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一亮就動身。天氣已經相當熱了,但是還受得了,路很平坦,馬跑起來不費勁。那一隊人馬經過一片新生林,樹木相當稀疏。他們走了一整天,夜晚宿營在白湖岸邊,這裏的湖水鹽分高,不能喝。
在那兒,那位地理學家不得不承認這白湖並不白,正如黑海不黑,紅海不紅,黃海不黃,藍山不藍一樣。然而,為維護地理學的名譽起見,他還是為這命名辯護了很久,但所提出的理由沒有一個能成立的。
奧比爾按規律準備好了晚飯。飯後,旅客們有的在車子裏,有的在帳篷裏,不久就睡了,雖然外麵的狼狗不斷地嚎叫著。
在白湖的對岸,展開了一片美麗的平原,上麵開滿五顏六色的菊花。第二天,旅客們一醒便看到這美麗的風景,很想玩賞一番。然而,他們還是按時啟程了。除了遠處的幾座禿丘以外,一眼望不到邊都是草原和花朵,好一片明媚的春光。藍色的細葉麻和本區特產的朱紅色的爵床覃相映成趣。多種樣式的愛爾莫菲拉樹點綴著這片草地。含鹽分的地麵蓋滿了灰、甜菜等胭脂類植物,有的是青綠色,有的是淡紅色,這些植物都是有用的工業原料,把它們燒成灰可以提煉出極好的堿來。巴加內爾遇到花草又變成植物學家了,他對那些陌生的花草都能叫出名字,同時,對數字仍有濃厚的興趣,免不了要說,澳大利亞植物已發現了120類,共分4200種。
16公裏過後,牛車開始在高大的樹叢中鑽行。那些樹是豆球花樹、木本含羞草、白膠樹等,它們爭芳鬥豔,姿態萬千。這片多泉眼的平原裏的植物並沒有辜負陽光的恩賜,接受的陽光多,散發的香氣也就濃鬱,呈現的色彩也就繽紛。
至於動物界,出產的就吝嗇了。幾隻食火雞在平原上蹦跳著,無法接近它們。這時,少校卻夠靈巧,居然一槍打了一隻這近於絕種的怪鳥。那怪鳥叫“霞碧鷺”,英國移民又叫它“巨鶴”。它高1.5米,長0.6米,黑嘴,下部寬大,末端甚尖,呈圓錐形。頭上的朱紅色和頸上的油綠色、胸部的白色、兩隻腳上的鮮紅色相互輝映著。大自然仿佛要把調色板上的色彩都用在這奇禽怪鳥身上了。
大家都讚美這鳥。如果不是走了幾裏路小羅伯爾也勇敢地打了一隻怪獸的話,那麽,這一天的功勞全歸麥克那布斯了。羅伯爾打死的怪獸,一半象刺蝟,一半象食蚊獸,可以說是一種四不象的動物,正如創世紀中所說的那些十不象的爬蟲。它可以伸出帶有粘液的長舌頭垂在圓筒般的嘴外麵,捕捉螞蚊吃。螞蚊是它的主要食糧。
“這是隻針鼴鼠!”巴加內爾叫這怪獸的名字,“你們可曾見過?”
“難看極了,”爵士答非所問。
“難看是難看,卻是珍奇動物,”地理學家又說,“而且,隻有澳大利亞大陸才有。”
巴加內爾本想把這隻針鼴鼠帶走,將來可作為單孔動物的標本,但遭到奧比爾的極力反對,所以隻好放棄。這天,旅行隊已到東經141度30分的地方。到這裏為止,他們很少看見移民和“坐地人”了。那地方似乎無人居住,連土人的影也不見一個。因為那未開化的民族都在大令河和墨累河支流的盡頭那片人跡罕至的廣大地區中遊蕩。
但是,一個很少見的壯觀場麵使旅行者興奮起來。大陸上有些大膽的投機商人販運牲口,從東部的山區到維多利亞及南澳等省來。他們有機會看見這龐大的陣容。
快到下午4點鍾,船長指出前麵3公裏的地方,一股漫長的塵埃帶從地平線上長起。這現象怎麽發生的呀?大家很難理解。還得請博學的地理學家解釋。但是,沒等巴加內爾開口,艾爾通的一句話打斷了他的沉思。艾爾通說那是牲畜走過時揚起的灰塵。
水手長並未判斷錯。那片煙漸漸飄近,裏麵傳出羊咩、馬嘶、牛哞的合奏曲,在這牧區交響曲中,還夾雜著人的叫喊、吹口哨和叫罵聲。
有一個人從喧囂的煙雲裏出現了,他象是這支大軍的總指揮。爵士迎了上去,不拘小節地交談起來。這位總指揮,或者稱為“牧守”,他的名字叫山姆-馬徹爾,果然來自東部,跑到泡特蘭去。
這些牲畜是從藍山那帶平原上買來的,買時很瘦,現在要把它們趕到南澳那些豐美的草場上,等養肥了,再高價出售,淨賺利潤不少,總計可得5萬法朗。但是,要有多大的耐性、多大的毅力才能把這群不聽話的牲畜趕到目的地啊!路上要吃多少苦啊!生意人嫌錢也並不容易啊!
