的上級,長官,管你的人。


    這就對了。這就是為什麽凡經過老師手的人一提她們就激動,就結巴,隻好唱,或者押韻,好好說都不適合表達對她們的看法。


    這沒什麽不好,其實倒簡單了,更符合方槍槍那個年齡的孩子的理解力。你說老師他不知道是什麽,你說這是排長!他立刻知道她是誰了。


    有一種觀念在方槍槍頭腦中很頑固,也不知是從何而來,想不起受過何人故意灌輸,人之初就盲目堅信:人是不可以獨立存在的。都要仰仗、依賴更強大的一個人。人被人管,層層聽命乃是天經地義,小孩也不該置身事外。尤其是小孩,父母所生隻是一種植物,花啊草啊什麽的,必須經過很多很多中,很多很多人管,才能“長大成人”。有人管是一種福氣,說明你在社會之中。


    社會——那是家之外眾人行走的大街,很熱鬧。被閃在外麵,一想就痛不欲生。


    原來是排長啊,方槍槍心裏一塊石頭落地:那就好辦了,沒什麽新鮮的,你下令我執行,聽你話就是了——很好相處。


    千萬,千萬你對我要嚴厲,別給我好臉,免得我錯會了意,錯表了情。我這人賤,不勒著點,容易蹬鼻子上臉。最怕當頭兒的兩副麵孔,平時慈眉善目,平易近人,說翻臉就翻臉,一點過渡沒有。什麽愛呀,關懷呀,誰要你來獻媚?咱們也不真是一家子,該怎麽樣就怎麽樣。我願意老師都像日本小隊長,沉著臉挎著刀,一說話就瞪眼,張嘴就是八格牙路——和同學永遠立正,俯首帖耳,挨著耳光也姿勢不變,一日一個嗨依。那才省事,誰跟誰也別來假招子,你總是那麽酷,我也知道怎麽進步。


    方槍槍心中對老師暗暗提著殷切期望,一路走回保育院,端著,神情步履都很莊嚴。到了晚上,生完孩子心情一直不錯的唐阿姨受逼不過,悄悄走到方槍槍身邊,問他:你哪兒不舒服?


    方槍槍一下變成駝背,最後一點力氣也用光了,張了張嘴,沒發出聲音。


    九月的一個好天氣,方槍槍心緒不寧地隨隊走在上學的路上,沉重的新書包一下下拍打著他的右胯像是一隻滿含囑托的大手。朝陽把楓樹成行的翠微路照得十分亮堂,一個樹影也沒有,好像那是一條前途遠大的金光大道。書包內的鉛筆盒發出輕微的嘩啦聲如同堅果開裂不斷分著他的神。


    路西走著很多通信兵院的孩子,三五成群,沿著自家院牆行走。他們看上去很整潔,男孩子很溫和,女孩子不少楚楚動人。


    29號這一側也有很多自行上學結伴而走的孩子。他們看到方槍槍這一班有保育院阿姨押送排隊上學的孩子,便露出很優越的樣子,一些男孩子齊聲朝他們喊:俘虜班俘虜班。


    方槍槍聞聲便害臊地低下頭,很收斂地走,真如做了俘虜一般。同隊孩子有不好意思的,也有無所謂假裝沒聽見的。無所謂的是方超陳南燕那些大孩子,老俘虜兵,一往無前走自己的路。


    他們都是家裏沒大人和大兄始的孩子,入學後仍要留在保育院,混編成一個附屬班,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這是丟臉的事,如同會自己撤尿了還裹尿布、喊他們“俘虜班”最起勁的也正是他們的老朋友,那些剛剛退園的孩子。高洋張燕生和汪若海幾乎是攆著方槍槍喊,方槍槍低著頭也能把他們臉上幸災樂禍的表情看得一清二楚。