牧群在繼續沿含羞草叢緩緩前行,馬徹爾開始敘述他的經曆了。海輪夫人和瑪麗小姐及騎士們都來到大樹下,聽那“牧守”說話。
馬徹爾出來已經7個月了,每天約走25公裏路,他那漫長的旅途還得3個月才得走完。在這次生意中,給他幫忙的有20隻狗,30個人,其中五個黑人很善於尋找走失的牲口。六輛大車跟在這支走獸大軍後麵,趕牧群的人手拿皮鞭在牧群中走來走去,維持著固定好的次序,那群狗則組成輕騎兵隊在兩側巡邏。
旅客們都讚美這龐大的軍隊的秩序。種類不同的牲口不能在一起行走,因為野生的牛和羊總不能和睦相處。凡是羊走過的地方,牛絕不願在那裏吃草。所以必須讓牛先行,把它們分成兩營作先鋒;接著是五個團的羊,由20個人指揮;最後是一個連的馬作後衛。
馬徹爾還提醒大家注意:這支獸軍的“領導”並不是狗,也不是人,而是牛,牛是聰明的“首領”,全體牲畜都擁護它們。它們十分莊嚴地在前挺進,本能地選擇好路,深信有權力享受別人的另眼看待。因此人們也十分拉攏它們。它們要停,隨它們停好了;如果歇一下之後,它們不發動身信號,你想法子叫它們走也不成的。
這支獸軍的遠征,雖不是古希臘名將色諾芬親自指揮,卻也值得編入曆史。那“牧守”對遠征的細節又作了若幹補充。他說,隻要這支大軍在平原走,一切不成問題。牲畜白天在沿路吃草,在小溝裏喝水,夜時睡覺,狗一叫,全體馬上集合起來,都很聽話。但是到了大森林裏,穿過那些植樹和木含羞草叢,困難就多。這時,牧畜混雜起來,或者跑散了,要費好長時間整頓好秩序。萬一不幸,一個首領走失,要不惜一切代價把它找回來,否則它們就有潰散的危險。萬一天下大雨,更糟糕,懶的牲畜不肯前進,要是遇到大風暴,牲畜嚇得發狂,整個牧群紛紛亂竄。
然而,由於那“牧守”的機智和勇敢,他居然克服了這些困難。他老是往前走,一公裏一公裏地挪動著,把許多平原、樹林、山丘都拋到後麵去了。但是,除了機智、勇敢以外,還需要一種更高貴的品質,就是耐性——這種耐性過河時特別需要。一到河邊,“牧守”就發愁,不是渡不過去,而是牧畜不肯過。牛一嗅到水,就往回跑。羊也不能下水,到處亂竄。等到夜裏,把公羊硬拖下河,母羊不願意跟,也不成。讓它們喝水熟悉一下環境,它們寧肯不喝水,盡管小羊咩咩叫,“母親”依然不動。這樣有時會耽擱個把月。“牧守”對這群咩著、嘶著、哞著的家夥毫無辦法。後來,突然有一天,憑一時高興,有一小隊牲畜過河了。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困難,人們無法使這麽多的牲畜有秩序地過河。於是,隊伍一亂,淹死不少牲畜。
以上就是馬徹爾補充的細節。在他敘說的時候,牧群已井然有序地走過好長一段路。這時,他該趕上隊伍的前頭,選擇最好的牧場了。所以,他向爵士告辭,跨上了土產良馬,熱誠地向大家拱手告別。不一會兒,消失在一團灰塵之中。
接著,旅行者們背朝牧群繼續前進了。一直到晚上,才在塔爾坡山腳下停下來。
這時,地理學家鄭重其事地提醒大家說,今天是12月25日,聖誕節到了。這個重大節日,司務長並未忘記,因而一席美味可口的晚餐上桌了。大家都讚美奧比爾先生的手藝,這晚飯做得太好了。這一餐的內容有:鹿火腿、醃牛肉、熏鮭魚,大麥粉和蕎麥做成的蛋糕,還有中國名茶,任大家喝,還有大量的威士忌和幾瓶保爾多葡萄酒。大家吃著,簡直以為是在夫人家中的瑪考姆府的大餐廳裏呢!
當然,這豐盛的晚筵什麽也不缺。然而,地理學家還要加點水果,他把那長在野橘樹上的果子摘下來。這種樹,土人叫“毛卡梨”,果子毫無滋味,但核子咬碎後和蕃椒一樣辣。那地理學家為表示熱愛科學,硬著頭皮將果子放在口中,結果嘴都辣麻了。少校接著問內陸沙漠的特點,他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第二天,無事可述。他們過了諾通河的肥沃地帶,後來又經過半幹涸的麥根齊河。天氣還算晴朗,也不太熱,風從南麵吹來,把空氣調節得很涼爽,就和北風調節北半球氣候一樣,巴加內爾給他的小學生羅伯爾解釋道:
“這算我們的運氣好,因為平均而言,南半球比北半球熱些。”
“為什麽南半球比北半球熱呢?”那小孩問。
“你沒聽說過地球在冬天離太陽近嗎?”
“聽說過,先生!”
“沒聽說過冬天冷是由於太陽光斜射的緣故嗎?”
“也知道呀!”
“我的孩子,南半球熱就是這個原因呀!”
“我不懂!”羅伯爾眨了眨眼。
“你想想看,”地理學家又解釋道,“我們在歐洲過冬的時候,澳大利亞在地球的另一麵,是什麽季節?”
“夏季呀!”羅伯爾說。
“那好,正是這時候,地球最接近太陽……你懂了嗎?”
“我懂了……”
“南半球夏天熱正因為南半球比北半球在夏季距太陽近些。”
“果真如此,巴加內爾先生。”
“因此,人家說地球‘在冬天’距我們近些,就是指北半球的人而言。”
“這一點,我從來沒想到過。”羅伯爾回答。
“現在曉得了,以後別再忘記了。”
羅伯爾很滿意這堂天文地理課,最後,還知道了維多利亞省平均氣溫攝氏23度左右。
晚上,旅行隊在離龍斯達湖五公裏的地方宿營,兩邊是山:北邊高聳著德朗蒙山,南邊是德利登山。
第二天11點鍾的光景,牛車到了維買拉河河岸。這條河有半英裏寬,河水較淺,中間長著膠樹和豆球花樹,另外還有幾棵高大的桃金娘科植物,叫作“美特羅西德羅-斯沛笑沙”。它的長枝可達4.5米高,枝上點綴著紅花。成千上萬隻鳥在那青蔥的枝葉間跳來跳去。下麵碧波上,一對黑天鵝在羞答答地戲水,這對江河中的“珍禽”不一會兒鑽入水中不見了。這條維買拉河河灣很多,流水曲折迂回在這片引人入勝的原野上。
這時,車停在這片地毯似的草地上,草地邊緣長滿蓬草,在水中倒映著它們的倩影。河上沒有木伐和橋,隻好找片淺灘,趟水而過。在上遊四分之一公裏的地方,河水較淺,準備在此渡河。再三探測,河水隻有3米,因此,牛車從這帶高河底上走過,不至於有什麽危險。
“沒有別的法子嗎?”爵士問艾爾通。
“是的,”水手長回答,“但是我覺得這裏並不危險。我們可以過去!”
“那麽,夫人和瑪麗小姐要下車了。”
“沒有必要!牛走得很穩,我保證叫它們走在平坦的水路上。”
“好罷,艾爾通,我信任你。”
騎馬人圍住那牛車,果斷地下河了。通常,車子由淺灘過河,四周都浮有一連串空桶。但是爵士一行人沒有這種“救生圈”,隻好摸水過河了。艾爾通坐在禦座上牽著牛,指揮著。少校和兩個水手在前麵擋住激流,爵士和船長在車子兩旁,準備隨時護駕那兩位女客。地理學家和小羅伯爾作後衛。到了河中心,水深了,直淹到輪軸。牛走出淺灘,如果腳探不到底,可能連車也會拖下去的。因此,艾爾通勇敢地效勞,自己下水把住牛角,終於把牛車帶到了正路上來。
就在這時,沒想到車子忽然一碰,咯啦一聲,車身歪得厲害。水淹到女客們的腳跟。爵士和船長抓住車檔用力拉,車子終於漂了起來。這是最驚險的一瞬間。
幸虧,艾爾通抓住牛軛,使勁一扳,又把車子向反麵扭轉過來。前麵河底是個緩坡,牛馬腳漸漸高起來了。過了一會兒,終於安全過了河。大家雖然濕得透心涼,但心裏還是滿意的。
不過,車子的車廂碰壞了一點,爵士的馬的前蹄鐵掌也丟了。
這種意外的損失急需修理,大家麵麵相覷,十分為難。艾爾通這時又自告奮勇,願意去數公裏外的黑點站找到釘馬掌的鐵匠來。
“好,那就拜托你了,艾爾通,”爵士說,“你來回需多久?”
“大概需幾個鍾頭,但不會更多了。”
“你去吧,快去快回。我們就在維買拉河岸上宿營。”
幾分鍾後,那水手長艾爾通騎了快馬,在一排茂密的木本含羞草後麵消失了。
這一天的空閑時間都消磨在閑淡和散步之中,旅客們遊覽著維買拉河邊的風景,談著笑著。許多灰鷺和紅鶴等他們走近“撲楞楞”地飛去了。緞光鳥藏在無花果樹的高枝上,黃鸝、斑鳩、翹翅鳥在肥大的百合花枝中飛來飛去,悲翠鳥不再捕魚了,比較文明的鸚鵡,依然在開花的膠樹上發出令人耳聾的鳴叫。
散步的人們就這樣欣賞了一整天美麗的大自然,他們有的來到潺潺的水邊,有的躺在軟綿綿的草地上,有的在木本含羞草叢中溜達。黃昏時間很短,天一會兒就黑了。他們看著星宿的方位走回來——因為南半球是沒有北鬥星的,隻好把地平線與天頂中間閃耀著的南極十字座作為他們的指向標。
奧比爾先生已在帳篷裏擺下晚飯了。大家很快入了席。晚飯甚豐,是一盆燴鸚鵡,這鸚鵡是威爾遜用技巧打的,經司務長的妙手做成的。
晚飯後,大家想找個話題談談,遲點去睡,以免辜負了美好的月色。人群中自然少不了巴加內爾,海輪夫人要求他講些來大洋洲探險家的故事,大家一致讚成。
要地理學家把話匣子打開,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聽的人躺在一棵茂盛的“盤杉”樹下,雪茄冒出的一縷縷輕煙直升到那消失在黑暗裏的枝葉裏。巴加內爾馬上不加思索地講起來:
“你們也許還記得,朋友們。我在船上講過許多旅行家的名字,他們都深入腹地,做了由南到北或由北到南的探險。其中有名的幾人是柏克、馬金萊、蘭茲博羅和斯圖亞特。關於馬金萊和蘭茲博羅我不多說了。他們兩個人是澳大利亞委員會派去尋找柏克的,因為柏克從那次旅行後,一直沒有回來。”
“柏克和斯圖亞特是兩位大膽的探險家,我現在要說的是他倆位的探險史。閑話少敘,言歸正傳。”
“1860年8月20自,在墨爾本皇家學會的鼓勵下,一位愛爾蘭的軍官出發了,他就是羅伯爾-柏克。和他一起去的共11人:有出色的天文學家威爾斯,植物學家白克萊爾博士,有格來,有印度青年軍官金格,有藍爾,有白拉赫,還有幾名印度兵。此外,還有載有行李和18個月的糧食的25匹馬和25匹駱駝。這個探險隊預定先沿柯伯河走,直到北岸的卡奔塔利亞灣。他們順利地越過墨累河和大令河流域,到達殖民地邊界的梅寧驛站。”
“到了那裏,他們認為行李多了太累贅。由於這種困難,再加上柏克脾氣不好,探險隊內部不和。指揮駱駝的藍代爾,帶著幾名仆人逃離探險隊。柏克照舊前進,他朝著柯伯河的方向走下去,他有時走過水草豐美的牧場,有時走過沿途缺少水源的石子路。到11月,離出發點已3個月了,他們在柯伯河岸上建立起第一個儲糧站。”
“那些旅行家在那裏停留了一些時候,突破了一係列的困難,後來在威爾斯堡建立了一個中途據點。柏克把探險隊分成兩個小隊。一個小隊由白拉赫領導,在威爾斯堡留守3個月,或3個月以上,如果糧食不缺的話,一直到另一個小隊回來。另一個小隊隻包括柏克、金格、格來和威爾斯4個人。他們帶去六匹駱駝,還有3個月的糧食,包括150斤的麵粉、50斤大米、50斤蕎麥粉、50公斤幹馬肉、100斤鹹豬肉和臘肉、30斤餅幹,這一切都是途中所用的。”
“這四個人出發了。艱難地穿過一片荒蕪的地區,最後到達埃爾河上。自此,他們盡可能地循著東經140度線,一直往北走。”
“1月7日,他們走過南回歸線,太陽熱得和火一樣。這一帶常常出現海市蜃樓的奇景,往往找不到水喝,有時遇到激烈的暴風雨時,也能涼爽一些,有時還會遇到遊蕩的幾個土人,土人倒沒有為難他們。總之,沿途沒有什麽河流,或高山阻擋,路上困難不大。
“1月12日,北麵出現了一些砂岩質的丘陵。到了山腳,走路就辛苦了。人還可以勉強向前走,牲口卻不肯動,俗話說‘老是在山裏轉!駱駝怕得出了汗!’雖然如此,他們還是以極大的毅力達到脫納河河岸,後來到了佛林德河上遊,它是在棕樹和桉樹的簾幕下流入卡奔塔利亞灣的一條河流。
“接著是一連串的灘地,這說明離海洋不遠了。這時,不幸的是死了隻駱駝,其餘的駱駝都不肯再向前走了。金格和格來隻好留下來陪它們了。柏克和威爾斯繼續步行往北,他們所遇到的困難難以述說,他們的日記中說得一清二楚。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被海潮淹沒的灘地,但並沒有看到大洋。”
“這樣說,他們就不再前行了?”爵士問。
“當然不能前行了,”地理學家回答,“灘地走上去就往下陷,他們隻好回威爾斯堡和他們的旅伴會齊。回來又談何容易!柏克和同伴已累得精疲力盡,隻是一步一步地移到格萊和金格兩人這裏。然後又繼續回歸。”
“回來路上又碰到種種意外、危險和艱苦,我們知道得不清楚了,因為他們沒有留下記錄,但是想來一定是十分危險的。
“的確,他們4個月到達柯伯河的時候,4個人隻剩3個人了。格萊因勞累過度而病死,6匹駱駝也先後死了4匹。然而,柏克隻要到達威爾斯堡,那裏就有白拉赫留的存貯糧等候著他,他和同伴就會得救。因此,又打起最後的精神,一步步地挨著向前走。4月21日,終於到達威爾斯堡!……誰知道,就在這一天,白拉赫因為等了5個月不見來人,已獨自一人走了。”
“走了!”小羅伯爾驚叫起來。
“沒錯,走了!你說,氣人不氣人!白拉赫當然也追不上他了。這3個被遺棄的人吃了點餘糧,體力也稍微恢複了一下。但是,交通工具難以解決,距大令河還有150公裏呢!”
“就在這時,柏克提出去離這裏較為靠近絕望出的澳洲殖民站去。3個人就這樣又出發了。剩下的兩匹駱駝,一匹死在柯伯河泥濘的支流中,另一匹也一步不動了,隻好殺掉充當於糧。因為那時幹糧已吃得盡光。接著,他們隻好吃一種叫“納兒豆”的水生植物。沿途的兩側沒有水,他們又沒有盛水的工具,因此,不得不沿著柯伯河岸行走。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火災又把他們的草棚子和所用的衣物燒掉了。他們真的一切都玩完了!隻好等死!”