    唐阿姨對這些孩子的起哄置若罔聞,給他們充分的言論自由,甚至還對這切中要害的諧音笑了一下。你可以發覺她其實也不那麽刻板,對孩子們無傷大雅的玩笑也能夠欣賞。


    一進翠微路商場那條小街,就看到大批小學生從每一條巷口、拐角走來,校門口更是人山人海,彩旗飄揚,好像還有大喇叭放著歡快的童聲歌唱。很多老師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她們沒穿那天那身冒領天真的少先隊服,顯得樸實、更值得信賴一些。戴紅領巾的孩子進校門時紛紛揚起手臂向她們行禮,遠遠看去波浪滾滾。剛才還在人群中東張西望顯得有些茫然的唐阿姨不見了。緊緊抱團走在一起的附屬班孩子也散了。周圍全是腦門晶亮五官模糊的陌生孩子,擠擠挨挨吵吵嚷嚷,一眼一眼橫七八豎瞅起來帶有小動物那種警覺和審視。


    方槍槍走丟了。繞過那座白豆腐般寫著一片字的影壁,眼前是列大群川注不息的孩子。他隨著人走,每到一處都覺得是剛剛經過,穿過一排房子,那裏的孩子就大一截兒。


    後來他看見一個紅牆環繞的操場,有水泥砌的孤零零的主席台和一根飄著國旗的旗杆,那兒有兩排獨立的房子,進出的都是高大冷漠的少男少女。身邊的人不知什麽時候都沒了,他心裏發虛,趕緊掉頭往回定。走著走著跑起來,整個院子都空了,回去的路上一個人沒有,跑到影壁,校門口也空空落落,似乎剛才那番熱鬧喧囂的場麵是個幻覺,並沒真實出現過。


    有一刹那,方槍槍眼睜睜經曆了他小時候常做的那個噩夢:光天他日之下,四周的景物和藍天向他很有質量地擠過來,離得很遠都能感到它們沉甸甸的分量。隻是一刹那,這頗具壓迫感的空虛消逝了,他聽到人聲遠遠近近地傳來,看到房子上上一扇扇敞開的窗戶內一張張真實的人臉。紅甬路遠處走來一個人,那是個五大三粗的男老師,一臉育胡子茬,穿著白球鞋,快樂地哼著歌兒,一雙明亮的眼睛一路友好地瞅著方槍,似乎還向他使了逗趣的眼神。方槍槍笑了,沒來由地感到滿心歡喜,心裏也像拭去灰塵的鏡子一下明白了。


    他經過一排房子,看見陳南燕坐在一個窗口,方超坐在她身邊。另一個班裏,他看見張寧生和一個好看的女孩子坐在一起。在一年級那排房子外,他看到高洋張燕生汪若海坐在不同的房間裏,每人身旁坐著一個陌生的女孩。


    循著每間教室門上的木牌號碼,他走到那一排最後一個中房間,那木牌上用毛筆寫著:一年級六班。


    方槍槍一定進房間額覺室內昏暗陰涼,一個年輕婦女迎上來輕聲問他的名字,讓他跟著她定到後排的一個座位。那是一張柚黃色的十分寬大的雙聯桌椅,另一半已經坐著一個梳齊肩雙辮的女孩。這女孩上身前傾,盯著斜下來的桌麵一動不動,好像一個熱切迎上去的動作做了一半。她的鼻子很尖,像一個指示,你狠容易陷入對這尖兒滴下東西的等待之中。她臉皮也薄,方槍槍坐下時無意碰了一下她光裸的胳膊,那上麵的血飛快地流了過去。我認出她是通信兵那群好看的小姑娘中的一個。


    房間裏還有很多人,男孩女孩,一對對坐著,他們那麽安靜,如果不是漸漸看見你根本料不到是在人群中。方槍槍看見陳北燕坐在右前方,她瘦如麵條,緊張不安地和一個頭發蓬亂的男孩坐在一起。在他人座之後還有孩子陸續進來,在門口耀眼地一晃,被領進人群,安插在我們中間。我看到於情情、許遜這些熟悉的麵孔。


    房門被關上了,也許是太陽移動了位置。朝南的那一排窗戶明顯亮了起來。年輕婦女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朱”字,告訴我們這是她的姓。然後她拿著一個寫著我們名字的本子點名,念到誰就要站起來。她靜靜仔細地看這個孩子,似乎要把這孩子永遠記住。


    我們也仔細地看著她,似乎要在那張臉上找到什麽特別的東西。


    未老師的臉的確洋溢著與眾不同的氣質:黑皮膚,金魚眼,朝天鼻,厚嘴唇。很像六一兒童節台上那些滿臉徐鞋油彎著腰唱“西方來的老爺們騎在我們的脖上頭”的黑孩子長大以後。這倒算不得神奇,但也引入遇想,感覺她來自遙遠的地方。方槍槍知道我們國家很大,不知是否也和非洲接壤。