“柏克把金格叫到身邊說:‘我快要死了,這是我的表和筆記本,留下做個紀念;你把手槍放在我右手中,死時怎樣擺就怎麽擺,不用去管它,不用掩埋我。’說完這幾句話後,柏克就不再開口,第二天早晨8點就氣絕身亡。”
“金格驚恐得很,不知如何辦才好,跑去找土人幫忙。但當他回來了,威爾斯也死去了。至於金格本人,總算被土人收留。到了9月份,皇家學會派出探險隊來尋找他們,終於在土人群居的地方找到金格。就這樣,那次縱貫大陸的4個探險家,隻有一個活著歸來。”
巴加內爾的敘述給聽眾在腦海中留下悲慘的印象。大家想起格蘭特船長,不知他在何方,也許會和柏克的命運一樣。這種聯想自然而生,所以瑪麗小姐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淚。
“我的父親!我可憐的父親啊!”她自言自語地叫著。“瑪麗小姐,你冷靜點,”船長趕快說,“人家受那些困難,是因冒險而行。格蘭特船長會和金格一樣,在土人那裏生活得很好,會活著回來的!你父親並未遭受那種險惡的環境啊!”“他的安全絕對沒問題!”巴加內爾又補充了一句,“我再重複一遍,小姐,大洋洲土人都是熱誠好客的!”
“但願上帝保佑他!”那少女含淚說。
“還有斯圖亞特呢?”爵士問,他想改變一下悲觀的氛圍。“斯圖亞特麽?”地理學家接著講,“他幸運多了,他的名字已載入史冊。從1848年,斯圖亞特就開始旅行,先後進行兩次,都未成功。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氣餒的人。1867年元旦,他又帶了11個有耐性的夥伴,離開了堪布斯河,一直到距卡奔塔利灣六十法裏的地方為止,但由於糧食吃盡,所以又半途而廢。然後,他還要冒險嚐試,又組織了第四次旅行,這次居然獲得了巨大成功!”
“南澳議會為支持他這次探險,撥款2000英鎊。斯圖亞特根據自己的經驗,作了充分準備。他的朋友伍佛德、奧德等一共10人加入這個探險隊。他們帶了20隻大皮桶,每隻有七加侖容量。1862年4月5日,正式出發,他的計劃路線沿東經131度前進,因此比柏克的路線偏西7度。”
“斯圖亞特在賀勿灘紮下帳篷,作為第一個宿營地。然後向東走,在多草的平原中遇到達利溪,又順流向上走了50公裏路程。”
“這一帶是個好地方,那些豐盛的牧場,若有‘草地人’在此放牧,一定會牛肥馬壯,桉樹長得特別高。斯圖亞特又驚又喜,繼續前行,又遇到了羅伯氏河。這兩條河都在名副其實的熱帶大棕樹林中流過,沿岸居住著土人,他對探險家們招待得很好。”
“從這裏,旅行隊又向西北挺進,穿過大片礫石沙灘,找到了阿德雷得河源。於是,他們穿過安亨地區,阿德雷得河漸漸變寬了,兩岸都是沼澤,海應該不遠了。”
“7月21日,星期二,他們歇在涼水灘,因為前麵有多條小溪攔住了去路,不好走。第二天,他們有時繞過無法渡過的河汊,有時在泥沼中前進,最後他們終於走上鋪滿淺草的高地,這裏生長著許多膠樹和樹皮多纖維的杉木,飛翔著各種水鳥,都非常凶猛,至於土人,很少見。隻見遠遠地有幾處野營冒著煙。”
“7月24日,他們出發已有9個月了。這天早晨8點20分再向北走,當天就可以到達海邊。漸漸地,斯圖亞特聽到了海濤拍岸的聲音,但他並未說出來。接著,他們又鑽進一片野葡萄園中。”
“斯圖亞特又走了幾步,就踏上了印度洋海岸!‘海啊!海啊!’斯林叫了起來,其他人也跟上來,三聲激動的感歎聲久久回蕩在大海的上空。”
“這片陸地終於在第4次縱貫旅行完成了!”
“正如出發之際,南澳總督所說,斯圖亞特洗淨手臉,回到那帶穀地,在一棵樹上刻下自己名字的縮寫‘約-斯’兩個字,以示紀念這偉大的探險事件。”
“次日,斯圖亞特又去勘察,看看能不能由西南方向到阿德雷得河口,但是盡是沼澤地,不宜於馬走,隻好放棄計劃。”
“於是斯圖亞特爬上一棵樹,在樹頂插上澳大利亞的旗幟。樹幹上又刻有這樣一行字:‘向南一尺掘下去’。”
“如果有旅行家按照圖示所取,就會發現一個白鐵盒子,裏麵裝有一個文件,內容我還清楚記得是:
由南而北縱貫澳大利亞的
偉大的探險旅行
以約翰-斯圖亞特為首的探險家們於1862年7月25日到達此地,他們縱貫了澳大利亞,由南海直抵印度洋海岸,途經大陸中心。他們於1861年10月12日離開阿德雷得城,向北挺進。為紀念這次的成功,他們在樹上留下旗幟,留下探險隊長的姓名。一切經過良好。願上帝保佑女王!”
“下麵是探險家們的簽名。”
“那次轟動世界的大事就是這樣。”
“這些勇敢的人們都回到故土了嗎?”海輪夫人問。“是的,夫人,他們都回來了,但吃了不少苦。尤其斯圖亞特,在回來的途中,患了敗血病,嚴重地損害了身體健康。九月初病況加重,大家以為他活不了多少時間了,他居然又奇跡般地活下來。當然,路上幾次折騰都是死去活來。終於在12月10日那天回到阿德雷得城,全城居民熱烈歡迎他的歸來。但是,他的身體老是不好,在接受了地理學會的獎金之後,乘印度號回祖國蘇格蘭去了。最後,於1866年死在那諾丁罕山他的小房子裏。
“這人真有毅力,”爵士說,“他的毅力比體力都重要,它可以使人完成未竟的事業。蘇格蘭有這樣的好兒子,應該值得驕傲和自豪!”
“斯圖亞特以後,還有人去冒過險嗎?”海輪夫人問道。“還有,夫人,”地理學家回答,“我常對您說得雷沙得,他先後兩次探險,最後獻身於他酷愛的事業。去年,著名植物學家穆勒博士發起了一次募捐,作為一次探險的經費。最後,一隊勇敢的‘坐地人’由勇敢膽大的音太爾帶領,於1864年6月21日出發。在我和您談話的時候,也許他們正在陸地上艱難跋涉著呢!祝他們成功罷!也祝我們和他們一樣,也會馬到成功!”
那地理學家到此敘述完畢。時間已不早了,大家回去睡覺了。在這寂靜的深夜,隻有時鍾鳥藏在白膠樹的密葉裏規則地一秒一秒地報著時辰。
在那兒,那位地理學家不得不承認這白湖並不白,正如黑海不黑,紅海不紅,黃海不黃,藍山不藍一樣。然而,為維護地理學的名譽起見,他還是為這命名辯護了很久,但所提出的理由沒有一個能成立的。
奧比爾按規律準備好了晚飯。飯後,旅客們有的在車子裏,有的在帳篷裏,不久就睡了,雖然外麵的狼狗不斷地嚎叫著。
在白湖的對岸,展開了一片美麗的平原,上麵開滿五顏六色的菊花。第二天,旅客們一醒便看到這美麗的風景,很想玩賞一番。然而,他們還是按時啟程了。除了遠處的幾座禿丘以外,一眼望不到邊都是草原和花朵,好一片明媚的春光。藍色的細葉麻和本區特產的朱紅色的爵床覃相映成趣。多種樣式的愛爾莫菲拉樹點綴著這片草地。含鹽分的地麵蓋滿了灰、甜菜等胭脂類植物,有的是青綠色,有的是淡紅色,這些植物都是有用的工業原料,把它們燒成灰可以提煉出極好的堿來。巴加內爾遇到花草又變成植物學家了,他對那些陌生的花草都能叫出名字,同時,對數字仍有濃厚的興趣,免不了要說,澳大利亞植物已發現了120類,共分4200種。
16公裏過後,牛車開始在高大的樹叢中鑽行。那些樹是豆球花樹、木本含羞草、白膠樹等,它們爭芳鬥豔,姿態萬千。這片多泉眼的平原裏的植物並沒有辜負陽光的恩賜,接受的陽光多,散發的香氣也就濃鬱,呈現的色彩也就繽紛。
至於動物界,出產的就吝嗇了。幾隻食火雞在平原上蹦跳著,無法接近它們。這時,少校卻夠靈巧,居然一槍打了一隻這近於絕種的怪鳥。那怪鳥叫“霞碧鷺”,英國移民又叫它“巨鶴”。它高1.5米,長0.6米,黑嘴,下部寬大,末端甚尖,呈圓錐形。頭上的朱紅色和頸上的油綠色、胸部的白色、兩隻腳上的鮮紅色相互輝映著。大自然仿佛要把調色板上的色彩都用在這奇禽怪鳥身上了。
大家都讚美這鳥。如果不是走了幾裏路小羅伯爾也勇敢地打了一隻怪獸的話,那麽,這一天的功勞全歸麥克那布斯了。羅伯爾打死的怪獸,一半象刺蝟,一半象食蚊獸,可以說是一種四不象的動物,正如創世紀中所說的那些十不象的爬蟲。它可以伸出帶有粘液的長舌頭垂在圓筒般的嘴外麵,捕捉螞蚊吃。螞蚊是它的主要食糧。
“這是隻針鼴鼠!”巴加內爾叫這怪獸的名字,“你們可曾見過?”
“難看極了,”爵士答非所問。
“難看是難看,卻是珍奇動物,”地理學家又說,“而且,隻有澳大利亞大陸才有。”
巴加內爾本想把這隻針鼴鼠帶走,將來可作為單孔動物的標本,但遭到奧比爾的極力反對,所以隻好放棄。這天,旅行隊已到東經141度30分的地方。到這裏為止,他們很少看見移民和“坐地人”了。那地方似乎無人居住,連土人的影也不見一個。因為那未開化的民族都在大令河和墨累河支流的盡頭那片人跡罕至的廣大地區中遊蕩。
但是,一個很少見的壯觀場麵使旅行者興奮起來。大陸上有些大膽的投機商人販運牲口,從東部的山區到維多利亞及南澳等省來。他們有機會看見這龐大的陣容。
快到下午4點鍾,船長指出前麵3公裏的地方,一股漫長的塵埃帶從地平線上長起。這現象怎麽發生的呀?大家很難理解。還得請博學的地理學家解釋。但是,沒等巴加內爾開口,艾爾通的一句話打斷了他的沉思。艾爾通說那是牲畜走過時揚起的灰塵。
水手長並未判斷錯。那片煙漸漸飄近,裏麵傳出羊咩、馬嘶、牛哞的合奏曲,在這牧區交響曲中,還夾雜著人的叫喊、吹口哨和叫罵聲。
有一個人從喧囂的煙雲裏出現了,他象是這支大軍的總指揮。爵士迎了上去,不拘小節地交談起來。這位總指揮,或者稱為“牧守”,他的名字叫山姆-馬徹爾,果然來自東部,跑到泡特蘭去。
這些牲畜是從藍山那帶平原上買來的,買時很瘦,現在要把它們趕到南澳那些豐美的草場上,等養肥了,再高價出售,淨賺利潤不少,總計可得5萬法朗。但是,要有多大的耐性、多大的毅力才能把這群不聽話的牲畜趕到目的地啊!路上要吃多少苦啊!生意人嫌錢也並不容易啊!