    她的打扮也是我不熟悉的一種風格:一身薄薄的料子,熨得筆挺,暗暗透出一些顏色,走到轉體也無一絲皺招波及,像書本裏夾得過久的蝴蝶。風吹來她的卷發也從不飄動,牢牢硬硬開放在腦後,你會以為那不是真正的頭發,是裝飾在人頭像周圍的一堆烏木雕花。我注意過她的腳——方槍槍有毛病,看人總是先看腳——那是兩隻尖尖的露出大半個腳背的高跟鞋。很輕盈,有重點,走起路像無線電發報機嘀答作響。


    她說話含混,似乎那兩片厚厚的粉色嘴唇妨礙了她發音。我不是說她有口音,是指有一些字詞遺漏了,被擋住了,聽那樣不完整的句子十分吃力,有一種使不上勁的感覺。漸漸地,你就跟不上她,感到被她推在一個距離之外,心情也隨之變得黯淡。


    我沒料到真正的老師是這樣的,那和方槍槍聽到、猜測的全然不同。我做好全部思想準備去麵對一個上來就張牙舞爪、十分興奮、有話語強迫症的人,去受她一個襲擊,一頓棒喝,就是給方槍槍來個大背挎我也不稀奇。我真的相信方槍槍有很大缺陷,不是他們說的那種好孩子,而且單憑自己努力毫無希望改變。這要靠老師,靠她們假以調色,實行一些強製手段。我是很虜誠的,很有抱負,希望通過學校管教,使方槍槍達到一種境界:所有字都認識;一身好拳腳,誰都自打;覺悟特別高,心眼特別多,中華人民共和國交給他領導也出不了什麽亂子,屬他和毛主席關係最好。


    她不可以這樣對待我們的,這樣雅致、這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這樣溫良恭儉讓——讓人熱臉貼了個冷屁股。當時我真是不知如何撤述自己和方槍槍對這位朱老師的感覺,一年以後文化大革命爆發我才找到準確的詞,她是“不革命的”。


    沒有什麽過硬、可以起訴的證據,完全是一己印象。這女子教了方槍槍三四年,我對她隻有第一天的印象。她的容貌、衣著、姿勢似乎從沒改變,手捧一冊書站在有時幽暗有時明亮的講台上,低著頭喃喃出聲,我們遠遠坐著像看一個影子似地臣瞪口呆望著她。每天鈴響就現身,一遍一遍重複自己,要讓她消失,隻有等下次鈴響。


    她是教語文還是教算術,我也忘了,那麽多日子上她的課,她也一定傳授了一些基礎知識給方槍槍。但我沒感覺她有過什麽意味深長的影響,幾乎可以說兩不相幹。有一個場麵在我記憶中像昨天才發生一樣清晰,也許那很代表她對我們的態度:剛下完雨的陰天,在29號院牆外的翠微路上,她走在被雨水衝刷得十分黑亮的柏油馬路上,方槍槍和許遜在滿地開了花似的紅膠泥土路麵上一步一沾腳地走;她是剛送完放學的路隊回校,他們倆是犯錯被留校私逃回家。她和他們迎麵相遇,對他們視而不見,毫無反應,以她那個人種特有的步態,前挺後撅,發著報一步一步跨著走過去。那條路上隻有她們三個人,天光把她的臉部照得黑白分明,我看不出她那時有多少心理活動,依舊是平淡、自我和消極。方槍槍和許遜好像很得意,很不怕和她的相遇,有點公然流竄的意思。


    方槍槍分析她是怕高跟鞋被膠泥粘掉而不敢前來追擊。


    朱老師什麽時候離開方槍槍他們班的,我也沒在意。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突然失蹤,班上的同學也經常大批轉學,空出很多座位,有的過兩年新開學又出現了,有的再也沒回來。


    很長時間,一提到“資產階級派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這些詞句,我就想到朱老師厚厚緊閉的嘴唇、紋絲不動的卷發、如同灑在窗外些許燈光的眼神。這老師給我留下的就是這些幹巴巴的概念。