牧群在繼續沿含羞草叢緩緩前行,馬徹爾開始敘述他的經曆了。海輪夫人和瑪麗小姐及騎士們都來到大樹下,聽那“牧守”說話。
馬徹爾出來已經7個月了,每天約走25公裏路,他那漫長的旅途還得3個月才得走完。在這次生意中,給他幫忙的有20隻狗,30個人,其中五個黑人很善於尋找走失的牲口。六輛大車跟在這支走獸大軍後麵,趕牧群的人手拿皮鞭在牧群中走來走去,維持著固定好的次序,那群狗則組成輕騎兵隊在兩側巡邏。
旅客們都讚美這龐大的軍隊的秩序。種類不同的牲口不能在一起行走,因為野生的牛和羊總不能和睦相處。凡是羊走過的地方,牛絕不願在那裏吃草。所以必須讓牛先行,把它們分成兩營作先鋒;接著是五個團的羊,由20個人指揮;最後是一個連的馬作後衛。
馬徹爾還提醒大家注意:這支獸軍的“領導”並不是狗,也不是人,而是牛,牛是聰明的“首領”,全體牲畜都擁護它們。它們十分莊嚴地在前挺進,本能地選擇好路,深信有權力享受別人的另眼看待。因此人們也十分拉攏它們。它們要停,隨它們停好了;如果歇一下之後,它們不發動身信號,你想法子叫它們走也不成的。
這支獸軍的遠征,雖不是古希臘名將色諾芬親自指揮,卻也值得編入曆史。那“牧守”對遠征的細節又作了若幹補充。他說,隻要這支大軍在平原走,一切不成問題。牲畜白天在沿路吃草,在小溝裏喝水,夜時睡覺,狗一叫,全體馬上集合起來,都很聽話。但是到了大森林裏,穿過那些植樹和木含羞草叢,困難就多。這時,牧畜混雜起來,或者跑散了,要費好長時間整頓好秩序。萬一不幸,一個首領走失,要不惜一切代價把它找回來,否則它們就有潰散的危險。萬一天下大雨,更糟糕,懶的牲畜不肯前進,要是遇到大風暴,牲畜嚇得發狂,整個牧群紛紛亂竄。
然而,由於那“牧守”的機智和勇敢,他居然克服了這些困難。他老是往前走,一公裏一公裏地挪動著,把許多平原、樹林、山丘都拋到後麵去了。但是,除了機智、勇敢以外,還需要一種更高貴的品質,就是耐性——這種耐性過河時特別需要。一到河邊,“牧守”就發愁,不是渡不過去,而是牧畜不肯過。牛一嗅到水,就往回跑。羊也不能下水,到處亂竄。等到夜裏,把公羊硬拖下河,母羊不願意跟,也不成。讓它們喝水熟悉一下環境,它們寧肯不喝水,盡管小羊咩咩叫,“母親”依然不動。這樣有時會耽擱個把月。“牧守”對這群咩著、嘶著、哞著的家夥毫無辦法。後來,突然有一天,憑一時高興,有一小隊牲畜過河了。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困難,人們無法使這麽多的牲畜有秩序地過河。於是,隊伍一亂,淹死不少牲畜。
以上就是馬徹爾補充的細節。在他敘說的時候,牧群已井然有序地走過好長一段路。這時,他該趕上隊伍的前頭,選擇最好的牧場了。所以,他向爵士告辭,跨上了土產良馬,熱誠地向大家拱手告別。不一會兒,消失在一團灰塵之中。
接著,旅行者們背朝牧群繼續前進了。一直到晚上,才在塔爾坡山腳下停下來。
這時,地理學家鄭重其事地提醒大家說,今天是12月25日,聖誕節到了。這個重大節日,司務長並未忘記,因而一席美味可口的晚餐上桌了。大家都讚美奧比爾先生的手藝,這晚飯做得太好了。這一餐的內容有:鹿火腿、醃牛肉、熏鮭魚,大麥粉和蕎麥做成的蛋糕,還有中國名茶,任大家喝,還有大量的威士忌和幾瓶保爾多葡萄酒。大家吃著,簡直以為是在夫人家中的瑪考姆府的大餐廳裏呢!
當然,這豐盛的晚筵什麽也不缺。然而,地理學家還要加點水果,他把那長在野橘樹上的果子摘下來。這種樹,土人叫“毛卡梨”,果子毫無滋味,但核子咬碎後和蕃椒一樣辣。那地理學家為表示熱愛科學,硬著頭皮將果子放在口中,結果嘴都辣麻了。少校接著問內陸沙漠的特點,他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第二天,無事可述。他們過了諾通河的肥沃地帶,後來又經過半幹涸的麥根齊河。天氣還算晴朗,也不太熱,風從南麵吹來,把空氣調節得很涼爽,就和北風調節北半球氣候一樣,巴加內爾給他的小學生羅伯爾解釋道:
“這算我們的運氣好,因為平均而言,南半球比北半球熱些。”
“為什麽南半球比北半球熱呢?”那小孩問。
“你沒聽說過地球在冬天離太陽近嗎?”
“聽說過,先生!”
“沒聽說過冬天冷是由於太陽光斜射的緣故嗎?”
“也知道呀!”
“我的孩子,南半球熱就是這個原因呀!”
“我不懂!”羅伯爾眨了眨眼。
“你想想看,”地理學家又解釋道,“我們在歐洲過冬的時候,澳大利亞在地球的另一麵,是什麽季節?”
“夏季呀!”羅伯爾說。
“那好,正是這時候,地球最接近太陽……你懂了嗎?”
“我懂了……”
“南半球夏天熱正因為南半球比北半球在夏季距太陽近些。”
“果真如此,巴加內爾先生。”
“因此,人家說地球‘在冬天’距我們近些,就是指北半球的人而言。”
“這一點,我從來沒想到過。”羅伯爾回答。
“現在曉得了,以後別再忘記了。”
羅伯爾很滿意這堂天文地理課,最後,還知道了維多利亞省平均氣溫攝氏23度左右。
晚上,旅行隊在離龍斯達湖五公裏的地方宿營,兩邊是山:北邊高聳著德朗蒙山,南邊是德利登山。
第二天11點鍾的光景,牛車到了維買拉河河岸。這條河有半英裏寬,河水較淺,中間長著膠樹和豆球花樹,另外還有幾棵高大的桃金娘科植物,叫作“美特羅西德羅-斯沛笑沙”。它的長枝可達4.5米高,枝上點綴著紅花。成千上萬隻鳥在那青蔥的枝葉間跳來跳去。下麵碧波上,一對黑天鵝在羞答答地戲水,這對江河中的“珍禽”不一會兒鑽入水中不見了。這條維買拉河河灣很多,流水曲折迂回在這片引人入勝的原野上。
這時,車停在這片地毯似的草地上,草地邊緣長滿蓬草,在水中倒映著它們的倩影。河上沒有木伐和橋,隻好找片淺灘,趟水而過。在上遊四分之一公裏的地方,河水較淺,準備在此渡河。再三探測,河水隻有3米,因此,牛車從這帶高河底上走過,不至於有什麽危險。
“沒有別的法子嗎?”爵士問艾爾通。
“是的,”水手長回答,“但是我覺得這裏並不危險。我們可以過去!”
“那麽,夫人和瑪麗小姐要下車了。”
“沒有必要!牛走得很穩,我保證叫它們走在平坦的水路上。”
“好罷,艾爾通,我信任你。”
騎馬人圍住那牛車,果斷地下河了。通常,車子由淺灘過河,四周都浮有一連串空桶。但是爵士一行人沒有這種“救生圈”,隻好摸水過河了。艾爾通坐在禦座上牽著牛,指揮著。少校和兩個水手在前麵擋住激流,爵士和船長在車子兩旁,準備隨時護駕那兩位女客。地理學家和小羅伯爾作後衛。到了河中心,水深了,直淹到輪軸。牛走出淺灘,如果腳探不到底,可能連車也會拖下去的。因此,艾爾通勇敢地效勞,自己下水把住牛角,終於把牛車帶到了正路上來。
就在這時,沒想到車子忽然一碰,咯啦一聲,車身歪得厲害。水淹到女客們的腳跟。爵士和船長抓住車檔用力拉,車子終於漂了起來。這是最驚險的一瞬間。
幸虧,艾爾通抓住牛軛,使勁一扳,又把車子向反麵扭轉過來。前麵河底是個緩坡,牛馬腳漸漸高起來了。過了一會兒,終於安全過了河。大家雖然濕得透心涼,但心裏還是滿意的。
不過,車子的車廂碰壞了一點,爵士的馬的前蹄鐵掌也丟了。
這種意外的損失急需修理,大家麵麵相覷,十分為難。艾爾通這時又自告奮勇,願意去數公裏外的黑點站找到釘馬掌的鐵匠來。
“好,那就拜托你了,艾爾通,”爵士說,“你來回需多久?”
“大概需幾個鍾頭,但不會更多了。”
“你去吧,快去快回。我們就在維買拉河岸上宿營。”
幾分鍾後,那水手長艾爾通騎了快馬,在一排茂密的木本含羞草後麵消失了。
這一天的空閑時間都消磨在閑淡和散步之中,旅客們遊覽著維買拉河邊的風景,談著笑著。許多灰鷺和紅鶴等他們走近“撲楞楞”地飛去了。緞光鳥藏在無花果樹的高枝上,黃鸝、斑鳩、翹翅鳥在肥大的百合花枝中飛來飛去,悲翠鳥不再捕魚了,比較文明的鸚鵡,依然在開花的膠樹上發出令人耳聾的鳴叫。
散步的人們就這樣欣賞了一整天美麗的大自然,他們有的來到潺潺的水邊,有的躺在軟綿綿的草地上,有的在木本含羞草叢中溜達。黃昏時間很短,天一會兒就黑了。他們看著星宿的方位走回來——因為南半球是沒有北鬥星的,隻好把地平線與天頂中間閃耀著的南極十字座作為他們的指向標。
奧比爾先生已在帳篷裏擺下晚飯了。大家很快入了席。晚飯甚豐,是一盆燴鸚鵡,這鸚鵡是威爾遜用技巧打的,經司務長的妙手做成的。
晚飯後,大家想找個話題談談,遲點去睡,以免辜負了美好的月色。人群中自然少不了巴加內爾,海輪夫人要求他講些來大洋洲探險家的故事,大家一致讚成。
要地理學家把話匣子打開,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聽的人躺在一棵茂盛的“盤杉”樹下,雪茄冒出的一縷縷輕煙直升到那消失在黑暗裏的枝葉裏。巴加內爾馬上不加思索地講起來:
“你們也許還記得,朋友們。我在船上講過許多旅行家的名字,他們都深入腹地,做了由南到北或由北到南的探險。其中有名的幾人是柏克、馬金萊、蘭茲博羅和斯圖亞特。關於馬金萊和蘭茲博羅我不多說了。他們兩個人是澳大利亞委員會派去尋找柏克的,因為柏克從那次旅行後,一直沒有回來。”
“柏克和斯圖亞特是兩位大膽的探險家,我現在要說的是他倆位的探險史。閑話少敘,言歸正傳。”
“1860年8月20自,在墨爾本皇家學會的鼓勵下,一位愛爾蘭的軍官出發了,他就是羅伯爾-柏克。和他一起去的共11人:有出色的天文學家威爾斯,植物學家白克萊爾博士,有格來,有印度青年軍官金格,有藍爾,有白拉赫,還有幾名印度兵。此外,還有載有行李和18個月的糧食的25匹馬和25匹駱駝。這個探險隊預定先沿柯伯河走,直到北岸的卡奔塔利亞灣。他們順利地越過墨累河和大令河流域,到達殖民地邊界的梅寧驛站。”
“到了那裏,他們認為行李多了太累贅。由於這種困難,再加上柏克脾氣不好,探險隊內部不和。指揮駱駝的藍代爾,帶著幾名仆人逃離探險隊。柏克照舊前進,他朝著柯伯河的方向走下去,他有時走過水草豐美的牧場,有時走過沿途缺少水源的石子路。到11月,離出發點已3個月了,他們在柯伯河岸上建立起第一個儲糧站。”
“那些旅行家在那裏停留了一些時候,突破了一係列的困難,後來在威爾斯堡建立了一個中途據點。柏克把探險隊分成兩個小隊。一個小隊由白拉赫領導,在威爾斯堡留守3個月,或3個月以上,如果糧食不缺的話,一直到另一個小隊回來。另一個小隊隻包括柏克、金格、格來和威爾斯4個人。他們帶去六匹駱駝,還有3個月的糧食,包括150斤的麵粉、50斤大米、50斤蕎麥粉、50公斤幹馬肉、100斤鹹豬肉和臘肉、30斤餅幹,這一切都是途中所用的。”
“這四個人出發了。艱難地穿過一片荒蕪的地區,最後到達埃爾河上。自此,他們盡可能地循著東經140度線,一直往北走。”
“1月7日,他們走過南回歸線,太陽熱得和火一樣。這一帶常常出現海市蜃樓的奇景,往往找不到水喝,有時遇到激烈的暴風雨時,也能涼爽一些,有時還會遇到遊蕩的幾個土人,土人倒沒有為難他們。總之,沿途沒有什麽河流,或高山阻擋,路上困難不大。
“1月12日,北麵出現了一些砂岩質的丘陵。到了山腳,走路就辛苦了。人還可以勉強向前走,牲口卻不肯動,俗話說‘老是在山裏轉!駱駝怕得出了汗!’雖然如此,他們還是以極大的毅力達到脫納河河岸,後來到了佛林德河上遊,它是在棕樹和桉樹的簾幕下流入卡奔塔利亞灣的一條河流。
“接著是一連串的灘地,這說明離海洋不遠了。這時,不幸的是死了隻駱駝,其餘的駱駝都不肯再向前走了。金格和格來隻好留下來陪它們了。柏克和威爾斯繼續步行往北,他們所遇到的困難難以述說,他們的日記中說得一清二楚。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被海潮淹沒的灘地,但並沒有看到大洋。”
“這樣說,他們就不再前行了?”爵士問。
“當然不能前行了,”地理學家回答,“灘地走上去就往下陷,他們隻好回威爾斯堡和他們的旅伴會齊。回來又談何容易!柏克和同伴已累得精疲力盡,隻是一步一步地移到格萊和金格兩人這裏。然後又繼續回歸。”
“回來路上又碰到種種意外、危險和艱苦,我們知道得不清楚了,因為他們沒有留下記錄,但是想來一定是十分危險的。
“的確,他們4個月到達柯伯河的時候,4個人隻剩3個人了。格萊因勞累過度而病死,6匹駱駝也先後死了4匹。然而,柏克隻要到達威爾斯堡,那裏就有白拉赫留的存貯糧等候著他,他和同伴就會得救。因此,又打起最後的精神,一步步地挨著向前走。4月21日,終於到達威爾斯堡!……誰知道,就在這一天,白拉赫因為等了5個月不見來人,已獨自一人走了。”
“走了!”小羅伯爾驚叫起來。
“沒錯,走了!你說,氣人不氣人!白拉赫當然也追不上他了。這3個被遺棄的人吃了點餘糧,體力也稍微恢複了一下。但是,交通工具難以解決,距大令河還有150公裏呢!”
“就在這時,柏克提出去離這裏較為靠近絕望出的澳洲殖民站去。3個人就這樣又出發了。剩下的兩匹駱駝,一匹死在柯伯河泥濘的支流中,另一匹也一步不動了,隻好殺掉充當於糧。因為那時幹糧已吃得盡光。接著,他們隻好吃一種叫“納兒豆”的水生植物。沿途的兩側沒有水,他們又沒有盛水的工具,因此,不得不沿著柯伯河岸行走。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火災又把他們的草棚子和所用的衣物燒掉了。他們真的一切都玩完了!隻好等死!”