    那一天,我們還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舉行了一個開學典禮。我見到了台上的校長,他是一名前少校,穿著一身人字呢的老式黃軍裝,瘦瘦的個子,麵前有擴音器仍聲嘶力竭的樣子。他的名字和我們部部長張宗遜隻差一個字,叫張宗仁,依我糊塗之見,他幾乎、差不多、大有可能該是那上將的弟弟。哥哥管大人,弟弟管小孩,這安排很搭調。


    作為一個小孩,初出茅廬便有一個真正的少校當領導,方槍槍很知足。少校,那差不多是個團長。一個小學,趁個團長,大家出去笑傲江湖。


    翠微小學在我們那一帶不是好學校。名氣遠在“育英”、“十一”之下,也比不了海軍的“七一”空軍的“育紅”總後的“六一”這些大院自己辦的子弟小學。其實我也沒去過那些學校做比較,隻是執著認為一所學校的好壞全在於它的學生是否都來自一個山頭,我當那是純潔,高人一等的標誌。


    我們已經很將就了,三個院的孩子混在一起上學。到方槍槍入學時,翠微小學已麵向社會開放招生,同學一半來自周邊的地方人家,出身可疑:什麽“黃樓”的,一座大樓孤零零立在路邊,也沒圍牆,無人站崗,底下一層還賣糧食;還有“羊坊店”的,一聽就是紡羊毛的店,家家養羊也未可知。這些孩子的湧入,使“翠微”在整個地區愈發普通,真是綠色很少,用兵痞的話說:一支雜牌。


    多虧有少校,才撈回一點麵子。


    少校同誌在紅旗飄飄畫像林立的台上像個大英雄對我們——他的部下慷慨陳詞。台下高年級少先隊組成的華麗陣容使這場麵很像一次軍隊校閱。我說過方槍槍有慕大情結,崇拜軍隊或近似軍隊的人群,遇到就犯賤,抖擻精神,擺出一副數他最效忠的樣子,還替別人著急,比誰都瞧不上自己這排光禿禿、亂哄哄的一年級新生。


    方槍槍賣弄自己的立正姿勢,高傲地瞟著身旁的同學,覺得自己很精銳,別人都是烏合之眾,特盼有憲兵前來糾正。


    少校在台上說得很熱鬧,都不是他自己的話,而是一套公共用語,主要由林彪的話組成。林元帥是民間藝人,有編段子和順口溜的急智。龐駁深奧的毛澤東思想經他一歸納,也就剩三言兩語。“林老師”開一代風氣。沒有他,那個時代會少許多熱鬧。


    方槍槍聽著少校滔滔不絕的發言,一句沒聽懂又似乎心中沒什麽疑問。那語言就是那麽奇妙,無知的人也能夠聽得津津有味。那種誇張,任意使用最高級別的形容詞,像口哨一樣簡單明亮的短句,聽上幾句人的情緒就變得飽滿、欣快,不再注意話的內容,被聲音鏗鏘有致的節奏迷住,隻要對仗工整,在韻上,耳朵就很滿意,內心就是佩服。


    這種語言剛從保育院出來的孩子都不生疏,大體和兒歌一個路子,都是沒什麽正經話要講,隻圖嘴巴快活。我們的世界很單純,沒任何思想要交流,人與人關係也很明了,語言作為工具就廢了,隻是當作一個身體習慣延續下來,如同我們都不在樹上住了,但看見樹仍情不自禁要抱抱它,爬兩下試試。


    少校開學第一天站在台上就沒再下來,像朱一樣隻給我留下單一印象。我隻在台上見到他出現,一身屎黃,永遠在演憤怒且激烈的啞劇,一個不屬於他的洪亮聲音雷聲一般從我們頭頂滾滾而過。我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開過太多的大會,很多時候一想起方槍槍的小學時光就覺得淨開會了。也許那一天的會並沒有後來的那些會那麽花哨,校長也未必狐假虎威地穿軍裝。但對我都一樣,我分不清文革前和文革中大會的區別,都是聲勢浩大,場麵鬧猛,學著大人物的口氣用兒童語言說話,對小孩來說很娛樂。


    那天剩下的一件事就是:我知道了方槍槍同座女孩的名字:吳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看上去很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朔並收藏看上去很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