“柏克把金格叫到身邊說:‘我快要死了,這是我的表和筆記本,留下做個紀念;你把手槍放在我右手中,死時怎樣擺就怎麽擺,不用去管它,不用掩埋我。’說完這幾句話後,柏克就不再開口,第二天早晨8點就氣絕身亡。”
“金格驚恐得很,不知如何辦才好,跑去找土人幫忙。但當他回來了,威爾斯也死去了。至於金格本人,總算被土人收留。到了9月份,皇家學會派出探險隊來尋找他們,終於在土人群居的地方找到金格。就這樣,那次縱貫大陸的4個探險家,隻有一個活著歸來。”
巴加內爾的敘述給聽眾在腦海中留下悲慘的印象。大家想起格蘭特船長,不知他在何方,也許會和柏克的命運一樣。這種聯想自然而生,所以瑪麗小姐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淚。
“我的父親!我可憐的父親啊!”她自言自語地叫著。“瑪麗小姐,你冷靜點,”船長趕快說,“人家受那些困難,是因冒險而行。格蘭特船長會和金格一樣,在土人那裏生活得很好,會活著回來的!你父親並未遭受那種險惡的環境啊!”“他的安全絕對沒問題!”巴加內爾又補充了一句,“我再重複一遍,小姐,大洋洲土人都是熱誠好客的!”
“但願上帝保佑他!”那少女含淚說。
“還有斯圖亞特呢?”爵士問,他想改變一下悲觀的氛圍。“斯圖亞特麽?”地理學家接著講,“他幸運多了,他的名字已載入史冊。從1848年,斯圖亞特就開始旅行,先後進行兩次,都未成功。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氣餒的人。1867年元旦,他又帶了11個有耐性的夥伴,離開了堪布斯河,一直到距卡奔塔利灣六十法裏的地方為止,但由於糧食吃盡,所以又半途而廢。然後,他還要冒險嚐試,又組織了第四次旅行,這次居然獲得了巨大成功!”
“南澳議會為支持他這次探險,撥款2000英鎊。斯圖亞特根據自己的經驗,作了充分準備。他的朋友伍佛德、奧德等一共10人加入這個探險隊。他們帶了20隻大皮桶,每隻有七加侖容量。1862年4月5日,正式出發,他的計劃路線沿東經131度前進,因此比柏克的路線偏西7度。”
“斯圖亞特在賀勿灘紮下帳篷,作為第一個宿營地。然後向東走,在多草的平原中遇到達利溪,又順流向上走了50公裏路程。”
“這一帶是個好地方,那些豐盛的牧場,若有‘草地人’在此放牧,一定會牛肥馬壯,桉樹長得特別高。斯圖亞特又驚又喜,繼續前行,又遇到了羅伯氏河。這兩條河都在名副其實的熱帶大棕樹林中流過,沿岸居住著土人,他對探險家們招待得很好。”
“從這裏,旅行隊又向西北挺進,穿過大片礫石沙灘,找到了阿德雷得河源。於是,他們穿過安亨地區,阿德雷得河漸漸變寬了,兩岸都是沼澤,海應該不遠了。”
“7月21日,星期二,他們歇在涼水灘,因為前麵有多條小溪攔住了去路,不好走。第二天,他們有時繞過無法渡過的河汊,有時在泥沼中前進,最後他們終於走上鋪滿淺草的高地,這裏生長著許多膠樹和樹皮多纖維的杉木,飛翔著各種水鳥,都非常凶猛,至於土人,很少見。隻見遠遠地有幾處野營冒著煙。”
“7月24日,他們出發已有9個月了。這天早晨8點20分再向北走,當天就可以到達海邊。漸漸地,斯圖亞特聽到了海濤拍岸的聲音,但他並未說出來。接著,他們又鑽進一片野葡萄園中。”
“斯圖亞特又走了幾步,就踏上了印度洋海岸!‘海啊!海啊!’斯林叫了起來,其他人也跟上來,三聲激動的感歎聲久久回蕩在大海的上空。”
“這片陸地終於在第4次縱貫旅行完成了!”
“正如出發之際,南澳總督所說,斯圖亞特洗淨手臉,回到那帶穀地,在一棵樹上刻下自己名字的縮寫‘約-斯’兩個字,以示紀念這偉大的探險事件。”
“次日,斯圖亞特又去勘察,看看能不能由西南方向到阿德雷得河口,但是盡是沼澤地,不宜於馬走,隻好放棄計劃。”
“於是斯圖亞特爬上一棵樹,在樹頂插上澳大利亞的旗幟。樹幹上又刻有這樣一行字:‘向南一尺掘下去’。”
“如果有旅行家按照圖示所取,就會發現一個白鐵盒子,裏麵裝有一個文件,內容我還清楚記得是:
由南而北縱貫澳大利亞的
偉大的探險旅行
以約翰-斯圖亞特為首的探險家們於1862年7月25日到達此地,他們縱貫了澳大利亞,由南海直抵印度洋海岸,途經大陸中心。他們於1861年10月12日離開阿德雷得城,向北挺進。為紀念這次的成功,他們在樹上留下旗幟,留下探險隊長的姓名。一切經過良好。願上帝保佑女王!”
“下麵是探險家們的簽名。”
“那次轟動世界的大事就是這樣。”
“這些勇敢的人們都回到故土了嗎?”海輪夫人問。“是的,夫人,他們都回來了,但吃了不少苦。尤其斯圖亞特,在回來的途中,患了敗血病,嚴重地損害了身體健康。九月初病況加重,大家以為他活不了多少時間了,他居然又奇跡般地活下來。當然,路上幾次折騰都是死去活來。終於在12月10日那天回到阿德雷得城,全城居民熱烈歡迎他的歸來。但是,他的身體老是不好,在接受了地理學會的獎金之後,乘印度號回祖國蘇格蘭去了。最後,於1866年死在那諾丁罕山他的小房子裏。
“這人真有毅力,”爵士說,“他的毅力比體力都重要,它可以使人完成未竟的事業。蘇格蘭有這樣的好兒子,應該值得驕傲和自豪!”
“斯圖亞特以後,還有人去冒過險嗎?”海輪夫人問道。“還有,夫人,”地理學家回答,“我常對您說得雷沙得,他先後兩次探險,最後獻身於他酷愛的事業。去年,著名植物學家穆勒博士發起了一次募捐,作為一次探險的經費。最後,一隊勇敢的‘坐地人’由勇敢膽大的音太爾帶領,於1864年6月21日出發。在我和您談話的時候,也許他們正在陸地上艱難跋涉著呢!祝他們成功罷!也祝我們和他們一樣,也會馬到成功!”
那地理學家到此敘述完畢。時間已不早了,大家回去睡覺了。在這寂靜的深夜,隻有時鍾鳥藏在白膠樹的密葉裏規則地一秒一秒地報著時辰。